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体会(热门17篇)

时间:2023-12-05 23:21:10 作者:曼珠

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经历,并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特意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题记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这句话是一位无臂钢琴师的励志名言。他失去了自己的左右臂,却仍然能学游泳,获得金牌;他失去了灵活的双手,却仍然能用双脚,艰难的打字、弹琴。他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达到了钢琴7级的标准;他勇敢的挑战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那年,他登上了无数音乐家梦寐以求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为中国创造了奇迹;他还是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就是刘伟。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为一些小事而沮丧或生气,但刘伟,他10岁时就失去了双臂,一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年纪,却失去了左膀右臂,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备受打击的刘伟,在另一位残疾人的帮助下,又重新充满了活下去的希望。他开始学习游泳,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的奖牌。他对母亲发誓,一定要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回来。

正在刘伟为奥运做准备时,上苍又让他感到了现实的残酷。刘伟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再也不能做剧烈运动了,否则将会有生命危险。这对正在向梦想出发的刘伟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但他又重新站了起来,他要用脚弹钢琴!全家为了他的梦想,借钱买来了钢琴。刘伟用脚趾一个一个在琴键上弹奏。身残志坚的他,想要学钢琴,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时间。为此,刘伟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一心一意的学习钢琴。2010年,他获得了中国达人秀冠军;2011年,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梁祝》;2012年,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获得称号“隐形翅膀”。

刘伟的经历,带给了我很多启发。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会公平,但我们要想刘伟那样,要么赶紧死,要么就精彩的活下去,命运是由自己来创造的,只要遇到困难不退缩,心中充满希望,用坚强的毅力去面对复杂的青春,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感悟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

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最便宜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张桂梅同志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莫过于教师——他们用心灵陪伴心灵,用青春点燃青春,用梦想照亮梦想。

每一名站在讲台上的师者都值得我们尊重,授业传道成了他们生命的选择,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一个人,她不仅为师为表、传道授业、解惑答疑,她还是136个孤儿的“妈妈”,19年来在她的呵护下,一个个孤儿健康成长,走进学堂;她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女子免费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县女子高中,照亮了贫困山区1645名女孩迈向大学之路。她叫张桂梅,是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中党总支书记、校长;也是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她,一个62岁的老太太,瘦弱多病、无家无子,却用人间大爱,为孤儿、也为祖国,托起了明天的太阳。

命运无情,人间有爱。张桂梅,没有自己的孩子,却用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怀抱,温暖了136名孤儿的生命。“孩子,别怕!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妈妈,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了。”一句简单的话,却是最伟大的承诺,是最坚强的担当。她用瘦弱多病的肩膀,为孤儿们建起了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为他们托起了命运的未来。

桃李春风,师恩难忘。张桂梅,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总是把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放在心头。她深刻认识到贫困山区落后的根源在于教育,为解决孩子读书费用问题,她四处筹资、多年奔走,2008年成功创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办有理想信念的教育,11年来,女子高中改变了1645个农村女孩的命运,也改变了1600多个农村家庭的命运。

传道授业的光辉崇高,兴家庇幼的大爱伟大,张桂梅,用瘦弱的身躯为我们留下了顶天立地的精神光华。我们虽不在教师的岗位,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传递爱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本分。我们应当学习她的崇高精神,舍己为人民,大爱暖人间,把自己深埋在心底,时刻温暖别人,用真情为他人托起明天的太阳。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春节,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也象征着吉祥如意、喜庆、团圆与幸福。可今年的春节,却变得不一样。

十二月,本应忙着准备年货的人们,“遇见”了新型冠状病毒,起初人们也没有在意,随着春节脚步越来越近,病毒扩散越来越严重,这时我们才知道要防范。所有药店的口罩一夜之间无影无踪,连洗手液、酒精等物品也被抢购一空。

本该万家团圆的时候,成为了防疫重要时刻。在这个危急的时刻,一批又一批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奔赴最前线,日夜奋战,他们被称作“逆行者”。

在这批“逆行者”中,有一位84岁高龄的“老战士”率先来到战场,他——就是曾经奋力抗击“非典”的钟南山教授。钟南山教授不畏困难,面对疫情,深入调查,研究对策,他告知人们如何去看待疫情,他教会人们该怎样去防范病毒。

不久前,钟南山院士接受路透社采访,当提到最早提醒人们防范病毒,后来因为给患者治疗而受病毒感染逝世的李文亮医生,老人家在镜头前泪流满面:“李文亮医生是中国的英雄,我为他骄傲!”接着又告诉人们:“医者人心,医心与人心本就是相通的,中国的医生,都与李文亮医生一样,这就是我们的.信心所在,也是中国人的力量所在。”

钟南山教授,就像是人在即将摔倒时候出现在面前的一座山,让人觉得安稳,让人觉得踏实。

在“钟南山”这座山周围,是无数医护人员,他们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最勇敢的战士!我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配合下,新冠疫情病毒这个“敌人”一定会被我们“歼灭”。我的祖国,加油!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启示

雅加达亚运会苏炳添百米夺冠的影像,仍在人们脑海中反复闪回。2019新赛季伊始,年届30的苏炳添赢得赛季开门红。

北京时间2月14日凌晨,爱尔兰阿斯隆室内60米决赛,苏炳添以6.52秒的成绩夺冠并打破赛会纪录。“中国飞人”展现出良好冬训水平并为新赛季“热身”。接下来苏炳添还将参加国际田联室内巡回赛英国伯明翰站以及德国杜塞尔多夫站两场室内赛。

去年苏炳添就是从室内赛起飞,在柏林站60米跑出6.55秒小试牛刀后,卡尔斯鲁厄站跑出6.47秒,打破由自己保持的男子60米亚洲纪录。转战杜塞尔多夫站,苏炳添又跑出6.43秒的好成绩,赛季第二次打破亚洲纪录。室内田径世锦赛,苏炳添更是跑出6.42秒摘得银牌,将自己保持的亚洲纪录再次提升。

室内赛的爆发,也为苏炳添去年室外赛季的高光表现打下基础。2018年,以苏炳添为代表的“中国速度”令世人震惊。室内赛季,苏炳添几乎一个月内三次刷新亚洲纪录。室外赛季,苏炳添两度跑出9.91秒,两平百米亚洲纪录。谢震业突破10秒大关。韦永丽百米跑进11秒。

中国短跑之所以不断刷新历史,源于队员们多年来不懈地坚持和拼搏,源于教练团队的科学指导,源于“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由此才共同造就了中国短跑的突破和崛起。

苏炳添和中国短跑团队的飞速进步,无疑给正备战东京奥运会的各个运动项目以很大启示。苏炳添为何在29岁时还大幅提升自己的最好成绩?说明年龄并非成绩突破的障碍。为何短时间内中国短跑成绩实现重大飞跃?外籍教练对起跑细节、重心转移细节等方面的精雕细琢,值得各备战队伍认真学习深究竞技体育的本质和规律。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张xx,一位63岁的老人,头发稀疏,不施粉黛,她的脸上刻尽了沧桑与疲惫,但是她的坚定却散发着无穷的力量!

她,为了让失学的女孩子重返课堂,几近乞讨的筹集资金,创办女子中学,只是为了改变“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

她,为了给贫困的孩子交学费,毅然拿出自己仅有的200元生活费,甚至把妹妹寄给自己的路费悉数拿出。

她,为了挽救迷恋网络的男孩,把行李搬到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了,每一件事都包含着张xx老师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张老师一生无儿无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自己的学生,张xx老师就像一把利剑斩断了贫困和愚昧的传递,架起了知识和山区女孩的梦想桥梁,张老师的无私奉献,无悔付出,辛勤耕耘,爱生如子不正是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使命担当的具体体现吗?这才是真正的伟大,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张xx老师一样,始终保持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赞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赞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个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红梅傲骨,大爱无疆,我们应该承袭张xx老师的“红梅”精神,追求至善至美的师德大爱,不改初心,牢记使命,在教育路上奋勇前行!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圣洁……!”这一首炙脍的歌曲在下午放学时再次回荡在我的耳边,不禁令我想起了在星期天晚上所播放的感动看完这一部影片后,不禁令我充满无遐的联想,在我的心中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想与体会。

在居伊隆县获奖者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残疾艺术家肢残邰丽华,邰丽华2岁时因高烧而成了聋哑人,失去了一个美好的童年时期,在我们局外人看来是很悲惨,但邰丽华却度过了这些困境,从不幸倒霉的沉渊到摄影艺术的顶峰。她每天清苦地练习,强迫自己去练,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努力与心血来完成自己理想,她以实际的行动与相对的能力打破了人们对她的可怜与同情,让群众对她刮目相看,向他们残疾人证明了残疾的能力,展现了尽管有缺陷的高速发展生命的蓬勃发展,显示出一种高尚的品质,向我们表达出新了心灵出更至美与震撼,韩三国让我们感受到了没有语言的美与魅力,散发出从失中其刺眼,令人崇敬的光辉。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205月29日,广西玉林市的一栋民房发生火灾,有人员被困。消防官兵赶到时,大火已将二楼的木梯完全烧毁,救援人员只能从旁边的民房楼顶绕进火场。

一名叫杨科璋的指挥员,带着三名消防员率先爬上楼顶,自上而下展开搜救。杨科璋虽然只有27岁,却是个有经验的老消防,没过多久,他就在五楼一间卧室的卫生间里发现了陈丽和她的孩子们。

因为吸入过多的浓烟,一岁半的小女孩已经休克,再不转移就会有生命危险,危急之下,杨科璋决定将小女孩先行转移。

然而当救援快要结束的时候,战友们突然发现找不到了杨科璋和小女孩。原来,就在杨科璋的撤退路线旁有一个正在改建中的电梯井,遮挡井口的木板已经被火烧毁。浓烟中杨科璋不慎踩空,从五楼跌落。

战友们发现杨科璋时,他仰面躺在地上,小女孩被他紧紧搂在胸前。由于杨科璋身体的缓冲,小女孩除头部擦伤外没有任何损伤,可杨科璋却伤重不治。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依然保持着抱孩子离开时的姿势。为了保护小女孩,他在坠落的过程中依然没有松手。而“大姐我救你女儿出去,你放心。”竟成了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杨科璋生前参与过200多次救援,和战友们从生死线上抢救回160多条鲜活的生命。这一次,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最后一次救援。

杨科璋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7岁,可在大家心里他并未走远,他依然在某个地方,守护着他爱的人们。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1、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1926.3.12-)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村,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

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

1958年开始参与并领导我国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受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核潜艇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现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30多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刘盛兰: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3、陈俊贵:守墓老兵。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杜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4、段爱平:老百姓的贴心人。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5、沈克泉、沈昌健:“油菜花父子”35年追梦路。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6、方俊明:迟到的荣誉、不悔的信念。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7、格桑德吉:悬崖边上的护梦人。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这些年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8、姚厚芝: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

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20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9、龚全珍:将军梦,守护情。

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2013年9月26日,龚全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10、胡佩兰: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

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这个地方四周都是大山,贫困闭塞。直到xx年11月才刚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在小秀祥四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了,丢下了三个孩子。母亲不堪生活的重压,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后来,哥哥出外打工,杳无音信;姐姐也离开了家,不知去向,家中只剩下母亲和小秀祥孤儿寡母两个人。那年小秀祥11岁,独自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个人照顾母亲。

他身单力薄,无力下田干活,就把家里的农田租了出去,换些口粮和母亲糊口。小秀祥一边照顾着母亲的生活起居,一边捡垃圾、挖药材换些生活开支,就这样和母亲相依为命,勉强度日。

小秀祥从小就具有远见卓识,他认准了只有文化知识,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生存困境。因此小秀祥学习格外努力,小学毕业时的成绩排在全县第三。可是由于家里经济条件的原因,无法去上最好的县中学,而是去了县里的一所民办中学,以摸底考试第一的成绩免费入学。

小秀祥带着母亲离家来到县城上学,举目无亲,首先要解决的是食宿问题。小秀祥自力更生,在学校旁边的山坡上搭了一间窝棚,在地上挖了锅灶,作为自己和母亲的容身之处,就这样安顿了下来。小秀祥还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打零工赚点花销,支撑着把书读下去。

三年后,初中毕业,小秀祥考入了安龙县第一中学。

小秀祥又带着母亲来到安龙县开始了高中的求学生活。在县里租不起住房,这里也没有条件再搭窝棚,小秀祥就想办法租下了农户不用的猪圈,每月只需支付十几元钱。小秀祥将猪圈打扫干净,用编织袋遮挡住四周,勉强能够遮风挡雨,算是解决了两人的住处问题。

小秀祥还是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刻苦读书。长期的营养不良再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小秀祥终于在高考前病倒了,高考落榜了。

这个多年来一直支撑着他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了。小秀祥再也坚持不住了,他要离开,永远地告别这个带给他这么多痛苦和磨难的世界。小秀祥默默地收拾着东西,做着离开前的最后准备。

他翻看着自己的一本日记,自己曾经写下的一句话蓦地映入眼帘:“当你抱怨自己没有鞋子时,却发现旁边还有没有脚的人。”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他,小秀祥突然醒悟了。“难道就这样放弃吗?就这样抛下自己的母亲离开吗?我有手有脚,有母亲,还有家,比起那些无依无靠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倍,我还可以重新来过!”

小秀祥又振作起来了,他找了个学校复读,准备再次参加高考。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小秀祥发奋苦读,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第二年的夏天,小秀祥收到了来自临沂师范学院(现在的临沂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小秀祥成功了,他抱起母亲喜极而泣。

可是随之而来的学费、路费问题又摆在了眼前。小秀祥下定了决心,“只要能够答应他带着母亲去求学,解决学费和路费问题,他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并且签下协议。”

秀祥带母求学的经历被媒体报道了出来,牵动了亿万人的心,也感动了校方。校方为他和母亲提供了住处,还给他安排了勤工助学的工作,秀祥顺利地开始了大学生涯。

秀祥的生活开始慢慢好转,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回馈社会。秀祥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寄回家乡,给他一起拾破烂时结识的三个弟弟妹妹,资助他们上学。

大学毕业在即,秀祥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就业该何去何从的难题,摆在了秀祥面前。此时他一直资助上学的一个妹妹打电话告诉他,她要嫁人了,她不想再继续读书了。

这个电话让秀祥感到非常震惊,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毕业后返回家乡,做一名教师。“我要回去,我要告诉他们,梦想的力量有多大。”回到家乡,他可以帮助那些和他曾经是一样的孩子们,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家乡更需要他。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今天一段视频在排球迷得到广泛的关注,在很短时间内就达到了过亿的浏览量,视频的内容是:在世界杯前夕,80岁高龄的老爷子宋世雄老师到女排探班慰问,并向女排的队员鞠躬代表球迷声称祝贺对女排的感谢。老人家的这一躬让许多网友感慨万千,让许多人的记忆回到了那个用声线传递比赛的年代,许多网友表示了对老爷子的敬意之心,通过这一躬让人们看到了老人家对于女排的感情有多深,敬意有多浓。他的这一躬体现的是老一辈媒体人对于排球的热爱,对于女排思想的尊重,对于新一代女足的期望。

老爷子动作突然,让女排姑娘惊呆了,在过去那个平面媒体的年代,宋世雄老师用自己慷慨激昂的将女排比赛送到了千家万户,他用自己独特的解说将女排比赛的画面描绘得独特性有声有色,绘声绘色语言将收音机前面的听众带到了激烈的赛场,将人们的心紧紧地中国男篮拴在了赛场上,让所有听众的观众的.心跳和赛场上的每一个回合紧密结合在一起。

不安随着赛场的起起伏伏而激动混乱,有欢笑也有泪水。一言一语的描述像一只彩笔将女排的拼搏精神画成了参天大树,一场场解说让这棵大树成长在全国球迷的心里长盛不衰。正是宋世雄老师的解说让女排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传奇。而这个传奇延续至今面向未来!

在真人秀节目里说道宋世雄老师曾说过他和郎平指导有着39年的交情,其实这是他与中国女排39年的风雨同舟,老爷子的这一躬体现的不仅是他老人家谦谦君子之风,更道德素质体现的是作为媒体人的职业素养,尊重的是女排的精神,忠贞的是自己的职业。让人们看到了老一辈的媒体人蕴含着怎样的潜藏着觉悟和领悟。,他们更尊重这些努力拼搏的人。有着一如既往的热切和热爱。

这些是现在有些媒体人应该学习的东西。现如今许多媒体人脚底无根高高在上,总是用一直俯视的眼光看待他人,要不就是语言尖酸刻薄、大肆批评,要不就是卑躬屈膝、阿谀奉承。单单就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正如有些回帖说的那样:有些主持人媒体人才更应该看看这样尽可能的视频!与老爷子的这一躬让人因泪目不同,他们才是真的让人辣眼睛!

刘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刘洋在小学第一批入队,系上了红领巾;初中第一批入团,带上了红色的团徽;到了高中,她一直担任团支部书记,不仅工作做得好,还非常有威信。

在父母的世界里,她就是“来报恩的孩子”,学业上从不让父母操心,放学后还常分担家务,凡事和父母商量着来;在别人眼中,她俨然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参军学飞。

刘洋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她和家人第一次有了分歧。刘洋高考成绩超过一本录取线,完全有能力报考重点大学最好的专业,她放弃了读名牌大学的机会,选择加入空军,成为中国第七批女飞行员之一。

飞行员培训的四年,刘洋每天早上晨跑,跑满5000米达标后,别人都休息了,只有刘洋还在坚持自己的目标7000米跑。在刘洋的字典里,没有偷懒和放弃两个词,凭借着一股子韧劲,刘洋在飞行员结业考试时拿到了优秀学员的好成绩。

飞行撞鸟。

2002年9月的一天,刘洋在飞行部队放单飞后不久,一天天气状况不是很好,可见度低,气象条件复杂。刘洋驾驶的飞机刚离开地面10米,便听到“砰”的一声,一股鲜血直喷到挡风玻璃上。紧接着,机械师报告:“右发动机温度升高,动力下降。”。紧急时刻,刘洋沉着冷静,集中精力保持飞行状态,和地面机组人员密切配合,飞机终于安全着陆。刘洋下飞机检查,发现撞上了鸽群,飞机被鸽群砸了一个大坑,有两只还被吸进了气道,如果发动机早停车一会儿,后果不堪设想。刘洋去找教官说:我要换飞机,我还有两个起落没飞完呢。

经过十一年努力,刘洋能飞五种机型,拥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成熟与稳重,她的使命是在天上飞行、完成任务。

志向航天。

2009年6月,经过选拔,刘洋来到中国航天员中心,成为一名预备航天员。刘洋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知性美,温文尔雅。两年与世隔绝的航天密闭性训练,刘洋实现了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

多年丰富的驾驶经验,造就了刘洋胆大心细的性格,来到航天城后,她特别重视故障程序训练和救生训练。在一次专业技能理论考试中,有一道关于故障处理的问答题,要求航天员列举3种以上处理某项故障的方法,而刘洋列举了5种。不仅如此她还喜欢多问“为什么”,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完成数百余科目的学习,除了要死记硬背,更多的是灵活掌握,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知识。

2012年,经过两年高强度训练,刘洋被选为神舟九号任务03号主份航天员。神舟九号飞行任务需要在飞行中实现飞船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按计划由01号航天员完成,02号为备份,而身为03号航天员的刘洋,只作为辅助和备份。但是即便如此,刘洋还是一丝不苟的参加训练。每次操作都要求加练,常常太过专注而错过吃饭的时间。”

首飞太空。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送上太空。

2012年6月16日至29日,在轨飞行期间,刘洋主要负责执行手控交会对接时的监视和支持,同时她还承担了多项科学实验任务。作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员,刘洋要比男性航天员克服更多的困难。刘洋每天早起,总是第一个来到环控生保训练间,积极参加训练,确保在太空中完成工作。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返回舱搭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及中国首名女航天员刘洋,成功着陆。

出征太空,首位女宇航员诞生。

再上太空。

坚持训练。

2012年7月开始,在完成神舟九号任务后的十年间,刘洋描述自己:“十年间我读书深造,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我静心学习训练,为任务做充分的准备;我走进学校走上讲台,撒下种子播下希望;我成为了幸福的母亲,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

刘洋当选全国妇联副主席、成为清华大学博士、获聘“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在收获成长的同时,刘洋从未忘记自己最根本的职业“底色”——航天员。她将更多时间投入训练备战,为再战太空做准备。面对太空驻留时间更长、出舱活动成常态、完成大量科学实验……对航天员的知识、技能、体力、心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太空不会因为女性的到来而降低它的门槛,太空环境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对你特殊照顾。”一如当年刚入选航天员大队时的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刘洋继续刻苦训练。

对航天员而言,出舱活动训练是强度最大、训练时长最长的训练,而水下训练更是重中之重。第一次参加舱外服水下试验,刘洋穿着120多公斤的服装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已经抖得拿不住笔、握不住拳。

出舱活动对上肢力量要求很高,为此刘洋暗暗给自己加码。体训时,她来得早、走得晚、训得长;回宿舍还要“加餐”,练握力器,举杠铃。

二上太空。

2022年6月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部研究决定,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由陈冬担任指令长。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升空进入预定轨道,随后完成对接,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进入天和核心舱。

截至2022年9月1日8时,刘洋已在太空工作生活超87天19小时,加上2012年随神舟九号飞行的12天15小时,刘洋在轨飞行累计超100天。

2022年9月1日,航天员陈冬、刘洋成功出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实施舱外活动,也是刘洋首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经过约6小时完成全部任务后,陈冬、刘洋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

2022年10月12日,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讲授太空科普课;其间,刘洋向大家展示了“住”在生命生态实验柜里的两种水稻。经过70多天的生长,空间站里的水稻种子已经长成了一棵棵水稻植株,实现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寿命周期的培养。

2022年11月3日,包括刘洋在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梦天实验舱。

2022年11月17日,神舟十四号乘组实施第三次出舱活动,陈冬、蔡旭哲执行出舱,刘洋舱内支持。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成功返回。

神舟十四号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期间,先后进行3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在轨迎接2个空间站舱段、1艘载人飞船、1艘货运飞船的来访,与地面配合完成了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交接班,见证了货运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最快世界纪录等众多历史性时刻,并利用任务间隙,进行了一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

1978年10月6日,刘洋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祖籍河南省林州市;。

1985~1991年,刘洋就读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实验小学;。

1991~1994年,刘洋就读于郑州市第三中学;。

1994~1997年,刘洋就读郑州市第十一中学,担任班上团支书;。

2001年,刘洋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某师,成为一名运输机飞行员。

2010年5月,刘洋正式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两年多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

2012年3月,刘洋入选神舟九号乘组,代号03,主要负责空间医学实验的管理。

2012年6月,刘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680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

2012年6月,刘洋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2013年2月1日,刘洋当选为“2012中华儿女年度人物”。

2013年2月,刘洋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4年,刘洋就读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2016年8月30日,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十一届五次执委会议上,刘洋当选为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

2018年,刘洋结束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

2018年11月1日,在全国妇联第十二届执行委员会会议上,刘洋再次当选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

2020年4月,刘洋被国家航天局聘为“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2022年6月5日,刘洋作为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之一第二次进入太空。

2022年9月1日,刘洋成功出舱首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刘洋安全返回。

荣誉称号。

获奖时间荣誉称号。

所获奖项。

获奖时间所获奖项。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颁奖晚会,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胡忠、谢晓君的事迹。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谢晓君的支持。三年后,谢晓君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在颁奖晚会上,主持人宣读了他们的颁奖辞: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其实,《感动中国》的每个事迹让每个有良心和中国人都十分感动,我们作为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学校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如: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在学校里捡纸屑,在家里帮妈妈打扫卫生……这时我们虽然不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但一定是让中国人感动的人。

太阳自有太阳的光芒,小草自有小草的春天。我们要像泥土一样真切,小草一样生动,路边的石子一样平凡,把感动变成行动,多做一些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被感动的中国,也将感动世界!

爱是什么?爱是连接妈妈的布带;爱是放弃自己成全别人的无私精神。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节目,才真正明白了——爱是无止境的。

提到妈妈我们一定会想到支柱、关爱和温暖。有一句歌词唱得好: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孝子教师陈斌强也是这么想的。陈斌强今年37岁,是一所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乡镇学校的教师。他的妈妈六年前患了老年痴呆症,四年前父亲又不幸去世。他不放心妈妈一个人在家,就用他小时候妈妈背他的那根布带,把妈妈和自己紧紧地绑在一起,用摩托车载着她一起去上班。精心照顾妈妈的饮食起居,用自己的孝心回报妈妈的养育之恩。他是多么孝敬父母啊!想想我自己:差不多每天都要惹妈妈生气,妈妈让我帮忙干点活我还磨磨蹭蹭不愿意。比起陈斌强叔叔,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面对死亡,每个人都会选择逃避。可是年仅12岁的何玥却不害怕。12岁正是花季年龄,可恶的小脑胶质瘤“病魔”却逼近了她。病痛的折磨让她更坚定了捐献器官的决心——她要用自己残存的生命去换来更多人的健康。她是个富有爱心的坚强的孩子,弥留之际她心里想的不是自己;是回报伟大的祖国。在她生命最后的三天,她一直在唱:“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她的壮举让她的生命在三个人的身体上得到了延续。何玥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

“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正是孝子陈斌强的真实写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何玥精神的诠释。我们应该牢牢记住这两个人的名字,以他们为榜样,时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我们要把他们这种孝敬父母、坚强勇敢、博爱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爱无止境!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94岁,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教授。70年来,叶嘉莹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她不仅精于传统诗词学,而且融中西文化学识于一炉,相对于前辈学者,她是更切近我们时代的一位大师。过去几年,叶嘉莹陆续将自己的全部财产3500多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颁奖辞。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适用话题。

古典文学,优秀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研究,守候文明,教育发展。

毛相林:山路得康庄。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1998年1月5日,从全军数千名优秀飞行员中选拔出的首批14名航天员进驻航天城,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这一天,从此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此后的20年,航天员大队圆满完成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多人多天、太空出舱、交会对接、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先后有11名航天员被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刘伯明就是其中光荣的一员。

20__年的秋天,神舟七号以天马行空的优美姿态在太空绘就了当年最美的中国画面,刘伯明与翟志刚、景海鹏三位航天员经过了68个小时多的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后,将这一壮举留在了所有中国人的记忆里。

在入选航天大队之前,刘伯明和另两位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一样都曾经是飞行员,对于航天事业的热爱,促使他报名并经过严格的选拔,进入了航天大队。十几年来,在航天大队里,他经历了严格的训练,做好了随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出征太空的准备。在这一次的神七载人航天任务中,他终于梦想成真,实现了自己作为航天员的最高理想,并为祖国和人民带来了成功太空漫步的捷报!

往返40多里路,也因此要比别的孩子早起两三个钟头。为赚学费,刘伯明暑假到附近砖厂做力工。冬天的依安特别冷,即使不下雪,刘伯明骑到学校时也是脸上、脖子上、身上挂满了白霜,衣服都是湿的,被同学们戏称为“小雪人”。但是无论雨多猛、雪多大,他从未迟到或早退过。父亲刘志生说,虽然每天骑车往返20公里很辛苦,但是刘伯明高中3年从未生过病,连感冒都没有过。高中3年,锻炼了刘伯明强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为他日后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是从高中时代的一篇英文课外资料中,刘伯明第一次接触到了“航天”这个词。“‘对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读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说的这句话,我很震撼。他的境界很高,航天的确是全人类的事业。”刘伯明事后表示。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

20,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成为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郧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这里有61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迁的标准,赵久富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赵久富80多岁的父母亲决定不跟儿子外迁到黄冈,但他们支持儿子带头外迁。

村支书带头外迁,61户村民陆续签了搬迁协议,2010年的4月30日,移民搬迁对队伍就要出发了,家家户户开始收拾家当装车。赵久富党旗挂在了自家外墙上,这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第26个年头,也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最后一天。赵久富的母亲拄着拐杖步行了5公里,来到了移民现场。母子遥望,赵久富不敢流泪,怕耽误了移民的行程。

余嘴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党的亲切关怀和书记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夫妻最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和过去对比,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把对党的感恩之情铭记在心,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李国秀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颂党恩、跟党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远跟党走”等心里话,一针一线地绣在鲜红的十字绣上,表达了内心深处对党、对书记最真实的感激之心和无比感恩之情。

(二)学习张顺东、李国秀夫妻勤奋励志,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

张顺东6岁时被电击伤,由于家庭贫穷没钱医治,右手、双脚相继截肢,妻子李国秀天生缺少双手,两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和一双脚,但是,贫困的现状并没有压倒他们,日益加重的家庭负担也没有压倒他们,教育子女读书和赡养父母的重担更没有压倒他们,反而是更加坚定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张顺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到的。李国秀靠双脚在地里劳作,靠双脚绣花写字,为这个贫困的家庭撑起了半边天。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熟练驾驶农用三轮车,帮助村民运输物资,实现了自我价值。20多年来,他们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勤奋励志,崇德向善,用残缺的身体,撑起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他们赡养孝敬老人,教育培养出了一双儿女,生活幸福和睦,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养儿育女,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

(三)学习张顺东、李国秀夫妻自强自立,艰苦创业追逐幸福梦的拼搏精神。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相依为命,不等不靠、不找不要,在战贫斗困中奋发、奋斗和奋进,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毅力,超越身体的极限,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无脚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儿过不去的!”这就是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坚韧意志,在追逐幸福梦中坚持逆风飞翔,完美地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个著名论断。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