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热门20篇)

时间:2023-11-10 14:58:42 作者:LZ文人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热门20篇)

教学计划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及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如果您需要编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计划,可以参考以下教学计划案例。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元旦节快要到了,我们班的同学打算做一些小饰品来装饰教室,请看老师带来的数学信息。

出示信息:同学们做了24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朵数的1/3多2朵。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师:我们首先解决做黄花多少朵?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请你根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

生汇报:241/3+2。

师: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该如何计算呢?师板书过程。

为什么先算241/3?

师:观察这个算式,有乘有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深化运算顺序。

3/8(3/4-1/6)5/6-4/92/37/123/14+7/8。

师:运算顺序都能掌握,选择其中的两个快速得算出结果来。

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做这类计算题时,我们注意什么呢?

教师总结看想算查。

(3)抽象运算顺序。

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师生小结:由此得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4)体验应用,内化知识。

看一看算式中有哪些运算?想一想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2+2/35/63/5(1/2+2/3)5/63/5。

(1/2+2/3)(5/63/5)(1/2+2/35/6)3/5。

思考:算式中的运算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运算顺序不同?

(二)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1)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不仅做了红花、黄花装饰教室,还做了漂亮的中国结,请看老师带来的信息。

学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2)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601/3+601/2(2)60(1/3+1/2)。

=20+30=605/6。

=50(米)=50(米)。

方法(1):先分别算出算大中国结和小中国结各有多少个,再算一共有多少个。

方法(2):先算大中国结和小中国结一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算一共有多少个。

(3)总结运算定律。

师小结: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也同样适用。

(4)练习。

3/420/17-3/43/176-6/13-7/13(5/6+3/4)12。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火眼金睛辩对错。

师:为什么错,如果错了应怎样改正。

2.拓展提升。

我们班准备拿出300元钱买糖果,买水果糖的钱数占总钱数的1/3,买奶糖的钱数比水果糖的1/2多30元,买酥糖的钱数占总钱数的2/5,买奶糖多少元。

3、谈收获。

这节课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运算歌,希望谨记运算中应注意的事项,提高计算的效率和正确率。

认真计算很重要,日常生活少不了;

细心审题是关键,对快两字要牢记;

先算什么要看好,没有算到要照抄;

步步过程要对照;心平气和不烦燥。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课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精力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再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运用小组合作逐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在昨天的卫生中,由于大家的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所以教室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看,小组的力量多大,只要我们每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我们小组就会越来越强大,想不想让自己的小组成为最棒的小组,一个优秀的小组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只有每个人在纪律、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我们的小组才会越来越好,每个组都有可能成为最优秀的小组,接下来就看你的表现了!上课!

(出示练习题)读题,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组6号回答,答对加1分。

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很棒,而且精神饱满,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1)自学课本。

今天我们请了两位手艺高处的厨师为大家做美食,看,(出示例题情境图)原来他们带来了美味面包,先别急,请同学们看书p53,仔细观察这幅图,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你知道了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把你知道的完整地说出来。(教师板书:知道了什么?)(1分钟)如果看明白了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一会儿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几号加几分。

(2)小组交流答案,抽组号,几号加几分。

2.(1)自学课本。

下面问题变多了,难度也变大了,敢不敢挑战?继续出示课件呈现问题:1.根据题意,你还能提出一个其它的数学问题吗?2.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3.可以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怎么想的?请仔细看书p53“怎样解答”部分,思考这三个问题。

(2)小组交流答案,每组选三名代表共同汇报,每人回答完整得全分,不完整的小组帮助补充的得一半分,不正确不得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二部分(板书:怎样解答?)。

3.(1)自学课本。

(2)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1分)把问题当作已知条件,把第一个已知条件当做问题,由问题推出已知条件,和原题相符,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三、教师讲解。

就像同学们所说的,(出示线段图)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这道题我们解决了,下面这道题更有难度,你们有没有信心迎接挑战?(出示做一做要求)。

2.p554题。

各组统计分数,评出优胜小组。

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发展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4、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培养学生看、听、说、写等良好学习习惯。

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

多媒体课件、小木棒、口算卡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儿歌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数鸭子》的儿歌吧,播放儿歌,好听吗?你们听到了那些数学数字呀?(1、2、3、4、6、7、8)你们真厉害!

你们能用这些数字组成连加连减的算式吗?(能)。

生1:1+2+3=6、6—3—2=1。

生2:1+2+4=7、7—1—2=4。

生3:1+3+4=8、8—4—3=1。

你们知道是怎么算的吗?

生: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题图: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上3人。

提问:

从刚才的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谁愿意在班上说一说?指名说,真棒!

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列成算式吗?学生列算式:7—2+3。

(板书:7—2+3)。

(4)哪位同学试着读读看?(7减2再加3)。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同桌互读。

2、揭示课题。

这道题跟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指出:像这样有加又有减的算式,叫加减混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加减混合)。

3、探究算法。

(1)怎么算呢?能摆一摆你们的小木棒吗/?请同学们一边摆一边说。

(2)摆完小木棒,你们知道怎么算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7—2+3=8。

5指名再说说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说。(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小结。

像“7—2+3”这样有加又有减的加减混合题,计算方法与连加连减一样: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板书: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表演。

(1)你们愿意把刚才看到的上下车情境演一演吗?指名表演。

(2)谁愿意把刚才看到的表演说一说?指名说:车上原来有7人,先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还剩8人。

(3)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列出算式。学生列式计算:7—2+3=8,再说出计算过程。

3、谁也想来说一道?先后让几位学生说说,其他的边听边列式计算,并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4、第1、2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列出算式,再说出计算过程。

5、听算。(8道)。

(1)老师说出算式,学生边听边写边算。

(2)集体校对。

6、看算。(10道)。

老师出示口算题,学生伸出十指,边看边说边屈手指算。

7、唱儿歌。

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会,唱一首《找朋友》的儿歌,好吗?(好)。

8、做游戏。(第4题)。

9、第6题。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端正,算得最认真。

四、作业。

第3题: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对。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本领?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乘除混合运算。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各方面能力。

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正确计算乘除混合式题。

课件。

课前口算。

一、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出示课件)。

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师提出解决问题。

1、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

2、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

三、尝试与探索。

四、师生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可能有三种算法。

1、18÷3=6(元)6×9=54(元)。

2、9÷3=3(元)18×3=54(元)。

3、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

汇报的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其他学生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全班共同解决。

方法三的算式有乘也有除,教师小结:有乘也有除的运算叫乘除混合运算。

引导重点。

1、让学生回顾计算过程,思考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班内反馈: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达成共识。

连除运算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五、练一练。

自主练习第1题。

买6包葡萄干要42元,买10包葡萄干需要多少元?

将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

包数。

钱数。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师生共同交流答案!

六、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花18元买了3千克南瓜。

生2:我想买9千克。

生3: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

生4:把他们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算法。

3、班内反馈,按小组进行。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难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0÷100=等。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二)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扮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

3、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4、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池塘的长是60米,宽是40米,每米需要三根竹棍做篱笆,共需要篱笆多少根?(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拓展提高: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五、课堂小结。

不足之处:由于复习时间用得过长,导致练习的时间稍微少了些,练习的形式、题形等不够多样。这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

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一些食品的价格。小红为春游活动准备了午餐,她想买3盒牛奶和1包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呢?你能帮小红列式计算吗?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

学生1:2×3=6(元)。

6+7=13(元)。

学生2:2×3+7=13(元)。

生3:7+2×3=13(元)。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学同意吗?这三种方法都很好。

教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和第3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混合运算。

二、新授。

(一)乘加问题。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

2×3+7。

7+2×3。

学师: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

教师:7+2×3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

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二)乘减问题。

教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他还能剩多少钱呢?你们会列示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20—4×4=4(元)。

教师:观察这个算式,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你的思路真清楚,那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先算4×4=16,也就是4个面包用去16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钱减去用去的16元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同学们你是这样想的吗?

学生: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三)除加、除减问题。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

28-6×3=5×9-40=54÷9—4=20+48÷6=。

教师: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板书)。

三、练习。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6×4+4=25—3×7=72÷8—4=20—63÷9=。

2、当小老师,判断,并改错。

6+9÷3=55÷5+5=69—3×2=1248÷8—4=2。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数学源于生活”。尽管运算顺序是一定的,但在课堂上徐主任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教学中,徐主任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借助生活经验,通过5×3+20、50-18×2、18+5×3、18×2-20四道题的学习,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主动的接受新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

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徐主任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注意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

第一个问题解决“乘加混合”,学生还是习惯地从左往右,但第二个问题“乘减混合”,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组织产生认知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先用乘法算出付出的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减法算出找回的钱,最后再总结出“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在第二个问题中,徐主任还改变了教材的呈现形式,先出示中间问题,有效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

5、注重数学思考。

徐主任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对同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6、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

教学中,徐主任特别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1)格式问题:等于号的对齐;(2)运算顺序:学生在理解了运算顺序之后,有些前面是减法、加法后面是乘法的混合算式,学生往往是将后面的结果写在前面。徐主任通过(1)强调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2)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3)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2、经历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列出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36÷3÷2=。

15+10-8=。

2、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摆正方体学习并探究了连乘和连除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我们接着通过正方体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情境串教学,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性、活动性的教学环节,符合儿童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小红回姥姥家的实际问题引入,这样贴近生活,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本节课采用情境串教学,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性、活动性的教学环节,符合儿童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相信、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

加强估算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可以保证让每个学生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前提下,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的每月一节骨干教师示范课由教导处徐永军主任执教四上《混合运算》一课。教学中,教者准备充分、设计合理、层次清楚、过程紧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念与特色。

1、重视情境的创设。

“数学源于生活”。尽管运算顺序是一定的,但在课堂上徐主任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教学中,徐主任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借助生活经验,通过5×3+20、50-18×2、18+5×3、18×2-20四道题的学习,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主动的接受新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

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徐主任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注意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

第一个问题解决“乘加混合”,学生还是习惯地从左往右,但第二个问题“乘减混合”,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组织产生认知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先用乘法算出付出的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减法算出找回的钱,最后再总结出“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在第二个问题中,徐主任还改变了教材的呈现形式,先出示中间问题,有效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

5、注重数学思考。

徐主任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对同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学习的过程中,我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交流展示为辅,先复习同级运算,抛出问题,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然后从游乐园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分式、综合算式,进而总结出两级运算的规律。再通过习题练习,讲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再通过讨论、交流比较,总结出含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做好小结,让学生回顾这一节课的收获,并布置课下练习题。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预设,但上完课后发现课上仍有不足之处,现在结合我的教学设计进行简单的总结:

备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新授部分分成了三个部分,由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列出分步算式或综合算式为第一个部分;观察两个综合算式,进而得出两级运算的运算规律为第二个部分,进行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第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其实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讨论总结出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在教学这一环节的时候,我细致地思考每一个问题的具体提出,小台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

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发现,说出他们的总结。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慢慢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练习的过程中更是要学生多说,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对其他人的方法提出问题,并让被提问者自己解释。对其他人的方法提问时需要细心地倾听、认真地思考、合理地质疑,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流畅答辩的能力。

为了节约课堂的时间,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我将本课巩固练习的题目进行了编排,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根据题目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练习形式,有的题是全班完成个人汇报,有的是简答,口答等形式,这样的安排即节约了时间,也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我在上课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我教学时的语言还不够精炼、准确。对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的引导、提问还有待商量。对课件的文字内容还要进行推敲。上课的板书较少,最后不能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学生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但群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学生回答的问题及对表达的语言不是很简练,完备等。总之,我还要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面继续努力,多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自己勤制作课件,尽量多用多媒体课件上课,逐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争做适应新时代的合格教师。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2、理解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

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竖式计算。

(二)、情境感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出示例3。

师:请仔细观察,看完后要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

3、课件呈现。

教师说明: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小结:加减混合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1、课件出示:72-(47+16)=。

3、尝试笔算72-(47+16)=。

4、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29页练习五的第5题。

2、完成28页做一做。

3、知识应用。

四、课堂总结,评价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情境串教学,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性、活动性的教学环节,符合儿童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小红回姥姥家的实际问题引入,这样贴近生活,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相信、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

3、加强估算,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加强估算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可以保证让每个学生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前提下,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4、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学习同级混合运算一课是学生在已经的知识基础上和积累了一定的运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

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提到过这样的运算顺序,但是不是非常透彻,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也有个学生不是非常清楚。所以本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下面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运算顺序。

通过学生个别说,自己说,同桌说的方式理解同一级的运算顺序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1.同学们做什么呢?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4、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最后达标检测和课堂检测。运用综合算式解决生活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让学生审题,从图中找到信息和问题,分析信息。如:例1求现在有多少人?让学生理解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运算所表示的意思又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思路引导,达到大多数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运算含义,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中学生错误:

1.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2.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3.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4.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1.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

2.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3.教师讲解示范脱式计算的样式,不先算的直接落下来,先算的算出结果落下来,然后依次计算。

4.多巩固练习,熟能生巧。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混合运算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学生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了乘法在前、加法在后的综合算式,但对于综合算式的递等式计算格式还没有涉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让学生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先从分步算式入手,再列出综合算式,讲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再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已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练习的过程中也将本节课的练习进行了适当的编排,让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不断巩固和强化,最后做好小结,让学生回顾整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预设。

上完课后发现了课上的很多问题,结合教学设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1.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备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新授部分分成了三个部分,由分步算式引入综合算式及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为第一个部分,根据情境直接写出综合算式为第二个部分,比较总结为第三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其实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讨论总结出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在教学这一环节的时候,由于备课时没有考虑周到,在提问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些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这是因为在备课中没有想到怎么样提出有效的问题,有明确指向的问题所造成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细致地思考每一个问题的具体提出,每一个追问的层层递进。

2.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思考、发现、练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发现,说出他们的总结。在新授的部分,由于担心学生说的不到位,一次次地纠正学生的答案,或者是打算学生的回答,将自己的预设强加给学生,在以后应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比较讨论的过程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慢慢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练习的过程中更是要学生多说,这节课我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很多时候怕学生出错或者表达不完整,自己就说出了答案或结果,没有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3.多种练习形式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节约课堂的时间,我将本课巩固练习的题目进行了改编,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根据题目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练习形式,有的题是每组完成再汇报,有的题是全班完成个人汇报,还有的是简答,口答等形式,这样的安排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也是为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知识点

(1)算式里只有加减法,则依次计算;只有乘除法,也依次计算。

(2)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3)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

(4)每一步不参加计算的部分,要位置、符号不变地抄下来,保证等号前后应该相等。

(5)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运算顺序歌

同级运算最好办,从左到右依次算,

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

遇到括号怎么办,小括号里算在先,

每算一步都检查,又对又快喜心间。

整数化分数的方法:先把整数写成一分之多少的形式,然后再把分子分母同时乘以一个不为0的'整数即可。举例说明如下:

1、把3化成分数:3可以写成3/1(一分之三)。

2、3/1分子分母同时乘以2,得到6/2,这就是整数3的一个分数形式。

3、3/1分子分母同时乘以3,得到9/3,这也是整数3的一个分数形式。

4、3/1分子分母同时乘以4,得到12/4,这也是整数3的一个分数形式。

5、可以得知整数化分数,可以化无数个。

上面是分子,下面是分母。分子除以分母等于原来所化整数即可。也就是说分子分母是可以按需求任意灵活地改变的。

数学0的含义

1、没有任何东西

2、数轴的前点(原点)

3、可以表示分界

4、可以表示起点

5、可以起到占位作用

0是奇数还是偶数

0是一个特殊的偶数(20xx年国际数学协会规定零为偶数;我国20xx年也规偶数定零为偶数)。它既是正偶数与负偶数的分界线,又是正奇数与负奇数的分水岭。

小学规定0为最小的偶数,但是在初中学习了负数,出现了负偶数时,0就不是最小的偶数了。

哥德巴赫猜想说明任何大于二的偶数都可以写为两个质数之和,但尚未有人能证明这个猜想。

0的相关知识点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0没有倒数,0的相反数是0,0的绝对值是0,0的平方根是0,0的立方根是0,0乘任何数都等于0,除0之外任何数的0次方等于1。0不能作为分母出现,0的所有倍数都是0。0不能作为除数。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教材第17页例3、例4和“练一练”,练习四第1~4题。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带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知道在带有两个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里,两个小括号里的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并能照这样的方法计算。

3、使学生掌握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计算式题。

1、做第17页复习题。

(1)指名学生依次说出每题里各有哪些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并口答运算过程及得数。

(2)提问:算式里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第1小题计算时是怎样使运算过程简便的?

2、引入新课。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知道:算式里如果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如果两步可以同时计算、脱式,那么同时计算、脱式比较方便。

我们今天根据这些运算顺序的规定,来继续学习带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一些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提问:这道题里有小括号时,要先算什么?有两个小括号时,

(在两个小括号下面画线表示)运算时怎样写比较简便?

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

(3)指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时计算、脱式时,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把先算的部分画出来。

指名二人板演,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3、教学例4。

(1)出示例4。

提问:这道题先算哪里的?小括号里面又要先算什么?为什么?

说明: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小括号里有加法和乘法,要先算乘法。(在“25x4”下面画线)。

请同学们按照计算顺序,在练习本上算出结果。(教师巡视辅导)。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递等式)。

结合板书过程提问:为什么第一步要先算乘法?

完成计算过程后指出:括号里如果有加、减法和乘法,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想一想,括号里如果是加、减法和除法,要先算什么?

4、教学“试一试”。·。

请同学们看“试一试”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为什么?二步和第三步各要算什么?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追问:为什么第一步先算除法?

5、小结:上面两道题都是括号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

除法的三步计算式题。在计算时,要计算括号里的部分时,也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1、做“练一练”第2题。

分别指名说一说两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强调括号里要先算什么。

2、做练习四第l题第一组。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第一步先算什么?为什么两个小括号里的可以同时计算、脱式?

指出: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有两个小括号,为了使计算简便,小括号里的可以同时计算、脱式。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先在方框里填数。

提问:第1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第2小题呢?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综合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第l小题前两步上要加小括号?第2小题为什么后两步加了小括号?

指出:第1小题为了先算除法、加法,最后算乘法,所以要把除法和加法括在括号里。第2小题为了先算乘法、减法,最后算除法,所以要把乘法和减法括在括号里。

练习第1题第二组,第3、4题。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教学重点:

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难点:

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常规口算(精选含有加、减、乘、除运算的口算)。

二、情境引入,整体感知。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4、告诉学生: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29。

=67。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7、同级运算的规则。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3、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五、总结。

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式题应按什么顺序计算?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重点、难点分析。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12÷6=2(元)解法二:3×6=18(元)解法三:12÷3=4(瓶)。

321812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1(元)答:每瓶便宜1元。

6、(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