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认识电路教学设计及反思(热门15篇)

时间:2023-11-25 18:01:40 作者:曼珠 最新认识电路教学设计及反思(热门15篇)

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短板和难点问题。下面是一些成功案例的教学反思,希望能给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帮助。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结论过程,学生理解与掌握有关圆的认识知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2、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情感与态度目标:

1、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调查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本班学生是六年级的小学生。

2、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我充分肯定了不少学生注意力在20分钟后就不能注意,尤其是当教师一味的讲,或讲话时间长课堂效能很低。课堂不易平铺直叙。

3、班上学生好动者多很多孩子是人来风,喜欢表现。

4、本班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比较强,基本上能用自己个性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5、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较强,善于从提供的信息中观察比较中获得事物的一般特征。

1、情景创设策略:出示课件许多人站在同一条线上套圈,套的是同一个物体,问学生这个游戏公平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较要学会今天的知识——《圆的认识》,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学生历数生活中的圆进一步唤起兴趣。

2、观察比较策略: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明白圆是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3、动手操作与观察策略:让学生对折自己准备的圆发现圆心,直径和半径。再用直尺量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应有很多直径和半径)得出直径相等、半径相等以及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时观察直径和半径在圆里位置特征,锻炼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从而实现表述直径和半径的概念;画圆时a:先圆的实物画(得出不方便)b用圆规画容易。继续量不同的圆的直径和半径,从而得出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相等、半径相等。

4、多媒体策略:ppt演示在圆中的`幻化的半径和直径,学生表达半径和直径由无数条。也用课件展示几种位置不同大小不同的圆,引导学生知道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的大小。

5、本课设计活动较多,教学形式转换较多,以此唤起学生兴趣,保持注意。学生具备相当的语言总结能力,我就通过这一点为主要课堂拉动方式去激发他们观察,比较,然后形成对知识发现,有效控制学生的表达,进而使概念明朗清楚,表达流畅,用语准确。同时在知识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学生享受到学习乐趣。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屏幕环境;

(3)学生准备圆实物图。

我觉得动手操作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偏重于这一点。就学生的情况而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外部的世界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但受到年龄和其它客观条件的限制,还不具备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建立学生空间观念。在设计时,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圆,在学生说生活中的圆的同时,发展空间想象,在欣赏生活中的圆这些美丽的图片中引出课题,让学生对美丽的图形”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由于表象的积累对于空间相象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拟安排操作活动,课内触摸圆的面和边感知圆;折圆自学圆各部分名称和小组合作探究圆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圆、了解圆,为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建立了表象基础;在学生有一定认知基础后,通过一系列练习进一步强化空间意识,发展空间观念;最后根据圆的特征探究轮胎为什么会设计成圆形?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出示ppt套圈游戏)学生1——2分钟议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3、教师演示

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8和9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反思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8和9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53页8和9的认识。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9的.数感;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的热情。

师: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常与数交朋友,关于数的秘密可多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校园里探索8和9的知识。(板书:8、9的认识)

1.教学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请你数一数,悄悄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同桌交流自己数数的结果)

师:你从这幅校园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主题图为师生提供的了数量为8,9的物体有:

a. 校园两旁有8棵树。

b. 花坛里有8朵花。

c. 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 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 有8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师小结:8棵小树,8朵花,8个小朋友,黑板上的8个字,他们的个数都是8,我们可以用数字几表示?(8)

师:而蝴蝶的只数,人的个数,花盆数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9)

2.寻找身边的数

师:在校园里,我们探索了8和9所表示的物体数量。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身边数量是8或9的物体。

师: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8和9来表示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教室里有9盏日光灯,有8块窗帘,8扇窗户……

1.8,9的顺序

出示直尺图

()1 2( )4 5( )7 ( ) 9

师:这是一幅直尺图,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把这幅直尺图填完整。

先填写,再顺读,倒读。

师:看着直尺上的数,你能向其他小朋友提几个问题吗?

学生间互问互答。

比如:8排在谁的前面?9排在谁的后面?

师小结: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从一幅直尺图上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为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鼓掌!

2.做一做(54页)

师:现在请大家把书本打开,翻到第54页,运用你发现的知识,来解决书上的问题。

出示点子图。

() () ()

师:怎样很快数出点子数?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来表示它们的大小。

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7〈88〈97〈9

8 〉7 9 〉7 9〉8

1.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对派3名小朋友上来!

(叫9名同学上台。排成一排!每人一张数字卡片。)

师:下面的小朋友请注意了!接下来我们分成三个组进行比赛,每个小组答对了,就有一颗星!听清楚第一个问题:上面一共有几个小朋友?(9个!)

认识电路教学设计

经历连接电路的动手过程,学会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介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电路激发学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物理学中也有天书。

课本p47图片“对我们来说这是天书”

教师:我们的课桌上就摆放有小灯泡,你能让灯泡亮起来吗?学生分组实验:“怎样才能让灯亮起来”

教师:如果灯亮了,那么你已经连成了一个简单的电路。板书“电路”二。

讲授新课。

(一)电路的组成电路有哪几部分组成?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

消耗电能,电灯通电时,电能转化为光能和内能;电烙铁通电时,电能转化为内能。

(二)通路、开路和短路电路有几种状态呢?

flash演示:通路、开路和短路。

介绍:。

1、通路:闭合电路中的开关,就有电流通过用电器,接通的电路叫做通路。

2、开路:断开开关,或电线断电路电路中就没有电流了,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

(短路时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而且会烧坏电源,甚至造成火灾。)视频:印尼一夜之间两起大火电路短路是“真凶”

猜谜语:自相矛盾(打一物理名词)——开关。

捷径(打一物理名词)——短路。

(三)电路图。

学习要认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出示画电路图的基本规则:

小结出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四。

巩固练习(试一试)。

1.下列电路图正确的是()。

a

b

c

d2.如图所示,若断开开关s2、闭合开关s1,则电路是()路;若只闭合开关s2,则电路是()路;若断开开关s1、s2,则电路是()路。

3.动手动脑学物理。

[观察]:家用手电筒的电路结构是怎样的?画电路图。写出手电筒不发光的三种可能原因。

1.请你给楼梯处设计一个电路。要求:上楼时,在楼下闭合开关灯亮,到楼上断开开关,灯灭;下楼时,在楼上闭合开关灯亮,到楼下断开开关,灯灭。(提示:用两个单刀双掷开关控制一盏灯)。

2发光二极管是常见的电子元件,当电流从较长接线脚流入时,发光二极管有电流通过,使其发光。如果电流从较短接线脚流入,电流处于开路状态。利用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请制作一个判断电流方形的装置。

解说论文。

(二)说课稿。

经历连接电路的动手过程,学会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只管发、探究法等。2学法(1)设计理念。

活动空间。让学生分组实验,全体参与,是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

思维空间。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四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情景的创造非常重要,它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课时,先播放《天书奇谭》的一部分视频,接着引导物理学中也有天书,播放课本47页图片“对我们来说这是天书”现在我们就试着来解密天书吧。

电路图中的这个符号就是灯泡,用它可以将夜色点缀的绚丽多彩。出示夜景图片两张。

1电路的组成提问:你的电路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参与进来。)。

接着提问:开关在电路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组装电路时,有的用到了开关,有的用不到,让学生通过实验比较有开关和没有开关的不同,进而讨论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再次提问:其它的元件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实验时分别去掉电源、用电器进行实验,进一步讨论得出其它元件的作用,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正常工作)。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的开关和电源2通路、开路和短路。

教师:电路有三种状态:通路、开路和短路。通过手里的器材讨论:什么时候是通路,什么时候是开路。他们的区别是什么,按你的理解给他们下定义。

由于短路不适合做实验,所以采用多媒体演示。并通过两段视频材料了解短路。

视频:印尼一夜之间两起大火电路短路是“真凶”

电源短路一定要避免,但有时候,故意将电路中某部分用电器短路(短接),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轻松一下:视频:耳机短路3电路图。

学习要认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出示画电路图的基本规则:(1)导线横平竖直,图形呈矩形。(2)元件分布均匀,不画在拐角处。

你能根据下面的电路画出电路图吗?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猜谜语:自相矛盾(打一物理名词)——开关。

捷径(打一物理名词)——短路。

1)请设计一把智能电子锁,画出电路图。要求:三个钥匙孔,三个人各持有一把钥匙,同时用三把钥匙才能将锁打开,缺少任何一把钥匙,琐不能打开。(电路图中锁用电动机符号表示)。

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出示学习目标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1“动手做:连接电路”

2.请你给楼梯处设计一个电路。(提示:用两个单刀双掷开关控制一盏灯)。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是学生对《电路》一课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4.1电路。

1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2通路、开路和短路3电路图。

以上是我对“电路”这节教材的认识和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认识圆锥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我觉得我的设想是很好的,只是实践起来让我很失望。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找角、指角、折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角。针对这几个环节,我做了以下思考:

首先,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从学生已经认识的五角星出发,让学生说出老师本节课要给表现好的学生什么礼物?学生说是五角星。为什么你叫它五角星?谁能来找给我们大家看看。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另外我注意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礼物,因为我觉得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

其次,我设计同学们在教室里找角这个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指角这个过程,我一味的让学生按照我的意愿来指角,其实这个时候学生对角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然后我又比较生硬的画出了几个大小不同角,让学生看看角的样子。这个环节我忽略了学生的一个认知过程。我应该把学生指出来的角画在黑板上,这个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然后,我又通过让学生折一个角,举起来大家判断是不是角。再通过摸一摸充分的感受一下角的特点,进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指一指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做练习判断是不是角。充分的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我感觉这个地方设计的比较好。如果在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灵活处理,不是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会更好。如: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找找哪儿有角,然后把自己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一看,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指的角都是物品上突出的点,我发现后,不急于纠正,而是让孩子们指完后,我故作认真地说:“噢,老师明白了,同学们眼中的角原来是这样的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角吗?”孩子们一看,都笑了.”见此,我马上追问:“那你们认为角是什么样的呢?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你们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生再指,这次,孩子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点,同时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样一来,孩子们对角的特征可真谓印象深刻了。

再次,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角,发现有两个角是一样的,这两个角就是直角,接着又认识的直角。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直角的特点,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认识直角符号。使学生清晰的认识了直角。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的语言有时候表达不够准确。这个我以后要注意数学语言的表达。

最后,通过说说生活中的角,让学生认识到角无处不在。练习其实只是一些很普通的判断、找角、比较和用身体表示角的习题,但考虑到如果这么平淡的出示,孩子们一定兴趣不高。所以我以学生们喜欢神话故事和乐于挑战为出发点,设计了“火眼金睛孙悟空”和“看谁速度快”两种形式,结果孩子们做得兴趣盎然。

对这节课我做了深刻的总结,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之处。我的失败在以后的路上要尽量减少,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更大的成功,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认识圆锥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1)同学们,今天杨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他最害羞总是喜欢躲起来。你们猜猜看它是谁呀?(学生踊跃发言,激发学生兴趣)。

(2)同桌讨论、交流。(3)师引导学生说出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今天杨老师也想和你们一样,想找个害羞的这位新朋友,你们和老师一起找找看。(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的早晨真热闹啊!

在这幅图里,你能找出我们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指名学生说,出角)。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图中有这么多的角!现在咱们走近看看,剪刀、三角板、时钟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从主题图中让一名学生指出三个物体,并标出角。)。

2、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许多角,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角呢?

把你找到的角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3、这张纸上有角吗?(师出示圆纸片)那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来?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圆纸片试一试。

折好的同学把角举起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你是怎样折的?(指名说)谁折的角和他折的不一样?

用手摸一摸我们折的角,有什么感觉?

(师示范摸,学生摸,指名说)你摸的是哪个地方?

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用尺子沿着边画,两条边画得不一样长。然后拿下折角。师边说边板书:顶点、边、边。)。

指出屏幕上角的顶点、边。

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出示5个图形,说说不是角的理由)。

5、(老师拿出活动角)。

老师做了一个角,你能做一个比它大一些的角吗?(互相看看)你做的角真的比老师的大吗?(师生比较活动角的大小)。

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示大小不同的两个角)。

你为什么认为第一个角大呢?(指名回答)。

6、我们会折角,会比角,那你会画一个角吗?

你能试着画一个角吗?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请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确定角的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师边说边示范画: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向一个方向画一条边,最后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另一条边。)。

说说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请同学们按老师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角,画完后在小组里互相欣赏。

谁愿意把你画的角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展示学生画的角,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三、课堂小结。

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再打开书第38—39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四、应用拓展。

想一想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并指给爸爸妈妈看。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周长的认识。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全课小结。

六、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课堂引领者:店口一小:姚炜。

一、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3、怎么不拍了?每只兔子分几个?那半个能用掌声表示吗?那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吗?那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引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同桌合作学习活动,学会合作,并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

3、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探索和自主学习;

三、出示自学指导。

1、仔细观察例1,然后用圆形纸片折出?,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怎样用圆形纸片表示出1/3?

3、想一想:用正方形纸片能表示出?吗?如果能,该怎样表示?

4、为什么正方形和圆形都可以用?来表示?

四、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1、同桌合作。

五、检查自学效果,教师给予适宜点拨。

(一)认识1/2。

1、折好了吗?那谁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折的?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折?

2、对了,像这样把圆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呢就是这个圆片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2呢叫做“分母”,表示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而横线呢叫做“分数线”,它表示的是平均分;1呢叫做分子,表示的是这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全班跟着老师齐读两遍)。

3、那现在呢请同学们用直线把自己所折的折痕划下来,并在圆片上表示出1/2,然后涂上色。

(二)认识1/3。

1、哎呀,不好!第四天,兔妹妹也来了,他也想吃苹果,这可怎么办,只有一个苹果,可是却有三只兔子,这又该怎么分呢?(把一个苹果拿来平均分成3份)那每只兔子能够分到多少苹果呢?说说你的想法。

2、哦,你真聪明!谢谢你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难题!同学们,听了xx的叙述,你们会分了吗?老师也会了,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分分看,好吗?(出示课件)。

3、首先呢我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然后每一份呢就是它的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1/4。

2、那好,现在呢,请同学们用老师所给的正方形纸片折1/4,折好后,请同学们在自己所折的图形上表示出1/4,并给它涂上色。

3、涂好了吗?现在呢我请一个同学上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并说一说你的想法。

4、说的真好,对了,他呢把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了几份?然后呢他取其中的一份,并给它涂上了色。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课件)。

5、刚才呢我们是用正方形纸片来折1/4,那圆片呢,我们能用它来表示出1/4吗?那现在请同学们用另一面折出1/4,并把它表示出来。

6、对了吗?那你们看,我们刚才折的和现在折的:方法不同,然后形状也不同,可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生理解:只要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

7、那刚才我们学了这么多,现在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练习,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掌握这些知识了!

六、出示课堂练习。

1、生独立完成;

2、师边指导边改。

3、一起校正答案。

七、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的初步认识)知道了什么?

教育科研“认识角”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4—65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4题。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并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经历角的大小变化过程,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掌握角的概念,比较角的大小。

:ppt演示课件。

:活动角,小棒,棉线,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

1.引出角。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

2.找找角。

情境:角可调皮了,这不,它现在已经悄悄藏起来了!你们有信心把它找出来吗?

3.提取角。

你们真是火眼金睛。下面就请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角“角”,闪亮登场。这样的图形就是角。

(一)认识角。

1.说一说。

知道角由哪几部分组成?请学生介绍角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小结:每个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板书“顶点、边、边”)。

两条边夹着的部分就是角,一般我们用小弧线做上记号。

2.找一找。

认识了角,找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上也藏着角?(黑板,书本,窗户,门,三角尺,房角……)并让学生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小朋友们可真会发现呀!角摸上去该什么感觉呢?

3.摸一摸。

拿出三角尺,自己摸一摸它的角。谁来说说你摸角后的感受?

(摸角,感觉角的顶点尖尖的;摸两条边,感觉直直的。)。

反思:

4.画一画。

感受了角,你们能在纸上画一个角吗?自己画一画。

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老师相机示范画角后以儿歌小结: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学生再画一个角)。

5.做一做。

画出了角,你能用小棒、圆形纸片或者一根棉线做出一个角吗?选择一样或者几样学具做一个角,和同桌说说角各部分的名称。(选用不同道具的三小朋友展示自己做出的角。)。

过渡: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朋友,还得看你们的表现呢!

6.判一判。

判断是否是角?说说你的理由。

7.数一数。

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观察第二排的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像这样的几边形,有几条边就有几个角。

老师有几道题考考大家,像这样的八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十边形呢?

小朋友们的表现可真棒啊,角决定和你们成为最好的朋友啦!

(二)认识角的大小。

1.拉一拉。

请出你们的好朋友活动角,任意拉一个角,举起展示。告知学生:这些角还有大小呢!

2.比一比。

同桌之间比一比,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点名比角的大小,学生演示比角的过程。(角大小不明显的可以将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再重合其中的一条边后再比大小。)。

3.变一变。

怎样把这个小角变成大角呢?一名学生示范拉角。

每个孩子举起自己拉出来的角,一起将它变大,一起变小。你现在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结:角的大小和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叉开的大,角就大;两边叉开的小,角就小。

4.想一想。

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两边所画长度不同的.角。

想一想:这两个角大小又是什么关系呢?(课件演示)。

5.看一看。

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少呢!(挖土机、指甲钳、扇子,剪刀,打开的门)。

角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角的大小对我们的生活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课后小朋友们可以自己去生活中找找,看角的大小对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作用!

猜一猜,剪一剪。

角和我们玩的特别高兴,它还想和我们玩个游戏呢!

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今天我们和角成为了好朋友,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让学生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本节课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所以就显得十分重要,要为以后的分数学习打好基础。课本创设了野餐活动时分食品的情景,让学生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通过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这时就产生了分数。这时就重点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可以怎么表示,结果是半个。

初步认识“半个”可以用分数1/2表示,在此过程中介绍1/2的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并教授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如: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每份表示它的1/2,让孩子们一一说说,同桌相互说一说。

但是,在教学分数含义的时候,我有点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发现而是自己说了出来,我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的含义,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可以对其提示。而我却在教学中无形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这是对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不负责任。

在教学分数的比较的时候,我让学生准备的是两张圆形的纸,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通过图片上不同的颜色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也通过举例分糖,有10颗糖果,分给10个小朋友,每人只能分得1个,若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5个,尽量引导孩子们总结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1份就越少。

之后通过练习,孩子们对于这部分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教学中我仍然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字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图书的活动,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量的认识,并学会按数匹配实。

2、按数量的多少排序。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认识图书,知道什么是封面,封底,什么叫每一页。

2、各种事物形象的贴纸若干,封面印有数字和标有页码的图输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封面印有数字的书。

师:我们知道每一本书都有封面、封底和每一页组成。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什么?大家猜猜看这个数字3是什么意思呢?这本书和什么有关系呢?(一本有关数字3的图书,每一页都有3个小动物?)。

2、出示标有页码的图书。

师:这儿还有一本书,和刚才那本有点不一样,你们看封面上有没有数字?这是一本什么书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内容。(一本有关兔子的书)每一页上的兔子一样多吗?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的?(每页上都贴有兔子,但每页上的兔子数量都不一样多,排列有序。)。

下面就要请小朋友来帮小兔制作图书了,你可以选择做一本数字图书,记住每一页上的小动物和封面上的数字是一样多的,你也可以做一本小动物图书,做法和小兔书一样,排列一定要有序。

(1)展示一本数字书,一本实物书,幼儿检查是否正确。

(2)请个别幼儿讲述作业,集体检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游戏开始,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这节课的活动气氛也很好,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这节课在幼儿进行分组操作时,我没能全面的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操作,下次教学时在这上面我会多关注反应较慢,及时给予他们指导。

《认识圆锥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

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第二,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

我思考――“圆的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讲什么?

我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我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创造“圆”

1.课件创设问题情景。

2.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展示学生的作品。

二、追问中初识“圆”

1.结合学生作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2.课件动画演示。

3.研讨圆的特征。学生说,古人说。

4.质疑古人说法。“大方无隅”。

三、画圆中感受“圆”

1.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上半径、直径。

2.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3.追问“为何这样做?”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二、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三、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准备:ppt正方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咱们二年级学过了除法,里面有平均分,谁知道什么是平均分?

2、把4个东西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得到多少?

把2个东西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又得到多少?

把1个东西平均分给两个人,怎么分呢?

3、导入课题:以前学习的整数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

二、新授。

只要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就能用1/2表示。

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数线下面的数字是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分数线上面的数字是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

读作:二分之一。

写作:1/2。

三、教学四分之一。

1、学生动手操作:

用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对折两次,就是平均分成几份?

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涂颜色的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2、展示:谁有不同的折法?

3、讨论:这四种不同的折法(可以说是三种)为什么都用1/4表示呢?

(让学生总结说一说,巩固分数的意义。)。

四、练习巩固。

1、读出下面的分数。

1/61/91/71/51/101/12。

2、读出下面的分数。

三分之一。

四分之一。

十三分之一。

二十分之一。

3、填空。

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六份,每份是它的。

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七段,每段是它的()。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它的()。

4、生活中的分数。

一个人在月球上的体重是这个人在地球上的体重的1/6。

中国有1/5的人口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中生活。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

教学目的: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5、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等。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欣赏照片时,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构建数的模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体育馆”的主题图。

(2)师: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师:用100以内的数能表示吗?由需要引出。

3、学习p68页主题图。

学生独立数数,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从一个一个地数,到10以后由10个10个地数,到100以后,一百一百地数,做适当地板书。如下: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

4、小结: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讨论。(如果数的数量非常多,要继续往下数,怎样数比较快?)让学生会在操作中感悟到数较大的数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做一做(强调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法)。

(1)从一百九十八起,数到二百零六。

(2)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

注意学困生的辅导。

出示例2。

出示计数器上的数请学生读出来,再试着学生试写,再集体讲解。

师:哪一位上没有珠子,应该怎么写呢?用0表示。

怎么读?哪里的0读,哪里的0不读呢?(中间的0读,末尾的0不读)。

上面的每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做一做。

三、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一是对教材的把握,新教材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成两部分,其目的何在。课前我甚至想过仍然将这两部分合起来上。但是,我想那些专家这样编排的用意何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可能原因就在于此。

二是怎样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让数数与现实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虽然说学生对1000以内的大数有所接触,但是很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企鹅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礼物的故事情境,力图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与评析认识乘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1、使学生经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动物乐园玩一玩,看看里面又有些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

1、学习例题。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图,说说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可以列成怎样的算式?它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2)。

教师说明: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就可以用乘法算,写成4×2或2×4。

提问:4×2和2×4都表示几个几相加呢?等于几呢?(板书=8)。

教师在算式“4×2=8”中介绍乘号和读法(板书“乘号和4乘2”字样)。

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再读一读“2×4=8”这个算式。

教师再在“2×4=8”算式中介绍乘数和积,(板书各部分名称)。

学生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小结:4个2相加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4×2=8和2×4=8,他们都表示4个2相加。

三、认识“几个几相加”。

1、学习例题,初步感知。

(1)提问:在动物乐园里有些什么小动物呢?

(2)提问:兔一共有几只?小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导学生一起从图上数出3个2和4个3;板书算式:2+2+2=6(只)3+3+3+3=12(只)。

2、观察比较,再次感知。

(1)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概括“都是几个相同的数在相加”。

(2)用“几个几相加”表述。

启发提问:你能用几个几相加得几这样的说法来说一说每个算式吗?

(3)教师小结。

这两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

3、完成“试一试”,深化感知。

(1)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照着摆一摆,边摆边说1个2,2个2……最后让学生填一填。

(2)第2题。

先让学生直接摆出3个4根,然后指着数一数,最后填一填。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必要的学习反思和总结,有助于让学生养成学后思的好习惯,帮助他们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存储和纳入相应的知识结构中去)。

五、联系生活,感受应用。

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也可以用乘法算?

六、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填写,然后交流核对。

3、想想做做3。

(1)第1题。

先让学生摆一摆,然后再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2)第2题。

学生独立看题,摆学具,填写。

(3)思考:写乘法算式的时候先要想什么呢?

4、想想做做4。

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教师再指名几生进行反馈。

5、想想做做5。

学生先填写,然后核对,再比复制起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