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腹的历程心腹读后感(专业16篇)

时间:2023-12-12 01:09:06 作者:ZS文王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阅读变成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美的历程》读后感

不久前经人推荐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先生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李先生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做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那么,从哪里起头呢?得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开始。”

于是,我被李先生引领着走进了中国近8000年的“美的历程”。

我们每个人不管身份如何,贫富贵贱,地位高下,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因为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便逐渐追求和发展精神生产和创造意识形态的产物———“美”,这个追求是人类的高级属性发展的结果。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这些问题至少对我是模糊的。

李泽厚先生用他哲学家的思维,美学家的理论,文学家优美的散文般的文字表现形式,为我们清晰而深刻的阐述了以上这些问题。让我深深沉醉在“美的历程”里,久久不肯离去。

本书里,李先生从粗狂的远古图腾——“人首蛇身”,“人首鸟身”那原始艺术的“龙飞凤舞”,从殷周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魏晋“人的觉醒”的风度,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及诗词曲的审美品类,直到明清小说戏曲的浪漫感伤……有时一泻千里,有时涓涓细流;有时一气呵成,有时娓娓道来。让读者欲罢不能。

我在读李先生的《美的历程》的过程中,有些章节泛读,有些是精读的。比如,第三部分“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我是精读的。因为我要搞懂,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这是我很迷糊的问题。

李先生在这一章节里有这样一段话:艺术和审美“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的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他对这个功能性有以下四方面的阐述:

其一,“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

我的理解是,在艺术领域,诸子百家,各显神通,但他们会有许多的矛盾和冲突,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儒道两家的对立思想。儒家思想对艺术“强调的是官能、情感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

就此看来,儒家思想对政权的巩固,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乃至家庭的稳定都是有利的,所以儒家思想的功利性是有必要的。但它对人性的自然发挥是有约束的,它“以其狭隘的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然而,人性的自然发挥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道家则崇尚自然,突出自然和人性的光辉,它恰恰给予儒家“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但道家的思想有些是不被统领者接受的,倘若太崇尚自然,太无序散漫,对政权的巩固,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也是不利的。面对儒道的矛盾,采取互补的方式是最佳的途径。

这就说明我们的美学和艺术要强调艺术领域这些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渗透和协调,而不是强调其对立面的排斥于冲突,于是,儒道互补就成了这种对立面之间渗透和协调的最好方法。

其二,李先生说:这个功能性“作为反映,强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

比如,李白的诗里形容的瀑布为“飞流直下三千尺”,他把普通人眼里的瀑布,不是忠实于原型的普通表述,而是进行艺术了的彰显,但他还嫌不够,他继续说:“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这个特征用比喻的方法更加艺术化的凸显出来,把瀑布的美和壮观艺术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作家强烈的情感流露,他也让读者产生了同样强烈的共鸣,于是作者和读者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所以就像李先生说的:美学重视的不是认识的模拟,而是情感感受。

其三,这种功能性“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已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

我的理解是,虽然美学和艺术不是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模拟,但艺术也应该尊重客观世界,要表达人的潜藏在情感中的智慧,而不是脱离现实的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或闭门造车。而人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艺术家创造的源泉,唯有走入自然唯有与社会相结合,艺术家和艺术领域才有创新和发展的可能。所以,艺术家的作品的情理结合也是中国美学所要强调的。

其四,这种功能性“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刚”),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

对于这一点,在许多看似感伤的诗句里都可以看到“美”的流露。

比如,唐朝的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李先生说:他的诗句虽“满腹牢骚,一腔愤慨的,但他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它豪壮而并不悲痛。同样,像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婉。”

我们从中看到了,真正流芳百世的艺术,即使在表现悲伤的事物和愤慨的情感时,却仍能让人更多的感受到美丽、清新,甚至还可以不失活泼。

读到这里,我对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了。

李先生在他的结语里说,“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

我觉得,这本书,虽没能让我们看到中国艺术的“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我觉得,李先生却能把我们真正引领进8000年中国的“美的历程”,倘若让我自己去“中国古典艺术博物馆”参观十遍,都可能感受不到“美”之所在。因为没有他的引领,我即使到故宫,即使看到所有的细部的丰富的古典艺术品,我也没有能力看到她们的“美”的丰富的价值所在。所以,虽“匆匆走过”,却让我对中国“美的历程”产生强烈的兴趣,让我这个“审美”的门外汉在“美的历程”里受益匪浅。

我这次只是泛读,我想以后还会对一些章节好好精读。因为,我还想享受阅读《美的历程》的过程。李先生的写作形式,本身很好地诠释了艺术不是简单的认识模拟,而是情感感受,李先生的这本书就是他对中国“美的历程”的丰富的情感流露,这本《美的历程》就是一件艺术品。

《美的历程》读后感

这本书的确是一本经典好书,即使成书是在三十多年前也毫不过时,这才是好书的标准之一,看之前有点未看先退的感觉,因为上了美学课感觉不太简单理解,或许因为我是俗人一个。不过越看越能够感觉到中国文化形形色色的美,直到看完书,才理解美学课教育的崇高和美丽的内涵,现在的确很佩服李泽厚,他的文字能让一个对美学迟钝的人也随着他的讲解并描述感受到大美!《美的历程》帮我解答了心中的怀疑,以前比较不理解为什么西方各种宗教各种信仰,这状况在中国好像找不到,中国的确有佛教道教之类的,但信仰的人只是少部分,原来,我们也是有信仰的,只是时间提早了好多,随后就渐渐演化了。常看到考古发觉的那些原始的器具,上面有各种花纹,以为只是装饰品,其实里面都包含着种种信仰,比如鱼纹、鸟纹、饕餮纹、青蛙纹,这些动物本是氏族的图腾,将之画上去是非常虔诚的,时间演替,最终成为或波浪或曲折的条纹装饰。透过那些图画,跟着李泽厚的思路,是真的能够感受的远古时期人们对于信仰的虔诚的,有一种信仰的力气无形中从图画上透露出来,或许,时代变迁尤其是战乱迭起,导致信仰越来越微弱,直到最终变为洪荒传闻。我不信那些奇妙的东西,但为远古人民的精神寄予而感慨,也感慨时间的魔力足以湮灭许多东西。

这种改变历程不只远古的花纹体现出来,还包括雕塑、书画和文字风格。先不去总结它们的改变有几个阶段,我想先说说感受到的。常从电视中看到那些奇丽的器物,做工精致而漂亮,体现在雕塑上就是细腻秀美,体现在书画上细心勾画,体现在文字上是铺陈旖旎,能看出其中的专心,能让不懂观赏美的也道一声赞。但是,相比而言,我更喜爱体现真心体现感情的东西。

比如图纹,有段时期是面容可厉的,但是的确能发觉它的崇高美,此后的图纹越来越秀气可爱,但再也找不到图腾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威慑力。比如雕塑,唐三彩和明清瓷器都很精致,但是汉代那种动作夸张、人体比例不协调也不写实的雕塑却有一种大气朴实的感觉,在技术上比不上后世,但是气概浑厚,明显有一种美的感觉。及至文字,唐诗宋词都很经典,仍喜爱李白那种自由写作的感觉。虽然唐时的杜甫、韩愈、颜真卿分别给诗、文和字定下了标准,使得美妙的东西有规律规则可学可摹,让更多人深层次接触到美,他们的贡献卓著。但是我还是觉得,那种不行复制的美更犯难得,不拘束在平仄中,不受格律限制,不需留意主题是否符合政治导向,只兴之所至,就能吟出一首千古绝唱,叫千年后的人也能感受到当时的心情,这种人,这种诗,多好。得再次赞美一下李泽厚了,他的确对美学很有探讨,通过奇异的中国汉字,将美传递出来,我所学到的是很少一部分,必需要细细品读才能品出美的感受。什么东西都脱不开现实的羁绊,历史洪流呈现了奇异的`文化变迁,美的历程在变,审美的标准在变,这些都不是全无规律可循的。时代动荡时经验波折颇多,感悟国仇家恨的机会也多,有素材有体悟,可能抒发感情上更深厚更大气,天下太平的时候,没有战乱和动乱,更着手于细微环节,感悟自然山水,可能感情上更细腻感伤。直到政治过于压迫,一干文化人没方法做到直抒胸臆,那么只能委婉含蓄的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在词曲中,表达在戏文里了,甚至完全不管现实世界,全部内容在虚拟的小说中体现,仍旧可以从中发觉当时的状况。必需要说,要体会中国的美的历程,要重视国学,有古文功底,很多内容都源于文献记录,诗词曲文都能散发出其魅力,但也须要能理解其意才能感知到美,比如一些句子就把另一些更大气,主题更宏大,假如不懂国学,或许就品不出。在美的历程上,不只要看到美,也要看到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的变迁、继承与革新,走过美的历程,也是走过了中华的历史。

心腹的历程《心腹》读后感

那个要给齐庄公报仇的人叫卢蒲癸,他是齐庄公最亲信的人。齐庄公给崔杼害死的时候,晏平仲把国家和国君区别开来看,可是那时候别的人不那么想。他们以为忠于主人就是好人,至于主人怎么样,那可不管。因此,齐国有几个臣下为了忠于国君,自杀了,也有跑到别的国去躲起来的。那时候,齐庄公的手下人王何对卢蒲癸说:“主公向来待咱俩不错,现在他给人害了,咱们应当一块儿死,才算是报答主公待咱们的一份情义。”卢蒲癸说:“死有什么用?你要是成心报答主公的情义,就应当活着。我说眼前咱们不如暂且逃到别的国去,将来一有机会,再替主公报仇。”他们两个人当时起了誓,各自走了。王何跑到莒国,卢蒲癸跑到晋国。卢蒲癸是个胆大心细的人,他临走的时候,跟他的兄弟卢蒲嫳[pie四声]说:“我走了之后,你得想法子去接近庆封,要一个劲儿地奉承他,胆要大,心要细。等到他信任了你,你再推荐我,叫我能够回来。那时候,咱们都做了咱们仇人的‘心腹人’,自然有法子替主公报仇了。”卢蒲嫳就照着他哥哥的话去办,果然当上了庆封的家臣。

崔杼杀了齐庄公之后,把齐国的大权全拿在自己手里。庆封心里非常气愤。可是他耐住性儿,故意透着跟崔杼十分投缘的样子。他还怕崔杼不放心,就天天饮酒作乐,打猎玩儿,显出他对于朝廷上的事没有多大的兴趣。崔杼见他没有争权夺利的心思,就把他当做好朋友看待了。

庆封的行动瞒得了崔杼,可瞒不了庆封的家臣卢蒲嫳。有一天,卢蒲嫳对庆封说:“先君是崔杼杀的,您倒跟他一块儿顶了这个罪名。既然一块儿顶着罪名,为什么齐国的大权由他一个人拿呐?您虽然宽洪大量,并不介意,可是全国的人,尤其是我们当家臣的,哪儿受得了哇!如今崔家内部闹了意见,弟兄们分成了两派。咱们不如以敌攻敌,借着他们的内讧,去跟他们两派的人都联起来,从中叫他们自相残杀。崔家的败落就是庆家的成功。这点事您是明白的。”庆封挺高兴地说:“我只道你是个勇士。想不到你还是个谋士。”他听从了卢蒲嫳的话,更加使劲地奉承着崔杼,背地里又和崔成、崔疆这几个人交上了朋友。

崔成和崔疆是崔杼的儿子。他们的母亲死了以后,崔杼才娶了棠姜。棠姜的兄弟东郭偃和她前夫的儿子棠无咎都当了崔杼的家臣。棠姜又生了个儿子叫崔明。崔杼为了讨棠姜的好,答应她把崔明当继承人。大儿子崔成知道了这件事,就自动地把长子的名分让给小兄弟崔明,自己情愿得到一个崔城[在山东省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打算将来老死在那边。崔杼答应了。东郭偃和棠无咎出来反对,说:“崔城是崔家的老根。不能给他。”崔杼就又收回了成命。

崔成气哼哼地去告诉他兄弟崔疆。崔疆说:“你已经把长子的名分让给了别人,再让一座城,又算什么呐?实在说吧,现在父亲还活着,他们就这么欺负咱们,将来父亲百年之后,你跟我怕的是要想当奴隶都当不上了!”崔成说:“那怎么办呐?咱们还是找庆封伯伯商量商量吧。”哥儿俩连夜去见庆封求他想个主意。庆封对他们说:“也别怪你们父亲。他倒是个好人,不过现在给东郭偃、棠无咎跟你们的后妈弄糊涂了。你们做儿子的受一点委屈,还没有什么。我倒是替你们父亲担心。你们怎么不想个主意把东郭偃和棠无咎去了呐?”哥儿俩说:“我们早有这个心。力量不够,有什么法子呐?”庆封的卫士卢蒲嫳插嘴说:“你们没有力量,难道你们的庆伯伯也没有力量吗?只要你们有志气,敢干,他能不帮你们的忙吗?”崔成、崔疆连忙给庆封跪下,一直不起来。庆封说:“好吧,我看在你们父亲的面上,给你们一百名士兵吧。”

崔成、崔疆得到了庆封的帮助,当时就发动起来了。他们把那一百名士兵埋伏在崔家附近的地方。俗话说,“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果然东郭偃和棠无咎上崔家去的时候,给士兵们杀了。崔杼听说前妻的两个儿子造反,把东郭偃和棠无咎的军队也接收过去了,自己一时又没作准备,气得什么似的,连忙叫手下的人预备车马。哪儿知道手下的人早就跑得一干二净。崔杼只好叫书童赶着车,从后门跑出去,一直去找他的“好朋友”庆封,诉说刚才的情形。庆封假装纳闷。他说:“竟有这种事?小孩子家居然敢这么无理取闹?要是你打算处治他们,我准帮忙。”崔杼挺感激地说:“求你赶紧替我把这两个奴才去了,我叫小儿子崔明认你做干爹。”庆封显出义不容辞的样子,立刻叫卢蒲嫳带着人马上崔家去。

卢蒲嫳到了崔家,一瞧崔成、崔疆已经把大门关上了。卢蒲嫳对他们说:“崔明拿住了没有?庆大人怕你们这儿人手不够,又叫我带了一队人来。”崔成、崔疆一听“恩人”来了,连忙开了大门把他迎接进去。大门一开,卢蒲嫳带来的士兵拥进去。那里边的一百名士兵本来都是庆封的人,自然听卢蒲嫳的话。卢蒲嫳大声嚷着说:“我奉了崔相国的命令,来逮两个忤逆不孝的儿子!”崔成、崔疆这才知道他们认贼作父,上了庆封的当。他们还没反抗,早就给卢蒲嫳带来的士兵杀了。卢蒲嫳跑到内房去找崔明。崔明刚巧不在家,逃到别的国去了。他倒把崔明的妈相国夫人棠姜找着了。她吊在房梁上。卢蒲嫳眼瞧着棠姜已经完了,扭头就走。他提着崔成和崔疆的人头回去报告崔杼。

崔杼一瞧见儿子的脑袋,又气又心痛。他问卢蒲嫳,“太太没吓坏吧?”卢蒲嫳说:“夫人还没下来呐。”崔杼对庆封说:“我还是回去吧。我的书童不会赶车,请借给我一辆车。”卢蒲嫳说:“我送相国回去。”庆封嘱咐他“小心伺候相国”。崔杼向“好朋友”庆封谢了又谢,然后回去。一到了家,就瞧见大门敞着,跑到里边一瞧,也不见一个人出来。窗户和门全打碎了,家里的.东西也没有了。整个相国府鸦雀无声。崔杼见了那种凄凉光景,不由得掉下眼泪来。跑到内房一瞧,瞧见那位夫人早就悬梁自尽了。崔杼的心像碎了似的。回头叫了声卢蒲嫳,卢蒲嫳早躲在房门外边了。崔杼放声大哭,说:“我把他当做朋友,哪儿知道敌人假装朋友,害到我家败人亡。我还有什么脸面再活着呐!”他就把棠姜摘下来,自己挂了上去。

卢蒲嫳灭了崔家,回去报告了庆封。庆封上朝见了齐景公,说:“崔杼杀害先君,我已经把他治了罪。”齐景公连连点头,说:“是啊,是啊。”打这儿起,齐国的大权就落到庆封手里了。卢蒲嫳更得到了庆封的信任,做了他的“心腹人”。

心腹的历程《心腹》读后感

有一天,卢蒲嫳请求庆封把他哥哥卢蒲癸召回来,庆封自然答应了。卢蒲癸回到齐国拜见了庆封。庆封见他挺有本事,叫他去伺候他儿子庆舍。庆舍是个大力士,一见卢蒲癸力气挺大,非常喜欢。卢蒲癸一心要给齐庄公报仇,低声下气地奉承着庆舍。庆舍非常喜欢,又见他胆大心细,挺有作为,就把他当做了“心腹人”,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此,丈人、女婿更加亲热了。

庆舍常常带着卢蒲癸出去打猎。打猎的时候,庆舍直夸奖卢蒲癸的能耐。卢蒲癸说:“我这算得了什么,差得远着呐。我的朋友王何比我可强得多了。”庆舍一听,立刻叫卢蒲癸去把王何请来。王何拜见新主人。他奉承新主人跟卢蒲癸刚来的时候一样。庆舍想到崔杼为了没有心腹的勇士,才遭了人家的暗算,他就格外小心,叫卢蒲癸和王何当了卫士。每回出去的时候,他总叫这两个心腹卫士带着兵器,不离左右。

庆封专权,连公家厨房的经费他都管。齐景公喜欢吃“凤爪汤”,就是拿鸡爪子做的汤。大夫们也都学着他吃起来,当时传遍了全城,凤爪汤就成了顶名贵的吃食了。可是一只鸡只有两只脚,一碗凤爪汤就得十来只鸡。这么一来不要紧,鸡的价钱可就越来越贵了。厨子就要求庆封再加点菜钱。卢蒲嫳故意叫庆封得罪别人。他不等庆封回答,就说:“干么一定要吃鸡?鸭子不能吃吗?”庆封就叫厨子用鸭子代替。有一天,齐景公请大夫高虿[ch“好朋友”和“心腹人”的历史典故i四声]跟栾灶吃饭。这两位大夫没吃着凤爪汤,心里挺不痛快。出来之后,一个埋怨着说:“庆封掌了权,处处刻薄,连公家的伙食也克扣起来。这明明是慢待大臣。”一个说:“咱们并不是一定要吃鸡,可是照他这么目中无人地下去,今天不给鸡吃,明天就许不给鸭子吃,后天那就连饭都不给吃了。再下去,也许不准咱们上朝了。这可不能不防备。”他们这么发牢骚,早叫庆封的人听见了,庆封对卢蒲嫳说:“高家跟栾家对我这么不满意,怎么办?”卢蒲嫳说:“怕什么?要是他们再敢多嘴多舌地反对相国,就把他们杀了,也给反对的人一个下马威。”庆封依了卢蒲嫳的话,不把他们放在心里。

卢蒲嫳把这件事告诉他哥哥卢蒲癸,卢蒲癸又去和王何商量。王何说:“高家和栾家既然跟庆封闹意见,咱们就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去对付庆家了。”他们商量好了,当夜就去见高虿,对他说:“我们得着了一个秘密的消息,不能不告诉您老人家。相国打算攻击您跟栾家,你们可得防备着点。”高虿怒火上升,说:“哼!他不想想自个儿做的好事。他跟崔杼杀了先君,现在崔杼已经办了罪,他倒逍遥自在,还要找到我们头上来。我们应当替先君报仇,也把他办罪,才是齐国的忠臣。”卢蒲癸说:“大夫能够主持正义,惩办乱臣贼子,我们情愿追随左右。事情办成了,是您老人家的功劳,万一办不成,至多我们哥儿俩送两条命,决不连累您。”高虿挺高兴,直夸奖他们忠义。他就又去和栾灶暗中商量,准备动手。

公元前545年的秋天,庆封带着一批人马上东莱去打猎,把他儿子庆舍留在朝里。卢蒲嫳说是病了,没跟去。过了两天,正是国君上太庙去祭祀的日子。齐景公带着晏平仲和别的大臣上太庙里去。庆舍代替他父亲管理祭祀的事。太庙外头有庆家的士兵把守着,庆舍的身边有他“心腹人”卢蒲癸和王何保护着,一刻不离左右。卢蒲嫳把高家、栾家、陈家、鲍家的家丁埋伏在太庙左右。他们又在附近塔了一座台,锣鼓敲得震天价响。庆家的士兵在庙外没有什么事,就仨一群、俩一伙地去看热闹。庆舍正在祭祀的时候,高虿叫手下人在庙门上敲了三下,外边埋伏着的家丁就像发大水似地涌进来。庆舍吓了一跳,正想叫王何去抵御,卢蒲癸已经从背后用刀扎过去,扎透了庆舍的胸部。王何拿长矛扎伤了他的左肩磅。庆舍眼睁睁地瞧着这两个亲信的卫士,说:“你们!原来是你们!”说着他就拿起一把酒壶冲王何打去,把王何的脑袋打碎。庆舍受了重伤,右手抱住太庙的柱子,一使劲,整个屋子都震得摇晃了。他大叫一声,断了气。齐景公吓得魂儿出了窍。晏平仲小声地安慰他,说:“这是大臣们给先君报仇,除灭庆家。主公放心。”齐景公这才擦了擦脑门上的冷汗,脱去祭祀的礼服,上了车,急急忙忙地回宫去。

卢蒲癸带了四家的家丁去抄庆家,一面嘱咐大伙儿看住城门,不让庆封回来。庆封得着了这个信儿,立刻带着打猎的士兵回来攻城。可是士兵们明知道力量不够,慢慢地全跑了。庆封没有法子,只好逃到别国去。

卢蒲癸和卢蒲嫳哥儿俩把崔家和庆家都灭了,替齐庄公报了仇,就跑到北燕隐居起来。

庆封逃到鲁国,又从鲁国跑到吴国。没想到给楚王抓了去。他要拿诸侯盟主的身分把庆封治罪。

美的历程读后感

如果你想读一本能整体感知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书,或者你有一个想宏观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精神特质的真切愿望,那么《美的历程》可以一读,又不得不读。

大约一本好书,你都能或是朦胧隐约,或是直接强烈,或者两者兼有地感受到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是别的,它只能是著者个体特有而迸发的天赋才华、“修为”的人生境界,“积淀”的生命质量,它在当时感动着你,而后给你无穷无尽的“意味”。同样,《美的历程》也会在上述的一些方面让你“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恢弘博大的气势。似乎并不是优美语言的一时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气势的首先折服。《美的历程》一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从史前文化一路辗转明清近代,从图腾歌舞、青铜陶器一路延展经史辞章、诗词书画,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貌、时代精神的俯观鸟瞰、整体把握,以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之、铺陈之、思辨之,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薄薄一册《美的历程》以恢弘博大的气势,他让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已经欲罢不能,便只好开始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庭院深深深几许”--敏锐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气势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胜之处,但是理论的空中楼阁、概念的空壳游戏,恰也可以在此发生,因此气势也必须要有实际内容的强大支撑,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美的历程》通过对浩若烟海的有关艺术、文学、历史的材料的点检筛选、整理汇合,准确深邃地提炼出各个时代特有的美学主题、精神特质,如“楚汉浪漫主义”,即是对楚地区、汉时代(楚汉文化)文学艺术特质的敏锐把握、独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象、琳琅满目的呈现,为你提取出著者理解之下的独特的精神实质、美学实题,让你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过往时代的“庭院深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珠玉圆润的语言。如果说气势激发人的思考愿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鸣,那么语言则常常调动人的感官行动。读《美的历程》,大约你是禁不住要读,要写,要背的,你无法阻挡住那一股从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随而不肯离去的念头,而这足以说明他的语言魅力。不是诗而胜似诗的语言,在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对仗、前后呼应、铺排列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圆润,似流水般勾连,没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没有辞不达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书袋似的酸腐不堪,语言在这里达到了它能发挥的绝佳作用。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读后感受及真切推介,至于对书中内容的理论研究、学术感受在此无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对此已有相当的成果,我并不想重复、摘抄,重做“她人嫁衣”。

《美的历程》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完美断想,本身已成为一件不朽的艺术品,一座极难超越的顶峰,一种“李氏美学”特有的“美”。然而,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论上建设一种饱含美学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审美性道德”:如何重新发掘已为本书所发现和尚在传统中所深藏的美学精神、心理结构,创造性转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积极因素,并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转化,与当下时代“轻浅浮躁”的现实精神相照顾、相调节,注入到“审美性道德”的建构事业中去,以期能够对焦虑不安、荒诞无聊的“后现代生活”以解毒、救赎,建立起闪耀着生命感性光辉、积淀着历史理性价值的“情本体”,赋予“时代个体和人类整体”的道德以活泼有力、“初晴”般的美学性格。这是《美的历程》也即“李氏美学”其后的待完成的意义,也是我以及后来的我们或许能够去做的事情。

寥寥几句,远不足观。后时努力,诚堪期待。

心腹的历程《心腹》读后感

那个要给齐庄公报仇的人叫卢蒲癸,他是齐庄公最亲信的人。齐庄公给崔杼害死的时候,晏平仲把国家和国君区别开来看,可是那时候别的人不那么想。他们以为忠于主人就是好人,至于主人怎么样,那可不管。因此,齐国有几个臣下为了忠于国君,自杀了,也有跑到别的国去躲起来的。那时候,齐庄公的手下人王何对卢蒲癸说:“主公向来待咱俩不错,现在他给人害了,咱们应当一块儿死,才算是报答主公待咱们的一份情义。”卢蒲癸说:“死有什么用?你要是成心报答主公的情义,就应当活着。我说眼前咱们不如暂且逃到别的国去,将来一有机会,再替主公报仇。”他们两个人当时起了誓,各自走了。王何跑到莒国,卢蒲癸跑到晋国。卢蒲癸是个胆大心细的人,他临走的时候,跟他的兄弟卢蒲嫳[pie四声]说:“我走了之后,你得想法子去接近庆封,要一个劲儿地奉承他,胆要大,心要细。等到他信任了你,你再推荐我,叫我能够回来。那时候,咱们都做了咱们仇人的‘心腹人’,自然有法子替主公报仇了。”卢蒲嫳就照着他哥哥的话去办,果然当上了庆封的家臣。

崔杼杀了齐庄公之后,把齐国的大权全拿在自己手里。庆封心里非常气愤。可是他耐住性儿,故意透着跟崔杼十分投缘的样子。他还怕崔杼不放心,就天天饮酒作乐,打猎玩儿,显出他对于朝廷上的事没有多大的兴趣。崔杼见他没有争权夺利的心思,就把他当做好朋友看待了。

庆封的行动瞒得了崔杼,可瞒不了庆封的家臣卢蒲嫳。有一天,卢蒲嫳对庆封说:“先君是崔杼杀的,您倒跟他一块儿顶了这个罪名。既然一块儿顶着罪名,为什么齐国的大权由他一个人拿呐?您虽然宽洪大量,并不介意,可是全国的人,尤其是我们当家臣的,哪儿受得了哇!如今崔家内部闹了意见,弟兄们分成了两派。咱们不如以敌攻敌,借着他们的内讧,去跟他们两派的人都联起来,从中叫他们自相残杀。崔家的败落就是庆家的成功。这点事您是明白的。”庆封挺高兴地说:“我只道你是个勇士。想不到你还是个谋士。”他听从了卢蒲嫳的话,更加使劲地奉承着崔杼,背地里又和崔成、崔疆这几个人交上了朋友。

崔成和崔疆是崔杼的儿子。他们的母亲死了以后,崔杼才娶了棠姜。棠姜的兄弟东郭偃和她前夫的儿子棠无咎都当了崔杼的家臣。棠姜又生了个儿子叫崔明。崔杼为了讨棠姜的好,答应她把崔明当继承人。大儿子崔成知道了这件事,就自动地把长子的名分让给小兄弟崔明,自己情愿得到一个崔城[在山东省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打算将来老死在那边。崔杼答应了。东郭偃和棠无咎出来反对,说:“崔城是崔家的老根。不能给他。”崔杼就又收回了成命。

崔成气哼哼地去告诉他兄弟崔疆。崔疆说:“你已经把长子的名分让给了别人,再让一座城,又算什么呐?实在说吧,现在父亲还活着,他们就这么欺负咱们,将来父亲百年之后,你跟我怕的是要想当奴隶都当不上了!”崔成说:“那怎么办呐?咱们还是找庆封伯伯商量商量吧。”哥儿俩连夜去见庆封求他想个主意。庆封对他们说:“也别怪你们父亲。他倒是个好人,不过现在给东郭偃、棠无咎跟你们的后妈弄糊涂了。你们做儿子的受一点委屈,还没有什么。我倒是替你们父亲担心。你们怎么不想个主意把东郭偃和棠无咎去了呐?”哥儿俩说:“我们早有这个心。力量不够,有什么法子呐?”庆封的卫士卢蒲嫳插嘴说:“你们没有力量,难道你们的庆伯伯也没有力量吗?只要你们有志气,敢干,他能不帮你们的忙吗?”崔成、崔疆连忙给庆封跪下,一直不起来。庆封说:“好吧,我看在你们父亲的面上,给你们一百名士兵吧。”

崔成、崔疆得到了庆封的帮助,当时就发动起来了。他们把那一百名士兵埋伏在崔家附近的地方。俗话说,“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果然东郭偃和棠无咎上崔家去的时候,给士兵们杀了。崔杼听说前妻的两个儿子造反,把东郭偃和棠无咎的军队也接收过去了,自己一时又没作准备,气得什么似的,连忙叫手下的人预备车马。哪儿知道手下的人早就跑得一干二净。崔杼只好叫书童赶着车,从后门跑出去,一直去找他的“好朋友”庆封,诉说刚才的情形。庆封假装纳闷。他说:“竟有这种事?小孩子家居然敢这么无理取闹?要是你打算处治他们,我准帮忙。”崔杼挺感激地说:“求你赶紧替我把这两个奴才去了,我叫小儿子崔明认你做干爹。”庆封显出义不容辞的样子,立刻叫卢蒲嫳带着人马上崔家去。

卢蒲嫳到了崔家,一瞧崔成、崔疆已经把大门关上了。卢蒲嫳对他们说:“崔明拿住了没有?庆大人怕你们这儿人手不够,又叫我带了一队人来。”崔成、崔疆一听“恩人”来了,连忙开了大门把他迎接进去。大门一开,卢蒲嫳带来的士兵拥进去。那里边的一百名士兵本来都是庆封的人,自然听卢蒲嫳的话。卢蒲嫳大声嚷着说:“我奉了崔相国的命令,来逮两个忤逆不孝的儿子!”崔成、崔疆这才知道他们认贼作父,上了庆封的当。他们还没反抗,早就给卢蒲嫳带来的士兵杀了。卢蒲嫳跑到内房去找崔明。崔明刚巧不在家,逃到别的国去了。他倒把崔明的妈相国夫人棠姜找着了。她吊在房梁上。卢蒲嫳眼瞧着棠姜已经完了,扭头就走。他提着崔成和崔疆的人头回去报告崔杼。

崔杼一瞧见儿子的脑袋,又气又心痛。他问卢蒲嫳,“太太没吓坏吧?”卢蒲嫳说:“夫人还没下来呐。”崔杼对庆封说:“我还是回去吧。我的书童不会赶车,请借给我一辆车。”卢蒲嫳说:“我送相国回去。”庆封嘱咐他“小心伺候相国”。崔杼向“好朋友”庆封谢了又谢,然后回去。一到了家,就瞧见大门敞着,跑到里边一瞧,也不见一个人出来。窗户和门全打碎了,家里的东西也没有了。整个相国府鸦雀无声。崔杼见了那种凄凉光景,不由得掉下眼泪来。跑到内房一瞧,瞧见那位夫人早就悬梁自尽了。崔杼的心像碎了似的。回头叫了声卢蒲嫳,卢蒲嫳早躲在房门外边了。崔杼放声大哭,说:“我把他当做朋友,哪儿知道敌人假装朋友,害到我家败人亡。我还有什么脸面再活着呐!”他就把棠姜摘下来,自己挂了上去。

卢蒲嫳灭了崔家,回去报告了庆封。庆封上朝见了齐景公,说:“崔杼杀害先君,我已经把他治了罪。”齐景公连连点头,说:“是啊,是啊。”打这儿起,齐国的大权就落到庆封手里了。卢蒲嫳更得到了庆封的信任,做了他的“心腹人”。

有一天,卢蒲嫳请求庆封把他哥哥卢蒲癸召回来,庆封自然答应了。卢蒲癸回到齐国拜见了庆封。庆封见他挺有本事,叫他去伺候他儿子庆舍。庆舍是个大力士,一见卢蒲癸力气挺大,非常喜欢。卢蒲癸一心要给齐庄公报仇,低声下气地奉承着庆舍。庆舍非常喜欢,又见他胆大心细,挺有作为,就把他当做了“心腹人”,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此,丈人、女婿更加亲热了。

庆舍常常带着卢蒲癸出去打猎。打猎的时候,庆舍直夸奖卢蒲癸的能耐。卢蒲癸说:“我这算得了什么,差得远着呐。我的朋友王何比我可强得多了。”庆舍一听,立刻叫卢蒲癸去把王何请来。王何拜见新主人。他奉承新主人跟卢蒲癸刚来的时候一样。庆舍想到崔杼为了没有心腹的勇士,才遭了人家的暗算,他就格外小心,叫卢蒲癸和王何当了卫士。每回出去的时候,他总叫这两个心腹卫士带着兵器,不离左右。

庆封专权,连公家厨房的经费他都管。齐景公喜欢吃“凤爪汤”,就是拿鸡爪子做的汤。大夫们也都学着他吃起来,当时传遍了全城,凤爪汤就成了顶名贵的吃食了。可是一只鸡只有两只脚,一碗凤爪汤就得十来只鸡。这么一来不要紧,鸡的价钱可就越来越贵了。厨子就要求庆封再加点菜钱。卢蒲嫳故意叫庆封得罪别人。他不等庆封回答,就说:“干么一定要吃鸡?鸭子不能吃吗?”庆封就叫厨子用鸭子代替。有一天,齐景公请大夫高虿[ch“好朋友”和“心腹人”的历史典故i四声]跟栾灶吃饭。这两位大夫没吃着凤爪汤,心里挺不痛快。出来之后,一个埋怨着说:“庆封掌了权,处处刻薄,连公家的伙食也克扣起来。这明明是慢待大臣。”一个说:“咱们并不是一定要吃鸡,可是照他这么目中无人地下去,今天不给鸡吃,明天就许不给鸭子吃,后天那就连饭都不给吃了。再下去,也许不准咱们上朝了。这可不能不防备。”他们这么发牢骚,早叫庆封的人听见了,庆封对卢蒲嫳说:“高家跟栾家对我这么不满意,怎么办?”卢蒲嫳说:“怕什么?要是他们再敢多嘴多舌地反对相国,就把他们杀了,也给反对的人一个下马威。”庆封依了卢蒲嫳的话,不把他们放在心里。

卢蒲嫳把这件事告诉他哥哥卢蒲癸,卢蒲癸又去和王何商量。王何说:“高家和栾家既然跟庆封闹意见,咱们就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去对付庆家了。”他们商量好了,当夜就去见高虿,对他说:“我们得着了一个秘密的消息,不能不告诉您老人家。相国打算攻击您跟栾家,你们可得防备着点。”高虿怒火上升,说:“哼!他不想想自个儿做的好事。他跟崔杼杀了先君,现在崔杼已经办了罪,他倒逍遥自在,还要找到我们头上来。我们应当替先君报仇,也把他办罪,才是齐国的忠臣。”卢蒲癸说:“大夫能够主持正义,惩办乱臣贼子,我们情愿追随左右。事情办成了,是您老人家的功劳,万一办不成,至多我们哥儿俩送两条命,决不连累您。”高虿挺高兴,直夸奖他们忠义。他就又去和栾灶暗中商量,准备动手。

公元前545年的秋天,庆封带着一批人马上东莱去打猎,把他儿子庆舍留在朝里。卢蒲嫳说是病了,没跟去。过了两天,正是国君上太庙去祭祀的日子。齐景公带着晏平仲和别的大臣上太庙里去。庆舍代替他父亲管理祭祀的事。太庙外头有庆家的士兵把守着,庆舍的身边有他“心腹人”卢蒲癸和王何保护着,一刻不离左右。卢蒲嫳把高家、栾家、陈家、鲍家的家丁埋伏在太庙左右。他们又在附近塔了一座台,锣鼓敲得震天价响。庆家的士兵在庙外没有什么事,就仨一群、俩一伙地去看热闹。庆舍正在祭祀的时候,高虿叫手下人在庙门上敲了三下,外边埋伏着的家丁就像发大水似地涌进来。庆舍吓了一跳,正想叫王何去抵御,卢蒲癸已经从背后用刀扎过去,扎透了庆舍的胸部。王何拿长矛扎伤了他的左肩磅。庆舍眼睁睁地瞧着这两个亲信的卫士,说:“你们!原来是你们!”说着他就拿起一把酒壶冲王何打去,把王何的脑袋打碎。庆舍受了重伤,右手抱住太庙的柱子,一使劲,整个屋子都震得摇晃了。他大叫一声,断了气。齐景公吓得魂儿出了窍。晏平仲小声地安慰他,说:“这是大臣们给先君报仇,除灭庆家。主公放心。”齐景公这才擦了擦脑门上的冷汗,脱去祭祀的礼服,上了车,急急忙忙地回宫去。

卢蒲癸带了四家的家丁去抄庆家,一面嘱咐大伙儿看住城门,不让庆封回来。庆封得着了这个信儿,立刻带着打猎的士兵回来攻城。可是士兵们明知道力量不够,慢慢地全跑了。庆封没有法子,只好逃到别国去。

卢蒲癸和卢蒲嫳哥儿俩把崔家和庆家都灭了,替齐庄公报了仇,就跑到北燕隐居起来。

庆封逃到鲁国,又从鲁国跑到吴国。没想到给楚王抓了去。他要拿诸侯盟主的身分把庆封治罪。

心腹的历程《心腹》读后感

被老板器重,尤其被位高权重、能力超强、绝顶聪明、声名显赫的老板器重,绝非易事,不是表表忠心、谄媚阿谀、多多加班即可搞定的,苛刻强势、追求完美的老板另眼看待的属下必有过人之处,这些人不是天生地造。事在人为,所有人经过努力都可成为某一类适合你的老板的心腹,所有的职场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职场计划规划自己的定位。去除缘分因素外,老板心腹都有如下共性,值得注意:

1.首先要有心理意愿,只有想到,才能做到。

我在央企二级公司工作,超大央企集团公司的大领导和我距离甚远,几乎高不可攀。有一天看集团内部通讯,头版新闻是配有照片的高级领导视察分/子公司的消息,一个念头从我脑际闪过:如果我是他的助手,凭我的能力,我一定能做得很好。集团公司近10万人,我所在的公司最小,领导从来没有光临过,不要说大领导本人,连他身边的人我都没有任何接触的机会。这个想法近似天方夜谭。

一天他召开我们公司中层员工会议。我最后进去坐在他对面的`后排,在他的目光扫视全场的时候,我礼貌地向他微笑打招呼。他用手中的笔点着参会者:“张三,硬件部的;李四,软件部的;王五,产品部的,以前见过的。”这时,公司总经理赶紧为我介绍:“这是我们人力资源部经理。”

过了一阵子,集团公司酝酿下属公司重组,领导来做调研,我是公司元老,非常了解情况,因此我在总经理推荐的汇报人名单里。原计划每人汇报20分钟,但我的思考和谈到的状况引起领导高度重视,他不断问我:“据你分析……”“你认为呢?”我们谈了2个多小时,在我后面排定的谈话人都改到第二天谈了。

子公司重组,按照计划集团公司只调入研发人员,但大领导特意亲自点名将我调进集团重组筹备组。

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从零起步建设的空白平台,已经颇见成效。有一天我们几名核心人员在领导办公室开会讨论团队建设,一名高管对我说:“你可是帮了领导大忙了。”他的话使我突然想起曾经一闪而过然后就忘记的那个愿望,现在它实现了:做老板最信任最得力的助手,我能够做得很好。

几年里我其实早已忘记那个闪念,不过,给我动力和力量、助我走向这个目标的,肯定是背后这个曾经出现的意念。

2.共事初期留给老板良好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如高度敬业,职业素养好,悟性高、能力强,机智、忠诚等。

保持和老板默契的沟通,通过他的只言片语、思考问题时的背景语言,去了解、理解、洞悉其内心深处,找准他最急需解决的关节,以到位的工作实绩帮助他。对老板的信服应发自内心,不能伪装。

美的历程读后感

鸟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美是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只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悟。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悟。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悟。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世事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感悟,绚烂,美的尊严傲然于天地之间。“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悟,从古至今。”《美的历程》低语着。

从先秦百家对自我精神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觉醒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探讨,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走向人类本身,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发掘,神秘的图腾,古拙的汉塑,灵动的书法,哀婉的红楼,虚实相间的山水人情,都是历史在寻找美的最初的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仿佛触到了这个文明古国心灵的历史,仿佛经历了千年以来悬于灵魂深处的感悟。在美的感召下,生命变得敞亮而豁达,平静而深邃。

作为人感性认识中自觉触发的一种意识知觉,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深处。当外在的美使生命与感悟合拍的那瞬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聆听生命之大美,是让自己的心灵与美水乳交融,并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抛弃,甚至把肉体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与意识相剥离,最后还剩下什么?是一种永恒静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面对自我世界的伟大思考和假设。生命成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识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如此抽象的内在的美的感悟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价值的提升与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与价值。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大彻大悟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

美的历程读后感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恢弘博大的气势。似乎并不是优美语言的一时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气势的首先折服。《美的历程》一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从史前文化一路辗转明清近代,从图腾歌舞、青铜陶器一路延展经史辞章、诗词书画,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貌、时代精神的俯观鸟瞰、整体把握,以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之、铺陈之、思辨之,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薄薄一册《美的历程》以恢弘博大的气势,他让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已经欲罢不能,便只好开始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庭院深深深几许”——敏锐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气势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胜之处,但是理论的空中楼阁、概念的空壳游戏,恰也可以在此发生,因此气势也必须要有实际内容的强大支撑,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美的历程》通过对浩若烟海的有关艺术、文学、历史的材料的点检筛选、整理汇合,准确深邃地提炼出各个时代特有的美学主题、精神特质,如“楚汉浪漫主义”,即是对楚地区、汉时代(楚汉文化)文学艺术特质的敏锐把握、独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象、琳琅满目的呈现,为你提取出着者理解之下的独特的精神实质、美学实题,让你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过往时代的“庭院深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珠玉圆润的语言。如果说气势激发人的思考愿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鸣,那么语言则常常调动人的感官行动。读《美的历程》,大约你是禁不住要读,要写,要背的,你无法阻挡住那一股从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随而不肯离去的念头,而这足以说明他的语言魅力。不是诗而胜似诗的语言,在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对仗、前后呼应、铺排列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圆润,似流水般勾连,没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没有辞不达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书袋似的酸腐不堪,语言在这里达到了它能发挥的绝佳作用。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读后感受及真切推介,至于对书中内容的理论研究、学术感受在此无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对此已有相当的成果,我并不想重复、摘抄,重做“她人嫁衣”。

《美的历程》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完美断想,本身已成为一件不朽的艺术品,一座极难超越的顶峰,一种“李氏美学”特有的“美”。然而,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论上建设一种饱含美学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审美性道德”:如何重新发掘已为本书所发现和尚在传统中所深藏的美学精神、心理结构,创造性转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积极因素,并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转化,与当下时代“轻浅浮躁”的现实精神相照顾、相调节,注入到“审美性道德”的建构事业中去,以期能够对焦虑不安、荒诞无聊的“后现代生活”以解毒、救赎,建立起闪耀着生命感性光辉、积淀着历史理性价值的“情本体”,赋予“时代个体和人类整体”的道德以活泼有力、“初晴”般的美学性格。这是《美的历程》也即“李氏美学”其后的待完成的意义,也是我以及后来的我们或许能够去做的事情。

寥寥几句,远不足观。后时努力,诚堪期待。

得鱼忘签,得免忘蹄,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我们现在已经过了河,李泽厚老师可以下课。我们会记住他这座桥的。

美的历程读后感

鸟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美是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只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世事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感动,绚烂,美的尊严傲然于天地之间。“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美的历程》低语着。

从先秦百家对自我精神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觉醒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探讨,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走向人类本身,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发掘,神秘的图腾,古拙的汉塑,灵动的书法,哀婉的红楼,虚实相间的山水人情,都是历史在寻找美的最初的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仿佛触到了这个文明古国心灵的历史,仿佛经历了千年以来悬于灵魂深处的感动。在美的感召下,生命变得敞亮而豁达,平静而深邃。

作为人感性认识中自觉触发的一种意识知觉,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深处。当外在的美使生命与感动合拍的那瞬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聆听生命之大美,是让自己的心灵与美水交融,并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抛弃,甚至把肉体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与意识相剥离,最后还剩下什么?是一种永恒静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面对自我世界的伟大思考和假设。生命成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识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如此抽象的内在的美的感动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价值的提升与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与价值。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大彻大悟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间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沉静,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潜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美的历程读后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真是一部开阔志趣的好书。

哲学家冯友兰夸赞它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本书从原古时代史前文化开始,纵横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直至明清,作者带领我们对中国古典文艺开展了一次鸟瞰式的美的巡礼。其中内容深厚而简约,充满哲思之光,语言精炼优美,使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读《美的历程》,仿佛在登临一座风景奇秀的高山,满眼的绝胜风景,气喘吁吁并吸收升华着,令人心旷神怡,大获裨益。常常是读着画着,不知不觉就把一页书画满了。

感叹作者的宏大构图,哲理辩思,艳羡作者的深厚积淀,高屋建瓴。

天路历程读后感

设计理念:

1、能力提升:积极贯彻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训练,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

2、少教多学:指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整合资料,融会贯通地开展互文学习。

3、大语文学习观: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引入丰富学习资料,指导学生整合、交流,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成果。

教材解析:

《天路》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的第一篇主体课文,由两部分组成,前文是屈塬创作的《天路》歌词,后文是关于青藏铁路的简介内容,介绍了“天路”的名称来历、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修建青藏铁路的实际困难、修建过程中的突破性壮举和修建青藏铁路的重大意义。前文作为一首诗歌,易于诵读展示,表达情感。后文起补充说明作用,只有建立在理解事情前因后果和背景资料的情况下才能体会歌曲所传达的情感。两部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是指导学生分不同方面了解事物、借助资料理解文本的好教材。

生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能够在阅读时整体感知文本层次,对于诗歌学习兴趣很浓厚,诵读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能结合文字资料和生活实际入情入境地解读文本,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歌曲演唱兴趣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诗歌,结合文本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借助文中的背景资料了解关于青藏铁路的相关信息,在互文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结合“路”的主题,抓重点词句,探究青藏铁路修建的困难和重大意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天路”的含义。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阅读资料,整理和筛选信息,运用信息解读文本,提升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通过互文理解,把握主要主要内容,了解青藏铁路修建的难度和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文本语言的美感。

2、学习自主阅读资料,整理和筛选信息,运用信息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资料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困难、修建过程中的壮举及修建成功的意义。

教法:互文阅读法、词句品析法、拓展学习法;

学法:自主阅读法、信息整合法、批注理解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青藏铁路的资料、歌曲《天路》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主题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路”,谁能用这样的句子说说路对人们的作用?

是啊,路连接着不同地区的人们,把我们的世界开拓得更加宽广。今天,我们要了解一条特殊的路——天路。(板书课题)。

看到这样的课题,你又怎样的疑问?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梳理:为什么把这条路叫做“天路”?天路是一条怎样的路?怎样修建的?“天路”对人们来说有什么作用?)。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学习课文:

1、读文明内容:

(1)看看我们的课文内容,与以前所学的文本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对于“前有诗、后有文”的文本格局有初步的了解)。

(2)自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读音,把新词和读不懂的句子画下来,尝试找找开课质疑的答案,写上一两个词标注一下。

(学生自读、勾画、思考、做批注。)。

(3)同桌两个人互读课文,检查字词认读,达到正确流利。

(4)教师出示新词、重点句考核、正音,结合搜集的资料和文本内容解读重点词语。

(如:世界屋脊、

(5)组织交流:

你找到自主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了吗?说一说。

(组织学生交流对于课题质疑的阅读成果,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说清楚,有条有理。在此基础上,明确背景资料部分的内容层次。)。

对于这首歌的歌词你又了解多少呢?

(组织学生交流背景资料)。

2、品文学方法:

(1)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前面是歌词,后面是背景,各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歌曲是情感的表达,背景是情感的积淀。)。

(2)我们先从哪部分开始呢?

(引导学生明确,理清内容、熟悉背景,才能知道表达什么感情,如何表达。)。

(3)指导抓关键词学习: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第一自然段)。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犹如一条巨龙,穿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上。人们惊叹地称它为“天路”。

在读这一段时,哪些词句令你印象深刻、颇有感触?

预设:抓住两个“最”字体现青藏铁路的独特地位。

抓“犹如一条巨龙”体会青藏铁路的雄伟壮观。

抓住“穿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体会修建的难度。

(指导学生结合发现写批注。)。

小结:静静地读,总有一些词句扣动你的心弦,那就是最具有感情和意义的地方。

(4)自读背景资料,把自己印象深刻的词语标注出来,联系文本内容体会,尝试在旁边写批注。

(学生自主学习)。

(5)组织小组交流:将自己的发现和本组同学交流,丰富认识,并选出本组的中心发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6)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抓住“生命禁区”、“世界性难题”体会环境的恶劣‘。

抓住“大无畏”、“世界之最”体会修路之难、成就之大;

抓住“钢铁大动脉”体会青藏铁路的战略性意义,抓住“团结路、发展路、幸福路”体会青藏铁路的情感意义。

(7)“我还有话说”:

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青藏铁路的资料,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组织学生交流资料,丰富认知。)。

3、吟唱表情意:

(1)当我们了解了背后的一切,再回头看青藏铁路,为什么被称为“天路”?

(回文整合,丰富认识:不仅因为它修建在“世界屋脊”上,“其势近天”;修建过程克服重重困难,“难如登天”;修建成功,创造人类历史的奇迹,证明“人定胜天”,最终带领西藏人民走向幸福生活,“天伦之乐”。)。

(2)当人们唱起这首歌,传递的是怎样的心情?

(播放歌曲《天路》,分享听后的感受。)。

(3)你能从歌词中具体说说这份感受吗?

(引导学生结合歌词,解读文本,体会西藏人民的幸福感。)。

(4)音乐能激发情感,诵读可以表达情感,让我们伴着音乐一起朗诵这首诗歌。

(配乐朗诵)。

(5)让我们一起唱一唱吧!

三、课堂小结:

1、学习方法:互文阅读。

2、了解一条路,品味一份情。

四、布置作业:

1、讲述青藏铁路的故事给家人听,为他们演唱《天路》。

2、为“天路“或者修建“天路”的人写一段纪念词。】。

3、搜集更过关于“路”的故事。

美的历程读后感

这是我第三次捧起这本书。第一次在大二,全然没有接触过美学和艺术的我只觉得味如嚼蜡;第二次是在去年一战备考时,书翻了一半,我问学长:“这书读了对考试意义大吗?”在得到学长否定的答案之后,我果断放弃,只记得当时觉得这是本好书;第三次便是现在了,抛下了所有功利心和目的性之后,我虔诚地捧起这本好书,不贪多,也不贪快,每周两章,在董老师上课之前读完对应章节,甘之如饴,如痴如醉。至今虽还未读完全书,但所思所想已足够下笔。

首先,读《美的历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畅快,先生文笔流畅,文采斐然,洋洋洒洒,浩浩荡荡,千年的中国历史在先生的笔下仿佛一幅幅传神的画卷徐徐展开,带着每一位读者去感受属于每一个时代的与众不同的美,然而这种美虽各不相同,但却有着盘根错节的因果关联,它们一脉相承最终积淀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如果说文学作品也有“神韵”的话,我想先生的作品足以称得上是“气韵生动”。

其次,我有感于这本书的纯粹性,换句话说就是“去政治化”的叙述。因为最近也有在阅读王宏建教授的《艺术概论》,所以这种感受就尤为明显和强烈。这两本书同样成书并首次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在那个意识形态尚未放弃对文学、艺术发生影响的时代,《美的历程》却基本已经做到了就美学而谈论美学,就艺术而谈论艺术,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虽然也有在豆瓣上看到,有读者对先生在书中谈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不满,但我个人认为这未免对政治太过于敏感,这种评价显然是有失偏颇乃至过激的。

下面,我仅以我现有的、粗浅的美学和艺术学知识来谈一下对《美的历程》一书的一点有关理论层面上的感悟。

其一,我认为,全书在写作时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思路或者是观点,就是“时代精神决定论”,作者在行文和构思时,常常先论及每一个时代或者朝代的政治、经济背景,继而引发对该朝代艺术作品、审美观念的具体论述。比如,在进入夏代,早期的宗法等级制度建立之后,艺术品从古拙的陶器变为了狰狞可畏的青铜饕餮。再比如,魏晋时期,政治等级森严,长年战乱,灾病流行,生死就成了那个时代文艺的最大命题。诸如此类,皆是如此。这种写作思路其实很明显带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同时,我觉得这种思路也有着丹纳的影子,即:“影响艺术生产与发展的社会因素有三大方面:种族、环境与时代。但好像马克思主义更加强调经济这一他律性的因素,而丹纳更加侧重种族这一主观性的层面,即:”艺术是由时代精神和风俗决定的,时代精神和风俗又是由环境决定的,而环境又是由种族决定的“。所以,在我看来,李泽厚先生的这种思路兼具了两种观点,他既不否认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又格外关注每一个时代下超脱个人的集体意识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下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作者对艺术作品形式的关注,因为正是形式积淀着民族时代精神。所以,在他的笔下,美是一种感性和理性,内容和形式,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其二,我认为书中最迷人的一章是魏晋风度一章,其中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作者对于人性的赞美,他十分肯定人的审美主体性,正如先生自己所言,他采取了不同于以往史学家的观点,给予了魏晋时代最高的评价。在作者的眼里,魏晋时代的文人和艺术作品就仿佛像是黑格尔笔下的”古典型艺术“,其内在和外在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和统一。作者认为,魏晋文人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叹息正是人性的觉醒,其中散发着的是人性的光辉。但与此同时,这种所谓的人性又不是自私的、利己的,这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曹丕,在他身上闪现的除了美好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之外,还激发了他理性的担当,即创作和传递的热情。要让历史记住辉煌的存在、要让后人瞻仰现时的风采,这是世俗化的知识分子的时代感与使命感。先生的论述将整个时代置于了中国文艺的最高点。

以上便是我的一点点感悟,但我知道,扣上这本书,也仅仅只是进入美学世界的钥匙,其中的种种美好还要我去一点一点挖掘。

美的历程读后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西方,形成了具有学科性质的美学。可见,美,概念之深,范围之广,需要探究研究的内容之博大。在我们现代生活中,美,更多会用艺术品来表现。绘画、雕塑、影像等各种美术工艺,来展示美。在西方,人们又是如何来“审美”的呢?我们可以在《西方美的历程》这本书里了解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但是它不是枯燥的学术性的美学研究,而是赋予了鲜活的知识和见解。既让我们了解了西方美学的发展史,又通过图文了解了美学产生的必然性以及美学史上的代表作品,并从中对美学发展中的人物有了较明朗的了解。

这本书从西方美学的发源地——希腊爱琴海写起,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从新古典主义到启蒙运动、再到德国古典美学到现代主义美学、后现代主义美学,条理结构很清晰。古今中外,很多人写过关于西方美学的著作以及讲演稿等,这本,我觉得更适合中国人阅读,因为对于西方美学而言,我们属于外国人,对西方的历史发展、美学形成,还是存在一定的陕隘和片面的认知。通过这本书可以系统地了解西方美学的发端发展。

苏格拉底是西方美学的轴心人物,他和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书中有较多的篇幅讲述三人的哲学思想。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提柏拉图说过的话——艺术”和真理隔着三层“。我的理解是艺术架构于真理的基础上,模仿现实,但是又有脱离,现实可能是残酷的,艺术却可以只保留其中美好的一面,但是事实上,我们看到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此后的历史阶段,艺术家们也会在艺术作品中体现时代黑暗的一面。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关于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说是在蒙娜丽莎人物肖像的背景里隐藏着几种动物,有很多画家专家在解读画作的隐含的内容。不知道是后人想得太复杂了,无中生有,还是真的这幅画里有未解的“达芬奇密码”?聊这些,总是因为众人对西方美学的深入研究,想通过名家名作来探求西方美学。

研究西方美学,提高艺术品味。但是对于我等俗人,阅读这样的书,虽然不能登峰造极,但是多少能培养一些审美情操,关键是对西方美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当下和将来,欣赏艺术作品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尤其是像我们这样本身对绘本艺术感兴趣的人而言,在解读西方美学,了解艺术发展史上杰出人物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之后,可以激发自己的艺术修养。

美的历程读后感

中国最早期的远古文化也许可以以女娲、伏羲为代表,他们的形象均是“人面蛇身”,人面蛇身是众多远古氏族的图腾,据推测,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以征战的方式不断溶合其他氏族部落,蛇图腾亦不断合并其它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龙代表炎黄,凤代表夷人,龙飞凤舞图腾也许就代表了中国的史前文明,它与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合二为一,与氏族、部落的兴衰命运直接相关,这是一种有别于物质生产的.精神活动,后世的歌、舞、剧、画、神话、咒语等可以说是从这一锅混沌统一体中演化而来:身体的跳动成为“舞”、口中念念有词或狂呼高喊成为“歌”、“诗”、“咒语”,各种敲打齐鸣则成为“乐”。

从考古学上看,新石器时代彩陶盆纹饰中的舞蹈图案不是单纯的唱歌跳舞,而是当日严肃重要的巫术礼仪,随着时代变迁,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为几何图案,并且因时代背景不同而不同:仰韶时期,动物纹样多,展现出天真活泼的纯朴气息,到了黄帝和尧舜时代,在战争和杀戮的历史背景下,陶器纹饰开始呈现出恐怖和神秘,在后期演化为青铜饕餮。

美的历程读后感

初读《美的历程》还是我刚刚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政治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一本书,当时的体会是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并不像我以前读过的枯燥的美学书。而且让我汲取了一些中国艺术的历史知识,当我再去博物馆时也不会对那些历史积淀物一无所知了,也会被他们的伟大而感染。

这本书里面将中国美的艺术历史和中国的社会结合联系起来,并且举了很多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的语言优美流畅,蕴含着生动激烈的情感。读着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家读余秋雨《山居笔记》的情景。作者不仅被那些个时代产生的艺术品所惊叹,还有再那个时代生活着的人们。被历史积淀下来的美。它也一直激励感染着我们,在当今社会生活着的我们。也许从某一件艺术品中,你就可以瞥见整个文明古国的历程和心灵。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却鲜有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也许是中国的艺术品和政治社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十月份的时候,有幸去了一趟中国国家博物馆。当我看到美术书历史书上的真迹的时候,心灵产生的震撼是很奇妙的一件事。那些数不清的古董、艺术品,展示的也是时代精神的火花,在凝练,积淀。它们传留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让人们一唱三叹,惊叹不已。

《美的历程》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美的艺术品和创造它们的作者们。但是一本书读完之后,最能给我震撼,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原始社会先人们创造的那些古朴、美丽的纹饰。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或交叉着不同阶段,其中又相对和平和激烈战争的不同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从一些彩陶纹样就可以看出。那些鱼纹、蛙纹、水波纹饰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关。这些陶器上的纹样都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过程。书上说的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这些旋转、重复的美丽的彩陶纹饰也给青铜时代狞厉的美奠定了基础。当时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那些青铜饕餮,所有人看到都被它们的繁文复杂以及当时技艺的精湛所折服,器型之大,装饰之华丽。不能不让我赞叹古人的智慧。

之后又读了历代的关于美的代表作品,有些我还是读不懂的。还要我以后慢慢体会。而且我也发现中国的艺术文化成就和政治社会是不平衡的。在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反而可以出现文艺的高峰时期。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的一大批艺术家们。如此久远、早已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然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新作。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正是这样,艺术才能变成多彩的巨川。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