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精选14篇)

时间:2024-02-21 00:17:05 作者:笔舞

毕业论文是学生进行实践与研究结合的重要途径,可以提升专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毕业论文导读,帮助大家了解论文写作的要点和技巧。

简述会计毕业论文答辩中存在的问题

1.介绍论文不清楚。会计专业学生由于平时锻炼不够,论文介绍总体反映为:学生对论文不熟,介绍的内容不明不白,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主要表现是走极端:要么先在黑板上写上论文题目,再念提纲;要么是抓紧时间,通读全文。这样介绍会计论文的坏处是:前者过于简单.答辩老师不能详细了解论文的内容,无法提出适当的问题;后者虽克服了前者缺点,但往往超过规定时间,给答辩老师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答辩老师不仅容易疲劳,而且难以抓住重点,往往凭记住的“关键词”提问,难免刁钻古怪,影响答辩效果。

2.提出问题不适当。由于答辩学生介绍论文的原因和答辩老师主观上的原因,答辩老师在提问的数量、质量和方式上还缺乏统一规范,随意度大,主要表现为:数量上,少则2一3个问题,多则20个以上;质量上,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方式上,自己喜欢和有所研究的多提,而自己不喜欢或未曾研究的少提。除此之外,更有不负责任的老师,提出一些误导性的问题,如你参加工作以后准备作几套帐。

3.记录问题不准确。记录问题是会计论文答辩的中间环节,该环节考核了答辩学生的反映能力、速写能力、综合能力。从答辩实践中看,记录问题中所反映出的不足有:对答辩老师提问断章取义,丢三拉四,含糊不清,张三的提问记在李四名下等等。其结果一是回答问题漏洞百出,笑话连篇,二是严重挫伤了答辩老师的感情。

交大毕业论文: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当前,世界现代城市交通正进入以信息化为目标的新时期,一个包括道路建设、客货运体系和交通控制管理组成的快速、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是衡量当前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现代化水平,既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1、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大城市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3、大城市作为区域交通的枢纽作用日益明显。

1、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十年方开始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

3、公共交通日趋萎缩。

80年代中期开始,大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含无轨电车)相继萎缩,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从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1978~1995年的17年间,全国公交车辆和线路长度分别增长了2.5倍和2.8倍,公交车辆达到0.62辆/千人,但公交车辆的运营速度由每小时12~14公里下降到5~10公里,新增的运力被运输效率下降所抵消。90年代初,公共汽车在居民出行交通结构中,多数大城市从原来30%下降到10%以下。其原因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票价政策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浅析纳税评估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思路毕业论文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以及日常掌握的各种涉税信息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及有关涉税事项进行系统的审核、分析、确认和评价,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申报行为中的异常情况,促进纳税人依法申报纳税的管理活动。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迫在眉睫,作为深化改革中的新生事物,纳税评估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其更好地为深化税收征管服务,已成为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笔者试就纳税评估工作运行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评估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实施纳税评估以来,对纳税评估工作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纳税评估工作把纳税人大量的一般性申报问题解决在日常税收管理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业务辅导和税收政策法规宣传,从而促进了纳税人的真实申报,提高了依法纳税的意识,税源管理得到了加强,异常申报率不断下降;同时在评估过程中使纳税人的税收违规行为及时得到改正,减少了纳税人税收违法被处罚的发生,从而减少征纳双方处罚与被处罚的矛盾,进一步融洽税企关系,也为稽查提供了部分案源。但与税收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对照,尚有明显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纳税评估工作缺乏法律依据,评估工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有关纳税评估的法律依据方面,目前《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无有关纳税评估的规定。仅有一个3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税发[]43号)的规范性文件,且评估通用的分析指标较为复杂、繁锁,无统一标准,操作难度大,对中、小企业帐务核算不健全的难以适用。正因如此大家普遍对纳税评估的认识不足,就如何开展纳税评估思路不清,对这项工作重视程度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致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评估工作的质量难以全面提高。

2、对纳税评估执法方式认识不一致,评估工作不能有效开展。不少人认为纳税评估仅是一种案头的税务审计,评估人员对疑点问题,通过约谈来解决,任凭纳税人自圆其说,评估定性方面评估人员也有主观意断行为,评估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

3、评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直接约束了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善于从掌握的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使很多评估工作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看看表、翻翻帐、对对数的浅层次上,评估通用分析指标还不能充分运用。

4、评估机构建立参差不全,岗责不明确。目前多数县级地税局以下还没有专门的纳税评估分局,只是在各个分局内部设立了纳税评估岗位或股室,但是由于设立时间不长,通用分析指标还未统一,岗位职责不明确,评估人员的业务培训及业务考试工作制度仍未健全。

5、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等环节衔接、协调不足。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与征收、稽查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评估工作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定征管基础,纳税评估将是无源之水,而评估工作反过来又对加强税收监控起到促进作用;其次,评估工作是介于征收与稽查间的“过滤网”,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但目前评估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在与征收、稽查等环节的联系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有时以评代查,以补代罚,使得纳税评估的中心监控地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

6、纳税评估指标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体系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如果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数据质量不高,资料不全,相关信息不足,但被测算的指标在正常幅度内,难道就算真实申报了吗?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型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结果和开展方向。

会计毕业论文答辩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毕业论文答辩是会计专业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可以考核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会计毕业论文答辩中存在的问题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介绍论文不清楚。会计专业学生由于平时锻炼不够,论文介绍总体反映为:学生对论文不熟,介绍的内容不明不白,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主要表现是走极端:要么先在黑板上写上论文题目,再念提纲;要么是抓紧时间,通读全文。这样介绍会计论文的坏处是:前者过于简单.答辩老师不能详细了解论文的内容,无法提出适当的问题;后者虽克服了前者缺点,但往往超过规定时间,给答辩老师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答辩老师不仅容易疲劳,而且难以抓住重点,往往凭记住的“关键词”提问,难免刁钻古怪,影响答辩效果。

2.提出问题不适当。由于答辩学生介绍论文的原因和答辩老师主观上的原因,答辩老师在提问的数量、质量和方式上还缺乏统一规范,随意度大,主要表现为:数量上,少则2一3个问题,多则20个以上;质量上,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方式上,自己喜欢和有所研究的多提,而自己不喜欢或未曾研究的少提。除此之外,更有不负责任的老师,提出一些误导性的问题,如你参加工作以后准备作几套帐。

3.记录问题不准确。记录问题是会计论文答辩的中间环节,该环节考核了答辩学生的反映能力、速写能力、综合能力。从答辩实践中看,记录问题中所反映出的不足有:对答辩老师提问断章取义,丢三拉四,含糊不清,张三的提问记在李四名下等等。其结果一是回答问题漏洞百出,笑话连篇,二是严重挫伤了答辩老师的感情。

4.准备问题不独立。准备问题环节,主要考核答辩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答辩学生为了能顺利完成答辩老师的提问,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很少,往往是答辩老师提问,其他学生分头行动,各负责一题,答辩学生完成记录,几个间题的答案已作出。若有一到二题不会,还可以大言不惭地要求老师作答。

5.回答问题不切题。回答问题是会计论文答辩的最后一环。该环节的主要问题有:回答问题准确度低,说话吞吞吐吐,声音小,难以听清。究其原因,前者是对所学会计知识掌握不牢或记录问题有错。后者是功底浅,胆小怕出错或语言表达能力差或无法回答,想蒙混过关。

6.考核评分不规范。会计毕业论文考核评分是不规范的,表现为:打整体印象分。认为按指标逐个打分太烦。这样往往出现某老师的问题答对了就给高分,某老师的问题没答对就给低分,而缺乏整体考虑,即共有多少个问题,答对了多少问题,该得多少分。老师这种以自己的提问为中心严重挫伤了答辩学生的积极性。

1.介绍论文应有备而来,避免仓促上阵。学生介绍论文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好一篇过渡性文章,该文章应比提纲详细,比全文精炼,能清楚地表达作者的主要论点、论据和最新研究成果;其次是熟悉过渡性文章,最好是记住它,以免因锻炼不够发生怯场而照本宣读;第三是在宿舍进行模拟论文介绍,锻炼表达能力,控制介绍时间;最后是以挂图形式写出论文提纲,以便介绍时挂出,弥补因普通话不标准出现的不清楚、不完整。这样就可以做到论文介绍清楚、明白、通俗、易懂。

2.提出问题应紧扣论文,把握适当性。要使老师提出问题把握针对性、适当性,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每篇论文安排一个主要提问者(称为主问),主问应对该毕业论文及其涉及的专业领域有较广泛的了解。在进行答辩前准备好相应数量的问题,并作好答案要点。该主问常可指定为毕业论文的评阅老师;二是限制非主问老师所提问题的数量。

3.采取双重记录复核法,保证记录问题的准确性。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由答辩小组指定一位有较强记录能力的学生进行专职记录。老师提问时,专职记录员与答辩学生同时记录。其次是记录完了之后,答辩学生重述老师的提问,老师复核认可,并与专职记录员一致才可下台准备问题。这样既可保证记录问题的准确性,又可防止回答问题时避难就易的丢题现象。

4.提供必备的空间环境,确保准备问题独立化。要保证答辩学生准备问题的独立性,其措施就是给其独立空间,即让其与同学和老师隔离,失去同学的援助和询问老师的可能。

5.平时加强会计知识积累,做到回答问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回答问题质量高低完全取决于答辩学生平时对知识积累程度和临场发挥水平。要做到回答问题切中要点,一是论文必须自己做,剿窃文章进行大拼盘乃为大忌;二是平时注意知识点滴积累切勿临时抱佛脚;三是平时多锻炼,提高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如参加演讲比赛、辩论会等。

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论文

一般来说,高校安排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有两个意义: 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待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正确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二是强调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大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多年来一直存在照搬照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样突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陷入了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因此,对高职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1. 论文选题及写作定位不当,针对性不强,脱离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

本科论文

相关信息

。比如,几年前我们学校的一篇优秀论文,题目 是《论美国的次贷危机》。且不论这篇文章的内容,单是选题在 高职层面上就不太适合,短短的四五千字,能有多少发挥空 间?再说题目太大,话题离学生面向的岗位太远,过于注重理 论而忽略了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

2. 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文献检索能力低

由于现实中极少出现所有成绩全部合格的情况,许多学 生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把毕业论文的写作看作一种形式。毕业 论文不合格无所谓,毕业证照拿,可以说已经成为_种普遍现 象。众所周知,毕业论文的写作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可 以说,检索文献并进行再处理的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毕业论文 质量的高低。但是我根据旁听答辩的经验,认为许多学生对文 献检索非常茫然,对检索工具的使用一无所知,相当一部分学 生的检索工具仅限于手机app。

3. 毕业论文指导实效低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会将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而最后_个学期的学生往往在单位实习,很难安心完成毕业 设计和论文任务。这一段时间,论文指导教师很难见到学生, 只能借助邮箱、qq等方式与学生联系,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 流和指导,而且即便是这种形式的指导,一般次数和时间也很 难保证,对许多问题的探讨自然很难深入,更谈不上对学生进 行督促。此外,这种“遥控指挥”的论文指导形式缺乏透明度, 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也无法进行直观而有效的监管。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管理当中存在的种 种问题,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1.取消毕业论文,改由实习报告代替

教师通常把毕业论文的时间放在实习后的第六学期,而 学生在第六学期基本都不在学校。因此教师可以把毕业论文 改为实习报告,在实习前布置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上交。从时间上讲,这和目前的教学计划的整体时间安 排不会发生冲突,整个大三一年的各项工作安排也更加顺畅。 从理论上讲,高职毕业论文与本科毕业论文相比,学术性要求 应该低_些,实践性要求应该高_些。从选题上,应尽量选择 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一线工作有关的内容。如果用 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就可以敦促学生在实习活动中进行 具体细致的亲身实践和思考,了解并掌握工作岗位和工作过 程的信息资料,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这 样既可以提升实习的质量,也能在_定程度上避免_些“过于 宏观”的选题,确保论文设计上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使其对将 来的岗位工作起到指导作用,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体 现学生所学专业的岗位特性。

2. 取消毕业论文,改由校内职业技能竞赛和校内技能汇演代替

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和别的教学管理工作相比,它的这种 “单对单”的相对私密性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容易去 监管。为了打破这个怪圈,教师就有必要把这项工作公开化、 透明化,比较好的办法就是用公开化的比赛和表演来代替私 人性质的文章。比如音乐表演专业,通常这样的专业学生人数 不多,可以选择一个下午,学生任意选择自己拿手的唱法和曲 目,邀请学院的领导、教师和同学观看,活动由学生自己策划 组织,专业教师可以在旁边给他们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像比赛 _样,每个学生唱完之后打分,这个分数就是毕业汇报演出的 分数。

当然这只是举例,这是因为他们人少,怎么搞活动都行, 如果毕业生人数多怎么办?可以分小组,学生组成团队,选择 一个任务去完成,然后通过一个期限,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来 决定是否合格。例如:计算机专业,6个学生组成_个小组,时 间3个月,任务是协助学校的网站专门制作_个国际交流或 者教学质量工程网页,比如精品课的网页。分院和宣传部可以 提出_些笼统的要求,引导这些学生像_个真正的网页制作 团队一样,提出方案,分工协作,排除困难,完成任务,根据完 成情况对学生的三年学习也可以有一个全面透明的评价。当 然,如果可以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一项任务同时交给所有 的团队。大家像招投标一样都去制作一个网页,然后公平竞 争,排出名次,学校择优者而采用,这样有效避免了目前毕业 论文指导过程中“不透明”的问题。

3. 保留毕业论文,但是要在细节上改革

比如,提前论文启动时间,保证毕业论文有充分的写作时 间。尝试将毕业论文的时间,尤其是开题时间提前至第四学 期,开题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暑期时间收集资料、完善内容,进 而可以在第五学期接受教师的当面指导,从而提高论文写作 效果,缓解毕业论文写作和就业之间的矛盾。

)

会计毕业论文答辩存在的一些问题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债权。

主要包括企业出售产品、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货方垫付的运杂费等。

预收账款是指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先收取的款项。

企业在发货前预收的货款,应作为企业的一项负债。

根据会计主体假设,预收贷款业务不多的销货企业,可以不设置“预收账款”科目,其所发生的预收货款,可通过“应收账款”科目核算。

因此,应收账款各明细账户借方余额,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债权,而各明细账户贷方余额则是一种债务,应收账款总账余额就成为债权债务的差额,既不表示债权领;也不表示债务额。

同样预收账款各明细账户贷方余额时企业来说是一种债务,而各明细账户借方余额则是一种债权,其实质是应收账款。

在企业资产负债表列示时,“应收账款”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填列,以反映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和提供劳务等而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各种款项,表示企业的债权。

而“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数应填入“预收账款”项目,以反映企业的债务。

我国现行分行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即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

作为坏账准备提取依据的“应收账款余额”,应是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项目的余额,而不是应收账款的总账余额或明细帐的借方余额。

这是因为:

(1)应收账款总账余额是应收账款各明细账户借方余额之和与贷方余额之和的差额。

计提坏账准备时,由于应收的债权可能形成坏账,因此,必须将反映债务的应收账款明细账户的贷方余额予以剔除。

(2)预收账款明细账户的借方余额实质上就是应收账款,作为债权也可能形成坏账,因此,也应作为计提坏账准备的依据。

总之,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的计算依据,应是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项目的余额,也等于“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借方余额的合计数。

2、论述应收账款融资。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企业以自己的应收账款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的贷款额一般为应收账款面值的50%-90%,企业将应收账款抵押给银行后一般不通知相关的客户。

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是最基本的担保支持的商业贷款形式,也是很多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形式。

我国《物权法》明确规定,在应收账款上可以设立质权、用于担保融资的规定,为企业担保贷款开辟了一条新路。

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有什么特点?据专家观察,动产担保的国际最佳实践在总体上适用于应收账款融资,因此在我国开展应收账款融资之际,一些国家在动产担保方面相对成熟的作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国际美国货币监理署出版的《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手册》,描述了关于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的基本原理和风险类型,并重点阐述了银行如何审慎管理这些风险。

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

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的基本形式是借款人以应收账款和存货(营运资产)为担保,为生产和营销融资。

贷款可通过存货变现直接偿还或者通过托收应收账款发票偿还。

贷款人依据借款人信用风险状况,对担保品实施不同程度的控制,以管理信用风险。

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孙天琦向记者介绍,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与一般商业贷款的区别在于,“一般贷款的还款来源是商业经营产生的现金流,而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则是企业在正常的经营循环中相关资产变现的现金流。

与一般商业贷款相比,大多数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的违约风险较高。

这一点并不意外,因为这一形式通常是企业在无法获得一般商业贷款时才申请。

它的借款人财务实力一般比较弱,或者属于波动性高、季节性强的行业,或者企业本身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具有杠杆率高、盈利能力不稳定、营运资金和现金储备有限、担保品价值不断变化等特点。

因此,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需要更加谨慎的监管。

美国的经验表明,通过对担保品和现金进行监控,结构合理的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交易才能降低违约风险。

而为了实施监控,银行必须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深入了解借款人所处的行业,建立良好的报告制度,并对担保品进行持续的监控。

对借款人和担保品评估。

企业以自身的应收账款与存货进行担保融资,在与银行的贷款合同到期时,企业如期足额归还贷款,则顺利完成整个担保贷款过程。

但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具有风险,且它的风险一般高于其他商业贷款的信用风险。

因此在发放应收账款与存货担保贷款时,银行能否对借款人和担保品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就成了一个关键环节。

美国的《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手册》建建议,对借款人的评估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第一是评估借款人的财务状况,重点分析借款人来自于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现金流,而非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第二要评估借款人的经营周期,便于贷款人设计适合借款人的贷款,同时保护贷款人的利益;第三是评估借款人所处的行业,分析借款人财务状况和经营周期的变化是否归因于普遍的行业因素;第四要评估借款人的管理能力,发放贷款时,贷款人必须评估借款人的管理团队。

之后,还要进行现场审计,监管者需要更多关注应收账款和存货的质量和价值、银行控制权、监控系统,以及银行变现担保品的能力。

对担保品的评估则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贷款担保率通常取决于应收账款的性质和质量。

贷款额一般为应收账款额的70%—80%,并且随风险呈反方向变化,即风险越大,可发放额就越小。

许多应收账款的质量取决于借款人客户的信用等级,因此《手册》建议,对应收账款的分析通常从分析借款人客户的财务状况开始。

贷款人和监管者在评估时应考虑:1、借款人客户基础的质量,即借款人客户中财务稳健的公司数量越多,客户基础质量越高。

2、借款人应收账款的集中度。

3、借款人的逾期趋势。

4、稀释率的趋势和重要变化。

稀释风险指非现金信用会减少或稀释应收账款余额的可能性,销售退回或折扣、折让、坏账等都会产生稀释效应。

稀释率一般在5%左右,稀释率上升意味着产品质量下降,可能会导致借款人出现财务问题。

5、担保品是否合格,像很多应收政府款项、海外应收账款、关联交易以及冲抵账户(即借款人既卖给一个客户产品,又购买该客户产品)等担保品是不合格的。

另外,要特别注意动产抵押中存货和额外抵押的风险。

存货担保率通常比应收账款低,因为存货流动性弱、变现能力差,且存货供应商对存货拥有潜在的优先权。

存货必须可以销售才是合格的担保品,其融资贷款担保率通常在20%—65%之间,且随存货的类型和状态而改变。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应收账款融资与存货往往是难以分割的,监管者必须对担保品从应收账款向存货转变给予特别警惕,这往往是财务恶化或回收出现问题的信号。

对于额外担保,是指一些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的担保有时也包括固定资产,如设备和房地产,甚至包括无形资产。

3、论述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一、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

流动比率(currentratio,cr)指流动资产总额和流动负债总额之比。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100%。

其中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的那部分资产,如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是用来表示资金流动性的,即企业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数值,前者的基准值是2,后者为1。

但应注意的是,流动比率高的企业并不一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就很强,因为流动资产之中虽然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变现能力很强,但是存货、待摊费用等也属于流动资产的项目则变现时间较长,特别是存货很可能发生积压、滞销、残次、冷背等情况,流动性较差。

而速动比率则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速动资产就是指流动资产中容易变现的那部分资产。

衡量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强弱,应该两者结合起来看,一般来说如下:

cr1andqr0.5资金流动性差。

1.5cr2andqr1资金流动性好。

局限性。

(1)无法评估未来资金流量。

流动性代表企业运用足够的现金流入以平衡所需现金流出的能力。

而流动比率各项要素都来自资产负债表的时点指标,只能表示企业在某一特定时刻一切可用资源及需偿还债务的状态或存量,与未来资金流量并无因果关系。

因此,流动比率无法用以评估企业未来资金的流动性。

(2)未反映企业资金融通状况。

在一个注重财务管理的企业中,持有现金的目的在于防范现金短缺现象。

然而,现金属于非获利性或获利性极低的资产,一般企业均尽量减少现金数额。

事实上,通常有许多企业在现金短缺时转向金融机构借款,此项资金融通的数额,未能在流动比率的公式中得到反映。

(3)应收账款的偏差性。

应收账款额度的大小往往受销货条件及信用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应收账款一般具有循环性质,除非企业清算,否则,应收账款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的数额,因而不能将应收账款作为未来现金净流入的可靠指标。

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如把应收账款的多寡视为未来现金流入量的可靠指标,而未考虑企业的销货条件、信用政策及其他有关因素,则难免会发生偏差。

(4)存货价值确定的不稳定性。

经由存货而产生的未来短期现金流入量,常取决于销售毛利的大小。

一般企业均以成本表示存货的价值,并据以计算流动比率。

事实上,经由存货而发生的未来短期内现金流入量,除了销售成本外,还有销售毛利,然而流动比率未考虑毛利因素。

(5)粉饰效应。

企业管理者为了显示出良好的财务指标,会通过一些方法粉饰流动比率。

例如:对以赊购方式购买的货物,故意把接近年终要进的货推迟到下年初再购买;或年终加速进货,将计划下年初购进的货物提前至年内购进等等,都会人为地影响流动比率。

改进方法。

(1)检验应收账款质量。

目前企业之间的三角债普遍存在,拖欠周期有些很长,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负债很高,即使企业提取了坏账准备,有时也不足以冲抵实际的坏账数额。

显然,这部分应收账款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流动资产了。

所以,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应考虑应收账款的发生额、企业以前年度应收账款中实际发生坏账损失的比例和应收账款的账龄,运用较科学的账龄分析法,从而估计企业应收账款的质量。

思考法学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

在互联网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双重冲击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是构成当代人各种职业技能的基础,尤其是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能否做到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对以后的工作起到很重要作用[1].因此,为了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很多高校都以图书馆为学习基地开设了信息检索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该门课程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与此同时,该门课程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教学方法有需要改进之处。

1信息检索课简介。

1.1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意义。

随着高校课程的改革,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需要借助于各种资料的支撑。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撰写,也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毕业后在工作中仍需不断地自学充电,学习新的知识来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在未来的社会中,知识的更新、终生教育、跟踪学科前沿动态等都要求必须娴熟地查阅专业文献资料[2].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各高校都开设了信息检索课程。信息检索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鼓励大学生在处理同一个问题时,采用不同方式、多种途径去解决,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独立自主地查询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达到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1.2信息检索课存在的不足。

信息检索课属于一门实用性的工具课程,尽管其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部分不足。如部分高校对该课程不重视,有些高校仅将该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而且课时量较少;甚至部分高校根本未开设该门课程。其次,缺少信息检索课的专任教师,多数高校未引进图书情报学或图书管理学方面的专职教师,故该门课程仅由本校图书馆老师兼任,并不具备专职老师的基本素养。第三,教学内容陈旧,多数高校的信息检索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检索阶段,缺乏必要的计算机信息检索知识。第四,教学方式不合理,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故造成教学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符,跟不上社会的步伐。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并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受益,需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改进。

2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实践课程。

由于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而课时量却较少。这就使得部分老师为了赶进度,加大理论课的比重。理论课比重加多,留给学生的实践课就减少。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后,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均无明显提高,不能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来完成学习研究。其次由于缺少上机实践课,导致部分学生不知道该门课的用处,将之看成是混学分的选修课。再加上理论课较多,内容枯燥无味,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2教学方式单调。

和绝大多数理论课一样,在信息检索课上,老师在讲台漫天说书,而学生不知所云,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手机,甚至部分在睡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师生互动,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来。其次,有些高校信息检索课的考试模式只有最终的期末笔试,而笔试只能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检测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达不到开设信息检索课程的最初目的[3].

3改进建议。

3.1提高信息检索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

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该门课程,但通常作为选修课,课时量少,内容浅,无法很好的完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下各高校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信息检索课的开设,面向全校学生将信息检索课从选修课调整为公共基础必须课。

3.2加强师资队伍。

由于大部分高校信息检索课的教师都是由图书馆老师兼任或少数专职老师担任,而图书馆老师大多不熟悉学生所学专业,专职教师又缺少对图书馆情报学或图书馆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了解[4].因此,造成信息检索课讲授的内容与专业知识产生脱节的现象,对学生所学专业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任课老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3.3完善教学内容。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大规模普及,产生了网络检索工具,对传统的手工检索产生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诞生了大量提供信息检索的电子图书数据库,其以计算机为工具,以互联网为媒介,检索内容丰富,但其需要一定的专业检索技术[5].这就需要任课老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尽量减少纯理论课程,多增加实践课,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贴近学生所学专业和工程应用实践领域,让学生有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本校图书馆的可利用资源、使用方法,熟知本专业写作方面的参考文献资料等,并在授课过程中介绍国内常用到的典型电子数据库,提高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检索知识的课程内容。

3.4加强上机实践。

信息检索课程是一门偏重于实践的课程,不仅要懂得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懂得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做到课堂与上机实践相结合。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有电子阅览室,同时也购买了电子数据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本校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经常上机实践。只有经常上机实践,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并且通过实践掌握信息检索的具体步骤、方法和技巧。

3.5增加课堂互动。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不认真听讲,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增加互动环节。课堂互动包括课堂提问和课堂考试等[6].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集中精神,将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转移到课堂上来,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老师讲授的知识点,跟上老师讲课的进度。课堂考试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地加以针对性的辅导,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4结语。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信息检索课程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无论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从单一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阳,刘治超,李静。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课教学方法之我见[j].科技视界,(7):194+325.

[2]张立英.高职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7):226.

医学检验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摘要:医学检验实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毕业实习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是学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续。如何做好实习教学工作,符合检验医学学科特点,适应现代化社会医学需求,提高学生临床实习效果,本文将以iso15189实验室认可体系与检验专业实习生人才的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iso15189;医学检验;实习教学。

近年来,医学院校开始将iso15189实验室认可与检验人才的培养相结合,认为对培养高质量检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中心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将认可体系纳入实习环节,尝试将iso15189认可准则中的相关要求与临床检验本科生实习阶段的规范化培训要求相结合,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真实环境中,培养出实践能力强、懂管理的高素质检验人才[1]。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写你该做的,做你所写的,记你已做的,分析已记的,从而达到持续性质量改进的目的[2],在检验专业实习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管理的理念,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室认可体系的实际工作。在医学检验专业实习教学中借助实验室认可体系,不但加强了学生的检验规范操作,而且增强了其质量管理观念。目前国内很多大医院检验科均在进行实验室认可的准备工作,需编写大量文件,学生对iso15189相关知识的了解可使他们很快融入检验科该项工作中,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标准化的检验操作,有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及相应医院iso15189的申请工作[4]。本文转变了传统的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带教重技能、轻管理的'理念,树立专业技能与质量管理并重的现象;深入研究实验室认可体系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环节相结合,探索每一环节的相连点,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找到新途径。并通过结果反馈,持续改进,编写与实验室认可紧密联系的《实习大纲》,培养适应实验室发展新形势下的高素质检验工作者,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检验水平。

1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能力合格,并具备一定实验室质量管理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需要借助实验室认可体系,通过实践-考核-总结的正反馈环,制定能够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大纲。在检验专业的实习教学中我们首先改变了传统的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教学理念,将iso15189实验室认可体系纳入到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教学中,将其作为实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次,教学管理人员以iso15189认可准则为依据,制定考核办法,对学生的质量管理能力进行考核;最后,通过结果反馈,修订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大纲,持续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

为规范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教学,加强学生的检验规范操作和质量管理观念,就要借助iso15189实验室认可体系,指导学生既要掌握试验的原理、操作、结果的报告,还应学会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全程质量控制,学会分析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学会方法学评价和性能验证。继而通过临床带教老师客观的成绩考核和结果反馈,修订新的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大纲,持续改进,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具体的实施方法为:。

2.1课题组教师优化、整合既往相关经验,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编写修订覆涵15189内容的《实习大纲》首先,课题组成员根据15189实验室认可的具体内容,总结既往实习带教的实践经验,寻找15189认证体系各要素与各实习环节之间的结合点。将该结合点既体现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同时也纳入到学生的实习大纲中;其次,根据认证体系各要素与实习间的结合点编写实习大纲的试行版,并制定包含实验室认可、符合实习大纲试行版的实习计划;然后,组织集体备课,向全体实习带教教师讲解实习大纲试行版及实习计划的具体内容,严格依照实习大纲试行版及实习计划内容进行实习带教,并且对学生实习过程及实习结束时的表现进行考核,同时对实习大纲试行版具体实施过程进行总结,探讨实习大纲试行版的优缺点,寻找实习大纲试行版的不足之处并找到纠正措施;最后,通过持续改进,优化相关具体实施内容,在试行版基础上修订《实习大纲》。

2.2借助iso15189实验室认可体系,根据实习大纲试行版及具体实习计划,规范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教学学生入科后首先进行培训,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介绍和生物安全培训。培训后通过考核,考核合格后依据制定的实习生轮转计划将他们分到各专业组进行轮转,学生在各专业组轮转期间要按实习大纲要求掌握本专业组的检验项目,掌握试验的原理、操作、结果的报告,还应学会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全程质量控制,学会分析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学会方法学评价和性能验证。每个学生在每个专业组轮转期间,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养成按作业指导书操作的良好习惯,通过一年的实习,学生在各自的岗位要学会本岗位工作的内容和程序,在实习过程中如何发现不符合项,如何分析不符合项的原因,如何纠正并采取纠正措施。

2.3加强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实习生培训与考核国内检验医学本科生实习时间一般为1年,这个实习阶段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学生走向工作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不仅要加强实习生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科研能力培训,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培训临床工作中的质量控制、检测系统性能评价、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实验室信息系统使用等[3]。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实习生进行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结合实际操作加强学习效果,如在不同专业组要进行质量控制讲座,在全科范围内要进行方法学评价和性能验证讲座、cnas-cl02认可准则的解读、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如何内审等一系列培训,在每次培训后进行考核并评价,考核包括培训考核和实践绩效考核。每个专题培训后进行笔试考核,实践考核由教学管理组带教老师进行评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写出学习总结和心得体会,最后,发放问卷调查表,采取毕业后追踪及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进行调查。

3教学效果的评价。

本中心通过持续改进,编写新的《实习大纲》,全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并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能力合格,专业和管理实践考核均合格,并具备一定实验室质量管理能力的学生,大幅度提升了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素质,提高了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通过将iso15189认可准则中的相关要求与临床检验本科生实习阶段的规范化培训要求相结合,使学生能很快地融入检验科的该项工作中,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标准化的检验操作,有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单位快速适应它的iso15189的申请工作。同时也为兄弟院校在培养实习生的方法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总之,应对临床实习这一关键阶段加以重视,顺应检验医学发展趋势[5],及时制定相应的培养规划,如此才能保证和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输送适应新的医学诊疗环境的优秀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本科院校英语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态度不够端正。

新建本科院校的论文写作往往是在第8学期完成,一般是在第7学期末分配导师,布置开题事宜,第8学期开始论文的写作。而此时学生们往往忙于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诸多事情,根本无暇顾及论文的写作,或者很难保证把精力都用在论文的写作中。但毕业论文是毕业的硬指标,因而学生只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造论文,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大多数同学都有抱着侥幸心理:反正要毕业了,老师总会手下留情。指导教师,对此也无能为力。

2.缺乏先期训练。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考试方法较为单一,尽管教务处会明确老师有自由选择考试方式的权力,但由于程序过于繁琐,所以,很多老师干脆直接采用学校统一规定的闭卷考试形式,而且试题最少要有四种题型,这样就大大限制了教师与学生发挥,等于教师很少采用较为开放的、论述性的题目。加之课堂教学时间的压缩,课堂教学大多用来讲授,很难对学生进行开阔性必要性训练。即便是在论述题中,很多同学只回答要点,不会展开论述,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知识积累不够,课下阅读少,思维不够开阔;二是学生缺乏必要的训练;三是课堂教学管理较为严格,教师缺乏充分发挥的空间与条件,导致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

3.选题缺乏自由权。

让学生自由选题,会选择那些好说话、脾气好的老师,而这会造成教师工作量的极大差距,近而影响老师年终奖的分配及职称晋升。而改用学生和老师双向选择,又造成平均分配。因为各位老师研究的方向不同,这样在照顾老师工作量的同时,难免会让学生的选择流于形式。尤其是平均分配名额,有可能会完全打破学生的选择,使得原本选择刑法方向的学生转向选择民法,导致原本对刑法感兴趣的学生,必须写民法方面的论文,结果是导师选择了学生,而不是学生选择了导师。这样学生在论文的写作中难免会存在抵触,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学生的消极被动,论文的写作反倒变成了大学生活中不愉快的经历。

4.对热点与前沿关注不够。

法学本科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核心课程。但就业与升学的压力,学生的功利性与目的性,决定了对课程关注的有限性。对专业必修课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专业选修课,而学英语的时间又远远多于专业课的学习。教师讲授传统的知识,学生听课精力不集中,热点关注不够,创新性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到了选题时,往往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他们认为资料多的好写,而不愿意选择新的热点,担心不好找资料。

5.没有掌握论文的写作方法。

由于对论文写作重视不够,再加上缺乏对前沿与热点的.关注,因此,无论选题,还是写作过程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大多数同学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整篇大段的复制,把所引内容变成自己的观点。能用自己的话把别人的观点表达出来,不完全从一篇论文中抄,而是同时参考多篇材料,能写成“五马分尸型”文章的,就是好学生了。

二、解决问题。

1.强化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

很多学生以为,只要自己的学科没有被挂过,就能顺利毕业,事实上,修完规定的学分只是大学生活的一个方面。完整的法学大学生活,除了学科的学习,还有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写作等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加实习顺利过关得到的是学士毕业证,而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的完成才能获得学士学位证。学士毕业证加学士学位证书,才是完整的大学教育。学生之所以对大学完整的任务不清楚,缘于学校对教学环节的过度重视。课程与实习占据了大学生活的7个学期,而毕业论文的写作仅仅只有6周的时间。因而时间的分配上给学生造成误解,以为论文的写作不是很重要。加之,大学4年级的学生其他事情也较多,比如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司法考试等,再加之找工作,心情杂,思绪乱,精力散,这些因素对论文的写作都是冲击。所以,建议修改论文写作的时间,尽量把课程安排在大学4年级之前完成,在大学3年级的第2个学期(第6学期)开题,在大学4年级的第1个学期(第7学期)完成答辩,把大四的时间留给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和应付各种考试,这样效果也许会好些。

2.加大论文写作的提前训练。

学位论文作为对学生毕业水平的检验,是教学工作中重要而又关键的一环。如果学生与教师多沟通,也许效果会更好。可以采用导师负责制,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由学生选定导师,当然在选择前要给学生提供法学导师的名单与简介,这样的选择是建立在对导师的了解基础上,然后让学生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选择,从而建立起导师与学生的紧密联系,再经过大学4年的全方位接触,到论文指导时,学生与导师之间早已建立了很好的沟通。导师也可让学生参与自己研究的课题,从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再到整理观点,逐步地对学生加大指导,这样,在写毕业论文时,学生就不会再感到陌生与不知所措。同时,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都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查资料,采用课题讨论的方式,一方面检验了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一方面也让学生各抒己见,为法律思维的培养与开阔提供舞台与空间。

3.尊重学生选题的自由权。

如果采用导师制,由于学生对导师的研究方向较为清楚,所以,学生一般都会针对性地选出题目。对于有思想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己拟定题目;也可由导师给学生拟定一定的题目,让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中选择;有研究课题的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阶段目标,给学生拟定一定的题目,也可把自己的主要观点告知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论证并充实观点。同时,教师一定要保证选题的准确性,一般来说,选题小的题目好写。切忌选题大而空,还有传统的老题目,也不宜选,因为很难创新,比如论诚实信用原则,这个题目适合大学者来写,我们这些小辈,受水平与能力限制,根本写不出新意。热点与前沿论文容易写出新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可以在导师与学生之间营造起融洽和谐的气氛,使得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变成快乐的经历与过程。

4.吸引学生对热点与前沿问题的关注。

法学教师要承担起指导学位论文的职责,首先应使自己具备较深厚的学术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科研实力。我们更应该把功夫用在平时。教师不但要关注前沿,撰写科研论文,更要在教学实践中,把这些前沿与热点教给学生,多为学生提供启发、思考的空间与机会。教导学生多读书,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多思考,积极培养法学思维与情操。其实,关注前沿理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对学术兴趣和学术前途的培养都是一种启发与鼓励,只有在不断地启发中,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研究方向的定位起到联系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体现教学相长。

5.加强写作方法的培养。

从形式来看,毕业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构成,它主要以逻辑思维方式作为展开依据,强调在事实的基础上展示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所以,对于毕业论文来说,其写作方法的选择是由对观点阐释的必要性所决定的。而写作方法有多种,文献检索法固然重要,但也只是其中的一种,更主要的是通过文献检索得到的相关材料是我们进一步提炼论证观点的论据,而不应该直接信手拈来,移花接木,甚至直接改成自己的名字。这种态度是对学术最大的不敬与亵渎,也是对论文创新性灵魂的最大的歪曲与误解。所以,写作方法的培养需要把功夫用在平时。比如常见的比较分析法,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有意的和必要的训练,在考试题中,可以出相关概念比较题,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比较,既可以达到准确掌握相关概念的目的,又能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方法加以指导,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三、结语。

总之,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对于教师而言,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所承担的课题,收集、整理资料,也可把自己的观点告知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材料并写出论文。教师自身要勤思考、多学习,并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启发,激发并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同时,作为学生,要有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树立正确的观点,杜绝那种通过不劳而获直接剽窃他人成果的学术不端行为,踏踏实实做学问。教与学永远是个互动、互长、互助、共赢的过程。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体说来,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状况是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刘洪泉和曾亚军(2007:218)认为,从大的方面看,本科院校英语毕业论文的水平离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亟待提高。他们还将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归纳五个方面的不协调,包括论文观念与新型开放的社会理念之间的不协调,过分强调毕业论文的统一规格标准与因人而异的个性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以精英教育为目标的宝塔意识与以大众化教育为目标的国际就业大市场之间的不协调,单纯强调毕业论文的自然科学性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保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的不协调,以及面向区域、地方经济组织毕业论文与面向全国、全球经济大市场之间的不协调。限于篇幅,本文只就管理、论文评价体系、导师、学生等四方面,归纳总结本科院校英语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在论文管理方面,刘洪泉和曾亚军(2007:218)认为,虽然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条例和制度,但是因为很多条例规定得不全、不细,加上在执行中不严格、不规范,管理中很多工作实际上得不到落实。具体地说,学校对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教师只好凭自己的感觉指导学生。无法从深度和广度上高效地、有的放矢地指点和帮助学生。另外,从管理的角度,学校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孵化和培植业务梯队,致使毕业论文指导队伍中缺乏真正的老、中、青等不同年龄和职称相结合的业务梯队,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有的指导教师甚至连中级职称都不具备。关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张春芳(:100)的研究,还体现在这样的一些方面:第一,没有明确的能体现英语专业特点的毕业论文管理条例。第二,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第三,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程序。

二、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在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论文答辩、质量要求等。评价主体的问题在于评价者之间在学历、职称、能力、责任心等方面参差不齐,这种差别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评价标准的问题在于标准的不统一以及标准的量化程度不高,评价者难以从量化的角度去细致地、科学合理地评价论文,所以,无论是评阅还是答辩,评价者都很难给出公平公正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和毕业论文应有的层次和水平。更让人担忧的是,在评价论文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碍于情面,出于担心影响毕业生的前程方面的考虑,哪怕自己指导的学生再差,也让其顺利通过。这种离谱的宽容和过度的迁就往往给之后的毕业生造成了一种负面影响和错误的暗示,即,不管平时努力不努力,论文质量好还是不好,甚至存在明显的抄袭,最终都能满意地通过。

三、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做毕业论文是自己一生中第一次接触和从事学术性的研究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对他们的指导显得十分必要。然而,教师方面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第一,指导教师投入的精力太少,对毕业论文疏于指导。第二,很多指导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太过繁重,而教学工作往往是硬任务、硬指标,非完成不可。加上,很多学校缺乏专门用于毕业论文指导的经费,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毕业论文的指导方面就显得不是那么的投入。第三,有的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是自身的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难以用科学的方法以及创新的理念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潘淡(1991:76)认为指导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过度地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讲解,而对学生会有帮助的一些个案的分析或是实践的开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多数学生表面上好像已经理解和吸收了教师的讲授,而在开展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具体的研究的时候,却一问三不知、茫然不知所措。

四、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认识不到位,在思想上缺乏应有的重视。第二,对完成毕业论文所应该具备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不扎实。第三,缺乏对选题所涉及到的学科领域的深入了解,从而做不到正确认识和理解题目的要求和目的。第四,很难做到独立地、高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五,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只求能过则过。第五,没有探索的欲望,思维陈旧、缺乏创新。第六,感性认识很强,但缺乏理性的归纳、概括、分析、总结的能力。有些专家指出,学生在选题方面的问题很突出。比如,有的学生在选题的时候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是看见身边的`学生选了什么选题自己就跟着选。有的学生则在很多选题面前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停地更换自己的选题(潘淡,1991:75)。而有的学生的选题则太草率,不经过前期研究或是认真地思索便匆匆选定。有的学生在选题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则是,要么题目与自己的专业毫无关系,要么题目太大,要么题目本身因措辞不规范而让人看后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张春芳,2011:100)。张春芳(2011:100)指出,在具体的写作方面,学生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体裁意识、论文格式、摘要的撰写、关键词的规范程度、引文、参考文献的标注、词法、语法、书面语与口语语体的混淆等方面,而且还存在抄袭的现象。潘淡(1991:75)则指出,在论文里,学生按部就班的机械式的写作思维方式太过明显,如“什么都从概念、意义、作用、内容、方法等依次顺序排列”,很少有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实在有限,词法、句法以及标点符号错误太多,很难做到将自己的思维成果清晰明了地表达和呈现出来。

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收集到了一些资料,可是很多学生却不能合理地整理和加工手头收集到的资料,更谈不上在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相反地,很多学生只能炒炒别人的冷饭,简单地、机械地将一些资料东拼西凑地堆积起来,在形式上让其像一篇论文(潘淡,1991:75)。研究内容方面的问题,还表现在研究内容的扩展上。而这样的研究,其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清楚明白地掌握毕业论文各部分的结构及特点,提高自身对毕业论文的理性认识,并最终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洪泉,曾亚军.当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浅析纳税评估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思路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从我国目前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对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问题对策。

1、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信息资源不够充分,信息资源质量不高。

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需要一个整体的系统程序,而目前在我国,纳税机关在纳税过程中,在内部的纳税管理以及纳税机关上下管理级别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无论是纳税机关的内部,还是纳税机关与其他部门如国税、地税、银行等部门之间,都缺乏必要的信息分享,导致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实用效率低下。

信息资源不够充分,信息资源质量不高。外商企业在中国投资,大多数都是民营的私人企业,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往往财务不健全,而且其提供的信息也容易失真,导致在对外商投资的纳税评估中的信息不准,数量上也不达标,信息质量不高。

2、法律依据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法律依据不够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商进驻到中国来投资办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对其纳税评估的法律体系没有得到及时的完善,主要表现在:

(1)目前,我国颁布的《征管法》及其实施细节,还没有对纳税评估做出具体的,详细的说明和规定,也没有直接确立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导致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始终没有上升到法律环境中。

(2)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中,对相关信息的调查和核实还缺乏必要的法律程序。从目前我国对外商投资纳税评估的法律环境分析来看,我国虽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然还没有对相关部门以什么程序,如何调查等问题做出必要的,详细的说明,导致在对其纳税评估中,程序混乱,个人行为缺乏制度约束,弹性较大。

(3)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后的结果处理中,尚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目前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多数只是针对纳税评估过程中的规定,而对其评估结果的处理的法律法规则较少,导致结果处理无法可依,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反馈和纳税评估工作的改进。

3、外商投资企业纳税评估指标不完善。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纳税评估时,是按照相应的纳税指标来进行的,而这些评估指标则是通过对纳税评估的测算而形成的,这种具体的测算主要是测算行业的内平均值,进而对纳税评估的测算结果和行业峰值进行对比,从而形成我国现有的纳税评估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纳税评估规定了评估指标,事实上,这些指标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这些指标并不能真实的反应出纳税评估的结果。因此,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纳税评估指标,还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将面临就业的严峻考验。他们的专业学习都是针对就业而服务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目的。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因材施教;转变理念;配合就业。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它的诸多功能已经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的辅助,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目标的核心。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家庭拥有计算机数量极多,并且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所以说高职院校计算机学习并不是“零起点”,信息技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有课程设置。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不同程度地都受过一些信息技术的初步教育,学生不能有效地学习计算机课程,更主要的原因是一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已有基础重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在一种半生不熟的状态。

在高中阶段,计算机不是高考的主要科目,为了追求升学率,不少学校或明或暗、有意无意地降低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养。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往往因为计算机不是高考科目而被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这也影响到了未来的高职院校的学习。由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缺乏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教学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教学大纲差异性也很大,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来源复杂,多地区、多层次,并且都是在高中阶段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差异也是各不相同,差异的'巨大也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其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好,而普通高中的学生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计算机课程形同虚设,基本处在计算机盲的阶段,相对来说起点较低。所以,这些情况都给学生的计算机语言能力的学习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教学工作不好开展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系统性。

计算机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教学中,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一定要突出应用性的特点。但是目前的教材内容过于系统性,导致应用性不强,教材内容的起点过高,需要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才可以使用这样的教材,而且教学时间也相对较长。教学和学习任务繁重,影响师生的教学及学习兴趣,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

2.教学方法僵化陈旧。

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实践重于理论的过程,在我们的教学中,依然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地受教,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技术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和保持一定的兴趣,如果没有这样的兴趣,那么这样的实践课就难以保证效果。

3.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培养高等级技术人才的机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就业来服务,所以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自发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学习主要是应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在操作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两个方面应该加强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

1.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的教学不能过于死板,一定要考虑因材施教。可以采用目标教学法、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新生入学后进行摸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掌握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转变教学理念。

符合学生的就业需要,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

环境。

3.与就业密切结合。

高职学生的毕业就是为了就业,所以教学工作应该主要围绕学生就业来开展,着重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避免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能力的现象出现,校企结合进行人才的培训,为企业的需要培养定向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积极地去开展学生计算机等级证书培训工作,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入门的课程,这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根据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就业的考验,他们的专业学习都是针对就业服务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高就业率,是高职院校当前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袁晓红。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刘永新。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成功:教育,(01)。

[3]陆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52)。

[4]李颖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探讨。新西部,(1)。

[5]张丽萍。“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4)。

(作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本科院校英语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把过去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某一具体科研课题,在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技巧、动手能力、论文撰写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收获。但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了明显下滑,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严重,形式大于内容。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课题[1]-[3]。

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原因如下: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每到大四上学期,学生开始准备考研、找工作、出国等。毕业和就业时间存在严重的冲突。有的学生为了找工作而向学校请长假,这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一般学校很少发生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原因而不能毕业的,所以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非常不认真。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与其他文科专业的论文有更大的区别,有些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要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有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经费保障才能有效开展相关的科研实验。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资源非常有限,特别是相关外文数据库几乎没有,教师和学生无法查阅最新的外文文献资料。学校提供的毕业论文专项经费有限,实验所需的药品和测试条件不足。大多数普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没有科研项目,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这势必造成对学生指导得不到位,老师由于工作量大而态度敷衍。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很难完成具有一定水准的实验性毕业论文。

(一)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定位,正确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部分学生往往是在应试教育指挥下进行机械性学习,严重缺乏创造性,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毕业论文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的不足,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好的课堂。学生和老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此重要性,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教师是指导者和领路人,要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在指导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履行自己的职责,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国家和学校应加大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力度,加大对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资金的投入;使得本科毕业论文在物质上得到保障,解决普通教师由于经费的缺乏而限制了论文水准的问题。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在课时配备、津贴补助、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鼓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教育,建立有利于毕业论文创新的教学机制。

化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短暂的毕业实验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和其他专业相比,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中。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要牢固地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具有扎实和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获得更新和更前沿的知识与理念。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课题组,尽早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学生在大二、大三就进行相关的科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加快了科研项目的进度,调动了教师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经过更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往往能凭借自己的体会写作毕业论文,从而避免论文抄袭,怎样写研究性论文?有没有什么格式要求呢?目前,我院很多大四学生已经成为教师科研项目的得力助手,毕业设计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较好结合点,体现教学与科研很好结合的范例。

实验室高端仪器向本科生开放。通过精心设计实验课件,向包括本科生在内的各层次学生开放实验室等,把高端仪器设备的应用和实验技术推广到本科实验教学中,既提升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又提高了贵重仪器的利用率。例如,x-射线衍射仪、电镜、核磁等现代仪器和技术的培训与运用,可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仪器的操作,培养运用现代技术与技能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扎实的技术与技能。

(三)改革毕业论文成绩的评价方式。

对于毕业论文不要拘于形式,将对化学本科生的专业要求落到实处,毕业论文中形式的东西可以弱化;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多元化的学习成果替代单一的本科毕业论文。

美国是公认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美国大学可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科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毕业形式,例如公开发表的专业性学术论文。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专利,完成各种项目或写作调研报告等。在美国,不仅很多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而且有的专业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有国际先例,证明可行。对待毕业论文要综合考虑中国国情和外国经验,在确保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基础上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鉴于高等学校是多层次性、多类型性和专业的差异性,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化学专业本来是一个实验学科,周期很长,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失败。毕业论文开题的课题不一定顺利,但在失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弱化对毕业论文教学的过程管理,强化结果管理。毕业论文时间本来就不充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等形式的东西应予以弱化、取消。但应强化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从严要求毕业论文的评定;加强毕业论文的工作检查,对于那些抄袭、剽窃、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论文,采取一票否决制,延期毕业。

浅析纳税评估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思路毕业论文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以及日常掌握的各种涉税信息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及有关涉税事项进行系统的审核、分析、确认和评价,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申报行为中的异常情况,促进纳税人依法申报纳税的管理活动。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迫在眉睫,作为深化改革中的新生事物,纳税评估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使其更好地为深化税收征管服务,已成为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笔者试就纳税评估运行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评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实施纳税评估以来,对纳税评估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纳税评估把纳税人大量的一般性申报问题解决在日常税收管理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业务辅导和税收政策法规宣传,从而促进了纳税人的真实申报,提高了依法纳税的意识,税源管理得到了加强,异常申报率不断下降;同时在评估过程中使纳税人的税收违规行为及时得到改正,减少了纳税人税收违法被处罚的发生,从而减少征纳双方处罚与被处罚的矛盾,进一步融洽税企关系,也为稽查提供了部分案源。但与税收征管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对照,尚有明显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纳税评估缺乏法律依据,评估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有关纳税评估的法律依据方面,目前《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无有关纳税评估的规定。仅有一个3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税发[]43号)的规范性文件,且评估通用的分析指标较为复杂、繁锁,无统一标准,操作难度大,对中、小企业帐务核算不健全的难以适用。正因如此大家普遍对纳税评估的认识不足,就如何开展纳税评估思路不清,对这项重视程度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致使评估流于形式,评估的质量难以全面提高。

2、对纳税评估执法方式认识不一致,评估不能有效开展。不少人认为纳税评估仅是一种案头的税务审计,评估人员对疑点问题,通过约谈来解决,任凭纳税人自圆其说,评估定性方面评估人员也有主观意断行为,评估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

3、评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直接约束了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纳税评估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善于从掌握的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使很多评估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看看表、翻翻帐、对对数的浅层次上,评估通用分析指标还不能充分运用。

4、评估机构建立参差不全,岗责不明确。目前多数县级地税局以下还没有专门的纳税评估分局,只是在各个分局内部设立了纳税评估岗位或股室,但是由于设立时间不长,通用分析指标还未统一,岗位职责不明确,评估人员的业务培训及业务考试制度仍未健全。

5、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等环节衔接、协调不足。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与征收、稽查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评估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定征管基础,纳税评估将是无源之水,而评估反过来又对加强税收监控起到促进作用;其次,评估是介于征收与稽查间的“过滤网”,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但目前评估还处在探索阶段,在与征收、稽查等环节的联系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有时以评代查,以补代罚,使得纳税评估的中心监控地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

6、纳税评估指标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体系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如果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数据质量不高,资料不全,相关信息不足,但被测算的指标在正常幅度内,难道就算真实申报了吗?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型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的结果和开展方向。

税人的“非故意偷、漏税”行为,评估人员应当给予纳税人自查自纠的机会,即只要是纳税人不是态度恶劣或评估人员有理由认为企业有异常申报现象而企业拒不承认的除外,实际上都可以认定为是自查自纠税款,在评估环节入库后不存在罚款问题,这也是税务机关认为最有亲和力的一种方式,但如何客观判断企业是人为的“偷税”或非主观意愿上的偷税?且是否不论税额多少,一律由评估来入库,免除扰乱税收秩序所应受到的处罚,哪怕是涉及到十万、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税款,都可以免于行政处罚,免于移送司法机关?这一点是否会与《征管法》的有关意图相违背,相关的条款都未明确。

8、计算机依托不足,大量数据需要手工制作,评估文书复杂,可操作性差。(1)目前全国广泛推广应用的税收征管系统数据库的不统一,给信息共享带来技术障碍,大量的评估信息搜集靠手工操作录入,效率低下,差错率高;(2)文书繁多,而且不少税务文书内容重复,或与评估关联不大,很容易让人产生敷衍态度,不利于评估的健康发展。(3)相关文书内容十分单一,审核分析内容不多,与实际不相适应,可操作性不大,不能真正体现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我们亟须切实可行的文书或评估软件,真正把纳税评估落到实处。

二、完善纳税评估体系的对策与思考。

1、提高认识,统一政策,规范评估运行。纳税评估是日常管理、税务稽查的前奏曲,是日常征管中非常重要的事前、事中管理,对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和促使纳税人知法、守法、诚信纳税,减少偷税现象的发生都有积极作用。因此,建议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尽快制定正式的《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检查办法》,替代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对纳税评估的概念、评估范围、内容、预警值指标、岗位职责、执法方式等进一步予以明确。在适当时机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监控的重要内容纳入《征管法》或《实施细则》之中,使评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地也能在正式、规范的《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检查办法》指导下,统一认识,健全评估机构,完善评估管理体系,规范评估。

2、进一步树立纳税评估的思想理念,明晰与税务稽查的功能差别,加强与征收、稽查环节的衔接协调。不能片面地认为纳税评估仅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案头稽核,不实地进行评估。纳税评估作为税务机关行使税收执法权的一种方式,也可以将纳税评估定为辅导性评估检查,充分应用征管法及其细则规定的一切手段,而不应自我限制、自缚手脚。但是,纳税评估的目的毕竟与税务稽查不同,因此,对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偷税嫌疑等问题的,为了打击违法行为,震慑违法企图,应按规定程序移交稽查局处理。但同时也不要认为纳税评估就是税务稽查,只不过税务稽查由稽查局来实施,纳税评估由基层征管部门来实施,仅仅是执行的主体不同。其实两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税务稽查是打击税务违法行为的手段,以纳税人具备违法嫌疑为开展的前提和依据,其对象是特定的而不是普遍的。而纳税评估不必以纳税人具备违法嫌疑为开展的前提和依据,可以根据征管的需要开展,其对象总体而言是普遍的而非特定的。此外,税务稽查是对纳税人的纳税结果做出评价并做出税务处理,目的在于打击违法行为,震慑违法企图。而纳税评估则是通过对纳税人纳税结果的分析找出形成结果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目的在于提出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与稽查部门的联动建设,加强与其他监控方式的沟通和配合,制定出科学的联系制度,真正实现征管一体化。

3、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选择一批懂税收、通法律、会财务,精通计算机应用的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从事评估,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合理搭配人员,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对评估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加强经验交流,切实提高培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的“专家”,和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评估队伍。加大干部考核力度,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将评估列入岗位责任考核内容,对达不到评估质量要求和完成不了评估指标的,追究主管负责人和评估有关人员的责任。

4、完善评估方法体系,提高评估手段。纳税评估其实是一个征管监控过程。而在我们日常税务中监控是无处不在的:从办理税务登记、申报、征缴、办理减免退税、报送资料等等都是监控。所有这些监控,都包含在纳税评估的范畴之内。因此,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真实性的评估,仅仅是纳税评估的一个方面。税务机关根据实际管理的需要,可以是对退税真实性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所得税费用列支情况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实施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纳税人发票管理情况的专项评估等等。可以这么说,凡是税务机关日常管理事项,都可以是纳税评估的范围。当然,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评估应该是纳税评估的重点内容。评估管理要实行分类评估管理,拓展评估监控面,实现对纳税人的整体综合评定。(1)对大型企业集团或重点税源实行分类评估管理,依靠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和电子报税,逐步实现税企联网,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2)对中小企业实行行业税收监控管理,通过行业税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对纳税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3)对个体工商业户或规模较小、未建帐的小企业,可采取事前测定评估方法,即用计算机定额管理系统管理,将纳税人的平均经营水平和销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得出一个定期内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较为合理的应纳税定额。使纳税评估贯穿征管各环节和全过程,从而实现对纳税人的综合管理和全面监控。

5、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1)注重调查,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在对纳税人涉税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评估基础指标测算的基础上,对纳纳税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销售额、销售成本、流动资产等指标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和综合测定,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好评估“量化”分析,以准确体现纳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不断提高“筛选”异常信息的准确性,为评估的实施提供真实的指导信息;(2)建立模糊分析体系。将评估范围扩大至纳税人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进销规模、仓库出入等方面,实现对生产销售的全方位分析,应用经济指标,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

6、简化程序,规范评估运作。(1)简化程序和文书数量,提高评估的可操作性。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结合各地实际,合理确定程序和文书,增强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评估流于形式;(2)规范评估运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加强对评估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7、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质量。(1)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加强评估所需信息的电子转换能力,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效率和质量;(2)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集中人力、物力、技术,改变信息处理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实现信息处理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适时构建税务数据仓库,开发纳税评估软件。

8、发挥评估作用,开展纳税信誉评价,实行等级管理。纳税评估为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提供全面的信息来源,我们应有效利用评估结果,对纳税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标准进行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在此基础上对纳税人提供差异化的纳税服务,对高等级的纳税人为他们提供最佳纳税服务,同时对信誉等级低的纳税人加强培训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办税能力,对有意偷税的移送稽查,加大稽查打击力度,严格依法处理,形成良好的体制激励,营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

税收征管新格局的确立,赋予了纳税评估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纳税评估在税收征管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要提高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结合征管实际,按照《征管法》和《实施细则》的要求,大胆创新,相信我们的纳税评估一定会大有成效,更具特色。

税人的“非故意偷、漏税”行为,评估人员应当给予纳税人自查自纠的机会,即只要是纳税人不是态度恶劣或评估人员有理由认为企业有异常申报现象而企业拒不承认的除外,实际上都可以认定为是自查自纠税款,在评估环节入库后不存在罚款问题,这也是税务机关认为最有亲和力的一种方式,但如何客观判断企业是人为的“偷税”或非主观意愿上的偷税?且是否不论税额多少,一律由评估来入库,免除扰乱税收秩序所应受到的处罚,哪怕是涉及到十万、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税款,都可以免于行政处罚,免于移送司法机关?这一点是否会与《征管法》的有关意图相违背,相关的条款都未明确。

8、计算机依托不足,大量数据需要手工制作,评估文书复杂,可操作性差。(1)目前全国广泛推广应用的税收征管系统数据库的不统一,给信息共享带来技术障碍,大量的评估信息搜集靠手工操作录入,效率低下,差错率高;(2)文书繁多,而且不少税务文书内容重复,或与评估关联不大,很容易让人产生敷衍态度,不利于评估的健康发展。(3)相关文书内容十分单一,审核分析内容不多,与实际不相适应,可操作性不大,不能真正体现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我们亟须切实可行的文书或评估软件,真正把纳税评估落到实处。

二、完善纳税评估体系的对策与思考。

1、提高认识,统一政策,规范评估运行。纳税评估是日常管理、税务稽查的前奏曲,是日常征管中非常重要的事前、事中管理,对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和促使纳税人知法、守法、诚信纳税,减少偷税现象的发生都有积极作用。因此,建议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尽快制定正式的《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检查办法》,替代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对纳税评估的概念、评估范围、内容、预警值指标、岗位职责、执法方式等进一步予以明确。在适当时机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监控的重要内容纳入《征管法》或《实施细则》之中,使评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地也能在正式、规范的《纳税评估和日常管理检查办法》指导下,统一认识,健全评估机构,完善评估管理体系,规范评估。

2、进一步树立纳税评估的思想理念,明晰与税务稽查的功能差别,加强与征收、稽查环节的衔接协调。不能片面地认为纳税评估仅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案头稽核,不实地进行评估。纳税评估作为税务机关行使税收执法权的一种方式,也可以将纳税评估定为辅导性评估检查,充分应用征管法及其细则规定的一切手段,而不应自我限制、自缚手脚。但是,纳税评估的目的毕竟与税务稽查不同,因此,对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偷税嫌疑等问题的,为了打击违法行为,震慑违法企图,应按规定程序移交稽查局处理。但同时也不要认为纳税评估就是税务稽查,只不过税务稽查由稽查局来实施,纳税评估由基层征管部门来实施,仅仅是执行的主体不同。其实两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税务稽查是打击税务违法行为的手段,以纳税人具备违法嫌疑为开展的前提和依据,其对象是特定的而不是普遍的。而纳税评估不必以纳税人具备违法嫌疑为开展的前提和依据,可以根据征管的需要开展,其对象总体而言是普遍的而非特定的。此外,税务稽查是对纳税人的纳税结果做出评价并做出税务处理,目的在于打击违法行为,震慑违法企图。而纳税评估则是通过对纳税人纳税结果的分析找出形成结果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目的在于提出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与稽查部门的联动建设,加强与其他监控方式的沟通和配合,制定出科学的联系制度,真正实现征管一体化。

3、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选择一批懂税收、通法律、会财务,精通计算机应用的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从事评估,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合理搭配人员,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对评估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加强经验交流,切实提高培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的“专家”,和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评估队伍。加大干部考核力度,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将评估列入岗位责任考核内容,对达不到评估质量要求和完成不了评估指标的,追究主管负责人和评估有关人员的责任。

4、完善评估方法体系,提高评估手段。纳税评估其实是一个征管监控过程。而在我们日常税务中监控是无处不在的:从办理税务登记、申报、征缴、办理减免退税、报送资料等等都是监控。所有这些监控,都包含在纳税评估的范畴之内。因此,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真实性的评估,仅仅是纳税评估的一个方面。税务机关根据实际管理的需要,可以是对退税真实性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所得税费用列支情况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实施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评估、也可以是对纳税人发票管理情况的专项评估等等。可以这么说,凡是税务机关日常管理事项,都可以是纳税评估的范围。当然,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评估应该是纳税评估的重点内容。评估管理要实行分类评估管理,拓展评估监控面,实现对纳税人的整体综合评定。(1)对大型企业集团或重点税源实行分类评估管理,依靠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和电子报税,逐步实现税企联网,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2)对中小企业实行行业税收监控管理,通过行业税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对纳税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3)对个体工商业户或规模较小、未建帐的小企业,可采取事前测定评估方法,即用计算机定额管理系统管理,将纳税人的平均经营水平和销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得出一个定期内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较为合理的应纳税定额。使纳税评估贯穿征管各环节和全过程,从而实现对纳税人的综合管理和全面监控。

5、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1)注重调查,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在对纳税人涉税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评估基础指标测算的基础上,对纳纳税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销售额、销售成本、流动资产等指标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和综合测定,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好评估“量化”分析,以准确体现纳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不断提高“筛选”异常信息的准确性,为评估的实施提供真实的指导信息;(2)建立模糊分析体系。将评估范围扩大至纳税人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进销规模、仓库出入等方面,实现对生产销售的全方位分析,应用经济指标,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

6、简化程序,规范评估运作。(1)简化程序和文书数量,提高评估的可操作性。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结合各地实际,合理确定程序和文书,增强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评估流于形式;(2)规范评估运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加强对评估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7、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质量。(1)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加强评估所需信息的电子转换能力,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效率和质量;(2)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集中人力、物力、技术,改变信息处理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实现信息处理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适时构建税务数据仓库,开发纳税评估软件。

8、发挥评估作用,开展纳税信誉评价,实行等级管理。纳税评估为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提供全面的信息来源,我们应有效利用评估结果,对纳税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标准进行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在此基础上对纳税人提供差异化的纳税服务,对高等级的纳税人为他们提供最佳纳税服务,同时对信誉等级低的纳税人加强培训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办税能力,对有意偷税的移送稽查,加大稽查打击力度,严格依法处理,形成良好的体制激励,营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

税收征管新格局的确立,赋予了纳税评估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纳税评估在税收征管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要提高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结合征管实际,按照《征管法》和《实施细则》的要求,大胆创新,相信我们的纳税评估一定会大有成效,更具特色。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