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模板20篇)

时间:2023-12-03 22:25:15 作者:XY字客

范文范本中的优秀篇章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下是一些获奖作文的摘录,这些作品在语言表达和主题阐述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应分为五步进行,概括为“明确目标、学习知识、教读示范、自读深化、习作训练”十二字。

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

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

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2)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3)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4)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写,是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佳形式。单元写作训练,就是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吸取单元课文写法,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练习。进行完前四步教学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有关文体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训练自然是水到渠成。高中语文教材几乎每一单元后都安排有与单元知识和课文同类文体的写作训练,只要我们认真指导学生练习,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程是我国各级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在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语文教学实践入手,对逐步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语文教育教学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良好培养提供相应的支持。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合理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良好培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新时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措施,保证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为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良好培养提供相应的支持。

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发现其重要性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方面,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传统文化教学进行优化调整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底蕴深厚,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传统文化知识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能够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对素质教育思想的全面贯彻落实。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对民族文化形成更为系统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传承和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受到其中教育思想的影响逐步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并且借助对传统文化教育材料的应用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形成多角度了解,促进学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得到激发,为传统文化的在新时期的良好传承提供相应的支持。

新时期受到新课程改革思想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尝试积极探索了传统文化教育措施,希望能够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加以培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逐步强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过于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希望能够借助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吸收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情感教育却相对忽视,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熏陶效果相对较差,严重限制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良好培养。其次,在教学方面对工具书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理解的能力不足,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根本无法实现,学生传统文化鉴别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也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入学习。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已经对传统文化教学的优化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新时期十分有必要对传统文化教学进行分析和阐释,制定更为科学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合理培养。

基于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可以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学优化措施,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加以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一)借助课堂氛围的营造对学生实施人文熏陶。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良好教学环境的熏陶,只有教师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才能够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产生相应的思想情感,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如在讲解高中语文必修2现代文《荷塘月色》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加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教学内容向外延伸,将李白的《古风》、晋乐府诗中的《青阳渡》以及杨万里的《莲花》等诗歌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再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配置古风音乐,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传统文化情境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优美意境,再以此为基础学习《荷塘月色》,学生能够对《荷塘月色》教学内容形成更为系统的认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能够获得良好培养,对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课内外相结合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加以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方面,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借助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活动逐步培养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切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观看相关影片,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阶段阅读《红楼梦》接受其中的情感熏陶。这样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课外教学活动,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必然会得到相应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视,并借助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加以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能够辅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对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语文教学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为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

[2]江旭华.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浅议中学生传统文化缺失之策略[j].考试周刊,20xx(55):37.

作者:张晓敏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长白学校。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最大的转身就是开始意识到教学的主体性,教学更注重学生的探究与思维能力发展,更关注激励、唤醒等方式。笔者在这里将要和大家共同探讨微探究教学。所谓微探究教学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微”处着手,以小化大或化大为小,见微知著,唤醒自我,从不同视角欣赏文本。本文以《陈情表》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浅谈微探究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探索。《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答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如何引导学生领略该文陈情艺术的“绝妙”是一大难点。微探究教学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目的性、创造性、启发性与适切性。基于此,笔者在探究《陈情表》陈情艺术的“绝妙”时精心设计“微问题”,层层深入,点燃学生思维之火,巧解文本难点。

第一课时后,学生借助工具书已大致了解了本文是李密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写的文章。但是怎样从文本阅读得出这个结论也是颇费脑筋的。笔者在教学中借“微”问题作大文章,从小切口进入,牵一问而动全文,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让阅读既不脱离文本,又能高于文本。文言文中不乏古代官职与人名的合称,例如《五人墓碑记》中有“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梅花岭记》中有“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这些都是官职与姓名等连用,而《陈情表》却有“前太守臣逵”“后刺史臣荣”这样看起来莫名其妙的组合。于是可以以此设置问题进行探究。微探究问题设置:这里的表达与惯例相比多了一个“臣”字,李密这样写用意何在?微问题一出,学生才惊觉这个表达确实特殊,他们不自觉地把这句话又读了数遍,然后开始各抒己见:生:这句话如果老师不说,我也没觉得特殊,就是读起来拗口一点,现在一说还真的特殊,太守、刺史本就是官职,再加个臣,太守臣,刺史臣,底下的注释中也没出现这个“臣”字的翻译。生:我发现一个问题,整篇文章李密都是自称为“臣”,现在又在他们的官职上加个“臣”,这中间是不是有关联?生:“臣———俯首称臣”,经过大家的议论我突然想到了这个词,这是李密在表明态度。生:对,李密想说自己和他们一样都是皇帝的臣子,愿意接受晋武帝的统属。生:原来李密心思缜密到这个地步啊,望尘莫及!(整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李密作为一个旧朝遗臣,身份尴尬,其心思缜密、言语谨慎,从此例可见一斑。“孝情”是可以光明正大放到台面上的,可“忠情”对于李密来说确实是一个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的难题,李密仅凭一个“臣”字就解决了难以言说的“诉忠情”。

李密在文章开头极力陈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在第三、第四段用说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忠孝抉择”,也就是只能先尽孝再尽忠。微探究问题设置: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互换位置,先说理后言情可不可以?生:我觉得也可以,先给晋武帝戴上高帽子,把不能尽忠的理由充分表达出来,再展现自己的现实处境,也未尝不可。生:我觉得不可以。在晋武帝面前,李密最合适的方式就是打感情牌。先动之以情,博得同情,然后才有机会说理。生:我觉得从人的认知顺序来说,还是先谈情比较好,正如妈妈要跟你讲大道理的时候,往往先用情作铺垫,然后一切就水到渠成了。(整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自己与祖母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祖母病情日笃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这个微问题在设置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把握文章结构,知晓作者的写作思路。问题设置的难度不是很大,与第一课时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对于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完成知识建构帮助较大。

微探究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教学组织者和学习者不竭的创造潜能,教师要利用教学契机,以新颖的视角创造性地设置微问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微探究问题设置一:“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个三段论式的推理,其大前提是“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其小前提是“臣孤苦,特为尤甚”,两者都已具备,可结论却没有说出,你能把李密真正想说的话补充完整吗?生:这很简单,大概意思就是说在这样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朝代,我的情况又是如此特殊,所以我因为要尽孝,不能出来当官。微探究问题设置二:李密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呢?生:肯定是说不出口,这件事只能让晋武帝意会,不可言传。生:这两个理由虽然冠冕堂皇,但不是无懈可击。毕竟他曾经也是在蜀汉当官的,能在蜀汉当官,为什么就不能在晋朝当官呢?生:在蜀汉当官是李密不可回避的历史,与其被晋武帝提及,不如自己主动谈及,还显得落落大方,而且在文中李密把蜀汉称为“伪朝”,也是跟历史划清界限的表现。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答案的生成往往也是水到渠成。这样的微问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完成认知的飞跃,获得更深层的阅读体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使命。语言和文字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其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是对文字和语言最好的培养,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对其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包含本民族发展过程当中的众多优秀文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记录着我们民族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通过对语文教学进行一定的传统文化渗透,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体味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

2.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文化底蕴较为深厚。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传统的中华文化,能够加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3.有助于抵御不良文化冲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所接受的信息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一些不良文化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文化的腐蚀。高中教师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提高学生对相关文化的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正确价值念的形成。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当中,一些语言语法的学习以及课文的学习有时晦涩乏味,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常常提不起兴趣。高中语文课程通过引入一些语句优美生动的诗词,亦或是有趣的寓言故事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引入的传统文化内容较为单一。

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课书当中,所引入的传统文化大多是古诗词和一些古代的文言文名篇,教师通常情况下就是对课本上的古诗词以及文言文进行讲解,不会过多的去引入其他的传统文化内容。有的教师对课文上的诗词所进行的讲解以也只是诗词表面意思的讲述,常常忽视带领学生去体味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当时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使学生感受不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常常忽视学生的情感观念。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当中的渗透并不是仅仅的局限于高中学生对相关的名句名篇的掌握上面,以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古代诗文为案例。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古诗文学习,教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诗文的讲解,进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而对其产生思想共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些高中教师仍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文章表面意思的理解上面,主要对古诗文的结构特征以及语言翻译进行重点的讲解,或者是教师将自己对故事文的理解直接告知学生,缺乏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思想以及价值观念和表现方法等相关方面进行学生自己的思考,忽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观念。

3.忽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我探究。

一些教师,通常一味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高中教学当中存在的渗透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者是直接传输教师自己的观点,以应付相关的考试。常常忽视学生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和理解。有的教师甚至武断的强加给学生自己的观点,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较少且单一。

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多只是在高中课文当中插入一些古诗或者是古代文言文,教师通常是通过对这些诗词以及文言文的讲解,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目的。但是这种单一的方法也只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初步的接触,并不能让学生很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2.教师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大多只重视对学生考试技巧的训练,在进行语文课文的基本教学之后,常常忽视学生的深入性发展。通常就是对学生进行针对高考的模拟练习,通过对大量试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根本不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3.教师的传承方法缺乏创新。

高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中,常常采用教师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边听,对文化传承的形式较为固定并且呆板,缺乏创新能力。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常常会使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感到枯燥、乏味,渐渐地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动力,这严重的阻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传承主要措施。

1.增加传统文化在高中教学当中的内容。

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指的是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通过对不同范围以及不同题材的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如增加一些传统文化当中待人接物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增加一些人物传奇故事等内容,进而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传统文化的內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的学习,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

2.采用多元化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

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例如,在对《兰亭集序》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任务下达,让学生自主预习《兰亭集序》,之后以情景剧的形式再现作者写作时的场景,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教师在对古诗词的讲解当中例如《琵琶行》,教师通过对其中一些描写书手法的讲解,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写首小诗,从而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3.加强对教师相关观念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以及传承的重要时期,教师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进行一些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进而促进传统文化在高中学生当中的传承。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提高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传承力度,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关的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通过组织相关的内容学习以及培训,提高高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加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的传承。

五、结语。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进行相关的传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等。教师通过有效的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在增加学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文章通过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进行相关分析,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传承传统文化提供相关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珊珊.论如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20xx,(10):68.

[2]武育新.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xx,(10):111.

[4]朱海娜.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xx,(z1):58.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根据出土文物的佐证,中国最迟在三千五百年前就发明了文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记录、交流的国家之一,中国人书写汉字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长期的书写过程当中,中国人形成了许多有条理的、框架宏大的、体系完备的书法理论与书法教学经验。中国的书法,用变幻莫测却有规律可循的线条与笔画,填充了空旷的白纸,美轮美奂,异彩纷呈,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一道文化景观。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需要在语文课中,使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进行教学的,对于书法,也是需要学生使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课下的学习以及巩固。高中语文教材对于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视的,在高一语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梳理探究”这一环节,就有大段的关于古代以及现当代书法鉴赏、学习的篇幅。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是对高中语文的书法教学,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取得的分数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而在高考试卷的评判当中,学生书写优雅与否、清晰与否,对分数的高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的答卷越清晰、字迹越好看,评卷老师的心情就会越舒畅,所给分数就会达到极致。反过来,在高考与其他各类型的考试中,有不少的学生学习不错,在卷面上呈现的知识点颇为精确,但就是因为书写混乱不清,阅卷的老师经过努力也认不清,最后只好按错误处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人生发展前途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由此可见,书法的训练,尤其是硬笔书法的训练,对于学生试卷的解答,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应当将硬笔书法的教学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书法的教学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更长远的是,通过潜移默化,可以让学生深入品味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韵味,增强中国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艺气质,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长远的积极的影响。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当今的语文课堂上对于书法的教学,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是由于语文教师对于书法教学的忽视,以及学校在教学资源上的提供不充裕,所以在当今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呈现出了边缘化、淡漠化的状态。其次,即使有的语文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开展书法教学,教师也大多因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书法教学的培训,使用效率不高或是错误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这样,即使学生付出颇多的心血去学习以及练习书法,也事倍功半,从实践效果来看,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首先需要的就是学校在条件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师生对这件事的重视。第一是学校方面应该做的事情,学校应该首先明确书法的学习对于语文以及其他各科成绩的重要意义,在高一以及高二年级,安排足够数量的书法教学课时,应当积极联系出版社,为学生订购书法学习配套教材,为学生学习书法、师生之间互相切磋提供教室。同时,学校方面从激励学生苦学书法这一角度考虑,应当多多举办类似书法竞赛、书法节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们踊跃参加。第二,教师要对书法教学予以重视,把眼光放得长远,不能被分数的功利性牵制,应当从学生的终身素质的培养高度着眼,在高一、高二阶段,尤其是高一阶段,教师应当侧重于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以及文化的熏陶,尤其注重对学生书法的教学,而在布置练习题方面,应当尽量以做精题、精做题为主,避免因为学生陷于题海战术耽误了学习书法、陶冶情操的宝贵时间。另外,身为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当在课余时间积极充电,学习更多书法以及高中书法教学的知识,这样书法教学才能丰富多彩,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在高中书法教学上,光有学校方面的主动,以及教师的辛勤奉献,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学校以及老师采取了并不是很理想的书法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学习书法的效果同样会大打折扣,这是由于学生个人的书法写得怎么样,学生个人的天赋以及认知的差异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只靠对学习的激情以及长期的坚持是远远不够的。高中生如果想要练就一手优美的书法,并且形成鉴赏书法的深厚素养,还是需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辅导以及训练。首先,教师要慎重选择书法教学的教材范例。当今的社会风气异常浮躁,书法出版物鱼龙混杂,有很多字帖、教材是不适合高中生临习的,比如说很多当世所谓名家的字帖,其实只是徒有虚名,仔细看来笔意媚俗。但是可悲之处就在于,高中语文教师,往往对学生临习的字帖不加甄别,让学生胡乱去书店买字帖临习,但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赶不上老师,往往会买一些粗制滥造的字帖,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练字的成效低下,甚至会越练字,书法越差。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的时候,没有为学生选择好临习的范本。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在为学生选钢笔行书字帖的时候,以邹慕白的行书字帖为最佳,因为邹慕白的行书,不仅笔画构造相对简单,而且笔意连起来看,具有藕断丝连之感,适合高中生进行答题以及快速书写。在为学生选择钢笔楷书字帖的时候,需要注意学生的性别、天赋,现当代书画家的字帖,是不适合给高中生练的,因为当代的楷书字帖缺少意蕴。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们可以多为学生们选一些古代书法名家的字帖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女孩子适合学习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三门记》、《胆巴碑》的硬笔化字帖。赵孟頫的楷书,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女孩子多临写赵体的硬笔楷书,可以养成柔中带刚、风姿绰约的形态。而男孩子则更适合学习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玄秘塔碑》的硬笔化字帖。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男孩子临习柳体楷书,不仅与男孩子阳刚的本性相得益彰,而且可以培养男孩子的骨气。对书法天赋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习唐代钟绍京的《灵飞经》的硬笔化字帖,《灵飞经》是唐代小楷的巅峰,堪称字字飘逸,字字绝妙,天赋好的学生临习《灵飞经》,可以增添飘逸峻拔之气。而对于那些较为欠缺书法天赋的学生,教师应当指导他们使用薄薄的描红纸,附着在语文教材之上,每日坚持描画印刷体的文字。因为印刷体的铅字,有着横平竖直的显著特点,既没有结构上的灵巧,又不要求写字时候的腕力,所以即使书法天赋很差的学生,只要坚持描写印刷体文字,也可以最终做到在答卷的时候字迹清晰工整,即使不能加分,也起码可以做到不扣冤枉分。

在高中语文书法教学当中,即使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合适的字帖,但是如果在指导学生临习字帖的时候,培训方法不得法,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书法教学,教师往往就是让学生买字帖,不再进行学习书法方法的指导,学生也不了解学习书法的方法,因此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单纯的去描字帖上面的描红纸。这样,学习书法的效果不会太好。其实学习汉字书法的最有效方法,在古代就基本已经成型了,古人常常这样进行书法教学,那就是描红、临摹、创作有机结合,三者缺一不可。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人练习书法有充裕的时间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当代的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还有大量的其他课程作业需要完成,因此,书法教学中的描红、临摹、创作,都不大可能被分配到足够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可以如此布置作业,每日只练习字帖里面的两行字,在描红字帖之前,先对要描红的.部分进行临摹,之后进行字帖的两行描红,描红之后再对这几个字怎么写进行反思,反思过后再一次临摹,最后进行创作,也就是自己写两行字帖以外的内容,创作的内容以规定背诵的语文文言文为主,这样的书法学习作业使得描红、临摹、创作三者有机结合,总共练字的内容只有8行,这样既不会因为学习书法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又可以督促学生背诵课内文言文。

高中语文硬笔书法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师不仅应当足够重视对学生书法技能的教学,也应当深入研究字帖的选择、学习的程序。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残留着一些问题,阻碍着新课标的彻底贯彻,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无法满足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根据笔者的调查与研究,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灌输式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主动性低下。

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效率低下,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无法达成新课标提出的目标与要求。

(二)教条化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不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单调、陈旧的教条化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流程化地、呆板地展现给学生,不仅制约着学生的语文思维,而且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三)理论化教学,偏离学习的本质方向。

教师的教学内容,理论知识过多,缺乏必要的感性知识,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抽象的、孤立的理论性知识,学生只学会了简单的读和写,却不能将理论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这偏离了学习语文的本质方向。

(一)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由于高中学生必须要面对高考的压力和繁重的学习负担,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兴趣的培养。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现代教育体制改革,倡导的是素质教育。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必需的读写技能,而且还要使学生具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增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实施趣味性教学,可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它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对于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那么,如何实施高中语文的趣味性教学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此提出一些建议,以作抛砖引玉。

(一)使用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

实施高中语文的趣味性教学,首先要从教学语言风格的转变开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使用的语言往往比较严肃、古板,这对在新时代环境下成长的高中生来讲,是枯燥乏味的。时间长了,容易降低学习兴趣,造成成绩下降。高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摒弃一些比较陈旧的模式化语言,多尝试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从课堂的开始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教师应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少使用或不使用偏激性的语言。通过运用教学语言的技巧,可以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提高,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采用创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大胆地探索,勇于创新,借鉴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采用一些已被证明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模式。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强制灌输式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了。因此,教师在实施语文趣味性教学时,可以进行创新并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例如,对于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灵活讲解,也可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还可以组织趣味性竞赛活动等。通过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趣味性教学的优势,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由于其能够运用影像、声音等把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表达出来,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内容丰富的课件,增添课堂趣味,加强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播放出来,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也可以弥补单调枯燥的教学语言的不足,同时又能增强教学趣味,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认知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凡是将人的语言能力当做一种认知能力加以研究的,或专门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关系的,都叫认知语言学。这是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狭义的认知语言学是: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我们一般所讲的认知语言学,都是指狭义的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产生。

语言的认知研究从乔姆斯基就开始,生成语法主张研究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但他认为认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由此后来引起一场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反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吸收语用学、生成语义学和认知科学诸多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认知语言学,其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n和haiman等。

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有它及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基础,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即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家所主张的经验主义不同于哲学史上早期的经验主义,也不是指被动地印在“白板”上的感知印象,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象图式。经验主义哲学观的主要观点是:(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2)思维具有想象性。(3)语言符号不是对应于客观的外部世界,而是与认知参与下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4)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具有完形特性。

四、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认知语法源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ker创建的一种崭新的语言学理论——空间语法(spacegrammer)。认知语法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其句法构造的内在动因,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因素促动的。因此,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并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仔细描写人脑在使用语言和形成规则时的心智活动及人们掌握语言单位和构成更大构造的能力。认知语法尝试给语法范畴和语法构造给出一个较系统的、一致的解释,从而为语法解释寻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认知语法的代表人兰盖克(langaker)在《认知语法基础》中为认知语法描绘了一个理论框架,他认为语言是由词到句的大小不同的语言单位组成的象征系统。每个语言单位都是由相互对应的两极(语音和语义)组成的象征单位。语义的形成是概念化的过程,是认知的过程。概念的形成涉及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认知域,一个是意象。认知语法对词类和语类进行了重新定义。首先,认知语法认为词类和语类是语言范畴,与其他概念范畴相同,它们是对具有相似功能的一组词抽象的`概括,是对语言范畴化认知的结果。同一词类中的成员也有中心的、典型的和边缘的之分。另外,词类是用语言对事物从概念上进行勾画,如名词不是指事物,而是凸显事物“名词”的一面,即从概念上将它看成名词。任何事物、动作、关系和过程都可以用名词指称,这样就冲破过去对词类不能自圆其说的界定,同时将名称与内容区分开来,为词性之间的转化提供认知基础。

相对于生成语法学,认知语法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特征:

1.象征性: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中只有三类单位:语音单位、语义单位和象征单位。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单位。语音单位和语义单位是构成象征单位的两极,即象征单位是双极性的,可表示为{[语义]∕[语音]}。所谓象征symbolic是指一定的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而且这种代表是规约的conventiionnal.认知语法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过去语法分析中大大小小的单位,各种各样的语法范畴和语法式全都是象征单位。语法结构是既复杂又抽象的象征单位……词汇和句法只有具体和抽象程度上的差别,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

2.概括性:概括性是衡量各种语法理论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之一。概括性是“认知语法”的重要特征,沈家煊说:“认知语法以追求概括性为首要目标,力图找出一些基本的认知原则对语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存在的并行现象做出统一的解释,以收以简驭繁之效。”如认知语法在描写词语的意义时不用语义特征而是用认知域cognitivedemaims。认知域定义为描写某一语义结构时涉及的概念领域。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知觉或概念,也可以是一个极其烦琐的知识系统。时间域、空间域、颜色域和情感域是最基本的认知域。又如沈家煊的“有界”和“无界”、“正负颠倒”等理论能够对语言中的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做出有力的解释。

3.认知性:认知语法认为所谓的“语法”只不过是“一系列语言习惯单位的集合”而已。“语言习惯单位的集合”指的是:语法是不可能生成的。新的表达方法可以说话人自己创造,也可以是他人提供的。新的表达法主要是语言使用者在解决问题的行为过程中认知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原来就有的或自生的。认知原则符合已经得到验证的认知心理的规律,因此认知语法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

认知语法从自己的哲学观和语言观出发,提出新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1)语言和句法不是自治的,具有体验性;(2)以语义(等于概念化)分析为基本出发点;(3)依据几种基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对语法做出统一的解释;(4)只设三个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和象征单位;(5)用“识解”来描写语法;(6)支持整合观,接受部分组合观;(7)语法具有象似性;(8)语法具有模糊性,词素、词汇、词法构成一个连续体;(9)通过典型事件模型解释英语基本句型(王寅,认知语法概论)。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认知语法已经成为欧美语法研究的大趋势,正在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因为认知语法学的方法和理论既可以解释汉语以前尚不能解释的语言现象,又可以将过去零散的解释研究上升到认知的高度,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所以二十世纪末自它引进以来,逐渐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五、认知语法的引进。

国内语法学界最早引进认知语法应始于1988年,当时黄河和叶蜚声分别翻译了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和《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介绍了认知功能语法的哲学观,语言观和诸多原则,之后,一些国内学者才开始重视认知语法。当时的一些学者,如沈家煊、石毓智、赵艳芳、王勤学、林书武等相继学表许多关于认知语法的文章,但几乎都是理论介绍和探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张伯江、方梅、刘宁生、石毓智、沈家煊、袁毓林、张敏等一批学者借鉴认知语法的观念、方法研究汉语的具体问题,如汉语里多项定语的排列次序、词的重叠、词类的本质特点、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名词配价原因,领属构造中“的”字的隐现、方位表达等,取得重大成果。张敏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是最早系统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专著。他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经验基础,尤其是句法的象似性等做了较系统的介绍,并运用句法的象似性解释了汉语的名词短语问题。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对认知语言学做了综合阐释,尤其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形成过程及其他应用阐述得更详细、深刻,但缺少汉语具体问题珠分析。外语学界有一批学者如胡壮麟、林书武、束定芳、王寅、王德春、文旭对认知语法学进行了大量的评介与研究工作,推动了汉语认知语法研究的发展。

六、认知语法学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利用认知语言学研究汉语的人可以说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汉语认知语法研究的取向各有不同,指导理论和研究策略有异,研究同一问题得出的结论也有不同。目前已初具规模,影响较大的认知语法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与文化结合的认知功能语法研究,以戴浩一、张敏为代表。

第二种,与心理学结合的认知语法研究,以石智、沈家煊为代表。

第三种,与计算机结合的认知语法研究,以袁毓林为代表。

三家各自的取向不同,但是其中共同的地方是:主张非客观主义的哲学观语言观;认为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体系,往往由句法之外的因素促动;重视人类认知机制对语言机制的作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开始自觉地运用认知规则解释语法现象,在几个专题研究上取得较大的成就,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句法象似性研究。句法象似性,又称“临摹性、具象性,类象性”,是认知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相对,指句法结构甚至句法规则是非任意的,是有理据的,跟人的经验、概念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联系。这方面主要有:

戴浩一的“顺序象似性”研究。他在1988年提出汉语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和时间范围原则。

张敏的“距离象似性”研究。他认为领属构造中“的”字隐现,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概念距离大小有关,最后他得出名词短语遵循距离象似性的规律,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说服力。

张敏的“重叠象似性”研究。对重叠现象做了统一的解释,比以往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

沈家煊的“数量象似性”研究。他运用认知上的有界和无界概念统一解释与数量词制约作用有关的语法现象。如“盛碗里鱼”不能成立或不自由,是因为其中的有界动词跟后面的名词不匹配,“鱼”前面应加数量词。他还用“有界”、“无界”统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重要小类,说明划分词类的形式标准后面隐藏的概念或意义上的理据。“有界—无界”这对概念在句法结构的解释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石毓智的“意义临摹”研究。石毓智认为句法规则间的象似性并不全是简单的对应关系,由于人们的认知视点不同,同样的现实规则在语言中的表形式也会不同。他认为除成分和关系临摹外,还有意义临摹。意义临摹不仅包括对外界物质世界意义的临摹,还包括对人造的自然(如知识系统、文化系统、语言自身等)的临摹。如运用认知上的数量特征对语法结构做出解释,如汉语重叠式表示基式的概念义定量化,因此重叠式动词不能再加动量词。

2.标记与不对称研究。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石毓智和沈家煊。石毓智系统研究了汉语中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用数量特征统一解释了词语、句法结构和语义上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即用定量和非定量的概念解释肯定和否定的使用,用离散和连续的概念解释“不”和“没”的分工。沈家煊提出用多分关联的标记理论描写和解释语法中的种种不对称现象。还用关联模式建立了形容词、名词、与句法功能之间的联系,即性质形容词作定语用形容类名词是无标记的,状态形容词作谓语用来形容个体名词也是无标记的,而统摄这个模式的是恒久性和临时性这对概念的对立。

3.空间方位与参照点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是认知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代表人物是刘宁生。张伯江、方梅对名词和动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了认知解释。方经民分析了汉语的空间方位参照,也得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结论。

4.意象图式研究。意象图式是认知语法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们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结构。李宇明提出空间图式是一种能产性极强的认知图式,人们习惯于把空间的范畴和关系投射到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上,如时间范畴和社会范畴。

沈家煊提出句式是一个“完形”,即一个整体结构。句式的整体意义的把握,受到一些基本认知原则,如顺序原则、包容原则、相邻原则、数量原则的支配,并解释许多以前无法解释的语法现象。

张旺熹认为“把”字句是一个以空间位移为基础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系统。

5.语法化研究。认知语言学对语法化研究非常重视,因为对语法化的研究是从历时变化来看共时现象。从语言演变的规律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和语言变化对现代形成的作用,对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研究研究重要。目前语法化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词虚化,即有实义的词单位逐渐演变为虚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偏重于从人的认知规律来探索语法化的过程。二是词汇化,即短语或句法结构逐渐固化而成单词的过程。张伯江、方梅、和石智。张伯江、方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用“从空间概念发展为时间概念”基本原则揭示了汉语口语中“这”、“那”从空间意义衍生出时间意义的新发展,如“这”由指示较近的事物虚化为表示程度,“亏你活了这大年纪”,还引申指“现在”、“这都几点了,还不起床”。

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袁毓林的范畴化研究,蓝纯的隐喻研究,沈家煊的转喻研究。

七、认知语法学的不足之处。

认知语法大大拓宽了研究视野,大大推动了对汉语语法现象的深入探究。但是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理论,它与以前的语言理论一样,同样存在不足,正如石毓智曾经在《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一文中所说的那样:认知语言学有它的局限性。认知语言学是传统结构主义、特别是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反动,它弥补了这些学派的一些缺点,同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抛弃了其他学派合理的地方。并指出了几个具体的问题:(1)忽略了语法系的统性。(2)完全否定了结构之间的可能的“转换”关系。(3)忽略语法系统对认知的反作用。(4)过于强调语法系统的开放性,忽略它的相对独立性。(5)过于强调语法与语义的相关性。(6)在语音研究上无能为力。(7)烦琐而随意的图解式。

八、结语。

认知语法体系与过去的语言学理论有很大的区别,这种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性,同时因为汉语的特点与认知语法的观点具有更强的亲和性,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这种理论,汉语的语法研究一定会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沈家煊.“有界”与“无界”[m].中国语文,1995(5).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j].语言文字学,(3).

[5]周红.汉语认知语法研究动态[j].汉语学习,(6).

[6]ker认知语法概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2).

[7]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3).

[8]张旺熹.“把”字句的位移图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5).

[9]石毓智.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

[10]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5).

高中语文

议论文写作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严密的逻辑性和良好的连贯性是它的重要特征,而议论文衔接的优劣是议论文逻辑严密性和语句连贯性的一个评判标准。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议论文_议论文。

作文。

范文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总是有那么一群人,只见了一面,不是什么惊鸿一瞥,却能深深烙印在人的思想中。

高三夏夜十点半,室内学生是沉闷的,在“高耸入云”的书山里奋笔疾书,空气令人窒息,衬衫上早已汗湿“半壁江山”。风扇嘎吱做响,似乎在倾诉着什么,高考前的压抑期能让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变得狂躁不堪。一声铃响,晚自习,甚于几个世纪般漫长,终于结束,给了我们暂时躲避在角落舔舐伤口一个绝佳的借口。

大家蜂拥而下,不亚于脱缰的野马,室外的空气是沁人的,夏夜的小虫唱着只属于它们的奏鸣曲。我踱着步,享受着着难得的悠闲。昏黄的灯光下站着一位老人,约摸七十几岁,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皱纹是上苍给予的“礼物”。暗黑的光线投射在地上,斑驳的黑影令人恐惧。她直愣愣地盯着教学楼,眼神似乎在搜寻着什么,眸光浑浊又明亮。老人在风中颤颤巍巍,佝偻的背像一座山,压得她不得不弯下腰保持重心,以期能平安地度过一生,或许是爱,或许是责任。她苍老的像一幅画,一幅年代已久破旧的有油画。

我有一股想哭的冲动,她似乎孤独地孑然一身。她是谁?为何深夜在此?她是在等待着谁?为何如此执着?我敬佩这位老人,我羡慕那位被等待的人。老人或许是在等待作为学生的孙子或孙女,下晚自习后与他们一起回家;或许是在等待成为人民教师的子女;或许什么也没在等待,只是想重温曾经的母校。猜想是我的一厢情愿,但我知道,她一定是在守望幸福,执着地守望幸福,满怀希冀地守望幸福。心中的信仰不灭,才能成为最幸福的人。

我兀地释然,慢慢的走开。佝偻老人仍像一座丰碑似地立在那里,昏黄的路灯不变,她还在守望。我继续高三生涯,改变的是一颗拥有信念扎根的心,这样的高三或许就不苦了吧。

江西财经大学高三:万露露。

有这样一则新闻:走进某学校的食堂,俨然一座粮食山出现在记者的的眼前,麻雀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学生们剩下食物。

多么令人惊叹的景象啊!若是每个学校的食堂都出现这样的一幕,那全中国一年要浪费掉多少粮食,国家财产将受到多大的损失。

铺张、浪费现已成为一项极其严重的话题,这一危害人类未来的定时炸弹——清除迫在眉睫,倘若在人们解决它之前,一次小小的爆发都将使人类遭受极大的灾难。

现今社会的浪费已趋向多元化,粮食的浪费,资源的浪费,人才的浪费无不给人类的发展敲响了警钟,这一为世人所公厌的家族正逐渐壮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全都是因为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人类肆无忌惮的浪,毫无保留的费,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滋长了浪费这一可怕家族的势力。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多达400多亿元。

多么可怕的数字啊!这还仅仅是中国,世界如此之广大,浪费资源造成的损失何只这些。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让我们从小养成节俭的习惯,抵制浪费,消灭浪费。总有一天,我们的将使“浪费”两字在记忆中永存。

在夏日悠静的午后,雨刚来探访过。我闭上双眼,用心吸嗅着雨后清新的空气,泥土的气息混着花儿的芬芳在我心头畅漾。仿佛是有神人在轻轻奏着一美妙的乐章。曲中有着萧的宛转,笛的灵动,琴的悠扬。雨后的花儿上还沾着些小雨珠,晶莹地在花瓣上随风舞动。使原来娇美的花儿更加动人。花下的叶子在经雨的洗涤后,更是绿得可爱。

此时,摆一张小桌,支一把小椅,放一杯香茗,捧一本美文,静坐花间。我,享受这一刻的雅致,品味这一刻的孤独。

此刻,街上行人的喧闹;路上车子的叫嚣;不绝于心的烦躁,人世间一切的一切似乎都离我远去了,天地间似乎仅有我一人,静坐花间,不被任何人与事所打扰。

突然,我明白了陶潜为什么兴高采烈地丢下人人称羡的高官,跑到山间种地,退而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原来,为的便是这份不为世俗所烦扰的孤独,为的便是这份“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清静与清闲。

于是,我开始思考。

孤独,其实并不是孤寂,并不是与世隔绝,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当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孤独,是在你烦心时,给你带来宁静,为你解忧的良药;孤独,是在你困倦时,让你修养身心的港湾,让你重见黎明的曙光;孤独,是一种雅致,当你空闲时,不妨一试;孤独,更是一场由心开始的旅行,你会看见沿途无限的美景。

然后,我懂了。

品味孤独,是一种境界;品味孤独,是一种心的享受。

聪明的你,为什么不从这一刻开始,品味孤独?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新课程要求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其中渗透、融入传统文化是比较好的途径。本文主要从教材、教学氛围、渗透方式、课外拓展四个方面,对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这一问题作了系统分析。

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学氛围;渗透方式。

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要求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最好的途径是在教学中渗透、融入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材中吸收了许多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借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情怀;另一方面是希望学生成长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文章结合教学经验,从教材、教学氛围、渗透方式、课外拓展四个方面,浅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期对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选取的教材文本,每一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挑细选、细致甄别的佳作名篇。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数千年积累、沉淀下的文学瑰宝不胜枚举,而高中语文教材就收录了许多经典作品。譬如说,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咏怀古迹》、白居易的《琵琶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等。这些经典之作,历经千年的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之下依然释放出无穷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历史上这些伟大的文人,除了文笔超群、想象瑰奇之外,其立意之高远、角度之奇特、思想之深邃、胸怀之博大,无一不令后人敬仰、崇拜。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职责,除了向学生传授语文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教学中肩负起“育人”的职责,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重要场所,让学生成长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鉴于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其一,横向拓展。教学一篇古文、一首诗歌,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充分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时代,乃至于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抱负等等。其二,纵向联系。学习一篇文章,可以结合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同类型作品相互比较。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状态[1]。

语文是人文学科,相对于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更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如果是讨论某种观点,就需要课堂氛围活泼、轻松。轻松的课堂氛围能使人放松,促使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同理,要渗透传统文化,则需要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凸显、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探究性。教师要转变观念、角色,扮演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在这种教学观念之下,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或者是营造课堂氛围?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循循善诱地引导。教《鸿门宴》时,有学生提问:“文中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座次?”笔者听完学生提问,当即表扬学生聪明,善于观察。笔者向学生解释:“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特别重视礼仪、讲究身份。在古代,人分为三六九等,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在日常生活中,从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比如鸿门宴中的座次,项王东向坐,是因为东方是日出之处,属阳,最为尊贵。反之,西方是日没之处,属阴,最为卑贱。而南、北处于其中,次序分别为“东、南、北、西”。同学们经常在影视作品及文艺作品中看见的“分宾、主落座”,这也是传统的座次文化。”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导,促使学生产生一种羡慕的心情,并由渴望接触引发为自主学习、追求。首先,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本身应充满文化韵味。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释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种引导、渲染、熏陶之下,学生会不自觉地跟随教师、亲近教师。教师要“以身作则”,让自身的文化魅力感染学生。其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青春期学生往往“爱憎分明”,喜欢某个教师,连带着喜欢这门课程;反之,则抵制、逃避这门课程。作为语文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与学生做朋友。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自然能巧妙回避教学中存有的“误区”,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于语文课堂。最后,辅助工具[2]。笔者认为,利用科学技术衍生出的教学辅助工具,并不会阻碍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传播。相反,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工具,集动画、文本、视频、图片、声乐于一体,能多维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感受,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由于时代太过久远,古人的生活方式、心理倾向与现代人差距太大。仅仅依靠教师的言语描述,学生很难对当时、当地、当事有一个清晰全面的把握。借助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回味。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传统文化的渗透,仅仅依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因而利用课外时间积极拓展是重要的渗透途径。一方面,高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课余休息时间阅读一些诗词,探讨一些美文,有助于学生放松情绪。另一方面,学生无形之中接触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如何引导学生课外接触传统文化,而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愉快接受?笔者认为,以文本联系名著的“联系法”最为有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某部文学名著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则会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参与欲望十分明显。同理,如果教材文本中的某一篇作品十分精彩,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也会“爱屋及乌”,喜欢上这部文学作品,由此激发出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如,教《出师表》时,由于学生对《三国演义》十分熟悉,因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一“热闹”的氛围带动了其余的同学,从而由《出师表》引申至《三国演义》。当然,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压力,课程学习十分紧张。因此教师在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时,尽量把握好节奏、数量、程度[3]。此外,对于不愿意阅读名著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经典的影视节目、综艺节目,文化类节目,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十分有益。高中阶段正是也应是为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而渗透的中心或者说载体,则应是深度挖掘教材、营造教学氛围。青春期的孩子思维敏捷、热情洋溢,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学生喜欢新鲜事物,而自身由于知识体系的不完善,阅历的不丰富,难免会受到社会上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大行其道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侵害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抛弃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对晦涩难懂的古文,枯燥的传统文化厌倦、抵制,甚至于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十分必要。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对古文、古诗词中的句子难以理解、消化。对于这种状况,教学中需要加强基础技能的传授,让学生进一步夯实古汉语的基础知识。工具书是重要的学习工具,如“高中诗词精解”“高中文言文解析”等,都是良好的教学辅助用具。教师要传授、鼓励学生学习使用工具书,让学生养成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此外,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需要全盘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如失意文人、山林隐者的作品,难免充斥着落寞、灰心、避世等消极情绪。对于这些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性学习、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真正的学习、传承传统文化。

[1]李会冉.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究[j].学周刊,20xx,(8).

[2]陈剑铃.将情感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xx,(31).

[3]杜运师.浅谈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xx,(24).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教师以“舌耕为业”。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这样叙述教师的语言魅力:“一个能够动听而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地浸人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这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其语言是规范的,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口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辅工具也异彩纷呈、日新月异。投影仪、电脑等一系列高科技的产物也纷纷出现在课堂上。但无庸质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无论形势如何风云变幻,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锻炼口才,是语文教师必修课,假设一个语文教师笨嘴拙舌,出口不成“章”,是很难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而这种情况,在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又往往存在,语文教师要时时锻炼自己运用语言的技能。语文教师有了好口才,才能把知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受中,潜移默化,逐步牢固掌握汉语语言,同时,也增强他们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是一名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地方。只有卓越的口才才能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我对此深信不疑。

“语文即生活,是生活的浓缩精华史”。语文教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传承者,饱受诗书的熏陶,教师应多从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出发,深人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所铸要的。我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层:首先,是不可缺少的`生活感悟和人文知识素养。这些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语文知识的必要补充。每个人知识的渊博,都是离不开上述坚实的基础;其次,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他百科知识。语文教师既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要了解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间题,如初中语文《三峡》涉及到地理学历史学知识,讲《苏州园林》涉及到建筑学,美学等,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识。在课堂上才能做到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于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文人逸事更应如数家珍。在课堂上更应在准确的基础之上做到表述生动形象。

要让学生觉得教师谈吐不凡,知识丰富,语文教师要多番训练,首先让自己“想得到、说得出”,要尽量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接近经过思索写下的文字。人们常常说有的人说话像是写文章,大概这就是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吧!

一直以来,很多的人都提倡快乐教学,一堂课下来,真个课堂如果都是处于一种沉闷的气氛中,那这节课,即使教师讲的知识多么的全面、教学是多么的严谨,也不能称之为一堂成功的课,只有在快乐中传播知识,让学生在轻松中获得知识,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否幽默诙谐,则变的至关重要,幽默是智慧的灵光闪现,幽默和搞笑是天悬地隔的两个概念。幽默是会心一笑,无伤大雅,而搞笑则极有可能是恶俗、低级趣味。语文教师应学会幽默,这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应对突发事件大有裨益。

语文教师多那么一两个幽默笑话,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学生送去欢乐,也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授“病句修改”这一专题的时候,我会把“病句”称为“病人”,把学生当作“医生”,我说:“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应尽职责。”有时候一道题特别复杂时,我也会说:“这个病人患的是疑难杂症,看来病得不轻,得看个专家门诊。”一面示意某些同学查找“病因”,发言的同学都受到强烈的鼓舞。有时,问题很难发现,我就说:“看来,咱们一两个医生是发现不了病因的,要进行专家会诊。”然后,组织同学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幽默和一般的幽默不同。一般的幽默主要追求轻松快乐,偏重娱乐性,而教学幽默则追求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层次比一般的幽默要高。所以,教学幽默不能背离教学目的和内容。否则,就会舍本逐末,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给学生以油滑之感。其次,教学幽默应把握分寸,不能流于庸俗,更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就会冲淡了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幽默为逗乐而幽默甚至低级趣味,就失去了幽默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如果因为幽默而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幽默就与流言蜚语无异。总之,一句话,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幽默,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相当高的热情,要在课堂上展示从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的美。兴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亦未为不可。只有我们作为老师的先爱上我们课堂内传授的东西并对其充满热情,我们的学生才会被调动起来,最终达到与教师共鸣的佳境。

对于《长江巫峡》这样壮丽的图景,只感慨一句“真美”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防在讲授的过程当中穿插进许多真诚的不可遏制的赞叹“祖国的山水真的是美啊,我爱我的祖国”。而教授《我爱这土地》时,我们则不必掩饰,大可哽咽而深沉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只有语文教师充满澎湃的激情,才能有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带领我们的学生放下包袱,敞开胸怀,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的殿堂中来。

更多的时候,在语文的殿堂里,我们只是个被感动的人。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必拘泥于教师的身份,太过一本正经,太过不苟言笑,太过喜怒不显于色。天真是良好的语文品质,而天真的真切定义,应该是无所顾忌的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你就不妨对澄澈空明的美景表现出你的憧憬神往;对楼中思妇无望的相思等待表现出你的缠绵悱恻;对自然的永恒亘远表现出你的执著思索。学生一定会因你的投入而更加全神贯注地去听课。

对于前者,我们不妨以一个苍桑的智者的老眼去观望世事,以深沉而饱含深情的语气把我们对于真相的洞察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为我们的闪光智慧而折服,从而沉湎在我们的课堂之中。

对于后者,我们不妨热烈。我认为天真是一个语文教师最为可贵的品质。一个语文教师不天真,他就不敏感,而一颗不敏感的心,是难以察觉那些潜伏在文字当中的情感的,同时也无法捕捉学生的心。

一个语文教师不天真,他就难以调动自己的热情,试想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感动的人,他又怎么会感动别人呢?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不谙世事、感觉日益迟钝的学生,打动不了自己,如何感化他们?对于《春江花月夜》这样纯美的意境,当今社会的浮躁,社会价值取向的低俗,整个社会审美的扭曲,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美无动于衷。只有我们用神往的、憧憬的甚至是惝恍迷离的表情和语气,才能把他们拉到我们圣洁的诗的国度之中,从而才能圆满地理解诗意的美,并将这升华为学生的审美需要。古诗里经常讲意境,我认为,语文的课堂,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颗率性纯朴的心,要你自己先爱上你教的语文。

总而言之,我认为语文教师要用感情充沛、充满幽默、闪耀智慧的语言去塑造与我们身份相符的情境,用卓越的口才打造精彩课堂。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得到实际性的审美素养水平的提高。教师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中才能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树立出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达到整体审美素养的提高和持续发展。

语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优美的文化古韵,我国古文化的美要想得到发扬就必须充分挖掘语文中的美学价值。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就是语言,尤其是在这个文明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要想和谐相处,文明交流,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高中语文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个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当代高中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稳定发展。

审美是个人内在思想和生活经历的综合产物,与个体的生活背景、个人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能在教育课堂上追求统一性和同步性,应做到因人而异,灵活处理,以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课堂中有所收获,将审美带入到生活中,追求高尚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开展高中语文个性化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增长知识、丰富情感、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期,对其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在这个时期开展个性化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身心的发展变化期,还可以让学生具备分析客观事件的`能力,提高自己独立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让学生个人保持自信、积极的心态,处理生活问题;另一方面,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动植物、空气甚至是自身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态度发生着不断变化,追求着更高的精神自由。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新的血液,需要在学习期间具有独立的审美能力,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开放性。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要积极地构建开放性的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多学习机会,为不断完善自我创造条件。审美教育需要从方法上、内容上、问题上等做到开放性,构建一个开放性的教育平台,以教师个性化引导学生个性化得到发展。

2.自由性。

高中语文审美化教育的个性化的自由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认识上的自由,二是实践上的自由。教育的价值在于体现出个体的特性,并利用这一个性特点为人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审美教育个性化的自由性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对美的事物和故事等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实现教育目标,进而使学生理解多种美的概念,提升其审美的认知深度,实现审美认知的自由。在审美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的审美经验、思维、情感等不同,因此对美的剖析也会不尽相同,这也为学生认识多变的美创造了条件。教师的这种独立的个性化解读为学生的审美提供了想象和发挥空间,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审美,为个性化审美的形成奠定基础。

1.教师培养自身个性化教学能力。

审美教育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审美教育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自身的个性化教学能力的高低,对于教师综合审美素质和教育实践和研究水平来说,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养成个性化教学能力,从而成为学生审美学习的有效资源。首先,教师需要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个性化审美态度。这是高语文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起始点,直接地影响了审美教育的效果。其次,教师需要注重学科基本知识的积累,培养学习技能。在一定程度下,知识的积累与领悟,是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追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后,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去提升个性化审美教学能力。正确的审美教育个性化教学不仅在于感性的认识,同时还有理性和感性的融合。

2.创建个性化审美教学环境。

高中审美教育个性化对于审美氛围和环境要求比较高,这是实现审美教育个性化特征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的要求。在和谐自然平等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开展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会更加顺利。因此和谐的审美气氛不仅能够使学生有积极的审美心态,也会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基于此,教师需要在审美教育个性化教学前,去营造一个合适的审美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而后多角度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去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理性评价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习惯,提升对语文审美经验以及判断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坚持审美教育的民主性,用一个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在他们进行审美学习的时候,发现他们的特点,从而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到审美活动中,去鼓励每一个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观点。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是为了更有效和深入的胃开展审美教育个性化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于审美对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对于疑难问题能够更好地解决,让学生的审美教育个性化不断的深化,让学生更能对感性体验理性的绅士,增强学生个性化的主动质疑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审美质疑,不断创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与审美对象建立起主动全面的审美关系,达成更深层次的审美判断。让学生在足够的审美自由中获得有意义和价值的审美教育成果。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缀。可见,学生在审美阅读中的参与程度是决定审美阅读教学的重要条件。据有关部门进行的调查分析,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不到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大多数学生仅仅是偶尔翻翻而已,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从来不去翻阅文学作品,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阅读兴趣是非常不利的。当然,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喜欢看小说、戏剧等阅读书籍,但绝大部分是被小说、戏剧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抛开小说、戏剧中的情节,阅读效果不容乐观。

(二)学生的审美阅读时间不足。

审美阅读教育离不开审美阅读活动,单纯依靠上课时间是无法达到预期的审美阅读培养的,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必要的审美欣赏阅读之外,还应该有欣赏前的了解和之后的审美阅读鉴赏。同时,任课教师也要在学生进行审美阅读之前对所需的相关知识予以讲解,并在审美阅读之后进行必要的审美鉴赏分析。然而,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任课教师可能对审美阅读所需知识有详细的讲解,但因为其他课程的安排及语文其他知识的传授等原因,学生的审美阅读无法保证其应有的时间,降低了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的可能性,使学生个体对审美阅读的认识大打折扣。

(三)偏重知识训练,忽视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字、词、句及语法等知识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但对选文的美感特质却很少关注,很多学生也认为学习课文是为了字、词、句的积累,对其他方面涉及甚少。这种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阅读是读者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能让读者培养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这种忽视《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就大大降低了审美阅读教学的含金量,在下次遇到新的文章时,学生仍拿不出有效的解读办法,只会机械地套用以往的套路,对审美阅读能力提升没有丝毫裨益。

(四)审美阅读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疏漏了文本的审美特性,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受到抑制。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是以教师对课文的解释分析为中心的。教师将既定的审美认知结论,如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及段落大意等直接拿出来灌输给学生。同时,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往往只找出其中可能作为考试内容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把这唯一的结论让学生进行记忆。即便是受到接受理论的影响和三维目标的指导,《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很普遍,学生直接感知文本,进行审美阅读活动并提出自己看法的机会很少。此外,成功的审美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先分析文本的审美特性,并把相关的审美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将审美阅读深入下去。而当下的现实却是,大多数教师仅以解题的方式来讲解文本,并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审美特性。在这种标准答案模式的制约下,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审美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阅读审美教学以知识分析为主。

在语文审美阅读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依然保持着以知识分析为中心,因此注重知识的积累成为了当下审美阅读教学活动中的首要任务,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以知识分析为中心即是在语文审美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陈述性知识的讲解作为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但是,审美活动还包括审美了解,在审美欣赏之前对审美对象的相关信息予以掌握,方能为审美欣赏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到审美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审美阅读之前,让学生充分了解文本的相关知识,如文本创作的背景、修辞方法等。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欣赏的前提和基础下,才能实现对审美阅读欣赏的艺术诉求。可见,审美活动是情感的直觉活动,审美鉴赏也是言人人殊。如果教师一味地将其放在标准化的客观题中,是不符合审美规律的,同时以《知识分析》为中心的教学与新课标也是不相符的。

(二)《作者中心论》的思想误区。

《作者中心论》即是把作者创作时的思想作为文本解读的唯一正确的结果,读者阅读的任务即还原作者在创作时的想法。前面我们提到,当下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导,学生的自身感受受到抑制,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与《作者中心论》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对文本句子、段落的讲解及整体的分析,还原出作者的创作思想的。然而,文学作品存在的美的因素并不等同于审美,它只是为审美活动提供了一种参考,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主观的审美观照,从而完成其审美认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情,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认知,这才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以《作者中心论》为指导的教学遏制了学生的个体感受,摒弃了审美是主观情感,这是与审美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

(三)对文本形式分析的缺失。

众所周知,不同的内容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文本的不同内容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体裁传达出来。体裁是文学艺术的存在形式,要领悟文学作品的美,就不能不关注它的形式。然而,在高中审美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授一篇文学作品时,往往脱离作品的形式,一味地抽取其中的思想主题,导致学生在面对被挤得千巴巴的知识时,无法产生应有的兴趣。

高中审美阅读教学由学生的审美阅读、师生的审美鉴赏、教师对审美相关知识的讲解等几部分组成。其中,学生的审美阅读是整个审美阅读教学的中心,因为教师讲解审美阅读的相关知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审美阅读。同时,审美阅读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所讲的知识更加趋近于考试的试题答案,就一味地自己讲解,并且使认知结论一元化。这样一来,学生自己的审美阅读时间必然减少,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三、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育极其重要,不可或缺。对语文审美阅读教育策略的探究,可以引导我们进一步拓展语文学科的内涵,充分发掘其内在价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协调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就课内外阅读教学探究,探讨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阅读课外课堂主体作用。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纵观多年阅读教学,比对高考学生解题现状,两者没较好衔接,失分较多,这引起我的教学反思。阅读是什么?“读”是种阅读活动,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作者潜藏作品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发生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阅读教学却教师讲代替学生读。严重背离阅读的本意。其次,受条件限制,以教材、教参为中心,教参牵着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感悟、整体把握,学生学到的东西有限。第三,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发现,把“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如同桌、小组讨论,猛看热闹非凡,美其名曰“阅读教学创新”,实效是学生讨论、收获了什么?第四,学生生活、阅读积淀太浅。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阅读源于社会生活,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远离现实,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定在教材里,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阅读被教师的繁琐分析和提问占有,多数学生除课本,几乎无课外阅读。

我想首先是课外阅读教学。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累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充满灵性。这就要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兴趣是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教材自身乐趣;善于启发利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所以,高一应抓兴趣,让学生变自主阅读为主动阅读。敢放手,多给阅读时间,尊重学生原始阅读。即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少干涉,甚至不干涉,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只要内容不暴力、淫秽、反动。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深入自觉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当然,由着“性子”阅读,并非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等都要精心策划,适合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不解字词随时翻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阅读。学生要有自己的看法,我要求的是学生做少许读书笔记,可以对作者、人物、片段写点自己的看法,体悟,也可当练笔(周记)交,甚至可作为演讲内容向同学推荐。

新课改最终面对高考,所以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的指示阅读范围很必要。借助高一个性阅读形成的习惯方法,促成学生阅读自觉;让学生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把兴趣爱好阅读经验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其参差不齐的感悟、认识能力趋于统一。高二课外阅读教学教师应参与做好指导工作。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书籍“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竞赛等促进多读;充分利用墙报、校报定期刊出学生作品,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其次是课堂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在学生没接触文本时,不设计教学活动,在接触文本获得原始体验后,教师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矫正、引申原始体验,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原始体验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这样才符合学情,真正使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呢?一、精心设计活动。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体现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易于生成,锻炼综合能力,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主体地位。需强调的是,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必须合乎实际,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效。

二、促进沟通。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

参与对话过程中,教师当讲则讲,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高效、实效”。在课堂教学之前,思考学生要有何提高,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课后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习得和学得、探究和接受、自主和引导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指导语文学法。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适合的听课方法、讨论方法、具体阅读方法等。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促进学生发展。特别高三针对高考,要学生用锤炼的探究性阅读本领,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在高考阅读答题中,必须要学生依题意答题,进行探究阅读,总结解题“程序”、思路,使答题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四、延伸课堂。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阅读教学要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新空间,激发广泛阅读兴趣,糅合历史、人文、科学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出课堂。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每节课上成问题课,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使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比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编有名著导读,课文后附相关链接就是一个较好的拓展线索。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的。人生的学习工作中,阅读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作为语文老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

但是,很遗憾,虽然我也很希望这些励志故事都是真的,但事实残酷的告诉我们:"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想当初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还把这些童话般的励志故事写进了作文里,然后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现在······唉,说多了都是一把泪啊!

首先说说爱迪生的那句被无数人奉为经典的话语:“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铸就的。”可有几个人知道,其实爱因斯坦这句话还有下半句,那就是:“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为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重要。”听完这句话,是不是让你原本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满满信心,顿时如同漏了气的`皮球一般——瘪了?不过,这才刚刚开始,要知道,名人的励志故事,可不止这一个。

再说瓦特,瓦特确实是在幼年看过蒸汽将锅盖顶起,不过那时他也不过是个小孩子,说他因此就发明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为伟大的发明——蒸汽机,实在是有点过于牵强附会了。事实上,发明蒸汽机的并不是瓦特,根据记载,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亚历山大·希罗就曾经发明过类似蒸汽机的物品,而在1698年,汤姆斯·萨威利获得了用蒸汽机抽水的专利权,而在1712年的时候,汤姆斯·牛考门也曾改进蒸汽机。而瓦特,则是在修理牛考门蒸汽机的时候,将它在进行改进,才成了当时实用蒸汽机。所以,蒸汽机并不是瓦特发明的,他只是稍加改进而已。唉,想当初,无知的我在历史课本上看见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一度认为是历史课本写错了,还曾经和老师为此理论过,真是年少无知啊!

而最重要的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考试只考了一分,受尽嘲笑,但被家人鼓励,发奋学习,最终成为伟大的物理家的励志故事,更是童话中的童话了。当初爱因斯坦是在德国上的小学,德国的考试评分采取的是六分制,一分就相当于我们国家的满分,所以说一分是最为出色的啊!

总之,这几个故事告诉我们,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所以,不要再自欺欺人的一心认为自己小时候不好好学,长大了绝对会成为什么世界顶端的人物,醒醒吧,我亲爱的同学们。事实总是残酷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就生在罗马,那些人天生就拥有我们不可及的巨大优势。所以,还是从现在开始就好好学,才能将那些天生就有很大的优势对手挤下去啊!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开始对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创新,其中微课就是一种。微课的突出之处,在于能为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教学手段,能够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转换为直观、形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和作者产生共鸣,形成正确的阅读思维模式。除此之外,微课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来说,微课还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对微课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深入,只有很小比例的教师能够将微课真正运用到语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中来。教师未能充分利用微课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创造视频的.能力及相关技术运用能力的不足,例如制作的视频镜头单调、画面不稳定或模糊,从而不能将微课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阅读及探索能力。然而,现阶段大部分微课的主要目的仍是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在开课过程中未能实现学生和微课的结合,这使得微课比较欠缺个性化和探索性,学生在利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及能力的改善,也使得学生主动利用微课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较弱。

高中生的识别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还相对较差,在做出选择时比较容易受到外在物质的干扰。目前,微课的质量参差不齐,微课体系还不健全,微课在阅读课堂中的应用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这就使得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够体系化、全面性。

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阅读学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现实中很多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较差,对文章内容不能快速地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对课文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形成正确的认识。微课的运用,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之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和文章内容相关的素材,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等。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可以将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写作的历史背景等制作成小视频,或者从原版《红楼梦》电视剧中截取该部分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更好地理解林黛玉的谨小慎微、贾宝玉的举止轻佻的原因。

语文阅读和写作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大量的高质阅读能够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写作能力的提升对于阅读能力的改善也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利用微课时,既可以将生活中的情境录制成视频,也可以将课文中的情境录制成视频,当学生完成阅读后可以参考自身的体会进行写作,这种做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还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资料,实现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同时提升。比如《苏武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精神,在学习完该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为学生提供一些和该主题相关的其他寓言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中的内涵,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够为作文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中生正处于思维发育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在阅读课文时可能不能全面地掌握文章的主题,加之自身知识体系的不健全,还可能会出现主题理解错误的现象,微课的利用则可以将课文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深入地理解。比如在学习《赤壁赋》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播放相关的学习视频,将赤壁的壮观景象真实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赤壁的雄伟壮观,从而增加语文阅读课堂的趣味性。在微课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思维方式。

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开展,需要重视学生对文章感情的体会。情感有利于推动学生加强对真理的追求,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提升,而情境的构建能够有效地刺激人心中的感情。微课在语文阅读课中的应用形式主要表现为短小的视频,这种方式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能够帮助教师构建一种和文章内容契合的情境。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并非全班学生都去过北京,因而有些学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中有关故都秋天景色的描写,这也就使得有些学生对文章蕴含情感的理解不到位。此时,如果教师将故都秋天相关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到清静、悲凉情境中,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对文章的内涵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语文阅读教学中微课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教师在实际运用中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通过微课引入课文背景的介绍,深入挖掘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中完成阅读学习。

[2]赵慧丽.微课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xx(9).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召唤结构的用处所谓的召唤结构是:经过阅读作品,既可以丰富读者的情感及摸清故事的头绪,还能留有相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阅读的途径中能够自主探究。作品中为读者供应的“意义未定”与“未知点”称作“召唤结构”。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可以运用召唤结构来扩展一些思想及内容,经过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及思考能力来对作品展开更改及创新,想象文中没有牵涉到的内容及思想。显而易见,召唤结构亦具备了引导性和导向性,能够把读者引入到原作的思想当中去,为读者供应一个发展思维的平台,能够让其生动、形象的发挥创造性思维。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老师通常是以自己讲授为主,很少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在美学视野下,老师一定需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及阅读方法,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引发他们喜欢小说作品。学生在阅读小说作品时,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联想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等来研究文章的内容及思想,从而品尝、感知及体验小说作品中良好的素养及精神,学习出色的写作方法。在高中的小说阅读教学中,老师必须指引学生在阅读途径中学会扩展、不断完善小说作品中的“未知点”及“意义未定”因素,进而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达成自己的“创作”。而不是只学习解题及答题技能等,束缚了自己的思维。

兴趣是学习小说作品的前提,在高中的小说阅读教学中,如果想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准及教学质量,老师必须先要增强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形成阅读期待,包含定向期待及创造性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做深入思考,跟随着故事的头绪走,主动地思考及探究小说课文中的问题。在运用期待阅读的途径中,需要用本身所具有的生活体验、文学素质、审美体验来阅读小说课文,在创造性期待中尽可能的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小说作品中的内容和思想,体悟课文中的美学价值所在。

小说中“未知点”及“意义未定”等可以当作学生学习小说作品的意识桥梁,推进其对课文的想象及创新。在高中的小说阅读中,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填补课文中的缺陷,经过自身的知识经验、联想力及思想感情等来对文章延伸扩展,创造出课文中最美的一面,亦是原作想要表述的思想。比如,在讲授《阿q正传》这篇课文时,学生能够经过自己的联想能力及想象力等来更改及创新课文,抛弃以往的写作思路,联想阿q日后的发展是怎样的,运用现代人的思想来分析阿q的精神是否可取,能否适应现代人的思想发展。总而言之,由于高中语文小说大部分来自名著,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及价值。因此,在美学视野下,老师需要提升学生对高中小说课文阅读的主动性,改良阅读方法,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及创新思维的空间,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及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对于价值观的渗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引导者,更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辅导者,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树立正面的典范,从生活学习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渗透。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对其中烛之武的性格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忠义、爱国、勇敢、机智等优秀品质,然后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学生感受发现语文阅读中蕴含的美好品质,从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2营造情景范围,提高课堂趣味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对价值观教育进行渗透,老师可以适当地营造情景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最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例如在教学《海燕》这首现代诗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与海燕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然后通过对海燕精神的讲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同时,老师还可以为学生搜集一些相关文献,让学生阅读并进行分析体会。这种情景演示方法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情感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建立价值观的框架,从而为今后价值观的确立奠定基础。

1.3搭建学习平台,掌握价值观走向。

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因此,老师在语文阅读的价值观渗透教学中可以搭建适当的学习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日常语文阅读学习,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是非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掌握价值观的走向。这种平台的构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就是建立一个语文阅读交流分组,让学生搜集具有教育意义的图书并互相借阅,然后交流心得,老师则定期举办交流大会,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比和总结,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书本中的价值观走向,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种方法是老师合理利用教材,将课文中小说人物的内心进行深入的分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4合理把握教材,激发学生参与性。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在进行价值观建立时可能有不一样的情况发生,因此,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同时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教材,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阅读的课堂活动,加深他们对于价值观的体会和印象,增强学生在价值观、是非观的明辨能力。例如在教学《雷雨》时,老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进行分角色阅读的方法,通过在课下的练习阅读和自己的体会,更好地表现课文中各个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主动地参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涵养,为学生树立典范,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主动学习、表现自我的平台,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价值观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真正做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实现素质教育。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和思想性,而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将情感教育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本文主要涉及情感教育的内涵,情感教育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三方面。

:情感教育;高中;语文。

随着现代教育模式在高中校园的普及,情感教育作为新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应重视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方式中的一种新思路,其特点是以心灵感应为基础,教学主要手段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情感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绪以及情感问题,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总之,情感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培养全能型复合型人才,将学生的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式教育方式。

(一)有利于学生高中阶段树立正确三观。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其中文学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当代青年肩负着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责任,这就要求青年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而高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将情感教育应用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情感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道德思想观念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感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领略文学的魅力,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情感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还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发展。教师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及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情感教育,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认真学习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地为了促进自身全方面的发展而努力学习,积极主动地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一)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的情感进行深度挖掘。

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基础资料,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桥梁,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无论是古代诗词曲赋,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经过时代的检验沉淀下来的文学经典,无论是从文字、语言或者结构任何一方面,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内容,是实现高中语文情感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该对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度剖析,从中获得情感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内容进行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韵味,加深学生对课文中情感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积极主动地将热情和自身情感融入语文的学习中。例如,在进行《行路难》的教学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体现了李白终于摆脱歧路的迷惑和彷徨,重新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终有一天,他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表现了诗人虽然身处黑暗却依然对未来充满了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由此可见,教材中情感教育无处不在,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促进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通过诗歌的有感情朗读实现情感教育。

朗读是实现情感传递的最佳途径之一,教师在朗读时给诗歌注入了真情实感,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会被深深打动,自觉融入诗歌的情感中,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从而实现情感的传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也能得到有效提高,而学生情感的融入也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情感教育的教学目的也得以实现。例如,屈原的《离骚》,这首诗歌表达了屈原对于国家危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担忧,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带着凄凉、忧愁的感情,使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为了实现高中语文的情感教学,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情感的传递。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并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要想办法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争取与学生做朋友,以此来奠定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基础。同时,教师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细心捕捉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能够培养一定的情感素养,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把实际生活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真情实感融入教学内容中,这样,就能进一步实现学生文学素养和情感素养的提高,达到将情感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时,要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提高文学素养,进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

(四)教师精心设计,创设多样化教学情景,实现情感共鸣。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单纯地将本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告诉学生,学生做笔记背诵以应付考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字词句的分析冗长而乏味,学生很快就会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根本无法将情感投入到课堂中。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为教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引进新媒体教学,为以往的传统课堂增添了新鲜元素,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文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或者其他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理解,并将自身情感融入课文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和文学修养,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将情感教育应用到高中语文科目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接受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还能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途径有:对教材内容的情感进行深度挖掘;通过诗歌的有感情朗读实现情感教育;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多样化教学情景,实现情感共鸣等。

[1]李存银.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xx(7):46.

[2]赵晓阳.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xx(9):349.

[3]周仲来.浅析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教学实践),20xx(4):87.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试对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作探析,旨在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方式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合理的阅读技巧,以此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这也与新课程语文标准中所倡导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是一致的。

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问题:“现在的学生,读课文语不成句,背课文缺言少语,写作文胡言乱语,语文综合素质基础较为欠缺。”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也都有同感。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学生不爱读课外书,学生的阅读量少,语言的积累量严重不足,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欠缺。学生在这样缺言少语的学习境况下,必然也就难以理解文本的深层隐含之意。其实,同仁们光抱怨是不解决问题的,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跟着你走入那无限的阅读空间去,培养学生能够从阅读素材中寻找到他们所应该感知与获取的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课外是相对于课本本身而言的。课本上的文章称为课内,课本上没有的文章称为课外。课外阅读就是以课本外的读物为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读书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的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为他们的语言知识积累奠定基础。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能够对课内的文本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从而积累自己的语言阅读量。

1.阅读时间问题。多年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在考试功利的阴影下,好多教师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课内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部分语文教师将一些高中新课标必读的课外书籍规定在寒暑假进行阅读,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一票否决。长此以往,学生真正捞到手的宽松阅读时间几乎是零。渐渐地,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除课本外都是“闲书”。久而久之,要想让学生将心灵放飞在语言的天空里去体验美丑善恶实在太难了。难道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定的阅读时间吗?我认为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习惯而已。教师、家长天天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应该还是能做到的。存在的困难充其量也只是个“坚持”的问题。

2.阅读资源问题。“家无藏书”,这是社会大环境造就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确切说好多家长也真不知该给孩子“藏”什么书。为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更艰巨了。如果学校能够定期配购课外读物,定期开放阅览室,学生能随时查阅解读各种图书,有这样的便利条件那当然更好。但目前初中阶段达到这一条件并不容易。在现有的情况下,教师尽自己所能,组织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组建班级图书角,班级阅览室,师生还可以力所能及地查找一些阅读材料充实班级的资源库。其实,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素材的需要,也是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基础,只不过是见效不那么明显罢了。

3.阅读成效问题。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情感的体验。因此,如何显示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又获,他们才能有兴趣读,主动读。为此为他们构建阅读效果展示的`平台就很重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个人读书笔记展览会,个人阅读点评集交流,小组阅读成果展示会,小组合作分门别类编写作品选等等,还可将这些资料充实到班级书库中。另外,阅读后还要去指导写作,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作文指导的重要部分。

4.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也是部分老师最关心的问题。课外阅读应当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内学到什么,可以寻找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这样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也是一个深化和加强。其实,我认为,课本所选文章也只是我们这一主题教学的引子,仅靠那三四篇文章的讲解阅读,恐怕远远达不到我们所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且有些篇目对不同阅历,不同地域的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合适。先不必说西北汉子那热情奔放的“腰鼓”,也不必说临终前硬撑着给杨绛送鸡蛋而“镶嵌”于门框里的老王,但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给南方长大和北方城市长大的孩子与乡村长大的孩子来读,他(她)们的感悟就不尽相同。因此我认为课内有些篇目倒不如有选择的稍作放弃,从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课外阅读入手去引导和教学,也许这样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1.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阅读资料,自寻其食。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人们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些物质手段,为此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媒体、报刊杂志、网络等形式去寻找与课内文本教材相符的一些文章资料。学生在自寻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能够培养他们语文动手实践的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与兴趣。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延伸了课内语文教学,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习语文的激情与兴趣。

2.鼓励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探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会因个人特征、个性的不同而有所异。教材文本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载体与依托,学生应该从文本中通过比照阅读寻出自己的独特深思与感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写阅读感悟、举办演讲、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对阅读文本作深层次的探究,并为他们的独特见解提供展示的机会,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活动,并予以表扬他们的创新之处。

3.鼓励形成系统化的阅读教学。我在语文教学中认为,教学无论怎样改革,课本是基础,这是很多人认同的指导思想,我也不反对以课本为本。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出的应当是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内阅读空间,而不是局限于课本。如果按照课本内容扩展课外阅读,将其常规化并整合保留活动成果,未尝不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如我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为一组,组长是主编,组员各有头衔:副主编、美术设计、版面设计、编辑等等。封面每组自行设计:大头贴,个性签名等。每天语文课前3-5分钟定为“美文欣赏黄金时”(美文是根据课本内容提前布置的作业),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查阅,第二天一名同学到台前朗读,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学生评议,达不到要求接着“培训”。朗读好的,可以给组加分,作品收藏于班级书库中。这样每个同学每日查阅着,收藏整理着别人的、自己的“大作”,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有计划地实施课外阅读教学,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在这样激情的活动中得到提升。教师也大可不必担忧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事实上,此种做法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总之,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激情,保护好他们的学习信心,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农村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展现自我语文表达能力以及感悟能力,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首先了解本班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通过各种教学情境把握学生的不同语文能力。如,在开学初,教师可以通过自我介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语文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课上互动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作文教学中通过习作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评改能力。

2.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展现自我。

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必备功课。作为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放置在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寻找学生能力成长的生长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同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自我成长,能够在自我建构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如,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能力选择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知识量,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1.合作学习促成长。

高中学生的语文层次不同,要想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必须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都能产生对教学内容的共鸣。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就必须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语文活动。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讲清合作学习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将学生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合作小组。教师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还要在课外阅读和习作中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在合作中锻炼,在合作中成长。

2.尊重学生个体情感参与,强调个性化解读。

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情感参与的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在语文作品的解读中有效参与进来。教师要强调学生的多元化解读,让学生用自己的创新思维积极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让学生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语文学习途径以及学习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点燃学生自我解读的愿望,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感情的融合、思维的碰撞,从而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以及语文创新精神。

1.教师要抓好阅读以及习作教学。

农村高中语文教师不但要抓好学生的课内阅读,还要借助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果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组内互借阅图书、班内互借阅图书以及与朋友借阅图书的形式让学生拓宽阅读量,拓展阅读量。学生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提升语文能力。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要抓好习作训练,让学生不但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单元系统训练,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习作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能更好地养成自主阅读、自主习作的习惯。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提高能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引发学生自主参与,提高学生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因为音频、视频以及图片资料等多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进来,强化对教学文本的感知。如,在《拿来主义》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及难点,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还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发展语文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点燃对语文学习的激情,能在大量阅读、大量习作中提升学生的阅读以及习作等综合语文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