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论语对论语的感悟的(模板21篇)

时间:2023-12-08 16:01:31 作者:XY字客

优秀作文是一种创作过程,是通过思考、积累和琢磨,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准确地传达给读者的艺术表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论语的感悟

自西汉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断地推崇,一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一代代的读书人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条中熟读“四书五经”,汲取向上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益声中抚民、治国、安邦。重读《论语》细细体味,发现《论语》里孔子的许多言论更重要的是在于教人在“为人”“立身”“处事”方面做到“有德”“有信”“有义”“有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有魅力的人。《论语》其实也是一本关于人生修养的书。

孔子认为为人立志,以德为先,“志于道,据于德”,“德者,成和之脩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立身处政,以德为重,“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技义理,以德为要,“依于仁,游于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细读《论语》穿越时光的隧道,两千多年前孔子关于“德”的论述今天读起来还令人对至圣先贤的洞察力而肃然起敬。一个人没有的美好的道德,就像一个没有装满东西的袋子,无论你怎么搀扶也站不直,立不稳。美德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基础,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源泉。

想起了《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中的一则故事。有一天鲁哀公问孔子,说一个叫哀骀它的人,外形奇丑无比,跛脚驼背。哀公好奇“召而观之,果然其以恶骇天下”。可是这个哀骀它很得人缘,“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这个人何以能够做到大丈夫和他相处不忍离去,女孩见了他就回去跟自己的父母亲说与其做他人的妻子,情愿做哀骀它的妾。这是因为他有美德,而且“德”不外露,“才全而德不形者也”。一个人有了崇高的道德修养,就像一个人的有了美丽的光环,能烛照他人,人格的魅力就会像冬天里的阳光去温暖周围的人。“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一个有德之人,就像一个母亲有母爱的光环,她的孩子爱他的母亲是因为母爱的光辉,而不是母亲的外表形体,这个形体不论是美丑。跛脚驼背的哀骀它为什么能够如此招人爱就是因为他的德,而且有道德光环形成烛照他人的魅力。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像哀骀它那样,用自己美德的魅力影响他人,“民德归厚”的社会氛围就离我们不远了。

“德”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魅力,还可以浸润自身的心灵,我们常说的“德润身”说的就是这种情形。《韩诗外传》中说一个故事,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发现他入学前面黄肌瘦,入学后没多久闵子骞的脸就变得润泽饱满,精神焕发,全身透出一派健康的好气色,子贡就问他为什么?闵子骞说:“德行的修持不断滋润了心田,那自然就会喜悦洋洋、容光焕发啊!”闵子骞以亲历亲行的变化,告诉大家一个很朴实的道理:美好的德行可以滋润心田,愉悦身心。

孔子认为“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就像一辆既没有平衡辕也没有平衡的盯梢的车子,走在大路上摇摇晃晃的,那车怎么能走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中的这句话道出了“信”的真谛。一个人行得正走得直,稳稳当当的行事就必须有诚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要实现“义”和“礼”,必须以诚相待,不可欺骗食言。

食言是可怕的,它可能让人成为一个虚伪的胖子。《左传》中孟武伯的故事读了让人深思。孟武伯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总是说话不算话,鲁哀公老想借机会教训他。有一天,鲁哀公请客,孟武伯和胖子大臣郭重坐在一起。郭重是哀公的宠臣,孟武伯心怀嫉妒。席间,孟武伯借着给鲁哀公敬酒献媚之机,就当面羞辱郭重,说:“你吃什么东西长得那么胖啊?”鲁哀公听后,感到恶心,就代替郭重答说:“一个人不诚信,食言多了,能不长肥长胖啊!”鲁哀公讽刺孟武伯的话,让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难堪万分。一个朝廷重臣,食言而不守信,在大庭广众之下失尽颜面,我们可以想象孟武伯羞愧难当的表情。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见“信”在孔子教学科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用“信”教育自己的的学生要诚信,他的学生身体力行践行着诚实守信的德行操守。《韩非子》里记载了《曾子烹彘》的故事。一天,妻子去赶集,曾子的儿子哭闹着想跟去。曾子妻就许诺说:“女还,顾反为女杀彘。”你回家去吧,我们回家以后就给你杀猪。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看见曾子拿着刀就要去杀猪,妻子忙过去阻止他说:“我当时只是开玩笑罢了。”曾子说:“不要随便戏弄小孩子。小孩子是不懂事的,听从父母的教育。如今你用谎言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说谎。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母亲。”于是把猪杀了。曾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一次强调了“诚信”不欺,无论童叟。言而有信,以父及子,诚信待人,以及几人,才能有良好的社会氛围。“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里的这些句子再次提醒熙熙攘攘的人们要诚实守信。从“毒牛奶”“劣质火腿”到“毒胶囊”,还有多少能让老百姓有“安心之选”的承诺?今天读到这些铮铮告诫的金玉之言,我们在孔子智慧之光的烛照下前行时,也为那些只为追求利润而不顾百姓安危的蝇营狗苟者敲响“诚信”的警钟。

对于商人是这样,对于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又何尝不是这样?《论语》里记载了子贡问政孔子的一段话:

子贡问政于孔子。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军队、粮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基础。然而孔子认为一个国家除了军队粮食以外,绝对不能失信于老百姓,“民无信不立”,老百姓对国家没有了信任,才有国家,才谈得上国家建设。

48岁的客车司机吴斌,在高速公路上面对从天而降的铁块破窗击肝,他强忍疼痛,停稳汽车,起身嘱咐23位旅客安全有序的撤离。在危难来以后,吴斌不顾个人危难,心中只旅客的安全,那是怎样一种临危不乱的大义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中孔子的一席话,再一次明证着吴斌的义举。

孔子认为立身处世“义”字当头。“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中的这些名言警句,告诉我们成就一个道德高尚为人敬重的“君子”必以“义”当先,君子九思其中就有“见得思义”,可见儒家先贤倡导社会“见义勇为”“见义忘利”。

其实我们历来不会缺少“见义勇为”“见义忘利”的人。无论是在太平盛世还是在民族危难时期,儒家的“义”以为重的民族精神,人格力量不断地激励那些在危难中踏“义”前行的勇士,他们站立成历史或时代的标杆,激励来者“仗义执行”,弘扬社会正气。于是就有了“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警察蒋小娟”“最帅交警孟昆玉”……许许多多的“最美”组成了我们时代最美的风景线。

“行义以达其道”、“以义为质”是“最美”的本质所在,在人来人往中记住圣人的金玉良言,立身以“义”,伸手传递那些温暖体温的“善行义举”,“最美”中华的“最美”生活指日可待!我想无论谁得到那一份温暖全身都会浸满幸福的阳光。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于是就有了“礼仪之邦”的美誉。注重礼仪古已有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国家要立足根基以礼而立。“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敬有礼,不卑不亢就可以远离耻辱;“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一个国家需要德的引导,礼的教化,一个人何尝不是这样?《论语》里说道子贡想把每月行告朔礼的饩羊免除掉,孔子对他:“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最担心的就是一个社会“礼坏乐崩”,因此“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和我们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中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说,有一天孔子问他的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的理想。四个人在老师面前“各言其志”,孔子一一给与评价,唯独对子路报之以“哂”。曾皙问老师:“您为什么要笑仲由啊?”,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子路说话不懂得谦虚所以笑他。注重礼,践行礼,才会有如此的好局面“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当下许多学校开展“有礼有序”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建设和谐有序的校园,和孔子当年的“克己复礼”、“夫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社会秩序相契合,与我们今天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谋而合了。

重读经典,拨开历史的迷雾,让先哲圣贤的金玉之言摆脱封建历史的桎梏,你会发现孔子的片言只字语短意长,关于“德”“信”“义”“礼”铮铮告诫,总会在那些我们的心间撞击出生命的火花。

学习_论语_心得感悟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孔老夫子给了我们很多道的启示,比如: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天地之间,万物生灵,无非一个“道”字。道是什么?也无非就是原则、规则、规矩、规律。《论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要把握好原则,把握好分寸。这对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确有很大帮助。

"饭蔬食饮水,曲肱(go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我)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手臂一弯当枕头,生活条件虽然清贫些,却也自得其乐。对于那些以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生活,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我毫不在意。"。

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无可厚非,但要把握好度,过头了就不好了。当一个人所有的行为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钱"之时,那真是可怜又可悲的事。看看孔老夫子,对清贫的生活也乐在其中,不怨天尤人,泰然处之。有此境界的人能有多少?"曲肱而枕,乐在其中"值得点赞,值得学习。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德行不能修明,学问不能讲习,听到好的道理不能好好去做,有过错不能改正,这都是令人担忧的事情。这是讲的道德、素质、品德、境界。一个人活着,就要有追求,是物质也好,精神名利也好,与世无争、淡泊明志也好,但必须讲德、讲学、讲义、讲善,这是对人的最起码的要求。无德之人不算人,无学之人难为人,无义之人枉做人,无善之人是罪人,所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令人担忧的事情。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决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还应该有精神追求和心灵上的追求。

对于公职人员、党的干部,也有这方面的句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与我们常讲的“忠诚、干净、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奋斗不息、死而后已”等也是一个道理。做人得讲本分,每种职业有各自的职责,共产党人有共产党人的使命。特别是我们这些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的就是群众,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要志向远大,淡泊名利,不怕担负责任,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克服困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他的哲学思想是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令我受益无穷。

论语

第一段:导言(150字)。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阅读《论语》让我受益匪浅,引发了我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个人的感悟心得体会,并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第二段:对待学问的态度(200字)。

《论语》中强调了对待学问的态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让我深思。在我的理解中,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而思考则是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和运用。学习必须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学以致用,我们能够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仅提升自己的能力,还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段:处世之道(250字)。

《论语》中有关于处世之道的许多教诲。孔子强调了如何正确待人接物,包括尊重长辈,友善待人等等。这些教诲指引着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该保持的心态和行为准则。我发现,当我把这些准则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时,与他人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更愿意与你合作和交流。处世之道并非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技巧,而是一种修养和修行的方式。只有真正地将这些思想内化于心,才能将其变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第四段:学习和实践的平衡(250字)。

《论语》反复强调学以致用,意味着学习和实践的相互关联和平衡。在我个人的体验中,仅仅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找到合适的机会将其应用。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所学的内容,从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实践又反过来促进了学习的深入和提高。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成为真正的行动者。

第五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50字)。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正如《论语》中孔子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同样,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展现出自己真正的素质和品德。《论语》中提到的许多理念和观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验证,在现实中运用。只有将所学知识与行动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坚固的思想基础,并在各个领域取得成果。

总结(150字)。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能够获得很多有关学习和生活的启示。学以致用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影响他人。处世之道和学习与实践的平衡,让我们在社会中找到了方向和自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知识变得更加具有实际价值。让我们学习《论语》,并将其中的智慧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实现个人的价值。

论语理解感悟

我读了《论语》后,我知道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的知识要时常去复习的,不也很快乐吗?”单单这句话就不仅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还教会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呢!从前,老师教过的知识,我放学回家后从来都会自觉去复习,总以为自己脑子聪明,很轻松地在课堂上就能把这些知识全部记住。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到了即将段考的前几天,妈妈一检查我的作业和试卷,才发现我学的知识很多都没有巩固,有印象的东西并不多。在离段考的前几天里,为了能考出优秀的成绩,我被迫每天晚上“开夜车”很辛苦地补缺补漏到深夜,熬到眼睛变成“熊猫眼”。导致严重睡眠不够,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学迟到,耽误上课。即使是这样,加班加点还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记牢。后来在段考时我果然吃了大亏,虽然很努力,但是考得并不理想,语文才80分。后来读了《论语》之后,我开始学会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学会了每天晚上对老师当天教的知识进行复习,知识不知不觉记得牢固了,学习变轻松了,期考成绩竟然提高到了90几分,我别提多高兴啦!《论语》教会了我一个绝好的学习方法,使我学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说:“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记得小时候,妈妈买来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来,不让姐姐知道,想一个人独占。上学时,我经常担心:“姐姐会不会找到我藏起来的牛奶呢?妈妈会不会发现呢?”当我读完《论语》之后,我主动地把牛奶拿出来和姐姐分享。妈妈也表扬我大方。《论语》教会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从此以后我做事光明磊落,越来越有君子之风。

于丹《论语》感悟随笔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解读《论语》和《庄子》,社会反映强烈。有一次去中关村第一次签售,那里人头攒动,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以为那里出事了,后来才知道很多人蜂拥而上,想得到于丹的签名。接车的人只好把于丹直接开到了地下车库,乘着货梯到了签售现场。

虽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但其实于丹还是“临事而惧”,于丹老师经常给节目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很多主讲人的讲法有自己的看法,就去导播台录制一集关于《论语》的“百姓讲坛”,由于反响很好,电视台让她继续讲下去,共安排了七讲内容,这时,她的压力很大,因为她一直是一个安静的大学老师,自己还要进修,给学生上课,她有些害怕了,但想到电视台对她的信任,她着手准备了,她准备得比第一次更认真,更细致,内容的逻辑性更强,材料也更丰富。她想到了“临事而惧”后面四个字“好谋而成”。也就是说,遇到一件事,有点害怕,说明心里在乎,认真对待了,但不能怕得连这事都不能做了。要好好用自己的智慧,全心投入,认真谋划,最后把它做成了。由惧到成,这个惧才有价值,如果惧到放弃,它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每一集她都精心准备,听取观众的意见,她最终获得了成功。

她认为《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这本书分别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等七个方面讲述。她谈到了孔子的人格理想的描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如果自己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足够了。她讲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换个方法做,换个思路去做,学以致用,变通学习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接着她引用兄弟俩把摔破的精美陶瓷罐子变成了装修材料马赛克,挣来了一大笔钱的故事和爱迪生让助手测量梨形玻璃泡的容积等故事,引导我们真正的学问往往是在最简单的地方,学以致用不仅是考察智商和情商,更主要的是看一个人的变通思维。

于丹的教学风格对于我们的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她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面对《论语》,完成了一次自我心有所得的呈现,进行了一次用普通民众话语的沟通。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还原一种经典。她在大学里讲课,其实,也是一个经常讲故事的人。由于读的是传媒专业,有一个信念,当自己传递无效信息,用语流去袭击受众的时候,是不负责任的,传播信息,不在于你传递的信息有多少,而在于里面有效信息有多少,就是人们要能记住你的东西。怎么记住?人们一般容易记住有情节的东西,感同身受的东西。因此,从单纯的义理去阐发,语流再庞大,也是无法记忆的,讲的内容不同,学理层次也不同,可能有很多专业性的东西,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有意识地和大家沟通,一定要离现在的生活近,让大家带着疑问去贴近经典。我想到自己作为教师,时常在与学生用语言进行沟通,面对越来越有个性的学生,总感到教育很难深入人心。从于丹老师的平实、朴素的讲解,我再次明白了,教师在向学生传递某种信息时,应灵活运用各种事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让每一句话打动学生心灵,让学生铭记住老师的话语,教育才能真正体现育人价值。

论语读书感悟

每当清晨时分,听到略带稚嫩却认真严肃的琅琅书声,那一句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句,带给我的,是对成长的感悟。

这些名句,出自儒家经典——《论语》。记得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捧着一本拼音版的《论语》,但那时我只是一只还没有飞翔过的小鸟,自然体会不到其中的含义,只当它为简单的消遣,咿咿呀呀,自得其乐。

逐渐的`我开始懂事了,在小学二年级时,学校要求诵读《论语》,当再次捧起这本经典品读时,我仿佛懂了些什么。学校发放的《论语》大部分是关于学习的,而经历了几年学习生活的我,已经是一只开始尝试飞翔的小鸟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启发我热爱学习,加强自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学习需要时常复习……这些句子伴随着我走过将近七年的学习生活,教会我如何学习,激励着我努力学习,而它们还将继续伴随着我走过以后的学习生活。

五年级时,我买了一本节选版的《论语》。而此时,我已经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渐长大,成长为一只能够飞翔的小鸟了,对父母的呵护不屑一顾,渐渐地无视父母对我的爱,正是《论语》,激起了我对孝的领悟。“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告诉我要为父母的健康担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启示我需要用心孝顺父母……它们教会了我“孝”字的含义,这将使我时刻不忘孝敬父母,不忘父母生育、养育之恩,时刻对父母心存感激。

到了初中,我读到了更多《论语》中的佳句。这时的我已经成为能够独立飞翔的小鸟了,能够独立学习,懂得孝敬父母。但我也将开始面对社会,这时,《论语》中的佳句教会我如何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告诉我人生要有理想、有目标,并要为之努力、永不放弃。“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我懂得了“恕”的含义,让我学会推己及人……这些句子教会了我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这对将要接触社会的我,如同地图,帮我指点迷津。它们将伴随我一生,让我时刻记住如何做人,如何活得精彩。

从牙牙学语开始,《论语》伴我走过了近十年的时光,我渐渐长大,它不断带给我崭新的思想,使我在学习中游刃有余,教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使我一生受用不尽。我将继续用心品读,相信在我不同的人生阶段它会带给我更多的人生感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摇头晃脑地背诵着《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论语的感悟

论语,感觉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受智慧的光芒。

一是学习,然后知不足。

学习,然后知道缺点,因此,我想进一步纠正态度,坚持,在通读的基础上,学会结合实际研究,提高自己。

二是思考,然后明确目标。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忽视……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充耳不闻。了解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论语》明确表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该是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将其定义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可以是弗边之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再比如:天行渐渐,君子自强不息,禹,我无间断……这里可以看到孔子对大禹的高度赞扬,挑不出他的任何缺点,禹治好了黄河长江的水利,开发了土地。从禹开始,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几千年来农业国的民族精神。禹之所以在孔子心目中是一个真正的绅士,是因为他是一个外王,也就是说,绅士应该不断努力发展,做出贡献,个人存在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语》读书感悟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二十个篇章,言简意赅而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人世之道。

《论语》的学而第一篇中,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白话文的说法就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别人的脸色,这种人很少有仁慈的。

细想之下,与现实生活非常贴切。这些人,之所以讨好他人,无非是看在那个人的地位、权利与金钱上,希望这样的虚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许,使自己在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得到官职、金钱与权势。如果所讨好的人失去了金钱,失去了各种权利,这种伪君子就会翻脸不认人,将原先不能称之为交情的“交情”一笔勾销,绝口不提。就算原先被讨好的人问起,也只会被很不耐烦地打发走。这时,后悔、愤怒都因为金钱与地位的失去而丧失了发泄的权利。

花言巧语的人,通常都心怀鬼胎。真心的赞美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词藻。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用关系登上高位,再用言语迷惑当时的上级,讨的欢心,再借此关系高升……如此循环。这类人,在社会上,更确切地说是在职场上早已数不胜数。

在生活上,这类伪君子也不算少。一些小贩,为了推销不合格的商品,除了夸大商品的功效外,还会百般讨好客人:事业有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万事如意……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满脸堆笑。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让顾客盛情难约,不由自主地掏钱买下。等到发现商品的劣质后,小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个真实的人,杜绝虚伪。脚踏实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一切。无论如何,都问心无愧。

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思想。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获得对生活和道德的启示。在我的阅读中,我深深感悟到了论语的智慧和价值,下面将从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人际关系的原则、教育观念、礼仪观念以及人生态度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论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孔子认为个人修身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他强调为人处世要正直诚恳、有品德和修养,追求道德的完美。孔子提倡齐家,即好好打理好家庭,为人父母、丈夫妻子,维护家庭和睦稳定;治国则是指成为社会的贡献者,关心国家大事,为人民谋幸福。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先导,这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我们作为公民也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作为人类的基本要求。

其次,论语教导了我们人际关系的原则。孔子认为和睦相处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以待人之道待己之道,要以真诚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此外,孔子对友谊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友谊是一种道德的追求,是对道德有共同认同的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这种友谊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重要性。

第三,论语的教育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应该具有持之以恒的态度。他强调了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学海无涯,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此外,孔子也提出了德育的观念。他认为对于教育,应该注重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与现代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品德培养的理念相契合。

第四,论语对于礼仪观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形式的礼仪可以培养人们的修养和气质。论语中提到的许多仪式和礼节,并不仅仅是为了遵守规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行动去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笔者认为在今天的社会中,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也是我们应该去遵循的原则。

最后,论语对人生态度也有着深入的思考。孔子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中庸”,即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论语中强调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孔子认为要以平常心对待成败得失,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沉着。这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自己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研读论语让我受益匪浅。从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人际关系的原则、教育观念、礼仪观念以及人生态度等方面,我们深刻理解了儒家思想的智慧和价值。作为当代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对于生活和道德的启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更好地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困境。

《论语》读书心得感悟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说:“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读论语的心得感悟

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的星星引导你去前进,而让我转变的就是一颗星,那个照亮了我生命的启明星—《论语》。

《论语》是孔子所说的话,每短短的一句话都有着很深刻的道理。有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志向之道,人生之道等等。

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最社会,对世界,对现实之中的事情,还处于懵懂的时期。我正处于人生的路口,不知从何处动身,或许,踏错一步就会进入那无底的深渊无法自拔,在当今社会中,有许多的诱惑,电脑、嬉戏、赌博、毒品……都在危害着我们成长的环境。但从《论语》中我找到了方向,就像鱼蛋阿姨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知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须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在我来说,学习第一,我们正式学习的年龄,在正确的时间要做正确的事。

张若虚在《春江花日夜》里树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像……”生命是渺小的在茫茫人海中,人如一滴水。生命虽然很小,但我们还是须要规划的要有方向的。我也有了我的方向: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学问你会吗?我想说是了学习的时候了,学习是很重要的,学而第一,为自己的'将来而打拼!为政其次,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做人要正直,要有道德,讲道德,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也是须要道德的。讲话为名,有礼貌。促进到的法治社会的发展。

在《论语》中的不断探究,我发觉我的心灵成长了许多。当然,在《论语》中不只是我说的这些,还有许多值得学习的。

虽然在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有不不同。但连古代人都明白的道理,你都做不到,你又怎样去面对现代社会呢了?连古代经典中还有许多须要我们去学习,去借鉴。《论语》点亮了我的生命,让我感悟了成长。

你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启明星了吗?

读《论语感悟》有感

当我接过这部书时,心中不禁充满了激动。这么书是多么珍贵,多么有内涵,多么有分量。读这部书时,就是与作者孔子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我们拿起这部书,一起读圣人之言,明处世之理。

在这部书中,有一句话是值得我们学子深思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光从这古文上来看,也许我们并不能深刻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反而会觉的云里雾里;如果把它翻译成我们能看的文字,其中的含义就一眼会看明白,细细品尝后,说不定就有不同发现,会让我们受益终生。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会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养高的人吗?”事实上的确如此,学生学生,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让自己成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啊!这就是所谓的“学而第一”啊!有句成语叫莘莘学子,意思是讲一位学子应该努力可苦而不是心浮气躁。知识学过了,不能立刻把它丢到一旁去,应该把它再拾起来,反复温习;反复推敲:反复钻研,不能草草了事,久而久之,这个知识就会在你的脑中逐渐淡忘。相反如果你努力用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细读这部《论语》,真的令我们获得了许多珍贵的东西,这简简单单的几行字,蕴含着太多的深刻而令人沉思的处世之理。孔子真可谓把他毕生所得统统毫无保留地留给我们这些无知的后人,时刻提醒这我们,教育着我们,令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孩子们再一次成为“莘莘学子”。孔子从小就认真踏实,孜孜不倦,如果现在的我们有他的三分之一的孜孜不倦,不,哪怕我们只有他的八分之一的'勤奋踏实,那我们的祖国将会更加欣欣向荣,更加繁荣,更加富强!读着孔子与他的《论语》,会让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时时刻刻触动我们的心弦。哪怕再过一百年,再过一千年,《论语》这部书都会给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带来一次次心灵的撞击;无论走到哪里,《论语》都将会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优秀指航标。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这本书,读后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作了经典的诠释。全书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这七个方面,立足于今天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谐、个人成才,是对传统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全书语言保持了于丹一贯的风格,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彻。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迷茫和失落,《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让每一个人活得自在一些。下面结合自身情况从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用“乐之者”的境界享受工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丹教授解释说,对你的职业、行业,你有了解,你能掌握技能,这算“知之者”,这是第一级;你真正热爱它,你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你愿意废寝忘食,把自己连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也都投入进去,这叫“好之者”,这是更高一个层次,处在这个层次的人固然在事业中可以完整地去实现自己,但是这种投入未免太过沉重;最高的境界,叫“乐之者”,就是在这样的事业投入过程之中,你感觉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欢乐,你不仅创造事业,而且创造自己,你的心是舒展的,是被成全的,你享受这个过程。

我的职业态度就是从“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乐之者”转变。我从事的是财务工作,刚进入这个行业时我具有文凭和资格证,是“知之者”。出于对职业道德的遵守,我对工作兢兢业业、克尽职守,这时的我是“好之者”。处于这个阶段时,我尽自己的所能勤奋努力地完成工作,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我天天和数字打交道,非常的繁琐、枯燥。每天几乎是一到办公室坐下来就直至下班,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还要加班加点地干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像个陀螺一样旋转不停。并且财务工作属于后勤性质的工种,不像业务部门那么容易出成绩,我内心一度曾感到十分压抑。当在《论语感悟》中读到“乐在其中,生命在这个职业中的穿越是莫大的享受,在终极穿越的过程中不仅是这个行业成全了我,而且由于我自己的心智成全了这个行业,在这种相互成全中,我获得莫大的享受与欢乐。”这些话时,我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热爱这份工作,将快乐充盈于工作的时时刻刻,得到的也许不是一份薪水,不是一个业绩,不是一个表扬,而是一种生命的大欢欣。我转变了思想观念,认识到财务工作虽然属于后勤性工种不容易出大成绩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财务工作虽然琐碎但是正好发挥我细心的优点,财务工作虽然压力大但是“人无压力轻飘飘”,通过锻炼自身能将压力转换成自己能力。此后我变成了一个“乐之者”,用最佳的状态将快乐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成就了我的品格,我成就了工作的完满,我的心体验到欢欣与鼓舞,这样的我不仅是在做工作,而且还是在享受工作。

二、用“真爱”对待他人。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我们就不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随意动怒;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财务工作者的我们,与机关的其他同志接触较多,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有的同志对制度、程序不了解,在报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我们在处理时,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耐心。只有这样,你才能与同志们进行良好的沟通,让财务工作更好地开展。只有这样,同志们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三、以“内省”规划人生。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里的这段话,是孔子在讲自己的人生轨迹:十五岁的学习的起点,选择好方向,三十岁能牢固地自立,四十岁对各种问题不疑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就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于丹老师把圣人描述的这个人生坐标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转星移中,面对物欲横流、转瞬即逝,让每一个凡夫俗子去体验,去规划自己的人生。都说现代人活得很累,房子、车子将人的身子压弯,职称、职位使人深夜不得入睡,正是房子、车子、职称、职位这些庸俗的社会价值观扭曲了人们的人生规划,陷入了“小人常戚戚”的状态当中。于丹老师告诉我们“三十而立”,“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量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于丹老师用这些娓娓道来的经典将心灵的内在唤醒,让我们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地与栖息地。

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感悟论语作文对论语的感悟的作文

现代人面临一个耳熟能详,但又一知半解的话题——“压力就是动力。”

我们只能理解到压力能够产生动力,至于产生动力以后的结果究竟是什么?却从未想过。最近在看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庄子心得》时,看到于丹举出的一个十分经典的例子,不妨写来与大家共赏。

“英国一个实验室,用3个南瓜做试验。一号南瓜任其自由生长,二号南瓜每天适当施加压力,三号南瓜每天将压力施加到最大限度,每次都要压到滋滋地冒水,而以不压碎为止。这样长此以往,直到南瓜成熟的时候,将其同时摘下,放到案板上,用刀来砍。结果是:一号南瓜手起刀落成了两半;二号南瓜却要用尽全身力气,死劲砍下才能将其砍开;三号南瓜用刀砍,刀却弹了回来,用锯子锯,锯子也弹了回来,一般利器都无法将其剖开。”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不施压的挡不住利器轻轻一击;稍加施压的挡不住利器猛烈袭击;施压到极限的一般利器都无法剖开。

南瓜尚且如此,人,长期在极度压力下更能锻炼出惊人的能力,比如特种兵,那个不是九死一生中锻炼出来的好汉。

孟子对这个现象有独到的论断:“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又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两段,前一段说的是困难对人的压力所造就的成就;后一段讲的是多种多样的压力。

试看有成就的人,谁不是经受了无比压力才能获得成功。毛爷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长征那旷古绝今的压力下,他才锻炼出了擎天柱般的气魄,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勿容置疑,压力对任何承担的人来说都是痛苦的,谁不愿意自由自在,谁不愿意享受清福?但是这样的后果会使人逐渐懒惰,不求进取,造成不堪一击的悲剧,南瓜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此,即或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学会自加压力。因为在这变革的时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人们随时都会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工作的人自不待说,就是退休的人都要面对儿子、房子、妻子、票子等等一系列生活带来的压力。所以我们只有勇于面对压力,正确处理压力,化压力为动力,才能锻炼出抗衡压力的能力。

以此看来,压力就是动力,动力产生能力,能力决定成败,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二、精神食粮不可忽缺。

人没有物质是难以生存的,连三岁小孩都会赞同这个事实。

但是要说人没有精神也难以生存,却未必人人苟同。于丹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列举了一个生动的寓言。

秋天,三个田鼠准备过冬物资。一号田鼠主动承担起储藏粮食的工作,二号田鼠主动承担起储藏取暖物质的工作。

这两个田鼠每天来来往往地往洞中搬运过冬物资,而三号田鼠却整天无所事事地东逛逛西荡荡,东张张西望望,一二号田鼠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我们都在忙,你也该找点事情做做,不然漫长的冬天怎么过得去?”

三号田鼠说:“你们忙你们的,我正在寻找着我的工作。”

那两只田鼠听了很是气愤,但又懒得与他辩解,心想:到过冬的时候再与你理论!便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了。

寒冷的冬天说来就来,由于他们提前储备了取暖的物质和粮食,于是在洞中舒舒服服地过起了冬天。一二号田鼠这时开始数落起三号田鼠:说他秋天什么事都不干,只知道游荡,现在却厚颜无耻地享用他们的食物。

三号田鼠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我的工作并不比你们轻松。”

一二号田鼠以为他在耍无赖,便嗤之以鼻,不予理睬。

开始他们有吃有喝,日子还过得去,可是一个多月后,他们对这种不见天日的日子开始厌倦,一二号田鼠的心情烦躁起来。

这时三号田鼠不慌不忙地说:“你们别急,我来给你们讲故事。”

一二号田鼠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就围着他坐下了。

三号田鼠便将自己在秋天听到的,看到的娓娓道来,一二号田鼠听得津津有味,就像他们亲眼看到了秋天那天高云淡、金黄色的田野、和田野上忙碌的人们,还有人们在谈论一些古往今来的故事。

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悄来临。当他们精神焕发地走出洞时,一二号田鼠才恍然大悟:原来三号田鼠整个秋天看起来虽然什么也没做,但是他却在收集着过冬的精神食粮,要不是有了他的精神食粮,漫长的冬天还确实难过。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们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以后,必然会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这也是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时候,中央为什么高屋建瓴地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否则,当我们在物质条件逐渐丰富起来的今天,才感觉到精神食粮的缺乏就晚了。我们现在就不会享受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和先进文化成果的回报。我们的生活就会像跛了足一样失去平衡。

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无时无刻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我们始终离不开自己的影子一样。

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体现着一种精神,对于这一点,庄子在《德充符》一文中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讲话:“我曾经出使楚国,路上看到一群小猪正在吃母猪的奶,没过多久,它们惊慌地从母猪怀里跑开了。这是小猪发现母猪再也不像往常那样关注他们——已经死了。可见小猪并不爱母猪的形体,而是爱着能够指挥母猪形体的精神。”(白话翻译)。

这充分说明了动物最可爱的是精神,而人又是万物之灵。“灵”就灵在精神上,所以人一旦离开了精神,与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

“精神”虽然是无形无象的,但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指挥着生动活泼的形体,发挥着无形无象的巨大作用。

所以人,要有精神上的追求,生活才能有滋有味,而精神追求离不开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借鉴、运用,可见先进文化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能培养出我们的浩然正气,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一唱起《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歌,自然会有一股奋勇杀敌的浩然正气由胸中直冲顶门。

因此在物质条件逐渐好转的今天,我们应更多地注重精神食粮的搜集,为美好的生活增添更多光彩。

三、奉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没有经过特殊锤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延伸。这看起来没什么错,因为没有了自我,便没有了与自我相联系的一切。

然而现实却彻底粉碎了人们的这种观念。于丹在阐述这个道理时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神话。

有一个修炼快要成仙的人,看破了红尘,他很想知道天上和阴间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先下地狱去看看阴间的情况。

一进去便看到那里的人一个个瘦骨嶙峋,奄奄一息,他觉得奇怪,便留心观察,结果发现所有人手上绑了一个一米多长用来吃饭的瓢,可是到开饭时谁也没有办法将食物放进嘴中,一个个饿得嗷嗷直叫。

他想阎王也太残忍了,怎么想这么个馊主意来整治人?还不如我们人间。于是他又赶往天上。

奇怪的是天上的人与地狱的人一样,也绑了一个一米多长用来吃饭的瓢,不同的是他们一个个红光满面,神采奕奕。

这是什么原因呢?到开饭时他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天上的人进餐是先喂别人,等对方吃饱了,对方再反过来喂他,因此一个个酒足饭饱,没有人会因为吃不到食物而犯愁。

他这才明白天上与地狱的区别只在一念之间,做人与成仙也只是一念之间。怪不得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胜;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还说:“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

他终于明白了老子的那段:“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理,说穿了就是奉献精神。

这个神话所表达出来的观点,与老子《道德经》中所阐述的一系列道理都是相通的:先无私然后才能成其私;不与人争天下才没人能够与你争;要想获得必先给予等等类似的观点在《道德经》中随处可见。

其实天下所有事,下细想一想,都是先给予然后才有获得。有首《爱的奉献》唱得好:“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幸福之花处处开遍。这是生命的源泉,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怯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所以“奉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奉献也不例外。即便是送人兰花还手留余香啊!

论语感悟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记叙孔子的理想,志向和观点的著作,是通过追忆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与思想感情,从而给我们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生动亲切的孔子形象,也通过孔子的话语给我们传达了许多颇具意义的深刻道理。换句话说,《论语》就是一部活的道德教科书。其中所展现的孔子思想有:提倡“仁爱”,倡导人本主义思想,热爱文化,追求卓越,勤奋好学等。其中我对孔子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最为感兴趣,因此,我从他的人本主义思想角度为切入点重读了《论语》,为的是更好地理解其中关于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进一步了解这个流传千载的伟大思想家。

如果说《论语》中关于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多种内涵和体现的话,那么我觉得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是其中最核心和主要的内涵。“仁”作为孔子最主要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对理想人格和美好品质的追求。他曾经解释“”的意思为爱人,即是以人为中心来展开阐述的。如《论语。颜渊》中他回答弟子什么是仁的时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我把这理解为是一种“爱他人”的人本主义思想。又如《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立身于世也要帮别人立身于世,自己想要发达也要帮助别人发达。另外他在阐述“仁”时说“力仁由己,而由人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我觉得这是告诉我们爱人是发自于人的内心的,别人不能左右你的思想。同时人要靠自己,要学会自爱。因此,我把这理解为一种“爱己”的人本主义思想。但是,在我看来,用“爱他人”“爱己”不足以说明孔子这种“爱人”的人本主义思想,还应该体现在更大的范围内,即“爱天下人”。这种爱是没有国界和种族之分的。还有,虽然他提倡有等级的爱,但是他仍然爱普通百姓,仍会因为爱他们而反对暴政,对百姓的痛苦表示同情。另外,对天下人都按照义来对待,如《论语。里仁》里写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博爱和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爱天下人”的人本主义思想。

在儒家的观念中,认为人的自觉性是发展的一切动力之源。这就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因此,在《论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认为人们要听自己良知的心声,重视人的作用,如《卫灵公》中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人是主宰一切的主要因素,是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变得伟大。这种“个体的人性自觉”我觉得是人本主义思想又一可贵的内涵。那么在《论语》中,这种内涵到底是怎样体现的呢?经过思索字句和总结,我把它概括成以下几点:第一,孔子认为人具有极大的自觉能动性,如人可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意识,“我欲仁,斯仁至矣。”对此,我的理解是人的内心想要善良的话,就会获得善良,这种善良不是从外界别人强迫我们拥有的,而是从我内心产生的,这也算是一种人性的自觉意识。又如《子罕》中“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无论是停止堆山还是前进填地,都是“我自己”决定的,这也是强调了人自身的决定作用。第二是孔子提倡人要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有需要修正的地方,通过自我的自觉行为塑造一个完美的人格。如《论语·学而》中曾子也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明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又如在《论语·宪问》中,子路向孔子问道君子是怎样的人时,孔子答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君子要修养自己,从而达到保持恭敬的态度,使上下左右的人安乐,使百姓安乐的境界。这里的“修己”便是一种自觉的人性。第三是孔子主张人要发现人生的光明,人生真正的美和价值,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如他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求道为志向,以道德为根据,遵循仁爱法则。这表现了他追求人生价值的积极的方面。总之,这三方面就是我所理解的关于孔子“个体人性的自觉”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

此外,在所有解释孔子人本主义思想的内涵中,有一个最让我感到亲切的,就是“热爱和向往人间真情”的内涵。因为我认为这不仅是他的一个理想,更是他贯穿一生的最为闪光的地方,也是塑造他那平易近人,有血有肉形象的一点。使人在品位《论语》时处处感受到他那浓郁的人情味。从《论语》记载可以看出他非常向往人世间那真诚感人的真情的。例如他在教导学生时,常常表现出对学生学习知识之外的关怀,如学生的身体,家庭也会亲自为学生操劳,热心帮助学生度过困境。在弟子冉耕生病时,他会亲自到弟子家中探病,鼓励弟子,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在颜渊去世后,他会痛哭。在日常生活中,他虽然是一个严肃的师长,但是在感情上,他却与学生真诚相待。“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等都能反映他对他人的用心。可见他一生中都在追求这种无价的人间真情。

总的来说,在以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角度为切入点读《论语》这部作品时,我又发现了更多关于它的可贵的思想价值,如我从《论语》中以自己个人的理解,再加上一些文献的支持,就把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在《论语》中的体现归纳为: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对人类现实的关心;人的自觉性;热爱和向往人间真情。这些内涵都使我对《论语》的理解产生更多独特的视觉,收益匪浅。

论语心得体会感悟

《论语》是中国古代先贤、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他和他的弟子们的一系列言语、行为和教诲的记录。其中蕴含着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人生智慧等。读《论语》无论是对个人心灵修养,还是对社会生活的指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阅读和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对其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下面就来谈一谈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第二段:学习方法。

我们学习《论语》要注意,要先学会忘记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更要仔细分辨并选择孔子思想的真正内涵。在阅读和学习《论语》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学会理解下下文。由于《论语》中有一些忠告和典故,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语言和文学知识,否则就会迷失方向。此外,我们还应该通过研究孔子思想的历史和背景来学习《论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孔子所要传达的意思。

第三段:人生观。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道德”,强调人的品德和人生态度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规范注重做事的过程,包括诚信、宽容、博爱等,通过这些道德规范来引导人们的情感和行为。此外,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定要有长远规划和思考,应该积极行动,不断追求真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人生价值。

第四段:社会治理。

《论语》中有一些关于治国的思想,孔子认为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国家的存亡和发展与道德和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推崇道德伦理,鼓励人们的良知和自律,才能建立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此外,孔子还反复强调“仁爱”,呼吁人们彼此关爱、互帮互助,这种思想是当今社会志愿者、慈善事业的价值取向,在“全球城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五段:结语。

通过这些学习和实践,我深刻理解了《论语》的思想内涵,并且从中受到了很多启示。孔子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现代人们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人生智慧和生活经验。我们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努力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这也是孔子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让我们一起在生活中融入孔子的思想,做一个有品德的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语心得感悟范文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政事,又严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忙闲去使用民力。”

管理者能做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做事严肃认真,这是一种敬业精神,也是对社会和群体的敬畏和尊重;严守信用是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立人之本。古人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现代人能够做得很好更不容易。注重节俭,这是一种美德,爱护员工和人民是管理者的美德。使民以时,这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尊重农民生活规律的科学做法,我们现在可以把它推广到各个领域,那么这个词就是符合时宜地做事,根据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有利的条件,去做有利有益的事情。

读论语后的一些感悟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受《论语》影响的社会中长大,从学习到生活,我们的行为处事的标准无一不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读了论语,更觉得是如此。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学说的基石和支柱,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孔子学说中涉及到仁学、义利,礼乐智和、诚信、和谐、人生、君子、孝道、正直、朋友、修身、好学、志向、忧患、教育、德育、为政、用人、为官、饮食、感恩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关于朋友方面的论述。

有一首歌唱到:“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词虽然浅显,却把朋友对于人生的意义说得很到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就充分显示了朋友在孔子的人生当中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我非常认同一句话:亲情是最让人觉得温暖的,爱情是最让人觉得甜蜜的,而友情才是最让人觉得快乐的。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使佞,损矣。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和正直的人交友。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治理强调我们要和君子做好朋友。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为自己和家人奋斗,然而在这奋斗的过程中,与自己共同度过的,更多的是我们的朋友,朋友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会使通往成功的路上,不那么孤单,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无论是什么性格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朋友,而这种关系得以维系的桥梁就是信任与诚信。两个人的相处,如果没有信任可言,那么这样的关系是不会持久的。答应朋友的事,一定要尽力做到,不能做到的就不要随便答应。

读孔子的《论语》,我更加深刻的领会了朋友对我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去交朋友,要交什么样的朋友,一句话,读《论语》,我受益匪浅!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工作的专心执著,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读论语后的一些感悟

不少初读这一章的小孩子,都把它当成是绕口令。不过,对这种深奥的哲理,可能也只有这样表达,才能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大约和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于“知”与“不知”的问题,也作过一个有趣的表述:

他在海边的沙滩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然后对他的弟子们说:圆画的越大,圆线所接触到的圆外的沙子就越多。如果把一个人的知道的东西比作圆圈里的沙子,那么,他他知道的越多,他所接触到的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

由此可见,“知”和“不知”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也是对立统一的。没有“不知”,就不足以显出“知”的价值;没有“知”,也就无所谓“不知”的存在。只有对“知”和“不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才能算是真正的“知”。

孔子说的“由”,就是仲由,名字叫做子路,仲由是他的字。在孔门弟子中,是比较著名的一位,性格外向,心直口快,因而也缺少城府。可能他有点自以为是吧,才有孔子对他的这一番教诲。

在人们印象中,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不是好发脾气的人。但是,在这一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圣人。他有点声色俱厉,也有点恨铁不成钢。这,似乎更符合他因材施教的特点。

我想,在孔子的一生中,他关于“知”和“不知”的论述,应该不是就这么一句。他的弟子们为什么非要把这一段显然影响子路“光辉形象”的话编入《论语》呢?在开始编纂《论语》的时候,子路的形象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这段话中,他却要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受到老师的教训。

这,是不是对子路的不尊重?

不是。当初孔子给子路讲这一番话,大概不会是在大庭广众之中,那样是不符合孔子修养和个性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考究一下,这句话是怎样流传出来的呢?当时不会有其他人在场,也不会是孔子宣传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子路自己说出来的。即使是圣人弟子,子路肯定也有很多缺点。但是,“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他听了孔子的这番话,也许不一定立即改掉自己的缺点,但是,他肯定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育自己,并且用来教育自己的弟子。于是,这句训斥子路的孔子语录,就广为流传。

一句圣人训斥贤人的话,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妇孺皆知,脍炙人口。这不仅仅体现了圣人实事求是的思想风范,同时也体现了贤人光明磊落的人格风范。

这,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圣贤尚且如此,我们还有必要故意美化自己、文过饰非吗?

我们要象子路一样,不以不知为耻,不要强不知为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不但是明智的,同时也是勇敢的,因此更是光荣的。

读论语的心得感悟

学校为了推动教师的学习成长,在假期里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并为每位教师赠送了《论语》和《是什么使教师进步》两本书,使我们在学习中得到收益。

孔夫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后人尊称他为“圣人”。

《论语》是圣人的经典著作。《论语》语言质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在人们的思想中有深刻的影响,得到了后人的信仰、尊重,是后代人必读的一本圣书。特别是教育者学习这本书受益匪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译今天的语言是:“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升知识能力的培养。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禁引起了我感慨:“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校领导真是我们的救星,及时为我们增多营养。

当今社会知识裂变“一日千里”,知识在不断更新。用传统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经跟不上社会形势的需要,因此老师要经常更新知识结构,要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心与敏锐感,为了培养能适应这个社会需要的`人,老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可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但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经验、优秀论文、教学先进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化成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所学知识利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明确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社会的需要。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中的精辟言论和孔夫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质,并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反思,定能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下一代。

论语感悟《论语》读书笔记

关于阅读,我曾经听到这样一个观点:“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意思就是说,如果阅读高品位的作品,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中”,如果在“中”的层面阅读的话,我们得到的只是“下”。如果我们所读的书是在“中”或者“下”的层面,那即使我们读了不少的书,也不会有生命意义的提升。也不会有因阅读而感悟生命快乐的飞越。基于这一点,受《余丹论语心得》的影响,我逼迫自己利用假期读完了《论语》这本书。

说实在话,读完了这本书,我没有感觉自己有多大的飞跃。因为我第一遍读的时候,很多的时间都花在“校准字音,弄懂字面意思”的上。尽管如此,我还是简单的谈谈我自己一点儿小小“得”吧!

第一,增长知识。比如“周朝的六艺教育”,以前听过“六艺”,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读了论语之后就明白了为何说,“礼射观人品”等等。又比如,“登堂入室”我以前只是认为“堂”就是前屋,“室”就是内室。读了论语里面——“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才明白,原来登堂入室是圣人教育步步引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层次,他们分为入门,上阶,登堂,入室。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第二,了解历史。《论语》佐证了春秋时期一个阶段里的历史真实。《论语》记载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里面很大篇幅记载了孔子的言论、行为,透过这些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尽管很大部分内容是孔子和弟子们的问答,有的是与诸侯国君、卿大夫或其他人士的问答,也有孔子弟子的一些言论,但这些足够让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人文环境。

第三,汲取智慧。比如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四,有感于“仁”。有人宣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在这部书中,主要是宣扬“仁”。“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在《论语》中有处于重要位置。简要分析一下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例如“仁者爱人”的思想我们都很熟悉,短短四个字,我想其中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其一,要做仁者,就应当学会关爱别人;其二,作为仁者,就要有相应的高尚品质,爱人就是最好的表现;其三,爱人,可以理解为友好的与周围的共处,这四个字无疑又是在教我们交友的方法。“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益友如纯良的美酒,愈品愈浓,和这样的人交往,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品德,去除内心的杂念,“良师益友”这个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会丰富自己的思想境界。此外,孔子认为能做到恭敬、宽容、诚信、聪敏、慈惠这五种品德的人也就可以称得上是仁者了。

《论语》这样一部“大部头”的书,初读一遍,不知道自己是否算是“入门”,“上阶”?

期待着自己也能“登堂入室”!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