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范文(13篇)

时间:2023-11-29 12:46:58 作者:梦幻泡

教案的编写需要遵守课程的整体思路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过程清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寄书教案

教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七巧板吗?(学生可能有的说听过,有的说没有)这里有一段录像,介绍了关于七巧板的有关情况,我们一起看一看。

把教科书第36页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播放完后,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情况,并初步感受到用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可以拼组合图形。

板书:拼组合图形。

二、自主探索。

1、看一看,拼一拼。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5页例1中的树、鱼、帆船图。

教师:这些你们都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其实,它们可以看成是一些基本图形的组合,你能想象出它们是由哪些基本的图形组合的吗?请用你们的图形拼一拼。

学生独立拼,拼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学生拼的不一定与教科书上的完全一样,只要学生说得出道理,看起来又像就可以。

2、拼一拼,说一说。

教师:生活中你喜欢哪些动物?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想象一下,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闭眼自由想象。

教师:你能把你喜欢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拼出来吗?

请试一试吧。学生先独立拼,拼好后与同伴交流,说一说拼的组合图形像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全班交流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拼的图形像什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课堂活动。

(1)完成第37页第1、2、3题。

(2)拼图比赛:我心中的航天飞机。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寄书教案

1、小朋友,秋天到了,满山遍野的果实都成熟了。小动物们决定开一个庆丰收的联欢会,你们看,都有谁来参加?能够将自己的劳动果实与小伙伴们分享,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

请解决以下问题。

(1)每个盘子里有6个桃子,3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2)每群小鸟有3只,3群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

(3)有6只小松鼠,每只松鼠采了3个松子,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

能不能改成乘法算式呢?小组讨论一下。

2、想一想,连一连。

3、想一想,用36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小组合作讨论提出两个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电影院》教案

教学内容:p28页例题和“试一试”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在自我探索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6×1112×14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列出算式:

板书:21×26或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影院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b、探索笔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

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程展示于黑板。

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8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学生做练一练第4题,后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生:用完水龙头,马上关好水龙头。

4、组织学生做“练一练”第6题,小组讨论,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电影院》教案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三年级数学《电影院》教学反思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电影院》一课为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第三节课。本节课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从情景的引入就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从电影院中的座位来引入今天的新课,而且在进行到解决问题的练习中,也不忘了将枯燥、单一的应用题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的、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搜集图中有价值的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和算法,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和计算。不管是估算还是计算,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前面已经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方法,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算一算”等系列活动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在掌握算法后,我安排了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反馈出学生错题主要是因为抄错数、计算马虎、计算速度较慢等。主要原因是计算习惯和能力两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学生本堂课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老师在评价的时候应该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设计习题时也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争取让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电影院》这一课主要是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主要是抓住以下两点来进行教学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自觉学习、学得好。就要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尽量展示生活中的情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先出示电影院售票处的情景图,然后让他们帮忙解决问题。很自然地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了新知识上了。

这一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因此,这一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当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时候该怎么办这个知识点。教学的时候,我采用让学生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汇报并板演算法等手段来理解、深化这个知识点。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总观这一节课,教学重点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今后注意和改正。如四人小组活动开展的时候指令不够明确,板书不够明晰等。

《电影院》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的最后一课时,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是学生学会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计算方法,主要是笔算方法。我主要从一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估算还是计算,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前面已经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方法,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算一算”等系列活动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在学生进行交流算法的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而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不怕浪费时间,特别在两学生交流算法时,胡代国因为害羞不敢开口说话,而计算是正确的,我鼓励该生不用怕,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错了也没关系,并让全班学生给与掌声鼓励他,虽然在说的时候吞吞吐吐的,还使劲看我,但是我还是没有着急,而是再次鼓励他说完,没关系,最后他说完了,而且说得也很棒,我也不忘了再次鼓励他,下一次一定可以做的更好的;而在李志明进行交流时,他三次走下去又走上来,把自己的说完,他全算对了,在说的过程中,可能因为紧张而忘记了,还没等大家来得及反应的时候他冲下去了,又还没等我再找学生帮忙时,他又冲上来了,三上三下,呵呵,不过,我并没有怕浪费时间,而是给了他展示的机会。我想在这堂课中这两个地方更多的是体现了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和算法,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和计算。

从情景的引入就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从电影院中的座位来引入今天的新课,而且在进行到解决问题的练习中,也不忘了将枯燥、单一的应用题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的、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搜集图中有价值的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在学生独立计算并小组交流后,我可以让同桌的两个同学一起上台来汇报,一个学生汇报一个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也就避免了我来写学生汇报的,而另一个合作者就没有展示的机会,也可以把主动权彻底的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在从估算过渡到计算时,过度还要再自然些。

3、涉及到的一些口头语和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不用再提,比如“对不对?”“够不够?”等等的问题,还要加强语言的精炼和准确。

4、一些细节的问题还要注意,比如,板书在“进位”两字打上重点符号,板书的算式答案未写完,出示竖式计算方法时让学生来讲,用投影和幻灯片再熟练些等等。

5、抓住学生问题的机制不够,不能对学生出现的突发问题有效的处理,应多追问学生“为什么”。而且在对今天的知识与昨天的知识进行比较后应进行一个小结,特别时学生在回答“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何佳毅说“学到了进位的乘法竖式”,应接下来再追问“应注意什么?”

6、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性的语言还不够,非常的缺乏,也导致一部分学生积极性不够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努力的还很多,不过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北师大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的周长教案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说教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提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分析教材的难点,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这三个环节。

1.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特点,然后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3.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计算公式是最简便的。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15分钟)。

(四)反馈总结(2分钟)。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性目标:经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教学重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践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约2分左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此,我创设学生熟悉的去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引发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就需要用人们共同知道的质量单位,自然而然的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约20分左右)。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5个层次来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突出教学重点。

第一层次:认识秤。

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必须要有称量工具——秤。再用课件展示各种常用的秤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秤。

第二层次:认识天平。

教师提问:“想知道2分硬币有多重,用什么工具?”接着用课件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为后续教学中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层次:克的认识。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1克有多重。

教师演示用天平称2分硬币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为一克。

(2)掂一掂活动——掂2分硬币,体会1克的轻重。

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从自己带来的东西中找出质量为1克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3)多于1克的质量的认识。

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的质量,引导学生观察物品上的克数,并在四人小组中展开活动: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品,再掂掂一掂别人带来的物品,感受不同克数物体在质量上的差别。最后问学生:和1克比起来你有什么感受?加深学生对克的认识,并为接下来千克的认识埋下伏笔。

这一环节,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进一步突破了难点。

三、千克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通过四个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一袋黄豆太重不能用天平来称量,这时就需要用台秤来称量一般物体的重量。

(2)认识台秤。

教师出示台秤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台秤的计量单位:kg。并让学生认读课件上台秤指示的质量,说出认台秤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1千克有多重?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l千克的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分四个步骤展开知识探索。

首先组织学生分组用天平称出1袋黄豆有多重,通过实际称量知道教师所提供的每袋黄豆的质量是1千克。

接着掂一掂1千克黄豆,感受1千克的重量。

然后,掂一掂组中的饼干、铁块、盐等物体的质量,估测后再用秤称一称,看你估测的是否准确。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加深学生对“千克”这一质量概念的认识。

最后,教师从学生称出的1千克的物体中,找出体积相差很大的两个物品(如1kg铁块和1kg饼干)提问:“这两样物体的重量都是1千克,你们认为在估计物体轻重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感受到估计物体的质量时,不能只考虑外形的大小(体积),还应结合现实物体来估计;同时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兴趣是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通过开展“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估测意识和与人合作意识。

四、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索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关系,体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间进率的理解与认识。因为“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

教师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1千克饼干,说出自己的感受。强化对两个质量单位的认识。为接下来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的学习做好准备。

对认识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认识,分三步来进行。

(1)教师提问:猜一猜,多少个1克是一千克?

(2)小组合作研究千克与克的进率。

(3)交流本组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1:每袋盐500g,两袋盐是1000g,放在秤上称一称也是1kg。

因此1kg=1000g。

方法2:看称好的饼干袋上注明为1000g,称一称正好是1kg。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过程板书:1千克=1000克。

这样,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克与千克的内在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巩固练习,拓展升华。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求达到“有序”、“多样”、“有度”的目的。

(1)基本练习——给()中填出合适的单位。

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

(2)装物比赛。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比赛要求:(1)装1千克的物品;(2)可以借助已有的东西,但不能用天平;(3)所取物品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与取到最接近1千克物品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本小组的篮子中取1千克的物品;第三,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称出所取物品的质量,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一小组取出的物品质量;最后评选优胜小组,进行经验交流:请所拿物品质量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介绍本组取物品的经验。

通过这样的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千克、克的认识与理解,并学会借助已有的物品估计未知物品重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健康测评。

让学生在分组称量体重的基础上,结合课前测量的自己的体重,对照教师提供的青少年健康转状况测量表,测评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让其他的学生提出建议:“你想对他说点什么?”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六、评价、小结;

让学生交流: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每位同学都评价一下自己,觉得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得很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知识探索的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购物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3、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已知道用钱才能买到东西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接下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正处于以直观形象为主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初期,注意规律则是以无意注意为主,而且注意力的保持时间短。

教学方法:

依据《新标准》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及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激趣、直观演示、引导点拨、启发谈活法等展开教学。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学法上主要以自。

主探究为主,观察、比较、操作、小组合作法为辅等多种学法相结合,借助多媒体,通过学生的看、思、试、说等多感官协调参于到学习中。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音乐、文字补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课件出示:在碧绿的青草地上,喜羊羊和它的同伴们为即将举行的联欢会而忙着……羊村长要发东西奖励大家:喜羊羊要尺子、沸羊羊要铅笔、暖羊羊要橡皮、美羊羊要小本本,可把羊村长难住了。)。

1、谈话:每只小羊要的东西都不一样,该发什么好呢?

2、交流钱在生活中的用处。

3、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自主探究、引导点拨。

(一)认识人民币。

1、元、角、分。

(2)人民币单位:元。

(3)爱护人民币教育。

(课件闪动人民币左上角的国徽)。

(4)介绍人民币的种类:新币、旧币、纸币、硬币。

(课件出示不同的1元)。

(5)单位:角。

(课件出示纸币1元和1角各一张:这张纸币上也有数字1,为什么它是1角而不是1元?)。

(6)认整套人民币:谁还想当小老师,上台介绍你所认识的人民币?

(课件出示整套人民币)。

(7)单位:分。

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面额太小了,现在几乎都不用。

(8)小结认的方法:我们在认人民币时,不但可以看图案、形状、大小、还可以看数字,更重要的是别忘了数字后面的单位。

2、分一分。

(1)小组合作:把桌面上这些乱乱的人民币分类摆放。

(2)多媒体展示交流。

(3)小结:可以按纸币、硬币分;也可以按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来分……。

(二)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1、认识1元=10角。

(课件出示:羊村长给每只小羊都发了个红包,沸羊羊很得意——红包里有很多张;美羊羊很伤心——只有一张。)。

师:沸羊羊的红包里一共有几张这样的1角呢?全班大声地数出来……(课件闪动10张1角)。

师:10角就是1元,原来1元和10角同样多。咱们安慰安慰美羊羊。(板书:1元=10角)。

2、1元=(2)张5角。

师:暖羊羊也有一个1元的红包。咱们来看看——这是一张5角,一共有几张这样的5角?为什么?(课件出示2张5角)。

3、1元=(5)张2角。

师:美羊羊也有1元钱的红包,瞧瞧吧——这是一张2角,一共有几张这样的2角?为什么?(课件出示5张2角)。

4、1角=(10)分。

5、小结。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逛福福超市:瞧,柜台的商品可好了——练习本1元、橡皮1角、铅笔2角、尺子的价格怎么没标上?)。

1、猜尺子的价格:买一本练习本的价格可以买两把尺子,尺子一把多少钱?

2、思考:喜羊羊想买一把尺子,该怎么拿5角钱,有几种拿法?

3、汇报展示:一张或一枚5角、5张1角、3张1角和1张2角、2张2角和1张1角四种拿法。

4、1元钱能买什么?怎么买?

师:刚才买的都是同一种物品,如果要买不同的物品还可怎么买?

5、模拟购物:学做小买卖。

(2)小组活动。

(3)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你买什么?是怎么付钱的?清点一共卖了多少钱?

6、买这四样物品,2元够吗?为什么?

7、小结。

四、畅谈收获、延伸课外。

1、这节课玩得开心吗?说说有什么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教案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看图能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

3.正确、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二、进入情境,探求知识。

(一)出示图片:主题图1。

1.教师:他们首先来到停车场,猜猜看,小兰和小明会发现什么加法问题呢?

学生1:他们会发现一边有2辆车,一边有3辆车,一共有5辆车,2+3=5.

学生2:他们会发现一边有3辆车,一边有2辆车,一共有5辆车,3+2=5.

2.教师:他们说的都对吗?

学生1:他们说的都对,因为小兰是先数左边的3辆,再数右边的2辆,小明是先数左边的2辆,再数右边的3辆,不管怎么数,都是5辆.

学生2:他们说的都对,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数的就不一样,列式也不一样,但是得数是相同的.

3.小结: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列出了不同的算式,但得数是相同的,即3+2=5,2+3=5(板书:3+2=5,2+3=5)。

4.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两个算式中3和2的位置变了,得数是相同的.

教师:两个算式中交换3和2的位置,得数不变,也就是3+2=2+3.

(教师板书:3+2=2+3)。

(二)出示图片:摆一摆1。

1.他们乘车来到了公园,看到一些美丽的鲜花,你们知道他们又发现什么问题吗?

2.我们先用小圆片代表花来摆一摆.同桌2人,一人摆,一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说出2个不同的算式.

3.反馈.

(三)出示图片:小鸟图。

1.他们来到了大树下,发现了几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写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吗?

学生1: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有3只小鸟,一共有5只小鸟,算式是2+3=5.

学生2:地上有3只小鸟,树上有2只小鸟,一共有5只小鸟,算式是3+2=5.

(四)出示图片:小兔子拔萝卜。

学生1:1只小兔加4只小兔等于几只小兔?

学生2:1个萝卜加2个萝卜等于几个萝卜?

学生3:上面有4只小兔,下面有1只小兔,一共有几只小兔?

学生4:上面有1个大萝卜,下面有2小个萝卜,一共有几个萝卜?

2.教师:你们提的问题真好,现在我们在小组内继续提问,并讨论解决所提的问题,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3.小组活动并汇报.

(五)出示图片:蜡笔图。

小兰的盒子里有5支蜡笔,小明的盒子里一支也没有.

2.教师:小明被难住了,要列出两个加法算式,该怎么列呢?

学生:小兰借给小明1支,就可以列出1+4=5,4+1=5.生:从上往下看可以列出0+5=5,从下往上看可以列出5+0=5.

(五)出示图片:排队图。

学生1:一共有10个小朋友.

学生2:小兰排第7。

学生3:从右边数,小兰排第4.

学生4:从左边数,小兰排第7,从右边数,小兰排第4.

三、游戏:我摆你说.

学生2人一组,用1—5个小圆片,一个人摆,另一个人说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

两位数的乘法。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北师大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练习十四第7―1l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十四第7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8题。

(2)练习前两组。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第一组两题时是怎样想的?

第二组减法里最后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为什么减27。

指出: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点的数时,可以。

先把它看做几百与几的和,加上或减去几百,再加上或减去几;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然后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

2、练习十四第9题。

(1)学生分两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练习本上做一组题。

(2)集体订正。

提问:每组里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数是不是相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指出:在加、减混合运算里,把数和符号同时调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

3、练习十四第10题。

让学生直接看题口答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四第1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分哪几步做?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是根据什么列的?

2、思考题。

(1)读题。

指出:被减数不变,减数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0题。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案

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

表内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

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除法。

1、教学40÷2。

出示场景图。

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

2、教学46÷2。

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

3、练习。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

4、教学笔算46÷2。

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

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

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

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

做做第1题。

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板书2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堂小结。

讨论并指名回答。

作业。

直接写得数。

写完后比一比每组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先独立做前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北师大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文案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第6页第2题。

将两个小数组成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并进行计算。

(2、书本第7页第1题。

在做此题时,巩固学生掌握算法的同时理解算理。

3、解决问题。

(1)小明买这两个玩具共花了多少元?

(2)玩具小熊比玩具车便宜多少元?

说说在列竖式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集体交流。

4、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这三个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20。

设计意图。

教师注重评价各种方法或策略的特点,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并加以掌握。教师也可以作为平等的一员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比较策略,开拓学生的思路。

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都学到哪些数学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发言。

5分。

作业布置。

竖式计算:5.70+4.28=6.20+3.55=。

设计意图。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的掌握。

板书设计。

买书。

小数点一定对齐。

3.2。

+11.5。

14.7`。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