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件的写作小技巧(热门17篇)

时间:2023-12-14 10:04:23 作者:雅蕊

新闻报道对于深化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了解,促进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新闻报道是民众了解时事的重要途径,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报道,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第一、 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 第二、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三、 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1.新闻稿的结构

一篇结构严密的新闻稿一般由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等组成。

其导语、背景交代、主体内容和结尾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一个统一的关系中互相影响,互相勾连,互相牵制,互相完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即新闻稿的5要素。

2.怎样选好新闻稿的主题

要写好新闻,事先要想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什么,无论是写消息、特写,还是通讯,都要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主题。

比如写一篇消息时,写什么内容,要先把意思想明白,这就是立意。

立意就是主题。

主题对新闻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

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这篇文章的中心。

所以说,主题是新闻稿件的统帅,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遣词造句要受它的“调遣”,即文章的造词、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要以主题为依据,受主题的约束。

因此,“意在笔先”,主题明确了,才好伏案动笔。

3.怎样写活新闻导语 。

写新闻首要写好导语。

写新闻稿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的说明了导语的写法和作用:“导语像倒金字塔,凸现重点写精华,形象具体引人看,文字简明一句话。”新闻“倒叙式”即“倒金字塔”结构形状,而“导语”则恰恰是“倒金字塔”的塔基。

4.重视背景的结构特色

新闻背景是为了描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写出它同其他事物有联系的历史事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科学知识等客观背景,全面的揭示事物的意义。

写好写活新闻背景,可以起到烘托、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5.怎样写好新闻主体

新闻主体顾名思义是新闻稿件的血肉之躯,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要写好新闻主体,首先要有丰富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要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深入生活、工作、学习中去搜索、摄取。

当然,稿件的材料,不是写什么要什么,而是会挑选,把那些能够表现稿件主题的材料选出来。

和主题有关系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者,选而留之;和主题无关不能说明主题者,“扣”而舍之。

有了材料后,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语言特色,是作者表达写作主题、展示文章功力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写好新闻稿件的关键。

新闻语言要明快、准确,快速切入实质内容,注重用事实说话,不要过分修饰,过分追求华丽,但这决不是要放弃对语言的推敲。

切忌无限上纲上线、大加评论,自己先给出结论,要把结论留给读者得出。

6.用简练的语言写好结尾

结尾要注与主体的搭配、衔接,要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最好用一两句话干净利索的把新闻稿结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此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准备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

他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二、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三、时间和空间角度。

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像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

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

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

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意。

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

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

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缘》,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

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这样才能抓住灵魂写出好的新闻稿件。

新闻稿件的写作技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那么应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新闻稿件的写作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分享或讨论以及反映相关话题,请到论坛讨论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基层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基层新闻稿件写作技巧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基层新闻稿件写作技巧,欢迎参考!

要热爱新闻宣传报道这项事业,充分认识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重要性

有一句话讲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你就会热爱它。

作为基层通讯员,从事宣传报道工作是件苦差事,有时为了一篇稿件,经常深夜伏案,殚精竭虑,绞尽脑汁,辛辛苦苦写出的稿件,投出去也可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另外,在新闻稿件写作之前对信息需求的判断、对信息价值的评估、对信息资料的逐步积累和深入加工的过程,也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就需要通讯员耐得住寂寞,自觉地、持之以恒地面对各种挑战。

唯有如此,方能最终修得正果。

因此,基层通讯员只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内心深处培养新闻写作的兴趣,热爱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勤奋学习,多动笔写作

身处基层,新闻信息来源有限,不可能每天都遇到惊天动地的新闻,若想在报刊杂志上“抛头露面”,不勤奋是很难出成绩的。

俗话说,勤能补拙,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和洞察力,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看报,加强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对资料的理解,从中发现新闻点;另一方面经常走出去,深入一线采访,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捕捉新闻线索。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新闻写作除了要做到手勤(勤写)、腿勤(勤深入基层)、嘴勤(勤问)、脑勤(勤思考)的基本功外,还要做到认真研究报刊刊登的新闻稿件,做到稿件对号入座。

因为报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报道重点;每个版面也都有侧重,都有自己的固定栏目。

因此,基层通讯员要养成天天看报的习惯,按报纸的版面、栏目有针对性地精心采写、对号入座,就能大大提高稿件的命中率。

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我们在激动之余,还要冷静下来及时地把见报稿件和自己的底稿仔细研究对比,从标题到内容,看一看编辑做了哪些改动。

通过学、写、改,反复“修炼”,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善于观察和总结,提高自身素质

我们每个人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身边不会经常发生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让我们去报道,我们只能通过平时细心的观察和了解,才能在平凡的小事中找到与众不同,并且通过总结使它产生被报道的价值。

另外,要善于抓点。

这里的“点”指的是新闻点。

每篇新闻报道都应有它值得报道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就体现在这个点上。

因此,在写新闻稿时不但要真实描述新闻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还要不断地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和目的,并且在稿件中要明确点出,一针见血,这样才能避免写出来稿件流于形式,缺少内涵。

要善于充分利用新闻图片。

因为新闻图片是会说话的报道,一张交待清楚、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图片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一张好的新闻图片再配几句简短的解说,就是一篇很好的图片新闻,而且图文并茂,很容易得到编辑的青睐和读者的.喜爱。

要善于把握新闻时效性。

也就是说要有及时宣传报道意识,一定要及时报道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否则新闻时效性一过,新闻宣传稿件写出来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掌握新闻稿件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采写高质量的新闻稿件是检验通讯员工作能力及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提高上稿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每次下笔之前,我们首先要判断所要写的对象到底是不是新闻,有没有报道的价值,如果不弄清楚这点,就算花费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效果不一定好,稿件投出去估计石沉大海的几率较大。

这就要求我们做有心人,超前思维,时时处处以“无事不新”的眼光,留心观察、细心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提高稿件命中率。

同时,要在新闻稿件的标题上下工夫。

对于一篇稿件来说,标题犹如“文眼”,至关重要。

因此,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

文眼巧不巧,亮不亮,往往决定稿件的命中率。

通讯员向报纸投稿,给编辑的第一印象就是标题,因而要仔细推敲,容不得半点马虎。

当然,标题怎样才算好,每个人的标准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有三点是最基本的:一是要贴切、醒目、生动;二是要短一些,简洁一些;三是要有个性,令人耳目一新,切忌人云亦云。

总之,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勤奋学习,多写稿,多投稿,勇于奉献,才能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和用稿率,在新闻宣传战线上才能干出一番成绩来。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

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

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

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分享或讨论以及反映相关话题,请到论坛讨论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

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 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

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

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

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

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

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

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

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

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

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

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

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

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

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与方法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第二、学会写导语。

第三、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一篇结构严密的新闻稿一般由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等组成。

其导语、背景交代、主体内容和结尾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一个统一的关系中互相影响,互相勾连,互相牵制,互相完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即新闻稿的5要素。

2.怎样选好新闻稿的主题。

要写好新闻,事先要想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什么,无论是写消息、特写,还是通讯,都要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主题。

比如写一篇消息时,写什么内容,要先把意思想明白,这就是立意。

立意就是主题。

主题对新闻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

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这篇文章的中心。

所以说,主题是新闻稿件的统帅,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遣词造句要受它的“调遣”,即文章的造词、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要以主题为依据,受主题的约束。

因此,“意在笔先”,主题明确了,才好伏案动笔。

3.怎样写活新闻导语。

写新闻首要写好导语。

写新闻稿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的说明了导语的写法和作用:“导语像倒金字塔,凸现重点写精华,形象具体引人看,文字简明一句话。”新闻“倒叙式”即“倒金字塔”结构形状,而“导语”则恰恰是“倒金字塔”的塔基。

4.重视背景的结构特色。

新闻背景是为了描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写出它同其他事物有联系的历史事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科学知识等客观背景,全面的揭示事物的意义。

写好写活新闻背景,可以起到烘托、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5.怎样写好新闻主体。

新闻主体顾名思义是新闻稿件的血肉之躯,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要写好新闻主体,首先要有丰富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要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深入生活、工作、学习中去搜索、摄取。

当然,稿件的材料,不是写什么要什么,而是会挑选,把那些能够表现稿件主题的材料选出来。

和主题有关系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者,选而留之;和主题无关不能说明主题者,“扣”而舍之。

有了材料后,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语言特色,是作者表达写作主题、展示文章功力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写好新闻稿件的关键。

新闻语言要明快、准确,快速切入实质内容,注重用事实说话,不要过分修饰,过分追求华丽,但这决不是要放弃对语言的推敲。

切忌无限上纲上线、大加评论,自己先给出结论,要把结论留给读者得出。

6.用简练的语言写好结尾。

结尾要注与主体的搭配、衔接,要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最好用一两句话干净利索的把新闻稿结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此做如下论述: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

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

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

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

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分享或讨论以及反映相关话题,请到论坛讨论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第2页

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

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

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

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

(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

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一、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则好的新闻,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标题。精心制作标题犹如“画龙点睛”,它既要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又要醒目、新颖、有趣味。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增强阅读的兴趣。

新闻的标题有三种形式:

1.多行标题。主要是三行标题,由引题、正题和副题组成。引题也称眉题,它的作用是介绍背景,烘托气氛,引出正题。正题也称主题,它的作用是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新闻的中心思想。副题也称子题,它的作用是介绍与正题有关的情况,补充正题,如点明意义,指出结果等。例如:

44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齐聚亚的斯亚贝巴

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举行

温和10余位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出席开幕式

2.双行标题。是由引题、正题或正题、副题组成。正题一般都有实质的内容,因此也称实题;副题和引题一般是对气氛的烘托、意义的阐述,因此又称虚题。双行标题一般是虚实结合、彼此呼应、互为补充的。例如:

枪声骂声传媒声 声声应和 股价汇价石油价 价价波动

萨达姆被捕搅动全球市场

再如:

让造林与造纸牵起手来

――关于加快中国造纸工业发展的思考

3.单行标题。单行标题指只有正题的标题。这种标题要求突出主题,简明、醒目。例如:

让信息技术惠及全人类

新闻标题写作的要求是:

1.准确。即标题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概括出新闻的内容、精神和实质。

2.生动。即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突出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生动活泼,以吸引读者。

3.新颖。“新”是新闻的一个基本要求,不新不足以成为新闻。标题要善于突出新事物、新方向,抓住最具新闻价值的问题。

二、导语

“倒金字塔”结构,是新闻的基本格式。所谓“倒金字塔”,就是以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即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最前边,次重要的事实放在第二位,以此类推。

新闻导语的写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叙述式。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它是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最有吸引力的事实,高度概括地加以叙述。如:

12月22日,作为2003中国会展经济论坛主要的两场主题研讨活动之一的专家论坛,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300名来自全国主要会展城市、会展举办单位、会展服务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代表,在这里倾听8位业内资深专家的演讲,并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24日《推动会展企业和城市发展战略准确定位》)

2.描写式。对某一个富有特色的事实和一个有意义的侧面,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描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23日《酒类行规为一农民改写》)

3.评论式。对报道的事实进行简洁、精辟的评论,以揭示事物的性质和作用,引起读者重视。如:

2003年即将过去,人们在盘点欧盟一年的收成时,有喜悦,但更多的却是惆怅。喜的是欧盟东扩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愁的是欧元区的经济一直不见起色。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6日《欧盟 一分喜悦难掩惆怅几许》)

4.结论式。将新闻事实的结论,在开头部分写出来,开门见山,反映事实的意义。如:

辞旧迎新之际,随着勉(县)宁(强)高速公路提前通车,陕西省成为西北第一、西部第二个突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0公里的省份。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23日《陕西千里高速铺坦途》)

5.提问式。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新闻报道的事实,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如:

经济大省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广东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确提出切实做到六个“更加注重”,努力实现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24日《广东六个“更加注重”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6.引语式。引用与新闻有关的诗句、格言等

新闻稿写作技巧

标题和第一段文字应该点明主旨,剩余部分则展开描述。你只有几秒钟的时间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为媒体而写。有时候,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会挑选一些新闻稿直接或者稍事修饰后投放在他们的出版物上。此外,还有记者会将新闻稿作为比较大的专题报道的来源。不管怎样,试着按照你想的那样写出整个事件。即使你的新闻稿不会被逐字照搬,也可能带来足够的曝光率。

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写成新闻。你对某件事情的热情并不意味着它就有报道的价值。替你的读者想一想。别人也会像你一样觉得这件事情很有趣吗?设想一下,你花费很大力气开了一个网店。对于任何行业来说,新店开张总是值得兴奋一把的,但是媒体却不会投以过多的注意力。这样的新闻很老套,没有兴奋点。换个角度,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你自己的网络购物经历、网店独特的商品和服务上。要能回答“别人为什么会关心这件事”这个问题,确保你的消息有一定的新闻价值,诸如独一无二的特色等。尽量避免像“为顾客省钱”或者“良好的客户服务”这样的陈词滥调。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能让你的新闻脱颖而出方面。

避免出现失误、美化、夸张之词。如果你觉得新闻稿里面有修饰美化的成分,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等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再来和大家分享。记者们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问题的。如果你的新闻读起来太过完美,很有可能降低你自己的可信度。即使那是事实,你也应该试着低调一点。

用尽量少的文字报道一个事实。避免使用像“赠品”和“首次”等这样不必要的形容词、浮华的语言和多余的表达。如果你能够用较少的文字说清楚一件事情,那就这样做吧。繁冗的文字只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使用简洁的语言,让每个字词都有意义。

如果你想让搜索引擎能很容易搜到你的新闻稿,那么少量的行话是可以的。不过传播新闻的最佳方法是让它读起来顺畅,通俗易懂。行话只适用于一定的专业人士或者群体中,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则是不合适的。避免在文中使用“产能规划工艺”、“推断”和“优先评估程序”等行话。

避免夸张宣传。感叹号(!)在新闻稿中是不合适的。如果你不介意自己的信誉被毁的话,就使用一连串的感叹号吧。如果文章中确实需要用到它,一个就足够了。千万不要这样!!!!!!!!!!

企业都很珍惜自己的名誉。如果你要在文章中用到或者引用其它企业、组织的员工或下属企业的信息,记得事先向他们申请书面许可。任何争端都是对另一方有益的,也就意味着你的新闻稿有可能被撤掉。

新闻稿写作技巧

1.取其精华,要把主题破小,角度选小,架子搭小 要集中一点,以少胜多,不搞大而全、小而全的总貌式的报道,不搞漫无边际的全景式报道,不搞罗列条目一二三四五波浪式的新闻。要破除“文非三段不成文”的旧观念。实际工作中,笔者收到不少基层卫生宣传部门提供的稿件,内容模式总是“成就―措施―经验―问题―认识―效果”。如果经验比较新鲜而且实际,这种形式不妨一用,但是千篇一律地成为“新八股”而且毫无实际做法,全是云山雾罩的大话、套话、面子话,读来确实令人生厌。

2.新闻要善于化整为零,多搞连续性报道、跟踪报道,变总结式为进行式 新闻具有事实的片断性和事件的连续性的特点,只有反映事物的最新态势,才能保持新鲜。一事一报的新闻特点是简单灵活,缺点是无法及时提供发展的趋势。为此,一些选题可以采用一事多报的方法,把一个事情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展现出来,就容易使人看清脉络。

3.挤掉水分,只讲事实 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看起来是透明的,讲的是事实。作者一般不应该在新闻中“挺身而出”说三道四,而要把自己的观点隐藏在对事实的叙述之中。新闻需要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不穿靴戴帽。穆青常说:写新闻要学会炼字、炼句,要言简意赅。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副词;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复句;多用短段落、少用长段落,最好一段一个意思,一段一个事实。

4.讲究体裁分工 不同体裁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作用。动态新闻和经验新闻有区别,把动态新闻强行拼凑成经验新闻是拉郎配,拼凑痕迹太过明显;把经验简化成动态虽然对作者比较省力,但是浪费了宝贵的新闻资源,减弱了报道的力量。不要把消息写成通讯,不要把通讯写成报告文学,更不要把小特写、小故事拉成大特写、长报道。特写要“特”,有镜头感,重在细节和再现。追求“特”字就必然删去大段背景和一般性、程序性的过程描写。

5.逆向思维,大胆借用其他媒体叙事手法,以短小精悍取胜 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往往会使读者昏昏欲睡;而几个小时的电影常常会使人置身其中、声泪俱下。这与电影采用的多种叙事、剪辑手法是分不开的。蒙太奇就是比较常用的电影手法。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电影可以采用的手法为什么不可以应用于新闻写作呢?把围绕一个中心思想的全部资料分类切割,短小精悍,自成一文,但是可以按照内在的逻辑联系把它们组织成一篇大的文章,形式非常新颖。

6.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革除旧观念,为繁荣短新闻创造环境 以字论酬是很多报刊的常用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作者撰稿的积极性,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为了赚取稿酬,想方设法为稿件掺水,无限拉长、拉宽稿件的现象。正所谓:内容不多,篇幅不小;亮点不多,套话不少;新意不多,拼凑不少。这个问题需要利用更科学、更关注稿件质量、更体现稿件作者敏锐性和劳动价值的考核方式来解决。

另外,工作指导类杂志不可避免地与各级管理部门打交道,不少地方有“篇幅越长越重要,字数越多越有面子,内容越全面越显政绩”的思想,直接造成了稿件大而全。这类问题成因比较复杂,需要媒体工作者和全社会一道,为革除旧观念、树立新文风,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假设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话,若咬到你、我、张三、李四或某个政要首长呢,哪个才是新闻,写新闻如同写作一样,该事件确能反映现代生活型态,对大众具有感动话题或启示,警觉的影响力就可成为新闻。

(一)先拟定大纲:写短稿可以仅凭腹稿,但写长稿时,若无大纲或准备小抄,往往很难写得好。

(二)开头与结尾:写导言时,最好已规划如何结尾,才不致於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三)举例与说明:写人物时,穿插一些小故事最传神。切记要适可而止,最多两个例子。

(四)迅速与简洁:记者写稿要求迅速,整篇写再做修改。众人皆知的事不写,不用废字,力求扼要。

(五)主题应熟悉:主题设定后一次完成,避免中断思路。遇严肃主题时,用字也应严肃表达。

(六)可峰回路转:笔法模式试图改变,运用情节隐喻或拐弯方式,争取注意。

(七)能力与论述:除具备收集资料,应多方查证,抓住重点,论述正确,言之有物,客观事实,不穿插个人意见。

(一)新闻稿撰写与作家写作方法,作文相互一致,段落分配也是启、承、转、合。

(二)第一段之导言是全文的精神,最好在60字以内,重点约略提出,提纲挈领。

1、新闻写作应多使用短句,尽量符合150字以内适当阅读量。

2、导言不宜直接用引语,避免无谓困扰。

3、每段开头不宜用同样的语句,尤其是相接的两段。如连续几段的开头都用「他说:」,「他表示:」,会让人生厌,也会使人以为作者文思不足。

4、连接词(由于,但是)尽量不要用,先拿掉后再看看是否影响句子叙述的完整性,否则将可省略。落笔前先应审慎确认事件之可信度。

1、使用日常,简单易懂的字:如类似歌迷,影迷,避免改用fans:「粉丝」。

2、写短句子,写简单的句子:简短有力的句子,使读者欣赏起来轻松自然,感受深刻。

3、尽量少用专门术语:新闻与写作是要给大家看的,应以贴近生活习惯,浅出的语言。

4、尽量少用最,甚,极为或唯一,避免与事实不符,会造成读者抗议。

5、不要用避讳引语:某人说就用钱xx说,不使用钱氏说。

6、尽量少夹用外文:除非有必要,但不要乱翻译,造成误解。

1、删去不必要的字:虽简而不漏,意思不变。

2、如:1.作为期五天的访问-访问五天。

3、.今天起办理报名手续-今天起报名。

4、不作无谓的解释:尤其在新闻专题报导中,有必要才解释,没有就省了。

5、不记流水帐:除非天天精采,否则,仅提重要事件。

6、人名官衔省略:除总统外,第一次提全衔,第二次用姓名即可,避免礼多文虚。

新闻稿件播读技巧

播读新闻稿有一定技巧,新闻稿件播读技巧有哪些,以下的新闻稿件播读技巧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一、稿件播读的准备

这里说的新闻稿件,涵盖了新闻消息、新闻评论以及新闻故事。

考试中出现样式最多的是新闻消息以及新闻故事,新闻评论一般都会结合即兴评述考察,应该说不会出现新闻评论的播报。

下面就新闻消息的播报提出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

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

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

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明白晓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

正确传达,直接面陈。

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新闻播报不是念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播者对新闻的理解,播报就是把这种理解、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受众。

因此还要注意: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

明快晓畅的语流,加上热情洋溢的状态,足以让考官另眼看待。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

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

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

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

切忌“说新闻”,使它变得拉杂、拖沓,不像新闻的样子。

二、新闻稿件播读

实例1

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月31日晚7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开始集体断电一小时,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

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纷纷熄灯。

这一活动名为“地球时间”,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和澳大利亚最大报纸之一的《悉尼先驱晨报》联合发起。

大约2000家企业和53万户居民报名参加了“地球时间”活动,自觉断电一小时。

除标志性建筑外,悉尼城区许多高楼也纷纷熄灯,整个城市变黑了不少。

不过路灯和紧急照明装置仍没有熄灭,港口的照明也一切如常。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人利用全城不少地方熄灯的便利观看星空。

几百个市民提前预约,在熄灯期间前往悉尼天文台,利用这一小时更好地观看星空。

天文台负责人说,很多市民都为有在黑暗中观察地平线的机会感到激动。

播读提示

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悉尼全城熄灯一小时》,副题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看过这条消息后要确定重点在什么地方。

在标题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消息的新鲜点所在,这就是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的要点。

再看消息的层次,三个段落自然成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为我们播读时脉络的清晰提供了基础,三个层次之间要做短暂的停顿处理,切忌不要一气呵成。

一片的结果会使受众听得茫然。

第一个层次是消息的导语,播得要醒目。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原文交代得很清楚。

一般来说,消息要素中的发生了什么事是重点。

其他的新闻要素并不是不重要,同样要求依次交代清楚。

这条消息导语交代事件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1)集体断电一小时;(2)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4)3月31日晚7时30分;(5)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等纷纷熄灯。

可以用声音的高低、吐字力度的强弱来区分。

第二层次把新闻事实稍加梳理后,弱强调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个层次是新闻的结尾段,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播清楚即可,声音运用可在中声区稍下部分,稍偏低些。

实例2

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里氏8级地震,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当地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约3米。

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此影响露出海面,附近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当地村民还因此发现了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小岛上升使岛屿周围的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大量珊瑚虫以及搁浅在珊瑚礁上的海洋生物死亡,弥漫出一股难闻的腐烂气味。

村民哈里松?加戈边做手势边说,地震造成的裂缝甚至将整个岛屿一分为二,部分裂缝有50厘米宽。

在拉农加岛北部,当地村民在海岸上发现了一艘沉船,那是二战时期沉没的一艘日军巡逻艇。

当地渔民亨德罩克?凯加拉下海探视了新的海底景象,发现了一道与海岸线平行延伸的裂缝,长度至少500米。

凯加拉说,当地村民认为小岛上升是因为海平面降了下去,担心海啸可能再次袭来,因此大多数居民拒绝从高地上搬回原来的住处。

“噪音相当大”,凯加拉描述小岛上升时的情景,“水退了下去,然后没有再升上来。”他同时指出水位下降和地震是同时发生的。

拉农加岛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

这次地震给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破坏了海底珊瑚礁景观。

小岛上升导致大量珊瑚礁露出海面,许多珊瑚虫因为曝晒在阳光下死亡,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

在所罗门群岛西部省首府吉佐岛从事潜水业的丹尼?肯尼迪说,地震破坏了大量珊瑚礁,对潜水爱好者而言,这个曾经闻名于世的潜水胜地不再具有吸引力。

除了影响旅游业外,小岛上升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地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播读提示

地震在地球上时有发生。

一般的报道中经常涉及的是伤亡人员及其财产损失,但这条新闻没有过多地从这方面进行叙述,而是变换了一个角度,集中报道了自然生态的变化。

看过了之后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当然这也是受众所关注的.。

在第一层次中的导语部分新闻事实只是一句话——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接下来的五句话全部是地震造成的结果,其中四句是生态被破坏的情况,表述的着眼点依次是记者说的结果,一个岛屿拔高了3米,珊瑚礁露了出来,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发现了二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播读时声音控制在中声区,语流简洁明快。

在新闻的第二部分,又详细描述了地震所造成的后果的样态,由于小岛上升了3米,海岸线延伸了,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海洋生物死亡,有一股难闻的腐烂味道,整个岛屿一分为二,还发现了日本的沉船,村民们不愿意回来住,担心海啸再次袭来。

这些原文所叙述的场景,在播读时不应太客观,要有感情的流露,但注意分寸的把握。

第三部分虽然是结尾部分但也有新闻价值,如介绍了新闻的背景,播读时要注意的句子是:它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由于珊瑚礁没了,景观被破坏了,不再具有吸引力。

另外一句很形象的描写“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播读时要有凄凉的感受。

播读提示

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悉尼全城熄灯一小时》,副题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看过这条消息后要确定重点在什么地方。

在标题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消息的新鲜点所在,这就是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的要点。

再看消息的层次,三个段落自然成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为我们播读时脉络的清晰提供了基础,三个层次之间要做短暂的停顿处理,切忌不要一气呵成。

一片的结果会使受众听得茫然。

第一个层次是消息的导语,播得要醒目。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原文交代得很清楚。

一般来说,消息要素中的发生了什么事是重点。

其他的新闻要素并不是不重要,同样要求依次交代清楚。

这条消息导语交代事件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1)集体断电一小时;(2)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4)3月31日晚7时30分;(5)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等纷纷熄灯。

可以用声音的高低、吐字力度的强弱来区分。

第二层次把新闻事实稍加梳理后,弱强调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个层次是新闻的结尾段,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播清楚即可,声音运用可在中声区稍下部分,稍偏低些。

实例1

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里氏8级地震,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当地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约3米。

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此影响露出海面,附近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当地村民还因此发现了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小岛上升使岛屿周围的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大量珊瑚虫以及搁浅在珊瑚礁上的海洋生物死亡,弥漫出一股难闻的腐烂气味。

村民哈里松?加戈边做手势边说,地震造成的裂缝甚至将整个岛屿一分为二,部分裂缝有50厘米宽。

在拉农加岛北部,当地村民在海岸上发现了一艘沉船,那是二战时期沉没的一艘日军巡逻艇。

当地渔民亨德罩克?凯加拉下海探视了新的海底景象,发现了一道与海岸线平行延伸的裂缝,长度至少500米。

凯加拉说,当地村民认为小岛上升是因为海平面降了下去,担心海啸可能再次袭来,因此大多数居民拒绝从高地上搬回原来的住处。

“噪音相当大”,凯加拉描述小岛上升时的情景,“水退了下去,然后没有再升上来。”他同时指出水位下降和地震是同时发生的。

拉农加岛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

这次地震给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破坏了海底珊瑚礁景观。

小岛上升导致大量珊瑚礁露出海面,许多珊瑚虫因为曝晒在阳光下死亡,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

在所罗门群岛西部省首府吉佐岛从事潜水业的丹尼?肯尼迪说,地震破坏了大量珊瑚礁,对潜水爱好者而言,这个曾经闻名于世的潜水胜地不再具有吸引力。

除了影响旅游业外,小岛上升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地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新闻稿写作技巧

1、新闻要素:不可忽略5w1h。(who、what、when、where、why、how)

2、新闻构成:题、文、图、表。

3、题:简要、突出、吸引人。

4、文:导语100至200字:开宗明义,人事时地物。

5、主体300至500字:深入浅出,阐扬主旨。

6、 结语100字:简洁有力,强调该新闻的意义与影响,或预告下阶段活动。

1、短小精练:新闻要短小精练,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就小记者采写新闻来说,写好短消息,便于迅速及时的报道新闻事实,同时也锻炼小记者的采写能力;就读者阅读新闻来说,它便于阅读。

2、语言生动简洁:新闻的语言只有生动、简洁,才能吸引读者

3、“倒金字塔”结构:新闻的写作是将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新闻的最前面,按事实重要性程度和读者关注的程度先主后次的安排,内容越是重要的,读者越是感兴趣的,越要往前安排,然后依次递减。这在新闻写作中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1、叙述式导语的写作: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

2、描写式导语的写作: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3、议论式导语的写作: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一般分为三种形式: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句。

背景材料在不少新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是新闻稿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交代背景应根据需要因稿而异,更要紧扣主题,还有交代背景时不宜太多,材料要写的生动活泼。

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也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方法的新闻媒体,通讯报道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

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对人物一生或是某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报道;还有就是不对人物作全面的报道,而是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作一个侧面报道。

1、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事件情节要交代清楚名了,线索要清晰;叙事要生动,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在叙事中要选好人物,写人物时注意精练、生动形象。

2、通讯的语言特点和细节描写:通讯作为一种新闻媒体,语言要求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体真切,通俗易懂;多运用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写通讯,要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1、初学写作可以“描红模子”,从实践出发,边学习边实践,模仿着别的去学。

2、写新闻要有由头,最主要特点就是新,发生的事件离发表的时间越近越好。

3、多写短新闻,可以扩大版面的信息量,是各家报纸都特别提倡的。

具有新闻价值、正确的格式、动人的标题。简洁切要的内容、平易友善的叙述、高度可读性、篇幅以1至2页为宜(一页尤佳)。 写作技巧:清晰简洁、段落分明、使用短句、排版清爽。切忌偏离事实、交代不清、内容空洞。一篇好的新闻稿除了必须具有新闻价值、把握主诉求与正确的格式外,行文应力求简洁切要,叙述应有事实基础,文稿标题则以简要、突出、吸引人为原则,用字要避免冷僻艰深,以提高文稿的可读性。

此外,篇幅也不宜长篇大论,一般以1至2页为原则,必要时可以加入图表,增加文稿的专业性,切忌内容空洞、语意不清、夸大不实。

倒金字塔结构是绝大多数客观报道的写作规则,被广泛运用到严肃刊物的写作中,同时也是最为常见和最为短小的新闻写作叙事结构。内容上表现在在一篇新闻中,先是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又往往是将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端;而在新闻主体部分,各段内容也是依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犹如倒置的金字塔,上面大而重,下面小而轻。此种写作方式是目前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亦即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在新闻的最前端,此种方式有助于媒体编辑下标题,亦有助于阅听人快速清楚新闻重点。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下去。

正金字塔式此种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是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

折衷式又叫新华体。此种写作方式为「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的折衷,亦即,新闻中最重要的讯息仍然在导言中呈现,接著,则依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新闻稿件播读技巧

首先,要在搞清楚语句的意思和语法关系的基础上,处理好停连,以免造成语意的含混。在书面语中的停连,是依据稿件中的'标点符号。

但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停连就要区别对待,打破标点符号的限制。新闻稿件长句子播报中的“停连”要在符合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常常是声停气不停的。也就是说,要采用一种似停非停、似连非连的停顿方法,以语流曲线的细微变化来播读新闻稿件中的长句子。

其次,要精选重音加强语势。长句子里重音不可过多,一两处即可,以免由于重音太多而使受众的注意力分散,不能清楚的了解新闻事实,从而破坏了新闻节奏的明快感。

播读长句子时减少重音还可以为我们节省气息,使语流更通畅自如。在语势上要加大语流的起伏变化,达到突出语句重点的目的。

新闻稿写作技巧

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

袁x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

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新闻稿写作技巧

首先,我认为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对于大家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较大帮助。平常我们经常说,新闻写作是“七分看问题三分写稿件”。比方说,写今天培训班的稿件,就得先搞明白,为什么要办这个班,是因为存在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才办这个班。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写了:为了提高各级干部的综合业务素质,石景山区人口计生委办了一期培训班。如果面对每一件事情,大家都能够按照撰写新闻稿件的习惯去想,这件事为什么要做,是因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才要做,怎么样做才能达到目的、有效果,这种思维习惯养成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能够增强。

其次,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能够真实、及时、有效地反映工作成果。不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一天到晚都在干工作,确实也做出了很多成绩,这些成绩如果能够通过新闻媒体反映出来,可能会得到很理想的效果。平时,某某报纸或电视报道了某某单位或个人的事迹后,我们就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还不如我们做得好呢!这很可能不是一句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而是真的是他们的工作做得比较被报道的要好,甚至是好很多。因此,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信息时代里,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宣传出去,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三,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能够比较有效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平时我们在单位里,早上上班时遇到个人,女的遇到男的,说一句“xxx,你今天看起来好精神啊”、男的看到女的,来一句“啊呀,xxx,你今天又比昨天漂亮了、年轻了”。虽然人还是那个人,脸还是那张脸,而且还只有越来越老的可能。尽管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这种“去年二十今年十八”的赞美,因为符合人心向善的逻辑规律,往往能够让大家都感到心情愉悦。而正面的新闻报道也同样有这样的功效。无论是被报道的人和单位,还是撰写新闻的人,都会有成就感在心头油然而生,无形中就有效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有些社会效应大的典型报道,这方面的效应尤其明显。

第四,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会对个人的成长进步形成直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撰写新闻稿件对作者的综合素质是有一定体现的。我不是说能写新闻稿件的都是比别人能力强的,而是指撰写新闻稿件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我相信,如果我们在座的基层人口计生干部中出现这方面的人才,很可能就会得到重用。也许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开办这个培训班的目的之一吧。

从上述的四个方面看,虽然大家工作都很忙,但还是值得在百忙之中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撰写新闻稿件的。但是,有人也许会说,我们也不是不想搞报道,只是条件不充分,和专业的新闻记者没法比。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专业的新闻记者是有他的优势,比如时间、精力上比较集中,掌握了熟悉的技巧等等,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即两个知情。

在对工作的重点、难点的准确掌握上,基层干部所具有优势是专业新闻报道员难以比拟的。大家可能都接待过记者,或者看过记者采访,许多时候,如果没有精心准备,记者很容易问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来的。这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在座的领导们都是人口计生工作的专家能手,对什么是工作重点、难点,什么事情是一段时间内上级抓得紧的,都是了如指掌。这一点对于搞好新闻报道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我每次采访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找一大资料看看,然后找熟悉工作的同志东扯西拉的请教,才能够确定从哪个角度入手来抓报道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没少闹笑话。(举例:流管处的数据交换平台。)

不要说媒体的记者,就像我这样的宣传干部,每次到一个地方采访都是匆匆忙忙的。一方面是自己的时间比较紧,另一方面怕打搅被采访者。但是,不管是记者还是我这样的,大凡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采访得越细,问题问得越清楚越好。(举例:通州采访。)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写的都是我们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人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工作是自己一滴滴汗水干出来的,写起来是信手拈来,驾驭自如。

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这两个优势,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就肯定不是难事。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将汇报的大题目称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用意。

掌握新闻稿件基本要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大家的选题能力,即让大家能够独立判断出什么样的工作或事件能够作为新闻报道的素材。

首先,什么是新闻?历来说法不一。新闻定义的争鸣伴随着新闻学的研究,已走过一个多世纪的路程。国内外众多资深新闻学专家和新闻工作者,给新闻下了170多种定义。

无论中外古今,公众认知、理解的新闻就是某种见闻。如果我们以属加种差的形式来给新闻这一概念下定义的话,见闻就是新闻的属概念。找到了属概念,使用内涵定义法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种差,给出不同的定义,如从性质、发生原因、种属关系、功用等方面就可以列出下面一组基本定义。

1.性质定义:新闻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性质定义反映的是新闻的基本特性,即新近、新鲜、新奇,用一个字来概括即“新”。

2.发生定义:新闻是通过对新近、新鲜、新奇事物的感知而获得的见闻。发生定义是立足于新闻产生的方式来给新闻下定义的。这种方式就是人的感知形式。

3.关系定义:新闻与过时、陈腐、平淡的旧闻相对,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关系定义突出的是新闻与旧闻的关系,要表明的是前者和后者同归“见闻”一“属”,是同属中的两个不同“种”类。

4.功用定义:新闻是能够满足受者喜新好奇心理的新见闻。功用定义所表述的则是新闻的最基本的社会功用,而不是作为某种特定工具的特殊功用。

可以说,上述一组基本定义具有最广泛的概括性,能够正确地定位新闻的外延与内涵。

上学的时候,老师们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定义通俗点讲,就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老师讲完了,大家就在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现在想想,其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咬狗”式的新闻也很多。比如说,现在众多的媒体炒作、明星包装等等,你骂我,我骂你,似乎很热闹,但从实质意义上理解,与前面所说的“人咬狗是新闻”的调侃也差不了太多。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这里不能分析得太深刻了,否则就有可能出政治问题了。但是,之所以提起这些,是因为它充分说明了新闻选题的侧重点,就是应该在“创新特征”上下功夫。你想报道的事件它必须得有点新意,能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

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我们可以把新闻性理解成工作中的创新性,即我们所做的工作是独一无二的,是可以让大家感到眼前一亮的。比如说,人口计生委搞了一个性科学教育基地,这对于性观念保守的中国社会来说,就是一件具有很强创新特征的工作。围绕这样的一个选题做文章,就非常符合新闻事件能够满足读者好奇的特征。

在北京的各家媒体中,社会新闻这一块,这样的稿件是占了绝对多数的。但是,在我们结合工作搞报道的过程中,这样的稿件却是相对较少的。

典型报道对于非专业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它却是我们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时必须掌握的。因此,对新闻的典型性特征,我就稍详细点讲。

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新闻稿件是北京日报、京郊日报、中国人口报等我们所要面对主要媒体的重要刊载内容。这类稿件大约占上述报纸用稿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前段时间我和我们刘凤婷处长给咱们石景山区写的“让爱与阳光同在”一稿,就属于典型报道。20xx年,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关爱流动女孩行动,咱们石景山区和全市、全国的其它地方比,比他们搞得好,咱们就是典型,写咱们怎么开展关爱流动女孩行动的稿件,就属典型报道。因此,对典型报道可以简单作这样的理解:即典型报道就是百里挑一树典型。

大家都在做同样的工作,谁做得好,谁就是典型。如刚才我们说的关爱流动女孩行动,我们做的工作是全国都在做的,但我们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有特色,做得有成效,因此,我们石景山就是这方面工作的典型。

谁做了大家都想做但基本上都没做好的事情,谁就是典型。学雷锋做好事,拾金不昧,把工作当事业干,做出一番让大家刮目相看的工作业绩来,等等。这些都是大家想要做到的,但是真正做好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是十分地不容易,因此,谁做到了,谁就有可能就是典型。

谁做了与当前的宣传教育主题有着密切关联的事情,也可以作为特殊情况,成为一个特定时间段的典型。比如,当前全国人口计生系统都在学习中央的新“决定”,哪个单位哪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有创新,有成效,谁就有可能成为这一较短时间内的典型。

把上述的一些典型的工作或事迹报道出去,就是通常意义上所称的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的一个容易产生的错误理解,就是把一般的好人好事或者履行应尽的职责或任务当做新闻事件来报道。

比如某某某帮某老人解决了一个什么困难之类的。这种事迹是否是新闻,必须要看是否具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此类事件是否与当前的宣传主题有较强的关联;二是当事人做这件事是不是轻易就可以实现的。比如,近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连续播出了多位普通百姓学雷锋做好事的新闻,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与建立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有着密切联系。

与新闻事件的典型性特征相比,新闻事件的指导性特征既需要具有典型性特征,还要具有可推广、借鉴的特征。也就是说,指导性特征是建立在典型性特征之上,并高于典型性特征。

任何优秀的新闻稿件,都肯定有焦点性特征的存在。焦点性特征明显的稿件,是所有新闻媒体所追寻的稿件。

比如说,两会中的《物权法》通过审议,很多报刊都用了专版、专刊来报道,就是因为它是大众眼里的焦点事件。还有一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非常精典的事件,充分说明了新闻事件焦点性特征的重要性,那就是在中央颁布新决定后,各级人口计生组织都利用当地新闻媒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新闻宣传工作,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应邀来采访的记者对新决定的主要内容并不关心,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生育指标有没有放宽,富人超生有什么特殊处罚措施,等等。这种看似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出现,却是新闻的焦点性特征的强烈表现。因此,如果我们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能够敏锐地抓住新闻事件的焦点性特征,把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事件及时地报道出来,就一定能撰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

上述四个要素可以独立存在,即只要拥有其中一个要素,就是一篇完整意义的新闻稿件;也可以二个要素或三四个要素同时存在,同时存在的要素越多,新闻稿件的价值就越高。

新闻稿件播读技巧

这里说的新闻稿件,涵盖了新闻消息、新闻评论以及新闻故事。

考试中出现样式最多的是新闻消息以及新闻故事,新闻评论一般都会结合即兴评述考察,应该说不会出现新闻评论的播报。

下面就新闻消息的播报提出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

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

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

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明白晓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

正确传达,直接面陈。

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新闻播报不是念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播者对新闻的理解,播报就是把这种理解、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受众。

因此还要注意: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

明快晓畅的语流,加上热情洋溢的状态,足以让考官另眼看待。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

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

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

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

切忌“说新闻”,使它变得拉杂、拖沓,不像新闻的样子。

实例1。

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月31日晚7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开始集体断电一小时,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

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纷纷熄灯。

这一活动名为“地球时间”,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和澳大利亚最大报纸之一的《悉尼先驱晨报》联合发起。

大约2000家企业和53万户居民报名参加了“地球时间”活动,自觉断电一小时。

除标志性建筑外,悉尼城区许多高楼也纷纷熄灯,整个城市变黑了不少。

不过路灯和紧急照明装置仍没有熄灭,港口的照明也一切如常。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人利用全城不少地方熄灯的便利观看星空。

几百个市民提前预约,在熄灯期间前往悉尼天文台,利用这一小时更好地观看星空。

天文台负责人说,很多市民都为有在黑暗中观察地平线的机会感到激动。

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悉尼全城熄灯一小时》,副题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看过这条消息后要确定重点在什么地方。

在标题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消息的新鲜点所在,这就是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的要点。

再看消息的层次,三个段落自然成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为我们播读时脉络的清晰提供了基础,三个层次之间要做短暂的停顿处理,切忌不要一气呵成。

一片的结果会使受众听得茫然。

第一个层次是消息的导语,播得要醒目。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原文交代得很清楚。

一般来说,消息要素中的发生了什么事是重点。

其他的新闻要素并不是不重要,同样要求依次交代清楚。

这条消息导语交代事件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1)集体断电一小时;(2)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4)3月31日晚7时30分;(5)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等纷纷熄灯。

可以用声音的高低、吐字力度的强弱来区分。

第二层次把新闻事实稍加梳理后,弱强调“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个层次是新闻的结尾段,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播清楚即可,声音运用可在中声区稍下部分,稍偏低些。

实例2。

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里氏8级地震,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当地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约3米。

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此影响露出海面,附近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当地村民还因此发现了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小岛上升使岛屿周围的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大量珊瑚虫以及搁浅在珊瑚礁上的海洋生物死亡,弥漫出一股难闻的腐烂气味。

村民哈里松?加戈边做手势边说,地震造成的裂缝甚至将整个岛屿一分为二,部分裂缝有50厘米宽。

在拉农加岛北部,当地村民在海岸上发现了一艘沉船,那是二战时期沉没的一艘日军巡逻艇。

当地渔民亨德罩克?凯加拉下海探视了新的海底景象,发现了一道与海岸线平行延伸的裂缝,长度至少500米。

凯加拉说,当地村民认为小岛上升是因为海平面降了下去,担心海啸可能再次袭来,因此大多数居民拒绝从高地上搬回原来的住处。

“噪音相当大”,凯加拉描述小岛上升时的情景,“水退了下去,然后没有再升上来。”他同时指出水位下降和地震是同时发生的。

拉农加岛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

这次地震给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破坏了海底珊瑚礁景观。

小岛上升导致大量珊瑚礁露出海面,许多珊瑚虫因为曝晒在阳光下死亡,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

在所罗门群岛西部省首府吉佐岛从事潜水业的丹尼?肯尼迪说,地震破坏了大量珊瑚礁,对潜水爱好者而言,这个曾经闻名于世的潜水胜地不再具有吸引力。

除了影响旅游业外,小岛上升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地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地震在地球上时有发生。

一般的报道中经常涉及的是伤亡人员及其财产损失,但这条新闻没有过多地从这方面进行叙述,而是变换了一个角度,集中报道了自然生态的变化。

看过了之后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当然这也是受众所关注的。

在第一层次中的导语部分新闻事实只是一句话——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接下来的五句话全部是地震造成的结果,其中四句是生态被破坏的情况,表述的着眼点依次是记者说的结果,一个岛屿拔高了3米,珊瑚礁露了出来,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发现了二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播读时声音控制在中声区,语流简洁明快。

在新闻的第二部分,又详细描述了地震所造成的后果的样态,由于小岛上升了3米,海岸线延伸了,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海洋生物死亡,有一股难闻的腐烂味道,整个岛屿一分为二,还发现了日本的沉船,村民们不愿意回来住,担心海啸再次袭来。

这些原文所叙述的场景,在播读时不应太客观,要有感情的流露,但注意分寸的把握。

第三部分虽然是结尾部分但也有新闻价值,如介绍了新闻的背景,播读时要注意的句子是:它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由于珊瑚礁没了,景观被破坏了,不再具有吸引力。

另外一句很形象的描写“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播读时要有凄凉的感受。

新闻稿写作技巧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分享或讨论以及反映相关话题,请到论坛讨论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新闻稿写作技巧

要使一份声明有新闻价值,它九必须能够引起目标受众广泛而普遍的兴趣,并且具有明显的新闻视角(例如重要信息、心进展、戏剧性、趣味性、当地视角、影响等)。另外,新闻稿的写作风格应该是新闻性的,而不是营销性的。应当非常客观地撰写新闻稿,就像是一位记者在为您撰写一样。最重要的是,新闻稿应当是去“告知”公众,而不是仅仅在推销一种东西。

大多数情况下,编辑在浏览您的新闻稿时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您的标题。一个有效的标题往往意味着这名编辑会刊发你的新闻稿还是会点击删除按钮。在确定有效的标题时需考虑以下几点:

1、标题不要超过一行。许多编辑部会限制标题的字数,超过限制字数的新闻稿就会被拒收。

2、标题应当能够产生一种让编辑“干着急”的效果,使标题成为概括新闻稿内容的一种“挑弄”性的语句。这很关键,因为许多记者仅通过网络系统浏览新闻稿的标题,然后在想要浏览新闻稿全文的时候才会点击选择。

3、标题应当包含发布这一新闻稿的公司的名称。不要出现“公司”、“股份”或者“有限”之类的词,非为了清晰地界定组织有必要进行标明。

4、不要使用感叹号或人民币符号。

5、避免所有可能的批评性的、争议性的或者判断性的陈述。

撰写一篇专业和有效的新闻稿可能会很困难。以下是在草拟新闻稿的时候应当注意的几点:

1、尽快切入主题,用引证和事实来支撑你的主题。

2、恰当地使用语法和标点符号。校对打字稿,不要以来拼写检查。

3、在新闻稿中强调谁、什么、何时、哪里、为什么和怎样这6w。

4、重复检查电话号码和链接地址。

5、大声朗读你的新闻稿,看看感觉如何。

6、使用引语来传达别人的意见或事物之间的联系。

7、不要忘了在你的新闻稿中标明你的姓名、发布时间、日期、网站地址和电话号码。还要保证在稿件发出以后别人能够通过电话找到你。

8、应当客观地撰写新闻稿,就像撰稿人与这家公司没有关系一样。

9、不要使用代名词,如我、我们、我们的、你们的等,除非是在直接引语里。用第三人称撰写。

10、不要说大话或者显得像个瘾君子,但一定要让读者知晓你在这一行业中的地位。

11、一定要在最后一段中加上有关贵公司的标准样板信息。这一部分标题应当是“关于(在这里插入贵公司的名称)”。

可滥用。

新闻稿件的播读技巧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明白晓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正确传达,直接面陈。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新闻播报不是念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播者对新闻的理解,播报就是把这种理解、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受众。因此还要注意: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明快晓畅的.语流,加上热情洋溢的状态,足以让考官另眼看待。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 。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切忌“说新闻”,使它变得拉杂、拖沓,不像新闻的样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