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优秀16篇)

时间:2023-12-23 09:42:05 作者:MJ笔神

读后感是一种文学评论性质的作文,既可以观照作品本身,也可以探讨与作品相关的文化、社会和人生问题。现在,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读书心得提供一些借鉴和灵感。

教师阅读读后感感悟

读着这本书,不由得回联想起很多很多的事情,有趣的童年,有趣的故事,身边的人和事.

小时侯也不知道从哪看到的一个故事,至今还刻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一只小手帕引起的故事,同样是两个孩子,可她们有差不一样的命运,一个是穷人的女儿,一个是富人的女儿,她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次穷人的女孩看上了富人女孩的小手帕,多么漂亮的小手帕啊,她非常的喜欢,于是她就偷偷的拿走了,后来的日子,她非常的后悔,这是多么不道德的事啊,她在也不敢去找那个女孩子玩了,这件事给她留下很深的阴影,她又没有胆量说出来,于是她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她一直都在懊悔和愧疚中成长,孤独的生活着.可富人的小女孩呢,她可能都不知道这件事情,依然十分快乐的成长,当然她也得到了她本该拥有的一切.

旺达佩特罗斯基,她是一个特别的女孩,她用了独特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一百条裙子的确很特别,很吃惊的数字,谁会有那么多裙子呢?旺达有,旺达多么希望自己也能象佩琪一样,穿上漂亮的裙子,得到大家的爱护,她把她的渴望和向往画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象.在她落寞的时候,她没有抱怨,她用自己的智慧和特有的方式,跟人们留下了一百条裙子.这好比一面镜子,一下把她照亮了起来.

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人生有太多的不一样,不管怎样的不一样,人们都不喜欢邋遢的人,懒惰的人最终会被遗弃.

不一样的环境也会筑成不一样的人生,好比我的孩子,来到了城市,很好的礼貌用语,她们还不太习惯!她们拘素,不够大方,这都是受我们的影响,农村人说话不讲究方式,富有艺术感的话更讲不出来,我也一样渴望我的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不要重复我们的人生.

女儿经常跟我说: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自从女儿学会来感恩的心这首歌,经常重复着这句话。

不管妈妈做的饭好不好吃,我都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吃这顿饭,那它一定是最美味的,妈妈给我洗服的时候,我要用感恩的心谢谢妈妈,妈妈辛苦了.那您一定是最幸福的。

就象有些事,我们虽然做的不够好,但我们努力去做了,我们的心情得到了释放,我们也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表现的机会.感谢老师为孩子们付出这么多的心血,又为我们筑成了一次次成长的机会,那么,您一定是最棒的老师。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暑期,我认真阅读了刘波的《教师阅读力》,作者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经历了“改进工作”“迷恋教育”“完善自我”三个阶段,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他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

刘老师说如果一个人有了强烈的读书动机,坚持读书便不再是一件难事。他在书中举了《光明日报》曾报道过的华中科技大学57岁的宿管大妈周凤琴坚持每周读一本书的例子,说明阅读理应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一个有专业追求的教师,即使生存在应试教育的夹缝里,也能通过积极阅读进入专业成长的快车道。而对于那些不读书的教师,阅读则更意味着“自我拯救”。有了内在的阅读动机之后,该怎么寻找适切的阅读路径,刘老师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1、订阅优质期刊,进行专业阅读和综合阅读;

3、了解最新图书资讯,第一时间搜罗新书。这些教育类书籍,让刘波老师享受品质阅读之美的同时,也夯实了他的专业知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当阅读成为教师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阅读力也就成为教育生产力。首先,阅读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专业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阅读促使教师拿起笔杆子,自觉走上教育写作之路。记得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倡导的教师“三专”发展模式中,“专业阅读”之后就是“专业写作”。读是积累,写是升华,写是为了更好地沉淀阅读过程中那些高质量的思考;再者,阅读能促使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力。

书中《用阅读克服“本领恐慌”》一文中,引述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的观点,认为理想中的教师,应该“照亮了别人,丰富了自己”,一味地付出,却没有新能量的持续注入,必然会导致自身的“本领恐慌”。

当然,我自己感觉个人读书能力和精力的有限,真的做不到像刘老师一样每天去阅读那么多书,但是如果能尽可能的多读一点,对我们的帮助一定更大。记得曾经一位领导跟我说过“多读书人才能有主见,教学中遇到问题才不会模棱两可,飘忽不定”。

教师阅读地图读后感

平常买书,常买的是自己喜欢并敬佩的人的书,如魏书生、李镇西、薛瑞萍、韩兴娥等的。

铁皮鼓--魏智渊,新教育研究中心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负责人,这个名字在新教育在线上出现的频率是比较多的,《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致新教育专业阅读项目同行者的第一封信》《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致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项目实验者的第二封信》《如何读懂一本书?--致新教育专业阅读项目实验者的第三封信》《从感性阅读走向知性阅读--给专业阅读实验者的第四封信》,这一封封信,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牵着你的手领着你往新教育那方明亮的地方走去,走向教师专业化之路,而其实他和我年龄相仿,他的这种学术上的高度、厚度、广度是我只能仰视的。带着这份敬畏,我翻开了《教师阅读地图》一书--一本具体指导如何读书的书。

在《教师阅读地图》的导读中有这样一席话:一张地图,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开放式全息阅读。《教师阅读地图》(旧版名为《构筑合宜的大脑》)是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实验用书,是专业阅读子项目指导手册。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上编“构筑合宜的大脑--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理念与实践”,集中阐释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的基本理念,致力于清除最近数十年来教师专业阅读方面存在的种种误区;下编“海拔五千--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主要提供了专业阅读书目以及对其中部分书籍的评述,也简略介绍了书目的使用方法。事实上,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最适合自己的书籍,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难题。在浩瀚无垠的书海中,我们需要一部灯塔,它能够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这本书--《教师阅读地图》,就是一座灯塔。

踏上工作岗位后,我和很多老师一样,希望通过读一些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理水平,可是一度非常迷茫,教育类的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让人眼花缭乱,也让人望而却步。快节奏的生活,让人的思想似乎也只能接受一些快餐式的阅读,短小,肤浅,快餐文化,让人看了就忘,没有留下一点点什么。可是,对于教师的我来说是很希望在看过后留下点什么,能在内心积蓄一些力量,为下一次的攀登做准备。当我翻开这些教育专著,我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也试着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看了很多书《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静悄悄的革命》等等,可是时间一长,似乎读书时的出现的一些灵感也消失殆尽。在读书时也想过要做一些读书笔记,曾经宏伟的`许下决心,准备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用来记录读书时的一些感想,可是这个决心终究在我的松散和肤浅的理解下不了了之。

逼着自己看一些书,看一些有关于教育的书。可是自己的脑袋好像不听意志的指挥,有时感觉枯燥,有时感到无法参透其中的一些道理,有时感到似曾相识,有时却感到文字总在眼前徘回,没法进入到记忆库中去,文字感觉上去拗口难记,要酌字酌句的反复读才能体会其中的意思。

《教师的阅读地图》确实是一本好书,指导教师如何进行阅读,适应和改善这个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让人可以带着枷锁跳舞。书中给出了略读、精读的一些书目,给出了一些阅读的技巧,细细品味这本书,不光发现的是阅读的一些技巧,还有一些教师阅读的经典书籍的核心思想。阅读地图,为教师在短时间内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以及有效的阅读创造了好的条件。让大家有了吃快餐的经济快捷,也也有了体验细细品位茶点的高雅内涵。

细细品一本书,让书的余味在心中留得多一点,久一点,渗透到血液中去,生命中去,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教师阅读读后感感悟

《朝花夕拾》这部书(全部文章)回忆了鲁迅小时候在故乡的生活片断和成人之后所经历的一些人、事,使我感触很深:旧社会竟然如此黑暗,最起码比我以为的坏得多。之所以鲁迅“无常”爽立而公正的形象受到公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有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钱财、草营人命。有的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然而,魯迅在批判的同时,也歌颂了品格高尚的人: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性格,善良、朴实、迷信而又唠叨的长妈妈,正直又倔强的范爱农等等。但这些人终究还是少数,要想振兴中华,必须有一大群这样志同道合的人才行。

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的时候,正是感受到医冶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的道理,才弃医从文,从而帮助了一大批那个时期的进步青年,并为人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之作的。这些作品净化了人们的思想,造就了一大群像范爱农一样的人才,才有了新社会。现在的新社会就是拥有了许许多多的精神,有的是从那些旧思想中把坏的清除,把好的留下,比如将尊老爱幼的精神,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都继承和发扬了下来。而扭曲、摧残人类的封建旧伦理、旧道德、旧制度也早已变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则是科学、健康、文明的新伦理、新道德、新制度,全国上下一片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人们安居乐业,每一个人都做着自己该干的事情。而开创了这种文明、健康、向上的国民精神的人就是鲁迅。

人为什么高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就是因为人类拥有了崇高的精神,如果没有精神,人类将会渐渐地颓废、落后下去.“人心齐,泰山移”,许多人各忙各的,谁也不管谁,就像是一盘散沙,起不了任何作用,然而有了正确的思想,就像是一个沙袋,可以挡住洪水。“中国就像是一头睡狮,它的惊醒必然惊动整个世界。”拿破仑这话说得一点也没错。但中国的确是一头雄狮,而不是睡狮,现在它惊醒了,并飞速发展着!

教师阅读读后感感悟

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向西,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共产党。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带领共产党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才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的领土。一个是为了取经造福百姓,一个是为了国泰民安,两者都是为了人民。

现如今的我们早已无法辨别那段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是真是假,但唐僧师徒四人那种与妖怪斗智斗勇,不惧怕邪恶势力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西游记中为我们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本领高超的孙悟空,胆小如鼠的唐僧,贪财好色但不缺乏善良的猪八戒,沉默寡言的沙僧。这四个人性格各不相同,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孙悟空一路上降妖除魔,像“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这些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都是发生在孙悟空身上。孙悟空也是我在西游记中最喜欢的角色,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而八戒则不同,他好吃懒惰,常常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虽然如此,但在战斗中从不退缩,可以说得上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

唐僧和沙僧就更不同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慢热型”,他俩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急不慌的。唐僧耳根子特别软,经不住挑唆。沙僧没主见,经常附和孙悟空和唐僧,总说:“大师兄说得对”“师傅说得对”

他们师徒经历的坎坷就像我们人生路上的坎坷。

教师阅读读后感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是我一生的追求。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感觉。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也要享受生活,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悲哀……这样就把教师从高高的"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最好的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普通人才会尽品生活的酸甜苦辣,才会走过风风雨雨,才会爱自己的学生,读了《建议》一书,书中浅显普通的知识河道里给了我以下三个方面的感悟:

教育不是机械的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津津有味的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自己所任教的学科。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习,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习可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只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的`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教师平日里的学习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必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他们也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学困生时,一旦出了点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教育指导。其实一味的处罚和说理未必能触及后进生的心灵,相反,你的赏识赞许往往能让孩子改变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赏识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年的训词换成赞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爱护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阅读力》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及时地与我分享,让我从中获益良多。

这句话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时间的维度看,人的成长是由昨天、今天和明天来衔接的,每个人都无时无刻地在处理着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而阅读应该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成长主线。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与这一任务相对应的公民的道德规范、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的标准等等,都是在昨天形成的。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所做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指导孩子如何面对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记忆昨天。这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承。

昨天积淀下来的育人资源浩如烟海,人们每天还在创造大量新的资源投放到昨天这个巨大的“存储器”之中,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昨天呢?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学校的课本给学生提供了触及昨天、认识昨天很好的线索,但离真正的阅读还有一段距离,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让自己走入大师的精神世界,通过深层次的阅读,和昨天的智者们进行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体悟他们创造的艰辛和成功的欢愉。当然,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触及到昨天所有的信息,要结合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加以阅读。这其中,个人的文化判断力非常重要,而文化判断力正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

今天是联系昨天和明天的桥梁,因为今天继承昨天,同时又孕育着明天。但今天和昨天又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对昨天的认识,往往是以今天为起点的。今天发生的一个事件,会把我们带入到昨天的一系列历史记录中,去体悟以史为鉴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当我们设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今天和昨天的联系时,昨天的知识和经验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其次,昨天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到了今天不一定继续有效。比如说我们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教育经验,都是建立在每个家庭有多个孩子的基础之上的。今天的教育,出现了我国教育历史上从未发生的新情况——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教师、独生子女家长。人们总是对今天的教育抱怨很多,或许与我们总是照搬昨天的经验是有很大关系的。

也就是说,今天的我们,面临着两项重要的任务:一是努力架设今天与昨天联系的桥梁,二是在传承昨天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创造出符合今天实际的新文化。这不是只有那些大家学者才能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今天文化的创造者。对孩子来说,创造很简单,就是解决自己面临的一个个问题,并获得成长的过程。那如何去架设桥梁、如何去创造呢?我们的前人其实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古代强调读四书五经,后人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不断加以注疏、考证和翻译,这就是一种发展和再创造。通过广泛的阅读,就可以了解过去的人们是如何对待他们之前的文化、如何创造自己当下的文化的,这些方法大都可以移植到今天。

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孩子们明天的生活和工作奠基。但是,我们能预知未来、能知道明天会怎样吗?今天的世界上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五年之前是不存在的。相信在10年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今天苹果的iphone手机系列和ipad平板电脑会席卷全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我们基本上预测不出明天的世界发展的趋势,当然也就不知道明天的社会最需要的是什么了。

如果无法预知哪些是未来最需要的,那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何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其次,对孩子要少一些灌输和强迫性的指令,多给孩子一些闲暇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鼓励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呵护学生那份向学的心,那份求知的欲望。大量国内国际教育测量的数据都显示,每年阅读数量超过12本的学生群体,学业成绩明显的好。从功利的角度看,阅读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相信,当孩子自己有了阅读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时,他就拥有了面向明天、面向未来的钥匙。

刘波在书中介绍了两组数据,很值得大家予以关注。一组数据是20xx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所揭示的,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每年为4.39本,电子书阅读量为2.5本。这其中,80%的书籍都是教材和教辅书。教材和教辅之外的书籍连1本都不到。而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在阅读方面我们和国外的差距还不是一点点。另一组数据是关于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教师不读书的现状还是非常普遍的。

阅读不被重视,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有很大关系的。北宋年间宁波著名学者汪洙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诗句,被无数家庭所传诵,也成为每一个家庭激励孩子奋发学习的名言之一。但在绝大多数国人的理解中,汪洙所说的读书指的是应试所必须要读的教科书,除此之外的书籍统统被指称为“课外书”,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读“课外书”是有很多限制的。朱永新先生为此曾进行过批判:仅从“课外书”这个概念,就可见学校往往是最顽固地拒绝“读书”的场所。

阅读不被重视,与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有很大的关系。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和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拉大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人们的心态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整个社会群体的急躁情绪在蔓延。大家都希望在这场此起彼伏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竞争中胜出。人们没有办法去想很长远的事情,急需要孩子一次次好的考试成绩来缓释自己的焦虑。在这样的环境下,要让大家形成阅读的习惯确实非常困难。

阅读不被重视,还与国家层面对阅读的.关注度有关。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了高素质人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让人们再次走上应试的道路,获得了谋生所需要的文凭,但并没有引导整个社会养成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习惯。最近听到了好消息,说我国已经启动对全民阅读立法的研究,希望这样的法律能够尽早颁布,成为推动阅读的利器。

很多人将没有时间阅读归结为工作繁忙,这其实是一种托词。刘波在书中对此有较为详尽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有阅读的愿望的人,一定是会找到阅读的时间的。在协调工作、生活和阅读之间的关系中,还可以提升自身管理时间的能力和水平,一举多得。华应龙则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阅读和工作繁忙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不读书,所以工作很忙碌。”这句话值得大家反复咀嚼。

一座藏书数万册的图书馆,现在可以装在几公斤重的便携阅读器或者电脑之中,伴随着自己周游世界。一本畅销的杂志,不需要焦急地等待邮递员的传送,只要在网络上订阅好,可以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你。而利用手机读书、读报、看电影、边写边发文章,现在正随时随地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场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让阅读变的越来越便捷。

生长在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很自然地就能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这些工具,他们可享受的教育资源不比家长和教师少。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书籍出版的数量和速度也增加了很多,全世界一天出版的书籍,让一个人一辈子努力去阅读都读不完。这对今天推广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阅读难,与很多人将阅读和工作、生活当成两件事情来做是有关系的。阅读变成了工作、生活之外的额外任务,压力自然就会很大。

在教学过程中,最新鲜的教育资源一定是来自生活、与我们身边的事物相联系的。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素材,而能否捕捉到这些素材,就取决于阅读。

通常情况下,自己关心的某一热点话题,网络、报纸和杂志都会进行报道,但各自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网络时效性强,报纸的报道具有权威性,而杂志会在深度上做文章。网络阅读,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与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有无关联;若可作为教育资源,则需要通过报纸的进一步阅读,准确了解事情的经过,保证教学内容在科学性上不出问题;而像各类周刊杂志随后给出的深度报道,可以让我们从联系的、多视角的维度综合分析,将这一教学素材的教育价值进一步放大。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些有趣的话题会被引发,或许就会因此而延伸出对相关专业书籍的阅读和探究呢。

当网络资源、平面媒体资源与专业书籍资源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分融合的时候,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就很容易被认同,并逐渐喜欢上阅读,进而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刘波在本书的第二章,介绍了自己从专业阅读到开放阅读、从读者到作者、从自我感悟到设坛论道的成长经历,这其中,最值得大家学习的就是他将自己的工作与阅读充分结合、将网络阅读和纸质媒体阅读充分结合的特色,阅读真正成为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次,要让阅读成为同伴互助的纽带。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如果说教师个人的阅读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的话,教师群体之间围绕某些话题所开展的共同阅读活动,则是同伴互助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教研活动走向深入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合作和互动。顾泠沅先生非常形象地指出,教学研究中的同伴互助,最容易出现“萝卜烩萝卜,烩来烩去还是萝卜”的尴尬局面,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教师之间的对话常常处于问题的表层,无法深入到问题的实质。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有专业引领。如果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来直接引领,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不太现实。专家太少,需要去做的事情太多,不可能每天跟着我们去实践。但有一点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专家出版的书籍或发表的文章,可以让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直指问题的内核。网络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让我们从专家的博客、微博等交流平台中或许更多的资源,甚至和专家直接对话。

刘波在建设学校教师的读书沙龙,推动大家爱上阅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成效显著。他所介绍的以点带面的阅读策略、从共性到个性阅读引导、从一所学校到一组学校面上推广、从学术外援到自我写作的内生动力……这些推动阅读的机制,本身就很具有面上推广的价值。关键是学校里要多几个这样的热心推广阅读的人。

第三,要用阅读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资源。要善于利用搜索引擎或者期刊网的独特功能,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各种搜索引擎都有一些特别订制的栏目,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将一段时间内你所关心的关键词的相关事件和动态变化梳理出来,推送给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可以让你避免在浩瀚的信息之海中漫游,即刻锁定目标。

在享受数字阅读便捷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克服数字化时代给人们读书带来的两大挑战:即碎片化和浅阅读。在数字化时代,一切变得不再是系统,而是碎片;为了迎合生活的快节奏,各种类型的浅阅读充斥屏幕。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难题最需要的却是系统性的思维和独立而深入的思考。

碎片化的信息就像一盘散沙,只有通过某种粘合剂,才会使其成为一件工艺品。这种粘合剂,就是信息之间的联系与结构化,这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领悟出来的。系统思考从何处来?从书本上来占绝大多数。在数字化的时代,更要注重纸质书本的阅读,以保重深入思考的习惯不被丢失。

这不仅仅是他自己阅读和推动阅读的经验总结,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促进个人成长、阅读营造书香校园的案例,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阅读的价值和力量。

这本书来的正是时候。

教师阅读读后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十三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学生,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近四年中,我因此收到学生来信近60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2来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 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如何做人 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今年我又细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体会特别深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 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 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 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人。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学霸,有句话说得好,天生我才必有用。其实,只要方法正确,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学霸!

男孩女孩不光是性别的差异,其实在思维,行为,心理,脑部发育等方面和女孩都有着差异,同龄的女孩会显得比男孩成熟很多,懂事很多,并且学习能力也较强。那男孩,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方法,给以他们正确的指导,让他们爱上学习,并且取得自己应得的成就。

《男孩的学习力》,这本书,是日本富永老师著作,他是日本升学辅导机构vamos的创始人,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成果,总结了103种方法,让男孩在他的方法指导下,取得非凡成绩。

全书,总共分了7个章节,从7个激发男孩动力的特征入手,逐一开始分析和讲解,到最后男孩的成绩可以如飞猛进,从多次的失败中得到成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环境,父母和学校老师等都会对他习惯的养成,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男孩是个要强的个体,比较不喜欢承认自己的失败,有着很强的自尊心。他可以因为失败而沮丧,但是很快就会忘记,又满盘的热血,心血来潮时候即使多次失败,也打击不了他,体力精力充分的重复。对于错误,我们不去阻止,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最好让他自己有所意识,而不是很容易的得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男孩可以让他设立一个更高的目标,让他朝着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发展,反而让他更容易成功成长。学习需要努力,但是不是错误的努力,努力的方向是要正确的。这样可以事半功倍,提前达到预期效果。学习有时候是枯燥的,但是有方法可以让男孩爱上学习,快速提升自己的成绩,发挥出男孩应有的优势。富永老师的这套学习法,不仅可以提高男孩的学习力,还调动了男孩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他们全方位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宝,拥有无限的可能,未来,科技会飞速发展,社会会变成怎样,我们目前无人知晓,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们身上。相信他们,让他们开心的去迎接属于他们的未来。而现在,我们可以享受好好培养他们的过程,未来,他们肯定会超过我们,打造出不一样的天地。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书是媒介。我喜欢读书,有不少书评刊登在《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上,引起了爱读书的刘波老师的注意。他的著作《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出版后,特意邮寄了一本给我,由此开始了非常愉快的交流。我读的一些书籍,他会加以关注;他喜欢的书籍,我也会倍加留意。但总体上看,是他影响我的时候多,新的书讯、有关阅读的新话题等,他都会及时地与我分享,让我从中获益良多。

这句话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时间的维度看,人的成长是由昨天、今天和明天来衔接的,每个人都无时无刻地在处理着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而阅读应该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成长主线。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与这一任务相对应的公民的道德规范、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的标准等等,都是在昨天形成的。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所做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指导孩子如何面对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记忆昨天。这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承。

昨天积淀下来的育人资源浩如烟海,人们每天还在创造大量新的资源投放到昨天这个巨大的“存储器”之中,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昨天呢?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学校的课本给学生提供了触及昨天、认识昨天很好的线索,但离真正的阅读还有一段距离,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让自己走入大师的精神世界,通过深层次的阅读,和昨天的智者们进行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体悟他们创造的艰辛和成功的欢愉。当然,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触及到昨天所有的信息,要结合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加以阅读。这其中,个人的文化判断力非常重要,而文化判断力正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

今天是联系昨天和明天的桥梁,因为今天继承昨天,同时又孕育着明天。但今天和昨天又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对昨天的认识,往往是以今天为起点的。今天发生的一个事件,会把我们带入到昨天的一系列历史记录中,去体悟以史为鉴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当我们设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今天和昨天的联系时,昨天的知识和经验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其次,昨天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到了今天不一定继续有效。比如说我们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教育经验,都是建立在每个家庭有多个孩子的基础之上的。今天的教育,出现了我国教育历史上从未发生的新情况——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教师、独生子女家长。人们总是对今天的教育抱怨很多,或许与我们总是照搬昨天的经验是有很大关系的。

也就是说,今天的我们,面临着两项重要的任务:一是努力架设今天与昨天联系的桥梁,二是在传承昨天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创造出符合今天实际的新文化。这不是只有那些大家学者才能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今天文化的创造者。对孩子来说,创造很简单,就是解决自己面临的一个个问题,并获得成长的过程。那如何去架设桥梁、如何去创造呢?我们的前人其实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古代强调读四书五经,后人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不断加以注疏、考证和翻译,这就是一种发展和再创造。通过广泛的阅读,就可以了解过去的人们是如何对待他们之前的文化、如何创造自己当下的文化的,这些方法大都可以移植到今天。

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孩子们明天的生活和工作奠基。但是,我们能预知未来、能知道明天会怎样吗?今天的世界上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五年之前是不存在的。相信在10年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今天苹果的iphone手机系列和ipad平板电脑会席卷全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我们基本上预测不出明天的世界发展的趋势,当然也就不知道明天的社会最需要的是什么了。

如果无法预知哪些是未来最需要的,那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何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其次,对孩子要少一些灌输和强迫性的指令,多给孩子一些闲暇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鼓励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呵护学生那份向学的心,那份求知的欲望。大量国内国际教育测量的数据都显示,每年阅读数量超过12本的学生群体,学业成绩明显的好。从功利的角度看,阅读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相信,当孩子自己有了阅读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时,他就拥有了面向明天、面向未来的钥匙。

刘波在书中介绍了两组数据,很值得大家予以关注。一组数据是20xx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所揭示的,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每年为4.39本,电子书阅读量为2.5本。这其中,80%的书籍都是教材和教辅书。教材和教辅之外的书籍连1本都不到。而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在阅读方面我们和国外的差距还不是一点点。另一组数据是关于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教师不读书的现状还是非常普遍的。

阅读不被重视,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有很大关系的。北宋年间宁波著名学者汪洙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诗句,被无数家庭所传诵,也成为每一个家庭激励孩子奋发学习的名言之一。但在绝大多数国人的理解中,汪洙所说的读书指的是应试所必须要读的教科书,除此之外的书籍统统被指称为“课外书”,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读“课外书”是有很多限制的。朱永新先生为此曾进行过批判:仅从“课外书”这个概念,就可见学校往往是最顽固地拒绝“读书”的场所。

阅读不被重视,与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有很大的关系。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和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拉大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人们的心态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整个社会群体的急躁情绪在蔓延。大家都希望在这场此起彼伏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竞争中胜出。人们没有办法去想很长远的事情,急需要孩子一次次好的考试成绩来缓释自己的焦虑。在这样的环境下,要让大家形成阅读的习惯确实非常困难。

阅读不被重视,还与国家层面对阅读的关注度有关。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了高素质人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让人们再次走上应试的道路,获得了谋生所需要的文凭,但并没有引导整个社会养成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习惯。最近听到了好消息,说我国已经启动对全民阅读立法的研究,希望这样的法律能够尽早颁布,成为推动阅读的利器。

很多人将没有时间阅读归结为工作繁忙,这其实是一种托词。刘波在书中对此有较为详尽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有阅读的愿望的人,一定是会找到阅读的时间的。在协调工作、生活和阅读之间的关系中,还可以提升自身管理时间的能力和水平,一举多得。华应龙则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阅读和工作繁忙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不读书,所以工作很忙碌。”这句话值得大家反复咀嚼。

一座藏书数万册的图书馆,现在可以装在几公斤重的便携阅读器或者电脑之中,伴随着自己周游世界。一本畅销的杂志,不需要焦急地等待邮递员的传送,只要在网络上订阅好,可以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你。而利用手机读书、读报、看电影、边写边发文章,现在正随时随地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场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让阅读变的越来越便捷。

生长在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很自然地就能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这些工具,他们可享受的教育资源不比家长和教师少。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书籍出版的数量和速度也增加了很多,全世界一天出版的书籍,让一个人一辈子努力去阅读都读不完。这对今天推广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阅读难,与很多人将阅读和工作、生活当成两件事情来做是有关系的。阅读变成了工作、生活之外的额外任务,压力自然就会很大。

在教学过程中,最新鲜的教育资源一定是来自生活、与我们身边的事物相联系的。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素材,而能否捕捉到这些素材,就取决于阅读。

通常情况下,自己关心的某一热点话题,网络、报纸和杂志都会进行报道,但各自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网络时效性强,报纸的报道具有权威性,而杂志会在深度上做文章。网络阅读,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与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有无关联;若可作为教育资源,则需要通过报纸的进一步阅读,准确了解事情的经过,保证教学内容在科学性上不出问题;而像各类周刊杂志随后给出的深度报道,可以让我们从联系的、多视角的维度综合分析,将这一教学素材的教育价值进一步放大。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些有趣的话题会被引发,或许就会因此而延伸出对相关专业书籍的阅读和探究呢。

当网络资源、平面媒体资源与专业书籍资源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分融合的时候,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就很容易被认同,并逐渐喜欢上阅读,进而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刘波在本书的第二章,介绍了自己从专业阅读到开放阅读、从读者到作者、从自我感悟到设坛论道的成长经历,这其中,最值得大家学习的就是他将自己的工作与阅读充分结合、将网络阅读和纸质媒体阅读充分结合的特色,阅读真正成为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如果说教师个人的阅读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的话,教师群体之间围绕某些话题所开展的共同阅读活动,则是同伴互助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教研活动走向深入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伴互助是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合作和互动。顾泠沅先生非常形象地指出,教学研究中的同伴互助,最容易出现“萝卜烩萝卜,烩来烩去还是萝卜”的尴尬局面,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教师之间的对话常常处于问题的表层,无法深入到问题的实质。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有专业引领。如果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来直接引领,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不太现实。专家太少,需要去做的事情太多,不可能每天跟着我们去实践。但有一点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专家出版的书籍或发表的文章,可以让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直指问题的内核。网络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让我们从专家的博客、微博等交流平台中或许更多的资源,甚至和专家直接对话。

刘波在建设学校教师的读书沙龙,推动大家爱上阅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成效显著。他所介绍的以点带面的阅读策略、从共性到个性阅读引导、从一所学校到一组学校面上推广、从学术外援到自我写作的内生动力……这些推动阅读的机制,本身就很具有面上推广的价值。关键是学校里要多几个这样的热心推广阅读的人。

数字化时代,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资源。要善于利用搜索引擎或者期刊网的独特功能,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各种搜索引擎都有一些特别订制的栏目,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将一段时间内你所关心的关键词的相关事件和动态变化梳理出来,推送给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可以让你避免在浩瀚的信息之海中漫游,即刻锁定目标。

在享受数字阅读便捷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克服数字化时代给人们读书带来的两大挑战:即碎片化和浅阅读。在数字化时代,一切变得不再是系统,而是碎片;为了迎合生活的快节奏,各种类型的浅阅读充斥屏幕。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难题最需要的却是系统性的思维和独立而深入的思考。

碎片化的信息就像一盘散沙,只有通过某种粘合剂,才会使其成为一件工艺品。这种粘合剂,就是信息之间的联系与结构化,这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领悟出来的。系统思考从何处来?从书本上来占绝大多数。在数字化的时代,更要注重纸质书本的阅读,以保重深入思考的习惯不被丢失。

这不仅仅是他自己阅读和推动阅读的经验总结,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促进个人成长、阅读营造书香校园的案例,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阅读的'价值和力量。

这本书来的正是时候。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在假期阅读了了《教师阅读力》这本书后。我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从中受益颇多。

此书讲述了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德树人”,而这一任务相对应的“公民道德规范”、“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标准”等都是昨天形成的。我们所做的工作是面对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记忆昨天,这实际是文化的传承,阅读如此重要。而阅读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被重视,当我们还在为阅读现状焦虑时,一场阅读革命正悄悄地进行着,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对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中提到教育素养应终生修炼,当认真阅读后,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也伴随着汗颜的感觉。的确作为老师,是急需提升自身素养的,这包括学科素养、研究学生素养、语言素养。学科素养,就是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可能只熟悉本学科初中的教材,没有系统的研究教材。但在学科素养方面,我们仍需补很多的课。在研究学生素养这一方面,我自认为在教学中最大的欠缺是缺少与学生沟通,虽然我们常说以“生”为本,但却忽略研究学生。我想,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思维,他们对什么有兴趣?他们怎样思考问题?他们怎样进行学习?他们对课本的内容的了解程度是多少?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这里的“已知”,应理解为不仅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其实如果单单只是让教师讲一节课太容易了,认真备课就行,不了解情况,上课的效果就无法达到预期。因此学生可选择听讲,也可以选择不听讲,教师很辛苦,讲来讲去,而学生却做别的事。

所以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注重教师的语言素养。那么何谓教师的语言素养?它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规范地运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观点见解等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一般包括专业语言、态势语言、情感语言几种素养。教师无论教授何种学科,都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语言、丰富的态势语言和情感语言。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要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分量。”一个教师只有形成鲜明的、独特的思想,才能在教育的星空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不仅要形成思考的习惯,而思考更需要一份宁静,它往往在悠闲中孕育,发展,升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说,作为教师,面对忙碌,应该积极营造思考的空间,努力保持闲适的心境。可以是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可以是在万籁寂静的夜晚,哪怕是在短暂的一刻,独自一人泡一杯清茶,远离喧闹,抛开浮躁,任思绪与时间一起自由地尽情地流淌。在教育的点滴中,捕捉什么是智慧;在平淡的细节里,感受什么叫幸福。周群老师在《中国教师报》发表的《感受快乐体会成功》中向老师们道出了骑自行车上班的秘密,原来她利用每天近1个小时的路程,回忆当天的教育教学。久而久之,周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竟在“骑车间”得到提高,教科研竟在“骑车间”结出硕果。骑自行车上班,同事认为过于辛苦和寒酸,殊不知她却享受着思考快乐,收获着成功喜悦。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考成为习惯,不管是寒来暑往,无论是酸甜苦辣,让我们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进程里,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教师阅读力》这本书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所著,朱老师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师关心的重问题和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如“成为教师的理由”“样具备好教师的慧眼”“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奇”“怎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为教师一一解惑。当作为新手教师的我阅读了这本书之后,许多原来萦绕于心的困惑在书中得以解答,感觉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对我谆谆引导,让我拨开迷雾,看清前路。

在书中朱老师提到新教育教师有三宝,分别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这种三专模式来源于国外的三大学派,一是以阅读为基“专业引领”模式,二是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可以来自我培训以实现专业发展。

首先,专业阅读就是站在了大师的肩膀上前进。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智慧对话,是在向伟大的人请教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会将老师当成百科全书来寻求十万个为什么。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老师的知识面不广就无法及时回应孩子,就会丢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主要有两大类: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和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与学习是不可分割的。怎样才是善于思考呢?主要表现在思维有一定的深度、速度、变通性和创造性。做为教师应该主动锻炼自己的思维,如思维导图法。但最主要的是师生共写随笔,即教师通过教育日记、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觉地成长。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能够走得很远。在我们完善自我时,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闪光点。无论是在哪里,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习、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学校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么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翻开朱永新老师的作品《教师阅读力》,前言一篇《我是教师》映入眼帘,仔细品读,觉得文字清新自然,写出了一线老师的心声。瞬间感觉朱老师离我们那么近,那么真实,一下子吸引我,让我无形走进教育专家的精神世界。读完《教师阅读力》,掩卷深思。这本书就是为一线教师而写,文字的焦点离我们很近,令人振奋、感动和沉思。

本书共四辑。第一辑到第三辑是朱老师为一线教师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真诚解答。第四辑饱含对一线教师的希望和寄托。全书以一位新教育见证人的身份,用回信的方式回答老师们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说《教师阅读力》是朱老师对新教育一路历程的回顾和思考,让我们深刻感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含义。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到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挣扎与困惑、执着与智慧,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首先朱永新老师相信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优秀走向卓越。《教师阅读力》以教师对自身的认知程度为出发点,与一线教师探讨如何寻找为人师表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学会思考、阅读、坚守,如何关注窗外世界以及如何抵达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教师对职业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幸福程度也与学生的幸福密切相关。朱老师相信每个教师都会在职业生涯中找到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办法,都会以身为教师为荣,进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说“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相信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的,当我们工作出现倦怠时,把《教师阅读力》这本书作为镜子对照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改进思想和行动。

我觉得我们先要信任和理解自己的职业。因为我们的发展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温度决定了教室的温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怎样一个人,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学生也会变得没有自信和朝气。最后,我们要相信未来之路的美好,一路凯歌一路前行。朱永新老师强调:“坚持才有奇迹。”他强烈建议一线教师要进行阅读和写作。经过阅读和写作洗礼后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离幸福更近。

读完《教师阅读力》,让我生出一种渴望和信心,尽管我的生存状态依然处于最底层,但我相信,我的教育生活将来会随着朱老师的建议趋向幸福和完整。这就是《教师阅读力》的力量!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教师阅读力》是我在悦享读书会读的第三本书,一拿到此书就被书名所吸引,于是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又和书友们详细地共读一遍,每读完一辑我们会集合在二楼小会议室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我们的感受,交流我们的收获,每次都收获满满。

朱老师的新教育是让老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践行新教育以来,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刻印的事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我们只有把握好属于我们的机会,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礼,认真学习并践行新教育,努力培养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习新的.理论知识。在《教师阅读力》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有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教师阅读力》这本书,绝不是读一次就够了,我一定会再读几遍。因为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我会坚持让我的学生们继续沐浴在书海中央,让他们都扬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乐去远航。

教师阅读地图心得体会

中考过后,收到由联校组织下发的《教师阅读地图》。带着好奇心去阅读了这本久闻其名,众人推荐的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书。

经过两次阅读,我不敢说真正意义地理解。虽然读到的只是个别章节,但是可以感受到这是一本有生命的书。因为有生命气息,所以更需要我们去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相信多次的品读后会为我们的教学生涯注入不一样的力量。虽然解读不深,但还是想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心得。

这是一本适合于专业与非专业人士的书。专业人士凭借此书可以找到自己专业阅读的方向,非专业人士通过这本《教师阅读地图》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目。所以这本书的价值也在于此。"地图"二字正很好地诠释了它的价值。

新教育实验概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浪漫——精确——综合"专业发展的有机过程,这是一个无法逃遁的节奏。于我而言,当下的问题就是从"浪漫期"向"精确期"的转变。所以这也是一本在我职业发展中,最适合我,最能帮助我解决阅读困惑的好书。相信也能帮助好多教师解决专业发展旅途中的困惑。

除此之外,对于这本书我认为它是一本永远处于打开状态中的全息阅读地图。通过这张地图,你更多找到的是属于你自己的阅读途径。如果推荐给别人好书好比"授人以鱼",那么这本《教师阅读地图》的出现就好比"授人以渔"。

书中处处彰显的是智慧和生命的气息。许多地方很好地点到当下教师专业成长中阅读方面的问题。其中"知性阅读""根本书籍’等的解读也恰到好处地为教师们指点迷津。

带着这份敬畏,我将继续认真研读《教师阅读地图》,此程中,我会找到属于我的那条"专属"途径。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心怀好奇,接近自然,感受生活,是一种独特的心灵体验,是一次全新的情感历程,能让人从纷繁的事务中得到解脱,让人冲破世俗的樊篱,获得心灵的涤荡。好奇心,让人心不致在时光流逝中老去,而是在季节变换的档案中将最初的情感完好保存。

让我们心怀好奇,一齐成长。

你就是等待开发的金矿。一个人的潜能是他本身具有,但自己不明白或者含糊的但确实具有的一种潜力。那开发潜能的第一步就是让他明白喽。怎样明白呢?走出家门,多去尝试,多参加活动,多与人交流交朋友,把朋友作为让自己明白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比如打篮球吧,不去看别人玩,不去关注比赛,不和朋友打,永远不明白自己有没有投三分、抢篮板的弹跳等潜能。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尝试,多尝试,别懒惰。但明白了自己的潜能,从潜能中体味生活,体味成就吧。

精神的开发就是精神集中在集中,身体就是突破极限在极限。

你的进取心很好,十分难得,这会让你不断进步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取得进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你坚持你的这种进取心,不断努力,你必须会成功的,到那时,你就不会单单是超越身边的人了,你会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才的,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

第一、要树立远大志向。

古人讲“非志无以成学”、“志不强者智不达”。所谓立志就是激励自己走向一条进取的、迎难而上的、智慧的人生之路。人有了志向,就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就会克服前进路上的任何困难,他的聪明才智才会发挥出来。正如高尔基所说:“我常常重复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有些同学智商很高,但由于缺乏远大志向,现有的智力都不能得到彻底发挥,更谈不上开发潜能。

第二、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愉快的情绪可使人的智力机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反之,人的智力活动就会受到压抑。可见身心健康是开发潜能的基础。要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能够从饮食、睡眠、锻炼三方面进行调整。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需要涵养自己的性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包括道德品质、意志品质、自信心、职责心等。有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对1850年到1950年间的301位科学家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人不但智力水平高,而且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得十分坚强,有独立性,这些人充满自信心,有百折不挠的坚持精神。可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开发人的学习潜能作用重大。第四、学会学习。

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能够使人更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学习潜能。学会学习包括全脑学习、全身心学习、科学地学习、创新学习等。我们将在以后系统介绍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帮忙同学们更好地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