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大全(18篇)

时间:2023-12-06 20:04:11 作者:灵魂曲

范文范本通常是由经过验证和成功的案例或样本组成,可以作为参考和指导,以提高写作或表达的水平。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范文,对于理解总结的写作要求和结构有很大帮助。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教学改革论文

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改革建议:。

3.1课程体系模块化。

模块教学是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产生的弊端。很多专业有多年模块教学的试点,这种新模式的教学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引进者以教学模式,在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模块的划分、模块教学评估量化细分、教师教学与学生互动。

课程设置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注重突出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教学要精练,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划分为市场营销模块、口才。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教学改革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自创办以来就以其与工作岗位相结合著称,各个院校都在实践环节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工作,但是因为各个学校师资条件的不同,实践环节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师资雄厚的学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创建了自己的旅行社和酒店,为学生实践建立了完整的实践体系,为旅游管理实践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大多数院校都存在实训基地不完善,实训环节不完整的问题。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中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包括: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实习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达到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标。高职教育应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主线,构建适合高职发展规律和旅游业自身特点的“能力本位”教学体系。各个学校根据实践的要求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改革方案,但是实际操作中方案与实际执行错位,实践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大部分院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感觉在学校学习的内容空洞与实际工作联系少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心不在焉的状况。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为没有系统的锻炼而不能就任其任职的岗位,需要单位重新培训的现状。

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尽管有高学历,但缺乏与学生就业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很多院校不注意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讲课的过程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只能将空洞的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现在很多学校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是着力与解决现有的问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注意不能陷入证书的迷障,而不注重考查教师真正的实操能力。

评估方式比较单一: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估往往是通过理论考试进行评分,这样的评估方式单一,也扼杀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只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读课本的书呆子。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估单靠考试是无法判断的。

就业方向不明确:有一部分学校没有专业方向,以为宽就业口径会帮助学生在找工作的时间多一些选择。很多学生盲目选择专业,对于未来从业方向不确定,在进行一段时间学习后发现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也是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教学改革论文

本文主要探讨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上如何营造愉快教学氛围,通过实践,微笑课堂、兴趣课堂、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兴表演和提升自身素质几个方面能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愉快的课堂气氛。

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学生认为理论课堂实在多余,因此旷课现象比较严重,即便是坐在教室里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学生这种对理论教学消极的态度制造了一种紧张、压抑、被动的课堂气氛,严重影响了课堂效果。

倘若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体验愉悦,以缓解难堪的课堂氛围,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一、微笑课堂营造和谐氛围。

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教授詹姆士对微笑的注释:“面带微笑的人,通常对处理事务,教导学生或销售行为,都显得更有效率,也更能培育快乐的孩子。笑容比皱眉头所传达的讯息要多得多。”生活尚且如此,教学更应注重微笑的魅力。

微笑教育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境和良好的心境,面带微笑的老师容易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从而形成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微笑是最好的名片,课堂设问鼓励的微笑能激发更多的学生畅所欲言;答对问题肯定的微笑使学生更加积极和自信;答错问题宽容的微笑能消除学生紧张、胆怯的状态。

把微笑带进课堂,是营造轻松、和谐课堂氛围的利剑。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学生对时事热点总是比较感兴趣,倘若结合热点时事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无限期待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讲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一章,枯燥的理论和繁琐的公式寡然无味,我联系今年黄金周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引导学生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分组讨论该如何解决,学生畅所欲言等待我揭晓最优方案,于是很自然的进入今天的新课:旅游容量调控手段。

(二)案例教学成就生动课堂。

所谓案例教学即是通过模拟或重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将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导游职业规范》涉及的条条框框很多,基本都是靠记忆,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

如讲到旅馆的权利与义务分别有很多条,容易记忆模糊,其中旅馆有要求客人赔偿饭店损失的权利,可以引入有些旅客拒绝赔偿损失的一些案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竞赛激励激发高昂情绪。

学生一般都有好胜心、爱表现自己的特点。

根据这一特点,在导游词讲解中,教师可有意引进竞争意识,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竞赛讲解,并由教师组织学生评议,按评议结果给予平时成绩。

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们情绪高昂,学得生动,记得牢固。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声、光、形结合起来,生动、形象、鲜明、感染力强,通过结合形象的画面讲解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如在讲解三峡大坝时,单纯的语言、文字和图片难以让学生对世界第一大水电工程留下深刻的印象,可结合投影幻灯片或导游模拟软件让学生能直观看到三峡大坝的庞大规模和宏伟气势。

通过实践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使抽象、枯燥的景点讲解形象化、生动化。

四、即兴表演以“动”促学。

旅游管理的知识体系包罗万象,如导游人员的才艺展示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在授课可有意培养学生的艺术天分。

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动”点,鼓励学生参与表演,使学生在“动”中学,激发学生愉快的求知欲望。

如在讲到湖北的曲艺文化,可让学生示范黄梅戏、花鼓戏等地方剧种,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不仅较易区别不同的曲艺文化,而且使课堂气氛既轻松又活泼。

五、提升自身素质,实现愉悦引导。

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引领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学生。

既然社会赋予了教师神圣的讲台,教师就应对学生实现成功引导,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有效引导以制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一)塑造“双素质型”教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极强,无论课堂上理论多么娴熟,唯实践才能检验课堂理论,因此教师首先得具备理论加实践双重技能方可引导学生学习。

如导游业务课程教师要掌握带团的程序及技巧,前厅客房课程教师要熟知前厅客房的整个运作流程。

教师只有将实践技能贯穿于理论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给学生制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旅游管理专业的操作技能和管理理念更新日新月异,教师要紧跟时代和行业发展,及时更新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把自己打造成时代和行业前端的“双素质型”教师,实现愉悦引导。

(二)注重个人修养。

课堂如同磁场,要实现愉快教学,教师就必须成为磁场中的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其中个人修养占重要分量。

教师要从理论、知识、艺术、礼仪、思想等方面展现自身人格魅力。

如在讲到导游人员礼仪时,座、行、走姿都应遵行“横平竖直”的原则,倘若教师在讲台上很随意,弯腰、胳膊拐在讲台上,学生会认为教师本人都不注重仪表,所讲导游人员礼仪更是没有说服力。

因此教师应从各方面提升自己,加强个人修养,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

(三)讲究课堂艺术。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决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讲究课堂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健全心智,陶冶情操,吸收科学养分。

通过实践,幽默语言的运用是提升课堂艺术的有效途径。

据调查,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具有幽默感的,有幽默感的老师往往能将课堂效果推向高潮。

如讲到导游人员与游客交谈的最佳距离以1.3m为宜时,若展示一张两人交谈距离小于1.3m的图片,此时可说他们的交谈距离显得有些“亲密”,学生立即开怀大笑,这里的“亲密”即是一种幽默语言。

愉快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式,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教学改革论文

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改革建议:。

3.1课程体系模块化。

模块教学是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产生的弊端。很多专业有多年模块教学的试点,这种新模式的教学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引进者以教学模式,在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模块的划分、模块教学评估量化细分、教师教学与学生互动。

课程设置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注重突出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教学要精练,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划分为市场营销模块、口才。

3.2实训教育体系化。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教学改革论文

为满足不断发展的旅游业需求,使教学内容能符合我国旅游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此要求任课教师要密切关注旅游业发展态势,通过各种媒介获得最前沿的大量的相关专业信息,及时更新知识,将有效的和有用的知识信息不断得贯穿于教学当中,不断革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自己专业和学科的最新的发展动态有一个及时的了解,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使用各种学习工具来获得相关的专业信息。对于反映新时代、新特点、新观念、新方法的内容,要及时补充、更新。例如,目前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对于湖北旅游业的展望以及目前湖北省的五a级旅游区有哪几个等等。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培养合格旅游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分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教学改革论文

1.1理论课程的教学与实习实训严重脱节。

绝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学往往是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而实习实训则被统一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或最后的毕业实习中。直接导致了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严重脱节,大多数学生反映理论学习的内容空洞与实践联系少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又缺乏完整的实践锻炼,走上教学岗位很难胜任“学”“技”双高的教学工作。

1.2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旅游职业教育实践性很强,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全球知名的旅游教育机构,它的教学楼是完全按酒店的模式设计建造的,在校学生一半以上都在世界各知名酒店实习实践过,一半在校学习,即使在校学习期间,他的谈吐、举止甚至是着装都严格按照酒店的规定。相比之下,我国的旅游职业教育,即使是知名院校,受到经济、办学条件等等因素的制约都很难走上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模式,而更多的是校企合作模式,也是学生难得的实习实践机会,无疑校企合作“双赢”的,但同样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当前的旅游高职教育发展不能相适应。表现为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上到领导和教师,下到学生自身对实习实践重视程度不够,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旅游教育的校企合作相对薄弱,效果差强人意,需要进一步加强。

2高等职业院校旅游教育的改革建议。

2.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教师不仅应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一定的旅游行业从业经验,把专业理论知识、实习实训训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专业增添校企合作的砝码。豪无疑问改革应该是全方位的当然也包括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丰富的,要融入现场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训练等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成为“学”“技”双高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才能进一步使学生成为一线高层管理人才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须要。

2.2加大课内教学实践的比例。

结合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旅游教学管理部门要支持并大力鼓励实践教学的改革,从政策上不断完善教学实践体系的管理和支持。保障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管理和质量监督。组织教学实践经验和成果的交流,从机制上形成有效的.教学实践管理。利用模拟实习实训教室进行现场教学,强化教学实践、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场的职业特征,使实践教学管理达到系统化、职业化、社会化的目标。实习实训教师的业务能力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提升其业务素质,提高职业理念,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一定数量的实训指导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或实际带团工作,并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鼓励,形成教学实践的良好氛围。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制定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着重加强旅游实习实训项目的开发,鼓励参与社会实践,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及岗位需求相吻合,按照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双赢”目标优化实习实训方案,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调整课堂和实践教学的内容。

2.3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4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紧紧依靠行业和企业办学,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学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转变。强化岗位操作技能具有校企合作无法替代的意义,不仅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还拓宽了职业教育空间。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大门,开放式的校园、引入企业文化的精髓,必要时借鉴企业管理业是可以的,甚至是互利互惠的、借用企业环境进行教学实践、实习是必须的,这不仅需要高等职业院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更需要社会相关部门从政策法规、法律上的保障,当然更需要相关企业的积极配合,从而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既是高等职业院校转变其教学理念的有益探索,更是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迫切需求。但是,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一帆风顺的,如果一味求快、求新而不考虑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那么改革就变得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3总结。

总而言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立足实际需要,着重考虑学校的专业发展现状、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学生接受能力等综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进程,循序渐进的进行。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以及培养目标内在要求实践教学应是其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然而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调查和走访发现,虽然其在旅游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普遍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因此加快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步伐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问题;措施;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实践环节建设滞后。

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制约了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与综合素质课等。

传统的学科体系存在着理论性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基础性知识偏多,应用性知识偏少的问题,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实践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不但能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缺乏科学的认识,能力培养单一化。

旅游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社会活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三个层面,需要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内容的实践课程与之相适应,进而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在层次上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二是理论知识的运用、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课程体系方面,忽视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具体表现在:能力培养表层化,偏重于第一层次实践;实践教学类型单一,覆盖面窄。

所开设的实训课程主要集中在公共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礼仪实训、客房服务实训、餐饮服务实训、导游讲解等方面。

但是其他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践教学设置空白,关系到学生各层次和各方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未能体现。

3.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足,以满足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的要求。

目前常见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校内实验室与校企联合办学两种,也具有实际意义。

但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平台普遍存在着建设不力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经费投入和设计的原因,校内实验室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相关实验室建设不能落实到位。

高等旅游院校的实验室普遍设置少,只能为个别实训课程提供有限的实训;旅游管理教学甚至完全缺乏校内实践场所,或者根本不进行实践训练。

二是设施设备简单、落后、缺乏环境氛围。

只能进行简单的基本操作训练,难以进行综合性的情景训练;只能进行基本的服务技能训练,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管理能力训练。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流于表面,难以建立紧密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合作关系。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在客观上,由于企业缺乏参与培养的责任感,企业经营运作管理工作繁重复杂,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在主观上,学校对实践教学的关注、投入不足。

这两方面因素制约了校企深层合作育人的有效开展。

目前,旅游高校的校外实习,只停留在基层服务层面,管理层面的实习难以落实,影响到旅游管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4.实践环节实施缺乏保障条件,实践教学环节制度化管理欠缺。

实践教学的管理相比于理论教学而言,需要协调校内外多层关系,其管理难度更大。

目前,实践教学在教学要求、考核制度、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则等方面还很不完善。

例如,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实施细则、实训教学管理条例等教学文件不够齐备,或者内容缺乏科学性,导致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项目确定、学时分配和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缺乏标准,随意性大,缺乏控制。

另外,部分指导教师由于缺乏行业工作经历或业务背景,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往往缺乏对学生的合理引导,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改革措施与对策。

(1)实践教学计划改革应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

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充分考虑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

(2)积极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市场、社会、学校。

要尽可能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兼顾一定的前瞻性;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使得我们应以旅游实践为依据,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适应性。

(3)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要多种多样,具体体现为旅游教学实验、课程设计、旅游服务与管理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

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学校在旅游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

(4)实践教学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

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5)改革旅游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旅游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论。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必须采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方式,特别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既是旅游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特色所在。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以能力为导向,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提供社会实践环境;创办产业实体,共建实习就业基地。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1我国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

1.1立足学历本位化,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建议涵盖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旅游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至今一直呈稳步上升的态势。但与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不相匹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旅游企业一线基层管理人才出现断层。为此,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与研究也在谋求长足发展,以便为旅游业各部门输送大量专业人才,各个高职院校都为此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发酵分析是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以进行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和研究以及操作技能训练的为目的的课程。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产品原料、半成品、成品以及副产物的分析测定,从而指导实际生产的目的。

但由于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的教育理念不适应学情现状,不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一些专业的专业定位和服务面向仍然迷茫,专业(群)之间的相互支撑作用尚未显现。

因此,我们要针对发酵分析目前的现状,结合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特点[1],采取改进教学方法、优化理论教学内容、规范实践操作、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等措施[2],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结合学情进行观念的转变。

由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生源及培养目标不同,加上社会上有些用人单位只片面的追求高学历,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会把这种差异看作是自己的劣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消极的心态[3]。

从而产生敷衍应付的态度,学习兴趣低。

另外,在传统教学中出现“重理论、轻实验”的倾向[4],这都不利于我们高职高专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因此,加强对学生素质及实践技能的训练,以学生为本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转变,在课程改革中是重中之重。

我们在培养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的同时,教学观念也要尽快转变。

2改革的方法。

2.1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

通过对人才培养的综合分析,实行校、政、行、企四位合一。

我院的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进行了优化调整,多元融合,学做一体。

培养能进行发酵生产工艺及设备操作,具有一定产品质量控制技能及生产现场管理等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开设微生物、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白酒生产技术、发酵设备等专业课,但是由于最后一年为下厂实习,因此出现专业课滞后的问题。

在优化教学体系过程中,除一部分的理实一体教学外,独立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设置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选择是适当的内容开展实践教学,而所选择的的实践教学是以企业项目和实践项目为载体开展,这样既体现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也使学生能够提前接触专业,强化实践意识,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后续学习。

我们所选择的的教学实训项目都是通过企业调研,团队教师研究后,以任务的形式给学生下达。

2.2注重实验环节,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2.2.1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常见仪器的使用、维护,以及基本操作规范,并能理解基本实验现象[5]。

在白酒生产技术过程中,前期原料的选择部分,安排的基本实验有玻璃仪器的使用、分析天平的使用、溶液的配制等。

2.2.2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在白酒生产过程中用于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所涉及的相关实验。

这些实验是借鉴企业生产模式开展,目的是使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的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结合实际生产来设计实验并开展检测。

通过这样教学设计让学生掌握实验室条件下整个发酵工程的控制以及通过具体的检测学习生产实际中个指标的控制及分析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2.3技能提升实验。

技能提升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撇养血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

例如葡萄酒生产、腐乳的制作等模块,让学生自己选择。

然后对自己选择的项目,从准备到生产全部自行设计,包括生产条件以及检测。

3.1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1.1资料查阅能力。

查阅资料是一种技能,是在不断地查阅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必须让学生亲自去尝试才能得掌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项目引导让学生学习资料查阅,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设计相应的作业单,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管理与指导。

通过整个学习过程中资料汇总及研究,提高学生资料查阅能力,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3.1.2任务分解能力。

将每个模块分解为几个项目,而每个项目都有相应的任务书,当任务书下达后,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对任务书进行解读,然后将任务书中的任务进行分工与安排。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以所学专业知识指导来进行分工,这样既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以将理论知识落实于生产实践。

另外,通过分解工作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2重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2.1仪器使用规范化。

教学中从简单的玻璃仪器到高端的分析仪器,我们不仅要规范学生的使用方法,还要规范仪器的维护方法。

例如,分析天平的使用练习过程中,我们通过视频、演示让学生掌握规范操作后,进行练习,而且在之后的检测过程中,定期对天平进行校正与维护,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掌握天平的使用,还能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检测任务标准化。

在制定项目时,关于检测的内容,主要方法的选择与结果的判定均来源于国家标准。

当任务书下达后,学生要查阅资料,除了查阅相关书籍,主要还是学习标准,对标准进行解读,然后根据标准的要求进行样品处理、样品分析、结果判定。

3.3加强学生团队意识。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每一个任务下达后,我们都要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解任务书,然后共同设计方案,在执行方案过程中,也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分工。

当任务完成后,每个小组要进行结果与误差分析。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任务都是大家共同努力完成的,而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在改革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经过一轮的尝试,走上工作岗位的经过教学改革的同学,都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周会萍,王松涛.“工业发酵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6).

[2]晏磊,陈鹏,张爽.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效分析[j].甘肃科技,(10).

[3]蔡丽萍,徐辉,徐凯,宋伟鹏.从说课看高职高专院校学情[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8).

[4]杨洪一,付月月,汪春蕾,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微生物实践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技,2012(4).

[5]向福,袁婷,项俊,等.浅谈发酵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j].教改创新,2012(12).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特异性、以及突出特色文化韵味的个性化绿色设计与加工生产。

现阶段中国的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

特别是中国特殊的地理方位、气候条件、丰富的地形地貌类别所形成的各式风光,加上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人文景观上所表现出的、特别的华夏文明所形成的地域文明环境,吸引了大批的国外游客。

同时国家对旅游业的政策扶持,近几年国内旅游业的逐渐升温,使纪念品的包装应用设计逐步进入各地有关部门的视野,这些都对纪念品包装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重点表现在对旅游纪念品的典型性、特异性、个性化绿色设计与加工生产以及特色文化韵味的设计表达上。

一、挖掘传统,开发新品种的包装设计应用,提升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创意含量,是丰富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必由之路。

旅游业的升温,带来了旅游用品行业的繁荣,旅游市场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为了满足游客对旅游用品的需求,进一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售卖。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并让人铭记于心的物品。

旅游纪念品是一张特殊的名片,这张名片应典雅华丽或质朴拙巧,应具有极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

重新开发新的品种,加大现代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对现有旅游纪念品在包装上的重新定位设计——重新包装也是现有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最直接的振兴之道、便捷之路。

目前,大部分旅游纪念品因产品目标顾客群的定位不同,其包装效果区别较大。

主要表现在高档纪念品包装较讲究,普通纪念品的包装比较简陋,有的甚至只用普通的塑料袋装裹,这让旅游纪念品的品质减色不少。

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售卖”双方在价格上的讨论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表现在旅游纪念品的“品种、造型”等方面几十年的“老三样、一贯制”上。

当然经典的“历史”造型的现代沿用是必然的,如“兵马俑”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形态是蕴含了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晶。

以旅游景点的“旅游纪念品”售卖而言,事实上,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较多,现在各大中型旅游景点的旅游纪念品除部分产品来自企业生产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加工生产、自由前店后场式的小型销售。

他们中除有实力的以外,部分这样的小作坊单独印制包装,有利有弊。

这部分小型经营店老板的积极性应正常引导。

可采取以景点的名义统一印制,小店老板或签名分装或直接封装的方式对“旅游纪念品”进行特色包装应用。

据报导,某市人大代表建议:“当前,某市旅游纪念品包装除了海水产品包装袋(盒)之外,各岛主要景区内的旅游纪念品包装,大多没有专用的纸盒以及有一定创意的包装,与旅游纪念品本身的价值不符。

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该纪念品及旅游地的文化内涵,起到文化传播的功效。

”旅游纪念品承载的主要亮点就是历史的文化底蕴,这是游客愿意掏钱的关键缘由之一。

同时普通游客也有学习、了解、宣传、传承这些文化的意愿。

俗话说:“货卖一张皮。

”如何使本企业的“旅游纪念品”脱颖而出,在产品“同质化、同型化”较大的现代社会,“适度”的包装是必须的。

作为游客拿回家作纪念或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的旅游纪念品,若没有一个恰当的包装是不可想象的。

特别是巧妙的包装创意就更不用说了。

如东西德合并时拆除“柏林墙”,因“柏林墙”特殊的历史文化积累,精明的商人将其“墙渣”分装到特制的包装袋中,特意印上“这是柏林墙的石块”等字句。

特殊的“产品”、创意的包装设计而使其售卖一空。

这特殊的产品如果没有这创意的包装设计,其“墙渣”能被卖掉就可想而知了。

二、传承文化,彰显人文底蕴的包装设计应用,是维持旅游纪念品包装市场的关键点。

一般而言,旅游作为一种短期的生活方式,游客追求的是异域文化的享受和美好的历程回忆。

着名的功能主义人类学派的缔造者、社会人类学家、民族志之父马凌诺斯基认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生物的需要已转化为文化的需要。

”“文化包装”意为强调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

中国文化的外包装是在其包装装潢设计图形处理中采用了中国式建筑、功夫、龙、熊猫、鞭炮、书法、剪纸、水墨、祥云等中国传统形象。

旅游纪念品作为文化的载体,镌刻着游客一段难忘的异地经历,反映出不同的异域风情。

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具有“中国味”的纪念品非常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如在上海apeg会议期间,“唐装、中国结”在外国游客中流行一时,回到所在国后,也吹起更大的“中国风”。

作为纪念品的包装必须与其内装产品的基本风格相吻合。

个性化的纪念品加上特别的包装装潢设计应用,一定会给旅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加强包装文化的表现,丰富视觉语言的传达,有效地传递个性特色是包装装潢设计应考虑的重点。

包装设计所表现的文化性并不仅指本国的文化传统,而是一种与时俱进、兼储并收、发扬光大的综合体。

如日本现代包装风格,充分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揉合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巧妙处理,彰显日本包装设计的特色。

如在其包装盒上对汉字的运用尽显汉字的神韵、将其传统绘画浮士绘以一种新的美学形式融入包装设计中,使包装既有民族感,又有现代感。

包装设计的中国文化品位,要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地方特色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对现代美学有一定的研究,对顾客消费心理学有充分认识,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出充满时代气息、具有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作品。

三、突出个性,重视品牌形象塑造的包装设计应用,是促进旅游纪念品销售、保证消费者认可的关键要素。

旅游纪念品的包装属于销售包装,一般采用独立包装或通用包装设计。

不论哪一种包装形式,都应强调旅游区的特色与文化内涵。

这样有助于旅游纪念品品牌的塑造与识别。

旅游者的足迹是旅游纪念品品牌宣传的延伸,也是对旅游地的良好宣传。

因此,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和旅游地的品牌效应是相辅相成的。

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公认的`安全、信誉标志,包装的有效识别是对品牌形象的进一步宣传,也是包装装潢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关键。

像天津的“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等都有其特殊的包装装潢形象。

品牌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消费者的心理认同。

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包装的个性化设计、品牌化的树立等方式的运用,是旅游纪念品销售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

品牌的树立是一个系统化的大工程,作为设计师在包装品牌形象的系统化建设工程中,应加强纪念品文化韵味的设计应用,增强旅游纪念品包装的文化形象识别,才可使其设计效果鹤立鸡群。

对设计师来说,不了解国际流行趋势、消费文化、地方民俗等非物质因素是不可能实现上述结果的。

四、强调绿色设计的包装材料应用,是实现人文关怀的精神体现。

现代生活使人与自然的接触较少,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是现代人的必然向往。

对自然界来自心灵深处的渴望也是旅游纪念品存在与兴旺的必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革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近20年的艰难探索,现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截止2005年全国高职院校1091所,高职院校占高等学校总数的60.9%,高职院校在校生660万,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3.8%。可以这么说,高职教育成了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加之,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社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使得我国旅游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改革压力。为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应变、创新能力强,德才兼备,高质量的适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因此,积极开展旅游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旅游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也成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1.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首先教学内容与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未来旅游管理人才的本专业学生需要拥有先进的旅游管理知识和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但有的院系教学内容脱离旅游业实际,学生毕业后用所学知识无法解决旅游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教学的结果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现在仍有一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旅游课程的教学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在上面口若悬河的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仍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互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都未能得到重视与发挥。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改进,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疲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较差。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滔滔不绝的讲述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训练,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缺乏,由于资金短缺,院系无法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

1.2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严重脱节。

许多的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片面的要求科目全而多,但是并没有考虑到这个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从某个角度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确实像是一个多个专业的组合体,没有自己一定的特征和重点。此外,在课时的分配上存在问题,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许多院校在教学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理论教学。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感到理论内容空洞乏味从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心不在焉的状况。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为没有系统的训练而不能就任其任职的岗位,需要单位重新培训的现状。再加之,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应届毕业生,尽管有高学历,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

1.3教学考核评估方式比较单一。

通过理论考试进行评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方式,这样的评估方式单一,也扼杀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评估单靠考试是无法判断的,只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读课本的书呆子。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所谓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就是不仅拥有一定的专业管理水平,而且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要具备较快的反应能力、一定的团结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根据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市场定位,旅游管理类学生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而且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旅游市场需要的是兼备专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增加实践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创新实训项目。

学校在制定年度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计划时,应该删除那些与专业技能操作无关的课程,缩减理论课的课时,增加实践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上完理论课之后,也可以参加一些相关的实训活动,例如: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模拟实习、项目设计等等,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入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快地自我纠正,不断提升。

(二)依照实践教学的具体需求,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顺序。

在安排教学课程时,应遵循科学合理的顺序:一般来说,在学生刚入校时,大多数课程是专业基础类课程,以确保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充分了解,为日后的学习与实践奠定基础;接下来,应该将适当的专业理论课程与相关的实践类课程相结合,并为学生创造适量的实践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应该安排专业实习活动和毕业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又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机遇。

(三)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可以被划分出三个层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学习不同模块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可以将旅游管理类专业划分成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针对每一个专业方向,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工作,从而落实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工作。

(四)建设多层次的实习基地。

学校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习机会,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在校内,学校可以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比如旅游规划实训室、模拟酒吧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迷你旅行社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等等,学校应为其配备专业的配套设施,以提高学生实训实验的顺利进行。在校外,学校可以加强与相关星级酒店、旅行社、景区的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校外实训的就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

学校应制定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按照实践教学的考核大纲,制定合理的考核表,对全体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全面考核,从而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六)组建“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学校在组建教师团队时,可以考虑“双师型”师资队伍,即选派专业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校外的专家到校内进行授课。这种互动协作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校企之间的友好合作,促进学校与专业人士间的学习与交流,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三、结语。

随着各大高校改革的开展,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也在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为了满足旅游市场应用型人才的高需求,一些高校开始创新实践教学,在原有的实践教学平台上增添了学生自发成立校团、协会实践活动这一教学平台。针对我国现阶段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旅游管理类学生不仅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参与各种相关的实训活动,怀着一颗不怕失败的心,勇于尝试各种具有挑战性的新事物,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及时地进行改正,才能取得进步。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学生自己和校外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以大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为目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以工程意识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手段、以工程能力提升为主的实践教学手段和以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的科技活动组织,为国内同类院校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对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更不清楚该课程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西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分别于、获批成为云南省教育厅及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以此为契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以工程意识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第一课,是开启学生专业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使学生提早对专业有所认识,了解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认识实习环节。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建类专业基础课,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种类、应用及工程技术要求等。为此,课程改革小组建议合理搭配认识实习指导教师的人员组成,承担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讲教师应积极参与认识实习。在认识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工程现场,听取现场技术人员讲解,并与学生针对工程所选品种、施工工艺等进行广泛讨论,使学生从感官上实际认识土木工程材料;另一方面,通过观看《超级工程》《伟大工程巡礼》中关于土木工程材料讲解的部分科学纪录片,使学生能够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及材料如何选择、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改革后的认识实习教学,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理论学习内容更加明确。

2.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为满足“大土木”的培养目标,内容上虽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但仍未能将原有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之学时限制,无法面面俱到,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将会导致无法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此,按使用领域将土木工程材料分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和专用材料进行讲解。其中,将石料、无机结合料(石灰、水泥)、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等列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列为专用材料,以满足各专业的学习需求。对于通用材料的讲解,在材料基本性质方面主要以材料自身性质与组成特点讲解为主,不需要刻意结合专业特点,而在工程技术指标及工程应用方面则结合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专用材料的讲解,主要结合专业特点及后续课程的需要而选择或增加,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建筑工程专用材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给排水管材等;(2)道路工程专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3)消防工程专用材料:建筑功能性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此外,适时引入材料应用实例,实例最好结合授课专业,以此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3.注重作业的`有效性。

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外,教师还应注重布置课后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作业不但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授课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建立讨论、交流制度,促进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培养氛围的形成。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与其他课程,如力学、数学等课程要有所差别,作业内容不能仅仅是课后习题或整理课堂笔记,应通过大量做题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定期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或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阅读相关科技文献,学生才能及时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的新动态和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实地调查又能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来解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最后,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工程能力提升为主的实践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明确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与材料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工程技术试验仪器操作与指标评定方法,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1.在实验课中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首先,合理安排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如在水泥、水泥混凝土以及建筑砂浆的理论课程完成后,集中安排一次实验课,使实验内容与学时得到集中,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实验和操作仪器等。其次,在实验课组织形式方面采取分组形式,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提交试验方案,其中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与分析、问题与分析等,最后要列出参考规范,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对试验全过程有基本了解,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现象。最后,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手机等形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实验情况进行讨论与总结。

2.借助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验检测技术骨干人员作为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依托工程项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与结果分析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材料评定的基本技能。更为主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某一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指标进行完整实验检测,可以增加对土木工程材料各技术指标的工程意义,也能加深对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在评定过程中,学生通过翻阅相关技术规范提高了土木工程材料标准化的工程意识。

三、以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的科技活动组织。

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依靠理论教学环节培养思维,通过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验证并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为此,课程改革小组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活动的组织。对于有创新想法的学生,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申请表,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性试验;如没有创新性想法,但又有参与创新性实验愿望的学生,可采取助研的方式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可行性强的创新性实验,可进行校级科技创新项目推荐,或作为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完成科技项目或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的创新思维、仪器操作、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此外,通过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将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近几年,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依托,学生申请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3项,其中,一项获第八届云南省大中专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二等奖;获批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论文7篇。

四、结束语。

通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的改革,学生的工程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有目的地学习,避免了以往死记硬、学而无用现象的发生。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也称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一)。

一、目前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我校较早建立的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人才,但在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上,实践性的教学较少。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重点仍然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毕业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去适应岗位需要。

由于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设置的安排上未能摆脱普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强调的比较多,使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有的本应由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只好成为参观性质观摩学,这导致不少课程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变更实践教学的学时、内容和实训要求的现象较为严重。

2.专业教师实践经验较少,教学方式单一。

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专业教师大都直接从高教毕业就上讲台,任课教师年轻居多且没有外贸实践经验,这就导致他们在讲这门课程的外贸实践环节时力不从心。

其次,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完成,并且,学生渴望接受领先知识的好奇心不能得到满足,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对知识的学习也就无法上升为志趣。

另外,在实践操作培养方面,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或者说投入并未达到所预想的效果,最后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两方面不能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所学理论也不能被实际应用。

毕业生由于知识面窄,在进入企业之后可能表现出一系列的不适应,从而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也就无法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学生对国贸实务训练重视不够,忽视专业资格证书。

现在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但心理脆弱,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所缺失。

学生在模拟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严格的、系统的、科学的学习,很多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所以没有压力,从而放松了对实践课的学习,操作能力较低。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其实践效果肯定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而目前很多学生忽视国际贸易从业资格考试,有些盲目跟风,有些只是考取一些简单的或是与专业无关的证书,没有真正从自身实际出发,针对性不够强。

1.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及广西北部湾的开放,急需既掌握相关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国际贸易实际操作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对外贸易人才,这对于广西高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机遇。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科学的突出主干课,加强实践课。

根据教育目标定位,根据企业相应岗位的要求确定学生必备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将各要素分解到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2.积极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内容往往不够生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即使国际贸易理论学得再好,国际贸易实践工作过不了关,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无异于“纸上谈兵”,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无法适应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

改变原来单一的教授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业技能大赛、校内模拟实习到校外实习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堂,提升学习热情。

尤其是开展模拟教学,学生在模拟贸易环境中不但可以进行实际的业务操作,而且也能亲自体验国际贸易的风险和乐趣。

主要是利用进出口贸易模拟平台,仿真出一套完整的进出口贸易流程,使学生能在操作中熟练地掌握进出口的各个业务环节,如建立业务联系、发盘、还盘、价格核算、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报关、制作结汇单据、合同履行、争议处理等,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为学生构建一个全面、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

3.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也便于外贸企业发现和选择人才,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通过与企业建立协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工作的机会,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广泛地利用各种资源,同时服务地方经济。

4.提高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目前对于“双师型”专业的教师比较缺乏,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刚工作的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的业务实践经验的问题。

教师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也是影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原因。

可以考虑引进一些具有外贸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

其次,鼓励专业教师到外贸部门锻炼,并考取专业职称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第三,学院也应大力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进修或继续深造,或是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鼓励“双证”学生,搭建职业技能平台。

“双证”是指高等教育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鼓励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内专业课程基础上,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比如:单证员、报关员、跟单员、外销员以及国际商务师等。

岗位资格考试更具体地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方向,其侧重都是从业务的需要出发,整合各个相关科目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经验,有助于在校生毕业后持证上岗,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

一、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各高校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引用。

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课程的分布比例上就可以看出来,大部分的国际贸易教师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实务的重要性,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

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所选择的的教材有些不能与当下的世界经济实际发展问题不相适应。

在教材中经典理论占有的比例较大,常常将一些古典的贸易理论作为国际贸易课程的重点讲解内容,而忽视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讲解,使国际贸易课程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近些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增加,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提高,而因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与之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也日益增多,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要对理论知识的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引入到国际贸易课程中。

还有就是在日常的外贸业务中常用到的内容在教材中涉及的不多,比如,商检、报关等,导致许多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还要通过企业的专业培训才能上岗;还有关于一些国际贸易规则的学习也不完整,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和《托收统一规则》等在传统的教材中都没有涉及,但这些都是国际贸易从业者必须掌握的行为准则。

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整体教学中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的模拟实验,学生通过学习没有真正的掌握实际的国际贸易技能。

2.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习惯于采用讲授法,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将更多的知识和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教学中还可以,但在实务课程中也用此方法,就使实务学习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意义。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传统的讲授法虽可应用到理论部分,但长时间下来,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各个高校并没有有效的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

在实务教学方面,大部分停留在理论的讲解上,而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对于学生来说理论和实务的学习,学生更倾向于与实务的学习。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务教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在教学手段上,也有些落后,大部分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还是以黑板为主要的教学工具,虽有很多学校已经采用了多媒体来辅助课程教学,不过多数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呈现上,并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人才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无法适应现阶段的社会需求。

1.改进国进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国际贸易课程的核心,也是开展国家贸易教学的首要条件。

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做出调整,一定要将国际贸易市场变化中形成的新理论和新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将教学的重点向现代化的贸易理论转变,对学生讲解当下比较新的理论知识,如国际贸易新理论、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等。

另外,国际贸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理论与实际的国际形势相结合,积极与国际的教学模式相接轨,对一些当下发生的国际经济事件进行解析,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中,关于cepa、欧盟东扩的分析,或是就美国的经济活动做出合理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实务教学方面要结合外贸的实际情况,有效的.补充相关内容,加强外贸知识的学习,根据国内外的市场动态及时改进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经济敏锐性的培养;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尤其是国际贸易的专业术语的应用。

2.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是一门社会科学性学科,内容比较开放,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注重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真正的促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国际贸易教学活动中。

我们常用到的就是案例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

如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主要采用理论讲解和案例结合的方式,还有就是进行分组讨论;老师在课前要不断地搜集相关案例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然后建立案例库,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更新案例。

在案例的选择上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国际市场形势,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情况,尽可能的设计出合理、恰当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还要做好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在课上的时间配比,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知识水平的提升。

3.利用信息技术为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服务。

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仅为国际贸易教学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还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课程的结合过程中要坚持以课程内容为立足点,让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服务。

对于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课程的整合要有一定的实施环境,首先要建立一个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的实验场所,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其次,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

包含视音频资料、课件、案例、素材等,各数据库之间可以交叉使用,互相补充,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第三,可以建设课程专题的学习网站,开展动态的学习模式,可以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后,开展双语多媒体教学,提高英语实用能力的同时,也改进了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虽然是教育改革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但对整个教育系统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老师要时刻关注国际的市场动态,及时将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和业务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以确保教学的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确定清晰的教学培养目标,进而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国际贸易人才。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发酵分析是一门以进行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和研究以及操作技能训练的为目的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

由于学情、观念等转变,尝试对发酵分析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方面的改革,经过一轮尝试,取得了各方面的提高。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我院旅游管理类专业始建于,专业学生在京津冀地区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与各类企业从事旅游管理相关工作,就业率、社会声誉都不错。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京津冀地区服务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与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尚未形成;院校、学系与旅游、酒店行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办学活力不足。

2.学院对本专业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院作为河北省属冶金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以工科为主的专业发展思路下,学院对旅游管理类专业的经费投入很不够。校内实训室建设严重滞后于专业主干课程改革的进度;专业教师引进不足,旨在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在职培训或下企业锻炼严重不足,导致师资数量不够或教师能力不匹配。

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星级酒店和社会(餐饮)酒楼、旅行社以及相关服务业。近年来的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存在的矛盾主要有:

1.企业需要经验丰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而我院毕业生虽然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知识教育,往往不具备工作经验和技能,在就业初期,往往不愿意踏踏实实地虚心学习基本技能,表现为“高不成低不就”,难以尽快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2.企业需要自身素质较高,具有较好的礼仪、公关、理财和文字能力的,动手能力较强的协调型人才,而我院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或生活条件优越,动手能力不高,个别甚至不注意一般的礼貌和礼仪,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尽管具备学历,却难以尽快胜任管理岗位。

3.企业需要能尽快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员工,但在实际工作中择优选拔,一般需要一个较长的锻炼、考察过程,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毕业生毕业后首先面临生存压力,毕业后如不能解决吃住问题,只能回农村老家。因此,他们需要尽快找到待遇较好,能安身立命的归宿。

学生毕业后往往按照生存、就业、发展的程序“分三步走”进入社会。毕业初期面临在社会上生存立足的考验,由于没有生活来源,很难选择到自己志愿的“对口专业”就业,往往先在有利于解决生存的餐饮服务、酒店服务或者相近的推销行当初步就业,以解决食宿问题。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后,部分毕业生往往“骑着驴找马”,再跳槽到“专业对口”单位工作,实现比较稳定的就业。不能尽快在相关专业就业的学生,不能获得专业优势,今后的发展往往受到制约。

鉴于以上现状,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深化旅游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全面提高该专业高职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高职教育成才观和面向需求的高职教育质量观。

我院旅游管理类专业的生源状况比较复杂,有普招、有对口还有单招,招生来源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差异性很大,这就需要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因材施教,采用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讲诚信、肯负责、有爱心的品质,成为合格适用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把旅游管理类专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对旅游、酒店行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对学生多样化成才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引导专业教师加强对京津冀地区旅游管理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从市场和学生需求出发,突出高职教育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针对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

专业要以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设置,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确保与旅游酒店行业需求相适应。以往的成功经验是:设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越具体,岗位针对性越强,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越受企业欢迎,就业情况就越好。

3.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教学内容。为便于就业,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把专业主干课程,和实习内容相结合,学好学透,缩短毕业生就业初期阶段。适当增设与旅游酒店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地理、文化传统与民族习俗以及道教、佛教文化常识,文物知识和服饰美学、珠玉鉴赏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2)加强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锻炼和提高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重视实习阶段的教学与管理,合理选择适宜的实习基地,尽量选择规模较大、管理规范、具有较好指导能力、合作灵活的实习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全程跟踪,有目的地指导实习,解决实习中出现的教学矛盾和问题。在实习期间,要组织学生定期交流实习经验和心得体会,将优秀的报告或心得材料汇总整理、存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总结能力,也便于互相学习、借鉴交流。

(3)把课程设置和考取证书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在每年考证前专门设立“考证辅导周”,组织有关老师集中辅导学生准备考证。这样既方便学生考取证书,又避免学生为考证集中“逃课”。

(4)深化校企合作。组织酒店、旅行社等相关单位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作骨干进入课堂参与教学、辅导,开办专题讲座。同时,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调查和专题研究,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勤工俭学“打工”,参与社会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间接经验和见识,开阔视野,增强职业兴趣,为正常就业提早奠定基础。

(5)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扭转中学教育中形成的被动学习习惯,鼓励和锻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建议老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信息量,锻炼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专题讨论,鼓励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渠道搜集材料,分组辩论,展览观摩等方式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也可以通过组织拓展训练、集体比赛项目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

总之,为了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旅游管理类人才,必须将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以切实提高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