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维新运动的兴起大全(18篇)

时间:2023-11-28 09:12:17 作者:文锋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课堂时间,合理安排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供大家在编写教学计划时进行参考。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和组织强学会的情况。领导南北舆论界的《时务报》《国闻报》。

二、思想教育目标:

1.维新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

2.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变法活动,宣传了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救国图强的思想,开阔了部分知识分子的眼界,为戊戌变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产生戊戌变法运动?”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当时人们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厂自救”,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这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创造了客观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通过学生分析,让他们认识:康有为宣传变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爱国的、进步的,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二、“公车上书”

1.强学会的成立和《中外纪闻》的创办。

2.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的出现。

3.《时务报》和《国闻报》。

教学要求和建议。

本课难点: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导入新课:讲课前,教师先向学生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才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面临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符合自己经济利益的政权,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分两节课讲述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这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第14课戊戌变法。教师板书第13课课题。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本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关于第一个问题。初中学生对资本主义的概念不容易理解,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解释,只要求教师按照教材讲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建立厂房、购置外国机器、购买原料),用雇佣剥削的办法招募中国工人进厂生产就可以了。但是教师要掌握,这是中国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具有普遍意义,切莫给学生一种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也是这样产生的印象。另外,要求学生记住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办的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因为陈启沅开办的机器缫丝厂在当时比较有影响。可让学生看课本陈启沅的插图,不作要求。书中两段小字,介绍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自力更生、惨淡经营,遭到中国封建势力的反对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最终倒闭,让学生自己看,不要求学生记忆。教师必须告诉学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那天开始,就遭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工业的处境必然如此。

关于第二个问题。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要向学生讲清三点: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教师可以作如下分析:《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再没有理由限制中国人投资设厂了。而且战后赔款使清政府的财政日益拮据,中国人办厂可以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另外,当时一些人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厂自救”,“以商战对商战”。所以,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在中国出现了。2.要求学生记住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课本所列的《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与后3年商业企业比较表》及其说明)。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参预政治活动提供了社会条件”主要是说:由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经济力量增长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一部分反映民族资产阶级愿望的人物从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出发,开始了政治活动。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四、“公车上书”是本课的重点。维新变法做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以前康梁的变法活动主要是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虽有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教师首先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康梁为了救亡图存,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教师要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然后,按照课本小字的内容简要介绍康梁公车上书前的主要事迹。要求学生记住康梁两个人,他们的事迹可不要求记忆。

“公车上书”,要求学生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和影响去记忆。教师不要再扩大教材内容,但要把会试、举人、公车等词语向学生讲清楚。北京的教师可告诉学生,康有为写好《上皇帝书》后,邀请各省举人商议上书问题的地点就在宣武门外达智桥的松筠庵。“公车上书”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的沉闷局面,特别是在封建知识分子里,引起了震动。上海、广州等地大量刊印《公车上书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加广泛传播。从此,康有为成了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公车上书”前康有为应过几次科举考试,都被顽固派大臣和考试官看作“狂生”,予以阻难。“公车上书”后,顽固派阅卷官不敢再摈斥他的考卷,康有为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衔。

五、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教师讲本目时,要注意下列四个方面。1.维新派创办《万国公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成立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起来,成为一种政治力量。后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实际上强学会已经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了。2.由于顽固派的告发,强学会于181月被查封。但维新运动没有被禁止住,仍然继续发展。教师可让学生看课本《戊戌维新时期的主要学会》表,只要求学生知道强学会被查封以后各地学会成立的更多,维新运动得到进一步开展就行了,不要求学生记住各地学会的名称。3.课本着重介绍了《时务报》和《国闻报》,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记忆。教师要讲清《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文字通俗流畅,比较系统又详尽地宣传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受到读者的欢迎,销行量达到一万余份,为中国办报以来所未有。《国闻报》在天津出版,由严复等创办,译载外国重要政事及名著,给悲观的人士指出希望,在维新运动中起了极大的作用。以上两报居南北舆论的领导地位。4.按照课本介绍一下时务学堂,可不再补充材料。书中小字部分不作要求。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是,它们远没有发展到直接向近代工业过渡的阶段。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道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出现,主要不是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扩大。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绝大部分由于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侵袭逐渐破产,极少数由手工工场发展为半近代或近代的工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手工业直接转化为机器工业的道路――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道路受到阻碍,而地主、官僚和商人直接投资办近代工业的道路就成了主要的途径。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部分商人、官僚和地主投资于新式工业,(建立厂房,购置外国机器,购买原料)用雇佣剥削的办法,招募中国工人进厂进行商品生产,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是方举赞、孙英德合伙设立的上海发昌机器厂。它是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而设立的。1866年初创,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由手工工场转化为近代工业。除此之外,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1881年,黄佐卿在上海创办公和永机器缫丝厂;1882年上海成立了同文书局等。这些都是中国比较早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从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创办人或投资人来看,他们大多是广州、上海、宁波、福州等通商口岸的商人,买办官僚也不少。这些企业主是工业资本家,但是他们当中大部分人还拥有大量的土地,也是地主。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与它们有矛盾的一面;但是,又因为中华民族近代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联系、依赖的一面。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对待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具有反抗和妥协的两重性。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2.通过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历史教案

教学思想:

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概述):

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指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刺激和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这里要简单解释何谓新式工业,并且指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一样的。

2.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发展艰难。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概况:略。

影响:(组织课堂小讨论)。

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了,民族资产阶级会有什么要求?

生:他们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政府的限制更少一些。

生:他们要求掌握政权。

师:很好,可是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严峻的形势呢?

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师: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是怎么做的?

生:妥协、投降、卖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师:民族资产阶级又该怎么办呢?

生:他们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抵抗侵略。

生:他们要求变法图强,使中国强大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发动了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

三、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2.简介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的经过(概述,观看录像)。

4.结果:上书失败,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强学会。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了继续宣传变法,进行了哪些活动?

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演示有关图片)。

简介强学会的情况: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了起来,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后来,由于顽固派的破坏,强学会被清政府查封,但这不能阻止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历史教案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简单谈谈全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的情况。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一下内容:

《时务报》上海梁启超。

《国闻报》天津严复。

时务学堂长沙谭嗣同。

师:维新派在各地办学会、学堂、报刊,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学习。

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第三张幻灯片。

板书设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北京:强学会成立。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全国:《时务报》上海梁启超。

《国闻报》天津严复。

时务学堂长沙谭嗣同。

历史教案-维新运动的兴起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2.通过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教学思想:

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概述):

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指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刺激和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这里要简单解释何谓新式工业,并且指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一样的。

2.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发展艰难。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概况:略。

影响:(组织课堂小讨论)。

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了,民族资产阶级会有什么要求?

生:他们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政府的限制更少一些。

生:他们要求掌握政权。

师:很好,可是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严峻的形势呢?

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师: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是怎么做的?

生:妥协、投降、卖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师:民族资产阶级又该怎么办呢?

生:他们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抵抗侵略。

生:他们要求变法图强,使中国强大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发动了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

三、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2.简介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的经过(概述,观看录像)。

4.结果:上书失败,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四、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指导学生自学)。

1.强学会。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了继续宣传变法,进行了哪些活动?

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演示有关图片)。

简介强学会的情况: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了起来,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后来,由于顽固派的破坏,强学会被清政府查封,但这不能阻止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简单谈谈全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的情况。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一下内容:

《时务报》上海梁启超。

《国闻报》天津严复。

时务学堂长沙谭嗣同。

师:维新派在各地办学会、学堂、报刊,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学习。

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第三张幻灯片。

板书设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北京:强学会成立。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全国:《时务报》上海梁启超。

《国闻报》天津严复。

历史教案-维新运动的兴起

知识方面: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能力方面: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思想方面: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三、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历史教案-维新运动的兴起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3.自然灾害严重。

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851~1853年。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3.冯云山组织拜上帝会,发动农民开展斗争。

4.金田起义与永安建制。

5.北上进军与定都天京。

三、《天朝田亩制度》。

1.《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思想与主要内容。

2.分析评议《天朝田亩制度》。

四、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形势与决策。

2.太平军的北伐及其失败。

3.太平军的西征和东征的胜利。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历史教案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2.通过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

难点。

历史教案-维新运动的兴起

建议教师讲清楚以下四点:a《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包括两点:其一,凭借不平等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其二,在经济上加紧掠夺航运、铁路和扩大投资设厂。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不断加深了民族危机,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外部原因。b清政府的统治更加黑暗。《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新政”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国内矛盾也日益尖锐。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内部原因。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速发展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新政”中奖励实业的政策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运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头,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士气,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更多的'人投资实业,增强了民族工业的实力。这样,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就为民主革命运动准备了物质和阶级基础。d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反帝斗争和反封建斗争相互交织,斗争的焦点指向清朝统治。这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强大动力和群众基础。最后,教师出示下列板书:

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难点分析。

清政府“新政”的实质是难点。限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可能会把“新政”的内容与戊戌变法的内容等同看待,进而对“新政”的实质产生错误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新政”出笼的背景、目的以及实施的内容,使学生认清“新政”的实质。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清政府‘新政’的实质”:建议教师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a从背景角度看:1901~19间所实行的“新政”,是在《辛丑条约》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的情况下实行的。伴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这种形势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乔装改扮,以挽救灭亡的命运。b从“新政”内容角度看,“新政”的实行对外是为了取悦于列强,以表明清政府能适应列强的需要;对内则为了恢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社会上层对其统治的支持,以寻求同资产阶级的某种妥协,从而遏制革命,摆脱危机。但“新政”无法挽救满清政权灭亡的历史命运。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首先,教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后提问学生以下三个问题,a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条件是什么?b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表现有哪些?c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三位思想家的革命主张的异同点有哪些?其次,教师在新授课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如下:列表整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情况。表格如下:

背景。

特点。

翻译书籍。

创办报刊。

宣传中心。

代表人物。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代表著作。

思想主张。

独特之处。

共同点。

代表人物的其他活动。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历史教案

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指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刺激和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这里要简单解释何谓新式工业,并且指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一样的。

2.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发展艰难。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概况:略。

影响:(组织课堂小讨论)。

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了,民族资产阶级会有什么要求?

生:他们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政府的限制更少一些。

生:他们要求掌握政权。

师:很好,可是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严峻的形势呢?

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师: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是怎么做的?

生:妥协、投降、卖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师:民族资产阶级又该怎么办呢?

生:他们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抵抗侵略。

生:他们要求变法图强,使中国强大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发动了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

三、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2.简介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的经过(概述,观看录像)。

4.结果:上书失败,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强学会。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了继续宣传变法,进行了哪些活动?

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演示有关图片)。

简介强学会的情况: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了起来,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后来,由于顽固派的破坏,强学会被清政府查封,但这不能阻止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简单谈谈全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的情况。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一下内容:

《时务报》上海梁启超。

《国闻报》天津严复。

时务学堂长沙谭嗣同。

师:维新派在各地办学会、学堂、报刊,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学习。

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第三张幻灯片。

板书设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北京:强学会成立。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全国:《时务报》上海梁启超。

《国闻报》天津严复。

历史教案-维新运动的兴起

1、兴中会的成立(1894)。

2、孙中山派陆皓东等筹划广州起义。

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1、上海、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2、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邹容的《革命军》。

4、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华兴会、光复会。

2、同盟会的成立(1905)。

3、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同盟会的性质。

5、“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探究活动。

题目:安排学生给大家讲关于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的小故事,分组讨论得出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思想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其进步性。

要求:学生按照安排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述这三位宣传家的事迹,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和同学的讲述具体归纳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作如下归纳:

这三位思想家、宣传家的观点,其共同点就是用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如果加以综合,那就是进行革命,反帝反清,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正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可以说,这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发展了兴中会的革命主张,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椎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深入发展。

历史教案参考: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这一课讲述的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民族关系的特点,即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应初步形成这个概念,而且将在以后几年的学习中不断的强化和丰富这个概念。所以,讲好这一课,充分挖掘课本中所蕴涵的规律,让学生认识它,对于学生在学习民族关系史时有重要意义。

其次,匈奴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之初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少数民族。匈奴对中原的态度甚至可以影响中原王朝的国策制定、经济发展的趋势,如长城的出现;第16课讲的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无论是张骞通西域还是班超经营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都与汉王朝力图摆脱匈奴压力息息相关。在前边课中,汉武帝为征讨匈奴连年用兵而导致统治末期经济衰落、社会动荡出现危机。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仍有发展。所以学好这一课不仅为学好下边几课打下基础,也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秦汉历史。

重点分析:

冒顿单于统一蒙古。

学生在接触历史了解英雄人物时往往出现误区,认为只有汉族才能出现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少数民族也有众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课中讲到的冒顿单于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他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蒙古,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第一次统一,对北方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白登之围后西汉认识到在实力上暂时与匈奴无法抗衡,因此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而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则标志汉朝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守而攻,掌握了军事上、政治上的主动权,且成绩辉煌。匈奴从此无法与西汉抗衡,力量极度削弱。当匈奴内部分裂时,其中一部选择了归附相对强大的汉朝,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的融合。

难点分析:

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和亲政策是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西汉之初在白登之围后由于实力不敌匈奴而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可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已占取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又采取和亲政策。两个阶段的和亲在背景、动机上有什么不同?效果怎样?这种双方统治阶层的交往,对当时的各民族人民又有什么影响?解决这些疑问仍需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法建议:

讲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时先让学生补充相关资料,对两人的功绩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学生分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

讲昭君出塞时鼓励学生自己讲,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到昭君出塞时的艰辛、做了哪些促进汉、匈友谊的事情,少讲汉元帝与昭君的一些传说。讲完后,让学生从背景、预期目的、最后效果,把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的和亲进行比较,加深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2.学生自学本课。让学生分组阅读课本,然后设计“汉与匈奴关系简表”并填写正确。把学生设计的图表通过实物投影(或写在投影片上)分组展示,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能力不够,可让学生直接填写教师事先已设计好的表格。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绘制几幅漫画来反映汉朝与匈奴时战时和的几件大事。

2.画出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的示意图。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教学手段:利用搜集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1.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

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2.和亲政策:

问题:

(1)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2)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3)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然后,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随后当众“宣读诏书”。

问题: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三、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归汉。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昭君出塞。

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随后提问:

(1)阅读以下资料,你怎样理解它?

材料一:书上摘录的《汉书》内容。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2)昭君出塞与白登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

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初中历史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总汇

教学目标:

内容详实,重点突出,注重对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教学内容:内容与目标相协调,结合课本,注意分析了几个历史概念,重点难点突出。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了传统的讲述法,期间有和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非常到位,并且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讲解中,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能够深入浅出。但是,本节课讲的时间偏多一些,缺少学生动笔的环节,是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学生学法:

主要是跟着老师的安排,循序渐进地听、思考和记忆,间或有些小讨论和师生交流。本节课,由于老师的讲解水平比较高,所以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氛围不错。

教学技能:

老师的讲解水平一流,板书的使用也很纯熟,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对于知识点之间的转折把握也不错。

教学效果:从学生本节课的上课反应来看,掌握知识应该不错,理解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建议:

讲解时间可以减少,给一些时间给学生自学或者做练习;适当增加一些纸笔训练。

历史教案参考: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总结提问:

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

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建立的过程,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的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崇高气节、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过程与方法思考概括综合归纳通过思考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哲学分析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物评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抗元,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唯物主义历史观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的管辖都是有效的,还促进了民族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理清复杂的头绪,避免知识混淆;全面理解行省制度(目的、内容、作用——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过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契丹的辽、党项的西夏、女真的金。)。

过渡讲解:就在金与南宋对峙时,北方又兴起了蒙古族。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成吉思汗的民族和名字是什么?(蒙古,铁木真。)。

2.他为什么会那么坚强和机敏?(他从小经历过重重困境的磨练,吃得苦中苦。)。

3.毛泽东为什么说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骄”?可根据62页“动脑筋”回答:它反映了什么情景?(它反映了当时蒙古各部互相混战、动荡不安的情景。)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后来铁木真统一各部,结束了内部混战局面,使蒙古迅速强大起来,贡献很大。)。

过渡讲解:在成吉思汗的后代中,忽必烈与祖父一样,也是杰出的历史人物。

忽必烈建立元朝。

1.请说出元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1271年,忽必烈,大都。)。

2.元朝在哪一年灭南宋?(1276年)。

3.指导学生根据63页的“动脑筋”,结合66页“自由阅读卡·浩气长存的文天祥祠”讨论回答:这是谁的诗?(文天祥)。

过渡讲解:其中“汗青”是竹简的别称,意为史册,表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元世祖忽必烈起先很赏识文天祥的才华,后来因为劝降不成,下令杀了文天祥。这是元世祖在天下初定时,为了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暴力段,有着残忍的一面。但他的另外一些措施对历史的发展却有着正面的作用。

4.元世祖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和对外交往有何发展?(北方农业有所恢复和发展——禁止圈田放牧,治理黄河,推广植棉;水路交通运输业发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开辟海运;商业繁荣——大都闻名世界;中外交往频繁——《马可·波罗行纪》。)。

5.元世祖为什么要实行新的行政制度?(对空前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管辖。)。

6.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历史教案参考: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知识与能力:(1)匈奴的兴起及贡献(2)匈奴与两汉关系(包括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法、讲解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背景音乐、长城画面,在我国北方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万里长城,提问:谁修筑的;用来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学生回答)教师设问:万里长城真的能有效阻止匈奴的进攻吗?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给汉匈两族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四边互动)。

图片展示:内蒙古大草原,提问: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在古代史上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学生答)。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互动1。

秦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了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请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片回答)展示冒顿统一蒙古图。

明确:战国以来,匈奴逐渐强大,占据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成为单于,秦末汉初,匈奴杰出首领冒顿单于英勇善战,励精图治,严于治军,拥有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正是如此使得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其表现有三: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三是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经济的发展又促成了?匈奴的强大。

互动2。

明确: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作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中;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互动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展示问题:一、什么是“和亲”

二、汉初为什么实行“和亲”政策?

三、“和亲”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吗?

明确:和亲就是指汉朝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单于为妻。汉初,因国家贫困,国力较弱,对匈奴实行了“和亲”,以安定边境。“和亲”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为此到汉武帝时开拓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能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经过汉初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汉武帝进行反击匈奴战争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同时,汉武帝认识到“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下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再一次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互动4。

历史教案参考: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北京市第49中学赵静东。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1)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地区;(2)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战争的条件;(3)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4)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5)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等基本内容。

2.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族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作出了贡献。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做出重大贡献。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匈奴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以培养学生用正确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是本课重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板书)。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白登之围。

1.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讲述):匈奴族的杰出首领冒顿是头曼单于的长子,你看书上有他一幅像。冒顿是一位非常勇敢的人。哪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102页小字?(教师归述)冒顿单于勇武善战,励精图治,严于治军。他曾以优异的军事才能指挥30万大军东去、西逐、南并、北服,全部占据了当年蒙恬开拓的河套南部地区,于公元前209年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匈奴族开始进入极盛时期。

(板书)2.匈奴经济的发展。

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103页阅读。阅读后请学生回答:匈奴经济发展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匈奴经济的发展有三点内容:(1)西汉时匈奴族的畜牧业繁盛,有“马畜弥山”之称。(2)冶铸业也有了发展,而且金属装饰品多以动物形状出现,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向学生指示103页图)(3)匈奴部分地区出现了农耕工具,(提问)想一想这些农耕工具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上已经有过交往,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族开始有了农耕和农耕工具。还证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技术上是互相学习的。

不过,同在这片黄土地上生存,免不了要发生民族之间的纠纷。汉军曾被匈奴族围困在平城白登山。

(板书)3.白登之围。

秦末汉初,冒顿乘中原混乱,重新夺取了河套地区,逼近长安。这不仅给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战争的灾难,对刚刚诞生的西汉王朝也构成严重的威胁。(提问)谁还记得西汉政权建立时的经济状况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公元前201年,驻在马邑的韩王信勾结冒顿进犯太原。次年,汉高祖刘邦亲自带兵还击,被围困在平城白登山。(用投影片指明地点)请同学们看书103页白登之围的情况。(请一学生朗读白登之围的情况)。

白登之围后,匈奴的骚扰更是有增无减。当时,由于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尚待发展,统治还不稳固,对匈奴无力进行军事反攻。为了求得暂时的和平,只是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板书)4.和亲政策。

这个和亲政策是以宗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同时还每年赠以大量丝绸、酒食来维持的。可这并没有使匈奴的劫掠停止,相反,匈奴更感到有机可乘,更加肆无忌惮地大举南下,甚至一度深入到长安附近。匈奴的骚扰严重的破坏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汉匈两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西汉汉武帝时代,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板书)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西汉反击匈奴的条件: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西汉初期汉高祖开始采取了哪些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自西汉初期由于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棗汉武帝时代实行大一统的统治,使西汉王朝由弱渐强,中央集权制度也进一步加强,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因此,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板书)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认识到汉初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骚扰,下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有三次:(用投影片简介三次战役)第一次是公元前127年漠南战役。第二次是公元前121年河西战役,这次战役,使匈奴的势力大大损伤,请学生齐声朗读105页竖排字。第三次是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卫青、霍去病率数十万大军进击漠北,大破匈奴。这一年,汉武帝决定派大军越过沙漠寻歼匈奴主力,集中十万精骑,命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步兵,从代郡和定襄分东西两路深入漠北攻击单于。当时长城北面定襄附近大军云集,战马嘶鸣,刀枪耀目。身跨战马的汉军健儿们,个个精神抖擞,气宇轩昂。西汉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就要开始了。不久,汉军在漠北同匈奴相遇。汉军用战车环绕为营,阻挡匈奴骑兵的冲击。同时,派兵截击匈奴。双方激战一日,不分胜负,黄昏时,突然刮起大风,飞沙扑面,卫青左右包抄,匈奴大乱。单于率数百骑兵突围逃遁,霍去病飞骑追击匈奴2000余里,杀敌7万余人,北抵瀚海而还。从此,匈奴被赶到大漠以北。历史上由此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汉武帝时代能够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当时西汉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是反击匈奴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卫青、霍去病等汉军将领英勇善战;西汉能够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也顺应了人民的愿望,人民积极支援反击匈奴的战争,比如河南一位商人提出要把自己家产的一半捐作军费。所以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才取得胜利。

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卫青、霍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就拿霍去病来说吧,他从幼年时代起就努力学习骑马、射箭和击刺等武艺,多年来的勤学苦练,使他成为一名性格坚毅、体格强壮、武艺出众的青年。他同匈奴初次交锋时年仅18岁,汉武帝曾称赞说:“初生之犊不畏虎,你年纪轻轻的,打起仗来就这样勇敢,你一往无前,勇冠三军,就封你为冠军侯吧!”我们现代体育比赛中得第一名的称“冠军”,就是从霍去病的封号而来的。霍去病一生六次出击匈奴,这位年轻的将帅在反击匈奴的战场上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为了表彰他的功勋,汉武帝命人在长安为他建筑了一座豪华的住宅,并问他是否满意?霍去病却坚决回答:“匈奴末灭,何以家为?”这豪言壮语是他一生的写照,一直受到后人的传诵。年仅24岁的霍去病病逝后,汉武帝为了表示对他的怀念,命人给他修了一座墓。请同学们看书上有幅霍去病墓的插图。

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是一场民族之间的纷争。无情的军事冲突,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当时,河套、河西走廊、漠南等地到处是战争的滚滚烽烟,茫茫沙原上横卧着汉、匈两族人的尸体。然而,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民族之间的纷争也是民族融合的前奏。当边塞的战火熄灭后,大批汉族移民带去内地的生产技术,进行经济开发。汉匈两族人民最初以交换生活必需品开始交往,并逐步恢复了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板书)三、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

公元前一世纪中期,匈奴分裂成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主张与汉和好,双方订立了和好盟约。请同学们齐读书上106页竖排版内容。从此,恢复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

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觐见汉宣帝。宣帝以礼相待,赐以大量珍贵礼物和金质“匈奴单于玺”。从此汉、匈友好相处,约有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战争。北方边地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景象。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提出了愿和汉室通婚,结为亲戚的和亲请求。

(板书)2.昭君出塞。

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

王昭君,名墙,汉代南郡秭归(湖北兴山县)人。在城南长江西陵峡附近,有个群山环绕的村庄,这就是王昭君的故乡,人称昭君村。至今那里还保留着昭君洗帕的香溪、故宅和她喝过水的娘娘井。那里的每一个遗迹都有一段美妙的传说。王昭君是个农家姑娘,年轻时因貌美被选入皇宫当宫女。她人品正直,入宫后因没有贿赂画师,被冷落一旁。

汉元帝下令从宫女中挑选一名,嫁给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在宫里早已听到匈奴与汉和好的消息,就慨然应召,愿作和亲的使者,嫁给匈奴王。临行前,汉元帝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昭君丰美的容貌,华丽的服饰,震动了汉宫。据说,第一次见到昭君的汉元帝也大吃一惊,后悔不该把这么美丽的姑娘嫁给匈奴王。他很想留住王昭君,但又不能失信,只好让她同呼韩邪单于走了。

到了匈奴单于的驻地,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意思是王昭君嫁到匈奴,就会带来和平安宁。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爱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人民的爱戴。呼韩邪单于也很满意,他上书给汉元帝表示:“愿为汉朝守卫边疆”,让汉天子和汉的百姓和平、幸福。

王昭君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她的子女也致力于汉与匈奴两族友好。她的大女儿还曾去长安朝见汉朝皇帝。王昭君出塞后50年间,汉和匈奴保持着和平的的局面。

昭君出塞给北方游牧民族带来好处,她是汉匈友好的使者。因此,从唐朝的诗人到今天的文学家,都用笔墨来歌颂王昭君。史学界老前辈翦伯赞曾这样写诗赞扬:“汉武雄图载史篇……”。(用投影片打出诗句)。

相传王昭君死后,匈奴人从四面八方用袍襟携来黄土,含着眼泪堆成一座土丘,于是形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昭君墓。至于王昭君是哪年死的?她的墓是何时修的?现在已无法考证。但是,昭君出塞从古至今传为佳话,昭君墓成为吉祥的象征。据说不能生育的妇女只要到昭君墓上住一夜就能生一个胖娃娃,不长庄稼的土地只要撒一把昭君墓上的土就可以长出庄稼。

今天,凡是到内蒙古去领略塞外风光的人,都要去听一听当地人讲述王昭君,还要到座落在呼和浩特南郊20里的大青山脚下,凭吊一下昭君墓。因为,昭君墓在内蒙古已不是她一个人的陵墓。而是已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提问)谁能说一说昭君出塞与白登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和亲,为加强汉、匈两族人民的友好作出了重大贡献,很显然这时的和亲同汉初的和亲政策有着很大的不同。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和平友好的交流融合和长久的和平。

(板书)四、东汉同匈奴的和战。

1.匈奴的分裂2.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分。(放投影片)北匈奴仍居住在蒙古高原,并控制着西域,隔断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还经常出兵进攻东汉北部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河西走廊更是深受其害。那里的人民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为了解除北匈奴对东汉的严重威胁,保证河西走廊四郡的安全,恢复东汉同西域的交通,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率兵反击北匈奴。窦固进攻北匈奴恢复了东汉对西域的统治,窦宪大败北匈奴,使北匈奴遭到沉重打击。后来北匈奴只好向西迁移。

2.本课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通过了解汉与匈奴的关系,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汉与各少数民族之间虽然有过战争,但是在很长时间内主要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昭君出塞不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吗?汉、匈两族和好后,两族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友好的交流。请同学们看107页小字部分。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汉、匈两族人民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中是相互依存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3.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三道练习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部编版年级历史《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动乱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看录像《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做的。

铁木真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出示《蒙古帝国形势图》。蒙古帝国形势图,讲解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2)海运。

海运比漕运有哪些好处?

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使者就是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学生根据《元朝的疆域图》,注意以下地区: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

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

广州处于江西行省的管辖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过图片了解回族生活习俗(强调其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信仰伊斯兰教)。

五、小结(略)。

六、作业:课后作业。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