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岂能盗铃(模板14篇)

时间:2023-12-14 13:37:37 作者:灵魂曲

优秀作文是通过对思想和情感进行深刻表达,以及对语言和结构进行合理运用而得以形成的一种文体。它能够展现出作者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个性,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写一篇优秀作文需要我们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到的观察力,同时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实践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掩耳盗铃教案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习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1.改编读本和选材理由。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初期,读本的选择多为国外引进的绘本,随着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许多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孩子,从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部分喜爱读书并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研究的教师收集了大量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筛选。我们认为针对学龄前阶段幼儿选择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一是应重视和关注儿童的视角,尽量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品内容是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应具有积极的思想情感,对幼儿的成长有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教学中慎重地选取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并在文字上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努力做到文字表达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尽量浅显易懂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我还与图画的创作者多次沟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绘本的创作。

2.朴实、有节奏的活动环节设计。整个活动由五个大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共同观察图书第2~3页,引发第一次猜测、讨论,激发阅读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进行第二次猜测、讨论。第三个环节,幼儿自由阅读(从第9页至结束),师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理解。第四个环节,集体完整阅读图书,全面感知图书的内容。第五个环节,寻找图书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纵观整个活动环节,我力求简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教师一起平静而投入地走进绘本里的阅读状态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考虑到《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故事,具有叙事性,故事情节推进的脉络比较清晰,有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动环节设计上,我关注活动环节的推进合着幼儿感知《掩耳盗铃》故事的节拍,努力追求活动环节组织的节奏与故事叙事节奏的和谐共振,让朴实的活动本身对幼儿产生吸引力,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自然流露。

3.简约、生动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艺术以及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我认为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安心、静心、定心的,投入地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应讲究简约、生动。从课堂的氛围入手,引领幼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掩耳盗铃》阅读活动中,我只设计和运用了猜测讨论、动作模仿、自主阅读等为数不多且简便易行的教学策略,并以生动的方式落实这些教学策略,让简约的课堂充满活力。运用猜测讨论的教学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儿好胜的心理,由猜测引发的讨论,热烈而积极,有效地生成有意义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图画书画面的基础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动作,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让孩子与角色间产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活动中,教师还提供了一个让幼儿自主阅读图画书的机会。这个机会安排在整个阅读活动的中间,先前的阅读和猜测讨论引起了悬念,此时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寻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阅读,孩子们投入而积极,较好地起到了引领幼儿走进图画书静心阅读的作用。

实践证明,早期阅读活动中简约而生动的教学策略的运用符合阅读活动本身的特质,且符合孩子发展需要。

掩耳盗铃教案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1、在理 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二课时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 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教案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造句

1、硬把错事合法化,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把戏,事实的真相,大家心头是雪亮的。

3、对于自我价值的掩耳盗铃会将你引入邪路。

4、我们在做学问上一定不能掩耳盗铃,要的是实事求是。

5、他们硬把汉奸合法化了,这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的把戏。

6、你找藉口来掩饰贪污的.事实,这种掩耳盗铃的技俩,早晚会被发现的。

7、你这样做,跟掩耳盗铃没什么分别。

8、就是因为你上次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掩耳盗铃导致了你这次考试没有及格。

9、别以为自己聪明,可以掩饰所做的坏事,其实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10、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盗铃的事情了。

11、你这种愚蠢的做法无疑是掩耳盗铃。

12、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掩耳盗铃。

13、如果你在这件事情上对我掩耳盗铃的我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14、政府之间的交往,看似有模有样有心有意,实际上大家都清楚,我们玩的是掩耳盗铃。

15、做事情一定要诚恳,()不要万事都是掩耳盗铃的。

16、妄想把不法行为合法化,只不过是掩耳盗铃把戏罢了。

17、不幸的是,就像他们已经看到的,这种一厢情愿掩耳盗铃式的做法实在是没什么效果。

18、这样做犹如掩耳盗铃,除了自己欺骗自己外,还有什么用呢?

19、这两种阴谋论听起来像极了掩耳盗铃。

20、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掩耳盗铃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21、一个人做了坏事,还编出一套理由来掩饰,那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22、网络上闹的沸沸扬扬的“被自杀”事件,使得当地的公安机关愚蠢行为无异于掩耳盗铃。

23、他光明正大,从不做掩耳盗铃的怪事。

24、难道你不觉得你这样掩耳盗铃的听课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吗?

25、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实质上在掩耳盗铃。

26、硬要将违法的搜括说成是合法的借贷,岂不是掩耳盗铃的做法?

27、他光明正大,从不做掩耳盗铃的怪事。

28、掩耳盗铃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29、掩耳盗铃是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昧的方法。

30、掩耳盗铃只有在这儿是可能的,另外一边儿是不成能的。

31、他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32、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33、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一定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34、这种一手遮天的做法,正是掩耳盗铃,欺骗不了大家。

掩耳盗铃教案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1、在理 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 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造句

1、掩耳盗铃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2、掩耳盗铃是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昧的方法。

3、难道你不觉得你这样掩耳盗铃的听课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吗?

4、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5、做事情一定要诚恳,不要万事都是掩耳盗铃的。

6、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7、他光明正大,从不做掩耳盗铃的怪事。

8、就是因为你上次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掩耳盗铃导致了你这次考试没有及格。

9、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掩耳盗铃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10、他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11、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一定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12、如果你在这件事情上对我掩耳盗铃的我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13、我们在做学问上一定不能掩耳盗铃,要的是实事求是。

14、你这样做,跟掩耳盗铃没什么分别。

15、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盗铃的事情了。

16、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实质上在掩耳盗铃。

17、你这种愚蠢的做法无疑是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造句

1、就是因为你上次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掩耳盗铃导致了你这次考试没有及格。

2、难道你不觉得你这样掩耳盗铃的听课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吗?

3、你这样做,跟掩耳盗铃没什么分别。

4、这样做犹如掩耳盗铃,除了自己欺骗自己外,还有什么用呢?

5、硬把错事合法化,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把戏,事实的真相,大家心头是雪亮的。

6、掩耳盗铃只有在这儿是可能的,另外一边儿是不成能的。

7、硬要将违法的搜括说成是合法的借贷,岂不是掩耳盗铃的.做法?

8、你找藉口来掩饰贪污的事实,这种掩耳盗铃的技俩,早晚会被发现的。

9、这种一手遮天的做法,正是掩耳盗铃,欺骗不了大家。

10、对于自我价值的掩耳盗铃会将你引入邪路。

11、一个人做了坏事,还编出一套理由来掩饰,那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12、政府之间的交往,看似有模有样有心有意,实际上大家都清楚,我们玩的是掩耳盗铃。

13、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14、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实质上在掩耳盗铃。

15、别以为自己聪明,可以掩饰所做的坏事,其实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16、网络上闹的沸沸扬扬的被自杀事件,使得当地的公安机关愚蠢行为无异于掩耳盗铃。

17、如果你在这件事情上对我掩耳盗铃的我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18、掩耳盗铃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19、你这种愚蠢的做法无疑是掩耳盗铃。

20、你女朋友站在背后痴痴地笑,说你这叫掩耳盗铃。

21、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掩耳盗铃。

22、他光明正大,从不做掩耳盗铃的怪事。

23、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盗铃的事情了。

24、做事情一定要诚恳,()不要万事都是掩耳盗铃的。

25、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26、不幸的是,就像他们已经看到的,这种一厢情愿掩耳盗铃式的做法实在是没什么效果。

27、这两种阴谋论听起来像极了掩耳盗铃。

28、他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29、我们在做学问上一定不能掩耳盗铃,要的是实事求是。

30、他光明正大,从不做掩耳盗铃的怪事。

31、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一定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32、妄想把不法行为合法化,只不过是掩耳盗铃把戏罢了。

33、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掩耳盗铃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34、掩耳盗铃是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昧的方法。

35、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掩耳盗铃》教案

《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我通过让学生借助图画自读课文来理解,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然后再让学生演一演,通过表演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成语故事。并揭示寓意。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对于寓意的理解也比较透。

《掩耳盗铃》是一篇寓言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说出这则寓言的寓意,而是以“演一演”为主线,把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本剧表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以表演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一遍遍地读课文,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用“盗铃人被抓住了,你想对盗铃人说些什么?”一个问题,使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与想象。从学生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所蕴含的深刻寓意,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最后我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续写

有了!我就装作过路人!这样,他们就会误以为小偷已经逃走了,嘿嘿,看我多聪明!

被抓了可就倒霉死了,这个“偷铃方法”还是我“亲自‘发明’”的,为了想这个方法,我可已经两天两夜没吃饭了!

突然,从大门里冷不丁的冒出一个人:“喂,你偷我家铃铛,我要报官!”

一听到这儿,我立马就想跑,可已经来不及了,那户人家一下子把我揪了进去,我的屁股着了一下地,确定能睡时,我便一下子进入梦乡。

第二天,那户人家带着我去了官府,你问我是怎么醒的?那户人家一下子泼我一盆冷水,还带冰。我就醒了。

在法庭上,我们都争论不休......

最后,我想出来一个“好主意”:买通官府。

我来到法官的身边,对他说了一些承诺的话。

法官一拍惊堂木:“来呀,把这个偷铃的押进大牢!因为他试图买通我!”

哦,这辈子真是倒霉!看来以后不能干偷偷摸摸的事了!

《掩耳盗铃》教案

教学目标 :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教案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一课时。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身的耳朵偷他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方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他人发现了:掩住自身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身听不见,他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身欺骗自身。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他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身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掩耳盗铃》教案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习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1.改编读本和选材理由。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初期,读本的选择多为国外引进的绘本,随着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许多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孩子,从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部分喜爱读书并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研究的教师收集了大量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筛选。我们认为针对学龄前阶段幼儿选择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一是应重视和关注儿童的视角,尽量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品内容是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应具有积极的思想情感,对幼儿的成长有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教学中慎重地选取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并在文字上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努力做到文字表达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尽量浅显易懂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我还与图画的创作者多次沟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绘本的创作。

2.朴实、有节奏的活动环节设计。整个活动由五个大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共同观察图书第2~3页,引发第一次猜测、讨论,激发阅读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进行第二次猜测、讨论。第三个环节,幼儿自由阅读(从第9页至结束),师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理解。第四个环节,集体完整阅读图书,全面感知图书的内容。第五个环节,寻找图书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纵观整个活动环节,我力求简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教师一起平静而投入地走进绘本里的阅读状态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考虑到《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故事,具有叙事性,故事情节推进的脉络比较清晰,有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动环节设计上,我关注活动环节的推进合着幼儿感知《掩耳盗铃》故事的节拍,努力追求活动环节组织的节奏与故事叙事节奏的和谐共振,让朴实的活动本身对幼儿产生吸引力,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自然流露。

3.简约、生动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艺术以及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我认为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安心、静心、定心的,投入地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应讲究简约、生动。从课堂的氛围入手,引领幼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掩耳盗铃》阅读活动中,我只设计和运用了猜测讨论、动作模仿、自主阅读等为数不多且简便易行的教学策略,并以生动的方式落实这些教学策略,让简约的课堂充满活力。运用猜测讨论的教学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儿好胜的心理,由猜测引发的讨论,热烈而积极,有效地生成有意义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图画书画面的基础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动作,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让孩子与角色间产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活动中,教师还提供了一个让幼儿自主阅读图画书的机会。这个机会安排在整个阅读活动的中间,先前的阅读和猜测讨论引起了悬念,此时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寻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阅读,孩子们投入而积极,较好地起到了引领幼儿走进图画书静心阅读的作用。

实践证明,早期阅读活动中简约而生动的教学策略的运用符合阅读活动本身的特质,且符合孩子发展需要。

《掩耳盗铃》教案

1.学会“掩、盗、偷、碰”四个生字和新词。

2.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理解偷铃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能理解“掩耳盗铃”的寓意。

4.能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懂得人们做了坏事想使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骗自己的道理。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2.培养想象力和口头复述能力。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有所感受。

一课时

1.看故事表演,听范读,想:这个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揭题、释题、读题。

1.自由读课文,读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质疑,师归纳目标。

(1)盗铃人是怎么想的?对吗?为什么?

(2)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自由读,把他是怎样想、做的句子画出来。汇报。

2.同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联系上下文想想你觉得他的想法对吗?讨论汇报。

4.看图发挥想象。

(1)盗铃人当时的表情、动作怎样?他会想些什么?

(2)课文怎样写的?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读。

1.过渡:盗铃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被发现,这时候你弄明白了什么?(指名小结)

2.创设情境:如果你是路人,看见他想伸手偷铃铛,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小组内说,师生合作演)

举一些事例说说实际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例子。(小组说——指名讲)

创设情境,师生合作演。

复述故事:回到家,给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掩耳盗铃》教案

1、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习“掩耳盗铃”的成语。

3、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表演课文。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感想。

一、揭题引入

1、板书课题,回想以往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说一说。

2、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出学习寓言的目的。)

3、板书:掩耳盗铃 (解释“掩”和“盗”的意思)

二、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偷铃人的心里的想法让学生找出句子,用“――”划出,并指导读出自以为聪明的语气,再结合偷铃人的想法提出问题。(生提问)

3、教师归纳出学生的问题:

(1)是什么让他想到捂住耳朵去头铃铛的?

(2)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3)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四人小组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自学情况并从中悟出寓意

@结合课文出现的关联词“只要……就”、“刚……就”进行语言训练。

@从那个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表演课文,通过角色的互换再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人小组先排演,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出较精彩的小组进行表演,最后采访扮演偷铃铛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做得对不对或让观众评一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自己做的类似《掩耳盗铃》的事例,说一说。

四、拓展

29、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

明知 只要……就……

可是 如果……就……

谁知 刚……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