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模板23篇)

时间:2023-12-22 22:01:00 作者:雨中梧

优秀作文能够启迪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探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论文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探究未知世界的初始教材,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越来越受关注。教学过程是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体验和经历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贯穿于探究活动中,从而达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并锻炼能力的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更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核心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本文将探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1转变思想,树立“双主体”意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转变思想,树立“双主体”意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以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如何让学生乐学、好学、主动学是教师教学首要切入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教师认为教学就是为了考试,考试以笔试为主,只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概念,就可以了。教师的“灌输”就成了最快捷的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而且忽视了作为科学探究主体的学生的主观意识。有人夸大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去看、做,而教师却不去加以系统地指导。教师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新理念的最终确立,需要的是教师主导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双重回归。

2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探究环境。在课堂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科学探究顺利进行的前提。研究表明:学生持有合理的动机水平,有助于任务的完成。新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教师要放下高姿态,主动与学生交朋友,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间相互倾听、相互欣赏。课堂上,教师讲得精彩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投以赞许的目光,甚至可以给予鼓掌;学生说得好时教师也应该给予及时表扬、赞赏。相互欣赏,不仅是师生之间的欣赏,也是学生之间的.欣赏,有了相互赏识的眼睛,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要明白说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听同学发言同样也是学习交流,在听的过程中,取他人之长来充实自己,还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要做到这些,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学中多提一些有质量的问题:“对于他的见解你还有什么补充吗?”“请你评一评他的说法?”……而不单单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学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观点,还要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教师平时不要吝啬自己激励性的语言:“看谁最先发表自己的观点?”“看谁能比他说得更清楚?”“老师只想听一听你的想法!”等。对待学生的发言少批评,多鼓励。批评时,指出不足,令其信服;鼓励时言之确凿,指明前进方向。用心倾听,学生才会敢说。学生有了“说”的勇气,教师再及时进行指导,学生良好的口头语言能力也就逐渐养成了,有了能力自然容易体验表达的乐趣。学生就会乐说。这样的训练即培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眼、耳、手、鼻齐用,习惯养成了、思考独立了,科学的探究态度也就端正了。

3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是产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端。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是激发科学探究兴趣的方式之一。它会生成一个适合学生探究、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而此问题能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会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兴趣。同时情境创设要因学情而设,因条件不同而设,万万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判断科学课的情境创设的好坏,要以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评判标准。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时创设以下情境:今年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魔术。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玻璃棒、动物毛皮、碎纸。用毛皮擦玻璃,来吸附纸屑,问学生:你知道为什么吗?在“热膨胀”课的教学中,我提出了:“老师打乒乓球的时候,无意中踩到了乒乓球,谁能帮老师恢复呢?”学生们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最后也没成功,最后求助于我。我把一个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不一会儿乒乓球就变圆了。我问道:想知道为什么乒乓球会恢复原样呢?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自主的思考与探究也就自然地发生了。

4联系生活,就地取材。

我们在充分灵活运用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本地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开展“教具我会制”,学生开展“学具我会制”等活动。教师通过制作教具,熟悉了教材,提升对学科的热爱程度,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学具的过程,更是对教材内容的消化、吸收、利用的过程。教师更乐于教,善于教,学生也更乐于学,勤于学。创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学之路。比如,制作《简单电路连接器》《简易肺呼吸模拟器》等学具。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学生乐作;到小河边捡贝壳、摘取各种植物的种子学生也十分感兴趣。总之,小学科学课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教师应改变思想,树立“双主体”意识,把学生看作独立发展的人;课堂上能营造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巧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就地取材。

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论文

摘要:科学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怎样有效地进行科学教学,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是所有科学课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认为,教师必须精心编排每课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兴趣探究。

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应当改变以前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的: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特别喜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还要寻根究底地追问到底。这种由好奇心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宝贵的。从科学教学的角度出发,就能推动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能使他们明确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寓科学教学于游戏之中。

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科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在导入新课时就可以采用谜语的形式,比如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师先请同学猜一则谜语:有一样东西来到屋里,你赶也赶不走,时间一到,你不赶就会走(谜底:阳光)。学生猜的时候很开心,就会由被动的随便听听,变为主动的说说做做。

三、创设“问题情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或提供一些事物,使他们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面前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也处于积极状态,教师进行教学时,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

四、探究式教学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敢于向司空见惯的行为和公众认可的标准答案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要给他们营造探索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他们勇敢地跨出学习的第一步。教师还要制定正确的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难,教师应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获得成功并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五、采用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动手实验更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科学教学中安排了一些由学生动手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实际意义。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方法自行设计实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实验来。如教师演示“纸杯烧水”的实验:将一只盛有水的纸杯放在洒精灯上烧,水开了,而纸杯完好无损。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这时教师进行点拨,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科学课教学中,电教设备可以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然后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在分组实验、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轻松完成任务。

七、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设计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亲自参与到做实验的活动中,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进而去观察、分析、探索、学会进行科学实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前面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到后面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2.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变得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到实验小组的讨论中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高度参与的课堂氛围。

3.研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科学知识丰富而实用,只要教师善于组织这些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不能停留在兴趣上面,要不断引导,把这种直接兴趣发展成为爱好,并进而成为学生的志向,把学习跟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论文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的精神,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有效的学习,旨在营造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体会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创新教育使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及专家实施和教学的主要方式。下面我就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几点实践体会。

随着英语教学的蓬勃发展,课堂教学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加强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合作教学,创设英语大环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教学过程中自己的主体意识。

1、组织兴趣组活动。

语言习惯的形成仅靠课内的学习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经常不断地重复及在尽可能多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它、使用它,才能学好。如果一味地靠增加课时,加班加点,布置大量作业等方法来扩大学生接触外语的`机会,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他们感到学习枯燥厌烦。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将教学任务全部放到课堂上完成,课外强化和巩固,通过自愿参加兴趣组完成。我们组织了英语沙龙,每周二、四、六在布置的英语角中进行沙龙活动,有时教唱英语歌,有时进行故事比赛,有时进行英语会话。这样的小组活动,强调了一个“趣”字,形式多变,内容常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倍增,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2、开展课外阅读。

让学生互动学习,通过学生自己找寻大量生动有趣的语言材料来配合。因此,除了使用教科书,让学生准备了各种阅读、听力及其它语言学习材料作为课本补充。内容集语法、句型、辨析等为一体,知识面广,趣味性强,充实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由于学生读得多,见解多,他们的视野较开阔。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惯及其他。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合作,让学生体会课外时间中的主体意识,这些也正是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所要达到的目的。

3、走向家庭、社会。

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英语会话的语境,我动员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听英语磁带,配合我做家庭护教,督促孩子们课余听、放学听、吃饭听、入睡前听。有些家长由此对学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肯投资,愿出力,有的家长还能与子女对上几句英语。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在寒、暑假出外旅游时,主动争取与外宾会话,这样增强了他们学好外语的信心。

人的语言是以思维为基础的,语言交际其实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因此,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维的、能激发学生探究愿望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新授课、操练所学句型和复习旧课时如何组织学生的提问活动谈谈自己的做法。

在教授新句型、新课文介绍新单词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激发学生提问的需要和创设提问的机会,启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由教师回答,或学生互答。这样学生在回答过程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东西,这样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更有兴趣和热情。这种教学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被动状态。在努力使课堂教学交际化的过程中,作为交际一方的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培养了交际能力,同时学生也在思考合作互答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意识。

当然,我们不能为让学生提问而提问,忽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使课堂教学交际化,将学生的提问融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学生提问过程中,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将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多讲多练。另外,运用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提问,还应由易到难,由模仿到创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1、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2、鼓励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说“tryagain。”、“don’tworry。takeiteasy。”,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传统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是执行教案过程,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4、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强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生只能被迫去学,根本谈不上创造学习。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绪。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相互对话,讲故事,当小老师,表演短剧节目,听英语歌曲和看英语电影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时间一久,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的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思维的学习。

组织学生参加讨论,能使学生真正把语言当作交际工具来运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语言,有益于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其次,讨论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会增进师生间的了解。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在交流中,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助配合、集体协作的团队意识。再其次,讨论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针对讨论话题的不同,讨论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课题展开的深度,运用师生讨论、对子讨论、小组讨论、正反两方辩论等多种讨论形式。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很多,但它们都必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和立足点。中国入世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将会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更严峻的挑战。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高举素质教育的伟大旗帜,积极探索,我们将会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英语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论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特征。人文合一是作文的规律,也就是说:“我”是作文的灵魂。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我们的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丢失了自我,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我”游离于作文之外,“我”的思想、情感、个性都在这种机械运动中枯萎了,这样写出的作文也就丢失了灵魂,冷静地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应试作文模式的确使学生丢失了自我,压抑了自我,鲜明的个性之花随之凋零。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便是呼唤“我”的回归,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否则,我们的学生将深陷主体意识丧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鉴于此,在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中,应尊重自我,爱护自我,弘扬自我,让“我”回到作文的创造中去。当然,在这里并不是主张摒弃课堂作文教学者这一形式,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改进我们作文教学的方式,以情感为主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感受。

一、贴近学生,设计开放性作文。

教师要突破传统作文模式,力戒形形色色的束缚,要从学生的年龄、经历、兴趣、爱好出发,设计开放性的作文,构建一个“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广阔的写作天地。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出真实的自我并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才智和灵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1.激发写作兴趣---用爱心点燃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作文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乐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热爱是最好成绩的老师。从观察自我,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开始,搭建起作文兴趣的桥梁。

批改日记、随笔,对于教师应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用心去阅读,而且要做好灵活的评定,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激发写作激情---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展现自我。

当学生对日记、随笔感兴趣之后,如何扩大战果,激发学生形成长久的写作动机,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可进行习作的交流,美文欣赏,教师在欣赏过程中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意识。也可给学生提供美文,美的意境,美的主题,美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师生共同走进写作的世界,在相濡以沫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审美而感美,感美而创美,精神境界更加高远,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二、训练发展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形成“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缺了作文的兴趣,缺了作文的“活水”,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运用评议展现多彩的生活,发表自我主张的写作能力,哇圣陶先生讲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作文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种种方法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如座谈会、讨论会、辩论会、讲演会、欣赏会以及做读书笔记、写日记、写周记、写信、写作文.....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但也要注意,语言训练也要强调语言积累,没有语言积累,你就是练得再多学生颠过来倒过去就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所以应形成这样一种训练过程,在语言训练中感觉到不足,然后通过阅读去积累语言,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一种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的过程。

在训练过程中,还有一个老师评价的问题,老师要正确对待学生语言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训练中的闪光点和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多鼓励学生,从而让学生保持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写作。

教师的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现,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引导他们多角度地观察、整理和认识生活,用正确的方法去发现和探究问题,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从中提炼并确立主题。

不仅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立,要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历和思想感情来考虑,体裁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手法的运用等,也要让学生量体裁衣,扬其所长,依据自己的知识、智能和才情来考虑。使学生从构思到成文的整个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的各个方面都能依据个体特性作出独立自主的决定。鼓励学生在表现自我、展示个性、追求创新中表达对自然地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

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就要尊重学生作为写作主题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杨昌亮。

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论文

我们所说的主体意识不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系统,我们所说的自主性就是学生自己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安排,自由地对自己的学生进度进行支配,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能力的一个重要提升。

一、主体意识培养的误区。

1.学生学习被动。

在这个阶段是学生进行高中语文学习,在表面上看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以及重视,主观能动性在这里面也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其实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没有摆脱被传统教育观念束缚的情况,老师在进行课堂讲述的过程中,都是围绕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引导的,很多的问题使学生只能不断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表面是进行了师生互动,实际上还是由老师来进行教学主导。

2.过于追求直观效果。

我们可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运用现代技术来给学生呈现直观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不能舍本逐末进而忽略了我们进行教学的实质性内容。比如,我们在进行课外《归园田居》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当时陶渊明的生活状况,老师可以把课外内容设计成flash动画的形式,这样能够给学生一种直观呈现。我们在进行这一课教学的时候还要注重作者的情感表述,作者怀才不遇、愤恨归隐的情怀,就不可能通过flash来完全地展现出来。()如果我们在过分追求直观效果的同时,没有对作者极具表现力的文字进行欣赏,可以说也是一种非常失败的教学。

二、主体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1.在教学活动中加大情感交流。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以及生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对情感的交流以及强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情感交流是非常顺畅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愉悦感,那么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比如,在进行《再别康桥》这课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时候尽量不要给学生进行问题的预设,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进行问题的解答,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主体性。每一个学生对于课文关注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学生更多的关注诗歌的语言艺术,感觉诗歌在朗诵起来是非常的优美,这个时候大家就可以展开集体讨论,诗歌优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大家进行思考以及资料的查阅,经过老师点拨最后了解到,《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这样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的知识就会不断得以深化。

要想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提高,就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并且获得成功,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我们可以开展情景表演,让学生把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编排、表演,比如说《荆轲刺秦王》这一段我们就能够进行情景再现,我们可以找几个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为了把握好角色就会主动进行资料的查阅,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能够自觉地了解人物性格,荆轲的英武侠义,视死如归,刚烈率直;太子丹目光短浅,多疑任性,以私害公;樊于期英勇无畏,大义刚烈,赤诚侠义;秦武阳慌乱胆怯,缺少应变。学生对人物进行了了解,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就会恰当地、充分地展示,观看的其他学生也会加深学习印象。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其他学生也会主动进行思考,我们也可以设定出几个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探究。这样通过任务型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

总之,在进行高中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的时候,要了解在主体意识培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这样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才能够有所侧重。通过在教学的时候加大情感交流,在进行任务分配的时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推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姜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有效教学的实施[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06):3-5.

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论文

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同学并不善于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薄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教师长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学生是否具有学生主体意识,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只是被动地接受,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能很好地掌握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但缺乏通过自主思考来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力,甚至会依赖于老师的讲解才能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是有问题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学生处于相对边缘地位,课堂上,教师就像“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单纯地进行思维的模仿和拷贝。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二)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后布置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效果和检查学习情况,长此以往,学生变得只会一味地听从老师的安排,因为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传统教育方法只要求学生能够得到一个高分数,至于对学习数学是否感兴趣已经不再重要。这不但扼杀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重复和验证已经知晓的数学知识,无疑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更谈不上在数学学习上的主体意识了。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归还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老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信息技术和最新的教学方法,如微课、翻转课堂等,归还给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然而,学生个体间的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对学生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际引导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激发学生思维,而不是要将全部问题和答案都在引导中讲解出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问题有较深刻的领悟,同时教师也应该适当地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表现,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要进行改革与创新,需要教师能够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应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起到向导性作用,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们能够在遇到困难时自主地、主动地面对,并且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肯定和保证。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当然首先要学生们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提前预习,并根据课程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要求同学们运用课堂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相比于传统的概念讲解更具有说服性,能够帮助同学们消化和掌握新知识。启发式教学是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有效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能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放松,不够固定框架和定向思维的'干预,这样有利于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在解答数学习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干预,在学生解答完成后,教师也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看法应该给予鼓励或赞扬,分析学生的思考方式,对于大胆假设和思考的学生都需要给予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有效地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充分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同时,创设符合教学的情境,还可以给学生一种更真切的学习体验,因为在一种轻松真实的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到教师的讲课内容上,从而在课堂上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在课后对教师讲解的原理更容易消化吸收。

让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走进高中数学课堂,也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好方法。教师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氛围,从而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解题习惯。如高中教材里数列知识的学习,虽然说数列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的非常重要,但是多数高中数学教师对数列的教学内容只停留在表面,很少有教师真正引领学生感受数列知识的博大精深,总结数列之间的内在规律,导致学生在解决数列问题时很难注意到解题的灵活性,常常犯一些低级错误。

3.利用网络技术。

在先进的现代网络技术下,课堂教学能够使传统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活”,以直观、有趣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立体几何的教学,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只能在黑板上给大家呈现出立体几何的某一个侧面,让大家根据平面几何凭空想象立体的模样,而采用多媒体的技术完全可以在高中数学课堂给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立体形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维空间。从这个简单的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科学技术走进高中数学课堂,会让很多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

(三)积极地评价学生。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们的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不能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主动思考进行积极的回应,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或解题思路,不是打击和责骂,而应该给予及时的引导,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下次遇到同样问题时知道如何应对。正确地评价学生,积极地对待学生的错误,有效地进行指导和开发,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我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高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和固有思维,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利用现代网络手段,不断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放松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下,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学生自我素质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伟林。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变革的相关探讨[j].中小学教育,(4)。

[2]孙晓颖。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5)。

[3]杨丹丹。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j].基础教育,2013(6)。

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论文

修武县实验小学,河南修武454350。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指导原则。

1.激趣――增强创新欲望。首先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准确,还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富有情感,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愉悦并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再次,尽量借助挂图、实物模型、幻灯、多媒体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质疑――萌发创新意识。世界上有许多重大发明往往是从好奇、疑问开始的。它能激励人追根究底,去破译世界万物的奥秘,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疑问的情景,提供设问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论问题的好习惯。

3.多思――开发创新潜能。所谓多思,就是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也是创新活动中所必需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题目很典型,很多题均有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拓宽学生思维。

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越激烈越好,观察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入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哪怕是异想天开,也不要讥笑学生,而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敢想”精神。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思考,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当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或找到了疑难问题的答案后,教师不要轻易放过学生这种有益的情感,而应和学生一起分享解决问题时的快乐。

四、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引导上,对所学知识多让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深化。

五、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和创新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源泉和重要成分。所以,小学的数学教育工作中不要单纯地要求学生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创造性的提出并解决一些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在数学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营造和假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学生尽情想象,与此同时引导他们在实际的情境中发现一些问题。数学是一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在严密逻辑的背后也有着创造性问题的出现。

六、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注意的事项。

1.忽视瞬间的灵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都不一样,但是在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瞬间的灵感。保持纪录的好习惯,勤动笔,在自己有所发现的过程中一定要纪录下来,从而有助于后续的研究和思考。

2.沉溺于“固有的构思”。创新意识的一大克星就是保持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定势。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灌输所谓的“解题套路和万能公式”这对于学生的创新来说具有较大的反作用。不利于学生灵活的去创造,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自身教育方法的变革,不断的去突破。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更加开放的教学理念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不愿意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害怕出错。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些学生不自信的现象,他们对于一个问题会有一些思考和发现,但是却缺乏表达的勇气,从而造成问题研究的不深入,创新意识没有进一步发掘的可能,扼杀在萌芽的状态。这对于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说有较大的阻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得到突出的体现。

4.不注重因地制宜。在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要创新,但是在如何创新和创新应注意哪些问题的研究上不够深入。所以,教学工作者强调创新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思维习惯有效地引导,这对于整个创新活动而言意义重大。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能是口号的呼喊者,而应是理念的践行者。

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篮球意识是篮球运动员最宝贵的”精髓“,是比赛中指导正确行动的`”活的灵魂“.篮球意识在篮球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篮球运动日趋激烈,其作用也愈显突出,从篮球意识的概念、内容、形成和当前高校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现状及如何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高运动员对篮球意识的本质、篮球运动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篮球运动水平,进行研究和探讨.

作者:王照敏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安阳,455002刊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theyouthwriters年,卷(期):”“(12)分类号:g841关键词:现代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培养

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四步三法、五步三查法等等。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永远是服务于学生的,以学生为本的本位教学意识是我们采用各个教学模式时应铭记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力求创新,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课堂体验。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的提升中突破自我,闪耀出创新的思想光芒,光亮自我,映照他人。

一、转变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是通过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能力都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在课堂中重视引导学生,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学习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古文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逐句翻译文本为主,即便是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也会使学生接受知识特别的被动,而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是践行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要启发学生了解智慧的和语言艺术的巧妙,也让学生在人物的活动中感受到文本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光芒。学习伊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朗读课文,来让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在讲解中融入自己对于人物的主观评判。基础稍差的同学也能够在这样的简单情节叙述中找到古文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你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呢?”这样的引导就可以将课堂的主体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己去思考,在思考中得到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认知。引导式教学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是极其有效的教学方式,因为高中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只需要教师稍加点拨,适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决定了这一学科的教学离不开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只有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也只有将学生的内心的`期盼把握到位,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地回归人本教育的初衷。情境无疑是学生活动的基本空间,也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前提,而目前的多种情境创设对于语文课堂都是有效的。但是音乐情境、故事情境等对于高中生而言已经不再是喜闻乐见的事情,他们会认为这还是老套路。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情境创设中,教师要做到新颖和入境。如,在《谏太宗十思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通过课堂资源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说“老师今天发现你们其中有一位同学的衣着很不合体,我还不好意思直接说,哪位同学给我一个建议呢?”同学们立即就叽叽喳喳的讨论起来,并互相观察衣着,然后就有同学给出了很多的意见,因为是本班的同学,也都不好意思直接开口。故而,委婉地规劝就被引入了这节课的学习中,在这样的说话艺术的背景情境下,教师再请同学深入地思考魏征是如何劝谏太宗的,既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增强了课堂趣味性。情境对于语文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温情的细语、豪迈的誓言、执着的坚守等在语文的世界中潺潺流淌,想要使其迸溅出浪花就需要教师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徜徉其中,不能自已。

三、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对于语文课堂学习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而现代化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而大多数教师并未真正地发挥出多媒体的教育功能,只是将其作为了一种让自己的教学变得轻松的捷径,多媒体虽然在形式上赋予了语文课堂全新的感受,却忽视了多媒体教育功能的实质。如,在《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写景部分进行赏析。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那亭亭净值状态在多媒体画面的展示下将变得更加可人。文章中从荷叶一直写到荷波,动人的景色描写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这段文字是要求学生背诵的,写景顺序的把握对于课文背诵部分有很大的作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对于高中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切实际了,而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就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文段的记忆能力,只有具有了精神上美感的熏陶,才能实现记忆的点段融合。多媒体画面的制作,教师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让学生从互联网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构图,经过自己主观参与的设计,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多媒体教学,尽量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给学生自己,这样就会发现学生同样可以做出精美绝伦的课件,实现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总之,教学需要创新,语文教学更要别出心裁地走在其他学科教育的前沿,教师要转变观念,创设情境,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高中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文档为doc格式。

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成为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成为综合国力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意识与科学态度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提高全民族素质,学校是主阵地,教育是发展科技的基础工程,强化科技意识教育的实质就是使教育与科技、社会发展相适应.只有当学牛有了浓厚的科技意识,才能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才能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从而成为未来科技队伍的生力军,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作者:徐东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210000刊名:金山英文刊名:goldmountain年,卷(期):20091(12)分类号:g63关键词:

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论文

(1.山东省临沂莒南第三中学;2.山东省临沂莒南一中)。

摘要: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完整体系,在这里有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三个重要方面,教师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新课改的关键性因素,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进一步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论文

[摘要]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学是青少年进入数学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具有初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激发数学课堂中学生兴趣谈谈自己的浅见。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我就先讲了一个故事:说唐朝时候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他打算提拔一名下属,组织部门经过筛选,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都不相上下,难分仲伯,一时也无法定下来,杨损就把这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上,出了一道数学题目,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和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其他人也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你想知道他怎样快速解决的呢?很快,学生的胃口就调动起来了,他们主动思维,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这时,我就巧妙的引入新课:同学们,大家想不想知道如何快速的解答这个题目吗?这样一来,大家积极性很高,很快投入到新课当中。

“实验导入”就是指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它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与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一样,良好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具有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学会的学习方法。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负数”时,并没有像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l欠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这样下来,不但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引发学习的兴趣,更能激活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校立体几何图形时,可以借助大量的著名的建筑图片,像美国白宫、凯旋门、悉尼歌剧院、东方明珠等,让学生从整体上先领略感受到几何体的美,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几何的欲望,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思想不受束缚,往往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凭着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和感性认识.教师利用此适当引导,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去求索和创新。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实验导引,动手牵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责任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非常多,家长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非常少,导致他们在长大后对社会、个人以及家庭的责任感很弱,所以,可以通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小学体育;培养;责任意识。

小学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刚刚形成的一个初级阶段,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很低,性格因素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在他们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体育这项竞技活动来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培养,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责任意识。

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很多的体育项目是需要多人配合的,比如,一些球类运动就需要多方进行配合,在配合的时候,学生就要考虑到团队的利益和自己在这个团队当中所要肩负的责任,这样就会明确学生的责任意识,要尽量出色完成自己的任务,进而保障团队的利益。

现在教师进行责任意识教学的时候,只是进行说教,过多的理论教学让学生感觉到非常枯燥,如果我们可以在体育课教学的时候进行责任意识的教学,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就不会感觉非常枯燥,我们还可以添加实际的案例教学,结合体育活动来进行教学,学生对责任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21世纪是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其自身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在责任心方面更是有一定要求,尤其是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如果没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就不能够担当工作中的重担,所以,我们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从小就要肩负起责任意识,在日常的体育锻炼和游戏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责任心,这种责任意识的养成,为他们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1.外显性。

一般来说,体育教学是在一个公开的户外来开展的,学生的举动都会暴露在教师同学的视线里,学生学习的用心程度以及练习的努力程度,大家都能够看见,这样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制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2.竞争性。

体育活动大部分采用竞赛、表演、游戏、竞争等一系列手段来进行教学,竞争本身就能够激励人进取,这也是个人责任心建立的一个重要保障。我们也可以通过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性。

体育活动是人与人,或者说是人与多人之间相互协调、沟通、配合的一项运动。在众多的协作当中,就要强调每一个人在这个团体当中所要负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提升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可以彰显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4.社会性。

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就像一个社会活动,里面有交流、合作、参与、竞争,也是社会多元化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有利于个人责任心的成长,可以突出个人责任心的重大作用,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责任心的有效途径。

1.角色互换法的开展。

我们可以在教学的时候让责任心差的学生承担不同的责任,让他们有不同的角色体会,这样可以将心比心地促成他们的责任心。比如,在进行跳箱子的游戏的时候,可以让一个学生先充当受保护者,让另一个学生充当保护者,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角色的交换,你不去为别人付出,别人怎么会为你付出,在两者之间进行相互比较的时候,就能认清自我,责任心就会油然而生。

2.价值体现法。

缺乏责任心的学生很多时候看不到自己价值的体现,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会采取一些措施,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了解到自己的自身价值就会强化自己的责任。在进行拔河等球类比赛的时候,可以有意不让一些学生参加,因为人数少,就会出现人数失衡的状态,在力量上就会有一定悬殊,这样可以让这部分学生上场,这一方就会取得胜利,通过团队的输赢来体现其重要性,可以增强其责任意识。

3.小组合作法。

要想让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就要让学生融入一个特定的环境里,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进行互动,让学生把自己融入小组中,这样学生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进行角色的定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小组成员。小组是一个群体,每个成员都是小组这个群体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想扩大整体规模,最大限度地加大每个部分的作用,成员在活动的时候就会加强责任意识,不想让自己的小组落后。其实,竞争意识的实质就是责任意识。比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球类游戏,让各个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就会努力提高自己在游戏进程中的游戏技巧,其实对于团队的维护就是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

总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时候,要养成把工作落到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去的教学习惯,在教育的时候,可以用活生生的案例来开展责任意识教育。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利与害,不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对责任意识了解的表层阶段,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韩艳杰。乡镇小学实施责任教育方法的尝试.科技创新导报。2013(05):3-5.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规定,亦即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又是学生参加高考和全面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规定,亦即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又是学生参加高考和全面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通过对当前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状况的调查了解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现在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存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特别是中学生的各方面历史能力特别差。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高考和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需要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第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调查研究和平时的实际教学工作,深刻体会到现在高中学生的历史科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存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误解: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就是备考应试。学生没有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历史思维的方法,不会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特别弱,诸如阅读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都不强。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考对学生在历史能力方面的要求差距太大,与社会发展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符合。本文就是针对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方面的各项能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最终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高考的需要,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第二、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构成。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目标的知识和能力部分中指出,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历史技能,二是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目标:能从一种或多种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能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各种历史之间的关系;能科学地比较不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并发现其异同;能运用基本的历史概念、范畴和方法,对某些历史结论作出相应的评价或说明。

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因此,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元化和复杂的,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学生历史能力培养的策略和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直接的内部动力和先决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这些目标的实现,兴趣是先决条件。因此,让学生觉得有趣,让学生喜欢学习就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历史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既有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又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丰富活跃的思想文化,这些广博的知识对中学生极具吸引力。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主要谈谈三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注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非常重要,其形式方法又丰富多彩,有问题导入,有故事导入,还有图片或材料导入等等,最根本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和指向新知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主要有地图、画片、幻灯片、电影、录像、插图等。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图片,引入相关或相近的历史故事,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才能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缘由的探索性学习兴趣。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将历史课堂所讲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内在的紧密性和连贯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不知道过去就不了解今天,只有通过历史的今天,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社会问题的历史缘由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能力。

(二)老师引导,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很多,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导读法教学。其方法是:教师起导向作用,学生以自读为主。教师的“导”,主要指适时的引导,关键点上的设疑提问,把握章节重点、难点,归纳章节知识体系及其内在关系,帮助学生形成驾驭教材及知识的技巧,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基本史实和理解历史概念及历史结论,关键处进行讲解,并要讲深讲透等。要求学生充当“发现者”,“探索者”,学习的积极主动者,读教材目录、引言、正文、大小字、表格、地图、注释、补充原始材料等,智力好的学生编写出章节内容提纲。在整个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洞察全局,巧妙推理,因势利导,导之有方,学生要勤于阅读,善于标记,发现问题,及时提问。通过教师的提问引路,疑难突破,提纲总结,使知识分解,学生易记易懂。同时,督促学生紧随教师思路尽力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分析,提取课本中最有效信息,并概括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教材的内容之美,语言之美,也能培养了学生仔细阅读,不留死角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现阶段高考阅读“材料分析”能力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立足基础,注重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所谓分析,就是“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从整体事物的个别方面研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客观事物是复杂矛盾的统一体,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部分本来是相互联结的。为了认识该事物,就必须把各个部分暂时地分解开来,分别地加以认识,从多方面和多种现象中发现构成该事物的基础和本质的东西。所谓综合,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按其内在的联系有机地联合为一个整体。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必不可少的基本的思维方法。同时还是其他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或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呢?我认为,第一是交给学生思维操作的具体方法。以结构分析综合法为例,在对同一类别的历史概念进行过几次分析综合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析综合的具体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该方法学习类似的新问题。第二是长期渗透,待机而发。长期渗透,是指教师必须从高一初始年级就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多层次的分析综合。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有较长时间的自我体会。第三是设计专门的习题,从中总结出具体的.方法,并进行专题训练,通过有目的的程度化的思维操作实践,加速该思维方法内化的过程。

(四)贯彻三维目标,注重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功能和教学实施问题时,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什么是历史意识?学术界的解释并不一致。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理解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呢?关键是要全面贯彻课程教学的三项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此外,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向学生传递一些历史学的核心概念,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些理性的认识。

(五)研究试题,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就包括答题的能力,也就是论述和论证的能力。学生们最头痛的是,问答题和材料题,他们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与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都认为似曾相识,却又无法下笔。面对此情况,我在教学中的又一个重点是:从学生面对试题的最弱处下手,研究大量试题,广泛搜集新型综合题,运用纵横、归纳、小结等方法,加强课后新题型的训练,每天布置一个综合题或材料题,由教师引导、归纳答案。对学生要求是:第一是审题。审清题意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拿到题后,必须默读三遍,抓住题的格式和关键词语,是分析,还是比较,是叙述,还是概括,是评价引语,还是现实热点。第二是列纲。要求筹划全局,突出条理化,强调准确化,要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第三是作答。这是关键所在,要驾驭好史实和文字,繁简适当,运用历史学科语言,答出“历史味”,突出本学科的特点,不答“外行话”,不夸张,不罗嗦,字要写的工整而迅速。第四是检查。答完后切忌过早轻松高兴,还需要仔细默读一两遍,反复修改。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方面的,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而且各种能力的培养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因此,不管是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还是为了使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和老师的个人成长,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浅析高校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屡见不鲜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现象,经常成为困惑学生的难题.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不容易接受,严重的阻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进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许并不止一两个,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缺少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这种文化差异上的贫乏直接影响了对英语语言本身的习得.

作者:王阳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外语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33)分类号:h3关键词:

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摘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更是数学学科的心脏。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无法脱离问题,借助问题可以架起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促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因而就凸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要性。学生在质疑状态下会调动内在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前初中学普遍缺少问题意识,再加上部分教师过于偏向优等生,以致于班级出现两级分化现象,以致于学生无法得到均衡发展。对此,本文则从做好课堂问题导入、创设课堂问题情境以及构建和谐教学氛围等分析初中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望给予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就教师而言,首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神,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要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就必须通过增强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发现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非简单的识记和理解。其教学内容非常适合创新的要求,可以说创新的空间和想象力非常广阔。其次,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完善,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由传统上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在具体教学上,应给学生留足创新的空间和时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允许课堂上的七嘴八舌,提倡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质疑,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弗懒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学有创见。为此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并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为此我从精心设置新颖有趣的问题引入课题,把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中,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让所有的小脑袋都“转”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我想出来啦”,“我有办法解决”。“我还有一种办法”,“我的办法更好”等等。让他们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自主探究,逐步学会做解决问题的主人,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造课堂氛围,激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所周知,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非常注重每节课的导入环节。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时,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段《西游记》的故事……”至此,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便带着一种渴求的心态,投入到积极主动的探知过程中。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特别侧重以游戏、故事、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观察、操作、猜测等手段,以小组讨论等形式,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索、创新实践的舞台,让学生在现实的、有意义的实际情境中主动地从事数学活动。

四、创设生活情境,启迪创新思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感悟数学的形成过程。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提供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我通过谈话引出课题:我们见过的很多车车轮都是圆的,车轴都装在车轮的中心位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的中心位置?大家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了解圆有什么特征。

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学习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拓伸了创新的空间。

五、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创新潜能。

数学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与创新潜能。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要“用好”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一切有利于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数学化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掌握数学的最本质东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鼓励质疑问难,增强创新意识。

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引发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由疑而思,追根寻底,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后,我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提出很多疑问,如: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不是相等的两个圆?还有的学生提出了从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来验证。这是多么有新意的想法,创新的火花在不经意间点燃。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和提倡学生敢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刻提醒学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使数学课堂教学不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

综上,要将创新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关键是要转变教师观念,掌握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教学能以学生为主,能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真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子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教学内容联系。

[1][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当今社会特别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能力,而培养能力的关键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就是着眼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分析,有所创造,心中装着学生,对教材进行动态的分析。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靠自己的探索发现;二是靠别人的告诉获得。

“发现”具有主动性,其中不但有探索、有假设、有推想、有判断、有想象、有结论,而且还有评价,有矫正、有检验,因此,它又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教师钻研教材时,在理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相信所有的学生,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要着重分析学生:“这个现象自己能看得到吗?”“这个规律自己能发现吗?”“这个公式自己能推导吗?”“这个结论自己能归纳吗?”……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剖析思考,将告诉的范围尽可能缩小,将供学生探索发现的材料充分开发出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材料支持。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使他们成为自主活动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二、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积极的认识倾向,学生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过程引起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例如,在教学“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采用学生出题教师答的方法,在几乎不用思考的情况下,就迅速报出了学生的数能否被2.5整除,学生对教师的判断速度十分惊讶,急于探求其中的奥秘,注意力十分集中,此时正是教学的最佳时机。教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对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可见浓厚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2.直观操作、启迪思维。

心理学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用耳辨析。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充分让学生动手去剪、去分、去拼,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中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操作的活动,能使学生得到较多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应变能力。而且使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体现。

3.独立探究,发展思维。

创新性人才应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我在课堂教学中既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合作与交流,也重视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见解,主动获取新知。

4.合作研讨,激活思维。

“合作研讨”教学方式,是指导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形成为学习群体,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思维真正活动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分组讨论,能使集体智慧在切磋中提高,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敢提一些以往不敢提的问题,敢去闯一闯知识的“禁区”。

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运用知识可分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含义的基础上,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个性质,解决前后的笔算:800÷400为8÷4进行口算,这种应用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另一种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运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训练;难题巧解,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都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后,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基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情偷快时,感觉观察都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较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因此,教师要带着微笑面向全体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启发学生,用积极的教态感染学生,真正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着力于学生的自我表现,多给学生留些独立思考和创新机会,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才能肩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性人才的伟大使命。

(作者单位:427110湖南省桑植县陈家河贺龙希望小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文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但目前青少年仍存在道德缺失、自私自利、物质欲膨胀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将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重要举措。高中生是塑造品格的重要阶段,他们叛逆、容易冲动,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高中历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意义。

2.1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发生重大变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重要变革正体现了人文理念。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响应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是对传统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推动我国教育体制变革的进一步发展。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品格,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人文精神,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2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协调发展。在学习历史时,科学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人文教育主要是塑造品格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两者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培养出对经济社会有促进作用的复合型人才,既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又有良好的品格素养,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3有利于提高历史老师的人文素养。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在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所以在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对历史老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不断丰富自身,以满足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老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也会提升个人魅力,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交流互动,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高中历史老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发现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3.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

3.1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文精神的内涵顾名思义就是要“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而人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的生命,如果一个人生命都不存在,又何谈其他。所以人文精神培养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热爱珍惜生命,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近年来,我国高中生自杀、他杀事件频发,这些血淋淋的事件应该给人们敲响警钟,是不是对高中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程度不够,才会引发这些事件。所以,在人文精神培养中要特别强调生命的意义与可贵,不断发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3.2优秀精神和道德情操。

高中历史教材中编入大量具有优秀精神和道德情操的例子。例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我国五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极具人文精神的典型事例,有利于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高中历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也塑造了高中生优秀的品格。

3.3团队协作的精神。

任何人都不能单独的存在,都与周围的人或物产生联系。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他人。只有这样,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才会与人良好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独立的个体很难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立于不败之地。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团队的力量,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4尊重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现在人与自然相处的模式出现了很大问题。自然环境的恶化,温室效应的出现,都应该给我们敲响警钟。过度追求经济的发展已经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遭受大自然更大的惩罚。所以,在高中历史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要教导学生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破坏规律,否则就要遭受自然的惩罚。

4小结。

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对高中生品格的形成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不是起决定性作用,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乃至整个一生。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发挥人文精神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3]黄志军.浅议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的学生人文精神[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10):176.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

摘要:小学生的提问意识是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有力体现,在新课改的教育环境中,大力倡导教师要把学生应有的空间让给学生,课堂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有机体,不是教师单方面讲解与传授。而提问意识比回答问题意识要更深一层隐藏于学生的内心,提问意识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深层思维活动才有的行为。小学语文要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就要从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入手。本文通过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树立学生课堂主人翁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理念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提问意识就是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一种表现,是值得倡导的。当提问意识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学生的主动学习小学语文的愿望就生成。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提问意识,从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入手,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以利于小学语文的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可以从以下“四问”进行努力。希望能引起广大同行的共同探讨。

一、让学生敢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才能取得最大的效度,而想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就要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很多学生对教师的印象还是威严的',唯师命是从的,导致教师让学生提问时,学生难免手足无措、彷徨不安。他们担心提问不当而被同学笑话、更担心不会提问而被老师批评。第一、建立开放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学生,教师欣赏的学生是能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并告诉他们不用担心说错,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他们。教师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中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多听听学生的想法,多与学生交流。第二、消除学被同学笑话的担忧。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提问与教材毫无相干,引起同学笑话时,教师要制止住学生的嘲笑行为,对这些同学进行开导,教师自身与同学要对提问学生犯的错误持宽容理解的态度,这样可以消除学生以后再来提问的心里顾虑。只有让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提问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敢问。

二、让学生有所问。

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有时让学生提问,学生突然茫然若失,不知道该问什么,课堂变得默然,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有问题问,想让学生有所问就要从准备工作上入手。第一、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教师可以让下去复习,熟读课文,在开始时教师可以细化到具体的自然段,让学生从特定的自然段去进行提问,把自己想提问的问题标注在课本相关的段落,到第二天上课时学生就能够顺利地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时,在课前我让学生先对课题进行提问。有学生说:“为什么是去年的树,而不是今年的呢?”有学生说:“去年的树会写关于树的什么故事?”,通过对课题的提问,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学生动脑提问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教师的有效引导。在开始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时,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怎么提问,还可以通过教师自己示范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如何提问?在开始的课程教师可以放慢脚步,先把学生的提问意识培养起来。

三、让学生会问。

在学生的提问中,教师会发现有的学生的提问和教学的内容毫不相干。有的学生在提问时表述不清楚导致其他同学不能明白他们提问的内容。所以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问,让学生会问。让学生熟读课文,发问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提问要围绕学生读的课文,不可偏离课文。如《苦糖》这一课,学生就课题提出了质问:问什么糖是苦的呢?在接下来对第2—5自然段的学习中,学习课文第2——5段时我给学生的问题是这样的:请同学们去读一读2—5自然段然后思考这其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让学生自己提问,有的学生问:“怔怔”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也有学生问端午节的那天早上,爸爸妈妈会想什么?我、弟弟、妹妹又会想些什么?通过教师一个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之后自己去发问,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其实已经是对课文相当地熟悉的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提问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文,学生学会了如何发问是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

四、让学生爱问。

在课堂上对喜欢提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而对不喜欢提问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引导,让他们喜欢提问。争取让班上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提问中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如教师在最初鼓励学生自主提问时可以以奖励小红花的形式,一个问题奖励一朵小红花,这样对没有自主学习愿望的学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最终当学生的自主提问的意识培养起来,形成了善于提问的习惯之后,不用教师怎么强调,学生都能自觉的、积极进行发问。另外对那些一点都不爱提问的学生,当他们偶尔提问一次,教师要仅仅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起提问的信心,让他们以后喜欢提问。学生的自主提问对学生是要求相对较高的学习任务,因为自主提问要建立学生对课文熟悉与理解的基础之上,需要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课文的能力共同参与作用。所以教师除了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应该锻炼学生的课文阅读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语文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江霞.浅谈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艺术[j].魅力中国(16).

[2]叶存玲.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j].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274-(054000)。

浅析高校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在这种相互依托的关系下,如果只关心语言的.学习,而不了解与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便无法真正掌握,并运用好语言.在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于学习语言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在英语的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因此,在高职的英语教学中有必要树立起跨文化教学意识,融入跨文化教育理念,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鉴别能力和敏感性.

作者:陈蕾作者单位: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无锡,214011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712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目标途径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学科之一。目前真正喜爱这一学科的大学生逐渐减少,整体人文素养水平也不断下滑。因此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当前社会、各大高等院校的首要工作。文章基于这一内容,首先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随后简述其存在的社会意义,最后明确了大学生培育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就是完善大学语文教学。望本次研究能够帮助当前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养;培育;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当前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目前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由于大学语文占据较高的学分,显示其所占据的地位极为重要,导致许多大学生将其看做获取高学分的课程,应对态度以不求甚解、但求过关为主。基于这一想法,大学生在其中学习到的知识极少,对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微乎其微。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无法很好的结合审美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更多是以知识教授与工具操作等行为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养。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存在复杂性。可能是学生自身学习的实用主义、教师教授过程中的认知偏差、网络环境对学生信息思考及接受行为的影响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学生对经典、文本式阅读的重视度下降。针对目前社会现状而言,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观念薄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与各高校中存在的“专业崇拜”。近来各大高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就业率,重点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及知识的培育,以便满足社会需求。这一行为无疑存在重要性,但从现实层面而言,高校会因此忽视了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育。中国的教育需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专业性工具。这种专业万能的理念创造了诸多“热门专业”的神话,但对大学生的精神造成了影响,甚至可以说影响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二、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社会含义。

基于专业崇拜及功力注意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大学是人文素养培育。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发生大学生违法事件,这些行为无不体现出其人文素养的缺少以及价值观的扭曲。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层面到达了综合素质的境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体现人显著的主体地位: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体现人人平等的重要性。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基于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发掘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基础性目的,激励学生多关注人类存在价值及意义。而大学语文在这过程中能够起到提升基础语文能力、提高学生人文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及素养的作用。正如民族的综合实力由软实力与硬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人亦如此;软实力指人文素养,硬实力则指专业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彼此支持。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上述两种能力,大学本科教育需要实现通才及专才、素质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涵盖以下三个部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唯有同时培育三个方面才能够产生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素质教育,同样素质教育中也含有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因此三者的重要性可以划上等号。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大学语文教学。

基于前文内容,笔者人文大学语教学应依照常规语文教学规则实施,具体而言就是结合经典文本实施知识讲解、情感启发及思想升华等活动。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其实就是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提升。而其与高中、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缺编就在于其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确定素质的本质意义,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活动之中。在这种高层次的教学方式下对学生人文情怀及素质进行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审美为主,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播。大学语文课程又称高等语文,主要教育受众为大一新生,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非常重要。不过由于大学生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语文学习经历,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具备一定的基础,不需要将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重复。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及技术理性盛行的时代现状影响,相较母语能力培育而言,人文素养培育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对其实施审美培训及文学鉴赏等基础性教育。笔者认为,结合大量具备思想启迪含义及审美情趣的经典文本,在刺激学生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能够大大提升其审美及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材选择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在选择过程中于需要关注具备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及语言训练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范本。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不能与传统文化教育对等,所以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不能仅仅包含经典的文学作品,还应该包含当代或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从狭义来看与其今后的社会工作及生存相关,从广义来看直接关系中国优秀文化能否得到发展与展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方式,大学语文教学目前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但随着社会与高校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距离实现也就仅仅想是时间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学语文教学相关工作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3]宋群.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何在———兼述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6,13.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