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优秀20篇)

时间:2023-11-27 20:07:40 作者:飞雪

读后感是一种情感的呈现,通过文字的方式将感受传递给读者,引发共鸣和思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读后感,从中汲取写作的灵感和经验。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看完了。一共7部,96万多字,从九月份开始看的吧,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也看了一个多月。从一个朝代的兴盛到一个朝代的衰败,从一开始的兴奋、有趣、激动,到后来的悲伤、无奈、难受,最后就剩下了没意思。对,没意思。

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铁打的内阁流水的首辅,二百多年的历史里充斥着各种斗争。为了权利、为了欲望,可能还有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战斗着。每次看到这些文字描述,脑海里总是充满了各种朝堂上谩骂、答辩的场景,以及战场上打斗、厮杀的画面,烦躁、吵闹,好像耳朵边有两个放着摇滚乐的音响,一刻不得安宁。

终究,自朱重八开始,奋战了二百七十多年的明朝在悲壮的音乐中落幕了。那些我难得还记得的名字:王守仁、张居正、严嵩、徐阶、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魏忠贤、杨涟、顾宪成、李成梁……无论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可怜人,在那个朝代,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也不会更好了;同时,他们也都是成功的,起码,他们按照了自己的意愿努力活了一世,无悔。

不知是看历史的原因,还是先前被人影响的原因,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觉得自己很悲观,盲目乐观的我不知道何时被悲观侵蚀了,或许是对世界了解的越来越多吧。小孩子总是很乐观的,因为未知不仅产生恐惧,也带来希望和光明。而成人世界,我们看到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对结果自然也预知的更多,悲观自然产生。

之前不太懂历史悲观主义是什么意思,现在渐渐有些理解了。历史看多了,就发现人类社会的本质没有改变,无论是明朝、清朝、民国还是现在,人类社会的内核没有变,依然是为了权利,为了欲望,为了生存在斗争,而所有内核还和千百年前如出一辙,变来变去的只是外壳。读后感·就好像每次看漫威大片一样,英雄在变,技术在变,武器在变,但是战争双方群战的时候,看那阵势和武器本质,跟几千年前打仗的样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二百多年的明朝,怎么到崇祯那里就亡啦?答:气数已尽。看书的时候我经常想到《三体》里的场景,现在看来,那也是对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社会气数已尽之后的描述,一切皆有可能。

历史揭开了太多血淋淋的真相,很残忍,很没意思,很悲观。不过反过来一想,结局也就那样了,按自己的意愿好好活吧。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鉴于我最近脾气有点大,这话算是直戳内心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吸取古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不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也喜欢读史书。去年从学校图书馆借阅《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时,由于抢手,基本没按顺序读;今年暑假特意买了一套让女儿读,为了激励她,我又重温了一遍。明朝那三百年历史,在当年明月的笔下,历史很严肃,很深刻,深刻到人性;语言很幽默,很精彩,精彩的让人感叹历史书也能这么好看。

为师者,感叹自己的课堂如果有《明朝那些事儿》这么通俗易懂,百听不厌就好了,学生觉得上课就是一种快乐,学习就是一种幸福——多好。这就让我们为师者要智慧思考、不断探索。当然我们要尝试创设这样一种氛围,细心解读教材,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做到旁征博引、高角度的看待教材,用知识的趣味性和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感兴趣。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平等的课堂。孩子再小,我们也应当尊重他们,相信他们,让他们感觉老师的尊重、喜欢和关心,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让他内心踏实的想象、思考、动手操作、提问回答……而不是总顾忌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在平等中,孩子会身心放松的投入学习;在平等中,孩子们会充满自信的主宰自己的学习。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互动的课堂。我们的知识需要互动,这样的课堂是自然和谐的。让孩子们主动参与,互相学习,让老师成为孩子们的大朋友,去引领,去和他们一起探讨,让他们经历自己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体会发现新奇现象的喜悦。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数学的抽象会让有的学生头疼,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在学生的基础下应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要让学生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决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正如当年明月笔下的文章让人回味无穷。

学校的课堂是孩子的课堂,让我们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编织属于自己的理想课堂。老师用自己的知识和责任成就孩子们美好的儿童时光,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享受快乐、享受成长!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本好书,是能让人受益终生的,特别是一本好的历史小说,更为难得,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多年前读《明朝那些事儿》时就甚是喜欢,而今重新翻开依然是爱不释手。这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独特的写史风格引人入胜,更打动我的还是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品评,也许这些品评未必都是“正确的”和“客观的”,但是透过这些观点,你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感悟,并由此窥见并体悟到生命的普世价值与永恒意义。在作者入木三分的描写下,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他们像话剧演员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以点带面地连缀起大明王朝历史长廊里承前启后的历史事件。对于他们,作者有褒扬、有贬斥,不过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理解。

无论何时读这套书,心里总有一种独特的直观乐趣,在作者的笔下,历史不再是一篇篇支离破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它也开始变得通俗化,走出了高高在上的学者书橱,变身成为了普罗大众的精神食粮,也许正如前人所云,历史本不在帝王将相的家谱中,而在坊间巷里乃至荒冢野地。每每读起,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感,个中人物仿佛呼之欲出,自己与他们的距离感也渐渐消弭。有时仿佛会觉得自己是长着第三只眼睛的二郎神,用第三只眼去窥视着里面这些人物的命运沉浮,让自己的喜怒哀乐伴随着他们的命运而波动,于是一时笑,一时流泪,一时激动地像个愤青,一时你又沉静下来思考。

然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都是关于勇气、气节、理想和信念以及人的真情实感,因为它们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在不同的人身上,理想和信念有不同的演绎方式。“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王守仁知行合一的信念;“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这是于谦挺身而出的信念;“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这是杨继盛视死如归的信念;“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这是杨涟舍生取义的信念。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明代两位姓杨的人物对理想与信念的坚守最让我震撼!杨涟终生致力于争“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案以正宫闱,凭着自己对正义的坚守,勇敢地和阉党魏忠贤作斗争,杨继盛位低官卑,却勇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书弹劾奸臣严嵩,两人都在狱中受到了严刑摧残,最终杨涟用他的死向全天下揭露了魏忠贤的真面目,而杨继盛则用他的死向全天下揭示了严嵩的真面目。拷打、折磨、毫无人性的酷刑,制服了他们的身体,却没有制服他们的意志和理想,他们从未放弃过对光明的追求,在惨无人道的时代里义无反顾地维护着正义!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信念,他们到死依然在坚持,一个到死都不放弃的人,该是用怎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也只有这样的信念,才能在历史的洪流里闪闪发光。

拨乱反正的一代名臣徐阶也是我敬仰万分的人物。他身居高位却善于隐忍如司马懿,目标实现却又懂得功成身退如张良,为官则鞠躬尽瘁,兢兢业业,为师则海纳百川,独具慧眼。当年,在严嵩父子的奸计之下,夏言倒下了,沈炼、杨继盛也都相继倒下了,然而徐阶挺住了,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只为了一个目的:铲除奸臣严嵩!在严嵩父子不断的挤压中,徐阶终于找到了严世藩的致命弱点并给于致命一击,使得明朝最大的奸臣严嵩父子踏上黄泉路。而徐阶的爱才之心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尊敬,正是他如欧阳修的慧眼识英才,才有了张居正的成长,才使得大明王朝的最后辉煌——万历新政的出现!纵观徐阶一生,年轻时的他正直张扬、一腔热血,随着阅历的加深,他变得老练深沉,但是唯一没有变过的是——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是的,变的只是处事方式,不变的是他为国为民的理想和抱负。这也是支持他一生的信念!徐阶,我心中的英雄。

世间已无张居正。数百年来,每每忆起张居正,后人总为他的离世带给大明王朝的遗憾而唏嘘不已。在我眼里,他更是一个将自己为国为民的理想和信念诠释到极致的人物。他从一介布衣奋斗至首辅帝师,卓然是个奇迹,然而当他登上权力顶峰后并没有志得意满,而是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国家”这个概念和与其并无很大关系的百姓而向整个官僚体系发起挑战,改革弊制,严惩腐败。为了改革,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家,他呕心沥血做了很多事,得罪了很多人,也不被很多人理解,以至于一旦他略有不慎,就可能被人打倒在地,永不翻身,而那时他的下场将比之前的所有人更悲惨。可是在历经无数腥风血雨、宦海沉浮之后,他依然保存着他的理想。因为他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无论贵贱,都有生存的权利。这就是他的理想,几十年来,这个信念支持着他一天也不曾放弃!就这样,他几乎以一人之力使得已经病入膏肓的帝国再次焕发了青春,朱明王朝才能再延续70年。可是他尸骨未寒,他的子孙后代就惨遭抄家之祸,他自己也差点被鞭尸,每每念及此,都不得不为万历皇帝的翻脸而心寒,同时更为张居正的善于谋国、拙于谋身而感动不已!张居正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面对着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杨继盛和杨涟是用一种知识分子的方式,徐阶和张居正则是用一种政治家的方式。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理念人,为信念而生活,讲究“不可为而为之”;政治家作为一个务实者,运筹帷幄顺应时势,仰望星空而更关注现实,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然而不管怎么做,本质都是一样的,同样的都是为了心中那份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此而已。他们,都是有良心的人。

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今天,这些却好像在失传。当人们在谈及方孝孺、史可法时,语调里有时却充满着嘲弄和不屑,甚至以“迂腐”二字扣当时民族的主流文化。可以说,当人们越来越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和计算行为的有效性时,必然会渐渐忽视对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的实践,导致精神追求遭遇物化的冲击,理想信念不免会被扭曲,这个民族的将来会是多么的可悲!做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并要以之作为一种信念支持着自己不断奋斗下去,不管所有的嘲笑和冷落。其实理想并非都是那些国家大义、民族气节这样令人敬畏的字眼,有很多都可以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平凡而温润的品格,它们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时刻牢记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对于我们从事检察工作的人来说,就是不管在何时,都要牢牢谨记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

感谢当年明月的这套书,它用史实和智慧指引着世人,唤醒国人之灵魂,重现中华之文明!还记得作者在书中讲了这样一段话: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一个叫理想。是的,人生真是如此,成功只有一个,就是秉持着做人的本性,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我最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十分喜爱这部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真的很令我钦佩。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当上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让你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敌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备果断、冷静和坚持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在这三个本领前,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将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胜利之门。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生灵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朱元璋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老师,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等必会的本领,他仿佛和我说:乱世之中本身是没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种本领,你就是一定会成功,本领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套非常有趣的书《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获得了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这套书共有七本,从“淮右布衣”朱重八(朱元璋)开始,把明朝各个皇帝以及明朝重要历史人物都写了个遍。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写史的书,但实际上这套书写的是人性,是人心。作者当年明月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因此从这套书中可以看到人性的善恶丑美。观古思今,人性相通,读明代之人物,思今世之人性,这是这套书第一个不同于其他史书之处。

这套书第二个鲜明的特点是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作者时不时调侃一番,让沉默的历史跃然纸上。比如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把帮他打天下的功臣都封了爵,作者把封爵比喻成铁券,但拿到铁券也不一定是好事,作者说:“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券的人80%以上都会由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券。此外还附有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不限人数。”

这套书的第三个特点是深入浅出。比如说在讲朱元璋废除丞相时,书中提到了分权制衡理论,这个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的理论,经过作者简单的比喻而变得非常易懂。作者把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比作拔河,他们分别向自己的方向拉。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于是大臣的力量遭到了大大的削弱,原本平衡的力量遭到了破坏。朱元璋把大臣们拉得东倒西歪,并宣布他们被解雇了,然后拿着那根绳子回家晾衣服,这样一些看似深奥的东西被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了出来,又清晰又透彻。

这套书的第四个特点,就是在写历史人物时,会全方面、多维度的评价一个人,不随波逐流,也不随便给人物贴标签,说的好人都完美无瑕,坏人都一无是处。比如对于喜爱游山玩水的皇帝朱厚照先生,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昏庸荒唐,这也没错,他确实不是什么敬业的劳动者,但作者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希望自由自在度过一生的人,他一点也不残忍,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只是他身不由己的选错了职业。但历史证明,好人一般当不了好皇帝。作为人,他是正常的;作为皇帝,他是不正常的。悲夫,何苦为天子!

这套书是由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组成的,是由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组成的,是由人间各种简单又复杂的情感组成的。读这套书时,你会感动高潮迭起,欲罢不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很多,并加入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被称为“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这就是现代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记叙了明朝的辉煌历史,从建国。到兴盛。到衰败。最终被清朝爱新觉罗氏取而代之。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严嵩。魏忠贤。;“忠良”徐阶。张居正……他们扮演的主角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搞“厚黑学”,否则,你无法在官场“混”下去。

所谓“厚黑学”,就是在已有的“乌纱帽”上长久地保住。首先要拉帮结派,搞好“同事”关系,否则,你无法在这个黑暗而又不公平的朝廷“斗”下去,也就是看谁笑到最终。即使你再爱国,再忠心,也会被人暗地里“黑”了,“剐”了。最主要的是跟你的顶头上司——皇帝大人打好关系,否则,你叫李大人。张大人。王大人等哥们儿劝皇帝,说不定皇上会龙颜大怒,把他们也“剁”了呢。如果你是一品大员,可是在边境,说不定会让仇人花重金把皇上的亲信收买了,在背后给你一刀,轻则休了,罢官,回家种地,重则金瓜击顶,把你脑袋当夜壶使。

也有一些人(比如严大哥)最开始是抱着为国捐躯,赤胆忠心的心愿来官场的,之后为了“混”呀!只得苦练“厚黑学”。就连小太监们也学什么“葵花宝典”,坑七大妈八大姨的钱。

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张居正,他的厚黑学那个牛,在人家徐阶面前装愣头青,等徐阶把严嵩搞下去,再和高拱搞关系把徐阶搞下去,再和兼笔太监冯保搞关系,斗倒了高拱,最终解决内阁,当上了唯一的内阁人士,首辅。甚至还坐32人抬的轿子,比万历皇帝的规模还大。

张居正如此,我为什么不能够如此?

记得一天傍晚,我在乒乓球桌上打球,恰巧李晨熙。吴竞泽也在场,此时我和李晨熙闹过几次矛盾,此刻我们又和好了,原因就是吴竞泽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吴竞泽叫我也不理睬,不屑地把手插在口袋。

那天风吹得大,我刚好打了个擦边球,没想到李晨熙却嘀咕了一句:“切!运气好!仅此而已。”我听了以后很不爽,冷冷地说:“运气也是要技术的!”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打起了球。没想到旁边的吴竞泽冷笑了几声。然后李晨熙打赢了就说什么“好球”,说我烂,菜鸟之类的;打输了还装模作样地教,什么上转要往下压,还做手势。

结果,原本李晨熙是约我来打球的,经他这么花言巧语一哄,叫我时就说“他”。“这家伙”一类陌生的词语;又对吴竞泽说:“老吴,我请你。”然后天黑了和吴竞泽一齐有说有笑地回家了,都不睬我一声。

我一个人,站在原地,寒风凛冽地吹着,我默默地收起了球拍,t贴上膜,两眼流露出愤怒的神情,心想:虚伪的家伙,平时和我说和吴竞泽玩是为了打球,都是借口。

回家后,我不经意间瞥了一眼爸爸书桌上的《明朝那些事儿》,心中想起了张居正的厚黑学,心理逐渐平静下来,想:不能这样便宜了吴竞泽,如果和李晨熙绝交,那就正中了他的下怀!

于是我发挥了我的智慧细胞,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第二天,我刚好看见了李晨熙,便强压心中的怒火,“得意洋洋”地对李晨熙说“昨日我表演得不错吧!”我还假惺惺地说:“要多在吴竞泽面前说我的好话哦!”

什么叫厚黑?这就叫厚黑!毫不经意间化解了一场危机,绝吧!

如果想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好些,便和我学习厚黑学吧!在我这儿还有专门培训哦!学费不贵,事成之后30元就够了。什么?不值?值了!30元保你终生,你这条贱命不可能就值30元吧?要想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在为师眼中留个大富大贵的形象,便多加学费酬劳吧!(乃激将!坑人钱喽!)。

其实,虽然张居正精通厚黑学,但在他斗倒了一代代“牛人”豪杰们后,还是为百姓们着想的,他深知平民百姓的疾苦,他憎恨一些贪官污吏,所以创立了“鞭法”,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改革(王安石可供参考),最终却落了个被贵族们抄家的凄惨。悲观的下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迄今为止,只有这本书让我反复啃读了将三遍,书中包含着风云变幻的历史更变,包含着有关权力的激励角逐和对人心里的细微思考等。当年明月一个普通的公务员花了几年漫长时间,潜心写下了这本让人收获非益的巨作。

感想一:当把一个人逼到无路可走时,什么仁义道德、什么真情可贵、什么报效国家都比不上自己活着这件事重要。只有自己活着才能实现一切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任何的牵绊都应该铲除包括身边最亲的人。

感想二:士为知己者死。当遇到那个能真正理解你懂你的人,为了回报对方,通常可以为止去牺牲自己的一切荣华,甚至性命。

感想三:不管你读了多少书,不管你位置多高,不管你曾经有着怎么样的峥嵘和凌云壮志,有时候为了生计,你不得不变成二皮脸、不得不丢掉良知为虎作伥。

感想四:正义这个东西其实是存在的,存在在每个普通民众的心里,可是正义基本上到来的都会比较晚,都会来的有些痛苦,都要建立在那个正义者的尸体腐化的时候,或是更晚!

感想五:一切打着为民旗帜的、喊着为名口号的不过是为自己的利益赢得胜利的筹码。渐渐的在安逸享乐里丢掉了这个筹码,为人所不齿、为民所恨最终被民所灭。

感想六: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是得到后再失去,如果报仇就让你恨的人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之后,再一件件让他失去,让他痛不欲生。

感想七:真理的坚持者和站在权力顶峰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往往最后都是比较凄惨的下场。这么多恨你的嫉妒你的眼睛在顶着你,让你如芒针毡。

感想八:成大事者,亲情不重要、没有友情没有爱情、没有法律约束、没有道德监督,他眼睛里有的就是更大的利益诱惑,也许是更多的金钱、更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为了这个诱惑为自己牺牲。

感想九:很多事情往往就是女人可以改变的,不要小看女人。因为女人恶毒起来可以灭绝一切,当然除了女人还包括不男不女的太监。

感想十:为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去努力死而无憾。也许世界上没有人会懂,但是历史的河流终会洗去献身者身上的尘埃,让伟大的光芒照耀。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我一直都很喜欢中国历史,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想知道我们中华民族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原因吧。于是,我翻开了《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这个争议不休的朝代,有人说,它是昏君辈出的年代;也有人说,它是辉煌灿烂的朝代。而我,对于这个最后一个汉族实现大一统的王朝来说,只能称“大明!

从朱元璋白手起家,消灭一个又一个的敌人,打下天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自缢而亡,几百年的风云变幻,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与明君昏君,照射了一个时代的兴盛与衰败。

戚家军作为明朝时期的抗倭机器,其领导人与开创者戚继光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不慕荣利,自主组件军队,训练军队,在东南沿海打击已经几百年的日本倭寇,百战无不大捷,称他为民族英雄毫不为过。

明王朝是少有的几个真正大权不在皇帝手里的王朝,像后期的嘉靖皇帝,以及万历皇帝,他们不理政务,那又是什么让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重现曙光呢?是大臣,是伟大的政治家,靠这些人来维持大明王朝的寿命。若要给这些人排个名,那么,第一肯定是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最有理想的高官——张居正。他如一颗明星照耀着这片神州大陆,让已近秋末的明朝重现生机。他立志将万历皇帝培养成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人,立志将大明王朝走向繁荣昌盛,在他的领导下,推行了一条鞭法等许多改革,让这个王朝立足了脚跟。

明朝还有许许多多令人生畏,动人心弦的故事与人物,在此就不一一列出,我只想说,不管是崇祯想努力改变亡国之君的称呼,或是严嵩想包住自己的地位,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历史。而无论什么样的时代,总会有无数的风云人物涌现,或是奸臣,或是英雄,或是皇帝,或是……。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马皇后,一个了不起的女人。

她救朱元璋于危难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饿死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给朱元璋送饭。她虽然是一个女子,却颇有胆量。陈友谅进攻龙湾时,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饰财务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傲,并告诉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痛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更难得可贵的是,她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恶行。

她就是这样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把他们从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来了。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贵。

她重病后自知很难医好,拒绝医生为她医治。朱元璋问她原因,她的回答是在感人心魄:“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一定会相对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这是一个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她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还是这样做的。她在病床上留下给朱元璋的遗言:“愿陛下有始有终,子孙各个贤能,百姓安居乐业,江山万年不朽。”

马皇后这个平凡的女子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

“无论贵贱,生死永不相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这本书早就听说过,但那时候一向在看《东周列国志》,没心思看这个。别的书看完了才把它翻出来看。这一看就再也看不上其他书了,全扔一边了。

能够说正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读书的欣赏水平。

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是一个非专业研究历史的公务员,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部《明朝那些事儿》更加的平民化。有人说,历史不能够幽默不能够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该书作者也说:“不是历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以,那些不幽默的历史书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当是幽默趣味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能够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而当年明月就使的我们能看到这幽默的历史“书”,读历史居然能够这样简便。

该书资料以明史为蓝本,几乎所用事件都有史可查,个别出自野史之处,皆注明,并加了作者自我的分析,说明其可信程度。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认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作者说,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能够写得很好看,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

而作者也的确证明了这句“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从明太祖朱元璋开篇,到崇祯朝结束,前后历时二百余年,共六部。书中出现的人物、事件都是作者经过精心“海选”和“pk”的,作者说:“不是牛人不入书,不是牛事不叙述”。

这部书的主线即是明朝的十七位皇帝,按照年排列出各个重大事件及历史人物,它让我们明白历史里好看的不仅有野史,其实正史同样好看。并且让我们了解了那些我们只窥其一斑的全豹。它告诉我们,朱元璋是残暴的它登基以后诛杀开国功臣,心狠手黑。所有开国功臣,包括开国六公爵和四个手握免死铁劵的老臣,另外两张铁劵的主人,常遇春开国之初即暴病,当初拉他入伙的汤和也只因当朱元璋看到他时,这位当年英勇无畏的将军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据说当初开国的功臣幸免的包括汤和共两人,另一个是朱元璋的外甥。并且朱元璋施行机发明的酷刑简直就是惨绝人寰,并且他还有一个历史上其他皇帝没做过,也没想过的“庭杖”——皇帝亲自拿着棍子在朝堂之上把大臣打死。但它还告诉我们朱元璋是仁慈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的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他的残暴只对大臣,贪污银六两者剐刑。对百姓能够说是“耶稣救世主”,在朱元璋统治时期,用今日的话说幸福指数快速的上升。

它告诉我们朱棣是篡的侄子朱允炆的权。但它还告诉我们在当时朱允炆的削藩就像是好学生要抢刀,痴人说梦。朱棣是当时整个大明最优秀的将领他手上又有当时做强悍的军队。削藩,不可能。

它告诉我们,宦官郑和七下西洋是永乐大帝伟大英明的决定,但它还告诉我们,郑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宦官,在朱棣造反的时候它更是一位伟大的将领,曾为朱棣立下汗马战功。

它还告诉我们,以往有一个被称为“黑衣宰相”的和尚,他极力的鼓动朱棣造反,能够说是朱棣成势的最大功臣,但朱棣登基后他却退居下层,不做高管。但他依然是那个朝代实际的宰相,所以被称为“黑衣宰相”等等等等。它里面有我们不明白的却十分有意思的事。

该书分六部,但前后连贯,无笔法的不一样可作为一部明史来看。到最终一向写到朱由校煤山自杀而止,全书完。

我不是学历史的,所以我不分析历史。我只是一个读者。我只喜欢好看的故事。当年明月做到了既让我看到了好看的故事,又看到了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曾经坐镇东南的胡宗宪在腐臭的牢房中写下人生最后一句充满愤怒与不平的话。胡宗宪从一个小小的御史,到东南数省的总督,这一切,他都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力气,不惜投靠奸党,不惜声名狼藉,奉承逢迎,溜须拍马,无所不用其极,他背弃盟约,杀死徐海,除掉汪直,送出白鹿,屡报祥瑞,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拯救万民,平息倭乱,但现在的他却沦落到了这样一个阶下囚。

曾经的明国乃是万国之首,多少国家在明国面前低头跪拜,进贡的国家更是不计其数,国家的尊严不可侵犯。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明朝的尊样也渐渐消逝,随之取代的是懦弱和无能,那些曾经在明朝脚下颤抖的国家,现在反倒个个精神抖擞的开始侵略明朝的国土,那些倭寇则更是逍遥法外地攻打明朝,挑起战争,在明朝的一些地区烧杀抢虐,无恶不作,但是明朝却无能为力,虽然派出军队,但效果却不敬人意,败仗往往多于胜仗,直到明朝末年,戚继光的出现,这才让这群敌人销声遁迹,可见,国家的实力和尊严是多么的重要,当年的明朝是这样,继后的清朝也是这样。

明朝的那些贪官奸臣也是导致明朝毁灭的一个原因。当时的明朝开始的贪官并不多,因为被朱元璋杀光了,但是当官的,谁的素质清高,面对眼前的肥肉,谁不想咬一口,不拿白不拿嘛,在利益面前,清廉多少钱一斤!有油水捞最好,反正又没事,就算上头怪罪下来,送几个钱上去不就行了,我照样可以过我的幸福生活。这样,就算刑法再厉害,这贪官也没有丝毫减少的情况啊,到了明朝末年,那贪官更不计其数,就连皇帝的眼皮底下,也有人敢贿赂,这胆子可真够大了,要说我们,你就给我30条命我也不敢,可他呢?依旧吃香喝辣,穿着绫罗锦缎,时不时的捞几回油水,依旧逍遥自在,有这样的官在,明朝的毁灭也终究是迟早的事。

明朝的皇帝也是一个比一个的没用。先是开国皇帝朱元障,他可还是一代英雄,从一个两手空空的农民到拥有几个兵的地主,再到威严的皇帝,这中间无一不经过鲜血,刀光谍影的洗礼,能成为皇帝,朱元璋是不容置疑的,他所付出的努力无人能够否认,在治国方面他想为人民做好事,想除去贪官,想让子孙后代享福,但是命运始终与他的意愿相反,百姓的生活照样悲惨,贪官也没是多少,倒是许多清官名将被冤杀,后代的生活也不敬人意,一代英雄朱元璋的结果中为悲剧。

再是皇孙朱允炆,这皇帝也真够没用的,斩杀自己的叔叔,结果斩杀到连自己的皇位也难保了,被自己的叔叔朱槺抢了皇位。再说第三位皇帝朱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皇位,虽说这行动不太光雅,但朱槺做的确实不错,大明的威严从横天下,但是国家却民不聊生,为什么,谁叫那实在过于威猛,谁敢不服就打谁,甚至没事也要找事,主动去找一些人的麻烦,那打仗得要粮食,皇帝不会自己种粮食,那就问下面要,官府也不种地呀,那就往百姓那儿要,百姓想不给,可不给也得给不然就要被打,这下可怜了老百姓,生产遭受了很大的破坏,百姓们逃荒也就在情理之中。

朱槺死后,他的长子朱高炽登上皇位,他虽然体态臃肿,但却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他用自己的勇气改正了父亲的错误,不畏人言,实在是壮举,如果让这明仁宗朱高炽接着干下去,明朝一定会欣欣向荣,只可惜“好人不长命”他只干了10个月的皇帝就病死了。随着是朱瞻基,他可是个好皇帝,他面对民不聊生的现状感触很多,他治国安民,勤勤恳恳,工作加班,听取大臣的意见,处理各种朝政,妥善处理蒙古的冲突问题能不动兵就尽量不动兵,他不打搅百姓的生活,也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可见朱瞻基是个体谅百姓的好皇帝,不过他也应了“好人不长命”这句话,只当了10年的皇帝,在38岁时便去世了。朱高炽和朱瞻基很像,因为他们都是好皇帝,但都岁命不长。

但是他们统治的十一年是明朝的黄金时代,大明帝国空前的繁荣强大,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转折点就从朱瞻基的儿子这里出发了,从朱祁镇开始,明朝开始急速走下坡路,皇帝个个不上朝政,整天吃喝嫖赌,政治全然扔给了大臣和太监手中,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连皇帝都这样了,那别人又能好到哪里去,清官被抹杀,贪官幸福快乐,但这一切皇帝熟视无睹,他只管自己的事情,清闲得很,有这样的皇帝国家被毁也在情理之中,最后明朝就这样被毁了,毁在了最后一代皇帝手中,所有的王朝,它的开始正如它的结尾,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句话: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了。

一代帝国,千秋霸业,終为化土,实为可悲。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我喜欢历史,这次我读的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讲的是朱元璋的一生。

朱元璋的一生很伟大,他从一个穷苦的放牛娃造反至一个皇帝的故事,让我简单介绍一下朱元璋:别名朱重八,家庭出生为贫农,出生为公元1328年,逝于公元1398年,他的出生历程: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贫民家庭,主要工作就是为刘德这个大地主放牛。自此他就为刘德放了12年的牛,后来天下大饥荒,朱元璋的亲人几乎全部饿死了,他只能去寺里当和尚。

公元1344年,17岁的朱元璋去了寺里干杂活,不到50多天,寺里也渐渐缺了粮食,所以只好去化缘,说的好听叫化缘,其实就是讨饭。在讨饭的途中,他受尽了侮辱和白眼。

公元1347年,在外漂泊,讨饭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了故乡的皇觉寺里,继续开始了他的和尚生涯。在寺中打水、做饭,擦佛祖的金身,而且还要伺候以前的老和尚。当时的和尚能喝酒吃肉,而且还能娶老婆,整天佛不拜,游手好闲。这些脏活累活当然由新来的朱元璋干。

公元1352年,从这一年开始,朱元璋就进入这一生中最光耀的时刻,也就是造反。朱元璋先投奔了驻守在濠州,但是他觉得在郭子兴这种肚量小的人混下去,肯定不能征服天下。于是自己带了24个人出去打天下,后来他的势力越来越强,打败了他争取皇位的最强敌人——陈友谅。

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帝号为洪武大帝,但是朱元璋却开始杀戮功臣。原因是因为怕他们造反,只留下了几个只会守,但不会进攻的武将。公元1398年,70岁的朱元璋逝世。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用一句话概况:“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字字震撼心灵。

明朝从不惧怕北边的瓦剌和鞑靼,南边和东边的倭寇,以及后期的后金,不服就一个字“打”,一直打到服为止。

强而不欺,威而不霸。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和平交流,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的国家的真实面貌。

中国人向来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向大明朝致敬。非常感谢“当年明月”给我们带来如此经典的作品。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原来,他有一个朋友,叫李善长,他想利用胡唯庸对抗刘基,于是胡唯庸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知县升为大官了。

不过贪婪的人永远不会停止野心,他凭借着李善长对他的支持,权利越来越大,越来越目中无人,做上了宰相,也开始干涉朱元璋的政权了。但朱元璋早已想好了对策,设下了圈套,并打算除掉他。

慢慢地,胡唯庸的权利欲日渐膨胀,开始贪污受贿。这时,李善长才意识到他一手培养起来的胡唯庸并不是一柄只能够对抗刘基的剑,而是一柄让两头受伤的双刃剑。

一次意外,胡唯庸的儿子突然落马死亡。胡唯庸一气之下,未上报就私自杀死了马夫。果不其然,胡唯庸落入了朱元璋的圈套,朱元璋以“杀人偿命”为由杀掉了胡唯庸,并且从此撤销了宰相这个职位。

读到这里,我深有感触:恶人终有恶报,多行不义必自毙!做人要正直、善良,做官要公正、廉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永远要记住:上帝想要让谁灭亡,总是先让谁膨胀疯狂。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读这本书,一开始纯属被迫,老师让读,我就读了。看了第二页,被动即变为主动,不愿也变为甘愿。当年明月用有趣的话还原了历史的面貌,还原了真实的明朝。可以说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我对于那个朝代的印象,肯定还只是电视剧中胡编乱造的桥段。

那么,我们要抛开历史和史书,不再相信过去吗?当然不,史书中的事与过去真实发生的或许有些许差异,但并不是全部!秦始皇肯定是统一了六国的,武则天肯定是当了女皇的,抗日战争也一定是胜利了的。即便当时的史官对于这些事或是开心或是悲伤,但这些都是事实,他改变不了,也许他们对一些人物的描写带有情绪色彩,但历史的大纲是不可能被人所改变。正如当时明月所说,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历史。那么,我们就选择相信历史,相信真实的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被人们追捧,不只是因为当年明月的语言幽默诙谐,更是因为他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历史,讲述了明朝,告诉我们真实的历史。也许有些史书有捏造成分,不可信;但大部分的史书是记录的真材实事,他们依旧可以还你一个真实的过去。然而,还有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盲目的相信史书上的事与人啊。保留自己的判断力,去相信史书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第三本妖孽宫廷,皇帝的故事已经没那么有意思了,顶多算是宫廷八卦,这本书最有意思的是王守仁。首先要吐槽的是于谦在这本书里被干掉了,让人痛心惋惜。

于谦,不是那个说相声的于谦,而是打了北京保卫战,拯救明朝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个于谦。上部书土木堡之变皇帝朱祁镇被抓以后,瓦剌首领也先各种要挟明朝,想狠狠敲诈一笔,奈何明朝就是不买账,皇帝你扣着吧,这边再立一个就是了,于是出现了两个皇帝同时在位的搞笑情况。

被忽悠的惨了的也先一气之下冲到京城想要打一仗,这个时候的明军刚经历土木堡之变精锐部队二十万几乎全灭,毫无招架之力,也先3万铁骑已经要兵临城下,京城的9个门随便哪个门只要被攻破就完蛋了。

如此严峻形势,战斗还是转移南京,关系着国家命运,战斗不一定能赢,而转移则是直接丢了半壁江山,于谦给出了答案:“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挽狂澜于既倒,于谦扛起了国家兴亡的大旗,保住了半壁江山。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不得善终,真的是让人扼腕叹息。

王阳明,这位一心想要做圣人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从小就励志要做圣贤,被他爸打了也不改志向。后来创立了心学,对后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而最让我佩服他的是,他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造反。什么是什么都没有呢,宁王造反买通当地所有官员,没买通的也被宁王干掉了,朝廷根本没人知道宁王开始造反了,而王守仁是死里逃生跑出来的,造反已经开始了,等着朝廷知道这事情派兵前来,宁王都造完反南京登基称帝了。

没有指望,没有援兵,没有希望,只有他一人。

孤身一人,聚集兵力,宁王有八万兵力,王守仁8千兵力都没有,怎么赢。就是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王守仁凭借着他的智慧召集民兵,安排战术,平叛了宁王。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传奇了,明朝的历史还在继续,不同的人物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璀璨着这个时代。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许多电视剧都演的他如何智斗奸臣,看他如何娶得美人归......然而,这些情节都不是他真正的生活。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才看到了真正的唐伯虎,那个从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为怀才不遇的中年人,又成为心灰意冷,彻底堕落的老人。一个才子成为一个社会的败类,真是当时封建时期的悲剧。

唐伯虎1470年生于商贾之家,他十分聪明,悟性很高,众人夸耀他,使他整日饮酒作乐。朋友祝枝山劝告他不要这样。唐伯虎听从了劝告,开始苦读。在乡试中,唐伯虎考得第一名,又称为应天府的解元。可是他在进京赶考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财子,叫徐经,答应唐伯虎可以在他那里白吃白住。可是恰巧徐经买了答案,又和唐伯虎一起中了状元。并且他还在发榜前说自己一定会是今科会元。结果被告了黑状,关进了大牢。出狱后,唐伯虎回到了家乡,可乡里的人不再看得起他,连妻子儿女都敌视他,甚至连家门口的狗,见到他都汪汪大叫。这使他更加绝望,更加堕落。宁王朱宸濠要造**,把唐伯虎请了过来,他不愿干,装疯裸奔,最终逃了出来。后来他可谓是彻底堕落,他堕落的同时并催垮了他的身体,1523年,他郁郁而终。

去看唐伯虎的一生,说不冤,也有些冤,说冤,可他的言行就有些问题。看他的一生,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祸从口出。唐伯虎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对错误的人说了错误话。从此,他的人生从巅峰步入低谷,并且仕途尽毁,他正是因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太过骄傲,枉打诳语,才落得这个下场。

当然,当时的社会也十分黑暗,考生们经常告黑状,使得一些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得以重任。如果考生都是一些正人君子的话,那他绝对能像电视剧里说的那样,惩治奸臣,报效国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是如此吗?什么话对什么人该说,对什么人不该说,如果弄不清楚,是对我们的前途有一定的影响的。总之,唐伯虎的一生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管住嘴,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说自己不该说的话,才是最重要的。

悲惨的唐伯虎,只有那首《桃花庵歌》能诉说他的心愿: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好多书友都在说第一次的读感太少了需要丰富下内容,让这篇读感看起来饱满,丰富,好吧,我就用我仅有的词汇量,我就试一试吧(用时也是比较长,我也借此机会好好做一个总结),文笔一般,请大家见谅,不过,也非常感谢一直以来无论我写的怎样差,书友们都会很认真看也能给出中肯的意见,我很感激,认识你们,我在进步!

明朝那些事我读的版本是7本,这是一套历史类的书,说起历史大家的脑子里立刻会蹦出,枯燥乏味,刻板,无聊之类的词,我其实也一样,甚少阅读这类书,但是《明朝那些事儿》我从翻开第一部开始,我就被故事深深地吸引,情节环环相扣,让我欲罢不能,无法放手。

这个故事是从一个叫朱八八(朱重八)的人开始的,没错这个人就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这个名字是有深刻含义的,实际上朱元璋就是诛元璋,元当然是元朝,璋是一种尖锐的利器,他是把自己比喻成一把诛灭元朝的一把尖锐利器,就像他自己的名字一样,他做到了!他的前半生我觉得用这样一句话概括最合适不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亲眼目睹亲人的一个个离去而无能为力,年纪轻轻的他为了生存讨过饭,当和尚,被人唾骂被人鄙视,受尽耻辱,但是他没有被打败,反而磨炼了坚强的意志,拥有了强大的内心。后来在友人的劝说下,决定造反的他,人生就像是开挂一般,遇到了与元军对战的郭子兴,娶了马皇后,拉起了自己的队伍,一直打到了应天(南京),后又解决了邻居陈友谅,张士诚,灭了元朝,建立明朝,成为开国皇帝,这第一部分是我读的最畅快的一部分,读的时候也是激情澎湃。后面一部分则是讲了建立明朝后的那些事,这部分给我的感觉就是杀杀杀,40岁的朱元璋终于站在了权利的最高峰,发扬光大了科举制度,颁布法令,严惩贪污腐败,也是创立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肃贪法,贪污六十两以上银两就杀杀杀。“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更是残忍偏激到了极致,上万名臣民别杀,有些是真有罪,有些是冤枉的,有些是被牵连的,那个时候想要辞官都要靠装疯才可以,疯狂的杀戮连审讯的人都没了,最后还要镣铐审案,想一想在朱元璋时代公务员真的是高危行业啊!(想想现在的日子真的是幸福的了)老年的朱元璋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大儿子朱标,可惜朱标命短没有等到登上皇位的那天,于是这位老人把对儿子的爱和期望寄托在了年纪轻轻的孙子朱允炆(建文帝)身上并将皇位传给了他,他把一切都安排好,可是。

计划。

永远赶不上变化。善良的朱允炆终究是抵不过城府颇深,老谋深算,英勇善战的叔叔朱棣。1402年朱棣登基,又一个故事也开始了。

第二部,跨度很大,我就简单概括一下,朱棣以靖难之名取得皇位,但因有着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善于治国,其政绩斐然,修史《永乐大典》,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外交和边境贸易,平定安南和蒙古,国家进入盛世,后其二子朱高炽继承皇位,在位一年毙。后来朱祁镇继承皇位,蒙古来犯听信太监王振错误判断,朱祁镇被俘,明军损失所有精锐部队及大量重臣。差点将大明半壁江山落雨蒙古人囊中,好在有一介文官于谦力挽狂澜救国家于旦夕之中。后其弟弟朱祁钰被迫当上皇帝,尝尽权力滋味的朱祁钰再也放不下,兄友弟恭转瞬刀剑相向,真正最是无情帝王家啊!后朱祁镇又夺回皇位。

历朝历代的皇帝,大多都是被权力驾驭。权倾天下,无限荣光,所有的豪情抱负有无限的空间去实现,然而当拥有权利成为一种执念也便成了活着的累赘和痛苦!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能拿的起放的下这权力二字啊!

第三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守仁了,文武全才,凭一己之力平定宁王之乱,我认为他是明朝最伟大的人物,没有之一,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他总是能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运用智慧解决麻烦。一个人背着天下苍生的生死屡遭磨难,不仅临危受难还力挽狂澜!他真的是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老年的他开设书堂尽力传道受业,真的太让人敬佩了!有时间有机会我一定深刻了解这位圣贤。

不得不说嘉靖皇帝寿命很长,一本书都没有讲完,这第五部可以分为嘉靖后期,万历前期发生的事了,简单的回忆概括就是徐阶蛰伏多年,终于搬倒了严嵩,然后高拱搬倒了徐阶,张居正又搬倒了高拱,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对于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后面这几位与严嵩不同,做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也算是实干家,后面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历时七年,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李如松运筹帷幄,邓子龙一腔热血,战死沙场。

这一部我还不得不说两个人,两个奇人,一个名字叫海瑞,另一个名叫张居正,海瑞资质平平,考了十多年才考上一个没有油水的小官,但是他之所以称为奇人在于他特别清廉,不仅自己清廉,还鞭策其他人一起清廉,最后连死没忘还别人多给的六文钱,他的一生就留下几件破烂的衣服,是把清官的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是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清廉!张居正与海瑞不同,他从小天资过人,是个神童,过目不忘,关键人长的也帅,辅佐年幼的万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条鞭法、考成法造福人民,在他的一系列改革中国家得到稳定发展,但是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生活奢侈,道德低下。但不可否认他为朝廷呕心沥血是一个伟大的实干家也是一个十足的阴谋家,历史会铭记他的一生!

第六部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部,可能读的时候个人主观情绪太过浓烈了有愤恨,有叹息,万历死后,朱常洛登基贪图美色,乱用药物,红丸药让这位皇帝仅仅只活了1个月,可怜到连一个年号都没有,文盲木匠皇帝登场,对内太监魏忠贤干政,残害忠良,对外,努尔哈赤趁机兴起,明朝真的是民不聊生、这一部是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杨涟,因为他的死让人难忘,死在狱中,每天用布袋压身,不管用用锤子砸碎肋骨也不行,用铁钉穿耳,最后杨涟因铁钉穿破头骨而亡,场面太过血腥,看的我也是整个人都不好了,这真的是最坏的一个时代!

最后这一本我是间隔时间比较长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崇祯,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崇祯,他胸怀大志、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也有暴躁,但知人善用,渴望力挽狂澜,但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气数已尽,回天乏术,读的时候特别心疼崇祯皇帝,一步步除掉了魏忠贤也救不了大明,请回了袁崇焕也赶不走皇太极,也许早出生那么几十年一百年能是位好皇帝,可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悲伤,当崇祯选择在景山上自缢的时候,我觉得真的很难得,难得的不是他为了气节,为了尊严,为了向宗族交代,而是觉得他做出的这样的选择很难得,他留给了明朝一个洒脱的结局,给自己留下一个遗憾但也不缺乏美的答卷。

没有多少感想,写的也不多,乱七八糟,但自己读完开明了许多,宽广了许多……。

希望以我仅有的感悟能够给大家一些启迪。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当代明月所著的《明朝哪些事儿》,整部小说十分宏大,跨越300多年的时间,通俗易懂,能够把历史当小说看,我推荐这本书,很多人不理解,说是投资书单,为什么读起了历史,看了便会明白,从历史中能学到很多正确的价值观。

今日分享这篇读书感,对书中的精华理解、总结很到位。

这本小说感触最深的仅有一条:找到正确的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今日的时代与明朝完全不一样,抛开厚黑学的成分,能够理解为“对目标极度明确、对战略乃至战术极度认真、极度一丝不苟、极度精益求精、极度热情及极度自信(坚强)”,就是巴菲特等人推崇的“专注”。

做一件事即使正确,如果目标左摇右摆,总是瞻前顾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那么结果必须是普普通通,不会取得大的成功。

土木堡事变后,二十万精兵毁于一旦,天塌了。京城受到蒙古的围攻,且明显强于明军,皇帝被抓,京城不堪一击,大明王朝陷于绝境。

很多人倾向南迁或者死守,然而“京城保卫战”主帅于谦认为仅有战胜敌人,才能保住帝都,才能挽救国运,除此之外,别无他途!所以他收编整顿军队以后,决战前下达了以下几个命令。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掉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就是这几条,“要么胜、要么死”,让所有人放弃幻想,忘记对蒙古人的恐惧,全力作战,加之有效的战术谋略,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是用他的聪明证明事情难以办到,而是总能从不能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京城保卫战”中,通州的粮食很多,然而很难运到京城,因为没有剩余的人保护粮食,为了不让粮食落入敌手大臣甚至主张烧掉。

于谦经过一个公告就解决了:“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调兵、运粮、安全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当然反例也很多,皇帝朱允炆打燕王朱棣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对主帅说:“请你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

结果军士都不明白该何去何从,担心万一打死朱棣落个满门抄斩的结局,朱棣利用这个保命符多次化险为夷,并取得皇位。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读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书,感觉像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中一齐历练,与一个个名人对话,了解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收获很多。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有幸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一到七部,感受到了明朝二百多年间的历史文化。这不,我专门为明朝的皇帝举行了个颁奖晚会!

“首先,我们有请大明创始人,朱元璋先生上台领奖!祝贺他荣获勤劳奖!”至于朱先生的获奖原因,请听我慢慢道来:在朱先生执政的几十年间,那可真是农民安居乐业,官员乐容常在。这是为什么?我觉得和皇帝勤劳有关,每天起早贪黑地阅览奏章,处理国家大事,一个人干许多人的活。比如,本来忙的要命的内阁大学士,因为皇帝帮他干完了活,所以整天都只要待在家里,等着俸禄送上门来就好。朱先生能获此奖,理所当然!

“接下来,有请我们的朱厚照大爷上台领奖!”(轿子抬上来了,里面出来了一个肥唇大耳,一肚子似蹦床一样有弹性的胖子。)“恭喜朱大爷获得无能奖!”至于朱大爷的得奖原因,真是令人感到幸福,尤其是学生这么认为!要知道,朱大爷的一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玩。估计是他老爸的童年太黑暗了,所以就决心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朱大爷老爸万万没想到,他不是给了朱大爷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是一生!由于朱大爷在童年只会玩,所以导致他一生没有好好读书,成了个文盲。既然成了文盲,还怎么管理国家!“据说朱大爷临终前还在钓鱼,对吗?”(朱厚照涨红了脸)“被你发现了!”所以,无能奖给朱厚照大爷,实在是绝配!

“下面,我们还要为朱翎钧同志颁发属于他的压抑奖!”(刚说完,站领奖台上的朱同志就痛哭起来,还拿手机放了《凉凉》一歌。)就朱同志的人生,那真是一个凄凉!十岁父亲便撒手人间,于是他便生活在张居正的控制下,假如张居正说东,朱同志可是连小半个西字都不敢说!而且,在他执政的十几年间,倭寇猖狂,蒙古人大规模抡劫,朝廷内纷争不断,就连明朝三大疑案,也都是他的万历年代发生的!“你别说了!”(此时正站在旁边的朱翎钧又痛哭起来!)。

下面,我们还要颁发智慧奖、迷信奖、懒惰奖、好战奖……我忽然发现,奖台下面多了个黑衣人,仔细一看,那不是当年明月吗?看他在晃动的嘴巴,似乎说了一句:“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