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专业20篇)

时间:2023-12-16 14:50:40 作者:紫薇儿

五年级教案的编写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看看以下这些五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能说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2.在游戏中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判断。

3.借助观察猜测、操作实验、活动交流,培养学生合理推测的能力,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

1.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2.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多媒体课件、球以及摸球用的袋子、记录单、扑克牌。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游戏。看谁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最多的数学知识。玩游戏前老师先分组,1、2?大组为甲队,3、4大组为乙队。哪一个组先来玩游戏。

师:两个组都想先来,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决定那个组先来。

生:石头、剪刀、布。

师:石头、剪刀、布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公平吗?同桌之间单号代表甲队,双号代表乙队互相猜三次试试看。

师:刚才谁赢了?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公平)

师:为什么,能不能用可能性的知识来说明这个游戏的公平性呢?今天这节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

1、你觉得两个同学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其中一人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2、要想知道每人获胜的可能到底是多少,我们必须列举出两个人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方法,把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交流

4、汇报:发现:有的学生列举了7种、8种、9种等各种不同的结果和记录方法。

5、有没有办法不漏掉也不重复呢?

6、老师利用表格归纳总结列举方法?

1、做一

(1)老师读题:

(2)相信大家都能用这3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吧。那么谁能办法写出所有不同的三位数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用这样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生:单数赢了4次,赢和可能性是4/6,双数赢了2次。赢的可能性2/6。

2、出示练习1。两人一组,算出2、3、7、8中任意两个数的积。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19页内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1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举例验证。

2、能被2、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3、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检查自探效果。

按照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遇到中等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学生合探解决。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主要内容。

2、着重强调;。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三、质疑再探(4分钟)。

1、学生质疑。

教师:对于本节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说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1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1、判断下列各数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

72567951890111120373。

2、58115207210451008。

有因数3的数:()。

有因数2和3的数:()。

有因数3和5的数:()。

有因数2、3和5的数:()。

让学生说说怎么找的。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学生在掌握整数加法的基础上,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过程,理解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

1、分数加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1、(录音内容)我是妮妮,今天想请哥哥、姐姐帮我一个忙。我妈妈烙了一张饼,爸爸把它平均分成八份,爸爸吃了八分之三张饼,妈妈吃了八分之一张饼,我想知道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呢?谁要是能帮我,就奖给大家一个赞,我先谢谢哥哥、姐姐了。

2、师:同学们,能帮助小妹妹吗?那怎么列式(板书式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3【活动】提示预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一)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个人的智慧,一定是很大的,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合作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二)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

(三)学生讨论,师个别指导

(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提示可以借助辅助工具来解题。)

2、汇报交流

生1:同学们,下面由我来代表我们组跟大家分享我们组的做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当成妈妈烙的饼,我也把它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份,我把它折回去,妈妈吃了1份,我也把它折回去,还剩4份,吃了也就是4份,占整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老师,我想对赵红俐的讲解做下点评,你的想法真奇特,能想到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来解决问题,你真棒,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能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生2:大家请看,我们组是用折纸法,我把这张圆看作是妈妈烙的饼,我把它对折三次,平均分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三,这1块是妈妈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3:我来为大家讲解说意义的方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三,妈妈吃了1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一,两个人共吃了4块,也就是这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4:我们组是用画线段的方法来解答的,我是把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看成是妈妈烙的饼,把它平均分成8份,这3份是爸爸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三,这1份是妈妈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份,也就是八分之四,请大家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5:我们组是用画图法来解决的,我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看作是妈妈烙的那张饼,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的3块,我是用蓝色表示的,妈妈吃的1块,我是用红色表示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6:我们组是用切割法来解决的,请八位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手拉手紧密的围成一个圆,我把这个圆平均切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这1块是妈妈吃的,一共是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我想对陶梦如的做法做一下点评,你的想法很新颖,但在日常的应用中不实用,我建议你可以用小棒来代替人。

生:我觉得小棒易丢,也不实用,可以用手指来代替小棒,因为手指不会离开我们的身体。

生:我觉得手指算小数可以,假如就没法算了,我觉得还是画图比较好。

生7:大家请看表示3个,表示1个,它们两的分数单位都是,所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刚才大家用这么多方法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那到底该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呢?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同桌互记计算法则。

活动4【练习】能力提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培养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探索可能性。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对随机思想的理解。

一.导入引出课题:

1.师: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踢足球)如果要开始一场足球赛大家觉得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课件)

2.揭题:硬币抛出后可能是那些面?(正反面),所以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猜测:

(1)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注意让学生指图说明。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

共摆了多少个吗?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

(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及时板书: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

学生的答案:

(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3、4、6、12)

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第38页“练一练”第1题,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38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这节课上下来以后我感想很多,感触也很深。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教学思路,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2的因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长方形,让学生们直接感知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12的几种情况,使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2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2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课件、投影仪。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复习准备

通过两个题的复习,为这节课的学习做铺垫,这节课会用到这些解题的方法。

1.读出下面各小数,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0.3,0.25,0.14,1.34,4.06,0.08,1.042,0.315。

2.求下面各题的商。(小数、分数。)

3÷4 15÷45 1÷8

5÷10 9÷10 6÷15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和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通过两种动物的赛跑比赛,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

先让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然后找学生回答自己的作法。

生1: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9写成分数,0.9=,这时只要比较和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即可。

生:在比较和的大小时,需要先把这两个数通分,它们的公分母是10,所以,,由此可得0.9,所以羚羊比鸵鸟跑的快。

师:这种方法很好,是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然后再比较分数的大小。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一齐: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师:对,谁是用这种方法做的,来说一说。

生:把化成小数是:=4÷5=0.8,0.8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时,既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也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

[议一议]: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怎么把小数化成分数?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几个例题,通过例题我们来总结规律。(教师演示课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三、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熟练这节课所学知识。

课本p86“试一试”: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0.4 1.5 0.12 2.8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五、课后作业

课本p86“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分数、小数互化

1.复习

2.1分钟赛跑

3.例题

4.课堂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2)量比较远的距离。

学生先看第79页内容。

教师用教具讲解,教学生使用标杆的方法,怎样测定两点之间的直线。

问:为什么插在c点的'插杆必须和b点标杆同时被a点标杆挡住,三点才在一条直线上?

把所有的点连起来就得到一条直线。测定直线后,就可以就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a、b间的距离。

三、实际测量练习。

1、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测量操场的长,另一组测量操场的宽。每组再分成两个小组。

2、小组内各成员由小组长负责,明确分工,分配好测量工具,讨论好测量方法。

3、测量后,记录有关数据。

4、一个小组完成后,另一个小组接着测量,(已测量过的同学自由选择同学讨论测量方法和疑难问题。)。

5、完成后回教室,整理测量数据,计算所求问题。

6、组织学生交流测量体会与结果。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让学生注意把标杆扶正,认真观察,使后面的标杆被前面的标杆挡住。

四、小结。

要知道土地大小,就必须测量土地。本课要求大家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并对实际测量中的不正确方法,指出原因,提出注意点。

五、作业。

1、复习课本有关测量方法,要求理解和掌握。

2、练一练第1~2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会根据实际需要求积的近似数,会计算小数连乘、乘加、乘减,并根据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计算小数乘法。

(2)提高学生计算、估算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熟练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计算法则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1.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18个2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法和代数法德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件。

一激趣导入。

师:咱班同学家里有养鸡的吗?有养兔的吗?既养鸡又养兔的有吗?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的有吗?在我国古代就有人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正因为这样,在我国历才出现了一道非常有名的数学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一直流传至今的“鸡兔同笼”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示:书中112页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这里的“雉”指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生:试述题意。(笼子里有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兔各几只?)。

师:从题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笼子里有鸡和兔共35只,脚一共有94只。

生:这题中还隐含着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这两个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道题的数据是不是太大了?咱们把它换成数据小一点的相信同学们就能解决了。

2.出示例一(课件示例一)。

师:谁来读读这个问题。

谁能流利的读一遍?

请同学们轻声读题,看看题里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读题。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想我能猜出来。一次猜不对,多猜几次就能猜对。

师:按你的意思就是随意的猜,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列表按顺序推算。(板书:列表法)。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想用方程法也能解决。(板书:方程法)。

生:要是笼子里光有鸡或光有兔就好算了,可这笼子里却有两种动物,我还没想好怎么算。

师:那我们就不妨按笼子里只有鸡或只有兔来思考,假设笼子里全是鸡或全是兔,看脚数会有什么变化,说不定从中你们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呢。(板书:假设法)。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那这些方法行不行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你们感兴趣的方法进行尝试验证一下吧。

生:在小组内尝试各种方法。

师:经过上面的研究学习,你们都尝试运用了哪种方法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列表法找到了答案,有3只鸡,5只兔。

生:很麻烦。

师:是啊,那要花费很长时间。哪个小组还想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方程法计算的。(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过程。)。

生:说数量关系。(鸡脚数+兔脚数=26只脚)。

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你能想到另两个数量关系吗?

生:叙述另外两个数量关系。(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

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

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哪两个方程呢?

生:汇报师板书两方程。

师:除了可以设兔有x只,还可以怎样设?

生:还可以设鸡有x只。那兔就有(8-x)只。

师:对,那根据什么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怎样的方程呢?

生:汇报,根据鸡脚数+兔脚数=26只能列出方程2x+4(8-x)=26。

根据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能列出26-2x=4(8-x)。

根据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能列出26-4(8-x)=2x。

师:同学们看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我们能列出这么多的方程,但是同学们要注意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时必须要找准数量关系。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假设法有运用的吗?

生:汇报。

我们小组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板书:全看作鸡)。

鸡就有8-5=3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这位同学说的你们听明白了吗?结合算式进行明理。明确每一步算式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这种方法都明白了吗?结合课件图画进行解释质疑。

生:16只。

师:实际上笼子里有26只脚,怎么会少了10只脚呢?(课件显示)。

生: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

师:一共少算10只脚,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所以有5只兔子,3只鸡了。

生:试做。

师:刚才已经假设都是兔的同学,再按假设全是鸡的情形算一算。

生:练做。

师:谁来说说假设全是兔该怎么算?

生:假设笼子里都是兔,就应有脚8×4=32只,比实际多了32-26=6只。一只鸡多算2只脚,4-2=2只。就能算出共有鸡6÷2=3只。兔就有8-3=5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你们也都算上了吗?师解释:要是都是兔的话,就有32只脚,而实际有26只脚,为什么会多出6只脚呢?(课件示)。

生:每只鸡多算2只脚。

师:一共多算6只脚,每只鸡算2只,所以有3只鸡,5只兔。

师:还有运用其他方法的吗?

生汇报:列表法适合于数据小的问题,数据大了就不适用了。

方程法思路很简捷,但解方程比较麻烦。假设法,写起来简便,但思路很繁琐。

师:那以后我们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那道数据较大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汇报不同的算法。(学生边汇报边把计算方法展示在实物展台上)。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示)。

师:古人的办法很巧妙吧?如果大家对这种解法感兴趣,课后可以再研究。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

师:今天通过大家的自主探索,找到了多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方程法和假设法应用得都比较广泛。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比如有些租船问题,钱币问题等。下节课我们就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列表法。

方程法假设法。

解:设有兔x只,鸡就有2(8-x)只。全看作鸡。

4x+2(8-x)=268×2=16(只)。

x=54-2=2(只)。

8-5=3(只)10÷2=5(只)。

答:有5只兔,3只鸡。8-5=3(只)。

26-4x=2(8-x)全看作兔。

26-2(8-x)=4x8×4=32(只)。

26-2x=4(8-x)4-2=2(只)。

26-4(8-x)=2x6÷2=3(只)。

8-3=5(只)。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1/5,5/6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2、引入并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逐一解答提出的问题。

4、引导观察,找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指导完成p29的试一试的1,2题。

2、你能根据方程。

x×1/5=30。

编一道应用题吗?

3、请你想一个问题情景,遍一道分数应用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预习。

整理前面所学知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法和代数法德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件。

一、激趣导入。

师:咱班同学家里有养鸡的吗?有养兔的吗?既养鸡又养兔的有吗?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的有吗?在我国古代就有人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正因为这样,在我国历才出现了一道非常有名的数学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一直流传至今的“鸡兔同笼”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示:书中112页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这里的“雉”指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生:试述题意。(笼子里有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兔各几只?)。

师:从题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笼子里有鸡和兔共35只,脚一共有94只。

生:这题中还隐含着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这两个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道题的数据是不是太大了?咱们把它换成数据小一点的相信同学们就能解决了。

2、出示例一(课件示例一)。

师:谁来读读这个问题。

谁能流利的读一遍?

请同学们轻声读题,看看题里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读题。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想我能猜出来。一次猜不对,多猜几次就能猜对。

师:按你的意思就是随意的猜,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列表按顺序推算。(板书:列表法)。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想用方程法也能解决。(板书:方程法)。

生:要是笼子里光有鸡或光有兔就好算了,可这笼子里却有两种动物,我还没想好怎么算。

师:那我们就不妨按笼子里只有鸡或只有兔来思考,假设笼子里全是鸡或全是兔,看脚数会有什么变化,说不定从中你们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呢。(板书:假设法)。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那这些方法行不行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你们感兴趣的方法进行尝试验证一下吧。

生:在小组内尝试各种方法。

师:经过上面的研究学习,你们都尝试运用了哪种方法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列表法找到了答案,有3只鸡,5只兔。

生:很麻烦。

师:是啊,那要花费很长时间。哪个小组还想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方程法计算的。(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过程。)。

生:说数量关系。(鸡脚数+兔脚数=26只脚)。

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你能想到另两个数量关系吗?

生:叙述另外两个数量关系。(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

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哪两个方程呢?

生:汇报师板书两方程。

师:除了可以设兔有x只,还可以怎样设?

生:还可以设鸡有x只。那兔就有(8—x)只。

师:对,那根据什么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怎样的方程呢?

生:汇报,根据鸡脚数+兔脚数=26只能列出方程2x+4(8—x)=26。

根据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能列出26—2x=4(8—x)。

根据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能列出26—4(8—x)=2x。

师:同学们看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我们能列出这么多的方程,但是同学们要注意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时必须要找准数量关系。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假设法有运用的吗?

生:汇报。

我们小组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板书:全看作鸡)。

鸡就有8—5=3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这位同学说的你们听明白了吗?结合算式进行明理。明确每一步算式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这种方法都明白了吗?结合课件图画进行解释质疑。

生:16只。

师:实际上笼子里有26只脚,怎么会少了10只脚呢?(课件显示)。

生: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

师:一共少算10只脚,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所以有5只兔子,3只鸡了。

生:试做。

师:刚才已经假设都是兔的同学,再按假设全是鸡的情形算一算。

生:练做。

师:谁来说说假设全是兔该怎么算?

生:假设笼子里都是兔,就应有脚8×4=32只,比实际多了32—26=6只。一只鸡多算2只脚,4—2=2只。就能算出共有鸡6÷2=3只。兔就有8—3=5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你们也都算上了吗?师解释:要是都是兔的话,就有32只脚,而实际有26只脚,为什么会多出6只脚呢?(课件示)。

生:每只鸡多算2只脚。

师:一共多算6只脚,每只鸡算2只,所以有3只鸡,5只兔。

师:还有运用其他方法的吗?

生汇报:列表法适合于数据小的问题,数据大了就不适用了。

方程法思路很简捷,但解方程比较麻烦。假设法,写起来简便,但思路很繁琐。

师:那以后我们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那道数据较大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汇报不同的算法。(学生边汇报边把计算方法展示在实物展台上)。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示)。

师:古人的办法很巧妙吧?如果大家对这种解法感兴趣,课后可以再研究。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师:今天通过大家的自主探索,找到了多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方程法和假设法应用得都比较广泛。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比如有些租船问题,钱币问题等。下节课我们就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列表法。

方程法假设法。

解:设有兔x只,鸡就有2(8—x)只。全看作鸡。

4x+2(8—x)=268×2=16(只)。

2x+16=2626—16=10(只)。

x=54—2=2(只)。

8—5=3(只)10÷2=5(只)。

答:有5只兔,3只鸡。8—5=3(只)。

26—4x=2(8—x)全看作兔。

26—2(8—x)=4x8×4=32(只)。

2x+4(8—x)=2632—26=6(只)。

26—2x=4(8—x)4—2=2(只)。

26—4(8—x)=2x6÷2=3(只)。

8—3=5(只)。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学生质疑:什么是质数。教师引入本节课内容,板书:质数和合数。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认识质数与合数。

师:找因数--找出1到20的各个数的因数,看一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找出之后进行分类。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数的因数有的只有1个,有的有2个,有的有3个,还有的有4个或更多。

师: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分类,大家把分类结果填在表中。

投影展示学生的分类结果。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再举出几个质数和合数的例子,举得完吗?说明了什么?(质数和合数都有无数个)

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合数)是几?的呢?

师:所以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课件出示: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为质数和合数以及1,共三类。

2、制作质数表。

投影出示例1。

师:怎样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呢?

生1:可以把每个数都验证一下,看哪些是质数。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时,我们要抓住质数与合数的本质特点,从因数的个数入手进行判断。在对整数进行分类时,要明确分类标准,不能把质数和合数与奇数和偶数混淆。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教师准备ppt课件天平药瓶。

学生准备天平。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3/11×39/16×1221×5/1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教师让学生从图中看出是1/4,让学生从1/2×1/2=1/4中思考,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说说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并对学生的说法给以鼓励。

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分母。

验证法则:让学生折纸验证3/4×1/4?,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8页试一试,1/4×2/3;3/5×2/9;7/8×5/14让学生运用分数乘以分数的法则来进行计算。注意能约分的先约分,如:7/8×14/15中的7和14先约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一、课堂探究,自主学习。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课件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确意义。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2、找最小公倍数。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3、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3、求三个数的公倍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评价检测。

练习十七2、3、4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3。通过画图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引入新课(出示半开放性素材)2分钟。

师由这个问题引出最直接、最能保证通知到位的方式:打电话(板书课题)。

(听+想+讲)。

活动2【活动】二:自主合作(学生呈现多个项度+确定项度)(6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32-133,并同桌或前后两人交互打电话的方案,时间3分钟。

(看+想+讲+听)。

(师巡视,并对自主学习认真的同学及予表扬)。

自主学习要求:

a。看课本p132———133,看完以后,同桌或前后两人交流下讨论打电话的方案。

b。通过自学,看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c。时间3分钟。

通过自学,我知道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项度并板书:)。

项度呈现:

主气泡:打电话。

子气泡:分组通知、逐个通知、每个人不空闲通知。

其中“分组通知”又包括分三组、四组、五组等三个向度。

3。生在团队长的带领下团队共同确定其中的1个项度进行讨论,团队长并做好组内分工。

(讲+看+小动)。

活动3【活动】三:合作探究(交互+强化)14分钟。

1.团队长根据自已团队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4—6人的小组交互,强化学习,并把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并作好发言准备。

(通过小组的共同交互学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达到6—8次的强化学习,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做+想+讲+听+大动)。

合作探究要求:

a。团队长根据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小组讨论,强化学习,并把团队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

b。每个团队做好上台展示交流的准备。

c。时间是7分钟。

2:师巡视:提醒有关的小组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

活动4【活动】四:展示交流(汇集+强化)。

1.选择四个团队上台展示汇报,涵盖所有项度的知识点。

(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给予鼓励和表扬)。

(讲+听+看+做)。

2。教师精讲,师生共同完成2n的推导过程,小结出最优方案。

(看+讲+做+听+想)。

活动5【练习】三:巩固练习。

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活动6【活动】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看+讲+想)。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小数点的移动。

小黑板、卡片、幻灯。

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1。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