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的论文大全(17篇)

时间:2023-11-06 18:02:39 作者:雁落霞 心理课的论文大全(17篇)

范文范本可以拓宽写作者的写作视野,引导他们接触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的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论文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指人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和爱憎好恶的情感流露,如激情、热情、心境等;意志过程则是把想象、理想设法变成现实的心理过程。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论文

课堂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学生收获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效率如果不高,则势必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应适应课改形势,在学习与交流当中增加知识积累,增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对教材要深入分析,明确教学层次,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则有助于促使语文教学真正走上科学化、高效率的轨道。

讲台上,教师分秒必争地写,讲台下,学生勤勤恳恳地记,师生皆满脸疲惫,可第二天温故时教师却发现,对于前一天刚教的知识,学生已经记不全了,更有甚者还答得牛头不对马嘴。是教师教得太马虎,还是学生无心向学呢?应该都不是。绝大多数老师是敬岗爱业的,他们不缺起码的职业道德;绝大多数学生是积极进取的,他们清楚“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无须遮掩的事实是,教师教语文用功最多,教得辛苦,然而事倍功半;学生学语文耗时最多,学得辛苦,然而收获不大。这些都是教学效率低的体现。效率观念是在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而不断被明确并作为一个时代口号提出来的,我们就正处于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语文教学也应真正走上科学化、高效率的轨道。

一、教师应适应课改形势,不断学习,加深知识积淀,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素质准备。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教师如何走进新课改的问题凸现出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当前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距离。“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现象在目前课堂上还是较普遍的,教师的教学缺少必要的引导、点拨和诱发等技巧,学生成为接收的容器。

课堂成了一潭死水,缺少乐趣、活力的教学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回报。教师须通过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完成角色的转变,由“传道、授业、解惑”者上升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改革的接受者和创造者。而当观念转变之后,老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是否深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当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后,教师所要具有的就不仅仅是一桶水,而是一缸水、一池水,并且还必须是活水,继而还必须教给学生自己找水的方法。可教师的工作、生活单调,教师的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家庭,很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难免造成心理的相对封闭性。这又势必使得教师的人生视野受到限制,落后于时代,与学生产生越来越大的心理差距。心理差距一旦过大,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很难产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要从心理到学识作好提高效率的准备,需要教师主动“走出去”。在完成观念、角色转变的基础上加强与同事间的学习、交流;从现实当中积攒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作为讲课的素材;参加继续教育,自我增值。

二、研究教学材料,明确教学层次,将提高效率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学的层次关系如果不明显,势必导致过多的无效重复劳动。例如某种文体的文章,高一是这么教的,高二是这么教的,到了高三还是这么教,甚至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教与学也沿用相同的路子和方法。没有先后差异、难易差异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很好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以致许多学生直到高三还存在语文基础不牢固,缺乏起码文体意识的毛病。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做到了求同学异。就教者而言,是有较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的。在不悖于教学大纲与教材精神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作好整体教学规划。就不同年级而言,可就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由易而难地、由低而高地落实到不同年级中进行具体化训练。如作文训练:高一则主要进行复杂记叙文训练,通过写小作文的方式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高二则主要进行论说文训练,提高其议论能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高三则主要进行审题等综合训练。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那么学生学习目标也就明确,学习思路也就清晰,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提高教学效率不是教师唱的一场独角戏。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激发其学习兴趣。真正有兴趣,学习语文就无“愁苦”可言。而兴趣并不会无故产生,心理实验证明,成就感对兴趣有诱发作用。学生在语文上很少有甚至没有成就感,就打击了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对语文也就淡漠了。反过来,若能使其有所成就则能使其兴趣增加,兴趣增加则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那么,效率自然相应提高。

成就感从何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进步,而要想取得进步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许多学生抱怨语文记忆太多太难,教师不妨以教授记忆方法,提高学生记忆力为突破口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一词多义是文言词语的常见现象,可让学生通过记住例句去记住词义,这是理解记忆法;解题方法多如牛毛,学生记了这条忘了那条,教师可将解题思路编成口诀,让学生分组记忆,这是口诀记忆法;音近字、形近字易混淆,可将其分类,采用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等联想记忆法。

方法是在实践活动中摸索到的,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方法是前人或别人或自己总结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对于高明的学习者来说,最好的方法是自己摸索到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更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更符合其自身的实际。因此,它对提高学习效率作用更大。教师若能相机点拨,推动学生摸索方法、掌握方法的进程,则学生的学习效率必能大大提高。

总之,为了避免重复、无效的劳动,使学生在学习上能有更多实质性的收获,提高教学效率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

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论文

(一)教材内容缺乏创新性。

我国当前中职学校使用的物理教材内容较为陈旧落后,根本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在进行中职物理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仍然盲目的借鉴普通高中的教材模式,从而使得中职物理教学根本无法体现出中职生的学习要求。因此,中职教师本身面对的就是一个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群体,加之教学手段落后,很多中职教师无法获得某种教学成就感,他们辛苦备课、上课并批改作业,但是,却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与理解,这就让中职教师的教学情绪不佳,会严重影响到中职物理教学的效果。

(二)学校的考核制度存在不足。

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而是如同文化课那样进行教学,很多教师无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从而让中职物理教学存在着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加之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还缺乏实训环节,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的都是纯粹的理论,容易产生学习疲乏感,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学生们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

二、中职物理教学有效性缺乏的原因分析。

中职作为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校,其物理教学缺乏一定的有效性。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这些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差,因为很多中职生源都是来自于那些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缺乏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总体上来说,他们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其次,中职学生所在的学校对于物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事实上,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就是要培养出能够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并不能盲目的进行文化课教学,也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提高。此外,一些中职学校还缺乏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都仍然采用的是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有时也有些教师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但是,总体上的教学效果由于并没有充分基于中职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特点而不够令人满意。

三、提高中职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对策。

既然中职物理教学有效性缺失有着以上的几种原因,那么,我们就应该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来切实提升中职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把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根据我国教育部在颁布的`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来看,中职物理教学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其中,基础模块有七个单元,而职业模块则有三大专业类别。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职物理课程的教学也是为专业教学提供一定的服务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中职物理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有些单元可以省掉不讲,而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重点单元的内容讲解方面。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物理课堂。

根据著名的教学专家所言,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内容是什么就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一定的评价。这些实际上都不是由教师决定的,而应该是由学生或者学生的经验与兴趣等共同决定的。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物理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从而使得整个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显得有些混乱。那么,为了解决这样的教学问题,中职物理教学就应该把物理课程中的各种实用性与趣味性强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讲解,尽可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让物理课堂更好的展示学生真实的一面。

(三)采取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

中职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改革现有的中职物理教学方法,比如说项目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还可以采用演示教学法,中职物理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物理演示实验来揭发出物理中的一些本质知识点,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这样的物理课堂变得更为轻松活跃,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他们能够切实提高自身的主动学习意识与能力。当然,中职物理教师也可以把物理知识生活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他们身边,能够让他们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四、结语。

总之,中职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必须依靠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法与途径来切实提高中职物理教学的有效性。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整合教学内容,建立高效的物理课堂,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等,从而真正让中职物理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有效性。

心理健康课的心得体会论文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地人所认识和珍视,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近年来,许多学校纷纷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学习如何维护和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在我校,我也热心参加了这门课程,这篇文章主要就是分享我在此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课程内容的总体认识。

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涵盖了许多常见的心理问题领域,例如压力管理、情绪调节、人际沟通、管理时间和金钱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这样的课程设置非常切合学生的需求,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情绪问题有着积极的效果。在课堂上,老师不仅向我们传授科学的心理知识,提醒我们各种负面情绪的种种危害,而且还让我们分组讨论、交流彼此的问题,这一氛围温馨而亲切,让学习有了更多的乐趣。

第三段:我的感悟和收获。

在课程中,我最感受到的便是情绪方面的收获。在学习过情绪调节和管理的课程之后,我的情绪管理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于种种负面情绪的出现,我能够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控制和缓解,大大减轻了由此带来的烦躁和焦虑程度。在之前,我经常处于一种情绪低落状态中,而现在我学到的内容也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这让我感到非常地宽慰和欣慰。

第四段:如何应用课堂中所学?

心理健康课不仅提供了种种有用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启示了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比如,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如意时,我们可以通过适度的锻炼、与他人的交流分享、或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等方式去缓解痛苦。还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问题,在这样的时候,我们需要懂得如何平衡我们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这样有助于我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有效地解决人际问题。

第五段:总结。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学习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让我们学习到了大量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还摆脱了我们自己解决心理问题的尴尬局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感受到了自己对心理的认知和理解得到了大幅加深,同时也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必要性,我坚信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更高的认识和价值感受。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大学论文

在大学的三年里,我有幸选修了一门心理课,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深入了解不同心理现象,我对自己和周围人的感知和理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理课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世界,而且还使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综述我在心理课中所获得的体会和对未来的展望。

第一段:从人生的角度出发。

心理课帮助我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学,就是在探究人生的奥秘。曾经放在书本里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心理课堂的讲授和互动,在我的头脑中变成了有机的思维线索。我开始逐渐了解了人的行为和思维背后的原因,以及潜藏其中的秘密。对我来说,心理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人的一生是一场心理战争”,这句话深深地触动着我。正是这门心理课,让我开始关注和思考自己和周围人的心理状态。

第二段: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开始理解自己内心的冲突和情绪波动。曾经,我对自己的情绪变化感到困惑和无助,但现在,我知道了情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理反应,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来管理和应对。心理课还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心理构造,这使我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在与他人相处时,我逐渐学会不再以我的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行为和决策,而是多角度地去思考、去感受和去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我更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三段:培养正确的心态。

心理课给我带来的另一个重要收获是培养了正确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原则,即通过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来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这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都能够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心理课还教会我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通过调节每天的生活和学习节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续秉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挑战。

第四段:探索未知的领域。

通过心理课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深入了解使我对未知的领域充满了好奇心。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希望能够深入探索心理学的更多领域,了解和解决更多的心理问题。我相信心理学的发展会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帮助和启示。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的心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五段:心理课给我带来的启示。

心理课的学习给我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启示。首先,我明白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我更加尊重并欣赏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和决策。其次,我学会了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并且懂得如何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再次,我认识到积极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因此我决心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最后,我意识到心理学的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心理学的更多领域,为人类的心理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起来,在大学的心理课学习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启示。心理课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视角,而且更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了正确的心态,为未来的生活提供了指导。这门课程开启了我对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之路,我期待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为人类的心理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理健康课的心得体会论文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对的难题。于是,心理健康课应运而生。作为主要针对青少年进行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课已经成为了中小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掌握了大量心理调适的技巧,并建立了一系列对自身和他人的情感认知,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在我本人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课也给我带了很大的益处。

第二段:课程内容。

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很丰富,包括了人格发展、情感管理、生理健康和沟通技巧等多个方面。其中,人格发展这一内容教给我们如何与人相处。从中,我们了解到不同的人格类型和不同人格类型的主要特点,并探索不同人格类型之间互相合作的有效交流和思维方式。情感管理课程则引领学生们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包括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等方面,让学生们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理性处理情绪问题,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此外,生理健康的课程内容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个人身体及心理问题的了解和防护特别有帮助。沟通技巧是课堂上比较常见的内容,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说至关重要,从而帮助我们改善与他人的沟通能力与和谐度。

第三段:受益程度。

尽管我自认为是一个对自己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比较重视的人,但是在上心理健康课时,我还是意识到了自己很多问题。比如,过去我很容易受外界的因素影响而处于忧虑或悲伤状态。但是,在学习情感管理方面的知识后,我懂得了如何自我调适,逐渐缓解了内心压力。此外,沟通技巧也让我从渐渐了解到与别人交往时需要的一些礼仪及技巧,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融洽感。课程内容使我发现了自身能力的提高,提高了自我认知,让我更加有信心面对整个社会。

第四段:班级氛围。

我觉得,心理健康课的师生关系和班级关系都非常良好,老师热心耐心,经常开展各类活动来丰富课程。而同学们也都抱着积极向上的态度,课堂上互相交流的情况相当普遍,大家经常讨论自己或他人的困难,试图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种合作、共进的氛围给了我们很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并且使班级的整体水平稳步提升。

第五段:总结。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课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不仅让我们从中学习到了很多重要的知识,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比如,我们可以从中学会适应压力,在情绪管理方面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增加自我认知,提高沟通和交往能力等等。总而言之,心理健康课为我们的头脑和心灵注入了正能量,为我们未来生活提供了基本的拓展和保障。我相信,这次心理健康课的学习经验,将在我们的成长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论文

语文教学的问题颇多,近年来语文教学也倍受争议,批评的重点之一是语文教学效率太低效果不佳,其实这个问题语文教学界的老前辈吕淑湘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提出过,先生指出,语文教学花时最多,但是依然存在“少慢差费”的问题。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追求有效,而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亟需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认真思考积极探索。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对学生要达到的语文水平作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的界定。

我觉得我们在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时,常常把握不住标准,譬如以作文为例,学生作文的标准是什么?是写作尖子的水平吗?如果以写作尖子的水平作为标准,那么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是不合格的:那么是文学创作的标准吗?如果以文学创作为标准,那么我觉得很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表达技能,尤其是适应进一步深造和工作、生活需要的表达技能,这样说来,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其包含的内容就是相当广泛的,决不是拿文学创作来作为唯一的或最高的标准,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去努力追求文学模式的写作,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试想,一个将来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者是工程技术的学生,他以文学的标准去指导科学报告的写作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很早以前,我就对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作过一些思考,我觉得,文学模式和科学模式的写作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而且是学生写作发展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不可相提并论,鉴于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的写作能力,应该是基本的写作常规,这才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目标,至于更高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写作,那完全应该因人而异。

2、改革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没有高质量的阅读,就不可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般人仅仅理解成是要多读,其实还有一个精读的问题,“破”,当然指的是阅读的质量,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总有学生反映虽然读了不少,但是似乎语文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实际上这里的关键就是阅读的质量不高,我曾经作过一个小调查,我把一篇好文章发给学生,要求他们认真阅读,注意吸收,第二天我去问他们,读了之后有哪些收获,结果多数学生一片茫然,很多学生除了记得题目之外再也说不出什么了,少数能够说出文中的一些材料、几个好的句子的已是风毛麟角。这个调查就很有力地说明,学生的阅读质量是相当差的,阅读习惯也是相当差的。还有,我们语文老师都有体会,在进行总复习的时候,很多学生对学过的课文印象之淡薄实在令人大跌眼镜。所以说,如果不在提高阅读质量上下功夫,即使读的数量多,依然是不能达到有效提高语文水平的目标的。所以阅读必须保质和保量齐头并进,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关于阅读的量的问题无需赘言,下面重点说一说提高阅读的质的问题。我认为,阅读的质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基本上可以说是做得相当差的,特别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简单化、低水平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通病,教材所选文章,多数属于文质兼美的精品,但是我们的阅读教学究竟让学生从中得到了多少呢?一篇好的作品,其优点往往是多方面的,大到篇章结构,小到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如果不是细细地揣摩、品味是难以窥其奥妙的,我们讲一课一得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我认为,对于精品,我们一定要反复阅读、玩昧,把作品中的营养尽可能地全部吸收,叶老讲过一句经典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觉得这句话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对于精品,绝对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个例子,否则真的会令学生入宝山而空手归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尽可能地吸收呢?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去做:

一是批注法。

关于批注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脂评”,逐字逐句逐段地阅读研究,这对于全面吸收精品收效极大,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采用了旁批的形式,可以说正是要倡导这种传统的读书佳法,这种阅读能够引导学生养成精读细品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彻底改变以前那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值得大力推广,看似读得很慢,但实际效果却极好。

二是笔记法。

做阅读笔记无疑是提高阅读效果的又一佳法,这一做法由来已久,不再赘述。

三是研究法。

研究需要整体观照,细致探究,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通过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受到了能力的训练,一举两得,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对于引导学生研究做得相当差,最差的是根本就不研究,教师直接把答案送给学生,其次是问题的设计质量太次,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几乎不起作用,而要真正设计出一个好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实在是需要教师以相当深入的研究作为前提的。

以上三点,是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围绕“阅读”和“写作”这两个中心。我们在语文教学之中,以课堂为基础,积极地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拓宽语文与学的渠道。第二课堂的语文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主动自由,自主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比如:让学生自由组织语文课外活动小组,学生可以自由订阅有关语文报刊,从语文报刊中吸取语文营养,扩大自己学习语文的渠道。

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论文

近几年,随着小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多,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笔者对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作了初步的了解和分析,针对儿童的个性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求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笔者从本校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四个班随机抽出100名独生子女,与部分家长进行了座谈。调查结果表明:由于独生子女大多在家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反映在体育课上有的表现为以我为中心,有的自制力差,不遵守纪律;有的任性,缺乏责任感;有的依赖性强,怕苦怕累,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有的“不合群”,胆子小,躲在一边不活动。他们性格的形成与家庭的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百依百顺;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在某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忽视了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

目前,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被家长和学校所重视。笔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重视思想教育,抓好课堂常规。

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的兴趣是需要培养的,这方面教师应起主导作用。要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学应结合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明确思想教育内容,如纪律、意志品质、团结互助、文明礼貌、集体主义等教育。要力戒空洞说教,要把思想教育寓于教学之中,通过某种教材,利用某个环节或采用某种措施进行教育。例如,课始根据教学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动员;讲评时,要注意表扬好人好事,指出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进行竞赛与游戏时,要教育学生遵守规则,讲秩序,要有集体荣誉感;在进行队列与队形调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优良作风,行动迅速、准确、协调一致,养成服从集体,遵守纪律的习惯。

2.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此时简单责备、呵斥,有害无益。注意与兴趣是密切相关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越稳定,因此,体育教学必须依据大纲,结合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教材,做到既有系统性,又有趣味性。例如,教学耐久跑时,不是每次课都围绕跑道跑,而是采用跑走交替、计时跑、游戏跑、以及自然地形跑等多种形式,在作业条件更新的情况下,不觉疲劳地完成耐久跑的教学任务。课中的准备活动要多样化,克服那种“慢跑一圈一套操”的老一套。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自编多种徒手操、行进操、音乐伴奏的韵律操等等,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练习的积极性也就较高。课上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练、生动、形象,力求语言儿童化。实践证明,只要体育教学内容新颖、多样,就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意志训练。

学习是一种有任务的复杂活动,学习活动要求学生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觉行动。在课上学生不但要学习有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虽没兴趣但必须学习的东西,以达到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自觉地克服困难,作出意志努力。体育课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使体育课成为“愉快的课”。要改进教法,通过有效的教法去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如“比比看,谁投得最远?谁跳得最高?谁先完成?”等等。这些方法都可激励学生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争上游,实现学习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指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小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在促进小学生身体、智力、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共同发展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上都要注意这一问题。例如,选择难度较大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采用成队的竞赛形式,以培养团结合作精神;采用男女学生合作的形式,以培养正常的交往能力等等。

几年教学实践使笔者体会到,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并根据这些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大学论文

第一段:引言(200字)。

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在大学期间,我有幸上了一门心理学课程,并且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我不仅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为自己的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心理学课程中获得的体会,分析我所学到的知识对我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二段:情绪管理(200字)。

在心理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我意识到情绪管理对于一个人的幸福和成功至关重要。通过学习不同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放松技巧和积极思维模式,我能够更好地处理压力和挫折,保持情绪的稳定和积极。这种能力帮助我在学业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困难,并且改善了我的人际关系。我已开始更加积极而乐观地看待生活,并学会了对他人的情绪给予理解和支持。

第三段:人际关系(200字)。

在心理学课程中,我进一步了解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学习沟通技巧和冲突解决方法,我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沟通。此外,我也了解到人际关系中的尊重和倾听的重要性。这些技能不仅在课堂上有所帮助,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能更好地与同学和朋友交流,培养了更多的友谊和亲密关系。

第四段:自我认知(200字)。

在心理学课程中,我还学到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通过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价值观和信念,我能够更好地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做出决策。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更加客观地评估自己。这种自我认知帮助我更好地发展个人潜力,并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给予我指导和支持。

第五段:结语(200字)。

通过心理学课程,我受益良多。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等技能不仅对我个人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和世界。我相信心理学课程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使我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更好地管理和改善自己的情绪和人际关系。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让心理学在我的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绪和需求。

心理学论文

视知觉心理学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从视觉和知觉两方面来认知、了解事物。视知觉可以通过眼睛看、耳朵听、皮肤接触来感知、理解事物,所以,视知觉具有明暗视觉、视觉范围、视觉惰性和闪烁感等特性,可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促使人们以不同的心理来感知艺术、美术等。总之,视知觉心理学可以影响人们的感知和认知,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欣赏事物。

二视知觉心理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在对小学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借助视知觉心理学相关内容,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设计美术作品的色彩、教学背景音乐、教学视频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

1.基于视知觉心理学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原则。

第一,针对性原则。视知觉心理学表明,小学生所看到、触及的事物会影响学生的心理。为了使小学生能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在进行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发挥视知觉心理学的作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课件,保证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受活动的图像、多彩的图片、美妙的声音所感染,融入美术课堂的教学中。

第二,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以保证利用视知觉心理学设计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地应用于美术课堂中,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对于有效性原则的遵守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重突出视觉效果,保证所设计的课件可以正面地、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

2.基于视知觉心理学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一,页面视觉语言的设计。在利用视知觉心理学进行小学多媒体课件页面视觉语言设计时,首要的工作就是分析小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及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集合视知觉心理学相关知识,设计面、线、点。

(1)面的设计。对于面的设计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颜色的冲击性,合理地配置整个页面的颜色。

(2)线的设计。线的粗细、长短、形式、颜色等都会影响人们的视觉。在页面中加入线,需要注意线与面的有效结合,凸显线与面的视觉效果,以此来影响学生的心理。

(3)点的设计。点能够使人视觉集中,可以用于强调教学重点。在页面上,点的位置、大小、颜色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所以,在进行点设计时要明确通过点要达到的视觉效果再确定点的大小、颜色、位置。

第二,动画和动物图像的设计。运动的图像和动画在教学中可以准确地、形象地表达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概念。所以,在进行动画设计时首先要明确通过动画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所要达到的视觉效果,进而选择适合的动画来搭配,才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动画相得益彰,达到教学效果。运动的图像是通过视觉来影响学生,在进行动画设计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选用能够吸引学生的画面。运动的图像可以将声音与图像结合在一起,也可以选用一段视频,放入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合理、有效地利用视知觉心理学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视知觉心理学表明学生所听到、看到的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可以积极正面地影响学生心理,也可以消极负面地影响学生心理。所以,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从针对性、有效性等原则出发,合理地利用视知觉心理学知识,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正面地影响学生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参考文献。

[2]王玮.形式与规律——试论视知觉心理学研究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xx(2)。

[3]魏彩萍.多媒体教学目前状况与改善的深思[j].辽宁高职学报,20xx(1)。

心理课论文

本学期心理课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的课程,发现心理课给我带来了许多有用的待人处事的方法。老师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授课,如看电影,自我授课,互动。在这之中,让我们去发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心理环境,让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让我们学会如何更好的处理与同学,朋友,老师,父母之间的关系。教会了我很多心理学的东西,同时也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一个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确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未上大学之前,我总是很憧憬大学生活。但当我真正成为一位大学生时,我的新鲜感也随之而去了。因为来到大学后,我发现这里有很多东西需要你去适应。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眼花缭乱的学校活动,还有最重要的学习。所有的事情一起涌上来,似乎让我们一下子还来不及接受。但是学校开办的心理课却马上给我们点出了很多建议,缓解了我们的压力,让我们迷茫的大学生活渐渐变的清晰起来。

学习心理学,可以让你更加了解自己和别人。你会知道自己和别人做出某些行为,其背后的心理活动到底是什么,可以了解自己的个性、脾气以及有何不足的地方哪个。同样也可以用来了解他人,通过他人的的行为推断其内心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客观地了解世界。

如上次的自我授课。老师让我们自己找人组成小组,以小组形式来讲述一下心理现象。活动开展的很好,有的同学甚至自拍视频来讲述大学宿舍生活的一些矛盾和解决方法,让我们很好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过程。从这个活动中,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是如何学会去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去了解他人,如何去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更好的处理遇到的问题。要善于用心去观察别人,通过别人的一些行为去推断其内心活动,避免与他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更好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

而开展这么的活动中,看电影给我带来的反响更深远。老师给我们介绍的两部电影《美丽人生》和《肖申克的救赎》,都给我们指出了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这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每当看完一部之后,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都让我为这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活动有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

《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角安迪从一开始被误判无期徒刑到最后花费20年的时间挖了一条隧道逃出监狱,这一过程中,在我看来,主角的心理发生了很重大的改变。起初,他是很反抗的,因为他知道他是无罪的,但天意弄人,他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他必须接受现实。在他向瑞德购买小锤子时,他的心理已经改变了,他不再反抗,而是默默接受。但是默默接受的背后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天大秘密,他已经决定挖隧道逃出这没有希望的“笼子”。这20年里他忍受过别人凌辱,过这非人的生活。但是他的心理去再也没有在动摇过,希望是他活下来的唯一动力。他如此的坚持,都源于心底的信念。他的心理过程的变化,却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启示。他从一个自闭的人,到尝试着与他人交谈,到成为监狱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学会了如何去与人相处,如何不动声色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转眼间,学期已经到了尾声,心理课也即将要结束了。这一学期,心理课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它更多的教给我如何去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待人处事之间,学会去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情,学会去理解他人,用心考虑问题。

心理论文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付出真心、真情、真爱,一切“从心”做起,我们就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心理学论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性和深入性,我校于20xx年11月22~26日举办了题为“滋养心灵快乐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

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的主要活动有学生和家长的专题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示、心理健康宣传咨询日及心理影片展播,旨在营造全校心理健康氛围,加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此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性高,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一、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纪实。

11月22日在升旗仪式上,学校心理教师秦艳霄的讲话拉开了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的帷幕。同日下午,初一、初三年级各班举行心理主题班会。初一年级班会主题是“初中生活,我准备好了”,初三年级班会主题是“心新向荣”。本次初一、初三的主题班会均由各班的心理委员主持,班级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踊跃,有效解决了心理困惑。

11月23日下午,心理教师尚玉宁为全校学生做了有关感恩和如何调整考试心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电视讲座。列举事例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学会体谅、理解父母;同时介绍了考试的目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学习查找知识的薄弱环节,利用考试进行。

总结。

和反思。本次讲座对广大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调适自我起到了一定的排忧、解惑的作用。

11月24日下午,全校学生观看了电影《叫我第一名》。它讲述了一个患有妥瑞氏症的人,凭借着对人生的乐观心态与追求梦想的执着,如愿成为人们眼里妥瑞症患者不可能从事的职业——教师的故事。此次电影展播,帮助学生们学会了从容地正视、接纳自己的缺点,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激发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增强了追求梦想、坚持到底的信念。

11月25日是本次心理宣传周的“心理咨询日”,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学校心理学会多位专家为全校学生提供权威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心理测试和咨询,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了自己,强化了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了心理调节能力。

11月25日下午,达博教育向我校爱心捐赠心理实验器材。捐赠仪式由宋晋安副校长主持,达博教育及我校多位领导出席了捐赠仪式。宋晋安副校长表示我校会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来回报社会的厚爱。

11月26日下午,我校邀请陕西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咨询师、中国儿童基金会委员刘月娥老师,给学校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做了题为《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讲座。刘老师采用体验式的方式,使家长在活动中感受不良的亲子沟通方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笑声中反思、收益,改变与孩子沟通的心态和方法。

本周全校学生参与心理原创作品征集活动,作品类型包括心理格言、心理漫画、心理健康教育徽标、心理情景剧剧本等。作品要求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具有科学性和创意性。学生们踊跃报名参加,经评委组决定,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这项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的创作才能和个人风采,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展板也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在心理教师秦艳霄的指导下,初二年级各班心灵导师(心理委员)联合制作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战胜恐惧、告别孤独、微笑每一天、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主题。展板内容丰富,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很有教育意义。

二、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特色。

1.领导重视。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此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向全校发出通知,要求全体师生全力配合开展工作,保证了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校园网站也就本周活动进行了相关系列报道。

2.普及性高、参与面广。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学生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原创作品征集、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示、心理健康宣传咨询日、心理影片展播。每天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全体学生普及、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而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共同提高的目的。

3.针对性强。对于家庭教育讲座,我校选择了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参与此活动。11月初我校心理教师对家长进行亲子关系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并向每位家长发放调查结果和建议,同时家长给予学校反馈。本次参与讲座的初二年级的家长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亲子关系需调整的那部分人;初三年级各班由班主任在了解班级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每班选择5名需要调整亲子关系的家长参加讲座。此次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需要帮助的家长参加家庭教育讲座,可以指导他们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能。

4.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我校各年级各班设置了心理委员两名,心理教师定期召开培训会和座谈会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包括专业心理知识的讲解和助人自助技能的指导。旨在由心理委员观察并及时报告同学中存在的异常心理现象,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同学、朋友间的心理辅导,化解他们的人际矛盾,解除心理困扰,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培训会上,心理教师就如何制作心理展板、如何支持召开好心理主题班会等对心理委员进行相关培训。在本次活动周中,心理委员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他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周围同学积极踊跃参与活动,协助学校更加有效、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邀请校外心理专家。邀请校外心理专家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专业服务,是本次心理活动周的特色之一。周四的“心理咨询日”,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学校心理学会专家孙爱娟、司晓东、严静和稽亚萍老师为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现场咨询。周五的家庭教育讲座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咨询师、中国儿童基金会委员刘月娥老师,给学校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做题为《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讲座。

三、心理健康宣传周效果。

1.营造了良好校园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识,形成了人人重视心理健康、关注心灵成长的良好氛围,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消除了对某些心理学知识的误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展板由每班心理委员负责,联合宣传委员及其他学生,结合学生们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在经过调查、整理资料、设计展板版式后制作,如:《我爱我自己》通过“心中的瓶子”“wethink”“量一量你有多少水”“如何爱你自己”和“爱自己爱别人”五个板块阐述“学会自爱”这一主题,其中针对“爱自己”和“自私”两个概念的不同进行了明确的解释,消除了大部分学生对“爱自己”认识的偏见。

现场心理咨询也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发展、成长的重要性,关注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有心理困惑可以求助心理老师。纠正了一些对心理学认识的误区,消除了一些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取得一定的效果。

3.增强了学生心理自助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逐渐开始接受心理咨询服务。活动结束后主动求助心理老师解决心理困惑的学生人数逐步增多。这些表示学生希望在心理咨询后提高自身心理自助的能力,这也反映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化。

4.提高了家长亲子沟通的能力。我校精心挑选200余名需要帮助的家长,针对他们在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召开家庭教育讲座。讲座后,专家和心理教师一起为家长做了现场咨询,解答家长们提出的各种困惑。家长们表示:讲座很实用,既使自身看到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又学到了和孩子沟通的技巧。

5.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课间,各年级学生兴趣盎然地参观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并学习展示的内容,他们纷纷表示展板内容丰富,与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很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看后受益匪浅。在心理影片展播后,学生们表示,看到患有妥瑞氏症的人都可以保持乐观心态去追求梦想,自己有什么理由退缩和放弃?心理健康教育电视讲座纠正了一些学生平时存在的、常见的心理学认识误区,强化了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了心理调节能力。

6.扩大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多家报社、媒体对我校心理活动周工作进行报道,大力赞扬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工作很有意义,对我校进行了很好的宣传。

本次心理活动周在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我们相信,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出困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明年的心理健康宣传周将会更加精彩。

心理学论文

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一起被称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大人物,后来在19与该学派分裂,建立了精神分析的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并不是单独应用于个人的心理学,它考虑的是个人、社会及他们相互间的关系,它强调社会因素决定人格,强调人的社会性的一面。阿德勒提出了许多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独到见解,并将自己的这些理论应用于儿童教育中,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看法。这些看法无疑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同时也给当前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制定和实施以不少的启发。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发展观、社会兴趣概念及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方面的启示较大。下面就分别从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这两个角度来谈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内容的启示。

阿德勒并没有给社会兴趣这个概念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个阅读阿德勒著作的人都会对社会兴趣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社会兴趣从字面来看可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心理过程维度,一个是目标维度。心理过程维度指兴趣本身,目标维度指兴趣所指向的目标。从心理过程来维度来看,社会兴趣主要有以下部分组成:同情、认同能力,社会常识,合作、协同能力,价值观,独立能力,对未来社会的关心。从目标维度来看,社会兴趣范围广泛,从家庭、学校慢慢扩展到社区、社会,甚至整个宇宙;从一种归属感扩展到宇宙感。社会兴趣在这指的是自我实现、对社会有用、对人类的利益的兴趣。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兴趣的内涵十分丰富,而这些内涵几乎都属于儿童社会性发展所包含的范畴。

阿德勒将社会兴趣作为儿童精神健康的标准和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阿德勒认为把儿童培养成具有社会性的人,成为人类之中平等的一员,就必须帮助儿童发展社会兴趣。heinzher则认为阿德勒所说的高度发展的社会兴趣的人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具有先天的潜能,比如婴幼儿在没有别人教他们的情况下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同情。但社会兴趣这种潜能需要后天的培养才能发展,否则幼儿就会变得自私冷酷,因此必须从小注意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根据阿德勒的观点幼儿园是家庭的补充,幼儿园应当继续发展幼儿在家中养成的好的行为,纠正幼儿在家中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但幼儿园不能仅仅简单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因为幼儿在幼儿园消除的行为很可能在家庭中又会重新出现。阿德勒还指出“快到6岁的时候,孩子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即前面提到的生活风格。可见,幼儿园对幼儿这个时期的社会性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决定性的。

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应重点包括哪些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从社会兴趣的心理过程维度看,首先,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要侧重培养幼儿的同情、认同能力,合作、协同能力,独立能力,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其次,社会领域的课程不能忽视幼儿在入园前在家可能养成的不良的行为,教师应在幼儿入园后及时纠正幼儿在家养成的不良行为,纠正不良行为是建立良好社会行为的前提。笔者认为纠正幼儿在入园前形成的不良社会行为应是小班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首要内容。除了关注幼儿的不良行为之外,小班社会领域课程还应将重点放在让幼儿学会信赖教师和幼儿园班级中的同伴上。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这是让他们获得面对幼儿园新环境的勇气和信心的基础,也是幼儿面对社会生活的第一步。而从目标的维度看,社会兴趣的较高水平是自我实现、对社会有用、对人类的利益的兴趣。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较高目标应是让孩子实现自我,促进孩子关心未来社会。到了大班,教师应围绕这些较高目标来设计课程的具体内容,展开教学,发展孩子较高的社会兴趣,让幼儿的社会兴趣从家庭、学校慢慢扩展到社区、社会,甚至整个宇宙,从而让孩子的社会性在幼儿时期就得到充分的良好的发展。

二、阿德勒心理治疗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实施的启示。

阿德勒是一名心理学家,他的心理治疗理论由两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儿童心理发展观,一是心理治疗方法。笔者认为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启示。

(一)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了解幼儿心理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启示。阿德勒认为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社会性教育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主要是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和幼儿的生活风格。教师在了解本班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1.了解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自卑感与追求优越。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是个人成长的动力来源。自卑感源自婴儿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软弱和依赖的经历,我们知道幼儿要依赖成人才能生存,他们与成人相比总是显得无力和虚弱,不得不产生自卑感。阿德勒还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正是这种向上的意志使幼儿在产生自卑感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着补偿。从积极的方面看,幼儿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将会对自卑进行适当的补偿,将其转变为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力求朝对社会有利的方向发展。从消极的方面看,如果幼儿产生自卑情结,对自卑进行过渡的补偿,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将会导致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阻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如果能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就不会对幼儿的有些不良社会行为迷惑不解,而是会找出幼儿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从而进一步了解每名幼儿,因材施教。

2.了解生活风格。

阿德勒将个体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代表着一个人的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并表现在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风格是个体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工具,决定了个体会重视生活的哪些方面和怎样重视,赋予个体以同一性;也决定了个体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阿德勒认为在生命的第四和第五个年头,出现了起原型作用的生活风格。由于儿童年幼还意识不到自己的生活风格,它只是潜意识地表现出来。阿德勒指出健康、积极的生活风格可使幼儿与父母、同伴、教师和睦相处,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利。错误的生活风格则建立在幼儿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基础上,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利。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如果能了解幼儿的基本生活风格,则将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有更深入地了解,以便更好的开展幼儿社会性教育课程。

由于幼儿时期的生活风格并没有完全定型,教师要了解幼儿的生活风格并非易事。但是教师应知道幼儿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与幼儿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有关,特别是与幼儿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幼儿的家庭环境,这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父母的性格、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格局、孩子在家庭的位置等等。这些都影响着幼儿最初的生活风格的形成。

总之,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发展观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在实施幼儿园的社会领域课程之前,应从幼儿的心理发展动力、生活风格及人格类型等方面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社会性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来设计和实施社会领域课程,这样才能使社会领域课程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法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实施方式的启示。

笔者在幼儿园做观察时,据教师们反映每个班的儿童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有些儿童有攻击性行为,有些儿童有一些胆怯、退缩的表现,有些儿童有吮指行为等。尽管教师们在平时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努力纠正孩子的这些行为,但教师们反映实施幼儿社会领域课程中有许多困难,他们觉得社会领域教学活动难上,首要原因是教学效果不显著。有研究者指出这是由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决定的,“社会领域教育的一个特点是教学效果的非即时性。尤其是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方面的教育,更不容易在短时间内生效。”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技能要很全面,临场发挥要十分灵活。第二个原因是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不能仅靠教师单方面的教育,家长的参与、支持和配合在社会领域教育中非常重要,因为孩子的不良社会行为与家庭的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要改变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观念并非易事。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让许多教师都不愿上社会领域课程。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觉得阿德勒的教育方法能给我们幼儿教师带来关于社会领域课程实施方面的启示。

阿德勒认为家庭和学校通过培养幼儿的社会兴趣可以预防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使幼儿的精神健康发展。而对于受不良环境影响已产生问题行为的儿童,阿德勒则认为幼儿园首先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那幼儿园的社会领域课程如何实施才能有效地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呢?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阿德勒在许多学校建立了教育咨询诊所,将自己的心理治疗法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用来矫正儿童的问题行为,帮助儿童发展社会兴趣。该诊所每周举行一到两次咨询指导会议,有一位不仅懂得心理学、也了解教师和父母生活情况的杰出心理学家担当顾问来主持会议。为方便父母也参加,会议一般在晚上5、6点时召开,学校的教师、孩子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大家聚在一起,每人都提出一些问题儿童的案例,然后由心理学家提出他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开始讨论,商谈解决对策。在讨论中,专家向父母和教师建议如何来帮助孩子。这些讨论一般都以阿德勒的心理治疗理论为基础。在讨论的过程中专家潜移默化地将阿德勒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传递给了教师和父母们。

阿德勒通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改善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幼儿的社会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咨询指导会议不仅是一个帮助儿童解决问题行为的场所,也间接成为了教师、父母进一步接受专家的教育培训的地方。幼儿课程研究者虞永平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注重调查、参观、访问、观察、劳动、游戏及上课等多种教育形式的结合。”“多种教育形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和具体的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的制约下有机结合,是社会领域的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除了以上提到的教育形式外,可以借鉴“咨询指导会议”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幼儿园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周或两周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由专家亲自制定对孩子进行社会行为教育的计划,不仅可实现社会领域课程的目标,有效地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社会行为,还可加强家长和幼儿园的联系,此外也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同时如果这种方法一直持续下去,受到训练的教师也会成为具有心理学家素养的人。阿德勒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受到训练的教师非常满意,一般都会愿意继续这样的工作。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咨询会议来纠正幼儿的行为比一般的教学活动将更加有效。幼儿园应从幼儿的切实需要出发,邀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和心理学的研究者主持会议,发动家长、教师们和问题孩子一起参与,让这样一种咨询指导会议成为幼儿社会领域课程新的重要的组织形式。

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社会性教育,还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机会,使教师对上好社会领域课程的信心大增。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法主要分四个步骤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第一步:教育者与孩子建立稳固的健康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理解、信任、合作与关心的基础上;第二步:调查孩子的心理发展动力和生活风格;第三步:关注孩子试图通过不当行为来获得成功的目标,并对孩子的目标进行解释;第四步:试图改变孩子原来的目标,使孩子重新设定新的朝对社会有益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提高孩子的社会兴趣。教师可以借鉴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法,按照这四个步骤来设计、组织和实施一些社会领域的教育活动,以帮助本班的孩子纠正不良行为,重建良好的社会行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和教育对象建立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其次教师可以在参加咨询会议之后,在认真研究了儿童的个性和他的特殊问题后,专门针对这个学生的问题行为设计课程内容和教法。比如班上有一个胆怯的孩子,教师可以为孩子们筹设一次关于胆怯的讨论会。可以设置下列讨论问题:“什么是胆怯?”“为什么会胆怯呢”“胆怯好不好呢?”“怎么才能不胆怯?”来逐步了解胆怯行为的背后目标,指出该目标的局限性,帮助孩子重新设定新的对他人和自己都有利的目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讨论进行指导,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调动孩子们积极参与讨论,给予孩子充分机会各抒己见。那个胆怯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他就是这次讨论的原因,但在这种集体的讨论中,他会对它感兴趣,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而班上的其他孩子虽没有去参加咨询会议但这种讨论课也加深了他们对问题行为孩子的了解,使他们慢慢关心和同情起这些问题儿童,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对他人的社会兴趣。可以说,教师这样有的放矢的实施社会课程将更加有效。笔者认为通过专家、教师和父母的共同实践,教师们还可以和这些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一起将这些根据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设计的教学活动编成社会领域课程的教材。笔者认为这样的社会领域课程教材是真正从孩子的社会需要出发,并通过实践检验能指导幼儿社会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幼儿园需要的教材。

三、小结。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关注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他的理论对幼儿社会性教育的许多方面都具有启示作用。一方面,笔者认为阿德勒提出的社会兴趣理论启示我们纠正幼儿在入园前养成的不良行为,这应是小班幼儿社会领域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还启示我们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应侧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认同能力、合作能力、独立能力,让孩子了解基本的社会常识和社会价值观,促进孩子对未来社会关心。简单地说就是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应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兴趣朝更高的水平发展,最终促进幼儿实现自我。另一方面,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心理治疗理论启示我们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首先必须建立在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动力和幼儿生活风格的基础上,并运用像阿德勒提出的咨询指导会议这样新的组织形式作为已有社会领域教育形式的补充,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授社会领域课程的信心,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更加有效。

心理学论文

思想是领导教学方向的核心表现,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和创新,使得教学安排和计划更加人性化、灵活化,但是有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太深,虽然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古板老旧的教学思想却在脑海里根深蒂固,以至于在新的制度下用旧的教学思想去思考,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2.教师身份的狭义性。

现在的教育制度已经呼吁广大教师“以学生为教学基本”,转变教学方式,由于过去教育将教师的身份定位过高,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不能达到一种亦师亦友,默契合作的关系,这也是由于教师对自身的身份定位过于狭义,即教师就是教学过程的主导人,学生必须要听从教师的命令。

3.教学手段的单一性。

现代很多学校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基本是照本宣科,书本概念,死记硬背,而学生无论如何必须要记住这些概念,而是否会用,有怎么用,完全看学生自己体悟能力。部分教师觉得教学应该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一个过程。而对自身的教学手段没有进行反思和修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大,学生也没有学习的欲望。

4.教学目标的主观性。

人在看待与自身有关的事物,通常会把事物引发的不利问题归咎于事物本身,而不会想到是自身对事物的影响造成的。而有些教师教学也是如此,根据成绩以及学生表现主观判断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被定为“九等”的学生将会对自己感到自卑,对学习丧失兴趣和热情,甚至还会引发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是教师对教学目标过于主观化看待导致的。

二、以教育心理学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1.了解学生心理,为教学打好基础。

学生心理是学生行为和思考动向的一个参考,而当教师发现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或心理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动向分析,对症下药。为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观察:思想方面,学生的思想是学生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关注自身发展、对个人目标的选择趋于理性和务实的体现。而对学生思想的观察主要包含学生是否对近期国家大事有充足的了解、是否懂得礼貌和传统美德,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是什么,是否染上恶习等;情绪,学生的情绪是学生心理特点的直接表现,例如有些学生胆子较小,上课害怕回答问题,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有的学生进行学习计划,但是行为懒惰,结果只是纸上谈兵,这是缺乏自律的表现;有的学生受不起挫折,遇到困难就犹豫、逃避甚至放弃,这是缺乏自励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反应学生进取心和能力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满脑袋记着概念、理论,但是考试时用不出来,不会用,这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体现,而有的学生学不进去,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意志薄弱,不能围绕一个目标作长期不懈的努力,浅尝则止半途而废。即使勉强学习学不会、学不好,这是没有学习兴趣的体现。教师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将为后期教育提供正确的参考方向。

2.教授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探索学习。

教师要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教学并非知识理论的死记,公式定律的灌输,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学习怎样探索创新;学习怎样为人处事,学习怎样自我提升等。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也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源泉,而学生也能由此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面对挫折不惧怕,面对困难不退缩,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内心的人,这也是心理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3.保证平等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平等教学是教师对职业的尊重,对学生的负责态度,相比传统教学的等级分化,平等教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即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褒奖和肯定,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帮助和鼓励。平等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作客观的个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心理教学为手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与此同时,由于教学的平等性、和谐性,让学生的心理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加亲切,从“良师”转向“益友”。

三、

结语。

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将是我国教育行业由“以教为主”向“以育为主”的一个重大转变,而合理利用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将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都带来巨大影响,我国教育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将教育心理学成功转化成一种教学过程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每个教师继续探索研究下去。

心理学论文

摘要:

从广义上来讲,投资心理学就是研究投资主体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狭义上来讲,投资心理学就是研究公益市场参与者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关键词:投资;心理;股票。

投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时常的接触到它。比如说:你在做生意赚钱后,你会考虑这笔钱该去干吗?对大多数人来讲,最好的地方就是银行。因为我这样既可以赚钱又可以让钱生钱,这是民众的投资心理。而对于股民而言,他们投资的对象是那些有前途的公司,有前途的行业。为什么这些股民会有这样的选择吗?因为他们受到投资心理学的影响。

有一则古老的华尔街格言说:市场是被两个因素驱动着――恐惧和贪婪。很多人会说,贪婪在20世纪90年代高科技泡沫期间主导了市场,而在最近一次金融危机中,则是恐惧情绪控制了人们的行为。尽管这话说得没错,但这种界定未免过于简单化了。人类的头脑和情感如此复杂,仅用恐惧和贪婪情绪来解释人们在决策中所受到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的。

证券投资心理学这门最近二十多年才兴起的新型学科,反映了科学发展向着基础与应用并重以及有关学科相互吸收融合共进的时代潮流。从心理学来看,投资心理学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部门,一个崭新的分支领域,与当下人们经济生活、投资行为、增值心理莫不们经济生活、投资行为、增值心理莫不息息相关。投资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一种瑰宝。投资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经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点。而针对股民而言,股神巴菲特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不要贪婪,不要盲目跟风,不要投机。”投资作为一种金钱与数字的游戏,其有“投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吗?不可否认,投资是一门科学,投资者需要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和财富知识的基础然后再做出理性的判断。但投资也是一门艺术,不是说只要你永远超人一等的智商就可以了,它还需要你具有超人的胆量,敢于创新的精神,具备某种直觉某种悟性。

也许,你会觉得投资是一种取巧的生财的方式;也许你会把投资与赌博划等号;也许,你会对投资有一种恐惧或者不信任的感觉。那么,我会觉得你的投资心理没有摆正!刚刚在你的眼中的只不过是投资的一些负面影响,其实投资是你针对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赚钱渠道作出判断之后而作出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你必须要克服过度的自信和缺乏信心两种极端心理。同时又必须掌握对自己心理的调节,进而达到调整自己的情绪,思维,意志等心理过程的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你考虑投资时,你的周围肯定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更有可能有许多人的劝告,阻扰,还有嘲讽,偏见等等。此时此刻,你就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相信自己的判断,不放弃任何一丁点商机,也许其中会有挫折,但是真真的财富往往就在那么小小的挫折中。

投资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生存的手段。在投资中我们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在投资中,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许,不同的人对于投资的目的不同,但不可否认我们都想做那个大赢家,想在投资中无疑需要自身的努力,而投资心理学则会教会我们更好的投资,因此投资心理学对我们的发展尤为重要。期待我们在投资中走的更远吗,飞的更高!

那么,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投资者的性格特征呢?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的行为方式。投资者的性格特征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证券营业部中经常会看到某些个性鲜明的投资者,如1996年的大牛市,没有实行涨跌停板制度前,有的投资者就专门追涨杀跌,那时的股票一天涨20%-30%是常有的事。到1996年年底,居然有两只股票一天涨100%以上,追涨杀跌就是这种股民的性格特征之一;有的投资者年年解套年年套,总是喜欢在高位去追买热点股票,形成一种习惯性上套,被套住了从不愿认赔割肉,等待来年解套以后,又忍不住杀入其他的股票,最后又被套一年,这也是一种性格特征;还有的股民总是能买上黑马股,总是骑不住,要么赚点小钱被震荡出来,要么不赚钱或赔点小钱,然后仓皇出局。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我们称之为一贯性操作偏差。这些一贯性的操作偏差形成了不同投资者的独特性格。某些性格特征在某些投资者身上屡屡出现,真的是像命运一样难以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尽管气质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但性格却是相对容易改变的心理特征。那么投资者为什么会难以改变自己的性格呢?为什么会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投资者对于自己的性格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说他们不认为自己的失败是由于性格的因素造成的。因为每一次被套的股票都不相同、或每一次股市下跌的原因都与上一次不同,似乎每一次失败者与性格没有关系。其实,这恰恰是症结所在。所以,我们认为《投资心理学》这门课程对我们投资与理财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投资心理学》这门课程的作用甚至于远远超过了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证券投资心理学,李小梅,证券导刊,20xx.10。

文档为doc格式。

心理学论文

视知觉心理学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从视觉和知觉两方面来认知、了解事物。视知觉可以通过眼睛看、耳朵听、皮肤接触来感知、理解事物,所以,视知觉具有明暗视觉、视觉范围、视觉惰性和闪烁感等特性,可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促使人们以不同的心理来感知艺术、美术等。总之,视知觉心理学可以影响人们的感知和认知,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欣赏事物。

二视知觉心理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在对小学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借助视知觉心理学相关内容,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设计美术作品的色彩、教学背景音乐、教学视频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

1.基于视知觉心理学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原则。

第一,针对性原则。视知觉心理学表明,小学生所看到、触及的事物会影响学生的心理。为了使小学生能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在进行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发挥视知觉心理学的作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课件,保证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受活动的图像、多彩的图片、美妙的声音所感染,融入美术课堂的教学中。

第二,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以保证利用视知觉心理学设计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地应用于美术课堂中,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对于有效性原则的遵守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重突出视觉效果,保证所设计的课件可以正面地、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

2.基于视知觉心理学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一,页面视觉语言的设计。在利用视知觉心理学进行小学多媒体课件页面视觉语言设计时,首要的工作就是分析小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及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集合视知觉心理学相关知识,设计面、线、点。

(1)面的设计。对于面的设计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颜色的冲击性,合理地配置整个页面的颜色。

(2)线的设计。线的粗细、长短、形式、颜色等都会影响人们的视觉。在页面中加入线,需要注意线与面的有效结合,凸显线与面的视觉效果,以此来影响学生的心理。

(3)点的设计。点能够使人视觉集中,可以用于强调教学重点。在页面上,点的位置、大小、颜色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所以,在进行点设计时要明确通过点要达到的视觉效果再确定点的大小、颜色、位置。

第二,动画和动物图像的设计。运动的图像和动画在教学中可以准确地、形象地表达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概念。所以,在进行动画设计时首先要明确通过动画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所要达到的视觉效果,进而选择适合的动画来搭配,才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动画相得益彰,达到教学效果。运动的图像是通过视觉来影响学生,在进行动画设计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选用能够吸引学生的画面。运动的图像可以将声音与图像结合在一起,也可以选用一段视频,放入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合理、有效地利用视知觉心理学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视知觉心理学表明学生所听到、看到的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可以积极正面地影响学生心理,也可以消极负面地影响学生心理。所以,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从针对性、有效性等原则出发,合理地利用视知觉心理学知识,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正面地影响学生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参考文献。

[2]王玮.形式与规律——试论视知觉心理学研究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xx(2)。

[3]魏彩萍.多媒体教学目前状况与改善的深思[j].辽宁高职学报,20xx(1)。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