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教案(优质23篇)

时间:2023-11-24 17:01:37 作者:文锋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与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相结合,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提供了不同学科和年级的例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学设计和方法。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性别:男年龄:十一岁班级:四年级一班学生。

二、该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郝东阳家庭贫穷,父常年在外打工,平时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母早年离家出走,自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自接手该班近一年来,我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显得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2)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突出表现为在各种活动和机会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并经常捣乱,故意搞破坏,还煽动其他同学参与他的破坏活动。

三、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张勇和他的家人。我发现郝东阳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1)、长辈的关心无门。

爷爷奶奶对郝东阳这个孙子是打心里爱他,但是却不知道以何种方式来爱他,缺少严格的监督。作业不认真完成,喜欢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郝东阳自小缺少父爱和母爱,家长很少和儿子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很少静下心来和孩子交流。遇事缺乏耐心,就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

(3)、内心深处的自卑。

由于他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得张勇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不愿和同伴交往,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并且他觉得没人注意他,就故意搞破坏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通过以上分析,我发现郝东阳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郝东阳的家长和他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四、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

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张勇的爷爷奶奶多次交谈,并通过电话与张勇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明白:爱要有针对性。同时我对郝东阳的家长提出建议:

a、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应当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b、孩子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而不是一味的暗示他放弃和责备。

c、不要把孩子守在自己身边,让他到小伙伴中去,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

d、父母要经常回家来看望孩子或者经常打电话给孩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学习的关心。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乐趣。

为了让郝东阳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在学习、各种竞争、人际交往中树立起信心,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a、利用表杨,树立信心。

针对郝东阳在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其表扬,让他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b、针对实际,设立目标。

在郝东阳走出自我否定的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明确地告诉他: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的学生最起码的任务。为了不让他感到这个要求高不可攀,我和他共同协商制定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小目标。

五、辅导效果:

经过我与郝东阳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来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a、虽然偶尔还是有时在生活上有依赖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在努力去做。b、郝东阳已清楚地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还有待提高,但按量完成作业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c、能经常看见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跃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

六、个人体会:

郝东阳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给孩子自信就是给了孩子成功的钥匙。而郝东阳家长的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让我联想到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的事,要善于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一言以蔽之,“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现状令人堪忧,不是那一个单方面努力就可以完全解决好的。对郝东阳的教育没有结束,还有更多的“留守学生”在等待接受教育。“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来关注。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一、个案档案:

刘海燕,女,20xx年4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小枧镇河沟村,父亲:刘双林,母亲:,是游仙区小枧置信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学生,由祖父母监护。

二、问题概述:

刘海燕同学上课不够专心,学习和思想状况一般,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但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在她读三年级的时候父母想要个儿子,生了二胎,结果还是个女儿,这样父母回家的时候更少了,祖父母要带两个孩子,负担更重了。

三资料收集:

饭,

使她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1、亲情的缺失:

刘海燕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她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是泪水。

2、极度的自卑:

同学讥讽的笑声和藐视的眼神,邻居风言风语的谈论,让亮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当同学们在操场上欢歌笑语的时候,往往能在教室里找到眼圈发红的海燕。

3、环境的影响:

刘海燕生活在农村,经济极不发达,这些农民都只解决温饱,在这个大杂院生活的邻居素质都不高,根本不重视读书,尤其是女孩。

五、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

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完全交给没文化的老年人抚养,是对孩子极不负责的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孩子走上了岐路,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悲剧。此外,在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老师与其他亲人的共同努力下,她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了,改变了过去胆小、忧郁的“受气小媳妇”形象,重现了一名儿童所应有的天真与活泼。

2、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黄土高原上“娃放羊挣钱成亲——娃再生娃放羊挣钱成亲”似的恶性循环。

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们父母回来了,他们都无动于衷,可后来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时,他们都很舍不得,因年龄小而更不懂事的李涛竟为此在父母走前两天没吃什么饭,令父母又一次喜忧参半。

3、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4、教师要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作为海燕的班主任,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能够经常家访,与其祖父母交流,提高他们的认识。在学校里,我经常找她谈心,经常鼓励她,我还交代班委干部关心她,和她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增强他的自信心。

六、个案教育指导结果:

通过两年的帮助教育,海燕现在和以前判若两人,以前自私变成了积极、热心帮助他人;以前的懒惰变成勤快、学习积极努力;以前的孤僻变成热情阳光;以前的逆反变成了乖巧、听话、懂事,学习由以前的后进生变成了现在的全班前几名,多次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好儿童”等,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据调查统计,我校的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性格特征,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有的活泼好动,经常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性格粗暴;还有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校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案例描述。

陆同学,男,12岁,留守儿童,是个学困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这个孩子非常的内向,说话声音很小很腼腆。成绩很差,书写潦草,个人卫生极差。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班级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没有热情。犯了错误嘴硬,不承认错误,反抗心很强。

二问题分析:

经过调查、走访、电话联系家长等途径,发现该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陆某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致使陆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一切都很冷漠。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易受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而父母又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其监护人只是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3)学校教育鞭长莫及。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三、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家访制度。对结对子的每一个留守儿童,我先登记学生的联系方式,发现学生有任何问题,及时与监护人联系。家访时一定要防止假象,隔代爱,经不起孩子的哼哼,当老师去家访时,监护人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见了老师直说孩子在家表现都好等等,敷衍老师,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在害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方法是:一是询问监护人,二是询问其他学生的家长,三是询问同学。

来个当面对质,最后陆某没办法,只好认错。我随即召开班会,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然后,我给陆某的监护人打电话说这事,但监护人只是说孩子平时挺好的,家务忙,有空再好好教育,让老师多用心。

2、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就代表了一个家庭的教育程度。孩子受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孩子在家的时间最长,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由于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不高,同时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平时只管吃穿,孩子犯错,不问三七二十一,先打一顿完事。我有空就和监护人聊,让他们明白孩子现在是受影响的关键时刻,所以,不要溺爱,留心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同时也和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联系,让他们有空就回家,抽空给孩子打电话,问问身体,问问学习。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疼爱,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人疼人爱的孩子。不能过分依赖学校教育。陆某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该同学比以前乐观了,上课也主动发言了。老师及时表扬,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有优点,帮他们树立信心。

3、班级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让其他同学主动地去和这些孩子。

沟通,在生活学习上予以照顾,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融入到集体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

4、爱心,耐心、宽容。没有爱的教育就不是教育,真心换真心;耐心换进步;宽容换回报。

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陆某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逆反心理在减弱。

总之,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高度重视,去研究去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想方设法,寻找策略,用心去关爱他们,用情去感动他们,用爱去温暖他们。使他们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明净的天空,在美好的花季放飞理想和希望,最终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性别:女年龄:十一岁班级:四年级一班学生。

二、个案分析。

她是一位乖巧、听话的优秀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她长得十分瘦弱,皮肤白白的,穿。

着比较干净漂亮,梳着细细的小辫。她的身材比较矮小,只能坐在教室最前排。该女生学习成绩较好,书写工整,尤其是写作能力很强,常常受到同学的夸奖。不过,吴会会的胆子特别小,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下课后,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玩耍。她性格内向,常常一个人站在教室里望着操场发呆。她的脾气很犟。今年第二周星期二,她的亲妈妈来看她,她居然躲在教室里不出来,只是不停地哭泣,我与数学老师费尽周折,才把她请出了教室,让她与妈妈见面。结果,她泪流满面地对我们说:“老师,我恨她。我不愿意看见她”说完,就迅速地跑回教室再也不肯出来。我们都感到十分惊讶,一个年幼的孩子,为什么不亲近自己的妈妈?让我们百思不解。我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决定走访该学生的家庭,了解她在家的具体表现。

在家访中,我们了解到,吴会会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在她7岁时,父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离婚,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她交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从此以后,吴会会在爷爷奶奶的细心照顾下,渐渐长大了,也慢慢地懂事了。奶奶告诉我们:“她爸爸妈妈没离婚前,吴会会整天笑呵呵地,又会唱歌,又会跳舞,乖得很。我们一家人都把她当成宝贝一样看待,哎,她爸爸、妈妈离婚后,她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不爱与我们说话了,整天默默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孩子心思太重了,她的逆反心理太强,动不动就发脾气。要不就不吃饭,或者不去读书。她爸爸忙于生意也很少回家,偶而打电话回来,她也不愿意接电话。”就在我们家访时,吴会会在一旁默默无声地写作业,写完以后,又帮奶奶扫地、带小妹妹。

回校以后,我有意识的组织了一次“悄悄话”写作活动。在日记中,吴会会告诉我,她恨妈妈。原因是:妈妈不该离开爸爸,不该扔下她不管,她觉得爷爷奶奶才是她最爱的人。每当她看见别的小朋友与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就更加讨厌妈妈。她说:“老师,我从不告诉别人这些话,你要保密哟。同学们知道后一定会笑话我。”看到她稚嫩的话语,我的内心掠过一丝沉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的今天,“留守儿童”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他们又有异于其它儿童的心理,学校、家庭、社会都应广泛关注的教育问题。作为班主任,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采取了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首先,培训家长。一开学,通过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不仅沟通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对家长提出必要的要求,让他们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并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推荐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如《怎样教育独生子女》、《怎样使你的孩子更聪明》、《父母必读》等。过家长会集体培训通,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感受和方法,使他们懂得科学育人的方法。待他们远走他乡时,对家长提出要求:要求他们与孩子联系时,不要只打电话,多写信,这样孩子想念父母时,便可以读父母的信,感受父母就在身边,从而体验父母的爱;也要求孩子们常常给父母写信,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同学、老师,从而拉近父母、孩子之间的距离,消除“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然后,通过加强班级体建设来消除“留守儿童”的异常心理。在班级体广泛开展各种。

集体活动,比如齐心协力体育活动,拔河,打乒乓球等形成团结奋发的集体气氛;故事演讲,手抄报等比赛促进同学们心理健康发展。加强日常管理,强化《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全体同学“干好自己的事,管好集体的事,关心别人的事”。

第三,搞好学生的个别教育。作为班主任老师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提高学生个别教育的能力。在学生行为异常时,能及时了解其心理原因,对症下药,及时矫正。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性别:男年龄:八岁班级:一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个案分析。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朱耀华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让他的爷爷奶奶一定要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朱耀华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看到他认真劳动时,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班上还很调皮,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有较大的进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2.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父母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缺少了监督和家庭辅导,对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影响。部分家长持“学习无用论”的观点,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便外出务工,久而久之也不免会被同化。

3、容易产生行为偏差。

义务教育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自律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负面影响。代理抚养人管理监督不到位,一般采取迁就、认可的态度,造成行为偏差。

4.安全无保障。

安全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部份住家偏僻学路途。

较远,上学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护,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

有些地区不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如进城对务工人员子弟:要交纳借读费,办理各种手续,中考和高考回户籍所在地,须支付高昂学费。

2.从家庭角度看。

父母长期外出,儿童除在心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之外,也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而影响到其学习成绩。

3.农村学校存在缺陷。

由某些主客观原因。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周边环境,住宿条。

件不够重视;也没有建立与其父母沟通信方式。

三、对策与建议。

1.政府方面。

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距.二要强化政府职能作用,重视和加强对学生。

关爱工作.三是综合整治校园周边娱乐场所以及社会治安环境。

家庭方面。

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学校方面。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寄宿制度,其次要加强对其的心理咨询,三要加强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并建立与学生家长畅通的交流渠道。

4.社会方面。

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的合力作用。政府部门及其职能部门联合起来,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资金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湖南双峰杏子中心学校。

曹楚平。

中学一级教师。

创新教育管理理念。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创造良好环境。

摘要:针对留守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进行创新式综合治理,为他们营造一种处处受关爱的成长氛围。学校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拓展教育服务的时空范围,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园地。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学校物质文化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精神物质的基本保障。

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为追求幸福的生活,他们纷纷离开固守多年的家园,暂别亲人,外出打工挣钱。但随之而来的家庭子女成长教育问题,却缠绊他们的内心,成为挥之不去的痛楚。

怎样化解这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呢?笔者认为除了国家应该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外,全社会都应该加以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针对留守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进行创新式综合治理,为他们营造一种处处受关爱的成长氛围。

(一)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可能,挖掘学校教育的内在潜力,发挥学校教育的长效优势,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拓展教育服务的时空范围,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园地。

我们学校的教师自发地在节假日当“代理家长”,无偿服务,让留守孩子有了临时而温暖的家,深受农民工的赞赏。但这只是局部的短期行为,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导入一套有偿服务,教师全员参与且做代理监护人的教育管理机制,以学校为阵地,创建留守学生生活教育服务中心,有效地管理、教育留守儿童,让他们幸福健康地成长。

还可以动员一些退养在家的中、老年教师,发挥他们的余热,建立跟踪教育服务网点。

(二)在亲子关系疏远,感情无以寄托的条件下,学校教师往往成为了留守儿童情感依恋的对象。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独特的心理、情感、需求和渴望,更需要教师有一颗爱人之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其有效性。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情感、独特的心理、独特的需求和渴望。那么,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深入留守儿童群体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这一群体的特点,总结和归纳出一个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特殊的教育体制,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的职业是研究人。”但是,当前许多教师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很不够,他们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对留守儿童的认识非常肤浅,只是凭感觉得到一些认识。这种研究也还往往停留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很少把研究留守儿童当作当前工作的重点。因此,在笔者的访谈中,相当数量的学校没有形成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一块黑板、一盒粉笔、一个教师、一言堂、一群被‘预想’有优差之别的学生”。所以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应该多方位多形式,以身边事身边的人去教育学生,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用优秀人物典型事迹教育学生。

(三)创造良好的学校物质文化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物质的基本保障。

学校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和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长期陶冶学生品性和心理的因素。校园内各种物质环境因素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关键的有两种因素:一是校容校貌,二是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校容校貌是学校外部形态、整体面貌的综合表现。学校的各种图书杂志、影视音响、宣传板报、文体活动等文化设施也是构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一个人长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幽静、雅致的学校公园里游乐玩耍,在既发人深思又激人上进的中外学者或杰出人物的画像、塑像、历史遗物前徜徉,他一定会受到这种环绕力的巨大影响,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场所少之又少,那并非标准的操场、高低不平的跑道,既是学生锻炼身体的场所,又是他们的玩乐之处。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物质方面的贫乏常常会导致精神领域的贫乏。低下的教学条件,会影响他们的视野,妨碍他们对知识的涉猎。而相当数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境况不好,他们没有多余的钱去购买书籍,无法通过电视、电脑或其他媒介去了解国内外的动态,没法了解古今中外伟人的事迹。因此,物质文化氛围不佳,降低了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然,并不能说教学条件差就培养不出杰出的、思想政治素质高的人才。如果学校负责人和教师能正确地利用已有的条件,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奋发向上、坚强不屈的良好品质,就能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现在笔者所在中心学校正在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系统工程”的湖南省级课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为建设和谐美好的新农村做出贡献。

叶澜教授指出:“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人的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对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生命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怀、更多的无私的爱,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固有的不容推卸的责任。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昨天中午,我在办公室正和王老师商量教师职业道德考试的工作,一个熟悉的小女生出现在门口,我第一意念:“糟了,不是又出什么事了吧?”她来到我这儿,通常不会有什么好事情发生。正寻思着,她早已迫不急待地向我招着手,示意我马上出去。她歪着脑袋,双目圆瞪,一脸煞气,小嘴还在小声地唠叨着什么词。我立刻结束了和王老师的交流,伸手示意叫她进来坐下,她斜着眼睛盯着我走了进来,不过这次进办公室表现较之以前要好得多。

她叫“小平”(化名),是20xx年转到我校就读的。她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得病死了,父亲为了维持生计到处打工。没有亲人的在身边,缺少关爱,缺少家庭的欢乐,她逐渐形成了偏激、孤僻的性格;父亲觉得对不起孩子,为了弥补,对她就一味迁就、溺爱,也使她变得蛮横,凡事以“我”为中心。现在她在学校早已是“大名鼎鼎”,是个不好惹的狠角色,蛮横起来又哭又闹、打骂结合可以搞上一天,甚至可以闹到同学家里去砸碗,和学生家长争吵打骂。才上小学呢,厉害吧!说来也怪,只要她心情好呢就很乖,对你是言听计从,又非常有礼貌,只要见到你就满脸堆笑,又是敬礼又是问好,天真又可爱,但是这样的情景一般不会持续很长,一天当中,如股票涨跌瞬息变化,如天气变化阴晴不定,说不定什么时候她又会爆发。久而久之,同学们怕她躲她恨她,教师们也烦她,可有什么办法呢,还得慢慢教育呀。

我校以“温暖、关爱、培育”为办学理念,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为校园文化主题,如果教育不好这个学生,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理念、文化了。为了能更好地关注这类特殊学生,于是在本学年我也着手参与了对“小平”同学的教育,因为我知道,对于这样的学生,光靠班主任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更多了解她和帮助她,我告诉她,只要有什么事可以尽管来找我,我会帮她一起解决,其实说心里话我是不希望她到办公室来找我的,话已既出,这不,本学年算下来她到我的办公室可能不下于40次了,有时一个星期就是好几次,有时一次可长达好几个小时。

地读懂了一些她的内心世界:她孤独,需要老师的关爱,需要同学的尊重,需要友情。有一次大课间活动时,她高兴地跑过来告诉我说:她有好朋友了,结果发现是几个中年级的同学同意她一同跳绳,让她很高兴,可见她需要友情,盼望得到友情。我以此为切入口,特意安排了几位学生并征得了她们的同意,从那以后,总会有几个同学陪她一起玩。这孩子病痛多,常常肚子痛,每次她来找到我,哪怕再忙,我也会安排教师带她去医院抓药。记得有一次,她的病发得严重,昏倒在地,全身抽动,可怜的孩子“癫痫病”又发了,当时情况很吓人,我赶紧安排人员进行临时抢救,我们三个人才把她弄上车,然后送到医院救治,学校支付了医药费。苏醒后,她知道了事情的前后,虽然没有来感谢老师,但是能体会得到她对老师的态度在发生变化。

“这样做有礼貌。”

“是呀,你表现得非常好,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非常高兴。”

“还有一个更大的进步呢?你知道吗?”“你学会控制自己情绪了,在生气的时候有时老师都做不到,而你却做到了,不吼叫,不重重地啪门,招手示意,这就是你在控制情绪。真是了不起!”说完,我竖起大拇指。

你再看,她已捂住小嘴,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眼睛更是光亮有神。

请你表扬二个同学,她们帮助我期末学习。”多好的机会,我立即又进行表扬:“你看,你进步有多快。你不光能原谅同学过失,更能发现同学的优点。我相信,你将来进步更大,加把劲。”我用信任的眼光看着她,她向我深深的鞠了一躬,说:“谢谢你,老师。”出门的时候给我说挥挥手,并轻轻地把门给我带上。

教育好学生不是一朝一夕事,不但需要我们运用好方式方法,更需要有一颗爱心,爱是无私的奉献,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在爱的阳光下,一批批学生正在茁壮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摘要:“留守儿童”指的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他们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这些儿童就被称为“留守儿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就成了当今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教育这部分学生,是全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我们去细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努力,引导其健康发展。

特点。

教育。

管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教育中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农村留守学生。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与亲戚一起生活,这些儿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正值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关爱和教育,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就成了当今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棘手的问题。

“缺失”的家庭教育,“错位”的隔代教育,“不到位”的学校教育和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都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其心理成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爱是教育的基石,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作为班级工作的管理者与引导者,班主任应把对留守儿童的爱放在工作的重点位置,应该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加强教育引导,让留守儿童矫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做好留守生工作?如何让留守生像非留守生一样拥有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何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抚平他们心理的创伤?作为一名工作在农村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是本人几点做法:

一、用真情去温暖他们的心。由于“留守学生”最缺乏的是亲情,班主任是“留守儿童”在校的特殊监护人,因此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师爱。

在生活上,作为班主任除负责平常教育管理外,平时在还要留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了如指掌,做到有目的的个别谈心,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丰富多彩、活泼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根据语文教学开展革命诗歌朗诵会,开展“我的理想”等演讲比赛。活动开展之前,放手让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学生在收集相关的资料的过程中,就受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比起教师生硬的说教要好得多。在演讲比赛时,告诉学生要将远大理想同现在的学习结合起来,只有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某种技能,将来才能立足于社会。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则组织献爱心活动,给他们适当的资助;使“留守学生”能感觉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心和爱护。

在学习上,作为班主任要尽心尽力想办法帮助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如在课堂上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由浅入深地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多发言、多表演,并从中获得成就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后要加强对他们的督促、检查与辅导,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知识,取得好的成绩,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闪光点要多加表扬、鼓励,激发他们不断进取、自尊自强、开拓创新;创设情境,让他们多充当“小老师”或“小小学生”的角色,使他们从中体验成功或同伴互助带来的快乐,感受班集体的温暖。

在对待留守生的错误上,作为班主任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同时要有耐心。当他们犯错误时,除了耐心给他们讲道理,还要善于挖掘错误中的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改过自新、积极向上,如在面对他们的不守纪律时,班主任除了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外,可以给他们委以“班干部”、“课代表”或“小组长”等官职来约束他们,善于抓住时机对他们的小进步或闪光点进行大肆渲染烘托,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三、端正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注重德育教育。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要么是为父母学,要么是为了走出家乡,这严重影响到学习的后劲和成绩。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再加上当前农村出现的“读书无用”的说法影响,留守儿童开始出现逃学甚至是放弃学业的念头。

作为班主任,应当在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一方面,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善于发掘“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到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给学生制定短期学习目标,每天督促其实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不管是在教学过程还是在班级活动中,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争取让同学们,特别是留守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发挥他们的长处,树立学习的信心。再次,除了在学习方面的提高以外,班主任应注重贯穿德育教育,合理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他们能理解父母,就能把这种理解转化为动力,进而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们学会孝顺,学会感恩,学会报答,这样也可以促进孩子们学习的动力。

四、开展帮扶结对活动。作为班主任还得发动班上的其他同学一起加入到帮助这些留守生的行列中来。他们毕竟是同龄人,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些学生更容易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为此本人选配了本班优秀的学生和学生干部与留守儿童开展结对活动,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上互相帮助,成为知心朋友。许多学生还邀请留守儿童到家里做客,为留守儿童过生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教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父母和监护人的共同努力。一般来说,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易形成两种极端:“放纵和严暴”。许多老人在监管过程中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到年底还给其父母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就行了,而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则是不便管,也管不了。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教育的单方面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教育好孩子,所以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教育方面,班主任在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档案时要注意收集家长和监护人的信息(包括姓名、住址、联系电话、教育方式、收入情况、和谐度等),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通过家访、电话联系、邀请来校等方式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经常联系,向他们及时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并通过监护人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合并两方面情况,深入分析他们的情况,作出合理判断,并适时调整教育策略。家长或监护人要主动多与学校、老师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真实情况,交流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只有家校的教育达成一致,才能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解决。

六、抓好心理疏导。结合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召开主题班会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班主任要把这些留守儿童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爱护,在生活和学习中多关心他们,关注他们的发展变化,及时与家庭联系,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让他们能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我们施教者必须赋予他们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关心他们各个方面,使他们得到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教育好他们尤为重要。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用我们满腔热情、科学合理方法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当然,要想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光靠班主任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留守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都应当高度重视这一特殊群体,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2、姚芸.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第25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已然是关乎其成长和家庭发展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你想知道留守儿童教育案例是什么样的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吧!

学生的情况:

姓名:任东海。

性别:男。

年龄:十一岁。

五年级(1)班学生。

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

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

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

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上例中留守儿童任东海的情况就是如此。

(三)指导教育措施。

学生出现了对学校的行为规范不适应,不要简单粗暴,一味批评,也不能对其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而是要认清其行为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1.有意识地培养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留守儿童遵守学校行为规范的保证,不良的意志品质常常导致无法适应学校的纪律要求。因此,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意志品质。留守儿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才能使他们克服内外障碍,管理自己的行为,从而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

2.以情诱导,严格要求。

留守儿童自觉遵守学校规范的能力比较低,单纯硬性地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要注意在提出行为规范要求的时候激发留守儿童积极的情感,使留守儿童愿意接受、愿意遵守。例如,要求大家按时上课,就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有人迟到,会影响老师的讲课和大家的听讲,还会让老师担心;只有看到全部同学都在教室,老师才能安心讲课。这样要求的方式,使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往往比单纯的硬性要求更能促进其行为的自觉性。

3.从小事抓起,形成遵守纪律规范的习惯。

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学校规范的适应,教师应当注意从日常小事抓起,通过小事来培养留守儿童遵守纪律的习惯。如果在日常的一些小事上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当这些小事逐渐演变为习惯,要加以改变就十分困难了。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一些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明了其利弊,震动学生的心灵,明白小事不小,使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使留守儿童适应学校规范要求,成为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与爱同行赵贺维。

教育历来倡导一个真爱,但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有时也会失误,不是因为爱的不真,而是太认真了,一动真就十分敏感、计较,就会抓住学生的错误狠批不妨,这种不讲策略的批评往往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压力。这种压力的直接表现便是被批评者紧张、压抑,甚至会出现极端厌学、厌世。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儿童犯错误的时候是最脆弱的时候,也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候。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与用融合浓浓情感的批评来引发犯错误学生道德的震撼,用饱含宽容与理解的批评给学生留一个改过的机会,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屈江熙,男孩。刚从外地回到家乡,父母都不在家,跟着老家的爷爷、奶奶,还有一个姐姐读六年级。上课时,他老爱用方言插嘴,下课后,喜欢跑到其他班级去指点别的老师该干点啥,不该干点啥,与班中的小朋友不合群,班中哪个小朋友稍不合其意,或说了他什么,或无意碰了他一下等,他就对同学呲牙咧嘴或挥着小拳头怒气冲冠地冲上去,此类情况几乎天天上演,更甚者就会离校到街上乱逛,最严重是第一次的离校出走,原因是他把他同桌推倒在地上,擦伤了膝盖,该同学妈妈心急火燎地找到我,忧心忡忡地说:“老师,麻烦你帮晓怡换一个位置,听她说,同桌很会骂人,打人,这不……”边说边挽起小涂的裤子。“我没打你们家小涂……”还没等我解释,小屈已经嚷嚷起来,就差没跳起来,我忙用严厉的目光制止他,我安抚好家长,准备午觉后跟他谈,谁知他就离校了。我和他的奶奶从中午12点多开始找他,找到1点多,还动用了“警力”,其间我们看到他三次,一叫他,他就逃。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向其奶奶了解情况时,她第一句话就说:“老师,辛苦你了,据他爷爷说,在老家没一个老师管得了他,也是动不动就离校,离家。这不,刚到这不久,就已被他爷爷板子伺候好几次了,可他还是那么散漫,现在只能靠你们老师了”

事后,我主动找他单独谈心,用和蔼可亲的语气跟他说:“为啥离校到外面闲逛呢?”他低着头,没吭声。我又说:“你知道你离校的这段时间,老师和你家人有多担心吗?想过吗?”他摇摇头,原先僵硬的表情趋向缓和,小声地说:“我怕老师把这件事(推人的事)告诉爷爷,我又要挨板子了。“挨板子痛吗?”他吃惊地望着我,好像在说:”“老师,你是傻瓜呀,挨板子不疼吗?”“那你把小涂推到擦伤,她不疼吗?”“疼。可是谁叫他管我复习功课(我安排小涂做他的小老师),我玩得正起劲呢。”后面一句话是小声的嘟囔出来的。原来如此,我让他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一位合格的小老师,去叫别人复习,你希望那个同学也把你推倒在地吗?”他摇头。我又说:“再说小怡也是为你好呀,你竟然把她推到,更离谱的是离开学校到外面闲逛,还老师和家长担心。”他头低得更下了。“这样吧,你以后犯事,老师尽量不找你家长,不过你要答应我,尽量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不要动不动就对别人动手动脚,好吗?”他点点头,“还有这一次,你该不该向小怡道个歉呢?”我笑了,说:“去吧。”

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屈也慢慢地有了变化,虽然还是那么调皮、好动,可没了以前的暴力、让老师家长担心了,学期末,他妈妈还高兴的跟我说:“老师,这半年,小屈懂事多了,现在在家还帮我干家务活,还让我出去工作(他妈妈为了他,不上班),他说他会照顾好姐姐的。”我笑了,我相信,在爱的浇灌下,小屈会越变越好的。

她在关爱中改变王明。

昨天中午,我在办公室正和王老师商量教师职业道德考试的工作,一个熟悉的小女生出现在门口,我第一意念:“糟了,不是又出什么事了吧?”她来到我这儿,通常不会有什么好事情发生。正寻思着,她早已迫不急待地向我招着手,示意我马上出去。她歪着脑袋,双目圆瞪,一脸煞气,小嘴还在小声地唠叨着什么词。我立刻结束了和王老师的交流,伸手示意叫她进来坐下,她斜着眼睛盯着我走了进来,不过这次进办公室表现较之以前要好得多。

她叫“小平”(化名),是20xx年转到我校就读的。她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得病死了,父亲为了维持生计到处打工。没有亲人的在身边,缺少关爱,缺少家庭的欢乐,她逐渐形成了偏激、孤僻的性格;父亲觉得对不起孩子,为了弥补,对她就一味迁就、溺爱,也使她变得蛮横,凡事以“我”为中心。现在她在学校早已是“大名鼎鼎”,是个不好惹的狠角色,蛮横起来又哭又闹、打骂结合可以搞上一天,甚至可以闹到同学家里去砸碗,和学生家长争吵打骂。才上小学呢,厉害吧!说来也怪,只要她心情好呢就很乖,对你是言听计从,又非常有礼貌,只要见到你就满脸堆笑,又是敬礼又是问好,天真又可爱,但是这样的情景一般不会持续很长,一天当中,如股票涨跌瞬息变化,如天气变化阴晴不定,说不定什么时候她又会爆发。久而久之,同学们怕她躲她恨她,教师们也烦她,可有什么办法呢,还得慢慢教育呀。

我校以“温暖、关爱、培育”为办学理念,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为校园文化主题,如果教育不好这个学生,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理念、文化了。为了能更好地关注这类特殊学生,于是在本学年我也着手参与了对“小平”同学的教育,因为我知道,对于这样的学生,光靠班主任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更多了解她和帮助她,我告诉她,只要有什么事可以尽管来找我,我会帮她一起解决,其实说心里话我是不希望她到办公室来找我的,话已既出,这不,本学年算下来她到我的办公室可能不下于40次了,有时一个星期就是好几次,有时一次可长达好几个小时。

地读懂了一些她的内心世界:她孤独,需要老师的关爱,需要同学的尊重,需要友情。有一次大课间活动时,她高兴地跑过来告诉我说:她有好朋友了,结果发现是几个中年级的同学同意她一同跳绳,让她很高兴,可见她需要友情,盼望得到友情。我以此为切入口,特意安排了几位学生并征得了她们的同意,从那以后,总会有几个同学陪她一起玩。这孩子病痛多,常常肚子痛,每次她来找到我,哪怕再忙,我也会安排教师带她去医院抓药。记得有一次,她的病发得严重,昏倒在地,全身抽动,可怜的孩子“癫痫病”又发了,当时情况很吓人,我赶紧安排人员进行临时抢救,我们三个人才把她弄上车,然后送到医院救治,学校支付了医药费。苏醒后,她知道了事情的前后,虽然没有来感谢老师,但是能体会得到她对老师的态度在发生变化。

“这样做有礼貌。”

“是呀,你表现得非常好,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非常高兴。”

“还有一个更大的进步呢?你知道吗?”“你学会控制自己情绪了,在生气的时候有时老师都做不到,而你却做到了,不吼叫,不重重地啪门,招手示意,这就是你在控制情绪。真是了不起!”说完,我竖起大拇指。

你再看,她已捂住小嘴,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眼睛更是光亮有神。

请你表扬二个同学,她们帮助我期末学习。”多好的机会,我立即又进行表扬:“你看,你进步有多快。你不光能原谅同学过失,更能发现同学的优点。我相信,你将来进步更大,加把劲。”我用信任的眼光看着她,她向我深深的鞠了一躬,说:“谢谢你,老师。”出门的时候给我说挥挥手,并轻轻地把门给我带上。

教育好学生不是一朝一夕事,不但需要我们运用好方式方法,更需要有一颗爱心,爱是无私的奉献,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在爱的阳光下,一批批学生正在茁壮成长。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学生的情况:

姓名:任东海。

性别:男。

年龄:十一岁。

五年级(1)班学生。

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

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

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

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上例中留守儿童任东海的情况就是如此。

(三)指导教育措施。

学生出现了对学校的行为规范不适应,不要简单粗暴,一味批评,也不能对其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而是要认清其行为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1.有意识地培养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留守儿童遵守学校行为规范的保证,不良的意志品质常常导致无法适应学校的纪律要求。因此,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意志品质。留守儿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才能使他们克服内外障碍,管理自己的行为,从而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

2.以情诱导,严格要求。

留守儿童自觉遵守学校规范的能力比较低,单纯硬性地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要注意在提出行为规范要求的时候激发留守儿童积极的情感,使留守儿童愿意接受、愿意遵守。例如,要求大家按时上课,就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有人迟到,会影响老师的讲课和大家的听讲,还会让老师担心;只有看到全部同学都在教室,老师才能安心讲课。这样要求的方式,使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往往比单纯的硬性要求更能促进其行为的自觉性。

3.从小事抓起,形成遵守纪律规范的习惯。

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学校规范的适应,教师应当注意从日常小事抓起,通过小事来培养留守儿童遵守纪律的习惯。如果在日常的一些小事上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当这些小事逐渐演变为习惯,要加以改变就十分困难了。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一些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明了其利弊,震动学生的心灵,明白小事不小,使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使留守儿童适应学校规范要求,成为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留守儿童教育

10月24日,张春老师应上新乡党委政府邀请来到了上新初级中学校,为广大的留守儿童家长开展了一次触及心灵的家庭教育培训会,这次培训让家长们充分认识了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并开始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始尝试新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模式。

张春老师说:父母外出打工,极易对孩子造成心灵上不可磨灭的影响,会使孩子得不到心理情感的需要从而亲情缺失;长期的留守也会让孩子在交友上出现误区,交到社会的不良朋友;更会让留守的孩子心理失衡,比如殴打长辈,无视法规法纪等,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错误。

所以,张老师认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亲生父母。如果孩子的父母不懂得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那孩子就会上行下效,也不会尊敬父母以及爷爷奶奶,这在孩子的品德教育上就是失败的。因此,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家长要尽可能的做到:

1、让孩子跟随父母,经常与父母在一起,促进父母与孩子心灵的交流,亲情的培养;

2、父母就近务工,经常与孩子、与爷爷奶奶联系;

3、父母有一方在家;

4、父母不在时,监护人要把孩子当作自己亲生的孩子来教育,不。

溺爱,不随意,负责任。

另外,不管是家长还是监护人,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要做好从小重视孩子的感恩教育:1、2、3、树立不怪别人的思维意识,培养孩子懂得爱与责任;教会孩子做事情分清主次,什么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重要什还要在思想上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张老师用社会上的真实么次要;事例告诉家长们,如果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犯罪行为,伤害自己也危害社会。

通过今天的培训,让留守儿童的家长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教育,给家长们燃起了一盏家庭教育路上的指路明灯。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总结

本站发布2019年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总结,更多2019年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总结相关信息请访问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非凡群体,暨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卞家泉社区及南仓峪村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现将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卞家泉社区位于钢城区开发区,有1300多人,南仓峪村是艾山街道最南边的村,两个村是属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仅靠务农为生的老百姓,其生活困难程度可想而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我校目前有185名学生,像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有12人,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暖和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而贫困山区的留守人员,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啊。

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与相关领导的关注和极度重视。面对现状,我校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把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立为“关爱留守儿童”暖和工程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关爱工程”中第一阵地的作用。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每班推荐1—2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2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还发动了村干部、办事处、开发区相关政府人员、村委会成员以及退休老师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此举得到了相关人士的热烈支持,纷纷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5、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问题活动。诸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

6、定期安排免费体检。

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校将定期为他们安排免费体检,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情况。做到有病早发现,及时治疗。彻底排除他们因病失学、因病至贫的隐患。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将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结果的评选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治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8、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治理水平。

四、成绩和困难

经过来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老师们都在无私奉献着,这种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我们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也许现在还仅仅是起了个头。但是在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但是,留守儿童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那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总之,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感悟

隆阳区丙麻中学段祯明。

洒一滴甘露。

圆一片浓荫。

(隆阳区丙麻中学。

段祯明)。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的问题已成为新时期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难点,更是广大农村教师最棘手的问题。做好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是农村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这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一线教师用百倍的爱心和耐心去关注留守儿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和谐发展。

隔代管教。

临时监护。

和谐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路子的拓宽,外出务工成为农村人们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于是,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管教,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怎样把“甘露”浇到他们的心田?成了中小学教师探究的课题。下面浅谈我的一点感触,和同仁们一起交流。

一、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的失衡,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在校行为习惯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明显不同。其主要表现为:

(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他们思维敏捷可就是不想学习,整天调皮捣蛋。今年所教班里有个叫小杰的男生,他思维敏捷,可就是不做与学习有关的事,上课铃响了也不进教室,在外面大吼大叫,而且一点都不听老师的话,2013年10月12日的中午他来问我是否听写字词,我说听写,他说他听写不起,他抄一遍就行了,我叫他听写前先看几遍,他说他不想看,还跟我炫耀当天因为某种原因他被罚扫地了,我问他当时是什么感觉(是否内疚),他却说一点感觉也没有,任凭老师怎么讲,反正我时无所谓。经家访得知,他的父母已外出打工3年,他现在跟年迈的奶奶在一起,父母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也很难找到工作,将孩子的未来也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久而久之,小杰的学习便形成了一种随意性。

就了今天的他。在未来的三年,我得像观音菩萨给孙悟空戴紧箍咒一样给他戴上一个道德规范圈了。

(三)、性格内向、孤僻,遇到问题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更不愿意向老师或亲属反映,习惯把苦闷埋在心里。外出务工的父母为了省钱,回家次数较少,与子女交流也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这很容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我今年所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叫小韩的同学,开学一个月来,我发现她的学习能力很强,但她就是不愿意配合老师,她是她们班的政治课代表,按理来说她的课堂表现应该很好,可是她从不举手发言,小组讨论时也不配合其他同学,总是自己做自己的,一副与班级隔离的表情,一开始我觉得她是以为自己的语文功底好,不屑于我讲的内容,还有些生气,后来和她谈话得知,她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都去外地打工,只有她和弟弟在家,她已经习惯了一切问题自己解决,不愿意和别人谈话,也很少和同学交往。

(四)、由于缺乏亲情,心里产生不应承受的杂念。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现实也是最严重的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呵护与关怀,这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遇到一点事情就爱胡思乱想。班里的同学小蔡,开学一个星期来都是心不在焉、整天愁眉苦脸,上课经常发呆,作业也不认真完成。问她原因,她说假期去父母打工的地方看他们,开学前几天父母吵架了,并且说要离婚,她担心如果父母真离婚了她该怎么办,她希望父母回来,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在一起生活。

(五)、行为偏差,心无界律。有些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有的女同学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混在一起,她们的理由是想找一个情感上的依靠。

二、回顾近几年所遇到的留守儿童,我认为造成“留守儿童综合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缺失。失去家庭教育的孩子就像一匹没有缰绳的野马,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无人看管。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或者成绩倒退,在学校有老师管教,可是回到家便没人管了。

(二)、隔代教育不足。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管教,这就形成“隔代教育”。况且祖辈们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些老人认为能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健康就行,对于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能力管教。因为有的老人要干农活,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有的老人体弱多病无力监管孩子,有的老人同时照看几个孩子,精力不够。

(三)、有一些留守儿童是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而且他们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也有一些是单亲监护型,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养成儿童任性的行为。

(四)科任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全面的了解。

和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

(五)、失衡的教育环境给留守儿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在,大家都把教育儿童的责任推向学校、教师。作为有第一责任的家长、负责环境教育的社会都没有承担其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一)、给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爱,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首先、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等。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相应的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进行教育,正确引导。经常和他们交流,让周围的同学力所能及地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悲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其次、教师应时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请监护人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时常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教师和监护人的爱始终代替不了父母,在我们尽力关爱孩子的同。

时,我们更应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以满足他们的安全感。我们可以指导孩子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父母也应该把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事迹说给孩子们,使孩子更理解自己的父母。我相信有了父母精神上的鼓励,行为上的约束,有了学校、老师的关怀和帮助,孩子一定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进而会对学习和生活树起信心。

(三)、用微笑拉近留守儿童和老师的距离。

有人说冷漠是离心力,它使学生离我们越来越远。要想和学生拉近距离,我们就要时常用微笑去面对他们,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平易近人的,是可以交流心声的朋友。用微笑给他们一种爱,一种温馨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他们更容易获得成功。比如测试差了,我们可以用微笑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下次一定能考好;违反纪律了,我们用微笑机智地告诉他们怎样去遵守纪律。

(四)、每天给他们一个鼓励,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

他们学习。这些学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后就会增强学习的信心,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后,学习就会越来越努力。

(五)充分利用三生教育课的实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生存、生活、生长的自我能力,从而使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明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尽快完善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做到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给儿童创造“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良好教育环境。

(七)、农村中学普遍存在寄宿条件差,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失衡的情况下,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总之,在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耐心,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甘露洒进他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3.吉诺特著,冯杨、周呈奇译《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海南出版社。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总结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从xxxx年起,我校就在全镇范围内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现将这一年多来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了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

(一)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陶建志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全镇确立了七十一对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了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培养了更多的优秀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中心学校做到了每月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

5、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中心学校积极研究了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2、加强了委托监护人的培训教育。

3、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

(三)明确职责,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2、加强了对贫困留守的资助工作。

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纳入到“两免一补”、“济难救助”中来,确保他们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

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4、建立健全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包制度和机制。

5、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本人是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从教多年,发现目前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是越来越多了,这同样也是其他中小学校都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管理却又是我们教师面临的又一大难题。我现任班级有一名学生叫李俊林,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由爷爷奶奶照看。李俊林同学生性贪玩,经常不做作业,有时候完成一半,每次考试都只能完成一小部分题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动作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所以在班上同学们中的印象很差。

个案分析:对于本班李俊林同学的情况我认为这属于留守儿童中的例案。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2、心理情感不健全。“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我们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校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教育反思:我根据以上一些方法与李俊林同学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对其进行多次家访,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经过一段时间他的一些不良习惯有所改变,成绩也越来越好,并且能主动跟老师交流,寻求帮助。班上的同学也对他另眼相看了。他对自己也有信心了。我真心的希望他会越来越好。

当然,农村“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与家庭、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我镇地处偏远山区、库区,人均土地不到半亩,为了生存家长不得已进入城市谋生。由此,一个特殊的群体产生,这个群体就是留守儿童,他们也是最弱势的群体、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群体。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不仅给农村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许多“留守儿童”出现逃学、厌学、学习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淡漠、脆弱、无助感、被遣弃感、无价值感、性格孤僻、任性、内向、攻击性行为、退缩性行为、小偷小摸、自杀行为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和溺水、触电、烫伤、烧伤等生命安全事故。正因为留守儿童缺失亲情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怀与爱,他们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竭尽全力帮助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材施教,让他们健康的成长、愉快的学习。现将本班的一个留守儿童进行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赵某,男,8岁,父母为了生计在他3岁就都出去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平时都有年迈的奶奶照看,溺爱,学习无人监督,日常生活无人更好的管理。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缺少亲情的关怀,他的身上存在以下问题:

1、自由散漫,上课不认真听讲,懒惰,从不写作业。

2、个人卫生较差,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近他,乱丢垃圾。

3、贪玩,有时逃课,甚至还带着班上的其他孩子去逃课。

4、调皮、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时不服从老师管教。

二、问题分析。

由于从幼儿期便开始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所以不仅与父母感情淡漠,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狭隘、孤僻等负面倾向。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教师和同学说心里话,还有30%留守儿童表示心里怨恨父母。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纪4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这一关系将直接导致一个人信赖和自我信任的形成,并且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他们认为人在生命头两年都会体验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矛盾必须在那两年解决好,否则儿童将会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严重的甚至无法与成人相处。他们的另一项研究表明:早期有害环境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持续长久的剥夺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只要成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心理环境)及时地加以改善,让他们多体验一些父母及其他人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一定会逐渐好转。

三、改进措施:

一、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

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二、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黄土高原上“娃放羊挣钱成亲——娃再生娃放羊挣钱成亲”似的恶性循环。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赵某后来就在父母的改变下对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们父母回来了,他们都无动于衷,可后来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时,他们都很舍不得。

三、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在赵某的教育上,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曾一度发生意见分岐,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造成了家庭关系的紧张,这时只有他们的父母出来进行一定的协调、干预,才能保证家教力量的一贯性和一致性,防止过多的内耗。

四、留守儿童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全国目前有太多的留守儿童,这是我们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视的一大群体,他们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来解决,不能光靠他们父母来扛。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了“民工子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公立学校也在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这样也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土能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但愿以上那些好的做法及其它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深入落实到每一位留守儿童身上。

让所有的关注、爱心为他们这个特殊的群体托起一片蓝天,并让这片蓝天永远湛蓝。让我们的爱伴随他们走向灿烂的明天。

一、个案档案:

刘海燕,女,20xx年4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小枧镇河沟村,父亲:刘双林,母亲:,是游仙区小枧置信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学生,由祖父母监护。

二、问题概述:

刘海燕同学上课不够专心,学习和思想状况一般,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但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在她读三年级的时候父母想要个儿子,生了二胎,结果还是个女儿,这样父母回家的时候更少了,祖父母要带两个孩子,负担更重了。

三资料收集:

饭,

使她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1、亲情的缺失:

刘海燕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她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是泪水。

2、极度的自卑:

同学讥讽的笑声和藐视的眼神,邻居风言风语的谈论,让亮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当同学们在操场上欢歌笑语的时候,往往能在教室里找到眼圈发红的海燕。

3、环境的影响:

刘海燕生活在农村,经济极不发达,这些农民都只解决温饱,在这个大杂院生活的邻居素质都不高,根本不重视读书,尤其是女孩。

五、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

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完全交给没文化的老年人抚养,是对孩子极不负责的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孩子走上了岐路,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悲剧。此外,在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老师与其他亲人的共同努力下,她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了,改变了过去胆小、忧郁的“受气小媳妇”形象,重现了一名儿童所应有的天真与活泼。

2、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黄土高原上“娃放羊挣钱成亲——娃再生娃放羊挣钱成亲”似的恶性循环。

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们父母回来了,他们都无动于衷,可后来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时,他们都很舍不得,因年龄小而更不懂事的李涛竟为此在父母走前两天没吃什么饭,令父母又一次喜忧参半。

3、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4、教师要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作为海燕的班主任,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能够经常家访,与其祖父母交流,提高他们的认识。在学校里,我经常找她谈心,经常鼓励她,我还交代班委干部关心她,和她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增强他的自信心。

六、个案教育指导结果:

通过两年的帮助教育,海燕现在和以前判若两人,以前自私变成了积极、热心帮助他人;以前的懒惰变成勤快、学习积极努力;以前的孤僻变成热情阳光;以前的逆反变成了乖巧、听话、懂事,学习由以前的后进生变成了现在的全班前几名,多次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好儿童”等,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总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非凡群体,暨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卞家泉社区及南仓峪村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现将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卞家泉社区位于钢城区开发区,有1300多人,南仓峪村是艾山街道最南边的村,两个村是属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仅靠务农为生的老百姓,其生活困难程度可想而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我校目前有185名学生,像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有12人,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暖和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而贫困山区的留守人员,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啊。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与相关领导的关注和极度重视。面对现状,我校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把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立为“关爱留守儿童”暖和工程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关爱工程”中第一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每班推荐1—2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2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还发动了村干部、办事处、开发区相关政府人员、村委会成员以及退休老师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此举得到了相关人士的热烈支持,纷纷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5、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6、定期安排免费体检。

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校将定期为他们安排免费体检,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情况。做到有病早发现,及时治疗。彻底排除他们因病失学、因病至贫的隐患。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将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结果的评选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治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8、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治理水平。

经过来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老师们都在无私奉献着,这种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我们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也许现在还仅仅是起了个头。但是在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但是,留守儿童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那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总之,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留守儿童教育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出现了部分劳动力向外输出的现象,在学校中也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只留下孩子一个人在家,或者由祖父母或其亲戚代管的儿童。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监护。

了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从我校实施关爱留守儿童之日起,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的关爱留守儿童计划,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中。我们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工作网络,为我校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都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现将我校开展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阶段性工作总结如下:

留守儿童是新时期教育的特殊对象,为了做到有效管理,我们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与研究。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严重断层或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出现以下问题:首先,失去了父母的监管和教育,许多儿童会形成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懂得尊重他人,不会与人相处。因为在家无人约束,孩子又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导致学习成绩不好,有的甚至沦为“双差”生。

其次,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会形成不良个性品质。青少年时期是人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孩子缺乏正确的家庭引导,就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导致心理畸形发展,严重的会危害社会。

第三,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形成心理阴影,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不要自己,没有安全感。时间久了,与父母的关系疏远事小,悲观厌世思想,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针对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明确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目标:即全面实施“关爱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各项工作考评制度,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我校对留守儿童专项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建立以校长为首的工作领导小组,把关爱、教育留守儿童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定有效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切实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情况,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和联系卡,登记家庭、家长联系电话号码和地址,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形成关爱网络。学校定期让留守学生给家长打电话,让学校办公电话成为学生与家长沟通的“绿色通道”,让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零距离,远隔千里同样享受父母之爱。

(二)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学校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让帮扶教师成为“代理家长”,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学校要求这些“代理家长”经常和家长或监管人通电话沟通。

(三)建立健全座谈会制度。

学校每学期期最少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切实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倾听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对学校的意见,帮助教师做好帮扶工作。

(四)注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学校有专职老师对留守儿童进心理健康指导,对这些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给他们一个倾诉心声的地方。让留守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让学生“手拉手”结成帮扶伙伴

学校大力开展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学校以班队会、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等形式广泛进行学习宣传,倡导、组织本校少年儿童奉献自己的爱心,伸出温暖的手,寻找身边的留守小伙伴,主动与他们拉起手来,结成学习、生活的帮扶对子。

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行之有效地得到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只有以学校为主阵地,每一名教师真心的投入其中,把每一名留守儿童都纳入关爱范围,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才能真正让每个留守儿童享受到童年的快乐,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教育

如今,正值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的大浪潮,对于经济的发展是个可喜的表现,但对于教育,却引人深思,那么多家长远离家乡外出务工,把打工地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而他们的子女由于无法就近上学,只好留在家里,教育子女的重担由谁来承担?这就出现了亟需全社会给予关爱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再加上代管人多为家中老人,隔代教育中的溺爱现象比较严重,学习上、思想上与孩子进行交流较差,因此,这些孩子在学习上、思想上、行为上、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作为这些的教育管理者之一——班主任,如何作好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健康快乐成长,我个人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的。

我班有留守儿童25名,为作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通过多方了解,掌握每名留守儿童学生的家庭情况,看管人的情况,并根据平时的观察、了解,掌握留守学生的性格习惯,建立好个人档案做到对每名留守学生“因人施教”。通过观察总结,我班留守学生性格有以下几种类型:沉默寡言型、过渡活泼型、无拘无束型。

对于沉默寡言型的学生,大多是寄养在亲戚家中或从小就是家中老人看管,缺少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从而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即不和同学老师交流,上课回答问题也胆小,不敢举手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就经常请班上活泼开朗的同学跟他一起玩,并利用每周班会活动时间,开展活动,让他多与同学交流,在课堂上经常鼓励他,我也经常与他交流,这样他就慢慢学会与同学交流了。

对于过渡活泼型的学生,由于是隔代教育,往往是溺爱现象相当突出、严重所引起,常常“以我为中心”,爱排异同学,针对这类学生,我常有意识安排他们为集体作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人,让他在帮助中体会快乐,改掉了“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对于无拘无束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大多缺乏组织纪律性,无组织无纪律,想干啥就干啥,针对这类学生,我“抓住”他们犯错的机会,进行当面全班性批评、教育,课后进行个别交流,告诉他们,只有学习上、纪律上进步了,就会受到同学的尊重,并选他们当纪律委员,用以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其次,主动与留守儿童经常性地进行交流。

倾听孩子诉说的同时,并且,我还争取更多的机会与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反馈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并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尽最大可能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要求他们经常与自己的孩子通电话,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以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尽量减少由于“留守”而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我班的六名留守儿童与其他幼儿相处融洽,学习、生活能力、性格发展等方面都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

第三,留守儿童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对周园的反应敏感性强,他们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更容易被宠坏、更容易形成娇气的不好习惯、也更容易在自尊心上受到伤害。作为副主任应当采取措施使留守儿童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结,使他们获得爱的互需、爱的激励,从而促进其在学校、家庭的学习与生活。并引发全体同学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比如:我利用写信的方式,让所有的同学都写一封给父母亲的信,往往写得感情最真挚的是那些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的心中是那么的思念父母。而后将好的作文展出或诵读,让全体同学都感受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真挚的心。这样所有的同学都深受感染,他们都会用一颗诚挚的`心关心身边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应当帮助,体贴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那么,我班留守儿童也不再觉得自卑、孤独、可怜。他们要与同学、与教师、与社会上关爱他们的人亲切可以的交流。我班同学也相处融洽,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班主任,更要具有一颗爱心,而不是狠心。

文档为doc格式。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我镇地处偏远山区、库区,人均土地不到半亩,为了生存家长不得已进入城市谋生。由此,一个特殊的群体产生,这个群体就是留守儿童,他们也是最弱势的群体、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群体。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不仅给农村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许多“留守儿童”出现逃学、厌学、学习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淡漠、脆弱、无助感、被遣弃感、无价值感、性格孤僻、任性、内向、攻击性行为、退缩性行为、小偷小摸、自杀行为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和溺水、触电、烫伤、烧伤等生命安全事故。正因为留守儿童缺失亲情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怀与爱,他们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竭尽全力帮助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材施教,让他们健康的成长、愉快的学习。现将本班的一个留守儿童进行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赵某,男,8岁,父母为了生计在他3岁就都出去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平时都有年迈的奶奶照看,溺爱,学习无人监督,日常生活无人更好的管理。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缺少亲情的关怀,他的身上存在以下问题:

1、自由散漫,上课不认真听讲,懒惰,从不写作业。

2、个人卫生较差,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近他,乱丢垃圾。

3、贪玩,有时逃课,甚至还带着班上的其他孩子去逃课。

4、调皮、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时不服从老师管教。

二、问题分析。

由于从幼儿期便开始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所以不仅与父母感情淡漠,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狭隘、孤僻等负面倾向。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教师和同学说心里话,还有30%留守儿童表示心里怨恨父母。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纪4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这一关系将直接导致一个人信赖和自我信任的形成,并且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他们认为人在生命头两年都会体验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矛盾必须在那两年解决好,否则儿童将会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严重的甚至无法与成人相处。他们的另一项研究表明:早期有害环境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持续长久的剥夺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只要成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心理环境)及时地加以改善,让他们多体验一些父母及其他人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一定会逐渐好转。

三、改进措施:

一、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

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二、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黄土高原上“娃放羊挣钱成亲——娃再生娃放羊挣钱成亲”似的恶性循环。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赵某后来就在父母的改变下对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们父母回来了,他们都无动于衷,可后来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时,他们都很舍不得。

三、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在赵某的教育上,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曾一度发生意见分岐,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造成了家庭关系的紧张,这时只有他们的父母出来进行一定的协调、干预,才能保证家教力量的一贯性和一致性,防止过多的内耗。

四、留守儿童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全国目前有太多的留守儿童,这是我们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视的一大群体,他们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来解决,不能光靠他们父母来扛。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了“民工子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公立学校也在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这样也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土能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但愿以上那些好的做法及其它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深入落实到每一位留守儿童身上。

让所有的关注、爱心为他们这个特殊的群体托起一片蓝天,并让这片蓝天永远湛蓝。让我们的爱伴随他们走向灿烂的明天。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截止目前中国农村现有流动人口过亿,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中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全国妇联课题研究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占儿童总数20%以上,他们大部分由隔辈人监护,还有2%-3%的留守儿童独自生活,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全国妇联数据更显示出,中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数量目前已超过4000万。针对农村这种较为普遍的留守小孩的现象。长期从事儿童社会化研究的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宗奎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存在是人口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这一些留守儿童正在承受人口转移给他们自身健康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生活在一个不健康的成长环境里。

1、安全问题。留守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学校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学生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如在重庆市奉节县公平镇大寨乡,80%的学生反映曾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突然遭遇山石坠落的险情。

2、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打工家庭孩子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常年难与父母团圆(有的孩子甚至4-5年没见过父母),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方面的问题。据访谈的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反映,一般而言,父母长期在外的儿童在心理上大致上有这样两个倾向:首先,一些平时就好动,调皮的学生因为父母外出,就自己“开笼放雀”,无人能管,变得大胆放肆。同时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对留守儿童,心里面都存在一点怜悯之情,对于他们的要求一般都是有求必应,这样,最容易使儿童产生别人都是围绕着他们转的骄傲思想。留守儿童在家里犯了错误,祖辈们也不敢贸然批评他们,常常迁就他们,饶恕他们,久而久之,这部分留守儿童就变得任性和骄横跋扈了。其次,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尤其是父母双方外出后产生一种失落心理,觉得没有归属感,他们往往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产生性格扭曲:(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憎恨他们。

3、学习问题。留守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同时由于缺少家庭对他们学习的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应付了事,有的干脆不做不交作业,导致成绩直线下滑。据有关调查显示,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较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也是留守学生。更令人担忧的是新的“学习无用论”在他们心里滋长,他们认为以后不管学历如何都是出去打工的,那现在学习好坏就无关紧要了。

4、行为偏差。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一般都存在问题。一是学校的要求他们很难认真做到,比如,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等等。二是在学校里受不得一点委屈。特别是在班上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往往喜欢去占上风,要是没有占到上风的话,就会想方设法去报复。三是语言不文明,行为粗野,基本的日常文明礼貌规范都不遵守。有部分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是一片空白,长辈们只管吃的饱,穿的暖,其他的一切都希望学校来管。不管孩子在家里多么不守规矩,多么横行霸道,他们都能忍让和迁就。这部分学生在学校违反学校纪律,不服管教,总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骂人,打架甚至是斗殴。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大问题。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促进其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家庭和全社会都应明确责任,强化举措,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

(一)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农村留守学生中的积极作用。

1、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和联系卡制度。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要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第二,班主任要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比如:学习情况、行为习惯、情感、能力的发展等等。

2、建立关爱留守孩子责任帮扶、交流制度。签订承包责任书,组建“代理家庭”。让孩子充分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3、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使学生养成好习惯,以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其塑造健康心理,逐渐引导他们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明辨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抵制外界不良风气的能力。例如,重庆市丰都县在1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亲情聊天室”还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700多名留守儿童通过“亲情聊天室”每周能与他们的父母通电话或者视频聊天。

4、加强与留守孩子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设立亲情专用电话,鼓励学生经常写信与家长联系,学校和班级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二)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三)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把它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构建父母子女沟通机制,铺架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建议有关地方开设“留守儿童”家长热线机制,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2、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不仅在学校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可以号召一些家庭帮助学校,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庭”,营造真切的亲情的氛围。

3、构建基层社会呵护机制,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落到实处。乡镇、村(居)委会要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小结。

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积极响应十七大的号召,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论文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构建中国式的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声,尤其是广大农民朋友的愿望――这更突出的表现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上了。有人称城市务工的农民朋友的子女是“无根的一代”,是因为他们既不熟悉自己的家乡,更不熟悉农村,他们不可能再像父辈一样在城市里扎不下根就回农村去,这些“无根的一代”,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做城市的过客,这样就导致他们在城市中没有根,在农村也没有根,衍生了他们的困惑和迷茫,也就多了些愤世嫉俗。生活的艰难,对前途的绝望,极易使“无根的一代”铤而走险。据调查:农民工子女频频走上犯罪道路,并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今天已经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第二代已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如果这个群体中有1%的人犯罪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远比这些“无根的一代”更难,更欠缺,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无根的一代”,起码还有父母的关怀,能体会父母的亲情,但农村留守儿童连这最起码的情感都没有了,岂不更让人担心?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农村学校的教育问题了,这种现象显然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和引导,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生长发育得不到保证,身体健康也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的自觉性不高,消极学习的现象和思想很严重,有的还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业偏差,严重的甚至还有逃学或辍学的。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沟通和疏导,情感和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困惑,心理极度不健康。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发生事情得不到及时纠正,更是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很差,甚至于缺乏是非观念,违法违纪案频频发生。五是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人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护。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培养青少年品质的主要阵地,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但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环境,有的甚至于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然就更不要说什么家庭教育和引导了。我所知道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学生,其父母就是长年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引导,就形成了问题学生:虽然文化学习一直不错,但行为和思想就出现了偏差。性格极度要强,经常称王称霸,对她自己来说,她看不惯的事,她一定出面干涉,干涉不听就用武力征服。对她看不惯的人,就召集她的追随者一个一个的对之进行惩罚,还不允许别人反抗。更不允许别人告诉其他人。否则就是违背了她的意愿,就会变本加厉,她自己认为她是老大,所以她自己可以早恋,但绝对不允许她的追随者也早恋,否则就是对她的大不敬。

留守儿童往往都是一些隔代教育,上代教育或自己教育,而这些教育方式往往都是一些不良的教养方式。比如:一些人一遇见孩子犯错误就简单的以体罚就完事,但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对孩子的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特别放纵孩子的过错;对孩子的需要上,一些人是一味的拒绝,表现为极度的冷漠,而另一些人则是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生怕孩子不够,尤其是在金钱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缺乏感情和责任感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形成自己控制力差,易冲动,具有攻击性,情绪不安,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等不良人格特征。在家庭结构上,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家庭,使孩子缺少较全面的关爱和呵护,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时会得不到及时纠正,结果感情发展不健全,容易形成孤僻、偏激、仇视,冲突较多,对孩子的消极感情较多,这些都容易引发孩子的暴力攻击性行为。因此一个温暖而又和睦的家庭,将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

家长也应该注意到,不要一味的把“忙”、“没时间回家”作为理由或是借口,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沟通和培养感情,来自父母的亲情和温暖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取代的,而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自身的关注和爱护,相关机构的关注和措施是治标不治本,只是辅助手段,从各个方面减少对孩子的不必要伤害。

其次,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教育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的。青少年由家庭进入学校,在特设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系统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关键之所在,所以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摆正关系,让德育教育到位,片面强调哪一点都有悖于党的教育方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仍单纯的以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工作的优劣,结果使得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挤占其他副科时间,课外资料增多,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家长也把眼光放在每所学校的升学率上而不注重学校的德育教育,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重智轻德,造成学校德育“空壳”、“失控”,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就更不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造成学生不仅仅视力下降,脊柱弯曲等生理残疾而且形成了不关心政治,思想觉悟低,“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等思想残疾和品德残疾。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真正实施,贯彻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比如,有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建立校园妈妈(爸爸)代理制。动员全校党员教职工根据学校留守儿童的人数每人联系几名儿童,当好校园妈妈(爸爸),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去关注儿童的成长,关心儿童的生活,密切注意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健康快乐的成长。开展以“感恩”、“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等为主题书信大赛活动,通过儿童发自肺腑的亲情告白,抒发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亲人的感激之情与感恩之意,以达到震撼心灵,培养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开展“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的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让留守儿童讲述自己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在外打工的故事”,或邀请中途回家的家长讲述,对儿童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法纪教育、自理自护教育,指导儿童双休日合理休闲,安全游玩、自觉学习;结合庆祝国庆,组织留守儿童编排大型舞蹈《太阳鼓舞》,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把学生家长与这些留守儿童联系到一起,在网上面对面的谈心交流,让留守儿童在网络教室里感受亲情,去聆听家长的教诲,体会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再次,社会是青少年生活的最大的现实课堂,社会“大课堂”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无时无刻不在给青少年打上或好或坏的烙印.因此,社会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舆论宣传工具,报刊杂志网络以及各种文艺节目,对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模范的推动作用。为了净化他们的心灵,必须治理好社会环境,有人提出应当将留守儿童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我认为是必要的;还应该加大法律保护监督力度。只有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都一起行动起来,紧密配合,步调一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采取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上好社会这堂大课,才能卓有成效的培养他们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觉悟的一代新人。

总之,只有让所有的人,所有的机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把留守儿童教育好,为祖国的建设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减少犯罪,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留守儿童是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让社会多一点关爱,而父母自身也要抽出时间陪孩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他们的世界里多一点温暖,既然给了他们生命就也要给他们一方充满阳光的世界。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尤庄共有36户共157名村民,其中16岁以下的儿童有52名,16至50岁之间的村民有82名,50岁以上的村民共23人。在36户村民中,每户均有外出务工人员,有的甚至一个家庭有三人在外务工。居统计,尤庄共有外出务工人员76人,这些人有的农忙时回家,有的半年或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数年不归。在52名留守儿童中,跟随父母在外的仅三人,其余的均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上辈亲戚抚养。这些孩子在心理、学习、行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现在以尤庄留守儿童为调查的样本,综合分析其种种情况,总结得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在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除了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缺少了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家庭辅导。然而,其他抚养人由于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留守儿童,不能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持“学习无用论”的观点,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总体期待不高,他们将孩子的学习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务工上。由于孩子的思想极容易受父母等外界影响,久而久之也不免会被同化。

3、容易产生行为偏差。

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的自律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亲情缺失、代理抚养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迁就、认可的态度,造成行为偏差。表现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纪律观念差,违法违纪现象严重;(2)沉迷于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等场所;(3)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又缺少必要的指导,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混在一起,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4)有些留守儿童的抚养人,采取“物质+放任”的管理方式,以为这样就对得起孩子的父母,结果孩子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奢侈浪费等不良行为习惯。

4.安全无保障。

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差,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隐患较多。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数留守儿童在上学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护,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由于没有父母的直接监管,遇到突发性事件缺乏自我保护和应变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1.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乡壁垒的存在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走城镇化道路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民进城务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同时,政策法规滞后于社会变迁或存在许多壁垒,还有些地区和学校不能很好地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如一些城市学校要求流动人员的子女必须交纳一定的借读费才能入学;有的以需要办理各种手续为借口将流动人员子女拒之校外;流动人员的子女不能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等等。进城务工人员一般承担不起高昂的城市消费和孩子的上学费用。而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要么是学费太高,农民工无法承担,要么是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孩子进城读书。这样,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孩子留在老家接受教育,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

2.从家庭角度看,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亲子关系状况。由于留守儿童不能跟在父母身边学习,一般由祖辈或者亲戚抚养,生活中就缺少了父爱或母爱,长期在这种缺少亲情的环境中成长,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父母不在孩子身边,除了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之外,也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3.农村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目前,许多农村学校没有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必要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措施。这些学校没有根据留守儿童家庭、心理等特点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把他们与其他学生同样对待。另外,有些学校在教育管理上也存在许多不足,如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学校周边环境复杂,得不到改善致使留守儿童有可能接触社会上的“小混混”,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学校不能给留守儿童提供安全、便利的住宿条件;学校不能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抚养人积极沟通,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和行为告知他们等等。

三、对策与建议。

1.政府方面。

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距给留守儿童教育带来的障碍。二要强化政府职能作用,政府职能部门要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同时加强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普及、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对少年儿童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三是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