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汇总14篇)

时间:2023-12-16 10:17:04 作者:笔舞

通过编写教案,可以提前思考教学步骤,准备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加有计划、有条理。在下面,我们为大家分享一些二年级教案的精选,希望对大家备课有所帮助。

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和上学期平均分情况有所差异,是“分完还有剩余”的平均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思维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战,不易接受。本节课教学流程为:复习了平均分——揭示平均分的另一种情况——带领学生逐一操作各种分法——解读除法算式——练习。流程不存在太大的问题,时间把握也比上学期要顺手得多,但在新授部分的讲解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到位,不够细致。主要有几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不够活泼,课堂驾驭能力还缺火候。结合低年级孩子本身的年龄特征,加上寒假刚结束,孩子的心还完全没有沉静下来,上午第一节数学课对我来说是个挑战,语言和课件的展示不能抓住孩子的眼球。

2.对“余数”现象的讲解不到位,没有让孩子亲自动手理解余数现象。尽管前一天也通过短信通知家长提醒孩子带好十根小棒,但现状是只有一半孩子带来了学具,对新课部分的学习也造成了少许影响。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做的还不够机智,没有及时调整,通过黑板上的磁性小棒带领孩子学习分完还有剩余的现象。

3.练习题讲解不够透彻,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更多的是偏向中等以上的学生,有失偏颇。比如“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对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这题偏难,需要老师带领他们通过分的过程解答题目。但在这题的处理上,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只是简单地一句带过,没有体现分的过程,以致一半的学生听不懂。这也是以后教学过程中应全力避免的过错,不论是容易的题目还是偏难得题目,都得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周全。

猜你感兴趣:

苏教版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余数概念及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均分的含义。

2、出示15÷3=5,并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二、探究新知。

1、出示10根小棒。

(1)如果这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10除以2等于5表示10里面有5个2.)。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这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3份,剩余1根。)。

(2)如果每3根一份,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

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2根或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3)如果把这10根小棒,每份4根、5根或6根,可以怎样分?

3、汇报:

(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4、交流:

(1)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列式,指名回答,并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2)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

问:按要求怎样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最后可以分给几人?也就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它的单位名称和总数一样。(板书:10除以3等于3余1.)(3)生齐读算式,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余数又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的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一份时剩下的。)。

5、揭题: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也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的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教学列1。

用算式表示,再说说算式的含义。

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的意义,并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参加了有趣的野营活动,学到了不少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再去参加更有趣的野营活动呢?(学生回答)好,我们一起出发吧!(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从情景图中你看到哪些有趣的活动?请找出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提出数学问题可能有:(教师适时板书)。

1、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2、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3、55个蘑菇,平均分给我们小组的8人,每人分几个?

4、野营小队共17人,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二、探索新知。

师:用我们的智慧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吧?(激发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

师板书:

22÷4=(人)(条)。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谁的方法最好吧!(对于各种合理的方法,师先予以鼓励表扬)。

师:怎样列出竖式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22条鱼,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人每得条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

三、课堂练习。

1、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2、55个蘑菇平均分给8人,每人分几个?自主练习第二题:摆一摆填一填。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吗?

五、教学反思。

借助生活实际,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始终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理解,注意让学生说说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只有结合具体情境从根本上理解了,才能真正掌握。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材第59~60页例1,以及练习十四第1题。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个草莓磁扣。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出示例1,认识余数。

(1)出示6个草莓磁扣在黑板上。

谈话:老师准备了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怎样列式?

6÷2=3(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小结: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3盘正好摆完。

(2)思考第二个问题: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结果怎样?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摆放结果。

摆了三盘,最后还剩下一个。

7÷2=3(盘)······1(个)。

引入余数的概念。

这里的最后剩下的1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余数。余数就是两个数相除时不够除而剩下的数。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圈一圈,独立完成,教师将平时要学生指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计算方法。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当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可能正好分完,也有可能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后一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

例1、6÷2=3(盘)。

7÷2=3(盘)······1(个)。

苏教版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9.橡皮:9角一块。6元可以买几块,还剩多少钱?

10.有26块饼干,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块,还剩几块?

11.有30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

12.每2米可以做一根跳绳,11米长的绳子最多可以做几根跳绳?

13.足球:8元1个。50元可以买几个,还剩多少钱?

14.一个星期有7天,8月份有31天。8月份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15.一张电影票7元,李老师有40元,最多可以买几张电影票?

16.把21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兔子,每只兔子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17.一共有35块蛋糕,至少拿走几块后,正好平均装成8盒?

18.做一套衣服要用5米布,36米布最多能做几套这样的衣服?

19.每6个文具盒装一盒,20个文具盒最少需要几个盒子?

20.一小队有6人,带了20根香肠去春游,平均每人分到几根,还剩多少根?

23文具盒9元一个,25元钱,可以买几个,还剩多少钱?

24.羽毛球场每小时租金4元,15元最多可以玩几个小时,还剩几元?

二年级有余数除法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自探。

1、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2、引导观察,交流信息。讨论:分不完的怎么办?

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解疑合探一。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苏教版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单元、章、节第一单元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课时1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难点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程序和内容复备。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出示10÷2。

(1)请学生们口算,板书“=5”。

提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们动手分一分,并完整地说一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各自动手操作,指名说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出示表格将表格填完整。

(3)提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这10根都分完了吗?(没有)。

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剩下的1根不够分)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或者每个人分得3根,分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分的人数不同,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正好分完,如果每个人分得3根,还剩1根没分掉)。

(4)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枝,5枝、6枝,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两人一小组动手分一分,再将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们分组活动。

3.(1)汇报操作的情况,把相应的课件演示,同时将表格依次填写完整。

(2)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的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正好分完了,另一种情况是分了之后还有剩余)。

提问:这些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1)提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以及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学生列式,独立完成。)。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个人,还剩几根?(学生完整回答。)。

教学程序和内容复备。

提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就是求10里有几个3。)算式中的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提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个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

(板书:这道算式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3)请学生齐读算式,井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6.(1)通过刚的刚学习,如果每人分4根、6根,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填写情况,并板书。

(3)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巩固练习,进一步深入。

完成想想做做第1-----4题。

(1)出示第(1)题,请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再将括号填写完整。

指名口述分的过程。

提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

填写算式,指名板演,说说算式中的各个数的意思。

(2)出示第(2)题,学生先分一分,再将算式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提问:为什么会有余数?

板书设计。

10÷2=5。

10÷3=3……1。

教后小记授课时间:20____月日。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我教学了三年级教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教材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扩展,我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有余数除发的计算。本节课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活动,动手分一分,由没有剩余引入到有剩余,初步建立余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有余数除法”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尝试“转化”,这就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教学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平均分铅笔,这一具体行为直观感知。使学生形象感知正好分完与有余数的两种不同分的结果。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思维活跃,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进一步验证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以上是我感到满意的地方,当然其中也有不足点,虽然整堂课的重点部分—对余数的理解,已不成问题,但有些细节还需改进,例如:有关除法应用题中单位名称的书写,如何把应用题答完整,都是我在课堂上没有预想到的,这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改进。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文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用具:

草莓图片、盘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故事引入,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可以吃到很多新鲜的水果了,老师很喜欢吃草莓,你们呢?喜欢吗?现在就和老师一起去摘草莓吧。请四名同学摘草莓(回答问题)。

二、新授课。

1、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师:老师也摘了一些草莓,我们一起来分分草莓吧!出示题目: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学生叙述,老师演示。(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师:摆的过程,你怎样列式。(板书:6÷2=3(盘))。

师:你为什么选择用除法计算?生:因为是平均分,也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

师:谁来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们知道吗?6叫做……2叫做……3叫做……。

师:为什么剩下的1个没有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够不够摆1盘?师: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咱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师:像这样摆,我们又可以怎样写算式呢?生:7÷2=3(盘)……1(个)。

师:那么有更多的草莓你会分呢?请同学完成作业纸第1、2题。学生认真的读一读题,独立完成。

2、探索、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有余数的除法中蕴含了许多的数学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这些小朋友正用小棒摆正方形,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出示例2)。

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生:8÷4=2(个)。

师:那如果是9根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学生说,老师演示。师:怎样列式呢?请同学把作业纸上的表格补充完整。

师:那么10根、11根呢?请同学继续用画一画的方法,并用算式表示出来,写在作业纸上。8根9根10根11根师:那么12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这样的图形呢?生:3个。

师:怎样列式?生:12÷4=3(个)8÷4=2(个)9÷4=(个)……(根)。

师:同学们,咱们不用摆的方法,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16根的结果吗?学生口述,屏幕显示结果。

师:仔细的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引导学生发现,除数的规律和余数的规律)。

师:为什么余数都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余数不可能是4呢?为什么余数不可能是5呢?谁来说说理由。生:5根小棒又可以摆1个正方形余下1根。

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要比除数小的。板书:余数除数。

三、巩固练习。

1、那么摆五边形需要多少跟小棒?可能会剩几根呢?生:需要5根,可能会剩1—4根。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五、作业。

1、完成书p61做一做。

2、完成书p64练习十四。

口算除法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提高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利用乘法进行除法验算的道理,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1.列三组题.。

42÷6=72÷8=72÷4=。

7×6=8×9=18×4=。

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问: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

板书:

2.设疑引出课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

利用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做什么?(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出示例6:441÷7=。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师问: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正好等于被除数呢?(小组讨论)。

2.教师反馈,小结.。

3.初步练习:

148÷2656÷42232÷6。

做完后让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例7.。

出示例7:2463÷5=。

(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提出.。

(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3)问: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

(4)问:第二种验算方法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不等于被除数?结果不等于被除数,能说明计算正确吗?要想使结果等于被除数,应该怎样办?(小组讨论)。

(5)问: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小组讨论)。

(6)问: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

(7)教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5.提高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42÷8209÷3856÷7。

三、练习与质疑。

1.计算下面的除法,并且验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进行板演,集体订正.。

2.根据左边的算式,直接写出右题的得数.。

(1)126×7=882882÷7=。

(2)7056÷9=784784×9=()。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表内除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的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懂得余数比除法小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动手、观察、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教学重点:列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1、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摆法得到不同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2、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探究新知:

出示除法口算题,考察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出示课件例题,由学生摆小棒,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用除法竖式计算。

(2)新课讲解,形成性练习。

首先,出示完整的竖式计算的过程,由学生讨论汇报每个数的含义。其次,由老师强调计算的过程,通过一商、二乘、三减、四比的口诀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竖式计算的过程。

最后,对于被除数较大的除法,采用试商的方法,要求是除数和商的乘积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

(3)巩固新课。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年级有余数除法教案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理解“进一法”与“舍余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正确运用。

4、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恰当运用“退一法”与“舍余法”

【教学准备】。

教案,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竖式计算:28÷9=。

46÷7=20÷6=。

(2)有13个面包,每4个装一袋,可以装(。

)袋,还剩几个?

14÷3=(。

)袋,余。

(

)个。

(3)9里面最多有几个2(4)9个苹果,每盘最多装2个,至少需要几个盘子?

二、教学例5。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人,坐5人坐不下)。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问题:竖式中的。

22、

4、

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预设:1.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完成教材67页做一做第一题。

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1.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同时出示“例5”和“做一做”第2题。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却不增加1个面包。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说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巩固练习: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并能结合实际问题正确取舍余数。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上册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利用摆花片(每份几个)得出结果进行教学,并且会读有余数除法算式,这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利用摆花片(平均分成几份)得出结果进行教学。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

2、我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分苹果”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其次,就是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两个例题重点指导如何分花片,并且通过花片直观得出结论。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以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两个教学环节。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学生实际摆花片进行折纸鹤、分画片的学习,从实物中得出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苹果”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巩固“平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2个苹果每2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2”,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是6,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盘分2个,正好分完,没有多余。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随即,我抛出问题“12个苹果每5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5”,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体会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12个花片代替苹果,摆一摆、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苹果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2”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指导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运用图可以直观得到结果,并且会读算式。适时进行练习。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4、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