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观潮语文教案(实用22篇)

时间:2023-12-02 21:48:15 作者:笔舞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能够促进教学的有效沟通。四年级教案是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计划,对知识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安排和总结。要编写一份较为完美的四年级教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许多有特色的水果,河北有苹果、鸭梨,新疆有葡萄、哈密瓜,海南岛有香蕉、椰子,同学们知道自己家乡有哪些特色水果吗?其中,有一种水果被誉为“江南奇珍、百果”,猜猜它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梅”)。

2、你们喜欢杨梅吗?用一句话来说说你喜爱它的理由。

(1)小小的杨梅到底有何魅力能让作者如此喜爱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轻轻地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要把课文读通顺,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段序。

(2)反馈交流: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与大家一起分享。(随机正音)。

(3)学生举例说(金柑、杨梅、桑果……)。

(4)学生齐读课题。

(5)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齐读课题。

(6)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7)边读边做记号。

(8)个别读。

三、再读课文。

感悟情感、升华主题。

四、三读课文。

梳理文脉、指导写作。

1、过渡:通过第一遍的朗读,我们解决了生字的读音问题,并且能把课文读通顺了。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能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用笔划出来,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或体会。(学生自读感悟)。

2、反馈交流:

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杨梅果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第三自然段)。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

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的杨梅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第六自然段)。

3、感情朗读:品读了课文,我们发现整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情意读一读整篇课文。

(1)有自己特别喜欢吃的水果吗?想不想把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介绍给大家吗?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他喜爱的杨梅的?(再读课文理文脉)。

(2)根据回答形成板书,理清文章思路。

(3)作者按一定的顺序,通过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嘴品尝等方法向我们介绍了他最爱的故乡的杨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4)学生体会作者爱故乡的感情。

(5)回顾全文。

五、作业超市。

学生自主作业。

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的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上月出的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发丰富的想象力。

4、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海上月出的壮观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象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情感。

月升月落,月缺月圆,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领略的却是我们这些平原上的孩子很少见的海上升明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跟随作家峻青一起去欣赏海上月升那奇美的景色。(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解释课题: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请解释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题,体验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要求认识的生字,还要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色?

3、刚才我们跟随作者初步领略了海上夜来月出,皎月当空那动人景观。现在谁愿意用你真情的朗读带我们大家再次走进大海,走近明月,然后说一说观后的感受。

三、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1、根据阅读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找出你喜欢的地方读一读,把喜欢的理由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2、汇报交流自己喜欢的地方,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延伸,积淀情感。

1、学生汇报自己课前查找的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并把这些诗词写在积累本上。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检测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读课外读物中《明月情思》,读后谈谈收获。

4、课后在读一读课外读物中《故乡月光》一文。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到了海边,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海上月升初的绮丽、辉煌,另我们陶醉;月升后毫无纤尘之境,另我们感叹,真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揭示课题29剪枝的学问。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的,不理解的生字。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剪枝远近闻名疯长挥舞。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疯长远近闻名挥舞养分吸收营养。

(2)指名读一读。

(3)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领会部分词语的意思。

(4)指导书写生字:嚓疯靠注意间架结构难写的生字。

3、自由轻声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相机指点。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5节,出示“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

“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个事情中得知的?

齐读第5节。

2、学习1、2节。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认为?

(2)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3)自由读一读1、2节。

(4)读了射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从哪里可以看出?

王大伯剪得多,从哪里可以看出?

剪掉这么多的枝条,我非常不理解,我是怎样问王大伯的?这两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我的不解之情?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1、2两节。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导读。

(4)我听了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指导朗读这几句。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4)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读最后一句。

(5)看看下面的事件中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

兵不在多,而在精。

妈妈常劝我考试要丢下思想包袱,才能考好。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小结: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这里面还真有学问,要不然它怎么会运用到各个方面呢?所以,我们平常做事也要注意这个道理。

(6)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地生活。

四、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教案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师:昨天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多音字“间”的读法并组词,理解间隔的意思)。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脱鞋绾裤,理解绾的意思)。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必须(脱鞋绾裤)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并再次齐读课文)。

3、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自主寻美,体会情感。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听要求: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注意多音字“行”的理解)。

a、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还有几个新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我们来读一读。怎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呢?(生自由回答)。

b、我们合作读读,老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试一试。(读时速度渐快)。

c、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进水里,是有人指挥吗?(没有)没有人指挥,大家的动作那么的整齐,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依次解释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并有感情的读。

2、一行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谦让)。

假如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并请同学上来表演这个情景体会这一美好品质)。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1、每天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走搭石,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走搭石呢?人们又会怎么做?(抱着小孩的妇女、帮她把孩子抱过去)。

2、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家乡人的美好品质。其实会有很多很多人来走搭石,尤其会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走搭石。请同学动笔写一写。请用上“假如来走小溪边,家乡人会”这样的句式写上一两句就可以了。

看到这一道道风景,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搭石、赞搭石吗?(他还赞美了家乡人的美好品德)所以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师生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你能从平常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吗?请把它写下来,注意把小事的细节写清楚。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特点。

3、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根据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件)美丽的原野,美丽的桃花水。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桃花水”。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

3、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个词语?

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尝试精读感悟情感。

同学们真棒,两次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一)水声如什么?(音乐)。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4自然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

3、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

4、教师引读第3自然段,全班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二)水清如什么?(明镜)。

1、由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6自然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

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学生自由练读。

4、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播放音乐)。

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1、三月桃花水,声如竖琴之音,清如春天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第7自然段。

2、读到这儿,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3、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繁星(七一)。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繁星(一三一)。

大海啊!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冰心,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人教版四年级的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及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最普通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教具准备:

优美轻柔的乐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来到了乡村人家,谁能说说乡人家的哪处景物给你印象最深?

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瓜藤攀檐鲜花轮绽雨后春笋。

鸡鸭觅食院落晚餐织娘催眠。

二、研读品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你喜欢的一处乡村风景美美地读读,并说说喜欢理由。

2、读时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语句并做上记号,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在脑海勾画美丽的画面。

3、全班交流。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4、请用心去朗读,把乡村的可爱美景读出来。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三、整理回顾。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齐读。指名读。配乐)。

3、讨论探究:“独特,迷人”什么意思?那怎么理解?它在文中什么作用?

4、请选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象配乐朗诵,在次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四、激发兴趣。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评赏,教师的点拨,了解火烧云色彩的绚丽和形状的变化多端。激发学生爱美、爱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评点中了解火烧云的特点。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整体入手,捕捉重点。

1.回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那绚丽的霞光把地面照射成了一个多彩奇妙的世界,而天空的火烧云又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神奇、美丽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颜色、形状)。

2.指名学生读书,师生评点。

评:读的流利、正确,洋溢着喜悦之情。

语言活泼,充满了对火烧云的喜爱。

3.过渡。

二、师生互动,精读精评。

1.自由朗读第二段,想想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2.讨论,交流:

生评:颜色多:红通通、金灿灿……。

师点:屏显相关文字、颜色。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

生评:颜色多: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

师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出天空可能有的其他颜色。

生评:颜色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师点:引导学生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含义。

(屏显以下文字:)。

(1)、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2)、有时红通通的,有时金灿灿的,有时半紫半黄,有时半灰半百合色。

生评:形状多:马、狗、狮子。

生评:形状变化快:一会儿、眨眼间、跑着跑着……。

师点:其实火烧云就像一幅幅抽象画,只要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天空中就什么都有。看,天空里又飘来一朵云。(屏显动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展开想象,说出云朵的变化。

3.小结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又多又快,同学们可以用哪两个词来概括?

引导学生说出:五光十色、瞬息万变。

三、总结学法,赏读课文。

1.火烧云实在是太奇妙了,可还没等人们欣赏够,它就下去了。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余兴未尽)。

引导学生概括出写作方法:仔细观察,发挥想象,注意积累。

3.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火烧云的神奇与美丽,选择你最喜爱的一段,用最饱满的感情读一读。

4.齐读。(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乡下人家》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文章语言质朴,采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读之,正如作者所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学情分析。

《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作者紧扣“独特、迷人”,向我们展示了乡下人家所具有的特色。根据中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对故事内容感兴趣,而散文“形散神聚”,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学生不容易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诵读和品味为主。教学中首先抓住题眼,从学生较熟悉的场景入手,激发学生读的欲望,然后通过不同的朗读要求,引导学生不断与文本对话,自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对美的感受,逐步感悟课文内涵,体会其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字所描绘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开展交流、感受美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发现家乡的美、自然的美,由衷地喜爱家乡、喜爱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在品味文字的基础上体味乡下人家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教学过程。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尊严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只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事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咙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

点拨,揭示中心。

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并试着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调换顺序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2、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积累运用词语。

3、能自己读懂小故事。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

5、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词语。

2、难点:进义词词义的区分,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交流共享。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词语。

奶牛牛奶。

图画画图。

蜜蜂蜂蜜。

牙刷刷牙。

水池池水。

山上上山。

2、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4、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

二、日积月累。

(一)是“读读认认”;

1、投影出示字词。

2、组内交流说发现。(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3、游戏识字。

*卡片认读生字提示。

“姓、警”的正确读法;

*任意抽卡片认读。

*送信游戏。

*同桌互读,全读对的给同桌画颗星。

4、自由练习读词语,扩词练习。

(二)是“我会填”;(“我会填”是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

1、说说每组的两个词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2、结合生活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3、说说差别。

4、填空。

(三)是“我会读”。

“我会读”是阅读《鲁班造伞》这篇短文。

1、学生默读明意,自主识字。

2、朗读感悟:鲁班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3、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想法。

4、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或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2、展示自己做成的可爱的小制作。

3、小组交流、汇报制作过程。别人讲的时候,听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讲的同学要作解答。

4、小组推荐做得好、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展示、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5、评一评谁的小制作做得好,谁介绍得好。

6、将学生的小制作办成一个展览。

二、展示台。

1、导语: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你碰到美的东西你会怎样?(生交流。)。

2、展示:与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图片与材料。(内容不限)。

3、全班交流自己的搜集途径。

4、总结:每个人交流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每个人交流一个思想你便得到许许多多的思想,原同学们,时时处处不忘留心美的事物,不忘将美与他人分享。

5、为此专题办个展览。

三、作业布置:搜集李白与杜甫的相关资料。

四年级语文教案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诵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青岛的喜爱、赞美之情。

3.了解文章巧妙的结构安排和优美的语言描写,欣赏文章写景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青岛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学生:搜集有关青岛的资料。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春深似海”的含义。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人入胜,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五月青岛的美景图(远处是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水,近处一片翠绿掩映,沙滩上游人尽情玩耍……)。请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教师相应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遇到生字查字典学习,独立感受:五月的青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感受青岛的美。分组分段读,在读中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受五月青岛的特色

1、学习第一、二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介绍了五月青岛怎样的特色?

(2)理解“娇艳”,学会运用。

(3)再读,边读边想象五月青岛的花海,说说它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4)有感情地朗读,同学相互评议。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说说五月的青岛山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学习三、四段。

(1)读三、四段,思考“春深似海”的含义。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春深似海”的?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勾画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赛读,引导积累好词佳句。

(4)第四段描写了人,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请学生再读课文。

二、学习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2、我们以后写景的文章应该注意什么呢?

3、教师小结:我们以后写这类文章也要注意紧扣景物特点,注意用词的准确,可适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三、朗诵,强化感悟

1、朗诵全文。

2、畅谈此时对五月青岛的感受。

3、试着用不同层次的颜色描绘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五月的青岛

花 五彩缤纷

海 春深似海 春深似海

人 充满朝气

四年级语文教案

1.运用“读中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文本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

3.运用“读中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

2.积累8个描写场景的成语和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3.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创设情境、讨论的方式感知如何在读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写字的好习惯;积累词语;背诵古诗《鹿柴》。

难点: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知道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作者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而我们读者要了解这种感情就必须看到超越平面文字的画面,学了本组课文,你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先一起来看看几名学生的发现吧。

2.生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

3.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

4.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5.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

6.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听”声音,“闻”味道。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说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1.自读带点的词语,要求读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小组交流:任选一两个词语描述事物。

4.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再大声地读出来。

三、书写提示

1.出示文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回想这是哪篇文章里的句子。

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3.读旁批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明白如何把这段话写好。

4.在写字本上书写。

5.评比。

四、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素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鹿柴》。

2.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顺,并尝试着读出节奏。

3.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落日的余晖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总结: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王维的诗来读一读。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四年级语文教案

1、学会9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了解一些有关马的典故,积累一些有关马的成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阅读相关的文章。

3、初步了解马在我们中华民族中的象征意义和重要地位,认识、体验、感受中华民族关于马的悠久文化,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这文章,激发学生主动阅读

四年级语文教案

1、采用逆序式欣赏模式聆听乐曲主题,感受大象悠闲自在的样子和神态。体验乐曲中低沉的音色、诙谐的情绪,表现大象憨厚、可爱的样子。

2、采用衍展式欣赏模式聆听乐曲主题,探究乐曲不同的主题旋律,启发学生感受、表现大象的挤奶动作,体验合作、自主学习的快乐。

3、采用表现式、创造式欣赏模式分组创编动作,体验、表现大象的愉快情绪。

感受、体验、表现大象诙谐、活泼的情绪。

聆听并演唱乐曲的主题旋律。

课件音响图片头饰。

一、导入部分。

阶段目标:采用逆序式欣赏模式导入课题。

大家请看屏幕。

屏幕出示:大提琴的图片。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乐器?

师:你们听过这件乐器发出的声音吗?说说。

播放大提琴的音色。

师:请你来形容一下倍大提琴的音色。

师: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用这件乐器表现什么样的动物?

播放主题1。

你觉得这段音乐在描写哪种动物?

师:圣桑运用了倍大提琴厚重的音色,形象的表现了大象憨厚、可爱的样子。

我们一起再来听一下刚才的主题。听后告诉老师音乐是几拍子的?

法国的圣桑。

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

听后发言。

猜想。

自由发言。

聆听乐曲主题5。

二、新授部分。

阶段目标:采用分析式欣赏模式引导学生了解乐曲的主题。

理性欣赏。

1、聆听主题一。

播放乐曲主题。

师:出示乐曲主题,我们再来听。

师:这段音乐好象在描写大象干什么呢?

师:大象怎么走路呢?

师:播放主题一进行模仿。

师:找一部分学生进行模仿。

2聆、听主题二。

师:大象走累了,停在大树边休息啦,请听下面这段音乐,播放主题2。

师:这段音乐给人什么感觉?你能表现一下吗?

师:分组表现。

3、聆听第三部分音乐。

师:经过短暂的休整,大象又恢复的`一开始的神态,我们听,播放第三部分乐曲。

师: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

师:谁注意到作品是怎样结束的?

师:音乐是怎么开始的呢?

播放乐曲的引子。

4、完整聆听作品感受乐曲节拍。

看谱听主题。

走路。

生模仿。

聆听音乐进行模仿。

表现主题。

聆听主题二,进行想象。

自由发言。

自由表现。

几人一起表现。

聆听。

自由发言。

用动作来表示音乐结束。

完整聆听作品15。

创编部分师:我们已经比较了解作曲家创作的意图了,现在,我们帮助还不太了解他意图的人们,用动作来表现作品。

师:分组进行表演集体做动作。

分组展示13。

三、拓展部分。

师:我们一起看看乐队的现场表演好吗?观看乐曲视频材料5。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又欣赏了法国作曲家专门为儿童写的作品《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另一首作品《大象》,《大象》是其中的第5首,以后老师再为大家介绍其他几首作品。

四年级语文教案

从大地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书上做批注。

怎样理解文中的“你”?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背诵诗歌。

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你”。

1、指名回答。

2、小结:文中的你指读者、指所有人。大自然的一切有生命的精灵。

1、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3、随机设疑: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板书:……)(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落叶、石子……)。

4、听课文录音,放动画课件,再次欣赏诗歌,感受大地的宽广胸襟。

激发情感,以写续情(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也按耐不止自己的话语,想来说说吗?对你想说的人、物敞开心扉,大胆的说出来吧。

也尝试着用课文中出现的“假如。”“即使。”关联词语,仿照课文的前四段,来抒发你自己的感情吧。

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继续使用大地对万物的角色,也可以换位说说万物对大地的话语;也可以离开书本,自己设定说话的对象。

背诵诗歌。

填空。

本诗体现了大地母亲博大的()和()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一切生命()()()的博大情怀。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相关课件等。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快乐】同学们,快乐经常萦绕在我们的周围,什么时候你觉得特别快乐呢?

二、初读感知,用“心灵”体会。

三、精读品味,抓“意外”品读。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小男孩却两次让保罗感到意外,最终让他明白“给予是快乐的”道理。

品读第一次“意外”

【课件出示:句子】

保罗想到的是“得到”,而男孩想到的却是“给予”,这是他们两人想法不同的根本所在。试着读读这几句话,把这种强烈的反差读出来。

品读第二次“意外”

【课件出示:这一次,男孩又让保罗吃惊了,保罗是怎么想的呢?而小男孩呢?】

保罗以为男孩想到的是自己,而男孩想到的却是他人。

车子开到了男孩门口,小男孩背出了他腿有残疾的弟弟,对他许下了……

【课件出示:句子】

反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课文中谁把什么给予谁感受到了快乐?】

四、课后总结,感悟升华。

保罗为这一对兄弟感动了,他把小弟弟抱进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在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五、快乐作业:【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24给予是快乐的

男孩保罗

给予得到

他人自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

认识2个生字,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想想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了解课文记叙的顺序。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学生自学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再通过练习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并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录音机、投影片。收集有关泉水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泉水是从地下冒出的水,它是那么清澈,那么明净。它是大地母亲的乳汁,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作者家乡有义演清泉,泉水不但又绿又深,而且谭底还会不断冒出一串串彩色的、像珍珠一样的水泡,乡亲们称它为“珍珠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听到的景象,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 学生谈谈自己想象到的景象,再次激发阅读兴趣。

三、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学习生字。

1 先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再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珍珠泉的神奇景象,并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

2 对第一次的想象内容进行补充,并让学生读读画出的有关语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根据学生选择的句子进行组合,把选择同样语句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气浪读,讨论自己的体会。有特殊见解的学生可以独立学习,教师与他们交流。

(2)各学习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反复诵读,教师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品位,随机教学生字“嵌”和“筛”。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并通过读让其他同学听出你们的理解,听出你们的情感。在指导朗读描写珍珠泉周围景物的语句时,启发强调“绿”字,和三个“那样”,读出珍珠泉的绿、深、清,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指导朗读描写潭底冒水泡的句子,引导学生读的轻松一些,好像在夸奖活泼可爱的小孩,读好两个“照在”、一个“照在”和三个“!”,读出变化,突出作者的赞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讨论交流中,对第一次想象的内容进行补充。

(3)让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其他同学倾听,对他们的想法进行补充、质疑。

(4)齐读全文。

四、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1 (出事投影)课文先介绍了珍珠泉在 ,接着重点描述了珍珠泉周围的 ,以及谭底冒出的 ,最后抒发了作者对珍珠泉的 之情。

2 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五、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要求自己工整、端正,不遗漏标点符号。

六、小结,激发习作和课外阅读的兴趣。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了美丽的珍珠泉,它是多么清、多么绿、多么美啊!我们被这美妙的景象所陶醉。其实我们家乡、我们祖国还有许多美丽、神奇的地方,它们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宣传。希望同学们向本文的作者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手中的笔来描绘祖国、家乡美丽的河山。也可以去调查、查找资料,如果有类似的文章,可以推荐给同学,大家一起欣赏,一起学习。

摘抄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四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教师在细化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细读文本,确定具体学习内容。

《桂林山水》排比句“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通过先赞赏后描述的写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学生感悟积累、练习表达的佳句。

1、通过品读,引导学生学习“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

2、学会运用“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来写身边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来写身边的景物。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讲解法、练习法。

欣赏导入。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请你默读想象,想一想:这句话写了什么?出示:静、清、绿再听老师读一遍,想想这句话写得美吗?美在哪里?你想学会这种写法吗?明确学习主题:学习“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

品读感悟1、句式对比,感悟用“先赞赏、后描述”的句式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2、感悟排比句式朗读起来整齐美,节奏美。

3、感悟从多角度来写景:感觉、视觉、想象后的比喻句。

1、回顾用“先赞赏后描述”的句式写排比句的方法,多角度写出具体形象写出景物的特点。

2、提供图片,景物特点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总结1、让学生通过想象读、听范读、对比读,思考读等方法,便于感悟积累。

2、选取的内容来源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优美的图片,多彩的语言,便于调动兴趣、指导和实践。

3、随文练笔选取学生最常见、最熟悉的美景,更有效果。前有铺垫后有实践,水到渠成。读写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语文四年级教案

这篇看图学文有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配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能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把观察、阅读、想象结合起来,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本文时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古诗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引导学生看图,再结合文章来学习,通过阅读来加深理解。

布置学生购及有关长城的图片或文字资料长城的风光资料片、投影片

2课时

理解图意及文章的内容,指导学生朗读。

一、默读“导读”,了解学习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1、请同学们讲解,老师及时加以表扬。

2、老师补充几首古诗。

3、简介长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地域,各自在形势险要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犯,将原先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且连贯起来。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明代为了抵御外敌,前后修筑18次,图上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三、观察图画

1、学生自己观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说说长城的形状、样子,指名说说(特别提问学习后进的同学,及时加以鼓励)。

2、同学间互相说。

3、自读课文,看看文中怎样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长城的起始点,体会长城的长,请同学读一读书中有关“长”的语句。

2、自由读第一段。

3、指名读。

五、学习第二段。

1、再次观察长城的近景图,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补充:八达岭居庸关一代的长城,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端厚5、7米,女墙高一米,的确又高又坚固。

2、指名读第二段。

3、同位间指出垛口、城台等的位置。

4、朗读第二段。

六、自学第三段。

1、读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2、有感情地读一读。

3、理解“思考练习”3的前两个句子的含义。

(1)“很自然地想起”是因为长城雄伟坚固,结构合理,谁来到长城也会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并发出由衷的感叹。

(2)一个“才”,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赞美。

七、自学第四段。

1、自己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读第四段,读出自豪之情。

八、小结。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想法?多谈一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2长城

伟大的奇迹高大坚固

歌颂劳动人民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加深对长城的认识,理清课文的条理,激发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二、深入了解。

1、同学们说说自己收集的故事,老师给予表扬。

2、听了这些故事,大家谈感想。

三、指读课文,再联系图,了解长城的构造与用途。

四、进行朗读训练。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

五、理清课文条理。

六、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背诵,可一段一段地背诵,也可按自己的方法背诵。

2、教师指导后进的同学背诵。

3、指名背诵,交流经验。

七、听写字词。

八、请几名同学当小导游,介绍长城。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知道的有关长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长城

概述长城长城脚下、长城上感想

远近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读、背、想象水乡优美的环境,感受水乡的民风、民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主动积累优美词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水乡行》,上节课,我们学了小诗,知道了作者水乡行的顺序,谁还记得?指名回答。

谁给大家读读小诗,让我们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指名读诗。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静等)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诗,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多读几遍,想想你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勾画,交流。

1、第一小节。

1)重点理解“水运铺”,说说自己的理解,以及想到了什么,云倒映在水中,成了水乡的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水乡的路吧!出示图片。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2)还从”一把橹”中体会人们进出庄都是划船的。

你是从那个字看出来的?

假如你就坐在这轻摇的小船上,划过水云铺成的路,你想怎么读?

看图指导朗读背诵。

2、第二小节。渔网做门帘

1)水乡真的是那渔网做门帘吗?渔网挂满了树,严严实实的,就像是门帘。

2)渔网多。你是从那里体会到的?抓住“挂满树”来理解。

3)这里的人家很少。从“几户”来体会。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渔网的多,水乡的静。

3、第三小节

景的美。重点体会“榴火自红,柳线舞”的景象.。

1)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同学们说石榴花红的象火一样,你是从哪知道的?

你们描述的这么美的景,作者只用了几个字?(两个字榴火)

你们在读读,作者的用词怎样?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

2)刚才有的同学提到了柳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微风吹来呢?

作者用了那几个字来描绘这一景象?(柳线舞)

在此体会比喻的写法及用词的精炼。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红花绿柳眼影下的水乡吧!看图片朗读背诵。

这么美的景确是“家家门前锁一副”,人们都干什么去了?

(去稻田了)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4、引出“要找人,稻海深处”。

1)具体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见过大海吗?那蹈海什么样?引导学生想象“稻海”。出示图片。

指导读这一节

2)你还想到了什么?

有序多只青蛙在叫,蛙声一片。教师播放声音。可是“一步步踏停蛙鼓”

你有什么感觉?(安静了)引导学生体会“踏停蛙鼓”的由闹到静的变化。

指导朗读。

3)这红花绿柳,可人们却无暇欣赏,这里的人怎样?(体会水乡人的勤劳)

5、第五小节。

1)想象“暮雾”的景象。

你怎么知道是晚上呢?抓重点词语来理解。

你觉得暮色中的水乡怎样?出示图片并指导朗读。

2)从“儿童解缆送客中”你又读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水乡人的热情好客。

1清晨我们坐着轻摇的小船来到了水乡,暮雾之中,我们又带着留恋离开,让我们再读读诗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节。(对读)一把橹把我们迎进了水乡,一手好路又把我们送出了水乡,诗歌还做到了首尾呼应。

2我们再来齐读小诗,体会他的妙处。配乐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比喻的写法,首尾呼应等。

介绍水乡行的主题网站。

四年级语文教案

1、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处处、时时、慢慢”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积累“撕心裂肺、死去活来、挣扎、呻吟”等描写病人痛苦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像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再写下来。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医华佗在行医中总结经验,反复试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了解华佗发明麻沸散的经过,感受华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优秀品质。

2课时

多媒体

媒体出示: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1、我们学习12课,指名读,跟老师写课题,注意:“醉”左边西里面有一横。

2、齐读课题,读了后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

(1)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谁?

(2)麻醉剂有什么作用?

(3)他是怎样发明的?等等。

3、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初读课文媒体出示:勉强、凑巧、挣扎、大夫、折了腿、撕心裂肺出示图片,介绍: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出示: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有一位的大夫叫华佗。由于他医术高超,被人们称为“神医”。

出示:“高超”泛红。初读课文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文中找找答案。

正音,读准词语:勉强、凑巧、挣扎、折了腿、撕心裂肺

重点解决(1)、(2)问题

1、解释“麻醉剂”。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找找句子,再看看它对病人有什么作用?文中指麻沸散――一种中药麻醉剂。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读句。

2、谁是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华佗)用书上的句子介绍华佗。

a、什么叫“高超”?能不能给它换一个词?

b、谁能变换一下句式再来介绍一下华佗?研读课文

出示:华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看到()。

出示:华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看到()。又想起()。出示:第二次手术做完后,病人竟没有一点儿痛苦,人们十分惊讶。华佗也觉得很奇怪,就问抬汉子的人:“?”抬汉子的人回答道:“ 。”

出示:8、9小节的内容。出示: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出示:这样,华佗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他的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

出示:华佗,三国时,东汉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鼻祖”。华佗从小就喜欢读书,通晓各种经书和养生的学问。他立志以医救世,为民众解除病苦。华佗行医遍及很多地方,深受群众的爱戴。

学习2―7小节

4、读课文第四小节,完成练习。

(指导学生先用课文中的说法说,然后再换一个说法说。)

5、这句话是什么句?

(1)指导朗读。

(3)根据问题提出讨论。联系上下文,完成填空。(指导学生给“任人摆布”换个说法)

(4)华佗这样想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前面的句式上加上:“又想起()。”

(5)从中看出华佗是个怎样的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7、师生合作读2―7小节。

8、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当第二次手术做完以后,病人竟一点儿痛苦也没有,人们十分惊讶。想象一下,这时,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练一练,说一说。 小结:前面我们通过读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提出问题及深入思考的方法理解了课文、体会到华佗是一个能为病人着想的、有良好医德的'人。

学习8―9小节

1、华佗究竟是怎样发明麻醉剂的呢?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默读8、9小节,用学过的抓重点词语提出问题的方法先找出这句话中的重点词,然后根据词语提出问题,并设法解答。

2、先交流第8小节,根据学生交流,点出重点词语:时时、处处。

(1)华佗时时、处处搜集,这说明了什么?(写出华佗随时随地都注意观察,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3)“终于”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写出了这项发明是极不容易的,华佗为取得理想的效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交流第9小节

(1)根据学生交流,重点词语泛红。

(2)“第一个”“一千多年”等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麻沸撒是医学上的重大发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超前和发达、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值得我们自豪。)

(3)齐读句子。(赞美、敬佩)

5、简单介绍华佗。

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华佗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因为他具有善于从最常见的和偶然的事件中发现问题并刻苦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因为他具有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好品质,他不愧是神医。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将来也能创造出一个个世界第一来,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华佗深感不安病孩痛得死去活来沉思醉汉任人摆布终于时时留心,处处搜集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