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习俗(热门13篇)

时间:2023-12-12 09:58:26 作者:MJ笔神

河南的自然风光秀丽多样,既有山川壮丽的景色,也有水乡古镇的韵味。下面是一些河南的历史名人介绍,希望能加深大家对河南历史文化的了解。

河南过中秋节的习俗

一年一度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就要来到我们身边了,你知道河南过中秋节的习俗吗?今天本站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河南过中秋节的习俗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铁塔燃灯是开封地区中秋的一项重要活动。铁塔所在地的开宝寺(明代以后人们称为铁塔寺),景色佳丽,是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的游乐苑圃。燃灯是开封人民自汉代沿袭下来的习俗,每年的元宵节和中秋节其事最盛。

汤阴过去家家都要蒸月饼(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圆饼状,再用木梳、顶针一类的工具按上几个图案),中秋夜月上树梢时,开始用月饼、水果之类供奉月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百姓经济宽裕,市场上月饼品种繁多,多数人家已不再蒸月饼,上供时用买的月饼和水果。供过后,要把月饼分给家人吃,以图吉祥团圆。

南阳地区,旧时中秋节夜设茶果、月饼于庭院,焚香祭月,称为“圆月”,以示秋季丰收,合家团圆之意。现“祭月”之俗不存,但八月十五吃月饼,走亲串友之俗日盛。“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节倍思亲”之语,说明了人们对这一节日的重视。

在巩义,节前人们向亲友馈送月饼,全家团圆:杀鸡为肴。有“男不愿月”之俗。晚上在院内设案,摆月饼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许愿,这叫“愿月”。此外,在驻马店地区,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饼的风俗。

是不是感觉河南中秋风俗习惯乐趣无穷,其实,中秋还有许多好玩的地方,走出去,可以一路领略风情,还可以目睹一下别样的乡情。

鸡公山风景区,被誉为“避暑胜地”,青分楚豫,气压嵩衡,蜚声中外。鸡公山至今已有百年开发历史。1902~1920xx年美国传教士李立生、施道格两次登山,尔后在西文报纸上大肆宣扬鸡公山景色幽雅、气候凉爽,适宜避暑。之后,在华西方人士纷至沓来,历经几十年的建造,鸡公山由一个茺芜偏僻的深山野岭,变成了一座比较繁华的山城,列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

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嵩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东距河南省会郑州74公里,西距九朝古都洛阳77公里。嵩山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首批国家森林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嵩山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域总面积为149.4平方公里,下辖少林景区、崇阳景区、中岳景区。嵩山是万山之祖,文化圣山。八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佛、道、儒三教荟萃、相融相生。

油茶。

油茶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油茶配料为面粉、花生、芝麻、香油、核桃仁、葱等,味道浓郁,咸香适口。南阳油茶为泊来品,其起源与佛教文化有一定有渊源。

博望锅盔。

锅盔是用白面烤制的一种特色食品。外形似锅,又类头盔,通体白色,如生面晒干一般,直径一尺余,厚二寸,每个重达四斤,食之酥香爽口,耐嚼耐饥,且久放不坏。

芝麻叶面条。

马店芝麻叶面条,海河路和黄山路交叉口路北那家,鸡头鸡爪挺辣。

胡辣汤。

许昌风味小吃多姿多彩,首当其冲的便是河南最为著名的——胡辣汤。虽然没有没有周口逍遥镇的胡辣汤有名,但也有着许昌自己的味道。

河南春节习俗介绍

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河南开封春节习俗

中国人过春节,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你知道河南开封春节习俗吗?今天本站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河南开封春节习俗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

春联。

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

学习计划。

"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河南的除夕习俗有哪些

河南是一个蕴藏历史文化,饮食文化的地方,它保存很多非常传统的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河南除夕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拜年。

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放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1、避免吃稀饭,这天若吃稀饭,这一年外出会被雨淋,甚至大雨会将田土冲垮。此外,吃稀饭是贫穷的象征,初一吃稀饭,恐怕之后都得过着穷困生活。

2、严禁洒扫与倒垃圾,会把家里的福气财运扫光光;若真要动扫帚,记得由外往内扫!

3、尽量不动刀剪针线,一旦有差错,会招致破败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财路剪断。

4、初一打破碗碟杯盘,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5、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说“童言无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

6、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否则会倒楣一整年!

7、不宜杀生。杀生必见血光,为不祥之兆,会引起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发生。

8、忌洗衣,因为水神生日是初一、初二,因此这二日不宜洗衣。

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饮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

”、“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祭祖。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河南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汤阴过去家家都要蒸月饼(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圆饼状,再用木梳、顶针一类的工具按上几个图案),中秋夜月上树梢时,开始用月饼、水果之类供奉月亮。以前由于百姓经济宽裕,市场上月饼品种繁多,多数人家已不再蒸月饼,上供时用买的月饼和水果。供过后,要把月饼分给家人吃,以图吉祥团圆。

铁塔燃灯。

铁塔燃灯是开封地区中秋的一项重要活动。铁塔所在地的开宝寺(明代以后人们称为铁塔寺),景色佳丽,是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的游乐苑圃。燃灯是开封人民自汉代沿袭下来的习俗,每年的元宵节和中秋节其事最盛。

夜设茶果月饼焚香祭月。

南阳地区,旧时中秋节夜设茶果、月饼于庭院,焚香祭月,称为“圆月”,以示秋季丰收,合家团圆之意。现“祭月”之俗不存,但八月十五吃月饼,走亲串友之俗日盛。“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节倍思亲”之语,说明了人们对这一节日的重视。

面向月亮许愿。

在巩义,节前人们向亲友馈送月饼,全家团圆:杀鸡为肴。有“男不愿月”之俗。晚上在院内设案,摆月饼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许愿,这叫“愿月”。此外,在驻马店地区,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饼的风俗。

1.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2.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3.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4.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5.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6.一曲霓裳传玉笛;。

四围云锦拥金徽。

7.一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光辉增。

8.人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玉镜明。

9.三五良宵开玉宇;。

大千世界涌冰轮。

10.三五良宵澄银汉;。

大千世界光玉轮。

11.天上则琼楼玉宇;。

人间亦贝阙珠宫。

12.中天皓月明世界;。

遍地笙歌乐团圆。

13.玉轮光满大千界;。

银汉秋澄三五宵。

14.日射晚霞新世界;。

月临天宇玉乾坤。

15.一天秋似水;。

满地月如霜。

16.二仪含皎洁;。

四海尽澄清。

17.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18.天上一轮月;。

人间万里明。

19.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20.白人随鹤舞;。

明月逐人归。

21.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22.尘中人自老;。

天际月常明。

23.尘中人自老;。

天际月常圆。

24.冰壶含雪魄;。

银汉漾金辉。

25.亭空千霜月;。

水续万古流。

26.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27.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无。

28.薄帷鉴明月;。

高情属云天。

29.明月本无价;。

高山皆有情。

30.皓月无幽意;。

清风有激情。

31.泛渚怀袁子;。

登楼学庾公。

32.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33.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34.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35.一曲霓裳传玉笛;。

四围云锦拥金徽。

河南端午习俗河南端午节的风俗

几天前的一场雨雪还未在记忆中消融,春回的脚步却已叩闻你的双耳。“立春”已悄悄来到人间。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打头阵”的立春,一直都是受古人极其重视的大日子。

古代立春就是“春节”,你知道吗?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同时也是节气谱中的四大“立”节之一,立春在古代有着非常重要的存在感。但鲜为人知的是,立春在古代被称为“春节”,一直延续到民国后才将每年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据史料记载,古代立春之日有隆重的国家“party”――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民间也相应举行类似活动。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河南正好被包含其中。把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这种划分方法称为天文划季。但没有考虑地理和气象因素,与实际差别很大,却与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关系紧密。因此,立春后,农民朋友做好备耕工作没错,但作为春天开始的标志有些早了。

春节随着立春走,有时在前有时在后。

在有些读者的意识里,立春不应该在春节之后吗?原来,立春的日子比较固定,在每年公历的2月3日-5日。但春节却不一定,有时在立春前,有时在其后。比如,春节是1月31日,此后4天立春;而春节在2月19日,但立春在2月4日。

这是什么缘故呢?由于涉及我国传统历法的计算,简单描述两者关系,就是“春节随着立春走”,春节一般都是距立春最近的一个初一。大家都熟悉,农历中一个月不一定满30天,所以就会出现春节、立春错位的情况。不是今年立春提前了,而是春节滞后了。

有没有立春和春节正好同一天的呢?答案是有,按照计算,在2038年,春节和立春将会“喜相逢”,上演“初一春”。

咬春、打春牛,这些习俗很好玩。

一个如此重要的节日,“立春”当然少不了很多好玩的习俗。除迎春外,数“咬春”和“打春牛”流传最广。

在立春这一天,民间有吃萝卜、姜、葱、面饼的习惯,俗称“咬春”。另一个更为大家熟悉的名字就是咬春饼,把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做成饼食用,既可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一举两得。

“打春牛”是跟古代农业为主的社会密不可分的。人们在这一天,用桑木为骨架做成春牛,然后由当地官员执鞭策打,以表示春耕的开始。在鞭打同时,还会喊一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祝福的话语。流传至今的一首诗,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的情形,“年年春打六九头,烟花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出门看天气。

今天白天,全省晴天间多云,西北风2到3级转偏北风4级左右。最低温度:北部零下5℃到零下3℃,其他地区零下3℃到零下1℃。最高温度,西部、南部7℃-9℃,其他地区5℃-7℃。明天,西部、西南部晴天转多云,其他地区晴天间多云。后天,全省多云到晴天。

河南除夕有哪些传统习俗

除夕夜,一起吃顿年夜饭,一起守岁通宵达旦,一起感受家的温暖,一起迎接吉祥如意的新年,河南除夕的习俗是怎么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河南除夕的一些风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拜年。

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放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1、避免吃稀饭,这天若吃稀饭,这一年外出会被雨淋,甚至大雨会将田土冲垮。此外,吃稀饭是贫穷的象征,初一吃稀饭,恐怕之后都得过着穷困生活。

2、严禁洒扫与倒垃圾,会把家里的福气财运扫光光;若真要动扫帚,记得由外往内扫!

3、尽量不动刀剪针线,一旦有差错,会招致破败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财路剪断。

4、初一打破碗碟杯盘,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5、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说“童言无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后果。

6、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否则会倒楣一整年!

7、不宜杀生。杀生必见血光,为不祥之兆,会引起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发生。

8、忌洗衣,因为水神生日是初一、初二,因此这二日不宜洗衣。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除夕习俗: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除夕习俗:饮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

”、“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河南春节习俗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二十八大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

对联。

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二十九撒蜡走。是日晚上,以相邻近的大村庄为首,组成数十人提灯笼、敲大鼓、拍大铙、捧香卷,到各村寺庙神位前,点燃蜡烛,焚烧香箔,意在祭神驱邪送福音。村上的人们集中在圣地,等候着送福音的队伍到来。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灯火辉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锅。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币扁食。这是林县民间盛行的习俗。在三十包扁食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灯。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拦门棍。三十晚上,人们习惯在大门里门槛跟放一根桃木棍,没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进家。

河南春节习俗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

春联。

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

学习计划。

"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河南春节习俗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你知道河南春节习俗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河南春节习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夜饭过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唠唠亲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全家人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熬年”。守岁到五更时,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点燃香烛,一家人依长幼辈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

大年初一有禁忌。

大年初一,河南人鸡鸣即起,穿着新衣,竞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

中原南北东西挤庙会。

很难一句两句话就说清楚庙会是什么,可是只要去河南大大小小的庙会上转那么一圈,就立刻乐陶陶地明白了——庙会,首先得有座庙,在庙里安排一个值得信任的神;找个好日子来和神打个招呼,拜神祭祖的香火是不能少的;再给自己吃点什么买点什么,听听那些古老的传说,再把传说讲给没听过的人……庙会很有意思,想体会庙会的乐趣,首先,你得不怕挤——不挤的庙会,肯定不是好庙会。

人民间传统习俗“走亲戚”

河南走亲戚规矩甚多,历时很长,贯穿了整个年节。初一之前称拜早年,十六以后称拜晚年,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结束。拜年要先长辈、后平辈,先近邻、后远亲。不同辈分和亲属之间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俗至今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到长辈家拜年要携带酒肉、糖果之类礼品。长辈们根据自家的亲戚情况,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头之礼,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饭。

人民间传统习俗“破五”

之所以称“破五”,意为从此可以破除过年期间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饺子、放鞭炮之习相沿不变。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河南平顶山、许昌、南阳、宝丰一带一般中午放鞭炮,不过破五不准吃面条或面稀饭,吃馒头不准剩。

人民间传统习俗偷灯头儿。

正月十五豫南一带,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的风俗,点灯盏时,邻家子女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有的地方自家所点灯盏,当晚不收,让其尽油而燃,次日再加油点燃,称“续灯”。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灯”,“面灯”或“灯馍”要收起打发“要饭的”,称“舍神果”。

油炸肉丸+酥肉,安阳人每家过年必备菜之一五香卤猪舌接下来就是老爸最拿手的硬菜了:红烧鲤鱼,那叫一甜、辣、香壮士饥餐——腐卤肉,别只看长相,这肥而不腻。凉拌酸辣包菜,让人吃了满口留香~虽然春节期间美味佳肴众多,但是小伙伴们也要注意健康饮食哦!

饺子。

除夕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在除夕吃饺子,有“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在河南人的年夜饭里,“饺子”绝对是重头戏,没有饺子的年夜饭是难以想象的。即使现在很多人年夜饭安排在餐厅、酒店,但在河南人的除夕团圆饭桌上,没有哪一道菜可以盖过饺子的风头!将饺子从外围一圈一圈地摆起,直到摆满为止,民间俗称为“圈福”。

除了饺子外,鱼,因“鱼”和“余”谐音,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象征,也成了河南人除夕饭桌上的第二主角。红烧鲤鱼是最常见的一种做法。

每一位河南人,都会有一种烩面情结。小编一位河南朋友,一听到烩面,眼睛立马亮了。

胡辣汤。

在锅中放入适量水加入高汤放入胡辣汤料、胡椒、辣椒等,大火让其烧开;待锅中水烧开后,放入羊肉、面筋。待羊肉、面筋熟后将适量面筋水倒入锅中,烧至汤汁变稠时,放入粉条、葱、精盐、味精、酱油,文火熬制5分钟即成;起锅盛汤,依据个人口味放入适量香油、醋。

扣碗酥肉。

将猪肉洗净、切成筷子条,一寸长;鸡蛋、粉芡、面粉、油一起制成小酥糊,把肉拌匀;锅里倒入油,油热6成,将拌好的肉条入锅炸至颜色稍稍变黄捞出、重油一次;把炸好的肉放入碗内,加入八角、花椒、葱、姜、味精、高汤、盐、料酒、酱油。上锅大火蒸90分钟,如果等不及,可用高压锅,十几分钟就好了。

河南的春节习俗

2月4日是农历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

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dd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

立春这一日,我国民间的咬春的另一种食品就是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北方吃萝卜,河南的大部分地域也都传承这一习俗.南方吃生菜与吃萝卜有同样的意义。同时,在立春时,还有春宴用的春盘。春盘有专用萝卜做的,也有用五种辛辣蔬菜做的五辛盘。五辛的一种解释是葱、蒜、椒、姜、芥。实际上,食五辛不仅可以驱寒,还可以杀菌,也是古人的养生健身之道。

立春时的穿着也是有讲究的。官方迎春穿青衣,戴青色头巾。清代官员要穿吉服或者朝服。老百姓穿什么呢?那就花样繁多了。

青年妇女头戴彩花,称为春花。孩子则除了穿花衣以外还要放炮。儿歌说:“新年到,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除春花外,还有春燕、春蝶和春蛾,这些纸做的饰物都一起上了少女的头。燕子是春天的象征,也是吉祥的象征。如果谁家有燕子来做窝,不仅象征吉祥,而且还象征多子多福。古时,人们把多子多福看成是门第兴旺的表现,没有计划生育这回事。

孩子不光放鞭炮,也得穿戴点什么。于是布做的春鸡和春娃就上了孩子的帽子和衣服。“鸡”与“吉”谐音,因而也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迎春礼中的春杖也被妇女微缩后戴在头上。真正的春杖是官方鞭春用的,没有老百姓的份儿。百姓便把微缩的春杖戴在头上,也就算是重在参与了。朝廷迎春时旗帜为青色,老百姓也就把青色的小旗戴在头上了。

人在立春时要打扮,房屋也不能亏待了。于是有人写了“宜春”二字,贴于房门之上。再发展一下,“春”字、“福”字、“寿”字也都上了门。直到现在,元旦春节期间仍然“福”字满天飞,还要倒贴,告诉人们“福到了”。

人打扮了,房屋打扮了,于是牛也跟着打扮起来,马也沾了光。牛角、马耳上有了红布,或者用红绿色搽牛角。古人认为,红色不仅象征吉祥,而且可以驱邪避灾。

河南的春节习俗

几天前的一场雨雪还未在记忆中消融,春回的脚步却已叩闻你的双耳。“立春”已悄悄来到人间。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打头阵”的立春,一直都是受古人极其重视的大日子。

古代立春就是“春节”,你知道吗?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同时也是节气谱中的四大“立”节之一,立春在古代有着非常重要的存在感。但鲜为人知的是,立春在古代被称为“春节”,一直延续到民国后才将每年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据史料记载,古代立春之日有隆重的国家“party”――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民间也相应举行类似活动。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河南正好被包含其中。把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这种划分方法称为天文划季。但没有考虑地理和气象因素,与实际差别很大,却与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关系紧密。因此,立春后,农民朋友做好备耕工作没错,但作为春天开始的标志有些早了。

春节随着立春走,有时在前有时在后。

在有些读者的意识里,立春不应该在春节之后吗?原来,立春的日子比较固定,在每年公历的2月3日-5日。但春节却不一定,有时在立春前,有时在其后。比如,2014年春节是1月31日,此后4天立春;而2015年春节在2月19日,但立春在2月4日。

这是什么缘故呢?由于涉及我国传统历法的计算,简单描述两者关系,就是“春节随着立春走”,春节一般都是距立春最近的一个初一。大家都熟悉,农历中一个月不一定满30天,所以就会出现春节、立春错位的情况。不是今年立春提前了,而是春节滞后了。

有没有立春和春节正好同一天的呢?答案是有,按照计算,在2038年,春节和立春将会“喜相逢”,上演“初一春”。

咬春、打春牛,这些习俗很好玩。

一个如此重要的节日,“立春”当然少不了很多好玩的习俗。除迎春外,数“咬春”和“打春牛”流传最广。

在立春这一天,民间有吃萝卜、姜、葱、面饼的习惯,俗称“咬春”。另一个更为大家熟悉的名字就是咬春饼,把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做成饼食用,既可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一举两得。

“打春牛”是跟古代农业为主的社会密不可分的。人们在这一天,用桑木为骨架做成春牛,然后由当地官员执鞭策打,以表示春耕的开始。在鞭打同时,还会喊一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祝福的话语。流传至今的一首诗,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的情形,“年年春打六九头,烟花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出门看天气。

今天白天,全省晴天间多云,西北风2到3级转偏北风4级左右。最低温度:北部零下5℃到零下3℃,其他地区零下3℃到零下1℃。最高温度,西部、南部7℃-9℃,其他地区5℃-7℃。明天,西部、西南部晴天转多云,其他地区晴天间多云。后天,全省多云到晴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河南的春节习俗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过年谣,反映了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

郑州过大年正月初五补“补丁”

在郑州及周边一带,春节习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说。据说,早些年在郑州周边的农村,这一习俗显得尤为重要。过了大年初一,除了正月十五重要外,初五往往也被看做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

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是因为新年期间有很多忌讳,比如期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不吵架不骂人,不摔盆不打碗等,以图吉利。

另外一个说法,说是为了“补窟窿”。以前的老百姓不富裕,过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债,老百姓管这些债叫“窟窿”。新的一年,吃些面皮就是为了补这些“窟窿”,这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期盼的一种表达方式。

开封过大年舞狮民俗艺术不可少。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腊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开封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浓郁。春节期间,各类民俗表演队会聚一堂,有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洛阳过大年欢天喜地串门走亲戚。

正月初一至初五,洛阳人跑得最欢!管他是“懒汉”也好,勤快人也罢,无不面带微笑,手捧礼品,欢天喜地串亲戚。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亲戚。初二到初五,串亲戚的对象就复杂了,凡是沾亲带故的,都得走到串到,拜个年,问个好,喜把春来报。

平顶山过大年记得不要说不吉利的字哟。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平顶山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

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若小孩子说了忌言时,大人马上会纠正说“童言无忌”。

安阳过大年初一吃烩菜。

对于安阳人来说,大年初一早上一般吃饺子;到了初一的中午,安阳的老百姓大多会做上一锅特有的“安阳烩菜”。

安阳地区初一中午吃烩菜的习俗由来已久。以前的时候,普通百姓做的烩菜一般用豆芽、白菜、土豆、红薯等垫上底,然后用大块的皮渣封顶,最后用大肉盖上一个尖。而生活稍微富裕的人们则会在烩菜中加入酥肉等肉类,这也被称作“上烩菜”。

鹤壁过大年不得不去的庙会。

说起河南地区的庙会活动,就一定不能不提浚县庙会了。浚县庙会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浚县一年一度的“正月庙会”闻名遐迩,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态文化的缩影。

浚县正月古庙会会期从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长达一个月,会期长,规模大,保持着明清特色,吸引着晋冀鲁鄂皖周边20个省市以及海内外的数百万香客游人。

新乡过大年麻糖你吃了吗。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一天的习俗是“送灶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新乡老百姓家家户户会在灶王爷前敬献芝麻糖,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焦作、济源过大年必备一大卷鞭炮。

焦作、济源,过年没有炮声就没有年味儿。整上这么一大卷鞭炮,放到年夜饭开始,迎接新年!不过现在空气污染严重,大家请遵守地方法规,少放或不放吧。

濮阳过大年磕头有学问。

磕头,是豫北乡村过春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濮阳磕头是讲究顺序的,磕罢祖先磕长辈。给自家的爷爷奶奶磕头、给父母磕头,接着再到近门和邻居家磕。

许昌过大年“撮”一顿。

在许昌民间,凡遇婚嫁生子、生日祝寿、客人来访、朋友聚会等,都离不开一个字“吃”,春节是个团聚的时节,怎能离开“吃”?在家中也好,去饭店也罢,总要摆酒设宴,“撮”上一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特的风俗。

漯河过大年初十祭石头生辰。

在大年初十这天,要祭石头生辰,禁止搬动任何的石头,包括石磨,石材厂以及用石头做的中药磨床。因此,这天也被叫做“石不动”。

三门峡过大年灵宝“骂社火”

三门峡灵宝市最独特的年俗当属“骂社火”,现在已被批准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骂社火”由来已久,相传尧舜时期就有了,如今,骂的内容丰富多样,已成反映民意、教育公众、扶正社会风气的利器。

商丘过大年崇火习俗仍存。

燧人氏在商丘钻木取火,开启中华文明。燧皇陵、火神台(阏伯台)、火神节庙会及火文化的习俗,成为商丘庞大火文化的组成部分。

周口过大年拜太昊陵。

遇到过年,太昊陵前可谓水泄不通,摩肩接踵。人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先的无限敬仰。这种祭祀从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二,并形成一年一度的太昊陵人祖庙会。

驻马店过大年破五习俗。

驻马店地区,春节期间禁忌颇多,正月初五破禁,俗称“破五”。即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间,忌抖床、扫地、动土、倒垃圾、泼污水、赴井担水、用剪刀。初五过后,一些年规可以破除,百业渐次转入正常活动。

送灯这个习俗可谓久远,如今坚持的人已经不多了。三十傍晚,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信阳过大年腊肉成一绝。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