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学习心理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8 20:48:21 作者:琉璃

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归纳所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学习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性和明智,避免偏见和误判,做出更好的决策。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论文

我们老师如果习惯“皱眉头看学生,从不面带笑容”,对学生批评是大声地责骂,而缺少表扬与鼓励,缺乏了解和关爱,那么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学生心情压抑、情绪低落。这不仅影响他们目前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还会造成障碍。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多给他们一些表扬与关爱,那效果就不大一样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就像一场绵绵的细雨滋润着幼苗茁壮成长。

不管是谁,只要工作有成绩,就能获得领导或同志们的肯定,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就一定会高涨。小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别人的肯定,感到别人特别是老师对他的关爱或者是表扬,他们的需求就满足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那么对学生而言老师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在他们的心目中掀起成功的欲望,将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2.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技能。

2.1在人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活动都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又联合他人的倾向,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各自表现。如在《为自己喝彩》的主题队会中,学生表现自我,表演小品、诗歌、舞蹈、歌曲、绘画、写作、演讲等精彩的节目。曲终人散,他们仍意犹未尽,兴趣盎然。因此,近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的惯例,让学生说一件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自己准备演讲稿演讲,汇报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展示自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设计,他们会踊跃报名参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在这一片展示自我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尽情地展示自我。

2.2老师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富有哲理,但是对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却并不适用。在他们看来,任何失败都是永久性的,灾难性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各个方面的对应点,抓住细节启发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总结体味艺术力量对心灵的震撼,达到教育与成功的双向意境。如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桑娜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之后所展开的激烈的思想斗争,就是表现穷人善良,心灵美好的闪光点。另外,就是应抓住竞赛、游戏等时机,对每一项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学生,要给予肯定,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检测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如数学竞赛活动教师出了六道题,规定:答对三道题小学毕业;答对四道题高中毕业;答对五道题大学毕业;答对六道题是博士,这个活动,“差生”也答对三道题。这样,各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效应,他们会朝更远大的理想努力。学生,一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会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中明确前进的方向,树立勇于攀登的信心。

2.3作为教师要注重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

哲学家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当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的时候,就要及时地纠正和引导。如学生中有的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很大,甚至有的同学有自卑感。当我们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情况时,就要及时地纠正,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让他们克服。如:班上王红和李丽两位同学是一对好朋友,正在探讨一道数学题,当得知王红在今天的测试中有得了全班最高分,成绩不如王红的李丽一反常态,下课后拒绝和李丽一起跳绳。放学后不和王红一起走;班里选班长,王红是两名候选人之一,李丽却故意选了另外的同学,还扬言要和王红“一刀两断”。这时,我利用课余时间,找来了李丽,循循善诱地开导她,告诉她:嫉妒是一种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克制嫉妒他人的心理。在同别人进行比较时,要承认自己跟别人的差异并努力进取,要正视他人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希望他人进步,自己也有收获。一个人若嫉妒别人,自己也失去向他人学习的机会,还会失去友谊,影响团结。一番推心置腹的话,她听了心服口服,面红耳赤。隔天,我发现王红和李丽牵着手,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老师只要苦口婆心,推心置腹的跟学生谈话、引导,学生定会改过自新。

3.作为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敏锐的细致的目光观察其言行,以平易近人的姿态与其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的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学生的健康心理才会渐渐培养起来。

总之,教师只有真正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谈得上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论文

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当今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父母们“望子成龙”心切,总是过重地将学习任务强加于他们,使他们一入学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而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智力快速增长和发展时期,如果在怎样对待学习,怎样对待学校生活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一入学就对学校生活、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那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将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如何结合小学生学习和校园生活的实际,向他们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尤为重要。

小学生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间的学龄儿童期,并显示出以下一些特点:

1.小学生心理发展很快,特别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很快;

2.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特别是道德品质发展最为协调;

4.小学生可塑性强,其人格特点开始在形成中。儿童到了六七岁时便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文具,想背起书包上学去,而进入学校后,学习便成为他的主导活动,促进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进入学校后,儿童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必须在心理上做好入学的准备,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社会性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反之就会产生对学校的消极态度,出现厌学现象、不善于与同学进行正常交往等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今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的改变着人们的一切,传统的观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冲刷,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无限美丽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心理健康的恶化。高楼林立,原本就显得狭小的空间变得更为拥挤,现代都市不再有野草和旷野,严实的铁门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由的活动空间,电脑时代的到来,使部分孩子沉浸于虚拟的时代之中而不能自拔,“麦当劳”、“肯德基”潮涌而来,使孩子们越来越热衷时髦无营养的速成食品。

当我们静心审视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不禁发出阵阵的颤栗,做为未来主人的孩子们,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那日渐敏感的心在思考着什么。如果,教育者还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的分数上,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忽视其潜能的开发,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那么我们给予孩子的将不是理智的爱。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培养合格人才所必需的一环,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塑造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健全人格。笔者在分析我校学生后认为,现今小学生存在以下一些心理问题:比如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和报恩心理;心理脆弱,承受力差;缺乏自律能力等等。

做为教育者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该如何处置呢?我们将不得不慎重考虑其解决方法,虽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应是浅层性的,但处理不妥当将会造成心理障碍的发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笔者认为应教会学生以下几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构筑学生健康的心理防线。

第一,应注意不要让学生过早形成一种固定的概念,也就是不要随便当面指责、或背后数说学生“笨”、“傻”之类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话。因为这些指责往往会无形中被学生接受,成为学生自我感觉的一部分,使学生对自己形成一种固定的概念。

第二,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有的老师或家长对学生的缺点特别敏感,有时会过多地加以指责和训斥,这样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既了解学生的缺点,更要看到学生的长处,还耍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信心。

第三,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一种信念。信念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鼓励作用。有的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特别喜欢,成绩特别优秀,这里有学生的自身因素,同时也与老师、家长等对他的鼓励或帮助有关。这些鼓励和帮助甚至会作用于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

第四,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对于来自外界的嘲笑往往十分敏感,尤其是老师和家长的嘲笑,对学生的刺激更大、更深。

第五,不要把学生当作温室里的花朵。父母应当允许孩于到生活的风雨中去经受锻炼,即使摔几个跟头也不要紧;老师也要让学生多到社会中去参加活动,即使遇到失败也不用担心。生活本身会把学生塑造成才,会教会学生今后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

我所教过的有些学生算得上非常聪明,可以说是智力上的佼佼者,但在他们身上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胸狭隘、小肚鸡肠、嫉妒成性等心理上的不良痼疾,以至影响与同学们的正常交往和友谊,时间长了,有些孩子还会变得孤僻不合群,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危险的是这些不良的心理品质被家长、老师们忽视,导致它们慢慢地积蓄下来。

1.教会学生心中有爱。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世界失去了爱,世界将一片灰色,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爱就是宽容、理解、关心。学会爱人,就不会以自我的好恶来评判这世间的一切。教师可组织学生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用自己的真情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乃至陌生人。

2.教会学生心存感激。

3.教会学生坦然面对。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每个成才的人都经历过许多的苍桑和磨难,只有坦然面对,笑对人生,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从容地去克服困难。教师应教会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合人意之时,相信这是对自己的磨砺。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加远足、军训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坦然面对困难,同时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学会达观大度。

4.教会学生学会幽默。

幽默是人们一种高尚的心理自卫行为。哪里有幽默,哪里就有活跃、欢乐的气氛。列宁曾说:“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教师应教会学生幽默,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幽默如一种活性物质和松驰剂。当学习、生活遇到受到挫折时,当人际关系出现僵局时,幽默能缓解紧张、减轻焦虑、摆脱困境。教师更应多组织各种有趣生动的幽默、笑话比赛,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直面人生。

作为一位小学老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对整个人生都充满信心,具有健康心理,成为德、智、体、美、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心理健康要从小抓起,越早越好――孩子们的心灵是一张纯洁的白纸,你撒下劣质的种子,就会结出扭曲、歪斜的秧苗!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学习心理论文

下面是健康心理所具备的几项特征:

1、正视现实,乐观向上。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视现实,能清醒地、客观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在遇到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时能正确处理。心胸开阔,情绪稳定,乐观向上,遇到烦恼的事能积极解决、开脱自己。

2、了解自己,乐于工作。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等有充分的认识,并能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安排生活。不以学习、工作为累,能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

3、自尊自制,善于待人。

在社会交往中自尊自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独立的人格。能与他人和平相处,在与人交往中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和他人接触,相互交流。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论文

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增强社会适应力。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动作的发展可以使幼儿获得大量的刺激,从而促进大脑机能的完善,为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在锻炼幼儿身体的同时有效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幼儿健康心理的内容很多,本文主要就健康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良好情绪情感的培养两方面阐述教师在体育活动组织、指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同时,探讨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矫治方法。

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3-6岁的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教师应认真分析体育活动的各要素,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实施因人而异的指导。幼儿主要通过动作感知周围的事物,包括对自身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一些成功或挫折的评价和体会获得自我认识。体育活动中大量基本动作练习可以使幼儿进一步获得对自身动作的感知,有助于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但身体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同时,每个幼儿之间还存在着个体差异,任何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和要求对幼儿的发展都不利。超出幼儿实际水平的运动项目不仅会使幼儿运动机能损伤,还使幼儿屡次遭受失败,产生否定的自我;过低的学习内容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设计和安排难度不同的活动,并提供幼儿不同的指导和帮助,如:平衡练习时,我们可以从平衡木的高度、宽度、距离,以及在平衡木上设置障碍来调节活动的难度,让每一位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练习的目标;还可组织类似过关斩将游戏,鼓励小朋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并与以往成绩比较,发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认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活动前,教师要提供幼儿丰富的体育活动器械,刺激幼儿活动的欲望,合理布局场地,方便活动,还要做好安全检查。同时,教师还要认真做好知识准备。知识准备可以分两种角度进行。一种是面向全班幼儿的。如,体育活动《有趣的圈》,课前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朋友回家去想一想玩一玩“圈有多少种玩法”,然后组织幼儿在活动中进行交流。由于幼儿有了充足的准备,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表现,玩出各种玩法,教师及时发现,并组织幼儿互相学习,使幼儿在教师和同伴的接受和肯定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另一种是针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提出的。让这些幼儿事先做好准备,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他们表演示范,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认识。

(三)客观、正确地评价幼儿。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而且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情绪性,并受认识水平影响。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在体育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应做到:

1.客观。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可能都是优点或者都是缺点,有的幼儿速度快,动作灵敏,但缺乏耐力,有的幼儿动作发展一般,但遵守纪律、刻苦练习。教师在评价一个孩子时,应引导他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应避免过高或过低地评价孩子,这会使幼儿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影响良好个性的发展。

2.具体。教师评价孩子时,要有论据,论据要清楚、具体、明确,幼儿能理解并达到,如:“×××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比赛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认真完成”。在老师的具体示范下,幼儿不仅明确了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目标,而且学会了评价的方法。

3.有意识地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转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是自发的好动性,以及机体运动带来的快感,但体育活动中不乏大活动量带来机体的不适,动作有一定难度,不能轻易完成,摔倒、碰撞等都会影响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甚至产生退缩、畏惧、逃避等心理。所以,在评价幼儿动作完成情况的同时要挖掘其优秀的内心品质,如不怕困难、意志坚强、勇敢等,激发幼儿内在动力,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内心品质进行评价,增强评价能力。

(四)增强幼儿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和监督上。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不够完善、成熟,不能很好地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行为,易受外界刺激和情境特点的直接制约,例如成人的奖励和惩罚,同伴的态度,扮演的角色的特性等。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加强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训练。模仿性游戏较适合小班幼儿,当他意识到自己是一只夜里出来偷东西的老鼠时,会自觉地踮起脚尖轻轻地走路。竞赛性游戏时,教师不能只注意到速度和动作质量,还应要求幼儿遵守纪律。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自己讨论体育活动应该遵守的规则,使他们明白到没有这些规则会影响活动,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从而自觉遵守规则。除了利用纪律和游戏规则来约束幼儿的行为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机制,对能达到刻苦锻炼,不怕困难,努力完成目标等多项要求的幼儿进行表扬和奖励,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另外,在组织体育活动中,教师还应给予幼儿结伴自由。自由结伴的游戏不仅使幼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还能使幼儿为了能被同伴肯定、欣赏和接受而有意调整自己的一些行为,从而锻炼自我调节能力,并能有效防止幼儿的心理朝极端的自我中心方向发展。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诸多观察和研究都表明,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激发作用,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心理品质,还是导致心理异常和障碍的一个中介环节。动作的发展可以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大大加快大脑髓鞘化过程,使神经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增强,兴奋与抑制过程更趋和谐,从而较好地调节情绪。一般来说,体育活动能使人心情愉快,活泼开朗,精神振奋,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但是如果组织不善,也会给幼儿带来不愉快情绪。因此,我们要注意:

(一)避免单调、死板、机械的被动学习。体育活动中有大量的基本动作学习,要掌握这些动作,是需要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有些教师不认真分析动作原理,不找重点难点,练习不讲方法,久而久之,幼儿从不喜欢到厌恶,并不断被强化,产生消极情绪。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重复,教师应多选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还可以编一些儿歌来帮助幼儿练习,如:练习前滚翻的儿歌是:一立正,二弯腰,三低头,四蹬腿,翻过身来站站好。有些教师大胆地把音乐引入体育活动,这也是值得借鉴的方法。另外,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还应注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和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玩球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不做示范,让幼儿自己想出玩球的方法,并交流,有些动作还可以拿出来集体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从滚、传到拍、运,从一个人玩到多人合作着玩,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面露喜悦,这是被动学习不能比拟的。

(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幼儿情绪在很多方面受成人态度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对全体幼儿都抱以积极的期待,针对不同特点付之于积极的行动,多用鼓励的方法指导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往往容易注意到动作发展好、能力强或各方面特别差的幼儿,练习活动设计时也只考虑两头,忽略了中间的幼儿,不太注意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幼儿的指导问题,这些都会给幼儿带来消极的情绪情感,是我们应该克服的。另外,成人的情绪对幼儿有感染作用,如果教师自己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幼儿又怎能愉悦得起来?因此教师保持饱满的情绪十分重要。

(三)努力发掘体育活动中的美育因素。美感是人们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活动后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提供的体育用具要美观、实用、安全,教师示范动作要准确、熟练,口令流畅,体操动作设计要注意艺术性,考虑体育活动与音乐活动、语言活动有机结合,提高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身心舒展、愉快乐观。

三、及时矫治幼儿的心理障碍。

在体育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畏惧、退缩、抑郁、不合群、不合作、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一般不被看作心理疾病。但这类问题或障碍会使幼儿在社会生活中遭受挫折,若不及早矫治和干预,不仅影响其正常生活和活动,阻碍身心健康发展,还会由此导致他们在成年期的心理缺陷和社会适应不良。矫治这些心理障碍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一)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是就在一种行为之后,继之以强化(奖赏),从而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强化物可以是具体的,如糖果、红花等,也可以是非具体的微笑、鼓励、表扬。如教师事前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说:“如果你能在这个游戏中和小朋友一起玩,不打人,你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待幼儿完全按要求做到后,马上奖励红花。强化物还可以由幼儿自己提供,达到自我指导的境地。在行为矫治过程中,可以逐渐减少强化频率,过渡到不需要强化也能坚持。

(二)代币方案。代币方案先规定某些目标行为,然后用代币奖励强化这些行为,幼儿所获得的代币到了一定的时候可以折换成各类强化物。教师可以给幼儿设计一个代币方案,如遵守规则得2分,认真练习得3分,打小朋友扣2分,当得分积满一定分数时,幼儿可以得到奖励。

(三)矫枉过正法。矫枉过正法是对某些不良行为采取惩罚措施,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在施行矫枉过正法时,要对幼儿服从安排,认真执行的表现给予表扬、鼓励。

(四)宣泄法。

让幼儿渲泄,可以减轻幼儿的身心负荷。幼儿由于遭受挫折而焦虑、畏惧、积郁、积愤,或者精力过剩而多动、搞破坏,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其它途径让幼儿宣泄,然后再给予安慰、解释、说理等。这种方法是对造成行为偏异的内在因素进行改变,能取得较好效果。

除了上述矫治的方法之外,还有其它许多方法,教师应灵活处理,综合使用,同时注意在矫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效矫治不良行为和克服心理障碍。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论文

现代心理学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理论:无论是性格的整体结构,还是人格的某方面的性格特征,都是在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逐渐发展而成的。心理学研究还认为,人的性格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一般经历四个阶段:5~12岁是性格形成期,12~17岁是性格定型期,18~55岁是性格成熟期,56~65岁是性格更年期。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而尚未定型的阶段,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期。如何加强引导,使小学生形成稳定、健康的良好心理,避免小学生进入心理歧途,是小学教育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来完成。

一、创建新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模式。

建立校园心理健康交流网络平台,开设学校与家庭、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联络窗口,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环境,全面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建立每月(周)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日,采用家庭走访、电话交流及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专题座谈会、校长妈妈信箱和老师妈妈窗口等形式,使心理健康联络窗口开启并正常运行,这样就能使信息交流更加通畅,学校管理者能及时了解教师、家长、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分析教师及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便于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机构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纠正教师、家长及学生的心理问题。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力量既相互分工,又密切配合,从而全面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设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起核心、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使小学生在学校课堂情境中获得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方面的经验,改变和纠正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学校要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正确引导。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索、自我感知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成的学校心理辅导,以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为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三、加强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

以往的理论及实践已经证明,小学阶段是人成长阶段中模仿力最强、可塑性最大、是非认知能力最弱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往往模仿家长、教师或同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塑造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丝毫不逊于家长。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良好健康的心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和教育环境。具有健康心态的小学生对教师充满了尊重和敬佩,认为教师的言行都是正确的,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够,修养不足,在具体的言行中会表现出语言粗鲁、行为失控或言行不得法。教师如果生活或工作中遇到挫折表现出不良情绪,往往会把不良的情绪传达给学生,这些都对学生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小学生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一个整天在学生面前怨天怨地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教育出不抱怨社会和他人、对自身和社会充满信心的学生;一个不知道或不主动帮助他人的教师,又怎能让学生学会主动帮助别人。对教师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重要性,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进行亲情化。

教育教师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关心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教育在改变小学生不良心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依赖感比较强,和社会的接触面也比较窄,有什么挫折烦恼无处倾诉或无法解决,时间一久就会造成心理问题。小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家庭中把家长作为依赖的对象,在学校就把教师作为依赖的对象。在家中还有可能和家长倾诉,但是小学生的有些不良情绪往往是在家中产生的,因此就需要和教师倾诉。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后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多和学生接触,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和关爱,使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亲情。教师通过亲情教育了解到学生的心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后,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双重教育共同完成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之,学校和教师要时刻理解“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不但要完成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职责,而且要兼顾育人的职责,这就需要教师本着“十年树木,百年育人”的观念,时刻把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学习心理论文

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父母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孩子。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学习心理论文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会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有学习、工作的动力。用辩证的世界观来对待生活中的矛盾,才不会因眼前的挫折而退缩,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其次,在接受现实,认识自我。

如果一个人对自身所处的环境都不了解,就会四处碰壁,甚至不能生存。然而只了解自身情况和周围环境,却不能接受现实,最终的结果就是将自己封闭,逃避现实。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身能力之后,才能根据现实的情况确定自身发展之路。现实是根本,只有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才能有所发展。家长要让孩子了解社会,理解父母,更要让孩子知道家庭的状况,明白自己的家庭在社会中的位置,教育孩子不去追求奢华的生活,以自食其力为荣,更不要因家庭的贫困而抬不起头,认真地面对现实,以实际行动来改变现实。

最后,在参与社会,参与生活。

孩子经常会有恐惧心理,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参加社会活动。这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消除恐惧心理。例如,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亲眼看看社会并不是那么可怕和不可亲近。还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团体活动,参加同学组织的晚会、郊游,参加夏令营等,使孩子从团体活动中得到乐趣,得到友谊和信任。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多参与些家庭活动,如购物、做饭等,从中也可以体会生活的滋味。“重在参与”,积极的参与会使孩子性格开朗,拉近与他人的关系,从而改变孩子对生活的态度。

另外,稳定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对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中发现,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常常表现出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学习成绩不好等特点。更为突出的是,教师甚至可以从孩子第二天上学时的状态中看出父母在前一天是否吵架。这就说明稳定的家庭关系、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是多么的重要。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1、对学生的个性心理不了解。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性心理产生于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离不开学生的活动。而体育课堂空间广阔,学生身体直接参与的游戏、运动竞赛学习活动中,而且体育运动不能调节身心舒缓学习压力,学生在体验运动的快乐和运动的成功以后,能够增强自信和自尊,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培养,体育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变化情况,通过预测、观察分析手段及时收集学生心理不断变化的信息反馈,以便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侧重于运动技能、运动知识、保健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个性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对学生做出健康的正确指导。

2、对健康教材缺乏深入研究。

新课程从体育扩展到体育与健康,内涵扩大了,增加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教材不是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的简单合并,而是强调将课程的教学与人的培养紧密地联系起来,前提是学好体育基本技能,增强体质,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健康观念、健康意识的培养,积极地保持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能力与态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而我们有些体育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可以代替如营养、医疗、睡眠等条件,简单化地理解为与体育有关的医学知识。缺乏对健康教材深入地研究,对健康教材的文化功能挖掘研究不够,过分依赖和局限体育运动健康教材。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无法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

二、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1、改进教学手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抓好环境创设。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悉心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与信任之情。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关心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每一个学生正当的需求。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考虑,仔细回答。还要善于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感情,如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目光,理解的表情等。教师还要尽可能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自己的体验,能够知道自己的孤独,能够懂得自己的失望,能够理解自己的气愤等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热爱、负责、尊重之情,不仅会赢得学生对教师之爱,也为亲密、充满真诚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体育课堂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进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进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正确引导,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4、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作为体育教师不能把注意力全放在增强学生体质上,还要传授卫生保健知识以及心理保健知识。如果发现学生出现心情抑郁、焦虑、紧张、自卑、恃弱、畏惧等情绪或行为有异时,要及时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不是进行社会生活经验必要的干扰,维护心理的自然、健康。

5、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动中。我们必须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施教,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那些孤独怪僻的学生,我们首先应该调整他们不合群、不善交往的现状,为他们选择足球、篮球及拔河等集体项目。这些群体性的运动项目有利于个体消融到群体之中,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对于那些性情急躁容易激怒的学生,可让他们多下棋、打太极拳、慢跑等;对那些自负好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爱争强好胜的长处,和一些不足之处,选择一些难度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运动,如跳水、体操等项目,也可以找一些实力超过本人的对手打乒乓球,羽毛球,不断提醒他人外有人这个不变的道理。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论文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1、鼓励法。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法。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2、反问法。语言是沟通儿童心灵的工具,因此,家长和孩子谈时要试探、发问、反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出难题法。给孩子出点难题,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困难,并要让其自己解决,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经受失败和挫折,才能产生经验和教训。

4、讲故事法。儿童都爱听故事,家长应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个好故事能使孩子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适,还能鼓舞孩子上进。

5、兴趣引导法。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去发现其兴趣和爱好。

6、反面教育法。家长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清是非,对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长要给予引导,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预防。

7、宽严结合法。对孩子过宽过严都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既需要严教又要宽容,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的爱好,一旦孩子犯了错要批评的严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给予爱护和关心。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论文

一、保持乐观精神,培养健康的心理。

老年人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尽量做到性情豪爽,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尽量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及特长上的优势,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二、重视人际关系和心理交流。

老年人既要注意联系老朋友,又要善交新朋友,要经常和好友聊天谈心,交流思想感情,做到生活上互相关心体贴,思想上沟通交流,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取长补短,汲取生活营养,使自己心情舒畅、生活愉快。

三、善于摆脱烦恼,保持清心寡欲。

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事不必心绪不安,更不要处于郁闷状态,而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对于外界名利之事要善于超脱,对家务事不要操劳过度,让自己保持一份好心情。

四、拓展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

老年人应当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练书法、学绘画、种花草、养禽鸟、读书报、看影视剧等。这样既可舒展心灵,又能珍惜时光、学习新知识,使生活更有意义。

五、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

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能保证心理的健康。老年人平时要多摄取优质蛋白质,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奶类、蛋类、豆制品及莲子、桂圆等。老年人还应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打拳、做操等,强度以感觉舒适为宜。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感

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可见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

《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说得概括一点,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数感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数学家与教学专家对数感已经作了很多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也存在着争议。美国学者grouws认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应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我国,人们长期以来总认为培养数感在中、高年级比较容易实施,如在一题多解中就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

笔者经过几年的低年级教学实践,深深感受到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下面想谈谈对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在数的.认识中,诱发数感。

《标准》中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有数的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从而学习用数来概括、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诱发数感。

能把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表现。因此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儿童展示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如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学具来摆表示这个数,可以用手指表示,可以用数字卡片表示,使物与数一一对应。甚至将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教室门前有几棵树,有几盆花,使学生对10以内的数与身边实物的数量结合起来,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然后认读数字,要求学生用小棒表示出老师说的数,想想还能不能用其他方式表示?通过以上丰富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认识10以内的数,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诱发数感。

[1][2][3]。

文档为doc格式。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论文

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

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有趣。

地理教学中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的正向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同时,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转移时,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新建立心理过程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尝试:

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

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浅谈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宠爱,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承受压力、战胜挫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进入职校后过于自卑,表现为遇到困难就退缩,对自己丧失信心,甚至出现悲观厌世的心理.如不及时进行引导,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很多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而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往往自我意识过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这种情况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曹景阳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职教中心,064400刊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cunkeji年,卷(期):2009“”(5)分类号:g71关键词:

浅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人对如何培养学牛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南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其次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作者:蒋凤英作者单位:辽宁省北票市纺化小学刊名: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英文刊名:chineseandforeigneducationresearch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质论文

作为一名在农村从事教学工作的数学教师,经过近十年的工作实践和经验,笔者亲自感受到作为一名农村娃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习对他们一生成长的重要影响,也向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急需改进教材和教法的紧迫性,笔者在这里只就初中教学学习以及对学生的作用谈些体会。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学海无涯苦作舟”,“题海战术”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是一个沉重打击。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显得尤其关键,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当然就是学习数学最大动力。因此,作为教师应积极配合教材,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增强数学学习的视听效果,还可以采用一些琅琅上口的诗歌算题、游戏题和押韵的口诀作知识归纳等等,适当地开阔学生的思维,适当的减少数学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沉重气氛。

数学学习不仅要求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增强逻辑推理能力,开展创造性思维,开放性思维等等多方面的培养,因此数学学习又是一门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这里对学生的要求也会随之水涨船高,特别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新教材的试用,必将推动学生的各方面提高和发展。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论文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培养,首先阅读时间是必要的。当前学生受家庭条件、学校管理、家长引导等因素影响,阅读水平普遍不高。2018年7月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以四、八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对学生语文、数学、科学学业表现进行了测查。报告显示,学校教学资源配备较为充足,92.4%的小学都有图书馆,但37.2%的四年级学生还没有去过,资源使用率有待提高。而在2011年的“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平均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长约为30分钟,有四成的小学生没有时间读书。

二、阅读兴趣。

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提高阅读能力,应该首先让孩子在阅读中获得乐趣。阅读兴趣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进入小学之后,引导孩子去在阅读中寻找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生物时,讲到蝴蝶、蟋蟀,可以对孩子说,《昆虫记》这本书里有详细的记载;在学习《女娲补天》的课文时,引导他去阅读《中国古代神话》,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当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必然获得成就感,当然也就激发了他去阅读更深处探求的兴趣。

三、阅读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孩子遇到难题,产生心得要形成做笔记的习惯。阅读习惯不能靠短时间养成,需要靠学生自己的多读多积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笔记的好习惯,笔记可以是摘抄好词好句,也可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对书中内容提出疑问,总之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孩子已经做到了“心到”、“眼到”、“口到”。这样的阅读过程是读写和思考相伴的,有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阅读思考思维。久而久之,不管是在以后的阅读中,还是在获取任何信息时,他就能做到提取有需要的信息,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四、独立阅读。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关键在“独立”,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探索、领悟、获取、掌握以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等,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能由别人代替。独立阅读考验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能否整体把握一篇文章,理解作者的意图,体味文章的意境,都在于独立阅读。

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启蒙阶段,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决定了他未来能在阅读路上走多远。还需要注意所有的好习惯来源于坚持,家长和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树立起阅读的榜样,给予完成阅读的奖励,日积月累之中,学生就会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论文

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大多要靠老师的培养,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

1以文导读。教师应热爱生活,热爱阅读。并把自己的这种情感在语文课上传达给学生,营造感人的氛围。在情感的交流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好相关材料,以声情并茂的讲述、动人的故事情节把学生带入奇妙的情感世界。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戛然而止,告诉学生:想知下文,请自读原文。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让学生带着急切的心情。去查找、去阅读,自发地投入到美妙的故事中去。

2以读带读。让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认为是最值得阅读价值的书,建立一个班级图书馆。班级图书馆的建立,不仅为学生增加了课外书籍,更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走出相对狭窄的阅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投入到阅读的大课堂中来。

3谈话诱读。组织学生谈谈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4以观激读。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感觉书的世界的广博与丰富。知道书籍的种类和历史,了解图书馆的结构。了解图书摆放的规律。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让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筛选。

二、结合课堂教学,创新阅读。

语文教学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从字、词、旬到篇章结构的认知研习,一个是透过语言本身探求文本的“话语意义”,实现自我“认识”的建构。阅读是“获取原料,生产思想,完成构建”的过程。教师不但自己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创造性,也要注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强调“自主体验”。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和时间,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中能运用自己的知识,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自我的超越。

2,强调“自由提问”。读而能间,不仅是学生认识的突进,还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读的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阅读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学生一旦读入情境,会全力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阅读活动,去解决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提出自己无法读懂的问题。老师要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闻和空间,让他们有问能提。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要让学生尽情地提,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能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发展。

3强调“视野开阔”。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邀游。如学习《刘胡兰》一文时,扩展阅读《红岩》,使学生对共产党员的了解更全面、更透彻。如学习了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再让学生阅读《格林童话》,可以使学生走进童话世界,和大作家进行心灵的对话,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课外延伸,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和思想的美餐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阅读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量”的积累活动;不只是“汲取”。更为重要的是在于思考、创造,在于“生产”和“输出”思想。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浅谈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正向情感论文

一、讲读课上,教师讲读,示范,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低年级阅读的中心任务是掌握字、词、句。如果文《画鸡蛋》申“用心”一词的教学,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运用“上挂下联法”。先让学生找出达芬奇学画鸡蛋前后不同态度的词,有“不耐烦”、“用心”这两个词。强调这两个词,是为了让学生在感知课文后留下总的印象:达芬奇开始学画鸡蛋时的态度很不耐烦,后来却变得用心学画。究竟为什么?这个内容就是我们在读课文中要明白弄懂之处。当教到“用心”画这一段落时,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能说明他“用心”画的词语来。

学生举出“许许多多”、“一张又一张”。这样的答案只能说明学生从数量上有所认识,我就接着启发他们联系前面第二段老师要求达芬奇要训练好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内容,找出体现达芬奇接受老师意见之后用心画的词语。这下,学生很快发现了“形状不同”这个至关要紧的词语。因为鸡蛋形状虽然每个都不一样,但是它们非常相似,差别十分细微,要能看出它们的差异需要很好的眼力。达芬奇之所以后来能画出不同形状的鸡蛋,说明他接受了老师的帮助,努力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才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推敲,学生不但理解了词义,而且掌握了揣摩词语的方法。

二、讲读课上,还可以试探性地进行。

“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读书方法。在进行课文教学中,通过“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再通过“放”让学生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如课文《狐狸和乌鸦》重点部分(狐狸骗取乌鸦嘴里那片肉的经过)教学,我采用摘句法,抓能表现寓意的关键句来挖掘寓意的分法。教学这篇课文,难在如何引导他们认识狐狸对乌鸦所讲的话好听顺耳,但却都不是真心实意,甚至最后一次还说出奉承话。“奉承”该怎么突破?首先,示范性地讲清最后一次狐狸说的话(奉承话有两句)中的第一句内容。让学生说说乌鸦黑乎乎、麻雀羽毛上有花纹的`特点,麻雀与乌鸦外表相比的结果是乌鸦丑,麻雀美;认识狐狸的话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合;理解狐狸这么说的目的就是让乌鸦惊喜到得意志形,张开嘴巴笑后失掉嘴里的肉;明白这类的话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讨好人家,这叫作奉承。然后请学生按照学习第一句奉承话的方法自己去分析理解第二句奉承话,弄懂了“明明鸟鸦嗓子不好,声音‘哇哇’叫难听极了,狐狸却硬要说乌鸦嗓子真好,叫声像歌声一样动听,大家都爱听”的原因,是要吃到乌鸦叼着的肉,就得让它再次得意忘形,张嘴高唱。使嘴里的肉迅速落地。狐狸真是个狡猾的坏东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很好地发挥,既读懂了句子意思,理解内容,明白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是它自己听信奉承话,懂得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不能听奉承话。

爱听奉承话,会受骗上当;不听奉承话,就不会上当。又认识到抓课文重点句理解的学法,有助于领会文章中心,即文章所阐明、告诉人们的道理。

三、自读课上,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自我策动、自我受理”。

自修课,要求学生自己读全篇课文,一般运用联系法,即运用前面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本领(有关字词句的学法、前后文的照应及对比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在书中找答案解决问题等等方法),把课文读懂,读有所得。《看企鹅》课文,是本学用第一次出现的自读课文。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强,接近儿童生活实际,还附有插图。读书时,借助拼音,边读书边观察图画,学生不难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光正看得起劲,为什么突然脸红了?以往都是老师提的问题或课后现成的问题给学生去思考,而这一课他们自己能发现、提出有关书中很重要的问题。围绕问题,从书中找答案,划出与问题有关的词句,并展开讨论。课堂上还安排他们重点细读第三段有关企鹅吃食的情景,让两个同学分别上台摆出小光想象企鹅吃食的情景以及企鹅实际吃食的情景。学生个个兴趣高昂,都想争着上台摆一摆,这样一摆弄,检测出他们自读的理解程度,说明为什么要这么摆的原因,是因为扣紧书上的“抢、拥、一定”和“有秩序”的词语意思。甚至还课外设制一个情景,如果还有一只小企鹅在大家排队吃食时,它才来到,这时你们想它站在哪里呢?为什么?学生自觉说出这只企鹅虽然小,但是也会有秩序地排着队去等吃食,不会挤到前面去的。通过自读课的学习,他们不仅理解了课文,还明白了上自读课,要自己不断反复、努力去读懂文章,可以边读边想边划(重要的字词句)边摆等。只有这样做,自己才会读懂课文或者看懂课外读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看似可怕的自读课的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具备了本年龄阶段所应达到的自学能力,而且现在的课堂也改变了面貌,上课专心听讲的人也渐渐增多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适合他们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的自学方法和能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积极,学有所得,甚至受益终身,教师工作更加艰辛,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引导学生自读上狠下功夫。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论文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口语交际开始,然后进行写话训练,逐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打下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资源,带学生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引领学生自然交际。

小学教材中配有许多图画,这些图画能唤起学生说话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是鼓励学生说话的“药剂”。我充分利用插图,由图导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我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蚂蚁和睡莲的表情、动作。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思维被激活,就能点燃创新的火花,口语交际时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教材中有许多适合小学生表演的素材,我利用这些素材,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指导口语交际的方法,引领学生学会交际。

首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外出问路时,说话要有礼貌,要根据人物的年龄、性别使用恰当的称呼,常用的称呼有:老爷爷、老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等。问路还要以试探的口气,先问人家知不知道,再问怎么走,问话要简洁明了,注意听别人的回答。

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活动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如带学生玩“贴鼻子”“画嘴巴”等游戏,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游戏开始时我们做了什么,过程怎么样,结果怎么样,你觉得哪部分最有趣,为什么有趣,观众的反应怎样。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抓住口语交际的契机,引领学生学会写话。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作为补充训练,把学生引上爱听、爱读、爱说、爱写之路,进而导入会听、会读、会说、会写之门。如,我利用《小熊过桥》这个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能想象到小熊去公园玩儿、去奶奶家、去割草等情境,并能合理地分析问题:小鸡年纪小,所以小熊抱它过桥;山羊年纪大,所以小熊扶它过桥。学生善于仿写,教师千万不要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学完课文后应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及所获取的信息,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作文,使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满足感,增强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和勇气。

课外的口语交际资源是很丰富的,及时引导学生把想讲的故事讲出来,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再指导学生把交流的话写下来。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题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引导,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