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公开课(模板14篇)

时间:2023-11-29 15:24:22 作者:雅蕊

范文范本的写作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作文的结构和要点,提高写作能力。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几篇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引导法;感情朗读法。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注意两个“圆”字不同,“毁”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复习。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展标。

下面我们细读课文,重点学习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抒发对圆明园的热爱和对帝国主义者的憎恨。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的什么?

2、再读,比较用两个“不可估量”比用一个感觉怎样?

3、回读体会。读出惋惜之情。

五、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大家思考:请你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课件:圆明园平面图。观看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4、出示课件:圆明园示意图。理解“众星拱月”

5、相机板书:布局众星拱月。

6、回读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清楚。读出布局美。

六、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用笔画一画这一部分可以分成几层,想想每一层分别写的什么?

2、学习第一层。

(1)出示课件:“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2)指名朗读,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景观?

(3)再读,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的?

(4)相机出示课件:“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5)说说自己的理解。抓“金碧辉煌”、“玲珑剔透”。

(6)出示课件:“圆明园中,有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和山乡村野。”比较表达效果。

(7)相机板书:景观多而优美。

(8)出示课件原句,回读体会用词的形象,有条理。读出喜爱之请。

(a指名读。b教师范读。c赛读。)。

3、学习第二层。过渡语:我们再往下读,看看课文的第二层主要写的什么。

(1)出示课件:“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2)指名朗读。

(3)再读,想想课文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4)听读“园中有许多景物。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武陵春色、海宁的安澜园,蓬莱瑶台、苏州的狮子林,还有西洋景观。”比较表达效果。

(5)自由朗读,体会一下作者写的有条理。

(7)看后有什么感觉?相机板书:爱。

(8)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这些美丽的景物,读出喜爱之情。

过渡语:那么读了你有什么感受呢?指名说说。我们来看下面一层。

4、学习第三层。

(1)出示课件:“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2)读读,说说你的理解。

(3)齐读这句话,共同体会一下这种美妙的感觉。

5、引导背诵。

(让我们把这么优美的语言积累起来,把圆明园的美景常留心间。)。

(1)教师引导: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出示课件(背诵提示):

“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许多景物都是————建造的。如————、————,————,————等。还有很多景物是————建造的,如———、————……园中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流连其间,仿佛————。”

(3)练习背诵。

七、学习第四部分,分小组合作学习。

1、出示课件:“学习提示:a先读读,看看这一部分写了什么?b画出重点词语。c再读,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2、汇报。抓“上自……下至”、两个“最”字。

3、相机板书:文物多而珍贵。

4、回读体会。

5、引导背诵。

过渡语:圆明园真美呀!它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建造的。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看看主要写了什么。

八、学习第五部分。

1、速读。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地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思考:侵略者采用了哪些手段毁灭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建造的圆明园的?找出重点词。

2、相机板书:

3、朗读,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出来的?

4、出示课件:“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5、相机板书:凡是统统。

实在任意。

三千多名三天。

6、回读,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7、出示课件:被毁灭的图片。(四幅)。

8、你们看后有什么感受。相机板书:恨。

9、有感情地回读第5自然段。带着憎恨之情读出侵略者的贪婪与野蛮。

出示课件:“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作业:讨论:你同意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吗?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本文教学分为三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学会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次。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是结合课文结构,补充阅读材料,了解本文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讨论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背诵课文。我所执教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分为三步。

第一步:走近圆明园。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回忆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初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奠定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在痛恨的前提下热爱。

第二步:走进圆明园。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因为圆明园的辉煌已经消失,无法再观,而四年级的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较差,因此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植根文本入手,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理解和感悟,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为了实破这一难点:

1、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圆明园的价值体现,在于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两个方面。

2、学生通过自读,把握关键词句;

3、在学生交流对2、3、4节的理解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4、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展开想象,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辉煌;

5、师生共同补充资料,帮助进一步理解课文,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

6、通过默读、指名读、自我品读等多种形式,对重点段进行朗读训练。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嘉宾们大家好!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

罗柱森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柱森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柱森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柱森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柱森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柱森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看照片或图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板书: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五、老师提问。

1.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后回答并板书: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描写辉煌的过去,让人感受到被毁灭的可惜和英法联军做法的可恨。

师:孩子们你们好!

生:老师好!

生:是(小声)。

师:是吗?

生:是(大声一点)。

生:高兴。

师:声音可以大声一点,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生:王字旁加一个各位的各。

师:这个字是lu吗?

生:是。

师:是吗?

生:是。

师:还要加一个?

生:还要加一个足字旁,王字旁加一个路。

师:为什么呢?

生:我看到很多的家长,很多的老师都取这样一个名字。

师:呵呵,看来,这个字是许多女孩子常用的一个字,是吗?再猜一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白鹭的鹭。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爸爸妈妈希望女儿很漂亮。

师:看来这个爸爸妈妈希望女儿很漂亮。怎么个漂亮?有没有老师漂亮呢?

生:差不多。

师:非常感谢,谁再来猜一猜?

生:我猜是露水的露。因为露水表示很纯洁。大部分女孩子都喜欢纯洁的。

生:我觉得是梅花鹿的鹿。

师:为什么呢?

……。

师:【出示“禄”】看看这个认识吗?什么lu?

生:(笑)是老师多赚钱吧?

师:我的父母希望我过上好日子,幸福美满。那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老师叫赵禄,而且还知道是哪一个lu字。你们愿不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向老师介绍一下你自己呢?谁第一个来?胆大一点,来。

生:我叫黄祥瑞。

师:看来父母希望你是一个非常睿智的女孩子,真棒!来,你来!

……。

师:好了,刚才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彼此认识了一下。下面我们来聊聊天,就来聊一聊我们国家今年发生的一些大喜事。

生:奥运举办成功了。

师:对!再来说说让我们中国人非常自豪的事情!

生:乒乓球比赛中大多数为我们中国人夺金。

师:再简洁一些。

生:差不多是全部是我们中国人。

师:差不多全部。可以怎样说?应该是?

生:全部。

师:三面五星红旗在会场上升起。还有吗?

生:在李宁点燃奥运圣火的时候,整个中国都沸腾了。

师:说得好,除了这件大喜事,还有吗?

生:神舟七号成功飞天。

师:很好,还有吗?

生:我还记得翟志刚走出太空舱的那一刻,

师:说得真好。说到宇航员,刚才那位同学说到翟志刚,还有?

生:刘伯明。

师:还有?

生:景海鹏。

师:山西的老乡是谁啊?

生:景海鹏。

生:神七发射的时候还带了一些蔬菜上去。

师:同学们说得好,非常有精神,来,我们准备上课。

上课。

师:刚才我们就奥运、神七问天进行了交流,这些从一个侧面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盛,

生:知道。

师:大声说(指黑板)。

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是五上第七组“勿忘国耻”专题的开篇课文,课文记载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笔墨之间饱含着浓浓的痛惜、悲愤之情。本课设计紧扣文章的情感基调和语言特色展开,努力体现“着意精神,着力语言”的理念,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培养第三学段学生语言的感悟品析能力、阅读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本的特点,作者要写的是“毁灭”,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为痛惜的感情增加了具体的内容。而在写“昔日的辉煌”时运用了高度概括的词语和叙述性的语言进行介绍,用多个“有”进行连接,语言简洁、严密,并没有通过形象的语言进行铺陈描写,这与一般的写景文章有很大的区别,正与本文作者要抒发的悲愤、痛惜的情感相辅相成。因此,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着力通过朗读感受、语段比较让学生初步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这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的教案

(一)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毁灭来叙述内容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识了圆明园,圆明园烧毁之前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呢?(板书:美)

(二)学习新课,组织学生自学。

1、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意犹未尽,今天我们将通过孩子们的自学进一步品读课文2、3、4段,感受圆明园的美。上节课,我们通过大家的推选,邀请了三位自学小组的负责人,他们在课前已经做好了准备,今天就将由他们带领大家进一步品读课文。请大家看自学提示。

2、请三位自学负责人到小黑板前,其他的同学也早就选好了自学的段落,请你们到自学小组负责人那里,进行今天的学习。

3、分组学习。学生借助小黑板进行学习活动,并且汇报自己在自学中的收获。

4、按照学习小组的顺序进行汇报。汇报时,由学习负责人选择参加汇报的同学,其他同学面向相关学习小组,听取其他组学习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评)

5、这三个段学完了,孩子们口中传出的,全是溢美之词,正是因为我们走进课文,用心去读了、才能真正领略到圆明园无穷的魅力。请你用你能用上的最美的词汇来赞美圆明园。

教师小结:孩子们说得真好。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历经一百五十年才建成。多少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多少稀世珍宝汇聚园中,才凝结成这座旷世名园。每一个细节,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匠心独运,每一处收藏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听了孩子们的赞美,老师想用这样的词语来概括圆明园的美:美的心动!孩子们同意吗?读一读这句话。(美得心动。)一起读一读这三个段,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座让我们怦然心动的万园之园吧!(学生读234段)

(三)师生共学,体会课文首尾两段。

1、上节课孩子们留了两个段给老师讲,老师也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讲好这两个段。今天我发现了,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们走入课文,用心去品读课文,去感悟,我们只要能把自己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鸣,就能真正读懂课文,这样,你们在课文学习中所能生成的东西远比老师能给你们的要多得多。

学生自读最后一段,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看到的侵略者的兽行读给大家听!(学生自读最后一段中的句子。)

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在读句子的时候,把关键词读得太好了,老师来读也不过如此,我知道这是你们真正读懂了课文,并且很好地表达出了自己情感的结果。

2、孩子们读得太好了,似乎让我们每个人眼前都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放映影片)看了影片,我看见很多孩子早已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都想说些什么,我们把自己的感情读入课文,这一次读书,你一定会和前一次读书不一样。(学生在读课文最后一段)圆明园随着侵略者狰狞的大火灰飞烟灭,再也不复存在了,这一个令人叹为观止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随着升腾起的烟雾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

圆明园毁灭了,她曾经带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她的美让我们动心、动情,与美得心动相比,她的'毁灭,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呢?(板书:毁得心痛)

3、指导学生读好句子:美得心动,毁得心痛!(读两遍)

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三次读书:想想圆明园宏伟的建筑,孩子们读。想想圆明园秀美的园林景观,孩子们再读;想想圆明园无数的奇珍异宝,孩子们再读。

4、课文主要写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整整三个段极力描绘了圆明园的美,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圆明园太美了,所以美到了极点,她的毁灭就让我们痛到了极点,美到了极点,她的毁灭就让我们恨到了极点。当侵略者的火把圆明园变成一片火海的时候,他们可曾想到,每烧一天,我们五十年的心血,上千年的珍藏就化为了灰烬,当圆明园彻底被毁灭的时候,他们可曾想到这对世界文化史,对整个人类来说,是怎可估量的损失啊!读第一段。

教师小结语:圆明园的美景已经消失,我们痛失了圆明园,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无比的痛惜,留给我们的只是对侵略者无尽的痛恨。这把火可以烧毁有着一百五十多年建造历史的旷世名园,却烧不毁侵略者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这把火可以劫掠走无数的珠宝玉器、妙笔丹青,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更无法焚灭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今天的学习就要结束了,今天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受到了孩子们用心去读课文带给我的那份震撼,我想听课的老师也会被你们深深地感动。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真正领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到最深最真的情感。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复现感知铺垫——朗读感悟实践——拓展想象发挥——巩固识字写字——收集积累语言。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重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的体验。充分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体会主动,探究的快乐,在体验成功中不断进步!

1、巩固认识3个生字,会写5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自由的空间里,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才华得以展示。

一、复现感知铺垫。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朋友青蛙和小鸟,(随机出示青蛙和小鸟图),你还记得他们所在的位置吗?谁能把他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指名学生把青蛙和小鸟图贴在小黑板的背景图上)是啊,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边说边贴词卡“坐井观天”,“落在井()”到背景的相应位置上]谁能把“沿”字写在卡片上?(指名填写卡片,其余同学写在同桌手心里。)(贴图是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用这种形式导入,充分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这一过程也进一步复现了课文内容,为教学打下铺垫。把巩固识字,写字渗透在这一过程之中,便全员参与写字活动,落实全体性原则。)。

二、朗读感悟、实践。

(启发性的问题导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请你打开书60页,自读课文的2~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青蛙、小鸟对天不同看法的句子,就能找到答案。

(自读课文,思考勾画。)。

(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学会学习。)。

总结学生学习情况:同学们可真会学习,有的同学边读边画,有的同桌互相讨论,有的同学读书姿势很端正,大家学得都很认真。

(总结学习情况,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一种欣赏,同时也会再次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继续投入学习活动中。)。

青蛙和小鸟怎样说天?

(组织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已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无边无际。指名读词,巩固识字。)。

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会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看图,看书回答,注重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学生纷纷发表见解,守秩序,讲礼仪的教育渗透在无声之中。)。

(学生有序地走出教室,先出后进,没有一个大声喧哗的,不同的方式看到不同的天,他们叽叽喳喳兴奋交流着,更深刻地体会了寓意。)。

通过亲身实践你有什么收获?

(自由交流收获,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丰富了内心体验。)。

留心观察生活会给你更丰富的感受。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深入情境地有感情地读,也会丰富你的情感体验。

(无形之中渗透学法和情感态度的教育。)。

全班合作:男同学当青蛙,女同学演小鸟,我自我推荐来读叙述部分,可以吗?

(孩子们最喜欢分角色读,一下子情绪高涨。)。

先别着急,怎样才能读好?

(“小鸟”和“青蛙”们纷纷发表意见,说出了读好的好建议。)。

(师生合作读。)。

大家合作得可真愉快,我们成功了。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小鸟和青蛙的头饰。)。

读得好,演得精彩,就能带上漂亮的头饰表演。先小组合作演一演吧!请小组内选出导演。

(在初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孩子们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极大地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表演的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体验,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展现了孩子们的个性,对课文也是一次再创造。)。

(小组内演一演,指导巡视,并指一组表演。)。

他们演得怎样。

(组织生生互评,提倡欣赏的评价。)。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怎么做?谁能接着往下演一演?

(激发了学生想象,进一步理解寓意。)。

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大胆展示收获,交流展示,张扬了个性。)。

三、巩固识字,写字。

1、精彩的表演进行到这儿,有一个生字宝宝着急了,他对我说:“老师,老师,快让我和同学们见见面,大家可别把我忘了?”

(出示字卡“信”)。

你还记得他吗?

(用“信”扩词,评选扩词大王。)。

(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巩固生字,寓教于乐。)。

2、我们书后的田字格里还有5个生字宝宝正等着我们写呢?

(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

你认识他们吗?

(齐读生字)。

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学生自主提出难字,使学生学得更主动。)。

看到“蛙”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学生:洼、娃、哇……)。

(启发学生思考,联想旧知,巩固了生字,拓展了知识。)。

你为老师写好字提些什么建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地看字,练写为自主发现字在占格和笔画应注意到什么,学生学得轻松而主动。)。

(同桌互评)。

四、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各抒已见,展示收获,体验成功)。

五、作业收集与坐井观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故事!(培养学生自主积累意识。)。

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3、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交流。 。

2、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

出示:第五自然段 。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1、引读十一自然段。

八、总结 。

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重点: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辨析文言词语。

二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ben)。

荷(he)孀(shuang)龀chen叟(sou)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三、作家作品简介。

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四、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

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

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

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

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古义:止。

今义:已经。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4、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靥朔东后同措放置。

5、虚词。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

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择。

例:甚矣,汝之不克。

表承接:不泽例:何苦而不平。

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

表转折:但是,却倒:而山不加增。

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日。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

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

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实亡以应。

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

暖气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五、作业。

1、课后作业。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公开课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一、紧扣题目,直奔主题。

1、《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谁?找出文中描写他最后姿势的句子,感情朗读。

2、讨论:为何以“最后的姿势”为题?(包含对谭千秋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a、护生的姿势。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体味用词的准确性。

“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弓”字从形状上写出谭老师要为学生最大限度承担“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时分量。弓形承担的分量最大,耐压,过去的石拱桥就是这个道理。也可以看出作为老师的他懂得如何科学的保护学生,是一个既具有舍身救生精神,又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人。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2)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弓、撑,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3)从这一节可以看出谭老师具有什么精神?(舍身救生)。

b、牺牲的姿势。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和这一句照应的一节是哪一节?

2、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这一句突出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

3、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说说这样用的好处?(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3、此时此刻,你用怎样的话语称赞谭老师?

小结:这是写谭老师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

三、体验情境,再现地震。

1、思考: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舍身救生的?

2、让学生回忆四川汶川大地震。

3、找出文中描写大地震来临时的句子,读出恐怖之情,语速急促,声音低沉。

4、形容情况危险的四字词语有……。

四、人生价值,言传身教。

欣赏品悟:

下午2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1、这一节写了什么?(言传——教育学生)。

2、理解“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齐读)试举例子说明。

2、思考:谭老师的言传与身教之间的关系?

这是他的言传,为危难之时的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希望学生做的,自己在生死存亡的一刹那坚守了自己的。

五、评价人物,英魂永存。

1、例举了哪些人物对谭老师的评价,感情引读。

看到这悲壮感动的一幕,救援人员的这样说:“  ;”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千说万说,在同学和老师心中,他是一个  、的老师。

3、学以致用:说说让别人评价一个人好与自己说自己好的表达方法哪个好?为什么?

六、总结全文,体味结尾。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齐读。

2、体味最后一节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诠释人名涵义。

3、诵读诗句,进一步感悟。

我该想到。

刘肖。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老谭。

老谭!你说句话啊。

昨天晚上就听说。

有个老师救了四个学生。

我哪想到就是你呀。

让我给你擦擦手吧。

那上面有血。

血迹已经开始发黑了。

昨晚被运到操场时,你的手还是软软的。

才过了一夜,咋就变得这么硬啊。

前天我们牵着手在这个操场散步时。

你的手还是热热的。

怎么现在就成了冰凉的呢。

也许,我该想到那个救学生的老师。

就是你,老谭。

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

我怎能不明白你对学生的感情。

又怎能不理解你作为教师的选择。

那一刻。

如果我也在。

我会和你并肩守护讲桌的,一定。

可是此刻,摸着你又硬又冰的手。

我的心还是疼啊。

你感到了吗?我心心相印的爱人。

备课疑问: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为什么用“身下”?不用身体?意在何为?

2、如果缩句的话,“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缩成“身下护着学生”对吗?

(应友人之请,钻研了此文,写成教学设计,敬请批评指正。)。

snall答疑:四个学生还活着。当然,我还看到有许多老师身下护着的孩子没有了生命的迹象,但他们同样是英雄,因为他们的行为本质上和谭老师的行为没有区别。活着的学生讲述了当时的情形,使人们得以了解谭老师的伟大。

1、“身下”和“身体”主要是方位的区别,因那些东西是从上面掉下来的。

2、对的,从语法上是如此。

一孔之见,敬请批评。

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教案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教案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关庙小学雷学玲;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无耻行;。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

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美与丑,爱与恨并会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课文的感受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逐渐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通过阅读与讨论,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形成大体共识。充分自主的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2、继续学习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能力。

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无耻行径的憎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体会圆明园毁灭之惨痛。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圆明园的毁灭先来复习一下词语。

1、复习词语。

二、新授课:

1、你能找出课文中带有这个词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幻灯片2。在这里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板书)。

“估量”是什么意思?(“估量”是推算、计算的意思。)你是怎么理解“不可估量”的?(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齐读这句话。

2、你们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吗?据老师了解圆明园占地面积有5200余亩。其面积相当于1万多个这么大的教室。

3、孩子们,这么大的圆明园成了一片废墟,你的心情怎样?请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再读这段话。

4、再体会它就不一样了。

这句话用上了一个连接词叫“是??也是??”,把两个意思连起来了。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必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请同学们挑战自己,也用这个句式,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板书:不可估量)。

师:互相学习、互相提醒多好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这是属于你们的创造。

5、在课文中有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

6、抽生汇报。(出示幻灯片4)在这三句话中是怎么评价圆明园的?相机板书“举世闻名”

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默读2——4段,找到你的理由。

(1)自己找。

(2)同桌交流。

7、抽生汇报。

(1)布局众星拱月。

(2)建筑宏伟。

a、你从哪些词句你体会到圆明园建筑宏伟?板书建筑宏伟b、出示课件6,男女生分句读。

c、从这段话你发现,什么字用得特别多?

d、假如作者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你的依据在哪里?(不仅??还有??;各地名胜;)。

e、一方小小的天地,容纳了世界上那么多的美景,这就是圆明园,这就是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8、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万园之园。出示课件7——17。多么宏伟的建筑啊!漫步园中,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书上怎么写的呢?找到的孩子大声读出来。

(3)收藏文物珍贵。

a、生汇报。

c、想不想去欣赏一下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呢?课件出示19——28d、刚才展示的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历史文物,几千年的精华,那得有多少啊!正因为这样,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看完图片,惊叹之情已经表露在你们的脸上,让我们回到课本中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回味一下吧。齐读第4段。

过渡:同学们,这些名人字画,这些奇珍异宝曾经就在我们圆明园啊!然而,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被毁灭了,至今无数的文化瑰宝还飘零在世界各地。

f、我们的国宝在哪里?课件出示29——36。

8、学习第5自然段。

(1)、这原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流落在外,是谁犯下了这滔天罪行?

(2)、“侵略者”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他们像什么?你从那些词体会到的?出示课件37(掠、毁、烧)怎样掠的?怎样毁的?自由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受融进去读。

(3)指名读(把你的感受通过读传递给别人)。

(4)、你听出了什么?你是从哪儿听出来的?(你真是善于倾听的孩子)读书就要这样,你想传递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就要把相关的词语重读。

(4)、这些贪婪、残暴的强盗太可恨了,把你们的感受融进去,读出我们内心的悲愤吧!

(5)、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灰烬!(板书:化为灰烬)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就这样化为灰烬!(板书:化为灰烬)。

9、出示图片课件38师领读: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学生接——)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学生接——)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师:还没有了(学生接----)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师: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学生接----)西洋景观。师: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学生接----)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也没有了。所有的一切都化为灰烬(板书)了。

10、出示课件39所以课文第一段这样写道: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生读)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激情说话,激荡感情。

2、相信你还有很多话想说,你想说什么?

3、学生发言。

四、领悟写法,升华感情。

1、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是偏题了吗?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2、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它时刻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奋发图强,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让我们牢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出示课件41)板书设计:

不可估量不可估量不可估量。

规模宏大建筑宏伟文物珍贵。

化为灰烬化为灰烬化为灰烬。

公开课《鸬鹚》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学录相带《鸬鹚》、幻灯图片3框、幻灯文字片4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具体地描写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和湖面景色的变化。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捕鱼前湖面平静)。

投影插图:仔细观察鸬鹚捕鱼前,湖面平静的画面。欣赏捕鱼前渔人、鸬鹚的样子,欣赏湖面宁静的景色。

1、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写这幅图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用笔画下描写渔人、鸬鹚、湖面的句子。

3、课文怎样描写渔人的神态?“悠然”是什么意思?板书:悠然。

指导学生小结第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了夕阳下湖面环境优美,渔人悠闲、鸬鹚静立.。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给人一种静态的美。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捕鱼时湖面失去了平静)。

鸬鹚捕鱼前湖面是平静的,那么鸬鹚捕鱼时湖面有了什么变化?播放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这一情景。

1、湖面为什么会失去平静?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用因果句回答。

投影出示字幕:学生进行动词比较,教师点拨。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往船舷一抹(一扫),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拿)了出来,又把它甩(扔)进水里。

4、学生根据板书,回忆一下,把刚才录相中看到的捕鱼情景描述出来。

5、小结:作者描写鸬鹚捕鱼最精彩的地方是动词使用非常准确生动。渔人动,鸬鹚动,湖面波纹荡漾,浪花跳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水乡忙碌的捕鱼图,是一种动态的美。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捕鱼后湖面恢复了平静)。

捕鱼后,湖面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请看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平静的画面。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与捕鱼前、捕鱼时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五)投影出示字幕(学生填空,感知全文)。

这篇课文叙述了的经过,描绘了湖面()变化,表现出小湖自然环境()及渔人捕鱼快乐的心情。

由于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才能把湖面的景色写得这么优美,把鸬鹚捕鱼写得这么有趣。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投影画面:《夕阳下的海滨》、《早晨的公园》(任选一题,也可自拟题目)。

要求:注意积累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要有动态静态的描写。

板书设计:9、鸬鹚。

渔人鸬鹚湖面。

前悠然等待平静。

捕鱼时抹、抓、挤、甩扑、钻、跳失去平静。

后划回去站恢复平静。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渔人怎样利用鸬鹚捕鱼,随着鸬鹚捕鱼湖面怎样发生变化。

1、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的,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本课时重点放在如何采用电教手段再现鸬鹚捕鱼打破湖面的平静这一情景,帮助学生了解渔人怎样利用鸬鹚捕鱼,随着鸬鹚捕鱼湖面怎样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学习了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用投影在屏幕上出示练习题,在双基训练中,设计比较多层次的练习。如:动词的比较,这项训练让学生体会作者动词运用的恰当之处;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一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联系上下文想象“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放录相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平静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时间、渔人、鸬鹚、湖面几方面来理解捕鱼前后在内容上的联系和变化。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感知全文。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我认为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3.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教育学生开拓视野,多读书籍,增长见识。

一、课前5分钟。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坐井观天》。

齐读课题。“观”是什么意思?看了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2、《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3、要想读好这篇课文,首先就要检测同学们的生字认读情况,看那位同学预习的最好,生字认读的最好。(出示课件)。

三、课文讲读。

1、看来同学们的生字掌握的都很好,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以上要求。(课件出示)。

你能说说这个“落”用得好在哪儿?能具体说说,井沿指哪一部分?

“沿”这个字怎么写呢?要注意什么?谁来说说?

三、学习第2——第7自然段。

1、下面再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的读课文,用“——”划出青蛙的话,用“﹏”划出小鸟的话。并完成以下问题:

(1)青蛙和小鸟为了什么事争论起来?

(2)青蛙认为天有多大?

(3)小鸟认为天有多大?

2、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呢?我们来合作读一读。

3、我们来看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请同学读)。

(1)小鸟飞了一百多里路,说明小鸟飞得?······特别远,到底有多远呢,谁知道?大约是从我们曲阜到济宁的距离,远不远?大家一起读一读。

(2)、青蛙相信小鸟说的话吗?

它们产生了争论,谁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你知道它们各自的观点吗?

4、男生女生合作完成它们的第二次对话,分角色读。

所以它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难以接受。疑惑不解。

(2)青蛙实在难以想象,它想: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它的意思是——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的。这里用反问的语气来说肯定的意思,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它的观点是——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用不着飞那么远。

(3)师:谁来做青蛙,告诉小鸟。(指名读)。

小鸟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谁来做小鸟,讲给青蛙听——指名读。

小鸟飞过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有飞到天的——边,天可真是无边无际!谁来告诉青蛙,让它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

5、青蛙和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2)、青蛙为什么笑?他是怎样认为的?

真是一只————自以为是的小青蛙。我们来齐读小青蛙的话。

(4)、用一......就说一句话。

(5)、师:青蛙笑了,我们发现小鸟也——笑了。读一读,说——小鸟笑青蛙什么?

(6)师:所以小鸟说——你是弄错了。这是小鸟第几次说青蛙弄错了?前一次在哪里?我们来读一读。

由此可见:

小鸟是:目光远大,见识广。

青蛙真是:目光短浅,见识少。

三、总结全文。

1、青蛙终于跳出来了——哇,它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

2、谁能说说“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什么吗?

3、交流:学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4、所以我们要对小青蛙说:

小青蛙,小青蛙,水井底下安了家,说天只有井口大。

小青蛙,你错啦!天是无边无际的,你快出来看看吧!

小朋友,记好了,不学固执的青蛙,看待事物全面化。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