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案大全(21篇)

时间:2023-11-29 22:42:44 作者:紫衣梦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您还在为如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而犯愁,不妨参考以下范文。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历史教案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苏联解体等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以及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东欧剧变的实质。

一、新课导入。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教师讲解“经互会”建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回答“经互会”建立后的影响。

2.教师讲述中苏建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学生预习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与改革,教师提问: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学生自由发言,能够说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历史上中古欧洲社会教案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过程、结果。知道《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听歌曲《毕业歌》回忆学过内容,然后提问:

1、有哪些国土的沦丧?

(1)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2)俄国侵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阿古柏占领新疆。

2、掀起了哪些民族自救的巨浪?

(1)左宗棠收复新疆。

(2)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

学习新课。

(一)战前篇:战争起因。

1、根本原因:

(1)地理位置岛国,领土少,资源缺乏。

(2)明治维新国力日强。

(3)用材料了解当时的日本。

历史上中古欧洲社会教案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谈话法、启发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2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中英矛盾激化,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对英国的鸦片走私,抵制最坚决的是林则徐,1839年6月的虎门销烟,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3、1840年6月年鸦片战争正式开始,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年英、法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火烧圆明园。

5、沙俄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共掠夺了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6、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7、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8、19世纪70年代,清朝大臣左宗棠收复x疆。

9、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涌现了许多爱国将领,如黄海大战中的邓世昌。最后中国失败并签订《马关条约》。

10、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1、18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到9月21日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12、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提出_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奋斗目标。

13、19,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把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简称为“三民主义”。

14、19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历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15、19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_。

16、19,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后来《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领导人有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主要内容有: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17、19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李大钊、陈独秀等起到领导作用。6月初,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转移到上海。

18、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近代中国最早较为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19、197,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0、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这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会上确立了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1、1924年,孙中山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22、1926年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北伐中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英勇作战,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23、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4、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会在瑞金召开,这是中国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

25、1935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26、1934年从瑞金出发,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一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27、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28、中国革命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9、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使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30、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31、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达30万人以上,史称南京大屠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2、1938年,由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一次战役性胜利。

33、1940年由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战役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战役。

34、1948年9月开始,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等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其中淮海战役规模。

35、张謇是近代中国最的民族企业家之一,他主张“实业救国”。

36、1898年开办的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全国的学府。詹天佑主持建成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

37、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后来的洋务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38、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1、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

2、自学探究式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教学小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6、课堂验收:摘星星专栏,以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为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学生大体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附:板书设计。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历史上中古欧洲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寻读法、面试阅读法、跳读法等阅读方法有目的地阅读。

2.学习按“明确阅读任务、快速阅读全文、锁定相关材料、仔细阅读局部、筛选相关信息、完成阅读任务”的六步骤完成本课阅读任务一。

3.迁移有目的地阅读六步法,自主完成任务二。

教学过程:

一、出示游览路线图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暑假里,国庆节,很多同学都出门旅游了,饱览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老师在暑假里去了一趟贵州,这是我游览的路线图。我从成都东站坐高铁到达贵阳市,当天游览了市区的甲秀楼和黔灵公园。第二天驱车往东北方向,游览佛教名山梵净山。第三天往东南方向,去感受了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镇远古城,然后向南参观了千户苗寨,这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地,品尝了那里的长桌宴。然后西南到达有地球绿宝石之称的荔波大小七孔,最后一站游览黄果树瀑布,回到贵阳市。在这张简易的路线图上有景点、线路和方向,我还标注了起点。我了解到国庆节很多同学没能出远门,今天我们就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大家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去北京参观故宫,大家齐读课题。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走,我们出发了!

二、学习用“六步法”完成任务一。

1.播放故宫视频,欣赏了这气势恢宏的皇家宫殿,相信大家一定迫不及待想走进去一睹它的美,但参观前我们需要设计好路线图,这样才能玩得更有意义。请大家读第一个任务。

2.为完成这个任务,给大家一些提示,出示自读提示一,再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生读。

3.谁来分享这四则材料所讲述的内容,生汇报。那哪几则材料是我们画路线图所需要的呢?生答,师板书(一景点三出入四平面图)。

4.为了画出路线图,我们锁定了一三四则材料。请大家读自读提示二,给大家一个建议,可将材料一和材料四结合起来阅读,每读完一段,就圈出景点,然后在材料四中找到相应的景点,这样故宫的整个布局就装进你的脑袋里了。学生五分钟后汇报自己提取的信息。

5.提取这些信息后,大家可以画路线图了,路线图上应该画出什么呢?(板书:景点线路方向)出示ppt,现在用两分钟时间画出路线图。谁先来给大家介绍你设计的路线图,最先尝试的同学离成功最近哦!(通过你的介绍,我非常明确我的游览路线了,谢谢你!还有没有不一样的路线?)。

三、练习用“六步法”完成任务二(迁移)。

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步骤和方法完成第二个任务,时间8分钟,开始。每人先独立完成再分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四、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谈)。

2.老师小结: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再按照这样的步骤来完成阅读任务,这是我们要掌握的阅读策略,也是本单元我们要掌握的语文要素。

故宫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它都能体会到不一样的美,我们下节课再来感受它的美。下课!

板书设计:

故宫博物院。

阅读步骤:阅读方法:

1.明确阅读任务寻读法。

2.快速阅读全文面式阅读法。

3.锁定相关材料跳读法。

4.仔细阅读局部提取关键信息。

5.筛选相关信息……。

6.完成阅读任务。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阅读步骤和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方法肯定是还没有完全掌握的,需要在学习这个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中再不断地运用。之前在磨了课后才发现其实应该选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然后把这个有目的的阅读步骤和方法教给学生,然后再借助后面几篇课文来反复运用,这样就能达到融会贯通,按照教材编排来说,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应该用来练习的。

这篇课文是出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这是部编版教材第四次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的单元内容。第一次是三年级上册,教学生会猜测,第二次是四年级上册会提问,第三次是五年级上册教提高阅读的速度的方法。这种特殊的阅读策略单元是以前北师大版没有的,在教这样的单元时我思考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安排这几个阅读策略单元?2.这几个单元与其他单元是什么关系?3.其他单元不教阅读策略吗?思考了这些后,我明白了这个单元重在通过课文教方法,所以教学方法上不同于其它单元,不能按照常规课文那样解决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那样的流程来上。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课上我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寻读法、面式阅读法、跳读法等阅读方法有目的地阅读。学习按“明确阅读任务、快速阅读全文、锁定相关材料、仔细阅读局部、筛选相关信息、完成阅读任务”的六步骤完成本课阅读任务一。迁移有目的地阅读六步法,自主完成任务二。遵循从认知到实践再到迁移的规律。

这个单元的教学强调不让学生提前预习,就是为了让他们在课堂上习得方法,然后实践迁移。路线图听起来简单,但我们在磨课的过程中发现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学生拿到四则材料非常陌生,对于画路线图无从下手,要么照搬材料四的平面图,这样其实就违背了通过课文来教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这一初衷。下次遇到没有图的材料就会束手无策。所以我采用出示贵州旅游路线图的方式导入,让学生明确简易的路线图是怎样的,再进入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与其它单元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课文需要反复、多次地阅读。为了体会不同的阅读目的下阅读材料选择的不同、阅读方法选择的不同,课文的学习就不能一次完成。学生每带着一个目的阅读,都需要再回到课文中,选择各自对应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完成相应的任务。所以这堂课有两个阅读任务,每次方法会不同,而且完成第一个任务出现了两次自读提示,都属于带着不同的要求在读。

历史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文艺和科技成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一一《诗经》、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离骚》、著名的水利工程一一都江堰、中医和编钟。

通过《诗经》和《离骚》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诗和历史的关系,培养理解和学习历史的水平;通过讨论分析屈原为什么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培养学生评价分析历史人物的水平。

(一)教学重点。

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

(二)教学难点。

讲述法、讨论法。

同学们,我们在第7课中学习了甲骨文和金文,文字的出现,反映了文明的进步,成为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我们的祖先不但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成就,在科技方面也很有建树。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重视治水,到战国时期能够说掀起了一个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的热潮。战国时各国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是一后来中外驰名,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一个创举,至今还为人民造福的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是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发源于松潘高原(海拔三千多米)的岷江,奔腾流泻,进入成都平原。教师展示《都江堰示意图》,讲解都江堰的组成和原理,知道都江堰“行水灌田”和“泄洪平灾”的作用。

二、杰出的工匠鲁班。

教师提问:我国土木建筑工匠的祖师爷是谁?他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指导学生在课本上找答案,点学生回答。

三、“中医鼻祖”扁鹊。

教师展示“扁鹊”的图片,讲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本u的内容,学生自己归纳扁鹊的对中医的贡献。

望、闻、问、切四诊法。

过渡:

同学们已经学过很多诗,谁能告诉大家,我国最早的诗是什么?(学生回答:《诗经》)。

一、《诗经》和楚辞。

《诗经》。

我国早期的.诗都被收集在诗经中,《诗经》汇集了西周到春秋的诗歌,共三口多首,分《风》、《雅沢《颂》3个部分,《风》是各国的民歌,称《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我们来看其中的一首诗。(或者是学生学过的《诗经》中的诗)八月扑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

(教师解释诗句中的一些文词)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告诉我们了什么?(教师讲解其中的文词,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儿句诗不但反映了西周农业发展情况,而且告诉我们古代人们的生活情况。所以说诗的出现是和生产劳动分不开的。除了反映生产劳动情况外,有些诗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因为诗反映了出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所以统治者希望通过诗来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采诗官在采诗过程中得到各诸侯国的协助,所以各地的诗歌能集中起来。采集到的诗经过整理保存下来。

过渡:如果说《诗经》中是用写实的手段反映了现实生活,那么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则是用浪漫主义笔法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个人的感伤。

楚辞。

教师首先设问:同学们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吗?请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介绍屈原。屈原名平,楚国人。当他还年轻时,他已经是一位博学多才、很有政治才干的人物了。屈原的才华得到楚王的赏识,他被任命为楚国的左徒;相当于后来的丞相。屈原不但在政治上很有抱负,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使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一一楚辞。代表作是《离骚》。诗名《离骚》的意思是说屈原遭受去国离家的忧愁。

请学生阅读课本45页“读一读s指导学生了解屈原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和对国家困境的担忧。教师指明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

诗歌和音乐是分不开的,艺术和生活更是紧密相连。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祖先在艺术上的成就。

二、神奇的编钟。

教师展示《曾侯乙墓中室编钟》,演奏这首古乐曲的乐器是战国的古钟。为了使演奏时的音色优美旋律和谐动听,表现力更强,人们常常把很多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钟组合在一起,这就是编钟。编钟经常被用于宴会、祭祀的活动中。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5、56页阅读部分内容,了解编钟音域宽广浑厚,音色优美丰富,反映处我国在音乐在2000多年前,已经达到了极大的水平。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智慧的结晶,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1)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美建交的经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讨论十届全会以后,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另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国合法席位恢复后在联合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

(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及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情况,认识中美建交的重大意义及中美关系发展曲折复杂的原因。

(3)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特点及外交活动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2)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认识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综合国力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美建交和新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教师讲述及问题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了争与生产共处的坚实基础,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取得了许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导入新课。

一、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美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其意义。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访华及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2、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小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必将对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更大贡献。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5课时]。

讲评第五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五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初中历史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教案

掌握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联系当今考试的实际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唐朝人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面貌的了解,感知科举制度的创新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想象唐朝人的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科举制焕发的活力,加深学生对科举制度的理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学习衣食住行时尚,学生通过相声表演体验想象唐朝人的生活,体会盛唐博大宏放的精神面貌。

通过学习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多媒体演示图片,创设课堂情境,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难点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入境生趣。

师:首先,同学朗诵自己填写的乾陵武则天无字碑。

生:(略)朗诵会现在结束,请同学们上交课下作的课本p19自我测评与自己填写的乾陵武则天无字碑,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成绩册。

师:今天我们学习。

师:(演示江南贡院图)这是什么地方?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0正文第一自然段。

生:(略)。

师:这是什么拓本?

生:(略)。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0正文第二自然段。

生:(略)。

师:同学回答课本p20想一想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

生:(略)。

生:(略)。

师:唐太宗为什么要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ou)中矣”?

生:(略)。

师:(演示唐三彩文官俑)这是什么俑?

生:(略)。

师:这是唐三彩文官俑。同学朗读课本p21正文第一自然段。

生:(略)。

师:同学请回答:科举制有什么好处?

生:(略)。

生:(略)。

师:同学谈谈,读了这段材料,你怎样看科举制度?怎样看现在的考试制度?

生:(略)。

师:(演示唐代面食)这是什么时候的面食?

生:(略)。

师:这是唐代面食。请同学们看p24你知道我国古代食用面食的情况吗?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1正文第二自然段。

生:(略)。

师: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唐代物质生活情况。

师:(演示唐朝陆羽写的《茶经》)这是何时何人写的一本什么书?

生:(略)。

师:这是唐朝陆羽写的《茶经》。同学朗读课本p21正文第三自然段。

生:(略)。

师:同学谈谈唐朝人饮茶的情况吗?

生:(略)。

师:(演示唐戴帷帽骑马女俑)这是什么俑?

生:(略)师:这是唐戴帷帽骑马女俑。同学朗读课本p22正文第一自然段。

生:(略)。

师:同学谈谈唐朝人骑马出行的情况吗?

生:(略)。

师:同学出两个人表演一段相声《衣食住行时尚》。

乙:好久不见了。

甲:好久不见了!

乙:你今天怎么穿成这样啊?

甲:这是唐装啊!

乙:唐装?

甲:对呀,这是今年最流行的呀,

乙:是吗?

甲:我现在已把唐朝乐队奉为我的偶像,做为唐朝人感到无比骄傲。

乙:你成了唐朝人了?

甲:对呀!

乙:那好,我考你几个问题?你们唐朝人都穿什么呢?

甲:没看见么?头戴胡帽、身穿胡衣、脚蹬胡靴。

乙:那你们唐朝人都吃点什么呢?

甲:吃啊,问对了,好东西可多了,饺子、胡饼了,最好吃的是毕罗。

乙:毕罗是什么呀?

甲:手抓饭哪!

乙:就是那种用手抓起来,吃得很香的哪种饭?

甲:就跟没说一样。

乙:那你们都喝什么呢?

甲:刚吃完就喝呀?

乙:说一说么。

甲:我们是边吃边喝(做喝动作)。

乙:咖啡?

甲:(摇头)。

乙:牛奶?

甲:(摇头)。

乙:冰红茶?

甲:还酸奶呢?是茶。

乙:茶呀!

甲:以茶待客、以茶会诗这已成为我们唐朝流行的总趋势了。

乙:那么早你们就饮茶了?

甲:不知道有一本书叫《茶经》的书么?

乙:《茶经》?我听说过有《诗经》、《书经》、《圣经》,没听说还有什么《茶经》啊!

甲:你怎么这么没文化呢?我们唐朝有个叫陆羽的,《茶经》就是他写的关于茶的专著。

乙:那我今天晚上去你家品品这一千多年历史的茶。

甲:告诉你,跟着我你就长学问吧!

乙:我再问你个问题,你们唐朝人都住哪儿啊?

甲:象我这样从上到下都是名牌,当然住高楼厅榭了。

乙:高楼厅榭呀,那象我这样的人呢?

甲:你呀?也就住小平房吧!

乙:怎么会这样呀?

甲:当然了没给你整小山沟就不错了。

乙:我再问你一个问题。

甲:还问哪?

乙:问问么?你看现在的人都化妆,你们那时候也化妆么?

乙:哇,好酷呀我,再问一个问题你们出门都怎么走啊?

甲:(做骑马动作)。

乙:骑马呀。

甲:你真聪明。

乙:衣食住行你们唐朝人都那么时尚,真羡慕你们的生活!

师:(演示唐鸵鸟石刻和唐昭陵六骏・拳毛m(guo))这是两幅什么石刻?

生:(略)。

师:这是唐鸵鸟石刻和唐昭陵六骏・拳毛m(guo)。回答p23想一想鲁迅在提到“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时说:“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鲁迅为什么把昭陵上“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当作唐代豪迈闳放的象征?这是一道比较难的思考题,如果你答不出来,可以向其他同学求援。

生:(略)。

师:这是什么图?生:(略)。

生:(略)。

师:请结合唐朝的史实谈谈你学习这段材料的体会。

生:(略)。

师:请朗读课本p23正文第一自然段。

生:(略)。

师:首先举例说明这段课文,再简单总结归纳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生:(略)科主要考察考生治理政事的能力。

a.明经科b.进士科。

作业。

1.预习下一课,写出学案。

教后反思。

本课主要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通过启发学生想像并展开讨论,了解唐朝科举制的内容,体会盛唐时代的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历史教案

“90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立足传统文化产业,挖掘“赤水竹编”特色潜力,让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网络视频达人”李子柒,用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国漫骄傲《哪吒之魔童降临》取材中国经典传统神话英雄故事,唤起文化自信……当打之年,“国货”正当“潮”,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在民间民俗、非遗元素、经典文化中进行创新创意衍生,让“国潮”风生水起,传统与创新、经典与潮流的融合逐渐成为文化传承、守正创新的新步调,中国青年要扛起文化传承大旗、担起文化传承重任,当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结合中的文化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并具有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当代青年要传承传统文化,必须在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筑牢文化认同的坚实根基,才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相结合。文化是连接历史与现在及未来的一种精神力量,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的结合根本是旧与新、传承与创新的冲突化解与相互共生,既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也要不断挖掘、保护、整合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以共同的价值情感培育起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正确价值观引导正确的文化认同,当代青年应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坚持文化创新,了解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汲取中华文化的智慧,在自我发展中既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充分体现时代精神,让中华文化展现出经典魅力和时代风采。

“国潮风尚”崛起背后的文化自信。

从时尚大牌到综艺节目,从非遗传承到文创产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以潮流的方式传承中国传统元素及文化,“国潮风尚”在各行各业掀起了一波时代风潮,也成为当代青年喜好的“复古热”,这是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各方力量汇聚推动的成果。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当下“国潮风尚”的崛起正是以时代创新创造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在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展现着中华儿女的精神志气,要对中国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激发新时代新时期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国潮风尚”的背后正是不断的创新,有一种潮流叫做经典,有一种创新就叫做“国潮”,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的声音,以开阔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国潮青年”用传统定义“潮范”的文化精神传承。

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大力弘扬那些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又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出去,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努力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是仁者爱人的人道思想,是刚柔相济的坚韧精神,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等等,从古至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始终指导和推动着中国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继承和弘扬文化精神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当下,以90后为主体的“国潮青年”正在成为传统文化精神传承的主力军,无论是“国潮”还是“国学热”“传统文化热”,都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当代青年正在用年轻的方式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让传统文化永葆青春活力,用传统定义“潮范”,赋予文化精神以新的时代光芒。

“国潮”背后,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文化精神的接续传承,“国潮”趋势势不可挡,“国潮”动力坚定而强大。当打之年,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在传统中定义“中国潮”,青年一代是最重要的角色担当,中国青年要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承者。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心得体会。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争取统??

《历史与社会》教案【】

摘要:基于网络技术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现代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课程改革的今天,网络化教学突飞猛进,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产生了影响,如何使网络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优势,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质与量的要求,信息技术逐步走入课堂。

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的课程,开放的课程,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个人生活,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教学环境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社会问题,并提供多种教学选择,强调社会实践。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如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增强,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理论生动化,静态的事物动态化,微小的细节扩大化,复杂的演示简单化,但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就必须对网络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得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及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将以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将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

合,形成基于网络技术的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原则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与网络双重环境下进行的,它的优点表现为:

1、海量的信息资源,这是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一。互联网各个终端硬盘中的各类信息,配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网络中许多超媒体百科全书,配合网络信息可便捷检索的特点,互联网构成了史无前例的互型信息资源库,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使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历史与社会》学科,互联网上众多的历史、地理网站,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宏观从整个社会,微观到某个国家、地区,无不包括。

2、网络教学中,双向交互式的建构,多种交流手段的运用,易于组织、管理,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所以,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为新的教学过程,教师也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3、基于《历史与社会》学科进行网络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广阔社会社会空间,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活动形式多样,如总结网上信息,争论相关内容,思考怎样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证明课程中的观点,对同学的想法做出反应,对比相关的网站信息,总结课堂活动的方方面面等,有利于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生变化。

4、基于网络技术的课堂教学,网络等教学媒体不再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教与学的基本工具,如何利用网络获取更广泛的知识信息,如何利用媒体进行交流、反馈,如何利用媒体来自身的知识等等,都需要学生不仅懂得运用知识,也要懂得运用网络这个工具,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所以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二、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

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

学生要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建立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同时还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针对某些问题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这些观点与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不谋而合的,网络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网络环境可以向学生呈现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课堂讨论、协作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延伸到课外,并可以共享别人的成果,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自我评价,从而体现自我发展,协作发展的要求,符合建构主义的指导意义,也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用武之地。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

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设计如下图:

标准。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

网上资源。

教师。

学生。

学生活动。

效果。

个别探究。

协作探究。

自主评价。

拟定。

依据 激发兴趣。

评价。

反馈。

因此,我认为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习者的分析。

网络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因材施教,而能否因材施教就必须对学习者进行。

分析。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为了学习者更好的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以自己的特点来学习,真正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也是评价教学活。

动过程的依据。所以,网络教学设计仍然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教的全余地大大增强,网络技术又给沉重创设了一个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因此更加要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认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3、学习环境与信息资源的设计。

整合教材内容和网上资源,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获取。

适合学习主题的多样化的学习信息资源,但因特网上的信息可能是重复、过时、零乱的。因此,首先应选取过滤出对教学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但不能照搬,必须进取舍、加工,寻找与教材的切合点,达到与教材内容相互渗透融合,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完成知识的建构的目的。

4、教学策略的设计。

以上的设计要通过课堂来展现,所以,教学策略的设计是落脚点,基于。

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既体现网络的特点,又体现课堂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引入探究、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向学生展现创设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个别学习、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浏览网卡资源,可以根据个体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自主探究,形成自我发展。

(3)小组合作、协同探讨。学生在自主探索和知识重组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交流,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小组协作可以将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也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他人的包容能力,当然,这种讨论可以延伸到课外,通过聊天室、留言板等实现,从而实现整体知识的建构。

(4)教师指导、评价、调控学习过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的特点,但由于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差,特别是接受了六年传统教育的学生,学习习惯一时之间难以改变,学习过程带有很大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帮助,必要时辅以适当的讲解,充当好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以上是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

5、教学评价。

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

价,更有对学生学习操行的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总结性评价。特别是网络教学中的“人机”关系,它削弱了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教师要关于把握和利用网络教学中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需要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多种教学评价系统,不断反思、总结、改进、逐步完善,从而客观、公正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监测、考核、提高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以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尚与未来》为例,尝试网络教室上教学设计的探索:

教学内容。

第八单元 第一课 第三课时 时尚与未来。

课程标准。

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利用教育平台互动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成目标。

导入。

展示一位七年级学生的帐单。

提问:你赞同他的消费方式吗?如果是你会怎么用?

点明怎么用是个人的选择,但是不是应该注意些什么?

观看。

思考,个别发言。

创设情景。

明确个人消费观是不同的。

探究一。

引导点击幻灯片、思考、回答问题。

参与学生讨论。

发表个人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

屏幕监视。

观看幻灯片,思考问题,把观点记录在word文档。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们有不同的消费观。

明确消费要追求时尚,注重质量,但要注意消费层次。

阅读分析能力。

自主探究、互动探究能力。

利用教育平台进行交互。

探究二。

在讨论中引导消费中应注重环境和资源保护,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是绿色生活方式。

引导小组讨论,规定时间为5分钟,看哪一组讨论的最多。

展示结果。

展示我的绿色生活方式。

网上搜索。

小组讨论,记录结果。

评选“环保小卫士”

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小组合作、配合。

小结。

引导讨论导入中哪个学生的消费观较合理。

评选“新消费者”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课后探究。

展示资源。

课后探究。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课后小结。

小结。

英国为开新市场,走私鸦片危害广。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国强。

一八四零鸦战起,《南京条约》丧权益。

赔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始。

《历史与社会》教案

本节课是通过一个情景的设计,让学生学会地图的选择。然后分别设计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土地利用图四幅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学会判读和使用,从而使学生了解获取地图信息的基本要领。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对图1—11a和图1—11b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选择地图。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运用不同类型的地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使学生能将有关地图的知识与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图的种类。

难点;地图的运用。

四、探究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各类地图(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土地利用图)。

出示图1—11a和图1—11b提问:

1、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

2、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细程度是否相同?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从两幅图中你分别能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a,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b,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总结:同学们知道那么多的地图,那么同学们会使用这些地图吗?这节课就让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使用地图的能力吧!看看谁用的好,用的妙。

学生说出他们分别是什么图。

情景探究一:

出示杭州旅游图,设计出自己的旅游方案。

提示:1、教师下发有关杭州旅游景点的介绍材料。

2、教师告诉学生策划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行程问题、景点停留时间、参观内容、以及路线兴趣。

情景探究二:

郭莉莉准备到湖南的张家界风景区游玩两天,想选择一个旅游公司,请各小组以一个旅游公司路线策划组的身份,帮助她设计一条路线,并且报出旅游价格,争取她加入你们的旅游团。

教师提供张家界景点的一些介绍,以及价格参考。

小组讨论。

小组交流。

学生互评,选出最佳设计奖。

小组讨论。

设计方案。

介绍方案。

互评方案。

新课。

小结。

提问:1、本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2、你还有什么问题。

自我小结。

作业。

绘制新沙岛景观分布图。

完成时间一周。

《历史与社会》教案【】

一、教材分析:

达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我想设计本节课目标有以下三点:

1、了解、感受社区生活及社区具有四大功能。

2、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关心、热爱公益活动,培养一定的社会责任心。

二、教学思路: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点的三准目标得以初步体现。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以自然村为单位,分组调查本村的一些情况;自定一份调查表(见附录)。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大源镇人民的生活场景录旬并布置任务。

观看、思考。

以此为切口,引导学生关注社区生活,学会更深刻观察身边的事物。

1、邀请学生上台描叙录像中人们的生活。

言语描叙人们生活进行互评互判。

使用权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体现学生为主体性,用评价面制激励学生。

观察思考、探讨。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去观察社会掌握社区各项内功能。

3、要让学生展示课前准备调查情况分组讨论。

与他人合作、进步完善自己的调查报告,制定简单易行的可行性报告。

关心自己的生活,介入周围的环境,通入收集资料,主动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判断分析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4、评谁最有资格当村委的文任。

新课小结。

本材状况:

人口:

家庭:

们工作学习情况:

村里公共设施:

村里人的业余生活:

村委主任的。

你对你们村最满意的是什么:

你对你们村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你认为分前你们村最需要的是什么?

《社会历史的主体》

1、读一读:明确学习目标,通读教材93—95页。

【课程标准及内容】。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能力: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坚持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2、填一填:

(1)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                  ,                       。

(2)人民群众是指                                                          。

的决定力量。

(6)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

(7)                     ,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                                                            的重要保证。

3、想一想:

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二、合作学习。

1、合作探究。

材料一:有人说:“英雄造时世。”“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天历史。”也有人说:“时世造英雄。”

材料二: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认识。”

材料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标。

(1) 结合课文内容,对材料一、二的观点作出评价。

(2) 材料二、三之间有什么联系?

(3) 材料二、三所体现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2、释疑解难。

(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但是这种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而不能直接产生和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它必须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斗争才能实现。 人的思想、人的主观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特别是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的历史是由伟大的历史人物创造的。

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社会历史领域同自然界一样,有着自身的物质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现象是没有规律的、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联系。

没有坚定的群众观点,就不可能在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反之,单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而没有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也就不能把工作作好,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把群众观点化为我们党工作路线,就是指在我们党的一切工作中,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观点是灵魂,群众路线是对群众观点的具体落实。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就是广义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3)群众观点和实践观点,这两个基本观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首先,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实践的观点,就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其次,人民群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群众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群众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而且还要回到群众中去指导群众的实践。

再次,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极为有限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必须扎根于群众之中,依靠群众的协作才能完成,离开了群众,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可能取得成功。

三、水平测试。

(一)单项选择。

1、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草案的修改集中了民智、反映了民意、凝聚了民力,体现了                                                                (    )。

a.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c.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智慧和力量  d.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者。

2、“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这段话启示我们                                                     (    )。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b.任何个人的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d.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3、“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这一观点(    )。

a.错误。抹杀了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

b.正确。认为人民群众都是英雄人物。

c.正确。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4、某省委、省政府为“省强民富”谋篇布局,提出任何时候都不忘困难群众,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某省省委、省政府的做法                                     (    )。

a.体现了群众是最先进的阶级。

b.坚持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c.表明了群众是一切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d.说明了群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5、“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                                     (   )。

a.人民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精神生产的前提。

b.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c.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d.脑力劳动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6、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哲学依据是                            (    )。

a.党的工作路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

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双项选择题。

7.上级领导:“大家一定要提倡科学种田,多上网学习新的技术!”农民说:“这要等我们村通了电再说啊!”这说明                                                (     )。

a.要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b.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d.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8.“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是我们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探索和积累起来的重要的经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因为            (     )。

a.党的群众路线完成了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b.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党的政治优势。

c.人民群众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主体。

d.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

(三)辨析题。

9.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辨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四)材料题。

10.材料一受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一些矿产地企业和地方政府不放过难得的发展机遇,于是,超限开采,乱开乱采,置安全和生态保护于脑后的高密度开采,超负荷经营,是目前采掘业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xx年2月,国务院决定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同时专设总局管理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强化煤矿安全检查执法。xx年1月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决定》开始实施。1月13日,《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开始施行。5月21日,《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方法》开始实施。

综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论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四、走进生活。

党的xx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试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历史教案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1787年宪法。

难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美国国旗导入本节的教学,“请同学介绍一下美国国旗的含义”。美国国旗记载着美国由13个州扩张演变为50个州的历史,也纪念着最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3个州参加独立战争并最终为赢得独立做出的贡献。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2.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内容请学生归纳,也可换一种方法,例如给出几段原始材料,通过学生分析理解,归纳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北部殖民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部殖民地,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资本主义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主要作物是烟草、蓝靛,有一批“蓝靛百万富翁”

材料二1660年的《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国船只运输,一切物品只能运往英国。1765年的《印花税法》规定,所有的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同学们能否从中分析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归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盘剥和束缚,双方矛盾激化致使战争一触即发。

3.独立战争的经过。建议教师给学生一段时间阅读教材关于战争进程的有关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总结独立战争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制作一张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和第二届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约克镇大捷,战争胜利结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等几个要点。

4.1787年宪法。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建议教师通过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理解。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摘录。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设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证国内安宁,规划共同国防,增进一般福利,使我们自己和我们后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第1条。

第1节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

第2节第1款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第3款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应按照本联邦内各州的人口分配。这种人口。

的决定,除全部自由人外,应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这种自由人中。

包括必须服一定年限劳级的人口,不包括未纳税的印第安人……。

第2条。

第1节第1款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的任期定为四年……。

第2节第1款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服阶段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第3条。

教师可就以上这些材料,提问学生,该宪法中规定的建国目的是什么?政府的组成形式是什么?有哪些权力?国家职权由哪三个部门分掌?如何评价这部宪法?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完成教学。

5.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对美国本身的发展和对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重大影响两方面分析。

教学设计思想。

利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美国的影响入手,结合大量的图片、文字、网上资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师的设计、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完成知识的识记、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流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11月25日,教师进修校组织了教师进学校学习旁听的活动,作为高中组的新教师,我被分配到温岭二中进行学习,一共听课两节,分别是陈俊球老师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以及林萍老师的《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后我们与两位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们给予我很多教学实践的指导,现在简单汇报下我对林萍老师的上课内容的反思与体会。《社会历史的主体》这部分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主要有三方面知识点:一是人民群众的概念;二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三是方法论,即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了本课的知识框架,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原理不难讲,学生也不难理解,但原理非常宏观,举出合适的例子难度很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说它是难点,就在于原理比较空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书上的例子也不够具体形象,不太符合学生感性思维理解的需要。同时这是高三一轮复习课程,不能像上新课那样讲得那么详细具体。所以,如何把抽象的原理具体化、再把具体的事例提升到抽象概括的高度很难。权衡再三,最终选择了近期的热点事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和风靡全球的娱乐界认识韩国鸟叔朴载相……”作为导入,因为时大家熟知的时政信息,同时也较为适合这部分的内容,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过渡到下面的内容也比较自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总的看来,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教学素材时效性强、代表性强,贴近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体现时代气息。例如从导入到讲解人民群众的概念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素材就是最近热门时间的主角莫言和鸟叔。

二、较好地体现了五高理想课堂的要求,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本课设计的自学指导环节和误区警示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得出相关原理,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教师则侧重于进行引导;由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和劝学并上台讲解相应知识点,在争辩及相互纠错中得到正确的认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培养和锻炼自己多方面的才能。

三、注意了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和新旧知识的联系。

但本节课也有两个缺陷:

一是本节课时间设计上不是很完美,在课室的时钟停止工作的情况下,教师的时间观念有点无法适应,以致于当堂检测时间不足8分钟;二是课堂气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学生回答问题刚开始阶段是有点冷场,特别是学生在对概念理解判断出错之后,虽然到了误区警示内容环节学生积极主动,但就整堂课而言是有遗憾的。

作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教育需要。

历史教案

数学及历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增长见识,激发求知兴趣能力:培养自主思考和实践能力情感:走进孩子心灵,引导孩子成长1、步骤:导入、讲解及活动、总结、反馈2、时间分配:(1)导入:5分钟(2)讲解及活动:25-30分钟讲解为主,讲解活动时间比6:4活动为主,讲解活动时间比3:7(3)总结与反馈:5-10分钟3、几个重要的时间点(1)总结与反馈总结:内容的回顾概括,主题的升华。反馈:学生给老师的回应,评价与反思的'依据。方式:提问、写纸条作用:教学反思、调整教案(2)课堂过去1/2或2/320分钟-25分钟吸引孩子注意:提问、游戏、表演…4、自身要求1)眼环视、环顾、注视、虚视眼神交流50%-70%2)口声调、语速、强度巧妙运用停顿和沉默3)身体四肢手势:自然大方、不琐碎随意位置:面向学生、教室前方、学生身边、教室前方一旁4)懂得表扬1)个性化的回应给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回应、积极的关注“声音洪亮”“心里明白,但语言没有组织好”“非常清晰,下次再勇敢一点”…2)引导性的表扬“老师最好的朋友”―握手―拥抱“谁表现好老师让谁回答问题”…梁英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能力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名群众通过实践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哲学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主体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

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