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心得体会范文(19篇)

时间:2023-11-07 23:01:07 作者:温柔雨 2023年小学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心得体会范文(19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别人的心得体会,或许会有一些灵感和启发。

小学数学问题探讨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问题探讨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导引和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推理、思考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学生而言,数学问题探讨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问题探讨中,学生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般而言,学生可以通过归纳法、逆向思维、分析比较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归纳法是指从一个或几个特例出发,逐步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逆向思维则要求学生从已知的结果出发,反向推导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分析比较则是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在数学问题探讨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探讨虽然充满了挑战,但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收获。首先,数学问题探讨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学生可以培养出辨别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评估解决方案的能力。其次,数学问题探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最后,数学问题探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在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时,学生需要相互沟通、协商,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数学问题探讨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课堂上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实用的学科,可以应用到许多实际的领域中,如金融、经济、工程等。通过数学问题探讨,学生可以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问题探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数学问题探讨也有助于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数学问题探讨,并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探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

《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心得体会

郑州市第三中学,河南郑州450000。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所做的就是被动地回答问题,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思维的习惯,甚至有的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从“学习状态”跃迁到“研究状态”,体会到思维的乐趣,从而对数学有正面的情感体验,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传统教育模式是老师高高在上、一讲到底,课堂中缺少“问”的意识和实际操作。虽然最近几年以来,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被挖掘和提出,但付诸课堂实际的依然是屈指可数。

教师思想认识的落后。不少数学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数学课的教育精髓和教育目的,在他们心中,数学课本就是一门特别枯燥、特别艰涩的课程,因而放弃了尝试那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机会,固步自封地维护着现状,缺少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

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学习为了考试”这些认识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而学校对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极度重视,则又变相加剧了这种意识的实际操作状态。数学老师们为了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往往不顾学生感受,以“题海战术”强迫学生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学习兴趣极低。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丰富其情感体验。另外,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是学生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保证。不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而谈创新教育,是空洞抽象、毫无意义的。当一个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时,就能对所遇见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探索,这样势必会调动其思维活动,发展其创新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问题解决。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要引进一个辅助的问题或“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对一个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提出一些连续的、更精炼的问题,更能体现已知信息与目标之间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提出的同时,也将总的解决问题的目标分解为一层一层的次目标,通过逐步实现次目标,达到对原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就是说,问题解决依赖于问题意识,解题者要具有问题意识。

正确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应该充当一种“辅助者”的角色来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是替代学生占据其主体地位。因此作为初中数学老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心理诉求出发,将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统一。教师不应简单地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更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的塑造。要让学生自己自觉地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欲望,指导和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探索数学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地协助、点拨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问”的意识,并将内心的“问”大胆地说出来,以获得相应的答案。如生活经验法。在讲“圆”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在自己的生活中,都能看到哪里“圆”的现象。在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圆”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如何画才能画出一个真正的“圆”等。再如创设情境法。在数学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各种情境,制造冲突和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思索其解决方式。以学生的既有知识结构为基础,引入情境和问题,导入新课内容后,再让学生自行思考问题的解决路径。这些情境的设置要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问题的设置要能诱发学生产生解疑的意识和冲动,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践和应用问题意识。

注重过程,循序渐进。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注重过程。在设计一个问题之前,应考虑全面这个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学生是否能够给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从“不问”到“问”的培养中过程中,要注意“善问”“敢问”“想问”等方面的培养。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向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问;而较难的,则向成绩优异的提问,这样便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问”的积极性,从而为解决他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提供机会、条件与空间。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学习了《小学数学课型与教学模式》,课程中提到的小学数学课型的分类和我以前对课型的认识有点不一样。以前我们把数学课分为感受课、认识课、练习课、知识整理课、评研课。而《小学数学课型与教学模式》则把课程分为概念课、命题课、解题课、复习课、测验评讲课、活动课。我们的感受课和活动课有点类似,我们的练习课和知识整理课类似解题课和复习课,我们的评研课类似测验评讲课。而让我收获最大的是这里把认识课分得更细了,分成了概念课、命题课和解题课。让我更有针对性地、并能用不同的方法上好认识课。概念课最难上了,数学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法则的逻辑基础,数学概念是相互联系、由简到繁形成学科体系。我觉得概念课也要学生经历法则定理的形成过程,感受其作用。文中说得好“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通过一定数量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的感性材料来引入,力求做到从感知到理解。还要注意在引用实例时一定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着力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文中认为表达数学判断的陈述句或用数学符号联结数和表示数的句子的关系统称为数学命题。我觉得这是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的一个过程。总的来说,这次的远程教育的学习对我是有帮助的,让我对小学数学课型和教学模式更清晰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心得体会

1、老师要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而且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头脑中的新想法,更不用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要想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

2、设计课堂结构,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突出以几大板块、几大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程序的结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引、教师的导,因而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束缚,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思维比较活跃,仅仅学习书本上的新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预习,看教学参考书,初步理解要学的知识,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以及所想到的、发现的、疑问等。特别是学生自己的看法、见解有利于学生主体思维的个性发展。

5)课堂小结。使学生再次弄清本课内容及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认识。——3分钟左右。

这个课堂结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了学生说、练的时间,减少了教师说课的任务,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仅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学习探索和创新方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破"重结果、轻过程"、"重死记硬背、轻应用"的教学模式,坚持过程教学原则,通过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数学规律的形成与应用,让学生学习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增长才干,提高素质。首先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充分利用旧知识与实际发展的不相适应,或者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研究。

小学数学问题探讨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问题,但通过不断的探讨和实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水平,还积累了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数学问题探讨的重要性。以前,我经常会遇到数学题一遇到就放弃或者急于求解的思维定势。然而,当我开始进行数学问题探讨时,我发现这种思维定势是错误的。数学问题探讨不仅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我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同学们一起深入讨论,我不仅可以听到不同的观点和解题思路,还可以通过和他们的互动,拓宽我的思维方式,找到不同的解题路径。这种探讨式学习不仅能够激发我对数学的兴趣,还能锻炼我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我意识到数学问题探讨需要持之以恒。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和思考的学科,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很难取得进步。在探讨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有时候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保持耐心和坚持。通过一次次的实际操作和错误总结,我懂得了数学问题探讨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不怕困难,才能在数学问题探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此外,我发现数学问题探讨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解题方法。以前,我只注重在书本中学习呈现的解题方法,而在探讨中,我才明白数学的解题方法是多样的,没有固定的规则可循。有时候,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题路径。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和讨论,我学会了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发现了更多求解数学问题的途径。这不仅提高了我解题的效率,还拓展了我的思维空间。

最后,数学问题探讨使我认识到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还能学到更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在数学问题探讨中,我习惯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题,不断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这让我学会了更好地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同时,我也在探讨中发展了一种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更加喜欢数学这门学科。

总之,通过小学数学问题探讨,我不仅提高了数学水平,还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数学问题探讨需要持之以恒,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解题方法,也需要和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收获到了宝贵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会继续坚持数学问题探讨,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问题导学心得体会小学数学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渐被广泛应用。在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体会到了问题导学的优势和价值。问题导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导学,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教学实践中,我对问题导学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问题导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的语言和示范为主,学生只需跟随即可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和动力,从而抵触学习。而问题导学则完全相反,它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个有趣的问题背后,学生们不仅需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还需要动手实践和运用所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问题导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导学中,学生需要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实践过程既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通过问题导学,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还能够逐渐培养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智慧。

再次,问题导学能够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讲解其应用,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中的联系。而问题导学则将问题设置在实际生活中,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们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和意义。例如,当教授加减法时,可以设计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计算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消费。这样一来,学生们既能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又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

最后,问题导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养。在问题导学中,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需要独立思考、探索,并通过合作和交流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问题导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和综合素养,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会坚持以问题导学为主导,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实践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问题探讨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50字)。

数学是一门智力训练的重要科目,也是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在小学阶段,我们开始接触数学,初步学习基础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解决各种小学数学问题,我们不仅能够锻炼思维能力,更能培养数学兴趣。在此,我将分享我在小学数学问题探讨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兴趣的培养(250字)。

在小学阶段,我发现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至关重要。数学问题是探索问题的起点,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当我们遇到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时,我们会感到好奇,并主动探索解决方法。例如,老师曾经给我们提出一个挑战:如何用1、2、3、4这四个数字,构成一个和为10的算式,并且每个数字只能使用一次。这个问题不仅激发了我们的兴趣,还让我们锻炼了逻辑思维和算式推理的能力。通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明白了数学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学科,并且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

第三段: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300字)。

在小学数学问题探讨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结果,更应该注重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数学问题要求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从不同角度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例如,在解决一个有关数列的问题时,我们需要观察数列的规律,找出其中的规则,然后运用所学的数学方法进行推理和计算。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灵活运用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问题的探讨,我们懂得了正确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段:合作与分享(250字)。

在小学数学问题的探讨中,合作与分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数学问题常常需要思维的碰撞和助力,合作能够让我们共同思考问题,互相启发。在小组讨论或者课堂上大家一起思考问题,我们能够分享不同的想法和解题思路,从而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在合作中我们还能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作与分享,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五段:总结(250字)。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问题探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问题的解答,我们能够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另外,合作与分享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作我们能够拓宽思维,分享我们能够学会倾听与尊重,培养团队精神。在小学数学问题的探讨中,我们不仅能够提高数学能力,更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受益匪浅。

小学数学听课反思

20xx年11月22日至26日,我有幸参加了潍坊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观摩了来自各个县市23节教师的展示。短短几天的时间忙碌而又充实,让我们充分领略了我市优秀教师的风采,也从中感受多多,收获多多。综观这23节课,主要感受有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有效的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学生应在一定的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更利于学生有效学习。本此评选的优质课的教师都重视这一点。有的老师课始创设一种竞争性的气氛,如一位老师讲授“分数的初步认识”,老师提出:请你拿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种纸,看谁能通过折纸,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这一竞争情境的&39;设置,把同学们引入了思考情境之中。有的老师兴趣性方面下功夫,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事情、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猜谜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有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如一位老师在讲授“2、3、5倍数特征时”,老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数,老师随口说出是哪个数的倍数,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教师精彩的评价。

这些教师能根据具体情况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它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由于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因此教学中这些老师没有吝啬自己的评价语,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和回答及时地进行鼓励,有的老师在一些低年级教学中给学生画星,画笑脸等。这些做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里、解除学生压力,信心倍受鼓舞,使他们大胆的猜想、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育机智。

精彩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如一位老师在执教“13减9”时,在电脑中出现了13只栩栩如生的鸭子,消失了9个,这时候小学生不愿意了,“老师鸭子游走了”“老师、我们想要鸭子”这时的老师并没有紧张,而是说:“咱们同学都很喜爱小鸭子,老师也喜欢,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游走了几只啊,我们再把他们找回来,快点快点,不然一会可就追不上了啊”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帮老师找,最后顺利完成任务。我的第三个收获就是课堂上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慎重思考,灵活应对,而不参一味拘泥于教学预设,巧妙利用意外来的“生成”,将他生成课堂中的精彩。

四、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参与评选的老师在课堂上都是采用合作式、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这些教师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学生主动形成知识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如一位老师讲授《梯形的面积》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梯形面积的计算,之后几乎把所有时间交给了学生,经过学生猜想、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最后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再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整个过程教师当做引导者。这样学生各样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作为第四个收获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经过个人反思、小组合作来学习新知。

当然每个人听课角度不同,收获也不同。这几天的收获也不是以上几点,作为一名新老师需要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时时反思,尽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慢慢地转化自己的一份教学心得,学以致用,尽力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讨》学习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这种学习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是优秀的,但没有被推广普及的必要,因为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方法的奏效是它与这个人相适应的结果。方法,也是个性化的。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不可以,但找寻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是大学网推荐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供您参考: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乎是我国各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上都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解决问题”内容贯穿在所有的知识领域中。它不仅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甚至被某些专家称作“21世纪课程的基础”。至于小学数学课程,“解决问题”内容就约占教学内容的50%以上,且几乎每次测试都占试题内容的30%左右。可见,“解决问题”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就我自身而言,对于当今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兴起的今天,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上就一度存在着许多迷惘。今天,听了蔡兴飞老师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讨》的精彩讲座后,我心里豁然明朗,对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蔡老师还播放了一些专家在“解决问题”方面的教学录像片断。

经过蔡老师的讲解,以及所举的案例、录像等,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以往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进一步领悟了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教学上的要求和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学上,我们必须注重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动员和启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注重培养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要确定以“人”为本位,从根本上保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不要过高要求书写格式,不要做解题铺垫或解题思路指导,以免锁定了学生思想,从而扼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不但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新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解决问题”教学的正确有效实施,可促进新课程在目标、结构、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和管理等六个方面的“改变”,有利于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知识和指导思想,积极钻研新教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反思,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脚踏实地贯彻、落实课改理念,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冲击下秉风破浪,扬帆远航。

浏览更多。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讨》学习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乎是我国各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上都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解决问题”内容贯穿在所有的知识领域中。它不仅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甚至被某些专家称作“21世纪课程的基础”。至于小学数学课程,“解决问题”内容就约占教学内容的50%以上,且几乎每次测试都占试题内容的30%左右。可见,“解决问题”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就我自身而言,对于当今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兴起的今天,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上就一度存在着许多迷惘。今天,听了蔡兴飞老师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讨》的精彩讲座后,我心里豁然明朗,对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蔡老师指出:“‘解决问题’教学上,不要再按旧的模式去做解题铺垫,不要锁定固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注重方法多样化,注重解题方法和策略的开放。”蔡老师还举出了在一次考查中,几个学生对一道题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例子。

此外,蔡老师还播放了一些专家在“解决问题”方面的教学录像片断。

经过蔡老师的讲解,以及所举的案例、录像等,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以往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进一步领悟了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教学上的要求和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学上,我们必须注重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动员和启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注重培养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要确定以“人”为本位,从根本上保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不要过高要求书写格式,不要做解题铺垫或解题思路指导,以免锁定了学生思想,从而扼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不但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新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解决问题”教学的正确有效实施,可促进新课程在目标、结构、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和管理等六个方面的“改变”,有利于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知识和指导思想,积极钻研新教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反思,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脚踏实地贯彻、落实课改理念,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冲击下秉风破浪,扬帆远航。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讨》学习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这种学习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是优秀的,但没有被推广普及的必要。因为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方法的奏效是它与这个人相适应的结果。方法,也是个性化的。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不可以,但找寻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是本站推荐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供您参考: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乎是我国各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上都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解决问题”内容贯穿在所有的知识领域中。它不仅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甚至被某些专家称作“21世纪课程的基础”。至于小学数学课程,“解决问题”内容就约占教学内容的50%以上,且几乎每次测试都占试题内容的30%左右。可见,“解决问题”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就我自身而言,对于当今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兴起的今天,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上就一度存在着许多迷惘。今天,听了蔡兴飞老师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讨》的精彩讲座后,我心里豁然明朗,对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蔡老师指出:“‘解决问题’教学上,不要再按旧的模式去做解题铺垫,不要锁定固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注重方法多样化,注重解题方法和策略的开放。”蔡老师还举出了在一次考查中,几个学生对一道题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例子。

此外,蔡老师还播放了一些专家在“解决问题”方面的教学录像片断。

经过蔡老师的讲解,以及所举的案例、录像等,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以往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进一步领悟了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教学上的要求和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学上,我们必须注重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动员和启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注重培养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要确定以“人”为本位,从根本上保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不要过高要求书写格式,不要做解题铺垫或解题思路指导,以免锁定了学生思想,从而扼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不但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新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解决问题”教学的正确有效实施,可促进新课程在目标、结构、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和管理等六个方面的“改变”,有利于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知识和指导思想,积极钻研新教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反思,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脚踏实地贯彻、落实课改理念,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冲击下秉风破浪,扬帆远航。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填补知识空缺,解决认识失衡的本能。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同化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激发起学生主动地将新旧知识发生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习新知识。

一、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情境。

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的临界点,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与层次性,才能合理把握情境创设的原则。我们在围绕某一知识点创设情境时,不仅要从孩子的认知水平着手,还要关注他(她)们对知识点的兴趣程度和知识储备情况以及他们好奇的话题,深入琢磨学生的真实感受,努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结合教学素材进行创设,才能使情境创设起到真正的作用。

1。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生活中接触较多的是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物。鲜艳的色彩、美妙的声音、神奇的动画都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这些形象生动的故事、游戏或模拟表演等呈现给他们,非常符合低年段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甚至是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特点。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动物乐园”时,不仅创设了十分有趣的情境活动,同时又不忘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心目中的“现实生活”不但是直接感受的事物,也可以是间接认识的事物,对这学段的学生进行情境创设,不但要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直观、形象活动,同时也要注重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发展方面的设计。如:引导他们自由探索,与同伴合作交流,还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等等。尽量运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深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这课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工地里去量一量石块的体积,先让学生估一估这堆堆成类似长方体的石块有多少立方米,然后再量一量有多少立方米。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式情境。形象动听的故事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含有一定问题的故事情节,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给学生讲述“猴王给三个小猴分饼”的故事,猴王把同样大小的三块饼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先把4份中的1份分给第一只小猴;又把8份中的2份分给贪心的第二只小猴;然后又把12份中的3份分给更贪心的第三只小猴,第一只小猴觉得很吃亏,然后让学生猜猜:三只小猴谁分得多,谁分得少。接着用课件演示比较:4份中的1份、8份中的2份和12份中的3份原来同样多,谁也没有吃亏。我马上问:“猴王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公平分饼的呢?”使学生马上进入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2。生活事例式情境。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数学问题,对学好数学很有帮助。例如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教师变教材中的小熊和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学生表演。当学生看到同班又瘦又小的小玲同学被架在跷跷板的一端,无论怎样用力也压不起又肥又壮的李强同学时,学生们都笑得合不拢嘴。有的学生插话了:“小玲根本无法压过李强的。”借助这一场景,从而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学习“轻重”的教学过程。

3。游戏式情境。教师可以创设游戏式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加快学生思维的转化过程,而不能人为地造成思维断层。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循环小数的认识”一节时,为使学生理解“循环”一词,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师:同学们,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生(齐):春、夏、秋、冬。师:再说一遍。生(齐):春、夏、秋、冬。师:继续往下说。生(齐):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教师做手势让学生继续说。学生说着说着声音渐渐小了,最后满面疑惑不愿意说了。听课教师会心地笑了,掌声热烈。)师(面带微笑):怎么停下了?生:说不完。师:哦,说不完。能不能找到规律呢?大家讨论一下,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说说看。生:春夏秋冬的出现是有规律的`,顺序不变。生:出现的过程是永远不停止的。生:春夏秋冬是重复出现的。(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不时参与引导,并板书一些重要的词语:依次、不断地、重复)师(归纳):我们把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做循环。在这里,这位老师并没有把“循环”一词的含义直接教授给学生,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而是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理解,这样自主获得的概念才是最深刻的。

4。创设幽默情境。数学内容是抽象的,但表达它们方式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应该是生动的、多彩的。富于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善于联想,把“死”知识讲活,对枯燥的内容进行丰富的艺术加工,将抽象的概念用生动风趣的实例进行对照说明,这样学生就会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相互之间的进率时,我们可以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三兄弟,刚出世不久,它们的“亲生父母”根据它们各自不同性格特征,给取了不同的乳名分别叫“方、升、毫升”,后来它们又根据自己的年纪的排行,分别自称是“老大、老二、老三”。学生听后大笑,并在笑声中受到启迪――抽象的数学内容包含着这么丰富而有趣的知识。

综上所述,教师要真正让每个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因为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产生疑问,疑问促进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创设可行有效的情境,使儿童的思维在好奇心的牵引下,在不断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四步情境教学法。

对于该课题研究,初步总结了有效数学情境的操作体系:导――学――练――结四步数学情境教学法,即创情激趣(导)――境中促思(学)――情境巩固(练)――学生小结(结)。例如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创设了用手指操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的游戏情境。因为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是本单元的难点,当我说出十个小手指就可让大家牢固记住口诀时,学生别提有多好奇,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这就是情境操作的第一环节:“导”由教师导出情境。接下来孩子们一边读口诀一边认真学记忆指操,这是第二环节“学”。当孩子知道每个手势所代表的口诀后就进入第三环节“练”,可以单独练习也可以同桌共同练习。大家都掌握了这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后,学生会说出“我会用手指操记忆口诀”并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是第四环节“结”即总结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二)情境类型及应用:

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情境类型的应用。

1、丰富学生感知,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

2、启迪学生探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

3、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创设模拟情境、冲突式情境等。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

5、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情境等。

6、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游戏”情境,开启学生“乐学”的大门。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中,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后,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换钱的游戏情境:(同桌两人各有十个一角的、二三个二角、五角、一元的硬币)同桌的同学一位拿几角的换另一位同学一角的,看能换几个。他们在游戏中便可得出1元=10角。可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游戏情境,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

2、“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有用”的数学。

如在教学的《位置》中,创设了模拟生活中“电影院”的情境,把班级的桌椅排成一排一排的,布置成影院的样子。给学生发影票,凭票入座。这一“练”的环节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到了教学目的。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趣、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在教学的《十几减几》中,我根据教材中的情境图编了一个小故事:鸟王国里有一个福利待遇就是分房子,鸟国王为小鸟们除了一些难题,这几只聪明能干的小鸟算对了,它们飞来找他们的房子。同学们快帮它们找一找。在这个故事情境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感到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

(三)学生的提高。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更鲜活、更有吸引力。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学生变得喜学、乐学,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每次测试我班学生的优秀率都能达到98%,满分120分的试卷最低分是103分,大多数孩子满分。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四步情境教学法的学习,学生养成积极参与活动、回顾、反思、总结方法的好习惯。家长反馈说孩子给家长讲题能总结这类题所用的方法。可以说一个好的实验受益最大的是孩子。

(四)实验教师的收获。

1、实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意识到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看是否增强了学生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兴趣。现在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总结出概念,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找到了一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2、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平时的点滴思考、点滴积累,撰写了有关情境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情境案例的积累也为今后教这一学段的教师提供了有用的教学资料。

四、课题反思。

1、课题实施中,个别情境的创设仅仅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情境的重要目标,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流连忘返”,要么情境中一旦导入新课,就急于进入后面的教学,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浅尝则止”,情境所起的诱导作用并不大。

2、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3、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情境教学的要求。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快乐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我总是微笑地面对学生,从不板着脸上课,更不对学生大声训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平时教学中,尽量用动作去表示,尽量让学生学懂、学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知一晓十,还能够用“联想”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

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3]王文娟,郭彬。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林区教学,(12)。

(作者单位甘肃山丹马场三场学校)。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洪塘小学)。

摘要:数学情境“生活味”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一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却弄巧成拙,过多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在数学课中失去了其数学的本质,丢失了“数学味”,使“生活味”主宰了整个数学课堂。以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先讲述了教师应如何调制数学教学情境的“生活味”以及如何保留数学教学情境的“数学味”,最后有效地融合“数学味”与“生活味”,创设出高效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韵味”十足。

关键词:生活味;数学味;有效融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这一理念带来了情境的“生活味”.具有“生活味”的情境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然而,在强调“生活味”情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即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正在逐渐减少,情境的“数学味”正变得越来越淡。如果把“生活味”和“数学味”看作“创设情境”这道菜肴的两种调料的话,那么“数学味”就是这道菜肴的原味,而“生活味”就是这道菜肴的调味。怎么做到既要保留情境的“数学味”,又要调制好情境的“生活味”呢?怎么做到“数学味”和“生活味”的有效融合,创设出有效的情境呢?下面以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几点做法。

一、调制数学教学情境的调味――“生活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可见,教师创设的生活味情境应该具备“真实性”和“趣味性”.“真实性”是生活味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趣味性”是生活味情境创设的基本保障。

1.有“真实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切不可“凭空捏造”.虚假、空洞、不真实的情境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后设计一道情境练习题:“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图略),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刚阅读完题目马上有学生质疑:“去配玻璃要带一块大玻璃吗?万一不小心被玻璃割伤呢?”这位教师无言以对,顿时全班一阵哗然。很显然,学生不愿意接受这种杜撰式的、与生活实际相悖的虚拟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不能让学生产生“老师骗人”的感觉。在这样一种心理作用下,学生非但没有身心愉悦之感,反而产生了愤愤然的情绪,这就违背了教师当初创设情境的初衷。

2.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可见,激发不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是枯燥的、无效的。相反,积极的'情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教师要设法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触发学生迫切的求知愿望,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与组合一课时,全课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和小精灵游玩美丽的数学广角城堡一系列的情境。有开密码门后扎气球、砸金蛋的游戏情境,有进入数学广角城堡后游玩游艺宫、乒乓馆的活动情境。这样将枯燥、抽象的知识融入他们感兴趣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使学生在愉快、好奇的心情中跨进知识的大门。

二、保留数学教学情境的原味――“数学味”

特级教师徐斌说过:“生活化情境应当是有选择的,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当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可见,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简而言之,“数学味”情境应该具备“知识性”和“思考性”.

1.有“知识性”

知识性是数学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顾汝佐先生曾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服务数学教学的目标,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要凸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反之则形式化、表面化,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如,有位年轻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热闹的游乐园主题图,并化静为动,做成了动画效果,问看见了什么。学生果真被眼前感兴趣的游乐项目深深吸引了,看到了旋转木马、过山车、小火车等等,他们七嘴八舌,却离题万里。有的学生开始诉说起他的游玩经历,有的学生甚至争执起来……顿时课堂气氛被这“热闹”情境给激活了。就这样,这位年轻教师光情境导入和课堂纪律整顿整整花了近15分钟。这位教师在“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增加了许多非知识性的数学信息,结果适得其反,未能突出数学学习的主题,致使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纠缠,反而冲淡了“数学味”.

2.有“思考性”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一书说:“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让学生‘触景生思’,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如果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没有思考价值,只停留在情境的表面,必定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背离创设情境的初衷。

例如,我在“锐角和钝角”教学中,学生学习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后,教师可设计找生活中的角的问题情境:先出示红领巾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在红领巾上找到了几个角?分别是什么角?然后出示五角星实物,提问学生你找到了几个角?嘴快的学生马上说:“五个角,都是锐角!”这时,教师适时引导提出疑惑:“除了这五个角外,没其他的角了吗?”面对教师的“逼问”,学生找到了另外五个钝角,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最后出示钟面实物,先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并判断11点、3点、3点半是什么角?其中3点半这一提问就已经再次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学生的答案不一,有说直角的,有说锐角的。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反问学生:“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忙判断3点半到底是什么角?”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寻求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三角板证明,并最终经教师引导发现:如果在我们用眼睛看不出这个角到底是直角、锐角或钝角时,可以利用三角板帮忙。最后教师将钟面拿走,脱离实物说出时间让学生通过头脑想象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了什么样的角再进行判断。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无形当中建立了三种角的模型,加深了对三种角的认识,而且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适时的发展,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有效融合“数学味”与“生活味”

乔纳森说过:“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这句话指出了情境创设时“生活味”和“数学味”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关系。而郑毓信教授更直接指出:“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强调要把“数学味”和“生活味”有效地融合。因此,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为了有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为他们构建生活原型。例如,我在二年级“找规律”这节课中,课前预设绝大多数学生说不出地板上砖块排列的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寻找出地板上砖块排列的规律,教师在导入时先让学生观看“大课间活动时四个学生轮流投篮球”的视频,并说说四个学生轮流投篮球是怎么轮流投法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就为学生沟通“数学―生活”搭建了桥梁,抽象的数学知识找到了具体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学生对于地板上砖块排列的规律就更形象、更深刻。

“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是我们必然要关注的“原味”;“生活味”是情境创设的动力机制,是我们必须要追求的“调味”.只要做好情境创设的“原味”和“调味”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一定是美味飘逸的,一定适合学生的口味,一定能让学生体会出数学的“韵味”,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小学数学听课反思

我校组织全体教师“班班通”技能大赛,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孙伶俐老师上三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孙老师在课件里呈现猜谜语游戏,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孙老师从猜谜语游戏,激发兴趣——联系自身,体验三角形内角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

在这次赛课中,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孙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

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在这些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正如李教授在点评时所讲:“在分析教材时,要适当舍取一些教材内容,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听课反思

6月8日,我们所有数学教师观看了北京某校的分层递进展示课。这节课是郝老师指教对的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以下就是本人对《植树问题》的感悟。

《植树问题》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能力。郝老师都能研读教师用书,钻研教参,设计出生动而实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总结规律。而郝老师所设计的课平实而实效,合理的利用了分层测试卡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做园林设计师,为植树设计,并为自己的设计解说。郝老师也进行评价,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郝老师是将例1和例2合为一节课,将三种植树情况都进行了引导和归纳。总之,一节相同的课,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教师的把握教材和教学风格,让我深深的觉得把握教材的重要性,只有把握住教材,学生才能收益。

一节同样内容的课堂,学生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就是教师的魅力和处理课堂、驾御课堂的能力。在一节内容没有起伏,较死板的内容时,就能体现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将枯燥的知识让学生愉悦的接受,并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一直都是教师在研究和学习的。看似课堂气愤很活跃、学生兴趣较高,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这样的课是失败的!若课堂气氛是低沉的,学生兴趣不高,这样的课堂和教学也是失败的!所以在这次听课中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喜悦。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有许多收获,郝老师还运用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数形结合的方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小学数学听课反思

当我们感到的时候大厅已坐无缺席,赛课教师和学生们都已准备就绪。我们马上拿出听课本,准备开始记录下课堂的点点滴滴,似乎忘记了刚刚“长途跋涉”的辛劳!

下午将有四堂精彩的课。每位老师的课堂引入都非常新鲜有趣,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老师的《重叠问题》这节课带给我不少的好奇。老师以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活动开场了!只见被点名的学生在讲台上站成一排。要干什么呢?原来他们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手里都捧着花!还没等我回过神来,老师开始要求了:请拿了红花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请只拿了绿花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游戏结束后,老师马上问学生:“刚刚你们发现了什么?”原来老师这一设计全由孩子自由发挥,找到游戏的潜在数学知识,并让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填写表格,把只拿了红花或者绿花的人名写上,两者都拿了的也记录下来。从表格中自然能很清新的知道拿花的人数。为了孩子更清楚地明白图解,老师又让学生自学书本上的关于韦恩图的知识,然后请小老师汇报,教师板书。可想而知,韦恩图图解更加清楚明了。原来这就是要学生解决重叠问题!从图中,老师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理解图意后,便能很快得出算式,解决数学问题!随后的练习题更一环紧接一环,不断挖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课下来,老师无论是从课堂设计,还是组织教学,问题的引入与抛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虽然只有四节课,每位老师的教学作风真让我受益匪浅。数学课上,我们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我学习、分析能力!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探索数学!

《分数的意义》:我听了“小学数学分数教学”的《分数的意义》这堂课给我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节课不知不觉地结束了,使我收获不小。

首先,觉得老师本人是一个很有钻研精神的人,不仅对本节课的教材认真钻研,设计完美的教学过程。而且对小学部分的分数教学也比较了解,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其次,这节课的导入的设计很让我欣赏。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小游戏“说一不二”,用适当的数学语言描述所给的情境。出示情境让学生说一句话。如:1米的线段、1只鞋、1双鞋、1些鞋……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接下去的教学作了准备,更为单位“1”的教学难点作了铺垫。到后来学生很好理解单位“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

最后,他的板书清晰易懂,对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很有帮助的。教学的重、难点的通过板书(卡片的出示)通俗易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

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板书分母、分子),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

小学数学听课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实践活动课,教材以配菜为素材,提供了3天菜谱供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配菜活动,作为主例题,而将衣服的搭配(2件上衣和2件裤子及一件裙子)作为巩固练习,试图让学生体会搭配中的规律,学会有序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两位老师根据本地学生的生活经验,“反客为主”都以衣服的搭配作为主例题进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article/,请保留此链接!回顾两位老师的课堂,都以探索学习活动做保障,凭借有效学习支持学生的学习,有探索和练习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真实和扎实。下面具体回放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再次品味两们老师的良苦用心。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两位老师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以学生最常接触的搭配衣服为情境,营造氛围,用“猜一猜”活动,将现实和课堂、生活与数学有机联系起来。

“猜一猜”:此环节两位老师都通过简单的情境将学生带到本课的主例题,都以“猜一猜”(2件上衣和2件裤子有一件裙子,上装下装各选一件,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能够进行猜测和判断,但此时更多学生的搭配是零散的、无序的。

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摆一摆”这一环节,教者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摆一摆”:之前的猜测和想象,需要具体的操作活动来佐证和扩充。两位老师在课前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以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让全体学生进行动手搭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后两位老师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课堂的魅力。陈老师在学生操作完成后,请三个典型的学生上台演示,一个是以上衣为主线,一个是以下装为主线,另一个而出现了遗漏,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总结,得出不遗漏、不重复必须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搭配,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而何老师在学上台搭配后,在反馈时直接拿掉一件上衣(以上衣为主线)或一件下装(以下装为主线)恰到好处地利用了教学资源,生动、鲜明、直观地体现了按一定规律进行搭配的重要性。此环节两位老师以不同的作课方式达到了相同的教学目标,起到了异曲同工之效。

“写一写”是上一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

小学数学听课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学习心得“写一写”:两位老师在主例题教学后,布置了写一写,写的实质为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搭配结果。课堂上,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用数字,有的用图形。这些表达方式,具体而有效,实现了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蕴涵了学生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层次思维水平。

“练一练”这一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

“练一练”:两位老师在这个环节上的设计也有所区别,陈老师稳扎稳打地呈现了教材中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而何老师则在教材的例子和练习的基础上,将到中国馆的路线从2——3到3——3到4——5,加深了练习的难度,拓宽了课堂的深度,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提升。

纵观两堂课,两位教师的四个教学环节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尽管她们的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有所不同,但都能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令我们徜徉在别具异曲同工之妙的教学生态中,尽情地享受殊途同归之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