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大全(17篇)

时间:2023-12-05 21:16:02 作者:书香墨

教学计划是一份详细规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等的文档,它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而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科学的教学计划制定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

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注意事项:

(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

(三)凝固。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

(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解释现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的培养,将原来作为演示实验的“固体熔化过程”改成了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小组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课时较紧,可让部分学生做晶体的熔化实验,部分学生做非晶体的熔化实验,然后再相互交流。

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探索物理规律的活动中来。比如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固体进行实验;自己根据图像说出不同固体熔化时的特点;自己通过看熔点表分析物理规律等。

教材删去了观察凝固现象的实验,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凝固的整个过程,并画出图像使学生一目了然。这个实验可布置学生回家利用冰箱来做。具体做法可由学生自己设计。这样节约了课堂时间。

由于这节课内容较多,再加上这节课实验不太好做,课堂时间不够充足,导致有些组实验不太成功,也有的因为熔化时间比较短没能得到熔化时温度不变的特点等等。

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估计要尽可能准确,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善于观察现象,并通过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气氛,使小组每位同学都参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掌握好知识的效果。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一、复习测评:

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8℃;b、37℃c、36℃d、35℃。

二、新课探究。

(一)引入课题:常见的物质有以互相转化,例如,,。

1、熔化:。2、凝固:

3、汽化:。4、液化:

5、升华:。6、凝华:

(二)新课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

3、设计试验和进行实验:

(1)参照课本图4.2-1,需要器材有:

(2)酒精灯的使用:严禁;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

能,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

(3)进行实验并数据记录:

(4)评估: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5)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6)归纳总结:。

1固体分为和。

2晶体:。

3非晶体:。

4熔点:;凝固点:,同一晶体的。

熔点凝固点(相等或不相等)。非晶体没熔点和凝固点,

5不同晶体的熔点,冰的熔点是,课本84页小资料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熔点最低的物质是。

6熔化时热(填吸或放)。

三、练习与提高。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d。海波和萘。

[八年级物理上]第2节

10、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的密度比锡小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水银—39℃煤油—30℃冰0℃)。

a.体温计b。煤油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d。无法确定酒精灯对烧杯底()。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由于这节课是学生动手探究操作,得出在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难以控制,并课堂40分钟时间不够充足,导致以往多次学生实验不太成功,那就为之后分析其科学规律设置了障碍,以致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无法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生听得还是一知半解。见到如此,我备课时调整了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究改成了演示,但虽然使用演示温度计,课堂能够容易调控教学进程,但是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前面几桌能够看见温度变化,但是后面同学还是不能读出温度计示数。但更重要学生不能观察到物态变化,不能调动学生自由参与其中科学探索乐趣。

今后的改进意见:

1、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最关健还是学生对实验完成效果,否则就无从谈起,但如何在40分钟不仅要求学生能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过程,画出图象规律,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组员之间配合协作能力要有很高要求。所以在课堂前就要省略实验操作过程,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

2、药品少量点,还要用适合温水加热,千万不能用热水和冷水。

3、观察数据后在书中表格图纸上绘制图线时,要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气氛,使小组每位同学都参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掌握好知识的效果。

4、在教学中做为老师定要先进行演示,发现其中操作方法和规律及实验改进方法,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容易调控学生实验进程,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

[八年级物理上]第2节

1.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

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华。

d.熔化、升华。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难点: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是两种重要的物态变化,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学习的基础上,加之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对这两种现象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材将其编排于《物质三态温度的测量》和《汽化和液化》这两节之后,《升华和凝华》和《水循环》两节之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既是对前两节知识、能力的巩固,又为学习后两节的内容打了基础。就本节内容的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1、知识与技能: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实验室现有器材基本能满足本节课所需实验器材。冰的来源,可由教师课前利用冰柜或冰箱自制,保存在保温箱或保温瓶中备用。相关知识的光盘、图片学校已配备。相关的投影片需教师课前自制。

实验探究——阅读分析——讨论归纳。

1、创设情趣,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情感,可以借助于播放教学光盘《水的故事》引入新课,教师板题:

2、讨论归纳: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熔化和凝固的含义。由于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汽化、液化等知识已掌握,所以采用讨论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3、探究冰、松香熔化时的特点:

探究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1)由于初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尚有限,因此,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尽量使问题的口径小一些,但又不能让学生的问题局限于教师设定的圈子内。

(2)组织学生猜想、假设时,要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使不同学生的不同猜想都能在全体同学面前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体现了面向全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3)实验设计。可引导学生自读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验探究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必须明确实验顺序,先做冰熔化实验,再做松香熔化实验,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器材,提醒学生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同时还要观察冰或松香的状态变化情况,并及时正确记录现象和数据。

(5)在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论证猜想假设,然后交全班交流。

4、总结归纳——形成规律。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画出冰和松香熔化的图象,然后打出冰、松香熔化图象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讨论冰熔化和松香熔化时温度的特点,以及吸热、放热的情况,并由此推理到一般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教师归纳板书。

5、自学训练[。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熔点、凝固点等内容,在实验探究和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学生已有感性认识,可设计一些自学题让学生自学后集体讨论,教师板书,以达到教学目标。

6、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阅读插图2—31,2—32,2—33,2—34,讨论本节末的想一想。

7、课堂练习。

(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室内,若室内温度为0℃,则冰____熔化,水____凝固(填“能”或“不能”);若室内温度高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若室内温度低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2)下雪不冷化雪冷。为什么?

(3)如图是某晶体放热凝固的图象,该物质的。

凝固点是_____,凝固时间为_____分钟,曲线bc。

段表示该物质处于______状态。

8、课后实践作业。

教材p41“”2。3。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

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

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为了观察它们的状态和温度设计表格。

思考:

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注意事项:

(1、)。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

(三、)凝固。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

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

(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解释现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

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华。

d.熔化、升华。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3.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自主设计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2.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并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一)多媒体教室:配备高亮度投影机及师、生用电脑、实验展示台。

由学生使用现有的器材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的科学探究。

引导其他学生对这种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形成辩论式的探讨氛围,以寻求更科学的探究方案。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学生回答:还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学生活动2: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由学生自主挑选所要探究的命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形变的程度。

教师提问:操场上飞来的足球可以用脚去踢,飞来的铅球可以用脚去踢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飞来的足球和铅球速度基本相同,但铅球的质量大,所以动能也大,能对人做的功也多,将造成的伤害也大。

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能量的实例。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对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巩固:

1.使用bbs的投票系统进行选择题的练习和对错统计,当堂反馈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浏览网页内容,复习巩固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1.《教材》p54/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2011年8月29日。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由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五个单元组成。教材从出生起最初感受到的声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无处不在的光现象、物质的冷热变化、家庭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现象,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中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在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让教师能更好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在实验、插图、练习中,设计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培养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总目标:

1、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

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二)、各章节目标:

“声现象”单元分五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特征”“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声的利用”。第一、三节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和“声音的特性”,让学生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的特性,充分培养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本章在内容上,以大量的图片、想想议议、动手动脑等等感性材料使得形式活泼而且涵盖了多种的有益的信息,让学生更易掌握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光现象”单元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及光的色散等。本章中实验非常多,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强调了实验作用重要性。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透镜及其作用”单元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凸、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望远镜”是凸透镜成像的拓展,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的理解,开阔眼界,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的密切,物理是很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态变化的规律,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同时还运用了图像法,让学生更易认识物理现象变化规律。

“电流和电路”单元分为两部分,一为静电知识,二为电路知识。要求学生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充分培养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特征”“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温度计的使用及物态变化”“电路的识别和连接”等知识点,它们是解释各种现象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基础伏笔,是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

中段的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电流和电路”中“电路连接方式的辨别和连接”等内容,要求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去学习,需学生有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教法和学法。

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3、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4、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按预习-上课-复习三步进行教学,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

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6、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教学。

七、教学进度。

1、声现象约6课时(1~3周)。

2、光现象约8课时(4~7周)。

3、透镜及其应用约8课时(8~11周)。

4、物态变化约5课时(12~14周)。

5、电流和电路约11课时(15~20周)。

初二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1.下列属于熔化的是()。

a.糖水放过一段时间变干变成了糖。

b.夏天放棒冰的杯子外壁的小水珠。

c.露水的形成。

d.棒冰变成糖水。

2.如图4.3-5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的熔点为0℃。

c.从t1到t2冰处于熔化过程。

d.从t1到t2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3.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那么在做冰的熔化实验中,在0℃时,冰的状态是()。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固体,液体共存。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利用等质量的0℃的冰冷却食品通常比0℃的水效果好,原因是。

5.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如图4.3-6所示,海波的熔化图像是________(填写序号)。

分析图像a可获得的信息有: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图像b可获得的信息有: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即可)。

5.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并解释原因:

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钢钨固态氢。

(1)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

(2)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3)水银温度计在-40℃时已失效,不能使用;。

(4)在-265℃时,氢气是固态。

【参考答案】。

1.d。

2.d。

3.d。

4.由于0℃的冰熔化时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冰全都变成0℃的水,再吸热温度才升高。所以用等质量的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

(4)正确。固态氢的熔点是-259℃,因此在-265℃时氢是固态。

6.由于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要吸热和放热,此种材料在15℃~40℃范围内熔化和凝固,该温度正是室温变化的大致范围,因此,当温度升高时,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材料凝固放热,从而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重力

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的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图示、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中较好的地方:

教学过程安排合理,知识脉络清晰,重要知识点有强调。讲课语言清晰,较有亲和力。

教学中还需改进的地方:

教学过程中有时候语言不精简,或欠科学性。讲课过程中有些紧张,不能按照备课的内容讲下来。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在学生所学知识的衔接上,比如: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其中的一个分力等暂时讲不清楚的内容的解释和过渡不是很好。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不能一下讲清楚,我应该鼓励学生进一步自学,也可以培养其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d。海波和萘。

9、图中表示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其中表示晶体凝固的是:

10、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的密度比锡小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水银—39℃煤油—30℃冰0℃)。

a.体温计b。煤油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d。无法确定酒精灯对烧杯底()。

15、上课时,有一组同学在用萘做实验,研究萘的熔化过程,他们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请你作出萘的熔化图象。

(3)萘熔化用了_______min。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