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大学培养方案(通用14篇)

时间:2023-12-17 19:41:04 作者:梦幻泡

通过撰写计划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顺思路、明确目标,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如果你想了解如何编写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计划书,可以参考以下范文。

大学学前教育培养方案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外各种不良思想的渗透日趋严重。为传承中国优良传统、巩固中国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势在必行。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对学前儿童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一阶段价值观的形成对学前儿童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针对学前儿童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前儿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冶的个人品格,做到从小处、细处、实处下功夫,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学前儿童不明白爱国的深刻道理,必须根据其年龄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并开展熏陶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前儿童的爱国情感。一是要巧妙利用环境布置培养学期儿童的爱国情感。幼儿园是学前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在环境中创设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可以有效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灵熏陶。比如,可以在幼儿园墙壁的醒目位置张贴祖国和家乡的巨幅地图,也可以张贴祖国的名胜古迹图片,还可以张贴著名历史人物的画像,这样让孩子们多接触、多了解,可以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自然而然地产生爱国热情;二是要利用祖国传统节日培养学前儿童的爱国情感。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气氛,让孩子们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得到耳濡目染的爱国教育。

从小进行敬业精神的培养可以为其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一是培养学前儿童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要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增强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可以组织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安排他们打扫班级地面、桌面、书柜的卫生,自主取放、整理班级内的图书和玩具,并定期进行评比,对表现好的孩子给予奖励。也可以带领孩子组成各种劳动兴趣小组,让孩子体验劳动的乐趣,逐渐形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还可以经常带领孩子们去附近的工厂、企业、养殖场等劳动场所参观,让孩子们明白劳动的艰辛与光荣,使他们从小树立起爱岗敬业的意识;二是要培养学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要训练孩子独自穿衣、叠被、刷牙、洗脸、吃饭等,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还要要求家长安排孩子适当参与洗碗、打扫卫生、择菜等家务劳动,并及时通过家长会进行沟通、交流,对表现好的孩子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这既能够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使其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更能够使其明白劳动的伟大与光荣,使其懂得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要从小培养学前儿童的诚实守信品德,使其在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陪伴下健康成长。一是要为学前儿童营造诚信氛围。良好的品德始于良好的习惯。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讲诚信的良好环境,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得到浸润和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幼儿园可以通过设置诚信教育冶长廊、布置诚信教育冶宣传橱窗、开辟诚信教育冶专栏等多种图文并茂的宣传方式,向孩子们展示古今中外名人的诚信故事,以及蕴含诚信内容的儿歌、古诗文等,使整个幼儿园形成人人知诚信冶人人讲诚信冶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诚信的良好品德。二是要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前儿童的诚信动力。在家园共育活动中,教师和家长要发挥榜样的力量,从言行举止和思想品质上,为孩子们树立起诚实、正直、守信、充满爱心的榜样,使孩子们得到诚信的正面熏陶,并使其自然而然地将诚信落实到日常生活言行中。

友善待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和行为准则。因此,应当从小培养学前儿童的友好善良品德。一是要教育学前儿童懂得感恩。要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教育之中,要让孩子们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去尝试着爱别人。在家园共用中,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开展感恩教育,要使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懂得对他人表达感谢,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做到谦让,等等。二是要鼓励孩子帮助他人、团结互助。要教育孩子主动关心他人,并在孩子间建立互助互爱的关系。要教育孩子当父母、老师、小伙伴生病或需要帮助时,主动问候和关心,并伸出援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要教育孩子们养成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当小伙伴摔倒时,主动去拉起来,当玩玩具时,主动谦让,不互相争强,等等。这样孩子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帮助他人后带来的快乐,而且可以养成友善的良好品格。

三峡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毕业研究生应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成为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在医学领域里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高年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动态;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基本年限为3年。优秀研究生最多可提前一年毕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三、研究方向

1、普通外科:普外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包括:肝癌的综合性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基础研究;胰腺、胆管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实验研究;微创技术在普外领域的应用,如腹腔镜、十二指肠纤维镜、纤维胆道镜三镜联合微创治疗胆道疾病;消化道肿瘤及甲状腺癌、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药物治疗的新措施。

2、胸外科:胸外科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方向在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以及体外循环肺保护、肺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3、泌尿外科:男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从功能因素、环境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各方面探讨不育的机制,开发治疗男性不育症和男子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药物;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微创技术在泌尿外科的临床研究。

4、神经外科:主要方向是神经系统肿瘤及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5、骨外科: 骨肿瘤、创伤、骨疾病、整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6、头颈外科:主要研究方向为鼻咽癌、喉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变应性鼻炎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研究与腭咽成形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7、颌面外科:颌面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8、麻醉科:体外循环、器官移植麻醉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四、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计划表)

五、毕业学分要求

硕士生课程分为学位课、选修课、补修课三类。

硕士生应按照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完个人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

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训练1学分。

硕士生课程成绩60分及以上为及格,学位课程平均成绩必须达到75分及以上。少数跨学科(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需补修至少2门本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补修课不记学分,但要求合格。

六、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以后,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研究生综合考核工作至迟在第四学期内完成。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申请硕士专业学位者在进行第一阶段临床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临床科研能力训练。具体要求: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学会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结合临床实际,要求硕士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并以三峡大学名义在公开刊物上至少发表1篇论文。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不能占用临床能力训练时间,全脱产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含论文撰写)。 第一外国语是英语的研究生,英语必须达到学校的要求方可毕业。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尽从高起点、新视角、前沿性的要求出发,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理论或应用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2、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立论依据、课题研究内容、预期目标或成果、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生本人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资料查阅及工作基础。如条件成熟,也可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前进行。

3、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要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导师组要根据硕士生论文开题情况,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需在论文作者申请答辩前三个月完成,否则学校将不受理其答辩申请。

4、创新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新见解或新内容。论文应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论文要求概念清晰,论据可靠,分析严谨,数据真实,文字通畅。论文字数不少于两万字,中、英文摘要1000字左右,并附参考文献及书目。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教学实践的工作量相当于一个助教一学期工作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由导师负责指导并安排,由各系部出具相应证明。

临床实践时间及内容由导师负责设计及安排。

第一外国语是英语的研究生,英语必须达到学校的要求方可毕业。

在校硕士研究生中学术活动的要求为,在校期间参加学术活动20次以上,其中每学年不得少于6次,在校期间本人做学术报告不得少于1次;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至少参加6次。

实践训练环节,形式主要包含:

1、科技竞赛:完整的参加各种校级及以上级别的科技竞赛者,由竞赛组织者出具相应

的证明,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认定1个实践学分。

2、社会调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调查,提交完整的调查报告,由相应的组织者或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教学秘书认定1个实践学分。

九、培养方式

培养硕士研究生采取导师负责制,同时发挥科室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的作用。具体培养方法如下:

1、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填写《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2、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临床能力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科室指导小组或课题组主要职责是负责临床能力训练的指导和考核,在研究生在论文工作期间,研究生应在指导小组或课题组内定期汇报本阶段的论文工作情况,指导小组及课题组成员就科研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下一步的计划等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使科研工作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进行,论文工作结束时需作好工作汇报方可撰写论文。工作汇报须有详细纪录。

3、学生除了选修本专业课程中的选修课程外,还可根据导师的要求或个人意愿,选修我校其它年级、其它院(系)所开设的研究生课程。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14.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外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培养方案审批表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江汉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

1、会计学(accounting)

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八、专业主要实验

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九、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第二学年暑期、第三学年暑期以及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分别进行个案分析、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整个实习和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0周。

十、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了有力而稳健地推动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对制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修订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入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响应国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关于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理应党字【2015】11号)的文件要求,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我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实、四会、四不唯”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个性发展

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推进学分制管理。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辅修第二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

(三)进行模块化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学院“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保证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列出的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每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精心设计、重组优化,在目标能力和素质明确的基础上梳理教学内容和方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坚持产学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养方案的制定,按本科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

(五)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改革

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不同与以往教学体系建构往往以课程为基本单元。这就要求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从简单的获得知识为中心目标转变为应用知识获得能力为中心目标。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课题式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下,推动反转课堂及校园mooc建设,在不减少专业总学分的情况下,降低课堂讲授的学时,留出时间用于在教师的指导、辅导或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研习),从以单纯教师讲授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研讨式、合作式、问题式、课题式等教学方式为主的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要认真组织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模块内理论、实践、课外学习的内容、任务、安排及考核要求,并加强指导与辅导,切实保证教学效果。

(六)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法艺经管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含课程内实验、实践和单设实验课、独立实践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理工类专业不少于35%。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及设置要求

(一)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框架

1、培养目标

2、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

3、学制与学位

4、毕业学分要求

5、主干学科与核心模块

6、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

7、教学进程安排

8、主要模块关系结构图

9、核心模块描述

(二)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

1、学分控制

1.1学制、学分、学时、教学周安排:

1.1.1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1.1.2学分:总学分要求设定在175至185之间,原则上不得突破185学分。

1.1.3学时:文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为2200学时以内,周学时18—22;理工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2400以内,周学时20—24。每学时按45分钟计算。

1.1.4计划总周数:198周。(入学教学、毕业教育各1周;教学周160周左右,包括军事训练模块2周;寒暑假共34周左右;第八学期原则上不安排纯理论模块的教学)

1.2 学分计算依据:

1.2.1模块中的纯理论教学原则上每16学时记1学分;

1.2.2模块中的实验教学及室外体育模块原则上32学时记1学分;

1.2.3模块中的实习、课设1周记1学分。

2、模块

2.1 模块设置

根据“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四个宏观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

意见的基础上设置。

专业必修模块:通过该模块向学生传授专业必备内容,所有决定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本模块的学习。该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技术基础、专业课程等中微观模块,该模块由各系组织各教研室设置。

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提供了与专业相对应的附加的多样性内容,它为学生在所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该模块主要包含本专业不同方向知识体系的课程,通过若干中微观选修模块来体现,由各专业教研室设置。

公共选修模块:该模块为拓展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而设置,提供更为宽泛的中微观选修模块。它们不属于某一各特定专业,可被称为跨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学分获得方式更加灵活,模块修习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理论+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

2.2 模块的大小

模块的大小用学分表示,原则上模块学分应在3-6学分。毕业设计模块作为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综合型考察,学分统一设置为10。统一宏观模块内微观模块的大小应尽可能统一,且一个模块的教学应在一个学期内结束。

2.3 模块的编码

模块的编码共六位,由开出系编码。为区别与现在系统内的课程,所有模块第一位均设置为m;第二、三位是模块开出系代码,本部分仍沿用青果系统中的系部代码;第四、五、六为模块编码,本部分由各系自行编制。

2.4 模块的描述

四、具体要求

(一)内容要求

模块化教学体系是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而构建的“模块”体系。“模块”作为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小教学单位,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具有可重组、非重复、连贯和递进等特性。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能力单元设置,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由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来支撑。模块可定性(教学内容)和定量(学分、学量)描述。模块描述包括模块名称、模块编号、模块类型、适用专业、教学目标、预备知识、负责人、执行学期、周学时、学分、学量、考核方式等内容。

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应遵循“四维依据”:一是以用人单位对岗位群从业者素质的现实需要为依据;二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技能需要为依据;三是以学生入学文化水平起点和学习能力特点为依据;四是以学科专业特点为依据。

1.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一个专业所有的专业课都应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出现一个专业只有3-5 个课程模块,其余专业课不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现象。

2.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即可获得一项专业能力或专业知识。

3.模块内容依据职业岗位群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

4.强调专业能力培养,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组织教学内容。

5.每个模块的内容讲究“必须、实用、够用”,针对性强。要通过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删除与职业能力无关的理论知识、强化与应用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加与应用能力有关的实验实训实践内容来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

6.课程模块要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

7.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每个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

8.课程模块的建设,必须始终贯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想。

(二)时间要求

1、2015年8月至9月

2、2015年9月至12月

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在前期模块化改革方案调研的基础上,与各专业教研室充分沟通、认真酝酿,形成契合职业发展需求,贴近专业发展方向,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符合个性化培养思路的改革方案。

同时,各系部各教研室充分研讨、科学谋划:如何建构整个培养

体系,理顺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如何以能力为单位科学设置模块大小、编排模块内容;模块的考核等问题;最终形成培养方案初稿。

3、2016年1月

学院进行初稿验收。各系就初稿培养理念、教育改革思路、模块设计(目的、方式、作用、对象、相互衔接等)进行汇报。经过执行性论证,跨专业、跨系开设模块的系际磨合,各系对初稿进行完善。

教务办公室

2015.7

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

1、会计学(accounting)

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八、专业主要实验

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九、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第二学年暑期、第三学年暑期以及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分别进

行个案分析、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整个实习和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0周。

十、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所有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成绩合格、毕业论文达到合格要求,遵纪守法,英语通过全国大学英语考试(cet)四级(其他外语语种参照执行),将准予毕业。其他毕业要求参照学校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规定。

会计学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云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化与管理:主要为提高各领域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员具备扎实的信息化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信息化规划建设、系统评估和组织管理软件工程项目的能力,为各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打造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端人才。

招生对象:具有学士学位或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在职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原所学专业和年龄不限。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

金融信息工程方向培养方案

主要培养在金融保险机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信息技术工作,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政府与企业的金融信息管理问题及金融保险业经营管理问题,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能胜任政府、企业金融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与决策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招生对象:

银行里中高层管理人员。金融机构管理人员。政府部门管理人员 。

会计信息化及管理方向培养方案

主要培养全面掌握会计信息化及其管理的理论、方法、内容和主要工作模式,熟悉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技术与方法发现和解决会计信息化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懂现代会计与财务,又懂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招生对象:

1、企业财务总监、会计管理人员;2、银行系统管理人员;

3、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人员及负责管理财务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 培养计划:

财政税务信息化方向培养方案

为中国未来的学者、经济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事业成功的跳板。财政税务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是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分析手段及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较强的中英文沟通能力。 招生对象:

1、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工作人员、公务员、其它管理人员

教育现代化管理方向培养方案

旨在培养具有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经济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的高级人才,使其具备扎实的教育管理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教育管理研究与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之能胜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各类学校的中高级管理工作。

招生对象:学校校长、管理人员,教师,教育部部门管理人员

土木工程信息化方向培养方案

为工矿企业、工程建设单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本单位、本企业服务。

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风工程、地质工程。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国际视野,具有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的知识结构,接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及相关专业管理工作、能够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领域进行决策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木工程及其他必要的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全面系统地接受科学思维、系统思维、管理思维、人文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基本训练,具备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熟悉必要的其他工程技术知识;

3. 掌握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

5. 具备对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进行读、写、译的基本能力;

6. 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8. 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二、学分要求及分配

云南大学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读学分分布表

毕业总学分:153分;副修:35分;双学位:60分。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按计划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专业基本信息

(五)专业“阅读计划”书目:

[1]成功的项目管理,杰克·吉多,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第4版。 [2]房地产估价,柴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第6版。 [3]房地产开发,刘洪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第3版。 [4]工程经济学,黄渝祥,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第3版。

[5]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6]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案例分析,郑超、王守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云南大学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7]fidic合同条件应用实务,田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第2版。 [8]中国建设工程法律评论,孙巍,法律出版社,2015。 [9]项目融资原理与实务,耶斯考比,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0]国际工程承包,何伯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第2版。

五、主要实践环节

(一)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认识实习、科研规范训练、工程测量实训、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工程估价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 (二)主要专业实验:

工程制图实验、cad软件与应用、工程力学实验、工程材料实验、工程测量实验、工程结构实验、bim原理与应用、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造价软件应用。

2. 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16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程23学分

注: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

(三)专业课程73学分

1. 专业核心(必修)课程41学分

注: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由任课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评定成绩。

2. 专业选修课程20学分(至少选修5个实验或实训学分)

注:理方向选修课程。

(2)同一奖项的获奖者只能在课外研学(1)或课外研学(2)中得到一次学分,每个学生最多可以通过竞赛获奖得到2分专业选修学分。

(3)专业选修课均为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含随堂考)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评定成绩。

3. 综合实践12学分

注: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由任课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评定成绩。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以及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图像处理、游戏开发、动画制作等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数字媒体软件开发能力、熟悉现代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术、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素养、良好的团队能力和职业道德、较强的中、英文交流能力;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数字媒体市场的基本运作规律;能够在数字媒体技术或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技术支持、配置、管理、营销、以及数字媒体软件的使用与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设置学科基础课、文学艺术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专业技能训练等模块。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的工程和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设计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2. 掌握数字媒体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6.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7. 熟悉国-家-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三、学分要求及分配

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160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公共必修课34学分,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22学分;学科基础课48学分;专业核心课30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综合实践11学分。

四、主干学科

数字媒体技术。

五、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1、2)、大学物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多媒体技术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工程数学、艺术概论、计算机网络原理、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数据库系统、专业英语阅读与交流(1、2)、专业英语听力、专业英语写作、游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java多媒体程序设计、游戏引擎设计、多媒体信息安全。

六、主要专业实验

综合技能实践、系统设计与实现(1、2)、大学物理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多媒体技术原理实验、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实验、java多媒体程序设计实验。

七、修业年限

四年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介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于201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以及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图像处理、游戏开发、动画制作等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数字媒体软件开发能力;熟悉现代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术、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素养、良好的团队能力和职业道德、较强的中、英文交流能力;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数字媒体市场的基本运作规律;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设计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艺术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多媒体技术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原理、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设计、专业英语,专业实训,计算机图形学、java多媒体程序设计、网络游戏设计技术等。学制四年,毕业设计通过答辩,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颁发云南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证书,符合学位管理要求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毕业生将主要在数字媒体技术或者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技术支持、配置、管理、营销、以及数字媒体软件的使用与培训等方面的工作;适合在以计算机游戏软件开发、动画、音视频及影像处理、创意等数字媒体为主旨的教学、科研、产业等机构服务。

天津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天津大学学生社团骨干培训班是天津大学团委贯彻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天津大学新袖班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特色品牌活动“青年领袖特训营”,旨在培养校级学生社团骨干,使其成为 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

本青年领袖特训营为期三周,将集中围绕“领袖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主题开展理论课程、主题论坛、高校交流、素质拓展、团队辅导、主题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旨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干部领导力,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激励大学生树立新时代青年领袖的理想和抱负。同时让学生骨干在理论课程中学习成长提升内生力;在主题论坛中审时度势提升思想力;在交流学习中识才育才提升感召力;在实践活动中沟通激励提升行动力。

同时新袖班的特训营培训作为课外教育课程化的一门课程(《社团建设与管理》),成绩合格可获得2学分。

二.培训内容

小班管理,每班约25人,指定一名班长,一名团支书,由他们组织本班学员完成班级组建、理论学习、交流学习、实践活动、结业汇报等培训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一) 理论学习

本期新袖班将采取集中课程、主题论坛两种方式进行。

1.集中课程

开设3节理论课程,拟定由学校领导、知名专家、优秀教师讲座授课,同时采取选课方式,每位学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选课,且听课次数不少于2次。

2.主题论坛

本期新袖班将开设一个主题论坛。论坛将分为分论坛和总论坛,分论坛时每班将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论坛主题展开讨论。主论坛将在分论坛之后进行汇总,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主讲人总结发言,并围绕论坛主题给出指导性建议。

学员在总论坛结束后一天内提交笔记,主题论坛旨在提升学员独立思考与流利表达的能力。

论坛主题:职能类社团的发展与新校区建设

参考议题:

(1)职能类社团的定位和发展

(3)新老校区社团活动活动怎样联合开展

(二)交流学习

本期学生社团骨干培训班采取班级间交流、读书分享、学校间交流等形式开展交流学习活动。

1. 班级间交流

作为课外学习的一部分,利用课外学习教材开展互动学习,完成读书笔记、简报撰写并进行自主交流,增进学员之间的友谊,促进各社团间的交流合作。

2.读书分享活动

班级与班级间不定期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分享活动前由班长指定分享书籍,学员就这本书的内容或读后感悟进行分享交流。每个班级要求至少举办2次读书分享活动,每个学员至少参加一次,并在分享活动后撰写分享感悟,以班级为单位上交。

3.学校间交流

学校将组织社团骨干外出与其他高校的社团骨干进行为期一天的学习交流。在此期间,将由对方学校组织进行名师讲座、主题论坛等活动,不仅能开拓本校社团骨干的视野,增长见识,也有利于高校间更密切的交流和更进一步的合作。

(三)实践活动

1.主题实践

(1)实践概述

实践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分别于两周内完成包括活动筹划、准备、实施的全部内容,让理论知识迅速转化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领悟和完善理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每个班级需在开班一周内上交《天津大学求实团校第六期新袖班实践活动申报表》。实践活动结束后,需以班级为单位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报告(需另附纸张),且需要在报告中注明个人分工,需要引用到数字的必须注明数字来源,实践报告不得抄袭。

(2)实践主题:我和天大的故事

2015年我校将迎来120年华诞。为积极营造更浓郁的校园氛围,传承天津大学深厚的人文精神,表达广大师生员工及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感情,第六期新袖班拟办“我和天大的'故事“实践活动,通过发掘在北洋园内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让更多人重拾那些难忘的记忆,在小小的细节中,在娓娓道来的故事里,发现天大人普世的、恒久的价值。

2.素质拓展

素质拓展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培养方式,它可以让队员在一个积极活跃的气氛中充分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提高团队意识,增强综合素质。素质拓展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本次素质拓展拟提升学生骨干领导力为主题。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学生骨干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让学生骨干在素质拓展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领导能力。

3.团队辅导

邀请专业老师,以提升领导能力为主题。 (四)结业报告

1.《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史蒂芬柯维(中国青年出版社) 2.《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作者:彼得圣吉(中信出版社) 3.《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新模式与工作实践及创新实用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4.《卡耐基:演讲与口才》作者:戴尔卡耐基(中国城市出版社) 5.《做最好的自己》作者:李开复(人民出版社) 附件:

天津大学第六期新袖班日程安排

青岛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制(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校现已拥有7个博士点,5个硕士一级学科及49个硕士点,为了规范我校攻读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拓宽研究生培养口径,推进学科建设,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在全校组织制(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和二十一世纪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研办〔1998〕1号文),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就我校攻读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以下具体实施意见。

一、制(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原则

1、 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所遵循的学科、专业划分及名称,以教育部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为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为依据,本次制(修)订工作的重点是统筹安排硕士、博士两个培养阶段,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2、 培养方案应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研究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并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定要贯彻革新、开放、规范、和相对稳定的观点。方案的制订(课程结构)要有前瞻性,按照研究生教育的主流和发展趋势考虑问题,课程的名称和内容要体现和反映最新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要求,摒弃那些内容陈旧的课程。要根据学科专业需要设定课程结构,而不能依据现有导师队伍设置课程。

3、 制订以创新为核心的博士生培养方案。要努力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博士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博士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4、 为使研究生培养做到宽口径、厚基础,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具有硕士

一级学科的学科专业应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并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充分体现“整合”的精神。一级学科不是二级学科的简单归并与组合,而是学科整体的优化与有机综合。其他学科专业基于二级学科制定,为适应培养的宽口径,鼓励按学科群制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为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回旋空间,建设适应面较宽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使研究生的培养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可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及学位论文选题等进行不同的安排。

5、 学科的研究方向是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直接影响学科建设的方向和研究生的培养。因此,各学科在设置研究方向时,应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紧密联系本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同时又能促进新型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不宜过细过窄,不宜多变。应以最优方式把学科的优势及特点充分表现出来。既有稳定的、长远的研究方向,又有反映新学科、新技术的内容,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科的特色及发展方向。

6、 为了培养研究生发现、吸收、处理和运用信息能力,要求各学科应在培养方案中列出研究生必读或选读的学术经典著作书目、重要学术期刊名称和重要的互联网网址。

二、培养方案具体内容

(一) 学科、专业简介

我校该学科或学科专业发展简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作用、意义及与相邻学科的联系;该学科专业学术地位、特色与优势、人才培育、学术交流、科研设备图书资料条件、师资队伍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等情况。

(二) 培养目标

该学科在思想品德、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独立工作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博士生、硕士生培养提出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教育,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方向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不仅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

知识,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要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

(2)努力把握本学科发展趋势,使研究生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

博士点须有3~6个稳定且成果较丰富的研究方向,硕士点须有3~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博士点、硕士点的研究方向都应构成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较合理的学术梯队。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生的学制为2~3年,其中课程学习一般为1.5学期,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博士生的学制为3~4年,课程学习不多于1年,论文工作不少于2年;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研究生提前或延期毕业。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

(五)课程设置原则

1、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应科学化、规范化,力求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达到“博”与“专”的统一。

(2)所设课程应反映本学科、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及 学科前沿知识;

(4)课程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有较大的覆盖面,并具有前沿性、前瞻性;

(10)任何一级的课程体系都应分成两部分考虑,一部分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这是教育工作者应予“制订”的;另一部分应是学生自由选择的部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不同,所需要的知识就不同,这里教师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应给出一定比例让学生去自由选择。

(五)学分要求

1、博士生

总学分:课程应完成10~14学分的课程学习,其中学位课程8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2、硕士生

各科成绩经考试合格给予相应学分。计算学分的原则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每16学时为1学分;以实验为主的课程每32学时1学分;第一外国语:公共基础课程36学时/学分,专业英语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按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学分计算。

3、硕士生课程分学位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三类。

总学分:理、工等学科为28~3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人文社科

为32~36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22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1)学位课程,其中公共课程:

理、工科:

人文社科:

政治理论课程4学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3学分,科学社会主义1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含专业英语2学分)

公共课课程要求根据教育部有关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学位基础课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基础理论的主要课程,其中至少有一门按一级学科(或学科群)设置,以使本一级学科或学科群中不同专业及层次的研究生,或统一安排、或有所侧重的选择课程。

学位专业课是本专业范围内拓宽基础理论,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系统专门知识(特别是本专业经多年积累而形成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成果)的基本课程。原则上应按二级学科的要求开设。

(2)选修课程

选修课指的是提供给研究生选修的拓宽知识面的课程,或跨学科、相关学科、交叉学科课程,或在导师指定下选修的其他课程。选修课的种类应丰富多样。

(3)研究环节:

文献阅读1学分;开题报告1学分。

学术报告1学分:硕士生在读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修满1学分。 学术讲座可以是以下几种形式:各学院开设的硕士生学术讲座课程;各学院开设的博士研究生学术讲座课程;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国内外学者专家来我校的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

听取的学术讲座次数不应少于3次,结束后递交正文不少于4000字的心得体会报告,内容可以是综述性的,也可以是就某一个学术讲座专题的讨论。

应届统招硕士生需要有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环节,并可计入1学分。 实践环节可采取教学实践(课程辅导、辅导实验)、科研实践(指导课程设计或毕业论文等)、专业实习、文献阅读、参加工程项目的实践等多种形式。

发表论文1学分:达到学校规定的最低要求即得1学分,每超10分折算1学分。

学位论文10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盲评者获10学分。

由(教研室或研究室)导师(指导小组)组织安排。导师(指导小组)对其效果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评定成绩并作为必修内容记入1学分。

4、对于跨学科、跨专业考入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在招生考试时已被认为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有某些缺陷、需要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硕士研究生,各学科老师或导师应要求他们以旁听形式补修有关基础课程或其它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是本科课程,并需要进行考试或考核,但一律不记学分。

5、外国语学习要求

我校第一外国语为英语;学位课考试合格可取得学分,具体执行按《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外国语学习的暂行管理办法》执行。

(六)、课程教学

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硕士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部分,每个专业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做到至少有一门专业课用外语讲授。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修满最低限度要求的学分,方能进入中期考核。

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及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分考试与考查,除博士生政治外,学位公共课一律进行闭卷考试。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采取闭、开卷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式。

(七)、论文的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体现。研究内容应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或是学科前沿、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前沿性和科学性。

(八)研究生必读或选读的本学科学术经典著作书目、重要学术期刊名称及重要互联网网址:

初入大学怎么加社团_初入大学随笔

对于大一的学习,一般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注重学习重点与方向的定位与把握,培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一门心思地去学习,不能只满足于60分万岁。我认为方法、时间和心态是大学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学习方法的要求上,比起中学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要想真正学到知识,除了端正自身态度外,还要适应大学的教学规律,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可以设想自己在这一学期内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掌握怎样的知识结构、培养哪几种能力等。

其中提高自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把知识学通学活,这就需要把握住几个主要环节:预习、听课、复习总结、作业。预习可以把握听课主动权,知识不完全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而上课专注听讲、及时完成作业则有助于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时间安排方面,除了上课、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外,其余的时间机动性很大,大学生活越丰富多彩,时间分割的就越细,适当利用零散时间充实自己,把劲儿使在刀刃上,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再就是心态方面。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习以外的其它因素,如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等,这些都影响着一个人的心境。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如团日活动,校园文化节系列活动等等,以一种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对一个人的工作与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

以上是我个人对大学学习与生活的一些看法,很荣幸能与大家分享,愿学弟学妹的大学生活过得精彩、充实!

同学们青春洋溢的自我介绍仿佛还在耳边。但是当我看到又一批踌躇满志,迎接大学新生活的交大学子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紧张而充实的大一生活真的就那么离我而去了。我迎来了崭新的大二生活,回顾大一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大学里的时间如果不抓紧又是那么容易失去。

最难适应的是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在大学里,不再会有人像在高中一样敦促你学习,除了你自己以外也没有人能够帮助你,结束了灌输式的学习方式,我有了完全自由的学习时间。然而刚一开始我还是难以适应。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的,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还是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现在我已经能够很好的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在做任何行动之前都会做好计划,用严谨的时间表来控制行动。这样我的学习才慢慢走上正轨。

大学新的生活环境也是需要我重新适应的,如何与宿舍同学和平相处,如何处理与班级同学间的关系,如何适应狭小的住宿空间,如何适应与家乡不同的饮食与作息习惯都成了我新的难题。但是凭借我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我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从家里的个人生活到大学集体生活的转变,在所有同学中我相信我是最先适应的一个。

同时我还深深的理解了“大学是个小社会。”这句话的含义。大学给予了每个人平等的展示自己机会,只要你有实力,有才华,再加上那么一点点激情。大学就会给你一片天地,给你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我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有幸在大一的时候担任班级组织委员的职务,并且是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的一员,大一的班级工作是紧张的忙碌的。组织工作更是要从头做起。但繁重的工作并没有磨灭我为班级做贡献的决心。相反我为能得到这个更多接触认识同学的机会而高兴。

“增强团员意识教育”中我积极学习,并且对每次会议和活动做了详细的记录,为班级的总结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在其后的团日活动中我更是积极为活动出谋划策,提供方案。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活动获得了成功。在大一下学期的和谐校园活动中,为了班级的需要,我更是担任了摄影师的任务,穿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寻找美丽的瞬间,记录下来,供大家筛选。再由班级的其他同学做成精美的展板,进行展出。最后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下以上都活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活动的策划者之一,我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同时我为能在这样优秀的班集体中生活而感到骄傲。在上学期期末,在整个团支部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班集体被评为了乙级团支部。这是对我和整个支部成员的最高评价。

二、对待自己不喜欢、学的比较吃力以及一些课时少的课有种厌烦和畏难心理。在学习的困难面前有时就怕克服困难,比较好懒,认为能胡过就可以了,没有能够认识到所有这些课程的设置,都是我们专业以后所必须的一些基础,没有了这些基础以后的一些主要的课就不容易通过。现在终于知道了,在学习中怕苦是出不了成绩的;三、学习效率不高,虽然我是经常去上晚自习的,但是晚自习上的效率有时不是很高。3个小时的自习时间真真在看书的时间只有2个小时——1个半小时左右,在这样低的学习效率下,虽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的。这些问题我一定会在开学以后改正,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大一的时光已经过去,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满足,在这个新的学年里,我要吸取大一的经验教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大二的学习与工作,为大学的生活写下更加绚丽的篇章。

初入大学心得体会

我是一个不久迈进大学校园内的新生儿,高三时我满怀心头的期待拼搏拼搏,以便我心中的胜地——大学,教师父母都会帮我叙述着大学的幸福,因此我就是这样拼搏了一年。当我们经历了获知考试成绩、志愿填报、接到入学通知书这一系列時间以后,此刻的心情除开兴奋便是希望,急不可耐的过完后当学员以后的最幸福快乐的一个暑假以后,在父母的随同下我赶到了可望不可及的大学。

当我们迈入校园内时,心里充满了引以为豪和激动之情,我一直以来都没离开过万家父母,因此大学里的一切都看起来那般的神密。那时候感觉好像大学里的学员都比平常人长得好看,所有人看起来全是斯斯文文的,很有礼貌的模样。已过几日父母就回家,因此。我开始了真实的大学生活。

每天早上還是要早上出早操,随后授课,下午睡午觉,中午再次授课,夜里跟随同学们去上晚修,九点半返回宿舍,洗漱间,再梳理梳理物品,随后十点半关灯入睡……生活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着,尽管繁忙,可是却没什么获得可循,反倒更添了一些心浮气躁,每日有目的潜意识的刚开始重视衣着,而且希望着也有一场难以忘怀的谈恋爱,热衷课外活动,当时自身的理想所有抛诸脑后,普通高中时的士气消耗殆尽。并且大学生活远沒有自身想像的那麼幸福,学员中间刚开始存有一些尔虞我诈,已不单纯性,对每一个人都刚开始设起防御,没办法再对一个人倾诉心里话,通常有一定的保存。

这类生活和我最开始所感的彻底本末倒置,我刚开始思考上大学的实际意义。

我突然间完全觉悟了,回忆这大半年真是便是奢侈浪费性命,但我并绝不后悔,由于终究这仅仅大一第一学年,要我经历了这一段,我有机会纠正自身的不正确,立即走回正道,并且在看过俞敏洪的演说以后也就是我再次振作起来,人生道路的低潮期仅仅以便下一个巅峰,我觉得将来不容易还有懒散和逃脱责任的原因了,我能拾起士气,拼搏!拼搏!

初入大学自我评价

言必行,行必果。但自己好像没有做到,所以,今后,如果决定做一件事,最后不要高谈阔论,因为这往往预示着半途而废,或者束之高阁。等到事情做好之后,不用说,就能明了,胜千言万语。这个习惯必须要改,不然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很不着调,很轻浮。我现在只有把自己内心所需要的动力填满,不要看见任何一件事,看见任何一个人就在那自怨自艾。那除了让自己更加浮躁,更加颓废,好像没有其他好处。当自己是自己内心强大的时候,那就证明自己离成功真的不远了。那是再看见这些事便是自信了,发自骨髓的。相信自己可以的,你不觉得自己可以嘛。唯一可以凭借的便是自己还在读书,还年轻。能够慢慢填补自己。

初入大学自我评价

从高中日复日的在学习中逃出来,来到了大学。我却更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考研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而不懈奋斗。

西南科技大学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经济头脑、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懂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与学分要求

选本专业为双学位专业的学生必须预修8学分以上高等数学(上、下),并修满本专业核心课程57学分,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且符合西南科技大学“双学位”授位细则的可授予双学士学位证书。

三、核心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39学分

2.专业选修课18学分

四、毕业设计(论文)及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1、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16学分; 2、erp实习2学分。

备注:

在修读中,若表中课程与主修专业课程名称、性质相同时,主修专业已修读可不必再修读,所缺学分从此表选修课程中选其它课程学分补足;若仍无法修满要求学分,请从本专业培养方案中选修其他的专业课补足。

市场营销双学位专业培养方案

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营销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与学分要求

选本专业为双学位专业的学生必须预修8学分以上高等数学(上、下),并修满本专业核心课程59学分,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且符合双学位授位细则的可授予双学士学位证书。

三、核心课程设置

2.专业限修课18学分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16学分。 备注:

在修读中,若表中课程与主修专业课程名称、性质相同时,主修专业已修读可不必再修读,所缺学分从此表选修课程中选其它课程学分补足;若仍无法修满要求学分,请从本专业培养方案中选修其他的专业课补足。

经济学双学位专业培养方案

要求学生学习并基本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受到经济学思维和投资与金融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经济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与学分要求

选本专业为双学位专业的学生必须预修8学分以上高等数学(上、下),并修满本专业75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44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4学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以及实验课程共计17学分,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且符合双学位授位细则的可授予双学士学位证书。

三、核心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44学分

1.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16学分(必修) 2. 实践教学环节

计量经济学课程试验1学分(必修) 备注:

在修读中,若表中课程与主修专业课程名称、性质相同时,主修专业已修读可不必再修读,所缺学分从此表选修课程中选其它课程学分补足;若仍无法修满要求学分,请从本专业培养方案中选修其他的专业课补足。

会计学双学位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会计学思维和会计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会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与学分要求

选本专业为双学位专业的学生必须预修10学分高等数学(b1、b2),并修满本专业73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4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4学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以及实验课程共计14学分,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且符合双学位授位细则的可授予双学士学位证书。

三、 核心课程设置

专业限修课14学分

四、毕业设计(论文)及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必修)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12学分,

统计学课程实验1学分, 会计学原理课程实验1学分 备注:

在修读中,若表中课程与主修专业课程名称、性质相同时,主修专业已修读可不必再修读,所缺学分从此表选修课程中选其它课程学分补足;若仍无法修满要求学分,请从本专业培养方案中选修其他的专业课补足。

一、 前言

高等教育肩负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必须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为更好地发挥我校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着力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多种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特制订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工作方案。

西南科技大学是以工学为主的多科性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2.7万余人。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设有67个本科专业、 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7个。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已经成为 建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土建、地质、采矿、农业等行业的工程师摇篮,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及业务骨干,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抗震救灾期间,在心理援助,建筑检测、环境监测,重大设备应急处臵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共享、联合办学,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和董事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鲜明特色。

二、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坚持 “资源共享,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共同发展”的开放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西部大开发、绵阳科技城建设、建材行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做学融合、研学融合为抓手,努力探索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研究能力,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 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未来工业界的精英人才,工程技术领域的拔尖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树立面向企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借助绵阳科技城、董事单位的优秀资源,结合行业工程技术领域,以我校建材、地矿、国防科技等优势专业为基础,培养立志献身于工程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工程训练功底、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本科工程型拔尖人才。

四、 培养体系

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建立本科工程型人才、硕士工程型人才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在本科层次(4年)设工学学士;硕士层次以全日制工程硕士(2年)为主,少部分学生按照工学硕士培养。

1、 试点范围与规模

我校已经在2015年9月启动了校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共四个专业开展试点,各专业分别从2015级学生中择优选拔30人左右单独组建卓越计划试点班。试点班实施完全学分制、制定了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在夯实现有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我校将进一步加大试点工作的规模,拟在电气类、测绘类、环境类中遴选与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参与卓越计划,到十二五末期将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扩大到8—10个,并依据社会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表1 总体试点规模

随着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卓越会计师、农科教合作培养农林人才等卓越计划的实施,我校也将在法学、经管、农学等专业中遴选条件较好的专业参与试点工作。

2、 选拔方式

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地选拔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优质生源保障。

(1)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每学年从新入学的成绩优异的理工科学生中选拔产生;

(2)从二年级的学生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由学生自愿报名,专家组对学生进行笔试、面试、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后,确定入围人选。

(3)尝试自主招生,选拔有志于成为工程师、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3、 培养模式

3+1模式培养本科工程型人才

3+1模式是指前3年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后一年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和设计,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成为卓越的本科工程型人才。

该模式在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试点班,前3年学生在校完成规定学分学习,第4年学生进入企业开展毕业实习,采用跟班、岗位锻炼等方式学习本行业的生产与管理流程,由企业方担任学生实习的指导与考评工作。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由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协商确定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并由校企双方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审阅、质疑等形式进行评价。

试点班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任务。学科基础和专业特色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工程实践特色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实践训练。

4、 竞争机制

为确保生源质量,鼓励学生实践、创新,建立荣誉资格制度和优补与退出的竞争机制,按一定比例淘汰不适应学习的学生,并选拔增补优秀学生,保持学生规模和学生质量。

5、 专业培养

对参与试点工作的学生按专业单独编班,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进行校内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工学交替、集中和分散的方式完成实践环节和企业学习。

6、 学生管理

采用辅导员+双导师的管理模式。辅导员主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生活状况、组织参加各项课余文化活动和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为每位学生配备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担任的双导师,校内导师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进程规划、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或咨询。企业导师主要对学生在现场实践期间进行指导。

7、 学籍管理

本科生阶段的学籍管理由教务处负责,毕业资格实行单独审核;对不适应

试点班学习的学生可重新选择回原专业普通班,按转入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修读课程,转出学生在试点班修读的课程可以认定成绩。成绩合格的学生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条件的可授予学士学位。培养过程中涉及学籍异动、学习年限调整、双学位培养、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等方面的特殊问题经审批予以特殊处理。

五、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

1、 培养目标和要求

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突出行业特色,构筑现代工程师的知识结构,按照当今工程技术的发展设计和优化整合课程内容,以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

2、 教学计划

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有利于创新工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

实行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配臵体系,加强工程师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伦理等方面按不同比例分别设臵一定的学分,构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的工程知识体系,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加大实践环节和企业学习的内容,合理安排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工厂累计1年的实践采取4年循序渐进式安排。

3、 课程体系

课程设臵上突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将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工程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在专业课程设臵上,围绕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重新设计课程体系,重新考虑课程衔接,重新安排教学过程。压缩课内学时,加大实践内容,增加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将其占总学分比例提高至30%以上。增加导论课、项目课、研讨课的比例,把以工程项目设计为主线的思想贯穿其中,体现工程教育面向实践的思想。

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编著出版高水平的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系列化系统集成性教材。将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保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建设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课件、实验教学指导书、工程实例、教学参考资料等,整合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

课程设臵和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格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思维和行为方式、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培养。综合培养学生基本的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

4、 教学模式

课程的教学分别由学校和企业承担。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由学校承担,部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大学教师共同承担,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由企业承担。用人单位参与办学、消除培养与使用的差距、扩大办学资源、密切科研与生产的关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及时发现具有工程应用前景的科研课题和研发项目。

从以传授陈述性知识为主向获得过程性知识转变。积极尝试和推广cdio、p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发现式学习、适时教学等归纳式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学习工程理论、系统设计和创新实践,进而实现人才培养诸环节的无缝连接,使学生的独立人格、知识结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设臵能力培养型课程,如案例教学、课堂分组讨论、团队设计与开发、创新项目和系统方案等,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5、 实践环节

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进一步完善工程感知、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到综合创新的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从工程感知、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到综合创新的工程训练,逐步实现工程实践教学四年贯通,内容上‘纵向到顶’、‘横向达边’的目的。纵向到顶,即从专业能力培养方面逐步进入该领域的学术前沿和工程应用。横向达边,即体现人才培养中,各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以及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使被培养者成为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每门课程都要规划如何使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去学习,合理安排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实践环节。这些实习实践环节一部分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重要的实习可能要利用整个学期,切实落实学生四年学习过程中有1年实践经历。

通过给予相应实践选修学分,积极引导学生参观先进技术展览、参加各学科前沿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动向,激发学习兴趣,寻找学习兴奋点,增强活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申报专利、发表论文等,展示学习与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参加有关的技能培训、各种资格认证以及兼职助学等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创业成才。

6、 考核方式

制定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建立多渠道信息反馈机制,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领导能力、主动工程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

六、 校企合作模式

1、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行开放办学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和定位,依托与我校学科特色紧密联系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设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共同建设和联合开发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生产过程。

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和组织保障

定期研讨并及时协调解决卓越工程师培养相关问题;制定企业导师选拔认定管理办法和相应激励机制,鼓励企事业高水平专业人员积极投入人才培养工作;制定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企业优先选用毕业生、企业导师后续学历教育等相关管理办法;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合作管理办法等,促进校企联合实体化。

3. 开展高层次产学研合作

充分发挥学校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优势,与企业加强沟通和协作,通过帮助企业科技攻关、合作研发产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方式,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学校鼓励高级工程人才到联合体企业就业,联合体企业享有用人优先选择权,达到校企双赢。

4. 建立企业导师队伍

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素质高、工程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企业导师队伍;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定期研讨交流制度;建立双导师指导工作规范;建立企业导师参与校内教学工作的相应管理办法。

七、 组织管理体系

学校将继续强化区域内产学研联盟,深化合作办学模式,巩固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办学模式,争取获得政府和企业界强有力的支持,集中各类优质资源和政策,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条件。

1、 组织结构

(1)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

学校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负责总体协调,全面组织和领导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委员会的主任由分管本科教学的校领导担任,副主任由教务处长、研究生部主任担任,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部、学工部、计财处、人事处相关人员,以及相关企业的负责人组成。

(2)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小组

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以及确保企业学习计划的有效执行。

(3)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项工作组

学院设立由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组成的卓越计划试点班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与企业合作联系。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发挥二级办学单位自主权,保证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顺利进行。

2、 经费保障

设立卓越计划试点专项经费,每个试点班10万元左右。专项经费用于支出校外指导教师的课酬,学生的住宿补贴、交通补贴和购买相关保险的经费。

3、 资源保障

4、 教学管理

学校设立重大专项教改项目,支持相关部门和学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调研和分析,制定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作方案。给相关学院较大的自主权,支持学院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及方法等方面大胆改革。

5、 师资队伍建设

(1)确定教师选聘办法,保证教师队伍具备工程实践背景。公开招聘具有工程师经历的教师,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讲师及以上职称,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不少于一年的工程实践经验。

(2)建立教师工程背景培训的长效机制。设立专项培训经费,通过校内岗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出国考察、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和到工程现场实践等方式,提升每位教学一线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

(3)建立激励措施,保障教学效果。对担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讲教

师,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公派出国、申请教改项目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4)加强工程教学团队建设。以具有丰富工程教育经验的教授、企业高级工程师、企业高管为带头人,组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工程教学团队。

(5)以实习基地为依托,组建企业教师队伍。引进企业优秀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具有5年以上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教师作为学校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专题兼职教师,完善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担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任务的企业教师,应为在企业一线工作5年以上,具有相关专业的丰富工程经验,且具有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6)聘请产业教授。邀请工程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产业教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参与指导学生,并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和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所在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共建培养基地。

八、 区域内的大中型企业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

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

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

四川东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矿山机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

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初入大学心得体会

我是一个不久便要迈进大学校园内的新生儿,高三时我满怀心头的期待拼搏拼搏,以便我心中的胜地——大学,教师父母都会帮我叙述着大学的幸福,因此我就是这样拼搏了一年。当我们经历了获知考试成绩、志愿填报、接到入学通知书这一系列時间以后,此刻的心情除开兴奋便是希望,急不可耐的过完后当学员以后的最幸福快乐的一个暑假以后,在父母的随同下我赶到了可望不可及的大学。

当我们迈入校园内时,心里充满了引以为豪和激动之情,我一直以来都没离开过万家父母,因此大学里的一切都看起来那般的神密。那时候感觉好像大学里的学员都比平常人长得好看,所有人看起来全是斯斯文文的,很有礼貌的模样。已过几日父母就回家,因此。我开始了真实的大学生活。

每天早上還是要早上出早操,随后授课,下午睡午觉,中午再次授课,夜里跟随同学们去上晚修,九点半返回宿舍,洗漱间,再梳理梳理物品,随后十点半关灯入睡……生活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着,尽管繁忙,可是却没什么获得可循,反倒更添了一些心浮气躁,每日有目的潜意识的刚开始重视衣着,而且希望着也有一场难以忘怀的谈恋爱,热衷课外活动,当时自身的理想所有抛诸脑后,普通高中时的士气消耗殆尽。并且大学生活远沒有自身想像的'那麼幸福,学员中间刚开始存有一些尔虞我诈,已不单纯性,对每一个人都刚开始设起防御,没办法再对一个人倾诉心里话,通常有一定的保存。

这类生活和我最开始所感的彻底本末倒置,我刚开始思考上大学的实际意义。

我突然间完全觉悟了,回忆这大半年真是便是奢侈浪费性命,但我并绝不后悔,由于终究这仅仅大一第一学年,要我经历了这一段,我有机会纠正自身的不正确,立即走回正道,并且在看过俞敏洪的演说以后也就是我再次振作起来,人生道路的低潮期仅仅以便下一个巅峰,我觉得将来不容易还有懒散和逃脱责任的原因了,我能拾起士气,拼搏!拼搏!

初入大学心得体会

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我们经受住了高考的历练,那段忧伤的,散漫的,勤奋的岁月已经渐行渐远,当我还在高三的炼狱中时,我总感觉时间过的缓慢,而真正走过来回头望,曾经不过如此。时间真是个残酷的东西,我们来不及回味,大学的惟幕就已经悄悄的拉开了大半年之久,那个我们怀惴着梦想,燃烧着希望的大学校园,一切的一切,陌生而美好。

在期盼中等待,在等待中煎熬,在煎熬中想像,在想像中出发,在出发中奔跑,就这样,在无限的憧憬与期盼中,我终于如愿的走进大学校园,心情有点激动,眼睛有点彷徨,脚步有点兴奋,目光有点迷茫。

我相信大学生活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新奇体验,我会因此而变的更加成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