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的困惑与思考论文(热门17篇)

时间:2023-11-29 13:55:05 作者:影墨

范文范本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激发创作灵感,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借鉴和启迪。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对愉快体育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强调了体育在初中教育和初中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愉快体育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的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提出了丰富体育运动形式,加大体育运动强度和增长体育领域知识的策略,从而让学生接受体育,提高身体素质。

关键词:初中;体育;愉快;身体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评判学生素质的标准并不只是停留在对成绩和分数的认知,而是进入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中,全面素质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体是一切素质提升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体魄就无法发展自己的其他素质,也无法将自己投身到严峻的学习工作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锻炼学生的身体,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学校应该开展愉快的体育教学方式,让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提高,身体得到锻炼,更好的面对生活和学习。

1丰富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的体育活动大多比较枯燥,锻炼的形式都非常的单一,都是跑步,跳远,跳高,这些基础的体育项目,需要很大的活动量和体育基础,学生们课业比较繁重,不想在其他方面增加负担,对于这些活动没有积极性,常常逃避训练。身体机能也久而久之的发生退化,再运动可能会造成身体的不适。学校应丰富体育活动的类型,让体育活动变得更轻松,更具有灵活性。这些新鲜的活动类型并不需要很大的运动量,而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感受到运动离我们并不远,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观上想要运动。学校可以组织趣味运动会,这个趣味运动会可以包括拔河比赛,跳长绳,运球接力等难度不高的体育运动。这种趣味运动会可以让全校的同学都参与进来,形成一种全校运动的风潮,教师和同学都可以参与训练和比赛。这种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同学们凝聚在一起,班级的团结性得以提升,同学们都为班集体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必定竭尽全力。这种轻松的运动,不仅让学生们活动开了身体,更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找到自己运动的薄弱方面,是力量缺乏的原因,还是速度不够造成的问题,可以有指向性的再进行专业的培训。这种愉快的'运动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竞技体育在比拼中进步的乐趣,让学生受到感染。课间的时候也可以和同学一起进行这种简单的体育活动,将体育精神传递下去,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自己的身心,对生活和学习很有帮助。

2增加体育强度,提高学生素质。

虽然现在政府对学生体育的教育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体育课在学生课业中的比例还是很小,一般是一周两节体育课,有的甚至一周只有一节体育课,体育的存在性仍然不是很强。这种安排使学生运动的时间相对集中,平时身体得不到训练,在体育课上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不仅不会让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反而还会造成伤害,学生会感到更疲惫,对体育的兴趣就更不高,锻炼身体的目的不能达到。学校可以利用小块的空余时间组织学生们集体运动,早上早自习前可以进行跑操活动,根据年级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划分,初一和初二的同学可以跑八百米,初三的同学跑一千米,早晨跑步可以让学生吸收新鲜的空气,调整身体的状态,让学生更有精神。这种早上跑步的行为还可以算做一种热身,为一天的其他运动都打下基础。在早上运动还可以帮助学习,让记忆力提升,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都会觉得充满活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讲体育课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体育,一部分是兴趣体育,一周设立两节体育课,一节教授跑步,立定跳,铅球等体育新课标要求完成的素质训练,提升这些基本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另一节课让学生自主选择,可以开展乒乓球,网球,羽毛器,瑜伽,篮球等课堂,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培养一种和他人不同的运动特长。有的学生在体育上不自信,不敢在别人面前做动作,选择自己感兴趣,擅长的科目,能让学生更勇敢的表现自己,愿意运动。这样的方式使体育的教学不再死板,学生也更喜欢上体育课,接触到更多的体育类型,不把体育当成一门学科,而是兴趣特长培养的一种方式,学生将会上的更愉快,吸收的更多,身体也更好的得到了锻炼。

3教授体育知识,拓宽学生思维。

目前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只停留在表层,体育的印象在脑海中都是动作化的,学生对体育的了解也并不深刻。对于体育方面的知识也知道的很少。体育其实不仅仅应该停留在运动上,更应该扩展到体育的规则,体育的起源,奥林匹克的知识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感受到体育的魅力。让书本知识和户外运动相结合起来,一起影响学生。通过这些知识,学生能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知识大多很有乐趣,学生在开心的氛围中就能学习到知识。教师可以定期开展户内课堂体育课,播放一些体育的视频,内容可以是奥林匹克的运动场地,还有雅典这些运动起源地的场景,也可以是重大的体育赛事。也可以放一些有趣的图片,和国内外知名运动员的照片,让学生能够开阔视野,看到外面的世界,认识到体育在世界上的重要性。教师在教授运动项目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播放运动员比赛时的视频,慢动作分解来看,一步步的拆分,观察腿部和手部的节奏配合等,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知道更准确的运动动作,也能被运动员的运动精神所感染。体育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发展极为重要,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栋梁,是祖国的新一代,一定要保证青少年身体的健康和身体素质的良好,才能有利于青少年进一步个性的发展和性格的养成,对社会更是有着积极的影响。体育教育同时还能使学生更有拼搏向前的精神,增强毅力,不会轻易的被困难打倒。学校和学生都应积极响应愉快体育教学的实行,让运动的热流传入学校,教师教的更有趣味,学生学起来也更轻松,通过这种以人为本,亲近学生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体育,爱上体育,身体得到锻炼,校园生活能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论文

摘要:初中体育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我国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探究。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德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往往过于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忽略体育教学,就传统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基于创新角度探究了初中体育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为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体育;方法探究;创新角度。

1.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长久以来,我国的初中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并且把文化课的考试分数作为重中之重,而对于体育课程则是一再忽略,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升学率成为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然而,这种做法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是一种得不偿失的错误做法,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体育教学就是提升这两种素养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体育教学工作,才能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成为21世纪的优秀人才。在很多学校的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的时间并不多,在每周所有课程中占有的比例少得可怜,然而,即使是这样,仍然存在着文化课时间占用体育教学时间的现象,导致了文化发展与体育发展的失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初中教育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和陈旧,而且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知识灌输现象,这种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因而大大影响了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很多体育教师过于注重体育理论的教学,往往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大量的体育基础知识,而不进行外出体育活动等相关实践,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要想提升初中体育的教学质量,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这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积极性,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仍然缺乏科学和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通力合作,立足于当地的教学实际情况,共同制订健全和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从而充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

为了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我们首先需要创新初中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观念在教学中是具有根本性地位的,是方向性的东西,只有创新教育观念,才能够有效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为此,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多多参加学校组织的交流和培训,并深入探究新课标的改革,从而具有自身独到的理解,更新自身的体育教学观念,与此同时,学校内部也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教学交流和研讨会,让教师相互之间探讨教学心得和体会,取长补短,最终达到教育观念的整体进步。最后,教师应当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从而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合适的体育教学,达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2.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方法。

初中生处于比较叛逆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心智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属于比较活泼好动的群体,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充分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新相关的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不断丰富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合理规划时间,把基础知识讲授和户外体育实践的比例分配好,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根据当节课堂的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体育游戏,从而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身体素质,最终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性。

体育教材的内容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元素,在我国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学校所选用的体育教材以文字为主要依托,而图片、音频和视频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因而体育教材的内容比较单一,知识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学生缺乏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当注重对于教学材料的选择,所选教学材料应当具有创新性,要包含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材体系、创新的开展形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21世纪教学理念的需要。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运动视频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刘翔的百米跨栏,张继科的乒乓赛事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深化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总而言之,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教师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并不断创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开展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把这些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宗元,陈晓雪.以创新角度为基础的初中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科学中国人,(8):225.

[2]黄剑刚.关于初中体育教育中教育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7).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论文

摘要:当前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中,要围绕着有效性教学如何展开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索,通过教学反思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让学生能够在时间有限的初中体育课堂上获得更多的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技能的增长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现如今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每一名初中体育课教师越来越明确,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具体目标。有效性的初中体育课堂,应当更多地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能够在参与体育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积极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而教师也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能够合理地分配场地和器材,给学生提供更加科学而高效的课堂教学。这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因此,体育教师要真正理解有效教学含义,把握体育有效教学原则,正确实施体育有效教学方法。

一、初中体育课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准确的评估和了解,要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的情绪保持在一个较为愉悦的状态,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另外,教师在课堂之上,要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安排很多的具体任务,教师通过口令来指挥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并且为了提高效果,让学生准确掌握技术要领,且需要学生反复进行练习,在这样的练习方式中,学生失去兴趣再正常不过,所以,为了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兴趣状态,教师可以变换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性地参与,能够有选择性地参与。而且,作为体育课教师,要为学生做好充足的示范教学,要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掌握技术要领。因此,教师在一定环境下要放下架子、勇敢地投入到学生的练习中去,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如,在实心球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比谁抛得远、素质课上比谁跳绳跳的多、篮球课上的三对三或是罚篮(定点投篮)等,只要有老师参与的项目学生都会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所以,学生在高度热情的参与照料之下,课堂教学的效果也能获得提升,学生和老师积极的互动,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能表现出较高的预期效果。

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同样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的诸多特点,给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发挥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而理论知识的讲授,一般来说会采用传统的理论讲解的方式,这样的传统方式,学生感觉到比较枯燥,而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之下,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书本知识,一边用视频图片进行注释,这样不但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记忆,尤其促进了他们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其次在体育技能的传授方面,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师一般都是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显著。所以,在多媒体教学的帮助之下,教学的情境也可以极大丰富,学生在学习一些具有高难度的动作时,通过反复收看多媒体视频,逐渐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这比只是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要方便得多。

三、高效利用场地和器材,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现有的场地和器材,需要初中体育课教师合理分配使用。场地和器材的合理分配能够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学生也能够充分借助场地,来完成自己所喜欢的体育运动。有些器材,学生一开始不太熟悉,不知道该怎么使用,所以教师就要首先注重向学生传授这些器材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之后,他们就能够用得得心应手,从而建立起来体育锻炼的更强烈的兴趣。要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之下,不断给学生多争取一些场地和器材,这样学生在课堂之上就有更多的选择的余地。享受到更多体育课堂上的自由感和参与感。另外也要不断拓展体育课堂的天然资源,借助周边的环境来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天然资源包括学校校园的自然资源及附近公园,如,斜坡、楼梯等,通过这些的利用改变了传统体育课一定在操场上的思维模式,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四、有效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要带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组织教学活动。虽然说初中体育课堂上要完成很多的常规的体育锻炼的项目,需要学生在体育成绩方面达到某些标准。但是,如何达到这些标准?具体的方式如何?却需要教师有更多的创新方法体现出来。殊途同归,方法可以多变,目的可以是一个,所以,教师要处理好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在课堂之上都能够体会到更加丰富有趣的课堂内容。例如,在学习一些必备的技能时,教师可以通过亲自的实践,探索出更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更快的速度掌握相关的技巧,并且在反复进行练习的时候,可以引入竞争的机制,这样时间过去的很快,学生也掌握了技能。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式的方式,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会更加牢固,这远比教师反复的示范和理论灌输效果要好得多;其次是分层教学法,每个学生由于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不同,致使其接受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快慢存在差异。所以,初中体育课程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关注到学生水平的差异,运用分层教学的理念,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思路,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逐渐完成学习的目标,体验到体育课堂上掌握新技能的成功感和快乐感。

总之,我们要在现有的水平之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体育课程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入创新的理念,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初中体育课堂非常的有趣,而且练习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进步的机会,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论文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基于初中体育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等方面的作用,文章主要从注重学生自信心、合作意识、意志品质、竞争意识等品质的培养方面分析了初中体育教学中初中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初中生;综合素养。

当前,大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在设计、组织相关教学活动中都未重视起学生性格的培养,教学内容、方法比较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初中生由于长期依赖家长的庇护与教师的帮助,当需要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时,不仅极度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一旦遇到阻碍就会选择放弃。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学生重视体质健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运动所蕴含的积极丰富的性格教育因素、促进其形成优良的性格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给予重视。

一、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在进入初中学习阶段后,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逐渐加快,需要承担的学习、生活压力随之增加,若不具备较强的自信心,就难以应对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准确把握每一次发展机遇,不论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个人潜能,都将无法得到理想的提升。一直以来,初中生都处于自信心严重缺乏的状态,即使遇到了较好的机遇,也经常犹豫不决、羞于表现,最终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会。通过对某校初中生的调查得知,该校初中生有一半以上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差,且在其他方面也不突出,这类学生在参加学校集体活动时也不愿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根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还有1/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交际能力差,极度缺乏自信心,也有3/4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羞于表现自己,并存在一定的应付教师、家长的心理。因此,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至关重要[1]。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并教授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通过训练及认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完成项目练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可进一步转化为自信。初中体育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安排能让学生获得愉悦感的体育活动内容,并在实际教学中使用录像或照片来为学生展现不同时期的竞技水平,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培养自信心,提升生活适应能力。

二、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一直以来,竞争与合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在具备竞争意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及优良的合作意识。初中生不论是生活范围还是人际交往范围都相对狭窄,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处于弱势,往往难以为自己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为其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而对于通常都以群体练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的初中体育教学来讲,体育课堂是培养、发展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场所,初中体育教师必须要重视这一任务[2]。

三、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作为初中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完成繁重学业、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关键条件,学生的意志品质主要涉及坚持性、自制性与决断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初中经常会表现出坚强意志品质缺乏,对家长、教师过渡依赖,在学习中只要遇到挫折就不愿意坚持,甚至就此放弃学业等,而作为国家的希望,初中生的意志品质对国家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影响[3]。对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其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体育教学强调学生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在运动中通过不断坚持、努力来达成目标,进而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学对其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授课中,体育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善于结合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承受能力来对运动难度做出恰当调整,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通过不同难度的训练后,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并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注重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学生若失去竞争意识,就难以获得前进的动力、目标。而具备良好的竞争意识,能督促学生不断攻克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最终实现目标。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起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对此,初中体育教师可通过适当地在班级、小组之间设计相应的体育竞赛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体育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身的竞争意识。同时,教师还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总之,性格能集中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良好的性格品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生价值。为此,初中体育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加强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的重要性,并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组织各项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论文

摘要: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并且在不断扩大。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发展,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明确初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引入的重要性,积极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强化措施的制定,对于今后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

社会竞争日益加快,使人们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人才建设既要注重理论知识建设,同时又要特别注意实践操作能力。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体现,在交流合作上受到更多的人关注。初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增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素质拓展训练已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备受宠爱。素质拓展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以激励的形式肯定学生的成就,在根本上增强初中生的自信。这样初中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才能百折不挠。初中教学阶段,学生在合作效果上缺乏一定的默契。初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的应用将会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更加熟悉彼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素质拓展训练中能够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参与的实际活动,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构建有利的教学环境,这能够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初中体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也是检测素质拓展训练教学成功的关键。要在素质拓展训练完成课程之后进行考核,最大限度地客观评价学生的成绩。但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考核的主体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点的掌握上,一般情况表现为期末考试的整体评价。但是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片面性,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状况。素质拓展训练教学中对课堂质量的监控评价并不仅仅是对学生听课成绩的体现,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能力的提升,是一种关注个体与整体的表现。

1.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教学活动离不开竞争项目的开展。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竞争意识相对较强。在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定的赛制活动,增强教学过程中的竞争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竞争观念,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实力获取胜利。在素质拓展训练的时候能够摆正心态,对胜利的人员致以诚挚的道贺。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素质拓展训练的主要形式就是团队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积极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个人品质能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强化,使学生在未来的成长中奠定基础。例如,在进行爬杆接力的拓展训练中,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小组人数,开展团队竞赛制活动,对获取胜利的小组予以表扬。对于其他人的失败,要积极鼓励,认真总结经验教学,以更加良好的心态应对未来的挑战。初中生的合作能力会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形成。

3.注重教学过程中安全拓展训练。

在开展初中体育教学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普及安全知识,使学生在突发状况面前能够保持镇定,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且在短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根据教学要求,教师要对素质拓展训练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确认。

4.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要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设定有趣的教学项目不断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根据教学活动要求自主进行活动创新。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基础教学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引导,肯定学生的变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详细解答。并且积极改善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个人技巧,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5.构建优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着初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质量。现在大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只具备体育基础专业技能,对于素质拓展训练教学模式还没有适应,无法保证初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的质量。教师教学思想较为陈旧,缺乏严重的创新意识,只能通过教学资质开展初中体育教学,这样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初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效果。因此,学校要定期开展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积极创新教学观念,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并且组织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教学知识学习,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推动初中体育教学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能够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积极改善教学思维,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提升整体体育教学质量。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应用,结合初中体育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的应用,对于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策勒格尔.初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及意义解析[j].科学导报,(22).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论文

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后期阶段,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应根据“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强国计划”的基本要求进行制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锻炼的基本技能、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培养学生欣赏体育赛事的水平,提升体育艺术素养,以及促进学生养成终身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意识习惯。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是相对于体育精英教育或体育院校(系)的体育专业教育而言的,它属于一种通识性教育,公共体育教学不是培养体育高水平运动员或是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指导的体育专业人才,而是培养热爱体育锻炼、具有自我运动监测的基本知识和体育艺术、体育赛事审美鉴赏能力的普通人民群众。从经济学看,人民群众是体育产品的消费者,尤其在体育产业日益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公共体育教学的大众化就是培养具有体育消费需求和能力的群众。体育是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产业发展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消费者的水平和能力。体育赛事的举办转播、体育媒体的存在、体育用品的生产与销售等领域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就在于体育消费者的多少。世界体育文化发展强国美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篮球、橄榄球、棒球运动项目的发展以及运动服品牌阿迪达斯、耐克等产业能得到蓬勃发展,就是因为在美国有巨大的体育消费者群体,而具有庞大体育消费数量的公众也是美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体育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形式内容不同,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常被称之为“术科”教学,而其它科学教育被称之为“学科”教学。公共体育教学是指教师的主导下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中学会体育运动锻炼的基本技能和运动常识,体育学习主要不是大脑的思辨性活动,而是通过感性直观的肌肉体验活动中师生的情境兴趣性活动,肢体和大脑的协调活动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在体育课程学习中不具备线性特征,是肢体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直观感性的肌肉感觉,是一种非物质传递的技艺性学习,在其学习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教授运动技能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意识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锻炼意识,主要包含:体育自我锻炼意识、体育运动中自我监测意识、对体育美学的欣赏意识、团队参与意识、娱乐意识等。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论文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确立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理念,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为具体形式的学习方式。体育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状态,它是方法、手段、策略、认知、情感、态度、品质等诸因素在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综合作用的显现。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指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变革,改变旧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的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一种体现学习主体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1.学生主体性缺失。

学生主体性缺失,一方面表现为学生主体内在的自我迷失,即作为体育学习主体的学生不明白自己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此地位中的行为规范和应该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传教”方式加剧了学生主动性的丧失。

2.被动接受。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往往像自动摆放的活“机器”,只等着体育教师往里面填东西,课堂上缺乏思考和实践,没有质疑也没有反思,更缺乏创新精神。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堂里绝不是个别现象。

3.方法机械。

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方法,既是学习积极性的体现,又反过来促进积极性的高涨化和持久化。学习方法呆板,会使人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不利于运动能力的形成。

4.过程封闭。

过程封闭主要体现在体育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僵化。体育教师往往把国家统编教材视为教学内容的唯一蓝本,忽视校本教材的'开发,始终坚持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教学方式,造成学生脱离生活实际,更谈不上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处事能力。

1.农村学生体育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客观原因。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沿袭了千百年的学习方法,以其强大的习惯势力掣肘着农村教育前进的步伐,左右着课堂。一届又一届的农村学生对原有的学习方式方法已经习以为常。这主要是我国部分农村相对封闭、落后,加之应试教育的背景,使我们的家长、教师、学生眼睛只盯着分数等原因造成的。

2.农村学生体育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部分农村学生不了解课改精神,不能认识到课改的重大意义,其中的原因是跟我们的学校对课改不够重视,没有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文件的学习。

3.农村学生体育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另一原因,就是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特征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如懒惰的学生,墨守成规,安于旧的学习方式;性格内向的学生,缺乏表现欲,自我封闭性强;调皮的学生,排斥异己等等。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都给我们农村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困难。

1.认识上的策略思考。

(1)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以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内驱力。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指出,当学生正确地了解学习的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成为最好的学习。即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有可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形成学习内驱力,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充分认识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指对传统的学习进行变革,改变旧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的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一种体现学习主体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学习方式滞后将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转变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旧的学习方式,不管对国家还是学生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行动层面上的策略。

(1)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任何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的。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既有赖于教师也有赖于学生本身。

(2)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发挥独立性。应该让学生明白,体育学习是学生个体内部精神运动的过程,要靠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展示自我、体会成功的机会,以利于学生自信心的确立。

(3)张扬学生个性。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敢于创新,追求独特性,使自己的长处得到长足发展。

(4)采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采用这些新的学习方式,是贯彻实行课改精神的体现,也是改变旧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农村中学体育学习中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的进步,而且更是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应该受到学校管理者、教师的高度关注,以便让农村学生拥有良好的体育素质。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现象越来越引起教育部的重视,为了全面提高中学生体质,教育部进行深度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特别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多种新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兴趣教学法被广泛的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未文浅谈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简述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探究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中应用的模式,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作参考。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初中体育;运用。

初中体育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的参与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锻炼身体,还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兴趣教学法引入到初中体育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基于此,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几点分析:

1兴趣教学法定义。

兴趣教学法就是以直观教学为出发点,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正是指如何使学生具有对体育的强烈需要,激发其兴趣,从而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使学生具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通常来自需要和兴趣两个方面。

2.1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将兴趣教学法应用到初中体育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兴趣,采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模拟各种比赛项目,让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参与到游戏中去,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活动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消极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学习体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兴趣:

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身体素质、个性发展等,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展示,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体育课上的立定跳远,体育老师可以设置“摸石头过河”的游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设定不同地距离,不同形状的石头,之后利用这些石头完成跳跃,以此来加强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

3.1缺乏整体的教学模式: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模式采用的仍然是“放羊式”教学,缺乏整体的教学模式。体育课程设计没有全面的分析学生的个性兴趣,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主体作用,体育教学只是采用跑步、比赛等简单的形式进行,使学生只能在体育教师的安排下进行活动,被动的参与,无法形成个性化需求、整体性推进的体育活动模式,不利于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中的推广和学生兴趣的培养。

3.2兴趣教学法的应用不到位:

目前,我国初中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忽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很多体育教师仍然存在着体育课可上可不上的思想,就算是上体育课,也采用的是随意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深入的分析,体育活动内容单一乏味,没有将兴趣教学法真正的运用到初中体育课中去,使学生失去了上体育课的兴趣。

4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中应用的模式。

4.1兴趣小组的自由组合: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体育教师也逐渐重视应用兴趣教学法,根据学生间共有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兴趣小组,使学生的作用得到发挥,学生取得整体进步。例如,可以通过拔河、踢毽子等具有竞争性特点的体育项目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和竞争意识;通过接力赛、成语接龙等集体性项目以培养学生融入社会和集体、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通过健身舞、打花鼓等较强趣味性的项目增加学生的运动兴趣。

4.2游戏教学的教学模式:

初中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学习体育的现状,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课堂上,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身体条件,制定不同的游戏,以丰富的体育课堂内容,营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体验运动带来的趣味。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同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的能力。

4.3情景引导教学模式: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课堂中,采用情景引导教学模式,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和爱好专长来设定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增强参与运动的兴趣,从而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比如在中长跑:800米体育项目中,用这个项目的世界冠军的成长经历为背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中长跑项目中,通过锻炼,达到良好的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通过这种情景引导教学,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

4.4心理引导教学模式:

初中生的年龄段在12到16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浮躁、急躁和叛逆等,当学生出现这种不健康心理的时候,不仅会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对于学生自身发展具有极大危害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应当多开展以合作意识为主的体育项目,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例如,开展球类这样的集体项目,使学生在课程中养成团结协作和自我竞争的意识,学会互相帮助。开展单杠、跳马等项目,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养成积极向上勇敢无畏的精神。

5结论与建议。

兴趣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还能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初中体育的教学水平。兴趣教学主要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和身体条件等来设计课堂内容,通过兴趣小组自由组合、游戏教学、情景引导和心理引导等教学模式来实现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运用,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职园林专业困惑之思考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国内教育界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教育者及教育方法研究的学者,掀起了一股创新教学方法的浪潮。本文根据多年的中职语文教育实践,对“中职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堂作了探究。本文从中职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与中职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两个方面对中职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中职语文教育中融入创新理念,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职语文教育中巧用设问、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中职语文教育中运用“多角度”的教学方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个中职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策略,践行国家“五大发展理念”的号召,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接班人。

一、中职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分析。

(一)中职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国内教育界掀起了改革的浪潮,这种改革首先体现在教材的变革上,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之前,中职语文教材甚至沿用十几年,不能与时俱进的语文教材势必要进行改革,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推行之后,各地开始探究语文教材的改革之路,各种因地制宜的地方性教材层出不穷,中职语文教材也又旧版本改革成了新的版本(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其次,这种改革还体现在国内教育界的教育者及教学方法研究者,掀起了一股创新教学方法的热潮。教育者及教学方法的研究者,相应国家新课改的号召开始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新课改中强调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中职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相应新课改的号召。

(二)中职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性人才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1],只有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信息时代国家发出了“科技强国”的口号,中职语文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响应国家的号召,是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2]。在信息时代,在办公过程中几乎全部是办公自动化的工作环境,如果学生不懂新的电脑知识,不懂电脑犹如过去不识字的文盲,不具备创新精神,很难在信息时代生存。因此,对社会中的个人而言,中职语文教师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生存的本领,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对国家而言,中职语文教师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为国家培养创新性接班人的举措,这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需要,这是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需要。

二、探究中职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策略。

(一)中职语文教育中融入创新理念,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具有指引人实践活动的功能[3]。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明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只有坚持这五大发展理念,尤其是创新理念,“中国制造”才能转变为“中国智造”。那么,中职语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将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理念融入语文课堂教育之中。通过融入创新理念的语文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之中洗礼学生的陈旧观念,注入新的创新理念,以培养其创新意识,为以后学生步入社会工作之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供思想基础。要开展融入创新理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职语文学科教育者首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学习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明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理念的内涵,以此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做示范者,以自身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语文教育者只有培养自己形成创新思维,进而才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的融入创新理念,实施融入创新理念的语文教学策略。

(二)中职语文教育中巧用设问、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中职语文教育者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在语文课堂中需要巧用设问的策略,打开学生的发展思维,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轻松、愉快、活跃、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环境。除了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外,语文教育者还需要运用设问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为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4],可以带动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培养学生对其他同学所作的回答的质疑精神,有质疑才有创新,从古至今真理的发现、科学的发展都源于质疑,质疑精神的培养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中职语文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在用“对这篇散文请大家举手发言畅谈自己有什么样的读后感?”“请谈谈你对文中作者的观点的看法?”等开放性的设问形式,营造轻松、愉快、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大家畅谈自己对老师提出问题的看法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之中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中职语文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语文教育者可以开展语文诗歌班级征集活动,设置奖项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此活动,鼓励创作的诗歌凸显创新精神。

(三)中职语文教育中运用“多角度”的教学方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西方国家流行这样一句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谚语的表面之意为“通往罗马的道路有很多条”,此谚语的比喻之意为“解决问题、到达目的地的方法有多种”。那么,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为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教学目的,语文教育者则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即可以采用“多角度”的教学方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中职语文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篇文章时,可以分别从父亲的角度和儿子的角度让学生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境,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知,这便是运用“多角度”的教学方略,“多角度”的教学方略同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面的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逻辑思维习惯的形成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则是学生形成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浪潮下,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的过程中,从考试的试题来分析,凸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放性试题所占试题比重及分值逐渐增大。中职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5],尽量做到针对开放性试题不固定硬性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回答开放性试题。

三、结语。

本文对“论中职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论述临近尾声,但“论中职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个教学研究课题及其教学实践并未就此结束。由于作者在研究此课题的过程中所收集的研究资料不够齐全及研究能力有限,故期待国内外广大从事语文学科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者及进行教学方法研究的学者,共同推动“论中职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课题的研究与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为中职语文教育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切实有效的新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全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写作是通过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将所见所闻所感作创新的语言运用行为。它是学习者极具个性和富有创造的思考,也是沟通思想、传达意义的途径,更是学习者在观察、感受基础上进行思想的活动方式。写作者既是学习者,亦是思想者;既是自己写作,也是为社会其他成员写作。因此,我们的写作教学可以按以下层次训练:首先观察感受文,侧重自身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与切身感受;其次阅读感悟文,侧重自己对文本审读欣赏的信息筛选与悟性;最后是虚拟想象文,侧重对未来的推测与假想。通过三类文章的训练以达到基本写作能力的形成,让写作者的个性得到张扬,吐出心中的苦与乐。与此同时,还必须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未来工作所需要的实用应用文的写作教学,切实加强这方面的写作训练,使之能“召之能写,写之必成”。

口语交际能力主要是听说能力,是一种社会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口语交际即听说的教学与实践。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受传统教育和旧有模式的影响,语言教学往往重读写轻听说,甚至有人认为汉语作为母语,听说能力与生俱来,不经训练也可无师自通。这种理念与全面素质教育相悖,与职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极不协调。中职毕业生除少数甚至个别人可能到高校深造外,绝大多数学生要直接走向社会,面对应聘、求职找工作的现实。这时,口语表达能力就显得十分有用。善于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者,十之八九会胜出,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事实上,听说是先于读写的最为复杂的心智活动,最能促进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和发展;听说能力是用得最频繁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提高首先得益于听说能力的提高;听说最能促进人的信息意识、参与意识、情感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迅速提高思维灵敏度、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和言语能力等整体素质。

除依赖阅读教学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外,尤其要注意以日常说话方式为主,要求学生多听广播、常复述文本,鼓励他们大胆走上讲台,即席发言、演讲或参与社会采访等活动。此外,还要加强教学材料的搜集,借鉴外语口语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听说能力。中职语文教学把听说能力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上,是势在必然,是责任使然。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呼唤与思考还在继续,仅以此文抛砖引玉,愿与同行共同探讨,构建中职语文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中职语文教育质量,使每一位中职生的语文能力与时俱进,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初中物理新教材的使用困惑与思考论文

二、给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借助多样的'教学工具,开展不同类型的物理实验探究教学。

参考文献:。

[2]魏玉萍.新课改下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育质量———几个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j].考试周刊,(a2):159-159.

中职园林专业困惑之思考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变革,人们迎来了信息化时代,中职数学教学的信息化也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中职数学教学的信息化有利于解决当前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引入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一、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

所谓的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运用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数学中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以及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弊端,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数学教学的效率提高。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将数学教学过程中枯燥的书面语言变为生动的图像语言,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通过介绍一些数学在实际问题中建模过程的运用,使得学生明白数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学好数学能够锻炼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通过信息化数学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得学生能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困惑。

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是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教学困惑。

1.如何选取合适的授课方式。信息化教学作为一个全新的授课方式,如何选取最佳的契合点,课本上的知识点如何转化为吸引学生的图片语言,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比例如何把握,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都是值得思考的。

2.如何正确运用教学手段。在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着信息化教学的模式是否只是一种形式,在追求课堂生动性的同时能否对知识点的传授到位,教学过程中传统板书的简约化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正确掌握及运用这样的困惑。

3.如何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信息化数学教学模式的引入,必然增加课堂的容量,但是课堂容量的增加就要对学生的知识点的吸收问题提出新的考虑,此时是否能够保证学生听懂全部授课内容,是否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听懂的情况下能够在课后练习中加以运用。

三、对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的思考。

(一)培养教师数学信息化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领导者,首先要让教师重视数学信息化教学,让教师提高对多媒体技术和专业数学软件的应用能力,比如ppt、excel的使用能力,专业软件mathematica、mathcad、3dmax的应用能力,对于教学多媒体仪器如投影仪、录像机、展示台能够熟练地使用,将课程内容化繁为简,这些技术都将支撑后期教学过程的进行。

此外,还要善于运用一些网络资源,通过离线技术和在线技术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要给学生更多资源和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研活动,比如通过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等和本校或者外校的老师进行经验交流、评课交流,进行资源的共享,及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二)培养学生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参与意识。

基于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和信息化基础不足,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信息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此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一些生动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y=sinx的图像画法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描点法,这样做出来的图不是十分准确,也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曲线的优美独特之处,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几何画板来作图,通过flash软件的使用,将该图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对这个图像的周期性和奇偶性就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三角函数学习的兴趣。

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创立网络交互平台,将教学资源放在这样的平台上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或者探究的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通过运用网络平台,老师就可以因材施教,设置不同学习程度的练习题,对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中职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魅力,从而改变以往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数学信息化教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开始的时候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解决。

中职园林专业困惑之思考论文

摘要:当下中职园林专业面临诸多困惑,着力下列几个方面探索改革:明确就业方向;稳定学生专业思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园林专业课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开发区域本土化教材;采用多元评价体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中职园林专业教师积极投身改革,中职园林专业一定会越办越好。

关键词: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多元评价观光农业园。

一、明确就业方向。

我们教师应当指导中职生明确自己的定位,即园林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级城乡城建、园林公司、苗圃公司、物业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观赏植物栽培,各类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与养护、苗木生产与营销及盆景制作等工作,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读书为了跳农门。

中职学校学农的学生越来越少,于是一些学生感到前途渺茫,甚至有些学生想中途转换专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授课老师应该利用班会课、上课的时间对学生宣讲国家的政策、职业教育形势,让学生知晓农职业教育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专业课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参观考察,如采摘园;都市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农家乐;农业度假区;生态养殖园;示范园区;综合园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农业现代化的新气息,从而使同学们满怀信心地学习园林专业。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根据学生的起点、发展方向和园林专业课教学标准,本着“够用、适当拓展”的原则,每节课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用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考察教学法、张贴版教学法、迁移教学法、思维导图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提高专业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上富有弹性,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教师加学生为好友,通过qq对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渗透“人人成才,个个成功”的教育理念。分层次制订教学计划,采用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施教,对口升学层次的学生,注重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与训练;就业层次的学生,以园林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抓手,着重强化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指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添加筹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的作业,要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每次布置几道题供学生挑选。

四、加强实践技能培养。

园林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园林专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增强学生的悟性。园林专业课程教学应紧紧围绕当地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城乡一体化对园林专业能力的要求,按季节和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组合各技能模块教学。模块组合应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界限,某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点也可放在专业技术课中讲授,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

育人先育师,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都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但动手能力不强,与专业教师教学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动手能力不强,势必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园林专业教师应加强自身技能的训练和提高,用自己的崇高职业道德和娴熟的技能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引路人。园林专业的老教师或者林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他们的实践能力可能较强,理论知识稍弱,作为年轻教师应该定期请这些老教师或专业人员给学生上实践技能课,利用老教师、老专家的特长,让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加速,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和亮点。革新园林专业课的教学手段,打破“在教室里进行果树嫁接,在黑板上谈盆景制作”,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法。专业课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如利用中职,将园林行业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即时充实到教学中,增强教学的前瞻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教学内容多,比如园林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及生态基础》有的章节需要大量板书,有的图片如植物细胞图难以用粉笔描绘,在45分钟内若采取传统的粉笔板书,效率低下,这时,若采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不仅能减轻教师45分钟内大量板书的劳动量,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七、开发区域本土化教材。

园林专业课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应用性,现在的中职教材理论知识讲得过多,与每个地方生产实践联系的内容较少,不能满足当地园林生产的需要,因此,有能力和条件的学校,应该立足当地的生产实际,组织区域内的专业教师编写校本教材,这样既能满足当地生产的需要,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八、采用多元评价体系。

把学生的知识、操作技能、课堂的参与度、出勤率、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等作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指标,运用理论知识测试和技能等级测试,形成性检测和终结性检测、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等手段来考核学生的学业水平,把实训基地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载体,坚持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

九、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科技含量要高,让实习基地折射出人才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光芒,如专业课教师可以参与规划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如采摘园;都市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农家乐;农业度假区;生态养殖园;示范园区;综合园区等,以满足学生实习所需,校内外的农业实习基地在满足学生实习的条件下,可以对外营业,专业教师可以承包实习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为职业教育赢得良好的口碑。

中职学校园林专业的发展虽然面临诸多困境,但只要一线的专业教师齐心协力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当中,潜心研究教法、学法,坚持教学与技能两手抓、两手硬的措施,中职园林专业一定会越办越好。

试论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青年教师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科研的基础,更是高职高专院校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但目前国内高职高专院校现有的培养机制、考核评价制度、社会发展环境,却让青年教师面对自身专业发展颇感困惑。只有给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成长、激励环境,才能为未来高职高专院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从非专业人员发展为成熟的专业人员的成长过程。根据司德菲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和更新生涯阶段。其中的预备生涯阶段主要包括新任教职的教师或重新任职的教师,在此阶段的教师一般较为理想主义、有活力、富创意,易于接纳新观念,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反思,逐渐完善,向专家生涯阶段迈进。由于青年的范界标准繁多,本文所研究的青年教师主要指处于预备生涯阶段的专科院校青年教师。

与其他的青年教师相比,高职高专院校青年教师普遍具有高学历比重大、专业学科能力强,而教育学背景较弱、师生间年龄差距小等特点。因此,,高职高专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其他青年教师也不尽相同,主要是指处于预备生涯阶段的高校年轻教师,通过培训、观摩、自学等方式学习教育学知识与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完善其传播专业学科知识的技能。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更新专业学科知识,提高科研能力,最终使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师德修养、身心健康、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均能达到基本成熟,逐渐步入专家生涯阶段。

自高校扩招以来,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在校总人数达301.4万人,是的3倍,同时,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和教师队伍也随之增长,截止,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239所,是20的2.75倍,专任教师达到35.5万人,是年4.1倍。[1]由于各专科院校大多通过引进初出校门的本科毕业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来扩大教师队伍,随之而来的是青年教师比例大幅加大,青年教师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

有学者指出,青年教师正值人生创造的高峰期,承担了高校教学、科研工作量的60%以上。由此可见,他们的专业成长直接关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青年教师不仅是目前教学科研的基础力量,同时也是高职高专院校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此阶段的专业发展会深刻影响其后期的专业发展品质,并很大程度上决定青年教师的去留,因此,引导青年教师顺利度过其预备生涯阶段,影响着的是学校更长远的将来。

尽管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教师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及师德修养等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但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单纯是教师个人独自发展的过程,教师所处的环境因素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影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具体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待遇水平及社会的评价与期望等。学校的管理制度又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如教学计划、评价制度等。台湾学者蔡培村指出,民主、开放的行政管理,能凝聚教师的向心力和教学的认同感,因而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校园内的人际关系环境的重要性,在于一个和谐、朝气蓬勃或具有研究风气的学校气氛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教师之间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自然无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当社会给予较高的信任度与期望值时,教师与学校都将会表现出足够的信心与干劲,而这尤其会使教师产生较高的职业认可,并把教学视为一种可为之终身追求的事业。

(一)偏离实际的培训机制致使青年教师难以胜任教职。

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的,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除了须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即我国教育部一再强调的“双师素质”。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培训制度的不合理,使得青年教师的操作技能与教学能力都较为欠缺。

其一,职前培训流于形式。由于高职高专院校青年教师大多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等,且大多无师范教育背景,因此,教师职前培训对于青年教师补修教育学等相关知识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前培训的内容,多以相关教育法规和理论为主,而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知识比重较少,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实践能力提升不够,即便是培训形式,也较为单一,仅仅是老师讲课的旧模式,教学实践环节设置较少。这种培训实际上仅仅流于形式,而难有其实。

其二,入职后的导师制空有其名。对缺乏师范院校教育背景的青年教师而言,老教师带新教师的导师制本是一种很好的传帮带的形式。美国约翰霍普金森大学的费斯勒教授就把关键人物作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六大个人环境因素之一,“初任教师在最初教学时,总要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某一位教师作为认同的对象和教学行为的参照,并不断改造和更新,直至最终摆脱关键人物的窠臼,形成自己的专业教学风格”。然而,在国内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操作中,导师责任往往并不明确,尽管有导师之名,但许多导师与青年教师之间少有沟通,导师制的作用难以显现。而扩招速度过快,又使新任青年教师难以经历应有的助教、试讲等阶段,便直接走上讲台,其授课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此外,由于青年教师多直接来自学校,虽然专业理论功底较好,但由于没有知识的实际运用经验,实践能力弱,同时学校也难以给青年教师以企业实践的机会,因此,青年教师难以满足其提升实践素质的需求,即使一些青年教师拥有相关的职称、证书,往往也是为了满足学校硬性指标而参加培训或考试所得,终究是纸上谈兵,难以成功扮演教师这一角色。

(二)失衡的考核评价制度致使青年教师难以崭露头角。

高校将学历和科研水平作为一个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本无可厚非,但目前重论文轻教学、重科研轻实践的制度,往往导致与教师相关的职称评定、课题申报、出国选拔等等过分强调学历、科研及获奖情况等硬性指标,而教学能力的考核却由于难以量化而显得可有可无。由于对于学历的过分强调,使得在校青年教师成为近年来的考研、考博大军。而青年教师刚到教学岗位,教学工作繁重,不少还肩挑班主任的重任,教学、管理、学习的多重压力,往往让青年教师们顾此失彼。与此同时,对科研成果数目的'追逐,又使得科研工作带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许多青年教师为快速取得科研成果,一味寻求捷径,甚至是抄袭、剽窃,丧失了严谨的治学态度,重成果数目、重学历、轻教学的评价考核机制,使得青年教师难以健康成长。

事实上,即便是科研及考博过程中,青年教师也往往是四处碰壁。很多青年教师在读书期间便跟导师做过不少项目,可那个时候不论项目经费多少,都跟他们“没一毛钱关系”。而在成为教师后,由于几乎所有的课题都跟职称挂钩,大多数课题的申请起点就是副教授,这也成为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鸿沟。对于占重要比率的仅有硕士文凭的青年老师来说,在大学校园里已成为“同事看不上,领导不重视,学生瞧不起”的尴尬地位。但想要读博的话,一方面学校为了保持足够的一线教师数量,往往会严格控制硕士教师报考博士的名额,甚至还得排队;而在博导那边,报考学生经常也得排队,能否考上博士,依然是青年教师心中压着的一块巨石。

可以说,在目前的高职高专教师评价机制、课题申报体系下,青年教师的成长,往往靠熬,要在短短几年中实现专业领域的崭露头角,希望实在是微乎其微。

(三)巨大的生活压力严重降低青年教师的专业提升动力。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青年教师多数处于30岁左右的年龄,正值结婚生子的年龄,购房、生育、抚养子女等生活压力接踵而至。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主要与职称挂钩,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使得青年教师往往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据易兰华对湖南省10所专科院校228位青年教师的调查显示,在直接报酬、个人发展、间接报酬、尊重认可、人际关系、工作氛围六大激励指标中,直接报酬的激励作用最大,然而调查显示现有的直接报酬水平远低于青年教师的期望水平,在六大激励因素中满意度位列倒数第二位。尽管教师个人对于教学工作的兴趣和理想价值观及认同感是支持教师发展的原动。然而,随着近年来房价的持续上涨与通货膨胀,以及面对高收入行业带来的心理不平衡,青年教师的心态开始变得焦虑,无法安心、全力提升专业水平,而忙于兼职,力图维持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水准。

(四)高职高专院校偏低的社会评价降低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数量与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大,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力量生力军的青年教师的重要性,也逐渐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但由于收入偏低、社会评价标准的功利化,社会对专科院校青年教师的评价不升反降,使得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随之降低。

这其中,一方面,随着社会对高学历的重视,家长与学生都不愿意进入专科院校学习,也正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分数线通常较低,生源质量难以保证,原本有朝气的青年教师每天面对的是那些对学习缺乏动力、不主动思考的学生,难免有强烈的挫败感,从而大大降低了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有不少从职高学校转变而来,许多人对高职高专院校本就较为看轻,潜意识里并不将专科院校看做高等院校中的一分子。据王彬的“高职高专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显示,高职高专院校青年教师对自身职业形象(角色)的认可度为一般及一般以下的占40.23%,较低的职业认同感必然导致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大大损害着青年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一)建立健全务实多元的岗前培训机制。

其一,建立多元化的岗前培训体系。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内容应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教育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等,这对没有师范教育背景的青年教师而言,十分必要。其次,是教学能力的培训,应主要通过实践形式,从教案编写、课堂语言组织、对学生的观察以及课后评价等诸多个环节展开。再次,还应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让青年教师学习学校的相关制度,以便快速融入教学工作。而最为重要的是实现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与产业界的结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与产业界进行交流,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长效培训机制。

其二,切实执行导师制。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合理利用导师制可以在思想、教学、科研各个方面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形成具有特色的同伴合作与支持的教师成长文化。实行导师制的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的监督考核制度,即通过明确指导教师与被指导教师的职责,建立科学的考核与评价标准,从“备、教、辅、改、查”等各个教学环节考察青年教师的成长情况,并通过自评、互评、民主评议的方式来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指导双方的业绩挂钩,通过制度建设使导师制落到实处。

(二)建立适宜青年教师健康稳步成长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重点在于考核目标的改革,即打破过去以学校的期望为标准考核青年教师的制度,而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进行考核,增加发展性指标及其权重,改变过去片面地用学历和学术成果数量倒逼青年教师保持学术先进性的做法。高职高专院校应当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多元路径。在这方面国外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在德国,教师每隔3~5年可享受一次研究年。在这一年中,可以不担任一学期或更长时间的教学工作,而专门从事研究。这对高职高专院校的青年教师来说,可以在脱产学习的时间里,结合本专业及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到企业实践或者从事课题研究。同时,学校也只就其实践成果或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而非数量予以考核,如此,将大大改变当前院校教师统一、僵化的考核模式,给青年教师的发展预留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时间。

与此同时,在申报课题及鼓励青年教师成长的环节上,应将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分开竞争,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发展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最受欢迎青年教师等针对性强的体系,打破青年教师难以出头的困局,使他们在公平的起跑线上重新竞争,并凭借自身的努力,崭露头角,为其营造一个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发展氛围。

(三)提高青年教师待遇水平,减轻青年教师生活压力。

由于青年教师中硕士、博士比重日益扩大,他们为自己专业水平的提高无论从时间、精力等各方面投入都比较大,而收入水平若低于社会上同等学历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将难免造成教师队伍的流失。针对目前青年教师普遍反映的生活压力巨大等问题,高职高专院校管理者一方面应当增加青年教师的收入,使其与其他行业中同等学历人员的收入相对持平。一方面还应修建适合青年教师居住的教师公寓,以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最迫切的生存难题。

此外,作为面向市场培养实用、技能性人才的专科院校,还应积极介入企业培训,增加与企业的互动力量,通过与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为青年教师即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的理论、实践水平,又让青年教师在合作中获得合理、合法的工资外劳动所得,从而达到提高青年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的目的。

(四)通过特色办学与适度宣传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的社会评价。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改变社会评价最好的方法是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说话。要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专科院校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引导,实时地关注劳动力市场、关注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社会就业需求方向,及时对教学方向作出调整,努力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理念,以灵活性、实践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它们的形成过程却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即均始于企业界的需求。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模式,高职高专院校应与产业界建立伙伴关系,重视企业化的实训教学,牢牢植根于企业需求之中,由此切实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高职高专院校应当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对相关行业、产业的动向以及发展了如指掌,并根据地域特点,进行严密的论证,将行业、产业的信息及时反馈在专业设置上。因地制宜设置专业,及时调整、删改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专业,切忌专业泛而不精。同时,还应当与地方政府联手,加大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宣传力度,采取开放办学的姿态,将学生组织走入社会、服务社区,扩大高职高专院校的影响力,改善高职高专院校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在此过程中提升社会各界对专科院校教师的认可度。

中职园林专业困惑之思考论文

摘要:

文章通过对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我国风景园林事业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3]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4]袁广林.论高等教育改革应转变的几种观念[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5]张秉福.关于高职实施通才教育的理性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1).

[6]周彦兵,童山东.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7]黄睿.可持续发展观与高职人才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6).

[8]李景奇,秦小平.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契机与误区[j].城市发展研究,,(3).

[9]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0]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中国园林,,(1).

初中物理新教材的使用困惑与思考论文

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由于两门课程存在天然的血缘关系,课程内容上又存在一些交叉重复的地方,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带来了不便。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将这两门课程合并,开设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本文拟对成本管理会计教学中面临的困惑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之策。

1.困惑之一:分设好还是合并好?

在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设置上,国内学术界存在以下四种观点:(1)取消成本会计。这种观点认为应将现有的成本会计中成本核算的内容纳入财务会计,其余纳入管理会计;(2)取消管理会计。这种观点要求将管理会计分解到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3)分别设置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这种观点倾向于保持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学科的独立性;(4)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这种观点从解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角度提出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同质。

从教学实践来看,截至,我国共有526所本科院校开设会计学专业,绝大多数高校都倾向于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分别设置。以拥有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十所高校为例,分析其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笔者发现,除清华大学只设置管理会计课程,西南财经大学将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外,其余八所高校均分别设置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课程。可见,这些拥有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校倾向于分别开设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

从教学内容安排来讲,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避免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交叉重复造成的困扰,有利于提高实际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有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而在实践中,为什么多数高校仍然倾向于分别开设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分析我国会计教学改革的历史不难看出,我国高校在将会计学细分为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上已形成共识。一些高校会计学科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会计学界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影响很大。对于这些高校,由于师资力量雄厚,无论分设还是合并,对各课程教学内容取舍都容易把握,但对于绝大多数一般高校而言,并不具备这种实力,难免在教学中产生困惑。

从教学参考借鉴上来讲,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分设较好。一些高校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培育了一系列会计学精品课程,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不菲,而且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很容易获取,这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检索,发现目前还没有省级、国家级的成本管理会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成本管理会计校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也仅有1个,这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升。

2.困惑之二:学时多合理还是少合理?

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的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组制定的《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育人指南》(简称《育人指南》),本科阶段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成本概念和分类、制造业成本会计一般程序及其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控制方法,如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制度等,战略成本管理;利润规划与决策制定;预算控制,如经营预算控制,资本预算控制;责任会计与绩效考评;以及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并使学生了解近年来在管理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3.困惑之三:新设成本管理会计,教材如何选取?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均单独开设,普通高校如果新设一门成本管理会计也选择两本教材来实施教学,无疑,无论教材选择,还是相应的配套网络教学资源,都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如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东北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等。但是,如果一门课程使用两本教材,学生可能觉得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不划算;学校教务部门可能还会质疑一门课程选择两本教材的合理性。如果选择一本教材,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成本管理会计教材不多,精品性质的教材更是少见,一些成本管理会计教材编写或是出于科研目的,或是为了满足部分学校整合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现实需求,有些教材甚至编写者所在学校可能都不会使用。这种状况使得成本管理会计任课教师很难对现有教材的优劣作出客观的评价,选择教材的随意性增加。

二、对成本管理会计教学的反思。

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是关键。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分开设置教学,虽有不少教学成果可资借鉴,但对于一些高校却并不一定适合。而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合并,开设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则可以搁置学术界对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边界无休止的争议,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关注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应该教什么、应该如何教、学分和课时安排多少合适等实质性的教学环节,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既掌握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又具有运用成本管理会计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下面仅就开设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提出相关建议。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

如表1所示,各高校每学分一般安排16~18学时,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教学安排基本在5~8学分。考虑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一门课程带来的整合效应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课程设置5个学分,约80学时,应该是可以参考的一个教学安排。教学内容至少应涵盖两个部分,即成本信息生成篇(成本会计基础理论、制造业成本核算、其他行业成本核算等)、成本信息运用篇(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预测分析、基于成本的短期经营决策、全面预算、责任成本、成本控制、作业成本管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等),使学生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

2.组织成本管理会计规划教材编写,进行成本管理会计精品课程建设。

当前不少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教材建设求大求全,这是造成教学内容重复的重要原因,进行成本管理会计优秀教材的编写,可以有效消除这一问题。建议由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协调,组织会计优势学科高校的有关专家、教授进行成本管理会计规划教材、统编教材、精品教材的编写,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质量比较有保障,容易得到各高校成本管理会计课程主讲教师及学生的认可。实际上,西方教材对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不作区分的,我国组织编写成本管理会计教材,实际上是与国际教学实践的一种趋同,更有助于与国际接轨。

组织编写成本管理会计教材,必须有全局的视野,从会计学专业系列教材建设的高度,合理安排成本管理会计教材编写体系,使之既具有特色,又能满足实际教学的要求。同时,应考虑到各出版社公司化的运营实际,为保证教材的发行量,不少出版社对教材编写字数、教材的发行价格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应根据大多数高校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实际课时安排要求、教学内容确定教材字数。这样处理好教材字数与课程教学时数的关系,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有效节约了购书成本。

成本管理会计一般在第五学期开设,属于会计专业高年级的课程,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时也可以有选择地采用英文原版的管理会计(或成本会计)教材,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能力,领会西方的会计理念,了解西方的会计思维方式,也利于为国家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甘永生.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体系融合的相关探讨[j].财会月刊,(7).

[2]郭思永.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财会月刊,(5).

[3]张海涛,张琳,李安琪.关于我国管理会计教材质量的调查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4]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试论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论文

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所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心理特点,高校在对青年教师的管理过程中需要特殊对待,并予以更人性化、长远化的制度、措施,以更好地激励和培养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和未来的竞争能力。

3.1采用发展性教师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对高校教师来说,内部动机比外部压力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而且自我激励的效果更加突出。奖惩性教师的激励主要是针对较成熟的高资历教师,对于缺乏阅历、经验、知识底蕴的青年教师更多的只会带来担心以及对奖励无望的认识,难以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难以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鉴于此,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发挥教师评价的激励改进和导向功能之重要,近年来“以评促改(建)”等发展性教师评价思想的科学运用已逐渐被高校运用。

最先引人发展型教师评价观念的王斌华教授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特征是:(1)学校领导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2)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4)实施同事之间的教师评价;(5)由评价者和教师配对,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6)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7)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8)扩大交流渠道;(9)制定评价者和教师认可的评价计划。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10)注重长期的目标。可以看出,发展性教师评价,在评价方向上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不仅注重教师的'现实表现,更加重视教师的未来发展,重在促使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以促进教师发展,以教师为核心,以发展教师个体为理念的教师评价。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评价目标和评价计划要由评价者和教师协商制定,双方认同,把实现教师个体发展目标和实施评价看作是双方的共同职责。

对青年教师采用发展性教师评价方式,对他们的工作成绩和贡献加以重视和表扬,这将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自尊心,帮助其产生信心和积极向上;青年教师更迫切地需要有机会讨论和反省自己的工作表现,渴望获得机会畅谈自己的工作成绩和压力;尤为重要的是,校方得以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进修计划和资源分配计划,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尊重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将更有助于对青年教师的的激励和发展,也有利于增强青年教师与学校的凝聚力、协同性。

3.2通过青年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针对青年教师的现状和教学、科研方面所面临的难题,学校可以通过青年导师制的方式帮助其获得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即通过成熟的中年教师、教授、副教授等资历、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为青年教师提供双向交流和学习的通道。青年教师与导师双向选择后,导师负责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培养青年教师教书育人、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对青年教师传授科学的教育思想,发挥“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业务,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根据接受指导的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提出培养的措施和目标,并严格执行培养划;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有计划的听课、指导等,完成对青年教师讲课提纲、教案的撰写和课堂讲授技巧和方法的指导等;有针对性地协助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指导青年教师的科研建设。通过青年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最直接的解决青年教师业务工作上的难题,使教师队伍更加团结,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快的提高。

3.3建立有效的高校教师培训机制,以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

针对青年教师对教学水平、专业知识、教育方法等提高的需求,高校可以通过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中,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应该得到充分重视,他们知识面广,思想活跃,学历层次相对较高,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精力充沛于开拓进取,受过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训练,在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上优于一般中老年教师。从年龄上与学生相差不大,其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与学生相近,他们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容易沟通。培训一方面是师德教育,教师要为人师表,必须做到“为人为学,为人在先”,大学生容易对年龄相仿的教师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因此青年教师更需要了解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学校管理制度以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加强专业培训,培养创造型人才。因为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历练相对处于劣势,在培训工作中,可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如以引入讲座、短期或不定期进修、外出学习、参加研讨会等形式来加强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高校的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日益增强的新生力量、中坚力量,其成长与发展需要高校提供相对积极的政策、发展的空间和支持的举措,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激励工作将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校竞争力提升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职园林专业困惑之思考论文

在复习的时候,带领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熟记公式、法则,并灵活应用公式解题。抓住教材知识点的精髓,做到万变不离其本。把由厚书读薄,再由薄到厚,基本上就打好了地基。然后再做题,以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为主,展开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锻炼,无论题型怎么变,都以不变应万变,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轮注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复习,可以分单元设置知识专题和根据解题思路方法不同而设置方法专题。目的是巩固第一轮宏观系统地复习的成果,在第二轮实现各个突破,加强各个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第三轮则进行高考热点题型的复习,也可以加强学生薄弱环节的复习,这是最后的巩固基础和精雕细琢。

(二)立足教材,集中复习范围。

我们一定要把《考试大纲》吃透、抓准,把教材弄懂、弄熟,否则复习计划很难制定的合理。从学生得分、失分的情况来看,在复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选择和重组教材中的内容,集中复习的范围。适当取舍一些知识点,哪些是学生最易得分的,要多讲多练;哪些是学生失分高的地方,可以适当舍弃。比如,二项式定理,复杂的公式让学生记忆起来很困难,而高考中不是每年都考,即便考最多是2分。所以类似这样的知识点,可以不讲,或是少范围给能接受的同学私底下说一说。既节省了上课复习的时间,又可以帮助这部分学生真正掌握。

(三)严格要求,设置低起点的目标。

本校学生的特点就是教师布置的内容,学生能完成六成的就是不错的学生,所以给学生设置目标的起点不能过高。在教学中遇到重要定理,应让学生一条一条背会,考察学生时也要逐个过筛子。遇到高考中容易出现的例题,实在不理解的学生,就先让他们把步骤背下来。高考的时候不会有太多的变化,也就是在原题型的基础上换个数。在高考时写上几步也可以能获得步骤分。大部分学生都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就是今天会了,明天就可能忘了,知识掌握不牢。所以教学时,应及时把旧知识翻出来练一练,严格要求学生真正掌握,抓住根本,而不能做墙上的芦苇。有些问题真正掌握了就能拿到分数,如果模棱两可的,到考试的时候还是会犹豫、易失分,所以严格要求非常重要,不要给学生以后在复习的懒惰机会,或是考试不一定考的侥幸心理。

(四)引导鼓励,给学生足够的信心。

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不是真的不会做,而是他们从骨子里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到。认为数学难,没等做题头先疼,感觉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很多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不会的题一个字也不写。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题目不难,考察的是基础,注重的是基本技能,听了一定能会,认真复习了肯定有提高。多鼓励,多表扬,眼神和微笑也不能少,让学生卸下心里的负担,轻装上阵的解题。针对这些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不要急于求成,循序渐进,慢慢找到解题的快乐,每次解题时试着独立写几步,也许就会找到问题的出口了,让学生感受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快乐。久而久之,就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了。以上是笔者近年来在中职升高职数学复习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探索、思考和追求,为圆高考梦的孩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