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等量关系教案设计(优质14篇)

时间:2023-12-06 16:20:09 作者:字海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编写四年级教案。在以下的教案范例中,将会展示一些关于课堂互动、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实例。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笔算乘法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对容易一些。

1、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通过两位数乘三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规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

难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的定位。

1、旧知铺垫:

引导学生回忆两位、三位数、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复习旧知: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新课学习做铺垫。

2、点出例题:

“145×12”知道这是一个新内容。先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三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自己探索交流处“145×12”时,问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根据什么列竖式计算的?290表示什么,145又表示什么。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探索,掌握了三位数两位数的算理和积的定位。

3、巩固练习

当学生自己探索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时,这一内容还不够扎实,所以及时给出练习,学生思维得到更深刻的认真!

给出四道练习题,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分小组上台版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集体订正,加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迁移,类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再巩固

我设计了三道:“小马虎”做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小马虎”的计算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中容易犯的错误,这样为我们的学生提了醒,当学生找出了“小马虎”的错误时,是快乐的,可能有类似的学生得到了提醒。

4、课堂小结

学生简要回顾,叙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感受所学的知识价值。

本节课得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的空间,注意了学生的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在这里教师创设情意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自己解答,教师适时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知、探索的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

四年级《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提前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一、谈话引入。

事先板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6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课本第66页至67页教学内容及第6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建立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概念。

3、认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转一转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平角和周角。

认识周角。

多媒体课件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的角有哪些?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认识过的角:直角、锐角和钝角。 师:你们以前是怎样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的? 教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一些特殊角,深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建立直角的的概念。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直角的度数,学生量完后,请几个同学汇报得数,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直角是由90°。

2、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

课件演示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的过程。 课件演示后,让学生也按课件演示的过程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并看一看,议一议。 教师指出:把这两个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新的角。(课件闪现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这个角有什么特征? 指名回答。 教师指出:像这样,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角是平角。(课件闪现下图)

(2)认识平角和直角的关系。

3、建立锐角、钝角的概念。

(1)测量。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课本第66页下半部分的三个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 指名汇报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角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角,再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2)议一议。

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图中左右两边的角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

(3)交流归纳。

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教师说明:大于180°的角不是钝角.(如181°、200°、220°就不是钝角)

(4)练习。

(课件出示) 把下面各度数所表示的角进行分类。

4、认识周角,建立周角的的概念。

(1)认识周角。

(2)认识周角、平角、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你知道一个周角是多少度吗? 引导学生推算。

1周角=( )平角=( )直角 。

1周角=( )度

三、操作活动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课件依次出示3道题)

四、全课小结

让让学生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2、3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例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6课时

(1)垂直与平行 3课时左右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改写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够熟练地改写多位数。

能够归纳多位数改写的方法。

小黑板、地图。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国土面积》,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地图。

3、老师这里还有我们国家新疆等地的面积数据,出示小黑板:

新疆唯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660000平方公里。

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黑龙江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公里。

江苏省土地面积约:100000平方公里。

谁来读一读这些数?学生读数。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觉?觉得这些数怎么样?

对了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或者亿为单位的数。

二、学习新知:

1、师:我们在收集数据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国家的国土面积一些数据是这样显示的:960万平方公里。(板书)。

仔细观察这两个数:

读一读。那么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呢?(后面的一个比前面的少了四个0,多了一个万字)。

这两个数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大小相等)。

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呢?(生回答:把整万的数万位后面的四个零去掉,然后再加上一个“万”字。)。

2、下面同学们动笔,把小黑板上的四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指名汇报师板书,并让学生回答是怎么想的。

4、完成书上的试一试,指名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书上写,然后讨论:如何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教师注意追问:为什么要去掉整万的数末尾的四个零?

师板书:10000000000让学生想一想怎么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指名到黑板前面写,其余自己在练习本上写。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去掉末尾的八个零,再加上一个亿字)。

师:为什么要去掉末尾的八个零呢?(因为亿位在从右起的第九位,整亿的数亿位的后面有八个零。)。

学生完成书中的试一试第二题。

5、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整万的数和整亿的数的改写,说一说,该如何改写?

书中还告诉我们一个有关国土面积的小知识,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书,教师问:读了这个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960万。

1000000000=100亿。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小黑板,练习题卡片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例1学生尝试。做在练习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xx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1)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写在教者准备的纸上。并注意巡视,以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并有意进行收集。

(2)集体评析。先引导学生看过程,同意吗?这个结果比较大,怎么读?再出示一份错误作业,他错在哪儿了?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小心。

(3)总结计算法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都是分几步做的?第一步做什么?所得的结果的末位怎样?接着说下去。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做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做练习五第2题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做练习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 48 128

×5 ×16 ×16

比较前两个式子和第三个的联系区别

四年级《等量关系》数学教案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习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xx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

小学数学四年级的设计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3页例5,练习五第2~8题和思考题。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1、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1、出示例5。

用简便方法计算102×45,32×27+32×73。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102×(40+5)。

=100×45+2×45=102×40+102×5。

=4500+90=4080+510。

=4590=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864+2336。

=32×100=3200=3200。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1、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

(2)填空。

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练习五第8题:学生根据情景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解决,对有困难的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3、发展练习。

练习五思考题,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先在小组中商量解决,最后全班反馈,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4、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2,3,6题。

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0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平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平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便利,发展符号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在用简单符号语言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经历由数字表示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有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学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和学生交流植树的事情,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未知数量。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一)1.结合“盒子里放小球”的例子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初步感知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

2.通过练习引出含字母式子的简写形式并适当练习。

(二)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年龄问题让学生深入感知含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三、组织练习,实践应用。

完成学案中训练卡的1、2题。

四、总结提高,深化新知。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字母-----------未知数任意数。

字母式----------运算结果数量关系。

教学反思。

本课时“字母表示数”是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总体上讲本节课着重围绕三个问题:一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二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明白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三是通过老师和学生年龄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字母、含字母的算式怎么去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在设计本课时我尽可能多地创设一些有趣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学生初步了解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基础上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感受字母的不同取值范围,从而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经历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这一课的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数学认知上从数向代数的一个转折,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而本质上的目标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抽象化后的表达方式:即学生只有在这节“用字母表示数”的课上真正掌握一些技能后,他们才会在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中用数字和字母、符号建构起一些数学模型来。因而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用简易方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对于“用字母表示数”,除了内容比较抽象以外,其中的规律探寻也有一定难度。教学中,首要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我一开课创设和学生一起去植树的谈话式导入。其次,借助所学知识字母表示运算律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渗透符号化的数学思想。另外,课上通过一系列富有思考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1、课堂节奏把控不到位,学生没经行独立练习。

2、小组合作的方式没能完全带动起来,优等生带动学困生的教学方式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复习内容]:课本第103、104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1、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了解方程的含义,并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3、让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复习重难点]:。

重点:

会用字母表示数,进一步了解方程的含义,并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难点:

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复习准备]:课件。

[复习方法]:创设情境法、练习法。

[复习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

课件呈现数量关系。

1、学校花圃里兰花比菊花少10盆。

(1)已知菊花有n盆,兰花有多少盆?

(2)已知兰花有n盆,兰花有多少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x头。

奶牛:

3倍。

草牛:

20头。

让学生看图说题意,提出数学问题。

二、找等量关系。

课件呈现数量关系,要求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并描述“什么量等于什么量”。

1、爷爷今年68岁,比小明的年龄大58岁。

2、小芳家今年七月份用电比六月份多50千瓦时。

3、牧场里,绵羊头数比山羊的3倍还多20.

三、解方程。

2x-6.8=3.55x+3x=16.8。

学生之间说解法。

四、列方程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

两辆车一共运水70箱,第二辆车比第一辆多运12箱。

1、找等量关系,并写出关系式。

2、设未知数,列方程。

3、学生解方程,然后互相交流。

4、展示结果。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3页的第11~15题。

教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习。

1、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作业设计: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课是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该课内容是在学生对所学图形进行初步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专项研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角、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产生并具备了各类三角形的表面感知印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而本节课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分类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

重点:能按照不同分类标准给三角形分类。

难点: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区分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和各种学具。

教具、学具:彩色卡纸,各类三角形卡片,剪刀、量角器,直尺,白纸等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法中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课件出示情境图: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拼成的呢?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观察会说出这些图形是由不同的三角形拼成的。于是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给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板书课题)。这样设计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学习,在展示中分享,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

活动一:自学。

首先出示学习要求:

1.观察这12个三角形的角和边,你会分类吗?

2.有选择地利用学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根据你的分类,把它贴在彩色卡纸上。

这一环节,我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在明确学习要求后,根据自己的发现和需求,有选择的利用学袋里的学具,尝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直尺量按边的长度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分类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分类的,说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对于三角形的分类你还有哪些疑问?

交流的要求:

1.组长主持,每个人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提出质疑,组内交流并记录。

3.整理组内的分类方法。

首先出示课件:学习内容和要求。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自学后,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分类方法,并且,明确各自的分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畅谈分类依据,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全组成员一起讨论,交流。而在此过程中,老师则深入各小组,参与学生的交流中。这样充分体现了老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活动三:分享。

分享要求:大方自信、声音洪亮、分工有序。

倾听要求: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在学生明确了展示的步骤和要求后,分别请两个小组在全班分享不同的分类方法。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分享相机进行板书。

分享的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是按照三角形的角进行分类的,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此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是评价。学生可能会问:这三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啊?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学生可能会问: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老师板书: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评价,例如你们说的真好,真详细等等。老师会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点评和表扬。

另一个分享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是根据边的长短来分的,也是分三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一类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此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是评价。学生可能会问:这三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呢?学生可能答不上来,老师借此机会,利用课间演示,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并板书。老师补充说明这两类三角形都是包含在一般三角形里,是属于特殊的三角形(板书)。此时,同样的鼓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和评价。学生可能还会问: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这里,老师让学生自由辩论,并在课间上动态演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相同和不同,然后板书:等边三角形也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上面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展示分享总结出三角形分类的方法并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劳动成果被展示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自评、互评、老师的点评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互结合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智慧岛寻宝的练习:

练习一:猜一猜。、

通过猜一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和区分按角分的三角形的特征。这里,要重点交流第三幅图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猜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也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是一个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也有学生可能会猜不能确定。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在只知道一个锐角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类型是不确定的。

练习二:折一折。

正方形纸片沿图中虚线折成的两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通过折一折这一动手活动,让学生观察,了解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练习三:找一找。

通过找一找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类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各类三角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图案。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第五环节: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今天学习的知识介绍给你的父母和朋友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班级内模拟的说一说,可以请老师来做朋友,也可以请学生来做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达到了对本节课总结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感知各类三角形的不同;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分享,抽象出各类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加深认识,体验发现,拓展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分类方法。

四、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三角形的分类及特征,板面简洁,学生一目了然,同时,既渗透了分类思想,又渗透了集合思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