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食用菌产业调研报告(通用18篇)

时间:2023-11-06 11:26:43 作者:飞雪

通过调研报告,可以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经典调研报告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食用菌调研报告

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也是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报告分析了食用菌生产、销售、价格、保鲜技术以及深加工技术等情况,结合郴州食用菌产业的现状,浅谈了几点关于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促进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一)我国食用菌总体市场容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食用菌栽植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真菌物种资源。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统计,全国现已查明真菌种类达1,500种以上,其中已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有60多种。我国不仅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食用菌消费大国,所生产的食用菌绝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食用菌产量还不足10万吨,产值不足1亿元,而到20xx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2261.8万吨,总产值达到1272.7亿元,其规模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菜、果而居第六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食用菌产业大国,香菇、平菇、金针菇、草菇、黑木耳、银耳、滑菇、灵芝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食用菌市场需求旺盛,市场容量不断增加,食用菌产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

我国食用菌主要是国内消费,出口量不大,但20xx年至20xx年我国食用菌出口呈现较快增长趋势,年均增长9.53%。近几年来,因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食用菌出口量有所回落。20xx年出口量为49万吨,创汇17.5亿美元,食用菌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为2.23%。

(三)我国食用菌产业主要生产区域。

我国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遍及大江南北,从南到北,从山区到平原,食用菌产业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食用菌区域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结果表明,产量超百万吨的省有山东、江苏、河南、福建、河北、四川、黑龙江等7省,占全国总产的63%;50-100万吨的有广东、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广西、辽宁、吉林、安徽等9省。这16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的93.8%。

(一)传统五菇三耳。

香菇:20xx年,香菇的价格在不同的栽培方式和不同时期和区域差异较大。大棚反季节香菇,比传统栽培香菇在价格上高出约15%左右。20xx年香菇栽培数量有所减少,20xx年出口货源也相应减少,香菇干品收购每千克的价格在往常收购基础上高出5~8元,出口规格菇收购价每千克在部分地区达42元左右。

草菇:草菇由于产区有限,生物转化率较低。市场价格在20xx年相对平稳,只是节假日期间,受需求量增大的影响,高于平常价格。草菇全国年均价格在10元左右徘徊,节假日期间一般维持在15~16元。

金针菇:作为常见的菇品,金针菇近年供应量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特别是金针菇适宜工厂化的特性,导致金针菇在部分地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鲜品价格与一般蔬菜价格持平,全国年均价4元左右。但是绿色无公害养殖方式培育的金针菇特别是白金针菇依然维持在较高的价格水平,比常规栽培的价格要高出约2倍左右。

平菇:平菇是菇品中供应量明显高于需求量的一个食用菌品种。近年来,平菇价格一直是菇品中价格最低的一个品种。20xx年平菇全国市场价格一直在每千克1.2~2元之间浮动。

凤尾菇:凤尾菇因其特性,一直是酒楼饭店菜谱和食客中较受欢迎的一个品种,凤尾菇鲜品在消费市场中的需求远远大于干品需求,干鲜品利润差异不大,所以凤尾菇加工品及干品极少。20xx年全国均价每千克售价8元左右。

黑木耳:20xx年黑木耳出口内销销量同比增加13%左右,价格稳定在每千克干品36~46元,小朵形、色黑、质脆的品种市场价格和利润空间都比较大,而黄褐色或红褐色的大叶品种市场则受欢迎程度不高,木耳鲜品的价格主要维持在5元左右上下波动,波动幅度在2元左右。

银耳:20xx年银耳市场销量持平,银耳价格出现南高北低的态势,北京新发地均价70元/公斤,呼伦贝尔均价达到80元/公斤,北方地区辽宁价格最低,也达到60元/公斤。南方大部分地区则维持在42元/公斤左右。广东东莞银耳跌幅最大,由最高价100元/公斤下跌至56元/公斤。银耳每千克干品产地收购价变化不大,一直稳定在20~26元,国内主要地区银耳价格集中在55-65元/公斤,目前市场均价58元/公斤。

毛木耳:20xx年毛木耳每千克鲜品全国均价在2~3元,干品则在10~14元区间范围内波动,由于毛木耳容易栽培,产量高,价位与蔬菜接近,受欢迎程度也比较高。

(二)新兴的10种菇品价格。

白灵菇:白灵菇属于低温型菇类,产区限于北方,市场仍处于供求不平衡态势。20xx年国内主要地区白灵菇价格集中在10-16.4元/公斤,地区间的差距差价缩小。

杏鲍菇:是秋冬主栽品种,从南到北秋冬均适生产,近年被白灵菇冲击,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国内多数地区杏鲍菇市场价格走势平稳,价格基本维持在每千克鲜品8~10元,价格波动幅度在1.0-2.0元/公斤。

茶薪菇:国内主要地区茶树菇鲜品价格集中在8-12.6元/公斤,鲜品消费市场仍处于升温,产区不断扩延,20xx年秋冬产量将同比增加23%,干品价格每千克保持在32~48元区间范围内浮动,节假日前后波动幅度较大,一般波动幅度在每千克4~5元左右。

鸡腿菇:20xx年鸡腿菇价格基本平稳,但地区间差价较大,在同期不同地区差价达三倍之多。从全年价格统计情况看,鸡腿菇每千克鲜品为8元左右,干品28~35元,尽管地区间差价较大,但鸡腿菇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大,收益明显。

大球盖菇:口感好,加工盐渍品市场受欢迎,但是目前仍没有形成大规模栽培,20xx年价格维持在均价每千克鲜菇12元左右,地区之间价格差异较大,差价幅度最高可达五倍之多。

滑子菇:市场逐步扩展,盐渍品销往全国市场每千克16~18元。滑子菇市场价格呈现稳中有升的局面,其涨幅度在1.0-1.5元/公斤,国内主要地区滑子菇价格集中在14-15元/公斤。

金顶蘑:又名黄金菇、玉皇蘑、榆黄蘑。产区不普及,市场缺货,每千克鲜品区间在5~6元。

黄落伞:因其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和效果,黄落伞消费呈现逐年扩大趋势。市场售价每千克在40元左右浮动,干品价格则在110~120之间波动,市场较为稳定。

真姬菇:也被称为蟹味菇,每千克鲜品收购价10~12元,零售价格30元左右。

灰树花:又名粟蘑,灰树花20xx年每千克价格约在30~35元,在不同时期有3元左右的浮动。

(三)野生菇菌六奇珍。

松茸:国际市场活跃,供不应求,每千克鲜品收购价60~160元不等,主要保鲜出口,市场价格较高。

牛肝菌:天然珍稀菇品,鲜菇收购价每千克15~16元,可切片加工成干品,每千克收购价70~80元。

红菇:东南亚市场热销,主要是干品,河南、福建、四川产区正红菇收购价每千克80~120元,货源紧缺。

鸡枞菌:风味清甜营养丰富,市场奇缺,每千克鲜菇收购价12~18元,加工盐渍品每千克26~30元。

虎掌菌:肉质柔软,风味独特,成为菜馆不可多得山珍,每千克鲜菇12~15元,加工盐渍品25~28元。

绣球菌:干品每千克150~200元。

食用菌是继植物性、动物性食品之后的第三类食品菌物性食品,其味道鲜美,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被世界公认为健康食品。食用菌具有含水高、组织脆嫩,在采收和贮运过程中极易造成损伤,引起变色、变质或腐烂等特点,加强实用型的食用菌贮藏保鲜和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开发已成为食用菌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从事现代栽培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2年,我国在国际上首先人工驯化栽培猴头和银耳取得成功。70年代初,木耳、香菇、银耳的纯菌种生产的制种技术获得突破,并广泛用于栽培。70年代中期,我国发明了香菇袋料栽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了双孢蘑菇堆料二次发酵技术。80年代实现了平菇、凤尾菇、滑菇、金针菇毛木耳的袋料栽培。随后,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先后在灰树花、鸡腿菇、杨树菇、长根菇等10余个品种的人工栽培技术上获得成功,极大地丰富了人工栽培食用菌的种类,使我国食用菌的总产量迅速上升。

由于食用菌含水量高、组织脆嫩,在采收和贮运过程中极易造成损伤,引起变色、变质或腐烂,失去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因此严重地制约了食用菌的生产。为了减少损失,调节、丰富食用菌的市场供应,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提高食用菌产业的效益,大力推行实用型的食用菌保鲜贮藏和深加工技术显得日趋重要。生产中常用的保鲜方法有辐射保鲜法、冷藏保鲜法、休眠保鲜法、气调贮藏保鲜法、硅窗袋保鲜法、化学药剂保鲜法等,上述方法各有其自身的优点。

一是辐射保鲜法。对防止开伞、保持质地、抑制呼吸和微生物繁殖有较好的效果,缺点是对色泽维持的效果不理想。

二是冷库保鲜法。采收的鲜菇经整理后,放入筐中,用多层湿纱布或麻袋片覆盖。阴凉处放缸,缸内盛有少量清水,水上放置木架,将筐放于木架上,再用薄膜封闭缸口。

三是休眠保鲜法。采收后于25摄氏度以上室内放置3-5小时,使其旺盛呼吸,然后再于0摄氏度左右的冷库中静置处理12小时左右,20摄氏度左右保鲜期约为4-5天。

四是气调贮藏保鲜法。以纸袋包装,加上天然去异味剂,在5℃左右条件下贮藏,可保持蘑菇15天基本无褐变。该技术使用简便,适用于农村生产条件下的食用菌保鲜,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五是硅窗袋保鲜法。将硅橡按比例地镶嵌在塑料包装袋壁,就形成了具有保鲜作用的硅窗保鲜袋。该塑料袋能依靠硅窗自动调节袋内氧与二氧化碳的比例。从而达到使鲜菇安全贮藏的目的。

六是化学保鲜法。化学保鲜就是利用化学物质来抑制食用菌的呼吸强度,并防止性微生物的活动。食用菌化学保鲜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保鲜程度高等优点。

食用菌食品多为传统的干鲜品和盐渍品,已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改变目前食用菌产业所面临的困境,需要认真探索、深入研究食用菌的化学组成、物化性质和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为食用菌的深加工提供理论基础;加强深入研究食用菌深加工新技术和各种食用菌的活性功能成分,为开发食用菌药用价值打下基础;加强食用菌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现场在线快速检测技术,为食用菌产业无公害和有机食品生产建立起良好的技术支撑平台;构建食用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haccp质量体系,努力提高食品安全控制的能力,保障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给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来更美好的前景。

一是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发酵工程属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范畴,是生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它在食用菌功能性食品开发中已得到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应用。食用菌研究人员认为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比传统的食用菌生产方式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液体深层培养中,菌丝细胞能在反应器内最适的环境下生长,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代谢废气又能及时排放,因此新陈代谢旺盛,菌丝生长分裂迅速,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菌丝体和特定代谢产物。深层培养食用菌生产的菌丝体营养价值高,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均超过了子实体。因此,进行食用菌液体深层发酵研究,找出食用菌悬浮培养规律,可以用于食用菌功能性食品的有效生产。

二是超细粉体技术。目前国外对粒径小于3m的粉体称为超细粉体,超细粉体通常又分为微米级、亚微米级和纳米级粉体。超细粉体表面积大,表面活性高。食用菌子实体、菌丝体干品、浸提物精粉和多糖粉经超细化后,粉体表面积增大,使食用菌功能因子的利用率、吸收率和疗效得到提高。食用菌经超细化后,不但在内服上能提高利用率、吸收率和疗效,在外用上还可扩大其疗效,如防脱发、促生发、护肤祛斑作用。

三是微胶囊技术。微胶囊技术是用成膜材料将三态物质包覆使之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形成的大小在微米和毫米之间的微小粒子叫微胶囊。胶囊内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灵芝等食用菌精粉的功能因子中的三萜类,味道极苦,经微胶囊包覆后,即起到掩盖不良味道的作用。食用菌的功能因子,用亲水性半透性壁材包覆后,可使食用菌的功能因子通过微胶囊技术起到缓释的作用,达到长效的目的。目前,利用微生物为原料制备微胶囊技术,已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实际的应用。

四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近年来已得到较快发展的高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处于超临界状态下,所具有的`优良溶剂特性来分离固相或液相混合物,最终达到提纯目的。该技术可以较好地避免传统食用菌在提取过程中的缺陷。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可将萃取、分离(精制)和去除溶剂等多个过程合为一体,简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率,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食用菌中的功能因子可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从精粉中提纯三萜类活性成份。食用菌中的多糖类活性成分,因极性较大,单用纯二氧化碳提取效果不佳,需与提携剂并用,才可把多糖中具有活性的多糖成分提纯出来。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特色菇业、生态菇业、休闲菇业和保健菇业等多元化发展成为食用菌产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一)特色菇业。

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市场和技术等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引进或开发12个适合当地发展名优珍稀品种,实施产业化开发,形成从菌种生产、商品菇种植、病虫害防治、产品包装和加工等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并组建科技、信息以及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和远销组织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最终形成规模特色。

(二)生态菇业。

无公害种植技术,把保护菇业资源与环境和菇类产品的卫生安全融为一体,最终实现菇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发展生态菇业技术,只有实现无公害种植,才能生产出安全的菇类产品,这样,我们的菇类产品就更易打入国际市场。

(三)休闲菇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假日增多,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对菇类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食用,而且要满足休闲度假,美化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应将菇产业种植生产与旅游观光、采摘自食、观赏、盆景等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建立一批环境优美的休闲菇业基地,通过食用菌观光旅游,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了解一些菇业基本知识,欣赏购买新特菇菌,采摘鲜菇菌子实体,体会一下收获的喜悦。与之相关的设施菇业,盆景制作技术,珍稀品种栽培技术和配套相关产品开发技术将得到发展,成为菇产业中的一项新型产业。

(四)保健菇业。

食用菌目前主要用于菜肴,它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誉称为山珍。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健类的菇产品越发偏爱,把食用菌所具有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糖成分等渗透到各种糖果中,或把食用菌直接制成风味食品,使消费者在食用这些产品时,一方面获得美味享受,一方面又获得食用菌提供的营养和免疫保健功能。如木耳糖、香菇笋豆、油浸金针菇、蜜银耳、菇类豆酱等。另外,食用菌还有经过精加工的口服型和外用型的美容制品以及灵芝胶囊、菇菌片、密环菌片、云芝多糖片、健肝片、舒筋散、云芝肝肽等产品。

总之,食用菌产业发展要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

近几年来,郴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郴州食用菌企业发展达到百余家,年总产量20多万吨,总销售额约10亿元。郴州安仁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郴州开发的天扶品牌获食用菌产品金奖,清生品牌获食用菌优质产品奖。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郴州的特色产业之一。

产业调研报告

各个产业有不同的优劣势,做好调研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下面是爱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业调研报告,供大家阅读!

摘要:丝绸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巨大财富和遗产,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做好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要以创新发展为核心,坚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为纽带,加强引导和扶持,整合各种资源、搭建各种载体,真正把蚕桑打造成独树一帜、声名远扬的历史经典产业,为全县整体脱贫做出贡献。

根据办、县政府办《关于开展农业特色产业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蚕桑产业调研组在姜继美副指导下,分别深入柴坪、达仁、庙沟、米粮、高峰、五个蚕桑生产重点镇及镇安县锦源蚕茧有限公司、陕西镇安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召开镇村、企业座谈会6场次,参加座谈会的镇村干部、养蚕大户、企业代表110人,深入重点村27个,走访群众代表87人,发放调查问卷81份,对我县蚕桑生产发展、经营加工及管理体制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调研。这次调研找到了我县蚕桑产业下滑的结症,看到了新形势下蚕桑产业发展的有利机遇和广阔前景,理清了发展思路,明晰了发展对策,坚定了促进蚕桑产业加快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一、历史与现状

镇安县位于北亚热带气候向暖湿带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有发展蚕桑生产的优越条件。据《镇安县志》记载,清乾隆十八年开始栽桑养蚕,民国20年全县有养蚕户1200户,有桑树12万株,栽桑养蚕具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镇安、县政府的历届领导班子在自然条件极差的情况下,瞄准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蚕桑业,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兴桑养蚕,经过数年的努力,实现了从栽桑养蚕到缫丝加工“一条龙”的生产格局,使蚕桑生产发展成为富民富县的主导产业,蚕桑综合势力位于商洛市第一位,全省第七位。到二00五年底蚕桑产业发展达到高峰期,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3.6万亩 ,累计桑树2600万株,其中田坎桑2200万株,当年养蚕2.78万张,产鲜茧750吨,干茧300吨。栽桑户达到3.2万户,养蚕户达到2.1万户,有鲜茧收烘站30处,92年建成2400绪加工能力的缫丝厂一座,93年扩建到3200绪,98年改制成为1600绪自动化缫丝生产线,年可加工干茧300吨。2005年茧丝绸总产值达到5600多万元,蚕桑产业的发展为全县整体脱贫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成为镇安经济腾飞的一张靓丽名片和人们认识镇安、了解镇安的重要窗口。

“十五”以来,由于茧丝价格起伏不定,新兴产业短期交替崛起,冲击了蚕桑主导产业的主导地位,蚕桑生产徘徊不前。虽然蚕桑主管单位,做了大量辛勤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想方设法保持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县内外大环境和体制机制等一些深层次原因的综合影响,蚕桑产业呈现出滑坡态势,基地萎缩,生产下滑,企业亏损,表现为任其自然发展的低水平状态。到2010年,全县保留桑园投产面积不足1.5万亩,养蚕户减少至0.8万户,发种量下降到0.5万张,蚕茧产量锐减到不足15万kg,缫丝厂也倒闭破产,产业链断节。

“十二五”伊始,、县政府及时调整思路,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蚕桑产业主导地位,做出了《关于振兴蚕桑产业的意见》,进一步理顺体制,将蚕桑产业由林业局主管划归供销合作社主管,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激励政策,加大了对产业的扶持力度,每年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对栽桑建园、蚕种、蚕药、小蚕共育等项目投入进行补贴,使生产得到了恢复性发展,到2015年底投产桑园恢复到2万亩、养蚕发种达到0.7万张、产茧达到20万公斤。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并积极招商引资建设缫丝加工企业,于2012年在午峪工业园区新建了3200绪自动缫丝生产线、年产生丝280吨的缫丝厂一座,特别是蚕丝出口填补了我县外贸出口创汇的空白,为镇安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问题与原因

1、行政推动力度明显弱化。

一是蚕桑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优先发展的地位逐步丧失,重点发展项目沦为一般号召项目。二是现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蚕桑产业一体化体制还不完善,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专业合作社比较弱小,难以承担行政、技术责任,对生产发展和基地建设的投入和推动力都不够。三是蚕桑发展目标任务虽列入各镇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但分值比重小,执行不严格,监督检查、考核兑现不到位,仍是软任务,全县上下发展蚕桑生产没有责任感和紧迫感,举全县之力兴桑养蚕的共识没有形成,没有形成发展合力,措施力度明显减弱,这是我县蚕桑产业滑坡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们与蚕桑发展较快的市县差距最大的地方。

2、蚕桑比较效益偏低 。

由于我县节本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普及面小,蚕桑综合开发利用滞后,全年养蚕批次少,养蚕规模小,劳力、桑园、蚕室、蚕具都没有有效发挥作用,养蚕整体效益还比较低。在调研座谈过程中,很多蚕农说:栽一亩桑,养一张蚕,投入20个劳动力,产40公斤茧,毛收入1400元,很不合算。他们认为栽桑养蚕,要地多、房子多、蚕具多、劳力多,费时、费力、风险大,收入还少,不如劳务输出来钱简单直接,对发展蚕桑产业逐渐产生低触情绪。由于不养蚕,桑园弃管荒芜,挖桑毁园时有发生,桑园不断减少,这是我县蚕桑产业急剧下滑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

3、资金投入力度偏小。

、县政府《关于振兴蚕桑产业的意见》中要求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扶持蚕桑产业,而实际都无法足额及时到位,蚕桑主管单位在指导生产时畏手畏脚、瞻前顾后,养蚕群众是心存顾虑、等待观望,贻误发展时机。基础设施投入缺乏,蚕室、蚕具等养蚕设施投入不足,导致设施陈旧简陋,饲养方法粗放简单,“人蚕共居”常见,消毒防病措施无法落实,造成蚕茧质量差、等级低。桑园更新换代投入大,低产桑园量大面广,追肥、防病、防虫都要资金投入。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推广,养蚕前统一消毒、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簇具改良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产实用技术也因资金不足不能有效持续开展。

4、龙头带动作用薄弱。

陕西镇安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主体与龙头,体制还不够成熟完善,尚没有真正解决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实质性问题,现在生产、收购、加工仍然脱节,相互失去促进作用,指导生产、投入基地、推动发展力不从心。原料严重不足,县内蚕茧只能满足公司一个月缫丝需求,无法满负荷生产运转,公司经营一直亏损,更谈不上拿出发展资金来支持生产,“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运行机制无法实行。与此同时,各基层供销社作为蚕茧收购的主要部门,如何与公司相互配合支持,有效衔接,还没有可行的办法与机制。县锦源蚕茧有限公司处在蚕茧收购和加工企业之间,如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如何与公司和蚕桑业务部门建立紧密有序、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也需要及时研究,这也是蚕桑产业发展上最敏感最头疼的问题。

5、服务体系严重断层。

目前蚕桑服务机构网络不健全,镇村级根本没有服务网络,技术力量薄弱,“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到位,全县仅有两名蚕桑专业技术干部,聘请的43名农民蚕桑专干,因财政每人每月仅给130元的低待遇,使专干未能良好地发挥其长期为蚕农服务的作用,乡镇林业站原配备的蚕桑技术干部也只管营林生产,不再从事蚕桑技术服务。由于技术人员缺乏,服务不到位,使蚕农在技术上缺乏培训,在生产上缺乏指导,造成养蚕技术水平低,蚕茧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

6、产业开发基础矛盾增多。

一个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多元化,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家中仅剩年龄较大的妇女、老人和儿童,农村劳力大量外出,使养蚕季节劳力短缺。二是移民搬迁、陪子女进镇进城上学,远离了承包的土地,原有的种养殖产业不得不放弃。三是不少干部群众认为烤烟与蚕桑矛盾突出,相互打架,怕影响烤烟,减少政府税收,不愿养蚕或尽量少养蚕,造成大面积的桑园荒芜,桑叶浪费资源,养蚕量下降。

三、机遇与优势

(一)政策机遇不可多得。

中共中央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对蚕桑产业绘制了一张明晰的发展蓝图;书记赵正永也明确提出要把陕西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的新起点和桥头堡,一些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优惠政策将逐步到位;中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全社会整体脱贫,蚕桑将成为落后贫困地方农村的首选产业;近期国家农业部、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的通知”,将对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都将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镇安是陕西蚕桑的主产县之一 ,如何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实现蚕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促进全县整体脱贫和农村经济新常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市场前景看好。

蚕丝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无污染无刺激,因而是世界最推崇备至的绝色产品,素有“人体第二肌肤”之称。蚕丝具有独特的光泽、优良的染色性、良好的弹性、韧性、保暖性、保湿性等,被誉为“纤维皇后”。丝绸服饰冬暖夏凉,穿着舒适、美观、高雅,其舒适性和保健功能,其它纤维及其加工品无可替代、无可比拟。我国唐装的领袖风采、印度莎丽的女性魅惑、法国、意大利丝绸的时尚及各种流光溢彩的丝绸产品,曾一次又一次引起丝绸消费热潮。随着石油能源的消耗、人口的增长、消费意识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科技的研发应用、丝绸与生活和时尚的结合,具有天然、绿色、无污染、多功能的丝绸产品将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不仅引领国际消费主流,而且国内潜在的消费需求也将不断释放。近几年,蚕丝被、蚕丝家纺用品等丝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畅销,成为丝绸内销市场新的消费亮点,也预示着丝绸产品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消费前景。

(三)基础优势十分明显。

我县发展蚕桑产业历史久远,人民群众素有兴桑养蚕的传统习惯,50%的蚕农基本能够掌握常规兴桑养蚕技术要领,有一大批技术实用、经验丰富的养蚕专业大户和典型户。各级党政及专业经营管理部门都具有发展蚕桑产业的实干经验和专业技能。全县蚕桑基地建设仍具有一定的规模,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管理体制已初步形成,服务体系渐趋完善,带动蚕桑发展的龙头企业缫丝厂也具有做大做强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四)自然社会条件比较优越。

我县属亚热带半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不仅适合桑树生产,而且适宜蚕儿生长发育,全年可养蚕3-4次,县内没有污染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空气、土壤、水质均无污染,这为开发绿色蚕桑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县蚕茧质量上乘,2005、2006两年蚕茧上车率、解舒率达到91%和72%,丝长1200米以上,深受商客青睐,加之现在交通便利,西康铁路、高速公路纵贯全县,乡镇通公路,村通水泥路,这为蚕桑产业发展和产品运输提供了条件,同时农村6万多富余劳力,合理有序外出后仍能满足栽桑养蚕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 意见与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牢固确立蚕桑产业优先发展地位。

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它符合镇安实际,群众乐于接受,传统地位牢固,身兼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适生区广泛,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任何一项产业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无论经济如何抓、产业如何搞,蚕桑产业不能丢,必须在“产业富民富县”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确立蚕桑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树立抓产业就要抓蚕桑、要脱贫就要靠蚕桑,以蚕桑产业突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突破发展的思想,坚持走栽桑养蚕,富民兴县,建设新农村的路子。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要尽快转变观念,重新坚定信心,要把蚕桑作为精准扶贫的首选产业,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发展蚕桑产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蚕桑主导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全县上下形成兴桑养蚕的共识,再创蚕桑产业辉煌。

(二)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兴桑养蚕的强大合力。

按照烤烟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在组织领导上,应尽快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蚕桑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在机构设置上,应整合资源、打破壁垒,“强抽人、抽强人”成立县蚕桑发展中心,其组建规格、人员配置、工作职能等参照县烤烟生产中心,以中心组织制定发展计划和政策措施,统一负责、指导和协调蚕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各镇成立由镇长负总责,分管镇长具体抓的实施机构,细化工作措施,解决产业推进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在目标任务考核上,制定蚕桑产业发展目标考核机制,一方面将蚕桑产业发展主要指标细化分解作为乡镇、部门政绩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将蚕桑生产列入全县重点项目,与工业项目、招商引资项目一并下达管理,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两个方面都应严格考核,重奖严罚,兑现到位。

(三)加大投入,倾斜政策,千方百计调动群众兴蚕养蚕。重点应在资金投入、政策保障、表彰激励等方面,全面调动群众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加大投入,用活用好资金上把握好四点:一是紧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大力支持县业务部门到省市相关部门争取蚕桑项目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和效益。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以工代赈、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精准扶贫、重点村建设等项目实施,对蚕桑产业发展予以重点倾斜和投入。三是从蚕茧经营部门、龙头企业中提取发展基金,投入基地建设。四是政府从财政资金中进行投入或补贴,支持产业发展,每年扶持蚕桑产业发展资金不少于500万元。五是要建立风险发展基金,在蚕桑低潮来临时给予蚕农茧价补贴,保护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在优惠政策上,应尽快建立健全和恢复落实过去有效的促进蚕桑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在土地使用、设施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在激励措施上,应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凡有利于生产和发展的都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对农村产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应当推广烤烟生产上实行的披红戴花、物质重奖、媒体宣传的好方法,营造重视蚕桑,发展蚕桑的浓厚氛围。

(四)增强企业活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陕西镇安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是我县蚕桑产业的龙头企业,要加强生产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强化自身实力,充当好蚕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要积极实施订单蚕业,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蚕桑一体化经营模式,要本着有利于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有利于促进蚕桑产业科学发展的原则,积极领办蚕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联合社把现行公司、收购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经营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彻底解决生产、经营脱节问题,解决只顾索取,不顾发展的问题。充分发挥其协调管理作用,促进生产、经营和加工的良性循环。收购经营部门和加工企业应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以大局为重,从长远着眼,严格执行和落实国家政策规定,积极提取发展基金,以工哺农、促进生产发展,在我县蚕桑产业整体滑坡的困难局面下,形成产业同抓、风险同担、利益共享、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互动机制,使蚕桑产业重新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依靠科技强化服务,走科技兴蚕之路。

应突出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县、镇、村、组四级服务网络,要充实加强县蚕桑站的阵地建设,增强技术力量,基地镇应逐步建立蚕技站,要有人员、有房屋,产茧万斤以上的村要配备蚕桑辅导员,专门服务蚕桑发展;二是加强技术队伍建设,要以蚕农为主体,培养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技术队伍,结合培育新型农民活动,对各地养蚕能手,养蚕户进行测评考核,按技术水平高低,选拔为农民土专家和高级蚕农,由主管部门予以确认,须发聘书,动态管理,定期考核奖惩,真正培养一批永不离乡的实用专业人才。三是大力推广新型养蚕先进技术,推广和普及方格簇、专用蚕室、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自动上簇等养蚕新技术,提高养蚕效益和水平;四是积极探索工厂化养蚕模式,在桑树资源基础好的村组,把缺技术、缺房屋、缺资金的贫困户集中起来,按工厂化管理从事养蚕业,从而获得收入;要加强桑树、桑园的科学管理和技术投入,提高亩桑效益,要加强与省级以上蚕桑科研机构的联系,交流信息,抓点示范,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在我县生根结果,通过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兴桑养蚕效益和水平。

(六)培育“强村大户”,形成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作为养蚕主体的农户,要以养蚕为主业,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效益,没有一批农户的主要劳动力兴桑养蚕,没有一定数量的养蚕大户和专业户,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的主导产业都是空中楼阁、天方夜谭。发展蚕桑主导产业必须抓住农户这个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大力培育和扶持养蚕大户和专业户。目前可供农户选择的产业效益状况及劳动力结构和流向,蚕桑产业最主要的劳动力竞争对手是外出劳务,只有养蚕效益赶上或超过外出劳务效益,农民才会在家养蚕。要使劳力优先选择蚕桑产业,必须培育年养蚕10张以上收入万元的养蚕大户,进而扶持发展成为年养蚕20张以上收入三万元的专业大户。只有年养蚕达到10张以上的收入,才能在农户中至少稳住一个主要劳动力从事蚕桑生产,只有年养蚕达到20张以上的收入,才能集中全家精力专门从事蚕桑生产。只有这样,蚕桑产业在农户的主业甚至是专业主导地位才能形成,一村、一镇、一县也只有越来越多的蚕农成为大户或专业大户,主导产业才会真正确立并发展壮大起来,劳动力才能倾注在蚕桑产业上。

丝绸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巨大财富和遗产,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做好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要以创新发展为核心,坚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为纽带,加强引导和扶持,整合各种资源、搭建各种载体,真正把蚕桑打造成独树一帜、声名远扬的历史经典产业,为全县整体脱贫做出贡献。

一、轨道交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轨道交通包括高速动车、地铁、轻轨、现代有轨电车等交通组织形式,具有大容量、高时效、全天候、安全便捷、节能环保等特点,被大多城市广泛运用。轨道交通产业是围绕轨道交通而发展起来的集研发设计、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整车生产、运营管理、维修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组织形式。随着轨道交通在新型城镇交通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轨道交通产业拥有广阔发展前景。

近年来,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呈现出由单一组织形式向多样化组织形式转变的新趋势,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国际看,欧洲发达城市虽然已普遍建立起以轨道交通为主体、以地铁为核心骨架的公共交通体系,但由于地铁投资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在运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难以满足城市不同区域的实际需求,因而欧洲城市开始尝试将现代有轨电车与地铁、轻轨有机结合,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在运量、投资和运营管理方面的最优组合。特别是随着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车体、转向架、牵引与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中的应用,现代有轨电车已经完全改变噪音大、舒适性差、运行缓慢等低端交通工具形象,而成为一种安全可靠、运量适度、机动灵活、投资回报比较合理的新型轨道交通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欧洲城市的青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城市现代有轨电车建设规模是地铁的10倍,与地铁的运营总里程比例已接近2:1。从国内看,轨道交通建设热度持续高涨,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300余条轨道交通线路处于规划设计或施工建设阶段,总里程超过10 000公里,总投资超过1.5万亿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地铁热”之后,多样化的轨道交通建设热潮也已在国内悄然升起。上海、天津、大连等地已经实现地铁、轻轨、现代有轨电车等多种轨道交通形式的建成投运,武汉、深圳、苏州等地已在地铁建设基础上规划设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更多不具备修建地铁、轻轨条件的中小城市更将现代有轨电车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选择,使得轨道交通的市场需求在更大范围得以拓展。

轨道交通产业高技术密集、资源利用效率高、产能巨大,其上游不仅涉及制造工艺及核心技术研发、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设计,更牵连带动高端铝型材、减震抗噪原件等新材料产业和仪器仪表、轮轴、传动器、转向架、供电设备等零部件制造业;中游涉及大型工程装备、整车制造及依托电子信息产品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运行控制装备制造;下游则涉及施工建设、运营管理、检测维修、设备开发调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据工信部预测,到2015年,轨道交通产业仅在装备制造环节即可实现年销售产值4000亿元,到2020年有望突破6500亿元,其依托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成长性产业,向上向下串连起工程建筑、规划设计、维护维修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将迅速放大2~3倍。

轨道交通产业具有高度的系统集成性,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即意味着控制住整条产业链的命脉,以技术标准规范即可实现对产品市场的垄断。但目前国内除南车、北车集团在地铁整车领域具有垄断地位外,在现代有轨电车等领域尚未形成规范、统一和完善的适合标准体系,如若地方政府配套适当扶持政策抢先推动,不仅有望主导标准制定,更有利于提升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水平,输出自主产品、技术以及“研发—生产—敷设—运管”集成模式,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为当地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轨道交通建设和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基于轨道交通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经济贡献,国家已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确定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五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对发展时间节点、发展目标、重大政策等逐一细化,多层面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推进轨道交通装备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系统的研发,支持开展试验验证、标准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支持大中型企业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全面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

二、xx市具备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独特优势

(一)技术研发水平领先

关于推进市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大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推进市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大发展的调研报告xx市素有“铁半城”的称誉,市内云集了西南交大、电子科大、中铁二局、中铁西南科学院等大批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机构,拥有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及多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次参与轨道交通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以及国家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技术研发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是国内技术标准的领跑者和制定者。

(二)成果本地转化条件成熟

目前,在蓉科研机构已掌握多项自主核心技术,迫切希望本地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同时,国家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于2015年在xx市正式成立,产业联盟内搭建有市场信息共享、核心技术攻关、产业规划发展等重要平台,形成了产学研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为全市做大做强轨道交通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生产制造能力完备

目前,xx市已集聚了大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及零配件生产企业,生产制造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近年来,新筑路桥、腾中重工等本土制造企业已实现由核心零部件生产向整车制造的飞跃,北车长客与新筑路桥合资公司已建成多条现代有轨电车整车生产线,南车四方公司已在全市带动形成地铁总装能力。

(四)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显现

xx市从事轨道交通产业的单位数量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已分别在xx区和xx县形成轨道交通技术研发中心和装备生产制造中心,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占地约500亩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一期项目主体已顺利竣工(园区总占地1 432亩),成为全球首座综合性、国际性轨道交通产业园和国家级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创新与服务基地;规划在天府新区新津片区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也已初步建成,占地2 000亩,总投资100亿元,即将形成整车生产和批量生产能力。

三、xx市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路径选择

关于推进市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大发展的调研报告文章关于推进市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大发展的调研报告,虽然xx市在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载体建设等方面优势明显,但由于缺乏有机组织和系统规划,导致区域内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xx市亟待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及先导、理清产业发展路径,以推动高度聚集的轨道交通技术研发能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尽快将轨道交通产业培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从轨道交通产业链分析,xx市应以装备制造为核心,带动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集成发展。位于产业链中游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是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上游决定着轨道交通线路采用的设计标准以及装备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类型,对下游决定着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以及运营管理和检测维修的方式,若能将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推入市场实现运用即可控制整条产业链。同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也是轨道交通产业的核心价值所在,据初步估算,2015~2015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总投资约为1.05万亿,其中各类装备的采购费用占比超过50%。

(二)从自身优势特点分析,xx市应充分发挥在轨道交通技术研发领域的特殊优势,依托现有生产制造企业,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目前,xx市拥有的与轨道交通相关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已覆盖产业各个层面,涉及到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但进一步细分比较,全市在研发设计环节优势突出,掌握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在包括整车装备、新型材料、配套零部件在内的生产制造环节,已集聚大批国内知名企业,但普遍规模不大,辐射带动力不强;在生产服务环节,因轨道交通装备的特殊性,生产制造企业牢牢控制技术标准规范,对下游产业具有高度垄断性,全市在生产制造环节的劣势直接影响生产服务环节的发展。

(三)从行业细分与市场运用前景综合分析,xx市应以现代有轨电车制造为突破口和先导力,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地铁、轻轨、高速动车制造业发展。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可细分为高速动车、地铁、轻轨和现代有轨电车,对其细分研究看,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近年受“7.23”动车事故影响,国内高速动车发展有明显放缓迹象,虽然随着铁道部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高速动车安全性问题的妥善解决,其仍将是国家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但也存在一定不可预见性。在发展自主性方面,动车、地铁、轻轨等建设均需报经国家发改委审批,地方政府不仅缺乏自主性且在一定程度加长项目建设周期;现代有轨电车的建设规划审批则只需报经省发改委同意即可。在技术支撑方面,目前国内地铁装备市场主要由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占据,核心关键技术为其掌握,导致后发企业进军地铁装备市场难度较大、成本更高;而在现代有轨电车生产制造方面,全市已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并已具备整车生产能力,而且国内现代有轨电车领域则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有利于企业开拓抢占市场。除此之外,现代有轨电车还具有投资成本更低(约为地铁的1/5)、建设周期更短(通常1~2年)、运用范围更广(大中小城市均可)、节能环保(电力牵引无污染、车组编排灵活)等优势和特点,加之国内城市地铁、轻轨等规划建设普遍优先于现代有轨电车交通规划,使其不仅是当前轨道交通多样化发展的短板,更是未来轨道交通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xx市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基本构想

(一)总体目标

围绕推进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把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新一轮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机遇,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为核心,以现代有轨电车产业为先导,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支撑,以工程建设与运营服务为补充,系统整合和探索建立全产业链发展标准和模式,加快建设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着力支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形成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2020年发展壮大为1 000亿元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2~3家本土100亿元企业,形成拓展海外市场的基础力量,努力把全市轨道交通产业打造成国际国内领先的高端产业,力争把全市打造成为全国研发能力最强、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备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二)发展重点

1.现代有轨电车全链产业。以市域现代有轨电车线路规划为前提,以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建设为契机,以新筑路桥等企业为基础,建立现代有轨电车产品技术平台,制定产品技术标准,提升整车量产能力,提高工程敷设能力,探索建设运营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技术研发—整车生产—工程敷设—运营管理与维护”的系统集成,力争在3~5年内培育形成产值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将xx市打造成为全国现代有轨电车领先发展基地。

2.地铁设备制造、机车组装及核心部件制造产业。以南车四方、北车长客等企业为基础,在加强设备制造、机车组装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低噪、低振动、节能产品研发,加强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转向架、运控系统等关键核心部件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在总装基础上尽早实现核心部件生产,力争形成整车生产能力,将xx市打造成为全国地铁设备制造重要基地。

3.高速动车与轻轨车组制造、关键部件制造与新型材料等产业。研发并掌握高速动车车组技术,完善高速动车组研制,并以高速动车车组技术为基础,加强关键部件研发生产、环保产品生产、新型材料生产和车组生产,逐步形成城际轻轨交通装备产品技术平台与产业化体系,将xx市打造成为高速动车技术研发高地和关键产品生产基地。

(三)空间布局

根据xx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以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为研发设计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为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形成“一园一基地多配套”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空间布局。在xx区范围内,以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为核心,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技术研发及设备开发调测;在xx县范围内,以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为核心,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型轨道交通材料制造以及检测维修;在生产基地周边的县(市)范围内,重点发展配套零部件制造业。

(一)完善轨道交通产业推进机制。建议将轨道交通产业纳入xx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成立产业推进办公室,制定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明确发展重点和次序,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龙头带动作用,注重中小企业有机配套协作,培育和引进关键环节、关键技术,整合力量推动形成产业链发展格局。

(二)明确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技术线路图。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按照以现代有轨电车为先导,逐步向地铁、轻轨和高速动车组延伸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关键技术研发、系统集成、试验验证、认证认可等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在五年内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结构和产品水平,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的跃升,确立xx市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建立完善市域轨道交通规划体系。鉴于轨道交通产业市场受政府交通发展规划影响较大,建议根据xx市作为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尽快将现代有轨电车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加密、补充和延伸,尽早完善全域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建设规划,形成地铁、轻轨、现代有轨电车互为补充的市域轨道交通体系。

(四)提升产品配套带动能力。针对轨道交通产业市场特殊性和人们对现代有轨电车认知的不足,建议结合市域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在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与县城之间、县城区域内,先期规划建设2~3条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路,形成产品示范、技术示范、交通组织方式示范、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示范效应,树立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新样板,为企业尽快打开市场形成强大的助推力。

(五)积极探索现代有轨电车“研发—生产—敷设—运管”为一体的集成发展标准和营商模式。率先以现代有轨电车整车生产为龙头,积极探索现代有轨电车的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工程敷设和运营维护的联动发展机制,探索以ppp为重点的投资模式,形成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产业链集成发展标准和营商模式,并为外部市场的拓展形成技术、产品、服务和标准整体输出的能力,从而抢占市场发展先机。

“工业看柳州、农业看玉林”是人们对广西这两个城市产业发展的普遍印象。玉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双季稻高产区,以5%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区12%的粮食。近年来,特别是党的以来,玉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三农”工作掀开了新的篇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玉林如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拉长短腿,补齐短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思考。

1、农村产业融合试点 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2009年起,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玉林在广西先行先试农村统合改革,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其间经历了破题开局(2009—2010年)、重点突破(2010—2012年)、全面推进(2012—2014年)、深化攻坚(2014年至今)四个阶段。持续的实践探索,让玉林的农业农村发展,慢慢地摸到了“脉门”。

2015年和2009年相比,玉林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31元提高到10292元,城乡收入比由3.5:1缩小到2.79: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由13.7%提高到54.8%。农民专业合作社由1482个增加到2826个。这些数据表明,玉林农村活力在增强,农业发展在加速,农民收入在增加,城乡差距在缩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聚集。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在于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玉林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广西率先统揽推进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林权已基本完成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已达全市总面积的61.2%,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累计发证率达95.6%。通过依法确权颁证,让农民拿到“红本本”,赋予了农民依法对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抵押、担保权能,实现了“还权赋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产业融合的“火车头”和“推进器”。玉林坚持政策扶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策略,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产业融合“谁来驱动”“谁来带动”的难题。从2014年开始,实施了创建市级100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0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三个100示范工程”,引领带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覆盖了全市60%以上的农户、85%以上的行政村。从调查情况看,玉林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

农业新业态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伴生产物。玉林坚持以调优结构倒逼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大力开发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休闲农业亮点凸现,目前全市有各类休闲农业园区51个、农家乐旅游点350个、农业生态旅游经营农户1万余户。“五彩田园”成为广西首个中国农业公园,开园运营1年多时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6亿元。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发展,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玉林坚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地城镇化,释放了农村产业融合的潜力和空间。从户籍制度改革入手,倒逼推动教育、文化、卫生、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形成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城乡居民自由迁移限制条件。以“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的覆盖面。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市1187个村卫生室实行“一元钱看病、免费供药”模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190.37万人。

2、农业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院士认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玉林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在现阶段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顶层设计。2015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然而,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项农村领域的全新工作,有的干部和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到位,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和舆论氛围。同时又缺乏现成的、成熟的模式可参考借鉴,各方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还不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等方面缺乏远景规划,相关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保险、科技、用电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尚未完善,还没有形成政策扶持和服务支撑体系。

农业生产摊子大品牌小。“农业是三产融合发展的基点,一产底子厚实,农村二三产业才大有文章可作。”这是调研过程中玉林上下的普遍共识。但就现状而言,玉林农业存在“少、散、闲、困”的硬伤,每年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口达15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少,有的地方出现了农田撂荒、闲置的现象。粮食、蔬菜、水果、家禽等产业还处于传统的发展方式阶段,“单打独斗”的现象依然占主导,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特色品牌农业较少,像五常大米、胶东白菜一样在全国叫得响的地域产业品牌还没有。

农产品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从调查的情况看,长期形成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从事生产的不从事加工、物流、销售,从事加工的不从事生产,从事物流、销售的不从事生产、加工,导致了玉林农业的经营方式大多处于生产导向型,消费导向型不足,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相互脱节,缺乏具有全产业链的、“火车头”式牵引作用明显的农业企业。据统计,玉林农产品加工率仅为40%左右,与山东等先进地区的70%、美国等发达国家的90%差距非常大。玉林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较晚,除了几个龙头企业外,大都规模较小,缺乏现代化装备和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经营主体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小微企业为主力军,但实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

农村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实践证明,“股份+合作”是一种利益联结紧密的土地流转、融合发展模式,有利于农民的利益递增,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和更高的土地收益。然而,目前玉林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由于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广大农民尚未参与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中,无法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就连生产环节的收益也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分享不到农产品增值的收益。

3、释放农业发展动力的规划和思考

玉林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基本的思路是: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全市“十三五”战略布局,以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落脚点,把农业作为基础性、关键性的战略产业来抓,构建符合玉林市情、发展动力释放的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超前谋划,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布局

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注重产业间融合联动,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链条延伸和功能拓展,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有机整合以及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发展,力争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民经营性净收入的贡献率突破50%以上。

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以县为主、集聚发展,优化县域产业布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更趋协同、协调和平衡,全市重点建设100个市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

在政策保障上,加快制定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划,抓紧研究出台《玉林市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保障体系。

2.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小康的短板在农村,农村的短板在农业。玉林农村一二三产都有一定的基础,但都是各自为大、相互支撑不足,单级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品质化,对农业多种功能的需求也越发显现。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就是牵住了农业农村发展的“牛鼻子”。因此,玉林必须在供给侧端发力,补齐产业融合短板。

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八大现代农业”。通过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农业的结合,促进休闲、旅游等其他业态与农业的交融,增强加工、流通等其他领域与农业的衔接,形成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电商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等为主的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力争“八大现代农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

通过整合资源要素,集聚优势产业。按照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建设水稻(面积400万亩)、荔枝(面积110万亩)、龙眼(面积70万亩)、中药材(面积50万亩)、沙田柚(面积25万亩)、休闲观光农业(产值15亿元)、花卉苗木(产值10亿元)、三黄鸡(年出栏3亿羽)、生猪(年出栏700万头)、水产养殖(产值25亿元)等十大产业基地,形成农业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

将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玉林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加快规划建设市一级的“五彩田园”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微生物技术(食用菌)产业园和各县市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园区。整合和改造提升一批现有的零、散、小、弱的食品加工企业。力争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280家。

让休闲观光农业做到“引人”“留人”“留钱”“留心”。传统农业是产“物”,休闲农业是与“人”打交道。做休闲观光农业,一定要重视“引人”“留人”“留钱”“留心”,才能可持续发展。“引人”,就是要有吸引眼球的项目,有便捷的交通。“留人”,就是环境优美,配套设置完善,人家愿意留下来玩。“留钱”,就是有全产业链,不仅仅是观有美景,而且吃有口碑、住有情调、玩有趣味、购有特色。“留心”,就是文化开发有特色、有内涵,真正让人记得住乡愁。实现让人们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发展绿色食品,抢占农产品生产高地。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力争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达200个、绿色食品50个、有机食品8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5个。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玉林农业的“绿色产业,绿色崛起”。

3.打通产业链环节,实现完整共享的价值链

全产业链是由田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养、物流、加工、推广和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产业链系统,是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最佳模式。玉林应把构建全产业链作为主要路径,推进农业与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连接,打造上联下接、前延后伸的融合发展态势,形成区域产业间链接融合,让农业更多参与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共享价值链。

在产前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2016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积极引导农村承包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形成更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到2020年,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达60%以上,形成1000亩以上产业化基地60个以上。

在生产端,生产体系要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的创新推广,充分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积极推广农机艺结合,大力开展清洁田园建设,力争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为农户提供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产加一体”的生产经营。

在流通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重点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公司合作,推进阿里巴巴·玉林产业带、淘宝特色中国玉林馆、玉林农特产品展示中心、“五彩田园”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等电商农业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广西农村电商区域性中心和中国—东盟农村电商示范基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设电商销售平台,培育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50家,力争实现名特优农副产品网上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0%以上。

4.依托区位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农业交流合作新平台

玉林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和北部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区位优势明显,潜力空间巨大。要创新搭建新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全新领域的合作交流,加快构建进出有序、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农产品产业园区。要规划建设中国(玉林)-东盟农业合作基地,加强与东盟农业产业合作,促进农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扩大农产品贸易与深加工,打造特色鲜明、互利共赢的现代农业合作平台。规划建设开放合作的中国南药园、荔枝园、龙眼园、柚子园等一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农产品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中外农业友好交流和“一带一路”开放合作的典范。

玉林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交流日益紧密,已经开展了中医药健康产业、有机果蔬、水稻种植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农业合作逐步建立形成直接、有效的对话共商机制。要进一步探索深化合作交流,积极创办中国—东盟农业产业化发展合作论坛,在产业融合等方面共商发展之路,共建合作机制,扩大玉林农业的影响,强化与东盟国家深层次的农业交流。

5.培育产业发展“领头羊”,做好农村金融配套服务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重视研究“谁来融合”的问题。玉林要进一步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继续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性家庭农场“3个100示范工程”,集聚资源要素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头羊”。

金融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资金紧缺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用好金融这把“金钥匙”,大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配套,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将信贷资源优先配置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域。推进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创新,加强银政企合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融资担保业务,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产业调研报告

按照xx省科技厅云科社发〔20xx〕15号文件的通知要求,xx县科技局组成两个调查组于20xx年12月29日下午至31日以走访的形式分别对全县四乡四镇的中草药资源及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了解,现将调查了解情况汇报如下:

xx县位于xx省东部,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全县国土总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四乡四镇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有人口39.4万。境内气侯温和,干湿分明,立体气侯明显,年平均温度13。8℃。县城东面部有海拔1100米以下的温热河谷区,年均气温13℃;海拔1100~1700米的山区,年均气温15℃;西部高原地带,年均气温17~19℃;日温差10℃左右,年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年均降水量1235.6毫米;年均无霜期为248天;年均日照1626小时。县内土壤为红黄壤,ph值5.5—7.9之间,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宜中草药的生长繁殖。

(一)野生中草药资源状况。

通过抽样调查,结合有关史料资料分析,xx县境内野生中草药蕴藏量丰富,共有1300余种,其中最常见、常用的中草药有186种,已收录在(xx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组织编写的)《xx中草药汇编》一书中。近几年来,由于中草药价格稳中有升,人工采挖过度,导致许多野生药源处于枯绝边缘。

(二)中药材种植状况。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xx全县共有中药材种植品种17个,种植面积达63438亩。现已建立了中药材示范基地一个,面积200亩;建立了中药材服务组织一个,即龙庆家园中药材合作社。主要品种、面积及分布如下:

1、薏苡仁:20xx0亩。在高良乡。

2、生姜:40500亩。其中高良乡21000亩、五龙乡18500亩、龙庆乡1000亩。

3、三七:2500亩。其中龙庆乡落红甸、束米甸、豆温三个村委会种植面积为2440亩,雄壁镇雄壁村委会种植60亩。

4、板兰根:180亩。在龙庆乡落红甸村委会。

5、杜仲:20亩。在高良乡小坡村种植。

6、接骨散:100亩。在葵山镇黎家坝村委会种植。

7、天麻:100亩。在龙庆乡拖落村种植。

8、虫娄:10亩。在丹凤镇种植。

9、当归:8亩。在彩云镇种植。

10、瓜娄:5亩。在彩云镇种植。

11、黄苓、红花、黄芪等:10亩。在彩云镇有种植。

12、大力子、水飞蓟等:5亩。在龙庆乡有种植。

目前,由于对中药材这种特殊商品的认识不足,市场观念淡薄,市场服务体系还没有建全和完善,致使中药材进入市场的难度加大。许多种植企业和农户没有建立专门的营销机构,只靠当地多环节批发销售,造成中间费用高、成本增加,严重影响着种植农户的积极性。

xx县对中草药是商品的认识不充分,对中草药能形成产业的认识更是较晚。因此,还没有形成具有带动性的加工龙头企业。

(一)相关政策与规划。

今年,特别是“全市特色产业现场会”召开后,县委、政府十分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把中药材产业列为xx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以专项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的形式出台。同时,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把办公室设在xx县药品监督管理局,另外,在招商引资、财政政策、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倾斜。

(二)管理机构及主要管理措施。

目前,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管理机构在药品监督管理局,种植技术由县农业局水果站来抓。具体的措施是: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品种上重点发展有特色、市场好、产销对接好的三七、薏苡仁、杜仲、板蓝根等中药材,并在高良、龙庆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00亩。

结合xx的自然条件,把xx的中药材产业分三个价段稳步推进:一是起始阶段(20xx—20xx年)。建立中药材种植、加工、营销基础,把中药材的种植和发展变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群众的共识。同时,积极引进中药材加工的企业一家。二是加快发展阶段(20xx—015年)。扩大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完善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巩固提升阶段(20xx—20xx年)。实现xx中药材的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各种中草药的种植面积达10万亩左右,产值达2亿元。

2、引进或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

医院、昆明勋海经贸有限公司计划投资建立初加工厂。

3、完善体系,强化服务。

近几年主要是加大中药材产业的科技服务,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应抽调专业人员,开展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组建种质资源库,积极做好野生中药材的人工驯化和选育工作,培育适销对路新品种,并开展种子的提纯复壮。探索一些中药材种植的新办法和新技术,建立标准化示范区,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骨干技术。同时,要强化对种植户的技术培训,以提升其操作技能和种植水平。

(三)相关人才队伍状况。

全县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7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3。6%。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过去和现在从事过中药材种植的有24人,这些人员在引种、人工驯化和种植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现在的龙庆乡中药材种植大户邓毛,他先后试种过10多个中药材品种,并都获得了成功,现在已拥有自己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又如半夏种植大户徐显增,在多年的半夏种植过程中,摸索出一整套成熟的半夏种植技术。这些人员的出现,为实现xx中药材的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技术创新机构及其成果。

目前,xx中药材在种植方面主要由县农业局水果站来抓,他们着重抓引种和示范,对重点乡(镇)重点扶持搞好良种试验、示范和繁育,并提供优质、适龄、价廉的壮苗。计划在20xx年引进中草药种类试验10组,建立适销对路药材示范基地3个。

(五)投入情况。

xx的中药材种植资金主要是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截止20xx年12月31日,全县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共投入资金4800余万元,其中民间投入4560余万元,占资金投入总额的95%以上。

(一)政府的宏观引导和管理力度不够,多数种植户都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生产过程中,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

(二)没有具有较强带动性的龙头企业参与。

(三)对中草药是特殊商品的认识不足,缺少中介服务组织,开拓市场不力,市场营销严重滞后。

(一)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进一步明确中草药开发的地位和作用。

多年来,因为中草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显,因此,其开发利用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县委、政府首先应尽快确立中草药综合利用和开发的地位,给予应有的重视,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快其发展。其次应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出台专项规划,指导其发展。现在农业局和药监局都在抓中药材基地建设工作,究竟谁说了算,究竟听谁的。因此,应尽快明确两部门之间的职责,便于统一指挥,指导其发展。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对带动性、示范性较强的应采取拨款、资本金注入和贴息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资金应给予一定的补助。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整合各种资金,降低投资风险。

(三)强化服务,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除建立专门的机构引导、研究、指导中药材种植外,一是下大力气引进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二是积极鼓励种植大户或其他个人或者组织成立民间中药材经济合作组织。以便于统一指挥,开拓市场,或直接与市场对接。

(四)应加大宣传力度,聘请高层次产业顾问。

产业调研报告

农业全产业链是在当代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食品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同一农业产业内或不同产业间的多个经营主体,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利益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以产品或服务为对象,以资本和技术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从农业产业链的源头做起,涵盖了种养殖与投入品采购使用、农产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等从田间到餐桌多个环节的产业链系统。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有利于推动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我市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提高我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有利于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建设农业全产业链来谋划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种子种苗工程、园区(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物流配送、批发市场经营、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环节不断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加快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截至20xx年底,我市已拥有产值亿元以上的农业(指种植业和畜牧业)全产业链15条,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3条(慈溪蔬菜、鄞州蔺草、余姚榨菜),产值5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3条(慈溪生猪、余姚畜禽、象山柑橘),产值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农业全产业链9条(余姚稻米、鄞州稻米、奉化稻米、镇海獭兔、余姚茭白、象山白鹅、甬优种业、江北奶业、宁海畜禽),主要农业全产业链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全产业链的产品特色鲜明。主要是根据各地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依托各地农业主导集聚产业,因地制宜形成农业特色产业链。通过整合各类农业市场主体,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逐步从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到现在的产业链条经济的转变。如象山的浙东白鹅全产业链、余姚的榨菜全产业链、鄞州的蔺草全产业链等都是在当地主导集聚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具有明显的产业产品特色。

二是全产业链组织形式多样化。目前我市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市场主导型。以果蔬、畜禽等大宗农产品为基础,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田头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将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连接起来。我市现有市场型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有xx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xx市肉禽蛋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等6家,总产值达194.87亿元。二是企业带动型。如xx市蔬菜产业链,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海通集团为龙头,统一技术门槛和生产标准,抱团拓市场。该市蔬菜产业生产面积、产量和出口加工均居全省第一,蔬菜加工已覆盖脱水、速冻、腌制、保鲜、调理等200多个,产品出口到28个国家和地区。三是科企合作型。农业全产业链上的各企业围绕关键技术,深化与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的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储备研发能力,通过协作创新,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如市种子公司和市农科院通过紧密合作,围绕做强做大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种业,实现了科研、生产、经营和推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协作突破,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甬优种业产业链的发展。

三是全产业链的发展凸显品牌化。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品牌的打造,要靠每一个农业企业长久不懈的努力。小产品必须通过全产业链的发展,才能形成大品牌。“加多宝凉茶,简单的配方,却能有300亿元的产值市场,这是农业全产业链效应和品牌塑造的典范。”目前我市余姚榨菜、鄞州蔺草、宁波獭兔、宁波牛奶、宁海土鸡、象山柑橘、慈溪出口蔬菜等产业品牌在全国消费者心中也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一)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基础条件不强,链上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一方面,硬件设施较为薄弱。本地稳定的产品原料基地难以落实,相对分散,不少农业龙头企业的主要产品原料均来自于外地采购;另一方面,软件服务难以跟上。很多鲜活农产品装车大多是在露天环境下而不是按照国际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下进行,冷链设施不够完备;还有农业全产业链上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也不健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完善。

企业加工销售能力不强。农产品停留在初加工水平上,精深加工能力较差,加工增值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销售还停留在传统销售模式上,网络营销等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还不够多。

农业订单不够稳定。总体来看,订单农业范围还不够广泛,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稳定关系。农业企业与农户没有形成紧密协作关系和利益共同体,部分加工企业压价、拖欠欠款等现象时有出现,而订单农户也存在有缺乏信用的现象,导致订单履行率不高和发生农产品质量问题。

(二)全产业链集聚整合力不强,科技研发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

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能力不足,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人才缺乏,企业竞争力弱,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业集聚整合力不强,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影响我市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以余姚为例,农民合作社数量超过166家,xx市级以上农业企业达115家,但真正懂得农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屈指可数。而相对于专业型人才,复合型的农业人才更是“一将难求”,特别是休闲农业的产业链较长,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复合型的经营人才严重缺乏。

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新技术新设备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昂贵的投入使得很多农业龙头企业局限在传统的产品市场上,导致农业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较弱,发展停滞不前,多数农产品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附加值低。以象山柑橘产业链为例,产业线的机器换人受到外部条件及政策环境影响,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全产业链链条较短,品牌、休闲农业等延伸发展不够。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类型多样、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但却少有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像国家地理标志慈溪杨梅等由于保鲜、储藏等问题,要走出去开拓市场难度较大。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上也还有挖掘空间,农业第三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还显不足。如河姆渡的稻米文化也尚未充分挖掘利用;榨菜产业其加工观光、历史文化等还没有进一步拓展。

(四)全产业链发展的政府扶持不够,产业行业协会发展缓慢。

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财政在农业全产业链扶持对象上较为分散,力度又不大,尽管我市已先后制定出台一些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但具体的配套政策没有完全跟上具体产业链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信用体系、标准体系、检测检验认证体系、执法监督体系等仍然不完整、不健全。特别是在水利、交通、市场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建设相对落后,而且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也提高了企业的信息搜集费用,加大了交易成本。

信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信息服务水平不够高。虽然目前社会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迅猛,有互联网、数字电视,甚至各个平台,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却较少,农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平台少、功能单一、服务水平不够高。

此外,我市11条产业链中只有蔺草、雪菜、兔业等已成立了产业行业协会,并开展了一些活动,其余尚未成立。因政府授权十分有限,又缺乏政策扶持,已成立的协会其协调管理作用发挥也是不够明显、组织机构比较松散、服务能力欠缺,还未形成独立运作的实体化社会团体,要真正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培育。

(一)总体思路及目标。

按照中央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行业联动、信息服务等多种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有效连接,形成一批农业全产业链集群,打造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影响范围广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创建5个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打造10个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市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提升一批县级农业全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超1亿元。使各个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基本达到农业生产标准化、原料基地化、质量安全化、产品系列化、销售品牌化。

(二)主要对策措施。

按照整市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要求,重点围绕“七个一”,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农业产业链核心主体要素,以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为依托,深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关联点,推进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实现标准化基地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品牌推动战略,以加工型农产品全产业链为母链,全方位拓展农业产业链,使产业链联接更牢固、更吻合、更高效,逐步构建和优化成一批宁波区域特色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1.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生产基地。以“两区”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纽带,通过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进主导产业的发展。筛选出当前有高附加值或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主产区,重点规划优先建设主产区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全产业链中核心领军主体的原料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全产业链的基础。

2.扶强一批领军型的经营主体。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培育经营主体,促进主体间的联动。以产业分工、利益联结为根基,建立健全各类经营主体间、主体与普通农民间的联结机制,促进各类主体与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做大做强龙头,引领各主导产业种子种苗、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主体联动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领军主导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名企、名人。

3.培育一批有影响的农业品牌。一要挖掘本地具有区域特性和优势的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形成响亮的有文化、有品质、有历史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二要继续鼓励宁波优质农产品创牌,包括市级、省级、国家级品牌,实现宁波名特优新农产品走的出去。集中培养打造创意农业品牌(商标、专利),并围绕该品牌构建全产业链。三是结合各类境内外农博会和展销会,推介、宣传本地特色的农业品牌。真正培育出一批在省内、国内叫得响的、有宁波特色的名牌、名品。

4.发展一批相配套的流通平台。一是根据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一批与全农业产业链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动农业龙头企业集群与专业批发市场的对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储藏、运输和冷链设施建设。二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设直营店和连锁店,积极与大型连锁超市、流通企业对接,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电商换市”,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网上展示交易平台。

5.突破一批关键性的产业技术。一是根据我市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以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建设为核心,以推广应用为导向,以建立与产业链相配套的技术链为目标,集聚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及社会化农技服务优质资源,推进产学研协同、省市县乡联动、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融合,进一步优化农技服务,延伸服务链,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集成与推广应用。二是加强产业链领军核心主体的科研开发应用中心建设,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动力,缺乏科技的力量,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进程就无法有效地连接起来,因此在加强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加强产业链领军核心主体的科研开发应用中心建设,开展产、运、加、销一体化的技术研究,使技术配套,衔接合理,使产业链在现代技术基础上高效运作。

6.打造一批多层次的创意农业。一要开辟新市场,拓展新的价值空间,构建多层次的宁波都市创意农业产业链和价值体系。进一步深入挖掘、开发、整合发展创意农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乡土民俗文化资源,在生产中,利用作物生长全过程,利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等,对其加以整合和包装,促进农业创意文化、观光休闲等新型业态高效发展,推进农业创意各产业的融合发展。二要紧密结合农副产品的加工再生产、服务、观光、营销特色等拓宽产业链,支持有优势的产业链建设主体文化博物馆,延长产业链。

7.成立一批服务优的行业协会。政府要做好服务和牵头工作,强化对行业协会的领导,赋予行业协会必要的管理权限和职能,并对行业协会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于重要农产品可成立相应的分会,组成联合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工作,加大行业协会与国内外同行业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地区合作。

食用菌产业调研报告

属中温带湿润温凉气候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3.9℃,年平均10℃以上活动积温为2473℃,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35天。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气候特征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

××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已有多年的历史,1979年曾被国务院授予“木耳千担县”的称号。90年代末,根据“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做出了“建设食用菌大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的决策,经过多年的努力,××县黑木耳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我县于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黑木耳之乡”;20xx年我县成功的举办了“中国首届黑木耳节”,极大地推动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0xx年和20xx年,我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分别评为“全国食用菌生产优秀基地县”、“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全国十大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天桥岭镇被评为“食用菌生产优秀基地镇”。截止到20xx年末,全县黑木耳栽培总量达到2亿袋,产量达8000吨,实现产值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56%和64%,从业户数5,198户,农民人均增收18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43%,已建设规模在500万袋以上的.标准化黑木耳示范园区8个,食用菌协会发展到12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个,经纪人150多人,黑木耳产业已真正成为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效益最高、时速最快的支柱产业。

多年的产业生产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实现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关键,重点是做好产品精深加工,如果基地建设跟不上,产品质量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如果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或是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必将影响产业发展。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招商引资,大力扶持,放手发展,不断提高”的原则,实施名牌战略,加强了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五年共投入上亿元,先后对延边丹华山珍食品有限公司、长白山绿野森健食品有限公司和天桥岭绿岭食品有限公司、吉林延边林业集团天桥岭林业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激发了企业活力,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加工能力,生产的丹华牌、山里友牌等系列产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地区名牌产品称号。其中,我县丹华公司生产的“丹华”牌食用菌系列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国内41个城市。该公司在20xx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20xx年11月被全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20xx年5月被吉林省绿色食品领导小组评为“全省先进绿色食品企业”;20xx年1月公司管理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取得了美国fda食品认证,出口企业食品卫生登记证。20xx年,我县又引进俄罗斯北龙集团和吉林省洪德堂济邦制药有限公司,分别投资20xx多万,注资建厂,生产黑木耳保健食品,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县的龙头企业已发展到六家,带户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确保了产品畅销,全面推动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我县为了更好的发展黑木耳产业,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有特产、供销、林业、金融、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黑木耳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了黑木耳产业发展办公室,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配备专人管理,抓全县食用菌生产,使产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黑木耳产业发展。

银产业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下面是关于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请参考!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调研课题。石门县扶贫办带着破解产业扶贫发展难题的思考,深入13个乡镇、场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石门县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石门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到2012年末我县贫困人口为16.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67.9万的24.02%,占全县农村人口57.5万的28.4%。近年来,我县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业,新发展柑橘14200亩,茶叶12300亩,烟叶5700亩。发展肉牛11000头,山羊13000只,扩种南竹3700亩,发展高山蔬菜3500亩。二是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多年来,石门狠抓柑桔、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的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目前柑桔获有“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柑橘出口示范基地”等称号。白云山有机茶通过欧盟认证,“石门银峰”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烤烟进入了芙蓉王高端烟叶生产基地。

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五年来为节节高公司和金湘源、壶瓶山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到了360万元的财政贴息,落实贴息贷款1.2亿元,带动8万多人产业增收。今年我县还争取到了500万的茶叶产业专项扶贫项目,其中350万元用于新发展茶叶和防控灯的购买,150万元用于茶叶加工企业设备投入贴息,已规划发展优质茶叶基地6120亩,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四家。现基地及企业厂房建设都已开工启动。

四是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近年来,我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开始探索发展油茶、金银花、旅游、劳力输出等特色产业。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持到户政策,已发展良种油茶3000亩,金银花500亩。旅游业形成了三个核心板块:壶瓶山-东山峰高山生态度假区板块、维新-仙阳湖休闲养生区板块、夹山-蒙泉湖禅茶文化产业园板块。通过“雨露计划”对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贫困村农民外出务工每年达3万多人,人平年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

二、我县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县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烤烟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所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县虽然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本县没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很少,特别是在油茶、核桃、金银花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资金。目前我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主要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项目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政策性很强,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现在一只羊要1000元左右,一头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业。我们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很多村茶叶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等贩子上门收,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群众致富难。

三、做好我县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目前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劳力、技术、资金和配套企业。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用活土地资源。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土。

地股份合作制。将没有劳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让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进行产业发展。二是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采取成立农业互助社、农业合作社,将劳力集中起来进行互帮互助发展生产。

2、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或农科所的联系,由县里给他们提供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常驻我县,对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尽量不做无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应督促指导相关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力度。要克服惧贷心理,可采取涉农站所或村级组织提供担保的形式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给贫困农户发放贷款支持产业发展。

4、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要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老百姓“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鸡产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围绕“百户十万头生猪、千户百万只土鸡”生产基地建设目标,县把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四大项目之一。稳定生猪养殖的同时,按照“抓龙头、建小区、促大户”思路,领导抓、能人带、信息引、项目推、服务促,大力扶持土(肉)鸡养殖,鼓励发展蛋鸡和特色养鸡产业,使养鸡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中极具活力的新型产业。年底,全县鸡存栏61.86万只,出栏110.72万只,鸡肉产量276万公斤,禽蛋产量531万公斤,养鸡产值3452万元,占全县畜牧业产值的13.81%养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生产格局得到调整。养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规模养殖发展壮大。随着国家扶持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走高。呈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态势。全县已注册养鸡公司8家,成立养鸡专业合作社6个,建成规模养鸡场10个,发展规模养鸡大户63户,千只以上的养鸡户已成为土鸡生产的主体。

二)科技含量大幅提高。新技术、新设备广泛应用,生产水平快速提升。随着养鸡规模的逐步扩大。饲养方式得到改进,管理方法更加科学,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千只以上的养鸡户基本都安装了饮水系统和定时补光等自动化设备,柴庄镇银川养鸡小区和杏坪镇李家湾养鸡小区在鸡舍内安装了自动饮水、补光、通风、上料等设施,并采用网面养殖的饲养方式,降低了鸡感染寄生虫病的风险。养殖户大多使用“正大”新希望”秦乐”等品牌预混料配制全价饲料,蛋鸡产蛋率维持在90%以上,良种鸡年均产蛋在320枚左右,生产能力大辐提高。

三)生产模式趋于规范。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得到推广。龙头企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统一进行供苗、供料、技术服务、疫病防治、产品销售,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随着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有效降低了养鸡户的养殖风险。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成品鸡及其副产品的品牌效应成为生产经营的发展趋势和目标。蔡玉窑镇马房湾土鸡养殖合作社于20xx年注册“x”商标,由于其鸡蛋品质优、营养价值高、绿色无污染,掀起“x”牌土鸡蛋销售热潮,实现了品牌、效益双丰收。

四)养殖污染得到遏制。积极引导规模养鸡场和养鸡大户建设沼气池、集粪池、废渣贮存池等基础性防污设施,饲养环境逐步改善。为解决鸡粪污染问题。鼓励规模养殖户广泛实行“沼—林—果”或“沼—菜—厕”环保养殖模式。对于小型养鸡户,要求鸡粪堆积发酵或晾晒,加工成有机肥料用于大棚蔬菜种植,目前干鸡粪最高售价达14元/袋,增加了养殖经济效益,推动了养鸡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生产性能更加优化。品种改良成效显著,品种改良成效明显。全县良种鸡的比例逐年攀升。已建成孵化场2个,年孵化小鸡50万只。肉鸡主打品种为三黄鸡、双佳a艾维因、海波罗肉鸡等,具有生长快、耗料少、耐粗饲、抗病力强的特点。蛋鸡品种主要为罗曼褐、罗曼粉、尼克粉、京粉等,具有饲料报酬高、产蛋多和成活率高的优良特点。土鸡品种基本以土鸡为主,间或有少量的杂交土鸡,具有抗逆性强、肉质好、蛋品质优等特点。目前全县良种鸡覆盖率达85%以上。

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目前制约养鸡产业发展的瓶颈。规模养鸡启动资金和周转资金数额较大。银行支持农村的贷款额度小、期限短、门槛高,靠养殖户个人投资金额有限。受银行信贷权限上收和一些养殖户诚信度较低影响,部分养鸡户很难得到较大金额的贷款支持,资金周转困难成为制约养鸡业扩大生产的重要因素。

二)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养殖户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从目前的部门职能看。县农业局负责疫病防控和动物监督,县畜牧中心负责畜牧生产。各镇(区域)畜牧兽医站合并到农林水牧中心,畜牧业生产发展、疫病防控、动物监督的三大职能分属两个单位,削弱了畜牧服务体系技术推广、疫病防控、动物卫生监督及指导生产的职能,使大部分养鸡户得不到应有的技术指导,造成养鸡成本增加,制约了养鸡产业的发展。

三)养鸡龙头企业尚未形成。经济实力薄弱,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县养鸡企业起步较晚。带动群众的能力不强。受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养殖观念影响,养鸡户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环境控制和饲养管理水平不高,使鸡群的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成本增高、效益降低。

四)土鸡品牌培育不足。对饲养土鸡信心不足。土鸡无特定的种源场,特色发展尚未形成共识。多数养鸡户热衷于饲养周期短、场地受限小、见效快的良种蛋鸡和肉鸡。种源缺乏、土鸡存量少制约特色发展。未形成土鸡生产龙头企业,鸡苗供应、技术指导、饲料配送、兽药供应、成品鸡回收一条龙服务尚未形成,规模特色效应不明显。

五)产品加工增值滞后。县鲜蛋用于加工的不到1%淘汰鸡加工销售仅靠几家卤鸡店现卤现卖,经济效益有待提升。全县鸡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养鸡规模发展相比严重滞后。禽产品销售多限于原材料,没有深加工提升产品利润。

一)建立县级土鸡繁育基地。扶持建设土鸡繁育场。筑牢商品代规模生产基础。将土鸡良种繁育补贴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按照“自繁自养”思路。制定详细的土鸡种蛋及种苗补助标准,解决土鸡种源缺乏、种鸡场损亏问题,为土鸡专业化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效处理利用粪污资源。引导养殖户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并适当给予资金补助及技术扶持。加大生态养殖宣传力度,按照有关标准修建粪污处理设施。指导养鸡户搞好鸡粪加工及无害化处理,引导养殖业走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之路。

三)强力推进养鸡产业化发展。把培育鸡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养鸡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来抓。对禽产品进行收购、包装、冷藏、销售一体化服务,建立一批禽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禽产品的原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商标注册,树立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将我县的养鸡环境优势变成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

四)大力加强养鸡户技术培训。全县饲养户缺乏饲养管理人员和疫病防治技术。增强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不能对鸡场进行有效管理。应由农业、畜牧部门分年度、按区域、有计划地对养鸡户从鸡舍建设、养殖设施、标准化饲养、环境污染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

五)加快农民养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号召广大养鸡户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养鸡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养殖规模,实现规模效益。

六)加大土鸡养殖的资金扶持力度。巩固养殖规模的基础上。使之良性循环、稳步发展。设立土鸡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大力扶持土鸡养殖。主要用于土鸡生产、防疫、运输、管理、科研等。给予土鸡养殖比良种鸡更好的优惠政策,对于规模达到500只以上的养鸡户,每只鸡补助1元;规模达到1000只以上的养鸡户给予适当的基础设施补助;对愿意发展土鸡的特困户免费提供50100只鸡苗,鼓励养殖户发展土鸡生产,做大做强土鸡产业。

产业调研报告

根据恩施州扶办电(20xx)5号《关于开展产业化扶贫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办组织专班、采取实地调查和查阅历史档案的方法对全县的产业化扶贫进行了专题调查和研究,旨在探索产业化扶贫新路子、提高扶贫开发效益、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健康发展、促进巴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专题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化扶贫的现状。

从到的五年间,我县累计用于产业化扶贫的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不包括老区建设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760.8万元。这些资金按照项目文件中的用途进行分类:第一,用于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也就是实施了“整村推进”贫困村面上的种植业和养殖业264万元。第二。用于柑橘产业化建设184万元,其中60万元用于广大农户基地建设、124万元用于龙头企业。第三,46万元用于魔芋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和大户。第四,46.3万元用于蔬菜产业龙头企业和大户。第五,68.9万元用于生猪产业化建设的龙头企业和大户。第六,14万元用于茶叶产业龙头企业。第七,40.5万元用于药材产业化建设。第八,18万元用于桑蚕产业化龙头企业。第九,48万元用于山羊及其它。另外还有31.1万元用于商业其它非产业化扶贫方面。

到20底,全县的农业龙头企业有16家被评为州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多仁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魔芋加工企业多仁食品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时珍堂巴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金果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绿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鹏程茧丝绸有限公司、恒兴公司是我县各特色产业最具代表性的企业。这些企业效益好,发展前景广,对产业的带动性强。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贫困农民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到年底,全县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个,拥有会(社)员1922人,可以带动农户25368户。野花坪蔬菜专业合作社催化产生了全县的蔬菜龙头企业——绿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从而壮大和发展了我县的蔬菜产业,同时也使成千上万的贫困农民摆脱贫困走向了富裕。刚刚验收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野三关大湖坝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县直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通过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其广大村民的努力成立了“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不仅只是带领本村农民脱贫致富,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其它六个村的蔬菜产业发展;周边六个村的农户也志愿加入到了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在蔬菜产业的带动下也摆脱了贫困。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地方政权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机融合的典范,不仅经济有了飞跃发展,而且还有效的促进了精神文明。官渡口镇魏家村村民杨敏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发展生猪产业,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拥有一万头规模的养猪场一个、年产吨饲料加工厂一座,并且还在八个行政村组建了“双敏养猪专业合作社”,涉及农户327户。双敏养猪专业合作社对本社成员实行“供饲料、供仔猪、供技术”的三供措施,有效带动了官渡口生猪产业的发展。

五年间累计用于产业化扶贫的新增财政扶贫资金760.8万元,按照使用效果进行分类。第一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对产业带动明显并起到了产业化扶贫作用效果的资金投入有:1.绿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20万元;2.多仁食品有限公司7.5万元;3.双敏饲料有限公司7.5万元;4.金果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8万元;5.鹏程蚕丝绸有限公司18万元。以上五项合计61万元,占产业化扶贫资金总额的8.02%。第二类,用于“整村推进”贫困村的产业化建设资金264万元(平均每个村3万元),除野花坪村和大湖坝村的产业化扶贫效果明显以外,其余的村产业化扶贫效果不明显。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整村推进”的扶贫资金额度小,为了达到其它验收标准而没有用于发展生产或者说产业化建设上面,但资金使用公开透明,总的扶贫效果很好。第三类,用于柑橘产业带基地建设的60万元,目前还无法判断其效果。第四类,用于科技示范、柑橘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124万元(两个企业),目前产业龙头没有形成,科技示范作用不明显,资金使用情况不详。第五,剩余的344.8万元产业化扶贫资金,占五年来产业化扶贫资金总额的45.32%,没有发现业主的申请文件及其相关资料,没有发现立项的文件,没有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检查督办的记录,没有发现项目竣工验收的文本及其相关资料,没有发现项目效益的只字片言;县扶贫办具体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扶贫股也没有人知道这些项目的来龙去脉,现在只能在档案中查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文和下拨资金的通知文件。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的产业化扶贫可以概括为:上级重视,农民期盼;有人先行,成效显著。但是,有限的扶贫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项目管理极端混乱。

二.产业化扶贫的工作方向。

产业化扶贫是国家制定的“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实践还是从战略上都完全可以肯定:实现广泛而且高度的农业产业化是广大贫困农民彻底摆脱贫困的落脚点和归宿。产业化扶贫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而且最主要和最复杂的是涉及到千变万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产业化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圆满完成复杂而艰巨的产业化扶贫任务,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首先,重新提高认识,增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产业化扶贫的目的就是要使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从本质上得到提升,改变传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社会的现状,从而实现富裕文明的共同愿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是相同的,因此,产业化扶贫理所当然的应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落脚点。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如果不实现产业化不仅不能融入市场经济的广阔舞台而且只会更加贫穷和落后。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到产业化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形成共识与合力。只要万众一心并齐心协力,产业化扶贫就一定会出现新的可喜局面。

第二,广泛发动群众,提高农民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程度。广大贫困农民都是纯朴善良的,但是小农意识和局部眼前利益仍然还是很普遍,从而导致产业化扶贫所需要的社会化协作生产的合作意识不强。产业化扶贫的最终结果肯定会给广大贫困农民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好处,但是在这个巨大利益和好处还没有实施之前广大群众的怀疑观望态度我们应该理解。为了解除群众的观望怀疑,我们一方面要做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要设置现实的利益引导机制。这个现实的利益引导驱使机制就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无偿的财政资金扶持,让农民没有风险可以享受到合作经济带来的更大利益。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而且相应的产业也就会自然形成。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避免盲目发展龙头企业的经济风险,而且贫困农民的主体地位和经济利益也更加有保障。巴东的成功案例已经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促使产业龙头企业的形成,产业龙头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与配合。

第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正确引导。无论是从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贫困地区每处都不尽相同,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产业化扶贫必须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和采用统一的方法模式。对于产业的确定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并结合市场发展前景,汇集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扶贫资源的可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也就是要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产业化扶贫规划。科学可行的产业化扶贫规划不仅能够对广大农民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及其生产要素参与到规划产业建设之中。真正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扶贫规划完全可以使我们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起到“引窝蛋”的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益。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扶贫规划还可以避免盲目决策带来的损失,同时也还可以防范套取和贪腐扶贫款现象的发生。

第四,对外开放,融入市场。打开山门招引八方商客,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和新方法,而是别人无数成功经验的总结。改革开放已经有三十年,我们之所以仍然还很贫穷就是因为对外开放不够、融入市场不够。产业化扶贫就是要通过对外开放、融入市场使我们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外开放?怎样融入市场?尽管对外开放融入市场涉及到众多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利用我们现在已有的条件可以做很多有益于对外开放融入市场的工作。县乡所有扶贫干部都配置有电脑,利用互联网络将我们产业化扶贫的具体项目进行广泛的发布,帮助项目单位寻找合作的客商和市场。我们拥有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客商拥有市场优势和资本优势;寻求优势互补、实行互利共赢不仅只是我们产业化扶贫项目的需要,而且也是客商壮大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广大扶贫干部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一定有能力和可能为产业化扶贫项目打开进入市场的大门。即使是我们达不到这一理想之目的,但至少可以避免盲人骑瞎马的产业化扶贫。

第五,依靠科技,扬长避短,发挥特色,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贫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决定和限制了大宗农产品不可能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和遵从这一客观现实。但是客观公正的大自然同样也赐予了我们众多别具特色的农业品种。产业化扶贫就是要将这些别具特色的农产品发展成为产业,并且形成现实有效的经济支柱。“有批量的不值钱,而值钱的没有批量”。这就是贫困地区农业经济现状高度准确的表述,前者属于产业链条不健全,而后者属于产业还未起步;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进行产业化扶贫。要依靠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并充分发挥他们在产业化扶贫中的作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要使产业化扶贫政策和项目向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倾斜。只要我们的产业化扶贫政策能够真正发挥最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并且选准特色优势农业资源进行产业开发,我们应该坚信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不会逊色于发达地区的大宗农产品。

第六,增加产业化扶贫公共需求的投入,搞好必要的公共需求配套服务。大量的事实充分证明,凡是产业化扶贫有起色和搞得很好的项目都不是依靠的扶贫资金,而凡是准备依靠扶贫资金搞的所谓产业化扶贫项目没有一个有起色;事实上仅仅依靠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也不可能实现产业化。但是,所有产业化扶贫项目都需要公共投入,而这些公共投入对于项目业主一般都是不愿投入和风险相对较大的投入,因为这些公共投入多半不会形成有形资产,也不会有直接的收益。目前产业化扶贫项目普遍缺乏公共投入,即使有起色的产业化扶贫项目也不例外。这些公共投入包括: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扶贫规划、规划产业的对外宣传和广告、相关必要的技术和信息、生产经营人员的技能培训、奖励和激励基金、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以及必要的水、电、路等硬件建设诸方面。我们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必须而且可能在公共投入方面有所作为,这样不仅可以体现服务型政府的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产业化扶贫会起到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作用。

三.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

搞产业化扶贫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完全可以肯定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会说是缺少资金。只要高度负责的对产业化扶贫进行认真仔细地研究就会发现——缺少资金说是错误的。其实,我们进行产业化扶贫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广大民众普遍缺乏坚定不移的创业精神和具有开拓创新并且有奉献精神的众多领头人。要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需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要营造一种全民创业文化氛围。产业化扶贫需要创业文化的引导,要实现最充分更广泛的产业化扶贫,成败的关键在于广大民众实现产业化的强烈愿望和锲而不舍的顽强追求。要把这种强烈愿望和顽强追求精神熔铸成为一种“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务求实效”的.产业化扶贫之魂。凡有识之士都注意到了浙江经济繁荣的背后,创业文化在起着强大的驱动作用。这种创业文化是一种人文环境氛围,是一种人们普遍认可并追求的价值观。我们的创业文化要使贫困地区的人们普遍有一种危机感和寻求突破、求得生存、争取繁荣的强烈欲望——这些浸透人心的观念,有助于孕育出智慧之花和财富之果。扶贫开发创业文化还包括行之有效的快速形成贫困地区获取社会平均利润和高额垄断利润的长期稳定可靠的来源渠道的方法——也就是如何使我们的产业发展成为经济战略联盟网络体系的科学方法。这个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比给予资金扶持更重要更起作用。

第二,要发现、培养和启用农村能人。农村确实存在一批能人,他们认识问题深刻,事情看得比较长远,具有积极进取精神,对于新生事物反应敏锐,对种植(养殖)技术熟悉有的甚至还很精通,对市场也有了解有的甚至闯荡市场多年;在当地普遍具有感召力和号召力,他们的家境在当地显得比较富裕,这些就是农村能人的标志。我们的产业化扶贫需要得到这批农村能人的支持,我们的产业化扶贫政策要使他们看到更大的希望和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我们所设置的产业化扶贫项目要有利于他们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到产业化扶贫中来。要广泛宣传产业化扶贫政策,教育广大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产业化扶贫并不是给钱给物,而只是帮助他们寻找一条走向广阔市场的道路。事情需要他们自己去做,路需要他们自己去走。

第三,要召回一批学有所成并且在发达地区打拼和训练有素的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产业化扶贫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贫困地区的创业大军,而这一批学有所成并且训练有素的学生就是这支创业大军的代表和先锋。思乡之情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富裕文明也是人之常情,广大莘莘学子的这种情怀甚至更浓。我们的产业化扶贫政策要激起他们更加浓厚的思乡情怀,促使他们更加热爱家乡,并且义无反顾地回来建设家乡。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要使他们充分地认识到家乡产业化扶贫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光明前景,要使他们对产业化扶贫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宿感。对于即使人不能回来的心也要招回来,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使他们在技术、信息、市场以及资金等方面对产业化扶贫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第四,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激发广大民众投身于产业化扶贫的热情。巴东产业化扶贫的现状不仅不能激发这种热情,反而令人心寒——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严重违反项目管理程序、高度暗箱操作,故意制造混乱破坏正常项目管理秩序,千方百计躲避正常的监督和管理,最终没有扶贫效果。针对如此现状,只要稍微具备正常逻辑思维的人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暗箱操纵者有故意贪腐扶贫款的主观企图;从巨额扶贫资金如同石沉大海、不了了之的结果来看,掌控产业化扶贫项目的暗箱操纵者有贪腐扶贫款或者伙同项目业主贪腐扶贫款的重大嫌疑。尽管我们的调查研究无权对此定性结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一客观事实给我们的产业化扶贫带来了阴影和阻力。如果明知有问题而不查处,这本身就是对这种行为的默许承认和支持,势必仿效者会越来越多,即使人们不仿效也很难形成对产业化扶贫的高度热情。

为了激发广大民众投身于产业化扶贫的热情,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扶贫资金的效益,为了扶贫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建议在纪检监察部门的主持下对调查期存在疑问的扶贫项目进行清理和整顿。

产业调研报告

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我委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丛培卿的带领下,于3月中下旬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认真听取了市文广新局、环翠区政府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实地查看了威海海依达斯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威海光远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威海影视城、威高民俗文化村、华夏文化旅游集团、裕红祥丝绸文化馆等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召开了有关部门座谈会,并先后到杭州、苏州和无锡等地考察学习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几年,我市不断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引领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随着文化强市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化市场日益活跃,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一)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逐步完善。先后出台了《威海市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威海市文化名家暨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培养选拔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保障体系。委托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编制《威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xx—20xx)》,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认真落实《省委办公厅sheng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支持韩资企业在自贸区内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生产和销售的政策,目前,“支持韩资企业在威海自贸区内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经省文化部门审核后可面向国内市场销售”的政策已经落地。

(二)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我市现有文化产业120个行业分类中的95个行业,覆盖率达到79.17%,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影视服务、艺术品经营、新闻出版、工艺美术、数字动漫、娱乐休闲等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产业结构。全市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文化企业达到107家,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8家。20xx年威海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8.9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55%,同比增长9.51%。20xx年文化产品出口16946万美元,同比增长36.3%;进口361万美元,同比下降55.1%。

(三)产业投融资平台初步搭建。支持商业银行在省内率先设立了文化支行,目前,文化支行已为工艺美术业授信2.895亿元,为动漫、游戏业贷款500万元,为印刷业授信720xx元。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推介文化产业融资项目3个(中国渔都项目、广澳旅游投资、多福山旅游开发),到位资金6700多万元。目前,我市幸福门旅游文化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已经挂牌,大ru山集团、光远影视动画有限公司、华夏文化旅游集团已启动新三板挂牌程序,预计今年上半年挂牌上市。

(四)对韩文化产业合作不断加强。先后举办仁川亚运会威海火炬传递仪式、中韩(威海)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交流会等大型活动,合拍了第一部电影《我的新野蛮女友》,举办了中韩影视(荣成)峰会,在仁川威海馆举行由中韩国际珠宝城、威高民俗文化村等重点文化企业代表和韩国仁川80多家企业参加的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在仁川政府层面和企业间引起良好的反响。组织动漫企业代表到韩国富川、首尔衿川区进行访问,我市光远动漫影视公司与韩国富川两家企业签署了合作意向,在成立合资公司、合作出版影视动漫产品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两地文化产业发展。

(一)文化产业政策环境需进一步优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但有些政策条款落实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用地指标、信息咨询、市场拓展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二)文化产业规模效应不够,存在“有山无峰”的问题。一是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市文化产业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发展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税收贡献率高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知名品牌,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二是集聚效应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低。文化产业链条短,渠水效应尚未形成,制造性文化企业不多,还没有形成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带动就业和消费的作用不明显,再投入、再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不够高等。

(三)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品文化内涵不足。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虽逐年上升,但绝对值仍然不高。目前我市文化产业门类仍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科技含量不高,高端的影视制作、文化出版、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演艺等产业占比较小。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大多缺乏创意和创新,缺乏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经营,缺少能够体现我市人文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文化精品。

(四)专业人才匮乏,难以适应发展要求。目前,我市共评选出文化名家20名、文化产业领军人才仅有6名。新兴文化产业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一是创意设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由于企业环境、产业链不配套等因素制约,动漫游戏、广告创意等我市亟需的文化创意人才数量少,人才流失严重,尚未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二是既懂文化产业核心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少,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更少。三是专业化程度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

(一)修订完善规划,统筹协调推进。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变化很快,各种新业态层出不穷,有关部门应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出台的规划和扶持政策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增强权威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中长期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增加财政投入,配强组织机构,增加工作人员,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要统筹协调,各部门加强沟通,紧密合作,整合资源,共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园区载体建设,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更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政府要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着力打造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助推发展民营文化创意企业,支持专业化的中小文化创意和设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企业发挥集聚效应,打造并完善创意产业链,形成产业发展群落。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对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品牌企业。二是借助外力,积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威海,有重点地打造威海的文化产业航kong母舰。三是结合东部滨海新城建设,推动建设中韩影视文化基地,促进影视创作、影视投资、器材租赁、传媒机构、剧本及影视作品版权交易、宣传发行、影视旅游等各类影视要素在威海聚集互动,丰富影视文化产业业态,创建中韩影视文化合作先行区。通过大项目的实施,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同时,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

(三)在结构优化上做文章,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与科技的融合,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加强与旅游业的融合,挖掘始皇东巡、甲午海战、道教全真派发祥地等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开发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将锡镶、锔瓷、刻瓷、面塑等各类非遗项目、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与旅游产业结合,通过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带动文化产业消费。加强与体育业的融合,充分利用举办国际长距离铁人三项赛、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暨全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时机,鼓励文化企业通过为体育活动冠名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同时组织全市文化企业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文博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促进企业间交流合作,寻求发展的新机遇。

(四)逐步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鉴于我市目前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建议市政府吸纳各地成功经验,逐步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更加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一是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量身打造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解决文化创意产业现阶段的发展需求。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自20xx年起,淄博、烟台、济宁等市都设立了额度3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仅500万元,难以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参考苏州“拨改担”、“拨改投”等形式,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建议增加文化产业发展资金额度,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加强金融服务,建立完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助力初创阶段的小微企业融资贷款等。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文化创意人才,学习杭州等市先进经验,整合各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资源,加强与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合作,依托高校设立若干文化创意产业园,推动高等院校智力资源向产业和经济优势转化。突出加强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的文化团队的引进,提升人才引进的综合效益。

产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粮食稳定增产,生猪养殖、食用菌、蜂蜜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为巩固和发展这种来之不易的好形势,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对全县的生猪、食用菌、养蜂产业化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1、生猪:全县有养猪户6122户,生猪饲养量15370头,存栏9640头,出栏5710头。其中:能繁母猪84头,种公猪34头。10头以上大户80户,50头以上4户。

2、食用菌:全县食用菌代料栽培75万袋,食用菌干品年产量160多吨,产值800多万元,食用菌生产是我县农村经济的特色支柱产业,其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0%。

3、养蜂:全县养蜂9761箱,养蜂大户67户。使养蜂户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蜂蜜以质量好、营养丰富、无污染、药用价值高的特点迎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二、资源和区位优势。

1生猪:猪肉是山区群众肉食消费的主要品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群众对猪肉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并且生猪养殖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三成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生猪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食用菌:我县森林覆盖率95%,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无任何污染,适宜发展食用菌生产,发展袋料食用菌栽培,可充分利用农作物挤秸秆、果树和林木枝丫、杂草等废弃物变废为宝,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增加了农业收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3、养蜂:一是我县位于亚热带和暖温气候交接处,植被繁茂,种类繁多,大宗蜜源植物和零星蜜源植物交替生长,花期及流蜜期长,一年当中就有八个月的花期,为蜜蜂越冬提供了蜜粉源。二是由于山区地形复杂,高低差异大,形成许多小气候,蜜粉源植物分阴坡、阳坡、低山、中、高山先后交替开花,秦岭山区成为天然的蜜库。三是我县山大林深,地广人稀,农药、化肥用量少,为发展养蜂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存在问题。

(一)生猪:

1、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商品率低。养猪户占农户的90%以上,但养猪大户仅占养殖户的1%。大多数农户仍在沿用传统的“吊架子”方式饲养,平均饲养周期10个月左右,商品率仅占30%。

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的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方式,不能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面对市场的变化,只能被动应付,一旦因为行情变化而亏损,便丧失了养猪的积极性。

3、疫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大。复杂多变的疫病形势与传统分散饲养方式,加之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有待完善,给疫病防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会不同程度造成动物疫病风险增大,影响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

4是动物防疫体系亟待完善。工作经费匮乏、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断层、疫苗运输、保管条件达不到要求,使用无效苗的情况发生、防疫过程中免疫程序不到位、基层防疫员总体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5、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由于地理交通等因素所限,我县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加上市场行情和疫病等影响,母猪饲养量持续下降,自繁自养能力减小。而外调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成本和疫病传入可能增加。多年来,我县在生猪品种改良上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因投资少,品种改良规模小,加之我县生猪饲养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系,疫病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二)食用菌。

1、在资源保护上和利用上的片面性。栎类资源是传通的周期永续利用的资源,周期性合理采伐利用,有利于调动广大菌农保护栎类资源的积极性,过分强调,不允许周期采伐利用,只会挫伤菌农的积极性。

2、龙头加工企业少,缺乏专业市场的引导。

3、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县内现有规模生产的产品都属香菇类,品种单一,导致市场受限,难以满足多样性需要,一部分农户栽培技术不熟练,技术标准不一,导致同一菌种,质量差别却很大。

4、品牌意识差。产品质量好、包装不规范,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低,价格上不去。

(三)养蜂:

1、养殖技术落后,产量效益低。我县的中蜂生产以传统的老式圆桶为主,占整个蜂箱的70%以上,养殖方式具有较大的历史惯性,养殖技术落后,平均每箱产量5公斤,产值仅100元,产值只有新法饲养的1/4。中蜂活框新法饲养每箱产量15-20公斤,产值400元左右,只占整个饲养比例的20-30%。

2、养蜂人员素质不高,家庭收入低下,影响了养蜂业的发展。我县养蜂人员中高中以上的人员只占调查总数的6%,养蜂人员素质低下,养蜂技术难以推广。同时,很多养蜂人员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制作蜂箱、蜂具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更谈不上进行养蜂技术的培训,从而影响了我县养蜂业的健康发展。

3、蜂蜜掺杂使假,影响我区蜂蜜的品牌形象。

我县蜂蜜远近闻名,产量相对较少,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一些小商小贩和蜜农开始掺杂使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掺杂使假行为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我县蜂蜜的品牌形象。

四、发展建议。

(一)生猪:

1、切实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组织领导。把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内容,并结合新农村建设,把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细化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充分发挥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致富奔小康中的重要作用。

2、加大对畜牧业生产投入力度。要把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经费和畜牧兽医技术部门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依托财政支农资金和涉农部门支农资金,搭建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融资平台,确保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来源。

3、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科技培训,示范带动等形式,大力推广畜禽适度规模养殖技术、优质畜禽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高产优质牧草栽培技术、快速育肥技术。加大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畜牧科技推广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强化科技支撑,强力推进畜牧业生产发展。

4、抓好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沼气配套、循环利用、标准化建设”的原则建立圈舍,大力推广绿色无污染养殖技术,努力改变传统养殖业脏、乱、差的状况。

5、强化网络信息,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一是建立健全畜牧业信息平台,利用乡、村信息网点,及时采集和发布畜牧业生产、销售信息。二是引导和支持养殖户积极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

6、狠抓良种繁育工程,着力提高生产性能。重点扶持和奖励引进良种繁育的养殖户,在实现良种母猪饲养总量及仔猪生产总量满足县域需要的前提下,达到我县生猪饲养总量的扩张。

7、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抓防疫就是抓生产,就是抓公共卫生安全”的观念,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强化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二)食用菌:

1、重新认识和估价食用菌生产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食用菌是真正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和绿色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增强,人均销量增加,市场潜力很大。二是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山区大量的栎类资源及清林丫材,为木类菌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源。三是有广大菌农积累的比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四是只要各级政府认识到位、加强领导、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服务跟上,把食用菌当作产业来开发,食用菌生产必定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2、健全服务体系。食用菌生产涉及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要积极做好开发、科技公关、信息传递、技术培训与指导,真正为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食用菌生产健康发展。

3、规范菌种生产程序,坚持食用菌质量标准。质检和农业部门要按照规范性的技术要求,抓好检查落实,保证菌种质量,为食用菌发展保驾护航。

4、合理利用资源。栎类资源丰富的地方,林业部门部门应按采伐周期有计划的批准菌农合理采伐利用,点种食用菌,提高木生菌品质量和效益,调动菌农保护林木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修林后的枝梗和木材加工后的木屑等农林废弃资源进行袋料生产,变废为宝实行生态良性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生态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5、开发利用名贵珍稀菌种。我县山地菌种资源丰富,在海拔800-1200米的松栎混交林是松茸、鸡油菌、牛肝菌、白灵菇和竹荪等珍贵菌种的适生区,这些菌类香味特殊、营养丰富、出口价值很高,应当积极开发利用,同时加以有效保护。

(三)养蜂:我县虽然有较好的自然资源,蜂蜜品质优良,养蜂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好,但也有许多突出的问题,要发展养蜂业,壮大养蜂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科学规划,加强培训,强化领导,增加投入,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打造独具特色的蜂蜜品牌,促进养蜂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一是按照《畜牧法》,加强养蜂业的领导,做好全县养蜂业的各种规划、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养蜂人员的技术培训、养蜂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二是强化养蜂协会职能。养蜂协会由专业人员和养蜂大户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养蜂的技术交流,增强养蜂业生产的科学化,减少和杜绝养蜂业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养蜂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2、加强培训,提高养蜂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在人才培训上,要有计划的轮训和培训,利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强化养蜂技术人员和蜂农的培训,提高养蜂技术人员和养蜂农户的素质,提高其饲养、生产、加工、销售的技术水平,造就一批既懂得养蜂技术,又懂得经济管理的新世纪养蜂业人才,促进我县养蜂业的大发展。

3、建立示范样板户和示范场,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在全县养蜂比较多、开展比较好、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选择一定的农户,大力培植示范户、示范场,在“专”字上做文章,以点促面,通过示范户和示范场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中蜂改良技术。养蜂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全部农户掌握四季管理技术,特别是冬季补饲、春季奖饲、过箱操作、养群蜂养大群夺高产的养蜂技术,60%以上农户掌握基本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促进我县养蜂业的全面发展。

4、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开发。我县林草覆盖率高,植物品种繁多,药材品种齐全,境内无任何污染,空气洁净,生态环境保护好,蜜粉源植物丰富,适合养蜂业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发展无污染的养蜂业基地,努力生产绿色蜂蜜产品,培育蜂业产品基地,培育蜂业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增加科技含量,加强品牌开发,树立本地的特色品牌,加大蜂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开展蜂蜜、蜂蜡、蜂王浆、蜂花粉、蜂毒和蜂胶的开发,大打我县绿色品牌,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做到以开发促发展。

6、强化养蜂业与其它产业的有机配合。特别是要加强养蜂业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退耕还林工程和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首先,养蜂业需要丰富的无任何污染的蜜粉源植物,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如药材基地、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既可以发展高质量的生态和有机食品,又可以为蜜蜂养殖提供大量优质的蜜粉源植物。其次是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优质的蜜粉源植物,为养蜂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蜜粉源植物基地。第三是充分利用我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把我县蜂蜜产品做大、做强、做响亮,使之成为我县走俏的一个旅游产品,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7、加强投入,建立养蜂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努力增加投入。一是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增加投入,对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实行一定额度的奖励,提高农户养殖的积极性;二是实行银行优惠贷款和政府贴息的方式,加强投入。对于想发展却没有资金的农户,可以实行小额贷款和政府贴息方式鼓励他们发展;三是将养蜂技术培训、新技术引进、推广、试验、示范的经费和基本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产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大云镇工业得益于我县的招商引资的力度、得益于优越的区位条件、得益于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以电子电声、轻纺服装、五金机械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目前大云镇全镇共有各类企业2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60家。自20xx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镇的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同时也催生了企业“危机中求转机”的意识,加快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镇的企业在20xx年度却实现了投入、效益、利税的历史新高,多项工业经济指标在全县都名列前茅。但今年以来,我镇的企业在效益、利税等方面较去年相比却出现了下滑,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情况,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我镇经济建设服务中心分6个组对大云镇现有规上企业26家和准备新进规上2家企业进行了为其2天的走访调研,了解20xx年第一季度企业生产、销售状况和第二季度的预期目标,以及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企业主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对企业目前运行的情况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寻找出路,提升效益。

一、目前全镇规上企业的总体运行情况。

根据科学的统计学原理,按照行业选取28家企业作为调研对象,其中电子行业企业10家,纺织行业企业5家,新型材料行业企业9家,其他行业企业2家,准备进规上企业2家。通过对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能耗等方面第一季度的数据采集和第二季度的情况预测,分析企业的整体运行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28家企业总量指标有所增长。

一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30336万元,增长27.71%。预计二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41449万元,预计上半年合计71785万元,比去年同期56090万元增加15695万元,同比增长27.98%。其中:出口产品交货值33611万元,同比增长16.65%;新产品产值38976万元,同比增长29.96%。

(二)28家企业效益指标有所下滑。

一季度完成(1)销售收入28806万元,预计二季度完成销售收入40408万元,预计上半年合计69214万元,比去年同期48544万元增加20670万元,同比增长42.58%。(2)利税总额一季度完成2140万元,预计二季度2923万元,预计上半年合计5063万元,同比减少26.62%,其中:利润总额一季度完成1482万元,预计二季度2155万元预计上半年合计3637万元,同比减少26.54%。

(三)28家企业节能降耗形势严峻。

一季度耗能3794吨(标准煤),预计二季度耗能4373吨(标准煤),预计上半年合计耗能8167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耗能6689吨标准煤增加1478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2.10%。其中电子行业耗能838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4.23%;纺织服装业耗能1440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0.31%;新型材料耗能3232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8.71%;其他行业耗能262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61%;准备新进规上企业耗能34.17吨(标准煤)。其中浙江荣丰纸业有限公司耗能最多,一季度耗能1270吨(标准煤),预计二季度1300吨(标准煤),预计上半年耗能2570吨(标准煤),虽相比同期下降1.15%,但是工业总量,效益同期相比却分别下降43.51%、85.45%。节能形势十分严峻,降耗任务十分艰巨。

二、当前企业运行情况原因分析。

企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都有明显提升;企业订单增多,二季度预期明显好于一季度。28家企业中销售收入环比增长40.78%,利税总额环比增长36.55%其中利润总额环比增长45.42%。分析制约企业更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一)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产品的价格没有上涨。28家企业中有色金属类制品提高20%左右(如、荣丰纸业公司原材料木浆与去年相比提高一倍之多),劳动成本提高在15%左右。在调研28家企业中预计上半年有10家亏损,亏损额高达612.6万元。

(二)劳动力成本增加、用工难,造成企业成本增加。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回暖,企业用工量激增,导致用工出现短缺。还有劳动最低工资的上调,这些对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冲击很大,很多企业的生产线都没有充分运作,产能都没有充分发挥。

(三)金融政策的宏观影响。今年国家为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分膨胀,在金融政策上出现调整。从1月18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使企业财务费用增加,尤其对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三、20xx年我镇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为使我镇的企业能够真正摆脱经济危机影响,实现本质的飞跃,也为了我镇的工业经济能更上一层楼,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企业和政府都应该积极努力,思考发展对策。

(一)从企业层面上,采取的对策措施有:

1、企业销售方式的转变:全出口型企业开始逐步转型,由原来的100%产品外销向现在的产品内外销相结合转变,出口单一型企业开始开拓其他市场。如恒科实业和善银科技的产品更是打进了上海世博会。

2、选择性接订单:今年我国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很大,为避免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目前企业对此应有预见性,尽量采取有选择的接单方式,控制接单时间,尽量与信誉良好、资金运作顺畅的客户进行贸易。

3、企业产品结构的转变:由生产传统的产品向生产精密机械、节能产品转型。转型升级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4、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创自身名牌:如恒丰包装、恒科实业,目前产品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企业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品牌的创建工作正在平稳开展。通过自身的品牌打入国内、国际市场的销售,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5、增加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务成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完善教育培训机制,科学规划职工职业生涯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形式。

(二)从政府部门层面上,采取的对策措施有:

1、企业在做好自身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基础上,大云镇政府部门也积极注重扶持,规上企业的成长,特别是对部分规模以上的重点企业,建立了领导班子联系企业制度,深入企业调研,帮助企业主研究对策,谋求发展,走出困境,共渡难关。

2、企业靠自身力量走向国际市场与大、中型企业合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要真正建立合作关系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我镇与市级、县级有关商务、科技等部门积极联系,大力推介大、中型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帮助搭建企业走向国际化销售网络的平台。

3、兴起招商引资新高潮。进一步健全招商推进机制,明确招商主攻方向,围绕电子信息、五金机械、机电制造三大产业,有针对性地实施招商,盯住重点项目和重点客商,积极引进好项目、大项目。今年以来已经多次在上海、广东等地召开招商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第一季度内外资的引进都超额完成任务。

3、兴起工业投入新高潮。继续抓好服务企业工作,做到务实服务、全天服务、高效服务和全程服务。全力以赴抓重点项目推进,年内确保千万元以上新建项目开工14个,以新项目的启动带动整个工业投入,力争完成5.5亿元的目标任务。

4、兴起工业园区建设新高潮。继续加大工业园区硬件建设的工作力度,在今年完成工业区一路二桥建设,污水管网支线三期完成;进一步加大工业园区征地拆迁力度,做好大云村曹家自然村农户拆迁工作,实现新增扩容600亩,力争工业园区全年基础设施投入完成万元的目标任务。

5、继续抓好节约集约和土地复垦工作。在目前土地指标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利用现有企业的存量厂房,着力引进租赁企业,继续深挖潜力,积极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重点区块、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中。

产业调研报告

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加强政策引导,搞好办点示范,狠抓检查督办,深入推进五位一体产业精准扶贫,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精选了一批市场主体。目前全市参与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共4392个,涵盖特色种养、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电商、光伏等产业,通过联户带动、入股分工、托管代养等方式,意向带动130766户、363867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如黄梅县16个乡镇,围绕油茶、蓝莓、稻虾连作、苗木、蔬菜等产业建立了50余个现代农业基地,带动60%以上贫困户、98%以上贫困村增收脱贫。红安县八里湾镇金碧源生态农业科技园,计划投资3.5亿元,流转田地7500亩,打造生态休闲、养殖加工、科普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已建成小龙虾精养池102个,面积1100亩,投放虾苗6万斤,与58户贫困户150人签订合作协议,每户每年保底分红3000元。

二是探索了一批扶贫路径。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因业施策,抓好产业扶贫路径设计,每一个产业都有一套精准施工方案和作战路线图。如罗田县实施黑山羊产业精准扶贫33111工程,利用3年时间,向养羊贫困户提供3万元贴息贷款和1万元扶贫资金,支持1万个贫困户,户均年收入过1万元;罗田贺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270个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政府按每户2万元标准给贺根公司540万元贴息贷款,每户脱贫按5000元标准奖励贺根公司,贺根公司向每个贫困户无偿提供3头肉牛和兽医、技术服务,肉牛增重部分由公司、农户按2:8的比例分成,据测算每户贫困户每年可稳定获得5000元左右的收益;麻城市按照产业、资金、区域、对象、时限五个精准,分别为养殖业、蔬菜产业、中药材产业、林特产业定制脱贫1111、1151、1148、1138工程。

三是投入了一批发展资金。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集中投入到产业精准扶贫中来。各县市区按照不低于500元/人的标准设立了产业精准扶贫发展基金,引领产业发展助推精准扶贫。去年全市共统筹财政资金21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其中直接用于发展产业7亿元;今年,全市计划整合62.85亿元,已到位35.4亿元。各地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村民住房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抵押担保融资,同时设立产业发展担保基金,通过1:7至1:10的比例放大吸引金融资金。以来,全市农商行已为4329个贫困户发放5.09亿元扶贫小额信贷。

四是促进了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户通过入股、打工、租种、领养等多种途径在产业精准扶贫中增收,预计平均年收益在6000元左右。如发展光伏产业,建设3-5千瓦光伏电站,每年就能实现不低于3000元的稳定收益。黄梅县停前镇龙成生态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采取流转土地得租金、农民务工得薪金、承包管理得酬金、超产分成得资金、订单预购得订金的办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已流转荒山2.35万亩,贫困户仅从土地流转和劳务薪金两项中就可增收116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一是资金整合难。尽管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贫困县资金整合的[20**]63号文件,但缺乏具体操作办法,资金使用范围仍受多种因素制约,县级顾虑较多,资金整合的路径还不清晰、阻力仍然很大。以罗田县为例,初步测算,该县落实三年脱贫计划需整合资金40亿元,需整合17.76亿元,但可供统筹的资金规模只有4-5亿元。二是政策落地难。有的地方政策设计很丰满,但具体操作很骨感。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和贫困户的脆弱性,决定双方均怕担风险,有的地方在政策设计上实际将风险全部交给贫困户一方。比如有的地方以贫困户名义贴息贷款,贴息贷款交给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再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这样导致贫困户怕担风险而无贷款意愿,金融机构怕担风险而不敢向贫困户直接融资。有的地方政策落实雷声大、雨点小,贴息贷款和具体操作办法还难以落地。三是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的对接难。一方面有的企业带着产业和市场,找不到土地和劳动力,另一方面贫困户拥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却找不到市场和合适的产业门路,两者之间窗户纸没有捅破,寻锅补的与要补锅的无法链接。

(二)市场主体层面:

一是一些市场主体带动能力不强。据初步统计,参与种养业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注册资金过千万元的不足10%。以英山县为例,参与扶贫的市场主体97个,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只有33个,大多是规模以下企业。各地扶贫产业存在同质化、低端化问题,带动能力较弱。二是少数市场主体动机不纯。少数市场主体在没有享受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对贫困户大多开的是空头支票;有的套取了优惠政策后,给农民的苗种以次充好;有的拿到贴息贷款,对贫困户的分红实际上是财政的贴息,没有真正让贫困户得利。三是一些市场主体投身扶贫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市场主体在扶贫的过程中怕麻烦,怕担责任,担心拿了贴息贷款后,要承担包保责任,贫困户不脱贫就脱不了干系。

(三)银行层面:

扶贫融资难问题非常突出,原因在于:一方面扶贫贷款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涉农贷款,贫困户评级授信面不广,相当一部分贫困户难以获得授信,银行慎贷、惜贷。另一方面政府风险保障金不足,象蕲春按照1:7的比例提供扶贫贷款,浠水按照1:10的比例提供扶贫贷款,尽管放大系数已经很大,但由于风险保证金没有上级专项支持,全靠县本级财政筹措,远远满足不了产业扶贫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通过提高门槛来降低风险,比如要求贷款人年龄要在60岁以下等。以黄梅县为例,目前能够提供有效抵押物、真正享受小额扶贫贷款到位的市场主体不足20%。麻城市扶贫小额贷款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但该市农商行授信金额4.65亿,目前已发放贷款9648万元,不到授信金额的20%。

(四)保险层面:保险机构对于投入大,见效慢,利润薄的三农保险工作积极性低,产品保障额度过低,保险责任过窄,经济补偿作用不明显,保险品种不多。如在特色种植业、种养业中,现在仅有能繁母猪、能繁母牛、奶牛等少量有政策支持的保险品种。保险理赔程序复杂,保险公司、农户对保险合同的解释各说各话,理赔困难。

(五)贫困户层面:一是思想焦虑。发展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部分群众往往是怕字当头,难字挡路。一方面,有发展产业的愿望和信心,想有所作为,另一方面,担心不能选准产业,存在风险。二是能力不足。现在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只会传统的种植模式,需要一定技术的种养模式学不会。三是认识有误区。受以前各种惠农政策、输血式扶贫影响,大多数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等、靠、要思想严重,把产业扶贫资金当作救助资金,认为扶贫就是国家给钱给物,有的揣着口袋晒太阳,等着政府送红包,少数贫困户产生了越穷越实惠、越穷越光荣的扭曲心理,存在着一种比物质贫困更严重、更难治愈的志气贫困。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对产业精准扶贫的认识。

产业精准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也是拔掉穷根、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其带动贫困人口数量多,脱贫效果好,经济贡献大,在脱贫攻坚战中居于主导地位。各地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产业精准扶贫中来,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因户择业、依法自愿、县级实施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确保产业精准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把精准选择产业和市场主体作为关键。

要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选择扶贫产业和市场主体。各地要依托优势资源、特色主导产业,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林则林,宜工则工,精心选择区域特色脱贫产业。加大县乡统筹力度,大力推进数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特色产业体系建设。要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以短养长、以长补短的产业发展思路,提升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要延长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市场主体产业项目名录和有条件实施产业脱贫的贫困户数据库,搭建产业精准扶贫服务对接平台。在产业项目落地过程中,采取转让、转包、互换、入股、出租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对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信用评估和扶贫效益评估,建立黑红名单,加大失信成本,保障贫困户利益不受损害。对假借扶贫之名,行坑农害农之实的不良商家,一经发现,要严厉打击。

(三)大力突破金融保险瓶颈。

金融机构要针对扶贫贷款的特点,改革完善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考核办法,降低贷款门槛,实行特事特办、快审快批,加大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贷款力度。建立风险基金补偿机制,灵活运用特许经营项目收益权、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收益权等为担保设计信贷新产品。加强基层金融服务,整合网格、银行机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多方资源,在全市所有贫困乡镇中建立金融服务工作室。

(四)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十五次全会精神,按照一抗四保要求,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加快策划一批水利项目和水毁设施修复项目。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农业、水利、扶贫、农业、移民等项目资金,逐步完善道路交通、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对贫困山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打通农产品销售体系最后一公里。

(五)加强对产业精准扶贫的组织领导。

一是要加强对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检查督办。重点督办重点贫困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项目、市场主体落实情况,督办相关部门和帮扶单位履职尽责情况,确保产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精准落地。二是树立一批产业精准扶贫的好典型。大张旗鼓地表彰有突出贡献的精准扶贫市场主体,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大力宣传产业精准扶贫典型,推广参与精准扶贫市场主体的成功模式。注重在精准扶贫企业家中产生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挥其参政议政作用。三是发挥基层组织在产业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基层组织要在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对接中当好桥梁纽带,既要帮助贫困户选准产业,打消他们的顾虑,增强他们的信心,维护他们的权益,又要协助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向上争取政策扶持,帮助落实贷款,还要在发生利益纠纷时当好矛盾的调解员。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的认识偏差和思想疑虑,基层组织要加大政策宣讲力度,有针对性地将各级党委、政府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通过政策宣传,引导贫困人口树立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意识,祛除政策误解和等靠要的懒惰思想。

产业调研报告

日前,记者从市体育局获悉,首个连云港市体育产业调研报告已经新鲜出炉。这份万字报告共分为“连云港市体育产业发展概况”、“连云港市体育产业发展主要困境及其成因分析”、“连云港市体育产业发展对策”三个主题框架,为分析港城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等,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据了解,此次全市体育产业的全面调研在我市尚属首次。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这无疑预示着体育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基于体育产业在我市发展落后、亟待开发的总体局面,这次调研工作,也成了我市体育部门因势做出的对应举措,为我市体育产业现状“把脉问诊”。

自去年11月份开始,由市体育局、淮工、师专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了共计16人的调研队伍。他们兵分两路,第一小组调研了灌云县、灌南县、海州区和高新区,第二小组调研了东海县、赣榆区和东部城区(连云区、市开发区、景区及徐圩新区)等地,所到之处,发放问卷、填表问答,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严谨有度。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全面了解了港城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产业基本情况、结构情况、消费情况和市场体系建设,并获取了较为翔实的数据资料。”市体育局经济处处长叶新成介绍,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得知,2016年连云港市体育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0.25%。这表明,连云港市的体育产业尚处于摸索、起步的.过程,暂时还未较好地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同时也说明,我市的体育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在产业总量、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与开发。

产业调研报告

20xx年底,北京华麟合众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启动猕猴桃产业基地(理化)土地流转工作;自此,理化乡猕猴桃产业正式起航。4年来,在全体猕猴桃产业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农工党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理化乡猕猴桃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吹响了理化乡脱贫攻坚的号角。

一、乡情简介。

理化位于大方县城南面,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9公里,交通便利。东与黄泥塘镇接壤,南与马场镇隔河相望,西与小屯乡相连,北与羊场镇毗邻,贵毕高等级公路从境内穿过,区位优势明显。全乡总面积124.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545亩,水田600亩,人均占有耕地1.59亩,主要以坡耕地为主。全乡辖10个村、1个居委会,142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48726人(13240户),是一个以苗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8%。

近四年的辛勤耕耘,到目前为止,理化乡现有标准大型公司+基地+农户猕猴桃基地3个,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猕猴桃基地5个,散户种植约63家,种植面积共计4100余亩。其中:

华麟猕猴桃种植基地位于果木村坡头组,占地面积1000余亩,种植品种为金圆,套种绿肥,20xx年基地猕猴桃种苗进行式挂果,20xx年正式投产,每亩实现产值1元。

瑞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理化村,占地面积300余亩,种植品种为金圆,套种绿肥、黄豆,20xx年进行试挂果,预计20xx年正式投产。

为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长春村白营组,种植品种为贵长,套种辣椒,占地面积150余亩,20xx年试挂果,预计20xx年正式投产,每亩实现产值7200元。

红平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长春村新营组、白营组,占地面积450余亩,种植品种为贵长,20xx年试挂果,预计20xx年投产。

为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偏坡村座坡组,占地面积400余亩,种植品种为贵长,套种魔芋,20xx年试挂果,预计20xx年正式投产,每亩实现产值7200元。

天生塔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大塘村大水井组,种植品种为贵长,占地面积100余亩,20xx年试挂果,预计20xx年正式投产,每亩实现产值7200元。

三、经验做法。

对象选择科学。产业对象选择科学,结合全乡气候、土壤特点,将猕猴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载体,逐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参与对象选择科学,积极引进北京华麟、贵州新农大等大型成熟农产企业,主动引导培育瑞峰、为民等规范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参与者角色丰富、结构合理。帮扶对象选择科学,结合精准扶贫工作,优先选择贫困建档立卡户入股、务工,为贫困家庭提供务工、分红机会。

服务方式科学。队伍建设精准,以目标任务为导向,成立专业服务工作组,国土、司法、宣传、扶贫等部门精准服务。过程服务精准,明确征地补偿标准、入股合作形式,做透明事、算透明账;宣传到组到户,征地测量服务覆盖全过程。

种植方式科学。“猕猴桃+”思维引领农业板块经济百花齐放。猕猴桃+辣椒,形成果蔬一体化种植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猕猴桃+绿肥,绿肥固氮、松土功效可改善猕猴桃生长土壤环境,同时绿肥可作为牧草,助推牧草经济与猕猴桃经济同步发展。猕猴桃+魔芋,结合猕猴桃市场属性,发展消费人群与猕猴桃相近的魔芋种植,实现产业抱团发展。

四、存在困难。

基础设施方面。水源保障设施建设滞后,现有水源保障方式主要以自然降雨、水车运输为主;水源限制了猕猴桃种植规模的扩大。路网设施建设滞后,现有种植基地主要都是临路而建,部分适宜发展猕猴桃产业土地待开发,如法乐村五组、六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但路不通则商不进。

资金技术方面。小型合作社、地方散户都存在资金技术困难问题,现有资金来源主要为农户集资,技术知识来源为华麟等大型基地的参观学习。资金与技术的瓶颈制约着这些种植基地的发展壮大。

五、应对措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全乡猕猴桃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重点打通全乡交通路网,以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区域路网建设为主,启动理化至石牛、法乐、金鸡、新发三条通村公路26.9公里的建设,逐步解除道路交通对法乐、新发等村产业发展的束缚。完善配套水利基础设施,投资250万元在理化乡新发村修建水池1000立方9个,投资100万元在理化乡法乐村实施改扩建沟渠工程。

强化资金技术支持。结合“特惠贷”等专项扶贫政策,采用政府担保、农户贷款的形式,进一步解决发展资金瓶颈;继续加大外商外资引进工作,充分利用市场资本充实农业板块经济基础。加强技术支持培训,设立猕猴桃技术支持站点,聘请猕猴桃种植技术专职培训培训人员,宣传+培训+指导多维技术支持形式解决技术短缺难题。

产业调研报告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掌握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情况,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减少贫困、缩小差距、增加收入、构建和谐为目标,以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为抓手,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积极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增强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探索与**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新模式,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就对全县扶贫开发进行的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边界,下辖十个乡镇,总面积728平方公里,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全县总人口52万,其中:农村人口46万多人,占总人口的88.5%,有19个贫困村,全县现有人均收入低于2763元贫困户12264人,通过调查分析,致贫的原因:1、因家庭劳动力缺少致贫的3820人;2、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致贫的1160人;3、因孤寡残、五保需社会保障致贫4225人;4、其他原因致贫3059人。

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推进整村推进项目实施。

20xx年度上级扶持我县19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310万元,安排扶贫计划项目38个,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建水泥公路24条32公里;水利设施4条1350米;绿化、亮化工程1处;文化活动广场9处。近几年来,在上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通过乡、村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努力,全县19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极大的方便了广大群众出行。随着周围环境的不断美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悄改变。部分村子安上了路灯,铺上了水泥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休闲娱乐文明适度,社会环境稳定和谐的新景象,使广大干群对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二)、以促进生产发展,全力推进产业扶持。

今年是产业扶持第一年开始,上级下达产业扶持资金380万元,我县19个扶贫村以主导产业建设和贫困户增收帮扶工作作为重点,力求通过整村推进,使各村级主导产业有较大发展,大部分贫困户都能具备脱贫的能力。通过反复调查,深入研究,结合各村实际,帮助全县19个贫困村制定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计划,使19个贫困村在整村推进中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建设任务,同时,也解决了以往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中发展主导产业项目建设的难题。

(三)、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中心,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为了做好雨露计划培训转移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同时,我办领导班子深入基地调研检查指导培训工作,要求有关部门对培训输出学员家庭遇到的困难结对帮扶,为输出人员创造良好的外出的环境。今年我县完成雨露计划培训共210人,下拨资金19.8万元,其中职业教育培训80人,拨付资金12万元,转移就业培训130人,拨付资金7.8万元,全部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贫困对象手中,转移就业率达100%,有效的增强了贫困群众的就业能力,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

(四)、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为重点,确保移民搬迁的政策落实。

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由政府主导,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实施。因此,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要求有关乡镇及部门要明确任务、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找准工作着力点,同时要求县级相应资金配套到位,确保全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强力推进,并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组。

20xx年省下达我县扶贫移民搬迁任务598人,通过乡、村、组层层把关摸底,在充分尊重移民对象的意愿下,全部进行集中安置,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坚持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确定在长平乡淡塘村工业园安置点,安置点主体工程已封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起动,全县108户598人已签订协议搬迁入住。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一是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分解扶贫开发任务,将责任落实到乡镇和帮扶部门,确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将扶贫工作纳入全县年度综合目标考评体系,加强检查,严格奖惩,确保完成各阶段扶贫工作目标任务。二是对照整村推进开发目标,通过重点突破,示范建设,圆满完成了整村推进贫困村建设任务。三是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启动贫困村干部培训工程,不断增强贫困村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和扶贫开发能力。四是结合党的群众路线等活动,组织开展一系列访贫问苦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县各级各部门、机关干部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主动性,并且每年年终岁末,县委县政府领导开展了走访慰问活动,走访低保、五保户,优抚对象,受灾群众,帮助他们找资金,找政策,找出路,在全县范围内形成讲扶贫、议扶贫、干扶贫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以贫困村村屯道路,人饮、通电、贫困户住房改造等工程建设为重点,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生存难等实际问题,为消除贫困地区自然条件障碍,奠定发展基础创造出良好条件。

(三)坚持以贫困村产业培育为支撑,着力解决贫困农民增收问题。因地制宜选准发展项目。将产业开发与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紧密结合,选准果品、蔬菜等特色经济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实行片区开发,综合布局。

(四)坚持以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为根本,大力实施智力扶贫。一是积极开展扶贫方针政策宣传,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法纪意识、市场意识和自我发展脱贫的信心,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二是实施科技扶贫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普及农业科普知识,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方法,努力增强贫困群众就地创业、自主脱贫能力。三是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抓好贫困劳动力的`转移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的基本务工技能,拓展就业门路。

(五)落实项目资金监管措施,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责任制,使用报批制、公示公告制、专户核算制、县级报账制、监督审计制等六项制度。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县扶贫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离摘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帽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形势下,扶贫开发面临以下问题和困难:

(一)扶贫形势依然严峻。通过扶贫整村推进后,我县贫困现象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剩余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分散,其居住条件很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弱。二是这部分贫困群体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在国家实施低保政策后,尽管这部分人温饱已得到解决,但现金收入较少,生活质量不高。三是贫困群体弱势地位十分突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民整体收入远远低于城镇,而贫困群体的收入更不能与城镇收入相比,在长期的贫困状态下,其思维方式更加保守,心理素质极其脆弱,容易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因此必须对这部分人实施全方位的扶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四是贫困对象综合素质低,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技术难度大,脱贫致富能力低。五是现阶段扶贫政策及力度在不断加大,而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

(二)贫困人口致贫和返贫因素依然存在。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始终存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健全,群众因灾、因病等致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是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重点村所要解决的问题多,面很广,所需的财力很大。几乎所有的重点村修几条水泥街道,就需要好几十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本身都不够用,还要群众自筹几万元,才能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自筹资金占所有资金的比例一般在20%50%之间,有的村因居住的很分散,由几个自然村组成,工程量很大,所需资金就加大很多,自筹资金量和财政资金量投入几乎是1比1,甚至更多,造成贫困村自筹资金的筹措难度很大,工作极其难做。加之扶贫开发主要任务是解决贫困村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等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主要面向全村群众,对于绝对贫困户没有扶持资金。

五、对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面对困难和问题,今后要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我们必须理清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对今后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有利契机,以道路、供水、环境整治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想尽千方百计向上争取资金,通过整合各部门资金来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贫困村行路、饮水、卫生、移民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二)进一步开发壮大特色产业。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中,大力发展内容丰富的绿色产业。加大力度招商引资,积极树立要我做为我要做,给物不如给项目的理念,变救济式扶贫为开放式扶贫。以筑巢引凤的开放心态,把企业引进来,把扶贫户、扶贫资金与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激励措施,让企业得以突破发展,最终实现特色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强、贫困群众致富的目标。

(三)积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在具体工作中要创新并做到七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扶贫项目的确定要与贫困群众的利益相结合;二是选定贫困对象要与低保政策相结合;三是整村推进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四是政府引导与群众积极参与相结合;五是项目整合与资金整合相结合;六是项目建设与职能部门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产业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近期,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并就新时期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政策机遇,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形成产业和经济优势,是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课题。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区位优势明显,随着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政策环境,发展旅游产业具备了良好的资源、政策和工作基础。

第一,在资源禀赋方面。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古人类遗址、古墓葬群、古动物化石点106处,馆藏珍贵文物30余件,有野狐峡、、、仙姑山、、生态园等10多个旅游景点。据考证,地处在关山深处的是秦汉皇帝祭祀炎黄二帝的上、下畤遗址。根雕、剪纸、刺绣、罐罐茶、洋芋搅团、核桃包子等民间工艺品和风味食品,都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

第三,在工作基础方面。历届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近两年来,县上把旅游产业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点产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完成了《县旅游业开发策划纲要》,《县人文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人文生态旅游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成立了省陇山()历史文化暨旅游开发研究会。编辑出版了《历史文化研究文集》、《县览胜》、《诗话》等系列丛书。按照加快建设宜居宜商宜游区域中心小城市的思路,先后建成了人民广场、河风情线、公园,完成了景区一、二期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了雷神山生态园,建成国家3a级景区生态园、2a级景区公园,景区先后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建成三星级宾馆2座,二星级1座,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全县旅游产业综合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总之,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比较明显,基础条件比较优越,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但是,旅游产业是一个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要经历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而我县旅游产业刚刚起步,还处在起步期向发展期过渡的阶段,景区(景点)规模普遍偏小,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对外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强,综合效益和带动发展优势尚未凸显,加快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1、科学制定规划。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按照“理念超前、要素齐全、符合县情、便于操作”的原则,在整合全县各种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修建性控制详细规划,尤其是在加强与交通、文化、农业、林业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的同时,重点做好关山旅游经济区和、玄峰山等重点景区(景点)建设规划。通过规划来提高景区开发质量,增强景区吸引力和竞争力。要强化旅游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执行“没有规划不准上项目,规划不通过审批不准实施,项目未经审查不准动工”的原则,切实加大旅游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力度,防止盲目开发,充分发挥规划对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的统领和指导作用。

2、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侧重的整合资金主攻旅游产业大项目。建立扶持和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工作机制和投融资机制,重点在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用地、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快制定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组建旅游开发公司,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对重大旅游项目实施政府贴息,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旅游项目的贷款规模,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经营旅游产业,兴办旅游项目,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3、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彰显特色,强化功能,丰富内涵,完善服务,优化环境的思路,重点实施一批对旅游线路具有支撑作用的重点项目,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景区基础建设。重点抓好关山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区、汭河旅游观光长廊、基础设施建设、关山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等8个过亿元项目,将、、、等景区有机连接起来,初步形成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西部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二是加快道路通讯建设。把完善交通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重点实施、、三条旅游道路,加快建设各主要景区的`停车场,组建旅游客运公司,配套建设通讯基站、公用电话和电子触摸屏等通讯设施。三是加快旅游标识建设。按照景区标识建设规范化的要求,突出文化特色和人性化服务特点,紧密与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主干道路相衔接,规范设置景区标识指示牌和导览牌,方便游客通行。

4、完善服务设施。重点解决接待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全面提高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一是积极发展住宿餐饮娱乐。大力发展星级旅游饭店、经济型宾馆和“农家宾馆”,形成以星级宾馆为龙头,旅游环线经济宾馆为主要组成部分,景区周边“农家乐”为补充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积极挖掘关山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建立、、三个特色饮食区,开发核桃包子、洋芋搅团、麻腐、山野菜等特色系列食品。依托艺术团,积极实施避暑养生、休闲娱乐、民俗演绎和游客体验等参与和互动较强的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和完善旅游活动的文化特色。二是大力开发旅游商品。突出地方特色,挖掘民俗工艺品和绿色原生态特有产品,深度开发旅游商品。在民俗文化商品开发上,重点开发工艺陶瓷、书画、挂历、台历、社火脸谱、刺绣、荷包、皮影以及民间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在特有纪念品开发上,主要是依托药材种植园区和药材种植产业协会的主导作用,开发核桃、蕨菜、黑木耳、沙棘、药材等各种旅游商品,逐步形成产业连市场、引游客、增收入的良性发展格局。

5、强化宣传促销。实施市场开发战略,以提升旅游整体形象为目标,加强旅游宣传品制作,加强营销策划,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一是加强节会宣传。通过举办、参展各类旅游节会,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提炼鲜明的主题口号,积极参展促销。二是开展主要客源地推介活动。通过走出去参展促销,请进来考察踩线等方式,重点开发西安、宝鸡等一级客源市场,还要积极培育开发二级客源市场,加大与大型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的合作,招揽游客。三要积极开展旅游网络营销活动。加大旅游电子工程建设,完善网络平台,加大网络内容的充实和更新,制作一批反映旅游特色的旅游风光片,依托大台、大报、大刊、大网等主要媒体,组织开展宣传促销活动,积极培育旅游消费群体。

产业调研报告

未来,我国康复医院的市场规模在千亿以上。20xx年,卫生部启动康复医疗服务三级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其中专业的康复医院主要承接综合医院急性后期的病人。按照一家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对接1—2家康复医院测算,未来我国康复医院的个数将达到8000—10000家,对应的'市场规模在1500亿元左右。而截止20xx年,我国康复医院的个数为376家,康复医院的总收入仅58亿元。考虑康复市场巨大市场潜力和政策催化需求释放,康复医疗产业面临巨大机遇,维持行业增持评级,相关受益公司包括湖南发展(000722)、和佳股份(300273)和澳洋科技(002172)。

康复医院易以托管或者合作投资方式开展。在严格控制药占比的政策背景下,大型公立综合医院急需扩大医疗服务收入,康复科或康复医院具有低药占比高治疗费用的特点,为医院创收提供新的增长点,但康复治疗不同于临床治疗,强调患者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服务,大多数公立医院不具备康复技术的管理体系。而市场凭借成熟的管理经验、差异化的服务和技术培训体系赢得与公立医院合作的机会,直接嫁接公立医院资源,实现病人快速转诊,同时,采用标准化的治疗流程,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实现康复医院的快速扩张与复制。

康复医院具有高利润率、易复制的特点。对比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回报快,2~3年便可实现盈利,单位病床投入成本低,利润率高,以上海首家二级康复医院—一康康复为例,20xx年4月正式运营,20xx年便扭亏为盈,20xx年净利润率高达19。8%。且康复医疗多为标准化的治疗手段,易复制扩张。目前,我国个人办康复医院占比达到44%。随着社会办医政策的持续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民营资本迈入康复产业。

康复治疗的医保支出占总医保支出比例极低。以广东省为例,医疗保险及工伤保险中康复总支出的占比仅为3。3%,医疗资源与康复资源的配置严重失衡,阻碍了康复产业的发展。20xx年3月22日,人社部、卫计委、民政部、财政部、残联五大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人社部发?20xx?23号),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新增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比原有9项,支付范围得到成倍扩大,有望改善目前康复治疗医保占比低的状况,带动康复医学市场迅速扩容。

产业调研报告

为了加快果品产业的发展步伐,把开县建成全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以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局的总体布署和安排,结合果品生产的实际情况,由经作科、果树站3名技术干部,分赴到花林、长沙、铁桥、临江等乡镇,对果品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一、果品产业发展现状。

开县是三峡库区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柑桔产业大县,素有“桔乡”、“金开县”之美称。果品产业是开县农村经济中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县大力实施“换掉柑桔劣种跨世纪、改善基础条件上档次工程”,对盘强果品产业,改善果品质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产初步实现了布局合理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

(一)有宏大的生产规模。开县果品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先后建立起以长沙镇为中心的柑桔生产基地乡镇22个,面积27万亩,年产量8万吨;以铁桥为中心的伏淡季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1个,面积10万亩,产量2万吨。果品产业常年产值突破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已成为重庆市果品生产大县。特别是“渝开”牌优质锦橙名闻遐迩,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形成了以“渝开”牌锦橙为主导品种的传统优势柑桔产业。

(二)有较多的.优良品种。“白桥会议”之后,果品产业加紧实施高换工程,加速劣质品种改换,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道路。截止20,全县累计完成柑桔高换790万株,共引进、推广锦橙、脐橙、夏橙、血橙、桠柑、杂柑等名、优、特、新品种品系50多个,20多个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种,果树良种率达60%,果品优质果率达55%。

(三)有较高的生产效益。90年代以来,成功地实施了长江柑桔带建设项目、重庆市柑桔高接换种项目、果品品种改良示范基地项目和锦橙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实施,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产值800万元,改良实施区域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长沙镇长沙村改良的优质锦橙和脐橙,销售收入较增收60万元。随着良种柑桔的逐年推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示出来。

(四)有知名的品牌。我县是全国闻名的锦橙生产基地县,开县锦橙曾连续六年获全国柑桔鉴评锦橙组第一名,“渝开”牌锦橙先后于、20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开县锦橙、纽荷尔脐橙、太田桠柑被推荐为全国柑桔产业结构调整良种;开县“铁桥牌”优质梨已名扬川、渝两地。加入wto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推动,将使我县优质水果生产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五)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本县境内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5℃,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时数1463小时,无霜期306天。我县海拨500公尺以下的耕地占70%,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成土母质氧化钾含量丰富,ph值6.5左右,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因此,发展果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六)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国内市场上,我县与“三北”地区和京、津、沪、渝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长期的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县外年销售量柑桔7万吨以上,梨主要销往“渝——万”干线为纽带的周边区县;在国际市场上,我县每年向俄罗斯、蒙古、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柑桔5000吨左右。入世后,我县以“渝开”牌锦橙为主体的开县柑桔将抢滩国际国内市场,优质梨、李等伏淡季水果也将在整个渝东北市场觅得更多的机会,开县水果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销售前景。

二、果品产业发展规划。

至,全县果品种植面积发展12.5万亩,其中:柑桔发展8万亩(锦橙3万亩,夏橙5万亩),优质梨2.5万亩,桃李等2万亩。到20,全县果品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产量达20万吨,产值2.4亿元,实现果品生产增加值1.77亿元,税收1939万元。其中:柑桔发展到35万亩(锦橙22万亩,夏橙5万亩,红桔4万亩,脐橙、桠柑等4万亩),产量16万吨,产值2亿元,增加值达1.5亿元,税收1664万元(锦橙产量5万吨,产值0.7亿元,增加值0.5亿元,税收560万元);优质梨发展到5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1200万元,增加值877万元,税收96万元;桃李等发展到10万亩,产量2.8万吨,产值2240万元,增加值1637万元,税收179万元。

三、果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发展资金。按照县委、县政府打造中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的发展要求,需果品产业发展资金2.5亿元,就目前看,资金投入较少。一是农民不原出钱发展果品生产,全县在县外打工的农民达30多万人,每年打工收入达2.4亿元,其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房屋建设和发展三产业上,用于发展果品生产的资金较少;二是乡镇近年财政较困难,在果品产业发展中,很少有资金安排;三是据了解,今年县上安排的扶贫资金用于果品生产的发展资金只有75万元,较去年少一半,退耕还林政策也只有2万亩(其中柑桔1.5万亩,优质梨0.5万亩);五是去年县上安排用于柑桔高换的扶贫资金,经过县上有关单位验收后,至今部分乡镇资金还没有到位。

(二)部分乡镇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领导对果品产业发展认识不够,认为年年都在抓果品生产的发展,但“卖果难”现象仍然突出,没有真正将果品生产工作作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硬仗来打,对今年工作及“届期”规划思路不够清晰。如江里片区县上规划发展优质梨,但该片区的个别乡镇领导认为县上硬性规定发展优质梨,而农民认为这些区域不适宜种植优质梨,愿意种植柑桔,因此这些乡镇领导对发展优质梨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县上规划的任务难以完成。

(三)部分乡镇规划不成片。前两年虽然新植的柑桔、优质梨面积比较大,但由于没有集中规划成片,而是分散种植,不利于田间管理;加之建园的基础条件差,管理技术没有到位;特别是去年其他部门从县外引进的优质梨种苗质量差,导致果树栽植后成活率不高。

(四)果树栽后管理不力。有些干部没有督促、指导果农按照科学技术要求抓好果树生产的管理,配方施肥、保果壮果、病虫综防、树盘覆盖、果实套袋、人工授粉六大实用技术落实到位差,特别是今年少数乡镇出现了柑桔高换树不能下砧的问题。

四、果品产业发展中的对策。

(一)借鉴工业思维模式。用工业思维谋划果品业,着眼于经济全球化,按照技术高新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商品品牌化的要求,把果园办成“绿色工厂”,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全面提升果品产业升级。

(二)推行企业化运行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业主开发运作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在果品业发展中积极推行企业化管理。要主动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企业建立合约关系,为果品加工争取订单。大力争取有一定资金、技术实力的工商企业、私营业主到我县落户,从事果品鲜销及批发市场建设。壮大果品生产者及运销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能力。

(三)探索绿色食品生产模式。果品业本质上即是一个生态型产业。“猪——沼——果”生态模式实用性强,经济、环保效益高,颇受果农的欢迎。要进一步合理利用果品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增值,大力引进环保技术,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开发生产绿色食品。

五、果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落实果品产业发展资金。县政府应设立果品产业发展资金,安排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村移民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等各种农业专项资金应集中使用。同时,建议县委、县政府及时安排和兑现今年果品产业发展资金,以确保果品产业的稳步发展。

(二)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汇源三峡果业集团已落户万州,并计划在我县长沙镇建立分厂。建议县上应尽快与汇源三峡果业集团联系,早日在我县建立加工分厂,以确保果农生产的水果不售销路。

(三)建立果品产业激励机制。建议县上出台政策,凡机关、事业单位承包或参与果品生产、经营的干部职工,原单位一切待遇不变,并可领取本单位的奖金,同时对承包50亩以上的干部职工,在项目资金上应给予扶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