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线与角的思维导图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通用7篇)

时间:2023-10-03 18:33:54 作者:ZS文王 第二单元线与角的思维导图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通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二单元线与角的思维导图篇一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教学中我首先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体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美。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便默读边思考、比赛读。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单元线与角的思维导图篇二

我家楼下是一片人来人往的菜市场,我妈下班后都会到那买菜。

每天妈妈回来后总要跟我唠叨,唠叨时总不忘说说卖菜大娘的坏话:她呀,每次因为一两块钱都要跟我吵来吵去,真是个地地道道的财迷。这时,我会敷衍的点点头,要不她又会一直唠叨下去。

记得冬天的一次,妈妈回家后,我问道:妈,学校要买辅导材料的钱,20块。妈妈放下包说:“好的,等等。”她打开手提包寻找起来,一会,妈妈焦急的说:哎呀忘记钱包不见了。”“你是不是放到哪忘了?”我跑过去也寻找起来。忽然,她一拍脑门说:“我想起了,刚刚买菜的时候把钱包放在“财迷”那了。”我的头都快炸了,今天可是放工资的日子,我迫切说道“啊,你放哪不好,偏偏放在“财迷”那?”“唉,就……就忘了嘛。”妈妈一脸的懊恼。这时,我心里的“魔鬼”“天使”不断在我耳边扇风:去吧,这一个月不能白等;不行,要是去了,她死不认账,怎么办?那也不能,一定要去;不去;去;不去;去,他俩激烈争吵起来。“哎,宝宝,你在想什么?”妈妈把我从幻想中拉了出来,“没事,没事,要不我们回去看看?”我试探的问。“我也想啊,可……就是说不出口。”“无所谓,那是我们的,要回来有什么错?”

妈妈也点了点头,无奈的说:“好吧。”

来到菜市场的大牌子前,远远望去有一位衣着朴素的妇人,她围着白色的围裙在那急促地走来走去,眼睛四处望着,似乎在等什么人。我们走上前去,竟发现她是那个卖菜大娘,卖菜大娘见了我们说:你们可来了,俺在这等了你们好久,大姐,你的钱包落俺这了,俺又不知道你家住在哪,想你会回来就在这等着,给你。”卖菜大娘把钱包交给了我妈妈。我和妈妈楞住了,连声谢谢都忘了说。我们为自己刚刚的猜疑感到羞愧。这时,我觉得那条围裙是那么雪白,那么美,这一刻,我看到了人性的美。

第二单元线与角的思维导图篇三

亲亲挥别无畏的童年,和着青春的步伐,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寻寻觅觅、跌跌撞撞。

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强者来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奥地利音乐神童莫扎特,在他15岁那年,他为了抓紧时间创作一道曲子,连续三晚他都在寒冬中伏案创作,手冻僵了,呵一口热气暖暖。但后来,他的曲子被淘汰了,他的希望瞬间变成了泡影。但他并没有在挫折面前低头,还是一如既往地在音乐事业下苦功。最终,他终于在世人的敬仰与羡慕中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在历史的篇章熠熠生辉。

我们对电灯的使用评价甚高,可谁又能明白他――――电灯的.发明者爱迪生,经历了多少苦难,失败与挫折。

他在发明电灯时,做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在每一次试验失败后,他总结经验,又投入到下一次的试验中,反反复复,直到成功为止。

莫扎特、爱迪生,他们的青春年华可以说是在挫折和失败中渡过的。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失败的教训,他们才有了精彩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人生中青春是最最美好的,精彩的阶段。经历了青春的酸,甜,苦,辣,你才会成长为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人。青春,短暂,会从你手边轻轻流走,把握好青春意味着充实的人生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你!青春就象这束鲜花!开放的时候绚丽无比!可它枯萎的时候就惨不忍睹!我们的青春也是如此,在青春的季节,我们是充满激情,可青春一旦逝去,我们将失去活力,激情,奔放!我们要珍惜青春,不要让它白白流走!

第二单元线与角的思维导图篇四

在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上,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共生共存的。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本单元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选择课文的。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做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画图表等。

第二单元线与角的思维导图篇五

姓 名:

《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历史小话剧,课文是根据历史故事将相和第三部分而改编的。剧本共分为两幕;第一幕侧重写的人物是蔺相如,第二部分侧重写的人物是廉颇。剧本开头先写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剧中的中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上下场等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受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罚的故事,揭示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而不计较私怨,顾全大局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背着荆条向别人请罪,现表示愿意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道歉。

2、与之相关的成语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纸上谈兵、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蔺相如:顾全大局 深明大义 宽容大度 廉 颇:知错就改 光明磊落

《最后的姿势》:

1、《最后的姿势》写的是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老师:谭千秋。他在生死攸关的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他用自己51岁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民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2、文章重要的写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谭千秋:舍生忘死、舍己救人、恪尽职守。

《船 长》:

1、《船长》是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2、课文作者是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的世界》。

3、课后第4题句子的含义:(1)因为哈尔威船长面对灾难时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指挥人们开展自救,所以人们觉得他的精神很伟大。(2)说明哈尔威船长一直就忠于职守,为他人着想,这一次面对灾难他又这样做了。

1、《爱之链》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作者是美国作家杰尼·巴尼特罗依·李。课文叙写了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不要报酬,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丈夫乔依的故事,生动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爱的链条,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

2、课文为何用“爱之链”作题目:课文中写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说明了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传递下去,就形成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爱之链。

3、乔 依: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练习2》:

1、《我不期望回报》作者汪国真,他的诗集和小说集,多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2、学了课文《爱之链》,使我们想起了汪国真写的《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中的一句话: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也使我们想到了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3、采访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采访的注意点:(1)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明确需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2)确定好采访的对象,列好采访提纲。(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4)记录重要的内容。

第二单元线与角的思维导图篇六

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3、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4、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学的简洁性。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而本节课就是对之中描述方式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

3重点难点

重点: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对表示未知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难点:用数对的形式来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导学

(一)问题导学

1、初步感知,明确列行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如何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板书:位置)

这是11班上课时的座位表,你能说说张亮同学坐在什么位置吗?谁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学情预测:1、用“第几组第几座”来描述;2、用谁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3、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

师:在数学中,我们有规范的说法。竖排称之为列,横排称之为行,列通常情况下从左往右数。请你指出第一列,第二列。行通常情况下从前往后数。指出第一行,第二行。

(在确定列时,就是以观察者的左边为第一列。)

师:现在你能用数学语言说说这个同学的位置了吗?

学生发现“第几列第几行”的表达更简单明了。

师再指图中的两个学生,说说他的位置:巩固第几列,第几行。

师:第4列第3行是谁的位置?

活动2【讲授】点拨助学

(二)、点拨助学

1、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老师用(2,3)表示这位同学的位置。你能看懂其中的含义吗?

表示第2列,第3行(读法相同)。

师: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她俩是不是坐在同一个座位上?(数字相同,但先后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不同)

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

2、拓展延伸

师:为了研究方便,现在用方框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

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继续简化,用方格表示全班同学的位置,师:说出这一列同学的位置:(生说师写)(3,1)(3,2)(3,3)(3,4)(3,5)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用一个数对来表示这一列(3,几)引导(3,a)表示。

那这一行的同学该怎么表示?(a,5)(出示课件)

活动3【讲授】交流互学

(三)交流互学

1、明确观察点

师:现在我们回到教室,你能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吗?

预测:(2,5)(6,5)

生说各自的理由,师引导:要想看班长的位置,你应该站在什么位置?(面对面)请学生站到讲台上,说一说,第一列在哪里?班长的位置呢?指一生的位置说出数对。

2、说出数对,全班找到他。

3、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比如:电影院的座位,第几排第几号(课件)

活动4【测试】检测悟学

(四)检测悟学

1、用数对(3,2)表示果盘的位置,那么樱桃的位置在(,),苹果的位置在(,),西瓜的位置在(,),香蕉的位置在(,)。

学生观察图示完成练习

2、下面是某学校教师家属楼的平面示意图。所在列就是楼房的单元,行就是楼房的层数。

出示:某学校教师家属楼的平面示意图

(1)如果用(2,5)表示王老师家所在的位置,则宣老师加在( ),马老师家在( ),张老师家在( )。

(2)姜老师家与马老师家住在同一个单元,又比王老师家高一个楼层,姜老师家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

3、音乐课,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学生独立完成,做题中遇到困惑可以问老师或者同桌交流。做完后,课件出示答案,问:对那道题有困惑?评价自己的完成情况( )

第二单元线与角的思维导图篇七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和上面

[教学实录]: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观看《盲人摸象》的动画后。

让学生说说听后你懂得了什么?

生1:盲人摸了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象一把扇子。

生2:还有,有一个人摸到脚就说大象象根柱子。

生3:尾巴细细的,他就以为大象跟绳子一样。

二、观察物体,直接新授

1、  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和上面

(2)请学生上来摸一摸、说一说各面是什么样子。

生1:小熊的样子很可爱。

生2:左侧面和右侧面都是毛茸茸的。

生3:我们看不到小熊的后面。

(3)老师转动玩具熊,以师指、生抢答的形式,巩固相关知识。

2、教学第67页的例1

(1)课件flash演示恐龙生活场景短片

师: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恐龙了?

生:没有了。

(2)瞧,小明、小亮和小红就在观察一个恐龙玩具,(课件出示图片)

你知道他们看到的是玩具恐龙的哪个面吗?

生1:小明看到的是玩具恐龙的侧面,

生2:小亮看到的是玩具恐龙的正面,

生齐答:小红看到的是玩具恐龙的后面。

男生: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后面。

女生:小猫看到的是大象的左侧面。

三、选择位置,拓展延伸

1、.观察放在讲台上的教具箱   

(1)小测试。

生:不能。

师:好,开始。测试一:这个教具箱,你知道是哪个班的吗?

生1:教具箱是三年级5班的。

师:同意的请举手。

这时只有左边的学生举手了。

师:测试二:你知道这个教具箱是生产日期吗?

生2:是2004年7月生产的。

师:同意的也请举手。

这时右边的学生举手了,而且左边也有同学举手。

师提问一个左边的学生: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3:我是猜的。

师:怎么猜的?

师:你真是个聪明灵活的孩子。

师: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看来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教具箱可能看到不同的面。

(2)给教具箱拍三张照。

课件出示:

第一张只能拍到教具箱的正面;

第二张只能拍到教具箱的正面和左侧面;

第三张既要能拍到教具箱的正面、右侧面还要能拍到上面。

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2分钟后,我们开始拍照。

第一张:

生1:还可以大一些。

师:那我们应该…

生1:走近一点。

旁边的学生也围上来,我们一起确定了以后,按下了快门,拍下了第一张照片。

第二张:

生2:应该站在左边的前面一点。

师:请你上来选好拍照的位置,好吗?

生2:好

生2和我一起拍下了第二张照片。

第三张:

生3:应该站在讲台上。

生:不符合。

师:那要站在哪里拍呢?

生4:把教具箱搬下来再拍,

这时,学生又开始了第二次的讨论,约30秒以后,

生5走近教具箱观察后选定了右前方,说:老师在这可以吗?

师微笑着递过照相机说:你试试吧。

生5和我一起拍下了照片。

生5不好意思地说:就是看不到上面。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看到上面呢?

生6:可以站在3组1号的课桌上拍。

生6站在课桌上,拍下了照片。说:还是看不到上面。

师:谁是全班最高的孩子?

大家推荐出学生7。

生7站上课桌试了一下镜头说:老师,还要移动一下课桌。

生7与我一起拍下了第三张照片。

师: 同学们拍的照片符合要求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谜底很快就会出现。

学生欢叫着一张张检验后,欣喜地笑了。

师:谢谢大家帮助我拍到了三张精彩的照片。

2、观察六个面颜色都不同的长方体。

师:这儿还有一个长方体的模型,正面是什么颜色?

生:红色。

师:上面呢?

生:绿色

师请前面的学生摸摸侧面。其他同学说出颜色。

师变换放置的位置问:刚才正面是红色,为什么现在变成了兰色呢? 

生8:因为老师转动了长方体,现在正对着我们的是兰色。

四、联系实际,应用生活

1、猜同学

生:想

师出示一张学生背面的照片,学生情绪高涨,都做了自我判断,

师又出示这个学生侧面的照片,一部分学生已猜到后议论纷纷

师:为什么这么难猜?那我们只要看到他的哪一面就知道他是谁呢?

生:正面(课件演示正面。)

此时教师出示这个学生的正面照片,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

我们大家应该向他学习,为大家服务。

2、猜物体

师出示一张微波炉背面的照片

学生的答案有:小冰箱,电视机…

师又出示微波炉侧面的照片,一部分学生已猜到后议论纷纷

学生的答案有:小冰箱,电视机,微波炉,洗衣机等

师出示微波炉正面的照片。

生笑着大声齐答:微波炉

师:你们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生1:正面看得清。

生2:看后面不好辨认。

师:同一个学生或同一个物体,怎么会看到不同的样子呢?

生3:因为看的位置不同。

师:答得真棒!掌声鼓励。

师小结::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同学和微波炉的样子也就不同。

2、笑笑和淘气去给同学辅导作业的情境创设(课件演示)

(1)出门时笑笑和淘气分别看到了汽车的哪个面?

生1:后面是淘气看到的。

生2:侧面是笑笑看到的。 

生:正面是淘气看到的。

生3: 正面是笑笑看到的。 

生4:左侧面是淘气看到的。

生齐答:右侧面是同学看到的。

女生齐答:茶壶上面是笑笑看到的。

男生齐答:茶壶下面是淘气看到的。

五、师生共议,全课小结

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只要你去观察,一定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教学总体反思]:

3、总之,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围绕“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一主线,挖掘和发展了教材,注重了学生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地体验,自主地思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和谐的交流与合作,这节课中师生都是愉悦的,也是思考着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