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记忆(汇总14篇)

时间:2023-12-17 06:02:04 作者:梦幻泡

优秀作文是作者用文字展示自己内心世界的窗口,是一次深入交流的机会。以下是一些来自优秀作文集的片段,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指导。

端午记忆总难忘端午节作文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了。因为我很喜欢吃粽子。

端午节这一天,老远就可以听到超市里的工作人员清脆响亮的吆喝声:“卖粽子啦,卖粽子啦,香甜可口的粽子,快来买呀!”所有的顾客都被吸引了过来,挑选自己喜欢吃的各种口味的粽子。超市里结账的地方也排成了一条长龙,每个人都提着一个大袋子,露出满意的笑容。回到家,左邻右舍的厨房传来锅碗瓢盆撞击的声音,好像是一首美妙的歌曲,原来他们在家里包粽子呢。

我和妈妈把材料准备齐全,就开始包粽子了。我们先把粽叶洗干净,煮四五分钟,煮完后把粽叶放凉,再把糯米搓洗干净,然后将两张粽叶折叠成漏斗,放入少量的糯米,当糯米装至漏斗的一半的时候,再放入我最喜欢的肉馅,最后盖一层糯米,将糯米按实,用绳子将粽叶裹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们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蒸二三十分钟。过了一会儿,我就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气,口水直流,真想快点吃啊。

端午节真是一个难忘的节日,我期待今年的端午节快点到来。

记忆中的端午节

当布谷鸟清脆的歌声飞过门前的皂荚树,村东头的山坡上,小麦已是一片金黄,期盼的端午节就要来了。

乡村的五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记忆中的端午节总是在人们的翘首相望中姗姗来迟。每天放学回家,我和小伙伴们常常相约经过那片麦地,看着笑弯了腰的麦秆,妈妈的话就在我的耳边响起——麦子熟了,端午节也就来了!

村东头的小麦地里人影匆匆,一浪赶着一浪的金黄在人们的脸上闪烁,生产队正组织人力在收割麦子。布谷鸟掠过人们的头顶,叫声依然那样清脆。爸爸说,快割吧,你听,布谷鸟都在吆喝“割麦插禾,割麦插禾”呢!妈妈望着趴在草地上抓蚱蜢的我笑着说,你还不起来,布谷鸟都在骂你“龌龊哥哥,龌龊哥哥”呢!我那时并不知道布谷鸟在说什么,但我只知道等小麦打出来分到各家各户,端午节就来了,我就可以跟着端午节,美美地吃上一顿像模像样的饭菜,还可以扬起妈妈亲手蒸出来的馒头,一边吃一边在小伙伴面前炫耀。

生产队的仓库门前人头攒动,金黄的麦粒把悬着的大钩秤笑得前俯后仰。家家户户都挑着箩筐来分麦子,大人们忙着过秤称麦,小孩子在人缝中穿梭,我屁颠屁颠地跟着妈妈的身后,看着妈妈将自家分到的麦子倒进箩筐(其实也只有三二十斤),我自告奋勇地抓起扁担的一头,让妈妈将绳子一道道绕在扁担上,然后,我在前,妈妈在后,将麦子倾斜着歪歪扭扭地抬到村子里的一间大磨坊。

初四的夜晚,山村一片静寂,妈妈已经在准备明天的端午节了。爸爸常年在外为生产队创收,最早也在第二天上午回来。厨房的香气诱得我难以入眠,悄悄起来,煤油灯下,妈妈正系着围腰在悄然忙碌。灯光昏黄闪烁,新出磨的面粉倒在一个大脚盆里,妈妈用水轻轻地调和,一会儿弯腰双手用力揉搓,一会儿用两个指头捏起面团,高高拉起,当面团能拉起一条线的时候,妈妈拿出一块老面(其实就是酵母)将其碾碎,均匀地撒在面粉上,然后又一次揉搓。昏黄的灯光在跳跃,妈妈额头上的汗珠滑过脸颊,我伸出小手轻轻地帮妈妈拂拭脸上的汗珠,看见妈妈微笑着将揉和均匀的面团盛在瓷盆里,盖上簸箕,再用旧棉袄蒙上。“睡吧,明天早上就有馒头、包子吃了!”我咽下一口唾液,跟着妈妈回到房间,枕着端午节的馒头进入了梦乡。

也不知什么时候,厨房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揉揉惺忪的睡眼,星星依然在窗口眨眼——妈妈已经准备蒸馒头了。端午节的'阳光穿过门缝,厨房里正弥漫着浓雾一般的蒸汽,五双圆圆的眼睛滴溜溜地盯着锅里冒着香气的馒头。父亲一清早就赶着毛驴拉着板车回来了,我们一人举着一个馒头小鸟一样将父亲围成风景,等到父亲在板车上取下久违的鱼肉,端午节也就真正来到我们家里。

端午节来了!房门顶上的砖缝里插满了我和妹妹割来的艾草和菖蒲,爸爸蘸着雄黄酒在我们兄妹五人的额头、手臂依次圈过,新酿的米酒从锅边溢出香甜。饭前,妈妈还不忘叫我端送一碗水酒,捎上两个馒头给隔壁的“二爹”(二爹是位参加长征的老红军,七十多岁了,仍孤身一人)送去。端午节的午饭比平时丰盛得多,鱼肉虽然少,但毕竟属于我们自己,再也不必担心哪碗好菜要留给客人,飘着油花的猪肝汤无拘无束地在我们的嘴边滋滋响。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地将一桌饭菜吃得精光,妈妈的眼里闪着泪花,她望着父亲笑了。

记忆中的那个端午节我吃得特多,虽然一个下午肚子都在胀痛,但我依然拉着妈妈的手,快活地追赶着布谷鸟,一遍一遍地听着“龌龊哥哥——割麦插禾——”

端午节作文:端午节的记忆

儿时的端午节在我们河南农村老家算不上个较为隆重的节日,因为我老家地处中原北部,而端午节在南方才算得上个正式的节日。不过说到底端午节还是要过的,只不过过的方式与南方略有不同而已。

在记忆中,老家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悬挂一大束艾草,因为那时候艾草遍地可寻,据说端午节挂艾草可以保佑家里人一年健康没病的,还有的家里会从地里挖来马齿苋(我们老家人叫它马石菜),把这野菜挂起来晒干了,据说也可以治病的,有人说这东西五月初五这天挖是的。

至于说端午节的粽子,在那时的老家人眼里真可谓是一种奢侈品。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里,我们农村人刚刚吃上白面馍,有的人家还在吃窝头呢,南方的大米运到我们比方的很少,而且价格较贵,一般人不好接受。所以说,很多人只是听说过粽子还没吃过呢。

那时候,我家的经济条件也不好,生产队刚刚划分了责任田,爹娘整天忙活着伺候那几亩田地,从来没有提过什么节的事情。娘是个干农活的料儿,她粗手笨脚的,也不会摆弄什么好吃的和穿的,常常引来村里婶婶和大娘们的笑话,但娘不怕她们笑话,就只知道下地劳动。

这一年快过端午节了,邻居王大娘家刚好要到她们出嫁头一年的闺女家里走追接亲戚(在我们当地管娘家人去女儿家走亲戚叫做“追接”,每年只有一次的),为了表达对女儿的心意,王大娘就找来村里几个会做饭的能手儿来她家帮忙包粽子,她家的条件稍好点儿,准备带粽子去女儿家走亲戚的。出于好奇的缘故,我便早早的蹲守在大娘家看她家怎样包粽子。

只见王大娘和几个妇女围坐在一起,中间桌子上堆放着一打一打的苇子叶,听说这苇子叶是王大娘专门打发儿子春哥跑到离我老家十几里远的河滩里采摘的新鲜得很。还有一个盆子里盛的是糯米、红枣、豇豆之类的粽子用的食材。

王大娘她们一人拿一张苇子叶,把叶子叠成三角漏斗状,中间填满了粽子食材,再三下五除二用苇子叶把里面的东西像裹衣服般裹得严严实实的,最后再用棉线把它们捆紧,一个个绿油油的粽子就包好了。

包好的粽子拿到蒸笼里蒸一下或者锅里煮一下就可以吃了。我躲在一个角落里,看着春哥家里人坐在院子里剥粽子吃,闻着那人特有的苇叶的清香,看着那白里透着红的糯米团子,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出来。

我赶紧跑到自己家里,哭着吵着刚从地里干活的娘要粽子吃。娘看我眼里哭得满是泪花,她的眼眶也湿润了,开始她只是无奈地叹息蹲下身子一个劲的安慰我。而那时的我太执拗,一个劲地吵着吃粽子,娘最后站起身来态度很坚定地对我说:“孩儿不哭哦,妈给你去换几个粽子吃!”,我不哭了,看到娘从我家厨房里出来她手捧着一个大面瓢,里面盛满了一大瓢小麦面粉,径直去了邻居大娘家里。

娘去了很长时间才回来,她手里攥着几个我心仪已久的粽子。我只顾吃那可口的粽子了,而却娘叹息着回到了屋里。后来我听村里人说娘太傻,拿自家的好面给人家就换了几个粽子。要知道那时的面粉在我们庄户人家里还是很金贵的,很多人家里还常年啃着窝头吃呢。后来我长大了才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艰辛。

当然,老家的端午节不只是有艾叶和粽子,临近端午节大人还会给小孩子们做一件绣上蜈蚣、蝎子、蛇、青蛙等五种小动物的黄布肚兜,据说是让小孩子穿上在夏天能够抵御这五种动物的毒气的。有的人家还会给小孩子用布来做一个五颜六色的手扳脚小娃娃,布里填上艾草据说可以辟邪。

娘生来手头有点笨,她不会做这些小东西,但她从来不让我这做儿子的受半点委屈,她自己不会做就舍着自己的脸皮央求别人来给我或者拿自家的东西给别人来换。娘让我和别家的孩子一样拥有了童年里本该有的幸福和快乐,满足了我幼小的一点自尊。我常在心里庆幸自己,虽然自己有一个比别人笨的娘,但却不缺一个比任何人要亲的娘啊!娘是平凡的也同样是伟大的。

如今,每逢端午节我都会给老家的爹娘送去一些粽子什么的,虽然这也谈不上什么尽孝心,但我只希望这些充满甜香的粽子来寄托我的这份感恩之心吧!粽香情深,爹娘啊做儿子的总想给你们一下我内心的由衷祝福。唯愿二老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关于端午节的一首民谣。记得小时候端午节是个热闹而十分有趣的节日。妈妈总是提前几天就开始张罗,准备粽叶和糯米,亲手包制许多大大的粽子,翠色的粽叶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点缀一颗红枣,然后包成立体的四角形状,用棉线缠紧,一个个精巧的粽子就完成了。儿时的我蹲在旁边,小手不停的在糯米中淘来淘去,比玩沙子好玩多了。也曾尝试着包粽子,可总是包不好,糯米总是漏出来,等煮出来粽叶中的米已所剩无几了。

除了包粽子,还要煮很多的鸡蛋,鸭蛋,鹅蛋。煮熟后我们这群孩子就会欢呼雀跃的拿着煮熟的蛋来碰,看谁的蛋硬。那个屡战屡胜的蛋都要保留好些天的,不舍的吃掉。有时会把这个当时让自个儿在小朋友面前倍儿有面子的蛋忘在一旁,直至长毛,变质,最后不得不扔掉,想来真是有趣。

端午节的前一天,我们和妈妈一起用桃枝,细的秸秆,五颜六色的碎布和纸板,做成风铃,连同艾叶挂在门前。在纸板上用彩笔画孙悟空,然后剪下来挂在门上,我们叫他”把门猴“。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在东北为什么用孙悟空取代钟馗来避邪,我猜可能孙悟空更神通广大吧。

端午节的清晨,一睁开眼睛,就会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手腕脚腕已经缠上了五股色彩不同的线,我们叫”鲁线“,这是妈妈一早起来趁我们还在熟睡的时候系上的,那时所以的小孩端午节都要系上鲁线的,据说也是避邪祛病的。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青蒿水洗脸,特别要洗眼睛周围,妈妈说这样就不会害眼疾了。

儿时的端午节是多么的鲜活而有趣呀,如一股清凉的溪水永远流淌在我的记忆中。虽然在端午节这天我们依旧会买些艾叶挂着门前,也会吃粽子,但总会觉得缺乏一种仪式感,一种快乐的感觉。我很庆幸我还有这么美好的关于端午节的美好记忆。端午节快乐!

端午——粽子,鸡蛋,扎五彩线,再买个香包挂脖子上,香飘万里。如今上小学的女儿亦如儿时的我,扎着美美的五彩线,四处吵嚷着跟人家顶鸡蛋,被记忆之门悄然打开,显露出温馨如昨,甜美似梦的一页。

睡梦的女儿,似乎感觉有人在动她的小胳膊与脚腕,睁眼一看,胳膊腕与脚腕里,被拴了一根细细花花的五彩绳,有艳丽的大红,有清澈的湛蓝,有丰收的金黄,还有丁香的淡紫,与纯白的丝线交织在一起——这绳儿据说能辟邪,小孩要从初一一直扎着它,直到端午后的第一场雨,把它扔在低处水洼里,就能驱虫赶蚊,惊吓草蛇,消灾避难,逢凶化吉。端午当天在买一个香草荷包别在女儿的衣襟上点缀,走路时,犹如香袋一般,随风发出股股幽香;挂在家里是摆设,散发出的香味能充盈大半个屋子。

在女儿幼小的世界里她肤浅的认为端午就是吃粽子的节日。谈起端午,还真要追溯到2200多年前,那一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屈原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眷恋,投汨罗江自尽。人们追到洞庭湖,就包了粽子,投到江里去祭奠屈原。在一个节日里去重温、体味屈原的品格,不由心生敬畏。中华民族文化灿烂、博大精深,闻香吃粽的节日里也带着女儿去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若说五彩绳、香草荷包是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儿时端午,那么遍插艾叶吃香粽,则是一种味觉与物质的享受,一种民俗文化与传统饮食的发扬。端午,不仅仅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一次深切怀念,更是家人团聚,粽香情浓的相伴相守。

端午的记忆

六月的阳光带来粽香翩然而至,端午的气息已溢满了家乡。

家乡的端午和别的地方风俗一样。最主要的是吃粽子。

母亲一般在端午的前几天开始忙活。白天,她买粽叶,泡大米,挑红枣,切肉丝,酿酒醅,甚至有空买来花花绿绿的丝线来编织手镯。厨房自然是母亲珍藏食材秘密和幸福的酒缸,她尽心地为今年的端午织就最特别的味觉记忆。

泡好食材后,第二天就可以包粽子了。长而碧绿的粽叶,洁白的大米。圆而红如玛瑙的枣与其他食材默契配合,几种色彩恰到好处地交相辉映。在母亲迅疾的双手下裹成三角形的艺术品。粽子叶香和着米香从母亲的巧手里弥漫出来,在空气中索绕着淡淡地碧影。当夜幕降临时,粽子在锅里静静成熟,文火慢慢熬制,水哗啦啦地翻滚,沉闷如一首无字之曲。我陪母亲守着粽子,等它喷香。当母亲把一天的劳累一股脑儿地抹到面巾上时,粽子也熟了。我捧着烫手的粽子翻来覆去,微黑的粽叶包着已是绿色的米粒,蘸着蜂蜜食用,入口即化。食毕,余香犹存。

到了端午那天,清晨是要采杨柳枝插在门楣上的,用来消灾避邪。街道上熙熙攘攘,一路粽香飘逸。小孩子们戴着五色的线镯,可以去五毒。吃酒醅也是家乡的风俗之一。饱满的麦粒经过微菌的作用和时间的酝酿散发出酒的醇香和粮食的麦香,有的乡下可能还会喝雄黄酒来辟邪。这些古老的风俗无一不是对祖先的赞美和向美好生活的向往。

端午的记忆散文

端午临近,城里的大街小巷,乡村的农户人家,处处飘荡着粽子的清香。

想起童年对端午节的那份期盼,总是从芦苇刚刚在水里冒出锥子一样的小尖尖时就在心里萌芽了,那对端午节的期待和渴盼,就伴随着苇叶的渐渐长大越来越浓郁。每天上学或是放学路过苇塘,就要多看塘里的芦苇几眼,天天盼着芦苇早日放叶,快快长大。只要芦苇叶长大了,长宽了,端午节就快到了,母亲就开始打棕叶包粽子了。那时候,家乡小村里有很多的苇塘,母亲从地里干活回来的时候,利用路过苇塘的机会到水塘里掰苇叶,我们都管掰苇叶叫做打粽叶。打回的粽叶在夏日的阳光里晒上几回,便由起初的碧绿色变成了黄绿色,那是为包粽子做准备的。

那时,生活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母亲包的大多数是赤豆、蚕豆瓣、花生粽子,难得包一回肉粽子。母亲还将包好的.粽子送上几只给邻居刘大妈,刘大妈也将她包好的绿豆粽子送几只给我家尝尝。乡下邻里间的融融温情在端午节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在超市里,粽子的品种让人眼花缭乱,什么红枣粽、豆沙粽、咸肉粽……可我还是觉得小时候母亲做的粽子最有味道。是啊,现在的粽子包装很精美,口味也许更加的独特,然而却少了包粽子、煮粽子的乐趣,最重要的是,少了一份全家总动手,人人齐上阵的那份亲情。

除了吃粽子,挂艾草、菖蒲在端午节也是少不了的。每到端午节来临的日子,母亲总是早早起来,给我们弟兄几个系五彩线,还挂上一小串饰物。系了五彩线,就预示着一年的平安吉祥。给我们系完了五彩线,母亲就把艾草、菖蒲用红线绑成一束,插到门框上,说是可以驱邪招福。艾草、菖蒲的清香味是那么的浓郁,在房檐下随着微风的吹动,丝丝缕缕沁人心脾。妈妈说,房檐插上了艾草、菖蒲,可以蚊虫不惹,甚至百毒不侵,我们就可以安安心心的过一个夏天了。

现在,城里人过端午,已很少有人家在门上挂艾草和菖蒲了。儿时,母亲挂艾草、菖蒲的样子,至今每到端午节都会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也曾到集市上买一把艾草、菖蒲挂在门上方,倒不是迷信什么,只是寄托一种心情罢了。

端午的随笔:端午记忆

快到端午节了,家里领导(我对妻子的尊称)买了几斤粽子。说过节了,买几个尝尝鲜儿。作为北方人,我不喜欢吃粽子。但过端午节了,赶赶时髦吧!

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连吃喝都能与时俱进了。想想小时候,那时候生活困难,食物单调。一年四季都是玉米面、高粱米。大米白面只有过年过节或者来客人了,才能吃上一顿。但是,就是这样的粗茶淡饭,不知怎么的,那时候吃饭特别香甜。现在看着满桌的鱼肉,一点儿胃口也没有。人啊,真是奇怪的动物!

提起过五月节,也就是端午节,我们这里主要是吃煮鸡蛋。小时候,村子里家家都养鸡。一来平时家里来客人,鸡蛋能做一个菜。二来鸡蛋也能卖点零用钱,补贴一下家用。但是,过节的鸡蛋必须得准备够的。那时,每家都三四个孩子,多的五六个。鸡蛋少了不够吃。

每个孩子都提前好几天,把洋黄历(日历)上的五月初五,过节那天叠上,做个记号。然后每天数一下,看还有几天过节。或者天天问妈妈,盼望着节日的到来。现在想来,那种期盼滋味,是现在的孩子无法体会的!

终于到了端午节!早上,天还没亮,父母便起床了。妈妈用大锅煮鸡蛋,爸爸出去弄艾蒿。我们姐弟几人也早早起来了,帮着妈妈填火。爸爸取来新鲜的艾蒿,便把提前用五彩纸叠好的葫芦,系在艾蒿上,插在门上、窗户上。妈妈也拿出五彩线,在我们的手腕上系好。我们不知道什么原因,要系五彩线?但是,眼睛盯着鸡蛋,都乖乖的,很听话!

一切都好了,鸡蛋也熟了。妈妈用笊篱把鸡蛋捞出来,放在凉水里泡泡。然后,给我们分鸡蛋。每人五个或者十个,大小都要匀乎,不然会干仗的.。分好后,让弟弟妹妹先拿,哥哥姐姐再最后拿。

把鸡蛋放在口袋里,舍不得吃。为什么呢?因为,过节的重头戏还没开始呢!到沙坨上去骨碌鸡蛋。这才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情。

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村北的坨子上已经人声鼎沸。孩子们齐心协力,早已修好了一条小沟,从坡顶直通坡底。沟不宽,一个鸡蛋向下骨碌正好。保证多个鸡蛋一条线向下骨碌。

人多,大家自觉分成几组。大孩子负责指挥,一声开始,我们便争先恐后地把鸡蛋放进小沟。鸡蛋一个个顺沟飞快地向下滚去!孩子们也纷纷向着坡下飞奔。由于事先自己的鸡蛋都做了记号,到坡下,也能分清。

等到了坡下,鸡蛋已经先到了。看吧,蛋壳大多数都碎了,完好的没几个。看到自己的鸡蛋没碎,立刻便神气十足,向别人炫耀起来!鸡蛋碎了呢,也没什么,去了壳儿,狼吞虎咽地吃了,然后再拿出鸡蛋,接着比!

就这样,一次一次的比完以后,鸡蛋也吃完了!最后,孩子们吃饱了,也玩累了,恋恋不舍地回家了!

童年的乐趣,每一代人都不一样!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许多的童年趣事,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只能用笔记录下来,让后代子孙了解,在那个贫穷的岁月里,依然生活着一群天真快乐的孩子!

端午的随笔:端午记忆

我对端午节的美好回忆都还停留在某一个时间点之前。这记忆与屈原和龙舟无关,它是由彩色葫芦、艾蒿、荷包、五彩线和母亲包的馄饨切割成的一个个记忆碎片。

小时候,端午节是格外被重视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绝不意味着只是端午那一天的事。大概从端午节前一个月开始,大家就已经开始为这个节日做准备了。

家家户户都要叠葫芦――各种五颜六色的纸葫芦。端午那一天要把这些纸葫芦挂在门和窗户上,据说这样可以消灾免难。母亲们给孩子制作装了香草的荷包和五色线绳。翻出那些经年积攒的碎花布,如果是缎面的更好,跟母亲一起缝制荷包,是那个年代最自然的亲子交流,一点也不刻意。过节时每人脖子上挂一只香喷喷的荷包,脖子、手腕和脚踝处都系上五彩丝线,那也是那个朴素年代难得的装饰。

端午节一大早,母亲会把我们从被窝里“拎”出来,然后“赶”我们出门走一走,据说这样可以祛百病。不管传说是真是假,反正小时候每年端午都不曾睡过懒觉。一大早起来尽管还睡意惺忪,但只要站在院子里,猛吸一口混着着晨露和花草的清新气息的空气,便顿觉清爽,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

姐妹们结伴到野地里去采艾蒿。在我的记忆中,端午经常下雨,但不大,常常是毛毛细雨。一下雨,母亲就会担心年景不佳,预言会有虫灾。我不知道这两者是否真的有必然联系,但母亲的预言几乎每次都能应验。不过顶着蒙蒙细雨去采艾蒿,也是蛮有趣的。

相对于水蒿,艾蒿的叶子比较圆,叶面有白色的小绒毛,而且值端午季,艾蒿长得也没水蒿高。但那时太小,我们经常会错把水蒿当成艾蒿采回去。回家的路上总会遇到三三两两采艾蒿的人,有的刚来,有的则满载而归。总之,不论你起多早,总会有比你早起的'人。熟识的见了面相互打个招呼,而后又都各自匆匆上路了。因为采艾蒿的人太多,艾蒿也越来越难采到,有人甚至不惜跑出十里八里去采。

等回到家里,打上一盆清水,把新采摘的艾蒿放到水盆里,用艾蒿泡过的水洗去一脸污垢,清爽极了。采回来的艾蒿要插在门上一束,再分插于各个窗户上,但凡能放的地方都可以放几枝。冲洗几枝叶片饱满的投到水缸里,据说喝了艾蒿泡过的水也可以祛病消灾。

对于北方人来说,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物是鸡蛋。而且尤其以农历五月初一到端午这几天下的蛋为佳。据说这几天下的鸡蛋对祛病消灾更有效。那时母亲养了几十只鸡,家里唯一不缺的营养品便是鸡蛋。初一到初五下的鸡蛋要做好标记,待到端午这天,煮上一锅鸡蛋,锅里也不忘放上几片艾叶。尽管那时生活并不富裕,但并不觉得鸡蛋是美味,可端午的鸡蛋是必吃的。我向来不爱吃蛋黄,因为觉得太腻太噎人。即便如此,在端午那天,我也会连黄带清把鸡蛋全部吃掉。

那时,我家乡还没有吃粽子的习惯,每次采完艾蒿回去,早餐已经准备停当。印象最深的端午饭是母亲亲手包的馄饨。一家五六口人,只有母亲一个人包馄饨。洗菜,剁馅儿,和面,包――这些环节要全部在一个清晨完成,我从来不知道母亲是早上几点起床的。直到自己做了母亲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了为人母的辛劳。

都说“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孩子对母亲的感恩,绝不仅仅因为母亲给了他/她生命,这种情感的维系要靠一点一滴的生活琐事做铺垫,再由一个个记忆碎片编织起来。味觉的记忆往往更具体而深刻,很多年以后,馄饨的香味儿还飘荡在我脑海深处,那是母亲给我留下的童年记忆之一。

现在城里人极少在端午这天出去采艾蒿了,市场上随时可以买到粗壮新鲜、卖相极好的艾蒿。也极少有人给孩子们做荷包和五彩线了,这种东西在商场超市甚至地摊儿上都能买到,而且样式也越来越漂亮。葫芦也还有卖,但已经极少有人往门窗上挂了。粽子成了端午节饭桌上的主角,也成了商场超市精心包装的礼品,唯一不变的还是要吃鸡蛋,但再也无法区分哪些鸡蛋是初一到初五下的。

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小时候那么期盼各种传统节日,他们向往的或许是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之类,年轻人过情人节要比过春节兴致更高。我们过节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是一种必要的仪式,而现在过节,往往是在qq或微信上发条祝福,聚或不聚都只是形式而已。

选择的单一性,总是让我们拥有相同或类似的经验,多年后也容易唤起同代人的共鸣,于是怀旧的感觉会更强烈;而选择的多样化,则让现在的孩子们经历趋于个性化,却也容易陷入迷茫。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幸福的阈值很低,但也很容易满足并感到生活充实。相反的,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却再也找不回那种简单的快乐了。或许这种失落也仅是我一厢情愿的多虑,因为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我只希望每个孩子在如我同样的年纪时,都还能在内心深处保留那一方纯净的空间,为逝去的童年保留一些纯粹的幸福记忆。

出自公众号:会诗读诗会。

端午记忆作文

端午期间,在上海待着,并不怎么热。一回到温州,倒像进了火盆,天天三十五六度的烤着,稍一挪动,便汗如雨下。整天待在室内,一步也不想挪动。就盼着赶紧下场雨,好洗一洗这暑热。为此,特地关注了下天气,失望地发现未来一周都是高温。继续熬吧,总有下雨的日子。

晴天的时候盼雨,雨天的时候盼太阳,总是这么矛盾。在上海那几天,就被雨困了一天,门也没出。一家人窝在家里玩牌,消磨时间。一年之中,也就是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玩玩,所以,那牌技根本是没有。除了父亲和大哥,我们都是凑数的。他俩牌技好点,尤其是大哥,能掐会算,料敌先机。无奈,遇着我们这群不会打的,每次说的嘴干舌燥,结果我们还是一样,毫无进步。因着牌技差,我也就不敢随便发言了。每每打牌,任由他们说,总不争辩,不去给他们添堵。

说到添堵,大概跟父亲逛街也算得上是一件添堵的事。端午节那天午饭后,我们一行人去了上海南站商城,准备添些行头。母亲见着好看的衣服都想试试,父亲却总是给泼冷水,不是说不漂亮就是说不合适,总嚷嚷着要走。母亲早已习惯,也就听而不闻,继续看,继续试。父亲是怕多花钱,其实,遇着贵的,母亲自己就不会要,父亲的担忧倒是多余了。父亲是个很俭省的人,居家过日子,精打细算是一等一的好手。他总说赚钱辛苦,不应随便挥霍,不必要的钱也就不应随便花费。这不,商城的衣服有点偏贵,他也就不想买了。

逛男装店的时候,我们叫他看衣服,有合适的就试试,买两件。他说没有,不需要。好不容易说动他去试一条西裤,他先问人家价格,一听要两百多,立马掉头就走,喊也喊不回来。无奈之余,也只得作罢。后来去逛鞋店,好说歹说才让他答应买了一双。回去的路上,他说第二天就穿这鞋。然而,第二天舅舅一家人过来玩,父亲和母亲忙着张罗饭菜,我则忙着陪客,也不知道父亲到底穿没穿这鞋。

许是曾经走过艰辛的岁月,知道生活的不易,才养成了这种节俭。每每和父亲待在一起,我心里都升起一种敬意,同时也觉得惭愧。在我们,虽然不至挥金如土,却也没有这般节俭。就说这买衣服,一年四季时时添加,一百二百根本就不会觉得贵。有时候虚荣心作祟,也去买一些名牌的衣服。这时候,早忘了老父的满手老茧和苍苍白发,忘了那是他眼里惊人的数字。

也许,只有母亲明白,因为走过相同的路。虽偶有分歧,大方向上他们还是保持一致的。单说这买火车票,每次我们要替他们买动车或者高铁票,他们都不同意。他们坚持坐普快,愿意多花四五个小时去省几百块钱。于我们,却从来没有这样x想法,总想着多花点钱,省时间,在外面活动总比火车上枯坐好。当然,父母从没有就我们选择坐什么车发表意见。毕竟,他们总是宁愿苦自己,而让我们去享受更优质的生活。

就拿这洗衣做饭搞卫生来说,有他们在,我们就不需要动手。餐桌上总有母亲做好的美味饭菜,衣柜里总有母亲洗干净的衣服,脚下也总有父亲擦的亮亮的地板......算起来,总是他们为我们做的多,我们为他们做的.少。而我们,总嫌他们思想老,嫌他们什么也不懂,嫌他们啰嗦,嫌他们......,然,他们嫌过我们什么呢?没有。

岁月无情,老了容颜。风霜打上父母亲的脸庞,勾勒出深深浅浅的印记,抹不平,拂不去。沧海走不出眉宇,桑田平不了皱纹。这时间如天神之手,翻雨覆雨,我们无能为力。只愿那手掌的姿势可以轻柔一点,不要给饱经忧患的他们再添加太多的病痛,享现世之安好。

端午的记忆作文

离端午还有几天,卖粽子的老头就开始吆喝,唯恐谁耽误了端午节。

年幼时,家乡的端午节常会被耽误的。每年农历初五,正是收麦子或者种夏苗的时令,村里人都是全家上下齐上阵,在庄稼地里忙活,哪还有心情过端午呀。就连刚上小学的我,也要在放学后挎个篮子,到地里捡麦穗,更不用说大人了。有时候,在麦地里遇见一个癞蛤蟆,就会有人说:嗬,在这儿躲端午呢!

在我们家乡,传说中癞蛤蟆是要躲端午的。当然,也包括蛇,这一点和《白蛇传》里是一致的。

偶尔也有空闲的一年,村里人便会显得特别兴奋。一大早,父亲便会起来,有时也叫上我,去村外的野沟里割一种艾草。我和父亲一个人抱一大捆回来,挂在屋檐下晒干,以便等到夏夜里熏蚊子。晴朗的夏夜里,村里人都会睡在村头的打谷场里,夜风习习,月朗星稀。人们都会感觉到说不出的惬意和舒畅,根本用不着艾草。到了阴雨天气里,没有办法睡外面了,一到傍晚家家户户就会飘起雾白色的轻烟,氤氲着浓郁的艾草味。艾草的味道有点苦,有点涩,可是人们却都喜欢闻,仿佛产生了烟瘾的人一样,还觉得特别好闻。

蚊子傍晚被熏出去,往往后来还会回来。夜里,我总会被蚊子叮醒,这时候,爷爷就会拿着蒲扇,拍打着蚊子。那个场景,成为我记忆里特别温馨的细节。

如今,家里封闭得很严,很少有蚊子。即使有,也有蚊香、灭蚊剂、电蚊拍……哪还有蚊子的立足之地。可是,依然有许多人在夏夜里失眠,不知什么原因。

中午,父亲会割很少的猪肉,剁上韮菜,包一顿肉馅的饺子。为了庆祝这一年的端午节没有被耽误。记忆中,一年是吃不上几顿饺子的,除了春节,端午,清明。清明是因为割肉祭祀祖先,所以中午会吃上一顿饺子。甚至,我的生日也没有吃过饺子,我好像也没有过过生日。

那顿饺子,既是因为端午节,另一个原因,也是为了庆祝丰收,在我们家乡又叫“垛垛食儿”。意思是麦子颗粒归仓了,麦草也垛上垛了,秋庄稼也都种上了,应该好好庆祝一番。有那么好的心情,饺子自然很好吃。真的,比现在的饺子好吃多了。

现在的端午节,不是因为农忙而耽误,而是因为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而被遗忘。人们坐在空调室的电脑前,只是想着情人节卖剩下的玫瑰,有几人还记得端午的艾草、雄黄、癞蛤蟆。纵然有谁想起了白蛇,那还是惦念着她的性感和美丽。

听说,杭州的西湖小了许多。就连端午卖的粽子,很多也都是超市里批发的速制食品,失去了竹笋叶的味道。不用再往汩罗江里扔粽子了吧,江里的鱼虾已经濒临灭绝了。白娘子也不用担心,雄黄酒伪劣产品多,喝不醉人的。

今年,国家规定端午节为法定节日。或许,许多人在放假的时候,会想起故乡的艾草,想起水田里的癞蛤蟆,想起江南的雄黄酒,想起善良的白娘子吧。

记忆中的端午作文

今天是端午节,朋友圈里有晒龙舟的,有晒假期生活的,但更多的还是晒吃和晒娃,再不然就是晒娃吃东西。

很多照片里,都是晒的小朋友拿的蛋袋,还有拿小粽子,桃子,还有漂亮的荷包一样的饰品。

想起了小时侯的蛋袋,那时没有这么花里胡哨绣着漂亮的图案,却是简单又接地气的很。

那时候妈妈会用五颜六色的毛线绑成一个蛋袋,然后每个小朋友都能分到一个用艾草煮过的鸡蛋,一个桃子放在蛋袋中,袋子是一格格的镂空的,都能看到里面装的东西。

于是乎,一群小朋友开始在院中攀比起自己的小蛋袋。看看谁的颜色好看,谁家的鸡蛋大个,谁得毛桃新鲜。有的小朋友蛋袋大个,能钻下两三个鸡蛋或者毛桃,那得意劲,可真是别提了。

即使是很嘴馋,那也是先得瑟过了再说吃的事了。

以前端午节,都会用艾草水洗澡,现在因为沐浴露的普及,基本上艾草水用来洗手洗脸的居多了。

艾草煮沸的香味也很好闻,人家把晒干的艾草也插在大门的两旁,有着节庆的意义。

端午的记忆作文

我是一个乡村的孩子,居住在一个平凡而又安详的小村庄里,我热爱着这个地方,爱这个地方的山水和这里独特的民间风俗。在众多的民俗中,我最盼望、记忆最深的就是过端午了,因为每年端午我家都会包粽子。

包粽子在端午节前一天进行,要用到许多糯米。通常在这天吃完早饭后,妈妈就会将糯米洗干净了,浸泡在木桶里,将糯米泡涨起来。这天,像往常一样,等到妈妈将糯米准备好了之后,我就跟着她去我家后面小山上的竹林里采粽叶去了。路上,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呀?”妈妈回答:“那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他因祖国灭亡而投江自杀了。”我又问:“那屈原为什么要自杀呢?国灭了,不照样能活吗?”

“那是因为他太爱自己的祖国了”妈妈又说,“你也要像屈原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国家富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生活才会幸福呀!”我点了点头,继续走着。

采摘包粽子的粽叶也有是讲究的。到了竹林,妈妈看了看,就走进粽叶丛中开始摘粽叶,而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在一旁帮着忙。我想赶快摘了好回家包粽子吃。想着美味的粽子,我的心情变得急迫起来。于是我用豹一般的手速,胡乱、快速的采摘着。所采的粽叶有老的、嫩的,有大的、小的,还有一些被虫咬过的,全都摘了下来。妈妈见了,立刻叫停了我,说:“傻孩子,你这样是不行的,粽叶不能随便摘,不能选太老的,也不能选太嫩的,更不能选有枯叶的;要选颜色翠绿、并没有虫洞的,那种叶子包出来的粽子才最香。”妈妈接着采了两张合格的叶子给我看了看,我恍然大悟:“哦!原来粽叶还要挑选的呀。”我把自己摘的一大堆不合格的粽叶扔在了地上。妈妈看着我微微地发笑,我也笑了。

包粽子还需要娴熟的手艺。采好粽叶后回到家里,妈妈把采到的粽叶洗净了,然后把泡好的糯米倒入一个盆中,准备包粽子。包粽子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加入馅,我家通常用的是花生、红豆、绿豆。包的时候,将馅与洗净的糯米混合起来,加上一点碱水,碱水的用量要把握好,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这样包出的粽子才好吃。如果你喜欢,还可以加糖以增添甜味。妈妈的用量每次都是最好的,反正我是这样认为。包粽子时要用两张粽叶叠在一起,然后把它两端卷起来围出一个漏斗形,接着用勺子舀入糯米,尽量把它装得饱满实在,如果不够紧,还可以用筷子轻轻地插几下,或者用勺子挤压一下,最后把上面的粽叶盖上,并用棕叶绳扎紧。这也是要一定的功底的。像我,跟着妈妈的样子,仔细的学着,每一个步骤都学得有模有样,但是,结果却包出了一个奇形怪状的东西,它一点儿也不像粽子,倒像一个馒头。妈妈见了哈哈大笑起来,而我也红着脸笑了。

终于,包完了所有粽子。这也意味着马上要进入了最后的步骤了——煮。妈妈把粽子十个十个的捆扎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一提,然后放入了大锅中,掺上水,开始生火煮。短时间是不行的,必须要煮至少两个小时才会熟透。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终于,开锅了。当一揭开锅盖时,热气腾腾的蒸汽冒了上来,香气充满了整间屋子,让人不禁口水直流。妈妈取出了一个粽子递给了我,让我尝一尝。当我拆开粽叶时,香气更浓了,看着洁白如玉的糯米,夹着淡红色的花生,我按捺不住,一口咬了下去。清香、滚烫、爽口,多种滋味和感受一起涌了出来,我不禁感叹:这就是幸福的味道,这就是我的家乡的味道!

吃着粽子,我感觉格外的香,因为这是我和母亲一起劳动得来的。

我爱我的家乡,爱我的亲人,爱这里的文化,爱这里的一切。

我的端午记忆作文

今天是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乡下爷爷奶奶家。

奶奶家门前早已挂好了艾草和菖蒲,爷爷满脸笑容地问我:“今天我要考考你哟!为什么今天门前要挂菖蒲和艾草呀?”“因为今天是端午节,这是节日习俗,挂菖蒲和艾草是为了避妖驱魔,您每年过端午都会问我,当然难不倒我呀!”我得意地回答。爷爷高兴地摸着我的小脑瓜。

上午,我们一大家子在厨房包粽子,奶奶担心我不会包,便耐心地告诉我包粽子的秘诀:先取出洗干净的粽叶,将粽叶卷成漏斗状,然后将洗净泡好的糯米放到“漏斗”粽叶里,喜欢吃肉粽的就往里面加一小块猪肉,喜欢吃甜粽的就往里放红枣或红豆。完毕,用筷子在“漏斗”粽叶外轻轻敲几下,再往糯米里插几下。接下来封口是关键一步,不能让糯米漏出来。最后用麻绳将封口处上下端扎紧。我按照奶奶的方法行动,小心翼翼地打“漏斗”、装糯米、封口。好不容易要扎绳子了,心想着马上要包好一个完美的粽子了,我心里美美哒。由于我一时大意,把结系得太紧,使粽叶上破了个小口子,糯米“唰唰”地漏出来了,可我没有放弃,继续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边包粽子,一边话家常,时不时还笑语连篇,其乐融融矣!

中午,大餐来了!餐桌上放着丰盛的农家绿色食品:清炖土鸡、卤味小龙虾、鳝鱼火锅、爆炒长豆角、红烧茄子、西红柿蛋汤……都是奶奶的拿手菜,最后爸爸搬上了我们上午的劳动成果——粽子:肉粽、枣粽、红豆棕……我吃着自己包的肉粽,幸福的滋味布满了我的每一个味蕾,美哉!快哉!

黄昏,爷爷将早上采来的艾草洗干净,放在大铁锅里加满水,准备烧艾草水了,艾草水用来干什么呢?奶奶说端午节每人洗个艾草澡,驱蚊排毒,皮肤好。端午节洗个艾草澡,身上无虫咬。嘻嘻,那可是我最享受的时刻了,洗着艾草澡,睡在澡盆里,欣赏日落的云彩,闭上眼睛仿佛自己带着艾草飘飘然起来,坐在云彩里看晚霞哩!妙哉!妙哉!

端午的记忆作文

一位伟大的诗人成就了一个传统节日;一个传统节日让我们更深刻地品味人生。

记得去年的端午节,我第一次亲手包了一个粽子。清新的粽叶,洁白无瑕的糯米再加上笨拙不堪的我,便成了一个卖相不好却意蕴深长的粽子。当时,我手握着三片粽叶,轻轻地握成一个锥状,之后便小心翼翼地往里面填着糯米,填满后,我把粽叶慢慢地扣过去,尔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粽叶绕着粽子握了又握,再拿线艰难地捆上,于是一个粽子便完成了。我把它放入了冒着氤氲之气的沸水中去,待它熟后,我拿起那带着沸水余温而又散发着清香的粽子静静地打开,轻轻地咬了一口,在口中轻轻地咀嚼着……口中是那一如往既的清香,可我仿佛又尝到了那历史的味道。那只有棕叶和糯米所包成的粽子,渐渐地俘获了我的味蕾。留意着口中清香的同时,心底因怀念而泛起苦涩。

说到端午节,谁能不想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时期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就这样,带着悲怨,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投江自尽了。人们带着无限的哀伤悲怨送走了这位伟大的诗人,并以此而设立了端午节。那时的端午节是悲伤的味道吧。

待口中的清香殆尽后,我忽然感觉到了屈原当时悲愤的心情,仿佛那一切,我早已洞悉、明了。手中粽子的宁静淡泊,清新所致的温文儒雅、刚正不阿和屈原仿佛也有几分神似。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所凝结成的屈原的爱国精神,我们哪能不去学习、品味、深知、回味呢?屈原因对祖国的悲伤而投河,他也是一个大写的“人”。他那份爱国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也激起了我的爱国情怀。他,使我再一个热血澎湃,再一次为之动容。

记忆中的端午节,给了我一次对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深刻体验,给了我一次对人生的认识,让我难忘。

端午的记忆作文

时间如流水般流逝,眨眼,又是五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已不记得有多少年没有在家里过过端午节了,离家几年的节日也总是过的平平淡淡,豪无节日的韵味。

有句话说越长大越孤单,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孤单的不仅仅只有自己,就连节日,也变的冷冷清清。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节了,只要一过节,就会有好吃的好喝的,小时候,过节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简单的快乐,只因有好吃的。

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农村,能感觉到有节日气息的日子也就那么几个,像现在的一些节日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都是闻所未闻,更别说什么过节了。

端午在我们那算一个重要的节日。每年端午学校都会放一天假给我们过节,也许那时候喜欢过节,除了喜欢吃喝,就是因为学校可以放假给我们,可以不用起大早去上学,可以带着玩伴疯狂的玩一天,所以都很期盼过节。

每年端午,都会起个大早,就连平时的懒觉都不见了。每次睁开眼,都会发现绑在胳膊和腿上的花线绳,五颜六色的,拧成麻花状,绑在胳膊和腿上,因为在我们那老人圣言,如果端午当天不绑花线绳,出门就会有蛇缠上胳膊和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因为很害怕蛇,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不敢有人去试试,所以在端午当天都会或多或少的绑一根花线绳。

记得我问过父亲不绑花线绳真的会有蛇缠上腿和胳膊吗?父亲笑笑说当然不可能,不相信我可以试试。看着父亲的笑,听着父亲的话我半信半疑,却不敢去试试看,现在想来都觉得很好笑。

早上一睁开眼,花线绳母亲就早已替我绑好了,看着胳膊腿上的花线绳也就安心了,因为花线绳要绑三天才能取下来的,这三天之内是不能往下取的,所以看它绑结实了,也就放心了。起个大早挨家挨户叫上村里的玩伴,向山上爬去,任务是摘柳树条子,因为要向家里所有的门窗上插柳树条子,至于为什么要插柳树条子,从来没有问过,就是觉得好玩,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糟蹋树木,不怕被抓住了受批评。

一路向山上跑去,见到柳树就往上爬,不管三七二十一,见到柳树条子就往下摘。一人爬一棵树,拼命的摘,摘下n多之后,先把所有的柳树条子堆放到一起,然后每人开始用柳树条子编个草帽戴着,再拧几个响响儿,比比看谁的响响儿最响,声音最好听。等这些忙完以后,戴着自己做成的草帽,吹着自己拧的响响儿,每人扛着一捆的柳树条子满意的向家里走去,满山都是所谓的响响长长短短,尖尖闷闷的声音,好听就不说了。

等回到家里时,母亲的摊叶饼早已烙好,蜂蜜早已炝好,就等我们来吃了。先把那些柳树条子挨个的插在窗子上门上,就准备吃端午节的饭了。母亲的摊叶饼做的很棒,摊叶饼摊的那叫一个圆,把摊叶饼卷成一个棒棒,蘸着热热的蜂蜜,一大口送进嘴里,那叫一个爽。刚做的摊叶饼软软的,薄薄的,提在手里看有点透明,明啾啾的,泛着亮闪闪的光。吃蜜太甜总会腻的,再配一碗刚刚出锅的大米稀饭,才明白这就叫过节啊。

那时候,只知道端午节是吃粽子的,可是生于北方,又生在一个小农村里,根本不知道粽子长什么样,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味儿。那时候就想,总有一天我要将粽子吃个够,于是在端午节这天能吃到蜂蜜已是一种奢侈了。

第一次吃粽子是在t市上学的时候,也是长那么大第一次一个人在外面过节。端午当天,和舍友兴致冲冲的跑出去买了好多粽子,打算好好补偿一下长那么大从未吃过粽子的遗憾。看着裹的严严实实的粽子不知有多兴奋,棱角分明,立体感超强,也真无法想象那发明包粽子的人是多么的能干聪明。慢慢的拆开,红白相间,可以清晰的看见露在外面的大枣,红红的,黏黏的。迫不及待的一口咬去,等一口下咽时才发现,粽子原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吃,因为是第一次吃糯米,黏黏的感觉,觉得不好吃,有点小失望。

从到t市读书以来,就从未在家过过端午节,也是从那以后,过端午再也没有买过粽子。反而每年端午,都好怀念母亲做的摊叶饼和炝的蜂蜜。

那时候,每年端午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游林。我们邻村,有一片原始森林,相传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一片森林,那里本来有大片的森林,可是由于一次地震,只剩下了现在的那么一小片,说起来小,可是走起来却一点也不小。

每年端午都会约上同学玩伴一起去游林,于是游林也自然而然成了如今记忆里的一部分。一大片的绿色,如瀑般倾泻而下,繁茂的树叶,层层叠叠的,脚底下是厚厚的树叶,阴暗潮湿,茂密的树叶遮挡住了太阳,偶尔风吹过,有细细碎碎的阳光洒落,照射在厚厚的落叶上。

因为是很久以前的树林,里面的树又高又粗,喜欢找一棵很粗的树,然后几个同学伸出胳膊围个圈,来圈下那树到底有多粗,然后回去告诉其他人,那棵树真的好粗好壮。如今想来,觉得好傻,却又傻的那么真,那么可爱。

今天端午,哥哥突然问我说小时候端午节我们经常摘的花叫什么名字?我想了又想却没想起来。狗蹄蹄花?还是马蹄蹄花?哥哥问我,马蹄蹄花吧,我想了想回答。才发现,小时候最喜欢的花,我居然忘了它叫什么名字了。

这个季节,狗蹄蹄花会漫山遍野的到处开放,纤长的腰身,细细长长的叶子,白色的花瓣,红红的花苞,小小的,圆圆的脑袋,像一个绣球。而狗蹄蹄花从来不是一枝独秀的,它总是一株一株的生长在一起,所以一摘就是一大把。

那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将狗蹄蹄花摘下来,将花多倒过来,摊开手掌,将花朵在手心里慢慢的敲,嘴里还念叨着抱,抱,抱个狗娃子,于是会发现手心里会有好多黑色的小东西在跑,开心的向其他人炫耀,看,我的狗娃子抱出来了。长大了才知道,那根本就不是什么狗娃子,而是花里边的小虫子。真不知道长大是好是坏,破坏了我太多儿时天真无邪的念头和幻想。

和小伙伴们摘好多的狗蹄蹄花,坐在山坡上,做一个长长的胡须,挂在耳朵上,粗声粗气的学男孩子讲话。编一个漂亮的花冠戴在头上,一簇簇堆积在一起的狗蹄蹄花,周围吊着长短不一的花朵,高傲的像一位公主,活在自己编纂的故事里,简单而又快乐着。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小时候我们所说的,最喜欢也最钟爱的花,它有名字,叫狼毒花,不叫什么狗蹄蹄花。我又一次纳闷了,这么漂亮的花,名字却是那么的毒辣。不管多么的毒辣,都改变不了儿时对它的钟爱,也改变不了,它带给我们的快乐。戴着用它编织的花冠,仿佛自己就是高傲的公主,一切的一切都只是陪衬。

如今,这些美好,都已成为了永远的过去。端午节再也没有了儿时的韵味,也没有了儿时的乐趣,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节日,没有期盼,没有欲望,没有节日的气息。节日对于奔波的我来说只是一个休息日,可是放松放松心情。

母亲打来电话说今天端午,让吃好点喝好点,过节嘛,就好好过个节。可是于我而言,过于不过,根本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多想回家陪陪日渐年迈的父母,陪他们过一个团圆的节日,哪怕只是说说话也好。

端午一年一个,可是深埋在记忆里的过去,那些曾经的美好,会不会像我忘记儿时的花朵一样,不经历,不碰触,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忘却?忘记没有理解,没有借口,时间带走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快乐,还会剥夺我仅有的记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