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品德(通用16篇)

时间:2023-12-09 12:17:20 作者:琉璃

通过教案模板,教师可以进行全面的教学设计,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希望以下教案模板的范文对您编写教案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帮助。

思想品德说课稿

这一课题是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爱生活》第14课《生命只有一次》的第一框,它主要是从生命的个性层面来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珍爱生命,教材设计首先从自然到人,引导学生探询任何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类的生命有别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也是各不相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生命之情,为下一课题探讨生命价值打下基础,最后探讨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成长之路。

这个课题是整个生命教育的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任何生命都应抱着肯定其意义、尊重其存在的态度,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

(1)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生问题。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着一些偏差。他们的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异常地漠视,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2)独生子女的独尊心态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他人生命与价值的`忽视。

中国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到九十年代初,计划生育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面对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女子。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结构,及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特殊的资源分配方式,使学生成为这一环境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优越的感受也容易导致他形成对他人要求过多、对自己反省太少的习惯。自己把自己当成中心,产生所有人都应该为自己着想的观念。这种观念与我们民主、平等和互相尊重的现代伦理存在冲突,非常需要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意识方面的引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我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价值,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本节课教学设计重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积极实践相统一的教改新理念,力求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课堂以活动串联,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妙趣横生的活动主题之中,突出学生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启迪学生的独立思考,真正内化生命是多彩的、生命是可贵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所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主题探究法和游戏活动法。

1、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询生命的独特性,激发学生内心对生命独特性的敬仰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热爱各种生命,思考和设计自己独特的生命之路。

2、能力:

(2)培养学生反思,展示,设计与提升自我个性的能力。

1、重点:感受人类生命和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

2、难点:激发学生内心对生命独特性的敬仰之情,并由衷的热爱与珍惜丰富多样的生命。

(一)课前准备阶段:

1、学生4人为一组,采集植物的相同叶子标本;收集本组同学的大拇指的指纹。

2、了解自己和相互了解同学的个性、品质、习惯、兴趣爱。

好、特长优点等等。

3、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印泥、一张白纸、一个放大镜、一张红色空白卡片;一棵小柏树。

(二)课堂教学过程:

1猜测与想象:

教师展示各种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些图片上的物品(与指纹有关的高科技产品)。古今中外许多事实证明,绝大多数重大发明、创造都是先提出设想,即猜测,然后再进行验证、分析、推理,从而产生新的发现。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一特点,通过猜测活动,迅速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指纹产品广泛运用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可信性。提出问题:同学们家里有没有用指纹锁?这里学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有,老师就要问:难道你不担心小偷也按一下指纹锁进去吗?二是没有,老师就要问:如果你家装了这种锁你担不担心小偷也按一下指纹锁进去?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不担心。老师进而追问:难道指纹真有这么神奇吗?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这一主题。

思想品德说课稿

请你回忆一下,你与父母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冲突。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

教师: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如此血脉相连,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引导学生寻找发生冲突的原因,理解父母。)。

影响和谐的亲子关系,破坏正常的亲子沟通,严重的会伤父母的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清冲突的危害,意识到要解决亲子之间“爱的冲突”)。

教师:请你谈谈平时与父母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你是如何解决的?

课堂讨论:学生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

教师引导小结:化解冲突小锦囊:沟通是化解冲突的良策。课本p49。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回答,帮助学生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突破难点:学会与父母沟通,换位思考。掌握化解与父母之间冲突的方法。)。

时间安排:2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动人片段,起到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父母爱的升华。)。

2、自我反思:

自己平时对父母不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思考自己在日常行为中对父母不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

时间安排:8分钟。

行动一:在家中设立一本“沟通记录本”,作为亲子双方沟通的桥梁;

至少设计两个栏目:“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和“孩子我想对你说”

行动二:回家之后主动化解最近与父母之间发生的矛盾。

行动三:坚持每天都为爸妈做一件小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常与父母换位思考,体验双方的心理状态,互相理解,消除隔阂;并把内在的情感化作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时间安排:1分钟。

结束本课:欣赏歌曲《让爱住我家》。

学生聆听《让爱住我家》这一朴实又动人的歌曲,

回顾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反思自己的不足,想象自己晚上所要做的“作业”。

设计意图:(歌曲展现的就是一个亲子之间互相礼让,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典范。学生在歌声中再次体会“理解与沟通”。引导学生把内在的情感化作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时间安排:2分钟。

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意地设计了一些铺垫和引导,既巩固旧有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了附着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活动的有效性,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由此解决亲子之间冲突问题,化解了亲子之间的矛盾,教师起“导”的作用,关注学生的“学”。

活动设计注重心灵体验,强化正信息,刻意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对达到三维目标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活动设计,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新课程理念;环节安排合理、紧凑、有效;整个课堂的设计,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能充分体现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因此,教学效果将很好地达到三维目标要求。

当然,一堂课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及性格特点,他们往往“明理”但却无法“践行”,也就是不能把对父母的爱持之以恒的落实到行动当中。因此,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需要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从日常的点滴事情做起。在课后要及时的加以引导,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继续跟踪情况,同时也要请家长参与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当中来。

思想品德说课稿

我是来自宁安市江南中学的政治教师--崔日葵。今天我要进行课后说课的课题是:《诚信是金》。

《诚信是金》一课是人教版六三制《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节的内容。本课依据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上的失落、迷茫以至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损人利已现象不可避免地存在,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加强诚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首当其冲的问题。同时初中生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半封闭半开放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情绪波动性大,易冲动,在朋友面前会轻易放诺而难以兑现;成人感的产生,使他们有爱面子的心理,为保全面子,有时不惜弄虚作假;在认识问题上的肤浅,也容易被欺骗和欺骗人。所有这些现象都要求加强诚信教育。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校园决非一方净土,学生交往中的诚信问题已经成为校园中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例如,考试作弊、包庇错误行为、言行不一、借物不还、轻易许诺而不兑现等。这些现象在目前的初中生身上时有发生,讲究诚信做人,已经成为关系初中生健康成长的一件大事。讲诚信渗透在做人的一生中。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把握诚信的基本含义。知道诚信的基本要求,了解失信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诚实与守信内在关系的能力,理解诚信与做人的关系能力,辨析不诚信危害的能力,理解诚信意义的能力,提高判别具体问题上是否作出承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明确诚信意义的基础上,愿意做诚实人,愿意做讲究信用的人,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的人生追求,鄙视那些不讲究诚信的现象。

教学重点:在与人交往中,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诚实守信。

教学难点:为什么诚信包括“不自欺”和不要轻易许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优化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我利用相关的图片进行直观演示,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学习。

2、启发式教学。

一位教育专家说:“儿童不是一个要充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由于本节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而且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事实的真相,进一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有人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合作学习。

在突破教学重点时,我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互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探究学习。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让学生进行探究诚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鉴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本课内容的教学流程有这样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引用一个古老的而且家喻户晓的曾子杀猪的事例做引言,这样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又继续引用书上“废石”主人作出承诺就自觉兑现的事例。组织学生仔细阅读故事内容,交流自己的看法,讨论废石主人身上体现的品质及对人的意义。这样设计探究活动是引出“诚信”概念,然后对“诚”和“信”分别强以解释。通过设计“一诺千金”的由来,让学生知道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诚信道德,让学生感受讲诚信的人受人尊重。让学生努力弘扬中华民族诚信的美德。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起到导入新课作用,由此引入诚信问题,对学生进行兑现承诺的教育,这是本课的教育点,通过故事这个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诚信,为后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学习,实施目标(以下内容由学生分组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探讨洗盘子不诚信的事例。学生分两组对书上的两个问题进行研究,表明自己的看法。

这样设计意图:这样做是为了导入失信无以立身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失信行为作出功利分析,让学生体会失信的人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对自己并没有好处,同时让学生举一反三,了解其他不诚信的行为。

2、联想我们周围常常看到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结合阅读材料来完成:

(1)列举材料中的不负责任的现象,谈自己身边不负责任的现象。

(2)对比不负责任的行为,让学生讨论对“责任重于泰山”的理解。

(3)让学生讨论对人守信与对事负责的关系,剖析“对事负责与对人守信是两回事”的错误。

(4)让学生讨论对有的同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还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个人小事,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事?并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探求不负责任行为原因,特别是为人不诚、言而无信方面的原因。

这样设计的意图:这样由此导入、过渡,即由讲诚信的美德逻辑地扩展到讲诚信的要求;让学生能从反例中感受不诚信、不负责的危害;帮助学生理解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

3、出示卖火柴的男孩的承诺的材料,进行思想碰撞。

(1)让学生阅读卖火柴的男孩的故事,体会他在意外发生后履行承诺的高尚之处。

(2)引导学生讨论卖火柴男孩儿子怎样实现自己诺言的,是什么品质撑着这种行为。

(3)讨论如果他不履行自己的承诺,会给对方什么印象。

(4)进一步讨论人为什么要践约守信?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树立兑现承诺的典型,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承诺是一件严肃的事,兑现承诺要付出代价,因此不能轻易许诺;同时让学生懂得,一旦有所承诺,就应该努力兑现,上升到诚信价值的高度。

4、自主探究“小节无害论”

(1)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列举身边其他有违诚信的现象。

(2)组织学生讨论失信带给人的感受,探讨出现失信的原因。

(3)教师简单说明什么是“小节无害论”

(4)学生讨论是否赞成“小节无害论”,说说各自的理由。并且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过类似的不讲诚信的“小节”,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样设计的意图:能够贴近学生,由常见的现象导入,引导学生努力践行诚信道德,这表现于方方面面,既包括大事,也包括小事,让学生认识到,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认真对待,在做人方面实质上无大事,小事之分,即把诚信做事引申到做人的高度。

5、阅读相关链接和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名言来结束本课。

这样设计的意图:表达我国自古就有讲诚信的传统,暗示学生要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光荣传统。同时要求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要求以诚信为重点加强道德建设。

(三)变式训练,强化认识。

(仔细阅读,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美籍华裔科学家、微软中国研究院前院长李开复博士,曾经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一封写给中国学生的信》,文中写到他对一个求职者面试的经历。在面试过程中,求职表示,如果被录用,他愿把在原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来。

材料二:北京某名牌大学一位学生被美国一所大学录取博士研究生,成绩高得令那些招生的教授咋舌。一天下午,导师让他从两点到三点在实验室做实验,他却利用实验室的电话打了40分钟的长途,和中美国的同学聊天。导师发现后非常生气,把他叫来询问:“那天下午两点到三点,你在做什么?”“在按照您的要求做实验。”“除了做实验,还做了什么?”“没有,我一直在做专心做实验。”几天以后,校方宣布,开除这位来自中国的“优秀学生”。

阅读两则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李开复博士,你会录用那位求职吗?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留美博士研究生为什么会被学校开除?

(3)这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归纳总结,形成意识。

(由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情感升华。

把自己的收获写出来。

(六)板书设计,系统再现。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

诚信是金。

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使重点知识系统再现,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法为重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我为家人添欢乐》。本课通过体察家人、为父母做事等活动,让学生学着回报家人的爱。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分为以下两个:

1、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分担家务。

2、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体会到父母及家人的爱更不知道怎样去回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在体会到父母的爱的基础上,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并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难点是: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乐意为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孩子们将准备杯子等表演用品。我将准备调查表、向日葵评比表、以及多媒体。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以新朋友“开心果”导入,引起兴趣。

(二)学生与家长互动,让学生更了解家长。

(三)家人因我而欢乐。

(四)我为家人添欢乐。

(五)美丽的向日葵。

下面我依次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五个环节具体设计及理念。

(一)以新朋友“开心果”导入,引起兴趣。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开心果”,由于孩子们都喜欢朋友,这样的导入充分调动了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我紧接着又出示: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开心果’,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叫‘开心果’吗?因为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特别疼我爱我,我非常开心,整天乐哈哈的,我觉得快乐真好。所以,我也总是让我的家人、朋友都快乐,把欢乐也带给他们,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爱你们吗?你们快乐吗?开心吗?这个让学生把“开心果”与家人联系起来,初步了解了“开心果”的含义。

(二)学生与家长互动,让学生更了解家长。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回答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请说出孩子的生日。

(2)请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

(3)请说出孩子最喜欢吃的水果。

(4)请说出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水果。

(5)请说出孩子最喜欢的玩具。

(6)请说出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最快乐。

这样拉近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加深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了解.紧接着第六个问题我会说:我们的爸爸妈妈,因为有了听话、可爱的你们才感到非常快乐、开心。这就是“家人因我而快乐”,引出下一环节。

(四)我为家人添欢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在第四个环节中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小朋友在家的录像并让学生根据这个录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问题:(1)爷爷闷了(2)奶奶病了(3)爸爸下班(4)妈妈洗衣服对这四个题目讨论后学生可以选一组进行表演。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感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时,明白了自己可以带给家人快乐或烦恼,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我应用什么方式使我的家人快乐,报答家人对自己的爱呢?录像中琪琪小朋友的做法,给同学们树立了正面的榜样。学生]进一步懂得如何给家人带来欢乐,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五)美丽的向日葵这一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回忆为家人做的事完成美丽的向日葵.激发了学生主动为家人做事的情感。最后开心果小结:我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是能给家人带来欢乐的‘开心果’,我愿意和你们交朋友。我送给你们一颗爱心,希望你们能把爱心送给你周围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一起生活在快乐中。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图文并茂的板书。它暗示着愿爱家、爱人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中。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家人的爱,懂得去回报家人,使学生初步树立了家庭责任感。

思想品德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研究的课题是《思想品德课中调动“学困生”学习内驱力的探究》,以下结合《理想伴我成长》这一课例谈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渗透。

首先,本课依据课题论点及其实用性:本课作为是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课程的最后一课,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特定的意义。因此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学习内驱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显得格外重要。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课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理想,了解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的道理,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

然而,在课堂上,特别是我们农村初中的课堂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即学困生)对思品课堂参与度不高,从家长到老师再到学生的印象,思品就是划一划,背一背就可以了,忽略了思品课程的育人的功能。

现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乐学,要坚持全面发展,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改变教学单纯传授知识、技能和片面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理性过程与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情感活动的非理性过程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知识、技能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联系,从而在思品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内驱力。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的有一定层阶性的过程。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内驱力是非常关键的。让学生发自内心想学、乐学成为了关键所在。

基于上述的因素,研究者在课堂上着重研究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内驱力,课堂中做到三乐,即乐讲、乐学、乐练,讲学练相结合,增加课堂趣味性,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快乐轻松地完成课堂教与学任务。

接下来就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在本课中的应用以及教学环节设计及科研成果的体现向各位专家老师汇报:

本课围绕温故知新、火眼金睛、刨根问底、活学活用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层层推进,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学习目标,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生远大理想。

温故知新环节,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巩固,采用小组竞赛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小组之间互相提问、点评,增加课堂趣味性。

火眼金睛环节,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出三个问题:

1.什么是理想?按理想的内容分为哪几类?其中最根本的理想是什么?

2.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3.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是什么?

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可以找出,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从而渗透先学后教的理念,做到乐学。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这个环节能够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问题的答案。课堂中问题简单化,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内驱力。课堂上让小组成员之间互教互学,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及学习目标。

思想品德说课稿

本课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思想品德第二册的第5课。本课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讲究卫生有哪些内容,应注意什么,该怎么做,最后点出主题“爱清洁,讲卫生”。课后有练习题,让学生观察图片比一比,看谁做得对,进行行为上的判断。

所教学的对象是一年级新生。由于缺陷的影响,聋生的语言发展相当缓慢,一年级聋生的语言能力相当于二三岁的幼儿的语言,正处于正常儿童的吚呀学语的起步阶段,手语也正学习中,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几乎没有对问题的分析力,但肢体语言丰富;具有日常生活中洗漱的经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我对教材的理解,将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体会到讲究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及在与人交往中的重要性。

2、知道表现个人卫生的各种良好习惯。

3、掌握刷牙、洗脸、洗手、洗脚的正确方法。(重点)。

4、增强日常生活中讲究个人卫生的意识。(难点)。

聋儿语言发展的局限性,使课堂的交流难于互动,呈现出一面倒的现象,需要老师的大量引导。但聋生的肢体语言丰富,这是他们的优势。因此,本课在设计上,采用大量的演示,学生动,老师动,通过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从中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采用直观的图片观察,是聋生理解、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看一看,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能体会到大家都不喜欢和脏小孩一起玩,喜欢和干净的孩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讲究卫生的重要性。图片观察,适合低年级聋生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引入课文内容。自我评价,是让学生学会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在平常中,学生的目光都放到别人的身上,极少关注自己的言行。聋儿的语言能力有限,只要学生做些简单的判断。

第二部分:想一想,做一做。

老师逐一创设问题,让学生想想应做些什么,再从学生的回答中点出要学习的内容,并请学生上台演示自己平时是如何做,师生点评后,老师讲解正确的方法,最后全班演示。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计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去学会正确的方法,能运用到往后的生活中。采用问答的方法,是为了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启发思维。聋生的抽象思维差,经常做这样的练习有助于他们对语言的掌握。演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表现力强是这年龄阶段的特点之一,充分利用,不仅活跃课堂氛围,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部分:看一看,评一评。

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对错。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日常卫生表现的辨别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确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看图判断对错是聋教学常用手法之一,适合学生的特点。

第四部分:读一读,记一记。

对全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小结,出示课题并板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了“讲究卫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放在课后点题,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特点而定的。

这堂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设计的一堂简单明了的课,学生大多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能明白个人卫生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设计上还是有很多环节没考虑周详。本课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但毕竟不够真切,如能在洗手、洗脸环节,让学生真正操作,真正放盆水让他们洗,那学生获得的体验一定更真实,印象更深。再者,老师的手语语言有待斟酌,使用什么样的句子,如何打出这个句子的手语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容易地明白,来减少课上老师重复的语言。课堂细节上处理不够恰当,如提问的方式,集体提问,个人提问要分清;对少数学生的关注不够,课堂节奏过急促,小结部分过于仓促等等。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处,日后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尤其是教学方法设计,哪种方法更适合学生,哪种方法更能切中学习的内容,这些都要我再下功夫去学习,钻研。

思想品德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一号考生。(鞠躬)。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板书)。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设计、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地位与出处:《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高一年级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本课题属于政治中的政治生活。本课题主要讲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本课题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度打下了基础,也提升了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了解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对比及归纳能力,自主生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明确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促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我国政党制度的定义、功能、作用。这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2、难点: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高中一年级学生在情感体验上比较强烈,思维逻辑性较强,对于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是情感易偏激。针对这一情况,结合“让同学们主体性的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的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

1、案例教学法。利用案例,引入课题和教学,是同学们对该课题产生兴趣和思维拓展,保证课堂的活跃性和趣味性。

2、合作讨论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培养同学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3、问题探究法。在课堂上,抛出问题,使得同学们培养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政治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学科。本课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们学会以下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并有所感悟,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们养成一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两会:共商国是同舟共济》,问题设置:感悟我国执政党和参政党关系,说明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政党制度?针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初读课文,逻辑分析,辅以案例,整体感知。

然同学们通读课文,对只是有一个了解,然后我采用案例教学,比如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支持共产党等案例来进行一个讲解,说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能得到其他党派的支持。

(三)重点精讲,小组讨论。“执政参政,特色鲜明”这部分内容是本框题的重点内容,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和“小组探究学习法”,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问题探究。我设置的问题是:

b.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特色”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政党制度的地位和每一项内容)讨论探究活动结束后,小组以选派代表方式回答所设问题,本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异议。同学们通过探究生成的知识可能比较散乱,不完整,此时,我会适当进行点拨、强调,做及时有效的总结。

(四)辩论提升,突破难点。

“适合国情,优势显著”内容,我打算采用“小组辩论学习法”。问题设置:“某次关于政党制度的讨论中,甲、乙两位同学各抒己见:同学甲:我国应该实行西方多党制,各党派相互竞争、相互制衡可以防止独断和腐败。同学乙:我国不应实行多党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也不容许实行多党制,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多党合作。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依据。”让学生自己在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深刻体会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自觉地树立起坚持我国这一政党制度的信念。最后在学生辩论过程中归纳总结出: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而要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显著的优越性。

(五)课堂小结,温故知新。在课堂的最后做一个小结,再给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点做一个逻辑性的分析,针对于基本知识点进行提问,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六)拓展延伸。让大家反思一下,如果中国不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那么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维护。

是什么(共商国是,同舟共济)。

为什么(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怎么做(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对我的说课做一个简短的评价。尊敬的各位评委,本堂课是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轻松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思想品德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框题是《我知我家》 。我打算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它们分别是:说教学资源、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

第一: 说教学资源 首先是对于教材的分析:《我知我家》是人教版社八年级上册思想政治第一 单元第一课的第一个框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善于与父母沟通交往,在学生不 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 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本框题的学习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在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其次就是对于学情的分析,初二的孩子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 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 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因此我个人认为通过对《我 知我家》这一框题的学习,不 仅会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情感上的了解,还有更深一层次,那就是让学生明白 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父母的责任,懂得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爱自己的家。

第二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 型;了解家庭的相关功能;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二.能力目标 增强辨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感受家 庭亲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自己良好的家风和传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热爱、对于父母的热爱。

第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对于“家”的理解;对于家庭关系的确立的认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的认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并明确 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第四:说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通过一个故事或者一首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活跃课堂气氛;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设计的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 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 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以及我所设计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选择了分析 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这三种学法。希望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从被动的 学习转变主动探索,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由学生自己来把握整个学习过程的 节奏。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应试能力、以及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要着重突出讲解的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第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5-6 分钟) 我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大约 5-6 分钟的新课导入。 首先我会为学生播放歌曲《大中国》 ,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各族人民大团结 的各种照片,先通过歌曲与图片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而通过歌曲和图 片的展示, 我意图让学生知道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 在家里各族人民是兄弟姐妹、 是亲人,彼此之间有亲情。但是我们每个人除了这个大家之外还有自己的小家, 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彼此之间就像一颗大树上的枝与干相 互牵连。接着我会设计小一个活动,让每个学生绘制自己的亲情树,让学生从自 己的家人开始了解自己的家庭和家的含义。

(2)讲授新课 活动一:我说我家 (30-35 分钟) 我会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然后我会让学生从自己的家庭成员、家庭特 色等各个方面去介绍自己的家,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结构的不同类型:核心家 庭、主干家庭 、单亲家庭、联合家庭。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家 庭结构,然后我会总结一下,告诉学生,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结构,都不能淡化 家人之间的关系,父母永远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永远是手足情深。虽然我们 的家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建立的情形不同,家庭结构有别,但一样的是:我们都 有家人,都有亲情。 活动二:我爱我家 我会给学生播放配乐诗《孩子,快抓紧哈哈哈手》 (汶川地震相关作品) ,告 诉他们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许多孩子失去父母,也让许多父母痛失孩子,刚才我 们听到的这首诗歌及音乐作品,就是网友为纪念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小生命 所作的。然后我会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父母们怎样 的心情?第二个问题:在孩子与哈哈哈对话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和约定, 是什么?(来生还要一起走)这个心愿真的能实现吗?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领悟到,也许他们曾经和父母有过争吵,有过 意见分歧。也许他们曾抱怨过父母的诸多不是,但所有的这些不快、不解、不满 在最纯真的亲情面前,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生命是父母给的,这种关系不可 改变,无法选择。与痛失亲人的同胞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和幸运,亲人就在我 们身边!只要我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每天都能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何须等 到来世?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换句话说,每一个 家庭都有自己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父母肯定有不少值得称道地方。让我们用欣赏 的眼光再次认识自己的家庭。 活动三:我家“趣事”大爆料 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认为自己父亲或母亲最值得他自豪的事. (让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家中的趣事同大家一起分享),通过这个很人性化的 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既然我们不能选择父母和家庭,我们就应该学会 接受、学会珍爱。当我们学会用“心”来看我们的家、我们的父母时,就会发现 其实他们真的很优秀。

(3)知识小结,巩固升华 (2-3 分钟) 我主要通过两个部分来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一个是通过看板书回忆所学 内容,同时还准备了两道小练习来帮助学生进行操练,最后总结一下,儿不嫌母 丑,爱家要知家,爱父母要知父母,我们要发扬良好家风,为家庭的健康成长和 社会的和谐稳定做贡献。

(5)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6)课后作业 课外实践:写给爸爸哈哈哈一封信。

思想品德说课稿

本单元是思想品德课的开篇第一章,主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育并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美好,感悟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以满腔的热情投入生活,追求生命的价值。标题直接、简明地说明了本单元的生活主题。把本单元作为思想品德课的开篇是因为进行生命教育是教育自身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教育中不能缺少生命教育,缺少生命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另外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生问题。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着一些偏差。他们的独立意识与逆反心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异常的漠视,不懂得尊重、珍爱生命。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这一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这一单元的主题尤为重要,而且放在第一位置上。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以下知识:知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认识人类生命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都就有独特性。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并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懂得实现人生的意义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知道青春是美好的,懂得如何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在此过程中培养其整合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新的生态道德观,善待大自然尊重其他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青春年华,激发创造有意义人生。

重点:

1、人最保贵的是生命珍惜爱护我们的生命。

2、人的生命在于创造和奉献,让我们的青春更美丽。

难点:

1、人的生命是独特的。

2、人的生命在于创造和奉献。

学生由小学生入到初中,在课程上有很多方面还不太适应,特别是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考试学科正式进入学生的生活,学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一门课程里学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粗或细都会有一定的体验和感受,但他们的感受不全面不深刻也不具体,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他们已有的认知和感受,通过体验教学通过大量的事实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体会人生的意义,并能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加以掌握。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节课知识的整合上还有一定的欠缺,通过深层次的学习,使学生能逐步建立起整合意识,培养各种能力。

本节课作为复习课我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启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从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疏理巩固、拓展延伸、达标检测七个层次进行学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一)明确目标-。

通过导学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以及各部分的学习方式,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使学生学习起来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

(二)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学案独立阅读教材,完成对知识的探究学习。教师必须给学生适当的时间独立思考,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动脑思考的机会。

一、自己复习并熟练掌握基础知识(30分钟)。

1、学生个人根据教师给的知识结构图熟读课本,并完成以下任务:

(1)完成附表中指定任务,将所标题目在课本中找到并注明在卷子上。

(2)通过阅读课本学生独立整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3)将重点知识进行标记记忆记忆。

2、学生将重点知识在笔记本上做好记录。

(三)小组合作探究:

对于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小组内合作探究出答案。

(四)班级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之后,由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五)疏理巩固:

学生疏理本节课的知识,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并利用简单的选择进行巩固训练。

(六)拓展延伸:

通过综合训练达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对于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主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结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分析归纳。

(七)达标测试。

为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达标检测题,这样可以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查漏缺。

思想品德说课稿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人生难免有挫折》是人教版思品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中的第一框的内容。本框是第三单元的起始课。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是上述两个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和“做自立自强的人”的逻辑发展。学生通过上两个单元的学习,渴望做一个自尊自信和自立自强的人。但是,当他们迈步去做的时候,挫折和困难是他们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而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所以,这个单元是解决前两个单元,甚至上册书中的行为实践问题,同时也为下面各单元中的知识学习和行为实践作了有力的准备。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挫折与人生相伴”,先通俗地讲解挫折的含义,然后从分析人生难免有挫折入手,阐述了挫折难以避免在于“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等),从中得出:挫折与人生相伴,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第二目: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分析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有三种人生态度,这三种人生态度会导致三种不同的人生结果,引导学生要树立积极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本框题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习第二框《挫折面前也从容》的基础。学习本框题,对于提高学生思想、心理素养,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奠定科学人生观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挫折的含义,造成挫折的因素以及挫折与人生的关系;

(2)学会遇到挫折时,能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法引入新课,然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交流,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人们遇到的挫折、名人的挫折,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挫折,让学生体验到挫折是难免的,要直面挫折,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面对挫折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善于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使自己在挫折中奋进。

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是关于造成挫折的原因分析。人的活动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的,因此,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教材中指出,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即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还有可能是各种人为因素(即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只有明确了造成挫折的因素都有哪些,才能懂得为什么挫折是难以避免的,是普遍存在的,是与人生相伴的。对于重点的突出,我采用的是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的方式,从学生的举例及发言中,可以看出他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

本框题的教学难点是:对造成挫折的社会因素的理解。对于人祸(即社会因素)与人为因素,学生理解上可能有疑点,认为是一回事。其实不然,社会因素(即人祸)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遭到的各种人为因素的打击和阻碍,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如正义得不到伸张,长期蒙受冤屈,因得不到公正待遇而使个人才能无法发挥等。可以这样理解,社会因素是人为因素的一种,但人为因素不仅包括社会因素。本教材是将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归为天灾人祸,将学校、家庭和自身造成的影响归为人为因素。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充分发挥直观教学手段,选用一些典型例子,设计了形象生动的画面。一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则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感性认识。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生难免有挫折》说课稿》,来自网!

己举例,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体悟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难免的,从而能直面挫折。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诸多活动:

3、积极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能使教学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是优化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1、自主学习法:挫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本课教学中很多问题的突破都是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的体验来完成的。

2、合作探究法:为了发挥集体集思广益的优势,三种人在挫折面前的常用词汇填写以及最后的谈收获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

3、实践求知法:如课下实践作业(见附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很好地贯彻了“学以导行”的教学理念。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2、学习第一目,挫折与人生相伴;

(1)挫折的含义。

(2)造成挫折的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

人为因素学校因素。

生理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3)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3、学习第二目: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1)面对挫折的三种不同态度及结果:

a:放弃者——一事无成。

b:半途而废者——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c:意志坚强者——获得成功,享受真正的人生。

(2)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

4、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那些收获?

(2)介绍邰丽华以及《千手观音》,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遭遇挫折时,向邰丽华等人学习,勇敢地直面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5、布置实践作业(见附页)。

由于本校多媒体教室的黑板被大屏幕所遮盖,故无法板书,知识要点均在多媒体课件中。

品德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我换牙了》第二课时《保护牙齿》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思想五个方面对本课设计做介绍: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的第一个主题《我换牙了》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我换牙了》是针对正处在换牙时期的学生而设计的。本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动画和儿歌来教育小学生爱护牙齿,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及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使学生成为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重要,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新课程标准的向导下,我制定本次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了解牙齿的保健措施指导学生从小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会正确刷牙。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怎样保护牙齿,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正确刷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从护牙开始,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牙齿的重要作用,学会刷牙的正确方法。

2、难点:通过本次活动引起小学生对牙齿保护的重视,达到保护牙齿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牙齿模型、饼干、塑料杯、清水、生鸡蛋、学生牙刷等。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努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时时有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采用的教法有:

1、示范讲解法。

将抽象的知识内容用直观、生动的形式来示范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结合牙齿模型,示范讲解刷牙的方法,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让学生在模拟刷牙的基础上,按刷牙程序实际操作,教师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活动中我把故事、歌曲、及儿歌制成课件,从而激发学生兴趣,直观生动的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愉悦中。

此外,我还采用了交流讨论法,使学生获得对此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指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健康、科学、幸福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为确实保证儿童通过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来获得发展,而不是仅仅依靠听讲或形式的活动来学习,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十分注重课程的活动性,通过活动过程与儿童积极活动,给予他们支持、合作等实现对儿童的引导和指导。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换牙的常识,体会到换牙给自己带来的特殊感觉的基础上,我以护牙为主线,采用“猜猜谜语,引入主题——活动探究,认识乳牙和恒牙——合作交流,感受换牙——联系实际,初识护牙——形象总结,课外延伸”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知道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紧张、恐惧、害怕,初步认识牙齿保健的基本常识以及护牙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克服牙齿检查与治疗带来的恐惧心理。

第二个环节的设计,我首先是让学生了解换牙的原因。通过图片和视频,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去发现换牙的奥秘。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自己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自己长大的标志之一。其次让孩子交流讨论护牙的好习惯和坏习惯,初步了解保护牙齿的方法。

第三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合作交流,了解哪些食物对牙齿有利,哪些食物对牙齿有害。

第四和第五个环节,是这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了解漱口和刷牙是保护牙齿的法宝,养成饭后及时漱口和早晚刷牙的好习惯。首先通过吃饼干,让孩子亲身体验到漱口的作用,同时借助视频资料,孩子也了解到虫牙的形成。其次通过醋泡鸡蛋的实验了解刷牙的重要,借助观看视频和动手实践,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

最后的总结巩固环节,我通过“保护牙齿大闯关”这一活动,让孩子辨析正误,同时也巩固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为培养或促进其良好的护牙习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帮助。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采用了分组讨论、观看动画和动手实践欣赏歌曲的感受,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一)猜谜语,引入主题。

二、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抓住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在课开始先请大家一起猜了四个谜语,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自己融入课堂中初步了解保护牙齿重要性,并说出自己保护牙齿的方法。本环节采用提问、讨论等多种形式,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巧妙地导入了本课《保护牙齿》(并板书课题:保护牙齿)。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猜谜语,激发兴趣,为后面的活动预设一个铺垫。

(二)观察牙齿,了解重要性。

让学生讨论交流,平时生活中小朋友们存在的一些好习惯和坏习惯。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穿针引线,精当点拨。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也比较广。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在真实生动的画面前,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果不及时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而且,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三)了解牙齿健康与饮食的关系,做到合理饮食。

首先出示了一些孩子们平时常吃的食物,问孩子“哪些食物是你最爱吃的?”有的孩子就回答“奶油蛋糕、可乐、辣条、糖”紧接着我就说“你们爱吃的食物可能并不是对牙齿有利的食物。”接下来就让同桌两人合作找出哪些食物对牙齿有利,哪些对牙齿有害。从而给孩子一个饮食上的引导:保护牙齿就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或不吃酸的辣的甜的等刺激性食物。这些话题都是孩子们所经历过的、熟悉的,通过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进行教育,在自身生活体验上学习,努力调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儿童觉得是在进行和探讨自己的生活,因而会充满兴趣地进行探讨。

(四)养成漱口的好习惯。

请学生品尝饼干,观察牙齿的变化。随后漱口,然后观察杯子里水的变化。本环节通过实际操作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淡化了说教。让他们吃饼干,漱口后看杯中浑浊的漱口水,引导他们说出,从刚才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人只要吃过东西,牙缝里就会留有残渣,如果不清除干净,就会长蛀牙,让他们体会到漱口的重要性。

(五)探究活动,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通过醋泡鸡蛋的实验,让孩子了解到用醋泡过的鸡蛋会变软,用水泡过的硬,从而引出刷牙的重要。首先让学生演示各自的刷牙方法,老师观察后,选出2-3名不同刷法的学生站起来演示,然后提出疑问:小朋友的刷牙方法有这么多种,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呢?播放刷牙的视频,然后同桌两人探究刷牙方法,请2-3名学生在牙齿模型上演示,其他同学当小牙医,判断正误。最后把刷牙方法总结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本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认识基础,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从初试刷牙方法到师生共同探究,再到学生之间互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最后以“儿歌”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巩固了刷牙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形象总结,巩固延伸。

通过“保护牙齿大闯关”这一活动,既总结了这一课所学的知识,又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最后以欣赏一幅健康美丽的笑脸图,来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五、教学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将自己定位于各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在充分尊重学生及其独特体验的基础上,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教学目的。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备课和说课的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品德说课稿

老师们好,我是一位上过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老师,今天我就把以前教学的一些拙略的方法说出来,和老师们一起学习,欠妥的地方希望各位同仁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我所说的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二单元上学路上的第二课《好好走路》,它是在学生在掌握了认路和寻路的方法后,让学生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并能够自觉遵守。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安全上学。

二.说意图:近几年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些交通事故大多都是由于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如乱穿马路、乱闯红灯、在马路上玩耍、打闹等)引起的。在讲这一课时我面对的是小学的学生,亮岩小学前有一条马路,这条马路车量多,而且曾经有发生交通事故案例,这无疑是该校学生在安全上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还有孩子们都是来自不同的村子,乡村小马路也常有摩托车狂奔的现象,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始终以怎样安全走路为主线,让学生意识到危险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必须遵守交通法规,从而知道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识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说教学目标。

1.学生在活动中有自我约束能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2.学生懂得遵守交通规则,初步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规。

3.了解安全常识,熟悉重要的交通安全标志。

4.学生在活动懂得在放学途中要注意安全,要互相帮助,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5.学生具有初步的时间概念,知道每天放学后不在路上逗留,按时回家。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6.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重要的交通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上学。

2.有自我约束能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了解交通法规。

六.说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了解常见的交通标志图,并观察自己上学路上的交通情况。

教师——一段“上学路上”的录像;制作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牌及表演用的头饰。安全通道标志、拐弯标志、禁止鸣笛标志、红绿灯标志、禁止车辆通行标志等等。

七.说教法、学法。

1.教法在新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并且在与学生之间不断地发生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2.学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重视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以上观点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体现表演展示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情境学习法等几种学法的指导,寓教于乐。

八.教学程序。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交警叔叔吗?今天我们也来当当“小交警”,大家高兴吗?

(播放课件):画面内容:来来往往的车流人流,井然有序。(交警叔叔指挥得好)。

3.在上学路上,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交流汇报。)。

揭题:好好走路。

(二)、联系实际,明理导行;初步了解交通法规。基于整体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四个活动,层层推进、深化教学目标。

1.创境继续导入:

活动一:

总结:咱们都要记住,一定要按时回家,还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平安回家,让大人放心。

2.游戏模拟。

活动二:

“十字路口”怎样走为了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生活。教学伊始,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逼真的“十字路口”情境:教室里的桌椅分成四个小组,形成一个十字路口。然后让学生带上我制作好的头饰:小汽车、自行车等来进行模拟走一走的活动,活动结束后请下面的同学来评价他们走的好不好,学生的回答是:“不好,车和行人都撞到了一起”。是呀,这只是在教室里的模拟游戏,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想一想这多么危险啊!如果我们在“十字路口”设置红绿灯这样的交通标志会怎么样呢?我们再来试一试。两次不同结果的对比,使孩子深刻地认识到交通标志的重要性,在亲身的体验中,学生产生了想要更多地了解交通标志的愿望,引发生注意与思考。

总结:咱们都要记住,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才能平安回家,

活动三:交通标志大揭密:

1、师点击课件,出示交通标志。

2、课前,老师请小朋友们收集了交通标志,并和爸爸妈妈把交通标志制作成头饰,请把标志拿出来,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我们是农村的孩子,为什么要认识交通标志呢?

(学生交流解决。)告诉孩子们,认识交通标志对我们进城去的时候也有很大的帮助。

小结:认识交通标志对于指导我们遵守交通规则十分重要。我们遇到不认识的标志可以向交警叔叔询问;村里没有交通标志,过马路时应怎样做?(引出一看二慢三通过)。

总结:这些标志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帮助,让我们记住它们!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交通方面的认识最直接、最能接受的就是交通标志。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事先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用头饰、讲述等方式出示自己收集的交通标志。在课堂上对学生课前的信息搜集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运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这一节的设计既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拓展,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学的高潮,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品德的升华。

活动四:教学生以歌谣的形式扎实牢记交通安全知识。

a、学儿歌。

走路要走人行道,横过马路左右瞧。

记住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走。

隧道天桥最安全,与车争道最危险。

遵守交规习惯好,健康平安幸福长。

b、交通规则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过马路不要太着急。

你拍二,我拍二,骑车不要把人带。

你拍三,我拍三,走人行横道才心安。

你拍四,我拍四,先下后上真懂事。

你拍五,我拍五,不做马路小猛虎。

你拍六,我拍六,交通安全来学透。

你拍七,我拍七,开车不要耍脾气。

你拍八,我拍八,路边护栏不乱爬。

你拍九,我拍九,施工场地绕道走。

你拍十,我拍十,安全习惯要保持。

c、顺口溜。

(1)交通安全很重要,交通规则要牢记,从小养成好习惯,不在路上玩游戏。

(2)行走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天桥地道横行道,横穿马路离不了。

(3)一慢二看三通过,莫与车辆去抢道。骑车更要守规则,不能心急闯红灯。

(4)乘车安全要注意,遵守秩序要排队;手头不能伸窗外,扶紧把手莫忘记。

(5)公共汽车真繁忙,迎送乘客去各方。

(6)乘车定要守秩序,交通法规不能忘。

(7)依次上车莫拥挤,扶老携幼高风尚。

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儿歌歌谣加入,不仅有效地活跃了活动气氛,而且再一次为学生敲响了警钟。

d、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给小孩买自行车的家长很多,于是孩子们都喜欢在公路上飙车,这里也要讲讲交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12岁以下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车。根据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资料分析表明,一个人的发育期通常要满十二、十三岁,才能初步达到上述最低要求。因此交通规则从保障少年儿童的安全出发,规定十二周岁以下儿童不准骑自行车上路。

e、本课的结束部分,我利用课件播放音乐《祝你平安》并进行全课总结,小朋友们,我们要记住今天所学的知识,还要将知识告诉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人人都会看标志,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人人都幸福平安。

九.总结激励,延伸导行。

今天很高兴地看到大家能战胜困难,按时回家。你们瞧,我特意给你们带来了我的图案。如果你觉得自己每周能按时回家,就把我的图案贴在你家。(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笑脸图)放学时间到了,要和小朋友们说再见了。我相信我们下次再见的时候,你们每个人都已养成了按时回家好好走路的好习惯。

十.板书设计。

本课的学习者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小学生,识字不多,因此我的板书设计以图为主。左边是一个注意危险的交通标志,提醒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右边是代表家的楼房,中间划上箭头,告诉孩子们,只有把交通规则牢牢地记在心中,才能好好走路平安回家。

十一.下面是我对“课课渗透法制教育”的一点见解:

在本课教学前我先让学生去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发生过或知道哪些交通事故,这些交通事故给自己本身和他人带来了哪些伤害。通过学生的调查、相互汇报,学生们深深的体会到了交通事故的危害性和严重的后果,有的学生在介绍自己亲人发生交通事故时甚至失声痛哭,这无疑给每个学生心灵中敲响了警钟,从而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而且在课前还为学生讲述了一段本校学生违反交通规则的事例,让学生发现自身在遵守交通法规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讨论,明辨是非。这正符合了《课程标准》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要求。

正如鲁宾斯坦曾经指出的那样:“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品德教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一句话,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生活的延续,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并加以巧妙运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从小知法,懂法,守法。

1.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思想品德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

下面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认识: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三个方面来谈。

首先,来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框题: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本框在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精神。因此本框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的学习也为学习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起到了铺垫作用。由此可见,这两个单元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建设的今天,就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课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谈完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再分析一下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我把这个目标放在第一位,然后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我们先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来看能力目标:

1能体会出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2具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最后是知识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知道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据: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在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依据: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严重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主义的影响,爱国主义已成为口头的摆设,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所在,化知为行,以知导行,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要靠他们传承,自觉用行动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以上就是我关于对教材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我先来谈教法:

(一)教法。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为落实新课改精神,同时结合本课内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1、演示法。

民族精神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它又寓于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之中。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等教学资源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情境法。

教师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3、活动法: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设计的宗旨分别是: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以及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谈完了教法的运用,我再来谈一谈与之相应的学法的引导:

(二)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评法、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其运用过程中要凭借一定的媒介和材料。那么,我来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具。

多媒体在呈现图片和播放视频的时候需要用到多媒体,便于学生理解民族精神。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抛砖引玉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积极探究掌握新知,30分钟、情感共鸣升华新知、3分钟、布置作业拓展转化,2分钟。

那么,我们先来看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能量北京》flash,短片展现的是北京奥运会运动图标,看完后让学生谈自己想到了什么。

导课设计的依据: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奥运会,想到了奥运健儿,奥运精神,进尔过渡到民族精神。从学生熟悉的、引以为傲的奥运会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对学习本课感兴趣。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学生对民族精神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积极探究掌握新知。帮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多的认识。

小学品德说课稿

《我的兴趣爱好》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我们在成长》中的第一课,本单元阐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交往能力的培养,本课则着重于引导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它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知识,提高本领,发展智力,都是有好处的。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锻炼毅力,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但是,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和心理上的一些变化,三年级学生对接触到的更多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比较缺乏选择能力,对兴趣爱好的选择还处于从不稳定性向稳定性过渡的阶段。实际生活中,学生真正爱好的活动范围并不广泛,有局限性。所以根据这个现状,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本课教育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健康的兴趣爱好,如何培养兴趣爱好,以及了解这些兴趣爱好对人成长的意义。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定的。

认知目标:

1、知道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2、知道兴趣爱好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有利于自己成长的活动产生兴趣,并愿意持之以恒地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

行为目标:

1、能选择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

2、能用自己的兴趣爱好为集体服务。

在本课中,我采取一系列适当的方法与手段去引导学生自身去参与、体验、感悟,只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意识和情感,才能转化为外在的正确的道德行为。

1、媒体教学法。

运用这种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出示直观形象的物品,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故事讨论、案例辨析、爱好展示等环节运用多媒体形、声、色的渲染,还有展示的学生作品,使得学生自然受到吸引,产生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意境。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展示给学生的场景是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在课始,采用我校武术班学生练武的一组镜头引出课题,这也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感染和启发。在案例辨析中,我创设几个模拟情景,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充当评判,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得到了主动的发展。

比较多地采用小组成员间进行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方式为他们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可以自主探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1.情境导入初步体验。

儿童认识事物,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易受形象感染,使用情境导入,能迅速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引发道德感性认识。

在上课开始时,先多媒体展示我校武术班学生晨练的几组镜头,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来。然后又出示这些图,让学生交流自己参加过哪些兴趣小组活动或自己的兴趣爱好,以此将兴趣活动初步分类,展现兴趣爱好的多样性。营造了这样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能很好地使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故事讨论明白意义。

出示文中故事《围棋迷——昊昊》的插图,同时播录音故事。在讲故事前,出示两个问题:

1、昊昊的兴趣爱好是不是健康的?为什么?

2、昊昊是怎样坚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取得成功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就有一定的教育导向性。要求学生听完故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然后由这个事例引申到学生实际,提出:你觉得有益的兴趣爱好会对你有什么好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走向学生中间,参与他们的交流,做到有所准备。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位学生代表从不同种类的兴趣爱好来阐述“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培养兴趣爱好要持之以恒”这两点。此时,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培养兴趣爱好要持之以恒。这样,本课的认知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3.辩论分析加深认识识。

开设小论坛,让学生就教师出示的两种情况进行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已有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检验其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由此,学生通过判断分析来选择有益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接着,教师展示学校及教室环境布置的图片、书法作品、板报等画面,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能为班级服务,为学校争光,从中能得到更多的快乐。

4.情境体验深化理解。

学生受到正面榜样的感染,知道了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人的成长,学会正确选择有益的兴趣爱好。但在实际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有来自主观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我根据文中以及来自学生实际的四个小故事创设四个情境,由每个小小组选择一个参与角色表演,通过演一演、评一评,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5.结合实际指导行为。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快板与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展示班级学生在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这会使学生感官受到一定的触动的同时,内心也受到震撼,因为现实中身边的榜样对学生更富有感染力。然后让学生说说今后如何培养自己健康的兴趣爱好,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体验与感悟,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回答,道德意识得到了强化。接着,出示儿歌《兴趣爱好》,既起到了归纳知识点的作用,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6.课外延伸知行统一。

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名人培养兴趣爱好的故事,以榜样来激励学生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兴趣伴我成长”的队会活动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对学生来说是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也会对他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

教学的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认知与体验感悟,在课外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强化,真正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小学品德说课稿

《我的岗位》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二课的教材,即第四单元第一课。《品德与社会》学科提倡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引入,关注学生的生活事件,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想学生所想,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知识,丰富体验,特别是在教育内容上有所拓展。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还要落实"两纲"要求,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融入日常的教育活动之中。这要求教师要善于发掘和运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各种生动典型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的岗位》这一课正强调了学习活动的实践性,而且与班主任的班务工作是密切联系的,二年级下班级已经开始培养班级小朋友的劳动能力了,为了让学生在集体意识的基础上有各种岗位的体验,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更注重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潜能,因此把寻找岗位与培养学生劳动意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观察交流发现,班中许多学生虽然已经有一个服务岗位,但是岗位意识并不明确,职责意识不清楚,甚至连寻找岗位的目的也存有偏差;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实际服务岗位,所以对于集体的事情抱有不闻不问,事不关己的态度,缺少责任意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孩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通过了解岗位的作用,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培养责任意识与主人翁意识。

我们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集体的事是大家的事,人人都有责任;。

2、能在集体中寻找为大家服务的岗位,并且尽心尽力去做好。

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岗位的概念还是停留在有个与众不同的名称这个表面上,所以,我们利用救灾志愿者的故事图片来引出岗位的概念。岗位的概念清楚了,就让学生明确寻找岗位的目的。在课前了解学生现状时发现,的确有部分学生找岗位的目的有所偏差,有的是为同学服务,而有的是为了管别人,有的是感到很神气等,所以,课中先组织大家讨论,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出三种意见,这也是教材上所出现的,在此基础上再次组织学生讨论,缩小了讨论范围,使讨论的目的更明确。可是怎样化抽象的书面语为实际的理解,我们组织已经有岗位的学生来谈谈他们在岗位上是怎么做的,有介绍自己,有介绍同伴在已有岗位上工作中的闪光点。我们尝试引导学生来寻找岗位,在学生寻找的过程中,更加直接地体会岗位责任意识。

针对低年级学生处于知识能力接受的起步阶段,多角度地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运用各种手段,如有岗位的同学自我介绍他们在岗位上是如何做的;在班上增设岗位;举行岗位竞聘会以及写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更好地将文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所知。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延伸,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巩固,在实践中认知,在实践中延伸拓展。

本篇课文,我们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设计为六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人树立榜样,理解什么是岗位。

活动二:让学生明白集体的事应由大家一起做,让学生了解如何寻找岗位。通过讨论知道了什么才是班级中的岗位,通过现场生生互动了解到寻找岗位的目的,应该说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因此自然引出班级学生对岗位的真实看法,结合教材中"聪明豆"栏目归纳出几条不同意见,再组织学生针对这些想法展开讨论,从而明确寻找岗位的真正意义。

活动三:联系实际,让已经有岗位的学生谈谈他们是怎么做的。教师先让学生来了解现有岗位的职责,体验到集体的事情要靠大家一起做。通过夸夸小伙伴,可以更坚定为大家服务的热情,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活动四:结合班级情况,献计献策解决遇到的困难。结合岗位明确责任,知道集体事情大家做。因为班级中现有的岗位有限,而且有的孩子已经在岗位上做了一段时间,在岗位上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从培养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出发,让同学帮忙想办法解决困难。

活动五:联系实际,在班中增设岗位,开展竞聘活动。引导学生寻找岗位,明确职责组织竞聘。集体的事情大家一起做,因此发动学生们一起来寻找班级中的岗位,并来制定出岗位职责,然后找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激发自主意识,在竞聘中进行能力培养。我们在学生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中,以境生情,以情促行,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绪体验,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

活动六:总结谈话,激发情感指导行为。并不是课结束了,岗位就定了,因此将岗位的竞聘与课后的延伸结合起来,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机制。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本课教学中,我们注意贯彻二期课改所提倡的新理念: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和建构。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了媒体,小组的讨论明理,实际困难的解决,岗位的竞聘和表达心愿等形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参与能力,特别是在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合作意识。

学生十分重视老师对他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认可应该是意义最为深远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亲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目的的实现。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外,还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关系是人格上的平等和心灵上的平等。在献计献策,解决困难板块中,黄芳老师并没有直接指出班上存在的问题,也没有直接派学生做这做那,而是让学生讨论在具体的岗位上遇到了什么困难,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去解决。这样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积极活动的宽松情境,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这种平等关系是人格上的平等和心灵上的平等。

课堂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形式,比老师单一的说教更能让学生接受,更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把使学生难以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而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对岗位有不同理解,怎样寻找岗位以及寻找岗位的目的引导,通过多媒体制作后的形象演示,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让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形象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触景生情,产生情感。此类情境包括校园,教室的环境布置,教材及其它媒体展现的情景,教师的表情动作,语言声调等创设的氛围等等,使孩子们引起情感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在课的结尾部分,老师自制了一棵行动树,让学生把自己选择的岗位以及自己的心愿挂在树上,让这棵美丽的行动树见证我们(学生)的行动,同时老师相信每个小朋友都会时刻牢记自己的岗位,记住自己的'责任,尽心尽力为大家服务。最后送一首儿歌给学生"一个岗位,一份责任,时刻记住同学的信任,服务热情,工作认真,我们都是集体的主人",结束整堂课。在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学生热爱班级这个家,都愿意为这个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都愿意为班级,同学服务。岗位责任的认同只有同道德情感相结合,才能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把握学生"道德情感"的脉搏,"以情动情,以情育人",才能使品德教学焕发蓬勃的生机。

思想品德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

下面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认识: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三个方面来谈。

首先,来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框题: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本框在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精神。因此本框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的学习也为学习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起到了铺垫作用。由此可见,这两个单元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建设的今天,就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课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谈完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再分析一下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我把这个目标放在第一位,然后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我们先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来看能力目标:

1能体会出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2具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最后是知识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知道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据: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在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依据: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严重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主义的影响,爱国主义已成为口头的摆设,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所在,化知为行,以知导行,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要靠他们传承,自觉用行动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以上就是我关于对教材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我先来谈教法:

(一)教法。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为落实新课改精神,同时结合本课内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1、演示法。

民族精神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它又寓于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之中。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等教学资源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情境法。

教师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3、活动法: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设计的宗旨分别是: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以及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谈完了教法的运用,我再来谈一谈与之相应的学法的引导:

(二)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评法。

以上就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其运用过程中要凭借一定的媒介和材料。那么,我来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具。

多媒体。

在呈现图片和播放视频的时候需要用到多媒体,便于学生理解民族精神。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抛砖引玉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积极探究掌握新知,30分钟、情感共鸣升华新知、3分钟、布置作业拓展转化,2分钟。

那么,我们先来看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能量北京》flash,短片展现的是北京奥运会运动图标,看完后让学生谈自己想到了什么。

导课设计的依据: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奥运会,想到了奥运健儿,奥运精神,进尔过渡到民族精神。从学生熟悉的、引以为傲的奥运会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对学习本课感兴趣。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学生对民族精神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积极探究掌握新知。帮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多的认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