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乘加乘减教案(实用13篇)

时间:2023-12-16 13:37:27 作者:翰墨

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需要教师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的变化。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案例,供大家借鉴参考。

二年级数学微课教案乘加乘减

在具体得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得意义,知道乘加、乘减得运算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得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得熟练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得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得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乘法口诀得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得意义,知道乘加、乘减得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得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等。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口算(开火车)。

1×3=。

5×5=。

1×1=。

3×3=。

4×2=。

2×3=。

3×4=。

3×5=。

2×2=。

4×5=。

5×2=。

4×4=。

3、瞧图列乘法算式:(多媒体出示)。

4、出示例5主题图。

(1)图中您瞧到了什么?您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2。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解题方法。

(1)呈现问题情境: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图中得信息与问题。(每个木马上可以坐3人,三个木马上坐满了3人,还有一个木马上坐了2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用学具摆一摆,再尝试列式计算。

(3)汇报交流:

预设一:3×3+2=11提问:3×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2?

预设二:3×4-1=11提问:3×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1?

预设三:3+3+3+2=112.揭示本课课题:像方法一这样有乘法与加法组成得算式称为乘加,方法二这样有乘法与减法组成得算式称为乘减。(板书课题)。

3.探究计算顺序。

(1)在计算乘加与乘减式题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

(2)总结规律: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计算练习。

2.解决问题(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鼓励学生用乘加、乘减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4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用不同得方法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5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您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得地方?《乘加乘减》课评情况:

本节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在自学基础上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得模型,形成基本得解决问题得策略,掌握乘加、乘减得计算方法与算理,能正确地计算。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得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得多样性。

在感受、体验、探索得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学生得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增强了探索得意识,体验了成功得快乐。基本上达成了教师预定得目标。

1、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中学生能保持持续得注意,仔细观察,认真发现,积极参与。老师从学生得创意出题展示中激发起学生得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能达到精神高度集中。由“发现问题——合作讨论——交流汇报——评价修改”得顺序进行。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达到良好得学习效果。

2、学生得学习热情很高,课堂表现积极,学习得内容有意思,学生得收获很扎实。

1在分析中生成,发现得过程就就是将这些知识储备进自己大脑得过程;

2实践中生成。源于例子,成于实践。学生在课前完成创意出题时就已经大致了解乘加乘减得题型,画图时要注意有几排水果数一样多,还有一排与前几排不一样多,这样在解决问题时才用乘加货乘减得方法解决。3交流中生成,让每个孩子得到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得机会。

4评价与修改中生成。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本节课要解决两步计算得应用题难度较高,又加上本节课还要解决两步计算得运算顺序得问题所以生成就显得单一、浅显(多就是模仿例题)。

本次课堂学生能做到全程参与,全过程参与。课前活动口算三分钟做到人人参与,调动起学生得学习热情。创意出题展示,发现共有多人次参与回答与展示,课堂练习做到人人参与,课堂轻松自由,除学习状态得参与还达成了学生情感得参与,学生心态得参与。

老师通过乘加乘减比较,不仅训练了学生得语言表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得主人,在学生们跃跃欲试得时候,老师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不足之处:

1、在学生汇报时让她说完,不要怕学生说不了。

2、总结乘加乘减两种方法得异同方面做得还不够,可以让孩子试着瞧算式画图,进一步理解题意,效果会更好!《乘加乘减》教学反思鉴于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已学习了乘法得初步认识,掌握了1~5得乘法口诀,所以本课仍以“游乐园”情境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复习了用1~5得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得意义;另一方面又发现了只用乘法无法解决得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乘加、乘减”得教学呼之欲出。现实情境就是学生列算式得依据,所以在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并提出问题后并不急于解决问题,而就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不同得算式,并充分得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思维得灵活性。在解决问题得过程中,领悟乘加、乘减得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不足之处:在解决问题得方法上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为什么会这样想得叙述上,由于孩子得年龄太小,总体感觉学生得口头表达能力不就是很好,特别就是在说为什么得时候,需要一大窜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些同学得诉说,断断续续,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复她们说得话,这样耽误了时间,没进行完。在我预设时也过低估计了学生得能力,原本认为只有3-4种解决得方法,却出现了8、9种方法,很令我惊奇,我不得不承认她们真得太棒了,如果我得教学设想在课前再多一点,这样会更好得把握时间,不至于使后面得开放题进行不完。

上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4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练习三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乘混合在一起的算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2.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3.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及其计算方法。

5.计算。

5×6+7×315×(34-29)。

二、新授。

问:最后两题的运算顺序怎样。

(第一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第二题先算括号,再算乘法)。

说明:如果我们将那两道题的整数改为分数,它们的运算顺序也是不变的。按照同样的方法算一算下面的题目。

出示例6。

问: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独立完成。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

板书:

三、巩固练习。

1.课本12页做一做。

2.练习三1~5题。

数学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中,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结果固然很重要,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非常重要。在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让学生说出每道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对学生理解不正确的或不完整的地方,我是根据学生错误所在,通过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认识除法,学生表达不完整时,我应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学生思考,进行比较,从而获得真知即用除法算式可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表示按指定分成若干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得到有效发展,互动课堂学程导航理念才能得到发展。

从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的教学内容是《认识除法》,是在学生对是在学生对是在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出发实际问题的基础。让学生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和“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学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用圆片分一分)——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动,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体会到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生活中坐缆车的情境,以自主学习菜单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动,再把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除法,建立数学模型,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相结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数——总数,每份的个数——每份数,平均分成的份数——份数;以及总数、份数、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求总数——乘法(几个几相加),求份数、每份数——除法(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用学具分一分或者画一画,理解除法的意义。同时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知道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明确该用什么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

二年级数学微课教案乘加乘减

教科书第82~83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1.经历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决策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能自己从实际情景中搜集信息,提高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想法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的良好习惯。

理解并掌握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思考、分析乘加、乘减实际问题。

例题挂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列式计算,师讲解数量关系:要求猴妈妈和猴宝宝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用什么方法计算?谁加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猴妈妈采的只数+猴宝宝采的只数。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你会解答吗?在本子上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可以先算什么,为什么?(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可以先求出猴妈妈采了多少个,因为猴妈妈采的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怎样求猴妈妈采的个数?同桌交流12×3的算法。

求出了猴妈妈采的个数,再求什么?列式并口答。

4.教学“试一试”

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与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反馈。

5.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与以前有什么两样吗?像这样的实际问题怎样解决?为什么?

三、分层练习,发展能力。

小猴子说:“二(2)班的真棒!为了奖励大家,决定带大家到公园去玩。你们想去吗?可是玩的过程中,我还有问题要考你们,如果你们答对了,还有惊喜等着大家哦,大家好好表现啊!”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小猴子领着大家来到公园门口。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同桌交流,校对纠错,并说想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小猴子领着大家来到公园的苗圃。

指名说图意,这样的问题呢?能解决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校对纠错,并说想法。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四、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像这样“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小朋友经常会碰到,以后你就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教案-乘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最好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运算顺序。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2=11,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为什么只有两个玉米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4×3,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谁乘3?是1+4的和乘3还是4乘3?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乘3,那么12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发展。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百分率时,我应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说出它们的意义,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

(2)、.精心设计练习环节,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的乐趣。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班级同学情况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所提的问题就不再像许多课本上或课外练习书上常看到的“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有的学生说先调查一下班级中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再算一算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有的说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同学家中有养牛,算一算养牛的家庭占全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也有的说统计一下我班的独生子女数,算一算班中家庭做生意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确实体现了当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时,它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将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式题。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算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探究。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

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2。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

归纳。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应用。

教材第78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3×4+1=13。

第3题,左边有题一共有几人?怎样列式?

课堂作业。

教材78页第2题。

《乘加乘减》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例5。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可爱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明孩子呢。

2.口算:33=42=(计算前两题时,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

23=54=14=34=。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们和小熊到它的农庄科技园去参观。

2.图2:小熊掰走了一个。

请学生结合图意提出问题:还剩几个玉米?

怎样解决?小组商量讨论。可以借助学具。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聆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2-1=3332=332=43-1=233=。

如果学生列出最后一个算式,告诉学生要先算乘法。

教师把学生的方法写在板书上,板书方法:先画一个伸着大拇指的大手,谁思考出来的方法,就把谁的'名字写在手上,然后在大拇指的一旁写出他的算式,有几种方法,就画几只这样的大手。

3.图3:小熊掰走两个。

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式子独立写下来再互相交流。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1.第56页的做一做。

第1题,看图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

第2题摘桃子:把式子写在桃子上,指名计算并集体订正。

如:数;直接说;乘加、乘减(每个小组有几人,有几个这样的小组,还剩下几人)。

3.数田格本中同学们所写出来的字数。(打开准备好的一页,都是几行零几个,每个人写的行数不同,零几个的个数也不相同)能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暂时有困难可以等学完6、7、8的口诀后再解决。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知道运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比数数快得多。

四、课堂总结,引导实践。

教师总结:我们和小熊一起探究数学问题,可真有趣,把你的收获和大家说说吧?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试试去吧。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要会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含义,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能根据图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难点是能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中发现规律,并能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下面我谈几点对本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利用金鱼一共有多少条来导入,先出示3个鱼缸,每个鱼缸里都有4条金鱼,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条?”。这里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接着出示一个鱼缸,可是这个鱼缸只有1条金鱼,现在提出疑问现在该怎么计算“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学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经验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图的理解,学生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减则是个难点,学生比较难想到,这时候需要引导,假设:最后一个鱼缸也有4条金鱼,就是4个4,可是其实鱼缸里并没有4条金鱼,所以要把多补的3条去掉。利用这样的情境来理解乘减算式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这对学生思维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这节课中处理的不够妥当。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其他题目中。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果园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来了,主要的设计意图就是学生结合主题图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与需改进之处:

1、学生动手计算偏少,大部分由学生口答。

2、在新授课讲解从情境图中引出乘减算式这一步骤时,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时间太少,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对于例题中学生想到的可以补上3条金鱼,其实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上3条金鱼,列出乘法算式,4×4,接着再去掉补上的3条金鱼,这样学生可能更好理解乘减的这种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中,最后一盘只有2个桔子,也可以引导学生补上3个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补上去的3个桔子,最后列出乘减算式5×5-3=22。我想这样是不是能更好的达到本节课“图式结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练习环节中的摘苹果游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练习的设计有待思考。例如:在练习中课设置贴红星:每次贴3颗,1次,2次、3次,最后再贴一颗,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4、乘减部分是本课难点,在这部分处理的太仓促。要是能进行乘加算式与乘减算式进行对比,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5、在果园情境图中,在处理时要是分块汇报更好,西瓜组,燕子组,梨子组,长颈鹿组。那么这里可设置超链接,譬如:学生提出西瓜有多少个?就可点击西瓜出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再点击出示算式。

6、教师说的偏多,应该将课堂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说说依据情境图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

7、教师课堂语言有待提高,教师亲和力不够,课堂组织管理、教师板书设计有待加强。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1.根据问题选择算式并连线。

妈妈买了29个果冻,第一天吃了7个,第二天吃了15个。

(1)两天吃了多少个果冻?(1)29—7—15。

(2)还剩多少个果冻?(2)15—7。

(3)第一天比第二天少吃多少个?(3)7+15。

2.根据算式补问题。

学校买来38个排球,分给二年级5个班,每班分7个。

7x5=35(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的第2题。

想一想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要求还剩多少个萝卜,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一共种了多少个萝卜和送了多少个给兔奶奶)那我们第一步先求什么?(一共种了多少个萝卜?)接着再求什么?(还剩多少个萝卜)。

列式:9x5-15。

提问:9x5表示什么?再减15又表示什么?

2.教科书第1l页的第3题.

分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长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

3.教科书第11页的第4题。

教师:球队的得分分主场分和客场分两种。本题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再汇报讨论结果。

队的主场得分是卡塔尔队主场得分的4倍,卡塔尔主场得分是3分,所以队主场得分是3x4=12。队的客场得分是7分。队的总分是19分。

阿联酋队的主场得分是3分,客场得分是8分。阿联酋队的总分是11分。

乌兹别克斯坦队的主场得分是阿联酋队主场得分的3倍,阿联酋队的主场得分是3分,所以乌兹别克斯坦队的主场得分是3x3=9,客场得分是1分。乌兹别克斯坦队的总分是10分。

卡塔尔队主场得分是3分,是本队客场得分的2倍,客场得分是3x2=6。卡塔尔队的总分是9分。

阿曼队主场得分是5分,客场得分与乌兹别克斯坦队的客场得分相同。阿曼队的总分是6分。

3.妈妈买来26个桔子,吃了几个,剩下的每5个放一盘,放了4盘。问吃了几个桔子?

4.游乐场有7辆小赛车,每车能坐4人,还有21人在排队等候,现在一共有多少人?

5.快餐店运来56个汉堡包,卖出37个,又运进21个,现在快餐店有汉堡包多少个?

6.4个工人叔叔每人要做7个卡通玩具,已经做了19个,还要做多少个?

7.商店里有30个书包,上午卖出13个,下午又卖8个,还剩下多少个?

《乘加乘减》教案

1.使学生们学会乘加、乘减的简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提高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

3.渗透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从多种角度去考虑”的观点。

掌握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掌握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1.口算。

(1)2+2+2+2+3=(2)2×4+3=。

3+3+3+1=3×3+1=。

2.问:这两组口算题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

1.引入新知(教学例5)。

出示实物。

教师依次摆出下面物体(也可以用磁贴代替)。

摆一个盘子,然后在这个盘子里摆上3个桃子。如此重复3次。再摆一个盘子,在这个盘子里摆上2个桃子。

问:谁来说说,老师都摆了些什么,是怎么摆的?

问:谁能根据老师摆的'这些物体,提出一个问题?

(可以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问: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答?(讨论)。

(3+3+3+2=3×3+2=)。

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的意思,请你与周围的同学一起评价一下,这两个算式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3+2=这个算式里,先算的3×3表示什么意思?

(生:先算的3×3表示前三个盘子里共有多少个桃子。)。

2.发展提高(教学例6)。

(1)出示例64×3-2=。

(2)提问。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4乘3这一步。)。

这个算式该怎么读?

(这个算式读作:4乘3的积,再减去2,差是多少?)。

(3)讨论:这个算式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方法一:先算4乘3得12,再用12减去2得10.

方法二:还可以先算4乘4得16,再用16减去2,再减去4,也就是用16减去6得10.

方法三:还可以先算4乘2得8,再加4减2,也就是用8加2得10.)。

3.初步归纳。

问:我们刚才所学习的这两个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每一道题都有两步;

每一道题都是先做乘法。

不同点:例5是乘加的两步题,例6是乘减的两步题。

1.32+3=43+4=。

32-3=44-9=。

2.(1)3和2相乘是(),再加17得()。

(2)4个3想8加是(),再减5得()。

(3)一个因数是4,一个因数是2,积是(),再加25得()。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布置作业(略)。

连乘乘加乘减的教案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2)30×7+85(3)250×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2)295(3)800。

教师说明: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习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乘加乘减》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乘加乘减》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因此在课一开始先复习乘法口诀和改写算式,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充分运用主体图,在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先让学生提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解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解决“还剩下几个玉米?”的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这样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从而找到最优的方法。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比较有层次。先借助桃子图让学生从形象上去认识乘加乘减的方法计算,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选择方法。在这个主动学习、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今后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评价策略这样课堂才会更有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