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打瞌睡的硬币(热门18篇)

时间:2023-12-06 13:59:41 作者:紫薇儿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

1.喜欢参与科学探索活动。

2.初步感知一些惯性现象。

活动准备。

1.积木若干。

2.一元的硬币若干、直尺。

活动过程。

1.摆积木。

“摆积木,盖高楼”,教师带幼儿把积木摞起来。

教师:不好了,看,从下往上数第四块积木缺少了一角,这样楼就不坚固了,我们要把它拿出来。(一动,积木会倒塌。)教师:精心垒起来的积木一动就倒塌了,幼儿会很沮丧。

接着引导幼儿去垒一个硬币塔。

积木楼一动就倒塌了,我们就垒一座可以动却不倒的硬币塔,好不好?

2.不倒的硬币塔。

在光滑的桌面上垒起10枚一元的硬币塔。

引导幼儿思考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动手实验。

引导幼儿反复实验,探求其中的原因。

3.探索。

教师:为什么硬币塔不会倒呢?

引导幼儿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幼儿理解:这是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操作过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根据感受谈谈)。

4、教师小结。

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操作过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根据感受谈谈)。

4、教师小结。

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会打瞌睡的房子教案

教材分析:

《打瞌睡的房子》是一个在静谧中开始、在热闹中落幕的有趣故事。房子里的朋友们在一个下着雨的午后昏昏欲睡,大家不知不觉地睡在了一起,整个房子都是静悄悄的,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我们将本次阅读活动的重点放在:观察(故事人物的行为变化)、想象(有趣又合理地猜测情节)、表现(通过角色扮演等加深理解)。

活动目标:

通过仔细观察绘本中“从打瞌睡到醒来后”的画面,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画面的动静变化带来的有趣体验。

活动准备:

自制大图书,两种类型的音乐各一段(安静与热闹的),多媒体课件(表现跳蚤的动态以及故事发展的视频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引入情境。

1.师:你们知道什么叫打瞌睡?你们见过谁打瞌睡?那你们见过打瞌睡的房子吗?

3.播放音乐,教师语速缓慢地讲述故事的开头部分。

(二)观察理解,猜测想象。

5.师:在这个打瞌睡的房子里,还有一个小家伙没睡着。瞧,它来了(ppt演示跳蚤的动态)!

6.师:这个小家伙叫跳蚤,你们知道跳蚤会做些什么事?(会跳很高,会咬人)这个会咬人的跳蚤在打瞌睡的房子里会发生什么事?答案就在书里,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三)自主阅读,理解情节。

2.师:他们醒过来的时候分别是什么样的?大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3.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里的朋友们都是怎么醒来的(在热闹的音乐中,欣赏多媒体课件,教师扮演奶奶,邀请五个幼儿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配合教师的旁白,生动地演绎故事情节)。

老虎打瞌睡中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喜欢玩科学小游戏。

2.了解眼睛的延时现象。

活动准备:

1.铅笔若干。

2.小长方形卡纸、彩笔。

3.自制绘画作品:老虎、笼子。

活动过程:

1.图片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请幼儿注意观察铅笔上贴画的`变化。

2.幼儿制作。

教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让其他小动物也到笼子里睡觉?

制作方法:

(1)在纸的一面画上一只小动物,另一面画上笼子。

(2)把卡纸贴在铅笔的中间。

3.教师请幼儿试试看,并小结。

操作:把自己制作的特别的铅笔转动起来试试看,看看小动物是不是能进到笼子里。

小结:铅笔转动起来后,小动物进到笼子里了,这就是眼睛的延时现象。

教师小结:如果慢慢击打。你的硬币塔是会倒的!击打的时候,要快!

《打瞌睡的硬币》中班教案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操作过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根据感受谈谈)。

4.教师小结。

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打瞌睡的房子中班教案

1、仔细观察体会绘本中从打瞌睡到醒来画面,感受动与静的变化。

2、感受画面中叠加式的睡觉方式的趣味性。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一、导入:

教师做打瞌睡的动作(引起幼儿兴趣)师:你们知道我刚才在做什么吗?(要睡觉了,很困)总结:像这样昏昏欲睡的样子叫做打瞌。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来做一做打瞌睡的动作。

一.感受“静”

师:你们见过打瞌睡的房子吗?出示ppt图片师:看了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想睡觉。感受下着雨灰蒙蒙的色调,有一幢打瞌睡的房子,在雨中沉沉地睡着,让人想睡觉)教师缓缓讲述:有一幢房子,打瞌睡的房子,房子里每个人都在睡觉。

ppt下一个画面师: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狗睡在了小孩身上,猫在伸懒腰)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幼儿猜测:猫睡在狗身上。)猫睡在狗身上,狗睡在小孩身上,小孩睡在老奶奶身上,那谁会睡在猫身上呢?(引出老鼠)(老鼠睡在猫身上,可能吗?)老鼠果然睡在了猫的身上。

老鼠的身上会有谁?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原来是一只不睡觉的跳蚤!

师:这样的睡觉方法好玩吗?你们想来试一试吗?邀请6名幼儿担任角色,进行表演二.感受“动”

ppt下一个画面讲述:不睡觉的跳蚤,咬了老鼠一口!制造紧张气氛师:跳蚤咬了老鼠一口,猜一猜老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跳起来)幼儿观察老鼠跳了起来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幼儿猜测ppt图片出示师:你发现了什么?(猫跳了起来,很惊恐)猫是被谁吵醒的?(老鼠吓了猫一跳!)师:猫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胡子伸直、瞪眼睛)师:请一位小朋友模仿猫醒过来的表情动作(瞪着眼睛、胡子伸直)由个别幼儿1名模仿到集体模仿猫跳起来惊恐的样子。

ppt下一个画面师:我们看看接下来发生什么事。(猫抓了狗一把!)师:狗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张大嘴巴,耳朵竖起来)集体模仿师:猜猜接下来谁也醒了?(小孩)讲述:狗踢了小孩一脚!小孩醒过来是什么样的?(四脚朝天)幼儿模仿ppt下一个画面讲述:小孩撞了老奶奶一下老奶奶把床都压垮了!

师:他们玩得可真开心!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们玩得很开心?(跳起来、每个人都笑眯眯)ppt下一个画面师:打瞌睡的房子还在打瞌睡吗?你从哪里看出来?(有彩虹,光线变亮了、窗户打开了、大家在院子里玩耍)引导幼儿观察教师总结:彩虹出来了,照得整个房子很明亮;门和窗户也打开了,好像打瞌睡的房子睁开了眼睛)提问:

师:打瞌睡的房子与不打瞌睡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故事,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抛硬币》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判断能力、解决能力及学生间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

1、cai课件。

2、分小组:2人一小小组,6人一大小组。每大组一个组长,一个助手。

3、每两人准备一个硬币。

4、每小组一个罐子,罐里有6个乒乓球(3个白球和3个黄球或6个白球或6个黄球),每组两张统计表(表1、表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有些游戏又好玩又有许多小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几个这样的游戏,好吗?

你在游戏里能发现它的小秘密,你就是最棒的啦!

二、学习游戏,引导探索,在游戏中发现秘密。

1、看课件,问:小朋友们在玩什么游戏?(抛硬币的游戏)。

每人抛三次,与同桌说说你每次的情况。

3、指名汇报情况。(请多几位学生汇报)。

我第一次是()面朝上,第二次是()面朝上,第三次是()面朝上。

师:根据刚才几位同学的汇报,你想说些什么?

……。

(引导小结:抛硬币落下后,正面、反面都有可能朝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

(引导小结:硬币只有两个面――正面和反面,所以落下后,正面、反面都有可能朝上。这就是抛硬币游戏的小秘密)。

板书:有可能。

游戏二:石头、剪子、布。

1、课件演示小朋友们在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2、跟你的同桌玩一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猜5次,并说说每次结果有哪些可能。

1、指名汇报结果。(多请几位学生汇报)。

……。

……。

(引导学生回答:可能是我赢,可能是我输,可能我们平手。)。

老师小结:猜的时候,赢、输、平手都是有可能的。这就是“石头、剪子、布”游戏的小秘密。

游戏三:摸球游戏。

(一)师:现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罐子,每个罐子里都有6个乒乓球,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摸球游戏。

1、请同学们听好比赛要求:

(1)、小组长做好记录(每一小组发有一张记录表,即表1),其他轮流摸球,每人摸一次。

(2)、助手协助小组长:要求摸球的时候,要闭上眼睛,一个同学摸完要做好记录,再放进去,另一个同学才可以开始摸。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好。

(3)、摸球的时候,不能争,也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在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摸球游戏。

3、汇报结果。

师:请小组长汇报统计结果。

生1:我们小组摸到白球()次,黄球()次。

……。

(根据汇报教师在在表格内填数)。

4、让学生观察表格中各小组汇报的结果,发现不同,想一想为什么?

……(为学生留有时间思考)。

2、请小组长把罐子的球全部倒出在透明的缸里,举起让组员及其它同学看,再说一说为什么小组的结果会有不同。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发现为什么不同”

如:我们小组有3个白球,3个黄球,所以我们有的摸到白球(2次白球),有的摸到黄球(4次黄球)。

我们小组全部都是白球,所以我们小组只能摸到白球(6次白球)。

我们小组全部都是黄球,所以我们小组只能摸到黄球(6次黄球)。

7、引导小结:有白球,有黄球,摸出1个球时,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只有白球,摸出1个球时,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是其它颜色的球。

只有黄球,摸出1个球时,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是其它颜色的球。

这就是摸球游戏的秘密。

板书:不可能。

一定。

(二)学以致用。

1、回答教材第92页的问题。

2、完成教材第93页“连一连”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意见、想法。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还有另一种说法吗?

游戏四:数字转盘。

1、师:这里有个数字转盘,我们来玩“转一转、比一比”的游戏。

2、请听规则:看老师转两转,请你把转到的数字填在你的表2上。

注意:转第一次就要马上把第一次转的数填在其中一个数位上,再转到第二个数时就填在另一个数位上,然后跟你的同桌比一比,看谁的数大,谁就赢了。比三次。

3、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数转,学生比较。

(课件演示:教师点击那个数指针就转到那个数)。

如选择:46。

38。

79。

4、师:说一说你能获胜的策略(办法)。

指名回答。

……。

小结:在转数的过程中,第一次转到大的数(如7、8、9)就把它放在十位上,如果第一次转到小的数(如0、1、2、3、4)就把它放在个位上,这样取胜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可能性的问题。比如说:太阳从西边出来是不可能的。

……。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抛硬币》的教案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接触不确定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感受,获得直观的体验。教学时,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有趣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猜测、实验、探索、验证的时间,使学生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自己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我校是一所全州闻名的学校,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室里配备了电脑,为使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了条件,非常有利于低年级的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开展丰富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市区,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中我一直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学生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了解周围的事物,从数学角度去发现、分析生活。我班学生比较喜欢体育运动,特别是足球,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有关足球的活动。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的手里有一枚硬币,猜猜这枚硬币在我的左手还是右手?

(学生进行猜测)。

生: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

(评析引入比较自然、合理。)。

师:你们瞧,硬币在老师的右手。

(出示硬币)。

(评析刚提出问题没让学生进行猜测,就让学生做试验验证,没有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可让学生猜测,再验证。)。

(二)实践验证,探索求知。

(请一学生抛硬币,其余学生做记录。)。

(评析这种游戏简单、易操作,应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单,谁愿意告诉我硬币落下后的结果是什么?

生:硬币落下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板书:可能)。

师:就像大家说的那样,硬币落下时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不确定现象。

(评析此处若能就抛硬币深入展开,引出不可能一定更好,下面活动太多,没有层次有些杂乱。)。

师:为了表扬大家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新知识,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吧?

2?活动二:摸球。

(出示袋子)。

师:这里有1个袋子,我在里面放入3个红球、3个绿球。如果从袋子中任意摸出1个球,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请同学们来摸一摸。

(小组合作摸球:小组长装球,记录员记录,其余同学摸球。)。

(各小组的记录员汇报摸球的情况。)。

师:从摸球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摸到的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绿球。

师:在盒子里能摸到黑球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因为我们没有装黑球。

师:除了不可能摸到黑球,还有什么颜色的球不可能摸到?

(板书:不可能。)。

生:不信。

师:谁来摸摸看,注意观察,看谁最先发现老师的秘密。

(学生摸,老师猜。)。

师:老师怎么猜得这么准?谁发现老师的秘密了?

生:老师袋子里全是蓝球,所以摸出的一定是蓝球。

(出示袋子里的球,板书:一定。)。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生:想。

师:请这三组的同学分别在袋子里装10个球,让老师不可能摸到红球;这三组的同学请你们也分别装10个球,但是要让老师一摸就摸到红球;这两组的同学请你们也装10个球让老师有可能摸到红球。装之前先商量一下,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装好。

(评析让学生在活动中反馈什么现象是不可能可能一定,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确定不确定现象的理解。)。

(三)实践应用。

1?活动一:结合生活经验,分析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师:同学们通过抛硬币、摸球游戏发现,生活中有的事是可能发生的,有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的事是一定会发生的,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判断一下这几件事是可能、不可能、还是一定会发生的。

(1)西瓜变桃子。

(2)我们会长大。

(3)明天会下雨。

(4)人要喝水。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你能举出事例吗?

(学生举例)。

2?活动二:足球比赛。

(课件播放:红队和蓝队举行了一场足球比赛,比赛中,红队和蓝队各踢进一个球,比分是1比1,整场比赛马上就要结束时,红队得到一个罚点球的机会,准备射门。射门后比赛就结束。)。

师:同学们,比赛马上就结束了,红队能踢进去吗?

生:可能踢进去,也可能踢不进去,我希望他们能踢进去。

师:如果红队踢进去了,比赛结果会怎样?

生:红队一定取胜。

师:如果红队踢不进去,比赛结果又会怎样?

生:红队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四)课后小调查。

师:请同学们课后调查一下,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是一定发生的,什么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把调查的结果记录在你们的数学日记中。

四、教学反思。

1?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抛硬币作为帮助人们作出两难选择时常用的方法在生活中运用很广,因此,从抛硬币这一生活现象引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使学生产生想弄清抛硬币背后存在的数学事实,从而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抛硬币的探索中。

2?以猜想实践验证为活动主线,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体验事件的可能性。

对数学的认识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教学中安排了抛硬币、摸球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通过猜想实践验证来获得结论。活动中充分地给学生提供猜想、实践、探索、验证的时间,使学生亲身经历对不确定现象的探索过程,获得直观的体验,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3?组织游戏,激发兴趣。

根据我班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安排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游戏,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结论要从实践中得出。

第一次教学时,无论是抛硬币活动还是摸球活动,我都是让学生先猜一猜,再实际地抛一抛、摸一摸。我发现这样一来,结论实际是学生在猜的时候就得出了。因此,第二次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猜,而是让学生直接实践,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5?活动的要求应由学生自己提出。

在学生装球教师摸球的这一活动中,如果要求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相互提出、相互摸球,教师仅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来进行,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案例点评。

本案例设计比较精巧。比如让学生自己装球,使教师摸到的一定是红(或有可能是红)球的活动,使学生在直观的活动中体验客观事件的不确定性。

不足之处是活动较多,没有明显的层次。如在抛硬币时,只是让学生体验了可能性,接下来又换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若是能就抛硬币深入展开,如提问硬币可不可能到天上去硬币一定会落到地面上吗?,让学生体验确定不确定现象,则效果就更好。或就摸球游戏深入展开都可,下面的游戏就可作为巩固练习。

文档为doc格式。

抛硬币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

知识目标:

1、在活动情境中体验事件的发生有的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断,并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加以描述,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习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判断能力、解决能力及学生间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

1、cai课件。

2、每三人准备一个硬币。

3、一个罐子,罐里有6个乒乓球(3个白球和3个黄球或6个白球或6个黄球),每组两张统计表(表1、表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游戏中都有蕴涵有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边玩游戏边学习数学知识,你们说好不好?(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以抛硬币的游戏开始学习数学知识――可能性。

――可能性。

二、学习游戏,引导探索,在游戏中发现秘密。

1、看课件,问:小朋友们在玩什么游戏?(抛硬币的游戏)。

2、组织同学们玩抛硬币的游戏。

每人抛三次,与同桌说说你每次的情况。

3、指名汇报情况。(请多几位学生汇报)。

我第一次是()面朝上,第二次是()面朝上,第三次是()面朝上。

师:根据刚才几位同学的汇报,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小结:抛硬币落下后,正面、反面都有可能朝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

(引导小结:硬币只有两个面――正面和反面,所以落下后,正面、反面都有可能朝上。)。

板书:有可能。

游戏二:石头、剪子、布。

1、课件演示小朋友们在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2、跟你的同桌玩一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猜5次,并说说每次结果有哪些可能。

1、指名汇报结果。(多请几位学生汇报)。

……。

(引导学生回答:可能是我赢,可能是我输,可能我们平手。)。

老师小结:猜的时候,赢、输、平手都是有可能的。

游戏三:摸球游戏。

1、体验“可能”。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罐子,罐子里有6个乒乓球,(3白3黄)请同学们一起做一个摸球游戏。(请6名学生来摸球)请同学们先猜一猜每次摸到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再摸球。每人摸一次,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统计。

师:从我们摸球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体验“不可能”。

师:从刚才的盒子里能摸出黑球吗?为什么?

生1:不能摸出黑球,因为盒子里只有白球和黄球。

生2:盒子里根本就没有黑球,所以不可能摸出黑球来。

师:好。还不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生1:不可能摸出绿球。

生2:不可能摸出蓝球、红球和紫球。

生4:除了红球和黄球,别的颜色的球都不可能摸到。

板书:不可能。

3、体验“一定”。

教师出示一盒球,(只有白球)摇晃均匀,请同学生先猜再摸球。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来摸球,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

生1:摸出的是白球。

生2:摸出的还是白球。

生3:我知道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因为盒子里只有白球。

板书:一定。

4、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学生观察,教师往盒子里装入6个白球和1个黄球。)。

师:同学们猜一猜,摸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

(学生纷纷猜测后,请8位学生摸球,并将结果统计在黑板上)。

师:从统计的结果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可能会摸出白球,也可能会摸出黄球。

生2:摸出白球的次数多,摸出黄球的次数少。

师追问:为什么摸出白球的次数多,摸出黄球的次数少?

生:因为盒子里白球多,黄球只有一个。

师小结:对,盒子里的白球数量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大,次数就多;黄球数量少,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小,次数就少。

5、游戏拓展:

装球游戏:同学们请按大屏幕上要求装球。

1、怎样装球才能保证摸出的可能是黄球?

2、怎样装球才能保证摸出的一定是黄球?

3、怎样装球才能保证摸出的不可能是黄球?

(二)学以致用。

1、回答教材第92页的问题。

2、完成教材第93页“连一连”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意见、想法。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游戏四:数字转盘。

1、师:这里有个数字转盘,我们来玩“转一转、比一比”的游戏。

2、请听规则:看老师转两转,请你把转到的数字填在你的表2上。

注意:转第一次就要马上把第一次转的数填在其中一个数位上,再转到第二个数时就填在另一个数位上,然后跟你的同桌比一比,看谁的数大,谁就赢了。比三次。

3、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数转,学生比较。

(课件演示:教师点击那个数指针就转到那个数)。

如选择:46、38、79。

4、师:说一说你能获胜的策略(办法)。

指名回答。

……。

小结:在转数的过程中,第一次转到大的数(如7、8、9)就把它放在十位上,如果第一次转到小的数(如0、1、2、3、4)就把它放在个位上,这样取胜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可能性的问题。比如说:太阳从西边出来是不可能的。

……。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文档为doc格式。

中班科学有趣的硬币教案

1.尝试在转转玩玩中探索发现陀螺旋转起来后的视觉变化。

2.具有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探索的兴趣。

3.体验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的快乐。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1.各种形状及花纹的陀螺。

2.有一定硬度的纸板若干,剪纸、扎孔图钉、牙签、彩色笔等。

一、玩玩转转,让陀螺转起来。

1.教师出示陀螺h。

1.幼儿自由转陀螺,让幼儿仔细观察旋转前与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

2.幼儿讨论自己的发现。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起来后在视觉上的变化。

教师小结:由于陀螺转得很快看上去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了,小块的颜色变成了圆形,看上去都是圆的。

三、制作陀螺。

1.幼儿选择材料制作陀螺,告诉幼儿剪圆时注意边缘要光滑。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自己制作,装饰陀螺。

2.幼儿自由转动陀螺,发现转起来后在视觉上的变化,自由讨论交流。

3.玩玩转转,看谁的陀螺做得最好,转起来最好看,转的时间最长。

四、延伸活动:

幼儿玩自制陀螺,进一步感知陀螺的各种变化。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中班科学有趣的硬币教案

1.在操作、探索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尝试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

3.初步感受现代化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1.尝试用多种材料组合在一起探索物体不同的转动方法。

2.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1.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笔、装饰扇子、小盆、纸碗、大小胶带、饮料瓶、呼啦圈、沙包、皮球、风车、小花伞等。

2.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笔、塑料齿轮玩具、中间有孔的积木、废旧光盘、鞋带、有孔纸杯、筷子、吸管、透明塑料盒子,木质圆柱体积木,扭扭建构材料和螺母、小模型、线轴和碳化积木等。

3.其它:整理箱,小筐子、桌子、小椅子、ppt课件。

一、导入环节。

1.宝贝们见过有一种音乐盒一打开盖子,音乐一响就有一个小人儿在跳舞吗?

2.游戏“转动的音乐小人儿”

(1)介绍游戏玩法。

当音乐响起,宝贝们学着音乐盒中跳舞小人一起转动,音乐停止后请站在原地不动,当老师数数1-3之后还能保持不动的孩子为胜利者。

(2)师幼一起游戏。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探索各种物品转动起来的方法。1.介绍材料。

2.交代任务。游戏规则:

(1)当听到音乐响起,请小朋友们到材料自选区选择材料,尝试用多种方法将物品转动起来,可以体验多种物品的转动方法。

(2)当音乐停止后,请宝贝们拿上自己能转动的物品回到座位。

3.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并指导。

4.交流与分享。

(二)尝试探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组合在一起转动。

1.交代任务。

师:刚才小朋友们尝试了让一种物品转动起来的方法,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你们敢挑战吗?请你一次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组合在一起进行转动。

游戏规则:

(1)当音乐响起,请小朋友们到材料自选区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合让物品转动起来。

(2)当音乐停止后,请宝贝们拿上自己能转动的物品回到座位。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3.分享与交流。

(三)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1.宝贝们今天发明了很多的转动,那你们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转动?

2.生活中除了刚才小朋友们说的那些转动,请大家看看视频中你还能看到哪些转动?

小结:转动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快乐。

本节科学活动很好的完成了预设的前两个活动目标,孩子在操作探索中积极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充分激发了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流程安排合理,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幼儿在尝试两次探索材料的转动方法中目标明确,而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使幼儿在支持和引导、体验和探索中得到了满足。

第三个活动目标初步感受现代化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中,孩子们了解了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的物品,但缺少让孩子们知道如何利用转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应该在最后给孩子们渗透相关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

《抛硬币》的教案

1、让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受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一定还会发生,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说说生活里的事情。

2、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猜测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情感。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里的事情。

让学生通过猜测,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在猜测中寻找获胜的策略。

硬币、一个盒子、3个黄球、3个白球。

活动教学法。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在黑板上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教具和幻灯片,以引起。

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

2、承上启下:以游戏引自对可能性的问题的学习。

1、出示幻灯片,边作游戏边展示幻灯片。

2、拿起一枚硬币,向空中抛去,然后用手平夹住,要。

求学生猜,落下后哪面朝上。

3、展开手掌开出是下面朝上(下)。

4、请一个学生上讲台来抛硬币,让全班同学猜落下后。

哪面朝上。开出结果。

5、要求学生2人一组在座位上做抛硬币的游戏。

6、总结:正面、反面都有可能。

三、猜一猜。

1、把盒子放在讲台上,放进3个黄球和3个白球,把。

手放进盒子里摸,并问学生:老师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2、接着引导提问:有可能摸到黑球吗?

3、出示“连一连”,让学生判断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

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4、练习“转一转,比一比”:教师和学生都拿出转盘,并问:每转一次指针指向什么数?

5、要求学生在猜测中寻找获胜的策略。

6、要求学生交流完成“小调查”。

四、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大量的实验的基础上体会到: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从而使学生明白简单事件都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板书设计:

抛硬币。

一、硬币抛起落下后哪面朝上?

二、摸出的球是什么颜色?

中班科学有趣的硬币教案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操作过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根据感受谈谈)。

4.教师小结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抛硬币》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活动情境中体验事件的发生有的是确定的,有的则是不确定的。

2.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断,并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探索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初步体验可能、一定、不可能,能用自己语言加以描述。

教学难点: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设计理念。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1.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精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习。2.课标指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3.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硬币、白黄乒乓球若干、纸盒2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1、谈话: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平时都喜欢玩哪些游戏?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产生积极情感)。

(先请学生观察硬币,说明正面、反面)。

师:同学们先猜一猜,硬币落下后哪面会朝上?

师:到底哪面朝上,我们验证一下。老师先抛一次验证。

3、小组活动。

课件出示活动规则:先猜一猜,再抛。每人抛一次,用你喜欢的方式统计。

(小组活动,学生情绪激动,神情专注,气氛热烈)。

生1汇报:(一一说明)。

4.小结:

师:不论怎么抛硬币,落下后正面反面都有可能。到底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我们是不能确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可能会正面朝上,也可能会反面朝上。

师:请同学们用可能说说抛硬币的情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提。这一环节根据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从学生喜欢玩的游戏谈话导入旨在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情境,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去猜测、探索,初步感悟新知。

二、活动探究,体验发现。

1.体验可能:

师:在装有10个白球和10个黄球的盒子里摸球。请同学们先猜一猜每次摸到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再摸球。每人摸一次,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统计。小组活动开始。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然后小组汇报)。

师:从各组汇报的摸球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体验不可能:

师:从刚才的盒子里能摸出黑球吗?为什么?

师:好。还不可能摸到什么颜色?

三、再次体验深化拓展。

装小棒活动:

四、总结谈话点拨联想。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中班科学有趣的硬币教案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信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设计了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让幼儿在活动中观察、尝试、探索和发现,培养幼儿的探究欲望。

1.对声音感兴趣,有探究欲望。

2.知道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震动大小决定色声音大小。

3.大胆尝试,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及动手能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重点:知道物体震动会产生声音。

难点:知道震动大小决定声音的大小。

各种常见声音的音效、各种乐器、几种常见的生活物品。

入场:跟随音乐《大猫和小猫》入场,感受声音的大小关系。

(一)导入。

师:“今天除了我们的客人老师之外,还有几位小客人也来了,请小朋友听一听,猜猜看,它们是谁?”

上小动物们听到了一些声音,想请小朋友帮忙听一听这些都是什么声音。”

播放大自然当中的各种音效;风声、雷声、鸟叫声、流水声等。

师:“小动物们说谢谢小朋友,今天晚上他们可以睡一个安稳的觉了。”

2.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声音,小朋友想一想,除了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之外,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感受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声音。

3.尝试让自己的身体也能发出声音,请幼儿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师:“小朋友想一想,我们的身体可不可以发出声音来?”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请小朋友一起来试一试。

(三)探究声音1.师:“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声音,那声音又是怎么产生的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想法。

2.出示小鼓,请幼儿尝试让它发出声音。

教师出示小鼓:“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怎么样能让它发出声音?”请小朋友试一试。

3.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震动大小决定声音的大小。

将小米粒和小豆子放在小鼓上,敲打小鼓,观察小米粒和小豆子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震动能产生声音。物体振动越大声音越大,物体振动小,声音就小。

(四)操作探究,尝试让物品发出声音。

1.给幼儿准备充足的乐器,让幼儿幼儿自由探索让其发出声音,鼓励幼儿说一说让其发出声音的方法。

小结:让物品震动发出声音有多种方法:敲、打、拍、碰、摇、吹等。

2.每人选择一种乐器,尝试让它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师:“刚才小朋友都当了一回大猫和小猫,现在让我们手中的小乐器也来当一回大猫和小猫吧!”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手中乐器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3.生活中有很多的声音,有好听的也有不好听的,放引导幼儿知道生活中要尽量减少制造噪音,保护环境。

(五)音乐游戏——大鼓和小鼓。

请幼儿每人选择一种能发出声音的自制乐器,和小动物们一起去参加森林音乐会。

1.师:“今天,有两只小动物要去参加森林音乐会,想邀请咱班的小朋友一起参加,想去么?”

2.师:“一只是,它准备的`是大鼓,一起来模仿大鼓会发出什么声音?”

请幼儿来模仿敲大鼓的声音。

师:“还有一只是小狗,它准备的是小鼓,它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请幼儿来模仿小狗敲小鼓的声音。

跟随音乐一起来为和小狗伴奏。

(六)结束。

带上我们的小乐器和、小狗一起去参加森里音乐会吧!

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本节活动课幼儿基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虽然选题为声音,但是打破了幼儿园原来科学《声音》活动中的传统定位和一贯模式,坚持以听声音、玩声音、辨声音等游戏贯穿始终,让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猜想,让孩子们在与材料的充分互动中大胆探索,让孩子们在不断的验证、交流中积累新的知识和经验。

对于本次活动中材料的收集与使用,我更是动了一番脑筋。如何将材料生活化、简单化、高效化是我追求的目标。于是我收集了孩子们常见的各种口香糖瓶子,将每四个瓶子装一个小篓子,这四个瓶子中一个是空的,其他三个瓶内分别装着硬币、米粒,还有豆豆,而装豆豆的瓶子里有的装一粒,有的则装许多。这些平常而熟悉的东西来源于孩子的生活,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听听、猜猜、玩玩中感知了声音的一些简单规律,了解了声音的一些秘密。孩子们始终保持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始终投入其中。由此可见,操作材料的选择不以贵为重,而在于精和活,在于能在不同的环节中高效、反复的使用。

另外,在孩子的探索过程中如何使“自主味”体现得更为突出,这也是我需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地方。

中班科学有趣的硬币教案

1.喜欢参与科学探索活动。

2.初步感知一些惯性现象。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1.积木若干。

2.一元的硬币若干、直尺。

1.摆积木。

"摆积木,盖高楼",教师带幼儿把积木摞起来。

教师:不好了,看,从下往上数第四块积木缺少了一角,这样楼就不坚固了,我们要把它拿出来。(一动,积木会倒塌。)教师:精心垒起来的积木一动就倒塌了,幼儿会很沮丧。

接着引导幼儿去垒一个硬币塔。

积木楼一动就倒塌了,我们就垒一座可以动却不倒的硬币塔,好不好?

在光滑的桌面上垒起10枚一元的硬币塔。

引导幼儿思考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动手实验。

引导幼儿反复实验,探求其中的原因。

3.探索。

教师:为什么硬币塔不会倒呢?

引导幼儿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幼儿理解:这是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中班科学有趣的硬币教案

1、在操作尝试中,了解水的特性。

2、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在操作过程中了解水的变化(水的三个形态)。

3、引起阅读绘本《水会变哦》的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1、课件《流水声》。

2、两个金鱼缸(或透明的玻璃缸),一个装有一缸水,水里放条鱼,一个装有一缸米,里面有个红色小积木。

3、每组一杯干净的水和一小杯醋。每组一桶水,有洞的纸杯、塑料袋、洗菜的筛子。

4、一个平底锅,一个碟子,一杯水,事先准备好的冰。大书封面。

第一环节,播放课件《流水声》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从三个方面发现水的秘密。

1、猜一猜,同时出示两个鱼缸,对比观察,引起探索欲望。

小朋友们,看老师带来了两个鱼缸,这两个鱼缸里有什么呢?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后说出一个鱼缸里有水,水里有鱼;另一个鱼缸里有米。

老师提问:米里会有什么呢?请一名幼儿到米里找一找,找出一个塑料球来。

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你能看到鱼在水里游,却看不到米里面有塑料球呢?

2、试一试,幼儿观察操作,了解水无色无味的特点。

子小眼睛小嘴巴帮我找出哪杯是水,另一杯是什么?

最后,老师加以小结: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是会流动的。

第四环节,最后教师给幼儿留下悬念,原来水还有更多好玩而且大家不知道的秘密呢!勾起了幼儿迫不急待想要阅读这本书的欲望。

我觉得本活动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本次活动,幼儿的参与性比较积极。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的自主动手操作,从中体会溶解的现象。不足之处是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回答问题不够主动,使能力弱的幼儿得不到发展。在今后我们应该让每个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相信在这样的引导和鼓励下,幼儿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