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语文教案(精选15篇)

时间:2023-12-16 17:28:31 作者:HT书生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特点。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语文教案

(一)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能读准字母音,认清字母形。

(二)认识声调符号,学习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一)a、o、e的发音方法和韵母带调一口呼是重点。

(二)读准韵母的二声和三声是难点。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给同学们读一个小故事,喜欢吗?教师先读一个带有注音的有趣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自己就能阅读注音读物了,以后学习查字典、学习普通话都离不开汉语拼音,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读儿歌:

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帮助学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

3、看图讲故事(依据课本插图教师编讲),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单韵母a

1看图引出单韵母a,板书“a”。

2教师示范发a的音,边读边讲发音方法,讲解发音要领,并做示范。嘴张大,舌头居中,舌位低,嘴唇呈自然状态(不圆唇),发音过程中口形不能变动。

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学生反复练读。可以利用插图,借助“啊”读准a的音;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张大嘴巴aaa。

3再引导学生看图:小女孩的头部像a的形,小女孩张大嘴巴发的就是a的音。教儿歌,帮助学生记忆a的音和形。

4学生反复练习发a的音。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单个练习(开小火车,指名读)。

(三)学习单韵母o(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o音时,讲要领,做示范。

(四)学习单韵母e(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音时,讲要领,做示范。这韵母不是鹅的音,是第一声“e”,鹅是第二声。发音时,口形要变扁,半开半闭,舌头后缩,舌根稍微抬高一些,嘴角往两边咧开,露出牙齿。嘴巴扁小e ee。

(五)小结

教给学生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

1“张大嘴巴aaa,拢圆嘴巴o o o,嘴巴扁小e ee。”要告诉学生发单韵母a、o、e时,口形不能变动。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a和e的形,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找出图与字形相似的部分。

2跟着老师读儿歌。

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

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oo。

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

3跟着老师读一读,说一说。

语文教案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案-《第一场雪》。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训练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情感价值。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十一册(人教版)第19课:《第一场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3、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20xx年10月20日。

教学地点:

教学班级:六年1班。

教学准备:雪景录像。

授课类型:精读课。

教学特色: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主动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是南方孩子,在我们每年冬天很少见到雪。你们喜欢雪吗?大家对下雪时的情景不熟悉,谁愿意说说你印象中下雪时的情景?(生简要描述从电影或电视剧中看到的雪景)。

(点评:通过联系已有视觉经验导入课文,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的兴趣。)。

师:从你们对雪的印象中,老师看出来你们对我们雪的喜爱,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第一场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写的是哪儿的雪呢?(胶东半岛),那么让我们现在就随着作者峻青一起走进胶东半岛40多年前的那[指板书,生齐读课题]——“第一场雪”

[初读感知]。

(师配乐范读)。

师:现在对课文有点认识了吗?对作者的写作顺序有点认识了吗?(生:有)。

师:那么要有进一步的了解,要有深入的认识,你们还需要进一步读书。请你们快速地再读一遍课文,继续考虑一下。

(生自读0.5-1分钟)。

师:读好了吗?(读好了),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第一场雪的?(生汇报,师相继板书:)。

(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自读自悟,读中悟情、语法]。

师:在我们进一步读书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大家了解哪些读书的方法?

(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抓住修辞方法;把心放到文中设身处地去读……)。

(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的提升是很重要的环节,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学会感受和品悟课文的途径,通过调动已有经验,使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阅读兴趣。符合课标中提出的“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师:下面请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来读书,按照雪前,雪中、雪后的顺序来了解第一场雪的特点,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把心放到文章中去,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老师提示你,读书时可以勾勾画画,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3-4分钟)。

师:读好了吗?读好了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希望你们相互之间会有些启发。(2-3分钟)。

(读书汇报)。

雪前:天气变化快,骤然。

雪中:又大、又急、又猛,鹅毛般飘落(看到的,听到的)。

(略)。

雪后:

生:我觉得非常美。松树上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亮晶晶的,非常可爱,非常动人,非常的美,到处都是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我们来看一看,读一读,想想粉妆玉砌是怎样的画面呀!

投影出示:大雪整整……。

生读。

生:一片雪白的世界,晶莹的世界,十分的美丽。

师:他想得跟你一样吗?

生:我想那里全部都是白色的世界,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

师:你们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生:读课文。

师:你读哪看出来的?

生:从第三句到最后。

生:我觉得这场雪很美,非常洁白的世界。

生:雪非常的纯洁,非常的洁白,像白色小天使,从天而降,仿佛置身于白色的世界。

师:白色小天使,你想像力多丰富啊!

(点评:师生在这一部分对话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任务。)。

师:不仅能联系上下文,还能借助生活体验来理解这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们看到大地一片银白,在阳光照射下千树万树仿佛看到了迷人的雪世界,想不想读一读。

生:想。

师:好,读出美来。等一会儿我们要开展一个朗读比赛,开始读。

生读。

师:朗读比赛现在开始,谁来参加比赛,谁先开始。

两个同学比赛读。

师:他们朗读你们别闲着,一会当评委,给他们评评。

生读。

师:谁来评评他们俩的朗读?

生:他们读的停顿时间不够。生:我觉得他读得比较有力。

师:你能发现他的优点,真不错。

生:他们读“好大的雪啊”,没有读出雪大的语气。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试一试。

生读。

师: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我读得不错,还可以再努力一下,读得更好。

师:那你再读一读。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面向全体同学)你们行不行?

生:行!

生齐读。

师:告诉老师你读这句心情怎么样?

生:很兴奋。非常大的雪可以打雪球,堆雪人。通过孩子们的欢乐,表达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要读出喜悦。

生:我觉得彩虹应该读得重一些。

生:读得轻和读得重是两种不同的美,读得轻都读出轻飘飘的美,读得重是雪落时的那种美,但都是美的。

师:还有谁有信心读得好,站起来。没信心的。

语文教案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一、猜谜语导入,认识花生。

1、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畅谈花生。

3、认识作者(读“资料袋”)。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认识文章的详略。

1、自由朗读课文,同位学习生字、组词,体会“居然、开辟”的意思。

2、检查学生预习生字的情况。

3、以“种花生——()——()——()”为训练内容理清文章的顺序。

4、了解文章的详略,简单学习第一、二部分。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三段。

1、讨论: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

2、汇报,板书:味美可以榨油便宜大家都喜欢吃。

五、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思考:父亲怎样议花生?

1、汇报,找重点词语,板书:

最可贵矮矮地长在地上果实埋在地里必须。

2、朗读该自然段。

3、以练习加深体会。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

四种事物,父亲虽然认为让人一见就。

但是和相比还是最可贵。

4、所以父亲要我们做怎样的人?说说对父亲的话理解。

5、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像花生一样的人?

6、“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就不是好东西呢?作者是以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借物喻人。

六、有感情朗读全文。

七、复习生字词语,做词语作业。

附板书:

15、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

准备品尝花生。

品花生。

议花生。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

四种事物,父亲虽然认为让人一见就,但是和相比,还是最可贵。

语文教案

课文通过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苦练眼神,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梅兰芳苦练前后的眼神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他苦练基本功的过程。

1、德: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明白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生字卡片

3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介绍梅兰芳生平。

3、学习词语:学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找出难读的句子。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出示小黑板。

(2)指名认读词语。

(3)抽读生字卡片。

3、试读课文。

(1)指名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

5、填空,出示小黑板。

这篇课文讲的时梅兰芳小时候拜师(),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的故事。

三、作业:

1、练读生字词。

2、练习朗读课文。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3)“不是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

(4)师傅为什么说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

(板书:不是料子)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3)理解:世界闻名、大师

(4)学过第一段和第三段,你有什么想法?

3、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初步理解句意。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3)进一步理解句意。

在什么情况下,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这说明什么?

梅兰芳是怎么做的?

梅兰芳为什么看空中的鸽子?看水底游动的鱼?

“紧盯、注视”是什么意思?这里可以换成看吗?

“常常”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梅兰芳的眼睛渐渐灵活起来,好像会说话,这说明了什么?

4、再读第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文中那个词语概括了第三段的意思。

(3)指导朗读。

(4)“勤学苦练”、“终于”、“世界闻名”要重读。

三、指导背诵

1、齐读课文

2、看板书逐段背诵。

四、课堂练习

1、口头扩词

神()()()决()()()底()()()

2、口头填空:

梅兰芳常常()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水底游动的鱼儿。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2、指名逐段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指导书写。

1、教学“或”

出示“或”,认读。教学“戈”,戈字旁。

指导书写、学生描红。

2、出示“兰、者、注”

要求学生用熟字记忆生字。

3、出示:底、脸、神

学生自由练习书写。

教师范写、指导学生描红。

4、指导书写。

或、者、兰:要居中写,结构要匀称。练、注、神:左窄右宽。紧:上中下三部分要写紧凑。

5、学生进行描红。

三、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苦练或者水底明亮

决心终于空中眼神

2、组词:

三()决()者()住()

兰()块()都()注()

语文教案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能使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第一块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根据上结课的学习及自己对伽利略的了解,自己的理解简洁、明了地介绍伽利略。

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准备介绍伽利略。

组织交流,并对其激励性评价

部分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认真听其介绍,准备评价。

组织评价

评价

第二块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布置任务: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

学生认真朗读,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师评价

部分学生朗读所画的句子,其他学生认真听其朗读

同学们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理解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生小组讨论

组织交流

全班交流

第三块活动:写一写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当伽利略让两个铅球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下面怎样了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前面所学的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章,来刻画“大家”的反映。

学生练笔

请先写好的同学上来交流

学生交流

教师组织评价,并适度激励学生

学生评价

反思

课后学习:写一写学了《斜塔上的实验》后的感受(结合实际)

语文教案

《争论的故事》是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全文主要以对话的方式推进故事发展,以“讲”代“叙”,故事紧凑,可读性强。第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故事内容上,让学生读中感悟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过射大雁的时机。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重视以下两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教学时,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孩子阅读感悟,通过分角色读、个别读、齐读、表演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去读懂兄弟俩怎样争论不休,领悟到这兄弟俩真笨,争论不休的时候已错过了射大雁的最佳时机。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强化文中语言文字的学习。比如文中出现了许多成语,这些成语理解正确了,既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又能有利于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我采用不同方式教学:有的成语是在文本的感悟过程之中自然地引出,如“争论不休”,学生在交流课文内容时带出,通过选择“休” 在字典中的解释,明确了“休”的意思;有的是通过表演,用形象的方法去领悟,如“不以为然”,理解了意思,让学生再做做“不以为然”的样子,这样感受就更深刻了;有的成语如“两全其美”,就结合文本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老人的话你明白吗?”明白了老人的话自然就明白了“两全其美”的意思了。这些词语,根据教学中孩子的学习情况而随机出现,在作业中又安排了成语的积累练习。这样的设计,为的是有效地达成“学语文,积累语言,最终用语言”的目的。

合理的教学设计,会使教学更有效,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以质疑导入,以学生反馈问题的情况来组织教学,努力使整个教学流程清楚明白,重点突出。学生在教学初提出了很多问题:谁与谁争论?为什么争论?怎样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什么?争论的故事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提问激发了孩子探究的兴趣,我再顺势而导,引导学生以问题为线索,理清课文的脉络。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就让学生自己直接解决,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一些有难度,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就作为重点来教。这样的设计,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

《争论的故事》是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全文主要以对话的方式推进故事发展,以“讲”代“叙”,故事紧凑,可读性强。第一课时以质疑导入,把教学重点放在故事内容上。第二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谈故事蕴涵的道理上。并在第一课时对话训练的基础上,落实写的训练。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与写的联系,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第一课时,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充分感悟知道了兄弟俩是怎样争论不休的,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评读,体会提示语的恰当运用能直接有效地提示说话的语气、态度。第二课时,重点落实恰当运用提示语的训练。在课文感想部分的教学结束后,安排以读学写的训练:文中兄弟俩是为大雁怎么好吃而争论,实际生活中你们争论过吗?如果要把争论的场面写下来,应怎么写?通过这样的过渡,让学生复习反馈第一课时的学习所得,明确除了要知道争论的内容,关键要写好争论人的表情、动作、说话的语气等。在这基础上,安排了一个课堂素描,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学生围绕“能不能多看电视?”这一话题展开的争论场面,当堂完成这一组对话提示语的添加训练。通过这样学以致用的扎实训练,我想学生对怎样写好对话,怎样正确使用提示语就会加深印象,从“学会”成为“会学”“会用”。

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从各种课外读物中选择与课文揭示的道理相关的名言,进行拓展积累,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感想部分的教学,学生自然地由故事得出了自己的感想。各抒己见,再学习课文中的感想后,感受就更深了,知道了兄弟俩让大雁白白飞走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抓住时机,关键没有能先做起来。对“要抓住时机”这一道理,学生生活体验并不多,所以教师这时出示有关的名人名言,帮助学生积累,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到“抓住时机,不要空谈要行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的谚语名言。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进行名言摘抄的方式,有效地拓展了文本的外延。

语文教案

1、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春雨滋润万物的美好情景,产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和课文插图,课文朗读录音带。

学生:观察下春雨时动物、植物、人物的情况及活动。

教学时间:2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带了春风,也送来了春雨。沙沙沙,雨点落上来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小雨沙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读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合作学习,互相纠正字音。

3、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小雨点落到了哪里。

三、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小雨点落在哪里?花儿、鱼儿、苗儿怎么样?

2、小朋友,人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什么地方?又会是什么样子?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

2、抽学生读课文。

3、看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用生字口头自由组词或说话。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出生字中难记住的字,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字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3、指导书写生字:强调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切忌看一笔写一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六、课后观察,亲自体验。

布置学生课后观察下春雨时的情景,看看还能观察到些什么。

语文教案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1.比较法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1、掌握重要句子的含义。

2、学习伟人的崇高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3、增强阅读能力。

重难点

1、学习伟人的崇高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2、增强阅读能力。

学 习 过 程

说 明

预习板块

3、 给黑体字注音:

灯盏( )赫赫英名( )滑稽( )倔强( )卷帙( ) 狂妄( )

2、改错别字:一劳勇逸( )切切私语( )兴高彩烈( )等因俸此( )

探究板块

阅读:(1)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们一直认为,太阳在黄道上每经过一个回归年的运行,都会回到前一年的起点上。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它并没有完全回到原来这个起点上,而是还存在着一段微小的距离。这个差距,天文学上就叫做“岁差”。祖冲之在制订《大明历》时,第一次把岁差的影响引进到历法中去,从而使恒星年和太阳年有了分别,这在我国历法史上是一项划时代的贡献。

(2)四六二年,祖冲之把他制定的新历,连同《上大明历表》,呈送给宋孝武帝刘骏,孝武帝召集有关大臣在朝廷上进行讨论。“时人少解历书,竟无异同之辩”。惟有刘骏的宠臣、太子旅贲中郎将戴法兴持反对意见,他责骂祖冲之的改历为“诬天背经”。当时年仅三十三岁的祖冲之,面对权贵,毫无惧色,他严正的指出:“愿闻显据,以窍理实”,“浮词虚贬,窃非所惧”。为了追求科学真理,他愿意听取确凿的证据来相互讨论,至于空洞的说教和虚构的贬斥,他是丝毫也不惧怕的。祖冲之根据天文实测的结果,针对戴法兴的谬论,逐条进行驳斥。他为此写的《驳议》,成了科学史上的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重要文献。但是由于种种阻碍,《大明历》直到五一零年才正式颁布,这时已是祖冲之死后的第十年了。

1.根据选文,用简洁的语言给“岁差”下一个定义。

2.说说“愿闻显据,以窃理实”在文中的意思: 。

3.为什么说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项划时代的贡献?

4.祖冲之如何对待别人的反对意见?

5.联系课文,说说伽利略和祖冲之有哪些共同之处?读完文章对你又有哪些启发?

检测板块

下列加点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是( )a.在游戏时他制作了各式各样粗糙的像车、船、风车之类的小玩意儿。b.可是这儿却偏有一个青年学生,倔强到敢于用自己的实际观察来检验他的教授们的那些教条。c.这种狂妄行为必须加以制裁——为了大学的声名,也为了有益于他的灵魂。d.伽利略的教授们拒绝发给他医生文凭,因此他就离开了比萨大学。

延伸板块

《中国核物理的鼻祖——赵忠尧》(有改动)

100年来,百年名校东南大学为祖国培养了15万多名高层次优秀人才。素有“中国核物理鼻祖”之称的赵忠尧,就是这众多东大学子中的佼佼者。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生。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东南大学前身)数理化部。1927年赴美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深造,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赵忠尧进校时是化学专业,但他学习数学、物理同样认真,尤其是物理学得相当好。毕业后东南大学聘请他回来担任助教。任教期间,他工作勤奋踏实,深得物理学界前辈、哈佛大学博士叶企孙的青睐。正是以东南大学的任教为起点,赵忠尧开始了他的物理学教学和研究的生涯。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期间,赵忠尧通过“硬r射线在物理中的吸收系数”这一实验课题,发现了硬r射线通过重物质产生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这是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泯灭过程的最实验根据。之后,他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了题为《硬r射线的散射》的论文,公布了他关于r射线方面的新发现。两年后他的同学安德逊发现了正电子,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赵忠尧的实验成果证明,他是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泯灭的人。

新中国,赵忠尧几经周折,终于带着30多箱器材回到祖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并使新中国于1955年就有了第一台700千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之后,他又主持研制成功第二台质子静电加速器,能量为250万千伏。通过这两台加速器的研制,赵忠尧发展了我国的真空技术、高电压技术、离子源技术,使我国较早迈入了核物理研究强国的行列,培养了包括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核物理的研究人才,为跻身世界核大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赵忠尧一生从事核物理学的研究,虽没有获得过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但他一直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从不喜欢张扬、表现自己。尽管毕业后一直未能再回母校东南大学,但他对祖国和世界物理学的卓越贡献无疑是对母亲培养的最大慰藉。1992年,他90高龄时,欣然提笔为母校90周年题辞:“热心教育改革,培育科技人才。”表达了对母校的无限关切之情。1998年5月28日,这位中国核物理的鼻祖辞别人世时,有人这样评价他:在中国物理学史上,他是一座丰碑;在中国物理学史上,他也是一棵明星。

1.“鼻祖”在题目中的意思是什么?

2.赵忠尧在大学学习期间选择专业上与伽利略有什么相似之处?

4.赵忠尧在我国核物理研究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他有哪些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反思

《斜塔上的实验》是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二人写的一篇关于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节选。全文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时代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与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在对课文进行简单的分析感知之后,让学生把文中的两个实验找了出来,对斜塔上的实验也就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进行重点的分析。从语言方面进行剖析,找出表现主人公的句子,从而分析出主人公的勇于探索、注重实践、有迷信权威、热爱科学的精神品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于伽利略的精神概括的详细具体,但是学生课前预习以及上课时过分依赖参考书,缺乏自己的思考,导致回答问题时思维受到束缚,甚至背离了问题,影响了课堂进度。除此之外,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时间过少。总之,通过《斜塔上的实验》这一课,我又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我将更加努力,进一步完善教学中的不足。

语文教案

1.能读准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的音节。学会拼音方法,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音节。学读轻声。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2.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

1.学会常用汉字450个左右。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能按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记忆字形,能初步理解字义。

3.学过的词语能正确读、写,懂得意思,大部分能在口头语言中运用,一部分能在书面语言中运用。

4.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5.会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培养写字兴趣。

6.学习使用和保管写字用具。

1.能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听懂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

2.听话能集中注意力,不随便插话。

3.学习说普通话。能用完整的语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看图或观察简单事物后,能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4.能当众说话,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习使用礼貌语言。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能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3.认识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

4.能阅读浅显的注音读物,初步了解内容。

5.读书的姿势正确,养成爱惜书本的良好习惯。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完整、通顺的句子。

2.学习观察简单的图画和事物,练习写句子。

3.学习使用句号、问号。

语文教案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

这首七言绝句之所以获得历代人的喜爱,不仅在于它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更主要的是在于它通过对春节风俗的描绘,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特别是诗歌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

“爆竹声中一四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是说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合家欢饮屠苏美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1、认会5个生字,写会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关于课文

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不要直接讲解。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地方,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方法解决。

2、古诗的学习除了要加强朗读和背诵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先把诗句变成画面,加强情感体验;然后再把画面变成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以达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发展语言的目的。

3、学习本诗之后,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提到的过节的各种习俗的来历。

本课的几个生字,“爆、曈、符”都可以用记形声字的方法记忆。“换”字右边的撇不出头,不要写成“央”字。

建议教学1课时。

1、默写古诗。

元日

,。

,。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像画面,并把想像到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要求句子通顺,描写形象。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后任参加政事、宰相等职。世称荆公。

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影响甚巨。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元日

课前搜集有关春节的诗句;录音《新年好》

一、激发情感、导入析题。

1、听唱《新年好》后,教师激情导入:是呀,过新年时我们唱歌、跳舞,心里多高兴呀!你们知道吗?过新年时还有很多更让人高兴的事。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读通古诗。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初读情况,正音。

2、读出问题

1)轻声再读古诗,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不懂的问题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4)汇报解决不了的或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出重点解决的共性问题。

三、精读品味,理解诗歌。

1、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自读自悟,看看前面提出问题哪些能自我解决。

2)借助工具书,试想想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

1)交流要求:先读诗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2)教师对学生的不同体会给予肯定,并相机引导a理解除:除去,过去。b、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c、体会“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换”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d、感受诗中全民族欢渡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吟诵古诗,启发想像。

1)指生吟读,师生。

2)师配乐范读,生评。师生交流读好古诗的秘决。除了注意语速、语气外,还要边读边想。这样,才能把诗中的感情读出来。

3)学生练读,边读边联想。

4)指生读,评议读、齐读、背诵。

5)画一画,说一说,把诗中的情景根据自己的想像画出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延伸拓展,感受民俗

1、阅读“语文天地”中的《过年》,谈谈自己对过年的认识和感受。

2、课外搜集有关人过年习俗的资料,同桌交流。

语文教案

我会填 这是一项数笔画,按笔画数填写的练习。题中有六个汉字,三个花瓶,花瓶上分别写着笔画数,每个花瓶里有两朵花,要求把这六个字按笔画数进行分类,把笔画相同的字写在同一个花瓶的花朵上。这六个字的笔画数不多,填起来不算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题意,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练习,复习学过的汉字的笔画和笔顺,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1、 出示卡片:子、头、长、出、飞、火,这些都是我们见过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他们吗?(开火读,注意字音是否标准。)把这些字贴在黑板上。

2、 你会写这些字吗?(组内练习书空,纠正错误的笔顺。)

3、 出示花瓶图或教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说说题目要我们做什么?

4、 同桌商量,共同完成题目。(提示学生在数笔画时要仔细认真,书写时要工整干净。)

5、 汇报,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如逐个数、逐个填;将所有字的笔画都数好后,再归类填写。

看看读读这项活动的目的是复习巩固学过的汉字,逐步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习惯,让学生懂得说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量词。题中配有一幅色彩鲜明的风景图,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在巩固字词、正确使用量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不同渠道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培养语感。

1、 同学们,老师带大家去郊外参观,出示图画或课件(不带词语),看!多美的景色呀!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点击课件出示词语,指导读词。)

2、 你能根据图画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吗,?(小组内练习后推荐一人讲给大家听)

3、 出示“一只小狗 一条小河 一朵白云 两只鸭子 一条木船 几朵野花”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

4、 在生活中象这样的词还有很多,你会说吗?(组内练说然后汇报,注意量词用得要准,教师随时纠正。)

读读画画这项活动是复习带有相同偏旁的生字。题目中有一个大转盘,周围是十四个学过的生字,里面有三朵不同颜色的花,花分别写着“艹、扌、足”花的颜色提示了将要涂的字的颜色:“艹”的字涂绿色,“扌”的字涂蓝色,足字旁的字涂粉红色。通过“读、思、说、画”,让学生的口、眼、脑、耳、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指导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1、 出示大转盘,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向自由读字。

2、 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培养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表达的良好个性,发展思维,发展语言。)

3、 这道题是什么意思,你会涂色吗?怎样涂?(组内合作,先说说怎样涂,然后再动手。)

4、 汇报,集体订正。

5、 你还知道哪些“艹、扌、足”的字?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通过交流识字经验增强识字的自豪感。)

6、 拓展:找一找“氵、亻、口”旁的字。读读背背《东西南北》是一首辨别方向的儿歌,儿歌能帮助学生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让学生借助插图,在读中感悟、了解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

1、 游戏:指方向。教师说方向,学生用手指出来,比比读的动作快。(将东西南北、前后左右打乱顺序练习。)

2、 下面我们就来学一首辨别方向的儿歌:东西南北。

3、 借助拼音自由练读,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5、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帮助学生弄清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

6、 看图:小女孩早晨起来面向什么方向上学去,你还能判断出其它三个方向吗?

7、 老师在教室里指出东方,让学生找出其它方向。

8、 你还知道其它辨别方向的方法吗?9、 齐背儿歌。

口语交际《这样做不好》这个口语交际练习有两幅图,这两幅图色彩鲜明、环境优美,可是有些人的行为与这自然的美不一致(在草地上踢球、浪费自来水)。图中的大姐姐和小弟弟都在说“这样做不好”,这是在劝说别人不良行为时常说的一句话,可是这样做为什么不好?能把理由说出来让对方信服才是关健。这是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学习劝说别人不要做有损于公共利益的事情,说话时有礼貌,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事情,勇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所在。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健康的人格,发展健康的个性。

1、 揭题: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不良的行为,比如随地乱扔果皮纸屑,摘公园里的花,乱摇小树,在公物上乱写乱画……看到这样的现象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板书课题。)

2、 师出示课件或挂图。看这两幅图,你能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吗?

3、 指导学生简单地说出图意。

4、 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如果你看到了这种行为,会怎样劝说呢?在劝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明确要说出这样做不好的理由,道理要能把人家说服,说话时还要态度大方,有礼貌,语气温和,不能强硬等等。)

5、 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 汇报:每组推选出两名代表,一人说一幅图。(师生评议,注意听他表达的是否清楚,理由是否充分,讲话是否有礼貌,挖掘出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和肯定,适当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明确:小草也有生命,在草地上踢球会伤害小草,破坏环境,影响别人休息。开着水龙头洗菜太浪费自来水了,可是水资源却是有限的。)

7、 表演: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练习表演,注意劝说者的语言、方法、态度、表情,加上被劝说人的语言、动作。可以两个人表演,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合作;可以选择一幅图练习,也可以两幅图都说。

8、 哪组想汇报就让哪

语文教案

1.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激发兴趣

1.结合课题质疑、解疑。(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小苗指的是苗苗,大树指的是季羡林。

2.为什么要把苗苗比作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出答案来的。

3.交流课前对季羡林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1999年8月21日,苗苗同学采访了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让我们去听听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4.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 方面: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他们之间的交流亲切自然。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爷爷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季爷爷: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他们的对话,使我们懂得了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

4.本文是一篇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

5.同桌分角色对话交流,朗读课文。

6.在苗苗与季爷爷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己先做准备,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7.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

学生自由交流,如果自己说不出来,还可以谈谈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

(3)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四、品味题目,理解深化

1.再读课题,为什么要把苗苗比做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

(1)与二人名字有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2.文章把季爷爷比作根深叶茂的大树,其理由是什么?

(1)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2)季爷爷平易近人,关心下一代,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

3.启发思考:怎样才能从一株小苗长成为一株参天大树?

五、学习访谈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1)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鹅、小、白”3个生字;能用“白”扩2‐3个词语;认识笔画“竖钩”,能按笔顺正确描写“小、白”。

2、能认读单韵母aoe,能从儿歌中找到含有单韵母aoe发音的汉字。

3、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能熟读成诵。

4、拓展阅读古诗《咏鹅》,有进一步识字的愿望。

教学重点: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鹅、小、多、白”4个生字;

教学难点:能认读单韵母aoe。

教学准备:

1、教师方面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头饰(文中人物包括阿姨、小男孩、天鹅)。

2、学生方面的准备:拼音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让学生背诵幼儿园里曾学过的儿歌。

2.老师也背首儿歌给大家听。(师背课文《看天鹅》)

3.出示课题:9看天鹅。

4.学习课题中的生字“鹅”,请小老师领读。(指名读、齐读课题)

5.说话训练:介绍一下印象中的天鹅是怎么样的?

二、学习儿歌:

1.听课文录音。

2.老师今天教你们一个好方法,只要按照我的方法做,你们也能像录音机里的老师一样读得那么好听。

1)看课文,仔细听录音。再轻声地跟着录音机里的老师读,最后请学生大声地读。(要求学生在听和读的时候:左手压书右手指读)

2)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

3.说说这首儿歌讲了些什么?(指名交流)

4.(出示儿歌)

1)小天鹅(师领读)

2)天鹅湖上有小天鹅,也有大天鹅,天鹅很多。天鹅多(指名小组读)

3)阿姨带我看天鹅,飞起一群白天鹅。白天鹅(开火车读)

5.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生字用红色表示)

6.我们把生字送回家,再来读读儿歌。(出示儿歌)

1)指名读、四人小组合作读。

2)分角色,表演读。要求其余同学认真看,仔细听清每个角色讲哪几句话。

3)两只天鹅够不够?为什么?

4)其他学习小组排练。

5)交流。

7、指导背诵儿歌。(出示图)能背的小朋友可以看图一起背,当然不看图能背出更好。背不出的允许看着书读。

三、复习巩固:

1、做给字宝宝点名的游戏。(出示:天、看、白)

2、玩“一字开花”的游戏。(口头扩词:天、白)

四、描一描

1、认识笔画“横折”

2、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天、大、白”

五、学习拼音:

1、指名学生读“阿姨”的“阿”(a)、“我”(o)、“小天鹅”的“鹅”(e)这三个拼音字母。

2、跟老师念顺口溜:张大嘴巴aaa,圆圆嘴巴ooo,扁扁嘴巴eee。

3.在小组内互相练读。

4.(出示儿歌)这首儿歌里有哪些字含有a、o、e这几个音?

1)先自己读一读。2)(学生交流)(出示:阿、我、哦、鹅)

5.找朋友游戏。——老师读哪一个字母,请小朋友从拼音卡片中把它找出来,找到后迅速起立大声念出来,看谁找得快,读得准。

六、课外拓展:

1、古时候有个非常有名的诗人骆宾王,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名叫《咏鹅》。

2、(出示古诗)这首诗里有几个字我们已学过。(诗中用红色把学过的字凸现出来)

3、自由读、齐读。

七、写字指导:

1、学生自学生字的笔顺。2、交流书写的笔顺。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白”的书写方法。4、学生照样子描写。(学生描写,教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

(2)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

(3)老师的话语像春雨一样滋润了我的心田,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两句诗()

(4)完成复习资料中第七单元的练习。

2、将成语补充完整

微波( )()

有()一( )

大洋()()

()梁( )栋

古( )古( )

不落()()

()()龙蛇

曲高( )()

( )( )白雪

不同()( )

别()一()

不解()()

( )()天日

()()金星

一反( )()

为( )()为

( )去( )来

不再( )()

()()私语

()()有神

无( )()对

1、《伯牙绝弦》这个传说,人们用 比喻朋友间友谊深厚;用 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2、《月光曲》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 和 ,又表现了他 和 ,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 ,更要依靠 的情感。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 ,使的表达更 、感情更 。贝多芬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 。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