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影响论文(优质22篇)

时间:2023-12-18 21:04:02 作者:MJ笔神

范文范本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思维方式。以下是一些范本作品的精彩摘录,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思考。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周有光先生认为,人类的语言生活发生了三次飞跃。第一次是文字的产生,突破了口头语言的局限;第二次是共同语的出现,突破方言交流的局限;第三次就是语言留传和转换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语言的功能。特别是当前信息技术和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语言符号的产生、传输、存贮、加工等媒介系统的巨大变化,人类的语言生活自然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作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必须适应语言生活发展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一次语言生活的飞跃产生了文字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第二次产生了共同语的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这两次语言生活的飞跃对语文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产生的影响都不仅仅局限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层面上,而是深入到语文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目标、课程等各个领域。同样,第三次语言生活的飞跃对语文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产生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根据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引进信息技术,以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将进一步意识到其作为一种基础平台的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价值,根据信息时代语言生活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条件,调整乃至重新设计语文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目标、课程、学习、教学和评价等各个方面。本文着重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载体与相关的术语等方面谈谈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发展的.影响。

总的来说,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符合这个总体目标,为培养信息时代的人才服务。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服从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它应该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殊任务。

1.语文课程的目标观。

民族性与多元化。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逐步走向国际化。同样,语言生活和语言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趋向全球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因此,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审视语文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标,制定语文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政策。一方面,民族语言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最有力的纽带,正确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及其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抵制外来语言和文化的霸权与殖民,是母语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无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全环化必然导致多元化。因此,就语文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而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确处理好母语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与外语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关系,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意义以及准确把握其分寸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总的说来,应该加强民族语言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使自身有一个参照系,更好地向西方学习。

[1][2][3]。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的论文

摘要: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是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举措。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科学整合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现状;对策。

李总理强调: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让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能“走进”名师课堂。诚然,在中西部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差距日益增大的今天,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奠定了基础。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整合与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拓展农村孩子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高效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立足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教师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因此,要想让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首先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信息化能力、较高的信息化水平。然而,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不能很好地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如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内容的拓展、现代化教育资源如微视频资源等的运用等能力不足,导致教师不能高效地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最终导致信息技术的运用率较低,难以实现好的学习效果。

(二)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城乡教育差距,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这里的教育资源,不仅仅指软件资源如师资力量建设,同时也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硬件资源上。相对于城市地区的学校而言,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农村地区,绝大部分学校只有“班班通”,即简易的多媒体教室;对于一些更处偏远地区的学校而言,连简易的多媒体教师也没有,教师的教学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而在相对发达地区,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书包、“智慧教室”、学生人手一个平板电脑终端等,都是农村地区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进一步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改变过去单一的、落后的教学手段,让农村地区的.教育也逐步“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为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较大。因此,在教育改革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改革创新农村教育,是推动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帮助教师有效地改变传统单一化的教育模式,拓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一)加强在职教育,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决定着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质量、效果。因此,要想实现良好的教育整合效果,需要加强对在职数学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首先,学校应当邀请专业技术教师,对在职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内容包括课件的制作、微视频的制作、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等。让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整合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如微视频教育资源等,不断丰富和优化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现代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学习,结合一些自学网,如“我要自学网”等,学习ppt课件制作的方法,尤其是一些优质的教学功能:动画、flash、超级链接等,这些现代化的教育功能,一方面有利于激活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大教育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下的现状,笔者认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李总理的要求,加大对地方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夯实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地区学校只有简易多媒体的教学现状,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教师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奠定基础。

(三)科学合理运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笔者在执教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教师在整合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时,应当把握适度原则,即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避免“讲课件”的教学现象发生。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图形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各种动态的、立体的、彩色的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果。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微视频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改变过去单一化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的效果。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对于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当前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师信息化水平低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加大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力度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科学有效整合的根本。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现有教学水平,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影响下教育心理学的论文

首先,高职类院校学生来源多样,水平各有高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高考生,通过高考进入院校,二是来自部分等职业学校的中专生。学历背景各不相同。因为专业差异,文科专业只招收文科生,理科专业大都招理科生,有的专业不限文理,因此,学生的组成多样,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来源与普通大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素质有差异。普通大学的学生大都来自普通高中,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中等职业学院,甚至存在初中毕业生。学生来源广,学校无法很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都缺乏了解,在教学中只按照的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免出现学生接受困难甚至厌学的情况,不能兼顾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基础差,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学习的缺乏主动性,又对学校的管理存在抵触心理。因此,这样的学生组成不仅加大了教学难度,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其次,由于高职生的学历为专科,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类院校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里。高职类院校着重培育专业类人才,因此对文化课分数要求并不高。进入此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成绩不好,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就不受重视,高考结束后,又觉得出路不如一些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于以后的发展没有信心,更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加上周围大多数同学情况都是如此,缺乏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气氛,使得学生会觉得不上进也是常态,最终会使得学习越来越差,也造成意志消沉。另外,当今社会对高职类院校和学生仍存在认识偏差,不像普通高校或重点院校受到重视,虽然现在各项政策有所倾斜,且在宣传上也对高职教育多加肯定,但是部分家庭和企业单位,仍然持有偏见,这样的社会氛围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只会加深对自身的.不认同和自卑感。

二、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激发求知欲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学习的普遍规律,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才能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原来更多,这样才能激发人们不断去探求未知的世界。那么,运用教育心理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学校加大对学习的重视,教师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技能时间,有问题积极帮助解决,有进步要及时肯定,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兴趣为导向,以求知欲为动力,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动力才能越强。另外,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班级管理。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小集体,好的班级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树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目标,使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进步和整体提高。班集体管理好,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规章纪律。学生的这种从中是在管理规范、集体性活动的压力下产生的,虽然不是真正出自自愿的转变,但是对于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心态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难题,为班级争得荣誉。班级管理得当,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团结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心境,溶于集体。对于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可以将其树立为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像其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模仿优秀使自己变得优秀,是学生进行心态转变的重要步骤,引导学生像优秀的方面进步,有利于促进积极态度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的进步。重视高职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的心里辅导包括隐性引导和障碍梳理。通常,人们将学生的心里问题大致分为困扰、障碍疾病等不同等级。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由于高职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不同程度的偏见,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因此,应当在教学之余,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对学生进行集体的心理辅导,也为需要个别咨询的学生提供便利,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不仅在辅导和引导,还要加入“干预”机制。如有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学校的心理辅导则不能仅限于等待学生主动寻求帮助,而应积极干预,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关注学生心态的变化,只有加强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做好辅导和干预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可以实行教师值班,定期谈话等形式,增加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感觉被重视、被关心。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宣传,让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加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尊重学生,树立积极心态,从而影响到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类院校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都需要重视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是将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校和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因此要积极采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习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像一股春风一样,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后,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和教师帮助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在黑板上涂抹,变成了好看的图片、影视资料在荧屏上展示,学生们在直观的感受中创设了情境,体会语言就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欣赏、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情感交流得到实现。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这一切,都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结果,更加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称象》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适时的播放课件,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画面或事理。另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更好的发挥了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辅导作用。教师备课时,可先输入关键词,在网上搜索与之有关的资料,在进行分类制成课件,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一点鼠标,迅速调出,方便快捷。资料调出学生可根据需要、或兴趣去学习。这样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了学生拓宽视野。学生在积累大量素材的条件下,做到了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信息技术影响下教育心理学的论文

摘要:技校学生是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缺乏自信、厌学、行为规范差,如何引导他们调整心理状态,是技工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新兴的积极心理学倡导以积极的心态解读现实世界,提倡主观幸福观。笔者主张将积极心理学原理融入技工教育,使学生在积极、快乐的理想状态下学习、成长、成才。

关键词:积极心理技校学生赏识鼓励快乐学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的进步,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技能人才培养变得更为重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加上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技工荒”,具备中、高级职业技能的技工院校毕业生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和关注。因此,将在义务教育阶段饱受自卑与沮丧情绪困扰的技校学生培养成社会急需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是技工教育者的崇高职责和使命。笔者认为,应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采用赏识和鼓励式教育方式,校正技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进而促进技校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一、积极心理学的引入。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倡导人们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众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提倡主观幸福观,致力于研究如何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从而使人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

所以,积极心理学实际上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强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提倡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

二、技校学生的现状与心理特征。

作为技工教育的对象,技校学生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往往不自信,对学习无兴趣,心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有:

1.自卑。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失败者,他们通常是在老师的批评声和家长的责骂声中成长起来的,总觉得自己基础差,不讨人喜欢。对学习、对成绩没有什么高的要求,甚至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对批评反倒习以为常。

2.厌学。

技校学生厌学现象十分普遍。厌学的课堂表现就是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做或抄作业。对自己定位较低,到技校上学不是为了求学,只是来找些玩伴,混张文凭。

3.行为规范差。

技校学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纪律观念差,行为习惯不好,自由散慢,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控能力。迟到、早退、违纪时有发生。对老师的批评,要么听之任之、不以为然,要么心理逆反,与老师对着干。对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善于处理,往往喜欢在小事情上争强好胜。

三、传统教育方法的缺陷。

对待这样一些厌学且行为规范差的技校学生,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是采取更为严格的高压手段:严肃的课堂、严格的考核、严酷的面孔,动不动就批评、惩罚、处分,甚至除名了事,以维护师道尊严,结果适得其反。过多的批评使那些学生更加自卑,对落后状态习以为常;过于呆板的课堂教学,导致大批学生不及格,更增加了他们的厌学情绪;心理上的消极,使得他们的行为习惯更为散慢。如此下去,只能是恶性循环,与我们期望达到的培养目标更为遥远。

四、把积极心理学引入技校教育。

将积极心理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它所强调的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进行拓展和有意识地培养这些积极品质。积极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品质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过多地约束、控制。

因此,针对技校学生的现状与心理状态,将积极心理学引入技工学校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和改变技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化消极为积极。

1.用主观幸福观让学生快乐起来。

要让学生从过去的失败、沮丧中走出来,首先就要引导他们客观地对待过去,学会忘记过去的失败经历和不愉快,或者用一种积极的方式进行解读。如对于父母的训斥、老师的批评,要引导学生把这些视为爱的表现,是一种希望自己长大、期望自己成才的爱,这种亲情与表扬和鼓励一样值得珍惜。通过诸如此类对过去的满意的回忆,让学生逐渐地学会宽容、学会感恩,从而获得快乐。其次要让他们幸福地感受现在,教会学生用积极、善端和美德来感知现实世界,多注重老师的苦口婆心,多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多感受学习上小小进步的美好和工作中点滴成功的喜悦,让我们的学生永远与快乐相伴。

2.用赏识和鼓励让学生自信起来。

技校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地鼓励其点滴进步。多表扬、多鼓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从而提升其自信心,获得努力学习的动力。

3.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为未来奋斗。

引导学生从“我没有一个好的未来”这样的悲观情绪中走出来,代之以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坚信未来是美好的,技能型人才也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当他们对未来有了乐观的憧憬、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对专业技能的兴趣和热爱时,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因为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上述三种途径,有助于学生逐渐培养起积极的心理品质。有效地消除自卑、沮丧、厌学和消极,从而走向幸福的彼岸。笔者所在学校曾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性情古怪、内心自闭,总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他,经常与同学闹矛盾,出言不逊,甚至殴打本班的女同学,学习、纪律都很差,大家普遍不喜欢他。但是,班主任没有放弃他,而是努力发现他的优点并及时予以鼓励。班主任发现他虽不喜欢上课却很爱看书,尤其是一些励志的书和名人传记,班主任就称赞他,并特意在课后与他交流读书心得。此外,班主任还发现他对母亲很孝顺,想早点工作为妈妈减轻负担,班主任就经常表扬他;他经常上课迟到,但有一次按时到校早自习,班主任就对他说:“今天来得挺早嘛,不错不错,有进步。”受到班主任的表扬与鼓励,他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进步了,上课准时了,和同学的关系融洽了,任课老师也不再批评他“捣蛋”了,他本人也变得开朗快乐了。

实践证明,赏识和鼓励的确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催人奋起、助人成功。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印证了这一点。鉴于技工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当有效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并把其溶入到学校教学、德育教育、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各环节,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快乐、健康的育人环境,我们的教师和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变得阳光、自信起来,让他们在激励中奋发努力,在快乐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第23卷总第87期.

[2]阳志平.积极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冯林.积极心理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信息技术影响下教育心理学的论文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教育心理学也针对实验教育学展开了研究。或者可以说教育心理学是由实验心理学慢慢演变来的。实验教育学实际上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在教育教学时揣摩学生的心理根据心理变化使用不同的方法。实验教育学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开端。教育心理学萌芽阶段大约是在代前后,各种心理学发展起来,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一种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就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格式塔学派引入到中国后,教育开始更多受到关注,“顿悟”顺势在心理学研究中火热起来,不再局限于试验和错误的反应。80年代桑代克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的三大定律,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30年代中国的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老师学生的行为,根据行为揣摩心理,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习惯,此时,一位名为弗洛伊德的人研究者在有意识无意识的情况下心理状态的变化,并把它当做很重要的成果来研究,费洛伊德的研究使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对教育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在各种情况下拥有不同情感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教育心理学更具有针对性,由此也很明显的看出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区别。教育心理学的面向对象是将要从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们可以指导教师实践,向教师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但是并不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教学讲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具有抽象性。学校的心理学是针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来进行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揣摩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还要对家长的心理进行研究,家长是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对象,家长的心理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更方便解决问题,实践要比理论更能证明学术的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区别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心理情况而另一个则是主演针对学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学更突出的针对学生或者老师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说是针对思维不是很正确的老师和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帮助老师获得较高的教学水评,帮助学生拿到更好的成绩。此外,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存在着一种临床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点:

(1)心理问题与教育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模式,联系着两者之间的发展,这个联系很好地解释教育和心理的问题。

(2)在实际实践中,要融合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会得到显著地实践效果。

(3)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心理问题,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学生得到帮助。如我们所见,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医院的临床医生看起来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一个是对病人身体上的治愈,一个是对病人心灵上的治愈。

教育心理学在过去有几百年的发展史,目前正在快速发展期间,除了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的关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对教与学有本质上的理解,教学观念的改变或许是目前对教学最有力的改变,目前的教学观念太过陈旧,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死板的老师甚至上课都没有与学生的互动,知识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着独角戏,在经济科技都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观念要变得活跃一些,学生或许更适合做课堂的主角,老师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了身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因为重视实践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变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关教育的社会心理。

教育心理学除了研究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外,其他一切关于教育的社会因素都在研究范围内。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也会受到老师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的原因也是在教给孩子为人处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情境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3)实际教学中策略的应用。

实践出真知,只有把理论搬到实践中,才能获取实际的效果。在教与学过程中,要根据不用的心理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使学生不光懂得知识还要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师应用教育心理学可以了解学生们的心理,从而更好的给学生们传授知识。老师们研究心理学,了解学生们的心理为了解决相关学科的教学有效性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在不断地探索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更能获得进步,把教育心理学发展壮大。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摘要: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通过直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17-074-01“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以上的话语中,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作为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会学、愿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一、备课环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要想上好一节课,备课很关键。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我们现在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呈现多样性,且没有教参,而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并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能力。我们的学生,由于家庭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备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即使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教师也能“临危不乱”,圆满地完成教学。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信息技术课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就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计算机的认识、开机与关机、等等,这些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自学。在学生自学产生问题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小组来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用掌握的方法未完成新的任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三、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不可忽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总会有个别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碰到这样的学生,可以抓住时机请这些“高手”上来给大家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这些“高手”悟性高、学习快的特点让他们去帮助教师指导哪些悟性差的同学进行学习。可根据学生的素质情况对学生分组,每一组中安排一、二名“高手”做老师的小助手,指导小组同学学习,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协作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的品质。如:在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关机总是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关而往往直接去按开机的按钮。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高手”的作用,让这些“高手”去一对一或者一对二、三地帮助这部分同学,这样几次下来所有的同学都学会了。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问题学习,就是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问题是很多的,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计算机病毒知识一课中,就可以采用问题学习来解决。教师首先让学生针对这一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计算机病毒会伤害人吗?计算机病毒是如何产生的?计算机感染病毒后会有什么症状呢……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后,归纳出关键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上网,讨论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五、让学生大胆尝试尝试学习,就是突出让学生自己尝试,在训练中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信息技术课有个突出的现象,学生都特别想自己动手,有的学生一进电脑室就打开电脑自己开始弄起来了。甚至会出现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偷偷做的现象。因此,教师就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尝试学习。当学生碰问题时不要急于直接帮助学生解决,而是提供一些启示和鼓励,让学生再次练习,直到最终掌握技能。总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尽可能地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佳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体现出价值,为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而不断努力!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在我从教的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感悟到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各种媒体,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如何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呢?我认为只要教师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一定能胜任这种动态探究性教学,具体地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游戏入门,兴趣参与。

学生一般对计算机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也是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这一学情,我们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结合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时老师可以再讲解指法要领,我相信这时学生会学得很认真。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这样学生就在游戏中完成了指法练习,掌握了指法要领。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记忆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征,可以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地讲解,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词而且要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来验证其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各种基本技能,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如我在给同学介绍键盘时,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键他们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的作用是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的字母,其主要作用是针对双字符键的。还抓住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注意与del键的区别,这两上键的作用都是删除,而键是擦除光标前面的字符键正好相反是擦除光标后面的字符。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法,我们就变抽象为直观,变死板为生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也不自觉中学习了新知识。

三、自主学习,协作创新。

计算机知识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大多学生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让其带着兴趣学习计算机的新知识,在渴望中学习到新知识中,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学生已能够自己摸索一些常用工具及软件的操作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几个过程,即让学生在开始使用一些工具之前,老师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但先不做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必须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翻阅教材,然后再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这些工具及软件的操作方法,最后用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就会逐渐会形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所要完成的一个教学任务了。

信息技术影响下教育心理学的论文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选择的引进新的信息技术,否则对教育效果是无效的。例如:因特网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帮助的,学生没有节制的上网,不懂得分辨好坏,那将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只有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学理念中去。教育部门为了迎合教育心理的变化,结合新的信息技术,提出了一个新的政策。新的思想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转变,实现教育心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信息技术毫无疑问的扩大了学生可学习的范围,但是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对教育心理带来影响,挑战着以往的教育心理理念。追溯到以前,信息技术一直都在影响着教育、经济等一些领域。但是,在教育方面要特别注意,信息技术能被充分的利用,必须要依靠教育的理念。目前来说,信息技术发展过快,已经远远超过了教育心理的发展,信息技术甚至对儿童都有所影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教育却远不及它。教育的历史很悠久,但是依旧没能挡住网络对学生的诱惑,学生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无心学习,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中,将计算机作为聊天的中介。现在的教育理念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新的技术发展固然是好,但同时也要通过教育理念来进行规范。信息技术的发展,方便了人们对技术的了解,加深了人与技术的关系,人们可以从计算机等工具中了解到新的知识。但是,不能忽视面对面的交流,这依然很重要。没有任何的工具,可以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来进行工作。在别的方面,信息技术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可以进行网上练习,指导学生学习等等。这种功能让学生更加乐于在网上学习,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追求快速的转变,另一方面是追求持久的改变。因此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

1.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信息技术是不是必须要使用?

2.如果学生本身没有花心思去学习,那么信息技术能达到这一改变吗?

3.启示在最初引入信息技术时,是希望能对教学效果起到更好的作用,相反,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得到的效果和最初的想法有了差距。例如:原本老师是想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让学生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更加沉迷网络,专注于游戏聊天等,忽视了学习,违背了老师原本的初衷。建构一个新的环境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将精力都花到学习上来。但在同样存在问题:

1.实践证明。

学生在课堂上比在网络上学习要专心的多,面对面的交流还是很重要的。

2.在课堂上学习时。

学生有很好的约束能力,但是在网络上,学生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还是需要一个有约束有指导的环境下去学习。

信息技术和教育心理已经很好的结合作用,产生的效果对教育来说也很大。信息技术在很多方面可以起到帮助作用,比如:数据的搜集、虚拟的交流。所以,信息技术和教育心理要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才能使学生获得更高的成就。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乐学不倦。同时,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器官实现的,是先有感觉后有认知。

因此,在讲课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而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张嘴,偶尔加上一两件教具的手段,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面对黑板上所列提纲,忙于记笔记,只靠文字和语言往往不易理解,学生感到枯燥,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从而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创新教育思想。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的功能,更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图表、彩色文字、动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呈现,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脑,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得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科学研究已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加强记忆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的特点。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之内,即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教学信息的容量、讲练的密度、练的层次、练的力度。还可以当堂得到反馈信息。由此看来,多媒体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3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师的备课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制作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也可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的补充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自学中,学生可自定学习进度,自选学习路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反馈、完善,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的教育教学系统、学校的教育模式、教第一文库网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信息化教学给我们的实际教学也带来的极大的方便,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现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及本次培训所学谈一谈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重大变革。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表现为人们对传统的学校观、教学观、师生观、教学媒体观和教学方法观在信息社会中发生改变。社会的信息化使人们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传递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接受优秀教师的网上教育、网上辅导,参加网上学术活动,也可以随意查阅世界各地电子图书馆的有关信息。

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可以从学校转移到家庭和工作单位。这一转移所产生的开放式的远程教育模式、远程会诊,可使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同时坐在“虚拟教室”中进行学习、讨论、交流,从而打破了“学校中心”和“课堂中心”的模式,成为真正意义的开放大学。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如果学校不改革,就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信息社会的发展。

识表现这一基础领域的'重大突破。知识除了用文字、图形外,还可以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

目前,我们已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可使学生通过声画并茂的多信道感知教学内容,以完美的形式达到直观教学的目的。这样,不但使学生加速理解教学内容的速度,而且可以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学媒体也由原来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教育应用于教学,不仅使自主教育成为现实,而且使教育社会化、学习生活化。互联网使全世界学校、图书馆和其他多种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并使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相同的知识素材和教学指导。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适宜的时间、地点从互联网论文格式上自由的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多对多的教学方式。这使个别化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式教学模式、在职学习、在线讨论都成为现实,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式教学模式,从而使长期以来可望不可及的“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建构的主体。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育过程发生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对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为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依据,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更丰富的创作空间。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授课对象特征、有关的学习理论、认知理论的一般原理去选择、设计和决定适宜的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面对面的传授给学生,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在其中学习。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反复使用学习媒体;可对学习内容“下载”、加工、提取、编辑,供长远使用;可了解针对同一课题的不同学术观点;还可以通过超文体链接查阅更深入、更广泛的背景资料。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学习者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讲授,指导,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获取其他的教育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这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主动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探求,搜索和加工信息,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要教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操作,但是我渐渐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比较盲目,学习目的不明确,操作比较机械化,容易在电脑的世界里迷失方向。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真正理解了吗,学生的能力真的提高了吗?而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目的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追求的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一、精彩的主题。针对具体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确定一个非常精彩的教学主题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铺垫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上一节好课的基础。课型生动活泼,素材可爱、有童趣;突出实用性,体现生活的实际,课型侧重综合动手能力。

二、良好的组织。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避免教师坐着操作讲解,更忌讳有气无力地平淡讲述。

三、丰富的资源。为了让讲、练的效率更高,让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提供丰富、贴切、方便的教学资源是一种良好的保证。资源包括两大类:教师讲课应用的范例资源、学生制作作品使用的素材资源。资源可以通过局域网或因特网来存储与传输,分类要准确,检索要方便。为了便于学生使用,尽量做成按教学设计所需的主题资源网站,节约学生的检索时间。资源的质量要高,包括图片、声音的清晰度以及视频等资源的丰富性都要有所保证。

四、不同的成果。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片一律,这是抓住“眼球”的重要因素。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有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差异教育的针对性,所以通过不同的作品成果来显示教学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五、评价的反馈。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一环,评价的反馈更重要,把评价沦为形式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在学习中,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

六、课堂的延伸。课讲完了,如果时间剩余,要灵活安排一些学生的拓展练习,没有拓展的时间也要布置一下课后的拓展学习任务。教师根据现实情况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这对一些疑难问题的拓展,也是为可持续教育创造条件。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论文

摘要:文章基于当前发展形势,从学生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分层设计、课堂分层设计、教学评价分层设计四个方面对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设计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探讨了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实践。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在经济条件、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自身兴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效果。分层教学能将学生的个性考虑在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分层目标的设计强调以学生主体,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性差异的基础上,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为若干层次。教师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阶段考核成绩、学习态度等因素,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例如,将学习成绩较差的、自制能力较低的、对基础技术的把握和理解有所欠缺的划为基础组;学习成绩良好的、基础能力处在中等水平的、有积极主动和自觉性的划分为提高组;将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具备对知识有良好把握能力的、接收能力强的学生划分为拓展组。同时,每位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周期性测验,对状况发生改变的学生进行调整,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和位置。

教师在备课期间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基础组来说,可以采用强化基础知识练习的方式,达到独立操作的目标;针对提高组的学生,要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拔高训练,不仅要求把握基础知识,还要求学会对一个类型题延伸扩展,学会举一反三;对于拓展组来说,教师可以对其严格要求,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对延伸知识进行讲解,强调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

课堂分层设计是基于对场地和班级人数的考虑,对课程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度较高的学科,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师可以先进行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学生把握后进行实际操作,利用合理化的课堂时间分配,对不同组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1]。对于基础组学生,要求他们熟练运用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并做强化练习,巩固知识;对于提高组来说,对基础知识熟练把握的同时,要求进行一定的变化训练,提升能力;对于拓展组的学生,可以为其准备一些特殊的、具有提高意义的难题,用来开阔思维,锻炼能力。

由于进行了分组教学,评价标准自然也不能相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避免采取统一的标准。评价标准的设置既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考虑学生课堂的实际表现和作业完成状况的'因素。在活动中,针对基础组的学生,以激励式的鼓励为主,肯定他们的能力,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和支持,激发信心,调动兴趣。对于提高组来说,要在给予正面评价的同时,指出他们能力的不足,敦促其改正缺陷,提出合理化建议,达到进一步提高;对于拓展组的同学要采取高标准严格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更加谨慎和仔细的运用技能,不断打磨他们的能力,激发竞争性,提高自身素质。

第一,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时,要遵循公平原则,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小组分配。教师对层次的划分要依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和日常表现等因素制定,并不断地依据课堂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2]。

第二,学生层次的划分需要有流动的变化,教师要密切注意小组人员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分组情况调整,将学生安排到适当的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依据不同的小组设置差异化评价标准,另外,不要进行隔离教学,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

第三,分层教学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并不意味着将教学活动完全交给学生,教师需要实时注意学生间的交流,对反馈的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和指导,给出中肯的意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建立良好师生的关系。同时,在正确看待学生性格和个体化差异的基础上,利用他们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资源整合,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实现班级内部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收获学习的喜悦。

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务必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因而,教师必须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进行资源合理化分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2]杨晓宁。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j]。学周刊,20xx(9):49—50。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论文

一个国家的兴衰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信息技术是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所教授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从本质上来看应该属于一个过渡的阶段,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适合时代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信息技术和初中其他课程存在较大的差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加之信息技术教师还要辅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计算机比赛之类的活动。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会涉及到很多知识领域,这就要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做到与时俱进,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是注意必须要有一个度,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并不是说必须要牺牲教师自身的威信来构建的。如果教师在学生心中没有威信,那么教师是不能有效的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威信正是来源于此,要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的跟你学习,就必须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样才能够让课堂教学氛围在不失活泼的同时也保持良好的纪律性。

众所周知,初中信息技术应该是整个初中学科中实践性和创造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它属于一门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兴科学,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旧是选择过去的那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仅会让本来直观生动的信息技术知识变得非常抽象,而且还会让学生感觉不到信息技术课程的乐趣,从而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选择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一)引导式教学。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加之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本来就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教授认识计算机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并没有事先就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给学生讲解,而是先从计算机的功能入手,向学生提问:你们心中的计算机都能够做些什么这时候学生们都积极的举手回答,看电影、玩游戏、听音乐、看网页之后我再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播放了一些有趣的动画,演示了他们刚才提到的种种功能,学生们都对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顺势将计算机发展历程的动态图片在多媒体上播放,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还讨论了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教学效果非常好。通过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内容转变为生动直观的知识,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到了知识。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指的是在教授知识点之前,教师布置一些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任务作业,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比如说笔者在讲授word文档这一内容之前事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作业,要求学生每个人或者每两个人为一组制作电子报纸,报纸内容可以是任何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一节内容学习完之后进行评比并颁发奖励。在每一节课的教学时,我又将这个任务分成很多小的部分,例如学习到word中的图文混排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的word文档,其中包含了图片插入、艺术字等方面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制作的电子报纸上加入这些内容。正如我所愿,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将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不断的进行各种新的尝试,对于我所教授的内容也能够很快的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快的掌握计算机技能,真正的让学生学到了东西。

(三)组织引导式教学。

在某些时候,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而言,组织和引导教学能力比实际教学能力还要重要得多。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式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不能任由学生玩游戏、聊qq、上网页,如果教师无法有效的组织教学,那么课堂就是涣散的,是无法顺利展开教学活动的;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指导学生构建一个知识体系,例如将信息技术知识理论做成一个网页,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需求点击相关链接进行学习。这一点很多教师都没有做好,绝大多数初中信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要求学生自己去网上搜索相关的学习资料,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初中信息技术所占的课时并不是很多,学生能够自己去学习的机会也不是很多,因此将涣散的知识点做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我们的主要教学任务并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如何自己去学习和理解知识,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和初中其他课程比起来,信息技术还没有系统完善的教学经验供我们直接使用,如果我们要发挥出初中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就必须要从教师自身出发,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善于借鉴其他课程的好的教学经验,将一些可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加以利用,同时按照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的论文

新课程改革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为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将是新课程目标实施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一、可以提高数学教师本身的素质。

1.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新课标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数学意义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数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数学思维的促进者。在此情形下,教材只不过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已,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唯一源泉,更多有价值的知识需要学习者经过主动探索才可能获得。由此,教师的舞台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一本教案、三尺讲台”的传统模式,教师的知识储备也不再是要“给学生‘一碗水’,要有‘一桶水’”,而是教师必须把一桶陈旧的水换成“一潭新鲜的活水”。网络时代呼唤综合型教师,迫使每个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转换角色并不断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才能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相适应,成为一个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师,不断增强教师知识更新的紧迫感。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大多数教师因工作繁忙交往少,造成生活面狭窄,而网络恰恰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展示给教师一个丰富而精彩的世界。教师们需要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无所不有。教师们与名校、名师零距离接触,从中吮吸着新知识及教学的精华。

当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别人的教学设计———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现代科技元素于一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笔者才发觉一支粉笔、一付三角板、一面黑板的数学教学的确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提高了教师应用现代技术的水平。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适应信息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跟上信息技术的潮流,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这门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学校鼓励教师个人自学,同时采取培养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训与公开课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等途径,使教师们的应用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学校先从数学课题组成员开始,然后普及到全校各科教师,由刚开始规定每个教师每学期必须用多媒体上十节课,到现在教师争着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亮点了。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前人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如何解决抽象与具体、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矛盾,信息技术的利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如函数的概念很抽象,教师在课件《函数的概念》的制作中,先适当地运用动画和声音调节学生的学习氛围,再利用计算机的互动性,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采用动画把图象、表格及图表反复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体会到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性,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易于突破知识难点。在抽象的数学教学领域里,对于部分知识难点的突破,成为教师教学的棘手问题,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将难点迎刃而解。例如,讲函数y=ax2与y=a(x+k)2+h的关系,学生不好理解。在设计这部分课件时,屏幕上出现函数解析式,计算机动画就会显示相应的图形,再把函数用动画平移,完成图象重叠,并反复播放,使学生直观地体验到函数间的关系,加深了对它们特征的理解,突破了函数中这一难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三、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学生的学习中占很重要地位。要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应用多媒体整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面黑板,在40分钟内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基础好的同学是“吃不饱”的,利用多媒体可解决这一难题。在数学教学中一般一堂课制作五至八张幻灯片,用程序连接的话可达十张至更多幻灯片,还可以用网络连接其他课件,使课堂上知识容量加大,高效地使用课堂时间。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时,教师必须经过列表和作图比较繁琐的两步,非常费时,教师几乎很难分出更多时间去讲解性质。而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利用计算机可以很快的给出函数值和画出函数图像,避免在课堂上的大量板书,节省大量时间,更好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但课程整合现在刚刚起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课程整合的深入,必将产生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并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及其它学科的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并为其服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信息技术教学的酸甜苦辣论文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原则

摘要:以信息技术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着眼点,以开发学生的潜力为核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材教学目标比较典型例题。

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一个信息化氛围,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化社会对人才需求,人才的培养途径,人才的鉴别方法等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然,良好的教学环境,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教材是依据,教材的改革与调整,确立了改革课堂教学的前提。

而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已摆到突出位置。作为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者务必去研究,去探索,去创新经验,构建新模式,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与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树立新的理念,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据几年来教学实践与探索,值得侧重或提倡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教材为依托,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着眼点。

反复钻研教材,对整本教材有通透的深层次的理解,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难点。教师务必深入钻研,教给学生知识真而实,联系知识面宽而广。教师本身更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创新意识和理念,在全球资源共享的今天,能将有利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与时代同步,运用于教学之中。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蕴含的基本规律。同时具备娴熟的技能技巧,教育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轻车熟路。如在讲授现代信息技术正向着人工智能化发展时,教师先提出设问:“计算机比人聪明吗?”得到的回答一定有两种意见。随后点明计算机分析判断问题的重要准则:是或不是。指出计算机亦有不尽人意之处,如判断“人的秃顶”问题:假设单用是或不是,显然会出现5000根头发的人说4999根的是秃子,而也会出现梳一下头发掉了一根,变成了秃头的笑话。当引入了模糊理念之后,计算机能完成人类不能完成的事情,如计算机可以使两根缝衣针针尖对针尖竖立起来。引入了这些实例既丰富了知识点的内涵,又使学生耳目一新。

二、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以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为契机。

课堂教学应形成磁场,深深吸引每个学生。众所周知,衡量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关键是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根据不同层面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摄取和保持知识的特点,调动能影响学生理解、记忆、创新的因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各班学生实际,设置悬念,引起强烈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情绪乃是十分重要的,枯燥乏味的理论会让学生失望,若能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能生动,形象,直观的把课堂知识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创新。理论与应用兼容兼蓄,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以比较的方法为手段,以课内外的结合为知识的延伸。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识真伪。”教学中通常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活跃思维,辨别分析,掌握其中的规律、法则,印象深刻,得到准确无误的知识。如文件的复制与移动的区别:当使用左键拖曳法时,在相同的驱动器中按下键盘上的ctrl键表示复制;而在不同的驱动器中按下键盘上的shift键表示移动。又如excel中条件格式与自动筛选的区别:筛选的目的在于,将相关的记录排列到一起,便于进一步的操作;而条件格式则是将满足条件内容的格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比较,一对照,更易掌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注重课内外结合,扩大知识面的辐射和延伸。让学生用自己创作的图画,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外观、效果,构建一个个性化的桌面;利用excel的强大功能,分析学科学习的近况;网络基础知识教学后,让学生通过qq的实践,进一步了解认识网络,学会拔号上网、浏览网页、下载文件、收发邮件,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冲浪高手。

四、以典型例题的教学为基础,以开发学生的潜力为核心。

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挖掘潜质以利于提高学习及应用能力。对典型例题,反复钻研,层层剖析,把握例题的要领,循循善诱,挖掘例题所涵盖的知识点,逐步引导师生共同一一剖析,教师点拨、释疑,或让学生质疑,或改变其他条件,又能如何理解及推理。注意知识的牵引,解法的类比。使学生不仅掌握典型例题的解法,而且理解思考的路径和技巧及解题的规律。如basic编程中的杨辉三角问题,同样使用外层循环控制输出阵列的行数,内层循环控制每行的个数,能方便有效的解决同类问题。(如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等)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综上所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迫在眉睫,也是各学科教学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务必先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创造新事物。在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还必须强调一点,所面对的教育的对象是思维敏捷反应快,接受新鲜事物强,悟性高的青年学生群体,教师必须有较深厚的底蕴和接受新科学技术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性的解决时有发生的问题,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驾驭自如,井然有序,提高课堂质量才有保证。

参考文献。

[1]摘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11月26日下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

[2]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4]叶奕乾.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5]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信息技术教学的时代化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动手操作实践课,我们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时代性,信息技术教学与时代接轨,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从而真正实现现代教育信息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部专门成立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办公室,教育信息化的一系列高端推动正在悄然进行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将占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信息技术学科还是一门新兴学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探索,现在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分化为二个分支: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和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也正步入信息化社会。

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上提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距今已经整整12年,在过去的这十几年中,我们的信息技术所扮演的角色对于我们教师和学生而言,大多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的出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通俗地讲就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组成。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看成是为解决问题、建立计划、进行表现等的手段,并重视灵活运用这一手段从事分析、综合、创作、展示等活动。

未来的信息技术不应该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对于信息技术的作用,她做了如下的诠释:

4、信息技术拓展了教育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和范围。(多媒体、网络)。

5、信息技术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创新教育环境。

6、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改革创新的动力。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处于一个高速淘汰与高速发展的双重状态。那么,如何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终生受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这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二点:

(1)“基础性”,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大致工作原理、windows的基本操作、键盘及鼠标的使用、网络技术等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2)“迁移性”,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例如:键盘、鼠标、窗口、网上搜索等等这些操作不管在什么系统中或在不同的软件版本中,操作都是一样的,不会因系统的改变或者软件的升级而淘汰,所以,这些知识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

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当前的教育信息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是开课,开设信息技术课。2000年我们就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已经普及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其次是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到中、高考中,很多的地区已经在做,并且做的非常成功了。未来的发展,未来的推动作用,王馆长提了两点,一是教育教学管理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字化应用;二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统计是利用信息技术来统计与学生学习相关的一些数据,为教师与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可以更好的进行个性化教育与学习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评价。还请大家注意的一点是“融合”一词,与多年前一直提的“整合”一词相比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整合仅仅是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工具和手段,而融合则包含着学科间互不分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一体化的过程,强调学科间的有机结合、无缝连接。

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仅仅依靠信息技术学科来完成,学生在完成信息技术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来完善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信息的获取、加工,知识的构建与表达,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动手操作实践课,我们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时代性,信息技术教学与时代接轨,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从而真正实现现代教育信息化。

慕课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被网络冲击,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将被打破,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自20就开始重视这种模式,并逐渐开始慕课平台的建设工作,这将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慕课;微课;职业教育。

一、“慕课”“微课”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一)应用“慕课”“微课”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时效性。

根据“慕课”的特点,首先是开放,即是免费的,它解决学习者经济上的问题,使学习者无顾虑。不但可以学习国内的,也可以共享国外的课程。其次,“慕课”的交互性强,将学习者不由自主地引入到课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有,“慕课”是开放的教学资源。针对某一主题制作的“慕课”从主题循序渐进地引入,到用何种方式提出,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到主题如何结束,制作者都费劲心力,再三思考,最终制作出此“慕课”。应该说它集聚了制作者的所有智慧、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制作者完美的教学成果。那么,它不只是学习者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它也是职教教师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一个网络共享。“微课”则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将“微课”应用于课堂,可使生涩难懂的问题变得有趣味,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还可以提前将网络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上网学习“微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说,“慕课”“微课”教学有利于职业教育。

(二)应用“慕课”“微课”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慕课”也好,“微课”也好,都是一种教学形式,只有将这种教学形式适当、合理地运用,才是最适合的教学方式。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多法、贵在得当,”所以,也不能将这种方式运用死了,要活学活用,将网络上的资源可以拿到课堂上,如果学生完全接受并喜欢这种形式,那么何乐而不为呢?我想职教教师都在为备好每一堂课而费尽心思,究其原因,就是由于职业教育的学生即授课对象来决定的。我们先来了解职业教育的学习来源:一部分为初中毕业生;另一部分为高中毕业生。这两类学生大都存有厌学心理,学习的主动性差,导致教师备课难。教师在备课时,想尽一切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慕课”的特点是充分运用动画、视频、“微课”和小测试等手段,使教学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容易被“慕课”“微课”中的“动画片”“小视频”所吸引,因为其中包含各种动画人物、各种鲜艳的色彩,这些都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如果再配上相应的声音,那么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睛、耳朵,最终是头脑。只要开始学习,进入角色,接着就通过各种互动教学、游戏性测试等,让学生逐渐愿意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这也是职教教师的夙愿。总之,能够适当并合理运用这种教学手段,不拘泥于形式,最终就能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

(三)“慕课”“微课”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补充。

据研究表明,学生每节课的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间是15分钟左右,“慕课”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微课”的时间更短,为5~8分钟,这与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刚好相适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微课”以视频等载体将重点、难点、大型设备、仪器、仪表的使用等给学生进行讲解,既避免了仪器、仪表的搬移造成的`损坏,又解决了无法带领学生参观大型先进的设备、讲解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的限制。通过“微课”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这也是由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的――立足企业,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所以就要求职业教育与企业紧密联系,掌握先进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为学生进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院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只有这样的学生在未来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一点也是职教与普通高校的区别。学生通过“慕课”“微课”等教学资源只能学会实践技能的步骤和操作方法,但是真正技能的掌握必须结合设备、实物亲自动手并反复练习,最终获得技能,所以说“微课”“慕课”也只能作为职业教育的辅助和补充。

二、制约“慕课”“微课”在职业教育中开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慕课”“微课”教学在职业教育中虽然有所应用,但也仅限于个别学校的部分课程,若要广泛开展还受到一些因素限制。一是人们的教育创新意识不够,多年来,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已固化在许多人的意识中,他们认为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潜意识里抵触“慕课”“微课”等新兴起的教学模式;二是缺乏制作高质量“慕课”“微课”的优秀人才,“慕课”“微课”的制作对于制作者要求很高,要求其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满足教学需要的高质量的“慕课”“微课”,从而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三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匮乏,一个ppt的教学课件制作还需要许多的素材,何况“慕课”这样的教学平台,其开发建设必须要有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动画、课件、试题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做支撑,目前,我们还缺乏这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虽然存有制约“慕课”“微课”广泛开展的上述因素,但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充分认清只有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发展的道理,大力加强“慕课”“微课”建设团队的人才培养,集思广益,注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与积累,“慕课”“微课”教学就一定能在职业教育中得以广泛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对项目教学的影响

我走过了充满艰辛的荆棘,品尝过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满腔热情,无私奉献于平凡的教育中。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政治学习,思想觉悟和素质不断增强提高。

我认真学习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党章,履行党员义务,积极参加党组织举行的各行活动。模范遵守校纪校规。通过对《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的学习,更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将普法教育与宪法和教育专业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结合起来,努力做好教职工表率。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不参与一切不益身心的活动。特别爱关心时事,收看新闻,阅读报刊,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博,时刻关心国内外大事,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自己融入学习“三个代表”的学习洪流中,做时代前进的弄潮儿。

二、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做好本职工作。

在工作期间,我总是按时或提前到校,坚持出满勤。任职以来,从无迟到、旷课现象,有事非去不可的也是先请假经同意之后才去,累计不超过十节课,小病不请假,即使是大病只要稍好一点能坚持就坚持上课,比如上期,我因上体育课教学生跳绳摔伤了腿,住院治疗未等腿伤痊愈就到校上课。我根据“教学六认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教学大纲,结合学情,精心设计每课时教案。备课时做到教案中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切合实际,教法选择合理,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及时准确,时间分配合理,板书设计工整规范。上课精力充沛,使用规范化的普通话教学。坚持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及时、机智地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作业批改从不马虎,有时采用学生互判自改的方法批改,有时采用全批全改,方法灵活,方式多样,让孩子们作业有兴趣,以达到教师全面检查、查漏补缺的目的。对“差生”不歧视,努力了解他们的性格、心理特点,因人施教,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成绩。远的不说,就说眼前,我根据现六二班,#不但数学基础特差,而且学习习惯也不好,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我就针对不同的情况对他们进行辅导,努力地挖掘他们的潜能,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因学习上进同学们对自己的赞许,结果学习兴趣大了,劲头足了,本期半期测试他们都由原来的十几分,二十几分上升到五十几分,其中一个还居然得了60分。同时我常对我的同事们讲,虽然现在教师换岗盛行,但作为一个称职乃至优秀的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愧对学生、家长,更不能愧对一个教师的良心。我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这么多年来几乎没有家长说我个不字,上期送了毕业班有好几个家长提前就打听是不是我收一年级,希望把孩子送到我这班就读,后来我没接一年级,还有家长怨我。

三、加强集体力量的整合,做学校工作开展的助推器。

我任职以来,从没有在工作方面与同事闹过别扭。我所教的班人数总是特别多,这是因为不管是领导安排,还是同事介绍的学生,到我班,也不管是智力好的还是差的我都接,我总认为这都是同事和家长对我的信任,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么多年了,我常戏谑地说,我总是团结在领导的周围,我和领导上一个班,如遇领导出公差,我总是见机到班上课,从无怨言;根据需要,领导安排我上哪个班,我二话不说就接任。当别的教职工出现工作麻烦时,我总是热情地为他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在言语上不与同事争强好胜,在工作上奋力争先……,正因如此,我和同事工作都很愉快,真正做了学校工作的助推器。

四、加强班队管理,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任职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和少先队中队辅导员工作,做好班集管理,做到教好书,会育人,育好人。坚持对学生做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家长保持联系。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让家长了解学校,或者到学生家去了解学生,了解家长。掌握一些必备的教育规律和方法,尽力消除社会上不健康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育人,尽力排除一切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形成教育合力。为了做好家访,我每学期家访至少每生一次。

不管在村小还是在中心校工作,我都是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利用班会课,课外活动课搞一些有益的活动,比如“植树活动”、“一帮一”、“我是班里的小主人”等,设立红领巾监督岗,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凡是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决不去做。用教师应具有的博大的爱心去关心他们,呵护他们,体贴帮助他们。近几年,因为个别学生的家庭贫困,为他们买书包,衣服等。花去了好几百元。至于借钱给他们在学校吃饭,我也记不得有多少次。谁叫我是他们的老师呢?我常常想:我既是他们的长辈,又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班集体生活的无限温暖,让他们在爱中成长,在爱中成熟,以让他们今后用爱去回报社会,在爱的世界里过得温馨、灿烂。正因如此,我多次被评为优秀中队辅导员,先进教师。

五、加强业务培训、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教学水平。

为练好内功,我努力参加各种进修、培训学习。如教师职业技术基本功已全部达到三等级,参加了wto知识培训并合格,现代信息技术已达到初级水平,还参加了普通话培训,已达“二甲”;班主任培训和教育技能培训均已合格。总之,只要有充电的机会我是不会放过的,以前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准备一桶水,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源源不断的水。至于教研教改方面,从参加工作以来,我积极投身教研教改,特别是近几年,除了随时参加互听课活动和本校举行的公开课外,在领导的带领下经常到外地听课。如到双河小学听全市优秀中青年教师讲课;参加华蓥市教研室承办的全国说课年会;听名师到华蓥市献课等。积极参加片区联教活动,近几年来,我先后到#等地参加片区举行的联教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所写的“《分数的意义》之减负提质”,《浅谈〈分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圆的周长》教学法创新设计”,《浅谈〈葡萄沟〉探究学习设计》,《点燃激情,让梯形更具魅力》等在片区交流。其中,《点燃激情,让梯形更具魅力》被评为优秀论文。从那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中,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并将这些贯穿于我自己的教学中。近几年来,我先后在本校献课四节次,在片区献课一节次从来没有自己年岁大而推脱过。同时,我也试着将自己的教学点滴经验加以总结化、成果化,如《低年级儿童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尝试》获“世纪烛光”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选三等奖,《修改歌词引发的情感体验教育》、《数学创新思维从娃娃抓起》获学校三等奖。《差生不差》等多篇文章先后在本校《天池湖》刊物上发表。不仅如此我还参与了学校的课研究。

六、辛勤耕耘,收获丰硕。

任职以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每期所教学科都名列前茅,其它工作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以上成绩都是在领导的帮助和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还任重而道远。如果这次能评上小高,我将站在新的平台上,以更加满腔的热情,苦练内功,尽职尽责,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严格要求自己,以“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尽心尽责的工作”为宗旨,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现将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认真做好学习记录。利用各种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了解国家大事,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团结同事、遵守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良好的师德。因此,一年来我坚持进行品德修养的学习,提高自身思想的觉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深知,具有人格魅力的重要性,并一直努力做到。平时,我虚心向学校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共同进步。

(二)教育教学方面。

全面了解幼儿教育新动态,思想紧紧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认真钻研教材,全面细致的了解每名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因人施教,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营造平等、和谐温暖的班级氛围。用眼睛关注每个学生,从学生身上汲取闪光点,去点亮他们自信自立的明灯,我们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建立其自信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在课堂上利用各种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具,激发儿童的兴趣。

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对学生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间有特色、有意义的教室,是教师、学生共同的责任。我们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动静活动特征为儿童设计活动区域,并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大胆使用和创作。

(三)家校联系方面。

教师与家长互动效果直接影响班级经营的成效,家园沟通,教师与家长协力解决教育问题,提升对学生的关心,共同分担教育责任。

孩子的快乐,是对我工作的鼓励;家长的满意,是对我工作的肯定。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家长,如实的和他们交流对孩子教育方面的看法,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尽量去满足,对家长提出的教育孩子方面的疑问帮着查资料解答,让家长感到我不只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家长的朋友,有困难大家一起解决。当问题出现,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络很重要。让家长知道老师对问题很重视,对学生发展很在意。

利用多种媒介与通讯手段,做到经常性和简洁性。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将手机号码留给每一位家长,以便家长更方便快捷地与老师进行联络,更好地关心孩子的成长。

召开家长会和向家长开放校园活动,让家长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各方面的表现与进步,同时也看到了别的孩子的优点,有助于家长帮助孩子找出差距与不足,找到继续教育引导的方向。

(四)其他方面。

在珍惜学校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努力吸收外界的信息和知识,浏览儿童教育网站,翻阅儿童教育杂志,看提升个人品味的书籍,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历学习、电脑专业学习,让自己永远处于一湾活水、碧水之中。

小学校园的生活总是那样令人回味无穷:孩子的纯真与质朴常会唤出我们的美好童心,使我们能用这颗心去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真诚的理解和支持又呼唤和保护了他们可贵的童心,使他们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让我们与孩子们心相通,心相连,让小学校园这个小天地里充满童心世界的真、善、美吧!

慕课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

微课又名“微课程”,即“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用于承载老师在课堂中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步骤而展开的精简凝练的教与学活动,它需要把各种教学资源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微课包含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一系列相关学习资源,共同达到微课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

微课的特点具有指向性,针对某个学科技能点,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精简,教学主题更突出、明确;使用灵活便捷。微课视频的时间较短,因而更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和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使用。直观性,对于知识的呈现形象直观,资源能够被学生反复使用;形式多样性,微课的形式以视频为主但不局限于视频形式,可以是多种媒体形式,只要是满足学生在微时间段内进行学习的数字资源。笔者通过上述对微课特性的探析和之前对信息技术技能课内容和特点的分析,结合微型学习理论和非正式学习理论的指导,得出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的微课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微课的时间限制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便于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其次,知识点的选择最好结合信息技术技能课内容选取重点、难点,同时也要考虑面向的学生的特点。呈现内容体现趣味性的同时尽可能精简凝练,避免单调枯燥,从而保证微课效果。最后,考虑到学习发生的场所,设计与微课相配套的任务单(包含微目标、微结构、自学方式),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设计目的在于满足上述需求,优化微课资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生活情境的课堂导入。

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有对信息进行解决和运用的能力,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中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任何问题的`开展都要在不脱离实际生活的前提下进行,这才是实施信息技术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开展相关互动探究活动。例如,大部分高中生对于游戏都依然有很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从游戏的教学形式入手,在进行网页处理的时候,先提前设计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教师可以将网站标志图片和对应文字都隐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经验猜出对应网站的名称和类型,通过微课的网络平台通过文字的方式显示答案。这样教师可以和其他学生看到答案,看看哪个学生猜得最快和最准确。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教师可以适当引入,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图片自己制作喜欢的网站,同时对图片处理软件有深入了解,对于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让学生自己在平台上开展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在平台上传输给教师,教师在互动平台上给学生找到解决方案。

3.教学设计要与时俱进。

微课教学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提高。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首先,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一定要严格;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抓住重点,选用的教学方法要结合讲、说、练;最后,教学时间的安排既要控制好,又要保持授课的完整性,并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知识更直观。

4.把握适当的授课时间。

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专注的时间一般在5分钟到10分钟,因此要合理控制微课的授课时间。如果时间过长,学生就会产生大脑疲劳,从而降低教学质量。如果时间过短,学生不能充分掌握、理解课程内容,则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微课教学中首先要设置好合理的授课时间。

5.选择恰当的微课资源类型。

微课的资源可以是视频、2d或3d动画等形式,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需要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微课资源类型。偏理论的知识点较适合利用视频的方式组织微课,如“什么是算法”等理论性课题最好用ppt+视频的形式;偏实践操作的教学内容较适合利用录屏的方式组织微课,如“flash遮罩动画的制作”等实践性内容的微课,教师可以先将制作过程通过录屏软件录制下来,再下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过程演变的教学内容则更适合利用动画形式,如“冒泡排序的过程”等主题教学由于其推演过程非常重要,因此通过动画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6.进行虚拟课堂建设,细化教学环节与知识细节。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蕴藏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虚拟课堂建设,使学生清晰地认知每一个教学细节。在微课教学环境下,每一个学生犹如置身于教师教学的现场,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都会清晰感受到。如在高中信息技术《flash二维动画制作》教学过程中,遮罩层的教学是公认的难点,仅仅操作步骤就有20多步,界面切换之频繁、窗口之复杂、操作要求之细密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难以实现的。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遮罩层应用”设计的全过程整理成相应教学任务,而后根据教学流程制成微课,顺利地将其转化为视频教学,操作提示、鼠标点击提升、红线重点知识、文字指导、语音讲解,再辅助以暂停、快进、重复等控制手段,学生俨然进入教学课堂之中,契合学生的实际状况,避免复杂与繁琐,学生只需紧密跟随微课的思路就可以顺利掌握这一教学内容。

7.个性化引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微课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学习,微课为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无论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只要有条件,学生都可以通过微课进行个性化学习,既做到查缺补漏,强化基础知识,又主动掌握学习节奏,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1)明确的主题微视频要显示制作的主题,最好把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接着要把学习目标投置于视频上,让学生大致了解一下,以便更好地达到学习效果,检测自己学习的成果。(2)操作技巧要熟练,整个过程要流畅。教师在演示动手操作内容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视频录制工作不能中断,不能发生操作错误的状况,也不能遗漏内容。整个录制过程应当保持合理的速度,防止速度太快导致学生难以掌握操作细节,即使教师特别熟练也要考虑初学者的水平,使微课视频更人性化。

作者:董占帅单位: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论文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给所有教育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目前网络技术的飞快的普及,最重要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形成,为当下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一些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基本能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不可替代的,计算机、教育是信息技术课题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同于信息技术教育。

1.引导式教学,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加之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說本来就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教授“认识计算机”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并没有事先就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给学生讲解,而是先从计算机的功能入手,向学生提问:你们心中的计算机都能够做些什么?这时候学生们都积极的举手回答,“看电影”、“玩游戏”、“听音乐”、“看网页”……之后我再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播放了一些有趣的动画,演示了他们刚才提到的种种功能,学生们都对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顺势将计算机发展历程的动态图片在多媒体上播放,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还讨论了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教学效果非常好。通过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内容转变为生动直观的知识,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到了知识。

2.任务驱动式教学,所提到的任务驱动式教学表达的是在教授知识点前,老师安排一些和学生平常学习生活有关的一些作业,从而让学生能在实际学习当中更方便掌握学习内容。比如说笔者在讲授word文档这一内容之前事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作业,要求学生每个人或者每两个人为一组制作电子报纸,报纸内容可以是任何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一节内容学习完之后进行评比并颁发奖励。在每一节课的教学时,我又将这个任务分成很多小的部分,例如学习到word中的图文混排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的word文档,其中包含了图片插入、艺术字等方面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制作的电子报纸上加入这些内容。正如我所愿,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将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不断的进行各种新的尝试,对于我所教授的内容也能很快的掌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快的掌握计算机技能,真正的让学生学到了东西。

3.组织引导式教学,在某些时候,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而言,组织和引导教学能力比实际教学能力还要重要得多。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式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不能任由学生玩游戏、聊qq、上网页,如果教师无法有效的组织教学,那么课堂就是涣散的,是无法顺利展开教学活动的;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指导学生构建一个知识体系,例如将信息技术知识理论做成一个网页,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需求点击相关链接进行学习。这一点很多教师都没有做好,绝大多数初中信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要求学生自己去网上搜索相关的学习资料,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初中信息技术所占的课时并不是很多,学生能够自己去学习的机会也不是很多,因此将涣散的知识点做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我们的主要教学任务并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如何自己去学习和理解知识,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4.作品展示,学习成果评价,由于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应用软件的.使用,因此,作品是初中信息技术课学习成果之一。如,“电脑发展简史”这个活动就是通过制作一份介绍电脑发展史的电子杂志,学习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和电脑发展历程。各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本组的作品后,各组的发言人在全班介绍作品制作过程及其特点,介绍在作品制作过程中最大本组成员最大的收获,同时,也要指出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其余组的同学对作品进行打分评比,评比时必须要求指出作品好的地方与不好地方,对于不好地方必须给出纠正意见。最后,每小组分别讨论,评比“最好作品”,命中率高的小组可以获得“优秀奖”。教师为获奖小组颁发奖品和加分。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正确认识自己和正确认识他人。当他们公正地评价别人时,自己也可以得到应该的奖励。

与初中其他课程比起来,信息技术还没有系统完善的教学经验供我们直接使用,如果我们要发挥出初中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就必须要从教师自身出发,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善于借鉴其他课程的好的教学经验,将一些可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加以利用,同时按照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1]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j].教育探索,1996(1).

[2]张卫平.江苏省金坛市河头小学[j].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的新取向.

浅析信息技术整合生物教学的论文

摘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教改对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彻底,是在不触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的“改良”,未能对其实施“大手术”。主要表现在:1.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跨入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匮乏。2.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材大同小异,没能超出既定模式,创新成为了奢谈。3.教学手段:各个学校添置了不少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教学方法:在教改中我们推出了不少的新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最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未能推而广之。5.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学者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影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运用。在21世纪信息时代,我们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改革,进行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改革。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7)。

[2]沙培宁.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工具概念[j].中小学管理,(11)。

[3]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10)。

[4]杨舸.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江西教育,2002(11)。

[5]王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增刊)。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