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学生心灵成长的论文(专业19篇)

时间:2024-01-17 14:47:03 作者:笔舞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所要写作作品的结构、语言和风格等要素。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由此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现在的大学生有着许多自己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的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从而导致大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现实。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者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时出现心理失调。

我也是现代大学生中的一员,自然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大学与中学相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这些变化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同学羡慕,父母夸奖,亲友庆贺。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失去了高中时候那种紧张感和奋斗的精神。终日悠闲度过,认为自己在高中就已经很好了,大学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从而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的自满。

二,失望感与失宠感。在中学的时候听老师和学姐学长讲大学是多么的美好,从而把大学理想化。但是进入大学之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在中学,自己是学习尖子,成绩很好,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很多人都比自己强,成绩也比自己好,一下子不受老师重视了,也不受同学羡慕了,从而产生失宠感。

三,松懈情绪。自认为高中已经很努力了,奋斗了三年,终于考上了大学,这下可以让自己轻松一下了,并且在大学里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适应能力不强,竞争观念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的心理。

四,畏首畏尾。因为环境的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不敢去参加社会活动,除了学习之外,整日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畏首畏尾,不敢放手去做。

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

从客观和主观上分析,首先是客观上来说: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的课程都是学校安排好的,也是仅有的那几门,并且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在大学就要自己选课,课程也多了,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自己支配。所以就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解答问题的能力。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我在中学的时候从来没有住校的经历,没有跟其他的同学共同生活的经历。但是大学不一样,班集体成为主要的生活环境,宿舍时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对于惯常依靠父母的我来说,确实有点难以适应。这种生活环境的变化也带来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复杂。在中小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起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大学后,周围的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语言,习俗各有不同。同学间那种热闹亲密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朋友,会产生孤独感。大学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的,必然会有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要处理。

其次是主观方面的原因:

在物质生活依赖性与精神生活得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立自主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独立自主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些主观因素也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既然存在着这些心理问题,那就必须寻找解决的办法。、

首先,对于自己不能调节或者平衡心理的时候,可以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让专业的老师来指导自己,更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态。

其次,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适应,那就必须做到: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当的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是怎样的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进步,目前大学生一般都处于18—24周岁之间,而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又是心理健康容易出现的时期,一旦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做出过激的行为,无论是对自身、家庭、社会都是一个损失。所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值得关注和思考。

心理健康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那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到底是怎样的呢?一、自我定位出现迷惑: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二、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

三、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生理发育、恋爱等方面也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四、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多看些心理书籍,正确引导自己的心理发展方向,不偏道,不出轨。;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如果意识到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不能解决,就应该找心理老师咨询,寻求帮助,彻底的解决心理障碍。

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和不可或缺性,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一下需要帮助的和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让大学充满健康,充满快乐和温馨的气息,远离心理问题。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论文【】

摘要: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所处的环境都发生着新的变化,难以适应时,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根据其多样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当通过正确突出重点、分段实施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功,也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目的是为了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5号)[1],明确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如何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性,在本文进行初步探索。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所处的环境都发生着新的变化,如果大学生对这些新的变化难以适应,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困难。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更多的人走进了大学校园,需要面对新的环境。尤其是独生子女,因他们平时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需要更长时间的适应大学生活。其中一部分因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2.学习问题。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还有一些学习方法不能及时转变,面对专业课知识,理解较慢,或者兴趣不足,一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学习困难并产生考试焦虑心理,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3.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里的同学关系没有中学时融洽,在大学里难以找到知心朋友;同学关系中功利色彩非常突出,傲慢、自负、虚荣等现象在大学生身上十分明显。不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存在孤僻、自闭、忧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4.失恋导致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爱情”是大学校园里一个常见而敏感的话题。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由于许多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对性认识的不科学,加之自我道德规范的失控,从而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或留下深深的遗憾和伤痛。

失恋后是情绪低落,无心学业,对身边的一切失去兴趣,得过且过,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极端的表现是精神呈病态,纠缠对方,甚至由爱生恨,酿成悲剧。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不少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但毕竟开设时间较晚,对该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大学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内容,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大一新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群体。大一新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的重要对象。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构成中,大一新生占有较大比例。许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产生了心理困扰,还有一些新生交往能力差,一时难以融入新的集体,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困扰。

对大一新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后,掌握了自我调适的基本方法以后,其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其心理困扰问题大多能自我解决。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有利于预防心理问题的预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困扰型,我们应主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少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自我调适解决。极少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疾病,应通过心理治疗解决。

3.分段阶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阶段性特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分阶段、有针对行地实施。例如:在大学一年级阶段第一学期应重点开展适应性教育。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动力,产生学习疲劳。一些大学生新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产生学习焦虑问题。一些大学生未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对考试产生焦虑。我们应针对这一阶段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特点,重点教会大学新生逐步适应大学新的生活,逐步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大学新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中应重点开展人际关系教育。针对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和心理健康的需求,重点开展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关系,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大学四年级应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辅导。针对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教育,教会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思政厅(20111)5号文件。

[2]樊富珉,王建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字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优秀群体,应该树立理性爱国情怀和进行理性爱国实践,这就需要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各个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要采取各种合情合理、行之有效的举措来推动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促使广大大学生进一步地树立和加强理性爱国理念,积极地进行理性爱国实践。心理活动能够影响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积极意义,推动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树立并加强理性爱国理念,积极地进行理性爱国实践。

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大学生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群体的爱国情怀和爱国实践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

当代,大学生依然以其热烈的爱国情怀和积极的爱国实践为国家做出贡献,为全国人民所称道。

大学生应该在各个方面努力地提高自我,这样才能更好地抒发爱国情怀和进行爱国实践。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拥有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并积极地进行正确的实践活动,如大学生拥有坚定的爱国情怀并积极地进行爱国实践。

然而,由于种种的原因,大学生在整体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不理性的思维和不理性的行动,这在大学生爱国情怀和爱国实践方面有所体现,其影响是负面甚至是恶劣的,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对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都是有害的。

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爱国理念和理性地进行爱国实践。

应当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方面的研究,采取各种合情合理、积极有效的举措来开展此项教育,努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无论是对于单个个人还是社会群体,心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所以,心理研究和心理辅导的意义是显着的。

大学生的心理方面及其教育是非常重要且应该得到高度关注。

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实际行动都与自己的心理有很大关系,应该加强大学生心理方面及其该方面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努力争取良好的教育成效,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拥有热烈的爱国情怀和积极地进行爱国实践,同时也有不理性的思维和行为存在,这些都与大学生的心理密切关系。

因此,在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方面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中,要注重运用心理辅导。

一、加强心理辅导,深化大学生理性爱国认识。

(一)理性爱国是一种认识。

理性爱国教育可以推动理性爱国认识过程,从而形成理性爱国认识。

大学生乃至全国人民都应该并且必须热爱国家,从思想上树立爱国情怀,从行动上进行爱国实践。

任何事情都不能是盲目的,爱国同样如此,爱国必须理性。

大学生乃至全国人民都必须理性地爱国,拥有理性的爱国理念和进行理性爱国的实践。

对理性爱国有正确的认识是拥有理性爱国理念和进行理性爱国实践的重要基础。

(二)理性爱国是一种传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热爱祖国的传统,一代代无数的中华儿女坚定地秉承这一传统,积极努力地为国奋斗,几千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祖国的护佑下,繁衍生息,辛勤劳作。

无数饱含爱国热情的先民们顽强不息地在中华热土上战斗和耕耘,保卫和建设着祖国,创造了数不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让祖国以傲人的雄姿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进入近代以后,祖国遭遇了重大的磨难,无数秉承爱国传统的仁人志士和全国人民前仆后继地为国抗争、为国奋斗,谱写了壮丽的爱国史诗。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举国骄傲,全世界赞叹。

学习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可以知道,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实践,通过实际的行动取得的,走向美好的未来也需要实实在在的努力。

(三)要通过合情合理、实实在在的行动表达爱国之情,为国家做出贡献。

历史和现实教育了人们,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爱国情感和行动必须理性而不能盲目,绝不能违背道德和触犯法律。

历史和现实也教育了人们,个人与祖国是密切的整体,任何人都不应该并且不能够脱离自己的祖国,“祖国是个人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无论从国家宏观方面还是个人的切身感受,无数的人都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并且必须具有坚定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且将这种情怀付诸实践,以实际的行动为国家做出贡献。

不理性的、盲目的、甚至是触犯法律的思维和行动不仅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甚至会给国家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和后果。

爱国必须理性,爱国不能盲目和不理性,不能违背道德和触犯法律。

(四)要注重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性,要注重运用心理教育。

在进行大学生理性爱国心理教育中,首先要使广大大学生从内心中对爱国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理性爱国有深刻的认识。

要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理性爱国。

要重视教师的作用,大学生心理教师和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地注重在理性爱国教育中加强心理教育,促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深刻地认识到理性爱国的意义。

高校除了要加强专门的心理教育外,还要将心理教育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育、实践教育和校园文化等工作中,将理性爱国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如在时事政策课上,通过祖国的建设成就和祖国人民为祖国付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教育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更好地认识理性爱国。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如校园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要注重通过校园文化进行理性爱国教育。

当代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深刻地影响着无数人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更是如此,作为年轻一代,这个群体对网络等先进事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在积极、热情和合理地运用这些事物,各个方面受到了积极地、深刻地受着影响,比如心理方面,要运用网络等先进事物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教育,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理性爱国。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效的措施值得去挖掘和应用。

将理性爱国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有重要意义,需要注重对其进行研究,采取各种有效地措施予以强化。

二、加强心理辅导,强化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

(一)人具有强烈的情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情感的一种崇高的表现。

无数的人都要在祖国的承载和护佑下成长、成才和实现人生价值,每一个人的一生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祖国的影响、爱护和恩惠,在长期的岁月中,绝大多数的人们会树立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并将这种情感付诸实践,为国家做出贡献。

爱国情感影响和推动着爱国的具体行动,而爱国的具体行动又能将爱国情感很好地表现出来。

必须明白,这种情感不能盲目,必须理性,理性的爱国情感才符合爱国情感的本质。

爱国之情和爱国实践是一体的,拥有了坚定和热烈的爱国之情也能更好地投入到爱国实践当中,因此,爱国情感必须是真正的符合本质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必须理性,而不能盲目。

只有拥有了理性爱国情感,才能正在地做到热爱祖国和祖国的各个方面。

在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中,要注重理性爱国情感的培育,要让广大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爱国情感应该是理性的,树立理性爱国情感。

(二)注重心理教育,努力使广大大学生从心灵深处树立起理性爱国情感。

从心理角度来看,情感属于心理过程。

当前,我国大学生总体上拥有坚定强烈、正确合理的爱国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表现在合情合理的具体实践当中去,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然而,必须看到,大学生情感也存在着不稳定、波动大和反差大的现象,极易产生不理性的思维和行动,甚至可能造成严重恶劣的后果。

在理性爱国情感教育上,要根据大学生情感方面的具体实际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使得大学生树立理性爱国情感,带动大学生在各个方面树立理性情感。

比如,高校应该充分运用校园文化来教育广大大学生树立理性爱国情感,因为“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应该进行关爱教育,教育、鼓励和组织大学以实际行动对有困难的人群施以援手,因为,热爱同胞是热爱祖国的重要表现。

高校应该重点进行集体教育,教育大学生融入自己所属的集体和热爱自己所属的集体,因为国家是由无数个人和无数集体组成,热爱集体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

充分运用视频教学,因为视频教学可以很好地让大学生感知祖国的历程和成就,比如,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和影视剧。

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教育有还有很多教学方法,应该去研究、挖掘和运用。

三、加强心理辅导,坚定大学生理性爱国信念。

(一)在心理过程中,爱国认识和爱国情感最终会升华为坚定强烈的.爱国信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坚定爱国信念的民族,历史和现实证明了这一点,并且将在未来更好地得到验证。

爱国信念应该是坚定的、强烈的和持之以恒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论个人是什么境遇,无论国家在什么时期,爱国信念不能改变、不能区别、不能差异。

爱国信念是我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民族气节之一,在此信念的持久的支撑下、在此信念的强烈的感召下,自古以来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地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而奋斗,取得了历史上彪炳千古,现实中世人赞叹的成就,并且将在光明的大路上走向未来,取得更大的辉煌。

(二)爱国信念应该从思维心理中树立,并在具体实践中践行,真正地为国做出贡献。

强烈坚定的爱国信念应该表现在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做贡献的过程中,而不能盲目,盲目的思维心理和具体行动不仅不能真正地为国家做出贡献,还会给国家带来危害。

因此,正确的,真正的爱国信念应该是理性的,应该思索如何真正地、实实在在地报效祖国,积极地付诸实践,而不能意气用事,要抵制不理性的思维和行动。

树立爱国信念的过程和践行爱国信念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理性,而是应该和理性结合起来,明白理性爱国是一种信念。

(三)要采取各种合理有效地措施来进行大学生理性爱国信念教育,使得大学生从心理上树立理性爱国信念。

在高校教育中,要大力宣传历史和现代爱国模范,用他们的事迹、信念感染大学生的心灵,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性爱国信念。

理性爱国信念教育,应该多多运用实践教育的方式,因为实践对信念的树立有积极的影响,比如,通过大学生实习课程和社会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具有有意义的实践来进一步地明白爱国就应该实实在在地、合情合理地为国家做出贡献。

高校要及时进行时事教育,让大学生紧跟时事,大学生自己也要紧跟时事,及时地了解国家的大事,比如建设成就,这样,可以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地树立理性爱国信念。

要重视网络积极的教育作用,“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新的机遇,重视和运用网络技术,接受网络,利用网络,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先进网络积极地影响着世界的方方面面,在大学生理性爱国信念教育中,要充分的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心理辅导,塑造大学生理性爱国人格。

(一)人格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每一个人都应该并且必须树立正确和高尚的人格。

爱国就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从古至今,无数中国人民以其爱国人格深深地感动着后世,如文天祥宁死不降,梅兰芳蓄须明志。

新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秉承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奋斗,努力地保卫和建设着祖国,取得了无数的胜利,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令世人所赞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通向未来的前进道路上,中国人民将持续不断地积极抒发爱国情感,努力进行爱国实践,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无论是国家当年处于生死存亡而抗争的年代还是今天举国上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而奋斗的辉煌时期,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人民都秉承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地为国奋斗。

这是中国人民爱国人格的强大体现。

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爱国应该是合情合理地、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做出贡献,而不能盲目。

行动和情感密不可分,因此,爱国情感和奇怪行动都必须理性。

理性爱国才是真正的爱国,因此,理性爱国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二)大学生是优秀的群体,对国家有重要意义,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大学生必须树立高尚的人格,爱国人格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格。

爱国必须理性,理性爱国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人格属于心理范畴,在大学生理性爱国人格培育过程中,要重视心理辅导。

要积极地采用各种合理措施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人格培育。

高校是大学生重要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场所,对大学生有重要意义,要重视高校在大学生理性爱国人格培育中的作用。

比如,要注重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积极作用。

要重视人格影响来促进大学生人格培养。

要充分发挥心理课程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要将人格培养融入到大学生课堂教学当中,因为“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也是人格教育的主阵地。”

要重视纪律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同时教育大学生要自律。

大学生人格培养是一个重要的工作,要认真挖掘、研究和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比如心理辅导方法。

结语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群体和整个国家都有重要意义,要认真开展。

大学生的心理对大学生非常重要,必须予以重视,要注重心理辅导。

大学生理性爱国与大学生的心理有密切联系,因此,要将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和心理教育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论文【】

摘要:高校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论述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重要性,分析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表现,提出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对策,即政府加大力度构建积极的就业政策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营造全社会帮扶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认知。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诸如大学生对就业的过度焦虑和紧张,由自我认识不清而产生的孤傲与怯懦,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功利与攀比心理等,这些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能够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身实际情况,使大学生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体制有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思考,从而能够树立切合实际、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二)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积极进取、公平正直、勇于挑战、意志坚定等积极正向的心理品质,能够辩证看待就业中的成与败、得与失,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这些既是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也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养成意志坚定的心理品质,学会以积极向上的心理面对择业和就业,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更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有助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能够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并使之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未来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观念和正确的就业认知,从而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正视就业与自身的关系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能够勇敢、坦然对待就业中所遭遇的坎坷与阻挠,形成积极乐观的就业心理素质,激发他们自身内在的正能量和优秀品质,最终促进自身未来职业的发展。

(一)普遍的功利与攀比心理。

市场经济大潮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也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功利的就业心理。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的工作才能使自己发挥特长,愿意从事既能够体现个人社会地位又有较高经济收入的工作,而对于基层单位或非公经济组织等工作“瞧不上”。更为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有“才”不如有“财”,这种功利性思想严重侵蚀了大学生正常的就业心理,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成为未来成功就业的隐患。

所谓攀比心理,就是刻意将自己的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比较,并且表现出不服输的心理状态。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通常将自己的工作环境、待遇等与他人比较,表现出不服气、不愿落后,同时又想超越他人。他们经常把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待遇等与周围同学进行盲目攀比,使他们“复制”他人就业标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我就业标准的定位,往往容易错失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大学生个体的素质、能力各不相同,盲目攀比会大大降低成功就业的机率。

(二)过分求稳与求全的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注重稳定性,安稳的工作才是他们心中最佳选择。他们不考虑工作是否能够发挥个人才华、是否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为国家建设奉献一份力量,考虑更多的是工作是否稳定,这是保守落后就业观念的突出表现。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求全。他们对未来工作的环境、薪金、地点等各方面都提出较高要求:既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又要专业对口,同时又能够使自身的能力、兴趣、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既要有舒适的工作环境,又希望有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又留恋北上广等大城市。这些学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就业目标,过分、刻意地追求“完美”的工作,常常使自己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

(三)严重的焦虑与紧张心理。

一些大学生担心毕业后不能找到理想工作、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特长、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挑战、不能尽快地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等问题,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对未来职业选择的过度担忧焦躁,形成焦虑的就业心理障碍[1]。对于成绩较差的大学生,这种焦虑心理尤为严重,他们因为害怕没有单位吸纳自己而感到苦恼。对于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会担心自己与同事处理不好关系,从而惴惴不安,这种心理状态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出现紧张、精神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思想上感到不安等症状。对于冷门专业的、先天有某种生理缺陷的、家庭贫困的学生,则会更加在意自己能否与其他毕业生一样拥有同等公平的就业机会,担心自己受到就业歧视,担心自己日后在工作中不能完成任务,担心自己不能与同事友好相处,从而导致精神过度紧张。长此以往,会使大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严重影响他们在面试中的表现。

(一)政府加大力度构建积极的就业政策环境。

政府要认识到“就业难”的现实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公平公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就业氛围,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舒缓其就业心理压力。

政府积极的就业政策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就业的积极性,积极体验就业优惠政策给自身带来的就业支持与关注,从而能够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如增加农村偏远地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和政策的倾斜性,并适当放宽招聘条件;积极促进私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并给予资金上的补贴和税收优惠,适度减少企业为大学生缴纳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种费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发掘自身的意志力、责任等积极品质。政府还应专门设立“绿色通道”,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给予大学生创业的信心与物质的鼓励。

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秩序的监督,创造公平公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使大学生在心理上真正体验到人人平等,从而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政府要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监管用人单位不公平的用人条件和劳动制度等行为,使大学生就业市场更加规范和有秩序,保障大学生就业主体性;还应设立特定的维权机构和保障部门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合理解决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纠纷。政府可以设立大学生就业监察分支部门专门监管和督促企业与大学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减少招聘背后的“小动作”,减少和杜绝就业市场上的不公平现象,使大学生真正体会自我社会价值的满足与积极就业的心理情绪[2]。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减缓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实现有效就业。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及社会实际开展就业指导,如结合专业培养大一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大二学生正确解读就业信息,结合社会正面积极的求职案例使大三学生掌握就业技巧,组织大四学生模拟求职现场招聘,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积极潜能,体验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同时,还应注重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就业指导课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把理论传授与实际案例分析结合,采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就业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的求职信心。高校还应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与关心,同时注重发掘学生自身抗挫能力、团队意识以及责任感等积极就业心理品质,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看待就业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树立就业信心[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调适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培育责任、诚信、意志力等积极就业心理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高校应开展以塑造正确就业价值取向、培养爱国热情的主题教育,使学生融入爱国氛围中,体验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

(三)营造全社会帮扶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积极的舆论氛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无形中影响和引导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社会各新闻媒体应选取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个人创业典型进行报道,向大学生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转变大学生就业思维,树立积极的就业取向。高校内部的新闻媒体也应起到积极作用,其宣传的大学生先进就业典型案例更加能够引起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共鸣,触动大学生竞争向上的心理,激发大学生内在的优秀潜力。

同时,社会公益组织也应该发挥社会责任,如慈善机构、民间公益组织等社会公益团体,应充分贡献自身力量,从不同方面帮助大学生就业,从多种途径为大学生开辟就业渠道,缓解其就业心理压力。社会公益团体还可以与高校合作,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为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缓解大学生因创业资金不足等问题带来的紧张心理,还可以对高校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实训基地,提供大学生实习岗位,帮助高校解决大学生实习问题,增加大学生的技能。

大学生应该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客观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理性分析自身的能力与职业兴趣,在择业时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少走弯路。因此,大学生在求职之前,应对当前就业形势、个人的知识储备量、性格、爱好以及个人的情商等做全面分析,并结合社会实际,制定适合自身的就业目标。在择业过程中要积极主动,抓住机会,树立就业的自信心与坚强的意志,满怀信心地展示自我才能[4]。

大学生在择业遇到困难、挫折和心理冲突时,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扰。求职失败时要冷静,相信自己的能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加强自我激励,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战胜恐惧自卑的心理。当求职给自己内心造成巨大压力或感到一无是处时,可以暗示自己一步一步走,脚踏实地,最终量变会促成质变。当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学会接受现实,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并积极暗示自己,增强信心。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14.

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论文【】

摘要: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积极情绪,它与人格之间紧密相连且相互促进。本文试图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来探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含义及其塑造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健康人格。

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寻求健康的人格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健康人格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人格研究的主流,影响甚广。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观,也成为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教师的共同追究。

一、积极心理学与健康人格观的基本含义。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2]。这种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健康人格观。

确定健康人格的个性模式,是心理学家曾为之不懈努力的工作。心理学家曾对心理健康的榜样人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模式。其中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模式、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以及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模式。

尽管这六种有关健康人格的观点对充分发挥潜力的健康人格的描绘虽不完全一样,但总的说来,它们对健康人格的模式是相近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1.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习惯,把握自己的生命,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

2.心理健康的人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一般说来,他们是容忍并认可它们的。他们并不着意伪装自己。尽管他们能够扮演社会的角色,以适应别人或情境的需要,但是,他们并不把这些角色同他们的真实自我混淆起来。

3.心理健康的人坚定地立足于现在。心理健康的人并不生活在过去之中。他们能较快地摆脱失败和冲突的阴影,坚定地面向未来和立足于现实。不少理论家强调朝向未来的目的对于健康人格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没有怂恿我们用未来代替现在。

4.心理健康的人强调增加紧张而不是降低紧张的重要性。增加紧张是通过接触日益增多的感觉和形象的方式进行的。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渴望安静和稳定,而是渴望生活的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经验。

5.心理健康的人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把自己奉献给工作,并乐于承担义务,关心他人。他们的情绪生活成熟健全,能耐受挫折和失败,经常保持愉快的体验,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幸福。

6.心理健康的人有独处和自主的需要。他们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与满足,他们依赖的是自己。他们需要有独处的时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看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过分考虑他人的意愿,因此对待严重的打击、挫折显示出相对的镇静态度。

7.心理健康者的人际关系积极稳妥,他们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能体谅他人的痛苦,并用各种办法来帮助他人,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一)积极情绪与健康人格。

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通过诸如大学生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特定途径与方式形成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3]。在培养大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可见,具有积极情绪的大学生,在遇到负性的生活事件时能够在主观上正确地认识、客观地评价,在行为上能积极应对。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特征会形成周围同学和老师对其积极的评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客观上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同时,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行为特征久而久之就会逐步稳定下来构成大学生积极而健康的人格。

(二)积极自我认知与健康人格。

积极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由于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的限制,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往往比较片面和易走极端。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夸大自己的缺点,则很产生自卑感;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便容易使大学生眼高手低、目中无人、产生骄傲自大情绪。骄傲、自卑都是不良的自我认知,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害极大,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构建健康人格。

(三)积极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动地适应与改造现实环境的积极行为方式是人格健全的标准之一。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在困难面前,会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采取积极行为方式去消除不利因素,促使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尤其是锻炼大学生在有矛盾冲突或者有问题需要解决时的适应能力、独断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耐受力,形成健康人格,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

(四)积极的社会支持与健康人格。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所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包括调节不良情绪、分担责任、提供建议、传授技巧和提供物质帮助等。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朋友不仅能够支持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提供爱、关怀以及披露内心世界和宣泄的机会,而且能够使青年获得感情上的安慰和支持,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有意识的体验并从现存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是构筑大学生健康人格系统的重要环节。如在大学生教学中应包含如何体验社会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获取他人支持等内容的训练科目,通过训练让大学生学会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增强自信,进而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10.

[4]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americanpsychologist,,56(3):216-217.

大学生自我成长分析论文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自我成长分析论文,主要是就本人的成长经历,兴趣,性格,能力,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职业理想等方面对自己进行分析,提出完善自我的方案。

关键词:

时光如白驹过隙般一跃而过,转瞬即逝。虽未留下什么痕迹,但却带来了微风拂过的平静,那般温暖。时间亦是如此,他没有留下什么,却留下了生活上和心理上的丝丝变化。通过整整一个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课程的学习,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从心理学的定义到如何进行自我完善,如何进行情绪的调控,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如何看待爱情、亲情、友情,学习心理到社会心理,非常的全面。因此根据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成果,对本人自我进行了分析。

一、我的成长经历和影响。

(一)简单的自我介绍。

我,1992年04月03日出生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的一个普通家庭,我的到来,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四口之家庭。在温馨家庭中长大的我,勇于承担责任,勤劳刻苦,因由哥哥的照顾和家人的爱护下未受过多大的挫折,故养成了外向开朗的性格。现在我就读于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是一个刚刚经历了大学第一学期的大学生。

(二)出生到学前班阶段。

5岁以前的我,处于懵懂之中,我记事是从6岁开始。不过经常听妈妈说起。我小时是一个怎样顽皮的孩子。不过,尽管如此,在我家里父母对我要求很是严格的。8岁的我,被父母送到了永州冷水滩的一个学校,爱听话的我深受老师的喜爱,经常得到表扬。

(三)小学阶段。

成绩一向比较优异的我,一直担任我们班的班委,从未间断。为了让我更好地接受教育我和哥哥一起住宿,在这里,每天和哥哥一块儿上学、休息。因初次离开家乡来到外地读书,记得刚开学时父亲帮我们报完名要离开时怕我们兄弟俩会不肯,父亲在交代好生活上的事和给了我们一笔钱就匆匆躲着我们走了,父亲离去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就这样我们带着迷茫离开家人温暖的怀抱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异地生活,虽只有8岁但在宿舍的生活中我学会开始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在生活的磨练下意志逐渐得到成长,从刚开始一想家就哭着打电话回家到默默在心里想念。正值少年的我们却流露着老道。后来,我以较好的成绩顺利考上冷水滩的一所重点中学——京华中学。

(四)初中阶段。

很听话,很爱学习的我,很受老师的`喜欢。初二的时候,却感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茫然,我也不知怎的从那时起,我不怎么爱学习了,有时还逃课。没有多长的时间,就被老师发现了我的异常。当时京华还没有寄宿的宿舍,在父母的关系下我就住在了我们教导主任王老师的家里,班主任向王老师反映了我的情况,记得那晚王老师狠狠的骂了我一顿,我重新拾回信心开始了学习。后来进入我市重点的高中永州市第四中学。

(五)高中阶段。

这是我来到这个城市的第6年,对现在的我来说虽是外地生活,但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完全没有了以前的那种不安的感觉。而后,网络第一次进入了我的生活。刺激的网络生活让我一步步远离学习,远离学校。父母不在身边,我开始蹉跎岁月。三年很快就过去,高考后。我以不理想的成绩只上了三本,我被第一志愿的湖南农大东方科技学院录取了,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六)大学阶段。

大学,一直是我所梦求的。来到长沙,我很激动,很开心。因为我终于可以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开始另外的一段美好而新鲜的生活。但大学的自由让我又开始蹉跎岁月。但我总是试着去改变,改变现状,改变生活。现在我还在进行着,希望可以有所改变。

(七)对成长经历的。

总结。

写了这么多,其实很为简略。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不同,人正是由于先天的和后天的原因——成长经历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才有了不同的人生。

(一)性格。

热情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我是一个不喜欢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的人。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比较能和对方聊得来。在集体中我比较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智力水平较高,思维比较敏捷,头脑比较灵活,学习理解能力很强。同时我的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但遇到一些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波动。我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我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不会固执己见。

我很注重个人原则,在不触及到原则底线时,我都比较愿意去做。在集体中我比较引人注目、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但我能很快的调整过来。我是一个喜欢自由生活的人,我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一般情况下,我会遵纪守法,但有时也喜欢游走于法律边线。对人对事我都会负起自己的责任。我的交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像大多数人一样,在通常的交际中,都能表现得比较轻松,但有时在周围的人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可能保持沉默,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一般情况下,我倾向于认为他人是真诚、值得信任的,但对有些人或事也会保持警惕,但当完全了解他人之后,会乐于接受和信任他们,因为我相信这个世界好的一面还是大于坏的一面。

我能较好地平衡理想和现实,既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会考虑现实可能性,没有一定的把握或可能性,我会在一开始就放弃。在工作中我能够脚踏实地,有时也会陷入幻想,但只是想想,一会儿又会回到现实中来。我待人比较真诚坦率,但也不会过于轻信或感情用事,比较认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同时我也比较认可“以德报德,以怨抱怨”的说法。我乐观自信,心平气和,坦然宁静,容易适应环境,知足常乐,不会过分的去苛求不能得到的,见好就收。

有时我可能过于自负,自命不凡,也可能缺乏同情而引起别人的反感。认为传统中有些东西可以保留,也有些东西需要变革。一般情况下,有较好地自制力,比较尊重礼俗,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会情绪失控或有所懈怠。通常所体验到的紧张程度和大多数人差不多,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在遇到重大挑战或紧急情况时,也可能比较紧张。

(二)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1、自身的优势。

在规范、传统、稳定的环境下工作,我可以给他人提供服务或帮助。我适合在责任清晰,有一定私人空间、人际关系和谐的氛围中工作,这样才能够发挥我出色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关注能力。工作能够让我集中精力,去关注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如果工作,我相信我能够得到同事和上级的认可、欣赏和鼓励。按照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开展工作,我不喜欢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把我的成果展示给别人。务实、实事求是是我的工作原则,追求具体和明确的事情,喜欢做实际的考虑。我喜欢团队合作,收集和考察丰富的外在信息。

2、自身的不足。

我有时不自觉的陷入日常事务的细节中去,以至于没完没了的工作。每件事情我都喜欢从头做到尾,因此感觉压力很大,有时会过度紧张,甚至产生消极情绪。有时,我的情感会影响到我的工作,有时情绪波动还比较大。我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日常生活没有规律。

三、

完善自我的方案。

1、经常参加户外运动,调整自己的呼吸,以此缓解学习工作压力。

2、多多参加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消除自己在大场合的怯场心理。

3、情绪不好时多与心理咨询老师沟通,从而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不好情绪。

4、每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规律。

如何检验效果与目标修正。

每月进行一次,要与自己的情况相辅相成,随时进行调整及修正,订立阶段小目标,更多的与外因和内因相联系。最终达到较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展望未来,回眸过去。在过去的不足中改进自己所缺,才能更顺利的把握未来的命运。通过写这篇报告我再次的认识了自己!其实每个人对于自我的分析还是很必要的,不断的完善自我才是美满的人生!非常感谢老师这一个学期内对我们的教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字

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的塑造和国家的强盛。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国家教委近年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6万大学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强、人格丧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上。这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一)环境巨变引起心理不适应。

现在大学生多出身于独身子女群体,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脱离原来由家长进行全方位照顾的环境进入到大学,一切生活起居皆要开始自行处理。此时,如果不能很快学会自理和适应集体生活,就会产生自卑、困惑、茫然无措、无助等心理障碍。此外,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远离家乡来到喧嚣和繁华的新环境,往往会由于语言、气候、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不适应,产生恐慌、惧怕心理。

此外,就社交环境来说,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大家齐聚一堂,交际圈子变广、变复杂,难免会产生各种摩擦,如果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心理会容易受到挫伤,感到孤立无援,而且这张心理创伤对人的影响最大,伴随时间最长,解除的难度也最大。

(二)个性缺陷。

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心理教育往往被人忽视,难免会造成学生心理和个性上的多样化。大学阶段,群体生活和交际成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点之一。个性的多样化往往会造成交际和集体生活中的摩擦。有个性孤僻、急躁易怒、斤斤计较、胸怀狭窄、贪恋虚荣等个性缺陷的人在大学生活中比那些个性开朗、内心阳光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三)自我逃避。

当前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得大学生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上缺乏自主性,很多学生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这使得他们由于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对现在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懈怠和逃避,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还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缺乏长远的规划,使得学习和人生失去了方向性和目标性,感情容易变得脆弱,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容易不知所措、自暴自弃,长此以往,会对学习和人生产生一种逃避心理。

(四)求职就业问题。

高校的迅猛扩招使得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这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造成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加重,使很多大学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进而对自我、对人生产生怀疑,变得消极悲观、怨天尤人。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心理发展阶段。

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正处在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逐步塑造成型的时期。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等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得到疏导和解决,长久郁积在心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二)社会转型。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转型期,这使得整个社会的意识观念、价值观、利益格局等发生重要转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重要的变化。大学生虽然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行为准则,但是情感上和心智上毕竟并未完全走向成熟,其日益觉醒的民主、科学、公平等一时在面对社会现实尤其是负面现实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衡,变得激进或者与世同浊。此外,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际关系的日益负责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进而滋生负面心理,产生心理障碍。

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成为单纯成绩、升学率等数字符号的机构,导致了对学生社会认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三观”教育的缺失。这使得一些大学生道德信念缺失、以自我为中心、“三观’’不正、抗挫折能力差等。从大学生群体校园文化塑造来看,当前学校普遍缺乏应对多样化的大学生文化群体的准备,使得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无法通过一个普遍共识的文化平台来加以交流和疏导,从而加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的摩擦。

(四)家庭因素。

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和家庭的和谐、幸福等对学生的心理塑造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说,在学校心理教育缺失的现状下,家庭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人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如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的形成;家庭的贫困导致学生的高度自卑,家庭不和谐导致学生没有安全感、感情脆弱等,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家庭因素的作用。

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其主要成因,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当前大学生教育要强调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关注学生心理,注重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塑造,切实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倾听学生心理诉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夯实牢固的心理基础。

(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个体化差异明显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和谐、广泛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是在积极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等够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修养,还能减少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因此,当前大学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学生社团的文化宣传和塑造的优势,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三)构造全面、多元的心理预防和援助机制。

当前大学应当普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常设机构,训练一支由专业心理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倾听学生心理诉求,帮助其分析和解决和心理问题。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普及心理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为此,我们还要紧紧抓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主题,积极、及时的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苗头、新趋势、新内容和新形式,真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长期工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关爱心灵点滴成长

20xx年2月23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报复杀人,积极实施犯罪,最终致四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20xx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当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暴力犯罪等恶性事件屡见报端。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加深,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应是片挖掘潜力散发无穷魅力的海洋。人生有许多岔路口,关键时候只差那么几步,刚成年的大学生,生活阅历相对较少,基本只过过三点一线的生活。其次来自家庭压力,学校压力,生活压力和即将面对的就业压力,中国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另外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享之不尽的好处,却也从诸多方面危害了学生的心灵。

以下我浅谈一下自己对互联网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的看法,现在的网络日趋复杂,利用网络犯罪,传播不良信息屡禁不止。难道网络真的没有绿色安全可言了吗?事实应该是网络是把双刃剑。他是时代先进的必产品,也是一面反映你心理是否健康的镜子。我们无法了解这个世界发生的所有事情,以客观思想评价他们,但是网络这个平台却将世界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交流看法,有些不经意的留言可以让你眼前一亮,也可以对你产生误导,错误的思想不加以改正不断地偏远,而你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已经迷失了。

很多人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纷纷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之间互相仇视,这时心理学就派上了用场。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我们缓解压力和焦虑紧张的情绪。当前很多大学生的现状是没有目标无所事事,二心理学就能很好的帮助缓解这些问题。大学生综合素质分是国家教育重视的一项成绩,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培养综合素质的前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细致观察周围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完善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各项制度,有效科学的采取措施,及时的处理和稳定事态发展,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都是目前社会面临的新的挑战。

心理健康作为我们将来走向社会,从事社会活动,以及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培养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面对最常见的交际问题,彼此摩擦学会隐忍锻炼自己。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你可以决定它的宽度,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加强自我心理条件,参与国家人才竞争,用健康的心理迎接下一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大学生心理成长报告

三、解决建议。

4、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人生总是会有大小不同的坎坷,没有人的人生是顺风顺水的,一个健康的人就是要能够在挫折中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

大学生只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适应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更好的处理现在和将来的各种问题,这样,社会才能稳步健康的发展。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

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知道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轻松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接受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责任,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内容,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爱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责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可以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计划好自己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论文

社团文化的重要的意义是构筑校园文化,鼓励、引导学生成为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的爱好者,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提高学生能力及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要使学生在社团中不断成长、成才,就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1.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社团的德育功能。社团文化的教育功能不是通过规章、制度、条例、纪律等外部力量的硬性灌输,而是通过社团活动的环境、氛围及成员间的关系潜移默化中进行作用。优秀的社团能够倡导成员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成员的心灵。

2.对大学生社会能力进行促进,实现其发展。社会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展现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是在人际交往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学生社团在促进成员社会能力发展的潜力要大于班级与其他学生正式组织。通过对活动内容的商定、活动目的的认定、活动角色的分配、活动工具的准备及活动结果的评定等步骤,学生的社会能力在整个社团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3.经常组织多方面、多层次的活动。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多变性等特点。高校社团文化具有自身优势,学生能够发展自身爱好,同时锤炼技能,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心,为健全自身人格打下基础,并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经常组织多层次、多方面的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促进学风建设,增进情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促进校园和谐。

4.运用有效的双向服务实现社团的中介功能。学生社团是高校社团文化基本组织单位,在学校与学生中间,是学生自愿结合的组织,可以发挥其双向服务作用。通过社团活动,能够在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社团与学校之间进行协调和沟通。社团活动是高校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及需求的重要窗口。

5.通过社会化运作实现其社会功能。社团文化,能使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规范、知识、技能,使学生在方方面面得以发展并与社会达成动态平衡,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社团文化通过作用于大学生而作用于社会,为社会培养人才,同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丰富和繁荣大学生的社会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学校具有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书本知识并不能概括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壮大,拓展了学生们的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们有可以把自己置身于社会角度,多方面、多层面学习知识,培养经营、管理、交流、交际、竞争等的多种能力,加速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因此受到了学校领导、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把社团活动纳入了教学改革的环节之中。

总之,积极的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能够形成和发展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巩固和开发他们的知识和智力,培育兴趣和爱好并拓展特长。正面的引导社团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一种游移、不稳定的时期。社团活动正确的思想导向能够培育学生的群体意识。这能够导向和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胡索尼:大学社团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探析,网络财富,.8.

[2]叶国清:浅谈大学社团建设[,科教文汇,.7.

[3]邓纯余:大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经历论文

实现规划的方法:锻炼身体,保证充足的睡眠与精力,每天晚上坚持锻炼一小时,争取在晚上十一半之前睡觉,早上六点半起床,一日三餐均衡营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体魄才能更好的学习。学好本科专业知识,扎扎实实学好基础,认真完成各科作业,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英语过六级,计算机过二级。努力学习抓紧时间为考研作准备,争取到国外留学,提高综合素质和自身修养,竞选宣传委员或进入宣传部,提高自己的能力,多多参加社会实践,如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等。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大学生心理成长报告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是一类独特的、拥有鲜明个性的大学生,专业与就业对口性的问题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了很多挫折,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出现了变化。为了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整与转变,本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详细的探讨,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作了详细的探索,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给出了合理的建议,从而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择业。

自从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崭新的时代,高校在专业设置、规模、数量等多个方面逐步增长,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随着全球经济形态的变革,大学生的就业也逐步由传统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由择业,双向选择”的方式。在这种情势下,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根据相关数字统计,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签约率不到15%,初次就业率也在不断下降,这已经成为社会十分普遍的、备受关注的一个现象。

最近几年,随着“艺考热”现象的出现,艺术类考生的数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很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1]。所谓艺术,就是以形象来体现实际的一种社会意识心态,包含戏曲、电影、喜剧、舞蹈、音乐、雕刻、绘画、文学等多个方面[2]。

所谓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就是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其受到了就业调试、就业冲突、就业准备等多个过程的影响,通常包含社会、心理与认知这三个层次的心理状态,从具体内容上而言,大学生就业心理能够分为就业心理压力、对就业教育的需求与评价、对职业与专业相符的期望、对专业的满意程度、就业途径、就业信息渠道、就业价值标准、就业城市期望、工作单位性质倾向、薪水的期望、就业准备、自主就业意识、对社会的理解、自我认识等方面[3]。当然,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所体现出的就业心理状态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相应的探索,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出了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合理建议,从而可以帮助艺术类大学生调节状态、提升自我,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艺术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特征研究。

1.盲从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经常体现出迷茫与盲从的就业心理状态,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并不熟悉与了解,对于自身素养与才能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独立性较弱,有较强的依赖性,自身在工作实践经验、专业水平、社会阅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无法从自身的角度对符合自身未来发展的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想经常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受到打击后经常存在较多的盲从心理,没有自主的想法,外在表现就是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会选择其他同学也想去的城市,追求的.薪水也与其他同学有较大的相似性而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难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2.功利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功利思想与心理,他们通常会将个人发展、工作所在地以及薪水福利放在就业考虑的前三位。艺术类大学生比较注重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更期待高薪资的工作,而且有超过40%的艺术类大学生希望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发展,需要吃苦的偏远地区基本没有艺术类大学生愿意去。

3.矛盾心理。

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矛盾心理,包括现实与预期之间的矛盾以及自负感与自卑感并存的矛盾。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对于薪资待遇与工作地点的要求普遍高于大学生就业的普通标准,对毕业后找到的工作有较高的向往,然而对于能够理想选择职业的信心不高,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够选择满足自身期待的职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较少,从而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与自身高期望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通常为自己的专长而骄傲自负,希望在就业过程中找到一份能够彻底发挥自身潜力与才华的工作,然而在就业过程中经历了几次挫折,就可能导致一些艺术类大学生丧失信心而自卑,从而产生了自卑感与自负感并存的一种矛盾的就业心理。

(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影响因素研究。

1.个人因素。

艺术是一门需要具备较高系数底蕴与素养水平的专业,然而当前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仅仅注重课堂文化课的掌握,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技能水平低下,一些学生经常缺课、在课堂上睡觉或者看课外书籍,甚至还存在着考试作弊的现象,一些艺术类大学生也缺乏人文艺术精神,无法获得全面的发展。

2.高等院校因素。

当前,众多高等院校的扩招使得更多学生能够进入高校进行学习,促进了我国教育从“精英化”向着“大众化”的转变。然而,高校盲目的扩招却与艺术类专业资深“小众化”的特色背道而驰,很多高校也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投入资金与力度较小,从而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心理状态产生了很多后果。

3.就业市场因素。

在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一般要投入较多,所以他们一般期许毕业后的工作拥有较高的薪水,然而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英语以及文化课水平的要求较高,而艺术类大学生在这方面就比较弱势,想要转考其他专业也比较困难。

(一)个人方面。

1.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

在择业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具备十分关键的影响。在日常练习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应当注意个人修为的培养,注意专业课与文化课同时抓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我学习的理念,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注重与他人的交往与沟通,积累更多人脉,在与他人激烈竞争时养成自身独具特色的风格。

2.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就业。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还应当多为就业做准备,多参与社会实习,将在高等院校学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缺点,对自身的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爱好去从业就业,从而选择最为合适的职业,充分将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来。

(二)高校方面。

1.将就业心理教育纳入艺术类大学生评价体系中来。

高校应当将就业心理教育应该纳入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来,从入学就应当对学生的就业观与价值观进行引导与教育,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多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就业心理教育,开展合理的就业心理量测活动,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合理规划与选择未来的职业,通过心理指导的方式让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拥有更强的进取心与上进心,能够勇于克服更重困难,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评估。

2.设置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教育机构予以引导。

为了方便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高校应当设置专门的就业心理指导机构予以指导,特别是有特点的、分层次的对不同年级与专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和指导,这是一项长期的、全面性的、系统性的工作。

(三)政府方面。

1.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与引导力度。

为了保障艺术类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就业心理,政府应当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引导与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为艺术类大学生拓展就业渠道,不断完善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制定优惠政策例如深造、安家费、高薪水等方式,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去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工作,对各招聘单位盲目需求高学历的情形予以控制,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拥有更多参与招聘的机会,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规范、公平的竞争与就业。

2.加强对用人单位和高校的监管。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法律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产生的纠纷进行控制,加强对高等院校的监督与调控,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享受到恰当的补偿,维护艺术类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与利益,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最低薪水予以相应的规定,减少艺术类大学生人才的流失,进而构建有序、公平的就业体制。

三结语。

随着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专业独特的艺术类大学生遭遇着更多的就业困难,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本文主要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详细的探讨,讨论了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所体现出的盲从、功利与矛盾的心理特点,并从个人、高等院校与就业市场这三个层次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本文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就业,高校应当将就业心理教育纳入艺术类大学生评价体系中来,开设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教育机构予以引导,政府应当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与引导力度,加强对用人单位和高校的监管,从而能够逐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裴春燕.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3.

[2]孙婷.就业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经历论文

回顾了我二十年来的生活,细细思考了那些使我心理发生转变,人生出现转折的事情与时期,规划了未来的职业生涯与实践计划,明晰了自己的目标。我相信,今后的我,前进的步伐会更加笃定,人生道路会越走越宽,前途是一片光明的只要我努力去追求!

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论文

摘要:大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场所,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对于国家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虽然在大学生素质提高的事业上取得诸多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校园文艺活动进行概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分析,强调了校园文艺活动和大学生素质的关系,进而寻求相关策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国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论文

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内涵:体育文化是指人类在体育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早已在大学校园形成。大学校园学生进行的体育活动与竞赛,在无形中接受与传播着体育文化,同时又与高校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高校体育文化。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之一,其宗旨是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意识、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太极文化的概念、内涵:太极文化是以“太极”为轴心的集合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太极文化:由于太极的广泛性,太极基因可以渗透在各个文化领域和各种事物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太极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这并不表明一切事物就都可以称之为太极,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本质、特性和表现形式,其间又都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太极文化,是指太极在各种事物中的不同表现,所以,只要是以各种形式表明太极的特征、特性、特质的文化,都是太极文化的范畴。狭义的太极文化:严格地讲,只有表现太极自身的本质、本性、实质、属性、形态、功能、法则、原理,并且全面展示太极的本来面目的文化,才能是真正的太极文化。太极文化的真正价值内涵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感悟人生价值,给人与社会带来和谐快乐。从两者的概念内涵可以看出:从广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和太极文化是一种相互包容关系,有其重叠部分;从狭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涵盖太极文化,是一种从属关系,太极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是对高校体育文化的丰富和补充。

2太极文化的功能决定其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主体。

2.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太极拳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优秀拳种。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通过外在的形体和内在的意气鼓荡运动,对人体内的阴阳平衡能够起到很好协调作用。研究表明,习练太极拳能够增强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从而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关节、体内物质代谢等产生良好影响达到百毒不侵的效果。正是太极拳的这种功能,使之成为全民健身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校园内学生习练太极拳不仅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的.疲劳,还可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课余时间,几个人打打太极拳,在切磋技艺的同时达到相互交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效果。通过太极拳所传达出的太极文化正在为改善着校园师生的健康状况,缓解职业病的发生,陶冶师生情操,起着积极地作用,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它已成为提高师生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的积极有效手段。

2.2教育性。

太极拳讲求“礼”、“仁”、“德”,是要求每个习练太极拳的人,首先要尊敬师长,相互尊重,练拳是为修身,要谦恭有礼,虚怀若谷,不好勇斗狠,要“言必行,行必果”。这也恰恰符合了我国封建社会伦理学的原则,促使太极拳成为忍者之艺。随着时代的变迁,哲学渗透到太极拳理,使其每招每式都成为太极文化的哲学依据,每一拳论的哲学含义在动作中有了落实,太极拳与哲学的结合也就上升为了太极文化。当今社会人们习练太极拳越发淡化其技击,强调其健身功能,当下太极拳更是一种以身体活动形式表达出来自我调整、修养和强身延年的文化过程,更是一种太极文化的修炼。这种文化的修炼蕴藏着中国人所特有的体育文化精神,彰显了中国人的健身意识和竞技观;这种文化的修炼蕴藏着许多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其“尊师重道、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开拓进取”的人格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2.3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和谐校园。

太极拳是人们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练拳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增加交往、扩大感情交流,从而增进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和谐氛围。太极文化已从多方面渗透到人们的思想、道德、美学、风俗、艺术、生活等意识形态中去,它不仅发挥强身健体、娱乐功能,还在提升人们精神境界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潜移默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水平,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对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建设精神文明校园,巩固和谐校园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前提。看来了解太极文化的内涵,接受太极文化的熏陶,对于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总之,太极文化所产生的效应,会使学校成员自觉地与学校融为一整体,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产生激励、进取、振奋人心、催人向上的整体合力,把校园建设的更加和谐美好。

3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太极文化,太极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具有其它文化所无可取代的地位。要想建设好高校体育文化就必须引进和加强太极文化的建设,究其原因:第一,太极拳发源于中国,是我国体育运动的杰出代表;第二,太极拳历经提炼,形成了集哲、医、艺、拳、理于一体的“太极文化”,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好太极拳,还要深入研究、创新太极文化理论,要通过推广太极拳来推广我们的民族文化,以此来提高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达到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优化校风、校貌建设,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进而达到影响整个社会文化建设。

浅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论文

理想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求进步。并告诫我们,人生最大的空虚莫过于精神的空虚。因此,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我们,在人生追求方面,首先要追求知识与真理,这是青年知识分子最重要的追求,只有不断地求真,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其次,在人生追求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尚的追求,要摒弃低级趣味的追求。

1.理想。

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或者说是一个人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人的主观形象。

理想是一个人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如当你问一名中学生的理想时,他的回答可能是,将来要成为一各科学家、或工程师、或作家等。科学家、工程师、作家就是中学生们积极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和对象,这些目标和对象体现着中学生们的个人愿望,并且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和未来。在这里,理想是与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它住往和目前的行动不直接联系。但理想与现实生活又是相联系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对象和现象如果符合个人的需要,与个人的世界观相一致,这些现实的因素就会以个人的理想和形式表现出来,理想总是对现实生活的重新加工,舍弃其中某些成分,又对某些因素给予强调的过程,但它必须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符合客观规律。例如,电影编导在塑造一个理想人物时,这个人物既是编导对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再加工、再取舍,使这个人物符合编导的愿望;但这个人物又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性,与现实的生活环境相融合,否则这个人物就会成为表面上的“高大全”,实质上的“假大空”,不可能真正成为有血、有肉、有个性的典型人物。

从一个人理想的内容来看,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是对个人未来的设想和希望,它包括职业理想、道理理想、生活和家庭的理想;社会理想是对美好的社会制度的追求和向往。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社会理想是处于最高层次的理想,它是理想的核心,并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又是社会理想的具体体现。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社会理想,而仅追求自己脱离社会实际的个人理想,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也是一种低层次的理想;反之,如果仅有社会理想而没有个人理想,也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

一个人的理想往往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一般来说,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视野的开阔、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依次减弱,社会的影响逐步增大,而且理想的形式也存在不同的水平。我国的一些心理工作者把中学生的理想形式从认识角度分为三种发展水平:一是初级水平,即具体形象理想,这主要表现在中学低年级学生;一种是中级水平,即综合形象理想,这主要表现在中学中年级学生;一种是较高级水平,即概括性理想,这主要表现在中学高年级学生身上。也就是说中学生的年龄越大,年级越高,他们的理想层次越高。

而对于中学生理想倾向性发展水平,我国的心理工作者通过问卷、直接对话、分析研究,把中学生的理想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理想肤浅、模糊,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例如,“我对未来没有什么想法,只想自由自在的过日子”,“我以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还不太清楚”等。这种心态的出现与这一阶段青少年年龄、知识与身心发展水平有关,由于思想还不成熟,再加上教育跟不上,使他们尚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第二类:向往和憧憬未来,但自觉性不够,有时动摇不定。例如:“家庭、老师总是鼓励我奋发图强,看到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也受启发和鼓励,可是一遇到困难又退缩。”这一类同学思想主流是向上的,但还缺乏持久性和坚定性。

第三类:认为理想就是将来找个好职业。例如,“我将来就想上大学,找个理想的工作。”这一类同学把理想和职业联系起来,但往往又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相分离,这就需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人生观的教育。

第四类:具有远大的理想,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能脚踏实地地去努力。例如,在很多即将毕业的高中同学中,能树立接受祖国挑选,服从祖国安排的思想。这类同学认识水平比较高,理想比较符合时代精神。

事实表明,目前在中学生中具有远大理想的同学占绝大多数,这反映中学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2.信念。

信念是指一个人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信念是激励一个人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被意识的思想倾向,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积累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所决定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信念具有坚定感。无数的革命先烈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能够救中国,才能使中国人民摆脱剥削和压迫,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成了他们的信仰,他们为此坚定不移、前仆后继,哪怕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革命烈士夏明翰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正是反映了这一代革命者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的坚贞不移。

信念又具有稳定感。一般来说,信念表明一个人对社会发展方向、自然规律、对一种理论观点的稳定的、长期的看法和认可,并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深刻的感情。一个人只有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使自己的个性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信念的人,个性往往模糊不清,行动往往左右摇摆,动摇不定,容易在政治上、行动上出偏差。

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前苏联和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暂时低潮的情况下,有些人出现了“信仰危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疑问。在这种形势下,教育中学生及整个青少年一代树立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自觉抑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腐蚀,已成了刻不容缓的政治任务。这一代中学生和青少年,也只有牢固的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才能使他们目标正确,方向明确,行动坚定,自觉地承担起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了解掌握个性倾向性的内容和知识,对当代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远大理想,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确定符合社会主义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意义都是显而易见和不可低估的。

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促進大学生相互交流,增进同学友谊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日趋明显,大学生在自身专业知识和其他课余知识的积累中需找到平衡点,试探性地与社会接轨,了解社会趋势和社会需求。开展和参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进入社会前有着心理缓冲和过渡的作用,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认知及心理成熟过程将有着质的变化。大学是大学生心理变化很迅速的阶段,大学生在心理的变化上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参加大学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无疑就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好途经。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当前的大学生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个性,他们的认知心理发展迅速,并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可能会呈现出两个极端,思想参差不齐,难免出现思想的多变性、多元化和动态性,这时候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去引导,这就需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当今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设立。

在一些大学里,往往过于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将会导致大学生在高校校园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学生不单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活。要做一个既能学到自身专业知识,又能学到专业知识以外技能及其他知识的大学生。大学生需要适应社会,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就需要结合社会趋势设置相应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打造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许多技能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领悟出来,锻炼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社会,达到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者共同提高,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做铺垫,所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中应结合多种技能来开展。

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高校校园里乃至贯穿人生前途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是基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促进作用,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对学生的心理有着广泛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基本成熟但尚未成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特有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大学高校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培育出一个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将能够使学生在大学高校校园的心理健康上有积极向上的动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打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提升高校校园积极氛围。

一个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带给学生更大的平台展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锻炼自己的自信心,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当今学生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十分强烈,维护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打造出自己的特色,结合每年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需要,逐步改良和创新,打造特色品牌激励学生在大学全方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让大学生有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充分显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与活力,使之给予精神需求并满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树立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正确的意识,同时能够进一步专注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对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设立,需要指导教师、团委、学校层面一一把关审核,并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定位,打造更多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学校特色的品牌活动,定期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评估和检查,深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部进一步优化活动的开展。

二、建立和开展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正能量群体。

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开展优良文化教育的讲座或者相关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精髓,对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作风、学习动力、人生的道路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打造学校的“道德讲堂”活动,通过微信群、qq群、易班等网络工具,结合开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宣传,得到更好的效果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来促进心理的健康成长,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三、建立一批专业的高校校园文化团队和心理健康咨询队伍。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需打造品牌并提高活动质量,是广大师生心目中有关项目从理念、策划、运行、反馈、提升到媒体舆论、师生口碑、参与率、知晓率和满意率的集中体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结合学生心理状况、心理需求,当今我国大学生发展的规划以及学生学校的特色开展。建立一批专业的心理健康队伍,从辅导员队伍中进行专业培养,结合学校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学校特色来开展。在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特征;建立完善的学校制度、丰富的高校校园生活等来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健康。

四、建立学生和教师沟通的纽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外课程,如何和同学保持良好关系,如何进行沟通,也是在大学里需要学习的课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师生密切合作,形成团结统一,有凝聚力的集体,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学生有疑惑时需要有健全的平台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给学生解答问题,建立更多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渠道,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和学生及时沟通,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更好地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情况,形成一个成熟的反馈机制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满足学生物质和精神所需,促进学校高校校园文化的改进方向。建立多种与教师沟通的渠道,比如校长信箱、书记信箱、学生教师交流见面会等。另外,通过多种层面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形成高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其认知情况,减少和避免传达过程滞后导致大学生认识出现偏差的问题,达到及时解决学生心理疑惑的目的。

五、改善学校物质环境,强化学生心理素质。

物质环境的好坏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潜意识的作用下长期积累的心理问题会对学生的行为举止有着影响。结合学校的特色,营造出属于学校的良好文化活动氛围,结合发展的需要,建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通过讲座,标语,活动,某系列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周、活动月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相关内容的前景趋势,给学生创造出更多信息和分析,带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高校校园的德育价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学校宣传书籍的内容,打造属于学校的纪念品,培育一批有知识底蕴、能够自力更生的学生,独立主动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能动性,打造出学生自己闪光的优势,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趋势,增加凝聚力,让学生努力学习,达到事半功倍,让整个高校校园氛围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很大的提升。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对大学生的心理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的优秀大学生,从长远来看,对于学校的学风建设、学生管理和高校校园氛围有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重在保持,意在创新,提高心理素质是纲,多方面参与是目。

结合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健全高校校园活动规章制度,定期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标准进行评估,结合社会需求,根据学生心理总体变化的衡量,保证高校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顺利进行。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好坏是一所学校稳定的基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的品位,对学校整体学生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雪.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j].品牌(理论月刊),(12).

[2]沈威,姜国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7(1).

[3]吴永磊.浅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17).

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论文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对学生心理素质起着积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指引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对大学生人生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大学生心理和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