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数学教案(实用18篇)

时间:2023-12-17 23:22:29 作者:飞雪

编制教学工作计划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和要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必修教案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现实情景抽象出数轴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会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投影1)问题: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

(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教师示范画数轴,边说边画):

(1)画直线,取原点。

(2)标正方向。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强调:负数从0向左写起)。

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三)强化概念,深入理解。

1、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相互纠正,理解数轴三要素,巩固数轴概念。

2、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教师在黑板上画。

(四)动手练习,归纳总结。

1、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自己所画数轴上完成。

明确“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2.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师愿教育。

3、通过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观察类比温度计回答问题。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例1、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1.5,0.6,-3,-2。

巩固所学知识。

(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师生总结本课内容。

1、数轴的概念,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

3、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师:你感到自己今天的表现怎样?

习题2.21、2、3。

选作第4题。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

本节课力的合成,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常见几种力的基础上,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本节重点介绍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实际这是所有矢量运算的共同工具,为学习其他矢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牛顿运动定律、平衡问题、动量与能量问题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这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定位。

为了让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等效的角度进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一、重点。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二、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教法简介。

本堂课的重、难点为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律获得的过程。

因此,本堂课在学法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主体性。

实验归纳法的步骤如下。这样设计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本堂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重要手段。

本堂课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思维。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采用六环节教学法,教学过程共有六个步骤。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展示合力与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强调等效替代法。举例说明等效替代法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

首先,教师展示实验仪器,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进行实验呢?学生面对器材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再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面对仪器分组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1要用动画辅助说明。在问题2中,教师要强调结点的问题,用动画说明。问题3中,直观简洁的描述力必须用力的图示,用图片说明。问题4让学生注意测力计的使用,减小实验误差。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讨论,再结合多媒体动画的展示,使学生对探究的步骤清晰明了。

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记录合力与两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的图示。实验完成后请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应该立即可得出结论一:比较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可得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能简单地利用代数方法相加减.

那合力与分力到底满足什么关系呢?

此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既然从数字上找不到关系,哪可不可以从几何上找找关系呢?学生会立即猜想出o、a、c、b像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ob可能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哪么猜想是否正确呢?亲自实践才有发言权,学生动手作图:以oa、oc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与ob是否重合。

学生作图后发现对角线与合力很接近。教师说明实验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科学家经过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说明对角线就表示f1和f2的合力.由此得到结论二: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进入。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数学必修教案

2.教学重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3.教学难点。

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生成,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

1.教学有利因素。

2.教学不利因素。

1.理解函数单调性的相关概念.掌握证明简单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形式组织学习材料: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观察下列函数图象,请你说说这些函数有什么变化趋势?

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区间.在区间上,若函数的图象(从左向右)总是上升的,即随的增大而增大,则称函数在区间上是递增的,区间称为函数的单调增区间(学生类比定义“递减”,接着推出下图,让学生准确回答单调性.)。

(二)引导探索,生成概念。

问题2:(1)下图是函数的图象(以为例),它在定义域r上是递增的吗?

(2)函数在区间上有何单调性?

预设:学生会不置可否,或者凭感觉猜测,可追问判定依据.。

问题3:(1)如何用数学符号描述函数图象的“上升”特征,即“随的增大而增大”?

(2)已知,若有.能保证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吗?

拖动“拖动点”改变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可以递增,可以先增后减,也可以先减后增.。

(3)已知,若有,能保证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吗?

拖动“拖动点”,观察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变化.。

(4)已知,若有。

能保证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吗?

设计说明:可先请持赞同观点的同学说明理由,再请持反对意见的学生画出反驳,然后追问:无数个也不能保证函数递增,那该怎么办呢?若学生回答全部取完或任取,追问“总不能一个一个验证吧?”

问题4:如何用数学语言准确刻画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呢?

问题5:请你试着用数学语言定义函数在区间上是递减的.。

(三)学以致用,理解感悟。

判断题:你认为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举例或者画图)。

(1)设函数的定义域为,若对任意,都有,则在区间上递增;

(2)设函数的定义域为r,若对任意,且,都有,则是递增的;

(3)反比例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例题:判断并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知法、品味法。

教具准备课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李白在《月下独酌》里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年出版诗与散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3、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二)信息筛选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读)。

1、学生边听边思考如何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三)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明确: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四)能力提升。

学生自己阅读第五段,合作讨论作者在这里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乳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也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五)分析鉴赏。

1、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2、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入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字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3、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三、课堂小结。

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四、作业设计。

背诵第四、五、六段。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二、文本解读。

(一)合作探究指导学生理解“通感”的特点及其作用。明确:通感:就是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交流、沟通、转移。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通感》。)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本体——花香(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b.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c.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再如:“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能力提升。

1、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哪些?

明确: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八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十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2、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有人把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三)分析鉴赏。

1、第六段写“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情而不得,当然伤感。

2、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三、课堂小结。

这篇作品获得人们特别赞赏的原因,就在于它写景特别工细。朱自清在表现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两个组成部分的时候,还进一步作更精细的分解剖析,把这两个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许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写并且从景物观赏者的视觉、嗅觉、听觉,以及景物的静态、动态等角度,写出它们的种种性状,从而把景物表现得格外细腻。

四、作业设计。

研究性学习参考论题。请你就以下论题中的一个或另拟论题,从网络上寻找有关资料,写出你的研究结果。

1、走近朱自清。

2、朱自清为什么“不宁静”?

3、谈《荷塘月色》的写景艺术。

4、谈《荷塘月色》的感情线索。

数学必修1-5教案

1.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

2.座次: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3.银河:又叫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汉、星河。

4.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五湖: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

6.趋:从长者尊者前面走过,要小步快走,以示敬意,叫“趋”。

7.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郡。

8.三楚:西楚、东楚、南楚。

9.古人纪年: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干支纪年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得一种纪年方法。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明清两代)的方法。

10.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1.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2.古人纪月:序数纪月和特殊称谓纪月。每季用孟、仲、季区分。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标识日期。

夜半丙夜三更23-1鸡鸣丁夜四更1-3平日戊夜五更3-5。

14.名: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15.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标志着成人。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释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有的字与名相近相成,也有的相反相成。

16.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

17.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贵族及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品德来定的,带有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8.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19.《周易》把礼仪分为五类:

吉礼:有关祭祀的,包括祭祀自然、神、祖先。凶礼:有关丧葬的,包括凭吊各种天灾人祸。

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宾礼:有关外交活动的,包括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

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等。

侯晓旭。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

要学好数学,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基础。只有打牢数学基础,才能够把高中数学好,同样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够数学取得高分。打好基础是最关键的!比如:建一栋大楼,如果地基不稳,不管大楼有多么豪华,都只是华而不实。

想学好数学,对数学感兴趣。

其实学好数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发自内心由衷的想要学习,渴望学习,才能体会到从学习中所收获的乐趣。自己的成就感提升,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觉得数学并没有那么难,就愿意去多接触了。

多做题反复做,有题感。

其实学好数学办法就是要大量做题,反复去做,题做多了就知道哪些方面需要自己去加强学习,还有就是同样做数学题做多了就会有题感。有些题,它的类型都是一样的,题做多了之后,即使你不会做,你也会找到一些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数学必修3教案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高一数学必修4教案

教学目标。

熟悉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能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

熟练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的正用、逆用和变用技巧。

教学过程。

复习。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用-b代替b看看有什么结果?

数学必修4教案

1.使学生了解奇偶性的概念,回会利用定义判定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在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非凡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在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爱好,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难点是对概念的熟悉。

教学用具。

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函数的单调性,它是反映函数在某一个区间上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函数的另一个性质。从什么角度呢?将从对称的角度来研究函数的性质。

(学生可能会举出一些数值上的对称问题,等,也可能会举出一些图象的对称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函数具体化,如和等。)。

学生经过思考,能找出原因,由于函数是映射,一个只能对一个,而不能有两个不同的,故函数的图象不可能关于轴对称。最终提出我们今天将重点研究图象关于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从形的特征中找出它们在数值上的规律。

二.讲解新课。

2.函数的奇偶性(板书)。

学生开始可能只会用语言去描述:自变量互为相反数,函数值相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借助课件演示令比较得出等式,再令,得到,详见课件的使用)进而再提出会不会在定义域内存在,使与不等呢?(可用课件帮助演示让动起来观察,发现结论,这样的是不存在的)从这个结论中就可以发现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成立。最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给出定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予以提示或调整。

(1)偶函数的定义:假如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那么就叫做偶函数。(板书)。

(给出定义后可让学生举几个例子,如等以检验一下对概念的初步熟悉)。

提出新问题: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它的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数值规律是什么呢?(同时打出或的图象让学生观察研究)。

学生可类比刚才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再让学生给出奇函数的定义。

(2)奇函数的定义:假如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那么就叫做奇函数。(板书)。

(由于在定义形成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故可以先作判定,在判定中再加深熟悉)。

例1。判定下列函数的奇偶性(板书)。

(1);(2);

(3);;

(5);(6)。

(要求学生口答,选出12个题说过程)。

解:(1)是奇函数。(2)是偶函数。

(3),是偶函数。

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解决问题,指出只要举出一个反例说明与不等。如即可说明它不是偶函数。(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再次熟悉到定义中任意性的重要)。

从(4)题开始,学生的答案会有不同,可以让学生先讨论,教师再做评述。即第(4)题中表面成立的=不能经受任意性的考验,当时,由于,故不存在,更谈不上与相等了,由于任意性被破坏,所以它不能是奇偶性。

可以用(6)辅助说明充分性不成立,用(5)说明必要性成立,得出结论。

(3)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板书)。

由学生小结判定奇偶性的步骤之后,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在刚才的几个函数中有是奇函数不是偶函数,有是偶函数不是奇函数,也有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那么有没有这样的函数,它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呢?若有,举例说明。

例2。已知函数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求证:。(板书)(试由学生来完成)。

(4)函数按其是否具有奇偶性可分为四类:(板书)。

例3。判定下列函数的奇偶性(板书)。

(1);(2);(3)。

由学生回答,不完整之处教师补充。

解:(1)当时,为奇函数,当时,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2)当时,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当时,是偶函数。

(3)当时,于是,

当时,,于是=,

综上是奇函数。

教师小结(1)(2)注重分类讨论的使用,(3)是分段函数,当检验,并不能说明具备奇偶性,因为奇偶性是对函数整个定义域内性质的刻画,因此必须均有成立,二者缺一不可。

三.小结。

1.奇偶性的概念。

2.判定中注重的问题。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2.函数的奇偶性例1.例3.

(1)偶函数定义。

(2)奇函数定义。

(3)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例2。小结。

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4)函数按奇偶性分类分四类。

探究活动。

(2)判定函数在上的单调性,并加以证实。

在此基础上试利用这个函数的单调性解决下面的问题: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

(1)掌握与()型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2)掌握与()型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3)通过用数轴来表示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型的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提问】正数的绝对值什么?负数的绝对值是什么?零的绝对值是什么?举例说明?

【概括】。

口答。

绝对值的概念是解与()型绝对值不等值的概念,为解这种类型的绝对值不等式做好铺垫.。

二、新课。

【提问】如何解绝对值方程.。

【质疑】的解集有几部分?为什么也是它的解集?

【练习】解下列不等式:

(1);

(2)。

【设问】如果在中的,也就是怎样解?

【点拨】可以把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看成,按照的解法来解.。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设问】如果中的是,也就是怎样解?

【点拨】可以把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看成,按照的解法来解.。

由得。

由得。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口答.画出数轴后在数轴上表示绝对值等于2的数.。

画出数轴,思考答案。

不等式的解集表示为。

画出数轴。

思考答案。

不等式的解集为。

或表示为,或。

笔答。

(1)。

(2),或。

笔答。

笔答。

根据绝对值的意义自然引出绝对值方程()的解法.。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型绝对值方程的基础上引出()型绝对值方程的解法.。

针对解()绝对值不等式学生常出现的情况,运用数轴质疑、解惑.。

落实会正确解出与()绝对值不等式的教学目标.。

在将看成一个整体的关键处点拨、启发,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练习.。

继续强化将看成一个整体继续强化解不等式时不要犯丢掉这部分解的错误.。

三、课堂练习。

解下列不等式:

(1);

(2)。

笔答。

(1);

(2)。

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

四、小结。

的解集是;的解集是。

解绝对值不等式注意不要丢掉这部分解集.。

五、作业。

1.阅读课本含绝对值不等式解法.。

2.习题2、3、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抓住解型绝对值不等式的关键是绝对值的意义,为此首先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好绝对值的意义,为解绝对值不等式打下牢固的基础.

2.在解与绝对值不等式中的关键处设问、质疑、点拨,让学生融会贯通的掌握它们解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

3.针对学生解()绝对值不等式容易出现丢掉这部分解集的错误,在教学中应根据绝对值的意义从数轴进行突破,并在练习中纠正这个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教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代数与几何问题的相互转换。体会品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重点:理解平面直角坐标中点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难点: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以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教师准备四张大的纸质坐标格子。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序数对,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今天老师先考考你们, 看你们掌握了多少。

我们将教室里的座位分为八列七排。a排b号记做有序数对(a,b),同学们先找准自己的数对号。听老师报数对,若是你自己的数对号,就快速站起来。反应太慢和站错了都算失败,扣一分;反之加一分。最后以组为单位,比比哪组得分最高。

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教室平面内的有序数对,可以唯一的确定与之对应的同学。

二、新课教学

课本例子: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例如点a数轴上的坐标是-4,点b数轴上的坐标是2;我们说坐标是3.5的点,也可以在数轴上唯一确定。

学生活动:小a说可以像教室座位一样给任意点编一个横排纵排的号,小

b说我们可以每个点列一个数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才能用同一标准,方便的确定每一点的位置?

结合横纵排编号以及数轴,我们可以综合考虑,引出一个横纵的数轴?

得出结论: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相互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那有了这样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之前学的有序数对来表示了。例如:由a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4,我们说a的坐标是3,纵坐标是4,有序数对(3,4)就叫做a的坐标,记作a(3,4)

教师提问2:同学们按照这种做法,在坐标纸上标出b、c、d的坐标。

教师活动: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汇坐标过程方法,指出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并予以改正。

教师提问3:在横纵坐标轴上各标一点e、f,问:坐标原点以及这两点的坐标是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得出结论:原点的坐标是(0,0),x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的坐标的横坐标为0。

三、课程巩固

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回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各部分的意义,平面内的点怎么对应坐标,以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练一练”:

在黑板上贴出四张事先准备好的纸质坐标格子,在上面标出任意的abcdefg等点,每组我点一个按坐标序列对,对应的同学上黑板,来描出各点的坐标。对一个加一分,错一个扣一分,得分相同的看用时,时间短者胜,过程中下面的学生不能提示,提示一次扣2分。比赛看哪组学生代表得分最多。

(1,2)、(3,4)、(5,6)、(7,8)四位同学上黑板来描点。

教师活动:规范课堂气氛,公平的评判,对于表现好的小组代表予以表扬,表现稍逊的学生不要气馁,给予鼓励,争取下一次可以获胜。

四、小结作业:

思考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与点的对应关系,如何由坐标值确定点的位置。下节课我们会探讨这个问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画两条相互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

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高一数学必修教案

1、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1)理解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其每一项是由其项数确定的。

(2)了解数列的各种表示方法,理解通项公式是数列第项与项数的关系式,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并能根据给出的一个数列的前几项写出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3)已知一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前若干项,便确定了数列,能用代入法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由求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1)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体会数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抽象出数列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有物品堆放个数的计算等。

(2)数列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是研究数列的指导思想,应及早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数列的项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数的自变量,相同的数组成的数列,次序不同则就是不同的数列。函数表示法有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类似地,数列就有列举法、图示法、通项公式法。由于数列的自变量为正整数,于是就有可能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从而数列就有其特殊的表示法——递推公式法。

(3)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是简单的代入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例题,使这一例题为写通项公式作一些准备,尤其是对程度差的学生,应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通项公式与各项的结构关系,尽量为写通项公式提供帮助。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要帮助学生分析各项中的结构特征(整式,分式,递增,递减,摆动等),由学生归纳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正负相间用来调整等。如果学生一时不能写出通项公式,可让学生依据前几项的规律,猜想该数列的下一项或下几项的值,以便寻求项与项数的关系。

(5)对每个数列都有求和问题,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数列前项和的概念,用表示的问题是重点问题,可先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分析与的关系,再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其一般规律,并给出严格的推理证明(强调的表达式是分段的);之后再到特殊问题的解决,举例时要兼顾结果可合并及不可合并的情况。

(6)给出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其项或最小项,又是函数思想与方法的体现,对程度好的学生应提出这一问题,学生运用函数知识是可以解决的。

高中数学必修教案

1. 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情景抽象出数轴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会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投影1)问题: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

(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教师示范画数轴,边说边画):

(1)画直线,取原点

(2)标正方向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强调:负数从0向左写起)。

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三)强化概念,深入理解

1、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相互纠正,理解数轴三要素,巩固数轴概念。

2、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教师在黑板上画

(四)动手练习,归纳总结

1、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自己所画数轴上完成。

明确“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2.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师愿教育

3、通过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观察类比温度计回答问题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 ) 边的数总比 ( 左)边的数大;

(2)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例1、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 -1.5 , 0.6, -3, -2

巩固所学知识

(五)、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师生总结本课内容。

1、数轴的概念,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

3、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师:你感到自己今天的表现怎样?

习题2.2 1、2、3

选作第4题

高一数学必修4教案

教学目标。

3.让学生深刻理解向量在处理平面几何问题中的优越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向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向量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教学难点:如何将几何等实际问题化归为向量问题.

教学过程。

由于向量的线性运算和数量积运算具有鲜明的几何背景,平面几何图形的许多性质,如平移、全等、相似、长度、夹角等都可以由向量的线性运算及数量积表示出来,因此,可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中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实例,说明向量方法在平面几何中的运用。

思考:

运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可以分哪几个步骤?

运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可以分哪几个步骤?

“三步曲”: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距离、夹角等问题;。

(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高一数学必修二教案

(2)了解区间的概念;。

(2)了解区间的概念就是指能够体会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意义和作用;。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函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况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况能力,其中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转化为具体。

问题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离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h=130t-5t2.

1.1这里的变量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变量h的变化范围是什么?试用集合表示?

1.2高度变量h与时间变量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若是,其自变量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学生体会用解析式或图象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对应关系,都有的一个高度h与之对应。

问题2:分析教科书中的实例(2),引导学生看图并启发:在t的变化t按照给定的`图象,都有的一个臭氧层空洞面积s与之相对应。

问题3:要求学生仿照实例(1)、(2),描述实例(3)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得到函数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概况的能力。

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1.阅读课本练习止。

2.回答问题:

(1)课本内容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层次间的联系是什么?

(3)对数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4)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

4.小结。

二、方法指导。

1.在学习对数函数时,同学们应从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2.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同学们在学习时应该把两个函数进行类比,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

一、提问题。

1.对数函数的自变量和函数分别在指数函数中是什么?

2.两个函数如果互为反函数,则他们的值域,定义域有什么关系?

3.是否所有的函数都有反函数?试举例说明。

二、变题目。

1.试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2);(3);(4)。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2);(3)。

3.已知则=;的定义域为。

1.对数函数的有关概念。

(1)把函数叫做对数函数,叫做对数函数的底数。

(2)以10为底数的对数函数为常用对数函数。

(3)以无理数为底数的对数函数为自然对数函数。

2.反函数的概念。

在指数函数中,是自变量,是的函数,其定义域是,值域是;在对数函数中,是自变量,是的函数,其定义域是,值域是,像这样的两个函数叫做互为反函数。

3.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定义域的求法:

4.举例说明如何求反函数。

一、课外作业:习题3-5a组1,2,3,b组1,

二、课外思考:

1.求定义域:

2.求使函数的函数值恒为负值的的取值范围。

高一数学必修4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

2.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高一数学必修4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

2、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3、会根据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表示的理解及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什么叫平面的一组基底?

平面的基底有多少组?

引入:。

1.平面内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点a可以用什么来。

表示?

2.平面向量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示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