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儿童心理之研究读后感(案例15篇)

时间:2023-10-31 19:12:54 作者:JQ文豪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激发我们对书籍的思考和理解,同时也是对自己阅读能力的一种检验和提升。以下是一些读者对名著的深入解读和思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儿童心理画读后感

心理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说它熟悉,因为在上学时就已经接触过这门学科,而且感觉在工作中也一直用着它。说它陌生,虽然一直在用,但又觉得掌握的不透彻。暑假中再次重温了《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让我再次体会到特级教师张新华的教学魅力。张兴华,著名特级教师。他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数学教学心理研究,逐步形成了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流派。

曾经,有人认为,小学的数学嘛,应该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可依,真正进行了数学教学之后我才发现,数学教学并不如他人想象中那么简单,而真正要教好数学更是需要付出一番努力。阅读了张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现在我真正地感到“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有太多的专业知识值得我们学习、钻研,有时觉得很简单的事物越是值得我们去研究!

这本书张老师从《知识的形成和习惯》、《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技能的形成与培养》、《智能的发展》、《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六个方面进行阐述,每一章节张老师都结合了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案例,细致分析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并对如何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读后收获良多。

刘墉先生在《中国学生的通病》一文里面提到:中国学生“好奇但不爱发问”“有问题往往拿去问同学,却不去问老师,因为他们怕自己的问题幼稚,惹得同学笑话;又怕问的东西简单,显得自己浅薄;还怕问得太多,让人觉得爱表现”。想想说得还很有道理,学生比较喜欢“老师发问他思考”。在高年级,甚至有个别学生喜欢“别人发问,别人思考,别人回答,我听听”的情况。那这些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喜欢被别人牵着走。在《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中,张老师说“发现问题更重要”。因为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推动实施实施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问题的提出是求知者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蓄,主动地、新颖的'、独特的、个性感知的展示。美国衡量教育标准之一: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的“有问题”。若把老师问住就算成功。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是新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从会发现问题到发现有质量的问题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是需要进行长期指导,反复训练的。

1、提供发现问题的示范。

学生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发现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的发现问题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发现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要发现得有价值。

问题的发现要“准”、要“精”。对认真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提问,要鼓励学生对一些查阅资料也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多提问。在学生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不仅要及时的表扬,还要让学生将发现问题的过程与其他同学分享,让更多是学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3、教师要起到好的指导作用。

学生发现的问题可能在表述上不够准确,在把握上可能也不够精准。此时,教师要进行适时地点拨,指导学生把握关键。在学生闪烁思维火花,却是“雾里看花”时,教师的启发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

书好似读完、看完,但我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书中谈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值得我们再次回味,再次思考。惟有反复不断的阅读,细细体会,用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更多地理解儿童,走近儿童,走进儿童的心理。

《儿童心理百科》读后感字

近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在公众视野出现得越发频繁,成长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讨论。“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读来沉重的话开始广为流传。

伊坂幸太郎的一句“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也曾在网络引起热议,养育一个孩子的能力自然无法用一场标准化的考试衡量,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果没有成果模板可言——千人千面不同的父母对孩子也有不同的期望,有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有人希望孩子只要能度过平凡与安稳的一生就很好。

但不管荣耀或普通,一个健全、正常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身为父母需要终身学习的事情。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关注。

曾经有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火出圈外,数十万组员分享了父母带给自己的不堪与压抑,读来令人咂舌。为了不让自己的痛苦延续下一代,有人选择在自己这代终止孕育,有人竭力想把自己身上父母的影子消除干净,有人陷入焦虑,购入昂贵的儿童用品,学习五花八门的课程和知识,但仍然不敢保证面对孩子时游刃有余,依然害怕自己养出熊孩子,养出坏孩子,养出闷葫芦,养出问题小孩儿。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儿童心理百科》便是专门为这些父母解惑的一部育儿力作。这部书由新加坡心理健康研究院儿童指导诊所的心理健康专家撰写,他们对儿童发展心理学及心理问题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全书引用大量真实案例,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专业全面的解答。每个分册由该领域的专家详细介绍各种心理问题的成因、症状及诊治方法,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

他们在剖析孩子成长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时,也会留意到父母在当下所会承受的焦灼和痛苦,并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对同样需要帮助的孩子和父母都给到有效的建议——这样的文字比起一味贩卖焦虑的内容要温情得多。

很多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面对一个小生命的日渐成长,有一些手足无措的时刻再正常不过。然而学习、自闭、多动、管教、压力、悲伤、离异、愤怒、性启蒙、自残等较为严重或关键的情况出现的时候,父母及时正确的应对和关爱更能让孩子的童年少走很多弯路,消除很多阴霾。

诚如本书封面所言:爱孩子就从了解孩子开始。持续的学习以及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一起成长总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温暖的回馈。

用一生治愈童年太辛苦,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好好呵护。

儿童心理画读后感

生活中随处可见不自信的场面,尤其是做一些自己不那么擅长的领域,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自卑,更不愿意突破自己,时时想要战胜自己的自卑感,却不得其法。

在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作者描述了很多关于自信与自卑的影响,它们相互作用,为了取得优越感,孩子从小就试图战胜自卑感,可是如果取得成果不是很理想,表现出的优越感不那么令人满意,就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意义,也会为自己今后的懒惰提供借口。但是现实社会中,包括成人在内,很多事情不会因为努力就能取得想要的成功,那么,就要引导孩子战胜自卑的好方法就是不断的练习,练习的结果也可能不尽人意,就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自卑。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尽人事听天命来安慰自己接受努力过后的不成功。

因为自卑,儿童不愿意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但是生活又是千变万化的,怎么可能让一个人一直生活在自我搭建的安全堡垒之中呢?怎么来引导他们做那些自己不太愿意做,也不会一下子取得优越感或者正向反馈的事情呢?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沟通方式,当孩子不愿意做的时候,不要强迫。而是发现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相对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引子,慢慢过度。比如,日常教孩子学习英语的时候,她会反感,立即停止,让她先听一下偶有几个单词的中文故事,她会好奇那几个词的意思,也会偶尔自己选择一些旋律优美的英文歌,这样就是过度。那么当孩子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做的相对较好的时候,怎么反馈和鼓励也需要一些技巧,不能单调的说,“你真棒”,而是要提出表扬做这件事的热情、勇气及过程中的具体事迹。

反观,在成人的世界中,自卑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多了自我掩饰的办法。拖延,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害怕做事中遇到困难,所以一日拖一日。不能勇于承担一些有挑战的工作,也是缺乏自信,自我感觉很差,总是在自己的舒适区打转。渴望提高收入,却没有提升自己能力,先怪老板太小气;渴望自己进步,却什么事情也没做,除了刷微信、微博就是刷剧,还怪领导不给自己机会;渴望做一个好妈妈,回家之后只会葛优躺,还骂孩子为什么不学习,就知道看电视。其实,有自卑感很正常,这样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有紧迫感,才有动力去思考怎么做好许多之前不能做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因为我们不够完美,那么就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要平心静气的面对孩子的缺点,尽量不要让这些缺点发展成为危害性行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升自己,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自然会效仿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则要动用心思来教孩子,不能只知道责骂与惩罚。

儿童心理画读后感

比发射火箭还复杂的事儿是什么?很多有孩子的父母会不会有点预感,没错,就是“养孩子”。这不是夸张,这是《清单革命》一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说的:养孩子是个极端复杂问题,是比把火箭送上天还复杂。

虽然这里没有一份“清单”可以一劳永逸,但是,对于极端复杂问题,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不能仅靠一个人努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让我们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说他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

对这本书来说,最关键的关键词就是“整体人格”。阿德勒所侧重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整体人格。在他看来,与其分析一片树叶的颜色纹理,不如了解整个树木。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由此,书中通过分析包括口吃、说谎、打架、孤僻、懒惰、尿床、暴躁等行为,发现行为背后的根源,解读孩子的人格特征。书中举例,“孩子上学忘记带书本,是因为他知道他忘记了什么,他的母亲都会为他操心。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这个孩子总体人格系统的一部分。”

对于懒惰,他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碍他们面对困难逃避困难的借口。”

阿德勒探索的是一条从观察行为到认识孩子的整体人格,进而改善优化,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勇敢、坚韧、合作的完整人格,从而让行为问题迎刃而解的有效路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所有理论的重要前提是,阿德勒相信“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孩子的智力水平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正如人本主义所坚信的那样:人是可以自我成长和发现,也就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在此基础上,阿德勒认为,父母和老师是儿童优化性格、自我实现的推手。他说“如果我们能以温柔、关心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与才智。”

他指出“那些相信孩子的性格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人,就不应该从事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且“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点的灰心丧气。”

应该说,看过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最大的收获是给包括家长在内教育者带来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再抱怨甚至焦虑孩子的种种问题,相信孩子——有成就自己的内在潜力。

儿童心理画读后感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阿德勒的教学理论著作,这本书可以说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

在本书中,提到了小学生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情感表现。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情感变化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往往表现在脸部,同时又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容易转换。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我们平时总说老天爷的脸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充分说明小孩子的情感容易转换。刚刚和别人吵了一架,正哭的厉害,一会不知道为什么又笑了。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但是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又比较差,因此,既容易接受积极的影响,又容易接受消极的影响。现在,是个信息化的时代,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接受不良影响的机会也比较多。虽然在学校学生接受了正规的教育,但是从社会中他们可以看到和老师讲的不一样的行为,比如: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可是还是有人扔垃圾;老师教育我们在车上要学会把座位让给老人,可还是有许多人会视而不见。这时,他们心理自然会想:为什么和老师教育的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和人性。但是,在他们眼里,老师还是有很高的威信的,根据这些特点,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就要和儿童建立亲密的关系,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切忌要求过高过急,简单粗暴。

总而言之,《儿童教育心理学》从儿童心理、成长环境的各方面,为我们揭示了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我们如何来培养健全人格的儿童,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目。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9。

《幼儿的感觉与意志》被公认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作者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中的每一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研究,最后把这些观察和研究记录整理成书。

2.宝宝也是哲学家: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

出版:浙江人民20xx-9。

这本书与汗牛充栋的“育儿宝典”最大的不同,就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视角,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去欣赏童年的丰富性与重要性。

3.儿童与情绪。

作者:哈里斯harris。

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10。

《儿童与情绪:心理认知的发展》主要讲述了,如果要去爱、帮助、说服和反对他人,我们必须要知晓他们的所想和所需,人类的互动依靠的是“一种心灵理论”。这一理论的重要部分就是理解情绪,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我们为何欢乐或不安,就不能真正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

作者:邱莉。

出版:北京师范20xx-9。

《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儿童发展》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对高素质师资的诉求,旨在提升新师资培养质量,培养未来的人民教育家,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儿童发展》在内容方面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儿童心理画读后感

在以往的假期中,我阅读的都是教师专业成长、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之类的书籍。今年暑期阅读了张兴华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这本书专业性极强,使我深受启发。研究儿童学习心理的很多,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的也很多,而对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却为数不多,张兴华老师就是其中一个。

儿童学习心理,是我们所有老师考量一切课堂教学问题的逻辑源头。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儿童学习心理,才有可能从学生出发,制定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案。从张老师的这本书中不难看出,儿童学习心理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如此的广且合理。例如在循环小数的教学中该如何强化感知,张老师强调小学生获得新概念在很多情况下都要经历首次感知的过程,首先教师让学生不断试商,充分感知“除不尽”这一情况。接着对学生的感知进行诱发和导向,扩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引导学生把“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一循环小数的核心内涵抽象出来。最后通过语言的导向,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此时,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本质意义已经积聚了充分、准确而全面的感性认识,即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概括,展开抽象思维。

儿童学习心理对数学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数学教学对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在第四章智能的发展,张兴华老师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智能,张老师就直觉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联想、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六方向进行的研究与总结。一个问题的逆思维引导这一教学实例我看得颇有感触,当学生因对题中“剩下的梨正好是原来两筐的重量”一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拘泥于先要求出剩下梨的千克数,又觉得不好算的时候,教师引发学生“反过来想想”,诱导学生由剩下的联想到拿走的,不仅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强化了“反过来想想”的逆向思维的意念。不难明白,教师适时的引导、启发,能使学生的思路及时地转换到直接相反的进程,逐步使学生形成逆向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张老师对于学术的执着深深地触动着我,这本书再版时,张老师又对原版进行了增删和整合,也许有人觉得这没什么,可是对于一位七十岁的人来说这意味着对学术的精益求精、对智慧的尊重。这本书值得我们学习的太多,值得我们研究的也太多,我将继续研读。

体育之研究读后感

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无效。长是不改,弱且加甚。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今之提倡者,非不设种种之方法,然而无效者,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体育果有如何之价值,效果云何,著手何处,皆茫乎如在雾中,其无效亦宜。欲图体育之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苟自觉矣,则体育之条目,可不言而自知,命中致远之效,亦当不求而自至矣。不佞深感体育之要,伤提倡者之不得其当,知海内同志,同此病而相怜者必多。不自惭赧,贡其愚见,以资商榷。所言并非皆己实行,尚多空言理想之处,不敢为欺。倘辱不遗,赐之教诲,所虚心百拜者也。

第一释体育。

自有生民以来,智识有愚闇,无不知自卫其生者。是故西山之薇,饥极必食;井上之李,不容不咽;巢木以为居;皮兽以为衣;盖发乎天能,不知所以然也。然而未精也。有圣人者出,于是乎有礼,饮食起居,皆有节度。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食饐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焉”。人体之组成,与群动无不同,而群动不能及人之寿,所以制其生者无节度也。人则以节度制其生,愈降于后而愈明,于是乎有体育。体育者,养生之道也。东西之所明者不一:庄子效法于庖丁,仲尼取资于射御;现今文明诸国,德为最盛,其斗剑之风,播于全国;日本则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国之绪余,造成柔术,觥觥乎可观已。而考其内容,皆先精究生理,详于官体之构造,脉络之运行,何方发达为早,何部较有偏缺,其体育即准此为程序,抑其过而救其所不及。故其结论,在使身体平均发达。由此言之,体育者,人类自其养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

第二体育在吾人之位置。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顾知之者或寡矣。或以为重在智识,或曰道德也。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此耳。顾徒知识之何载乎?道德亦诚可贵矣,所以立群道平人己者此耳。顾徒道德之何寓乎?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儿童及年入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宜以养护为主,而以教授训练为辅。今盖多不知之,故儿童缘读书而得疾病或至夭殇者有之矣。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今人则多偏于智。中学之年,身体之发育尚未完成,乃今培之者少而倾之者多,发育不将有中止之势乎?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观其意,教者若特设此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有不受者则罚之;智力过人者,则令加读某种某种之书,甘言以#恬之,厚赏以诱之。嗟乎,此所谓贼夫人之子欤!学者亦若恶此生之永年,必欲摧折之,以身为殉而不悔。何其梦梦如是也!人独患无身耳,他复何患?求所以善其身者,他事亦随之矣。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于吾人研究之中,宜视为重要之部。“学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之谓也。

第三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

三育并重,然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及其弊也。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故有颜子而短命,有贾生而早夭,王勃卢照邻或幼伤或坐废。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惟北方之强,任金革死而不厌。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顾炎武南人也,好居于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马。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

学校既起,采各国之成法,风习稍稍改矣。然办学之人,犹未脱陈旧一流,囿于所习,不能骤变,或少注意及之,亦惟是外面铺张,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故愚观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非不有体操课程也,非不有体操教员也,然而受体操之益者少。非徒无益,又有害焉。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盖一体操之终,未有不貌瘁神伤者也。饮食不求洁,无机之物、微生之菌,入于体中,化为疾病;室内光线不足,则目力受害不小;桌椅长短不合,削趾适履,则躯干受亏;其余类此者尚多,不能尽也。

然则为吾侪学者之计如之何?学校之设备,教师之教训,乃外的客观的也。吾人盖尚有内的主观的。夫内断于心,百体从令。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我欲仁斯仁至,况于体育乎。苟自之不振,虽使外的客观的尽善尽美,亦犹之乎不能受意也。故讲体育必自自动始。

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人者有理性的动物也,则动必有道。然何贵乎此动邪?何贵乎此有道之动邪?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义。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朱子主敬,陆子主静。静,静也;敬,非动也,亦静而已。老子曰无动为大。释氏务求寂静。静坐之法,为朱陆之徒者咸尊之。近有因是子者,言静坐法,自诩其法之神,而鄙运动者之自损其体。是或一道,然予未敢效之也。愚拙之见,天地盖惟有动而已。

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前既言之,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愚昔尝闻,人之官骸肌络,及时而定,不复再可改易,大抵二十五岁以后,即一成无变。今乃知其不然。人之身盖日日变易者:新陈代谢之作用不绝行于各部组织之间,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虽六七十之人犹有改易官骸之效,事盖有必至者。又闻弱者难以转而为强,今亦知其非是。盖生而强者,滥用其强,不戒于种种嗜欲,以渐戕贼其身,自谓天生好身手,得此已足,尚待锻炼?故至强者或终转为至弱。至于弱者,则恒自悯其身之下全,而惧其生之不永,兢业自持。于消极方面,则深戒嗜欲,不敢使有损失。于积极方面,则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遂变而为强矣。故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夭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东西著称之体育家,若美之罗斯福、德之孙棠、日本之嘉纳,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又尝闻之,精神身体,不能并完。用思想之人,每歉于体;而体魄蛮健者,多缺于思。其说亦谬。此盖指薄志弱行之人,非所以概乎君子也。孔子七十二而死,未闻其身体不健;释迹往来传道,死年亦高;邪苏不幸以冤死;至于摩诃末,左持经典,右执利剑,征压一世。此皆古之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今之伍秩庸先生,七十有余岁矣,自谓可至百余岁,彼亦用思想之人也;王湘绮死年七十余,而康健矍铄。为是说者,其何以解邪?总之,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

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于此有须于体者焉。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今世百科之学,无论学校独修,总须力能胜任。力能胜任者,体之强者也。不能胜任者,其弱者也。强弱分,而所任之区域以殊矣。

非第增知识也,又足以调感情。感情之于人,其力极大。古人以理性制之,故曰“主人翁常惺惺否”,又曰“以理制心”。然理性出于心,心存乎体。常观罢弱之人,往往为感情所役,而无力以自拔;五官不全及肢体有缺者,多困于一偏之情,而理性不足以救之。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可谓不易之理。以例言之:吾人遇某种不快之事,受其刺激,心神震荡,难于制止,苟加以严急之运动,立可汰去陈旧之观念,而复使脑筋清明,效盖可立而待也。

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尤著。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躯也。

肢体纤小者举止轻浮,肤理缓弛者心意柔钝,身体之影响于心理也如是。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

第五不好运动之原因。

运动力体育之最要者。今之学者多不好运动,其原因盖有四焉:一则无自觉心也。一事之见于行为也,必先动其喜为此事之情,尤必先有对于此事明白周详知其所以然之智。明白周详知所以然者,即自觉心也。人多不知运动对于自己有如何之关系,或知其大略,亦未至于亲切严密之度。无以发其智,因无以动其情。夫能研究各种科学孜孜不倦者,以其关系于己者切也。今日不为,他日将无以谋生。而运动则无此自觉,此其咎由于自己不能深省者半,而教师不知所以开之亦占其半也。一则积习难返也。我国历来重文,羞齿短后,动有好汉不当兵之语。虽知运动当行之理,与各国运动致强之效,然旧观念之力尚强,其于新观念之运动,盖犹在迎拒参半之列。故不好运动,亦无怪其然。一则提倡不力也。此又有两种:其一,今之所称教育家,多不诺体育。自己不知体育,徒耳其名,亦从而体育之,所以出之也不诚,所以行之也无术,遂减学者研究之心。夫荡子而言自立,沉湎而言节饮,固无人信之矣。其次,教体操者多无学识,语言鄙俚,闻者塞耳。所知惟此一技,又未必精,日日相见者,惟此机械之动作而已。夫徒有形式而无精意以贯注之者,其事不可一日存,而今之体操实如是。一则学者以运动力可羞也。以愚所考察,此实为不运动之大原因矣。夫衣裳檐檐(注:将木字旁换成衣字旁)、行止于于、瞻视舒徐而夷犹者,美好之态,而社会之所尚也。忽尔张臂露足,伸肢屈体,此何为者邪?宁非大可怪者邪?故有深知身体不可不运动,且甚思实行,竟不能实行者;有群行群止能运动,单独行动则不能者;有燕居私室能运动,稠人广众则不能者。一言蔽之,害羞之一念为之耳。四者皆不好运动之原因。第一与第四属于主观,改之在己;第二与第三属于客观,改之在人,君子求己,在人者听之可矣。

第六运动之方法贵少。

愚自伤体弱,因欲研究卫生之术。顾古人言者亦不少矣。近今学校有体操、坊间有书册,冥心务泛,终难得益。盖此事不重言谈,重在实行,苟能实行,得一道半法已足,曾文正行临睡洗脚、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有老者年八十犹康健,问之,曰:“吾惟不饱食耳。”今之体操,诸法樊陈,更仆尽之,宁止数十百种?巢林止于一枝,饮河止于满腹。吾人惟此身耳,惟此官骸藏络耳,虽百其法,不外欲使血脉流通。夫法之致其效者一,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亦然,则余之九十九法可废也。目不两视而明,耳不两听而聪,筋骨之锻炼而百其方法,是扰之也。欲其有效,未见其能有效矣。夫应诸方之用,与锻一己之身者,不同。浪桥所以适于航海,持竿所以适于逾高,游戏宜乎小学,兵式宜乎中学以上,此应诸方之用者也。运动筋骸使血脉流通,此锻一己之身者也。应诸方之用者其法宜多,锻一己之身者其法宜少。近之学者,多误此意,故其失有二:一则好运动者,以多为善,几欲一人之身,百般俱备,甚至无一益身者;一则不好运动者,见人之技艺多,吾所知者少,则绝弃之而不为,其宜多者不必善,务广而荒,又何贵乎?少者不必不善,虽一手一足之屈伸,苟以为常,亦有益焉。明乎此,而后体育始有进步可言矣。

第七运动应注意事项。

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有两人于此,其于运动也,一人时作时辍,一人到底不懈,则效不效必有分矣。运动而有恒,第一能生兴味。凡静者不能自动,必有所以动之者。动之无过于兴味。凡科学皆宜引起多方之兴味,而于运动尤然。人静处则甚逸,发动则甚劳,人恒好逸而恶劳,使无物焉以促之,则不足以移其势而变其好恶之心。而此兴味之起,由于日日运动不辍。最好于才起临睡行两次运动,裸体最善,次则薄衣,多衣甚碍事。日以为常,使此运动之观念,相连而不绝,今日之运动,承乎昨日之运动,而又引起明日之运动。每次不必久,三十分钟已足。如此自生一种之兴味焉。第二能生快乐。运动既久,成效大著,发生自己价值之念。以之为学则胜任愉快,以之修德则日起有功,心中无限快乐,亦缘有恒而得也。快乐与兴味有辨。兴味者运动之始,快乐者运动之终。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二者自异。

有恒矣,而不用心,亦难有效。走马观花,虽日日观,犹无观也。心在鸿鹄,虽与俱学,勿若之矣。故运动有注全力之道焉。运动之时,心在运动,闲思杂虑,一切屏去,运心于血脉如何流通,筋肉如何张弛,关节如何反复,呼吸如何出入。而运作按节,屈伸进退,皆一一踏实。朱子论主一无适,谓吃饭则想着吃饭,穿衣则想着穿衣。注全力于运动之时者,亦若是则已耳。

文明柔顺,君子之容。虽然,非所以语于运动也。运动宜蛮拙。骑突枪鸣十荡十决,暗噁颓山岳、叱咤变风云,力拔项王之山,勇贯由基之札,其道盖存乎蛮拙,而无与于纤巧之事。运动之进取宜蛮,蛮则气力雄,筋骨劲。运动之方法宜拙,拙则资守实,练习易。二者在初行运动之人为尤要。

运动所宜注意者三: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他所当注意者尚多。举其要者如此。

第八运动一得之商榷。

愚既粗涉各种运动,以其皆系外铄而无当于一己之心得。乃提挚各种运动之长,自成一种运动,得此运动之益,颇为不少。凡分六段:手部也,足部也,躯干部也,头部也,打击运动也,调和运动也。段之中有节,凡二十有七节。以其为六段,因名之曰六段运动。兹述于后,世之君子,幸教正焉。

一、手部运动,坐势。

1.握拳向前屈伸。左右参,三次(左右参者,左动右息,右动左息,相参互也)。

2.握拳屈时前侧后半圆形运动。左右参,三次。

3.握拳向前面下方屈伸。左右并,三次(左右并者,并动不相参互)。

4.手仰向外拿。左右参,三次。

5.手复向外拿。左右参,三次。

6.伸指屈时前刺。左右参,三次。

二、足部运动,坐势。

1.手握拳左右垂。足就原位一前屈,一后斜伸。左右参,三次。

2.手握拳前平。足一侧伸,一前屈。伸者可易位,屈者惟趾立。臀跟相接。左右参,三次。

3.手握拳左右垂。足一支一揭。左右参,三次。

4.手握拳左右垂。足一支一前踢。左右参,三次。

5.手握拳左右垂。足一前屈,一后伸。屈者在原位,伸者易位,两足略在直线上。左右参,三次。

6.手释拳。全身一起一蹲,蹲时臀跟略接,三次。

三、躯干部运动,立势。

1.身向前后屈。三次(手握拳,下同)。

2.手一上伸,一下垂。绷张左右胸肋,左右各一次。

3.手一侧垂,一前斜垂。绷张左右背肋,左右各一次。

4.足丁字势。手左右横荡。扭捩腰胁。左右各一次。

四、头部运动,坐势。

1.头前后屈。三次。

2.头左右转。三次。

3.用手按摩额部、颊部、鼻部、唇部、喉部、耳部、后颈部。

4.自由运动。头大体位置不动,用意使皮肤及下颚运动。五次。

五、打击运动,不定势(打击运动者,以拳遍击身体各处,使血液奔注,筋肉坚实,为此运动之主)。

1.手部。右手击左手,左手击右手。

(1)前膊。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2)后膊。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2.肩部。

3.胸部。

4.胁部。

5.背部。

6.腹部。

7.臀部。

8.腿部。上腿、下腿。

六、调和运动,不定势。

1.跳舞。十余次。

2.深呼吸。三次。

(原载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

儿童心理画读后感

每一个幼小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他们思想单纯,行为可爱,喜欢和你分享自己所成功的任何一件小事。

而往往在我以前的生活中总是不懂得去理解孩子,不知道和儿子分享他们的喜悦,无形当中就把他们的自信和能力否定了,这样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连自己最亲近的妈妈都不喜欢或不重视自己的“小成就”,其他人怎么还会喜欢自己呢?这几天在读《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反思,对孩子要学会尊重,重视他们生活中的小细节,树立他们的信心,多对他们说几句鼓励的话。

例如今天中午,两岁的'小儿子把自己的玩具放到盆里洗了,用卫生纸擦干了,都放到阳台上给他们排好队晒太阳,当时的我正在准备下午上课的课件,他跑过来说:“妈妈,你看看我给玩具洗好澡了,你来看看,他们都睡觉了”,说着就拉着我的手向阳台走,当时我的心里很生气,看到洗漱间弄得乌烟瘴气,一大包的卫生纸被他这样糟蹋了,主要的是自己还有一大堆的工作没有完成,刚想要发火,小儿子又说:“妈妈我厉害吧!”

看到一个两岁的孩子那种期望得到表扬的眼神,我压住火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说“宝贝会给玩具洗澡了,你是一个讲卫生的孩子”,孩子当时高兴的手舞足蹈,感觉自己的火气压得值了。

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写到:在教育孩子时,最大的错误无异于对孩子的恶语相向,这样只会加剧孩子的怯懦。全书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仅此一点也是让我这个两个孩子的妈妈受益匪浅,反思好长时间。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心理学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观察法,并且正是依靠这个方法才取得成就的。观察法是反映客观的方法,但是也极易混入主观因素。所以,观察法应该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配合。

2、实验法。

实验法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观察法,可以不改变对象而只改变观察的工具,这就是把观察法和自然法结合起来,即自然实验法。

3、临床法。

临床法在处理病态心理的儿童时,可以根据结果来倒推原因,研究病态儿童的某种典型行为,预料他们能够适应哪些生活,并且在对正常发展的儿童的生活及教育指导上,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研究读后感

1、梁启超对史德的重视和学史、治史的认真态度是十分值得后人学习的。

在《史家的四长》一节里,他将史德摆在史学、史识、史才之前,并指出史家要有真正的史德要避免“夸大”、“附会”、“武断”的毛玻他认为“史家道德,应如鉴空衡平,,是甚么,照出来就是甚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把自己主观意见铲除净尽,把自己性格养成像镜子和天平一样。”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梁启超学史、治史总是秉着忠实的态度。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他认为历史和其它学科一样,是有因果规律可循的,但在《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里,他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修正,认为“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后人评这是他“流质善变”的表现,我认为,这正体现了梁启超对治史的严谨与认真,他是真真实实地做到“发现自己有错误时,便应当一刀两断的即刻割舍,万不可回护从前的工作。”他研究历史正如他自己对后人所期望的那样,不是为了一时的名誉,而是尽史家责任,为人类的发展做真实的具体的贡献,即使这种工作是漫长或者没有尽头的,也以一种负责的态度坚持到最后。

2、梁启超关于旧史的看法,对后人学旧史、治新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史之改造》一节里,他指出“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不离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国民性之畸形的发达。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一语道出了我国旧制度下的旧史的弊病,给后人学史一种重要启示:对于旧史,尤其是正史,不能盲目的信任;对于杂史等,也不能盲目的否定。

同时,他还给后人改造旧史,治新史指出新的方法:“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替死人本位的历史”、“重新规定史学范围,以收缩为扩充”等。

总的来说,从《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梁启超忠实于历史,认真治史的人格魅力,能够学习到治史的各种实用方法。

除了本书之外,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极出色的论著,他确实是做到了“史之意义与及其范围”里所讲的,站在民族发展、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在人类中的发展的高度来治史的。

3。很感谢老师推荐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作为一名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这部鸿篇巨制让我读起来颇有难度,但是把上中下三册卷帙浩繁的著作粗略的浏览了一遍,确实让我收获颇多。

在此同时看了一些有关汤因比《历史研究》的期刊论文,并浏览了其另一本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

可以说,汤氏的《历史研究》给我既已形成的“历史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其中,我对汤因比的“中国观”产生了比较强烈的研究兴趣,也一并作为读后感写出来。

儿童心理研究心得体会

儿童心理研究作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我进行儿童心理研究的过程中,深感其挑战和意义。通过大量阅读和实地调查,我逐渐深入了解了儿童心理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在此,我将分享我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理解儿童心理的重要性。

在进行儿童心理研究之前,我曾怀疑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是否存在本质区别。然而,通过实地观察和与儿童的沟通,我意识到儿童心理具有其独立性和奇特性。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到认知、情感、社会、生理等多个因素的交互影响,而与成人心理并无直接对应。只有深入了解儿童特有的心理发展特征,我们才能为儿童提供更科学、个性化的教育和帮助。

第三段:关注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意义。

儿童心理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凸显,然而,依然有很多人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干预和预防至关重要,这是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和应对问题的必经之路。比如,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很多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情绪障碍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干预,将对儿童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关注儿童心理问题并尽早介入,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

尽管儿童心理研究的意义重大,但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由于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我们在进行研究时往往要依赖于间接的观察,这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儿童心理受到外界环境、亲子关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深刻影响,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控制这些干扰因素。此外,儿童心理研究中可能涉及到敏感问题,如虐待、家庭暴力等,我们需要做好保护儿童隐私和安全的工作。在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的同时,我们要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儿童心理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儿童心理研究中,我们既要关注儿童发展中的问题,也要发掘儿童的潜能和优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使用更为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脑神经成像、心理测量等,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和特点。另外,我认为,儿童心理研究应与实践相结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教育、咨询和干预措施,以实际帮助儿童走向健康成长。未来,我将继续投身于儿童心理研究,并努力将研究成果与实际社会生活相结合,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总结。

通过我的儿童心理研究,我深刻理解了儿童心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关注儿童心理问题、认识儿童心理特点,并为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支持和帮助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尽管儿童心理研究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逐步提高儿童心理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为儿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

学习护理心理学之时,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每个人处在不同的年龄,心态,处事,行为活动也必然有所不同。而处在大学阶段的我们,心态的自我调整尤显重要。诚然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各不相同,有人性格乐观,积极向上;而有人沉默寡言,消极忧伤。因此学习心理学则必不可少。

因为每个人都是感性动物,所以在面对一些重大灾难时一般都会产生不良消极情绪。特别是遇到连续挫折时,比如考试不理想,同学关系不好,又生病了迟迟不愈……我们会抑郁,焦虑,忧伤,难过。因此要学会关心他人和自己。特别是未来,我们会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他们因为生病产生消极心态,而读懂病人的心,给予最真挚、最热情的帮助,给病人以心灵的寄托更显重要。有同情心,有爱心,让病人充满信心,将有益于疾病的治疗,有益患者着恢复健康。

心理学对个人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每个人都会遇到心理方面的困难,自身的学习,会让面对的困难不再显得无计可施。自我调节,心理暗示,找人倾诉均是排解心理障碍的方法。用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难过或是不快的事情,给自己以勇气,给生活增添一份阳光。

《儿童心理学》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儿童心理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任何一个孩子,他的任何一种言行,你再无法理解,他的背后必定存在某种原因。隔壁班上有这么一个孩子,每到中午明明就故意发出各种怪声,在老师多次的说教下他还是屡犯不改,我总觉得他的这种故意捣蛋行为和他的家庭有关。经过多次和他接触后,我问他为什么午睡的时候总是发出怪声呢?他说:“睡不着。”“为什么睡不着呢?”他哭丧着说“我想妈妈了,妈妈不要我了,老师也不喜欢我。”后来我了解到,他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母爱,幼儿阶段的安全依恋没有得到满足,试图通过发出怪声这种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不安,并引起他人对他的关注。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投入必须更多的关爱,让他感受到母亲的温暖。

通过此案例可知,在教育岗位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评价,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建立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水平的基础上。但是,在我从业的过程中,正真能把儿童心理学运用到儿童的学习生活中的教师还是有所欠缺的。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诸如:破坏性行为、注意力分散、遗尿等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表面来分析孩子身上存在着哪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本源来自于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切忌脱离幼儿的发展规律而进行施教,只有建立在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上的教育才是正真适宜儿童的教育。读完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我更加认识到了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

皮亚杰是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在《儿童心理学》中提出了儿童发展的认知要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7岁以上)。通过以上的四个阶段,儿童从最初的反射性探索行为的小婴儿逐渐成长为具体的的、符合逻辑思维的成人。儿童只有在前一阶段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后一阶段的学习。儿童应当顺着这四个阶段的顺序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1、象征性思考阶段(2~4岁)。

这一阶段的幼儿主要是运用象征符号进行思考,主要特征就是象征性游戏,如娃娃家等。在这类游戏中,幼儿能通过一些代替物进行思考,如把洋娃娃当做是自己的小宝宝,把放了泥土的水当做是咖啡、把绳子当成是自己的尾巴等等,幼儿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当前的实际情况。在此类游戏活动中儿童的想象力、语言能力、社会性都都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这一阶段的幼儿主要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直观感受来学习的,如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轻重、颜色等,但是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概括、归类。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在这一阶段的幼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思维泛灵论,物质不守恒,把不在眼前的说成是看到的,把不存在的说成的是经历过的。比如:今天老师打我了、我们学校里的大楼要倒下来了、我家里有一艘很大的飞船、小红花伤心地哭了等,现实是老师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以引起他的注意力、幼儿园里的教学楼在加固、游戏的时候用积木搭了一架飞机、早上老师给小红花浇了水......

成熟主要是指幼儿大脑神经的发育程度。皮亚杰认为,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幼儿成熟的基础上的,幼儿能否完成某项任务,还要看幼儿的成熟度,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同样也证明了成熟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成熟的重要性。在大班上半学期的'数学活动课上,我教孩子们认识数字5、6,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5个或者是6个苹果,基本上每一个孩子都能用小手指指着苹果正确数完,但是当我最后问孩子你数到有几个苹果的时候,他们像猜谜语般地回答我有8个、4个、9个等等。这个现象在大班上学期的幼儿中普遍存在着,这些孩子他们只是会机械地数数,还没有达到理解数的含义的水平阶段。此外,现在社会上开设的很多的幼小衔接的补习班,教授幼儿拼音、汉字,甚至有些教英文的,这些现象严重超出幼儿的成熟水平,拔苗助长是不科学的。

2、取材于幼儿的经验。

皮亚杰提出,经验是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的,随着新的经验不断地获得,幼儿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完善,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他认为,幼儿的课程应当以幼儿从环境中自己探索得来的经验为主,只有取之于幼儿生活经验的,才是幼儿感兴趣的、真正适宜幼儿的。此外,《纲要》和《指南》中也提出了教学内容一定要贴切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经验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儿童对源自于自己生活经验的的教学内容更感兴趣,注意力也集中,他们能七嘴八舌地说出很多让你出乎意料的事情来,如:秋天里的树叶、可爱的小蚂蚁、种子发芽啦等等。相反的,当我给他们讲邮票的来历、古代的通信方式等,孩子们根本就不喜欢听。

3、不可忽视的社会环境。

幼儿不仅需要从环境中获得经验,也需要社会交往。社会交往中的规则、文化、语言、数学等加速着幼儿的认知发展。正确的、适宜的社会经验加速幼儿的发展,不正确的、不适宜的社会经验会阻碍幼儿的认知发展。班上有一个叫小夕的幼儿,她的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差的,活动中我向她提问的时候,她总是支支吾吾地不敢说什么,非常紧张。经过了解,原来是因为她体质比较弱的原因,她妈妈从小把她关在家里不让她出去。后来通过和她妈妈的沟通,让她了解了孩子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发展的本能,对于幼儿的教育,一定要在熟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才能真正明白幼儿需要的是什么!

儿童心理研究心得体会

我从事儿童心理研究已有多年,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探索与研究,我有着深刻的体会与心得。儿童心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领域,涉及众多因素,包括遗传、环境、社会和文化等。通过深入研究儿童心理,我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复杂性,并且得出了一些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心得与体会。

首先,儿童心理是需要多角度考虑的。儿童是社会中最无辜和最脆弱的群体,其心理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研究儿童心理时,我们需要考虑到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与父母抚养方式等各个方面。缺少某一角度的考虑,将会给我们的研究带来偏颇的结果。因此,我在研究中始终坚持多角度考虑的原则,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其次,儿童心理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儿童心理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充满了变化和发展的。在儿童心理研究中,我们不能只看到儿童的现状,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发展轨迹和变化趋势。只有了解了儿童心理的动态发展过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帮助他们。因此,我在研究中注重观察儿童的变化和发展,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研究结论。

第三,儿童心理需要尊重与理解。作为研究者,我们不能只把儿童视为研究对象,还需要将他们视为有主体意识和情感需求的个体。在我的研究中,我尽量与儿童建立亲近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也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和意愿,不会强迫他们参与研究或提供不愿意分享的信息。只有尊重和理解儿童,我们才能获得真实的研究数据,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另外,儿童心理研究需要结合实践。单纯的理论研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中。我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发现了儿童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所在。基于这些发现,我与教育专家合作,开发了一些针对性的教育方案,用于帮助儿童克服困难并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通过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我感受到了研究成果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最后,儿童心理研究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更新。儿童心理是一个充满变化的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作为研究者,我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阅读学术论文以及与其他专业人士交流,我能够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我的研究中。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更新是我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一贯信念。

总结起来,我在儿童心理研究中的心得与体会可以归纳为多角度考虑、动态发展、尊重与理解、结合实践和持续学习与更新等五个方面。这些心得和体会,不仅在我的研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也为我为儿童心理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提供了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并将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中,为儿童心理发展做出更多有益的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