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木兰诗教案(优质21篇)

时间:2023-12-02 16:36:32 作者:ZS文王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具备灵活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木兰诗》教案设计

1、疏通文字,落实重点字词的理解。

2、进一步认识花木兰形象,体会其爱国之情。

1、爱国之情的体会。

2、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尤其是互文的理解。

一课时。

利用课间十分钟让学生观看影片《花木兰》替父从军片段。

刚才同学们欣赏到的是美国迪士尼公司为我们塑造的`哪个人物的形象?(木兰)对于这个人物,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心目中的木兰形象。(孝顺、巾帼英雄)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南北朝时北朝民歌《木兰诗》所带给我们的木兰形象。

要更好地认识木兰,我们必须解决语言上的障碍。

分成四组进行“清障大比拼”活动。

首先进入“必答板块”。

教师给每组出5个重点字词或句,逐组回答,由其他三组齐声判断正误,哪组的回答既快又响又准确就胜出。

接着进入“抢答板块”。

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哪组的组员回答得既快又多又准确就胜出。学生无法解决的教师及时指正,尤其是互文现象。

齐声朗读此文,要求边读边回顾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四人小组讨论《木兰诗》展示给我们的木兰形象。

要求用“我从……这个句子中读到木兰是……的人”的句式来说。

学生发言。

与你原先心目中的木兰形象相比谈谈感受。

教师总结:《木兰诗》告诉我们木兰是一位英雄,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女子。他跟普通女子一样的勤劳能干;一样的依恋父母;一样的醇厚质朴,一样的天生爱美……所以说她既有女儿情怀,又具英雄气概,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名家名段《谁说女子不如儿男》,请大家欣赏这一豫剧《花木兰》选段。

齐读此段。

请大家四人一组对这几句话展开充分的想象,说说你对木兰的形象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抓住词语来谈理解。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这句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3.       “军书十二卷”这里的“十二”是表示多数,请联系所学内容再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几句运用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5.       解释下列句子。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6.       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并解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略二、1、写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和思亲、辞官不就,团聚的欢乐等,都比较详细;对于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理由:叙述的详略,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请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驰聘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对从军缘由,辞官还家详写,而对征战的艰辛,生活的寒苦,便几笔带过。2、木兰是一个云鬓黄花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乡,重新从事的和平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一起的。木兰的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3、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4、略5、木兰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女郎,在国家危难之际,她能冲破种种阻绕,毅然代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她既有女性的情怀,又有英雄的气概;既有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又有不慕名利的纯洁品格,她的形象光彩照人,这也正是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原因。三、1.        略2.        对偶   木兰停机叹息,表现异常,设置悬念。3.        策勋十二转,壮士十年归4.        对偶  当机立断。5.        略6.        扑朔迷离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7.        不矛盾。二者均非确数,而是表示虚数,指木兰从军时间长。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

同学们,我们已经疏通了《木兰诗》的字、词,串讲了诗句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先检查一下朗读作业完成情况。

点一生读课文。

一生评议:她读的很流畅,但前后语调一致,没有区分悲伤、忧愁和喜悦的感情。

师:同学们读的很不错,评的也很不错。这堂课我们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出对人物的感情,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判断对一个人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先要了解他,了解他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练习。

代父从军 5——6。

辞官还乡 3。

征途想家 4——5。

屡建战功 1——4。

一生上去连线,另一生上去作了修改,结论为:

代父从军 5——6。

辞官还乡 3。

征途想家 4——5。

屡建战功 1——4。

生:代父从军、征途想家、屡建战功、辞官还乡。

师:很好,思路很清晰。这就是诗中告诉我们的木兰所做的一些事。不过这样的粗线条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心跟木兰贴近。这么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这么一个广受爱戴的女英雄,她身上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擦亮灵魂的眼睛,从文里文外找一找感人的镜头,读一读精彩的片断。

生:木兰征战回家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情景很感人。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

师:说的好。

生:我觉得木兰很不简单,不光是女同胞心中的英雄,更是男同胞心中的英雄,一个花家的小女子,大胆地走向战场,克服了想家、思念亲人的情绪,与男儿一样过着艰苦的野外露营生活,立了大功,我觉得她很勇敢、坚强。

师:不错。你刚才说花家的小女子,女同胞听了可能要不高兴的,你觉得呢?

生笑:花家的女儿。

师:改的好。我觉得你的感受很细腻,注意到了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把表现木兰征途想家的段落给大家朗读一遍,好吗?(生读)。

生:木兰辞官还乡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对爹娘是那样孝顺,为了孝顺,把一个女孩子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战场;为了孝顺,她舍弃许多人苦苦追求的荣华富贵,回家报答双亲养育之恩。

生:平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啊!

师:能不能唱?

生:不能。

师:有没有人能唱,一丁点?

生唱:平了……贼……儿……。

生:孝敬爹娘。

师:还有呢?

生: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

生多人:勤劳、孝顺、勇敢、刚强、机智、有短识、纯朴高尚。

师:这么多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这里有几个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英雄颂歌。

4.中国,请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5.绝响。

师: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开始吧,说不定你有诗人之才而你还不知道呢。

生写。

师:把自己的诗跟大家交流一下,谁先来?

生:朝廷军帖多成山,爹爹年老不能战,花家没有男子汉,我愿替父去出战。(掌声)。

师:还挺压韵的,写的不错,下一位?

生:古往今来几英雄,木兰当数排第一,英勇机智杀数敌,是我中华好儿女。(笑,掌声)。

师:啊,是一首打油诗吗,也还不错。

生:看,火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木兰啊,勇敢地代父从军!老母亲,泪眼簌簌,再三嘱咐儿要小心;老爹爹,颤颤巍巍,送娇女踏上征程。木兰,你是咱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们为你骄傲,我们为你自豪!(掌声)。

师:不错,结尾还可改含蓄一点。

生:匈奴们去死吧!让木兰的剑,沾染敌人的血;让木兰的精神,辉映着她的英姿!爹爹呀,女儿不会辜负您,请您等待儿凯旋归来的那一天。(掌声)。

师:有气势,散发着一股英雄豪放之气。

生:娘呀!是你把我养大,教给我劳动谋生的本领;爷呀!是你教我武艺,使我成将不死沙场。爷娘的恩情似海深,今生今世报答不尽!(掌声)。

生:妈妈!妈妈!儿回来啦!儿不孝!儿不孝!没能留在您的身边。今天,儿回来了,再也不离开您了!您知道吗?儿在外面是多么思念您。平了贼儿快马加鞭,儿赶回来孝敬您啊!(掌声)。

师:谁言儿不孝,儿还是孝的,那是一种大德大孝。大家的诗把我们的教室装扮成了诗的殿堂,诗的海洋。老师也写了一首,念给你们听:

历史,请永远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你。

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梦想。

你义无返顾的迈出了。

这历史的、壮丽的、诗的一步。

天空的雄鹰被你惊呆了。

广袤的中华大地被你惊呆了。

侵略者的野心也被深明大义的你惊呆了。

是双亲的恩情养育了你。

是北方这片柔情的土地滋润了你。

是你的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提升了你。

木兰。

英雄的名字。

英雄的民族。

木兰(掌声)。

师:同学们的诗写的很好,老师写的也不错,为什么我们都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生:因为我们走进了木兰的内心世界。

生:因为我们都喜爱木兰。

师:的确,不是我们的诗写的好,是木兰这个女子太美好了,美好的事物就应该与诗相配。放声朗读,把你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吧!(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

生读。(掌声)。

师:评一下,还有一点什么不足?

生评:前面还可以,后面喜悦的感情没读出来。

生评:“旦辞爷娘去……”一节应读出木兰的想家、孤独、想哭的心情。

生评:段和段之间没有停顿。

师:把这些意见揉进朗读中去,效果会更好,还有谁愿为大家朗读?

生读。(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师:读的真是棒极了。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了木兰的精神品格,我们才可能朗诵的这么好。大家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一起解答。

生:木兰回乡后怎么不去相亲?

生:她当然要去相亲的,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就拍了木兰相亲的事。

生:木兰回来了,家人是笑还是哭?

生:母亲也许会哭,弟弟肯定会笑。

生:这眼泪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母亲的哭,是高兴的哭;母亲的泪,是含笑的泪。

生:花木兰为什么要去从军?

生:因为朝廷要她父亲出征,而父亲年老多病,不能出征,木兰又没哥哥,她弟弟还小,所以只有她去。(掌声)。

生:为什么她姐不去?

生:因为她姐没她那么勇敢。

生:因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成为花木兰。(掌声)。

生:木兰为什么不当官?

生:因为木兰的生活理想是守在亲人身边,过一个普通妇女的农耕生活。

师: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终生无怨无悔,她的品格正在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下课!(掌声)。

《木兰诗》北朝民歌教案

1、大致了解北朝名歌的相关知识,包括其的记叙内容,常用的修辞及写作手法和其语言特点。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常识和常用的字词句的读写、翻译。

3、熟读并背诵课文,知道课文内容并能大致复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言翻译能力。总结出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爱家爱国主义精神。

4、就文章详略叙述,修辞手法及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人物的传奇性和戏剧性。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的学习和积累。

2、北朝乐府名歌的叙述内容、语言特征、记叙手法等文学常识的学习和积累。

3、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花木兰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故事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文中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学习,详略安排的写作目的及好处。

2、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利用稍微简短的时间,介绍北朝乐府名歌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写作特点。

2、问题法。通过引入式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同学们进入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详略分配对应进行提问,就问题的难以程度,选择直接请同学回答或小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就学生回答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提问时所注意的是不将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和叙述描写脱离并控制时间。

3、朗诵复述法。通过朗读熟悉生词,通过复述大致翻译文章内容。

4、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关于花木兰的绘画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的直观展示,体会出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

5、课堂练习法。让同学们制作一张花木兰的名片,名片上的内容包括:姓名、生存时代、身份介绍、性格介绍。

五、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提出问题,引出课文。

向同学们讲述花木兰的故事,但在故事当中将“花木兰”名字隐去用“一位女子”代替。

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故事当中的主人公是谁吗?“。

回答:”花木兰“。

对回答正确同学进行表扬并引出课文:“恩,很好,故事中的人物正是花木兰。花木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们的课本中也有一篇文言文是叙述这位了不起的女子。

(二)讲授文学常识。

(四)布置课堂小练习,提出问题,引出人物形象的`分析。

1、让同学们结合课文叙述和自己的理解,制作一张花木兰的名片,名片上的内容包括:姓名、生存时代、身份介绍、性格介绍、生平经历。

2、大概4分钟后,请三个同学朗读自己制作的名片内容,并就其内容分别做相应点评,总结出相似点。

3、展示花木兰的绘画作品(挑选一些花木兰男儿身骑马作战的作品)。

提问:画中花木兰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回答:男儿形象,英雄形象,伟大的形象,了不起的战士,勇敢坚强的女子等。

继续展示美国动画作品《花木兰》中花木兰女儿身的形象。

提问:这作品中的花木兰又是什么样的形象。

回答:漂亮的古代淑女形象,温柔的大家闺秀形象,美丽大方的姑娘等。

回答: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得出答案后继续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木兰已经决定替父从军了,那在她准备出征之前她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在送她出征的路上,木兰和木兰的爹娘有什么表现呢,同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回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就回答讲授课本知识,主要针对修辞进行讲解并举例说明比兴、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结合重点句子的分析,再就木兰认真准备出征的过程引申出木兰重视国家安危,准备为国家做贡献的献身精神。

讲解完后,继续提问:“描写木兰战场生活的语句有哪些?’。

回答:“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就回答进行讲授,说明繁简的处理方式的作用,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讲授结束后继续提问:“在这样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之后,同学们按小组讨论说说你们觉得木兰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

回答:“勇敢,孝顺,爱家爱国,以大局为重,巾帼不让须眉等“。

就个别小组的回答做出总结,并讲授木兰的精神品质和形象特征。

讲授结束后,继续提问:“如果你是花木兰,你当时会怎么做,为什么“。

回答1:“会和花木兰一样替父从军。”

就此回答提问:“沙场的生活艰难困苦并且有生命的危险,你为什么还想替父从军呢?”

回答:“父亲年长家中无大儿、国家形式迫在眉睫等。”

就此回答让同学们感受木兰孝顺并且忠心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延伸出当时北朝民族人民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

回答2:“不会和花木兰一样替父从军。”

就此回答提问:“那这样的话,你年长的父亲就要挑起重担了,你会让你的父亲出征吗?”

回答:“父亲虽年长但也可以担负重任;觉得自己身为女儿不应出征沙场。”

就此回答对这部分思想的学生进行相应引导并继续提问:“如果你是木兰,你会接受天子的赏赐吗?为什么?”

回答1:“不会接受,自己为国家效力是应该做的而不是为了赏赐。”

就此回答延伸出木兰不为功名利禄,谈薄名利的精神。

回答2:“会接受,给家里带去一笔财富;是自己应该得到的。”

对此回答不做否认态度,就其接受原因作无褒贬含义的评价。

该环节结束后,对木兰的整体形象进行总结点明文章主题。

六、练习。

七、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

详1、木兰叹息---点明原因,替父从军。

2、出征准备---排比铺陈,繁忙准备。

3、送女出征---恋恋不舍,木兰思亲。

4、木兰归乡---婉拒赏赐,辞官归乡。

5、归家换装---家人欢喜,战友迷惑。

略沙场生活-------英勇杀敌,艰辛顽强。

人物形象。

作为女儿孝顺,顾家,恋家。

作为战士英勇,顽强,坚韧。

作为臣子坦然,淡薄名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是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的一篇乐府诗,这首诗一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因为它有着独到的人文艺术价值,诗歌内容对于现在的许多成年人来说,耳熟能详。《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了淳朴与高洁的情操。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

学生分析。

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对于祖国的概念大多局限在浅层中,对于“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这样的理念一般不理解,甚至还持怀疑态度;对于战争的理解也局限在电影电视的浪漫描写中。对于木兰,更是知之甚少,一般只知道有个木兰这样一个人,多数并不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对于“祖国”、“战争”的`理解便是一个难点,还有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大了解,又成为理解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还有他们第一次接触乐府诗,至于编排到本册书中的意义,更是需要老师的指导。

第二课时实录(节选)。

师:好处是使诗歌语言整齐,节奏鲜明,运用贴切生动的修辞方法,塑造了一个生动感人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神韵所在。因此这首诗一直作为我们的语文教材,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问题探究一)。

师:我在读这首诗时遇到一个问题,作为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木兰是光明正大的,为什么要隐瞒性别?请同学们仔细读书,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你们在读书中有哪些问题不明白也可以提出来,同学们一道帮助他解决。(马上有同学举手)。

生:这是因为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的原因,认为男人勇敢,女人怯懦,因此即使木兰十分勇敢,也必须扮成男的。

师:有道理。(板书:男尊女卑。又有一些同学举手)。

生:我认为从书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上看,当时要木兰的父亲去征战,父亲年迈,木兰勇敢替父亲出征,只能冒名顶替。

师:这个同学能够结合书中内容来谈,很好。

生:在古代,我国是重男轻女的,在这种紧急时刻,只能让男子出征,因此木兰要化装成男的。(教师板书:重男轻女。一男生急不可待举手)。

生:在古代,女性都是受压迫的,地位很低,另外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因此只能扮成男的。(板书:受压迫,地位低)。

师:(语重心长地)是啊,在中国的确是妇女的地位低。我到过邹城的孟庙,从我们熟悉的“孟母择邻教子”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孟母为孟子的成才费尽心思,但是孟庙中,早就去世的孟子父亲的庙规模宏大,内有孟子父亲的塑像,而孟母的庙在其后面,矮小,简陋,只有一个不起眼的牌位,因为她是个女的。(教师板书“歧视”教室静然,又有举手)。

《木兰诗》北朝民歌教案

前面看不到古代知人善任的君王,后面又看不到举贤授能的贤君。

想到天地是那样永久长远,独个儿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赏析。

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

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

这首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

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

【译文】。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期。

【文体知识】。

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名句点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诗句有随遇而安的理趣。

【名句运用】。

类似本诗描写云的诗句有陶潜《归去来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王勃《滕王阁诗》中有“闲云潭影日悠悠”等。

【难句解析】。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拓展积累】。

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自知”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王维运用“空”字的诗句还有:

《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桃源行《中有:“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鸟鸣涧》中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过香积寺》中有:“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惜缘。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

教材分析:

《木兰诗》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它是一首古代诗歌,更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这整个单元共有五篇课文:有诗歌、小说、散文、乐府诗。它们都通过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学习《木兰诗》,要反复朗读,体会民歌明朗刚健的情味,质朴生动的语言,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生活经历少,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把握生字读音,积累文言词语。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3、了解修辞,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

4、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熟练背诵。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问答法,质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勤劳质朴、机智勇敢的性格,善良淳朴、顾全大局、不爱慕名利的品德。

重点、难点重点:1、整体把握内容,理解人物的形象。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诵读、背诵。

难点:1、人物形象的把握。

2、修辞。

教学方法:

1、在预习时,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充分朗读。

2、问题解决课里注意小组的合作探究方法的指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学内容筛选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理解花木兰的故事,第一课时前预习课文,第二课时前,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5分钟创设兴趣情境。

放录音,《谁说女子不如男》,你能说说你对木兰的故事或传说知道多少?

师:将台、大青山、驿马吐。

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花木兰到底做出了怎样的惊天之举?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现在我们就共同走进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一睹木兰的风采。

板书题目、谁说女子不如男。

发放问题导读单进行自学。生听录音感受。学生依据搜索的资料或对课文的预习,积极回答。(注意语言表达的通顺)。

朗读课文,订正字音。3分钟。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有信心完成目标。

订正字音。学生完成后,教师可适当抽查。

学生自由发问,相互校正。以小组为单位,可寻求帮助,可互相抽查。

3分钟订正字音。学生完成后,教师可适当抽查。学生自由发问,相互校正。以小组为单位,可寻求帮助,可互相抽查。

10分钟鼓励性评价组织学生朗读学生齐读,小组读,男女声读,个别读等。

整体感知,了解故事。3分钟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通过反复的.阅读,我们对课文所写的故事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来告诉大家,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回答完,教师略做小结。学生作答(相互补充,完善)。

明确: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功成不求富贵的故事。

翻译诗句,扫清字词障碍。10分钟创设讨论氛围,教师积极参与。现在对课文进行仔细阅读,弄懂每句话、每个词的意思,以求进一步理解诗文。

以小组为单位,以个译为主,再结合资料合作学习。自由发问,相互订正。

并相互说一遍。学生在翻译句子时对互文这种语言现象不甚了解。

生成问题:

11分钟创设自学情境现在同学们完成练习的思考,将生成的问题写在问题导读单上学生积极自学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浏览文章,展示汇报8分。

创设回顾情境【旁白】看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在教师提示下明确可以用四字短语概括依此进行复述:代父从军、蹋上征途、十年征战、辞官还乡、凯旋欢聚。引导学生对复述进行点评。学生复述,并加以展示评价。

探究解决问题出示问题,解决重点。15分。

创设探究情境。

【旁白】现在让我们共同的战胜以下任务。

出示问题生成单。

讨论交流。作者在安排这几个情节时,为什么有详有略?为什么不详写十年征战,反而极力渲染木兰重如闺房梳妆打扮。

拓展写作,锻炼思维。

(看时间问题,可留作课下,下节课展示)。

7创设写作情景。

为我们心中的英雄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展示评价。

反复朗诵,当堂背诵8分钟。

7指导学生背诵。

检查学生背诵情况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关键在于“指导”。大声朗读并且试背课文。

在理解基础上,背诵全诗。

第三课时。

问题训练提升能力42分。

发放问题训练单。

学生自作交流,全班评价。

总结全文,提升思想。3分。

创设想象情境:

【旁白】把你学习本文最真切的感受说出来。思考表达。

课外拓展3分学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板书设计代父从军——孝敬父母敢于担当。

教学反思学生在翻译句子时对互文这种语言现象不甚了解,而我则轻易的以为我只要给学生进行示范学生一定会将以下几个句子轻松搞定,可是让我大失所望的是学生的解释仍旧拘泥与原句,不能补充翻译。结果时间耗费不说,学生仍是一头雾水。

反思一下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充分估计。二是找到典型的句子让学生充分讨论翻译,学生悟出其中的奥妙,可能学生的翻译就会顺畅起来。

七年级语文第10课《木兰诗》教案

1、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木兰从军”的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一、举例导入。

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2、明确学习目标。

【前置作业,自主学习】。

1、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拓展延伸,达标测评】。

拓展练习:

练习册第5小题。

【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1、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2、背诵全诗。板书设计。

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运用起兴手法,以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由此引出一问一答,导出木兰的心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可视为父母与儿女的问答,也可以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昨夜见军帖,【木兰什么时候知道这一消息的?昨天夜里。征兵的文告连夜发到应征的人家,说明军情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手法,意在渲染情况严重和出征催促之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两个角度讲同一个意思,强调家中无人能替代年老体衰的父亲出征,让人明白了木兰叹息和代父从军的原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第一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个人的心事,而是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为什么从四个地方买?四个方位是虚指。这样写,可表现准备工作的紧迫。这种循序铺排的手法,层次分明,表现了民歌的风格。前四句在叙事中写出木兰忙忙碌碌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的心情。】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后八句以反复的句式、夸张的手法,借用木兰的心里状态,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促,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气氛。勾画了征途上的景物。】第二节:木兰准备出征,奔赴前线。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征战之遥,表现了战士木兰身跨战马飞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一路征战的矫健身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描写了边塞军营生活的艰苦。】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对偶和互文的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一人。】第三节:概写了木兰多年来的征战生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还朝辞官归乡,既表现了木兰不慕荣华富贵及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也说明了自有秘密所在:即她是女儿身。】第四节:写木兰还朝辞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为何姐姐不从军?)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描写家中欢乐气氛,展现了浓浓的亲情。木兰建功还乡,全家都很兴奋,都在为迎接木兰而忙碌,让木兰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欢乐的家庭气氛。】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反映了当时的民间习俗。)。【对木兰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她对故居的亲切感情和对女儿装的喜爱,表现了她归家时的喜悦。】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和伙伴相间的喜剧场面,是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用同伍士兵的惊诧和赞叹,侧面烘托了木兰从军时的`机敏和谨慎。】第五节: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第六节:结尾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未被发现的奥妙加以巧妙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作家作品:为北宋郭茂倩所编,《木兰诗》属于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乐府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至今仍然在百姓中间广为传唱。

经典考试题型展现:

(2)《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的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6)《木兰诗》中用排比句渲染木兰准备出征时的操办急切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7)《木兰诗》中写军情紧急,将士奔赴前线,行军疾速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功劳大、天子赏赐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传,赏赐百千强。

(9)描写木兰出征后思念亲人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0)“乐府双”璧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11)中心主旨:这首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歌颂了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劳动妇女也希望自己摆脱封建束缚,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英雄主义理想。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三、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四、二、简介背景。

五、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七、三、配乐朗读。

八、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九、四、复述故事。

十、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第二课时。

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七年级教案

一、教学目标: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别人想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4.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重难点,关键:

重点:体验比较的过程,获得比较的不同方法.。

难点:理解感知最大与最小,最多与最少.。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

1.比大小,多少。

师:今天小明的妈妈过生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桌子上摆了什么?(学生回答)。

(1)说一说,3块蛋糕哪个最大,哪个最小?西瓜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哪杯装得最多?哪杯最少?(引导学生观察杯子的粗细,学会推理)。

小结:几个不同大小的物体比较,最大和最小的,都只有一个.

(3)两瓶饮料,哪个装得多?

(二)联系生活比较。

师伸出一只手,让小朋友也伸出自己的手.

师:比比你们的手和老师的手,哪个大,哪个小?

生:老师的手大,我们的手小.

师:谁比谁的大?谁比谁的小?(学生回答略)。

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找出两种物体来比一比大小.

师:比较大小的时候,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出来,比较多少时,小朋友一般要数一数再比较.同桌之间比较一下谁的铅笔多,谁的铅笔少.

(三)练一练。

1.p19第1题。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一练第2题。

本题是3个物品之间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强调最大、最小都只有一个。

3.第3题。

通过观察交流,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4、第4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用自己的语言编个短故事.

(2)学生在反馈时,教师根据学生编的故事提出数学问题:。

爸爸,妈妈,谁喝得多?(学生讨论后回答)。

问:为什么爸爸,妈妈喝得不一样,谁比较渴?为什么呢?

5.练一练第5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说课稿

《木兰诗》是人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一篇乐府诗,这也是初中学习的第一篇乐府诗,文章写了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果敢智慧的巾帼英雄形象。全诗风格明朗、质朴生动,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技能的基础篇章。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接触古文只有一个学期,初步学会了识读,对于通过阅读来理解。

诗文内容、感悟其中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学生对木兰形象有一定认知,听过花木兰的故事,对学习本课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古文句子含义,学会翻译古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全诗中精彩语句的学习,体会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风格,能够辨别和理解“互文”修辞。

情感与价值观:树立高尚的爱国情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古文的修辞手,积累精彩语句。

难点:掌握古文修辞手法,句子含义。体会古文的美感。

五、教法和学法。

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2、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默读全诗,遇到不懂词语可借助词典,尝试翻译古文。在默读的过程中想一想,每一段的故事情节是什么。故事是如何展开的。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讨论各段故事情节,每组选一位代表说出本组的观点。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全班得出本文的故事线索。

3、抓住重点、释疑解难。

带领学生学习古文,逐段进行研读,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子、词语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结合学生之前对古文词语、句子的尝试翻译,掌握古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学生结合注释、老师的讲解,对段落进行现代文翻译。

4、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学生复述《木兰诗》的故事情节。翻译本课所学的互文句。

5、布置作业。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尤其是其中的精华篇章。本文质朴生动、朗朗上口,而且在整个初中的古文中地位重要,安排本课的作业:请同学们背诵前4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语文课文木兰诗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通“贴”,动词,贴上。

出门看火伴:通“伙”,同伙,伙伴。

二、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为“父亲的父亲”。

但闻黄河流水:古义为副词,指“只”;今常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指“外城”;今多作姓氏。

双兔傍地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三、词类活用:

市鞍马:名词用作动词。意为:“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动词用作名词。意为:战马。

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意为:记功。

四、文言句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句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秭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秭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七年级教案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__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__教学策略。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七年级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卵子。

难点:说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学准备:

1、男、女生殖系统的挂图。

2、flash: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3、视频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4、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问: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朗读]:书p1页的绪言。

[讲述]:人类只有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可能真正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认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饶有兴趣地发言。

结合已有的认知,说出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知道自己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讲述]:大家说得很地,人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预示着新一代生命的诞生,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人体,需经历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

[提问]: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先来认识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统。

[讲述]:男女生殖系统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组成的,在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过程。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认识生殖系统分别是怎样组成的?说出产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填表]: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表。

名称。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

产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线。

主要器官。

[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小结]:对,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细胞,分泌的激素则可以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并用笔在图上画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线。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填写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

回答:因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观看,进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产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们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们的母亲在怀你们时,身体有什么感受?

(2)当母亲怀孕时,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阅读]:课外阅读“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

七年级语文课文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批注:开篇写木兰辍机叹息,为下文设置悬念])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批注:指出叹息的原因,表明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批注:置办从军必需之物])[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批注:从军途中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批注:概写木兰的军旅])。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批注:胜利归来的木兰朝见天子,不贪求荣华,请求返回故里])。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批注:一家人为木兰的归来而高兴])[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批注:木兰重归女儿身])[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批注:看到一身女装打扮的木兰,伙伴们惊讶不已])。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木兰诗》导学案七年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力争熟读成诵。

2、分析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保家卫国的热情。

【学习重点】: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学习难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自主预习案】。

1、知识链接:《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dd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2、说说你以前所了解的木兰,你认为花木兰的故事之所以被人们广为流传的原因。

3、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注音:机杼()可汗()_鞍鞯(_)。

辔头()鸣溅溅()_金柝(_)。

燕山()旧时裳()。

4、课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你喜欢吗?跟小组同学说说喜欢的原因。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中国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女英雄曾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投巨资搬上卡通银幕,并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她是谁?(学生回答)对,她就是花木兰。那么大家想知道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初读感知-----了解木兰。

1、轻松听一听: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大胆读一读:

下面,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然后找一位同学大胆地站起来读一读全文。

(二)、细读品析----感受木兰。

3、勇敢试一试:

同学们,要想把课文读的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句的含义,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

(小组合作交流,边读边译)。

同学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说说不理解的地方,找学生解释)。

理解了字词句的含义,同学们应该知道本文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来,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4、仔细找一找:

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找出文中语句分析。

5、用心品一品:

6、快乐背一背:

作者用民歌体裁,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勤劳孝顺、爱国爱家、不慕荣利、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这首诗歌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积累的优美诗句,现在,请大家自由背诵喜欢的句段,比一比,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三)、回顾历史----寻找木兰。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假设前不久,花木兰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央视栏目组特邀你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课后请你动手写一写,力争妙笔生花。

2、学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说说你的感受。

【拓展检测案】。

一填空题。

《木兰诗》选自(代)___编的____是____朝时_____。它与_____并称为“乐府双璧”。

二解释下列词语。

1木兰当户织()2惟闻女叹息(_)。

3军书十二卷(_)4愿为市鞍马()。

5旦辞爷娘去(_)6万里赴戎机()()。

7朔气传金柝(_)8策勋十二转(_)。

9赏赐百千强(_)10出郭相扶将(_)。

11关山度若飞(__)12对镜帖花黄(_)。

三原文填空。

1文中表现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木兰出征做准备的排比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军情紧急和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特有的事物表现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战争持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集中体现木兰高尚品格、不慕荣利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家人对木兰归家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表现木兰归家后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9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身之后爱美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富有喜剧色彩,给人意想不到效果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成语“扑朔迷离”的原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表现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13表现木兰出征时矛盾心理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14写出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问答题。

1开篇写“惟闻女叹息”的作用是什么?从下文看,木兰叹息的是什么?

9文中结尾是吟唱者的赞词,有何作用?

12读完本诗后,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答案梳理:

【自主预习案】。

二、5、诗中详细刻画了她作为普通女性的形象。

(三)、穆桂英、梁红玉、居里夫人等。

【拓展检测案】。

三、1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___________。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_____。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_4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8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9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10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国家征兵,父亲年迈,弟弟幼小。

2文中运用了排比、互文的手法,写出了木兰紧张而有序的购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马和马具。

3文章采用了复沓的修辞方法。连用两次表达了木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旦辞”、“暮至”极言时间之短促。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

4文中“十二”、“十年”等是虚指,不是实指,以确定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确定的含义,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因为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文章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_________________杀敌立功,而重在表现木兰深明大义,不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和对和平的向往。

6同意。因为木兰当初代父从军是以为木兰热爱亲人,热爱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是因为木兰热爱和平的幸福生活。

_______7不失真实,因为作者这样构思,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愿望,渴望塑造一位传奇性的女英雄,反应自己内心的思想。

____8文中详写了木兰从军的动机,途中怀念爷娘的心理活动及回家后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人欢聚热闹的场面。略写了木兰的多年的战争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文章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敌立功而重在表现她深明大义,不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和对和平的向往。

9吟唱者以双兔为喻,体现了对木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木兰多年从军中未被发现时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使用了动作描写手法,表现了木兰回家后的喜悦的心情和恢复女儿装后的激动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通过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征战归来,不慕荣利,自愿过劳动生活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童真童趣的天性,能够用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发现生活的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检查、矫正课前预习。

2、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侧面烘托。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用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是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英雄。木兰在历史中不一定确有其人,但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只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代表而已。

(二)谋篇立意。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本诗以时间为序,采用比兴的手法,

叙述了农家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十年来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这首叙事诗,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2.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女子,也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诗歌对木兰的刻画形象生动,如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对一个初出远门的女子来说,既感到新鲜,又思念家乡,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3.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借鉴:《木兰诗》作为古代民歌,在表现人物、叙述情节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和“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的渲染,“不闻但闻”的反复,“万里赴戎机”六句的高度概括,“火伴皆惊忙”的侧面衬托,“雄兔雌兔”的比喻等等,都给读者一种清新、质朴之感。正因为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读者才看到了一个英雄的木兰勇敢而可爱的形象,才使木兰像史诗一样载入了中国文学的史册。

(一)重点难点句子导学。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导学: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导学: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导学: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导学: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导学: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二)重点段落导学。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诠释。

导学: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困难了。同时,这个比喻还解释了伙伴的惊讶,也对读者产生的疑问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也可将这几句看成是木兰对伙伴的回答,从而表现木兰机智聪慧,又充满豪情的神态表情;也可看作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导学: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导学: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不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赫赫战功,其勇武强悍可想而知。但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强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略写,而以“木兰是女郎”为构思核心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二)能力训练点1.根据上下......

《木兰诗》导学案七年级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3、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4、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5、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木兰诗》导学案七年级

学习目标:

l.借助注释、工具书学习生字词,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脉络。

3、了解本文所用的修辞格,理解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分析木兰的性格特征。

4、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学习重点:

1、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理解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分析木兰的性格特征。

自主预习学案。

一、课前资料查询: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与本文有关的文学知识。(作者、背景等)。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二、阅读全文,小组内自主解决下列问题:

1、解决文中易读错写错的字。

比如:机杼鞍鞯朔风柝勋章秭妹鬓角雌雄……。

2.通假字。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对镜贴花黄(“帖”同“贴”)。

3.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但闻黄河流水呜溅溅(古义:只;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5.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功)。

6、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此外你还有什么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课内探究学案。

一、听师范读课文,要求:

a、认真听读,不出声。

b、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c、揣摩读乐府诗的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二、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回答。

2、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脉络。(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三、品读探究,人物赏析。

1、品读探究:你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小组内交流并读给大家听。(引导:从句式、修辞等方面赏析)。

2、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你还知道哪些“花木兰”式的人物?

四、小组合作读出诗的美感。

小组内合作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来读并读出出情感。

巩固训练学案。

1、给下列字注音:机杼()可汗()鞍鞯()辔头()。

金柝()铠()甲策勋()云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万里赴戎机()。

(2)寒光照铁衣()。

(3)赏赐百千强()。

(4)出郭相扶将()。

3.下列诗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b.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c.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d.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下列属于“互文”的句子是()。

a.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5.默写。

(1)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夸张地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4)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