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好(专业16篇)

时间:2023-11-20 06:22:56 作者:笔砚

小学教案的编写也需要注重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以下小学教案是一些教学成功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教学上的思考和启示。

小学数学教案

学生在幼儿园接触过1-5各数,他们能够熟练地数数,有的甚至能够疏导100多,从表面上看,他们已经很熟悉这些数了,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缺乏对数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这些数,对它们的用处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没有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对生活中离不开数的价值缺乏体验,还没有对这些数产生较强的喜爱之情。

1、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1课时。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举起你们的双手,跟着老师一起做。我说一句你们跟着说一句。(师生一起做变变变的游戏)。

师:刚刚我们变手指是从几根指头变到几根指头的?(随机引出一根指头到五根指头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1-5的认识》板书课题(1-5的认识)。

二、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南瓜/花朵/老奶奶……)。

2、生自主观察,图中有多少个南瓜、多少朵花?并随机指导三、指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

1、师:图中有什么数量是1?

(一个老奶奶/一只小狗/一串玉米。)。

教师:(那我们数量1的东西数完了,接下来应数数量几的呢?)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中可以用数“2”表示的东西。

2、师:它们的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2”表示。2数完了应该数几呢?就请同学们数出图里面可以用数“3”表示的东西。

3、3数好了接下来应该怎么数?

4、请同学们数数,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4”表示的呢?

5、小鸡和向日葵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数“4”表示。接下来我们应该数?

6、:请同学们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5”表示?

(南瓜、玉米的数量是5,可以用数“5”表示)。

四、指导认读。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计数器。上面有几颗珠子?

教师:1颗珠子可以用1表示,我们再加一颗珠子,现在是几颗啊?(相机做练习)。

五、指导书写。

教师:1是从上往下写,稍稍有些倾斜;2像一只小鸭子;3像小耳朵;4要写得直直的,不能有弯曲的地方。

六、练习。

生在方格本上写1~5。

七、布置作业。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两道题完成。

1~5学生们在幼儿园都已经学习过了,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通过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讨。但实践下来发现课堂游戏少,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多开发一些数学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一情景引入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本单元结合学生生活中整理文具和学具的经验,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学会按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接触选择标准给事物分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1。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 体验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 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1.cai故事引入。

两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绍:“我是宝宝,我是贝贝,我俩是好朋友,我们长大了!上小学了!我们很想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谈话: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宝宝和贝贝邀请我们一起到他们家里做客。

cai出示:宝宝和贝贝的书桌。(贝贝的书桌上散放着文具和学具,宝宝的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盒盖打开着。)

提问:你们喜欢谁的书桌?为什么?

cai出示:贝贝的妈妈对贝贝说:“贝贝你上小学了,自己的东西应该学会自己整理。

贝贝皱着眉说:“应该怎样整理呢?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2.学生尝试操作,形成分类方法。

(1)提问:如果你是贝贝,会怎样整理这些东西呢?小朋友们先自己理一理,然后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助贝贝整理的。

(2)学生个人整理,同桌交流。

(3)学生在实物展台下操作汇报怎样整理的,集体评议。

(4)cai演示贝贝的操作,贝贝:“谢谢大家教我的好办法,书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放在学具盒里,一类放在铅笔盒里。这样分一分就整齐了。”

1.购物中的分类。

(1)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你真棒!瞧瞧妈妈在超市买的这些东西,你能帮着分一分,整理一下吗?”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物品。

(2)cai演示:贝贝:“行!都有哪些东西?”同桌学生互相交流贝贝提出的问题。

(3)cai演示:贝贝:“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你知道怎样放合适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操作。

(4)学生汇报。

(5)cai演示贝贝的操作方法,妈妈说:“一袋装吃的,一袋装用的,你们是这样分的吗?”

2.交通工具的分类。

(1) 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真行!奖励你去看一会儿书吧。”

贝贝打开百科全书“交通工具”,出现课本中“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各种交通工具。贝贝:“小朋友,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

同桌学生互说。

(2) 百科全书说:“小朋友,你知道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吗?”

学生独立利用学具卡片分一分,然后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3) 学生操作课件(拖动相关交通工具图标)汇报分类方法。

学生正确分类后,cai演示:各种交通工具分别在天空、陆地、江河里行驶。

cai演示:百科全书:“小朋友,只要你做有心人,仔细观察,在生活中,你能发现很多物体可以按一定标准分类,有的可以分成两类,有的还可以分成三类、四类等。”

1.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动物篇”(“想想做做”第1题,改变部分动物,突出三种生活环境:水中、陆地、天空),贝贝:“大自然中的这些动物可以分类吗?”

(1)小组讨论交流:你认识哪些动物?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里吗?

(2)学生每人用学具卡片操作分类。

(3)学生汇报,cai演示学生分类结果,集体讲评。

小结:小朋友说得有道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动物就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2。 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题)。

(2)学生在展台下操作汇报,集体评议。

总结: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不仅帮助贝贝学会了分一分整理学习用品的方法,还想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植物、动物进行分类。你们真聪明!

1. 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教材。

“分一分”是学生进入小学生活初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前,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约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家里或幼儿园有过分类整理玩具、物品的经验,但有主动分类整理习惯的不到四分之一;约四分之三的学生有超市购物经历;对常见各类动物生活习性有初步认识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二。

根据此项调查,教师从学生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改变教材例题中直接提出问题(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现零乱、整齐的两种场景对比,让学生感受分类整理的必要性,同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埋下伏笔。其次,将“想想做做”第1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直接给出一种分类标准的习题,调整到第三层次“可以按不同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中教学。

全课设计注意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故事情境,以贝贝和妈妈、拟人化的百科全书间对话为线索,将教学内容串联成一个帮助别人找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了解自然界动物、植物分类方法的整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的价值。教学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既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更注重引导学生用好方法,形成好习惯。

2.把学生个体间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由于学前教育、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学生间个体差异明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力图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五次独立思考、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第一次活动,唤起学生生活中曾有的分类整理的经验,个体操作,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获得自我肯定;第二次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联系过去的购物经验进行操作,达成分类的共识,形成方法;后三次活动,重在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向组内成员介绍自己认识的交通工具、各种动物、植物,然后独立操作分类,再与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方法。

集体评议时,教师给学生时间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在互相争辩中明理,交流讨论中创新。宽容、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成功的欣喜。

小学数学教案

知识目标:

1.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相关决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并根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地预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已学过一些统计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个全班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并作出决策。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从扇形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教学媒体:

教师可以再准备课本以外的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我们班想在十一国庆节过后举行一次秋季运动会,大会开赛在即,班里要统计一下同学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会想到做一个调查,就产生了统计的必要,然后再思考具体的统计方法(具体的问一问每一个人的喜好,具体的数一数喜欢每一种水果的人数)。然后,学生自然会对统计的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最后作出决定,进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从学习统计的那一刻起,学生们就逐渐的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需要统计才能解决的问题。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收集数据,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作出合理的决策。

人们经常利用统计图形象的表示收集到的数据,你能从以下图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吗?

2.提出问题

出示下图,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哪种活动最受欢迎?

(2)哪两类活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受欢迎的两类活动是什么?它们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4)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1)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3.分析问题:让同桌交流,还要让学生观察还有没有其它的信息。(数据的来源)

说明:(1)和(2)可以从扇形或图中所标百分比的大小得出。

(6)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根据调查数据,应组织观看乒乓球比赛。

4.引出概念:

提问:请你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叫扇形统计图好吗?

(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即可,不要求学生背诵。)

强调:(1)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

(2)圆代表总体,各个扇形分别表示总体中不同的部分

(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5.应用反思:观察右图,并回答问题

(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总体,即100%,而非具体的数量)

6.拓展练习从下列的两个统计图中,你能看出哪一个学校的女生人数多吗??

甲校乙校

(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表明的是部分再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一般不能直接从图中得到具体的数量)

更多练习

7.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应掌握什么或有什么体会?

小学数学教案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二年数学上:《第六单元-9的乘法口诀》设计。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口算卡片、此行黑板、图片。

复习出示口算卡片

生:开火车口算

1、观察情境图

看84页的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有几条船参加比赛?

(2)每条船上有几人?

(3)2条船上有几人?

(4)一共有多少人?

2、师:(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

(2)板书反馈结果

生: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

(1)用乘法简便。

(2)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

(3)反馈交流、并展示。

3、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

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

4、口诀记忆

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

出示83页3题

生:独立圈出9的倍数,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

1、教师口述:五九( )

指名填、抢答。

2、练习十九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1、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几个几是多少,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提高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3、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 ?体验它的含义。

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小学数学教案《二年数学上:《第六单元-9的乘法口诀》设计》。

看图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1)( )

(2)( )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1、根据2题小组摆一摆,讨论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2、用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巩固对几个几的理解。

(1)做一做9、题,订正时重点说说式子的含义。

(2)同桌讨论8题的做法。

师:引导学生观察10棵树几个空?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看11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大家学会了几种应用题。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题有关于这一节我们学习的数学问题。

第三课时

1、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小组准备全部乘法口诀卡片

生: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师:引导学生回答

提问:(1)学过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小组为单位用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2、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师:出示乘法口诀表

师:1、引导学生观察这张乘法口表。(横看、竖看、斜看)

生:小组讨论整理,全班交流。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 )=( )

这一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3.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课件

生:应该知道小明的房间有多大?

生:从屏幕上看小明的房间是长方形的,那小明应该量一量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师屏幕显示:小明的新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算他的房间有多大吗?

生:34=12(平方米)(师板书)

师:买多少地砖?怎样铺呢?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明一起来讨论铺地砖的问题。(板书课题)

(一)提出问题

师:小明一家来到装饰城,小明逛了一圈,看到了很多漂亮的地砖,小明经过认真的挑选,再三权衡,最后剩下两种地砖(课件出示两种地砖)

师:现在小明无法取舍,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拿拿主意吗?

生讨论后汇报出:先分别算算用两种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选择便宜的一种。

(二)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明选便宜的地砖铺卧室

生分组讨论

1.所需40厘米4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2.所需30厘米3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3.比较选哪种便宜

生汇报交流

方法一

43=12(平方米)=120000(平方厘米)

4040=1600(平方厘米)

1200001600=75(块)

875=600(元)

方法二

4040=1600(平方厘米)=0.16(平方米)

10.16=6.25块

43=12(平方米)

6.2512=75(块)

875=600(元)

方法三

解:设至少需要边长为40厘米的地砖x块。

4040x=4310000

x=75

875=600(元)

(用同样的方法求出至少需要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的数量以及钱数)

问题三:用哪一种地砖铺地面便宜些?便宜多少元?

生会很快答出用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便宜,便宜了70元。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生汇报后,课件验证)

(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再汇报)

师:孩子们,这节课,你们积极动脑,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老师还相信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一定会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小学数学教案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小学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数据收集整理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小学数学教案

练习二 px。

巩固6、7、8、9的加减法。

算式卡、小圆片。

一课时。

一、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0页~第21页的内容。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多媒体,挂图。

正方形纸。

1、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词语,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是哪四个词语?

生:东、南、西、北。

2、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来辨认方向呢?

生1:可以看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东方。

生2:可以看北斗星所在的方向就是北方。

生3:可以利用指南针,指针指向的方向就是南方。

3、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那你们知道怎样在图纸上标识方向吗?

生:可以在旁边画一个箭头,如果指向上而且写上北字,就表示的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现在我面朝北方,我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南方)我的左边是什么方向?(西方)右边是什么方向?(东方)。

谁能来象我这样说一说你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生描述)。

5、那么你知道位于你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有谁吗?请你们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生活动)。

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生描述)。

生: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辨认这几个方向。(板书:辨认方向)。

2、(出示书p20挂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看到有图书馆、体育馆、动物园、医院、学校、邮局、少年宫、商店、电影院这几个建筑物。

生2:我看到了一个指向北方的图标,表示这幅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

学生口答后在书上填写认一认(1),并同桌互换,批改。

4、图中还有4个建筑物,它们对于学校所在的位置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

生1: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

生2:在两个方向的中间的位置上。

生3:分别在学校的左上角、左下角、右上角、右下角的位置上。

生4:图书馆在学校的西北角,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角,少年宫在学校的西南角,电影院在学校的东南角。

5、你们认为哪种描述的比较准确?

生1:第三种和第四种。

生2:第三种说法有点模糊,还是第四种说法比较准确。

6、现在谁再来描述一下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先指名生说,再同桌互说,同时师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8个方向词,下面我们就。

一起来制作一个方向板。

请拿出这张正方形纸,象我这样折一折,并在折痕上标出8个箭头(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操作方法,生仿效)。

根据我们作图的习惯,上方一般确定为什么方向?(生:北方)请你标出北方。

剩下还有7个方向,你们能自己完成吗?

(学生尝试制作方向板,师巡视并给予有困难的学生相应的指导。)。

2、谁来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汇报展示)。

你认为他制作的方向板怎么样?(学生评价,完善)。

3、你们已经会自己制作方向板了,那么你们会根据我们教室的实际方向,把你的方向板按。

照正确的方向摆放在你的课桌上吗?(生尝试摆)。

同桌互相看一看,你们摆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小声地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摆。(生互评摆放的方位对不对)。

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生汇报)。

听清老师的要求:以我们中间的这位同学为参照物,想一想教室的四面墙分别在他的什么方向,四个墙角的位置分别在他的什么方向,再把你所拿的那张方向卡片贴在相应的地方。

(组织学生活动,并把卡片贴在相应的墙壁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5、同学们已经在我们的教室里制作了一个大的方向板,谁能来说一说在教室里的这8个方向上分别有些什么物体。

(生依次描述)。

6、你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上分别有哪位同学吗?(能)。

下面就请同桌两人先相互说一说。(生同桌互动后,再指名说一说。)。

生:方向板摆放的位置应和生活中的方向相同。

(生:象一只雄鸡)。

你在这幅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1:首都北京。

生2:我们新疆。

生3:还有指向北方的图标。

2、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了我国的首都北京和我们所在的新。

小学数学教案

课后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示和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考虑、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身缺陷,扬长避短,不时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课后反思的几点做法。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学设计时,要预测同学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同学不容易理解,根据同学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身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战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公开课教案。

在设计新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自身所教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战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同学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公开课教案时,为加深同学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同学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同学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同学在操作实验中自身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缺乏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时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和时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战略,只有这样,才干更好地掌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同学为中心,培养同学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时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同学的发展需要。

在同学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和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同学克服思维障碍,当同学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和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置发生的意外,使同学和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同学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同学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同学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假如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和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同学克服思维障碍。

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同学表示、教学的胜利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胜利和缺乏之处,研究发生缺乏的原因,考虑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胜利之处

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和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发生的灵感,与同学发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公开课教案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置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同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 反思同学的反馈

同学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同学为中心进行的,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同学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和同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弥补,特别是在课堂上同学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课后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时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身生长与进步,使自身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小学数学教案

1、让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受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一定还会发生,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说说生活里的事情。

2、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猜测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情感。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里的事情。

让学生通过猜测,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在猜测中寻找获胜的策略。

硬币、一个盒子、3个黄球、3个白球。

活动教学法。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在黑板上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教具和幻灯片,以引起。

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

2、承上启下:以游戏引自对可能性的问题的学习。

二、抛硬币。

1、出示幻灯片,边作游戏边展示幻灯片。

2、拿起一枚硬币,向空中抛去,然后用手平夹住,要。

求学生猜,落下后哪面朝上。

3、展开手掌开出是下面朝上(下)。

4、请一个学生上讲台来抛硬币,让全班同学猜落下后。

哪面朝上。开出结果。

5、要求学生2人一组在座位上做抛硬币的游戏。

6、总结:正面、反面都有可能。

三、猜一猜。

1、把盒子放在讲台上,放进3个黄球和3个白球,把。

手放进盒子里摸,并问学生:老师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2、接着引导提问:有可能摸到黑球吗?

3、出示“连一连”,让学生判断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

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4、练习“转一转,比一比”:教师和学生都拿出转盘,并问:每转一次指针指向什么数?

5、要求学生在猜测中寻找获胜的策略。

6、要求学生交流完成“小调查”。

四、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大量的实验的基础上体会到: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从而使学生明白简单事件都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板书设计:

抛硬币。

一、硬币抛起落下后哪面朝上?

二、摸出的球是什么颜色?

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p73--7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收集资料,感知四五位数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写在卡纸上,并贴在黑板上。

昨天同学们都收集了电脑的价格,现在请同学将它们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来看看你的成果。

二.分类

师:黑板上有这么多数,请你先轻轻的试着读一读,然后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给这些数分分类。

生:这两类数一类中有零,另一类没有零。

三.读法

1.没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你觉得哪一类数读起来比较容易?谁能来读一读?

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出示板书: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2.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这些有零的数你会读那一个?你能找出和他同一类的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

师:每个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

师将黑板上的数移位。

师: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板书出示: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你还会读哪一个数?(末尾有0的数)找出末尾有0的数,

师:读这些数,又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出示: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现在请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方。

四.写法

师:刚才还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价格还没有展示出来,现在我就请这些同学来报一报,看你们能不能记下来。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

出示板书:几万就万位上写几,几千就千位上写几,几百就百位上写几……

师:谁还能来报一报。(有0的数)

学生试写。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出示板书: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五.练习与巩固

1、p75“做一做”1、2

2、p76“做一做”1、2

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初步同学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以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3)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培养同学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明、能力。

教学重点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这也是难点所在。

课前谈话。

过渡:人们为了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长度发明了直尺。那直尺是通过什么信息告诉我们物体的长度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直尺。

2.同学观察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整理。

(1)同学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长短短的线,有数字,大格,小格。)。

指导并板书:直尺上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有个名字叫做刻度线。(板书刻度线)。

(2)找一找:数字和线是怎么排列的?

(3)描述: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小格的长度怎样?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大格,数一数你的直尺一共有()个大格。一个大格里面有()小格。

3.小结: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告诉我们长度的。

小学数学教案

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一、情景导入

猜物体的轻与重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

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玩跷跷板。

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

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

生:看。

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

生:气球轻,苹果重。

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习

(一)比一比

1. 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2. 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

(二)猜一猜

1. 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

2. 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 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

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

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

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

2. 小结: 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

(二)小练习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