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施教育改革学生发展规划(精选20篇)

时间:2024-01-10 13:08:02 作者:纸韵

范本的选择应该考虑到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借鉴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有助于我们提高写作的水平和表达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感到这份广集众智、凝聚共识、力求完善的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释放出“不破不立”的改革信号。根据学习重点,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我感觉《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感触最深的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把促进幼儿成长成才作为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幼儿,促进每个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我认为幼儿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幼儿教师是一个引领幼儿成长成才的人,我们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幼儿教师。

总之,学习《纲要》,就是要把纲要精神植根于具体的工作中,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海曙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纲要指出战略目标是,到20__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优先发展,这是增强国力,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育人为本,我感到我们要培养一个除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外,还需要有极强个性、极强独立创造性的人才,这是我们国家最后走向强大,挤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必要条件。我国自古就有一句话:“行行出状元”,只要是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敬业奉献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有所贡献,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而教育的进步,正是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和无数专家学者等专门人才。

教师也因此而同样如此,必须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而制度的改革创新,则重点放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上,提高质量应该把培养有极强个性、极强独立创造性的人才防在首位。学校既是培养人的地方,又是一个有着极深文化底蕴的地方。虽然现在提倡所谓的素质教育,家长也很重视孩子的才艺培养,如学钢琴、学围棋、学唱歌跳舞等等,层出不穷,只是他们更多的关注孩子技术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个性的培养。为什么在大家的眼里,中国人的'形象从鲁迅笔下的麻木不仁,到了今天仍是缺乏素质修养?择校问题,不仅仅反映的是一种教育现象,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家长们挤破脑袋,砸锅卖铁也要为孩子选择一所升学率高的学校,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一张考卷上。教师的名利就在这张纸上,学生的前途也在这张纸上。

学习了《纲要》后,更能理解“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的含义,孩子有能力在体验后思考和决定,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有效地学习。孩子由此获得的学习能力是可持续的,由此获得的成长动力也是可持续的!因此我们更应该“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巴;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时间。”因为在玩中学习,是遵循了兴趣牵引孩子进步的规律,由此获得效率,不是约束和传统的激励可以实现的!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职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

我们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再一次看到: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纲要中把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设计。有理有据,让大家看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措施明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大专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等面面俱到。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觉得对于一线教师,其实不光是教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改革,课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教学的过程也是很重要。自从女儿上小学后,发现中、小学教学都比较注重认知,也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灌输的还是比较多,家长的攀比,考试结果的比较,奥数的辅导,各类兴趣班的开设,属于孩子的时间寥寥无几。其实,认知更应该是启发,教孩子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孩子们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我想《发展纲要》要告诉我们的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孩子,不是不去管他们,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个人认为教育单位更应注重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教会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随人给他们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孩子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和家长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我想小学里提出的作业减负,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吧。

《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我想教育局提出的“城乡结对”是一个有效地措施,我们幼儿园在研究此课题的过程中使参与的教师有了更深的体会。总之,《发展纲要》的学习,带来思考许多,虽然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不能直接改变什么,但是给了我们许多的期盼和愿景。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这为我们电大的开放教育注明了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学习和实践落到实处,把促进就业作为目标,投入对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成为重大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与讨论,我想谈谈减负与教改的关系。

《纲要》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减轻课业负担,不需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目前正在进行高中课改,改变教师的教,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转变现有的灌输式,积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认为学校更应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

纲要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应。不要搞一刀切,全部不留作业或规定死写作业时间,而是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抑制过重课业负担。

近几天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学习中,我认真研读了文件内容,并结合文件传达的精神针对我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不仅承载着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而且还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后代的殷切期望。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益强烈……这一些,都告诉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研究,我对文件也有了一定自己的认识,现结合自身情况决心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提高认识,增强优先发展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从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我认识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是首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尖端化,我明显的感觉到自身的知识远远赶不上时代的需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定要尽快学会制作课件、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教学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去。

第二、摆正思想,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的动力。

教育要立足世界,就要创新。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有思想、有创新力的活生生的人,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人,所以我们媒体的工作没有重复性,天天都是挑战,天天都是创新。创新是学生的希望,也是学校的希望,更是整个国家、社会的希望。一个不懂创新的人,迟早会被淘汰。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多学习,常读书、看报,利用各种电子化、网络化平台拓宽知识面。

第三、减负重趣,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孩子,激发他们的兴趣,努力向高效课堂迈进,将减负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国优秀教授高菊英曾说过“教育赋予我们多重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引领者、心灵的指导师,有时我们要以、设计师、魔术师的身份出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通过学习,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止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也不止成为教育智慧、人格修养的楷模,而应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用我们的光和热成就一代代新人!让他们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化竞争,勇于担当起21世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

我仔细研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尤其是学前教育这部分。做为一名幼儿教师,了解到国_政府非常重视学前教育,深感欣慰。目前学前教育的形式着实让人揪心。

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养成非常重要,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根基。人们越来越清楚这个道理。可很多原因致使我们国家的学前教育停滞不前,甚至混乱。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加强。

一、加大政府投入。

学前教育投入不足时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规范学前教育市场管理。

当前全国范围内学前教育市场混乱,各类机构鱼龙混杂,国家要加强对学前教育市场的管理和规范,市场价格差距过大。

三、规范教育内容。

国家没有同意幼儿教育的时间要求和教学内容要求,通俗的讲,就是没有教材,没有教学大纲,幼儿园到底教什么?学前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以致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教材都有,有些人挖空心思编教材来赚钱,令幼儿园不知用哪套教材好,今年用了五大领域教材,过了两、三年又改成了建构式教材,有的幼儿园还用了整合式教材,今年用了五大领域教材,过了两、三年又改成了建构式教材,有的幼儿园还用了整合式教材。国家应统一幼儿园的教材。

四、提高教师待遇。

目前幼儿园教师的绩效工资得不到保障,而幼儿园教师又是最辛苦的,当自己的付出未得到回报时,教师的积极性又从何调动,所以说应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里去。

五、提高师资力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校针对《规划纲要》开展了建言献策及学习讨论系列活动。通过学习《规划纲要》以及收看专家对《规划纲要》解读的视频讲座,我感到这份广集众智以凝聚共识,力求完善的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释放出“不破不立”的改革信号。根据学习重点,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我感觉《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结合我校实际,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这次纲要将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将努力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三个战略目标之一,突显了党和国家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产业、职业、行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劳动者的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及时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并将其运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以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国家强盛的动力,也是个人发展的必需。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不断造就人、不断培养人、不断发展人全部潜能的过程。作为指导未来十余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提出和实施将使各种教育形式衔接、各种培训方式并举、各类学习资源互相融通,为全民终身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便。作为一所现代远程开放大学,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立足满足群众教育需求,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

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到理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尊重人、理解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承的教育原则,既要坚持原则,公正无私,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在教学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强化支持服务意识。

总之,学习《纲要》,就是要把纲要精神植根于具体的工作中,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普法教育规划发展工作方案实施普法规划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通知》(中发〔2006〕7号)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精神,为加强粮食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粮,结合“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全国粮食流通行业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规划的目标任务,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粮食流通行业依法治理,不断推动粮食流通法治化进程。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贯穿“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于粮食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和过程之中,为构建适应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粮食流通体制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目标。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适应党和国家粮食工作大局,适应粮食流通行业从业人员对法律知识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提高粮食流通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粮食部门公务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构建社会普法联动机制。

(三)基本原则。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坚持围绕“十一五”粮食流通规划总体目标,服务大局;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的“五五”普法的要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五五”普法的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粮食流通行业特点,分类指导。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和重点工作。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宣传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努力提高粮食流通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宪法意识,在粮食流通行业进一步形成学习贯彻宪法的热潮,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促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培育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

(二)深入学习宣传粮食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积极开展粮食流通行业法制宣传教育。《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法律依据,对这两个条例及配套规章和办法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要深入学习宣传依法行政的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能力。要学习宣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为粮食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加强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粮食流通行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意识。要加强契约自由、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和制度的宣传教育,促进粮食经济主体依法经营和管理。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在粮食流通行业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

(三)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依法治理。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局关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促进粮食流通管理法治化。要进一步转变和完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严格依法行政程序,强化行政行为监督。要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积极探索建立执法质量考核考评议制度。围绕粮食流通工作的'中心,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和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要注重宣传程序性的法律法规,实现从注重法律条文的宣传向注重法治理念的宣传、从单纯注重法定权利的宣传向注重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相统一的宣传的转变,形成全社会崇尚法律,既享受权利又履行义务的良好风尚。

(四)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要大力推进粮食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市场,开展“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农村”、“法律进企业”、“法律进市场”等活动,组织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周年纪念活动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在粮食流通行业掀起学法用法的热潮,使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真正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三、工作要求、步骤和安排。

(一)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粮食流通行业从业人员。粮食流通行业从业人员要结合生产、经营、学习和生活实际,自觉学习法律,维护法律权威。要重点加强对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粮食经营者的依法经营和诚实守信、粮食生产者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维权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面向全社会广泛进行普法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依法管粮、放心消费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执政和行政能力。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提高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要培养公务员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行政执法人员要带头学法用法,提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通过普法进一步明确粮食行政管理机关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在粮食流通管理中的工作职能,严格按照法律赋予的职权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履行职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粮的水平。

(三)加强粮食经营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法律素质、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宣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粮食政策的规定,抓好贯彻落实。对粮食经营者,重点宣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履行的义务,培养粮食经营者(包括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粮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树立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提高粮食企业依法经营的自觉性。对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重点宣传国家粮食政策和法律,宣传法律法规中保护种粮农民和消费者利益的有关规定,告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开通法律服务咨询热线等方式积极提供法律援助,培养和增强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四)认真做好“五五”普法规划宣传发动工作,切实抓好“五五”普法规划贯彻落实。下半年,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和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粮食流通行业五年规划,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指导有力、督促到位,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开展督导检查活动,确保“五五”普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组织对“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验收。

四、组织领导和保障。

(―)建立健全协调配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成立由国家粮食局负责人任组长,国家粮食局有关司室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全国粮食流通行业“五五”普法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全国粮食流通行业“五五”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策法规司,负责规划的实施,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具体法制宣传教育实施方案。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指定一名主要领导负责“五五”普法工作,并成立相应的“五五”普法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并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单位“五五”普法具体实施方案。要自觉接受同级党委、人大、政府对粮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加强与同级司法行政部门的联系。

(二)建立法制宣传教育激励监督机制。实行公务员法律知识年度考试考核,把考试考核结果作为公务员考核的重要内容。要逐步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完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激励监督机制,开展规划实施的年度和阶段性考核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表彰奖励工作。

(三)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保障。国家粮食局按照中发〔2006〕7号文件的要求安排法制宣传教育专项经费,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也要落实相应经费,专款专用,保证粮食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学习培训活动,提高专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组织编写全国粮食流通行业“五五”普法材料,培养普法骨干。加强兼职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加入到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推进普法志愿者活动向规范化发展。

(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宣传形式要因地制宜,增强针对性,讲求实效,既要保留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又要开发新型数字化媒体宣传方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新闻媒体,利用国家粮食局政府网站、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办好粮食法制栏目(专栏、专版)等。在公共场所建立固定和流动法制宣传设施,为粮食流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加强新型宣传园地建设,充分挖掘、利用互联网的宣传潜力,不断增强宣传手段的科技含量,开辟移动电视、车载电子显示屏等新型宣传阵地,不断扩大法制宣传的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读后感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办学质量。

我们的办学思想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它突出了现代教育的片面精神,体现了对人,尤其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它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选择的教育,即是民主的,开放的,法制的,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在学生的就学率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些成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内外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上知识掌握的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其实,我们早说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成效不明显。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不仅如此,我们国家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别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我们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提高质量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作为一线教师,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职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一句话,教师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心得体会

本周我们全体教师重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纲要是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是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尽快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任何一位教育行业的普通从业者,都能从纲要中体味到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进步的彰显。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到教育要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教育发展要立足现实,要信息化,要个性化,遵循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规律,将教育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纲要中反复提及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我们学校坚持“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爱与责任的教育”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具备阳光心态、健康个性和良好道德品质的现代人,这些思想正是与纲要中提到的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等主题不谋而合、相得益彰。我所担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正是新课改中的亮点和重点,是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诞生的一门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成长特点的活动性、辅导性课程。它所倡导的就是在遵循各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在互动中、在自我的探索中、在心与心的沟通中,找到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甚至人生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无固定教材、无既定教法,它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放松身心、了解自我、捕捉兴趣、增长能力、探索知识的天地,为教师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教授空间,也为学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热爱着这门课程,也乐于将孩子们带进这门课程,于是身后有了一串串脚踏实地的脚印,有了孩子们一路路的欢声笑语,更多了一双双充满兴致的眼睛。从最开始的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到认识自己的兴趣、追逐自己的梦想,再到经营自己的人际圈,找到学习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用适当的记忆方法和稳定的注意力投入到每一件小事中,每一节课虽然不如正规课堂那样有着严谨的教学流程,但是却充盈着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和倾听。

最初一年开始我的教育生涯时,每次课后我都忍不住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的心理课堂更加有序、有深度的开展?怎样才能更有效的让这门课程真实、简单的走进每一位孩子的心里?怎样才能将这门课程和学校的特色发展紧密结合?怎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孩子们在课上的感受和反馈?这些困惑在学校提供的几次专业学习中得到了启发,学科教学是一门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和任何一项技术一样都不能闭门造车,尤其是为人师表的教育者,你有着明确的教育发展目标和强势的专业发展知识,才能散发出独特的教育教学魅力。

有一次,在课上很多孩子分享到自己的兴趣是看动漫、直播或者游戏,甚至是睡觉,乍听之下觉得孩子们太懒散了,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缓了5秒钟后我将学生的回答和本节课的主题来联系起来,告诉孩子们人们的兴趣其实是有着感官兴趣和自觉兴趣之分的,可能他们现在的兴趣更多停留在感官兴趣之上,这与我们这个年龄段本身思维的深度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永远沉迷在自己的感官兴趣中丧失目标,所以面对那些目前兴趣为吃喝玩乐的同学,老师需要的不是言语的批评、质疑、教育,言语不当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我用视频、故事和兴趣分类图启发孩子们注意反思自己日常的兴趣爱好,明白每种兴趣的背后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可能的将自己的感官兴趣提升至自觉兴趣、志趣层面,做事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言语上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待,我们的交流要真正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每周的学习、生活状态,才能让他们打开心扉,还有什么比孩子们自发的适时的释放自己的天性、自由的探索自己、发挥他们自身的主动性更有意义、更贴近教育的本质呢?正如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中所说:“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近期,学校组织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文。本纲要在全面分析了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20xx至年发展教育的宏伟蓝图。全纲要由五部分构成: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及实施。

《纲要》指出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

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体会

纲要中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的发展,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看到关于教育发展的提议,我们感到了国家对于教育的深度关注和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广度重视,其名曰“任重道远,上下求索”。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从中深受启发: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地发展,也就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就必须以提升人的整体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用战略性的长远眼光规划了未来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要实现的目标,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美好蓝图,令人欢欣鼓舞,令人热血沸腾。

读过之后,感触颇深。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如下:

一、我们要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本人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及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其次,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第三,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第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第五,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师德建设。

首先,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其次,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素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

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应当不断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努力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强化支持服务意识。

总而言之,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就是要把《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植根于我们的具体工作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展望未来,伟大的祖国前程似锦。我们的使命崇高而神圣,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坚信,有了国家的坚强后盾,有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了我们的坚持不懈、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我们的教育改革一定会深入人心,教育事业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究以此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大学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近几天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学习中,我认真研读了文件内容,并结合文件传达的精神针对我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不仅承载着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而且还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后代的殷切期望。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益强烈……这一些,都告诉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研究,我对文件也有了一定自己的认识,现结合自身情况决心从以下几点做起:

从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我认识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是首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尖端化,我明显的感觉到自身的知识远远赶不上时代的需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定要尽快学会制作课件、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教学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去。

教育要立足世界,就要创新。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有思想、有创新力的活生生的人,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人,所以我们媒体的工作没有重复性,天天都是挑战,天天都是创新。创新是学生的希望,也是学校的希望,更是整个国家、社会的希望。一个不懂创新的人,迟早会被淘汰。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多学习,常读书、看报,利用各种电子化、网络化平台拓宽知识面。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孩子,激发他们的兴趣,努力向高效课堂迈进,将减负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国优秀教授高菊英曾说过“教育赋予我们多重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引领者、心灵的指导师,有时我们要以、设计师、魔术师的身份出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通过学习,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止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也不止成为教育智慧、人格修养的楷模,而应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用我们的光和热成就一代代新人!让他们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化竞争,勇于担当起21世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

广东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保障条例

20xx年初,国务院颁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再次赋予广东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任,该纲要的全面实施,对推动广东共青团工作创新发展,将会带来新的机遇。下文是广东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保障条例,欢迎阅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实施,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创新,促进本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实施规划纲要的保障工作。

第三条规划纲要是经国务院批准指导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执行规划纲要,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开展相关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规划纲要,因情况变化确需调整的,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提出调整建议。

第四条实施规划纲要应当坚持科学发展原则,鼓励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规划纲要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工作。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参与规划纲要的相关实施工作。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实施规划纲要领导协调机构,负责规划纲要实施、监督管理的综合协调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办公室承担具体工作。

政府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施规划纲要的具体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收集、听取社会各界对规划纲要的实施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实施规划纲要过程中予以考虑。

第七条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广泛宣传报道规划纲要及其实施情况,并配合有关单位依法公开相关信息。

第二章组织与协调。

第八条编制和修改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关专项规划,应当以规划纲要为依据。编制和修改其他规划,涉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应当与规划纲要相衔接。

第九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制订省实施规划纲要的。

年度工作计划。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级人民政府的年度工作计划,制订本地区实施规划纲要的年度工作计划,并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

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珠江三角洲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制订本部门实施规划纲要的年度工作计划,并报送同级人民政府。

年度工作计划应当包括目标任务、进度安排和责任落实等内容。

第十条省人民政府、珠江三角洲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其所属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报送的年度工作计划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规划纲要要求的,应当要求制订机关作出修改。

第十一条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实施规划纲要工作进展情况,珠江三角洲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实施规划纲要工作进展情况。

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实施规划纲要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实施规划纲要中的重大问题和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事项。

省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召集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研究协商实施规划纲要的重大事项并作出决定,涉及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区的,应当请相关地级市人民政府参加。

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召集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对涉及实施规划纲要的具体事项进行协商;涉及投资新建重大产业项目和重要产业基地布局等重大具体事项的,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牵头协调。

第十三条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协作会议等形式,对涉及区域协作发展的重要事项进行沟通、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作出决定或者签订合作协议,并严格执行。省人民政府应当督促决定或者合作协议的执行。

区域协作发展事项需要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协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提请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协调,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认为有必要的,应当牵头协调。

第十四条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依照法定的权限制定涉及实施规划纲要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或者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水资源利用规划等,可能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的,应当征求所涉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的意见,并对意见的采纳情况作出说明,及时反馈给提出意见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第十五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沟通、协调,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共建优质生活圈、区域合作规划等方面的合作。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区域协作发展决定或者合作协议,以及其他实施规划纲要中发生争议的,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决定。

第三章促进与保障。

第十七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等一体化的发展规划。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一体化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逐步推进各市在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制度衔接。

第十八条省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区域内产业发展定位、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和共建共享方面建立协调机制,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区的产业和劳动力转移。

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共同做好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促进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和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的合理配置。

第十九条省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交通、能源、水资源、信息基础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项目规划、选址、建设进度、技术标准等方面建立协调机制,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第二十条省人民政府应当统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各类园区、开发区、合作区的布局、规模和规划建设标准,加强对区域绿地、绿道和重点发展地区的强制性监督控制,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布局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一条省人民政府应当确定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范围,逐步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财政投入及其保障机制。

第二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区域污染联防联治等管理协调机制,加强相邻生态功能区合作。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区域性环境信息网络和污染源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市间、部门间环境信息共享。

第二十三条省人民政府、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专项资金,支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成果产业化、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工作。

第二十四条省人民政府、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统一信息交换标准和规范,共建公共信息数据库,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政府间的信息共享。

第二十五条省人民政府、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创新行政、经济、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关改革创新措施应当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改革创新工作涉及面广、问题复杂的,可以在局部地区或者部分单位进行试点;条件成熟时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第二十六条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施规划纲要的需要,适时制定、修改或者废止有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省人民政府根据实施规划纲要的需要,可以制定单独适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政府规章,或者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单独适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性法规。

第二十七条实施规划纲要涉及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政策未规定的事项,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在遵循国家法制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制定规范性文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定期清理规范性文件,及时修改或者废止与规划纲要和本条例不一致的规范性文件。

第二十八条实施规划纲要需要扩大县级人民政府和镇人民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行政管理职权的,应当坚持科学发展、权责统一、分类指导的原则。

省人民政府可以按照前款规定,批准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镇人民政府,行使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定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行使的行政管理职权,并就批准的行政管理事项制订调整目录。

省人民政府作出的批准决定和制订的行政管理事项调整目录应当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并向社会公告。

行政管理职权调整后,县级人民政府和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行政管理能力,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强对行政管理职权调整后的县级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实施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决策涉及下列事项的,决策机关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网上咨询等方式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并将意见采纳情况向社会公布:

(三)土地征收计划项目,国有土地上房屋和集体土地的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安置;。

(四)其他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

第四章考核与监督。

第三十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制度,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实施规划纲要的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参照省人民政府的评估考核制度,对其所属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评估考核。

评估考核的标准、程序和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一条评估考核应当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专家学者参与,并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

第三十二条评估考核机关对评估考核优秀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对评估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评估考核结果应当作为领导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行政机关连续两次综合考核不合格,其主要负责人负有领导责任的,责令其限期整改;主要负责人工作有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由有权机关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第三十三条省人民政府、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实施规划纲要的工作情况和实施本条例的情况,并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第三十四条省人民政府、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对实施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不符合规划纲要要求或者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实施规划纲要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不符合规划纲要要求或者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受理单位和个人的投诉、举报,并及时核实处理。

第三十六条行政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改正:

(一)擅自调整规划纲要内容和实施步骤的;。

(二)组织编制的专项规划,不符合规划纲要要求的;。

(三)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制订实施规划纲要年度工作计划的;。

(四)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定期报告本地区、本部门实施规划纲要工作进展情况的;。

(五)其他不符合规划纲要总体要求,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本条例所称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东莞市、中山市、惠州市和肇庆市的行政区域。

第三十八条本条例自20xx年9月1日起施行。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和出口基地,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家电等为主的企业群和产业群。

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广东省重要科技资源,是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研发基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国内乃至国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

珠三角经济区信息化综合指数67.6%,高出全省3.3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深圳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国第一个linux公共技术支持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

“大珠三角”指原珠三角14个城市,加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三地构成的区域是全省交通运输最繁忙、最发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合,衔接港澳、沟通全省和全国的较为发达的综合交通网络。

20xx年底,国务院下发《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共9个城市。“大珠三角”指原珠三角9个城市,加上深汕特别合作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构成的区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围绕着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一体化,珠三角的经济地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轨道、绿道“双道”建设,为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提速提供了基础性条件。15个城市(含2县)大经济圈悄然形成,珠三角内部城市走向有机融合。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为了配合学习工程,我们教学工会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学习过程中,大家认真的阅读了发展纲要,并积极的讨论了纲要的内容。

我们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再一次看到: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纲要中把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设计。有理有据,让大家看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措施明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大专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等面面俱到。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觉得对于一线教师,其实不光是教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改革,课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教学的过程也是很重要。自从女儿上小学后,发现中、小学教学都比较注重认知,也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灌输的还是比较多,家长的攀比,考试结果的比较,奥数的辅导,各类兴趣班的开设,属于孩子的时间寥寥无几。其实,认知更应该是启发,教孩子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孩子们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我想《发展纲要》要告诉我们的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孩子,不是不去管他们,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个人认为教育单位更应注重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教会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随人给他们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孩子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和家长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我想小学里提出的作业减负,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吧。

《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我想教育局提出的“城乡结对”是一个有效地措施,我们幼儿园在研究此课题的过程中使参与的教师有了更深的体会。总之,《发展纲要》的学习,带来思考许多,虽然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不能直接改变什么,但是给了我们许多的期盼和愿景。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这为我们电大的开放教育注明了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学习和实践落到实处,把促进就业作为目标,投入对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成为重大的一部分。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我们的办学思想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它突出了现代教育的片面精神,体现了对人,尤其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它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选择的教育,即是民主的,开放的,法制的,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在学生的就学率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些成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内外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上知识掌握的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其实,我们早说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成效不明显。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不仅如此,我们国家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别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我们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作为一线教师,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职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一句话,教师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教育局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新时代,新征程。2021至2025年,x镇将抓住“弯道赶超”的新机遇,实现跨越大发展。x镇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方式,汇聚兴镇富民力量,到2025年,将x镇建设成为“生态x、文明x、和谐x”。

x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作为核心目标,激发x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x%,到2025年gdp达到x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x%,到2025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x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x%,到202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x元;农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加快发展教育。幼儿入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依托“双基”工程建设,保障群众生活便利,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完成各村卫生室改造。提高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落实计生政策,开展民政、扶贫、社会救济工作,保障民生。

“十四五”时期我镇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提质增效。

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坚持完善和创新乡村振兴发展体制机制。

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环境。在乡村振兴建设上取得新亮点,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x、文明x、和谐x”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工业发展。

一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做好招商引资基础工作。坚持“三不原则”大力开展领导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创新推动产业招商、全民招商、精准招商,特别是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做好招商工作,吸引他们中的优秀者返乡创业,力争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突破。加大金融招商力度,推动村镇银行和网点建设工作。

二是加快工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x省道至工业园区10米大道,加快园区绿化工程建设,实现园区供水、道路、供电、通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同时,以加工、制造企业为主,做大做强工业聚集区,最大限度的争取土地、政策支持,完善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锁定医主打产业,将聚集区规划用地划分功能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招商引资,规范入园企业投资量,推动聚集区产业全面升级。

三是加快产业园建设。打造具有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带动作用的小微产业园。聚集区集生产、加工、网络营销、农家乐为一体,以规范化管理和规模化种植的形式,全面提高种植效益,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进行市场化经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三)坚持标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工作基本结束,我镇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xx和省、市、县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突出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持续巩固我镇脱贫成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四)全力支持,社会事业再提高。

社保工作惠及全民:加强培训,提高我镇劳动力素质。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积极争开展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把用工需求与培训衔接起来,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考核发证、推荐上岗等方式,实行先培训后输出。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又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稳定和提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规范管理,完善服务,抓好典型,搞好示范。将严格按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序,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杜绝民工盲目外出、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加大外出务工人员致富典型的宣传力度,使他们尽快加入劳务输出的行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养老保险继续加大宣传,让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参保,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政策。

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全力提高办学品位和水平,基本构建起布局合理、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比“十三五”期间有明显提高,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促进全镇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凸显科技兴镇力量:优势产业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和技术水平整体提升,推动优势资源的产业化技术开发,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实效。全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批与我镇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设施,建立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用技术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

提高卫生健康水平:计划生育工作依然坚持“三个不变”,推动“三个转变”,确保“三个到位”。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和数量,切实把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实施卫生院综合楼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卫生院硬件设施建设;以创建等级卫生院为契机,提升卫生院服务能力,争取20xx年创建二级医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更新医疗设备;继续推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开展健康教育,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提高群众先防病后治病的意识;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村卫生室人员流动机制,不断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方便人民群众就医;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严格落实民生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依托镇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养老服务站,确保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全方位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救灾救济、社会福利工作机制。规范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低保工作的透明化、规范化,维护社会稳定。严格落实特困供养政策,确保特困供养老人吃好、穿暖、居住环境优美、有病及时医治。推进殡改工作再上新台阶,提倡新型丧葬形式,移风易俗,厚养薄葬。

办好文化服务大众:我镇将认真落实新时代社会实践所的运营机制,申报新建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展实景展览,发挥特色优势。指导督促各村举办群众性乒乓球、篮球、拔河、掼蛋、象棋、广场舞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把免费开放和举办活动纳入村级工作考评,推进全镇文化事业的更好发展。

(五)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组织保障。

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县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部署,以“党建+”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持续用力推进,努力提高基层党建质量,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x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一是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在村党支部设置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无职党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三会一课”、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落实。三是完善镇村三级量化管理考核机制,加强镇村干部量化考核管理。严格镇、村干部行为规范,按照镇、村干部量化管理方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村为主”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工作督查力度,促进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六)科学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学习贯彻落实xx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x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抓重点、提质量、增动能、强基础,实现x镇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产业兴旺大发展。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土地开发复垦,加快休闲农业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生态宜居新农村。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健全、生态宜居的示范村,培育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重点示范村。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工程,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构建乡村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医疗、卫生、养老、义务教育服务体系提质增量工程。

乡风文明促和谐。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开展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治理婚丧陋习、天价彩礼、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乡村治理显成效。推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

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加快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建设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平安家庭。生活富裕奔小康。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乡风文明,社会风尚良好,让百姓住的安心,吃的放心,过得舒心,玩得开心,实现乡村环境美、生活富、百姓乐的和谐统一。

(七)强化服务职能,加大政府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强化服务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科学管理,提高决策水平,用制度管人,规范行为。积极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x镇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共分4部分、二十二章、七十条。纲要对我国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既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又具有反映形势的创新性,如“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的提法等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着重研究了“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公平问题”。此次《纲要》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照顾到了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与方面,内容非常全面。《纲要》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和对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出了要求。

通过认真的学习,本人了以下的几点感想和领悟:结合我院办学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要积极的寻求发展,提高自身的觉悟和意识。第一,必须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第二,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想方设法“找米下锅”,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学校的支持下,提高办学水平。同时要借鉴其他兄弟学校、院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推进各项改革,提升学院影响力和竞争力。第三,要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打铁还须自身硬”。

高等教育部分,纲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此,《纲要》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提出,这也是第一次提出要创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对加强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明确了政策方向,特别针对科研领域当中的体制性障碍,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和教育的资源共享。三要牢固树立高等学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纲要》,提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第二条),强调了教育的“社会需求”导向、也即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导向”。要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纲要》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非常突显,要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纲要》提出了今后十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和发展任务,对我国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纲要》对今后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树立新的科学质量观,我国教育必将跨入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新阶段,要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彰显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充分领会《纲要》精神,抓住机遇,谋划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了解,我们看到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付出与努力,相信国家的教育体制将来会变得更好,我们接受的教育水平更高,大量人才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发达。

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范文

2020。

2020。

年)》和《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成就与问题。

“十一五”时期,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实施由外延扩展为主向内涵建设为主的战略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支持和服务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主要成就。

1

.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97.76。

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为。

51.57。

万人和。

11.17。

万人,分别比。

2005。

年增长了。

16.5%。

41.9%。

;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为。

4580。

人。“十一五”期间,上海继续完善包括各类奖、助、贷学金在内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了全覆盖。

2

.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探索转型。

“十一五”期间,上海高校办学条件整体得到提升,形态布局调整基本完成。

年上海高校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含学校产权和非产权独立使用)为。

3948.36。

万平方米和。

2147.49。

万平方米,分别比。

2005。

年增加。

11.9%。

19.3%。

新增奉贤和临港新城两个大学园区,形成了与全市生产力布局相呼应的“。

2

2

2

x

085。

30。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68。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7。

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

10.49%。

10.04%。

12.44%。

3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普遍关注。

5

181。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

230。

门(其中高职。

29。

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0。

个,市级精品课程。

840。

门(其中高职。

118。

门),市级本科教学高地。

210。

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65。

35。

314。

项。“十一五”期间,有。

69。

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含第二军医大学和中科院系统),占全国的。

13.8%。

2008。

年,上海率先提出“卓越工程教育”、“卓越科学教育”、“卓越医学教育”和“卓越文学艺术教育”计划,并确定了先行先试高校。率先构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国际化和机制创新为一体的全市高校内涵建设项目库。全市高校形成了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领先全国。

2009。

年,在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条件下,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仍稳定在。

90%。

以上。

4

.知识创新和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8677。

项,比“十五”期间增长。

185.4%。

获专利授权。

13595。

项,比“十五”期间增长。

357.4%。

sci。

论文收录。

41781。

篇,比“十五”期间增长。

148.7%。

ei。

论文收录。

35866。

篇,比“十五”期间增长。

128.4%。

istp。

收录。

18817。

篇,比“十五”期间增长。

195%。

二是科技经费收入持续增加“十一五”期间,上海高校获得科技总经费为。

345.7。

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

117.1%。

其中。

年科技总经费超过亿元的学校和附属医院有。

12。

所。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取得突破。

年上海高校科技合同登记。

3318。

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

8.23。

亿元。

5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十一五”期间,上海高校教师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和有序流动的良性格局,教师规模小幅增长。

年,上海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达。

3.92。

万人,比“十五”末增加。

23.3%。

高层次人才队伍竞争力提升较快:到。

年底,高校在职在编人员中拥有两院院士。

80。

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

166。

人,教育部“长江学者”

150。

人,国家杰出青年。

212。

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

30。

人,上海领军人才。

172。

人。截至。

年,上海高校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99。

人。

2007。

年底起实施“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岗位计划”,

年引进高层次人才。

166。

人,投入资金达。

7500。

万元。加强对中青年教师培养资助力度,

年共投入。

13700。

余万元,资助了。

5159。

位高校青年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全面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为基础的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6

.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30%。

增至“十一五”末的。

42%。

;同期来华外国留学生中学历生数从。

6310。

人增至。

13150。

人,其中。

12。

所高校的外国留学生人数超过。

1000。

人。“十二五”期间本市高校共聘请外籍专家。

5704。

人次。

(二)主要问题。

1

.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在高校办学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尚未完全确立,人才培养质量尚未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高校片面追求综合化和上层次倾向仍较严重,尚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高校的特点和类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有待提升,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全体教师、全社会全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全方位参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2

.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尚未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变化。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校自主设置、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机制有待完善,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升级需求的意识有待增强。学科专业设置及结构调整不适应科技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部分学科专业布局趋同、重复现象加剧,新兴、复合交叉学科专业产生机制尚未建立;学科专业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培养需求;部分应用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要求脱节,传统学科专业面临改造,高层次人才总体供给不足。

3

.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尚待提高。

缺乏一批支撑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国际认可的一流学科;原始创新、持续创新和多学科集成创新的能力不足;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有待提升;高校知识服务能力和文化引领能力的整体优势和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4

.教师专业队伍结构和发展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

教师整体规模仍存在缺口。专任教师占全体教职工的比例未达到。

55%。

以上;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教师来源结构多样化步伐有待加快;教学、学术团队和梯队建设机制有待深化,优秀青年教师自主选拔、培养及其资助力度有待加强,以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团队为载体的组织机制尚未形成;部分新升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缺乏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的长效机制;民办院校教师流失率较高;高校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有待整体提高。

5

.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有待增强。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尚未与上海作为世界级城市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需求相适应。中外合作办学层次与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教育需继续扩大规模,改善结构,不断提高学历生和长期生的比例;教师主动承担国际学术组织或行业组织领导人职务并取得话语权的积极性和能力有待提升;国际人才引进、评聘的政策和环境有待优化。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加快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发挥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和文化引领作用,坚持走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型、特色型、服务型的内涵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发展思路。

在推进上海高等教育“十二五”改革和发展中,要坚持“规划引导、分类管理、改革驱动、卓越发展”的发展思路。

1

.规划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校自主规划的主体作用,着眼于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全面提升上海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2

.分类管理。推进高校管理方式的转变,加强分类指导与评估,建立分类指导服务体系,促进每所学校的特色与创新发展。

3

.改革驱动。依托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不断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充分发挥上海高校在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卓越发展。集聚上海高等教育的传统优势与特色,迎接国际高等教育的挑战和竞争,为上海实现国家战略提供卓越人才、卓越科研成果和卓越知识服务体系的支撑。

(三)主要目标。

1

.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高等教育质量和内涵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更加优化,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为推动以培养模式改革、管理方式改革、协同创新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为主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基础。

2

.具体目标。

——初步形成功能明晰、特色鲜明、多样开放的院校分类发展体系。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若干个特色学科专业率先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院校,建设一批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和若干所示范性民办高校。

——逐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人的终身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具有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和学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形成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与氛围,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适应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形成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开放、集聚、适变、持续”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模式;通过平台建设,集聚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知识服务领军人才和团队,建立和完善促进知识服务能力提升的相关政策和环境,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技术创新源”和“产业孵化器”,成为区域文化建设、文化创新的策源地;建设若干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加快建设师德高尚、能力卓越、富有活力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坚持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教师师德建设为先、制度改革创新为重、优化队伍结构为主、参与国际竞争为要,使上海高校教师队伍成为上海教育人才和各类人才中的主力队伍、国家发展可信赖和依托的战略资源、国际人才高地的生力军和主要依托力量。

——加速推进符合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求、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的国际教育交流体系。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上海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上海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建设成为外国学生留学目的地城市。

——探索形成管、办、评相分离的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体系。加强分类指导与分类管理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模式,发挥社会及中介组织的评估作用。以抓规划、抓统筹、抓评估为重点,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校校有支持、校校有发展、校校有特色的发展格局,使每一所高校都充满改革的动力、发展的活力和创新的能力。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布局。

1

.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085。

工程”)为基础,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支持”的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原则,促进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创新部市共建、地方统筹的体制和机制,促进部属高校在服务国家和上海战略中,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和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步伐,使若干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根据“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引导地方本科院校结合社会需求,在特色学科专业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品质提升,形成若干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学科集群;开展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通过“后示范”、“国家骨干”、“上海特色”三个层面的建设项目,整体提升上海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水平;按“分类扶持、提升质量、多元发展、依法管理”的原则,推进“高水平、有特色”民办高校建设。

2

.推进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

开展以发展需求为导向、突显特色和优势的核心专业(群)建设。促进高校以各自的重点建设领域为核心,改革、创新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资金、政策、信息、交流、人才需求规格、人才培训标准等方面,建立社会需求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推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科学研究等与社会需求互动融合发展的格局;以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高校的优势和特色,调整高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引导高校健全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机制,包括科学制定高校发展定位规划的指导机制、学科专业导向的评价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等。

3

.优化高等学校类型布局。

围绕“规模稳定、结构合理、质量卓越、效益显著”的院校设置目标,优化上海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布局,努力使上海高校类型布局与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继续推动中美合作的上海纽约大学、上海市与中科院合作的上海科技大学建设;筹建中外合作的国际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上海开放大学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本科院校更名为“大学”;支持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本科学校。

(二)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用心教书育人,把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和重要指标,把教授为本科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基本制度;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坚持把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育人工作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加强图书资料、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

.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着力专业综合改革,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支持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支持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专业建设,支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相关专业建设。

着力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融入培养方案;支持高校与行业联合开展学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竞赛。

着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推动高校普遍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教学服务等;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完善助教制度,重点支持教学改革课题立项。

着力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开展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全英语示范课程建设,评选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鼓励高校加强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建设。针对上海高校中重复设置多、影响广、社会关注度高的本科专业,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并按此标准组织专业教学评估或专业认证。

完善教学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评估制度,引导高校公开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3

.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构建和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

统筹优化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布局。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引导高校建立主动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的机制,包括增列、建设一批学位授权点,开展一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培养项目。

构建和完善学位与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强化研究生基础课程教学;加大对学位授权学科建设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力度;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信息化平台;建立以研究生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为主的激励制度。

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及管理体系,积极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教育,重点建设。

250。

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践习基地,实现各高校和各专业学位类别的全覆盖,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完善医学教育学制;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点工作;推动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执业资格相衔接工作。

4

.深化高职教学改革。

以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200。

个重点专业,围绕专业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社会服务,每年举办“上海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比武”。

100%。

专业课教师“双师”比例达到。

80%。

以上,企业兼职教师上专业课比例达到。

40%。

以上;完成高等职业院校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推进国家级、上海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国家级专业资源库为示范,以上海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为平台,构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推动“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精品课程”资源共享;鼓励高职高专学生参与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及上海职业技能大赛。

完成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创新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试点项目,探索建立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

3+2。

”和“五年一贯制”)、二专科一年半制、高中(中职)起点三年制、专本连续培养(“。

3+2。

”)、四年制应用型本科等多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形式并存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实现途径。

5.

探索和完善招生、就业与创业体系。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各类考试考务管理的水平。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和就业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深入推进就业工作创新基地建设,形成一批适应高校特色与创新发展要求的就业工作示范学校。建设以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水平为目标,以全程化、系统化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职业测评、网上指导和个体咨询为辅助,以就业实践环节为补充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重点抓好就业困难学生和特殊群体的就业援助和帮扶工作。完善创业政策、普及创业教育、健全创业平台、推广创业培训模式、营造创业氛围、丰富创业成果,形成“覆盖全面、层次合理、运行有效、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教育体系。推进高校毕业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培训基地建设。

(三)提升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能力。

1.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实施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在“。

985。

工程”、“。

211。

工程”和地方高校“。

085。

2011。

协同创新中心,有。

200。

个左右学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2.

加强高校知识服务能力建设。

2011。

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继续推进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功能建设,试点推进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完善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3.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对接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整合优化现有的建设举措,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解决制约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切实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推广普及,提升上海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大力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切实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提高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1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师德为先”,表彰师德典型及其先进事迹,树立教书育人楷模。明确教师教学、科研工作规范要求,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在教师考核体系中突出师德优先、教学优先的导向机制。强化学术规范管理,建立学术诚信评价与复议体系。

2

.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创新海外引智模式,集聚和造就全球杰出人才。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系制度,创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体系。完善“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岗位计划”,同时设立“东方教席”岗位,引进国内外教学名师、大家。鼓励申报国家和地方“千人计划”,使上海成为国际一流人才集聚高地。

3

.鼓励教师以质量为重点提高专业发展能力。

深化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高等教育教师队伍质量提升工程。实施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制度,鼓励骨干教师,特别是学科领军人才、引进人才以学生培养为本,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提升专业教学能力,精心指导青年教师,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实施“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上海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上海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民办高校强师计划”,建立“师资博士后”培养制度等,加大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4

.完善教师评价和考核制度。

根据教师岗位的不同需求,分别制定从刚性到柔性、从短周期到长周期的考核体系。根据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不同要求,实行教师分类评价机制,根据各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不同特点,探索任期考评、同行间业绩考评等符合教师劳动特点的评价与激励办法。制订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建设的激励计划,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历层次。按照“总量适度、分类管理、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的原则,在部分条件成熟的高校率先开展“非升即转”改革试验。

(五)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1

.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机制。

40。

个左右。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发展。

2

.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

15%。

其中长期生数占留学生总数的。

72%。

加强留学生课程与专业体系建设,设立“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学院”,加强外国留学生预科培养继续推进“上海暑期学校项目”,建设外国留学生服务支持系统,大力加强上海高等教育的海外宣传力度。

3

.加快吸引各类优质国际教育资源。

鼓励高校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在海外建立分校或参与国外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十二五”末,以与海外教育机构合作或独立举办的形式,试点设立高等教育海外项目。实施“海外名师项目”,支持和资助上海高校引进一批在有关学科或专业领域具有国际公认的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实施“海外高层次学术团队引进项目”,整体引进海外高水平学术团队,带动一批重点学科、前沿性交叉学科的发展。鼓励高校加强与外国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海外一流专家的合作,共同完成科研项目。

4

.支持高校学生海外学习与实习。

设立“上海市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专项资金,用以资助高校在校生赴海外知名院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学习或实习,让更多高校学生获得拓展国际视野和接受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提升上海高校学生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鼓励高校与海外合作院校开展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

(六)健全分类管理的运行机制。

1

.推动高等教育拨款评估咨询委员会建设。

为完善高等教育经费的科学投入与资源配置机制,促进高校科学和特色发展,加快建立高等教育拨款评估咨询委员会制度,适当提高市属高校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逐步建立高校生均公用经费定额动态调整机制,保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到位,提高使用效益,保障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2

.推进分类指导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进一步加强高校的自主创新发展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加强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严格监督管理、注重绩效考核,形成政府与高校有效互动的运行模式,服务与推进高校发展定位规划的落实与实施。

3

.建立高校办学质量分类评估标准。

根据各类高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发展使命、目标任务,以及各类高校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特色和优势,制订不同的质量分类评估标准。鼓励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中追求卓越,办出特色。

4

.建立健全高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围绕上海高等教育的整体规划,引导高校申报重点发展项目,开展水平评估和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估,探索实行与水平和绩效考核挂钩的财政拨款制度,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引导高校转变办学理念,不断提升内涵建设质量。继续完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改革及保障措施。

(一)创新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制度优势,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出发,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

(二)转变政府职能。

改革政府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管理方式,探索高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办法。强化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管评估的职责,促进管、办、评相分离,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制度。明确政府在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工作中的主导责任,建立更加合理、公平和透明的高等教育财政资源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推动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型。

(三)推进协同创新。

大力推进高校在协同创新的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等的协同创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各种创新资源高度汇聚和深度融合,形成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体制和机制。

(四)深化体制改革。

探索部市“共建共管”新机制,推进高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改革;深化省级政府统筹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路径与机制,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结构和资源配置。积极推进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探索多元开放的办学新模式,提升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水平。

(五)落实依法治校。

建立健全大学章程,落实与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形成依法办学、自我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构建政府、高校、社会的新型关系,协调好“政治权、行政权、学术权、民主权”,推进高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与制度化进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全面完成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落实工作。

(六)实行公共治理。

搭建政府各主管部门参与管理和社会资源积极进入高等教育的体制与机制平台。处理好社会与高校的关系,形成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高校探索公共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高等教育发展和管理的新机制;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新机制;发挥大学在文化建设、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和外部环境。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阳春三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指导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纲领和行动指南。全国各地兴起了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热潮。

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的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因此,在“十二五”计划中,对中长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划: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此次改革注重以人为本,因此在传承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的基础上,纲要不仅注重了利民惠民,也注重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在改革、发展、管理多方面,都有很多创新点——在基础教育方面,提出了在中长期发展过程中,基本普及12年的教育;在职业教育阶段即为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如何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高等教育方面,提出了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在民办教育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使民办学校要与公办教育具备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此次的中长期教育发展纲本着为民的宗旨惠民,是在全面务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此次的纲要提出的政策给教师群体、教育集团都提出了相当的要求。提高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应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从而形成教育特色和办学风格。除此之外,学校必须花大气力,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提升知识层次;学校必须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平等对待,并配齐配足专任教师;学校必须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教研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规章细则,导引教师,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总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是纲要强调并着力解决的重大议题。《纲要》的出台,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愿,将指导着我国未来十年教育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纲要》对于教育的规划,从而在十二五中使得中国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更快更稳地走下去。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我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初步理解就是教师始终要坚持党在新时期下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也就是国力增强,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同时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中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必须要走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就必须依靠人才资源建设。教育的进步,将源源不断的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和无数专家学者等专门人才。“行行出状元”,只要是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敬业奉献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有所贡献,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学习了整整42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我们不仅了解了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政策,了解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同时对教育中的一些细小环节也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证据,也明白了教育在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作为教师学习之余应该认识到四个坚持的重要意义:即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工作;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在《纲要》中,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任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突出的位置。如此一来,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在为我国20xx年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做一份努力,我们所培养的“2+1”学生、包括我们所推出的各定向班学生、我们所培养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方面完全是遵照此纲要而实施,正是在响应国家号召——健全多渠道投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发展!同时在面对农村学生、民族学生,学校各项优惠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全符合《纲要》所提出的国家针对农村教育和民族教育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扶持方向!因此,我们的工作是伟大的,我们的工作是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做强做大科园职业教育!

其次,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应该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应有效衔接。现在的毕业学生人数是越来越多,各大高校也在不断的扩招,但是就业问题也是一直不能很好解决的头等大事,这成为学生以及家长最关注的问题。现在是读书容易就业难,所以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应该是所谓“差生”、“高考落榜生”的避难所,应该对优秀学生形成吸引力。比如,师资力量强,专业设置比较新颖、前沿,就业率高,这些因素必将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所以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办得有特色,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够真正学到技术。其次在管理上我们也要大下功夫,毕竟来我们学校读书的学生都是没有很强的自律能力,需要老师与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的配合才能够管理好,所以除了在学习上关心学生以外还要从生活以及心理关心学生关注学生,不能让他再有在高中时候被老师忽略的感受,要让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这样对于学生的管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应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我国现在技能人才缺乏,大学生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找不到工作,毕业就等于失业,在家“啃老”, 造成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投入极大浪费。所以我们学校要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直接化,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让学生熟悉行业、融入行业,通过社会实践、实习、职业培训等方式,积累实际动手经验,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学习和实践落到实处,把促进就业作为目标,投入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的职业教育一定会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成为重大的一部分。

教育局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要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同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发挥医改的综合效应,健全医疗服务保障系统。经过十三五的成功转型,十四五是中心步入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了明确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中心在今后的五年内得到全面、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结合中心实际,特制订“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秉承“以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宗旨,以满足基本需求、完善服务功能为出发点,提升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突出社区卫生服务特色。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坚决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精神,从区域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保障全体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多层次医疗卫生需求,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三、重点工作。

为巩固十三五期间取得的各项成果,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示和要求,使中心更好更快发展,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医疗业务水平,建立专业人才梯队。

随着中心业务发展,人才资源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短缺与业务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中心医疗工作的开展,制约了中心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1、十四五期间,继续呼吁政府增加机构人员编制,达到各类人员标准配置。

目前中心下设4个服务站,辖区常住人口2.3万人,铁路小区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约5000余人。而中心现有人员编制48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40人。按医护防最低配比,应将编制人数提高到6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60人。

2、请进来,走出去,人才引进与自我培养相结合,弥补技术人员匮乏。

(1)请进来:结合中心目前实际情况,今后五年,希望在上级部门支持下,重点引进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丰富临床经验、较强科研能力、良好医德修养的临床骨干,提高中心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同时与对口支援医院协商,定期派驻专家开展专家门诊及带教中心青年业务骨干,提升年轻队伍的业务技术水平。

(2)走出去:每年选派2-3名思想品质好、业务基础强、具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学习,鼓励有能力的员工继续学习深造,解决其生活、学习上的后顾之忧,保证送得出,学得好,留得住;同时加强内部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通过"三基"知识考试,技术操作考核、比赛等形式,逐步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通过五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作风严谨、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

(3)打造品牌科室,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着力于中医理疗项目和适宜技术的开展,将中医健康管理及指导纳入日常工作,继续保持中医科的良好发展势头;同时将口腔科作为重点科室,更换口腔椅等诊疗设备,加强口腔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诊疗水平和知名度,使口腔科成为中心的另一张名牌;全科门诊继续摸索预约诊疗的慢病诊疗模式,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基础,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建立健全预约就诊制度,提高居民就医依从性。

(二)发挥慢病管理优势,继续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

十三五期间,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创建了以慢病管理团队为中心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未来五年,继续拓宽家庭医生式服务内涵,将服务对象从慢病患者逐步扩大到重点人群及全人群,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意识。

1、利用信息化网络系统,加强对高血压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新发病例登记管理工作,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人自我管理模式,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参与度。

2.提高家庭医生式服务水平,继续规范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流程,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减少或延缓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

3.以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为契机,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慢性病干预模式。加强慢病管理工作的质量控制,达到慢病管理“提质不瘦身”。

4.继续强化三级网络建设,筑牢三级网底,加强对乡村医生地培训,提高乡村医生工作能力。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解决乡医年龄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的问题。

5.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工程,建设中医药强市;支持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建设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培养一批中医药学术领军人物;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的地区,将中医医院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支持建设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级临床重点专科、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加强儿童、妇产、精神、重症医学、老年病、康复等薄弱专科建设。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消毒供应等机构,鼓励公立医院面向区域提供相关服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推进构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三)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居民健康生活方式。

1、进一步完善和利用自助式健康小屋的功能,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加快家庭健康保健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功能。

2、深化健康教育网络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

3、加大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自我健康意识,有针对性地推行预防干预措施。

4、增加健康教育宣传渠道,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形式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提高人群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探索健康教育新模式,关口前移,将健康教育大课堂搬入学校、幼儿园。

(三)、完善基本设施建设,改善就医环境。

1、医疗设备:十四五期间,中心已更换或添置了部分医疗设备,如x光机、彩超机,但其他设施基本上已到使用年限,还需要有计划地添置或更新,如多功能救护车等。另外,4个服务站配备相应的医疗设施,如血、尿分析仪、中药煎煮机等。

2、信息建设:呼吁相关部门,加快信息系统的功能完善,实现辖区内尤其与二级医院的信息资源共享。保证双向转诊平台通畅,患者辅助检查数据及健康信息无障碍读取。

3、环境建设:合理调整布局,继续加大环境整治、污水处理力度,因地制宜做好院内绿化,美化环境。

4、基础设施建设:响应卫计委关于建立医联体的号召,积极筹建完善业务用房,配备相关医疗设备。完成计划免疫3a门诊建设,打造妇女保健、儿童保健a级门诊,完善母乳喂养室配置。

完善桥梓服务站的配套基础设施;对平义分服务站进行修葺维修;重新规划北宅服务站整体布局,与北宅村委会、镇政府、卫计委协商,在服务站原址增建二层楼房,增加服务站使用面积,改善居民就医环境。

(四)、创新机制,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继续深化由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转型,创新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

1、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2、完善中心组织管理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管理与考核制度的落实,继续强化社会民主监督与评价制度、环境卫生管理、档案信息管理等制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落实。推行民主管理,发挥党支部、工会、职代会作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会,扩大内部民主;聘请社区居民监督员,设置服务意见箱,实行主任接待日,保护、奖励投诉,强化群众参与监督机制,促进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打造城市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重点,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开展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初筛、儿科、精神疾病、老年病、中医、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促进先进适宜技术的普及普惠。通过鼓励大医院医师下基层、加强对口支援、实施远程医疗、推动建立医联体等,把大医院的技术传到基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到2025年,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以及9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同时具备相应的医疗康复能力。

明确医共体基本标准,全面深化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边远贫困地区远程诊疗中多种形式的医共体建设,将医共体构建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形成责、权、利明晰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大力推进面向基层、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二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服务,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探索通过医师多点执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配备、对医共体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等方式,引导医共体内部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五)、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素质。

以先进文化为引领,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政策、措施,使全体人员真心实意为民服务,真正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应有作用。

推进情感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建设,营造出为民服务贴心、诊断治疗精心、社会救助尽心的浓厚氛围,真正使老百姓省心、放心,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成自己的家。

通过优质服务和宣传推广,让社区群众认识和接受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建立起维护健康的合作伙伴关系,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筑在厚重的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积极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惠民政策、重大意义,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行业作风建设,使社区群众真正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得到社区卫生服务实惠,从而信任并乐于接受社区卫生服务。

十四五期间参加北京市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将中心的文化建设活动推向高潮。

明确医共体基本标准,全面深化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边远贫困地区远程诊疗中多种形式的医共体建设,将医共体构建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形成责、权、利明晰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大力推进面向基层、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二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服务,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探索通过医师多点执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配备、对医共体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等方式,引导医共体内部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五、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强化社区卫生服务。

严格落实基本医药制度,认真执行零差率药品政策。对临床医生、村医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对基本药物的使用率和处方合格率。中心和村卫生室全部统一配备使用零差率药品,对统一配送的基本药物实行同质同价,零差价销售。

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消毒供应等机构,鼓励公立医院面向区域提供相关服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推进构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力争在“十四五”规划期内,全市所有医保定点医院实现“宜医通”这一智能监管系统全覆盖,门诊使用率达60%,住院结算使用率达100%,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消费更加透明。

教育局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乡村振兴x字方针,全力建设“五个新x”。

一、产业兴旺大发展。一是实施x工程,加快建设文旅特色小镇。加快建成x峰旅游度假区,以“x皮影戏”为媒介,深度挖掘与弘扬x文化,以禹文化为纽带连接各大景点景区,积极推进x农庄、x油茶公园、x碑遗址公园等优质旅游项目建设;依托x山佛教旅游胜地,加强对x岩、x殿、x寺、x寺等四座佛教场所的保护与开发,形成“一山二文三园四庙”旅游大格局,将我乡打造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文旅小镇。

二是激发工业活力,培育相对优势产业。建成石材集中加工基地,进一步规范和壮大金路村传统石材加工业;进一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完善x工业园基础设施,利用闲置厂房、村部、校舍引进中小型加工企业落户x,支持x电子、x五金、x泰通、x土产等企业扩大经营规模,重点发展石材、电子、服装、五金及农产品(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

三是打造特色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种养结构,规范土地流转备案管理,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种养植。石东、东盛片重点发展优质稻和油茶产业,建成双季稻示范片;x、x片以x水库为起点至过路林场建成千亩油茶公园;x片区重点发展稻油轮作种植模式,建设x亩稻油轮作现代农业示范园,扶持发展百香果、紫(红)薯、高粱等旱土作物,建成高岸田旱粮作物示范区;加快建设x农业衡丰提纯育苗基地和云峰扩繁基地,鼓励生猪、高山牛羊养殖业发展,形成多点连线,一带成片的规模特色种养区。加快完善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扶持体系,推动我乡x生态米、x油豆腐、x粉皮、大毛红藤酒、茶油等绿色农产品提质增效,进一步扩大x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二、乡风文明促和谐。以创建省级文明村镇为目标,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充分发挥群众自治作用,深入推行“一核六会”制度,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开展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治理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确保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根治,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优良的精神文明支撑。

全面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加大违法占地、挖沙洗沙等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积极推进农村电网改造、乡镇天然气利用工程等民生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基础条件;突出示范引领,整合项目资金和资源,大力推动x社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和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白云村和石东村争创省级美丽乡村,加快打造基础设施健全、环境宜人的示范村(社区)。

四、生活富裕增福祉。全力提高x九年一贯制学校和白云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全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大乡村医生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方便人民群众就医;统筹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现象;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方位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规范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低保工作的透明化、规范化;严格落实特困供养政策,确保特困供养人员吃好、穿暖、住好、有病及时医治。

五、乡村治理显成效。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提升乡级公共服务能力,新建乡级政务服务中心;加强青年乡村人才培养,继续深入推行“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要完善后备村干部培养机制,把村级后备力量培训纳入村干部培训计划,切实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重点村探索挂职定向培养模式,为后备干部打造锻炼平台,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加快成长步伐。

二是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大局平安稳定。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强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畅通和规范信访渠道,引导群众依法依规表达诉求,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办结力度;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对高危人群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交通、消防、公共卫生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做好“平安法治村”“平安家庭”等典型选树活动,形成家庭更加积极向上,群众更加认同满意,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良好风尚。

教育局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x镇立足区位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式、凝聚内生动力,农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调优产业结构,培育富民产业,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认真贯彻落实历年xx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镇已流转土地x万多亩,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种植各类蔬菜x多亩,种植中药材近千亩,大棚西瓜种植x多亩,小麦良种繁育x多亩,牲畜存栏x万头,渔业养殖水面x多亩。探索发展集中连片、规模高效的新兴产业经营模式,集约化生产效应凸显,全镇多元富民产业发展格局日趋完善。

着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一是制定实施了《x镇工业发展实施方案》《x镇工业发展奖补细则》;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x镇进驻规模企业有x水泥制品有限公司、x纺织品有限公司、x纺织品有限公司、x有限公司、x县x纺织有限公司,年产值近x亿元。二是积极打造x高速出入口轻工业板块,大力发展以“x纺织”“x纺织”“x纺织”为核心的纺织制造产业,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目前我镇共完成招商引资近x亿元,其x塑业投资x万元正在有序建设;投资x余万元的x宇耀纺织品有限公司已经建成,正在运营。

我镇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关键指标,依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多措并举,认真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各类工程,扎实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全镇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x户x人,20xx年,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回头看后,建档立卡贫困户x户,贫困人口x人。2014年脱贫x户x人;20xx年脱贫x户x人;20xx年脱贫x户x人,x村、x村出列;20xx年脱贫x户,x人;20xx年脱贫x户x人,贫困村x村顺利出列。20xx年拟脱贫x人,20xx年实现全面脱贫,同全省、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卫生健康工作成绩显著:五年来,x镇卫生健康工作均达到或超过既定目标,计划生育自20xx年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来,在努力提升人口素质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年出生率达x‰;奖励扶助政策落到实处,做到应享尽享;婚检、孕检、基因检测等各项工作均都能按照县要求的如期完成。卫生工作按照既定工作目标,争创“群众满意医院”,基本完成上级下达各项任务。

稳步推进医改工作,积极进行医疗改革,使老百姓得到更大的实惠;逐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家庭签约服务项目,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x人,家庭签约人次x人,其中贫困人口签约x人,办理慢性病本x人,全部进行了管理;做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国家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均在x%以上,全面实现了孕产妇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加强乡村一体化工作,投资x余万元全部建成“规范化乡村卫生室”,各卫生室配置了水冲式厕所,改善了卫生室环境,引进执业(助理)医师x人,进一步提高卫生室医疗服务水平。

社保任务圆满完成: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狠抓社会保障、劳动监察、就业扶贫等民生工程在我镇的落实。每年养老保险缴费率达100%,到龄人员信息采集完成任务数100%,全民参保任务达100%,就业脱贫全部实现百分之百帮扶,百分之百就业。社保所组织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各x次,培训人数达x人,x人实现成功创业,申请创业补贴x人,共计x万元。创办就业扶贫驿站x处,建成x处,现已吸纳就业贫困户x余人,并且全部签订劳动合同。

民政工作落实到位:落实低保工作,维护了我镇的社会稳定,使扶贫户、困难户的生活得到了救济和保障,目前我镇农村低保户x户,x人,其中扶贫户有x户x人,城市低保x户,x人,政策全部落实到位。优抚工作:已为我镇优抚对象x人,享受60周岁退役士兵补贴的x人做好登记造册和抚恤金发放工作。临时救助工作:我镇共救助完成因病因灾人员x户,给予每户x-x元不等的救助金,确保临时救助资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我镇80周岁以上老年人x人已逐人登记造册,每人每年x元高龄补贴已发放到位。x位百岁老人,每人每年x元的长寿保健费也已享受。为x位特困供养对象,按时发放五保金,确保五保老人生活无忧。认真落实殡改工作,同时对死亡人员的火花费用进行补助。

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坚持育人为本,不断优化教育结构,致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全镇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学前教育不断发展、义务教育趋于均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管理规范有序。

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吸纳社会志愿者队伍,引领群众参与各类赛事节庆活动。对全镇x个镇级、x个村级文化中心完善配套设施,落实人员管理、资金配套、队伍建设、活动开展、资料完善等措施,确保文化中心发挥社会效益,真正服务群众。20xx年x月x日,x县文化东部协作区双基运营现场会在我镇x村综合文化中心召开。

以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解决问题,提高服务水平。一是镇村完善x个便民服务中心,严格落实《x镇关于加强村室建设提高便民服务工作水平实施意见》,实行全程代理,深受群众好评。二是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创建工作,xx村成功创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其余x村均顺利通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验收;三是做好镇村干部量化考核工作,按照月考核、年评比的原则,对镇村干部进行量化考核,进一步激发了镇村全体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和秸秆禁烧工作中开展无职党员评先评优活动,通过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和秸秆禁烧工作中的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基础社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三是社会矛盾较多,维护稳定的形势仍然严峻。四是少数党员干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适应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等。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