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中国画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

时间:2023-10-29 18:17:30 作者:雅蕊

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回顾所学知识或工作经历,思考自己的成长和不足。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中国画论导读心得体会

近日,在学术圈中颇受关注的一本书籍《中国画论导读》重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作为一位人工智能的语言生成器,笔者也深刻地领悟到这本书中所涉及的中国画论对于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分享一下《中国画论导读》为我们带来的感悟和思考。

中国画论是中国绘画史上独具特色的文献形态,它囊括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众多人文思想与艺术表现,并且早已渗透到中国艺术及其思辨中的方方面面。此书中付梓的中国画论文献选择性很高,涉及中央文献、地方文献、手稿等多种形式,并且在这些文献的选材上循序渐进地、层层递进地,展示出中国画的历史变迁和生命力的流转。

中国画论中的核心思想是如何以“意”立“形”,以自我为根据。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意境”这个概念。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唯一的切入点,是中国绘画使人追溯时空的突破口,从而壮阔天地,开展未来的前奏。除此之外,还包括了自然精神、观象、观察等多种言说。

第三段:中国画论的学术价值。

中国画论本身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中国绘画史上数以万计的绘画流派和画家都曾产生过大量的论述文章,它们对于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精神有深刻的思考与总结。同时,中国画论也是一种学术工具,为学界研究中国绘画的特异性和价值,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献或编辑视角。

第四段:中国画论的时代反响。

《中国画论导读》的收录作品全部出自中国文人之手,不仅展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各色思辨、各异心路,同时也表现出与时代需求的相互映照和反响。这本书完美地把中国绘画史走过的漫漫历程体现出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中国画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熏陶。

第五段:中国画论的启示与想法。

《中国画论导读》引发了笔者对于中国画论的深刻思考。看待绘画作品不应该仅仅看到其外表,更需要从中挖掘出画家的心境和文化价值。同样,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我们也应该注重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让作品更加精神化,内涵丰富。同时,我们也需要从中国画论中得到的文化营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启迪。

综上,中国画论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枚宝藏,通过对这些学术文献的深入阅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绘画的精髓与魅力,更为深刻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仅仅是这一方面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广泛地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以此来丰富我们的思想和语言表达。历史的深邃与本土文化的蕴藏,成就着中国绘画的艺术价值,我们也应该善于从中发掘,以此为我们当代的艺术创作赋能。

教学生中国画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50字)。

作为一名中国画教师,我一直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在教学生中国画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心得体会。中国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教学生中国画不仅培养了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帮助他们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他们受益终身。

第二段: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250字)。

中国画注重笔墨、笔法和意蕴的独特结合。在教学生中国画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他们的绘画技能。从最基础的线条、笔触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画的构图、色彩运用等基本要素。同时,通过临摹名家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国画的技法和风格。在实践中,我发现绘画技能的提高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段:启发学生审美能力(250字)。

中国画是一门富有哲理和意境的艺术形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审美的思考和情感表达。通过欣赏和赏析不同类型的中国画作品,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引导他们从细节中感受画家的艺术构思和表达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开始学会用心去感受艺术中蕴含的美。

第四段:学习中国文化的底蕴(250字)。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哲学内涵。通过教学生中国画,我希望能够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和精神。在每一次课堂中,我会介绍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代表性的画家和作品,为学生创设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理解中国画的背后,学生更容易把握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增强他们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第五段:结语(300字)。

通过教学生中国画,我发现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不仅在绘画技能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在审美能力、创造力、思维深度和文化素养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中国画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独特的笔墨、笔法和意蕴的结合,激发出学生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教学生中国画,我希望能够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绘画技能和艺术潜能的平台。通过细心引导和培养,学生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中国画作品,更能够感受和理解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画基础心得体会

中国画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绘画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文化价值。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其基础知识,包括:笔触的运用、颜色的表现、构图和线条的运用等。

第二段:强调练习和理解中国画技巧的重要性。

学习中国画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对技巧的理解。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将视觉观察和运用手中工具相结合,掌握不同笔触、线条和色彩的表现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第三段:培养创作灵感和审美能力。

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自己的创作灵感和审美能力。创作灵感可以来自自然景观,历史故事,或内心情感等。审美能力则需要通过绘画实践和欣赏他人作品来培养和提高。

第四段:探讨中国画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尽管中国画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但在现代社会的艺术领域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机遇。如何将中国画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作出更具现代审美的作品,是中国画面临的一大课题。

总之,学习中国画需要坚持练习和探索,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巧和创作能力。同时,需要了解中国画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渊源,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传统绘画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

中国画院讲座心得体会

中国画院是中国艺术界的的一颗明珠,致力于展示和传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了加深对中国画的理解和欣赏,我参加了中国画院举办的一场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体悟。

回顾这次讲座,首先我被演讲者的深厚知识和丰富经验所折服。他详细介绍了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和流派等方面的内容,让我们对中国画有了全面的认识。演讲者不仅熟悉各个时期的画家及其代表作品,还对画作的创作技巧和风格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将知识传递给我们,使我们对中国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讲座中的图片展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些精美的画作以饱满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出了中国画的神韵和美妙。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表现手法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美感。通过图片展示,我看到了中国画的独特之处,体会到了中国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造诣。

这次讲座还为我敞开了了解中国画的大门。演讲者鼓励我们去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国画的魅力。他介绍了中国画的相关活动,如画展、画课等,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中国画并亲手体验。他还分享了一些学习中国画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学习中国画的好处。这让我深深意识到,学习中国画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还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通过这次讲座,我领悟到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意象”。中国画强调“意”而非“形”,注重画家的情感与思想。演讲者深入阐述了诸如“气韵生动”、“意境”的概念,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画是一种富有内涵的艺术形式。他说:“艺术的价值在于表达,表达的关键在于情感”,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这让我明白了中国画的艺术追求是超越形式,传递情感和意境。

综上所述,中国画院举办的这场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国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我对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创作技巧、艺术追求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也受到了鼓舞,鼓励我去深入学习和探索中国画。这次讲座为我打开了认识和了解中国画的大门,让我更加热爱并欣赏中国画。我相信,在中国画院的指引下,我会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的理解和欣赏,将中国画融入到我的生活中,感受到中国画的美妙之处。

中国画论导读心得体会

中国画论是我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价值,对中国画的发展和研究至关重要。而本次学习的中国画论导读,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中国画的发展历程、绘画流派、艺术特点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和关注中国画这个文化瑰宝。

第一段:学习中国画论的重要性。

中国画论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学习中国画论,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和创作技法,更可以理解中国绘画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第二段:中国画论的发展历程。

中国画论的发展历程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经历了宋元明清四大时期。不同时期的画论,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特征,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如宋代的绘画大家郭熙、李唐所撰写的画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高古绘画和写实绘画的激烈讨论;明代的八大山人和文徵明所撰写的画论,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变化以及文人画的崛起;清代的石涛、董其昌和吴昌硕等画家所写的画论,则反映了古典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第三段:不同绘画流派的形成与特点。

中国画有山水、花鸟、人物、竹鸡等绘画流派。每个流派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以山水画为例,唐代山水画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为代表,强调的是写意性和气韵生动,后来的宋代则注重寻求画面的平衡、整体和谐,强调的是传神性和艺术风格的创新。

第四段:中国画的表现方式和意蕴。

中国画的表现方式以“意境”为中心,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表达,关注“气韵生动”、“泼墨画法”和“写意技法”等方面。同时,中国画在表现方式上还注重线条的运用,强调黯淡的笔墨效果,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价值。

第五段:中国画的当代价值和发展前景。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当代价值在于如何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代艺术创作的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现代画家在探索中融入了更多的新思想、新形式和新意蕴,使中国画的创作呈现出更加多样化、丰富多彩的面貌,未来中国画的发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总之,通过学习中国画论导读,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深刻内涵,更加珍视和向往传统文化,并期待中国画在当代创作中焕发出更加灿烂的花朵。

中国画基础心得体会

中国画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其历史悠久,技法独特,形式多样。但是,学习中国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者来说。在我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基础心得体会,通过下面五个部分的介绍,我将分享我的经验和观点,希望对其他初学者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准备基础设施。

学习中国画需要很多基础设施,例如颜料、纸张、毛笔、水、刻板等等。建议初学者在购买基础设施时不要仅仅看价格,还要考虑品质。对于颜料,选择质量较好的,色彩鲜艳,不易脱落的;对于纸张,选用厚实,不易泛红的;对于毛笔,首选山羊毛笔,其次是狼毫和兔毫;对于水,纯净的自来水或矿泉水都可以使用;对于刻板,建议从基础的方形、圆形等形状开始。

第二部分:掌握基本技巧。

中国画的基本技巧包括墨色、色彩、水墨深浅、笔法、结构等等。首先要熟练掌握墨色的浓淡和清浊,再学习如何混合色彩,通过水墨深浅来表达画面的线条和轮廓。笔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点、线、面”之说,即通过构成点、线、面的方式来表现画面。在结构方面,需学习如何构图、如何处理物体的形状,以及如何在画面上产生明暗的表现效果。

第三部分:观察和模仿。

观察和模仿是学好中国画的关键之一。建议初学者通过看老师或更有经验的画家的作品,从轮廓线开始,逐渐学会构图和增加细节。当你能够自然而然地跟随笔墨、用色并顺手画出熟悉的主题时,自己的表现技巧也会随之提高。

第四部分:勤奋练习。

勤奋练习是要学好中国画的必要条件。像大多数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画需要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实践。即使你重复练习已经掌握的技法和主题,但每次都要注重细节和改进。只要你不断地练习,技巧会渐渐提高,创作也会更加自由流畅。

第五部分:个人创作。

学习个人创作是学好中国画的最后一步。只有通过个人练习和尝试,在对中国画的基本要素有了基本的掌握后,才能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画图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者展示自己独特的视角,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概念。

总的来说,学习中国画需要相当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勇气和耐性。需要不断的学习,观察、模仿、勤奋练习以及个人创作,才能最终有所收获。通过学习中国画,我不仅学到了基本的技法,还有了更深的文化理解和创造力的激发,这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中国画论史心得体会

中国画论史是中国美术史中一块重要的领域,它记录了中国艺术中画论的发展与变革。通过学习中国画论史,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画论的独特魅力。下面我将从中国画论史的起源与发展、传统与现代、艺术观念的变革、中国画论史的意义以及中国画论对我的启示等方面分享我的体会与感悟。

中国画论史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邹衍山水画批评。然而,中国画论史的发展真正开始于明代,明代是中国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论家和画家。明代的画论以冯梦龙和东坡居士为代表,其论述主张形神兼备,意境质朴,以及笔墨精妙。清代是中国画论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八大家的出现使得中国画论史更加丰富多元。近代以来,中国画论在不断发展,不同流派的兴起也为中国画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传统与现代是中国画论史中一个重要的对比。传统的中国画论注重的是继承和传承,强调笔墨的用法和技巧,力求形神兼备。而现代的中国画论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画家们开始尝试不同的表现风格和艺术手法,试图打破传统的束缚。如黄宾虹、张大千等,他们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将西画的观念和技法引入中国画中,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论史中的艺术观念的变革也是我深思的一个问题。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艺术观念不断演进和更新。中国画论史中的画论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艺术观点,如“一气化成三清”、“变幻与传统”等,这些观点对中国画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传统的“写意”到现代的“写真”,中国画在表现手法和艺术理念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从中国画论史中,我也感受到了中国画论对于艺术家的启示。中国画论史中的许多观点和理论,都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关于笔墨的运用和表现力的探索。通过学习中国画论史,我理解到了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研究,才能达到运笔自如、墨迹长久的境地。

中国画论史对于我个人的启示还有很多。它告诉我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与宝贵,激励我深入学习中国美术史和中国画论史的知识,增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中国画论史也告诉我要保持创新和开放的态度,积极吸收并融汇外来文化,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中国画论史给了我一个思考艺术的框架和方法,让我能够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水平。

总之,通过学习中国画论史,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画论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画论史的起源与发展、传统与现代、艺术观念的变革、对艺术家的启示等方面,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画论史,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并为中国画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画画评范文中国画的评论

听了李老师一堂地理课,教学主要内容是了解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听后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总结以来,主要亮点如下:

一、悬念导入,引人入胜。

二、结构设计,层次清晰,

在知识结构安排上李老师主要从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气温和降水入手,然后气温又分我国气温特点、温度带、各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及作物熟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影响冬季气温特点又从纬度因素、冬季风因素、地形因素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让学生看的明白,学的轻松。

三、图文并茂、讲解生动。

李老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我数了一下,整节课共设计15张演示图片,设计了两张表格,两个综合连线题,结合他一贯从容不迫的教态、诙谐幽默而精辟的语言真是相得益彰,教学的难点,就这样云淡风轻又如菩提灌顶般的恍然大悟。

四、教材领悟,独辟蹊径。

在讲述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的时候,李老师认为教材的讲解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没有按课本的内容,而是自行设计了相关教学内容,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与教材“形散而神不散”,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五、学为主体、师为主导。

在整个学习中,老师始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思考方法的培养和如何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上。正如他本人说的一句话,有时知识本身并没多大的价值,更重要的乐趣是,我们在学习中获得的探究能力,这才是终身受益的。

中国画画评范文中国画的评论

本节课王老师从介绍彩陶的知识入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彩陶的欣赏方法,最后以仿制彩陶作业结束。教学过程环环紧扣,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效果显著。

让我最欣赏的是王老师对鉴宝这一环节的'设置,三个步骤,逐步加深。第一个步骤,教师直接出示彩陶密码卡,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船型彩陶,分别从名称、造型、纹样、釉彩加以介绍概括。第二个步骤,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旋涡纹尖底瓶,特别研究了尖底瓶取水示意图。第三个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研究彩陶,然后评价研究成果。从学生的回答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中国彩陶的欣赏方法,教学目标完成了。

最后5分钟的仿制彩陶作业,个人觉得有点画蛇添足。一则时间仓促,学生作业不能从容完成,二则美术作业用仿制的说法于情于理行不通,美术贵在创新。

中国画画评范文中国画的评论

听到李老师的公开课,对于只从书本上了解过教学过程而不曾真正走进课堂的我来说,一次现实课堂的体验着实受益匪浅。不仅切身体验了教学过程的魅力,学习了教学技巧,还顿悟了许多从阅读中所不能解决的实践性问题。在此将自己感触较深的听课心得进行分享:

一、组织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自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课堂组织给我的印象无非就是上课前的“上课”、“同学们好”、“坐下”之类的惯性过程,点到即止、无足轻重。而走进李老师的课堂,我却惊讶的发现,组织课堂原来是如此重要的一环。

小学课堂比我想象中的更加活泼,一段时间不进行组织,孩子们的注意力便会很快转移至其他事物,课堂气氛会因此变得散漫。所以组织课堂在李老师40分钟的课程时间内贯穿始终,时刻提醒,并且采用了贴合少儿心理的方式如:口头表扬、分组加、减分、课堂口号、奖励小礼品等方式,每次都能高效地将同学们四散的注意力成功拉回课堂。

我想,在听过这学习过这次示范课程后,我也会在之后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组织课堂这一环节更加注重。

二、丰富课堂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

李老师的课堂语言轻重有度、用词富有童趣且情景感十足。轻重有度的语言更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上来;将枯燥的专业名词替换成了形象的动词,例如将图形的组合关系比喻为“手拉手”、将添加形状与配色比喻为“绿色的伙伴是三角形,蓝色的伙伴在哪里?”等,这样的语言贴近孩子的思考模式,也就更易引发学习兴趣。

我想如此生动的语言应用水平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上,因此必须先清楚地知道学生们理解什么、不理解什么,然后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范围选词,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在重点知识部分运用巧妙引导。

重点知识应该怎么才能得到有效的强调?这在我读书的时候一直是一个难题,也一直希望看到一次课堂上的实际演练,所以今天在李老师的课堂上也特别地留心了她关于重点、难点知识的展示。

首先,关于作画的特征上,李老师用了比较的方法——“像米罗一样画画”、“像设计师一样画画”,将学生以前学过米罗的随意性,与即将学习设计师的工整性相对比,一目了然,自然学生作画的重点就不会跑偏。

其次,李老师对于重点知识的讲解都不会僵硬地直接解释,而是会选择比较温婉的方法:首先将要表现重点的正反面材料提出来对比,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引发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也增进了对学生的了解,最后从总结学生答案中提炼出重点加以强调,以此达到强调重点的目的。

课堂上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是体现课程价值十分重要的一环。李老师的方法对我启迪非常深刻,也解答了一直以来的`疑惑,之后也将继续思考并学习。

四、注重及时反馈,保证整体效果。

重点的学习很重要,学生学会了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么应用,他们也各有各的想法,印象中的美术课堂很容易出现许多千篇一律的作品,引导激发学生在创作中的创新精神,就要靠在实践中的及时反馈。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她总是在同学们作画的时候四处查看,并对学生正在制作的作品进行及时鼓励、评价如“你的形非常成功”、“他摆的很整齐,不太活泼”、“你用了红绿蓝的配色”等等。遇到并不理想的作品也不会直接进行指责,而是会提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到讲台上进行对比,让同学们通过对比自行理解。

我一直很担心将来如果要上课,有些同学不会按照我所要求的来怎么办?如果不能使用硬性要求限制学生的思维,那又该怎么样纠正他们的错误呢?通过这次的听课我懂了一个方法,就是灵活运用对比和鼓励,巧妙地让学生们能自觉地体会到正确创作方式带来的美。

李老师的此次公开课程还带给我了很多感触,如重视实践前的思考性、示范的重要、时刻鼓励良好习惯等等……之后的评课会议上听到老师们的评课我也收获了更多的方法与思考,相信有很多问题需要在真正走进课堂以后才会有更深的领会,我也期待着那一天。非常感谢李老师此次精心准备的课堂,带给我了许多的感悟,我也将带着这些收获和新的问题继续学习,不断成长。

中国画的当下思考

文化缺位更是当代青年画家较普遍的状态,其反应就是技术化倾向加重,精神性淡漠,“与照相机争功”的现象在各大展览会上比比皆是,相反,学养深 厚,笔墨功力精湛,意蕴深刻悠远之作渐少。投资巨大的展览会令观众目不暇接,幅面巨大且越来越大,制作繁密工细,缺乏意趣的工细制作有“工匠”化的趋势, 出现在急于事功的年轻画家们中较多。中国画特有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在淡化和消解,这是个大问题。

古老的中国画有据的历史,总有1800年以上。依随着中华文化发展的主线,从未间断的发展下来,东亚大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 东方农耕文明和民族性,其演进发展造就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即尊崇自然和谐,相信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形成“中庸”哲学观念,适应简朴的满足和精神的丰 富,崇尚道德伦理以保证族群、家族的稳定。因此,以伦理为核心、以中庸为主导,重简朴、含蓄、求精神、意趣的诗性特征,贯穿于诗文、书法、绘画中。

中国画的发展过程漫长而稳定。虽然早期以“明劝戒,著升沉”(谢赫)“成教化,助人伦”(张彦远)为宗旨的人物画为主体,这一点和西方以宗教人 物画为主体的情况近似。但宗教文化从未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钱穆先生分析说:自隋唐以后,绘画即由“从贵族和宗教方面过渡到平民社会与日常人生方面来的一 大趋势”(《中国文化史导论》),山水、花鸟画兴起。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士人阶层成为画家主流并主导艺术审美趣味方向。如果说盛唐、五代时期职业画家尚能 与士大夫型画家分庭抗礼的话,则宋代以后由于文人画逐渐抬头,非职业化渐成趋势。文人画自元明至清末逾千年,发展变化毋庸说是过于缓慢了,在农业社会自给 经济为主导,商业资本被压抑的情况下,缺少社会经济推动力是其主因。

农耕文化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追求和谐、安足、静定、素朴的人生价值,田园生活的安定闲适趣味,成为得意与失意的士大夫们的理想图景, “归老田园”几乎是所有从政士人的愿望。这种田园理想是山水画花鸟画存在的精神依据也是文人画为主导的中国画传承不衰的支撑力。反思人类发展史,我们看 到,对权力和财富的无限制的追求,造成现代人在技术进步和财富积累方面出现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困惑,贪婪的背面就是绝望,二者并存。可以断言,当人类能够迁 居到以光年计的外行星前,地球可能早已毁灭了。我常想为什么思想家科学家不去研究人类在地球家园长治久安的生活下去的办法呢?回过头来,朴素的田园生活大 概是不很奢侈的理想吧?所以,源于农耕文化理想的中国画也还有存在下去的理由。

以士大夫为艺术活动的主体,在中国形成了“尚雅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评判标准,雅与俗的分野明确,泾渭分明。画得不专业不精彩不要紧,就是不能 “俗”,因为“唯俗不可医”,沾了俗气就没治了。因此“江湖、市井”二气,要绝对避免,“江湖”气近霸悍,“市井”气则近甜俗。在具有文化性的中国画来 讲,“雅、俗”的判断十分重要。同样的“尚简文化”也是重要的判断标准,从古诗、古文讲究炼句、炼字,到绘画以简古为尚。

近代以来一百余年间,文化西来,给中国画以冲击,独家一统局面不再,油画、新版画出现,西式教学的美术教育带来的改变更大。但中国画仍有其地 位,仍延其固有轨道前进,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等大家以及各地传统中国画家全都不改初衷,照画不误,其“雅、俗”价值判断,无大改变。 截止到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画家们在贫穷、困顿、受歧视、“被改造”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不改初衷,中国画的.精神没有动摇。

80年代,国门开放,西方现代文化思潮涌进,有人敏锐地感到危机,并发出惊呼。改革开放带来的是多年极左思想禁锢在逐步解除,经济的发展促进市 场经济的成长,带给画家们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实力推动中国画展览、出版、宣传等达到空前的兴旺。30多年来中国画事业的发展可以从组织上看:各地美 协、画院、画会种种极为活跃,从人员看,全国各地专业的、业余的画家难以计数,经济推动下,画廊、拍卖行、经纪人逐渐走向成熟,逐渐为画家和社会接受。可 以说,在当下我国的文化管理体制下,画家们的生活得到保障,创作十分自由而活跃,处于良好的生态下。而多年来一直紧张关注的西方现代艺术,虽然在国内也不 时地泛起阵阵涟漪,但是影响有限。这大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维习惯,难以接受西方追求新异的极端思维有关。我们高兴地看到,增强的国力和巨大的财富, 使今天中国人得以扬眉吐气,也使中国画有了日渐兴旺的国内市场,为中国画走出国门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可能。

不过,我们要关注和思索的是源于中国画自身在新的社会转型期间,在市场经济深入的影响下形成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画发展遇到的问题主要还是以下两项:

首先,千年的中国画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被其文化精神所蒙养。经过漫长的传承与积累,留下不同时代的经典之作以及独特完整的价值判断标准。 就中国画的主流价值来讲,它属于阳春白雪类型的雅文化。但是,在20世纪以来的“西化”思潮下,传统文化逐渐被消解和淡化,接受现代美术教育的画家苦于文 化不足和中西文化的格格不入而处于风格混杂不“纯”之地。文化缺位更是当代青年画家较普遍的状态,其反应就是技术化倾向加重,精神性淡漠,“与照相机争 功”的现象在各大展览会上比比皆是,相反,学养深厚,笔墨功力精湛,意蕴深刻悠远之作渐少。投资巨大的展览会令观众目不暇接,幅面巨大且越来越大,制作繁 密工细,缺乏意趣的工细制作有“工匠”化的趋势,出现在急于事功的年轻画家们中较多。中国画特有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在淡化和消解,这是个大问题。

其次,近年来在市场经济驱动下,金钱席卷社会,艺术品继房市、股市之后,正成为第三个被看中的投资目标。拍卖行、交易所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 对于千百年来从未经过市场价值交换洗礼的中国画艺术,从来安贫乐道、耻于言利的画家们,受到尊崇追捧得到一点实惠,犹如甘霖天降。无奈这是千载难遇的大 雨,密集而突然,一泻千里势不可挡,冲决河湖堤坝,生态环境值得忧虑。把艺术品当股票进行炒作的“创新”闻所未闻。市场资本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君不见,小 报杂志欢呼中国艺术品跨进“亿元时代”,水涨船高,引无数画家竟折腰,这边润例相约疯长,那边流水线官司未了。人们都不会否认作画是“寂寞之道”这个道 理,只有关注人生、贴近生活、潜心作画、精益求精,才能出精品出人才。如今,好人材苗子有几人能逃市场洪流的席卷?现实情况需要我们更加认真严密地观察。

中国画的水墨艺术

对美的崇尚,人类与命运抗争的同时,为更深层次诠释自然,通过一种载体宣泄出卓越与智慧,这就是艺术创作。东西方观念的碰撞与交融,给当代水墨画的创作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以全新的高度审视东西方艺术发展的渊源,通过研究审视其共性和个性,兼容与排斥,为我们的内心打开一扇亮丽的窗。认识传统的弊端与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化结构的不适应性,以智者的心态超越平庸,拥有自觉。以敏锐的角度去剖析、阐释作为国宝级艺术的高贵与纯粹。

当代语境的绘画,应在传统脉络演进中寻找素材和语言,扎进最熟悉、最能表达思想、意识的现实中去,确立自身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与位置,确定一个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潜质的基点。在不改变立场的同时,可以大胆地尝试、重组,冲破不可侵犯的“禁区”,融入自然与现实。寻求符号语言完善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但是选择摄取的范围或角度,往往影响一个画家对自然与历史理解的`深度。关注本土,建立自己的观点,挖掘国学,探究历史残片的来龙去脉,自历史中探询现代,不间断地补充或对西方现代主义内涵的再认识,对现代水墨画家来说很重要。

绘画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一种超乎于自然的情感内涵,在静谧和谐与统一的张弛中,在看似平稳的绘画形式中,凸显着画家对于艺术的独特理解。中国画的语言在每个艺术家的绘画中成为了一种感人的元素,而且形成了一种超乎于自然的,始终体现在画面整体架构中的要点。

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家在中国画中的水墨语言的发生,不外就是两种力量。个人绘画激情的感受和使这种感受得以用个性化的独特语言进行表达所依附的绘画技法。前者是主观作用力,后者是被主观感受作用了的过程体现。也就是在这两个作用力量的结合中,优秀的中国画家完成了一种个人化的水墨语言表达。在这种表达中间,水墨和形象成为了画面带给我们的情感媒介,成为了视觉语言的个性符号。实质上对所有的视觉表达而言,规范和秩序恰恰就是个性化的集合。在我们看来,这种个性是艺术家水墨艺术不可取代的独特语言。艺术家在水墨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里,营造出的具有扩张力视觉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我们并不难发现语言的多梯化和情感化,多种手段和手法的堆砌,透露出个人的水墨语言方式贯穿于整个画面之中表现和陈述,的确充满了非同寻常的创作快感。在这中间,艺术家似乎并不是要告诉我们以往面对一幅画所期待的那些东西,而是将色彩变成了游走的游戏,在这个游戏组合中,水墨可单纯到极致,也可以复杂到极致。在自己的水墨游戏中,杰出艺术家的表现方面的自由和发自内心的情感,无疑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于是在这里,我们发现水墨陈述成为了一种纯粹的个性化表达和面对世间物象之间的复杂的水墨变化而产生的理解方式,以及并不尘封的个人表达和水墨的探求,成为了一种成就自我的叙述。

在我们看到的水墨作品中,水墨画这种艺术叙述方式不管显示出的是澎湃的激情抑或是平和的心境,也不论表达的是绚丽的对比还是静谧的和谐,都是自己面对复杂多变的物理真实而表现出的一种坦诚。这种对于生存状态的敏感体验,或许正是一种个性化的色彩表现和陈述的关键所在!

中国画的教学反思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中国画教学历来是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课时却很少。如浙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只有第第九册才形成了一个较多内容的单元。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又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美术总课时数的`减少(每周一节)。学生临摹一直成为中国画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示范。因为相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中国画,还没有了解、掌握中国画的材料的特性。

中国画的技法丰富,包括用纸、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等。如果脱离了这些技法而言,那我们的学生学习成果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只不过纯粹地作为一种表现方法而言了。所以,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一定要将整个教学过程显示清晰,步骤明确,学生就很容易在教师的示范下了解其中的用笔、用色、用墨的方法。最后,教师通过投影仪的“图像冻结”方法,将一张“完整”的图画作品定格在投影屏幕上。虽然课堂内缺乏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等形式的学习方式,但是,教学的目标达到了,学生学习的目标达到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技能、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我在教学生画动物后,再要求学生自己尝试画一些花,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形状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形状的中间;或者先用清水画一个小圈,然后用干墨画在圈的边缘。这种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个别优秀的学生还利用已学过的方法进行尝试。

“儿童水墨教学可以从临摹开始,但切不可生搬硬套,一笔一划模仿前人的方法,势必束缚少儿想像思维、压抑学习水墨的积极性,甚至把少儿教成小大人、小老头。”其实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儿童用水墨工具直接对物写生,如:《青菜》这一课,我们可以直接把青菜、辣椒组合起来,教师可以简单地示范,再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画。再如:《水墨构成练习》。水墨以线条和墨块为造型语言,与西方构成的点、线、面有着某种默契的相通,把图案课和国画课结合起来,如国画中的各种用笔的方法、用墨的方法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对学生进行国画教学训练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只要处理得当,她更会凸现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采取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互补的形式,即能让学生欣赏到优秀的作品又能直观地教导他们如何领会画的过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中蕴涵了情感目标、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初步了解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画,而对花鸟画的学习延伸到了环保问题,教育学生要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教学目标上还并未真正地达到,比如:知识目标要求能整体把握画面的虚实关系,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在设计教案时认为是很容易就能达到的,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行动中并没有那么容易落实。在教案中设计了很多个重点,由于时间等多方面原因,一节课中能讲好一个重点是非常不错了。所以这方面在教案上还需改进。

在课堂上如何加强学生的能力,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我要改进的地方之一。就我这节课的效果来看,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远远不足的,对学生的控制(小组讨论时,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练习画画,然后再听讲)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们讨论前必须讲好要求要注意纪律,在练习时也要有要求(时间、任务)。示范画时由于先前要他们在看何种颜料,一时之间没有及时拉回来,所以当时示范比较乱,自己觉得讲解时也很吃力。在板书方面也要值得去改进的。

最后在评价学生的练习时,做的非常生硬,不懂得要多方面的去评价。要记住一条:评价学生的作品要以鼓励为主,要多肯定学生亮点。这样才不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课堂我让学生自评时有一学生说自己画的麻雀的脚没有画好,当时我没有抓住他的优点: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没能及时表扬这位学生,错过了一个机会(课后听课老师指出的)。从这里更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学生的画可一从各个方面去,只要你能想的到。

经过这节的学习,我也学到了很多,更是注意了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重要,但是在美术课堂中,还是不能忽视教师的演示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但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篇三:国画教学反思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传承与发展中国画的重要途径。我自己在小学时也接触过中国画,可能那时不懂,所以没有太多的感触。现在不但自己画,还要教学生画,才发现中国画教学是一个如此磨人的工作。

国画的教学一直都是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打基础慢,

练习的时间又不可能很多。儿童水墨教学一般从临摹开始,由于材料、设备的原因可能连可怜的几课国画内容也会被省略不上。即使有课,主要手段也常是让学生临摹,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的作用就是示范。不单是平时上课,兴趣小组上课也是这样,因为相对于小学生来说,刚接触中国画,还没有熟练的了解、掌握中国画的材料的特性。在少量的时间里,老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示范。

国画兴趣小组教学中,有两中教学方向,到现在为止我教的是传统国画:我先示范一张范画,学生便临摹,重复练习。我发现这样子学生国画学习缺少积极性,可能是画惯了儿童画,不习惯了,这样画画没有了生活体悟,让他们跨越几代文化在短时间内强化学习势必严重影响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目前素质教育提倡的主体性发展也格格不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在一遍遍的临摹之中降低,虽然当他们画出一张完整的画后会有一点成就感,但我还是有一点不安,可能这样的教法成人化比较严重,不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和特点。因此,我想试试另一种方向的毛笔画教学,就是用国画工具进行勾勒填色画儿童画,这种方法突出了儿童的趣味和想象,但是这样画出来的画脱离传统技艺的传承,还能称之为国画吗!的确,新课程强调的要打破传统,促进儿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学习,但是,如果什么东西都拿来破,那传承又从何说起,又如何得以体现?这样的教学,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散,可基本功怎样体现呢?这个问题从第一次国画课到现在都一直让我矛盾着。其实我还想尝试让儿童用水墨工具直接对实物写生,而这些问题,也并非说到就能做好,我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一步步摸索着前进。

总说我们副科老师没有压力,可想到接下来会有各种绘画、书法等方面的比赛,我就有一种莫名的烦恼,但必须要静下心,三思而后行,纯传统的国画肯定是讲究基础技巧的,由此,我是否应该坚持我的方法,但毋庸置疑,小学生初次接触国画,要打基础那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时间上不允许。如果就让学生用国画工具画儿童画,那是不是又失去了中国画的真谛呢?而现在所谓的创作到底又是什么样的一回事?用数学中的充分必要条件来讲:可能良好的功底只是进行创作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对小学生来讲,“创” 的主要内涵就是把学过的作品进行“套”和“变”的构思,“创”的成功建立在积累模仿作品的基础上。不止是小学生,大人也一样:比如要作一幅给老人祝寿的画,那么他立刻便在脑子中浮现曾经学习过的寿桃、绶(寿)带鸟或者青山、松树等,然后将他人的国画在构图尺寸等方面做适当变化。对于多数国画教师,模仿学习时间比较短;“创”则是经历很长的时间而且也只有少数人能学会的。所以让小学生在传统国画中进行“创”真的很难。

但不管怎么说,对小学生进行国画教学训练对他们文化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这是实践证明的,就拿我自己当例子,我在学花鸟画之前对植物的了解真的很少,但经过几个暑假的国画培训,我不只是学了国画,更是在学习中认识了很多花花草草,还了解了它们的一些生长季节及药用价值等特点。而且,我发现经过恰当的引导,国画还能凸现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价值。这些从学生的画画习惯和画面效果中都能体现出来,我们教师可以简单地示范,再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画。让他们自由地发挥,自由地创造,画出个性,画出感情。

中国画的教学反思

《我选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故事。它讲述了在班会上进行的"劳动委员"选举中,小主人公王宁充满自信地"毛遂自荐",表达自己热爱班级、热爱劳动,愿意为班集体服务的决心和信心,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肯定。

"我选我"是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自然大方、勇敢自信地表达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选编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积极地为班集体服务;同时,有爱心、勇于担当也是一种美德。基于以上理解和分析,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经过反复研读课文,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在"精讲多读,训练语言",并关注对学生情感的熏陶。

我首先用"毛遂自荐"这一成语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的图片和绘声绘色的讲述,马上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应和了课本上"问题泡泡"对学生进行成语启蒙的意图。接着揭示课题,质疑课题:"我"是谁?"我"要选自己做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继续训练学生边读文边思考。由于课前已布置预习,学生再读课文后都能轻松准确地回答出:"我"叫王宁,"我"选自己做班级的劳动委员。这样的设计也是对学生进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

然后,我用三个大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第一个问题:"我们班为什么要‘补选’,原来的劳动委员呢?"引出第1自然段的朗读。抓住"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这句话,进行一般陈述句的句式变换,把它转变一种说法改写为"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当然这些专业术语不能告诉学生)。通过讲解和训练,学生掌握了这种"谁是什么""什么是谁"的句式互换,从而实现训练学生语言、积累句子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王宁为什么要自己选自己?从大家的掌声中你明白了什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引出课文第3、4自然段的朗读理解。选班干部是一件学生熟悉的事儿,将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选自己的事情却并不多见。所以,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通过师生的交流谈话,教育他们向王宁学习做事有自信,学会正确的自我表现,更主要的是要拥有一颗乐于为别人服务的心。

在理解句子意思之后,用补充人物对话提示语的方法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先让学生想一想王宁当时是用怎样的语气回答的,填一填:"王宁( )说:我和李小青是……我要向他学习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学生有的说王宁自信地说、有的说王宁勇敢地说、有的说王宁是认真地说……我都一一给于肯定,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自信、勇敢、认真和坚定等语气来朗读王宁的话,使朗读指导不露痕迹,春风化雨!

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说话训练:"如果我们班评选班干部,你会怎么做?"启发学生向王宁学习,勇敢自信地挑战自己,积极为班级、同学服务,至此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低年级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我们要摒弃那些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和串讲串问,着力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使朗读和悟情明意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巧妙地训练学生的语言,如"谁是什么"句式的变换,添加人物对话中的提示语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读、说的训练。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注意精讲多读、以读代讲,并适时进行语言积累和训练,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