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小学教育论文(优秀18篇)

时间:2023-11-24 12:34:07 作者:笔尘 疫情下的小学教育论文(优秀18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如果你对范文范本感兴趣,可以继续阅读以下范例,相信会有所收获。

小学生教育论文

灾难的发生对每个人来说,不分贫富贵贱,不论性别年龄。如果缺少应有的警惕,不懂起码的安全常识,那么,危险一旦降临,本可能逃离的厄运,却都会在意料之外、客观之中发生了。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所以我们更应该抓好小学安全教育。

(1)不当活动事故。学生在课余时间相互追逐、戏耍、打闹时不掌握分寸和方式方法,使用石子、小刀、玩具等器械造成的伤害。

(2)挤压、践踏事故。放学和下课时在楼道、门口等黑暗和狭窄的地方互相争先而造成的挤压、践踏等事故。学校楼房走廊栏杆的高度不符合要求;校园设深水池;体育设备不定期检查、维修、更换,有些危房在带病使用;校园设施老化。

(3)体育活动事故。体育活动或体育课上不遵守纪律或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随意,体育器械使用不得要领而造成的伤害。

(4)校园暴力事故。学校安全保卫制度不健全,防范措施不得力,学生受到校外不法之徒的侵害。哥们义气拉帮结伙;为小摩擦使用武力;盲目消费导致偷盗;不良交往拉人下水;少数教师有体罚行为。

(5)学生身体特殊事故。因学生特殊疾病、特殊身体素质、异常心理状态受到意外冲击而造成的伤害。

(6)自然灾害事故。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差,遇到暴风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无法有效防卫造成的伤害。

(7)卫生事故。学校卫生管理重视不够,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特别是农村学校食堂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卫生设施差等问题仍很突出,已成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隐患。

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安全教育人人有责,学校、教师从身边小事做起,预防为主,教育为主,发现危险苗头及时教育。我认为学校要抓好安全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1)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痹,物品随意乱放。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小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指示其犯罪。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所以我们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在生活细节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如:我们在日常生活、教育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事儿,其中不少是开展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不少细小的事,同学间相互推搡、相互追逐,上下楼梯跑和跳,玩尖锐的硬器,随意乱抛硬物等,同样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隐患不可根除,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让学生认识到位,提高防范意识。

(2)学校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组织观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文化橱窗、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等多种形式,利用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预防火灾、拥挤踩踏、交通、溺水等事故的教育;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特别是要以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应对洪水、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自救演练训练,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重调动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安全教育中,让儿童亲自找一找身边哪些地方容易出现危险,怎样想办法消除这些隐患。

(3)每逢开学、放假前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2.引导学生远离事故。

学校是人群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活动,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群,缺乏责任感和自护能力,所以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这里首要的是规范学生的做法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做法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不安全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等。

学校安全教育周以校园安全为主题,在安全教育周期间,学校组织学习安全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对校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

在学校周边道路设置完善的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及交通安全设施,在学校门前的道路上施划人行横道线,有条件的设置人行横道信号灯。

3.注重体验,增强儿童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体验是学生成长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方法。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不断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么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无法真正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要从细节抓起,在细节中让学生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儿童总会遇到某些紧急情况。缺乏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是儿童不会正确应对危险的原因之一。如:学生有时不小心划破了手等就会惊慌失措,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其他学生也只会找老师,我们要利用这些机遇让学生学会自行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同学们互相帮助、相互协作,一同经历了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了自救、互救体验。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来帮助幼儿掌握一些躲避、处理危险的简单方法,学会独立处理问题。

我们还要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如:让学生参观一些事故现场,观看安全教育影片,参观一些安全教育图片展等,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办法。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办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说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4.加强联系,齐抓共管,构建安全管理网络。

学校安全无小事。班级安全是关键。只有学生、教师都树立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正确实施班级安全管理方法,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网络,才能真正确保小学生的安全。

班级安全管理靠班主任一人是不行的,只有加强同任课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学校组织和部门的联系,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比如请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情绪,发现学生有反常的情绪或异常行为要及时同班主任“会诊”并“对症下药”;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对言行、情绪异常的要找学生了解情况并告之家长,共同“医治”心理创伤;要求学校组织开展思想道德、安全法规、安全知识教育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活动;要把班级发现的诸如门窗、床铺、水、电路、室内地板、天花板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同校总务处或物业管理处联系,并及时进行排除。

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来重视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家长和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遵守交通法规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同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交通活动,促进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交通行为习惯,使交通安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扎根。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与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安全问题很重要,安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我们应时时刻刻把学生的安全放在心中,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们一定要坚持用制度规范各自的履责行为,恪尽职守,亲力亲为,坚持用机制管理校园的交通安全,内外结合,标本兼治。只有群防群治、加强管理,确实给广大的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安宁、安心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工作地正常进行,才能保证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

小学教育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幼儿教育已经在我国普及开来,其教育小学化持续蔓延,一些幼儿园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均向小学化倾斜。该种教学已经脱离幼儿教育的本质。本文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幼儿教育小学化源头,从多个方面入手推动幼儿教育制度改革,促进幼儿教育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对策。

教育是国家发展至根本,只要保证良好的教育才能为国家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教育过程需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幼儿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起点,也是奠定人生基础的最初阶段,该阶段教育应该注重教育方法,而加强学习负担。当前对于幼儿教育已经逐渐趋向小学化,该种教学方式无疑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影响幼儿健康成长。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1、家庭。

幼儿处于懵懂状态,其认识不足,自我意识不够完善,因此在生活遇到一些问题和决策均由家长代为完成。从家长角度而言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到更多知识,因此众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认为孩子越早接触小学教育越好。一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越严厉越好,因此为幼儿园小学化奠定了家庭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直接“客户”就是家长,因此会从满足家长意愿入手,受到家长观念的影响,学校边在教育模式上开始转变。家长主观意识过强导致幼儿未得到良好的教育,幼儿在不适当的年龄接受到其年龄阶段外的教育,幼儿缺少家长的陪伴,在幼小的时候便托付于幼儿园,缺少家庭关怀,其成长环境不完整,幼儿从小便不敢接触于社会,养成孤僻性格。

2、社会因素。

幼儿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回归自然,在适当年龄给予适当教育。当前众多幼儿园反其道而行,很多幼儿教育并非顺其自然,而是将众多家长干预和社会影响掺杂其中,因此导致幼儿教育与教育大纲出现偏差。该种模式不仅会导致家长出现较大压力,也会个幼儿教育带来较大难题。当前国内的.幼儿园数量日益增多,但其中公立幼儿园数量仅仅占少数,民办幼儿园及公立幼儿园数量远远出超出公立幼儿园。不同于公立幼儿园按照教育规范展开教育,民办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在设置教育模式和引进教育资源时并未从幼儿良好成长角度考虑,一些幼儿园在引进教师时要求较低,一些幼儿园的教师甚至是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这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存在众多幼儿教育问题,这也是当期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之一。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也是导致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6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幼儿社会经验不足,对很多事物缺乏主观认识。另外幼儿的天性是玩耍,大多性格较为活泼,因此在进入幼儿园时难以快速适应幼儿园模式。当前幼儿教育缺乏教育工作的衔接,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幼儿的人文关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孩并未制定针对性教育策略。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对策。

1、教育思想的传播。

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思想观念存在错误,从而导致行动出现偏差。当前无论是家长还是学下在幼儿教育上均存在一定偏差。为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现状首先必须在思想上进行改变,通过思想改变行动。首先需加大对幼儿教育的宣传工作,为家长和学校树立正确的思想,采用外部施加干预的方式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其次为降低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需加大监督力度,培养幼儿教育争取的入学观念。当前幼儿教育中对教育监督的部门主要是政府机关和相关教育部门,针对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培养正确的入学观念。幼儿教育中的政府部门应该做好相关监督工作,对幼儿教育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对幼儿园出现的小学化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找出有效改善对策,以便于对帮助幼儿园教学提供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幼儿园教育应该遵守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实际需求,设置与其年龄段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当前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能力不足,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设定幼儿园任职资格要求,提高幼儿园师资力量,实现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促进幼儿教育拜托小学化影响,使得幼儿教育自然发展。

2、倡导轻松教学文化。

轻松教学文化主要指在当前教育化境下针对幼儿教育改革环节,综合幼儿成长期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该阶段注重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幼儿属于认知阶段,对外界事物吸收力极强,该阶段接受到的思想和教育方式将会影响幼儿的一生。若教育方式不当将会影响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学习热情,因此为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奠定未来发展基础,必须在幼儿园教学中创造轻松教学文化环境。幼儿园时期属于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该阶段的有效培养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有助于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为后期小学文化的学习打好基础。

3、通过教育法规加以限制。

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法规对相关问题并未作详细规定,缺少法律法规的管控,幼儿教育便出现一定问题,且出现愈演愈烈的情况。为促进幼儿教育合理性和科学性,需不断完善幼儿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实现幼儿教育的有效变革,促进后续幼儿教育向正确方向发展。例如目前针对幼儿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对人力资源的综合性发展,做到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调控、利用。其次对当前幼儿园存在的小学化问题进行规范,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教育大纲,为幼儿教育指明方向,其次通过法律法规对幼儿教育进行规范,当幼儿园出现小学化教育问题时应及时制止并给与一定惩罚,为幼儿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三、结束语。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育是为我国幼儿奠定思想和行为基础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需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未来发展制定最佳幼儿教育方式,未幼儿未来更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2]孙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与对策[j]。学园。20xx(8):67—69。

小学教育论文

摘要:

中国画具有技巧复杂、思想深邃、造型抽象等特点,这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好中国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力。该文作者结合小学生的美术基础与认知能力,探讨开展中国画教学的思路,并分析在中国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中国画教学的实施策略,希望能通过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

中国画是我国独特的美术形式,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我国民族文化鲜明特色的绘画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之一,同时承载了独特的艺术审美思想和民族文化内涵。中国画博大精深,在创作上往往不追求对现实事物的精确描摹,而追求意境和神似,这给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中国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力。怎样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绘画原则与审美追求,怎样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技法要求和风格特征,怎样通过合理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方法,值得广大小学美术教师思考。笔者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些实务工作,对这一课题展开详细论述。

一、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思路。

小学美术教学是从基础开始的教学。小学美术基础知识中的造型、色彩、比例等是从西方现代美术理论中引入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并掌握写实性的美术绘画方法十分重要。因此,从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追求看,教师是以写实为基础开展美术基础理论与知识教学的。中国画从唐代开始逐渐向写意方向发展,对造型准确、色彩真实的追求主要存在于工笔画、水陆画、戒画技法中,而蓬勃发展的文人画主张写意,追求神似,讲究意境,而不主张对自然事物的精确描摹。因此,中国画重写意的绘画原则与基础美术教育中写实性美术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向是存在一定偏差的。这就为教育工作者开展中国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开展好中国画教学,教师应秉持如下思路。首先,教师应从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入手开展教学。教师应从中国画创作常用的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入手讲解,让学生先熟悉中国画创作方面的实物知识,通过向学生讲解毛笔的特性及其使用方法、宣纸与一般办公用纸的区别,使学生了解中国画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教师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由来和历史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认知、理解与中国画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其能够掌握中国画在绘画特征、风格和技法上与西方绘画的区别,使学生形成对中国画基本特点的认知,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风格与审美追求。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模仿中国画中的一些代表性图案、技法等,以特定中国画作品的局部为例,向学生讲解中国画中植物、山石的画法,花鸟画、人物画中一些代表性造型图案的画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理解并掌握中国画中一些典型画法的绘画技巧。最后,教师指定一些简单的中国画小景作品或局部让学生临摹,训练其使用中国画绘画工具和运用中国画绘画技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中国画创作水平。

二、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目标。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对美术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把课程总目标设定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一目标的设定为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指明了方向。中国画教学应与新课标提出的课程总目标保持高度协调,教师要注意突出中国画教学的特殊价值。因此,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设定如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美术表现形式和绘画方法,懂得使用中国画的常用工具和材料,利用毛笔、墨、宣纸等进行绘画,理解中国画的造型色彩与构图特征,感受笔墨乐趣。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设定如下:组织学生组成小组开展美术学习,通过临摹、写生等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基本绘画技巧,使学生认知并理解中国画中的常用造型与图案色彩表现形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可以设定如下:培养学生认知、理解中国画的内在动力,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欣赏理解中国画的审美思想,掌握中国画的艺术鉴赏原则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欣赏、学习中国画作品,使其认知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其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与创造力,促进其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实践策略。

1.引入故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大多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如果在中国画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讲授,使讲课内容枯燥抽象,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果把中国画教学与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联系起来,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历史、绘画工具和技法,则可以使中国画教学充满趣味,使学生把注意集中到中国画学习上。如,在讲解毛笔的知识时,教师可通过秦朝将领蒙恬改进毛笔的故事向学生讲解毛笔的由来和发展,以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毛笔知识的兴趣。又如,在讲解宣纸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汉代蔡伦造纸的小故事,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并提高其国学素养。

2.注重临摹教学,培养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画中国画创作并不主张造型、色彩与自然事物完全一致,而主张神似,追求意境,因此,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为困难的。笔者认为,教师应避免过度的理论教学,避免在中国画绘画方法的教学中一味讲解技法特征、画法原则等,而应当让学生从中国画中简单的典型图案、造型入手,通过临摹学习,以模仿已有的中国画作品为切入点,逐步通过训练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教师可以选取中国画中一些较为典型的山石、花鸟、人物等图案让学生临摹。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使用《芥子园画谱》中的一些典型图案,让学生通过临摹基础的中国画造型,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画。这样可以避开中国画在技法原则和审美追求上与小学美术教育由写实性入手的理论不相符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掌握中国画技法,逐步通过绘画学习领悟中国画的审美原则和艺术特征。

3.开展好中国画鉴赏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审美价值要开展好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怎样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美感和审美价值是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处在思维水平和价值判断力尚未完善的发展阶段,所以教师难以通过直接的口头讲解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意境、气韵等较为抽象的审美标准;同时,因为中国画并不追求完全写实,所以教师不能以色彩是否准确为标准向学生讲解哪些中国画作品画得好。这就要求教师应另辟蹊径,从优劣对比的角度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鉴赏知识。如,教师可以同时向学生展示多幅以“虾”为主题的中国画作品,其中有大师作品,如齐白石的《虾》,也有一般绘画爱好者的习作。教师将这些作品统一隐去作者姓名,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说说哪幅作品画得好,哪幅作品画得一般,进而向学生讲解优秀的作品为什么形象表现十分生动,笔法流畅,而一般的作品在构图、造型、笔法上存在哪些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同一主题不同水平的中国画作品,能够理解优秀作品在技法上有哪些优点,一般的作品存在哪些不足,才能由浅入深,逐渐掌握中国画的鉴赏方法,进而以作品赏析为切入点,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审美思想与艺术特征,从而奠定扎实的中国画创作基础。

4.举办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中国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学习中国画的热情,教师可以在布置绘画作业时,以绘画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就同一主题开展中国画作品临摹,并让学生组成绘画小组,每六人为一组,要求每组选出一幅最优秀的临摹作品参加绘画比赛。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扫描每组上交的临摹作品,并用幻灯机在课堂上播放,让全班学生评选出其中最出色的临摹作品。最后,教师给予作品被选为最优的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中国画绘画比赛,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比认识到哪些作品画得好,哪些作品画得不好,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绘画技法、原则的理解;同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脱颖而出,为学校发掘、培养优秀的中国画人才提供支持。结语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审美追求与西方绘画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避免直接套用常规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师应注意根据小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认知习惯、理解力水平等,科学设计中国画教学的方法、模式,让学生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入门,逐步熟悉并理解中国画的技法和审美思想;要注重开展中国画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意境和美感的体验性教学,让学生多观察,多临摹训练,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通过多向学生讲解中国画发展史中的一些著名作品和小故事,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其形成扎实的国学基础。这样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中国画基础,为其成长为优秀的中国画人才做好铺垫。

小学教育论文网

本学期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与指导下,坚持为教师与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着眼于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在原有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技术、新问题,不断向智慧校园的目标迈进。

一、配合教育局开展“智慧教育”专网建设。

硬件建设方面:学校教育技术管理员积极接待移动公司技术人员到校施工,详细介绍线路走向及设备安装注意事项,圆满完成硬件安装;软件建设方面,积极配合移动公司测试专网软件资源平台运行情况。认真学习“葫芦岛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使用管理方法,及时下发教师、学生及家长平台登录使用方法,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二、校园网络建设与维护。

1、本学期校园网络几次出现arp病毒攻击,首先请来移动公司技术人员锁定问题区域,然后在教师休息时段拔掉网线,再逐一连接网线锁定问题电脑,予以系统重装。与此同时,附属楼出现集体断网现象,误判为arp攻击,给网络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后来经排查,发现附属楼防水施工造成网线断掉。

2、及时重装电脑系统,保证办公电脑网络畅通。

3、解决校园直播服务器与办公电脑ip冲突,实现直播畅通。主动联系设备安装方,学习软件使用,联系移动公司进行ip划分,进行设备调试,确认直播功能有效使用。

三、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

1、本学期,我校淘汰了投影机加白板的多媒体系统,新进了18台鸿合交互一体机,实现了所有教学点位全部为交互一体机,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学校教育技术管理员认真学习机器的软硬件使用技术,及时下发培训讲义,使我们的教师尽快共享鸿合教育提供的多媒体资源。对于上一批的sct一体机,个别系统不能还原的,重装系统后,及时安装其它款的白板软件,包括鸿合白板软件都可以。

2、本学期,继续使用已经使用的虚拟光驱软件支持数学及英语等学科教学光盘资源的使用。新解决了科学学科光盘镜像文件中视频链接播放受阻问题。

3、本学期,认真钻研两个录播教室录播设备的应用,确保了学校开放日活动的顺路进行。

4、本学期,研究了开放日录制的大视频导不进软件的问题,利用暴风影音进行截取。积极编辑学校各类活动视频、音频,遇到技术问题,采取多种渠道加以解决。及时刻录保存教育教学资源。

四、信息化设备的维护。

本学期,将以前的一体机进行了维护,解决了硬件缺陷。南机房的计算机新安装了广播教学软件,主楼机房进行还原设置,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成功解决win7系统提示盗版桌面黑屏问题,解决教师机登录电子备课服务器不能登录的各类问题,从而彻底解决win7系统下局域网资源共享问题。

定期进行教育技术软件使用培训,总结教师在计算机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加强校园网站管理,及时续费,利用校园网站宣传学校教育成果及校园文化宣传。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探索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策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是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不断研究新的技术可以促进学科教学效率的提高。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新的技术,使其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小学教育论文网

学生小田,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个“不开窍”的孩子,一道应用题,老师课堂上讲过,家长又复习过,可做起来就是错误百出,一到考试就更不行了,别的同学背课文,一下子背出了,可他读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丢三落四,常用字常会错,渐渐地学习提不起兴趣。

方法:1、教会小田记忆的技巧与方法,如理解记忆,趣味记忆即把记忆内容编成有趣的生活现象,让他乐于记。

2、培养小田良好的思维习惯,独立、灵活、敏捷才是健康的思维。3帮助小田树立自信心,经常是人云亦云,总怀疑自己是错,永远也品尝不到学习的成功和甜头,再之家长切不可以“笨蛋”批评、责骂他,这样使他对自己自暴自弃,不再努力,设想:思维之泉缺乏了内部动力,是不可能充分喷涌的,多给小田一些鼓励,“试试你一定能行”“啊,,你进步了!”„„变“你能行”为“我能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教育论文网

摘要: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如何充分调动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根据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当前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对策。

学校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小学教育作为人生的奠基教育,是对孩子的未来,甚至国家的未来最有影响的教育,同时也是最难实施的教育。

因此,国家一直都对小学教育的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地在探索和改进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我国小学整体办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但笔者在长期的小学教育工作实践中,认为小学教育仍存在诸多管理方面的困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管理效率,这是值得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未能从根本上转变。

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如课程的理念、发展的理念、评价的理念、校本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但由于多年的定式思维影响,新课程的理念没有被真正内化成为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使得前瞻的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抵达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心灵,使得“课堂生成”“师生平等对话”“课程整合”等只是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笔下的一个名词。

教师仍然遵从管理者既定的大纲要求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并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缺少人文关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在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下,造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师和学生都只是被动地传授或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动性,表现为教师为了学生取得考试的好成绩而让学生死记硬背考点,而不是以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真正掌握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或者学生只是把学习作为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丝毫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他们不知道学习的乐趣和目的所在;或者教师为了学生能在文化课上取得好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培养,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2.忽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脱离课程评价的核心。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课程的评价往往只是结果的评价,忽视了过程评价的重要性。

主要表现在:(1)未对课程评价进行系统的规划,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2)过度关注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轻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锻炼;(3)评价的主体限于同行、专家、领导等,忽略了教学本身最重要的角色――学生,其实学生对于教师的认同度和课堂知识的感受度才是课程评价的意义所在。

3.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角色。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历史重任。

而目前我国小学教师的学历相对其他教育阶段较低,并且相互交流、培训的机会较少,部分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未更新,仍坚持“成绩决定一切”的错误观念,批评学生多、鼓励学生少,在学生面前树立的不是和蔼可亲而是敬畏的形象,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容易造成孩子逆反和扭曲的心理。

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教师,呈现出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教育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

部分实行包班上课的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再加上家庭的负担,使得教师超负荷运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更谈不上从事学习和教研活动。

4.学校与家长之间信息不对称。

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许多家长,好像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可以是教育的主要部分,而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学校。

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闻不问,而只是一味地拿期中或期末成绩来评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部分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时,也只是拿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直接屏蔽了孩子在学校其他方面的表现,而家长也未及时地将孩子的心理变化情况通知教师,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帮助孩子,这些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并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1.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

以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是造成教师缺乏创新和人文关怀、学生缺乏学习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直接原因。

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改变用应试教育评价模式去评价校长、评价小学的教学管理工作,不能以分数的高低、升学率的高低简单划分学校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

不仅要考核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应考核学校是否贯彻了素质教育理念,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德、体、美、劳、心理方面是否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2.以实施课程评价为主要手段,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

实施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质量监控和教师行为引导的有效手段。

小学实施课程评价应至少体现如下理念:(1)以学校为单位,系统规划课程评价机制,使课程评价贯穿于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以及教学反馈等各个主要环节。

(3)确立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作为评价判断的主体,侧重检查教师是否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是否能被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否学习到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评价不应完全标准化,而应在一定程度上尊重教师个性的发挥,支持教师课程创新,使“个性”与“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学校教学管理的第一要策是重视教师的发展。

学校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教师成长,让教师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还要积极而又创造性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

(1)学校应通过管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增加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和自豪感。

在激励制度方面,体现按劳分配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把教职工的待遇与德、能、勤、绩挂钩,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鼓励教师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多作贡献。

(2)加强教师职后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

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拓宽视野,强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彻底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解放出来,才能彻底贯彻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同时,教师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4.增强家长与学校间的信息沟通。

家长是学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家长的参与,建立一个实时的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用心,家长用爱,建立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

针对学生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帮助、及时沟通,让学校的管理和家庭的潜意识教育连接在一起。

让学生感受到,有很多人在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生活。

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者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去进行管理。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管理出现的问题更加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在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的同时,将日常的管理活动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在管理中研究,在研究中管理,不断发现、研究问题,探寻解决之道。

小学教育论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国家愈加注重小学生素养的提升,在当下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缺乏,这不符合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融入儿童文学的得到了我国教育界和儿童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及积极支持,随着小学语文课堂的不断的改革,许多的小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把握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深入了解课文的内在情感以及精神实质,进而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据历史记载远在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在刚开始出现在中国文坛上时,文学界以及教学界人士就根据其内容以及精神内涵就把儿童文学称为了“小学校里的文学”。同时也是从此儿童文学便和小学语文教学紧紧的关联在一起了。而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相联系在一块的缘由便是两者的服务主体都是少年儿童,两者所肩负着让少年儿童感悟到文学当中的魅力,细细品味中华美丽优雅的语言文字,进而提升人格品性,增长知识见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的使命与目标。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专为儿童创作、编写的或为他们所喜爱并且又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阅读对象和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基本是属于同一人群。因此,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进行中占有重要部分。而由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以及受教育程度影响的文学知识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童话、寓言、故事、卡通、动漫、科幻等类的儿童文学更加适合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理解练习等方面。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在小学语文方面的不断深入,儿童文学文章渐渐的被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当中,受到了诸多的社会人士譬如教育专家、文学学者、小学语文教师等的广泛重视,并且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诸多成效。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不断的联系在一起,为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捷径,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儿童文学深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趋势已经变得势不可挡,同时这也是中国现代学生的幸运。

通过观察分析古今中外儿童发展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就不难发现,儿童文学自出现之始就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有一样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儿童,一致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符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源泉。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起到一个快捷的作用,能够使得儿童加强对对世界的认识,不仅能够激发儿童对世界探索的兴趣以及勾起小学生对文章的好奇心,使得他们更好的进入语文阅读当中,从而是儿童文学成为更好的阅读资料。儿童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促进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因此儿童文学可以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源泉,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合理的运用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契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征、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给小学生宣传人性的真、善、美以及传播生活的美好,对小学生的品性、价值观等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并且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共同的教学目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合理的利用儿童文学,发挥出儿童文学的功能,开发出更多的小学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来源。

在五四运动之后,传统的'启蒙读物例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等渐渐的退出了教育的平台,而取而代之的便是更加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中的儿童文学。在刚开始儿童文学作品进入小学课堂的时候甚至受到儒家大儒等知识分子的“封杀”,而且在二十世纪甚至一度出现儿童文学从小学语文教材中剥离出去的现象,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进行及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优秀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被纳入语文教材当中。在当下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教材当中的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故事、儿童诗歌等等为小学生营造了一个充满美好、天真、单纯、智慧、科学、热情、理想、信念的“精神天堂”。就“人教版”中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当中不论是儿童诗歌、儿童散文还是儿童故事都较上一版所占比例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除我国外,还有许多国家早就进行了小学教材儿童文学化,比如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俄罗斯制定了“阅读和初级文学教育大纲”,通过考虑学生心理活动以及精神需求等因素,再结合儿童文学作品来使得小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现实世界。由此可见,儿童文学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教材极为重要的主要来源。

(三)儿童文学是小学教师完善教学的有效方式。

小学生处于儿童这一知识理解能力、思维直观简单的阶段,或者说是小学生思维表现为局限性,并且这一时期,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阅读能力欠缺等方面因素都不利于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并且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不得不要求学生进行机械性的学习以及记忆,使得学生过早的对语文阅读产生厌恶情绪以及抵触心理,加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儿童文学进行教学,儿童文学当中生动有趣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故事、丰富多彩的想象以及许多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能够极大的吸引儿童的兴趣,从而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激情,这样一来不仅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教师小学语文教育的进行。

儿童文学是最为符合儿童生活实际情况、儿童年龄特征、儿童心理活动的文学门类,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课堂上合理的融入儿童文学作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另外儿童文学还应根据儿童的各项特征进行更多作品的创作,以满足教育的要求。

小学教育论文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作品是文质兼美的素材,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美感,这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依托于语文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以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浅谈如下几点。

小学生年龄小、处于认知的形象阶段,而对于文中所表现的情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文本的理解。如文章所描述的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革命战士不屈不挠、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等,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述,教师如果不重视教材的挖掘,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述,并不能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文本,积极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将这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情感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烘托,这样更能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饱含激情,展开主动学习。

如在学习《钱塘江大潮》这一课时,由于大多学生并没有亲自前往观察过,并没有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图文声像功能,来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将大潮的壮丽呈现于学生眼前,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冲击与震撼,从而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文本的学习,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正所谓披文以入情,我们不仅要在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要让学生的情感延续,渗透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赏析,来深入地体味情感,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句、关键句与重点语句,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透过文字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以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作者用生动而简练的词来形容桂林山与水的特点,水之静、清、绿,山之奇、秀、险,虽是几个字,但是却能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其壮丽与优美,这样更能让学生深入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入的品析中来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优美景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语文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的重要目标,这也是让学生体会情感、提升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有感情的朗读既是信息的输出,又是一种信息的输入,学生可以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来体会文章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身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要变讲读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读、思、议、想结合起来,多一些思考,少一些讲解,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在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引领学生体会情感。

如《桂林山水》,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壮丽与秀美,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肤浅的文字层面上升为深层的情感体会。这样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喜爱,同时能促进学生深入地掌握语言,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写作水平、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情感教育也是如此,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而这远远不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与教材所能够达成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在立足课堂教学,在搞好教材教学的基础上开辟更为宽广的阅读空间,带领学生冲破教材、教参的牢笼,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与横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更能让学生在比较与对比、想象与联想中来加深情感体验,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

如学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来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是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文章,让学生来深刻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与情感。需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的主体依旧是学生,但并不是与教师无关,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的书籍,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体现阅读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这既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提升,又是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要做好检查与督促作用,以让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

总之,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情感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更能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能力,深入把握教材,灵活驾驭课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语文学科在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功效。

音乐教育论文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音乐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的课程,音乐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音乐的陶冶中得以升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构成音乐课堂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互动意识;培养;策略。

音乐教育是初中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渐渐开始产生自己的思想观念,有叛逆心理,音乐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更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用音乐来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所以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可以充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让音乐课成为有趣的、受欢迎的课程。

1提高课堂趣味,创造互动前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步入初中之后更是面临中考的压力,在学习上往往一股脑的把劲头都用在主科和自己较薄弱的学科上,而并不注重音乐课,课堂上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做其他学科的习题已经是普遍现象,但是音乐课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必须受到学生们的重视,而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对很多事物是抱有质疑的态度,教师的许多千篇一律的互动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对于音乐课的兴趣,那么互动就显得更不可能,所以让课堂变得有趣,学生感兴趣了,这才是师生互动的前提。首先,从课堂导入开始就要精心设计,让导入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播放一些当前学生们爱看的电视剧的主题曲,或者从一些有趣的音乐小视频开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目光,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和声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如果简单的从和声的基础知识开始导入,不免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可以先准备好一首要学习的和声的音频或者视频,让学生先感受到和声的奇妙魅力,问学生觉得和声好不好听,在得到肯定回答之后,询问学生信不信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班上的同学也可以唱出这样的效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一定很想知道在学习之后大家能不能唱出那样的'效果,并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就会更加投入,教师的互动也就变得轻松容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增强教学趣味,增强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还以上文的和声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就是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一个组学习一个音,最后大家一起和声,这样的教学不免有些呆板,在互动时,学生被分为不同的组之后是会产生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教师可以随机进行组配,比如在大家学习完自己的音之后,开始引导学生,可以第一组和第二组唱,第二组和第四组唱,第三组第四组在唱的时候要求第一组加进来,这样随机的进行演唱一方面增强学生内心的紧迫感,在课堂生集中精神不懈怠,同时完成教师的要求之后也会有成就感,在互动中,教师的加入也可以让互动变得更为有层次,比如,教师在每个小组里选出两个人,在每三个小组学生进行和声演唱的时候代替另外一个组的学生进行演唱,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这样充满变化的教学让学生更为感兴趣,自然也更能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2营造愉悦氛围,促进个性发展。

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的互动意识与课堂的气氛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如果在一个沉闷、毫无生气的课堂中,学生连话都不愿意说,更不用说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了,所以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欣赏并没有特定的规律和答案,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去欣赏音乐才是最终的标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说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照搬课本,让学生有教科书式的感想,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感知能力,也让课堂变得局促狭小,并不能够容纳学生的感受,学生说着口不对心的感想,在课堂学习中也就更不会付出真正的思考,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询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是自己的生活经历还是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某一本书或者是某部电影,把音乐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让课堂变得热烈,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够学会去接纳别人的意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们明确音乐是具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听了同一首曲子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过音乐也是有自身的特点的,比如,大家看奥运会颁奖仪式时,看到中国国旗升起,听到中国国歌时,大家心里都会产生自豪感,这是由于大家爱国的心都是一样的,立场相同,感受自然也就一样,让音乐课堂变成学生们展现自我的天地,让学生的个性不被束缚,在快乐中成长。

3进行充分备课,调动学生情绪。

许多音乐教师的备课不乏程式化、模式化,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的体现是很模糊的,甚至有的音乐教师的备课直接从教参上照搬,缺乏创造性。不同的学生群体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自己情感的投入,才能够把音乐所传递的真实情感传递给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调动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授《走进歌乐山》这一首曲子时,教师上课的情绪就不能是平平淡淡的,《走进歌乐山》的大背景是重庆歌乐山上为取得全中国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们,此时教师的情绪应该充满着激情,斗志昂扬,只有教师本身的情绪融入歌曲中才能把学生带动起来。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美的教育和情操的陶冶,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晶.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王莉萍.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4.

作者:刘璐单位:江苏省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优美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而且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合唱艺术,其最好的方式就是课堂合唱教学。从现行使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材中我们不难看出,合唱的欣赏与学习占了相当高的比例。以苏少版为例,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出现聆听合唱的欣赏内容,四年级开始少量简易合唱歌曲的学习,五六年级合唱歌曲的欣赏与演唱比例逐步加大。五年级上学期演唱合唱歌曲3首,欣赏合唱歌曲6首,下学期演唱4首,欣赏4首。六年级演唱合唱歌曲6首,欣赏2首。占了整个教学内容的一半以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合唱教学在整个音乐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的课堂音乐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现状分析。

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可能都体会到,合唱教学很难正常开展。我曾参加过两次教育局组织的农村学校班级音乐课开展情况的检查。当时感觉到,检查到的班级歌曲演唱数量、质量都很不错。可只要检查合唱歌曲都只唱一个声部。于是我仔细分析了原因。

学生方面:

1.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

合唱歌曲的学习对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提出较高的要求。而日常教学中,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习惯都是参差不齐的。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合唱教学的有效开展。就说音准,我曾经在两个六年级班级做了个测试,1/4的人音准较好,有一半的学生音准不稳定,还有1/4的学生唱歌直接跑调。

2.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

五、六年级学生正是生理、心理发展比较快的阶段。心理变化在音乐课堂主要表现为,个性较强,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因此每次欣赏音乐的时候都能有很好的表现。(但音乐学科光说不练是不行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但同时他们自尊心强,易害羞,不太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唱歌但不是在课堂上。总是怕唱的不好被同学笑话。单声部歌曲都很难学好,更不要说多声部的合唱歌曲了。

3.对合唱歌曲的认识不够深刻。

学生的整体合唱观念淡薄,缺乏对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合唱成功经验,兴致不高。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好不容易教会的两声部旋律,一合起来,音响效果很糟糕,声部间相互攀比,不知道协作,不注意聆听。老师们也经常发现,二部合唱分工,一声部学生往往很开心,二声部则相反,唉声叹气。

老师方面:

事实上,更多的责任来自我们老师。通过了解,很多音乐老师在日常的合唱歌曲教学中,自身就怕麻烦,缺乏自信心。教学中没有更好的办法,把合唱歌曲简单的理解成两个或多个声部的拼凑。教得机械,学生学的无味。所以就会出现只教一个声部的现象。作为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合唱歌曲的兴趣和能力。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让学生不断体会到合唱的独特魅力与美感。

以下结合自身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具体做法。

二、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1.通过对优秀合唱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充分感受合唱歌曲的魅力。

要组织好合唱教学,首先就是要提高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如何提高兴趣?就是多听。通过对优秀合唱作品的欣赏,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所以老师们千万不能忽略教材中合唱作品的欣赏。喜欢听了,觉得美了。等到真正学唱的时候,就不会被困难吓到了。我的经验是多对比着听。、有些合唱歌曲欣赏可以让学生听听独唱版本的,例:五年级上册《东方之珠》、《杨柳叶子青》等。有一些本来是要求齐唱的可以安排欣赏合唱版本的,例:六年级上册《送别》、《樱花》等,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充分感受合唱这一演唱形式对于表现歌曲形象、表达歌曲情感的巨大优势和独特魅力。对于一些优秀的无伴奏合唱歌曲,例:五年级下册《牧歌》等更加要多听、多分析,感受其魅力。

2.根据歌曲的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合唱歌曲的具体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歌曲《doremi》一课时,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完整版《doremi》歌曲的认识与表现以及对歌中各乐段二部合唱的训练和处理上。我首先是通过与学生谈话交流导入新课,了解歌曲的相关背景,让学生对1234567有一种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然后通过创编旋律,给旋律填词,给歌曲配二声部伴唱学习了歌曲的c、d两段。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柯尔文手势指挥学生演唱,使学生更好的把握音准。不断让学生感受7个音符带来的神奇魔力。紧接着完整欣赏歌曲让学生对作品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最后通过歌唱和表演,重温影片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在表演中充分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3.提高对合唱歌曲的伴奏能力。

其实,以我们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完全能够胜任小学各阶段教材歌曲的伴奏,但关键的问题是不够重视。好的伴奏,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演唱歌曲、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增强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是审美教育的有效手段。我觉得,钢琴(电子琴)伴奏应该成为音乐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日常教学中,我们的即兴伴奏往往过于“即兴”。再加上现在多媒体进课堂,我们甚至已经忽略了钢琴(电子琴)伴奏的功能与作用。如果说给单声部歌曲伴奏,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四、五级正和弦,那还能凑合。合唱歌曲就不行了,合唱歌曲本身就有和声行进,如果伴奏过于即兴,对于学生把握音准,对于歌曲表现力都会有很大影响。我倒觉得,给合唱歌曲伴奏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它的和声进行会丰富你的和弦编配,你顺着它的和声走,和弦记录下来后别忘了研究一下,可以在单声部歌曲中灵活加以运用,逐渐的,你的伴奏水平就会提高了。我习惯在备课时就将和弦标记写在歌曲上。在备课的时候,首先对歌曲进行分析,根据歌曲调式及本身的旋律走向确定和声进行、根据歌曲情绪确定织体音型,在把握住作品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技能水平进行编配。歌曲示范演唱时,努力把音乐伴奏与歌唱融合到最佳状态,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声音,音乐的情绪以及歌曲的表现力等方面加以提高和处理的时候,音乐伴奏可采用无旋律伴奏,并且可以在过渡句、高潮部分进行加花、华彩等处理。为了对学生的歌唱起到融合、烘托,更好的表现音乐,教师要把音乐伴奏的和声、力度、音色、呼吸等要素根据歌曲处理的要求进行调节和控制。让学生充分感受和声的美妙,节奏的律动以及歌唱与伴奏融合在一起的音乐美。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审美能力。

4.班级合唱比赛。

充分展示一个学校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和老师教学水平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搞班级合唱比赛了。无论是对老师和学生都是很好的锻炼、促进和提高的机会。其作用和影响远远大于校一级的合唱比赛。通过比赛,老师会下足了功夫,花足了心思,更多的了解班级学生演唱的整体情况,合理分工。丰富歌曲的表演、演唱形式、伴奏等等。显示老师对合唱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学生当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一少部分,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每一个学生。

小学教育论文

(二)文化素质掌握方面。

小学生要学习知识内容不是很难,但是标准却很高。所以对他们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这其中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如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小学教学中,对教师综合知识储备充分的要求,力求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现在的学生和老师都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期,学生的知识面有的时候可能比教师还要广,因此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候就要尽量做到“广”和“精”!这样才能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坦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奇怪的问题。

(三)业务素质方面。

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如果仅仅具备了以上两个素质,并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最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更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教学工作技能、教育科研技能、教育管理技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同事具备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方法、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如三字一话)的素质,从而具备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20xx年国家提出了“教师资格证书”需要学生自行考取的政策,20xx年开始试点实施师范类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工作。从考试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业务方面应该具备的能力:普通话测试、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教育学综合……这些都表明了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四)身体心理素质方面。

由于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小学教师具备一定的体育素质和良好健康的体魄。另外,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小学生身心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中小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师证书或者至少精修过心理咨询课程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最为一名中小学教师,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家长才会敢把孩子交到她们手中。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个基本原则。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实际上就是逐渐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文理兼备,学有所长”,以培养出具有符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教师。当今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大致包括如下模块:。

(一)公共基础课程。

主要目的在于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大学生基本的文化素质和培养水平,如思想政治、法律、体育、外语、计算机、三字一话等课程。意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专业基础知识。

(三)专业必修课。

不同学科方向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完成一定量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所专长,能多担负起一门或两门主干课程的讲解。很多高校的教科院(教育系)设有三个方向:小学教育语文方向、小学教育数学方向、小学教育外语方向。每个方向都开设了几门专业必修课,如现代汉语、儿童文学、高等数学等同时专业必修课中还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等,以使学生掌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专必修课的学习,使学生做到综合培养,具有了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四)选修课。

选修课的开设目的'是“有所专长”发展学生的特性,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选上学院或全校开设的选修课,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的设置时基于“培养多元化、全方位”中小学教师的指导方针基础上。在素质教育呼声的教育背景下,很多人开始对小学教师有更多的要求了,如希望小学教师能够为小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因为国家在中小学新教材中都增加了“研究性课题”或“研究性课题”延伸的“课题作业”。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为适应新数学课程,理应构建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的讲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此项能力。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基本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教师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现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很多高校大部分专业学生的主要授课方式,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能力。第二种方式是实践教学,即在教师的领导下,学生到学校中去,参与到实践当中去,从而能把学校学习到的知识、理论、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实践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同学咨询。避免了学生毕业后遇到问题无人指导的状况的出现。四、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展望我国由于小学教育专业创设时间短,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办学模式和指导理论,我国小学教育专的课程建设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动,很多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会面临重大的调整。如是否会取消小学教育(英语)方向学生的招生;是否会增加小学教育文科、理科方向学生的招生;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语文、数学专业课学习的课时等。这些都会很多学者和课程制定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尽管存在这么多问题。我们不可以否认,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态。笔者相信随着教学经验和办学理论的不断积累,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一定会满足社会对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各方面的高要求的。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新课改的实施,对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说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精神以及新的教育要求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从而为国家、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基于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也必须及时的整合自身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改革,不断的符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最终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尽管小学数学不像中学数学、大学数学那样枯燥、乏味,但是其教学的内容相比小学的其他科目,仍然会显得不受小学生欢迎,从而导致了小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而兴趣又是教学的关键,如果没有兴趣作为基础,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

(二)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虽然教育的改革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影响到了教学的顺利开展,绝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比如说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过于看重自身的主题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题作用等等。

(三)没有准确的把握好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既包括了开展教学活动的教材,又应该增添学生所熟知的内容,而在就目前小学数学的教育现状来看,教学内容仍然是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比如说教师刻意回避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教师过于简单化教材等等,这样不仅仅没有起到教育的目的,甚至误导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一)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及源泉,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它们还处于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其自身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及学习模式还没有良好的形成,对于知识、经验的接收往往会受到兴趣的影响。正是因为这样,在新课改毕竟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的、及时的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保证小学数学教育的顺利开展。

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

第三,鼓励小学生大胆的探讨、发言,使其能够自觉的开展合作学习,并以合作学习的氛围逐渐的养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小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尽管被动的学习也会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其质量必定比不上主动学习,更何况新课改的目的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的引导小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够转换学习的角色,也才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

第四,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就是在教学开始的'时侯,首先创设一个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自尊、自信的心理机制。

(三)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

知识、经验的初步认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习,而要想推动小学生对教学知识、经验的内化,就必须积极的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应用、不断的实践,小学生才能够更加全面的理解知识,从而将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的东西,而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也才是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

第三,融合知识与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将新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仅能够拉近小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更能够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结构,明白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帮助学生消化知识、理解知识,最终转换成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的、及时的整合自身的教学模式,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到自身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自身的实际教育特点,探索出适合的、科学的以及合理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够推动新课改的实施,才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成长、综合发展,最终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

小学环境教育论文小学环境教育论文与英语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各种环境污染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影响到了人们在地球上的健康生活。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呼声。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类文明素质的构成部分。对于环境教育来说,高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十分合适的平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熟知化学环境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现文章主要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为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环境教育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善学生环境素养的重要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高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能够满足当前我国环境教育的需求以及生态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当前生态环境中化学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由于人们严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环境保护教育而带来的后果。而在高中化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高中化学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第二,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学旨在让学生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第三,在高中化学中融入环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环境保护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强烈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习惯。

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就是将环境保护知识融入化学课堂中,结合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来进行教学,让环境教育与高中化学课堂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结合高中化学教材中不同的的知识点来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在进行硫与硫的化合物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酸雨危害、温室效应、硫酸的用途及其污染、酸雨的酸碱度测定、大气污染与防治等环节保护内容;在进行氮元素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n2o导致温室效应的过程,no2、no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的处理,磷元素与人体健康、无磷洗衣粉导致富营养化污染等内容;在进行烃类物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有机物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甲烷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氟氯烃导致臭氧层破坏等[1]。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在进行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机的结合社会生活中所涉及的化学污染与化学环保知识,这样一来不单单可以让学生巩固复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同时还能够更加清晰的掌握化学物质对人类影响的双面性,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门,化学实验拥有其他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使用各种化学试剂,并且形成各种成分复杂的废液或废渣。因此,化学实验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教师要对化学实验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切忌在实验完成后随意丢弃实验废弃物。在开展化学实验前做好装置封闭性检查,在制备毒气的化学实验中需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铜的化学实验中,可以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进行点燃处理,不单单避免了气体毒害,同时还形成了热源。又例如,在进行氯气制备的化学实验中,只需要使用碱液将尾气进行吸收处理就能够避免化学实验过程中毒气的泄露。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能够养成节约使用化学物品的习惯,指导学生对化学物品进行回收再利用[2]。很多学生在使用化学物品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都不考虑到物品的用量,往往存在着浪费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情况来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其定量的意识。例如,要制备1升的氯气,大概需要4g二氧化锰,则需要使用天平准确获取用量,不能再出现浪费的情况。

高中化学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平台。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例如,在硅酸盐工业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教授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的硅酸盐工业生产的建筑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水体污染、气体污染、固体污染十分常见,因此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来融入环境教育[3]。例如,在进行有机化学知识点的教授中,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当前空调、冰箱所使用的拂绿烃类、护肤品、塑料制品都是生态环境污染的来源;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十分容易被人体呼吸道、消化道与皮肤所吸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甚至会导致组织蛋白坏死;水体污染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现象,导致水体产生污染的原因包括无机污染、有机污染等。大气污染:在大气污染中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是主要的污染来源,硫酸厂、硝酸厂所排出的废气是重要的污染来源。学生们日常接触的环境保护与生活现象都包含着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发现的眼睛来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融入环境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中化学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高中化学教师要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根据化学教材、化学实验与化学课堂来高效的开展环境教育,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运用,将环境教育深入的融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2]张悦.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j].数理化学习,2013,(05):51.

[3]蒋娟.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j].文理导航(中旬),2015,(09):49.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在学生构建知识模式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并不是直接将知识传输给学生,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的成因及特点,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知识模式。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构建过程,也是学生求简意识得到发展的过程,但学生自己不一定能构建好“最简”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手段,特别是现代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最简单、最科学的模式。要完成这一任务,往往要通过大量的信息整合与多次模式的渐进来完成,数学领域里,不少数学问题都可以有删繁就简,寻求解题的捷径。如加法能用乘法进行简便运算,减法能用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大量而繁杂的知识需要教师给学生整理、归纳和总结。倘若教师能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贯彻求简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大有裨益。如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中心对顶点,o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可统一归纳为用“底面积乘高”求得;在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中,根据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解决有关去括号和添括号问题,可以归纳为:“括号前面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加号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减号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要变号。”

对某些知识,经常训练学生给予准确而精练的命名,是培养学生求简意识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就非常简练,给学生以活生生的范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注意,细心领悟。如角中的“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比例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分数中的“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等等,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必要时自己给知识命名,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简化知识,合理地利用,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数学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学中要创造人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数学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这一过程除了逻辑和证明外,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把数学解题过分地严格化、程序化。学生只能见到一个僵硬的数学外壳,直觉能力的光环被掩盖住了,而把成功归于解题的功劳,对自己的直觉能力反而不重视。学生的内在潜能无法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直觉思维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更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数学教育者的重视与反思。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认识问题,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教育论文

罗x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而是缺少发现好信息的心灵。赏识是孩子生命中无形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是让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也是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和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历年来多种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其数落学生的十处缺点,不如赞扬他的一个优点。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点滴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说明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肩负着育人的艰巨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基础上,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悟思想教育。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句子和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老班长为了革命,为了完成党交给的把三个病号带出草地的任务,而想办法弯钩钓鱼,自己从不吃鱼,又鼓励病号喝鱼汤,最后因饥饿劳累而牺牲等重要内容,体味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以此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决心为祖国争光的责任感;在教学《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时,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及其罪恶本质,只有对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借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认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发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法与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的原则。教师应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把功夫用在“导”上,导方法、导技能、导规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要致力于导,即把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上,使其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做”的目的。

素质教育要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体。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以教材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1将课前预习移入课堂,定时间和目标。教师讲授新课前给学生一节课预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利用工具书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字、词、句和教师所给出的预习提纲,再有难点留在课上质疑问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3.2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电教手段具有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它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直观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讲五壮士胜利完成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后,屹立于狼牙山顶峰,准备跳崖部分时,让学生边看彩色幻灯片,边听录音,这样就把五壮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而勇于献身的伟大壮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看幻灯片,描述画面,也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屹立”等重点词语,诱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直观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使课堂教学切实发挥出“主渠道”的作用,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它对学生进行全面听、说、读、写训练,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课堂毕竟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的机会,所以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提倡的“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切实抓好活动课这一辅助课程,让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是语文课的延伸。

如:朗读比赛、猜谜语、故事会、智力竞赛、表演《小英雄雨来》、《凡卡》、《奴隶英雄》等课文内容……在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独立地进行活动,他们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积极性高涨。通过活动课,拓宽了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心理,身体等素质得到发展,培养了个性,同时也促进了语文课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素质。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习,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习;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乐器进课堂”是深化音乐改革的一大举措。然而有些教师认为:乐器进课堂占用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音乐课时,学生在一节音乐课上要歌唱、要欣赏、要创造,还要学习音乐知识,如果再学习乐器的演奏方法,一节课下来一定什么都不能掌握。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里,演奏属于表现的范畴,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而且还能全面提高学生协调能力,识谱能力和合作精神,开拓音乐视野,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沿着乐器的阶梯走向神奇多彩的音乐殿堂。

一、乐器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小学低年级要求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中高年级则要求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但由于每周只有两节音乐课,再加上使用循环课本,学生平时接触的乐谱的机会很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于是通过乐器演奏提高学生识谱能力的作用就凸现出来。

学生学习五线谱的时间不长,每个音的位置还不是很熟悉,如果让学生一味的重复认唱,一定很枯燥而且音也很难唱不准。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口风琴、竖笛等乐器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一小节一小节的进行练习。先认出唱名,然后用乐器帮助找音高,再唱一唱,直至把音唱准,这样“一认一吹一唱”,不仅巩固学生对五线谱的识别能力,而且能把音唱准、唱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乐器教学能辅助学生学习歌曲。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中低年级歌曲旋律简单,起伏变化小,乐句相对较少,因此乐器可辅助新歌教学。

例如《我的祖家是歌乡》这首歌,一共四个乐句,旋律起伏不大,且节奏相似,便于学生演奏。首先我们借助柯达伊手势认识乐谱,找出相同旋律和节奏规律,并请学生拍一拍节奏,第二步听教师范唱歌谱(只出示歌谱),并用口风琴范奏。教师范奏是最直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模仿。然后学生分句唱歌普,同时进行“无声练习”,即嘴唱歌谱,手按唱指法。练习时不可以连贯完整地练习,而应当分乐句进行。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所以教学时要分乐句,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演奏第一句最难,而后会越来越容易。其实不是旋律变简单了,而是学生的演奏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分乐句练习完成之后再轻声完整吹奏旋律。教学中我还采用师生对奏接龙的方法进行练习。即老师吹奏1、3句,学生吹奏2、4句,并交换,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旋律简单,节奏变化有规律,大部分同学在很短的时间便可以完整地演奏乐曲。通过口风琴的吹奏,学生完全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为歌曲教学做好了铺垫,这时再来学唱这首歌便十分简单了。教师在范唱时,同学们一下子便会发现这首歌曲,就是我们刚才演奏的旋律,孩子们看着歌词可以直接演唱歌曲,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钢琴、口风琴、竖笛、长笛、小提琴等不同乐器演奏复杂的旋律,学生利用口风琴演奏简单重复的旋律,同样也能达到熟悉旋律辅助新歌教学的目的。

三、乐器教学有利于学生共同发展。

一个班级40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感受力各不相同。有的乐感很强听几遍歌曲就能跟着音乐歌唱,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很快学会歌曲,但也有的乐感较差,老师一句一句的教唱都很难接受。要实现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的目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这时小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对全体学生来说,我们无法降低难度让学生演唱歌曲,如果编配简单二声部学生更难掌握,因为合唱比齐唱音准更难把握。但是乐器合奏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给以任务。感受力强的同学演奏主旋律或复杂的旋律,同时教师为那些音乐感受和表现力较弱的同学重新编排简单的旋律,他们只要指法和节奏正确,就可以与主旋律配合的很好。在器乐合奏中他们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和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素质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艺术性提问。

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又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对已有认知结构进行重新组合、编码,从而更好地表述要表述的观点。当然,所提的问题要有难有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借助提问的翅膀,飞翔在知识的天空。

2.在激趣中提问。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起来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要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提问引发“头脑风暴”,同时让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有成就感。

3.在互动中提问。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一方面教师通过重复、追问、更正、启发、评价等手段,逐步引导学生向更新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去思考探究,另一方面师生可以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当老师,以此营造崭新的教学氛围。

学与思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就要教会引导、体验、领会的技巧。

1.引导。

语文课堂教学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课堂为学生的“训练场”,让学生“体验”课文内容,从而真实地体会出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像进行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课文中的激昂处来个激昂,悲伤处来个悲伤,从而促使学生不仅仅感知外在的美,还能进入内心,进行激荡情感的品味。

3.领会。

要指导学生领会课文的表达内容,使学生从中学到作者是怎样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运用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中心和体现写作意图的。

有了学与思,接下来就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练习,同时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听说练习。

听说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可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加强“听”“说”练习。

(1)制卡片。生字和词语教学,要改变课堂上教师念、学生写的惯例,可把生字、词语制成卡片,由同桌或同组一个同学念,其余同学写。生字、词语卡片,便于学生在轻松学习中进行听说训练,掌握知识。

(2)听故事。以一个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先让一个同学讲一个简短故事,其余同学听,然后让其余同学来复述故事,看谁复述得最完整。每组推举一名优胜者,周末进行一次“优胜者比赛”,增强听说训练的吸引力。

(3)做游戏。以纵向座次为小组单位,做“听说传话”的接力赛游戏。第一个同学拟好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依次传到最后一个同学,看哪一组听、说最正确,即要求说的人发音准确、听的人听正确。学生听说能力在浓厚兴趣中得到提高。

(4)用插图。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配有很多插图,可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或从上到下观察,或从左到右观察,可作适当联想,一个同学说画面内容,其余同学听后补充发言。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思维能力。

2.读写练习。

课堂教学离不开读写练习,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提高课堂上的朗读质量,又要加强课外阅读能力的训练。

(1)课堂朗读。课前听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或听课文录音磁带,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选学生试读,其余学生讨论试读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表达出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再讨论交流,学完课文再让学生朗读。

(2)课外朗读。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课外读物,每周举行一次讲故事比赛,比谁的故事最有趣、最有教育意义。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

3.作文练习。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小学生作文习惯和能力的训练。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科学的训练。要使学生自觉训练、乐意训练,必须巧妙地调动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1)口头作文。写作前,安排学生讲述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有趣、有意义的人和事,口头“说”,把思想组织成连贯而有条理的语言,教师加以点拔,然后由说过渡到写。

(2)仿写作文。对于教材中比较短小精悍的写景、写人、写事的课文,在学生学习之后可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模仿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指导学生续写,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日记作文。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有意义的人或事,都可以作为作文内容,用日记记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教育论文

美国《标准》把艺术课程作为一门类似于知识和技能性质的学科,并基于这种认识,将掌握透彻的、坚实的、全面的艺术知识和技能作为艺术学科的培养目标指向。这里的知识技能,实质上就是艺术的经验、艺术的能力,如实践、表演、创造,等等。所以,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偏重于形成学生综合的艺术能力,自然也包括基于这种能力之上的艺术实践。这种“能力—实践”培养目标系统,构成了美国艺术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对此,美国著名艺术教育家加德纳曾这样论述:“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教育视为自我表现、创造能力等自发性和个人变异的源泉。”这也间接证明了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视实践为艺术能力培养目标的理念。我国《标准》明确提出,艺术学科的总目标是“实现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这里,除了“艺术能力”外,还添加了“人文素养”这个目标。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不仅仅只重视艺术能力,同样还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素养,是基于艺术能力之上的内化于个体的一种精神经验,它包含品味、人格、自由、情操等内容。进一步说,艺术教育在我国,更多的是“成人之美”。这一点,与美国《标准》偏重艺术能力,用艺术能力“呈物之美”有着根本的区别。同时,我国《标准》在描述课程价值时,也把“创造美和欣赏美”作为首要价值。因此,无论是从增加“人文素养”目标,还是把审美作为首要价值,无不体现出我国《标准》是把基于艺术能力之上的艺术人文素养———审美目标系统作为培养目标。“在中国,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善良的情感”。这也说明,艺术教育在中国是带有强烈的人文审美情怀和价值取向的。

20世纪以来,美国的主导教育思想是心理认知—结构主义、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就艺术教育领域而言,他们主张弱化“美”的本体概念,更为强调艺术学科的独立性、学科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主张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指导方法,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形成艺术能力并付诸实践;以学科的标准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艺术技能的掌握程度,突出艺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如美国《标准》强调“艺术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术体系”,显然是直接受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影响。而我国《标准》的制定,主要是受儒家传统文化为主体,道、释等多种形态的思想体系的综合影响,同时也吸收国外部分教育思想,因而很难用某一种特定的文化思想来阐述。如我国《标准》明确指出:“艺术课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诗、歌、舞、画为一体的‘乐教’传统。”并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显然,这里体现出来的是孔子“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旨在通过用传统艺术文化方式,来达到教育成长的目的,本质上也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之”的过程。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文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通览美国《标准》关于艺术学科的性质和定位的描述,影响最大的是在顶层设计上,把艺术课程确立为一门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真正独立的核心学科,并用科学、精确、可操作的术语,在“对学生、对社会”两个层面,把艺术的功能意义表述出来。其中特别强调艺术学科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创造力方面的功能。如此,就把艺术学科的工具价值(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等)和艺术学科的内在价值(定位为核心学科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比较而言,我国《标准》对艺术学科和课程性质认识的描述,较为笼统、抽象,如人文性、综合性、愉悦性、经典性,既没有专门对艺术课程的价值进行论述,也没有对该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做出说明,仅仅认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无疑,这样的描述显得乏力和无力,不仅没有消解社会对艺术课程的模糊认识,反而进一步加重了艺术课程在我国处于“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边缘涣散状态。所以,在对学科的价值、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上,美国《标准》的阐述更系统、更深透、更到位。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中美标准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必然会给两国的艺术教育带来不同的现状和后果。美国注重学生的艺术“能力—实践”式系统培养,那么,学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可能较强;而我国注重的“人文—审美素养”式系统培养,学生可能会在艺术的整体素养方面要显得更加突出。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也是一个文化移植的社会。因此,其文化思想具有一般国家所不具有的开拓性、包容性以及多元性。各种文化共生,思想交织并存,赋予了美国多样性的社会特征。而随着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出现,其教育思想发生转向。它强调实践性、实证性、科学性,注重事实和经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追求由经验产生的实际价值和利益,把实际效能作为解决或认识问题的准则。这种思想反映到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中,表现为强调学生的艺术学习要与经验实际、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艺术的经验,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完善艺术思维。由此,不难看出,实用主义哲学构成了美国艺术教育的理论来源,成为他们艺术教育的哲学指南。与美国不同,我国具有悠久的艺术教育历史。早在2100多年前就产生了一种综合了歌、诗、舞、画等形式的'艺术教育模式———“乐教”,形成了“乐教”文化,成为我国《标准》“人文—审美”目标体系的思想来源。孔子曾经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来表达“乐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要求,反映到教育中,就必然以人为中心,通过艺术的教育,实现“君子不器”、仁厚宽德的完美人格。不难看出,正是我国的“乐教文化”思想,从本质处有别于西方的“实用文化”,从而积淀出我们独有的文化底蕴。也正是由于这种本质差别,才导致了两国艺术教育的根本差异。

这里主要是指教育经费的拨款体制。在美国,一门课程开设的经费,取决于这门课程能否争取到专项拨款;而要争取到国家的专项拨款,就必然要证明艺术课程独立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艺术课程要通过某种具体的、可量化的东西予以呈现。所以,只有通过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来证明艺术课程的学科价值,从而争取到教育拨款。正是由于这种自下而上的课程经费申请体制,进一步强化了美国《标准》“能力—实践”目标培养体系的形成。在我国,由于中小学教育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统一经费拨款体制,课程的设置,由教育管理部门统一审批,因而也就不存在针对某门课程的特殊经费。国家统一规定课程,国家统一拨款。概言之,一门课程开设和经费拨款不存在明显的直接联系,课程无须为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争取拨款。再加上社会对艺术课程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的水平,教育管理部门对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对学生艺术课程学业水平的系统评估测试体系尚未建立,致使我国的艺术教育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美国《标准》明确提出:“本《标准》为学生的评估提供一种基础,供全国、各州和地方各级评估方案使用。测验和其他测量方法在用于学生艺术学习的评估时,应该合乎效度和信度在统计上的要求。”这表明,美国《标准》要求对中小学所有学段学生的艺术能力进行统一的量化测试,以确保艺术课程的有效性和学生掌握的效度。可见,在美国,一套与“能力—实践”培养体系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评测体系已经建立。这种评测也会从另外一个方面,使得社会和师生更加注重艺术能力,以便通过测试。因为一旦被纳入测试,学生的艺术能力就会相应地被强调、被突出。反观我国《标准》,对学生主要采取“质性评价方式”。所谓质性评价,是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表现,注重学生的整体成长的一种评价方式。相对而言,它较少通过数据、实证、技能等方式呈现,并且弱化学习结果。很明显,这种评价方式,与我国艺术课程凸显“人文—审美”的培养目标系统是相一致的。

在比较分析中美两国标准后,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便随之而来,即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到底走向何方?是以“能力—实践”系统为核心目标,还是以“人文—审美”系统为培养目标?在国际音乐教育领域,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美国人莫瑟尔和雷诺为代表艺术(音乐)教育“审美”核心说,倡导“音乐教育要成为审美教育”;另一种是以埃里奥特为代表的艺术(音乐)教育实践核心说,提出建构“新音乐教育哲学”。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杜亚雄教授和管建华教授为代表,他们分别从创造主体、音乐的本质角度和普遍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主张艺术教育(音乐)以“表演”为核心;一种是以郭声健教授为代表,从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角度,认为艺术(音乐)教育应以人文“审美”为核心。这两种学说之争,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的未来路向,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鉴。首先,对于艺术(音乐)作品的创作而言,特别是音乐作品的最终呈现结果来说,没有表演,就没有作品的最终问世,也就没有审美活动赖以产生的基本载体。这是从艺术作品的创造主体角度而言。然而,对于欣赏者而言,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他无须以艺术(音乐)表演技能为核心去获得某种技能。他需要的是一颗愿听音乐的“心”和本能的耳朵。也就是说,没有获得表演的技能,并不妨碍音乐的美好形式通过本能的耳朵直达心灵,并不能阻碍音乐带给人的精神愉悦。如果以表演为核心,就等于是剥夺了一部分不会表演的人的享受艺术的权利。因而,音乐艺术的审美,不一定要以音乐艺术的表演为前提,而艺术表演则一定有目的指向,否则音乐只是用来表演,沦为一种纯粹的技艺,这样就完全抹杀了音乐的内在价值。其次,艺术(音乐)教育活动中,表演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事实意义上的表演,而是要指向回归到价值意义上的“表演”,那么这个价值是指向什么的价值呢?是艺术教育于人的价值。因为艺术教育的价值,最终通过对人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来确立,否则它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对于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能从艺术的表演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精神丰盈,人格健全。所以,审美应该成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指向。因为即使是一种技能的表演,也不应该只是一种单纯的操作技能的掌握,背后应该是一种有人文精神的培育。一种技能只有当它提高到精神的境界并以审美的态度去把握的时候,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创造精神。如果一种艺术表演活动,不能带给人心理或精神上的愉悦和震撼,那很难说,这种艺术活动是否还有存在的理由。最后,正确理解并把握审美中“美”的概念。“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他把“人类感性认识的完善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把艺术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时至今日,西方的美学一直延续这种理解的范式。而在我国,“美与善同义”。不难发现,在中西各自的话语体系下,对“审美”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按照西方理解的范式,把“美”定位为“现实感性认识的完善”和把美的对象定义为“快感”,那无疑艺术(音乐)教育就不能以审美为核心。而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美”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外延极为广大的范畴,包含与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比如“天人合一”“大美无言”,等等,它主要指的是人生情趣、心灵旨趣和精神境界等。因而,可以说,凡是在艺术活动中能引起人的心灵或精神上的愉悦的变化,凡是经由人的生活经验而上升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呈现,都可以称之为审美。无疑,西方的美学和我们的美学概念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了。西方美学把“美”哲学化了,思辨化了,抽象化了,而我们把“美”生活化了,现实化了,人化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审美”和“表演”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就艺术对于人的价值本质而言的,一个是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而言的,两者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也基于此,我们认为,“能力—实践”系统和“人文—审美”系统,前者是事实标准,即是从事实意义上来确证;后者则是价值标准,即是从价值意义上来彰显。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艺术的表演和技能的确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能力的获得,最终目的还是要指向人、为了人、服务人、完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无论是人文审美核心说,还是能力实践核心说,其实质都要回归人文、走向综合、植根生活。

艺术朝向审美,艺术表现文化。从艺术的根基上看,艺术本身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态,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包括艺术,艺术的背后是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以文化之”的过程,而文化则通过艺术的具体样态予以呈现,因而艺术在教育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学校作为教育的场域,没有艺术的教育,就等于未教“文化”。因而缺乏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体系,也就不可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因此,用人文统领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还原到文化中,以文领艺、以文促艺,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事实上,艺术属人文学科,本质是人文的。艺术教育的本质也是人文的,其目的应该是提高人的人文素养。”我们认为,艺术教育既是“以美育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文化之”的过程。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之,是指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濡染、体验,进而提升人文情怀,培养健全人格,建构完美人性的过程。它们是一个同向并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因为从概念的广延意义上理解,“美”也是一种文化,文化也是一种“美”。因而,美的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由此,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是未来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路向,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21世纪应当是教育学的世纪。”我们不难理解,说21世纪是教育学的世纪,等同于说,21世纪应是以人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学科的世纪。而艺术教育的革命应该是这个教育世纪的突破点。

首先,人们体会到了由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的享受,同时却感觉不到相应的精神愉悦和幸福感。身心失衡、麻木冷漠、娱乐至死,已然成为社会成员的共性心理特征。碎片化、娱乐化和数字化,开始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显然,这种生活样态,把人推向消解生存意义的深渊,致使人类面临精神空心的危机。而要扭转这一现状,就必须要重构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本质。而综合的艺术教育,由于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精神世界,因而具有丰盈精神、涵育生命、精神救赎的功能。它把人,从一种千篇一律的、机械的、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解救出来,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无比的情趣和快意,并在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身体化”向“艺术化、审美化”转变。其次,多元文化的发展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从文化发展的总的趋势来看,如今,生态文明的文化意识已经取代工业文明,多元文化也正在逐步取代单极文化。东西方文化等各种文化样态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文化资源的互动与对话,都将影响到未来的综合艺术教育,它也因此获得崭新的意义。随着历史社会进程的推进,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并起发展已经是可以预见的现象和必然的趋势。最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当前,以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和强调考试分数为特征的教育模式,给艺术教育造成了极大影响。它表现为:重知识技能,轻感性直观;重智识课程,轻艺术课程;重理性逻辑,轻审美情感,致使受教育者完美人性缺失,和谐身心被割裂,存在的意义被消解。“人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了碎片。”这不仅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标相背离,而且也与艺术教育在整个人的教育过程中的“奠基”作用相悖逆,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然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发挥综合艺术教育在人性建构中的多重作用。

艺术源于现实,源于生活。如果说文化是艺术的底板,那么,生活则是艺术的源泉。本质上看,艺术反映的是生活,艺术是生活整体的一部分。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没有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根基的,更是行而不远的。因此,我们认为,既然生活是人们生存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场域,那么,走向生活的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主张,要把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方法上观察体悟生活,在形式上表现生活,在结果上美化生活,使生活真正成为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的重要源泉和基础。六、结语由于中西方文化以及价值体系的不同,对艺术教育的本质核心的认识也不同。事实上,采用哪一种学说作为艺术教育的本质核心,其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多方的共识,取决于人、课程、生命、生活的关系。然而,“如果一项教育计划忽略了理性的本质方面,或者回避了生命本身那充满寓意和情感的一面,那么它充其量只是半个教育。而它导致的最坏的结果是培养出一些对生活中悦目的诗意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人。”因此,回归人文、走向综合、植根生活,应成为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