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优质13篇)

时间:2023-12-05 14:05:30 作者:笔尘

通过情况报告,我们可以对某一事件或问题进行有效的记录和跟踪,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依据。情况报告是对某一特定情况或事件进行客观、详细描述和分析的一种文体,它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指导项目的推进和改进。如何写好一份情况报告是每个从业者都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写一份完美的情况报告需要具备清晰的思路和逻辑,以及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情况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城市新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报告人:马宁。

1。城市概况——区位。

【地理位置】营口开发区位于辽东半岛中部、辽东湾东岸,坐落在营口市南52公里处,地处北纬40°15ˊ—40°20ˊ,东经121°8ˊ—122°15ˊ。北距沈阳180公里,南距大连140公里。营口开发区区位优势明显,投资宜居环境优越。

【行政区划】营口开发区辖3镇,4个办事处,30个社区居委会,48个自然村,总面积268平方公里。

【民族人口】营口开发区有29个民族,即汉族、满族、回族、蒙族、朝鲜族、土家族、锡伯族、苗族、壮族、达斡尔族、黎族、侗族、布依族、傣族等。常住人口50万。

【气候特征】营口开发区处于暖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气候条件优越。近五年平均气温为9。8℃,降水量为559毫米。

【海洋资源】开发区现有海岸线28。5公里,共有海域使用面积13400公顷。盛产鲅鱼、对虾、海蜇等海产品。

【矿产资源】营口开发区主要矿种有钼、温泉,其中花岗岩储量较大;熊岳温泉储量较丰富,日开采量可达5000吨,温度在80摄氏度左右。

2。城市概况——辽宁沿海经济带。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于20xx年7月1日获得国务院批准。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确立辽至此,辽宁沿海作宁沿海经济带20xx年前的发展方向。发展地区:大连、营口、锦州、丹东、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在内的辽宁沿海经济带。

强化核心、主轴、两翼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一核、一轴、两翼”的总体布局框架。强化大连—营口—盘锦主轴,壮大渤海翼(盘锦—锦州—葫芦岛渤海沿岸)和黄海翼(大连—丹东黄海沿岸及主要岛屿)。

3。城市概况——交通。

这里交通运输四通八达,长大铁路、哈(尔滨)大(连)公路、沈(阳)大(连)高速公路、哈大高速铁路均从区内穿过,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驱车1。5小时可达。全国十大港口、全国第十大港口、东北第二大港、东北最近的出海口——营口港,坐落在开发区境内,有营口、鲅鱼圈、仙人岛三个港区,拥有14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航空运输:近期规划营口机场位于盖州西海,按民航机场4c级适航标准建设。

4。城市概况——发展格局。

立足“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生态化港口城市”的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在做精、做美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品牌,着力发挥环境对项目引进和经济发展的牵动作用,使开发区环境的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吸引力日益显现。

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立足开发区268平方公里的区域,聘请新加坡裕廊公司、中国规划设计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高标准编制了涵盖城乡全部区域的城市规划。在此基础上,积极实施“五区、三带、四廊”开发战略。“五区”:

即现有主城区、南部滨海新区、熊岳区域、芦屯红旗区域和北部望海新区。“三带”:即西部海滨旅游带、中部城市旅游带和东部特色旅游带。“四廊”:即熊岳河、二道河、红海河、沙河四条绿色生态走廊。

在五区开发建设上,南部滨海新区开发,主要体现现代、生态、滨海特色,建成了大剧院、图书馆、高铁客运站、金泰海景酒店、区中心医院等一批精品工程,正在建设还有香格里拉酒店、红星美凯龙、区中心医院二期等项目,全面树立了海滨城市的新形象。老城区改造,围绕“两街一路”改造,“退二进三”步伐不断加快,老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在熊岳区域建设上,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采用现代理念,高标准规划建设,形成由东部温泉小镇、中部熊岳古城、西部入海口组成的“三点一线”发展格局,打造独具特色的东北名镇。在芦屯红旗区域建设上,充分发挥临城、沿路、沿河等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开发建设,着力打造开发区的东城区。在望海区域建设上,充分利用临近港口、鞍钢新厂和工业区的地理位置,正在开发珍珠湾、望海渔港等工程,精心打造开发区的北大门。

城市新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领导的要求,我们先后深入xxxx三县区的7个城市社区、1个农村社区、4个社区活动广场和5个小区,通过实地查看、走访住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社区建设及小区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并与市民政局、住建局等相关部门进行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社区建设及小区管理取得的成效。

1、社区组建进展良好。我市共有城市社区130个,城镇人口177万。目前,按照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的市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落实投资743万元,完成建设;12个县级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投资9个;榆阳区的7个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130个社区服务站已建成105个,剩余25个社区服务站租房办公,以上项目建设共投入基建资金2.8亿元。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目前共建成农村社区452个,共投入建设资金9618.18万元。今年,共安排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计划建设项目44个,总投资2.1亿元。

2、社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以来,我市共争取中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757个,其中城市社区182个,农村社区575个,争取中省项目资金8913万元,市级配套2830万元,先后落实了121个城市社区的办公用房和活动场地,改善了575个村民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并配备了相应的设施。目前,已完成建设的7个县级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均在平方米以上,已建成的7个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均在600平方米以上,均达到了省上规定要求。在已建成的105个社区服务站中,达到省上200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要求的有60个,占56%。

3、社区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目前,城市社区主要开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通过建立图书室,提供活动场地,方便群众扭秧歌、跳舞等文体娱乐活动,开展便民利民服务。近年来,以社区志愿者服务为主的社会活动不断增多,特别是学雷锋志愿活动、大学生暑期志愿活动等每年都会有大批志愿者参与其中,成为我市城市社区服务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

4、社区制度建设不断加强。20以来,根据中省有关文件要求,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市社区建设和加强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榆发[]19号)、《关于贯彻中共xx省委办公厅xx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榆办发[]5号)等文件,不断建立和完善社区建设政策体系。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也出台了一系列社区建设政策意见。在社区建设政策指导下,各社区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普遍建立了社区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居务公开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推动了社区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5、社区工作队伍日益壮大。截止7月份,全市各级共有社区工作人员2268人,其中从街道办和城关镇下派437名国家正式工作人员,占19%;由劳动人事部门招聘了1017名协管员,占45%;从居民和大学生中临时雇用了814名,占35%。同时,20通过全省统一招聘的方式为榆阳区招聘了50名高素质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我市计划再招聘105名专职工作人员,逐步推进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6、积极探索社区管理创新。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社区服务方式、管理运行模式创新,涌现出了榆阳金阳社区等先进典型,其推行的“三化三结合”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值得学习借鉴。榆阳区金阳社区现有居民5128户,常住人口23232人,管理上将社区划分为5个大网格,22个小网格,每个网格确定一名社区干部为网格管理服务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办理网格内居民信息录入、矛盾调解等工作,实现网格化管理;通过网格管理员采集网格内居民信息,录入电脑建档,实现信息化支撑;以社区社会管理服务站为核心,开展“百项服务进网格”服务活动,实现多元化服务。同时,该社区还将社区管理服务与社区平安建设、社区党建、服务群众相结合,创造性地推行了“三化三结合”工作模式,201月,被省委、政府授予“文明社区”光荣称号。

7、小区管理注重品牌物业引领。我市的小区物业管理工作起步于,全市现有物业服务企业191家,物业从业人员6000多人,物业服务总面积达1047万平方米,物管覆盖面达42.13%。总体来看,我市小区物业管理目前处在稳步推进、不断规范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涌现出一些服务质量较高、服务理念较新的品牌物业。如xx文昌集团通过建立物业子公司--xx万家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为小区居民提供了专业化、规范化、高品质的服务,在业主中赢得良好口碑。据介绍,该公司目前承接着荟景家园、金阳小区等7个管理项目,管理面积近130万平方米,先后多次受到省住建厅、省物业管理协会和市住建局的表彰,成为xx的品牌物业。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是一些领导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作用缺乏深刻认识,重视不够。尽管近年来中、省、市都先后出台了加强社区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但贯彻落实还不够到位。二是居民社区观念淡漠,参与不足。调研中,社区干部反映,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软环境差,居民不理解、不支持,还时常遭受一些群众的辱骂、刁难,直接挫伤着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三是驻地单位共建意识不强。驻社区单位人员普遍认为自己是“单位人”,而非“社区人”,缺乏推动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

2、体制机制尚未理顺。一是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社区建设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牵头。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已经成立了全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实际日常具体工作由该局的基政科两个人承担,各县区也大体相仿,由于机构规格低、人员少,加之事务庞杂,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二是社区的行政化倾向日益突出,工作负担沉重。调研中,社区干部反映,现在“社区就像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工作包罗万象。社区的主要精力基本消耗在完成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街道办事处交办的任务上,无暇顾及为居民服务和开展居民自治。同时,社区在承担着繁重工作任务的同时,却没有享有到对等的权利和利益,责、权、利极不对等。上面开展一项活动,就会要求社区建立一个组织,成立一个领导小组,挂一块牌子,如米脂的银城社区室外悬挂的牌匾就达37块之多。三是社区资源难以有效整合。由于社区对辖区单位缺乏制约,辖区单位对于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只是应付,社区内资源难以有效整合,达不到共创共建。四是“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管理存在“盲区”,这些区域外来务工人员和暂住人口已多于常住人口,且村委会不愿意管,社区居委会又管不着,亟待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推进“村改社”工作。五是社区工作人员难以统筹管理。目前,我市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既有街道和职能部门招聘、下派人员,又有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人员,由于隶属关系不同,难以统筹管理。

3、社区阵地建设滞后。硬件设施方面,目前市级社区服务中心尚未建设;神木、府谷、横山三县的县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至今没有开工;尚有25个社区服务站在租房办公;已建成的105个社区服务站中,有46个建筑面积未达到省上规定的200平方米建设标准,更无户外活动场地,为居民服务的功能大打折扣。调研中,米脂县反映,县社区服务中心已建成,共8层,建筑面积达7600平方米,其中两层作为民政局办公用房,其余6层给酒店租赁。该县银州镇银北社区无办公阵地,年县政府常务会议确定将原计生指导站一层一半用于银北社区办公,但被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部占用并向外租赁,社区只能在办事处借用1间平房办公。软件设施方面,由于缺乏信息交流平台,社区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目前市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已建成,但县区尚未建立信息网络平台。

4、社区人员待遇偏低。一是社区工作者任务繁重,压力大。调研中一些社区反映,其承担的工作任务多达14大项,140多个小项,不堪重负。二是收入待遇偏低。从我市社区工作者待遇情况看,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下派的国家正式工作人员,其工资及福利待遇与原单位其他干部一样。第二类是部门协管员,待遇为850元1000元,给缴纳三金。第三类是临时聘用人员,平均月补助600元,米脂县社区居民小组长待遇仅为每年120元。而且由于身份不同,同一社区工作人员之间也普遍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现象。三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还相对缺乏,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5、社区经费严重不足。一是基本建设资金缺口大。按照中省社区建设标准要求,我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概算投资需3.8亿元左右,但实际落实建设资金只有2.8亿元左右,而且还有1.9亿元是土地和房产折价,省、市、县三级实际投入建设资金只有9025万元左右,导致社区建设规划不能完全落实。二是社区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从2012年起,每个城镇社区每年要求安排工作经费3万元,由省、市、县(区)各安排1万元,目前,2013年省市经费已经拨付到位,但一些县由于财政困难应配套的1万元仍未落实。三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目前,许多部门工作任务进了社区,经费却不能落实。有些部门给予社区的经费补贴,远低于工作所需。四是社会投入渠道狭窄,共建资源不足,驻区单位支持社区建设的作用有限,社会赞助很少,社会化筹资困难。五是社区没有实体,无集体经济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

6、社区服务仍需提升。目前,大多数社区服务内容单一,主要以政府提供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为主,社区所承担的工作,大都是政府部门延伸到社区的社会管理工作,而居民迫切需要的家政服务、居家养老等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内容很少,互助服务、志愿者服务和商业服务更是发育不足。此外,一些社区反映,有的社区警务室长期无人值守,形同虚设。

7、小区物业管理亟待规范。一是开发建设遗留的问题,造成物业纠纷。如开发建设单位不按规划要求建设配套设施,有的小区配套设施权属不明晰、房屋及附属设备质量有问题。交房后,开发建设单位把遗留问题甩给物业公司,造成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发生矛盾。二是收费难依然困扰着绝大部分物业管理企业,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很多业主还缺乏“花钱买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是我市物业收费执行的是全省统一标准,本地物业企业普遍反映物业收费标准较低,企业利润薄,物管人员报酬低,导致管理质量不高。三是业主委员会组建难,组建后执行力和代表力差,业主对业委会不信任不支持,致使一些小区出现物业公司越权管理,损害业主合法权益。四是随着近年来小区私家车保有量的剧增,小区停车难已成为物业管理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1、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努力形成社区共建合力。一要从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我市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中、省、市已出台的有关政策落到实处。二要加强宣传教育,增进全社会的社区意识。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举办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广泛开展社区工作宣传教育,为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发挥居民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参与意识,做到“社区是我家,建设管理靠大家”。三要强化共驻共建,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要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资源共享、社区共建事项,形成驻区单位参加共驻共建活动的长效机制。

2、加强领导,创新管理,努力构建精简高效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要在分别成立市、县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并要充实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的工作力量,配备强硬干部,加强工作力度,确保工作经费,强化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好对全市社区建设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作用。二要严格实行部门工作社区准入制度。凡有关部门确需社区协助的事项,应向市、县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填报准入《审批表》,经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批准后方可进入。三要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建议在城市社区总结推广榆阳区金阳社区“三化三结合”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将社区工作细化分解到小区、楼栋,建立社区小区居民小组长(网格长)楼长居民户的到户工作机制。四要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社区组建工作,逐步实现将非户籍常住人口纳入社区管理和服务,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全覆盖。此外,要尽快明确xx高新区的社区管理体制,确保其顺畅运行。

3、夯实基础,完善设施,努力搭建好社区履职平台。一要要将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与社区卫生、警务、文化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二要建立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长效管理机制。要依据有关法规和政策,对社区管理服务用房规划、建设、验收、移交、使用等实施全过程管理。三要对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连片改造居民区的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建设,必须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在建筑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中注明面积和具体位置,明确由开发商建设并无偿提供。对于建设规模小或者其他原因而难于提供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则由开发商按标准提供等量资金,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异地建设。四要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社区现有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不断改善社区信息技术装备条件。

4、优化结构,激发活力,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社区工作队伍。一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要通过法定程序,选好配强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二要建立健全选拔任用机制。要严格规范社区工作者的“入口”,通过考试,择优录用,不断扩大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在社区工作人员中的比例。同时,要继续实施好“大学生服务社区计划”,力争实现“一个社区三名大学生”的目标,不断优化社区干部年龄、知识结构。三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要把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纳入干部培训和社会工作人才培训规划,建立市、县区和街(镇)分层分级培训体系,市、县区财政应当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四要建立健全保障激励机制。当前,要把市政府有关文件中明确了的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报酬待遇落实到位,并为其办理好社会保险等相关生活福利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网格长的误工补贴制度,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此外,建议把由职能部门直接管理的社区人员及经费,下放到社区管理,整合现有社区管理人员,实行一岗多责、一专多能,从而在不增加社区干部的情况下,更好地满足目前社区工作需要。

5、拓宽渠道,积极探索,努力建立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一要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社区办公经费、人员报酬等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和财政的增长逐年递增。建议全市的社区工作经费达到5万元/年,南六县需另外增加的配套经费由市财政予以补贴。二要树立社区经营理念,不断拓展经费来源。要因地制宜创办经济实体,增强社区经济实力。同时,还要动员社会力量捐助、驻社区单位帮扶,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资金。三要根据“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各职能部门工作延伸到社区,工作经费也要相应拨付到社区,有关部门不得挤占、截留。

6、健全网络,注重实效,努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一要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要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继续推进已开展的就业、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等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二要进一步拓宽商业服务领域。要大力鼓励各类组织、单位和个人在社区兴办购物、餐饮、医疗、废旧物资回收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服务及家政、居家养老等社区便民服务,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加速推进社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三要进一步丰富公益、互助和志愿服务内容。要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四要进一步强化社区安全服务。要以加强社区警务室和社区防控队伍建设为抓手,彻底改变社区警务室“空巢”现象,同时,要整合民间力量,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逐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

7、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努力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一要因地制宜制定好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坚持“成熟一个,成立一个”,确保农村社区建设有序进行。二要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契机,以目前在建的12个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为样板,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抓好村容村貌整治,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三要重点对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等方面加强探索,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8、政策引导,典型引路,努力推进小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一要加大有关物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小区居民“花钱买服务”的物业消费意识。二要像重视城市建设一样重视物业管理,切实防止重社区建设、轻物业管理的倾向,不断加强物业管理工作。要结合我市实际,尽快修订和完善有关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同时,要制定出台有关鼓励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真正把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型朝阳产业来加以培植和扶持。三要积极做好业主委员会的成立指导和政策帮扶工作,努力提高城市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普及率。四要强化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对一部分管理水平低、权属交错、零散分布的小区,可通过委托代管的形式,把由原产权单位承担的物业管理职能转由物业公司代管;对有条件的老旧小区,可以尝试引进或成立专业性的物业公司,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实施物业管理。五要加强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新建住宅在办理产权手续前,必须足额交存首期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以保证房屋保修期过后的维修。六要将物业用房作为住宅项目报建的前置条件,给予设计规划和建设,以便于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后期介入管理。七要通过宣传、推广像我市文昌物业等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领我市小区物业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城市新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盘锦辽东湾新区位于湿地之都辽宁省盘锦市最南端,辽东湾东北部,大辽河入海口右岸,南与东北第二大港口城市营口市隔河相望,地处辽宁三大经济板块节点,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轴和渤海翼的重要连接区。

新区交通四通八达,紧邻营口、锦州2座机场,沈大、京沈、盘海营三条高速公里、沟海、秦沈2条电气化铁路贯穿全境,1小时交通圈可达6座城市,覆盖人口多万,乘坐高铁2小时可抵北京。

新区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带、两轴、三区”:“一带”,就是大辽河入海口及海滨沿线绿色滨水生态带,是辽东湾新区的外围自然生态防护屏障;“两轴”,指的是沿滨海大道东西向展开、贯穿新区的城市核心区、盘锦港和临港产业区的城市发展轴,以及沿中华路南北向延伸、推动港口及临港产业区物流贸易发展的经济发展轴;“三区”,就是港口区、临港产业区以及辽滨水城,构成了“三位一体”港产城联动的发展基础。20xx年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新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新区还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海峡两岸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合作示范基地、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辽宁省省级物流示范园区。

目前,新区正按着规划的科学指引,向着“建设中国北方宜居宜游新港城、打造辽宁沿海绿色产业新基地、构筑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新平台、树立全国新区改革创新新典范”的定位不断发展前行。

历史篇。

一、历史沿革。

盘锦辽东湾新区始建于20xx年12月。20xx年6月纳入辽宁省沿海重点发展区域。7月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区建设不断加快,规划面积由最初的30平方公里扩增到306平方公里,形成港区、产业区、水城三大功能板块。20xx年10月被省政府确立为“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20xx年1月按照省政府批复更名为辽东湾新区,同年2月被工信部批准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xx年1月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规划先行逐级扩容,从最初的起步区10平方公里到110平方公里一路调整为306平方公里,达到目前可控制面积545平方公里,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性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也已取得初步成果,以世界级、国际化的标准高起点规划布局。20xx年3月,根据市政府行政区划调整意见,田庄台镇划归新区管理,面积又增加了39平方公里。

二、开发背景。

这里曾经是一片盐碱荒滩。昔日,沟壑纵横,积水遍地;芦荡深处,人烟稀少。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面向海洋的新思维,依托环渤海经济圈的沿海区位优势,大力谋划和发展独具盘锦特色的沿海产业经济带。东北大振兴、沿海大开放唤醒了沉睡中的荒滩芦荡,新的发展机遇呈现眼前。伴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不断推动,伴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盘锦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发展,盘锦辽东湾新区如一艘巨轮,辉映着耀眼的世纪之光,奔向大海,唱响滨海新盘锦嘹亮的乐章。

三、历史贡献。

当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梦幻水城宣布成立的那一刻,注定一座“不平凡”的新城将拔地而起,奋勇前行。十几天,31。5公里的9条公路路基工程全部完成、3个投资额在3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洽谈成功;辽宁宏冠船业有限公司实现了中型现代化造船企业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创造出仅用500天时间生产出1。68万吨成品油轮的奇迹!

基础设施有序推进,辽东湾水城围海大堤顺利合拢,创造了国内同类单体工程记录;20平方公里的水城吹填造地工程已经完成,陆域框架已基本形成;包括通给水、通排水、通电、通讯、通路、通燃气、通热力以及场地平整在内的“七通一平”工程顺利实施。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宝来石化、振奥化工等多户企业投产运行。以海洋装备和船舶制造业为先导、石油装备制造业为基础、石油化工业为支柱、新兴产业为拓展、现代服务业(含港口物流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向海大道胜利通车,辽河大桥顺利贯通,盘锦新港快速通航,疏港铁路紧锣密鼓地建设……一个以港口为纽带,以铁路海运为主通道,以公路为网络的综合运输体系在这里加速勾勒。

20xx年5月11日,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xx来到辽东湾新区,看到一片片荒滩上那一座座新建的厂房,发出了“出乎意料、超乎想象”的赞叹!20xx年11月23日,领军世界石化产业的`台湾长春企业集团入驻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12月18日,经济区又与极具实力的美国空气化工产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约20xx年1月23日,志高集团投资百亿签约辽东湾;20xx年4月8日,合力工业车辆(盘锦)有限公司北方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开工;7月28日,盘锦市人民政府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办学在辽东湾正式签约;20xx年10月8日,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区投资建设的曙光辽宁产业基地正式落成;12月29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东湾分院正式开诊。

一手抓建设、抓招商、抓发展,一手抓体制机制创新。如今的辽东湾人正以新思维开阔视野,以新举措催生效率,以新模式破解难题。各项创新制度频频出台,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新区内全面试行,以优质服务推动良性发展。

四、重要意义。

辽东湾新区的成立,形成盘锦市“港城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是建设滨海新盘锦的领头军,是推进盘锦市向海发展、全面转型的重大战略决策的支撑点。经过8年多的开发建设,辽东湾新区通过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基本完成了空间、土地和水系布局,新区将继续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创新发展思路、集合各类要素、破解发展难题,以发展海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眼点,全面开启产业型经济区向服务型“滨海新城”跨越式转型的伟大征程。

年新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安排,本次常委会拟开展“新区建设情况专题询问”,经主任会议决定,常委会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xx副主任带领下,组织部分委员和人大代表,先后到xx等开展了问前调研,并对新区xx等项目工程进行了实地视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城市新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迎来了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城市规模扩大、居民诉求多元化和高标准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争得三省九县龙头地位,打造区域中心,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工作的落脚点,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是搞好城市管理的坚实基础,是实现城市基层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大,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因此,充分调动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搞好城市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镇社区概况。

**镇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城区人口13万。全镇设**、**、**、**、**、**、**、**、**、**、**等11个社区。有社区干部54人,其中11人取得中级社会工作师职称、18人取得初级社会工作师职称,比重分别达20%、33%。

社区主要工作有党建、城市创建、民政、计生、环境卫生监督、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劳动就业、治保调解、为民服务以及上级政府和部门交办的阶段性中心工作等。

十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社区在配合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特别是我县先后开展的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生态示范县、国家园林城、国家卫生城等创建工作,服务居民生活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社区工作先后荣获县以上各种表彰,如20xx年镇街道办在我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荣立集体三等功,**社区、**社区分别于20xx年、20xx年被评为全国防震减灾示范社区,**社区20xx年被评为全国社会工作规范化服务示范社区,**社区20xx年荣获省级科普示范社区称号。

二、**镇社区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作用。

1、宣传员的作用。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宣传要先行,才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遵守。社区是城市基层组织,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城镇化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居委会从宣传城市管理法规、普及文明知识等方面入手,提升居民文明素质;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居民群众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能做的事情做起,提高环境卫生意识,摒弃不良陋习,养成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积极支持、配合和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工作。

2、稳定器的作用。社区是社会治理最基本的单元,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城市管理中的很多工作都与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一些制度和措施的出台虽然是出于保障公共利益,会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但也必然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他们会坚决反对和抵制,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引发群体性的事件。这就需要发挥社区干部的稳定器作用从中转圜,使得热问题冷处理,并最终得到妥善解决。社区干部对出现的影响社区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和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调处,把问题处理在街巷、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保证城市基层社会面安定有序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的。

3、减压阀的作用。社区是上级党委政府有效管理基层延伸的手臂,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实都需要通过社区组织去执行,一些惠民服务也需要通过社区去提供,一些群众困难和问题也需要通过社区去处理解决,这就使得我们上级党委政府减少了很多因直接面对群众而承受的压力,使上级党委政府有更多地精力去思考和做更迫切更重要的工作,也为上级党委政府处理一些困难的问题赢得了解决的时间和缓冲的空间。

4、连心桥的作用。社区是党和政府与居民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处在党和政府了解民意的最前沿。社区居委会作为居民的代言人,积极参与对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民主评议,对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居民呼声。社区居委会作为居民的自家人,经常深入居民楼院,拉家常、聊社情,了解居民心声,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居民和政府之间搭起畅通民意、凝聚民心的平台。

(二)存在问题。

1、社区管辖范围过宽,工作开展难。我镇社区辖区常住人口平均在1.1万人左右,尤其是南城几个社区管辖面积过大,线路长。社区专职干部只有5名,工作人手少,与居民沟通联系难度大,不能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不少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参与社区事务、开展社区活动积极性不高;有的下岗职工不相信社区、单位职工瞧不起社区、离退休人员顾不上社区、纯居民帮不上社区;居委会只有纯居民党员、居民小组长、低保户、志愿者、极少数离退休干部等几门“穷亲戚”,社区设置、人员配备等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辖区基本情况不明,底数不清,开展工作难。

2、行政管理色彩浓,服务提升难。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当前我镇社区基本上是扮演“小政府”的角色,成了政府部门的基层单位,一些部门将社区视为自己的“腿”,下派工作任务的多,指导帮助社区的少,有的甚至把自身工作转嫁居委会。社区职责不够明确,工作压力大,严重影响自治功能的发挥,服务工作无力开展,从事的大多是无偿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性服务,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服务内容有待拓宽,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

3、工作经费与场地少,活动开展难。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负责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社区公共服务活动。可见,居委会不仅要完成政府和有关部门交办的工作,更要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社区办公室也不仅是办公场所,更要成为居民文体活动的主要阵地。目前我镇居委会自身没有活动设施,无图书阅览室、居民活动室,无文体娱乐活动器材,社区辖区内公共活动设施也很简陋,不能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需要。居委会开展活动经费靠“化缘”,场地靠租借,受经费、设施等因素制约,组织居民活动也多是开开会、跳跳舞等形式,居民参与度不高,活动开展难。

4、部门联动机制缺,管理到位难。社区管理服务面向千家万户,涉及居民生活方方面面,工作内容千头万绪,牵涉多个业务部门。但是居委会与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缺乏工作抓手,管理有心无力,如暂住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等相关工作开展上耳不聪、目不明。部门工作也多为完成上级任务,解决下面困难少,甚至社区反映居民生活中发生的难事、愁事,有的部门相互推诿,居委会工作人员经常面临找谁谁不理,甚至不知道找谁的尴尬。

三、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社区工作领导。

**镇是**镇,**镇的社区不能与其他乡镇社区同等对待,而要把社区工作作为配合城市建设与管理、服务居民生活、创建文明和谐城市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县级加强社区建设的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社区建设会议,听取各方意见,解决社区工作有关问题。县四套班子领导到社区挂点,加强社区工作的指导、检查和协调。安排县直单位和部门挂钩帮扶社区,并把部门帮扶社区工作列入考评考核内容。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社区视察、调研,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

(二)科学设置社区规模。

社区规模以多大为宜,目前全国各地的做法都不尽一致。根据民政部组织的“全国百城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数据显示:65%的社区户数在2500户以下,8000人以内。而目前我县社区户数平均在3800户以上,人口1.1万人;多的达到5600户,1.7万人,实在是太大太难管。故社区规模应坚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和地域面积标准,建议按照常住人口6000—8000人的规模,以主要路、街、巷的中心线为界,兼顾居民认同感、公共资源配置和未来发展空间等因素,科学划分社区行政辖区。

(三)强化社区自治功能。

依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省、市有关社区建设工作精神,制定和完善社区建设政策法规,正确定位居委会职责,规范社区工作内容,强化居民自治功能。把为社区居民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力求在服务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突破。

(四)加大社区设施投入。

老城区,在拆除的公房场地上除建设停车场外,可以科学布局一些居民活动场地,添置健身器材,方便老城居民使用。新城区,一是城市规划时充分考虑安排一定量居民公共活动场地空间;二是在审批房地产开发项目时,强制要求配置社区居民活动场地和建筑;三是允许共享社区资源,辖区单位活动场所要向社区居民开放。转变社区用房就是几个社区干部办公场所的观念,按要求给足300平方米以上办公用房,把社区建设成为便民服务中心、居民活动之家,使社区成为街坊邻里真正的娘家。

(五)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要加强职能部门与居委会的工作联系,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形成互动、交流的良好工作氛围。职能部门要及时处理居委会反映的问题,居委会要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和居民组织发动工作,构建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社区工作联动机制。目前急需要建立由公安、民政、卫计、社区联动机制,设计好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实现对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彻底解决社区工作耳聋眼瞎的`尴尬。

总之,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县城人口急剧膨胀,城市管理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作为**镇,我们将不断创新社区工作思路,探索社区建设方法,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团结带领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支持、配合城市管理工作,为建设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修城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新农村建设。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根据年初确定的课题要求,我校课题组与市新农村办公室紧密合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未来工作思路,开展了专题调研。

1、农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夏粮连续八年保持增产,创建省级小麦万亩高产增效示范区2个、水稻万亩示范片3个,部级水稻万亩示范片3个。建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1个,千亩示范方4个。主导产业发展强劲。全市新增高效农业28万亩,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74%,家禽和生猪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94%和73%。新增设施农业4、5万亩,千亩设施农业园区11个,镇和镇实现村村全覆盖。休闲农业量质齐升。新增休闲农业1、8万亩,长江药用植物园等4个1000万元以上休闲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如城镇村被评为全省13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之一;涌现出镇生态园、镇垂钓和公园、软件园天恒生态园和休闲农庄、镇森果生态园等一批生态农业发展典型。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新增、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9:1,农产品出口总额保持第一、全省前列。农业品牌打造持续发力。全市注册涉农商标807个,认定为省著名商标4件、市知名商标12件。“苏·皋长寿”集体商标荣膺“首届品牌紫金奖暨品牌耀25年”最具成长力品牌。农业专业服务全面拓展。全市新增农机服务组织6家,累计达49家,新增省“三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4个,建成市级示范合作社2个,神牛、江恒被评为省首批“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新增植保、育秧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5家,组建植保专业队62个,集中供秧面积达28万亩。

3、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迅猛。有序推进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有机生产基地规划建设,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4个,续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新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基地16个、面积1、7万亩,其中有机稻米0、98万亩,5家省动物防疫达标示范场和4家蛋、肉鸡标准化养殖场顺利通过验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加强。2019年度治理高标准农田土地2、5万亩;实施如海灌区第九、十期、焦港灌区第二期、中央小型重点县第二、三期、千亿斤粮食工程等12个项目,总投资2、29亿元。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86%,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25台,秸秆还田机101台套,夏秋两季完成秸秆机械还田面积95、3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66、36%。

4、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土地流转规模扩张。全市新增流转土地面积15、78万亩,累计突破50万亩,占承包总面积的40%;镇村、镇、镇村、镇村、镇村、经济开发区桥港村等29个村连片流转面积达千亩以上,流转达300亩以上的村(社区)257个,占比77、4%。三资投入实现突破。成功举办了两次农业招商活动,项目签约99个,协议投资总额47、7亿元人民币和2900万美元,实现“三资”投入农业18、9亿元。涌现出长江药用植物园、天龙畜产品扩建、乳业和冷冻等一批项目农业新亮点。园区建设进程加快。启动了四级农业园区联创工程,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农业园区2个。如城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获省政府授牌,镇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列入省级动态监测。长江镇(港区)、经济开发区(柴湾镇)正在进行规划修编;吴窑镇、江安镇、东陈镇已邀请省级二级资质单位编制省级园区规划。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日光温室、喷滴灌、连栋大棚和防虫网等设施快速发展,标准钢架大棚占比达50%。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和温湿控制器、桑树修剪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太阳能灭虫灯、深松耕整地机械等高效设施农业装备2644台。经营形式不断创新。形成了“返乡能人+农户土地、村干部+农户土地、民营资本+村干部+农户土地”等多种经营模式,设施农业生命力显著增强。

1、魅力城镇打造成效显著。搬迁改造连片推进。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16个镇共启动20户农户以上的整建制搬迁地块33个,累计搬迁农户1475户,整理土地1327亩,分别占年计划的115%和103、6%。房产开发稳步推进。截至10月底,16个镇累计新增房产开工面积99、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1、3万平方米,分别占年计划的87、4%和91、1%。目前在建或拟建的9层以上的标志性或高层建筑达到62栋,高层建筑基本实现“镇镇有”。农民集居区建设强势推进。全市镇区农民集居区建设今年已开工35972户,建成24037户,入住21576户,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1%、82、77%、85、01%。

2、城乡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十个一”建设项目全面铺开。把“十个一”功能建设作为完善镇区功能配套的基本要求,全市共有镇区入口、商务宾馆、生态公园等“十个一”在建或整改提升项目近50个,通过“十星级”考评项目累计达86个。道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截至10月底,16个镇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28亿元,占年计划的85、1%。九华镇庙前路、下原镇惠园路、镇滨河路等13条道路完成整修提升,另有19条道路建设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功能配套同步跟进。注重道路绿化、地下管网、路灯设施、小区功能区等各项配套工程建设与主体功能建设同步跟进,做到路通管通、绿化连片、亮化到位、配套完善,努力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均衡配置、宜居宜业的新型服务设施体系。

3、城乡环境整治魅力彰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00余座。河道整治已通过验收,如海灌区、焦港灌区、中央财政小型重点县等年度工程全部完成,新建防渗渠320公里,新建、改建泵站50座。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8个试点村已完成实施规划。农村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全市新增成片造林1、1万亩,建成绿色现代农业园区5个,四旁植树107、8万株,超额完成了市年度目标任务数。建成市绿化示范镇3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1、66%。

1、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民培训转移大力实施。成立全国首家县(市)级就业促进会,培训农村劳动力6918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10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967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8、4%。全民创业层次大幅提升。全市村干部创业率、村级党组织书记创业率和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率分别达72%、86%、90%。在政策、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扶持,全市返乡能人创业1106人,独办、合办私营企业960个,累计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6674个,总数居第二。村级集体经济再获增长。通过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借助土地流转和“三大合作”平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村级集体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有232个。

2、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25所。市社会福利中心被评为全省示范性养老机构,5家镇级敬老院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敬老院,16家镇级敬老院被评为市级文明敬老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基本药物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同比下降29%,住院费用同比下降4%。“爱心超市”实现了镇村全覆盖,为农服务社建设管理水平全省领先。

3、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完成新农保缴费人数45、5万人,覆盖率100%。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和240元,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220元和3200元。建立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自然增长机制,慈善助医、慈善助学活动进一步深入。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60元,参合率连续三年100%。全市共新增5184名失地农民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5684万元。新增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新农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重复享受”政策得到省人社厅充分肯定。

新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为更好地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建设茂名滨海新区,由副**罗明带领工交组部分委员和经济委有关人员,于2012年8月22日至28日赴天津作“滨海新区建设与工业发展”的专题调研。工交组重点察看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同滨海新区党政领导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实地感受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发展,深受启发,情况如下: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天津市中心区的东面,渤海湾顶端,濒临渤海,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下辖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和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等九个经济功能区,包括27个街镇,常住人口248万人。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天津滨海新区正是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支持新区在涉外经济体制、金融创新、土地管理体制等十个方面先行试验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更好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规划,撤销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成立滨海新区行政区。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将天津滨海新区写进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更好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2011年,天津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6209.9亿元,增长2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732亿元,增长29.4%,工业总产值达1.3万亿元;财政总收入1379.3亿元,增长37.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17.3亿元,增长4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02亿元,增长32%;节能减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2012年上半年,天津滨海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0.56亿元,增长20.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12.43亿元,增长18.1%,固定资产投资2205.82亿元,增长26.7%;财政总收入867.41亿元,增长28.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6.32亿元,增长28.2%;实际利用外资52.9亿元,增长15.3%;实际利用内资308.45亿元,增长33%。

(一)重视规划。天津滨海新区非常重视土地规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总体区域等均体现规划的大思路、大气魄,彰显国际化都市的全球视野、世界胸襟和先进理念。天津“双城战略”,把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核心区作为城市两个中心,让天津再造一个新城。着眼于将滨海新区建成“高端产业的集聚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科技创新的领航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天津专门成立了重点规划编制指挥部,选派规划骨干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考察,培养世界眼光,引进国际先进规划理念。聘请海内外50多家高水平设计团队,最终形成了“一城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9个产业功能区,11个重点地区和12个专项规划,引领新区高起点、高水平建设。

(二)抢抓重大项目。天津滨海新区着力构筑高端、高质、高新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大项目好项目集聚和建设。这是他们能够很快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安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925个,计划投资超过3000亿元;今后5年预计投资超过1.5万亿元。目前,大飞机、大火箭、大乙烯、大炼油等引擎项目的顺利实施,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国防科技、轻工纺织、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八大主导产业。重大项目的实施,既支撑了天津滨海新区当前的经济增长,又增强了长远发展的后劲。

(三)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天津滨海新区一直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津举全市之力,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放开发攻坚战。2009年7月开始启动的“十大战役”,涉及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功能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5万亿元,目前,“七横四纵”的高速路网,“五横五纵”的快速路网正在形成,2011年天津港货运吞吐量突破4.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四位,滨海国际机场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航空货运机场,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将北京与天津滨海新区的距离拉近到50分钟。

(四)力创一流投资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对天津滨海新区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树立了“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在狠下功夫改善硬环境的同时,狠抓软环境的建设,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规范行政行为,强化服务意识,采取联合审批、一站式办公的办法,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天津市行政许可服务中心构建了“行政审批、要素配置、社会服务、效能监察”四个平台,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管理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在行政审批方面,几乎所有的部门都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优质高效、开诚布公的服务环境,健康有序、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已成为天津滨海新区快速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五)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天津滨海新区通过九大功能区(中心商务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中新生态城、海滨旅游区、海港物流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的规划建设,为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在全国甚至国际上都有重要影响的企业集团入驻。大力改造盐碱地,实施环境整治、填海造陆、建港造陆等工程,储备了大量工业用地,为长远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打破行政区划,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动区域生产要素聚集融合,主动融入区域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叠加和产业对接。天津与北京等11个省市签署了《北方地区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以自身的“龙头"地位加快推进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合作。

(六)着力提高执行力。领导干部的务实精神、实干作风和有效执行是一个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保障。天津滨海新区坚持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从思想观念上、从用人机制上、从组织发动上,全方位调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发展滨海新区造就一支充满活力和保持干事创业激情的干部队伍。以天津市行政审批服务为例,平均办结时间由23.9天压缩到4.6天,审批效率大幅度提高.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二)高标准规划滨海新区。加快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完善空间布局,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基础设施,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都需要以高水平规划为依据,用高水平规划来引导。我们认真要编制好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市政基础设施、综合交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并在确定设立经济功能区的基础上,编制好功能区建设发展专项规划。在充分利用已有规划的基础上.立足于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按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要求,制定深化完善滨海新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构建更加合理的空间布局,全面提升茂名滨海新区的规划水平。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天津滨海新区超前、高标准、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我们要在公路、铁路、港口、桥梁、产业规划布局等方面尽快研究采取有影响力的大动作,加快提升滨海新区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注重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综合考虑陆上、水上和空中交通网络,建设更加便利通畅的海陆空相结合的对外交通体系。

(四)从加强项目建设入手。大上项目,快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和招商引资的大力度,不断增强茂名滨海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制订茂名滨海新区优惠配套的招商政策,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加注重引进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内外500强、行业100强战略投资者,积极谋求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在抓好现有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的同时,尽快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以一轮又一轮的项目建设推动茂名滨海新区快速发展。

(五)营造一流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第一竞争点,也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要在坚持不懈地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改善投资软环境上。应进一步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制定完善行政审批体系创新方案,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推行并联审批制、缺席默认制、超时默认制、全程代理制等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办事环节,最大程度缩短办事时限,切实解决审批难、繁的问题。在全社会努力倡导重商、亲商的良好风尚,努力做到用良好的环境吸引投资者。

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截止xx年底,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共有1148所,教职工总数为4.77万人(专任教师4.34万人),在校学生72.05万人,其中公办学校992所,教职工4.01万人(专任教师3.75万人),学生61.25万人;民办学校156所,教职工0.76万人(专任教师0.59万人),学生10.8万人。

自20xx年来,相继制定下发《xx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各县区坚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强化师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一是加强经费保障。20xx年至xx年,全市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经费投入19992.9万元,其中市级投入1539.4万元。二是制定倾斜农村教师的政策,如五华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财政性扶持政策,对在山区任教的农村教师实施每月平均800元的特殊补贴工资。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创建了国家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2所,创建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10所。二是全面开展履职晋级培训和考试。

市、县区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对口交流工作,采取城乡对口交流、城区学区化管理、干部和教师交流轮岗等方式,近三年,全市累计有2128名干部教师参加交流。

积极完成国家免费师范生接收,市教育局组织县区教育局与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对接;实施特岗教师计划,逐步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的矛盾。近三年来,我市公办学校公开招聘1972人,免费师范生就业199人,招聘特岗教师1105人。

从调研情况看,县区之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区对新时期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在教师交流、支教、培训等方面还沿用传统作法,教师队伍不稳定。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调出或借调普遍,流失严重。

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培训学习机会少。同时,由于缺乏全市培训经费统筹机制,导致城市与农村教师受培训机会不均等,农村教师学习培训机会少,导致教师专业成长受限,总体素质不高。

由于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撞击,一些不良思想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产生负面的影响。

义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提升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县区、乡镇、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和指导,研究教师的教育、培养、引进、管理等措施,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倾斜政策,抓紧制定出台加快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我市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建议在城市中小学采取师生比和在农村中小学采取班师比核定编制,建立3-5年核定一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制度,切实保障编制紧张学校的正常运转。在寄宿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后勤人员配置标准,由各级财政核拨外聘食堂、安全保卫等后勤人员的经费。对核定后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配置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努力构建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畅通机制。

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全员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科学合理确定中小学教师岗位和职称结构比例,职称评审注重向教育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向长期在偏远农村任教教师倾斜,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中、高级职务岗位设置比例,健全教师职称管理与岗位管理衔接机制。

建立校长、教师区域内的流动机制和交流轮岗制度,实现校长教师在学校之间、城乡之间流动,促进校长教师流动常态化和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城市学区化学校的管理,积极探索学区化学校管理办法,提高学区化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要加强城乡对口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帮扶的管理,完善城乡对口学校帮扶制度,定期组织城区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学校支教,选派部分偏远农村学校校长到县城学校挂职锻炼,建立城镇校长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制度,增强帮扶的实效。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应有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履行中级职称资格1年以上的经历。

相关部门要加强教师补充的研究工作,创新教师引进办法,建立学校教师补充机制。要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畅通教师引进渠道.要积极争取国家“特岗教师”计划,实施每年市级“特岗教师”计划,大力引进教育人才,对于亟需的具有特级教师称号、副高以上职称等教育人才,应对岗位编制职数给予倾斜。

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教师培训工作,建立与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相适应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认真制定本地区教师培训五年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把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纳入师资培训范围。要加强民办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培训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实现教师全员培训的目标。

要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确保资金足额到位。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村基层学校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研究,对乡村教师实行生活补助倾斜政策,确保农村基层学校和山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师德培养方式;

四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建立教学课题研究的激励机制。

城市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如何把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以xx县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工作实践为借鉴,对此课题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实践与成果。

近年来,xx县以建设特色城市为目标,坚持前瞻性规化、高质量建设、科学化管理,秉承以城市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理念,累计投资40多亿元,建设总量是前50年建设总和的39倍,城市建设连续xx年拉动地方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xx县先后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城乡规划管理先进县、省级卫生城、全国绿化模范县,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县,xx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镇。

(一)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工程。xx县把城市品位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和巨大的无形资产,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建筑精品、景观精品、亮化精品,使每座建筑、每项工程、每个景观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几年来,先后完成了以江畔高层建筑为标志的80多处建筑工程,形成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完成沿江风景带、东、北出城口牌楼、人参仙子等景观建设和主题雕塑工程,引岔林河水入城工程,成为全省第一个将清水河引入城区的城市;完成77栋楼宇、1450家商业门房、15处公共设施亮化,主街、楼体和沿江亮化率达到95%、90%和100%。

(二)多方筹措资金,满足建设需要。几年来,xx县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引资吸引一块、土地出让增加一块、集中使用整合一块、动员社会支持一块、县级财政投入一块等办法,筹集资金40.5亿元,完成城乡建设项目632项;硬化城市路面69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82.3%;楼房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村达到62.2%,通村公路率达到79.3%;改造泥草房近20xx户,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5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71%;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4%。

(三)突出改造配套,提高城市功能。针对城市基础设施陈旧,功能弱化问题,xx县集中精力狠抓基础设施改造配套。新建热网管线2500延长米,改造3000延长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1.8万平方米,新增供热用户1200户,供热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城区大气污染指数降低9.5个百分点;新建变电站13座、新建和改造电网线路18.5千米,城区输电线路老化、容量不足、用电半径过大问题一次性得以解决;新建给水管线1000延长米,排水管线4350延长米,解决重点城区5000多户居民生活难题。

(四)倾力关注民生,改善居住条件。为加快“两棚一草”改造步伐,xx县制定出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相关配套政策。xx年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1万平方米,入住居民378户;廉租房租金补贴标准由每户每月60元增加到150元;制定了拆一还一、产权调换政策,保证被拆迁人都能住上楼房,并对低保户、残疾户给予特殊照顾。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计划用35年时间基本消灭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

(五)实施“名城战略”,提高城管水平。xx县坚持专群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措施。一方面,更加注重专管。对占道经营的临时摊床、烧烤车、堆积物进行集中整治,全部实现退路进场、进厅、进院;城市环境实现全天候、全程保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共管。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广泛开展爱护环境先进单位、先进户评选活动,城管水平进一步提升。xx年,xx县通过省级卫生城检查验收。

二、体会与问题。

在加快城市建设中,观念的更新,将给城市建设注入巨大活力。xx县城市建设工作实践为我们留下深刻体会:

(一)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生命力。为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色城市,xx县委、县政府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和热点,积极推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建设项目,把群众期望的公益事业办实办好,赢得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工作的热情支持。几年来,城市各项建设项目累计动迁1500余户,没有发生一起上访案件,实现了拆与建和谐发展。

二是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规划先行理念,增强城市建设保障力。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为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位,塑造特色城市,xx县十分注重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聘请专家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明确城市定位、功能分区、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做到50年不落后,几代人不拆迁。

三是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开放包容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牵动力。xx县注重用现代理念建设现代化城市,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建设思想和建筑艺术;注重软硬环境同步建设,吸引韩国、天津、辽宁、绥芬河等30余家企业进入城市建设领域,建设了旺宇大厦、津通公寓、世纪大厦、隆达花园小区等一批特色精品工程,增强了城市生命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实现招商向选商转变,外出居住向回乡购房转变,在外发展向返乡创业转变。

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城市建设就难以在更高起点上稳步推进。

(一)城市综合定位问题。城市性质定位、文化特征定位、建设理念定位还不突出,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还尚未显现,规划、建设、管理、营销各要素还不协调,特色城市魅力尚未凸显。

(二)“城中村”改造问题。按照“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安置特色化、行为市场化”的要求,城乡分离还比较明显,与城市融合度还不紧密。尤其是近郊农区变城区、农民变市民工作难度较大,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生产生活、就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赢得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挑战,必须在更加注重特色城市建设上不断努力,运用经营城市理念,拉动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一)更加注重城市定位。找准城市建设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城市资产的独特个性和优势,不断增强城市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不断做大做强旅游品牌、产业品牌,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要突出城市性质定位,明确城市发展方向;要突出城市文化定位,全面展现城市灵性;要突出建设理念定位,正确处理好新城与旧城、当前与长远、功能与特色、地上与地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二)更加注重城市经营。牢牢把握政府对城镇土地的管理权限,通过竞价出让、股本经营、土地置换、成片开发等方式,促进土地价值转化增值;大力经营城镇再生资本,对城市部分公益设施,实行有偿转让冠名权;大力经营延伸资本,充分利用政府公共管理的专营优势,对路桥、路灯、广告、公交线路、出租车牌照实行有偿使用。通过经营城市,把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财富,再反哺城市建设。

(三)更加注重城市宣传。把宣传城市作为发展注意力经济的重要手段。采取网站发布、节会宣传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大力开展以市容市貌整顿为切入口的环境整治活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成员的认同感、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四)更加注重城市民生。将城市建设与民生所需相统筹,与社会保障相统筹,与就业创业相统筹。充分利用好城市经营收益和公益建设资金,突出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民生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拆与建的和谐、城市发展与民生保障相结合,适宜人居与促进创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乡镇财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乡镇收入主要构成。乡镇财政取消了金库,乡镇各项税收及非税收入等直接缴入上级财政,乡镇不承担组织财政收入的任务,全市所有乡镇经费的来源,均由各乡镇按上级财政预算编制标准、办法和程序编制本单位年度财政收支预算,由市财政局予以核定和拨付。

(二)乡镇财政支出使用情况。财政支出严格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做到支出有预算,开支有标准,审批按程序。财政工作人员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年度下达的预算指标,由工作人员按月造出用款计划,报经政府领导审批,然后报到市财政局审核后统一拔付。

(一)乡镇财权与事权是否匹配。目前存在一些不应有乡镇承担的事权却继续存在甚至不断下移,乡镇一级承担了许多与其财权不相称的事权,不仅要履行领导经济建设、带领群众致富的职责,还要提供大量社会公共物品,如农村道路建设、社会治安管理等,而其中有些公共物品不应当全部由乡镇提供。目前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中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分成比例低,如果在预算收入不能确保完成的情况下,乡镇无法保障乡镇正常运转和发展需要。

(二)收入分成情况。由于财政配套资金不足,乡村财政运转困难,且乡村财力薄弱,历史负债也较多。在核算收入分成中,分成比例低,且乡镇配套资金要求多,财政投入升级达标多。对乡镇的支出要求“门槛”越来越高,导致乡镇处于两难境地。

(三)对乡镇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看法。通过试点的方法,探索恢复乡镇财政金库。预算法规定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之前之所以撤销乡镇金库,是考虑到在以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乡镇收入任务与当地支出完全挂钩,同时将收入任务作为考核指标下达,与乡镇领导的考核和任用挂钩,容易造成不正当渠道组织收入、非法组织税源等问题的产生。新形势下,中央提出新常态的经济发展理念,乡镇财政收入将不再成为压力指标,可以以试点的方式,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恢复乡镇金库,探索建立与收入相关联的激励机制,提升乡镇培植财源、组织财政收入、促进乡镇经济法发展积极性。

(四)乡镇财政工作开展情况。乡镇财政所改革后,财政工作人员纳入乡政府一并管理。××乡财政人员共2人,其中1名为在编人员,1名为临聘人员。主要承担乡镇一般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部门综合预算管理,非税收入的征管,国有(集体资产)管理,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与信息化管理,执行财政监督,参与农村综合改革,协助税收征管等。有独立的办公地点,财政干部老龄化较严重,待遇偏低,成长空间受限,大量的工作与干部人数不匹配。

(一)体制方面。工作经费不足。乡镇基层的工作性质是面对广大农民,有相当大的工作量是要求深入到农村第一线的,加之信息化工程建设要求越来越高,网络运行费用和计算机所需耗材等开支都比较大,办公经费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有的除了人员工资外基本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预算,经费不足问题逐步显现,影响到乡政府运转和社会事业发展。

(二)土地方面。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土地规划方面;工业用地、项目用地等用地指标方面;乡镇土地交易市场情况、土地增减挂情况等。

(三)产业方面。摸清乡镇财源情况,乡镇是否有稳定的税源产业,税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等;村集体经济、圩镇经济发展等方面。由于乡镇财政体制等同于预算单位管理的模式,乡镇的支出均由市财政予以保障,不再与乡镇收入挂钩。虽然乡政府具有协税护税的职能,但是经济形势下滑、乡镇经济基础弱,加之乡镇税收实行垂直管理,乡镇协调税源难度大,使得各乡镇培植财源、协税护税的积极性较低,乡镇财政组织收入的职能趋于弱化,乡镇税源严重缺乏。

(四)其他方面。近年来财务工作涉及的事多、要求一年比一年严格,加之财政人员兼职多,业务能力不够强。从事繁重的工作,压力加大,这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财政人员工作积极性。财政人员电脑使用频繁,工作中电脑启动和网络连接速度太慢,但无资金配备新电脑。

(一)乡镇分类考核方面。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规模等因素,划分乡镇类型,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积极性,鼓励乡镇培植财源,发挥体制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做大财政收入总量。加大乡镇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协调发展。如××乡属于城郊乡镇,既有城又有乡的优势,属于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乡镇,在转移支付分配标准上要加大分配比例。可以以试点的方式,在地理位置和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的乡镇,探索建立与收入相关联的激励机制,提升乡镇培植财源、组织财政收入、促进乡镇经济法发展积极性。

(二)增强乡镇财力方面。一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乡镇所属企业、个体工商户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使用税等税收收入的县得部分,纳入乡镇体制收入。二是土地出让收入分成,建设用地出让收入分成,取适当比例返回给相关乡镇,用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资产、资源的管理,积极整合资源,对闲置资产进行梳理;加大盘活资产资源处置力度,最大限度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如我乡通过光伏项目、土地流转、店铺租赁等发展模式,所有村村集体收入突破5万元,10万元以上的3个,20万元以上的2个。

(三)事权和财权方面。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划分县乡财政事权与支出职责,将履职对应的财力下放到乡镇,实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四)调动工作积极性方面。要明确乡镇财政的职能定位。要结合乡镇工作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根据新《预算法》的发布,调整充实乡镇财政职能,确保基层财政发挥效用。要重点加强乡镇财政八项职能,即:协调组织收入职能、预决算编制和执行职能、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职能、财经和惠民政策执行职能、农村综合改革职能、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乡村财政财务监管职能、资产与债权债务管理职能等。

(五)乡镇财政管理方面。要加强乡财政队伍建设。建设乡财政高素质的队伍,是做好财政业务、发挥财政职能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要重视乡财政人员队伍的建设,从理顺机构编制的隶属关系、提高乡财工作人员的地位、加强乡财政人员的培养和任用等方面来促进乡财政队伍的稳定和加强,从而保障乡镇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

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于近期对我区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及问卷调查,进一步掌握了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就推进社区建设提出建议,现报告如下:

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78个社区(村),其中纯社区58个,厂矿社区12个,8个行政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28万。

1、社区居委会工作者。我区现有在职社区居委会工作者412人,其中纯社区居委会成员307人,计生专干10人,政府购买岗位长期临时工、事业编制人员及其他人员95人。书记、主任共85人,其中“一肩挑”50人;40岁以下3人,40至50岁60人,50岁以上22人(其中55岁以上8人),高中学历42人,大专以上学历43人。其余工作者327人,其中30岁以下15人,30至40岁103人,40至50岁174人,50岁以上35人(53岁以上21人),初中以下学历13人,高中学历219人,大专以上学历95人(其中湓浦街道国民教育第一学历大专的1人系纯居民社区居委会成员;甘棠街道国民教育第一学历大专的7人均为纯居民社区居委会成员,国民教育第一学历本科的1人系纯居民社区居委会事业编人员;人民路街道国民教育第一学历大专的7人均为纯居民社区居委会成员;白水湖街道国民教育第一学历大专的2人均为纯居民社区居委会成员;金鸡坡街道国民教育第一学历大专的2人均为厂矿社区居委会成员)。

2、退养人员,共有132人。

1、社区办公用房情况。全区属社区自有的办公用房24个,租用、借用的办公用房60个;其中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社区有37个,90至200平方米的社区有28个,200至300平方米的社区有9个(含游岭村200平方米),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10个(含7个村委会),总面积4837平方米,平均办公面积53.7平方米。

2、社区服务和活动用房情况。全区58个纯社区居委会只有23个社区居委会有服务用房,总面积为2536平方米,平均32.5平方米,其中社区自有的服务用房9个,其他服务用房多为租用或借用,大多数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如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大多数没有体育活动场所,特别是老年健身活动场所,且活动设施不齐,老年人意见较大。

全区78个社区(村)中,设有社区党委4个,社区党总支14个,社区党支部101个,党员总数为4828人。近年来,我区针对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区域事务难协调、区域资源难整合、区域统筹难实现等问题,创新实施了社区“一体化”主题党建工程,通过构建“区域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四大体系”,统筹推进区域党建工作,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党政联手,上下联创,区域联合,居村联建,城乡联动”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目前,我区遴选了34名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5个街道(区域)党工委的“兼职委员”,并担任社区的“编外主任”参与区域事务,使辖区单位的沟通协调转变为联合领导。同时,每年召开一次党建工作联席会、街道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调度会、区域单位每月轮流主持开展一次党建活动,共同研讨公益性事务、共同制定目标性规划、共同协调区域间利益,使辖区不同部门、系统和单位在新的区域党建平台上得到有效整合,从而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凝聚力。

1、社区工作者生活待遇情况。(1)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居委会书记、主任月生活补贴为980元,副主任、委员月生活补贴为860元,部分有产业收入的社区每月有额外津贴补助。目前我区已为符合条件社区居委会成员按照个人缴纳5%、财政承担15%的比例办理了社保;(2)政府购岗人员月工资为700元,其社保、医保统一由区财政负担;(3)部门聘用下派专干即社区计生专干参照享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委员待遇;(4)退养人员按工作年限享受退养费,最低为月398元,最高为月503元。

2、社区经费情况。当前全区58个纯居民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为每月560元,12个厂矿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为每月250元。2019年社区建设财政投入累计达454.9631万余元(含社区建设专项经费100万),2019年社区建设财政预算投入506.9277万元(含社区建设专项经费100万)。

3、社区(村)年集体经济收入情况。2019年湓浦街道社区居委会年集体经济收入累计18.062万元(其中1万-2万的社区3个、2万-3万的社区4个、3万-4万的社区1个);甘棠街道社区居委会年集体经济收入累计6.84万元(其中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社区16个、1万以下的社区2个、1万-2万的社区2个、2万-3万的社区1个);人民路街道社区居委会集体经济收入累计52.668万元(其中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社区14个、1万以下的社区4个、1万-2万的社区1个、长虹社区50万元),白水湖街道居(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累计176.6654万元(其中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社区10个、1万以下的社区3个、1万-2万的社区1个、3万-4万的社区1个、白水湖村8.2万元、三里村161.2114万元),金鸡坡街道居(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累计80.26万元(其中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社区5个、1万以下的社区1个、大王庙村25万元、曹家山村8万元、金鸡坡村22万元、大塘村6万元、姬公庵村15万元、游岭村4.2万元)。全区居(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334.4954万元。

4、其它经费。党费支持资金、部门费随事转下拨资金、结对共建部门支持资金、辖区单位支持资金2019年全区累计达32.821万元(2019年区组织部争取省级资金并全额下拔到街道社区基层党建经费为67万元)。

全区社区现代化办公设备共有电话92部,传真机2台,电脑115台,打印机48台,电视机(dvd)63台,投影仪3台。

近年来,我区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为目标,以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区”创建活动为载体,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一是积极实施社区“一体化”主题党建,有效破解了区域事务难协调、资源难整合、统筹难实现等问题,夯实了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二是扎实推进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了区、街道两级社区服务中心,近两年积极协调解决或改造提升了德化、六角石、余家垅、湓浦、金安湖等15个社区办公用房。三是调整充实了社区干部队伍,社区干部平均年龄下降到现在的43.1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99.2%,先后六次提高社区居干的生活补贴、退养居干的退养费标准及社区办公经费,同时加强社区干部队伍的学习和培训,开拓了社区干部的视野。四是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开通了“8228890”社区服务热线全天24小时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信息,坚持“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组建多类社区志愿巡逻队加强社区治安管理。近年我区先后荣获首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社区党建“三三四”模式、“六联六互”城乡互助、社区“一体化”主题党建工程等得到中组部、中宣部、民政部及省委、市委的高度肯定。

1、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应有地位有差距。我区于2019年荣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其社区建设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时至今日,全国各地的社区建设迅速发展起来。铜陵市、重庆市、武汉市积极探索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宁波市实行刚性财政扶持保障社区的高效运转,河南新乡市出台发展社区服务业的举措藏富于社区,萍乡市高位推进共建社区办公活动场所使全市社区办公用房平均面积468㎡……我区社区建设虽然也进行了探索,社区党建、社区服务有了新发展,但总体上探索不够深,效果不够好,导致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全省的影响不够大。

2、社区办公及活动用房滞后。城区因受条件限制,社区办公用房规模不均衡。纯居民社区中面积最大的是白水湖街道花果园社区(476平米),面积最小的是白水湖街道李家垅社区(30平米)。近年来,虽然通过一定方式解决了部分社区的办公用房,如德化、沿江、滨江、城市花园、梅绽坡等社区,但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依据和必要的制约手段,绝大多数的社区还是租用或借用办公用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区社区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给社区工作的开展也造成了一定困难。尤其是老年人需求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设施相对较少,现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设施陈旧不齐,老年人意见较为突出。

3、社区居委会成员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虽然我区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等都较以往有了较大程度的优化,但总体看来,由于目前全区社区居委会成员综合素质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存在主动走访联系居民和了解群众需求的意识不强、服务群众的手段和能力欠缺等问题。部分新进的社区居委会成员,虽然文化程度较高,但在工作责任心等方面与许多老社区居委会主任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4、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工作者创新意识不强。仍旧走老路、用老办法,主动意识、服务意识、超前意识不强,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力度不够,思考问题不主动,无法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赋予的工作要求。尤为突出的是在创新社区管理上思考少、典型亮点不多。

5、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从总体上看,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街道之间、社区之间很不平衡,不少社区居委会在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方面缺乏手段。特别是在新建的商品房小区,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工作者主动上门联系沟通少,社区居民不热心参与社区活动,社区居民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的不多。因此提高居民的参与率是我们亟需破解的一大难题。社区居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的热情未得到充分调动。

6、社区行政负担过重。社区是居民自治组织,但目前政府许多职能部门的工作都下到社区,每年还要对社区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和评比,大部分的部门和单位只强调工作进社区,而不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给社区相应的工作经费,造成了社区居委会考核多、检查多、材料多、会议多、指派任务多,居委会自己支配的时间少、走街入户与居民沟通时间少、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时间少、协调社区单位共建的时间少、考虑社区发展的时间少。

7、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不足。我区纯居民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每月财政拨付560元,主要用于支付日常接待、办公耗材、水电电话费用、征订报刊杂志等等,办公经费严重不足、无法开支。因此有的社区居委会成员来往于驻辖区单位求要资助,严重影响了社区居委会形象,影响了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1、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对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培训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全面提升社区居委会成员的整体素质。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委会成员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一整套社区居委会成员的选聘、上岗、培训、工作考核、优胜劣汰的工作机制。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的生活待遇,稳定社区居委会成员队伍。三是继续推进社区居务公开,加强人、财、物的监督和管理,使社区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2、全面落实社区准入制度。从社区建设的工作实践看,社区行政化倾向日益严重,这种倾向将导致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得不到居民的认同,是与民主自治方向背道而驰的。因此,必须明确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身应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得硬性摊派到社区,不属于社区任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解决,属于搞形式主义、乱摊派、乱评比的内容应该予以取消。要全面落实社区准入制度,职能部门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进社区实行申报准入制度,所有要进入社区的机构应该向党委、政府以及主管社区建设工作的职能部门申请。

3、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社区条件。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努力解决社区“有人管事、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的问题。一是多方筹措,稳步解决社区办公及活动用房问题。对于自有办公用房的,要力争达到150平方米的要求,对于长期租房的,可采取一定方式予以解决:区政府、街道办事处每年可安排一定的财力加强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建设;包挂社区的单位对所在社区开展“一帮一”或“几帮一”活动;以国有企业社区移交为契机,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建议市政府由建设规划部门将社区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设施纳入总体规划,开发商在投资开发住宅小区时,同时要按标准规划建设社区办公和服务设施建设用房。尤其是在社区新开发建设时,房地产开发商必须为所在社区预留出一定面积的办公及活动用房。只有真正解决了社区办公及活动用房固定化、标准化问题,才能为开展各项社区工作筑牢阵地。

4、搭建平台,创新载体。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为骨干,以群众需求为主导的“三社”联动机制,完善相关机制,支持浔阳区义工联合会建立,吸引社会成功人士、离退休干部、相关企业家和社区居民自觉主动加入到社区自我管理的行列中来,发挥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上的优势,扩大社区建设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

5、深入推进社区信息化。通过自建或合建模式,在近期拟建以社区居(村)委会为平台,形成区、街、社区三级网络信息全覆盖格局。努力建成社区居民服务的窗口、宣传教育的阵地、社情民意的基地、居民交流的平台。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社区信息重复采集、增加基层负担、社区居委会成员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薄弱等问题。社区信息化建成后可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可以展现浔阳社区服务的风采;二是可以方便居民,建立起社区服务的双向沟通联系渠道,实现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使这个平台既能为需要服务的居民提供信息,又能为可以向居民服务的社区服务组织提供阵地;三是可以强化管理,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

爱民佳苑社区是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理念而建成的一个居民服务中心,在社区干部几年的团结努力下,取得了各级政府对社区工作的肯定。为更好地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我社区开展了社区建设调研活动。期间召开社区干部座谈会,深入辖区实地调查,广泛听取了社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几年以来,社区在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基础建设工作上,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居民自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区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社区在建设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现就我社区的基本情况和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报告如下:

爱民佳苑社区是乌达区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和黄河水利枢纽库区移民搬迁改造项目之一,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有居民住宅楼88栋,可容纳住户4046户,目前居住人口为7067人。辖区有党员178人,其中支部党员29人,在职党员80人,退休党员69人。人口结构复杂,老弱病残、特殊群体等群体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其中老年人1168人,占总人口16.5%,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并且残疾人较多,患有身体残疾的180人。爱民佳苑社区具有良好的社区基础,丰富的社区资源,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多、老龄化严重,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有相当大的困难。

1、社区服务资金来源方面。社区服务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只有把载体利用的好、作用发挥的好,各项工作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社区服务的开展大都依赖于区、街道筹集资金,缺乏自身发展的能力。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导致社区服务硬件设施服务项目及经费周转明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影响社区服务的发展。

2、专业化人才方面。志愿者服务队伍是社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做法,但因志愿者服务形式具有不稳定性及服务项目的局限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可能为社区服务提供稳定的、经常的、专业化的服务。

3、网格化管理方面。爱民佳苑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但是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二是网格长时间投入较长,工作积极性高,但是年龄偏大,文化知识水平存在局限,致使工作效率存在一定差距。在部门配合上,社区基本协调沟通解决,下一步考虑相应的提高网格长补贴,保证网格化管理工作不受制约,提高效率。

4、协会组织方面。社区协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很好的作用,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给予了一些人、财、物的投入和帮扶,社区协会组织在不断扩大。社区党支部将在下一步工作中引导协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但在协会的培育和扶持上面,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投入。

5、信息化建设方面。目前,社区职能日渐行政化,承担着大量的管理工作。社区为了可以合理有效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尝试了一些信息化途径,例如数据化信息管理(计生、民政、就业等方面),网站建设,短信平台(手机信息群发)等,针对老年人和弱势群体较多,还开展了“爱心呼叫器”帮扶业务。但是开展信息化资源共享服务业务,前期软件开发、业务操作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希望政府能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一定帮扶,统筹管理,支持社区服务多元化、信息化的工作方向。

6、安全管理方面。为了使小区安全指数更上一个台阶,5月15日,社区在服务中心内添置了机房设施,在爱民小区四个大门、小区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大门、小区内车棚位置,共安装摄像头16个。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发现由于小区内路灯未亮,监控设备夜间使用效果不明显;并且因安装数量有限,监控设备对小区安全防范起到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7、医疗卫生方面。为切实解决爱民佳苑社区居民就医难问题,经乌达区政府和新达办事处领导多方协调筹措,2月20日,新达办事处卫生服务中心爱民分站正式运行。社区卫生站配有诊疗医师两人,免费为居民测血糖、量血压,同时开展注射、输液等医疗项目。卫生站开展服务以来,已服务居民450人次。但是卫生站任然存在药品少、床位少的问题,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8、绿化维护方面。小区绿化工作在市政绿化队的努力下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小区内绿地的绿化率达95%。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三年管理期将到,绿化工作将移交到物业,因此而产生的绿化水费又是物业所不能承担的,所以绿地很可能会出现无人管理的情形。

1、不断加大社区资金投入。首先,按照社区内居民人数及党员人数确定资金投入标准,将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长。其次,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建议区财政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要动员社会力量捐助、相关部门帮扶,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资金,形成政府财政投入一块,上级民政专项资金争取一块,街道办事处、社区自筹一块,驻社区单位帮扶一块,社会筹集一块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不断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效维护社区稳定。社区工作者直接面对居民群众,他们的工作能力决定着社区的服务质量和学水平。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将社区工作者的培训纳入干部年度整体培训计划之中,每年开展一次培训,每三年左右时间对在职人员轮训一次;二要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不断为社区输送新鲜血液,充实基层工作者队伍;三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更加关心社区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用人环境。

3、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领域。改变过去以完成政府交办的工作为社区任务的工作,居民的需求就是社区工作的方向、努力的目标。社区要在做好居民办证、低保、治安维护、计划生育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特别是在繁荣社区文化、增进邻里和睦、完善便民设施、提供快捷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发展社区养老事业等方面,社区要加大探索和尝试力度,在做好网格化管理工作和协会组织工作的同时,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努力构建和谐社区,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4、以服务为手段,保障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社区卫生站、监控技防设备、绿化维护设备,提高对居民的服务质量。一是增加社区医疗设施的同时,在相对集中的居民居住区建立社区完备的大型医院,最大程度地改善居民就医难问题。二是加大监控设施投入,实现监控无死角。三是确定绿化管理权的归属,实现管理最优,服务最优。

爱民佳苑社区党支部将不断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工作理念,诠释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更加有序、服务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治安更加良好、生活更加便利、人际关系更和谐的综合服务型社区。

旅游城市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1、充分认识荆州历史文化优势。荆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楚文化底蕴深厚、三国文化脍炙人口、名人文化千古传颂、水文化震憾人心、红色文化可歌可泣、非物质文化琳琅满目,荆州古城享誉中外。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在荆州定都长达4,历经20代楚王,成就了“春秋争霸”、“战国称雄”的雄伟霸业。荆州是三国文化的中心,“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三国演义》120回,有72回写到荆州。荆州人杰地灵,孕育出屈原、宋玉、孙叔敖、关羽、岑文本、张居正、“公安三袁”等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形成名人文化。荆州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广、水网密度高,形成水文化。荆州“天、基、佛、道、伊”五教皆有,形成宗教文化。荆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任弼时、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形成红色文化。荆州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巨型民俗文化宝库,闻名遐迩的楚辞歌赋,享誉中外的楚剧楚舞,匠心独具的髹漆楚绣,名扬天下的八宝美食以及龙舟竞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构成了以楚文化、三国文化为核心,以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为烘托的荆州历史文化。

2、切实把握文化旅游发展条件。荆州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优越,同时具备战略机遇、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一是有战略机遇。国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湖北省委提出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同时,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业,确定由“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提出“文化荆州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区位优势。荆州水陆交通便利,长江横贯荆州,“二广”高速、“沪蓉”高速交汇荆州,在建或筹建的“沪汉蓉”高速客运铁路、“荆岳”铁路、“准(葛尔)荆”铁路穿越荆州,宜昌三峡机场、武汉天河机场,距荆州较近,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出行快捷的交通网络。三有基础条件。近年来,荆州加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精心策划优势旅游项目,先后委托美国灯塔公司和华中师范大学编制完成《市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委托英国mci公司和清华大学策划《重建纪南城暨海子湖休闲度假区项目规划》。全市现有景区(点)65个,其中4a级3个;共有星级酒店36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34家,晶威国际大酒店已通过国家五星级饭店初评;共有旅行社41家,其中国际社3家、国内社38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其中各类中高级管理人才150多人,持有导游资格证的300多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城市,荆州有资源、有机遇、有优势、有基础。

3、正确应对荆州发展的严峻挑战。首先,面临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挑战。荆州强力推进“工业兴市”战略,经济发展明显提速,进入快速发展期。20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24亿元,比xx年增长74%。但是与现代大城市的发展要求,仍然相距甚远,主要表现为区域中心地位不突出,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城区龙头带动作用乏力。在20xx年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位中,湖北省的武汉、宜昌、襄樊、荆州四个大城市,只有荆州游离于百强以外;在“一带两圈”战略中,荆州不在武汉城市圈内,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点是“一江两山”,荆州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块头不大、实力不强,在全省县市综合实力第一方阵中,荆州榜上无名。其二,面临产业协调发展的挑战。

20xx年,三次产业结构30.1:33.8:36.1,对比上年第一、二产业分别增长0.4和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7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业收入仅占13.8%,对比上年占比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滞后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滞后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平分秋色。其三,面临文化旅游发展的挑战。20xx年,全市完成旅游收入31亿元,对比xx年仅增长10.71%;旅游收入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9%,对比xx年占比下降了2.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6.5%的平均水平;同属历史文化名城的大同、洛阳、开封、扬州等城市,其旅游收入分别是:78.8亿元、224亿元、83.4亿元、176亿元,增幅分别是:24.6%、15.3%、15.5%、20.3%,占比分别是:13.9%、11.6%、12.1%、11.2%,都高于荆州的发展水平。荆州的旅游业发展存在着“三多三少”,即:人文资源多,旅游品牌少;地下遗址多,地上景观少;零散景点多,形成规模少。表现为“三个不相称”,即:丰富的人文资源尚未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与荆州厚重的历史文化不相称;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与历史文化名城不相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城市任重道远。

4、深刻理解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旅游被誉为“朝阳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荆州面对现实,必须突破性地发展文化旅游业,通过文化旅游的兴旺,促进城市的竞争发展;荆州面向未来,必须发挥文化旅游优势,通过文化旅游的开发,促进城市的创新发展;荆州走向世界,必须彰显文化旅游特色,通过文化旅游的融合,促进城市的开放发展。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发挥“荆州市旅游管理委员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发展文化旅游的格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跨越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城市,实施“大决战”,吹响“集结号”。

政法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政法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政法队伍建设情况,我县对基层政法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20xx年以来,我县政法机关不断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坚持把党建、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队伍正规化建设,着力提高基层政法干警素质,为保民生、保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各项事业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人员结构:全县现有政法干警xx人(男xx人,女xx人),其中法院系统xx人,检察系统xx人,公安系统xx人,司法系统xx人,中共党员xx人,占xx%。有基层公安派出所x个,乡镇法庭x个,公证处1个法律援助中心x个,司法所x个。

(二)年龄结构:在全县政法干警中,30岁以下x人,占总数的x%;

31岁至50岁x人,占总数的x%;

51岁至60岁x人,占总数的x%。

(三)文化结构:大学本科及以上x人,占总数的x%;

大学专科及以下x人,占总数的x%。

(四)政法委建设不断加强。政法委机关现有行政编制为x名,工勤编制x名,在岗人员x名。20xx年初,县委给政法委增加x名行政编制,选调了x名工作人员。加大经费保障,20xx年落实政法警衔津贴,县财政每年落实平安建设专项经费x万元。

二、主要做法(一)加强班子建设,提升整体素质。一是加强班子的组织建设。政法机关在选拔班子成员上注重选贤任能,把群众满意和有能力的干部配备到领导岗位。20xx年以来县委为政法机关选配副科级以上干部x名,班子及中层领导得到加强。二是加强班子的廉政建设。政法机关都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法院系统在廉政建设中采取组织监督、制度监督、群众监督等多方位的监督办法,取得较好成效。三是加强班子的作风建设。注重坚持民主集中,发挥班子作用,提升整体素质。围绕加强队伍建设开展了“纪律作风整顿”、“大学习、大讨论”、“三聚焦三整治一评议”、“大走访”等活动,狠抓干警作风教育、廉政教育、警示教育,使干警保持了比较过硬的思想纪律和工作作风。

(二)端正执法思想,强化服务意识。一是增强理想信念。全县政法机关把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结合政法干警工作实际,通过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xx等主题教育,把思想教育同工作实践相结合,坚定干警的理想信念。坚持讲党课、作辅导,教育引导广大干警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筑牢思想基础,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各项决策部署。二是强化职业道德。全县政法组织针对自身业务工作特点,开展了以增强党纪、廉洁勤政和执法为民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提高为民服务意识。三是促进服务提升。实施“一村一警”,强化为民服务。在全县xx个村(社区)建立法官、检察官、法律、警务工作室x个,入户走访xx余人次,开展法制宣传x余场次,提供法律咨询x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x万份。公安机关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省厅x类x项便民利民措施,严格落实首问首接责任制、一次性书面清单告知制、限时办结制、预约服务制和上门服务制,有效解决了业务办理中不公开、不透明、态度差、效率低等问题。

县公安局开展了法制员培训、执法办案系统培训、办理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培训等培训班,举办了业务技能比武竞赛活动,民警的执法水平和实战能力进一步提高。司法局对新录用的司法助理员分批进行应知应会知识培训,让新上岗人员尽快适应工作需要。

20xx年以来政法系统举办、参加各类培训班xx余期。举办了xx同志事迹报告会,组织广大干警参与全县广播体操比赛、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深入开展“一村一政法干警”“两学一读”、“大学法、大培训、大练兵”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改进了作风,提高了队伍素质。

(四)坚持从严治警,提高群众满意度。一是建立学习谈心制度。政法机关都建立了学习谈心等制度,通过周一例会集中学习、组织谈心谈话会等形式,加强内部沟通交流,确保队伍思想稳定。二是加大明察暗访和监督工作。县委政法委坚持在重大节假日、敏感时期,加大明察暗访和监督检查力度,20xx年以来发现安保执勤xx及警风警纪问题xx个,责令限期整改xx个。县公安局强化督查力度,编发《督察通报》,共发现x类x个问题,整改x个,责令写出书面检查x人,批评教育x人,提出督察建议x条。三是严查队伍违法违纪问题。20xx年共诫勉谈话x人,查处民警违纪案件x起,并移交县纪委给予警告处分。三是坚持从优待警,关心干警生活,认真落实干警警休假、体检等措施。四是加大执法监督。全县政法机关进一步推进了警务、检务、审判公开,以公开促进公正。县法院建立完善了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新聘请任命人民陪审员x名。县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司法组织也都分别聘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担任监督员,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进一步增强了政法机关执法工作透明度,提高群众对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建设的满意度。20xx年度全省公众安全感调查表明,xx县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xx%,位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政法队伍群众满意度县法院、检察院位列全省第x名,县公安局、司法局全省第x名,位列全市前茅,全县政法队伍群众满意度连续保持了上升态势。

三、

存在问题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县政法队伍建设是好的,但必须看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新要求还有差距,在政法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警力配备不足,队伍不够稳定。日趋繁重的工作任务与严重短缺的警力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存在警力不足、业务部门人员短缺、工作任务繁重等问题。近年通过招录、调入等方式,新进大批年轻干警,政法队伍人员配备情况虽有所改善,基本上是以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班子带领年轻干警开展工作。县检察院业务人员人数少,人员老化,年轻干警缺乏工作经验,各科室人员配备不足,缺少业务骨干,一定程度影响检察工作全面有序开展,执法办案工作效能降低。县法院资深法官人数较少,先后有x名老法官未到退休年龄,政策性离岗或过早的退出了一线审判岗位,而年轻法官成长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年龄结构问题,法官断层问题依然存在。存在体制上进口不活,出口不畅,进人难、留住人才更难的问题。处突、维护稳定任务重,执法压力大,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下降。社会要求高,致使部分干警想方设法调离工作岗位。

2、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滞后。基层司法所编制少、人员少。全县x个司法所,平均一所一个专编,与上级最低要求每所2-3名工作人员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陕西紫柏律师事务所(xx县法律援助中心)只有x名律师人员,专业法律服务队伍人员较少。县司法行政队伍普遍存在法律专业知识匮乏的问题,系统在编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xx人,但多数是成人教育半路出家,法律知识不足,影响了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政治思想、业务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县加大了教育培训的力度,想方设法提高民警的政治业务素质,但是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还比较薄弱,抓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足,对干警的思想动态和八小时之外的生活情况了解不多,对如何搞好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不够,新办法、新招数不多,针对性、时效性不强。

少数干警有执法不严、办案不规范,违反办案程序等问题发生;

部分干警对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办法不多,措施不力。

四、对策建议1、深化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政法干警的政治素质。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干警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提高干警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能力的根本举措,更是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保障。一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面对新形势、适应新要求,政法队伍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真正使“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二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必须积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坚持把学习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务必把集中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xx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切实把开展各类政治学习活动常抓不懈。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三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政法部门要从群众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思想深处查找问题,从宗旨意识的高度剖析问题,从对党的事业危害上解决问题,认真解决政法干警执法作风和执法不公等问题,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2、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解决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政法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关键在于要加强组织领导。一要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支持,积极争取为政法部门增加人员,解决人员特别一线办案人员短缺问题。配齐政工部门人员,做到专人专用。二要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有计划地组织政法委各部门班子成员参加培训班,健全领导班子学习制度、班子议事决策制度,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促进决策的科学、民主。三要加大法律服务队伍建设。适当增加基层司法专编,充实司法专业人员,拓宽司法宣传服务渠道,为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有力保障。四要采取有力措施为政法干警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坚决维护政法干警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3、坚持从严治警,加大政法队伍的监督管理力度。坚持不懈地抓好廉政建设,是政法工作不断创一流业绩的可靠保证。一是要在监督制约机制、手段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对执法执勤、服务群众和内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纳入督察的范围,实时、同步、动态监督,确保执法权力运行到哪里,督察监督就跟进到哪里。二是要突出督察重点,大力加强纪律作风建设。要把纪律作风整顿和教育制度化,从开展思想教育入手,加强对干警遵纪守法教育。要重点查处漠视群众疾苦、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认真履行职责不作为的案件。要及时发现队伍中出现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警示教育,加强对民警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对民警出入娱乐消费场所进行明查暗访,确保队伍不发生问题。

4、强化主动服务,提升政法队伍公信力。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要务,是最大的大局。一是要牢固树立主动服务意识。自觉把政法工作置于当地的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安排,坚持并指导政法各部门,把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来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并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培训向政法部门领导和干警宣传、灌输强化主动服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具体要求,做到在思想上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在行动上落实服务发展的工作举措。二要教育广大政法干警要善于维护群众的利益。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房屋拆迁、土地征收方面的问题不断增多。因此,一定要教育基层政法干警在办案工作过程中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维护群众利益上,注意尊重、保护群众的权益,严格执法,坚决制止一些部门、干部利用权力到处向群众伸手牟取部门和个人利益,随意侵害群众的利益,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三是努力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要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企业与部门共同协作、齐抓共管的综治工作机制,把服务送到企业“家门口”。在当地的一些重大项目建设上,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配合做好群众工作,努力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有效降低项目实施的维稳风险,促进各个项目的顺利实施。

5、落实从优待警,加强对政法部门的保障力度。关心干警身体、待遇、生活和进步,让干警有干头、有劲头、有盼头,各项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一是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气氛。每年定期组织干警检查身体,建立健康档案。积极组织干警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二是积极创造从优待警的条件。将落实政治和经济待遇作为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司法保障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及时解决干警的职级待遇,经常过问干警生活中的冷暖,对于较困难的干警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帮助,使干警切身体会到组织的关怀,不断提高从优待警内容。三是营造崇尚实干的良好氛围。要真正把工作实绩突出的优秀人员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做到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不断完善对政法部门中层单位及中层领导班子的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干部考核推荐、提拔任用、评选先进结合起来,形成制度,认真坚持。

6、贯彻上级最新精神,着力打造平安xx。20xx年紧紧围绕建设平安xx目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法治思维、改革创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平安建设能力和水平,为建设精美富强,宜居和谐xx创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全面推进平安建设,提高平安建设法治化水平。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完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政策制度,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提高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深入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破解导入难、纠错难、终结难,确保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上有效解决。三是进一步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和应用。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全面落实广场、车站等重点场所的网格化巡逻力量,完善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重点部位的内部安全防范机制,提高整体防范水平。坚持专项打击与重点整治相结合,建立对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的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强化基础信息的采集、共享和实战应用,把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平安建设的核心战斗力,提升公共安全智能化水平。四是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和过硬队伍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明晰政法部门职能职责,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切实担负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加强政法委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政法工作。切实加强过硬队伍建设,提高全县政法干警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政法队伍,不断提升政法队伍满意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