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5篇)

时间:2023-12-18 05:43:35 作者:QJ墨客

范文范本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写作思维和写作风格,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继续往下看,您将能够找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相信对您的写作能力提升会有所帮助。

音乐教学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中职音乐教学开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范畴,主要是通过音符来抒发情感,属于听觉范畴。音乐教育本质上是美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音乐作品是对象,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感知音乐来“品”出某种情感,感受作品本质内容,进而启发自我的情感产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借以来促使学生更好的去欣赏音乐,同时也是对自我素养的一个深化表现。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中职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美。

想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首先需要做的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一个美的感知。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才能够对音乐作品产生特定的情感,才能够刺激自我内心情感的一个外漏,也就是我们说的情感共鸣。而对于音乐的感知,不是简单的听曲子、苦思冥想,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对话,即:情感交流和互动,对音乐作品达到一个理解力。这里的理解力指的是: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自我思维对音乐的一个感知和评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美,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如:在学习《梁祝》欣赏教学时,学生对于梁祝的爱情故事远比梁祝的音乐感兴趣,对此,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梁祝的爱情故事来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之后弹奏(也可以是视频播放)梁祝的曲子,让学生静静的聆听。学生本身已经讨论了故事的形成背景,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事的某种情感因素,这个时候展示音乐作品,学生自然的会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加强对比,强化学生了解音乐美。

就音乐本身来说,作品与作品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其艺术魅力不同。在音乐教学中,笔者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感受音乐美,采取对比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更切实的感受音乐无线的魅力,感受音乐语言的变化美、各种旋律表达出来的各种美等等。从音乐的教学来说,对比不只是一种创作的手法,更多的是一种音乐表现手法的彰显,音乐美更多时候是通过对比其节奏、力度、旋律等来呈现出来的。可以说,加强引导学生对比音乐,聆听音乐的变化,能够更有效的强化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更深入的了解音乐形象、音乐内涵等,是自我音乐审美能力的一个提升。如:在学习“怎样欣赏音乐”教学内容时,笔者分别让学生聆听了《雷鸣电闪波尔卡》和《蓝色多瑙河》两首曲子,让学生对比感受旋律的变化,感悟其情感的不同,进而通过对比感受音程的协和彰显出的别样音乐美。逐渐的通过对比来掌握一定的审美技巧,诸如:协和音程中展示出的和平和安宁,事物的美感;节奏的猛烈,暴风雨的异样美等等。没有比较就没有感触,这样,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多样的音乐美,从而产生多元的审美感受等,从根本推动学生自我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借助空白,深化学生的音乐审美。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有着特殊性,它的技能性较强,大众都比较喜爱,但是每个人面对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就音乐的形式来说,它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民族音乐、流行音乐、戏曲音乐等。人们对于这些音乐的喜好也不同的。可以说,音乐的欣赏是个体行为,这样一来也就决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个体性,即:它是个体对音乐的一个独特的情感体验、感受等。因此,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并鼓励学生彰显个体行为,表达自我独特的'审美。就音乐来说,从欣赏视角来看,它有着一定的空白性,是充满着一定的表现空间的,笔者透过这个角度,在音乐教学中,借助空白,来深化学生的音乐美。即:结合一定的音乐作品,以自我为中心,大胆的进行想象,以想象锻炼来强化学生音乐审美技能的深度发展。如:在学习《高山流水》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时,笔者运用“知音难觅”这个音乐空白来引导学生想象伯牙弹奏曲调时,樵夫的种种表现,感受音乐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超越情感的互动和交流,同时想象高山曲调时山的宏伟庄重,波涛曲调时的奔腾澎湃等等。更深入的感受音乐的内涵,顺其自然的提升自我的音乐欣赏能力。这样,给予学生思维自由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有助于启发学生审美的创新,深化学生本身的音乐学习。总的来说,中职音乐教学的目标在于强化学生的音乐技能和素养,其重点不是音乐技术的渗透,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学习而学会审美。我们作为教师应清楚的认知到这一点,进而在音乐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来构思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促使学生将自我与音乐融合在一起,从根本强化学生形成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宏宇.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欣赏教学用书: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属于一种审美意识形态领域,它的发展特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体系和大众精神文化内涵,并映射了特定时期社会整体审美文化的趋向,本文从声乐艺术的语言审美、情感审美、声腔美和表演审美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声乐艺术的发展进展及规律,立足声乐的审美价值,折射音乐的审判意识,培养声乐艺术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声乐;艺术;培养。

声乐艺术的审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审美认识、审美能力、审美感受,也不断与时俱进。每一位声乐表演者在表演中如何突出表演效果,让声乐情感更丰富,塑造的形象更丰满、更动人,并挖掘出声乐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奇妙的审美感受,这是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和研究的重点。

一、声乐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我国古代儒家学派高度重视审美与艺术陶冶,在表演、聆听音乐艺术中追求审美与艺术的结合,从而实现儒家学派“礼乐”的美学宗旨。在正统雅乐的声乐实践过程中,戏曲艺术的美学精神,成为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典范。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以意境美为自己的最高境界,纵观我国的古代声乐艺术史,声乐传统审美在戏曲艺术成为我国民族传统艺术中的国粹。每个时代独特的审美文化,体现出这一时代的思维共性和审美时尚性。某一时期的声乐艺术抒发了当时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并拍手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生活风尚。因此,声乐艺术反映并构成当时的人民大众社会审美取向,当然同时,大众审美体系又反作用于声乐艺术,使声乐艺术在当时的社会中不断与时俱进,因此,在探索不同时期声乐艺术的文化时,根据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来看待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结合这一时期的具体社会时代背景、客观环境因素,来分析我国审美理念的积淀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声乐艺术发展特征,可以为我们建立起开放的、时代的、科学的声乐艺术审美评定体系。

二、声乐艺术的审美角度分析。

声乐的审美是以乐表演艺术为中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思想和情感上共鸣,并达成共识的过程。它通过声乐艺术中的语言、音律、声腔和表演等方面来传播,它的审美角度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声乐艺术的语言审美。

声乐艺术是一种音乐语言的传播和表达,通过声乐艺术来表情达意,将声乐艺术作为情感艺术而言,从某种程度上讲,声乐艺术是一种声音化了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全世界的语言,全人类的语言。在声乐审美过程中,文学语言转化为音乐语言,将语言和旋律完美地融合,达到真善美的审美需求。

(二)声腔的审美。

声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需要通过声腔的音响效果传达。追求歌唱者如果能自如地控制音色,音量,就能使声乐的发声效果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并达到非常好的美感效果。音量和音色控制自如得当,强而不紧,轻而不松。例如:《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在声腔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给人以听觉上的豪迈,用声腔丰富的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一种英雄的气魄,借声腔的气韵与歌词格调保持一致,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三)声乐的情感审美。

声乐是情感的艺术,因此情感审美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成功的歌唱都表达着歌唱者的心灵感受,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这也是引起听众共鸣的真正原因所在。如:《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喔喔喔他们唱,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哼,……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衣裳笑意写在脸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喔喔喔他们唱……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在情感审美时真实,听众如往事历历在目,歌唱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听众相互对应,把悠悠乐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曾撩拨起无数人对故乡的思念,那种饱含着浓浓乡情、散发着淡淡的乡愁,这种充满真实的声乐情感,艺术感染力强,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四)声乐的表演审美。

在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中,共包含了声乐技巧和表演效果两个方面,演唱者在表演时获得良好的演出效果,除了掌握声乐技巧外,其中对表演中的审美非常重要。《长相知》男女追求爱情场合中少女对唱的歌词。这种以对唱形式追求爱情的形式,在我国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早已成为一种古老的传统的表演方式,女主人公一连列举了自然界五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表达自己追求爱情的心愿,情真意切,将声乐技巧和表演效果相互糅合,通过表演的推动来完成情节的发展。因此,在声乐的审美中,表演审美体验是不可或缺的,歌词与旋律的情景交融,词曲音韵规律的节奏尽可能通过旋律更好的表演和烘托歌词的思想和情感。声乐表演不仅为欣赏者提供审美,并且培养欣赏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声乐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表演者的再创作,它区别于绘画等非表演性艺术门类,声乐通过表演者将声乐作品与听众联系起来,从而最终实现审美价值。那些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声乐作品都是通过精湛的声乐演唱技巧和表演能力赋予声乐艺术崇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声乐演唱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独唱、重唱、合唱三种。从听觉效果来看,声乐独唱的表演形式,常常是单旋律线条的展现,它的表现范围很广,而且是其他演唱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当然很多的声乐作品,其表演效果是通过重唱和合唱的演唱来表达效果,比如《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场面宏大,给人震撼的体验效果。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的宏大场面,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创作史上的一个经典,她用交响大合唱的形式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壮美山河,悠久的历史,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斗争精神;痛斥了入侵者的残暴;描述了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人民群众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壮丽景象。当下的声乐演唱表演的因不同形式的组合来适应新时代审美群体的需求,很多的声乐合唱艺术由于自身的群众性、参与性等表演,突显出声乐审美有着与其他表演形式所不及的重要地位。此外,各种民间或官方组织的合唱比赛促进了大众合唱艺术的发展,很多民间合唱团也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对于声乐合唱的参与性,促进了民间合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他们的声乐表演完美体现了合唱艺术无与伦比的魅力。综上所述,在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中,声乐的表现力极其丰富,声乐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不仅以语言、声腔、情感、表演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其审美功能与价值,还培养和引导了欣赏者的审美能力提升,只有主客体审美意识不断的融合并衍化发展,最终萌生了美的意识与概念,但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家的审美能力。总之,声乐艺术的审美是一种综合和多维的审美,它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而广阔,情感不断深远而富于变化,在声乐艺术的审美研究上,必须把握声乐艺术审美的本质和规律,发现声乐艺术之间存在的深刻的内在联系,才能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声乐不同于其它艺术的真正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荩《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4.。

[2]田丁.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j].中国音乐,2002(7).。

[3]李晋伟,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4]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高职学生多来自中等收入或低收入家庭,离异家庭占有相当比例。根据问卷调查中基本信息反馈显示,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或农村,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艺术类培训机构匮乏。自幼经历过艺术方面培养的学生很少,如:钢琴、画画、舞蹈等。因此,从客观条件而言,孩子本身能接受艺术类培养的机会就极为有限。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不乐观,衣食住行便成了生活中最高要求。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考入高职学校之前都从未走出老家,学习仅限于九年义务制的以知识性为主的教育,加之,本身在学业上偏科或全科瘸腿,导致对学习能力的自信心丧失,迷恋上网络游戏、抽烟、甚至上课就等着混下课,视野狭窄。鉴于大部分高职生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继续深造毕竟为少数。因此,倘若在高职院校依然无法得到教育工作者对其美育的重视,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将错过一生中在学校进行全日制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

育儿观念影响育儿行为。高职学生的家长父母文化水平普遍集中在初中、高中学历,本科以上为极少数。父母在育儿中重视对孩子美的培养,就会有相应的行为方式,如鼓励孩子阅读美文、欣赏优秀影片、参观名胜古迹、聆听优美歌曲等。儿时接受的审美教育将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杨振宁教授自幼学习唐诗、音乐,在物理学探究中发散出形象思维的火花。他说:“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程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论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访谈中学生表示父母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当匮乏,部分学生甚至表示,父母对自己的各方面教育都极其空洞。

提高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课程教学的功能。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教育功能在美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为主旨,渗透至学校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突出高职生群体特殊性。高职美育的设置不能完全借鉴普通高校,要体现高职美育的时代性和高职特色。即要加强与专业的联系,提高针对性,努力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适应,满足学生成才与就业发展的需求。教师应注意发掘、利用本学科专业教学内容中丰富的审美因素,如在一些专业课程中,教师可有意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科学领域中的美学问题,例如黄金分割原则、对称美、建筑的美等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用自己现存的知识经验去感受美、热爱美、从而追求美。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方式,本着尊重的原则出发,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借此,各门课程都能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2.重视选修课的辅助作用。将审美课程纳入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中。在审美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兼顾多种艺术门类,系统、科学、合理地为在校学生设置相关学习内容,如“礼仪与形象”、“色彩美学”、“影视欣赏”等。通过科学合理的审美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在美的`知识、美的体验中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

(二)发掘实践活动的功能。

1.在实践活动中展现美。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学校教育已不再是孤岛教育。社会一些现象的美丑不辨,雅俗难分,渗透到学校、影响到学生,这就迫使面我们对学生的渴望求知与新鲜的刺激不可采取极力堵塞,而是进行合理疏导。高职学校可以以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为目的,依托学校社团,组织学生开展以一系列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校服设计大赛、服饰搭配大赛、书画作品展等,以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活动中展示他们的青春美,帮助学生在在生活中享受美,在活动中创造美。此外,开展师生座谈会,谈谈学生眼中的教师礼仪、班主任眼中的学生美、家长眼中的学生服装美。走近学生、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老师、更了解自己,师生建立平等审美互动机制。

3.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将美育将校外延伸。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名胜古迹等。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历史文物、美术作品,到音乐厅欣赏高雅艺术,游览名胜古迹等,唤起他们的灵动想象。在不断的审美体验中自然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去其糟粕。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审美意识。

教师应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拥有美的仪表,这是教师形象塑造的最直接的自我展示。教师要以自然、潇洒的举止,给学生以轻松舒畅的感觉;以稳重大方的姿态,给学生踏实、可靠的印象;以整洁合适的衣着,给学生体会朴实、整洁的真正的美,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作为单个的社会属性人来说,张扬个性无可非议,但是作为在校的教师,面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自己的言行,从服饰、礼仪上来说,不可表现为个性张扬的极致,更不能混同社会非主流(男教师理光头、长胡须、大裤衩、坎肩背心、穿拖鞋,女教师超短裙、蕾丝黑丝袜、低胸服装、妆容浓)。着装应始终保持大方、得体、稳重,整体形象保持整洁。为人师表始终是审美道德与言行的底线。接近甚至超越这个底线的个人形象都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大大伤害甚至扭曲了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形成。因此,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的行为自律刻不容缓。

音乐教学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音乐中优美动听的旋律,会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之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有限,这种体验往往很肤浅、不稳定,需要精心指导,因而在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美时.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选好音乐。幼儿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只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审美对象产生兴趣、萌生美感。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如表现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音乐《老母鸡》、《小象》等,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音乐《小兔子乖乖》、《小动物和大灰狼》等,反映幼儿喜爱的人物的音乐《我的好妈妈》、《小海军》等。二是要引导幼儿对构成音乐美的诸要素有充分的感受力。我们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让幼儿安静地倾听音乐,帮助幼儿熟悉音乐,仔细体会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饱满的和声等,初步产生印象美;其次让幼儿边听边打节奏,培养幼儿对音乐速度、力度和节奏的感受力;最后让幼儿边听边想,使幼儿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对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形象和情节进行想像,同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观看表演、讲述故事、打击乐器等)提高幼儿的兴趣,为幼儿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提供表象依据。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高中美术专业教学正逐步摆脱普教的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教学探索和发展的一大成果,值得庆贺。但是我们也能看到面临的现实问题,职业高中美术专业的学生入学时文化、专业基础都比较差,他们中大多数人以前没有上过系统的美术专业课,对于今后能否学好本专业是一个疑问;此外,学校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不足,也相应的影响了职高美术教育的质量。这些就给从事职高美术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问题和要求。

作为美术教师,在职高美术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情感。

学习动机指的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常常通过学生学习的意向、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具体说来,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动机越是远大、越是高尚,就越能推动人们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反之,如果目标浅近、低下,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那就难以唤起人们的热情,稍遇困难便半途而废,因而难以脚踏实地去学习。因此,我们在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端正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能够追求自己的艺术学习目标。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器材(范画、教具等),挖掘知识之间互相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到绘画学习是生动有趣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为了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信心,学习之初可以安排些绘画基础兴趣课,例如可以从临摹速写入手,简单易画、趣味性强的速写等能让学生在练习中初步感受到线条和造型魅力,让他们体验到绘画学习的乐趣,产生动手尝试欲望,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再视情况适时安排素描、色彩、设计等的学习。当然在整个专业教学安排中的技能训练也应该是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样做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寓学于乐,乐中求美。

二、全面正确理解“素描”等基本技能课程。

基本技能课程是美术学习的必修课,学生今后的发展潜力如何,基础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基础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的理解素描,把各种表现形式的经典素描作品展示在学生面前,分析讲解这些作品。只有这样,学生的欣赏水准才会拓宽,素描教学的形式才会拓宽。在进行大量欣赏后,就要引导学生理解外形结构,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刻画物象的外轮廓结构上,理解用一个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的外部形体,先开始只抓外形,不需要添加明暗调子,用非常简单的概括线条把形体的外形、比例和结构画下来。然后摆上静物组合,引导学生理解静物的整体外形,带领学生到外面观察自然物体之间的形体变化与差异,用心感受自然物体那种丰富多彩的外形结构特征。最后,非常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领略形体美,个体之间的关系,这样步步深入,能让学生加深表现物象的理解,认识客观形象的美感。

三、注重开展美术装饰画教学。

装饰和装饰美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特有的审美文化,装饰的需要出自人类爱美的欲望。装饰画通常是指采用形式美的规律和装饰设计手法创作的绘画形式。美术装饰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引导和陶冶着人们的心灵。应该说,美术装饰绘画本身具备了一些绘画艺术的特征,像绘画中的主题性、独立性、完整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等,但同时它又具有某些设计的形式特征,如平面化的造型方式和秩序化的形式结构等。美术装饰绘画对自然形象的表现不是通过模仿的方式,而是按照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调和等形式美的规律,运用夸张、变形、抽象的方式,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在秩序化的平面中,形成艺术的基本结构。装饰画的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关于图案的基础知识和对作品的欣赏,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装饰画的临摹和创新,从而为从业和考入高等艺术院校作准备。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视眼,优化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和内容。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为职业高中美术类专业的教育和教学注入了大量的新鲜活力,大大的拓展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视眼。在科学文化与先进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集光、电、声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其快捷、高效、全面的传授知识和在保存收集资料、便于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整个教学环境的改革和发展,学生也因此而受益良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当前美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已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不过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在美术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也并不是万能的,同样也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另外,在进行教学过程时,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配合多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引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会新的乐趣,无疑会使学生感受到更为饱满的美术信息含量,这样教师与现代技术手段各施其能,优势互补,更多地满足了学生的审美需求。

另外,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职高美术类专业的课程更接近现代社会行业发展的需求。以设计类课程为例,平面设计、书籍装帧、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等课程的发展都要依靠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来完成。视觉媒体技术必然成为美术类专业学习、研究和应用的对象,而现代教育技术更是为美术类专业提供了现代化教学设备,比如:外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史、设计史等理论课程,通过引入视频、音响、影像、动画等现代教育技术后,就变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配合图片教学,更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些现代教育技术与职业高中美术专业的互相交叉影响,又导致了更多美术类应用性新专业和新课程的产生。例如:动画艺术与计算机的结合产生了动漫课程,造型艺术与新媒体的结合产生了电脑绘画课程,美术专业与网络的结合产生了网页设计等课程。

五、职高美术教育要适时的突破常规。

在职业高中美术教学环境过程中,大胆突破已有的常规教学,对一些复杂的课题,可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分而治之。例如,水粉静物画,首先就是学生对色彩和颜色之间的关系把握,利用色彩原理认真体会颜色之间的微妙关系。其次就是水粉画绘画工具和不同色彩技能的把握,多种绘画表现手段,如干画法与湿画法的技能和工具性能的掌握和运用等,针对像一般高校教育的模式要求显然不适合职业高中美术学生的发展。刚接触色彩的时候,不妨让学生了解色彩构成原理,感受色彩之间的魅力,先做一些色块之间的速写练习,对事物的形体、比例、体积和质感的关系暂且不作太深的研究。并且要求学生一天完成尺寸在八开的两到四幅作品,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快速把握具体事物之间色彩的微妙关系,(速度和量的要求使其无暇顾及其他)。到了一定量变的时候,在进入对形体的塑造和深入,画幅改为四开大小,时间规定一天一幅作品。在原有色彩基础上开始提升对画面表现形式的基本要求。进入高年级则开始注重技法的综合表现力,对画面质量也随之提出更高的要求,幅面由四开改为对开,时间为二至三天甚至更长的长期作业。最后转入八开三小时作业的考前复习中,这样一来,学生无论是从作画速度还是审美能力和表现对象的综合把握能力都得以巨大的提高。

六、在利用美术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同时,不能忽视丰富的地域美术资源。

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为美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与此同时也为美术学术和信息交流之间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信息化资源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具有辐射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它在不同程度上代表着特定时期视觉文化发展的方向,但还是不能替代与地域美术资源之间的开发和价值的利用。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从而拉动了人们的交流,地区与地区之间交往日益密切。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交流更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如蒙古族皮画,蒙古族服饰,四合院等),生活中对于文化二字的概念愈加重视。人类生活在美丽的自然界中,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美,对于美有着深度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应,因此美术就成为了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运用美术的形式传递人们的真情实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表现手段,故而美术包含的内容极具有丰富性,融入了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文化。因此,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征、人文素养表达地域美,艺术美是人们感受生活的必然所在。

总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职高美术教育任重而道远,我将始终以坚定执著的信念,扎扎实实做好新时期的美术教育,为职高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而不断努力。

音乐教学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随着幼儿音乐知识、经验的积累及情感的发展,他们渴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现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萌生音乐的创造力。这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育。我在让幼儿表演《小海军》之后,继续鼓励他们联想:小海军还能做什么?启发幼儿创编歌词和动作,怎样使小海军的歌更动听?引导幼儿创编音乐节奏型、配乐器演奏……通过这些创编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有充分展示自己创编音乐美的机会,使幼儿逐渐从感知音乐表面形式美过渡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美。同时,当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兴趣越来越浓时,要抓住时机,设法将幼儿头脑中丰富的美感体验引入表现阶段,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并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幼儿对音乐美的创造能力。

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应用文写作和其它文种有明显的区别,在应用文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阅读文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规范地写作各类应用文。写作规范应用文的前提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可从掌握事务语体的特色、多读文章、把握用语分寸、题旨情境和语气和谐统一、多读多练等方面培养学生语感,增强学生对应用文语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写出规范的应用文。

应用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应用文独特的写作特色,熟练地写作应用文,除了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有关基础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即培养学生对应用文语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能够准确把握这类语言的特征,明确它与其他类型文章语言的表达方式、用语技巧和习惯的区别。

培养学生应用文的语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应用文事务语体的特征。

事务语体是应用文在处理公私事务中形成的用语习惯,它的特点是语言平实、明确、简要。但由于应用文种类繁多,应用范围广,写作目的各不相同,作用各异,运用语言的差异也很大。如调查报告、广告、总结、普通书信等,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但有时也不排除必要的议论和抒情,属于一般事务语体。这类文章,单位和个人都常用,运用语言时,除少数文章讲求朴实、不尚文才外(这类文章大都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文本要求工整、严肃),大多格式灵活,比公文事务语体显得生动、活泼,富于感染力。行政公文、规章制度、经济合同等文种,用语则要求庄重、朴素、平实,只对客观事物作如实的说明,表明作者的意图,不追求语言表达的华丽,排斥想象和夸张,也无需激发感情,力求语言朴实无华、言尽意止,属于公文事务语体。

这类文章,有其更明确的语体特征:

(1)用语准确、规范,所用语言多有明确的单意性,为表意确切、避免歧义而形成了词语偏正化的特点;文章中不用语气词、感叹词、儿话词,不用富于描绘性、形象性的词语,同时也排斥方言和口语词汇。

(2)用词精当、简洁、扼要,根据不同文种需要大多采用专业词汇,并习惯使用一套常用的事务性词汇,如开端语:根据、为了、关于、按照等;表态用语:照办、同意、可行、不可、务必等;经办用语:兹经、业经、收悉等。掌握了应用文的这些语体特征,就可对应用文的语言有初步的了解,有助于语感的形成。

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读应用文。

通过学习,学生在理论上了解了应用文的理论知识和语体特点,但在具体写作实践中仍无法准确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文入手,规范写作应用文,仔细阅读应用文,如从阅读请假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计报表及各类通知等入手,逐步体会这些文章的.语言特点。在分析教材中的例文时,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分析不同文体的用语特色,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你司x物第128号请示收悉。经研究同意所拟定调整华侨携带进口尼龙鱼丝销售价格等意见,从今年5月1日起执行新的调整价格。”这是一则批复的正文,语言简洁,口气果断,“收悉”、“经研究同意”等词语明确地告诉了请示单位该如何处理所请示事务,文章透出的权威性也从字里行间表现了出来。行政公文用语格外讲究分寸,不同行文方向的文章语气不同,不同的语气则明确地表达出发文单位对发文对象的态度。如请示和报告是上行文,应体现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的尊重,言辞要恳切,用语庄重大方,事件表达要清楚,语言要简洁明了,多用祈请性语气,如“请研究”、“望批准”等词语,尾语多用征询用语,如“当否”、“可否”、“是否可行”等等。函件等平行文用语委婉平和,注重礼貌用语的使用,商洽或通报情况时口气要谦和,多使用“望”、“为荷”、“为盼”等征询语气的词语。通知、决定、通报等下行文则用语质朴、严肃,既明确决断,又要适当体恤下情。多用肯定、命令等刚性用语,如“务必”、“请于”、“不得”等;有时也用征询、期望等语气,如“即请查照”、“希即遵照”等。写作时应根据文件的性质、事件的内容、行文的方向而定。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篇中指出:“因情立体,即体成时。”也就是说,语体风格要适应交际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因此,阅读和写作应用文时还要体会文章中的题旨情境和语气的和谐统一。如:颁布政令时语气要庄重、严肃,具有权威性;分析数字时的应缜密、精细,具有可信性;提出问题时应恳切、果断,具有逻辑性;下达通报时应明断,商洽问题时要诚挚等等。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反复的练习,体会不同作用文章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对各类应用文的用语要求、语言表达习惯等逐步了解,语感就会不断提高,写作应用文时就会更加规范,表意更加明确。

再次,多写多练也是提高应用文语感的一个途径。

初学者在练习写作时,应从最简单、最常用的文种练起,如各类条据、计划、总结、请示、报告、通知等文种,除注重各文种的固有程式外,还要严格注意不同行文方向的文章的语气、习惯用语、专业术语等的不同,仔细推敲用词、造句,力求用语规范、准确,用语和文章的题旨情境和谐统一。尤其应该注意介词(如根据、为了、关于、按照、鉴于等)、单音节的文言词语如(兹经、悉、拟、洽、系、尚等)以及表目的、原因、对象、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介宾短语(如通过、遵照、由于、对于、随着等)的正确使用。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注重应用文语言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在一些非行政公文的通用文书中,要注重文章的可读性和通俗性。在调查报告、通报等文种写作中,可以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如在叙述事件过程或场景时,可用适当地用描写和议论的文字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事件更真实、更具现场感。也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一些有助于表达涵义的消极的修辞手法,如吃大锅饭、一刀切、经济杠杆等词语,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词汇也广泛用于应用写作中,如:“愿景”“平台”“共识”等,为应用文写作提供了新的、更具时代性的词汇,增添了文章活力。

帮助学生了解应用文不同语体的语言特色,有助于学生了解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写出既规范、又具时代特色的应用文。

中职学生色彩感受能力培养策略探究论文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充盈着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朗读课文时,首先要求学生读准(要动手),其次要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接着要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情感基调),最后是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读境作为其中的最后一步,它强调了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使学生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最终达到入情入境地朗读。如我在教《小鹿的玫瑰花》这课时,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小鹿的心情历程,由“开心dd难过dd又开心起来”,感受小鹿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品质。在教学小鹿因为听到黄莺和微风的话后又开心起来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果蝴蝶来到小鹿的玫瑰花前,会看到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小鹿听了蝴蝶的话,又会怎么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和体验等,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一来,让学生再读课文就更声情并茂了。

二、利用插图,启发想象。

在语文教科书里常出现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看图作文等教学内容。我就巧借课文中的看图作文训练,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他们大胆想象,进行看图作文训练。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把看到的、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图上画了几个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一旁坐着些观众在观看足球比赛。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我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从多个角度写场内的选手以及场外的观众。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有的同学说,守门员后边站着一个小男孩,他好像是候补的,一心想着快点儿让他上场,好显一显身手。还有的同学说,大个子叔叔面带微笑,看得津津有味。孩子们踢得太精彩了,也许引起了他对小时候踢球的美好回忆。话题一打开,同学们的想法就更多了。再让同学们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时无话可说。

三、用作文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抓住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我们应该抓住文章“疏可走马”处,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发挥想象,动动笔。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一课,最后写到高尔基交代秘书“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再来?作者没有写,故意留下想象的空间。我利用这一能够发挥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再来?如果来了,他会怎样拍照?”学生各抒己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看我们能否积极地挖掘,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

五、辅助激发,培养想象。

教学应融会贯通,让音乐、美术制作等活动参与语文学习来培养想象力。如把一些课文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促使学生通过想象把文字还原成图画。文画结合,画中有文,文中有画,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时,让学生通过文本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文中作者描写的六个乡下人家独特的画面画下来。学生们兴致都很高昂。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有“院落晚餐”图、“瓜藤攀檐”图、“鸡鸭觅食”图等。我们围绕着同学们自己绘制的插图,开始我们的课文学习。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积极的发言,各抒己见,在充分享受着乡下人家的独特风景。

再如,我在教学古诗《绝句》时,先让学生把古诗读透,然后让同学们一边在头脑里想象诗句里的画面,一边跟着音乐唱《绝句》这首歌,同学们兴致高涨,语文课还能唱歌?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和着音乐把诗唱出来。还蛮好听的!课堂效果出奇的好。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多角度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们在想象中创造求新,展翅高飞吧!

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改革给教育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能力上也得到综合发展。

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表现力。

以往的调查资料表明,音乐教学有这样一种状况存在:“学生大多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教材中枯燥、烦琐、理性的知识太多,同时,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学生学会了多少乐理知识看得很重,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厌而畏之,缺乏了学习兴趣,音乐表现力自然发挥不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情趣化,一切从兴趣出发,并且不断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良好情绪,并从中寻求音乐表现力的发展。如在学《让世界充满爱》时,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运用直观的各种爱心图片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强烈的刺激,同时绘声绘色讲述震惊世界的海啸、抗洪救灾、各种爱心救助等故事,将学生的听觉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在听音乐、做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力也得到了发展。

音乐的无穷魅力在于能使人在没有任何阻碍的精神领域里自由地想象,进入与音乐情绪同步发展的状态。而以往音乐教师在讲台上尽情挥洒表演,学生则象木偶,必须听从教师摆布,那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与感受,所以根本谈不上魅力可言,因而导致学生感受枯燥、乏味,美好的体验与感受被无情地压抑了。

现在,人们意识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无论是教材编排,还是课堂设计都体现了这种魅力。当然,要达到好的效果,还需要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感受和展示空间,以及良好的教学情绪,使学生自由体验、自由发展。如:在学习《十送红军》一课时,由于歌词内容较多,各段落之间较为相似,因此学生在记忆时就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在课堂上采用直观形象的即兴简笔画与诗歌朗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当黑板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出来,立即增添了课堂的活力,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体验与美的享受,歌曲也很快掌握。

新课程注重增添课堂魅力,并将这种美渗透在课堂的每个角落,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从而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强调参与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音乐要靠学习者去亲身感悟,决不能靠教师讲述完成。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强迫的学习,他们的参与性被教师所控制,课堂气氛讲究一个“静”字。于是造成了一批“高分低能”“人云亦云”“缺乏独立见解”的学生。

新教材在每个单元中设置增添了有趣的实践环节,通过让学生谈体会,想意境、做表演等活动,增强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培养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如《天山之春》这一单元的教材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理念,《青春舞曲》一课中,让学生了解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及其基本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进行歌舞表演,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由此可见,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传承式教学方式恰恰违背了现代教育理念,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他们只是枯燥地学习音乐,被动地感受音乐,机械地模仿音乐,可以说完全是按照教育者的思路被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中心内容,新教材的编排中有许多地方是留给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造的。例如:《雪域高原》这一单元的设计就较多地体现了创造理念。在《走进西藏》一课,让学生随着伴奏边唱边即兴作动作,这一系列的编排无不体现了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造的重要性。

另外,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保证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通过实践证明,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使学生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获得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鉴赏能力等一系列能力,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注意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中职学生色彩感受能力培养策略探究论文

在中专三年的《色彩》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是基于色彩感受能力对整个课程的基础作用而进行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还需要教师在《色彩》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以多种方法来进行。

一、引导了解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

自然空间内的物体总是相互依存,色彩也同样如此,不同色彩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就形成了色彩关系。在绘画中学生通常只看到物体的固有色而忽视了光源色,因此,环境色彩对物体色彩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学生的绘画中,使得物体本色受到影响,导致作品色彩受损,这正是由于学生对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掌握不准的原因。也正如此,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掌握一定条件的物体形成的色彩关系来进行绘画,也就是说,绘画不是画东西,而是画关系。当然,也不能忽视了光源色和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作用,如色彩的变化规律、冷暖色的变化规律。虽然整体上亮部冷则暗部倾向暖,但冷暖之间的差异有明显区别;灰性色在暖色环境中则有冷的倾向,在冷色环境中又有暖的倾向;光源色暖则亮部暖,光源色冷则亮部色彩也冷等。只有引导学生充分把握这些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才能使其在绘画中将色彩关系准确地表现出来,同时,这也为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打下了理论基础。

音乐、绘画、舞蹈是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和绘画的关联性给了《色彩》教学很好的启示。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和绘画的线条、色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师把握住这一点来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色彩是有较好作用的。如:在欣赏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中,那节奏的舒缓、旋律的优美让学生大脑中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教师再以图片或视频来辅助学生进行欣赏,同时配以讲解,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对协调色和音乐的关系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如:在《金蛇狂舞》中让学生来感受色彩搭配所体现出来的强烈对比,不但能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灵感,也能培养学生同感下的艺术审美能力。

音乐和绘画在审美功能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音乐以音响的形式表现,绘画则以色彩的形式表现,但都借助光和大气为媒介,这就让音乐和色彩之间具有了关联性。利用音乐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提高的不是单纯的绘画能力,更多的还是审美能力的提升。

很多时候,教师总是为教而教,却忽视了为美而教的绘画教育观。因此,在《色彩》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展览或作品展等契机,带领并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来欣赏作品。在欣赏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的顺序性,还要结合艺术品的主体来对色彩关系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随着感受的丰富,提升感受能力。

如一幅作品中的色彩关系,色彩是如何对比的?画中的红色与蓝色、黄色和白色是以怎么样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的?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以专业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总结中点明绘画中强调物体的固有色,而随光色则减弱,环境色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需要进行具体的选择来表现。

当学习融入活动时,学生的心理接受力得到放大,兴趣得到激发,有利于对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

自然是最美的画,但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太过于强调色彩的对比关系而忽视了物体的固有色表现。其实,自然色彩的丰富多彩能让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迅速提升。但对自然物体的色彩感受不是照相式的全搬,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外光色彩的规律性,在具体应用中通过主题的选择、感情的表达来对外光色彩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摆脱传统教室的束缚,以自然为课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写生课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那花花草草的色彩斑斓中去感受色彩,去领悟色彩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欣赏也好,写生也罢,教师都需要注重让学生在感受自然色彩的同时学会用自我的表现方式来表现色彩,让色彩成为一种思想的表达、感情的抒发。

在色彩教学中,除了以上策略能对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起到培养作用外,教师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下面是常用的色彩感受能力培养教学法的分析:

1.分步示范法。

这种方法目前是《色彩》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法之一,它以教师的示范为主,通过“起稿、勾小色稿、确定色彩关系、局部深入、整体调整”的过程来将色彩写生过程示范给学生,优点是直观形象,但因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积极性不高。在分步示范中,教师需要在示范的时候配以理论的讲解,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在感受过程中去强化验证色彩的专业理论。

2.阶段教学法。

即在色彩教学中将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小阶段,通过每一小阶段的训练来达到整体的训练效率。在每一小阶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示范、修改、讲评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阶段教学法注重对每一阶段学习成果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不同点的基础上形成面的能力,但因太多细化,对学生的色彩整体认识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3.图示教学法。

这一教学法在《素描》和《色彩》课中应用较为广泛。众所周知,素描是利用线条的明暗、块面塑造来表现形体和空间。为让学生能弄清明暗调子的色彩成分,教学中教师可把物体单色化,按照素描关系标出色彩的明暗调子,同时在左(或右)上方确定一光源,物体因位置的不同所受光情况自然不同,其明暗调子也就不同,色彩的表现方法也就迥异了。图示教学法类似于示范法,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

4.分层教学法。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分层教学法在《色彩》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广泛。分层教学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不同学生群对色彩感受能力的不同而进行分层教学。在实施中,分层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通常以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的强弱来进行abc式分层,即:a层学生群色彩感受能力较强,绘画水平也相对较高,教学中教师除按计划让其完成任务外,还可增加部分内容让其完成;b层学生色彩审美感受力强,绘画技能一般,教学中只要求其完成规定内容;而c层学生则以色彩感受能力弱和绘画能力弱的学生为主,教学中通常以基础理论学习和临摹性练习为主。色彩分层教学法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但如果分层中教师不多方面考虑学生差异而武断地进行分层,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在《色彩》教学中对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限于上述所叙,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合适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在《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将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写生过程中去感悟、去领会,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冷春林浅谈色彩教学中色彩能力的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08期。

[3]相升成如何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觉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第06期。

中职学生色彩感受能力培养策略探究论文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语言还原为交际工具并进行交流。交际作为语言的基本功能其过程体现为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即所谓的“听”与“说”,两者相辅相成。近些年国家对于高职高专的投入不断加大,同时也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对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那么高职高专教学体系中英语教学也应该符合这样的要求,突出语言教学的时代性特点并强化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即听说能力的培养。根据作者获取的就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来看,在英语相关岗位上毕业生英语听力及口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就业、择业和职务升迁等方面的竞争力的高低。由此,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着从课堂教学、校内活动、校外资源三方面进行探讨,根据高职高专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提出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

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是课堂,由此课堂教学和活动组织成为了学生听说能力提升的关键。纵观当下高职高专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具有共性的问题:首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仍旧普遍应用于听说课堂,学生对于表达法的实际应用和操练相对较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也相对匮乏;其次,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相对本科院校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最后,多数听说教程编写年代久远、知识呈现缺乏实用性,由此也就无法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因此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和听说课程教学中,我们必须对课堂组织、教学手段和教学材料三方面做出革新和改良以适应新时期听说教学要求。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听说课堂氛围并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听说课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呈现视听材料,以更直观的方式介绍语言表达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相比传统的纸质材料视听素材在趣味性、时效性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除此之外,高职高专的英语听说教学也要注意加强跨文化教学。中西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差异可以对交流交际的内容和过程造成理解和沟通上的障碍,所以在听说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二、校内活动。

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学。目前的高职高专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资源都非常的有限,要想实现语言教学的“小班化”难度是相当大的。由此,对于高度依赖模拟和操练、实践性非常强的听说课程来讲,大课堂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英语听说技能训练的要求,所以课外语言活动的积极开展以及校内资源的充分调动对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不仅给给学生提供了全面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了他们的语言学习兴趣同时也通过具体的操作锤炼了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交流交际能力。当然,课外英语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和规划,设置的活动要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语言水平,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英语活动。针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笔者认为可行的校内课外英语活动有:定期开展各项听说竞赛、长期设立英语沙龙、英语角等交流平台。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赛、英语短剧演出等活动的定期开展可以很好地调动参与者的语言学习兴趣,并在准备和竞赛的过程中提升语言的感觉和应用能力。同时,英语角和英语沙龙也是最普遍和最具有学生基础的语言学习“第二课堂”形式。通过访谈、讲座、对话、游戏等方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达到相当高的高度,在这些轻松的氛围中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本质属性得以还原,同时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强化。

同时高职高专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实验实训基地来切实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本院规模较大的英语实训中心为“英语村”,是英语仿真学习小社区,主要通过餐饮服务、旅游介绍、海关通关、公司商务往来业务交流、酒店住宿服务、公司面试和超市购物七个主题,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语言情感、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英语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提高同步进行,还大大提高了一体化教室的使用率,扎实推进实践技能教学,加强课外实践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

三、校外资源。

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样也不能忽视校外资源的利用。众所周知,高职高专办学特点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注重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英语听说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外的实践基地。利用实习实训的时间走出校门到生产工作的第一线去体验、感受并亲自参与各种语言交流交际活动对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听说的课堂教学使用的教材具有普遍性、一般化的特点,然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表达和应用的侧重点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通过到生产第一线的观摩和实践,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语言技能要求会有更清楚的认知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除了学校实验实训基地的实践实习活动也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涉外活动。以笔者学校所在地嘉兴为例,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促成了其与外资外商的紧密联系,由此各类类似展销会、商务论坛等涉外的商务活动频繁开展。学生以接待员的身份参与到这类涉外活动通过与外商的交流既开阔了视野也锻炼的自身的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中职学生色彩感受能力培养策略探究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内市场逐步与国外市场接轨,企业的发展将需要更多的外语人才。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要以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为目标,树牢社会需求思想,面对教育改革的急剧转型,切实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真正把有用的人才培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履行好,把英语服务能力作为唯一的教育教学标准确立起来,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上,以改革的精神,强烈的使命意识,只争朝夕的劲头,敢做素质教育的弄潮儿,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达到就业要求水平。本文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英语基础较差的实际状况,对以提高学生口语能力为目的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教学改革新思路,通过克服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引入课外实践活动辅助教学的新机制,更新教学环境,多渠道改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经常化进行英语口语训练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方法的可行性较强,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对于正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英语教学是很好的催化剂。

近年来,随着国内、国外市场的相互融合,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流通领域的经营扩展,英语作为车站、机场、码头和大型购物、娱乐中心的第二语言,涉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高速、高铁,城市街道、著名建筑等等一系列设施的标志标识也增加英语的使用密度。在商贸旅游、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英语与汉语成双入对地应用于各种交际之中,中等职业学校肩负为社会提供英语人才的重任,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传统英语教学中难以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不良倾向,因材施教,注重口语训练,才能大幅度地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水平。

一、目前职校不利于英语口语教学水平提高的各种矛盾。

(一)传统英语教学仍为主流,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仍然沿袭普通中学英语教学模式,英语口语教学没有真正的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教育教学改革仅存在口头层面,没有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无论是教材内容,课程安排还是教学环节、教学目标的设置都是围绕阶段考试进行的,没有围绕人才培养战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创新和改革的潜力很大。一方面老师讲,学生听,从单词、句子、语法开始,进行课堂教学要求的听、说、读、写训练,老师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被动地学习课文里要求认识、读熟的单词句子等;另一方面学校没有安排具体的实践活动场所,学生没有实践训练的机会,只有认识读熟课本的句子和单词、短语,对实际应用状况下的英语口语语感和发音轻重没有体验和掌握。教学效果较为明显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要。

(二)课堂教学为主流,实践活动难得利用。

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要贯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全过程,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口语教学还主要保留在课堂教学内完成,口语能力培训效果甚微;首先,教材内容与学生毕业流向所需要的口语能力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课堂教学所完成的礼貌问候、询问和使用口语,在实践中具体使用表现在语感不强,听力效果差。其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对话应用练习和讨论练习,师生互动机会很少。第三,教学目标主要以学生的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要求设置,教学和学习过程也围绕考试进行,忽视了英语口语实用训练的必要性。

(三)笔试教学为主流,口语能力训练较少。

以英语考试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使师生对口语能力训练产生较为淡漠的心理,使英语口语教学和学习处于应付状态,没有升学要求的考试,实际上就成了工作目标刚性不强的要求,加上学生对今后就业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不明确,教师对学生今后就业的态度不积极等,造成了英语口语教学的虚拟化。这样,就无法实现教学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目的,学校教育教学严重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主动参加实践活动进行练习的主观能动性不高。

二、提高英语口语职业能力教育质量的方法措施。

(一)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应运而生,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校教育要围绕社会需要为学生量身制作教材、教法和考评体系,就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口语培养能力来说,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考评机制要形成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以学生就业的职业需求为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增加学生的对外交流机会,在教学计划安排上,适当增加实践课的比例,使学生主动学,自己学,积极苦练就业本领。

(二)创设学生有效进行口语表达的环境氛围。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围绕英语口语表达的教学目标,学校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到车站、码头、机场、宾馆、购物中心、旅游景点等就业场所,与企业联合开展职业能力实际培训,让学生有可能尽量接触外宾和游客,从实际应用中发现英语口语运用时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需求意识,使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训练环境更加接近工作和生活,有较强的真实感,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就课堂教学结构来讲,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普通中学的教学目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升学率,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相关的就业人才。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普通中学式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革,首先教学目的的确定要围绕学生就业的流向需求而定,围绕学生就业过程中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设计教学环节,做到课内学习和课外训练有机的联系,把口语表达技能作为重中之重,确立符合学生就业需要的教学程序。

(四)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要通过课堂教学尽快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显然非常困难,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必须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首先通过虚拟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口语水平,可以利用聊天、微信聊天等同外国朋友交流,练习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体验语感,练习交流。其次,通过实践学习环境,逐步掌握语音、强调和语气情感。学生可以分组也可以独自到车站、景点、宾馆、机场等实习场所,根据学习进度,开始阶段训练,凭借实际感受,强化印象,增加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五)强化语感和语言情感训练。

注重实用教学学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把标准英语发音和工作专业用语发音,有效地结合起来,具体安排教学内容,适当编写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辅助教材,确保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音标,做到发音正确,熟悉音节划分以及相关的口语技能,切实做到教学为就业服务。

三、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增加了英语口语人才的市场需求空间,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口语教学和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因此,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英语教学方面,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的教学,要立足改革,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拓宽渠道,统筹安排,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瑞芳.新时期培养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群文天地,,24:169.

中职学生色彩感受能力培养策略探究论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中总表现得死气沉沉,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能很好地完成。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学不懂,而是学生不愿意学,即学生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很关键的。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首先,要创设以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在“光的色彩、颜色”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关闭教室的门窗并拉上窗帘后问学生:“如果你们要看见我怎么办?”有的学生就拿出了电筒照射,教师接着追问:“电筒会发光,还有什么会发光?”学生列举了大量生活中能发光的物体后,教师问:“我们如何给正在发光的物体进行定义?”从而引入光源概念,再根据学生所列举的光源来进行分类。其次,要注重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色光的混合”的学习中,教师以问题“将红、绿、蓝中任意两种色光射到白纸上,相互重叠的区域是什么颜色”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后总结三原色知识点。

二、注重方法引导,引导学生探究。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不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很多学生都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愿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还要通过创设探究氛围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在“动能”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能的概念并理解动能的大小与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大小有关的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提出问题:“同一个小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将不同质量的小球从相同的高度滚下时,将小纸盒推动的距离又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动能概念。在“重力势能”的探究中,既然学生理解了动能的概念,那么如果物体被举高后落下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借助对动能的探究而引导学生围绕物体的质量、高度等因素进行猜想,然后再用实验验证,让学生经历从猜想到实验,从实验到结论的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采用“猜想—验证”的方法来进行探究,通过猜想进行假设,借助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从而获得知识。

三、加强师生互动,合作参与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只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形成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接着提出问题:“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后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公式,教师以精讲方式对公式中涉及的物理量进行解释,再以生活中简单的杠杆来引导学生对该公式进行理解。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探究结果,同时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涉及的重点和难点以精讲释疑方式进行引导。

四、联系生活应用,动手实践探究。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也将最终应用于生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起物理知识后,教师还要注重以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用物理知识。如在学习了“家庭电路”后,让学生收集测电笔等电工用具对家庭电路进行检修;学习“照相机”时,开展“照相机模型”制作。在这个过程中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采用竞赛或作品展等方式进行。其次,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如激光笔可以作为光学实验的光源;老花眼镜可以作为凸透镜,近视眼镜可以作为凹透镜等。当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中涉及的知识进行分析,在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思考,如磨菜刀时为什么要不断浇水?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当物理学习和生活成为一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有了基础。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住“科学探究能力”这一核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给予学生方法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中,结合生活中的应用去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在自主参与探究过程中构建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交际的工具。因此,让中职学生能流利地开口说英语,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并能把英语正确、熟练地运用到国际文化、科技、贸易等领域,是素质教育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最终目标。

一、营造宽松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乐学敢说的信心。

贝恩博士指出,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表现出对自己教学的对象及其学习态度的了解、理解和关心。他们真诚地邀请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主角,掌握自己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他们还善于寻找并欣赏每个学生的个体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无法取代的个体,具有潜在的取得成就的能力,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

教师不仅是学生交际的合作者和协调者,还是语言指导者和课堂的管理者。教学活动应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营造宽松气氛,把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对学生要抱有宽容之心,让学生懂得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获得成功的前奏。积极开展英语口语交流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从而树立敢说、乐学、能说英语的信心。

二、注重语感培养,鼓励学生有选择地朗读和背诵。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是口语能力的根本。口语能力的高低,实质上是英语语感的强弱。口语交际活动包括听和说,听是理解和吸引信息,说是表达和传递信息,听是说的基础。

作为教师,应清楚认识到英语口语能力的形成必须首先有语言材料的大量有效输入和积累。而要将语言材料运用自如,首先,要有语言材料的积累。积累储存须有大量反复朗读、背诵、记忆、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积累大量语言材料,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词汇、习惯用语、人文历史知识,并且还可以通过视、听多种器官参与快速地形成听说的能力。再者,朗读是训练语音、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朗读可以训练正确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读、失爆、同化、重读、节奏等,能够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熟读的基础上,应再选择一些段落、名著片段等让其背诵,教师应利用一定的时间来抽查,以促使其朗读技能的熟练与提高。这样不但有利于积累精彩的语言材料,而且更有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加强。其次,加强读、背,能形成快捷的语音、语流、语感。语音、语感一旦形成,就可以自然地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语法错误。因此,鼓励学生有选择地朗读和背诵,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利用网络环境,创新口语教学方式,培养中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1.口语教学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变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英语教材内容只是信息源,仅靠掌握几十篇。

课文、对话就学好语言是不现实的。要突破课本框框,使语言天地广阔起来,就要进行大量听、说、读、写和思维训练,而网络环境正好给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因为网络世界里不仅具有大量的英语口语教学资源,还可以在其中采用超级链接方式,下载有效资源,并使之与教材内容配套,便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扩充教学容量。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出多媒体课件,为教学快捷地提供大量、直观、立体的语言材料,生动逼真的语言环境,悦耳动听的教学音乐,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协调的发展。

2.英语口语的教学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的操作。

(1)课堂教学。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有趣的练习形式,为学生创造听说机会,维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我们实施网络英语口语教学,就应把围绕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这一网络教学的核心优势作为优化英语课堂的关键。因为在网络中,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等元素构筑成的立体信息系统,不仅有利于教师将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便捷地创设出切合教学设想的教学情境,来引入课题,复习旧知,学习新知,运用新知,巩固新知,还可以促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智能及个性的和谐发展。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制作“refusingtogivepermission”英语课件时,教师可以设计粗鲁的拒绝方式、礼貌的拒绝方式、委婉的拒绝方式、含蓄的拒绝方式、幽默的拒绝方式,让学生体会拒绝的艺术,拓展思维。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

(2)自主学习。利用网络环境,我们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口语的自主学习氛围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训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多练习口语的机会和舞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口语自主学习就变得简单了。人机交互的口语训练、学生自我测试评估口语水平、老师布置口语作业、学生完成口语作业、老师批改口语作业都非常方便。老师可以布置学生预习,鼓励学生上网搜索、下载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局域网,让教学信息互联互通。学生在课后可以直接从资源库调用资料进行自学。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兴趣,还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大程度上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多姿多彩,使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随之焕然一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在口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求异思维是创新性的核心,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学生自身成功的创新体验是学生打破“创造力非凡论”神话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地去想象、探索和创造。对于学生回答的错误,不能马上说:“youarewrong”,而应说:“pleasethinkitover”。应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价:对优秀学生应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差的学生,应采取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用信任的态度来鼓励他们的发现,促使他们发展成为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新时代人才。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课堂教育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开展,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意识到平行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自觉打破一味“师道尊严”的陈腐观念,运用亲和力,在心理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实践。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对话、课堂中的“freetalk”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实践证明,只有把教学活动变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2.采取多样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联想法。想象是促使人们进行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全部的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联想记忆。例如,学习了beauty,应联想到beautiful,beautifully,由名词联想到形容词、副词;学习了france,应联想到french,frenchman,paris,fashion,triumphalarch等,由国家想到该国的语言、人、一些城市、首都、名胜、特点。

(2)模仿法。有效利用英语电影进行口语模仿。英语电影题材多样、语言真实、视听同步,是英语口语学习输入的重要内容。首先,明确模仿目的。从学生口语学习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电影模仿影片中英美人对话的常用词汇和句型,并在日常交际中创造性地灵活使用。其次,选择合适的模仿材料。影片应具有内容简单、语言地道、发音清晰、语速自然的特点,适宜学生模仿使用。最后,设计科学合理的模仿步骤。为了提高英语语音水平、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双重需要,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科学模仿过程,才能增强模仿的有效性。经过多次示范指导和演练,学生掌握了模仿的方法和操作过程,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训练,将模仿变为英语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和手段。

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进行口语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稳步上升的过程,从听到说,从紧张到愉悦,从语音、语调不准确到较准确再至准确,从语言表达错误到少犯错再到正确,从呆板生硬到比较熟练再至脱口而出,从简单模仿到大胆创造再至综合运用。我始终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作为重点,把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去处理业务工作中的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作为最终目标,不断摸索,不断进取,从而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虞苏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2004.。

[4]桂诗春.跃马扬鞭学英语[j].大学英语,2003,(5).。

[6]龙千红.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职学生色彩感受能力培养策略探究论文

生物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其主要研究生物体组成和结构,并对其体内的各种化学变化进行分析对比,学习难度较高,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或恐惧心理[1]。并且中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入学成绩差、学习积极性低且综合素质较差等问题,生物化学教学存在诸多难点,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进行自主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对现象、原理和规律进行认识与探究,只有具备较强的探究能力才能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2]。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设计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例如在“生物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生物氧化”的概念,并对“生物氧化”的特点和要素进行分析。接下来教师依据“生物氧化”概念提出一系列问题,具体包括:(1)生物氧化发生载体是什么,所有生物体内都可以发生生物氧化吗?(2)生物氧化的产物是什么呢?(3)所有物质代谢过程中都会产生能量吗?学生根据概念理解,结合自身经验解回答上述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总结,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创设相应问题,并进行分析,以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在具体学习锻炼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究能力。

2.运用比喻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生物化学内容复杂,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互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酶的竞争抑制作用”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霉同一活性中心结合会降低底物与霉结合几率”时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可将上述物质比喻为抢板凳游戏中的人和凳子,物质的结合即为人去抢凳子,游戏中原本人和凳子数量相同,反应过程中的酶便是游戏中的凳子,而抑制剂就是后加入的人,人数的慢慢增加会降低原有人员抢到凳子的几率。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很形象地了解到反应的实质情况,化抽象的概念为生动的表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通过比喻可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夯实基础,提高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生物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知识,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生物工程训练中,教师可选取小麦啤酒的酿造作为实验项目,啤酒是学生日常熟悉的事物,但很多学生都不了解啤酒的酿造工艺,将啤酒酿造设置为实验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之中。该实验实施学生操作,教师指导模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啤酒的发酵工艺,并对工艺系数、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及发酵过程中双乙醇含量进行观察比较,最后对酿造出的啤酒进行品尝,这样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机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其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注意学生日常学习习惯,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对每门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详细介绍,并对课堂笔记的记录和课后学习情况进行规定,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在课后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检查,主要核查其课堂笔记、日常作业及课后学习等情况,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并予以引导和指正。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能力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必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物化学在中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课程的复杂性和晦涩性,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