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与现状的调研报告(优质20篇)

时间:2023-12-09 20:35:42 作者:笔舞

调研报告是对一项具体问题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收集数据和观察现象,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和建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调研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农民工就业与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城市公交项目建设情况。目前,已编制完成《城市公交规划》,根据县城区公共交通中途停靠站道路情况,计划建设城市公交线路x条,日常运行车辆xx辆;建设港湾式停靠站xx个、直线式停靠站xx个、简易站牌停靠站xx个;建设公交首末站x个、充电桩xx个、候车亭x个、调度室x个。现已按照要求申报了政府专项债劵资金,待申报批复下达后,立即开展初步设计等招投标工作。

(二)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情况。截至目前,已完成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线路xx条,购买新能源公交客运车辆xx台,全部上线运营。各线路平均每天x个班次。同时,建设充电桩xx个,客运公司内完成xx个充电桩及附属配套建设,乡镇(场)完成xx个,能够满足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我国青壮年人口呈现大规模流动趋势,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我市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更是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为54977名,初中阶段留守儿童为41534名,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了很大部分。今年4月-6月,市妇儿工委办、市妇联联合淮海工学院法学院、市教育局等部门组成调研课题组,就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总体上讲,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处于正常态。留守儿童家庭的收入远大于支出,基本生活有保障,但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外出务工,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留守儿童家庭人口较多,独生子女家庭仅占9.5%,孩子多、负担重、压力大、抚养成本高,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村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留守儿童多为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其中53%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由于他们的精力有限,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不稳定,营养跟不上,身体发育及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经常生病的比例约为9.7%,是非留守儿童的1倍;父母长时间在外务工不仅导致与子女之间感情的逐步泠漠,也严重影响到婚姻的稳定,留守儿童中单亲家庭的比例在10%左右,离异家庭给留守儿童造成了更多的心理阴影;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关爱,他们的幸福指数和快乐值普遍较低,其道德情感的发展会有异常化趋势,容易诱发极端性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易发生偏离;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均很明确,态度基本端正,但学习兴趣不足,成绩总体上较为良好,但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学业上缺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不佳。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8.7%,学业帮助明显不足。他们只能勉强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根本无力关心辅导孩子学业,导致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不是很理想,中等及偏下的占大多数,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从我们对某县一所中学的调查来看,该校留守儿童中60%学习处于中下等水平,还有20多人是思想道德和学业都不佳的“双差生”。

2、生活上缺人照料,日常生活不太稳定。由于多数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是由隔代长辈负责的,许多老人年事已高,没有足够的'精力很好地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有些孩子经常早上睡“冒”了,来不及吃早饭,空腹上学;即使是住校生,学校也只能提供基本的食宿条件,很难保证孩子吃“好”,因此,有相当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发育和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比较贫困,生活极其艰辛。

3、心理上缺少帮助,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我们调查的留守儿童年龄一般都在9-15岁,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关心和精神引导,半数以上的人员存在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性格自闭、缺乏爱心、缺少交流的主动性等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有的还有暴力倾向。这种失衡的心理,为这部分孩子融入未来社会和谐发展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4、行为上缺少自控,存在诸多不良习惯。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由于父母外出,留守儿童从小便无法享受到家庭教育,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思想、文化、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所接受。调查显示,50%以上的留守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自理能力较差,有一部分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有的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参与打架斗殴、惹事生非。

5、感情上缺少温暖,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会面临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向父母倾诉,得到亲人安慰。但由于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大部分人工作辛苦、身心疲惫,无暇无力顾及家人,与家人联系较少,有的几个月才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甚至一年都不回家,不与孩子见一次面,靠此维系的亲情,难以达到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的效果,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怀。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

6、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常要面临交通、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经常发生安全事故、受到意外伤害。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这些意外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近些年,各级政府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却忽视了新农村接班人这一重要群体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问题的形成,不是家庭或者学校单方面造成的,而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其中涉及政府重视程度的问题、父母关心力度的问题、学校帮助的广度问题,还涉及社会关爱体系建设、经费制度保障等各方面,因此,要解决留守儿童这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三、对策建议。

(一)构建政府主导、责任共担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1、以政策法规为引领,提供源头支持保障。一要以制定相关政策为前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各级政府要适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本土特色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产业化及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引导农民开展多种经营,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的目标。要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能返乡创业,为他们争取资金、税费及手续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减少跨地域劳务输出,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二要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部署,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行动计划,纳入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和目标管理,围绕户籍制度改革、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保健、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心理健康等重点内容,推动出台相关意见等政策性规定,从源头上推进和落实。

2、以服务体系为平台,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健全完善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成员单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努力推动建立“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支持、家庭参与”的关爱服务体系,积极构建“五护”网络。一是建立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行政村管护网络,健全工作机制;二是健全以留守儿童亲属为主体的监护网络,督促临时监护人履行法律责任;三是建立以学校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加强学校、临时监护人、法定监护人与社会的密切配合,建立完善与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制度;四是建立以团委、妇联、关工委等组织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关护网络,在思想、生活上给予关心,扶助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五是建立以公安、司法等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五大网络要加强联系与配合,共同开展好各项工作。

3、以志愿行动为载体,不断壮大关爱队伍。组织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教师志愿者、“五老”志愿者等积极开展“社会妈妈”、“城乡儿童手拉手”、“大手拉小手”等志愿服务行动,汇聚和承接各方爱心力量,逐步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力量。

(二)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

1、加强学校关爱阵地建设。一要建立监护系统。各个学校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机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以定期召开座谈会、家访等多种形式,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思想动态。组织学校教师和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象,由老师代理父母的角色,及时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让孩子们感觉到父母就在身边。要为住校的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并安排专人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经常深入宿舍指导学生妥善安排一周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二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父母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都能到寄宿学校读书。实践证明,实行寄宿制办学是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祖父母辈省心、老师安心、留守儿童本人舒心的一种较好的办学模式。三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通过设置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课程,由专门的心理教师讲授心理知识,通过心理测验、心理辅导、心理锻炼等多种形式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加强村和社区关爱阵地建设。一是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要发挥主体作用,按时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动态了解掌握辖区内留守儿童的状况,并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的引导。要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传授科学家庭教育知识,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使他们真正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二是各地妇联、团委、关工委等组织要积极整合资源,依托村和社区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儿童之家、儿童快乐家园、希望来吧、校外辅导站等关爱服务阵地,精心组织开展富有实效的亲子互动、读书会等关爱活动,为儿童提供生活托管、心理咨询等服务,让儿童在参与活动中感受亲情、开阔视野、快乐成长。三是推动多方建立以社会公益组织为主体的代理机构,吸引各级团委、妇联、关工委的干部、村社干部及社会爱心人士,自愿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成为他们的“代理家长”,细心照顾其生活,悉心指导其学习,耐心引导其心理,做孩子学习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及成长的保护人。

3、加强家庭关爱阵地建设。一要增强家庭监护责任。外出务工的父母应与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交流掌握留守子女在学习、思想和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督促监护人进行认真教育、监督和管理,履行监护责任,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家长们还应该经常以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向老师和监护人多询问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二要转变外出务工方式。家长可适当调整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二人尽量不要一同外出务工,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即使外出了也要加强同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定时打电话、视频,定期回家看望孩子,尽量消除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和不平衡感,使他们在父母外出打工的同时还能体味到亲情的温暖。三要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各地要依托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网站、网上家长学校、新媒体等,通过开展家庭情景剧展示活动、空中课堂、伴随成长等公益项目,大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有力提升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能力,提升科学育儿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制度。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现状,大力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与质量。要改革教育体制,建立以常住人口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把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纳入教育经费预算之内。

2、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发展专项资金”。各级政府要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发展专项资金”,在条件成熟地区建设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实施留守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开展校外素质提升培训等。

3、设立留守儿童专项援助资金。推动各级政府设立留守儿童专项援助资金,重点用于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地区实施留守儿童校外教育阵地建设、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建设和特困留守儿童援助等项目。

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的调研报告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马厂村在外务工人员达到427余人之多,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马厂村下马厂、上马厂两个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其原因大多是:马厂村地处山区、半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老人,年岁小的小孩。

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平均收入为2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20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7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10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

1、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

2、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

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吕传赞和一批专家提出,要解决农民工屡遭侵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他们建议:

1、加快劳动保障立法步伐。由于《劳动法》的规定比较宏观,对涉及保护职工收入所得、社会保障、人身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够具体和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这给劳动执行部门的执法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使《劳动法》的很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

2、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推行企业拖欠工资情况申报制度。这项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合法工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3、充分发挥各项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各项工会在组织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要进一步加对修改后的《劳动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充分发挥各线工会作用。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农民工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在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方面:农民工自谋职业中被各种税收和费用所困,如工商税、体验税、健康证及卫生许可费用等,这些相关费用农民工都希望能有所减免;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很受农民工关注,农民工愿意积极参保,但是属地原则制约了该项保险的落实。

例如:农民工外务工,错过了参保时间或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又无法到属地指定参保医院就医,处在两地为难的境地。农民工生病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买药,2/3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其原因有:正规医院费用太高;他们没有习惯上正规医院就医;没有钱,为了节约。要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间。

我深入到下马厂村一位叫刘祖中在外从事建筑的村民家中了解情况,他介绍说:“由于工棚用简易的材料临时搭建起来的,隔热性很差,又不通风,所以经过长时间的暴晒以后,室内温度往往比室外还要高,他们的降温设施除了电扇就是室内洒水,他们不仅居住条件差,大多数农民工为省钱都选择自己烧菜,一烧就是几顿,有的甚至还摆到第二天再吃,没有冰箱,剩菜饭都不舍倒掉,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变质,甚至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此外,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既然工地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1、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2、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制约,进城农民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险、最累的活,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解决住房问题比城里人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政府力不从心的原因。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走访马厂村的过程中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在调查过程中我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的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

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近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农民工就业与现状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以统筹城乡发展、方便群众出行为出发点,大力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解决了农村居民出行难、出行贵的问题,开拓了客运物流新渠道,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但是,随着线路增多、流量加大,一些在资源分配、管理运营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制约了城乡公交一体化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此,我调研组对我县城乡公交发展现状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深入各乡镇调研、走访行业部门和乘车体验等多种形式,挖掘问题根源,研究解决对策,现将情况综合如下:

农民工就业与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高位谋划推动。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构建城乡客运体系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改革领导小组,强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

(二)充分调研论证。借助“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的资源优势,坚持创新、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建立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县通村道路逐一排查梳理,将路面坑洼、破损、狭窄等问题汇成台账,综合人员流向、村屯撤并等因素,新建通村道路,修复破损路面,改造农村公路危桥,形成内通外联的城乡路网,为实施客运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配套设施。购置新能源公交车,在客运站和乡镇(场)安装充电桩及附属配套设施;按照线路布局改造升级县内公交站点,增设停靠点;新建标准适宜、经济实用的农村客运停靠站,分布在村屯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

(四)明确责任落实。明确司机在行车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将车辆清洁、维护保养、服务乘客等事项纳入司机考核机制,车上均装有动态监控设备和高清摄像头,对各线路公交进行实时监控,司机表现好的予以奖励,反之予以罚款,确保城乡公交健康发展。

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注:本次调查由《生命时报》社主办,搜狐健康、人民网健康频道、环球网协办,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本专题内饼状图数据截止于2月19日。

各大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肿瘤医院、中国康复医学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湖北省中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南京鼓楼儿童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多家全国著名医院的党办及宣传部门。

在填写调查的医生中:

按职称分:

按医院等级分:

二级乙等47人;二级丙等5人;一级甲等42人;一级乙等7人;一级丙等2人;

私人诊所或民营22人;

综合:您觉得目前自己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a.自身发展的前景21518%。

b.工作压力14512%。

c.收入问题27023%。

d.家庭关系101%。

e.身体每况愈下303%。

f.没有享受生活的时间18115%。

g.医患关系32428%。

1、关于“社会地位”:

您周边的大多数人如何评价医生这个职业(医生的回答)。

a.白衣天使,很光荣535%。

b.很好的'选择15013%。

c.还可以41335%。

d.费力不讨好,没意思55947%。

2、关于“劳动强度”:

平均每个工作日在单位的时间。

a.小于等于8小时797%。

b.8-10小时52745%。

d.多于12小时18416%。

每周的工作时间是。

a.小于等于40小时444%。

e.多于80小时18115%。

您平均多长时间轮值一个夜班。

a.2-3天21118%。

b.4-5天64555%。

c.6-7天22619%。

d.8-9天303%。

e.多于10天656%。

大多数工作日,中午是否可以休息。

a.休息一个半小时34329%。

b.休息半个小时46139%。

c.不能休息,连续工作37332%。

身体状况:每天下班后。

a.感觉还不错645%。

b.有些疲劳65756%。

c.非常疲劳45639%。

午饭怎样解决。

a.午饭时间从容吃饭16814%。

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们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走访xx周边与网上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了农民工在城市中如何生存。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我们从网上收集资料数据,了解到目前全国已有近两亿的农民工,且这些数量不断增加。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为了增加收入而选择外出务工,而他们选择的职业大多数是建筑行业与进入中小型工厂。

最近十几年,我国虽然在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据我们对农民工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择业差别待遇、权益屡受侵犯、负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教育培训滞后、子女就学无门、受社会歧视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广大农民工实质上已成为城市社会中最辛劳、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

我们走访了学校周边现存的建筑工地,发现一个现象:建筑工地周边往往伴生许多路边的小摊,为农民工提供方便的饮食。如:在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去往川师成龙校区的途中,之前建筑仍在施工期时,中午或晚上往往可以看见许多农民工在路边的小摊上吃饭。只有一个简单的小凳子,简单的饭菜,而他们往往带着特有的建筑工地安全帽,身上是泥水与灰尘。同样的情况,在去往炜岸城的路上也可以看见路边的小摊位。

在饮食方面:大多数农民工早上都是随便吃下,然后早早去上班。至于中午,则是外面的小摊位草草解决,有的会是早上做好的饭菜带到工作地方中午吃,但那时吃的都是冷饭冷菜。

在住宿方面: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或出租房里,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不到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在娱乐方面: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农民工收入多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农民工工资始终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即便是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最近十几年来的工资也只是上涨了几百元,考虑的加入世贸以来我国的物价飞涨,实际上农民工工资可以说的上没有涨,还呈现下降趋势。

据了解,农民工收入一般情况下在800到3000之间,没有半点技术的农民工女性大约800到1500左右,男性稍高些1200到2500左右,而有点专业特长的农民工就稍高点,多的能达到三千多。

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其一,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其二,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进城的首要目的是要从经济上获得比在农业领域多的好处。他们的期待只是用自己的辛苦换得稳定的生活,他们期望能按月发工资,待遇能稍高一些。这些在城市职工看来理所当然的要求,在具有很强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的农民工那里,变得十分困难。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内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随意克扣工资的情况司空见惯。许多企业工作时间长,没有休息日,工人加班领不到加班费,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有40%多的农民工不能按时领到工资。除拖欠工资报酬外,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

每年总有无数的报道,都是称哪里拖欠了农民工工资,而对于农民工来说,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孩子的读书费用、家里的来人赡养费用等都是一大笔支出,拖欠工资更造成了他们的负担。而农民工相对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往往只有忍气吞声。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休,是向我国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工人群体。但这个过渡状态的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特殊性,其应享有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甚至处于缺损状态。

(四)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xx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一)加强对农民工入城的管理。

农民工就业与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开辟资源利用路径。针对资源浪费的问题,建议合理调整线路,对即将撤并复垦的村屯不再安排车次。整合公交资源可用于进一步拓展市场,开辟通往市内、xx、xx等周边县市区的新线路,提高客运东站使用率,推动公交事业良性发展。

(二)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在线路合理的基础上,根据需求梯次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加速推进破损路面维修,保证公交通行安全。设置公交停靠站点,在通车频次高、交通较为拥挤的路段设置简易停靠站,在不易设置站点的路段,规定上下车地点,并严格执行,规避事故风险,保证乘客安全。在人流密集站点安装候车设施,规范百姓有序上车、文明乘车。

(三)完善运营管理体系。明确司机职责,对携带大型包裹的乘客,要逐一进行安全检查。统一送货、带货收费标准,根据货物大小、重量、运送距离等因素,制定货物票价,在公交站、停靠站牌上公布。推出办卡服务,适当拉开现金支付、扫码支付与办卡之间的差距,让百姓切身体会到办卡带来的实惠。强化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新媒体上的信息推送,经常更新准确的乘车时刻表,为百姓便捷出行提供保障。

(四)提升客运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客运一体化管理考核办法和客运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实施城乡公交客运的动态监管,不断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出行服务。

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继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力争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幅提高。目前,汉中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0所,在校生12000余人,全市高中阶段职普比例大约为1:4,20xx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共计毕业3340人,就业3265人,就业率达98%。

(一)就业人数和就业率。

20xx年,毕业学生数3340人,就业学生数3265人,就业率98%;直接就业人数1772人,直接就业率54%;对口就业学生数2807人,对口就业率为86%。在就业学生中,进入各级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学生人数为1323人,占毕业学生比例为40%;升入高一级学校人数为1493人,占毕业学生比例为44%。

(二)各产业就业分布情况。

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数为23人,占就业学生数的0.7%;从事第二产业的毕业生数为1182人,占就业学生数的36%;从事第三产业的毕业生数为567人,占就业学生数的17.4%。本地、异地和境外就业情况: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数为304人,占就业学生数的9%;到异地就业的毕业生数为1468人,占就业学生数的45%。就业渠道情况: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数为1230人,占就业学生数的38%;通过中介介绍就业的毕业生数为221人,占就业学生数的6.7%;其他渠道就业的毕业生数为321人,占就业学生数的9.8%。

(三)专业大类就业情况。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划分的19个专业类别标准,我市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专业:

从专业分类看,对口就业情况最好的专业是交通运输类,对口就业率高达92%;其次是加工制造类,对口就业率为91%;信息技术类对口就业率最低。从毕业生数量看,医药卫生类、信息技术类和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最多,毕业生数最少的是文化艺术类专业。从就业学生数量看,医药卫生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其次是信息技术类,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少的是文化艺术类专业。

1、签订就业合同情况。

20xx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就业学生中,有1620人签订1—3年期限就业合同,占直接就业学生91%;有557人签订1年期限就业合同,占直接就业学生31%;有461人签订1-2年期限就业合同,占直接就业学生26%;有602人签订3年期限就业合同,占直接就业学生34%。签订3年及以内期限就业合同的人数所占比重最大。

2、毕业生就业起薪情况。

20xx年就业学生中28人起薪1001—1500元之间,占直接就业学生比例1.5%;有176人起薪介于1501元和20xx元(含)之间,占直接就业学生10%;有256人起薪介于20_元和3000元(含)之间,占直接就业学生14%;有1312人起薪高于3000元,占直接就业学生74%。数据表明,起薪高于3000元以上人数所占比重最大。

3、毕业生享有劳动保险情况。

20xx年,直接就业学生中享有三险的人数为196人,占直接就业学生比例为11%;享有五险的人数为161人,占直接就业学生比例为9%;享有三险一金的人数为182人,占直接就业学生比例为10%;享有五险一金的人数为1077人,占直接就业学生比例为60%。数据表明,享有五险的学生占比最多。

20xx年学校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为1928人,占毕业学生比例为53.6%。

通过对20xx年就业学生3265人的调查了解,比较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学生人数为1788人,占调查人数的54.8%,无法评估1461人,不满意为27人。

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部分专业对口率低、工资待遇不高、工作不够稳定等方面,具体列举如下:

1、专业对口率不高,学非所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一线操作或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其就业的最大资本或优势就是专业特长和动手操作能力。但从实际情况看,20xx届毕业生中,信息技术类和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基本不对口,即使对口,在工资待遇及福利方面也较为低下,有的也只是临时工。

2、本地就业学生工资待遇低,只有极少数学生迫于家庭或其他原因选择本地就业。大多数学生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我市所选择的企业一般集中在长三角一带)就业。

3、工作稳定性较差。一些就业学生尚未满试用期就换了单位,很大一部分就业学生在初次就业企业工作时间不足一年,有的就业学生甚至一年内换了几个就业单位,频繁跳槽。很多毕业生做的工作与农民工做的工作并无二异,技术含量低,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

造成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来自社会环境、政策措施、学校培养和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因素。

1、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目前社会上鄙视职业教育、重视高学历文凭、轻视技术劳动的现象仍比较严重。企业普遍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加之中职学生就业年龄相对较小,吃苦耐劳精神差,导致学生就业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学校在培养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欠缺指导。学生毕业了不知道自己该干啥,把挣钱多少做为谋求职业的唯一标准。学校教育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学校的课程设置还难以跟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学校教育教学中技能教育质量不高。为了给每个学生设计适合其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作为班主任、职业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设计合适的职业目标,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咨询活动,稳定其就业的选择。

另一方面学生适应能力培养不足。学生刚刚离校,大多思想都比较单纯,对如何应对复杂、突变的事物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加之学生知识面窄、技能不过硬、心理承受能力差、竞争意识淡薄、人际关系紧张等,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全新的工作、生活,而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及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生存适应的能力教育有所不足。

3、家庭或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和学生自身看不起职业教育或所从事的技术工作。选择职校本为无奈之举,中职学生入学时对专业和职业并不会有较多的考虑,他们的专业有许多是由老师或家长代为包办的,造成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也不关心自己的就业前景。以至于即使在职业班学习了,学生自身也没有强烈地意识要学好一技之长,反而相当挑剔,怕苦怕累,实践环节中不愿主动去动手操作学习。

农民工就业问题调研报告

为了及时了解永州市返乡农民工的状况,近日对冷水滩区、江永县、宁远县的6个行政村年12月份的民工返乡进行专项调查,并走访了145位返乡的农民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对我市农民工就业已经造成明显影响,农民工返乡呈现不断增长态势,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起重视。

一、总体情况。

据调查:冷水滩区、江永县、宁远县的6个行政村20xx年外出劳动力比年增加67人,外出劳动力比例(外出劳动力比例/总劳动力)从20xx年的42.38%提高到20xx年的44.02%,可见外出务工对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临近年关时,在家的返乡劳动力人数比2010年增加155人,返乡比例(在家的返乡劳动力人数/年度外出人数最多时的外出劳动力人数)从20xx年的32.70%提高到2011年的42.31%,返乡比例大幅度提高。

据推算,20xx年永州市外出务工约110万人,20xx年底返乡46.50万人,其中因企业倒闭和企业裁员或被迫离职约20万人。

一、被调查的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

(一)学历情况。

调查的145人中,文盲及小学学历为34人,占23%,初中学历为104人,占72%,高中及中职学历为7人,占5%.

(二)性别,年龄结构,拥有技能情况。

调查的145人中,女性为46人,占32%,男性为99人,占68%,年龄在18周岁至30周岁的为41人,30周岁至40周岁的为72人,40岁以上的为32人,他们中85%的人都无一技之长,15%的人拥有机械加工、建筑、印刷等技能,但技能单一。

(三)务工地点普遍为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工地上干活的较多调查发现85%的人都在东南沿海一带打工,其中选择浙江、江苏、广东地区的人占75%,都是看重该地区工资报酬高,95%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至2500元之间,60%的人从事建筑,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返乡原因。

因工厂或公司停产、倒闭、业务不好提前放假、无工作等原因返乡占9%,另外是在务工点做临时工,未找到工作而返乡;回家过春节占81%;而回家照看子女、天气寒冷等原因返乡占10%.

二、返乡农民工的要求和应当注意的几个倾向性问题。

在调查中通过座谈走访我们了解到,目前返乡农民工对政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要求政府提供可靠的用工信息,继续加大有组织输出的力度。

2、部分打算留在家乡从事农村产业规模化经营的返乡农民工,希望政府在小额担保贷款和扶贫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

3、部分青年返乡农民工希望政府提供“订单式”就业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便于今后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

4、有回乡创业能力的务工能人要求政府对他们的创业给予招商引资同等的政策支持。

5、乡(镇)、村两级要求县上积极争取实施一批交通、水利、生态移民等农村基础建设项目,就地消化转移一部分返乡农民工。

同时,调查组在调查中也注意到当前在返乡农民工这个群体和乡镇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

1、缺乏对国际金融危机长期困难的应对准备,相当一部分返乡农工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快就会过去,缺乏长期战胜困难的心理负荷。

2、依赖、等、靠思想严重。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回到家乡不愿回到土地务农,等待政府想办法安置他们,观望等待,坐吃山空。

4、乡镇对返乡农民工的底子不清,担心如实统计上报会自找麻烦,影响当年工作考核。因此造成有关返乡农民工的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县上的宏观决策。

5、村级组织对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引导亟待加强。

调查结果表明:永州市大多数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高、劳动技能相对缺乏,大多数在沿海地区从事简单的制造、建筑、餐饮等行业工作,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是劳动力大市场中的弱势群体,抗风险能力较弱,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广大农民工就业明显受到影响。

三、永州市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永州市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已经返乡的40多万人必将对社会稳定、地方秩序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冲击。但面对庞大的返乡农民工群体,我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但不能视其为负担,更应该将其看成是一种资源,因为从另外一个层面看,永州要承接好沿海产业大转移,实现经济腾飞,这些有工作经验的农民工不但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所在,更是未来发展的巨大人力资源,因此要采取了种种有效应对措施,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帮助,化短期压力为长期动力。

1、进一步提高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务经济收入在永州市农民纯收入中占据绝对比重。农民工就业问题事关千万个家庭的生计,也事关全市农民能否持续稳定增收,大量返乡农民工没有正当稳定的职业,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妥善解决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当前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十分紧要的问题。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优化服务,切实解决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2、认真调查摸底,掌握真实情况,以利于县上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实施针对性的指导。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返乡农民工的数据、情况与乡镇统计上报的数字、情况有较大出入,我们分析一方面与基础统计工作不实有关,一方面也与乡镇担心真实统计会自找麻烦、影响乡镇的考核有关。因此,建议县上拿出相应的办法,鼓励乡镇统计真实数字,上报真实情况,以保证县上根据真实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在全县开展一次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返乡农民工统计调查摸底,不仅要掌握真实数字,还要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培训需求进行全面调查掌握。同时,建议解决村级劳务信息员的报酬问题,加强劳务信息发布和数据统计等基层和基础工作。

3、多措并举,妥善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法:

一是加大有组织的输出力度,继续有组织输出一批。永州市劳务经济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扩大有组织的输出。因此,要继续坚持两眼向外的战略,既要密切与永州市劳务输出老区的关系,又要扩大与新区的合作;既要发挥县乡两级劳动服务机构的枢纽作用,又要发挥务工能人的带动作用,千方百计扩大有组织输出。

二是加大协调,借助十天高速、白河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消化吸收一批。当前,十天高速公路建设业已开工,县乡两级要积极利用援建关系,与高速路建设承包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尽可能地吸纳本地劳务工从事非技术性劳务。

三是要加大本县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利用农村交通建设、水利建设、生态移民、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就业一批。

四是绿色产业转移一批。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务工能人回乡参与绿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兴办绿色企业,就地转移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同时,要用好扶持政策,扶持部分返乡农民工发展规模种植和养殖。

五是组织技能培训一批。教育引导青年农民工不要逆势而动,盲目外出,在全社会就业岗位不足的情况下,加大有组织的技能培训力度,让他们潜下心来,学习掌握一门劳动技能,为今后外出谋取更好的工作岗位打好基础。要加大培训力度,优化培训科目,提高培训质量。由于永州市人技能工程启动于年,在2007年以前初高中毕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建议加大对这部分人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培训期限的安排上,多办短班。在培训科目上,应当采取“菜单式”培训,市场需要什么工种我们就培训什么科目,学员要求培训什么科目,我们就培训什么科目。在培训内容上,应适当减少理论,增加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内容。使广大适龄青年只要经过培训,就能成为一名熟练工人。六是扶持创业带动消化一批。要着力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服务,鼓励在外闯荡多年,具有一定经济头脑和创业能力的能人回乡创业,带动消化一部分返乡农民工。

4、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积极为返乡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首先,对返乡能人创业在领导上给予高度重视,对投产后可以达到规模以上企业标准的,在领导精力上应当同招商引资一样重视,实行一个企业一个领导包抓,一套班子服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切切实实地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其次,县上应制定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以招商引资的同等待遇对待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在项目申报、用地审批、资金信贷、税费减免、供水供电等各方面进行扶持;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指导。第三,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建议适时组织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召开座谈会和项目对接会,宣传县上的优惠政策,鼓励有一定资金规模和技术实力的返乡人员独资或联办企业,为返乡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5、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维权保障和困难救助。不少返乡农民工由于失业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生活十分困难。对返乡农民工在原就业单位拖欠的工资,劳动、司法部门应根据他们的意愿,帮助其维护正当的合法权益,并提供法律救助。劳动部门对在原就业单位已参加“三险”的返乡农民工,要做好“三险”的转移和衔接工作。民政和农村合作医疗部门对少数返乡农民工遇到的生活、医疗方面的特殊困难,要积极予以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6、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搞好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引导。针对调查中发现的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心理期望值过高,等、靠思想严重,以及日益滋长的焦躁情绪,农村基层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必须加强。首先,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远未见底的形势下,要教育返乡农民工树立长期应对金融危机的意识,对再就业薪酬的过高心理预期应当作出相应调整。其次要教育广大返乡农民工克服等、靠思想,依靠政府组织引导再就业与自力更生创业相结合,依靠政府资金扶持与自筹创业资金相结合。针对目前返乡农民工滞留家乡较多的实际情况,乡、村两级组织应当结合当前在全县开展的“听民声、解民忧、帮发展、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国际国内形势,宣传各级党委政府为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发布可靠的劳务信息、技能培训信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和生产、生活上的困难,组织他们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及时消除不安定因素,保持农村的和谐稳定,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尽量把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对于现在满地一抓一大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了竞争的主战场。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希望自己将来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并且获得较高的职位以及薪水。其中绝大部分在大学期间认真的规划自己,刻苦的学习,希望用较高的成绩为自己毕业时博取的一份不错的职位和薪水;也有一部分人在大学期间积极的参加校内甚至校外的各种活动,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丰富经历在毕业季也能获得一份好的工作。但是即使这样,自身不断的进步发展,就业现象还是相当普遍,要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并不是那么简单。但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据有关调查说明大部分企业认为中国大学生对社会需求而言,不是太多过剩了,相反,还是太少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这说明了我们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很大方面的问题,低不成高不就就是个极其典型的例子。

调研得知近几年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到了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再创历史新高。且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的工作有担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少了这种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现。所以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距离6月毕业季也只剩下两个多月时间,调查应届毕业生们得知并没有都找到心仪工作了这么理想,不少应届生没有拿到录用证(offer),工作尚无着落。问了一个学长,了解到他们班一个班只有一半同学拿到offer。而且就业形势严峻最大的根本原因是“工作并不难找,难的是找到一个心仪的好工作。”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那么我们就业有哪些就业技巧。专家就建议尚未就业的同学先就业再择业,网络申请投材料,或多跑招聘会现场,加强与招聘单位的有效沟通,或许可提高求职成功率。就业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有些毕业生只考虑某家公司的某个岗位而放弃了其他能就业的机会,这是不可取的。还有就是在投递简历时注意信息的咨询、相关专业的对口、以及在面试时要注意的种种都是我们应该把握的技巧。

现在身处大三的我们还有一定的时间来完善自己,了解自身的特点再结合实际充实自己,发挥长处,补充短处,也能使在面临就业的我们占据一定的主动权。在校学算是前期工程,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1)、培养良好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职业成功的基本保证,科学文化素质能帮助你更好的适应工作,身体素质是获得职业成功的物质保证,平时应该经常锻炼身体,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了解自身生理素质特点以及不同职业的要求,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合理开发和利用自己的生理的优势。此外审美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竞争中取胜的必备因素。当今社会的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负荷。所以拥有良好的心态、乐观自信、正确对待挫折的人才可能成功。(2)、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毕业后我们面临的不再是学校里的小社会环境,而是复杂多变的社会,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因素。为了让自己能够立足于社会,周旋于复杂的人事关系中,大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多种生活需要的,正所谓技多可防身。(3)、要有创新能力: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很看重的一点是年轻人要有创新能力。(4)、培养责任意识:我们在求职前一定要准确把握好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以呼唤人才市场的责任感与诚信,为自己的求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做事要坚持到底,不要轻易的跳槽,要有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5)、树立风险及竞争观念: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科学分析,特别注意把不利因素考虑周全。正确对待“冷门”与“热门”职业,因为冷热总是相互转化的。做什么都应不安于现状,要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在大学阶段努力积累竞争资本,为将来把握机遇。

作为准毕业生,我的职业发展目标是成为一名道桥工程师。越早决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对于我们的就业准备越重要,听身边很多同学说,大部分人到了大四还在犹豫考研还是就业,这种犹豫无论对考研还是就业都没有好处。制定好了目标就朝着目标靠近,在校期间的重心是实习,学习也围绕就业相关的知识,成绩只要能拿得出手就行了,企业所看重的是综合素质。所以学好本专业外,还要为就业学习,也许到了离开学校了之后才会发现,自己再没那么多的时间学习了。结合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兴趣,考对就业有帮助的证书,在面试时主动亮出相关证书,相信对就业也非常有帮助。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与实习,这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了共识,大学生的简历中,没有实践经验的只要很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有规划的人生是最精彩的人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

在调研学习之后,我们无论如何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有正确的摆对了自己的位置才可能更好的找到工作,明白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的短处。不高估计自己的实力,也不过分贬低自己。然后是树立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一个适合你的工作!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中文摘要:近些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带来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不仅潜在地影响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也对现实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正文内容。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当前的就业大环境下,结合目前就业形式以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2011年6月毕业的630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和2010年没找到工作的200多万往届大学生一起涌入人才市场求职竞争,竞争极其惨烈。2010年6月毕业的600多万大学生中,到2010年10月底还有至少300万还没有找到工作;而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中至少160万的工作职位相当于中学生直接就业的职位,也就是至少460万大学生陷入了就业十分艰难的状态。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总体情况就是所有职业能力不能达到前20%优秀程度的大学生,一毕业就会成为非常无助、非常弱势的社会底层。

1.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nn。

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5.学生缺乏求职技巧。这是明显职业能力不足的表现,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不会投入时间去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有,也是很少,并且学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意识不足,最终导致普遍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产生了各层现象,这也是中国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1.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集中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其培养费用是相当可观的,随着高校并轨改革和社会工资水平的整体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费用也逐年增长。如此大量的经费投入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就业,无法获得收益回报,无疑等于这部分教育资源的浪费。

2.高层次人才的浪费。高等教育的人才是高层次专门人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作业,就意味着这一部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闲置或不能在用其所长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无疑是高层次人才的直接浪费。

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素养的根本保证。世界民族进化的历史经验和个体发展实验表明,提高素质素养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的扎实和高质量。只有如此,才能为高等教育提供优质的“原材料”,保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运行。因此,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基础教育为重心,这就意味着,在经费分配上,要充分保证基础教育的需要。我国目前教育经费相对老说还比较拮据,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因此教育发展和教育经费投入的重点还应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投入的倒置,在一定程序上削弱了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使整个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当然,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现象也有其潜在的积极面,这是一种重要的预警信号。从大学生个人角度看,就业形势严峻将激发他们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从高等教育组织者角度看,他们也会由此醒悟到教育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将警世教育管理者审时度势,适度发展高等教育,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内部的专业、课程结构,培养符合社会生产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1.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各级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手”,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具体包括:

(1)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3)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指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不要轻易裁员;另一方面,要努力吸纳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切忌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当然,政府也要切实承担责任,给予企业必要的补贴,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使他们尽量不裁员,并力所能及地吸纳大学毕业生。

3.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方针,促进教育同就业的结合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转变教育。

教学。

观念,坚持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实现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把教育与就业联系起来,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大力培养多层次实用人才,以适应市场需要。

(1)要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坚持有保有压,适度控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鼓励、引导、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生的合理分流。

(2)要积极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人才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有加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拓宽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

(4)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一定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高校毕业生状况的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形势政策》。

农民工返乡就业调研报告

为及时了解调查春节前农民工返乡的情况,我单位及时对我区重点企业用工情况及农民工返乡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回访,总体来看,全区重点企业用工稳定,通过调查统计,农民工返乡出现以下几个方面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比例较低。我局工作人员运用信息监测平台跟踪相关数据变化情况。宿豫区现有人口48.38万人,劳动力20.1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8.3万人。今年以来,一季度我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为2800人,二季度我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为3900人,三季度我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为5100人。四季度我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为6900人。每个季度农村劳动力人数都有所增加,但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比例较低。新庄镇劳保所工作人员李刚介绍道:“我们乡镇农民工外出打工返乡基本上没有创业的,创业需要本钱,农民工创业不现实。”

(二)就近就业趋势不太明显。关庙镇长兴村会计说道:“我们这里地处苏北地区,村里凡是出去打工的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什么手艺,基本上不会去周边工厂上班的,而且我们这边工资不高。我们村里人都外出去苏州,上海打工居多。”

(三)短工化趋势一直存在。电话调查了50名农民工,有43名农民工选择打短工。曾经做过农民工新庄镇朱林圩村蒋斯刚解释道:“做长期工的话,工地压工资,一压就是压半年。遇到学校要小孩学费、家里要生活费,手里也没有钱给。不如做短工,工资现结,随走随清,工资还高。像我是干瓦工的,做短工的话,是按计件给钱,短工一天四百到五百的样子。”

二、原因分析。

通过走访、电话调研等形式,现将原因分析如下:(一)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缺乏资金是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首要困难。一方面是个人收入不足,难以支付创业所需费用。另一方面是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企业办起来了,却因缺少流动资金而运转困难。(二)我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人均工资不高,导致农民工更倾向于去苏南、上海、浙江等地打工,人工待遇高。所以无农民工返乡潮。(三)选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薄弱,达不到周边工厂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导致就近就业趋势不太明显。(四)短工化趋势明显的原因在于:农民工家里都会种上几亩田地,田里的庄稼要收的时候,他们还要请长假回家收庄稼,不如选择打短工这种来去自由的工作。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惠农政策支持力度,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

做好基础设施的升级,为农民工减轻创业压力。在税收方面,地方政府为返乡农民工创业企业提供鼓励发展的政策,如减免税收等,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创业资金的缺乏始终是农民工创业的短板。构建多层次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好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作用。引导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社会投资人等以多种方式向各类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打破农民工返乡创业者融资瓶颈。

(二)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再增长。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促进返乡农民创业。对农村里出现的成功创业典型和有影响力的创业起家的农村企业进行广泛宣传,在电视台开辟创业专栏,在广播电台开辟创业专题讲座,邀请创业专家和成功创业的典型讲述和传授创业成功经验,带动更多的农民工积极返乡创业。

(三)做好创业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工作。

农村劳动者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专门技能,达不到城镇经济发展和加工制造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针对于此类问题,把就业技能培训作为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抓手,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开展针对性培训,突出实用技能培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升创业培训成效,增强农民工技能水平提升,增强农民工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尽可能让农村劳动者就地就业就业。

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精神,落实全国妇联妇女事业发展部“关于开展贫困地区妇女儿童生存状况的调研的通知”,全面了解**贫困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状况,掌握她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妇联深入乡镇、村、贫困户和相关单位走访调研贫困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最南端,处于**三省交界之处。有17个乡镇场,499个村,1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2.14万,其中女性人口24.53万,农村妇女21.3万。全县有农村儿童10.23万,其中女童4.7万,留守儿童6.2万,近年来,我县在国家和省、市的关心支持下,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多策并举,取得了“**贫困地区大变化、产业大发展、基础大提升、民生大改善”的良好成效。

二、主要成效。

1、贫困人口规模减少。全县共识别和登记贫困人口10.19万人,其中贫困妇女4.76万人,儿童(0-12)1.54万人,投入扶贫资金7000余万元,减少贫困人口1.9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9.5%;共投入扶贫资金11390万元,减少贫困人口2.4万人,有20个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79元,增长9.1%,为全面完成“十二五”扶贫规划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减少贫困人口6.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5.2%,人均gdp从的13981元提高到20的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的2715元提高到年的7679元。

2、不断推进产业扶贫。农村妇女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我县广大妇女在现代农业向规模化、工业经济向集约化、现代服务业向多元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2015年共发展优质水果1余亩,发展食用菌6000多万袋,发展优质茶叶200多亩,家庭制香作坊100多户,发展牲猪15000头。采取直接帮扶、股份合作的方式,依托同丰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永州宏华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支持1100户贫困对象发展优质稻、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有效增加了贫困对象收入。

3、加快推进金融扶贫。出台了《****自治县金融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和《****自治县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实施细则》,成立了金融产业服务中心,安排了300万金融风险担保金。2015年已完成18273户贫困农户的评级授信工作,授信金额达65025万元。共向532户贫困户发放了“免担保、免抵押”小额信用贷款2680万元,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4、积极推进电商扶贫。举办了2期电商创业培训班,成立了**富联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出台了《****自治县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200个,在“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担任掌柜的妇女占60%。

5、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新修维修村道369.3公里,架设桥涵3座,改善了99个村24133人的交通条件。新修维修农田灌溉水渠14.1千米、山塘9口,改善农田灌溉面积4500余亩。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2处,铺设引水管网24千米,解决了6000余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新建村小教学楼、村部办公楼6处,大大改善了贫困村的教学条件和村办公条件。支持173户贫困对象实施危房改造。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自然条件差,脱贫难。**是一个半林办农的县,林区的贫困妇女比重较大。她们住在大山上,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阻塞。近年来,由于林区封山育林,限制砍伐,返贫现象严重,加上贫困妇女文化程度大部分在初中以下,有的甚至是文盲。文化低,观念陈旧,不离土,不进城的理念根深蒂固,不接受新生事物难,缺乏经营头脑,无法调整产业结构,贫困难。

2、抵御病灾的能力十分有限。调查发现,目前因本人或家庭成员因病因残致贫妇女有1.1万人,占贫困妇女总数的40%。大多数家庭遇到大病时都无力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虽然大病医疗救助最高补助可达15万元,但自费部分的医疗费远远高于救助金额,有的家庭一边治疗一边借,借不到只好卖房;有的无钱只好采取保守治疗或者放弃治疗,等待死亡。如:我县**镇**村有一个叫**的妇女,患了乳腺癌,公公也得了肝癌,老公在外打工。老公打工的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巨额的医疗费让她难以承受,她曾经一个人跑出去自杀,被老公找回。但是由于常年治病,家里已一贫如洗,营养跟不上,治疗跟不上,2015年11月,还不到30岁的她因病死亡。

3、子女就学负担重。有的家庭子女多,子女就学成了家庭的负担。虽然,国家对九年制义务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即:免书籍费、免学杂费,给予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费。1-9年级学生属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免书籍费和学杂费。贫困家庭寄宿的小学生每学期补助生活费500元,中学生每学期补助生活费625元。但是由于生活开支高、收入低,收支失衡;尤其子女上高中、大学费用昂贵,农村家庭无法承受。有的父母为子女上大学,自己生活标准降到最低点,甚至变卖家产。

4、住房条件差。据调查,贫困妇女大都居住在几十年前的老房子,人均不足15平方米,低矮潮湿,风雨飘摇。虽然政府制定了政策措施,对贫困户根据贫困程度给予每户1.5万元左右的危房改造资金支持,但是她们依然建不起新房。按照市场价,现在建房每平方米7000元左后(不含宅基地),建一层80-100平方米新房,大约需要6-8万元,这对于刚刚解决温饱的家庭来说,有限的支持难以满足贫困户的需要,建新房成为可望不可及的事。

5、缺资金、缺技术。2015年,我县小额贴息担保贷款发放金额3272万元,其中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09人1672万元,占51.1%,但是贫困妇女几乎没有。主要原因是:小额贴息担保贷款门槛高,必须有2名拿财政工资的工作人员担保,有固定资产或正在创业的资产作抵押才能贷款。而贫困妇女很难具备这些条件,即使有拿财政工资的亲戚朋友,也无人敢担保,怕当事人还不起自己受牵连。另一方面,贫困妇女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虽然政府想尽了各种办法,如:选送农村妇女参加省市县级职业学历学校参加学历教育培训、素质培训,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开展种养现场技术培训等等。但是,由于有的贫困妇女思想观念落后,参加培训的比例偏低,新知识、新理念难以灌输,贫困妇女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在家创业,妇女事业发展难度大。

四、改变贫困妇女生存发展状况的建议对策。

1、形成合力,帮扶贫困妇女。在调查中,贫困妇女表示他们不怕清苦,关键是在困难、无助、困惑的时候需要有人帮忙、关心、帮助和出主意。各级部门要大力扶持贫困妇女创业项目,在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为农民创业搭建平台,帮助贫困妇女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妇联要充分发挥支持农村贫困妇女的主力军作用,真正成为他们的“娘家”;民政部门要密切关注贫困妇女的生活境况,给予及时的救助;公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村级治安管理,对侵犯贫困,留守妇女的不法分子要严惩不贷;教育部门要加强教育扶贫,切实加强对困难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卫计部门要加大对贫困妇女儿童的健康服务,关注贫困妇女的身心健康;人社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实施“妇女小额贴息担保贷款行动”,降低贷款门槛,为贫困妇女搭建更多创业、就业的平台,切实做到精神上扶志、生活上扶贫、能力上扶技、经济上扶业。

2、加强培训,提升能力素质。母亲的素质,决定孩子的未来。党委、政府要把提高妇女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把对农村贫困妇女的教育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整体规划。针对贫困妇女开展文化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帮助妇女更新观念,激发他们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的精神,掌握更好的科学方法教育好孩子、赡养好老人,运用好法律维护好自身权益。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妇女的实用技术培训力度,让妇女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要发动农业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为农村妇女创造条件,传递信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3、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首先要强化政府职能。政府要按照政府主导、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在制定有关社会救助政策时,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农村特困救济与五保供养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及农村大病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绝对贫困人口的养老和医疗保险,政府要为他们买单;要强化宣传,进一步扩大政策的影响力和执行力度,真正形成党委、政府领导,各有关部门目标责任落实,真正为他们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其次要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要开展宣传,提高民众对济贫帮弱重要性的认识,对爱心活动、公益事业的支持。再次要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网络。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参与,构建以生活、医疗救助为主,助学、住房解困为辅的救助体系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帮扶为辅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以送温暖救济、联户责任帮扶、优惠政策照顾相配套的社会救助格局。

4、增强社会保障政策的性别倾斜。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人群包括女人和男人两大类,但女人与男人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状态却有所不同,女性承担生儿育女的社会责任,却是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理应受到社会保障的重点关注。所以在制定有关政策时,要健全和完善对女性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内容。其内容包括:一是制定对贫困妇女儿童特殊救助条例,按性别建立困难群众救助档案;二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避免绝对贫困女性化;完善以孤老女性人群为主的遗属保险等。

农民工就业问题调研报告

当今就业问题成了最大的民生问题,就业问题影响着当今我国经济发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关于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将扩大就业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建设中,实现充分就业对于发展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认真总结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我省促进就业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有关部门工作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告如下:

一、近年来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主要成效。

(一)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了全省就业工作的平稳发展。

根据中央部署,自xx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认真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出了就业优先战略,确定了“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再就业服务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等五大工作目标,提出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与增加投资相结合、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与城市化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五个结合要求,并以省政府名义将就业再就业目标下达各地州,要求各地把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就业人数、控制失业率等目标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配套政策和操作办法,形成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全省就业工作平稳发展,各项就业指标基本实现。xx-xx年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5.01万人,年均增加约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累计54万人,年均登记失业人数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家产业就业人数521.6万人次,其中,省外流动就业人数为201.14万人次;累计投入使用就业再就业资金15.17亿元;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50.4万人,实现再就业42.9万人,再就业率为85.1%;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90.55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收入30.49亿元,支出18.76亿元,有35.4万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127个,职业介绍机构共1715个,其中: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1518个,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1359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855个。

(二)劳动力市场体系和现代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云南省劳动力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90年代逐渐培育并随着国家“金保工程”的实施而不断发展,至今,一批设施、功能较为齐全的地方性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包含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内容的就业服务体系以及职业介绍咨询服务网络基本形成,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已经成为我省劳动用工的主导方式。

一是全省城乡普遍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xx年,全省129个县(市、区)所辖的53个街道已经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1517个乡镇上已经有1301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全省851个社区中,已有637个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使劳动保障工作重心下移、更贴近群众,窗口前移、更方便群众。二是全省基本完成了劳动力市场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并逐步完善了劳动力市场的职能。“十五”期间,全省各级劳动力市场场地建设面积达82,649.84平方米,其中:州、市级为14,428.18平方米,县级为68,221.66平方米。市场内设有求职与用人登记、信息发布与查询匹配、职业指导与政策咨询、推荐介绍与现场招聘等服务项目和窗口。全省各地先后筹集劳动力市场建设资金8,026.0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8万元,省级补助691.25万元,各州、市、县自筹7,196.78万元。各级政府除资金投入外,还以其它方式支持劳动力市场建设,如房产、土地、办公用品、设备等,折合资金3,161.67万元。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成效显著。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劳务输出)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省委、省政府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和三项扶贫工程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大了输出前的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强化了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全省劳务输出规模稳中有升,劳务收入稳定增长,输出区域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已经成为缓解城乡就业矛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省劳动保障部门数据显示,xx年年1-10月,全省当年共输出劳务人员137.68万人次,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72%。其中:境外输出0.49万人次,占0.36%;省外输出40.81万人次,占输出人数29.65%;省内输出36.45万人,占输出人数26.47%,县内输出59.92万人,占输出人数的43.52%。预计全年输出150万人次,完成年计划80万人的187%。

xx年起,我省开始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劳务输出项目,当年省级投入1,147.28万元,其中劳动力市场建设费380万元、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费用767.28万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251人,输出劳务人员239,600人次,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43,500人的550%,当年实现劳务收入约11.5亿元。xx年投入1,317万元,其中劳动力市场建设费120万元,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费用1,197万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3,398人,输出劳务人员24,4728人次,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39,900人的613%,当年实现劳务收入约11.7亿元。xx年年投入1,848万元,其中劳动力市场建设费18万元,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费用1,830万元,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2,018人,输出劳务人员313,510人次,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36,600人的856%,当年实现劳务收入约14.7亿元。

(四)失业保险有效发挥了保生活、促就业的作用。

全省失业保险制度在巩固中不断发展,统筹级次提高,实现了“地级统筹,省级调剂,财政补贴”的管理方式,失业保险基金稳步增长,有效发挥了保生活、促就业的作用。到xx年底,全省参保人数回升达到189.2万人。5年间,全省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4.3亿元,与“xx”相比增收15.2亿元,增长166%;基金支出18.4亿元,与“xx”相比增加12.9亿元,增长232%;省级向9个州市调剂失业保险基金1.35亿元,与“xx”相比增加1.02亿元;救助失业人员达到32.6万人,与“xx”相比增加20.23万人,增长164%;帮助7.12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与“xx”相比增加2.96万人,增长71%。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2008级贺凤娇中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我国经济也遭受其影响,就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给09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关键词:就业形势。

就业倾向。

就业工作指导。

就业对策与建议。

正文内容。

一、就业形势分析。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82.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7.4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7.93%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76%认为信息量少;21.91%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30%认为能力不足;8.9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6.52%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27%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

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

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很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都会有些自卑心理,那么当大家同台竞技争夺工作岗位时又会如何?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压力,占72.2%。

二、就业倾向分析。

大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占51.74%,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占7.39%、14.35%;6.96%的会自主创业。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仍然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选择,占47.30%;23.03%选择中部大中城市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大学生选择上述地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该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或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占56.64%;16.62%选择该地区是因为生活条件好;而因看中创业环境的有7.29%;回报家乡有10.87%;因为家人安排或其他原因分别占2.30%、6.27%。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术的分别占10.17%、14.17%。

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及报考村官。

对于是否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55.6%的被调查者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在对于村官的选择上,5%的大学生已报名村官考试;57%有意向朝村官方向发展,但自身条件不够。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三、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

71.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工作影响最大,55.87%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23.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选择基础理论、毕业设计的分别占9.54%、6.43%,6.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

4.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占54.3%;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不太满意,占27.3%。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23.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6.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5.6%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或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的,分别占2.3%、8.1%;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

11.4%表示希望企业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生涯规划;55.6%希望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8.7%希望涉及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6.4%希望应涉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律;12%希望讲解关于员工的职业素质。62%的大学生希望其报告主要讲述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9%希望是关于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22%认为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本就不大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就业,可以指定出台一些帮扶政策。一是待业求职登记制度。准许待业毕业生进行求职登记,并享受失业人员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二是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户籍迁入地民政部门要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三是优先安排就业制度。对城镇特困职工家庭、低保家庭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采取政府安排岗位等多种方式实行保底就业。四是免费服务制度。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免费培训、免费推荐、免收服务费用。五是就业见习制度。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免费提供3至6个月的见习培训,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为其提供基本生活补助。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5.用人单位:科学用人,善于成为伯乐。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参考文献。

农民工就业调研报告

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县农民外出就业影响很大。10月以来,县政协工商联活动组组织部分协委员采取点、面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对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县农民外出就业影响进行专题调研。现就调查报告如下:

一、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县农民工就业基本情况。

当前,珠三角及中国沿海一批出口加工型企业倒闭,许多大中型制造企业也迅速收紧扩充步伐,导致大批民工被裁,或被迫无限期休假。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以珠三角为例,仅今年10月上旬,就有近50家香港企业申请破产清算,大量企业破产关闭,对我县农民工就业有一定的影响。

(1)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县农民工就业影响。截止xxxx8年11月底,我县外出务工人员有25万人,受经济形势影响人数为1.95万人,主要集中在广东和山西。广东主要以女同志为主,由于服装、电子业等行业停产而失业,山西以男同志为主,由于煤炭行业连续安全事故发生而停产整顿。

受经济形势影响人数为1.95万人中:寻找到新岗位继续就业的1.61万人,回乡务农和等待就业的0.34万人。从受影响返回我农民工年龄上看,35岁以上0.21,占返乡农民工的61.76%;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0.20万人,返乡农民工的58.82%;从技术上看,未参加培训的0.24万人,返乡农民工的70.59%。

(2)我县采取主要的主要措施。面对经济形势变化影响农民工就业的现实,我县高度重视,按照“劳务输出人数不减、劳务经济收入不减、发展劳务经济势头不减”的“三不减”原则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确保稳定。一是积极开展招聘活动。11月2日,由劳务办牵头,县各劳务公司、职介所参加,在地王广场举办大型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组织用工单位现场招工,xxxx0多人参加应聘,159人找到就业岗位,其中,受经济形势变化38名返乡农民工又重新找到了岗位。二是积极开展法律服务活动。由县政法委牵头,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司法、农业、劳动保障局、劳务办等部门,在地王广场集中开展系列专项法律服务活动,发放宣传资料份,及时解答了农民工就业系列政策等。三是积极联系。各乡镇、村社积极联系外出农民工,及时掌握他们基业动态。

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县农民外出就业影响。

(一)就业不稳定性增加。一是流动就业。根据调查,这部分农民工40岁左右,80%属于小学文化,没技能,在家干粗重农活,或在本地下苦力。外出就业不如技术工人相对稳定,他们就业流动性强。家住甲高镇红龙村的卢延兵,38岁,xxxx8年1月在广东东莞一电子厂当搬运工,每月能挣1500元左右。xxxx8年11月18日,该厂歇业,卢延兵和当地干粗活的家乡5人失业,打电话回家,家人不支持他回家待业,原因是在家乡找份好工作不容易,家乡农活又不多,鼓励他们继续在外创业。11月23日,他们接到另一家纺织厂用工招聘,又当上了搬运工,每月还能挣到xxxx0元左右。根据调查了解,这类年龄大、文凭低、技能差的农民工,失业后就业相对容易些,他们基本是干体力活,流动性强,一家企业关门歇业,他们很容易就在另一家企业招用。二是转移就业。“老婆呀:你就不要取笑我了嘛,我现在不是过得好好的嘛,对了,这月1800元工资我寄回来你收到没得嘛”。在深圳市鑫天海电子厂务工的我县羊市镇大旗村3社的吴元国,手拿手机的他兴高采烈地对妻子说。吴元国xxxx7年3月到深圳一家服装厂当车间小组组长,今年9月上旬,该服装长关闭。由于他有技术,9月中旬被鑫天海电子厂录用。据息,受经济危机影响,我县在外创业的农民工失业后,90%通过转移到其他企业、厂矿实现了就业。三是返乡就业。随着外出创业人员返乡投资创业和回报家乡父老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本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业岗位不断增多,部分企业已出现用工短缺现象。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和和返乡创业结合起来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引进外出创业人员返乡创业。在我县民泽针织厂务工的刘海红高兴地说:“如今在家门口务工,不仅可以照顾家庭,收入也不比外面差。”20天前,他在江苏一家餐厅做服务员,该厂关闭后,她回到家乡,通过招聘进了该厂。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引进了近60家企业,解决了近5000人就业。据了解,受经济形势影响,我县先后有1835多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四是等待就业。这部分人年龄为30—45岁,文化低,无技能,大部分没参加什么培训,外出务工干粗重活,一旦企业关闭,面临重新就业。我县石岗乡天星村5社农民李佳琼,35岁,曾在深圳肯发电子厂务工两年,该厂今年8月停产,9月初她回家希望能再就业。根据调查,手经济形势影响,我县外出务工回乡务农的1314人,等待、寻找新的就业岗位的有2058人。

(二)就业收入减少。调查显示:企业倒闭,农民工失去工作,没经济来源;待岗农民工没工作,还要生活开支;在岗农民工由于大多以计件工资为主,现在没什么加班,工资比原来少了很多。广州各大人才市场近期反馈,许多以往月薪人民币七八千元的专业人才,都纷纷自动降薪至三千元左右,以求尽快找到新的工作渡过这场“寒冬”。一位在番禺某制衣厂工作的龙桥乡的刘毅说:“工厂前三个月都没事可做,这个月才开始接到订单正常运作。我们基本工资都不高,以往都是靠挣加班费的,前段时间不仅没有班加,连正常上班时间都没事可干。”“很多员工都熬不住自动离职了;现在工作又不好找,只能在这厂继续呆下去,因为回家也没什么事情做,在这厂每月还能挣个千多元钱,虽然比原来少了一半,但总比回家强。”他无奈地说。

(三)维权难度加大。企业停产、关闭,直接关系到到农民工切身利益。深圳南山“2.27”火灾事故和山西“9.8”溃坝事故的圆满处理,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农民工及亲属的高度赞赏。当前,农民工经济问题成为维护农民工权益首要问题。“企业关闭,农民工工资没完全兑现,签定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满1年后增加1个月补偿问题,11月2日到11月7日五天时间从广东那边打电话来咨询相关政策的农民工达到300多人,相当于原来1个月的咨询人数”,农民工维权的主要工作,我县劳务办维权保障科科长说。

(四)稳控难度增加。香港工业总会会长陈镇仁近期表示,珠三角7万家港资企业中,年底时可能会有四分之一即1.75万家倒闭,以一家企业倒闭引起500人失业计算,1.75万家倒闭就将引起87.5人失业;这些工厂所聘用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民工。加上即将步入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就业市场形势越来越严峻。春节将至,许多受经济形势变农民工将回家过春节。春节后,大量农民工又外出就业。就我县在陕西务工的农民工说,随着煤炭企业的整改恢复生产,他们就业相对容易;而对于在广东、江浙一带的农民工,由于原来务工地厂矿关闭,将面临新的就业。他们文化程度低,技能差,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相当不容易。这部分人如不就业,对社会稳定将造成巨大压力。

(一)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问题,加大稳控力度。农民工失业尚未纳入有关部门失业率统计口径,从表面上看不会形成严重的就业问题,然而农民工就业带来了经济收入,带动一家稳定,如今受影响,就业难度更大。对社会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首先,全面了解和掌握民工返乡情况。只有全面调查和了解民工返乡的实际情况,分析和掌握发展的趋势,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化解矛盾。因此,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和农村劳动力输出比较多的地区,都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二要积极做好稳定工作。对于那些受影响的农民工,多和他们沟通联系,要多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让他们有针对性实现就业;对于那些还没有受到影响的农民工,一方面要鼓励他们稳定就业,另一方面要多提供就业指导,让他们稳定就业。

(二)做好政府服务工作。一是要加强创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目前很多返乡的民工,很有可能成为新的失业者。因此,如何解决这些民工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如果被动地等待经济的“回暖”、等待新的就业岗位的出现,既不现实,也不允许。所以,政府应当针对民工大量返乡的实际,抓住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的有利时机,组织专门的力量,对返乡民工进行创业指导和就业培训。二要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要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策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公平有序竞争的就业机制,使农民和城镇居民享受平等的就业政策。积极引导他们到高新技术、能经受风险的企业就业。这样的企业能够经受市场考验,劳动者可以实现稳定就业,这样既可以减少农民工流动的盲目性,又降低求职者寻找就业岗位的成本,减轻了失业者的经济负担。三要积极维护农民工权益。农民工权益五小事。对于农民工提出的权益问题咨询,要及时给予答复;对于农民工要求处理权益相关事情,政府要积极给予帮助;同时,要做好“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相关工作,让农民工安心就业。

(三)积极做好返乡创业工作。现在,由于经济进入“寒冬”,民工就业的空间明显变小,鼓励农民创业是一种比较好的机会。xxxx8年10月17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撑。这是农民工创业的大好机会,要切实抓好抓落实。一是建立农民工创业服务机构。依托县劳务办(劳务局),或者专门成立返乡创业者指导(服务)中心,让创业者有机构可找,为他们提供项目信息、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咨询等便捷的服务,帮助他们办理相关证照。二是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依托现有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农民工创业园。享受园区的所有优惠政策要落到实处。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桥梁、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完善医院、学校等社会事业设施,为返乡创业者经营创造条件,增强对返乡创业投资的吸引力。

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们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走访xx周边与网上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了农民工在城市中如何生存。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我们从网上收集资料数据,了解到目前全国已有近两亿的农民工,且这些数量不断增加。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为了增加收入而选择外出务工,而他们选择的职业大多数是建筑行业与进入中小型工厂。

最近十几年,我国虽然在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据我们对农民工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择业差别待遇、权益屡受侵犯、负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教育培训滞后、子女就学无门、受社会歧视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广大农民工实质上已成为城市社会中最辛劳、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

二、农民工存在问题。

我们走访了学校周边现存的建筑工地,发现一个现象:建筑工地周边往往伴生许多路边的小摊,为农民工提供方便的饮食。如:在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去往川师成龙校区的途中,之前建筑仍在施工期时,中午或晚上往往可以看见许多农民工在路边的小摊上吃饭。只有一个简单的小凳子,简单的饭菜,而他们往往带着特有的建筑工地安全帽,身上是泥水与灰尘。同样的情况,在去往炜岸城的路上也可以看见路边的小摊位。

在饮食方面:大多数农民工早上都是随便吃下,然后早早去上班。至于中午,则是外面的小摊位草草解决,有的会是早上做好的饭菜带到工作地方中午吃,但那时吃的都是冷饭冷菜。

在住宿方面: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或出租房里,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不到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在娱乐方面: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农民工收入多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农民工工资始终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即便是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最近十几年来的工资也只是上涨了几百元,考虑的加入世贸以来我国的物价飞涨,实际上农民工工资可以说的上没有涨,还呈现下降趋势。

据了解,农民工收入一般情况下在800到3000之间,没有半点技术的农民工女性大约800到1500左右,男性稍高些1200到2500左右,而有点专业特长的农民工就稍高点,多的能达到三千多。

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其一,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其二,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进城的首要目的是要从经济上获得比在农业领域多的好处。他们的期待只是用自己的辛苦换得稳定的生活,他们期望能按月发工资,待遇能稍高一些。这些在城市职工看来理所当然的要求,在具有很强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的农民工那里,变得十分困难。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内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随意克扣工资的情况司空见惯。许多企业工作时间长,没有休息日,工人加班领不到加班费,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有40%多的农民工不能按时领到工资。除拖欠工资报酬外,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

每年总有无数的报道,都是称哪里拖欠了农民工工资,而对于农民工来说,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孩子的读书费用、家里的来人赡养费用等都是一大笔支出,拖欠工资更造成了他们的负担。而农民工相对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往往只有忍气吞声。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休,是向我国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工人群体。但这个过渡状态的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特殊性,其应享有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甚至处于缺损状态。

(四)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xx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三、针对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对农民工入城的管理。

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让我们大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情况,与社会相融,眼界不局限于校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了解社会情况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

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

质、明确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

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

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

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

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

器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这就要求我们。

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

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大学生现状及建议: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

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

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臵,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

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

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二)是企。

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

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四)是近年以来,美国次贷。

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

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

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

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

速度。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

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三)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臵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四)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五)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六)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可采取的措施。

(一)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3.掌握职业生活技巧。

(四)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自己的择业目标。大学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摆正自己的位臵,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该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摸索发掘自身潜能。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不要“高不成低不就”,就业时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日就业都是硬道理,在工作中也有提升自我实践能力,才能为家庭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农民工就业问题调研报告

在xxxx乡xxxx村的见习过程中,我看到xxxx村近些年来取得了可喜进步,农民们住上了小区洋房,当上了城里人。但同时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民失去土地,有别于城市居民。他们种地无田,就业无岗,创业无钱,社保无份,成为一个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亟待社会关注。

一、xxxx村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

xxxx村现在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现有的230户685人,仅60%的村民有经济来源,40%的村民无业在家。其中约10%的村民经营拆迁后的店面,20%-30%的村民在工业园企业上班。大部分村民都在工地打零工的方式维持生活,例如,5%的村民在工地开货车。

自主创办的本地企业很少,且资金不足,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目前仅有2家养鸽子场,1家养鸡场,1家涂料厂,1家服装厂,1家水泥砖厂,1家大理石厂共7个村民创办的企业。

二、xxxx村就业难情况分析。

透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失地农民就业不充分,就业渠道少,缺乏稳定性。

就业不充分,xxxx村有近半村民无业在家,他们依靠征地补偿款现在生活无忧,坐吃山空或盲目投资,对将来的生活并没有长远的考虑。呈现出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饱满,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状态。

就业渠道少,缺乏稳定性。工厂务工的村民由于自身知识缺乏易下岗失业;开店从事个体户或自主创业开办村企业则需要勇气和资金;工地建筑工人或运输都受季节和市场需求影响。隐性失业现象相当普通,就业转失业的比例过高。

其中大龄失业农民和完全依靠土地的纯农民就业情况更加严峻,没有了田地,由于年龄、文化、体力、技能等限制,转业十分困难,失地往往意味着失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制度因素和经济动因,也有社会资本的支持及人力资本的作用。就主体而言,一个方面政府征地补偿过低,安置方式单一,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较差,自身就业能力弱,同时因为征地补偿款的原因,生活压力小,就业积极性不足,就业意识落后。

三、xxxx村解决就业难的建议。

从xxxx村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应该从政策、管理、服务、宣传等方面着手,打破城乡壁垒,完善劳动力市场,落实农民就业政策,建立失地农民长效就业机制。

(一)要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问题,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应从充分认识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业是民生之本,是预防失地农民贫困的最好办法。纯粹的经济补偿和低标准补偿,在结果上无法恢复农民失地以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及时足额给付了经济补偿,失地农民在很长时间以后仍会处于贫困状态。

解决就业问题,政府责无旁贷,应制定各项政策,消除就业障碍,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有效地实现失地农民就业。

一要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征用地企业签订合约,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的岗位给本地村民,同时以周边工业企业为货源的有利契机,请县就业部门走进基层农村社区,针对年轻人指导创业,大力发展微商电商等新型创业摸式。

二要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创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失地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允许村集体利用整体补偿款作为资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政府创造条件并制定政策,帮助集体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要积极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鼓励他们从事经商开店活动,在政策允许条件的下,对自主创业人员在资金、税收、场地、收费等方面予以扶持,减少他们的创业风险。从政策上进行引导,从经费上给予支持,从行政上予以合作,从法律上加以规范。

四要为失地农民提供岗位培训,提供他们的就业能力。特别针对40、50的大龄失地人员,请就业部门优先免费培训、安排到县城环保、绿化、保安等工作。不断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积极培育市场中介组织,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工作信息,服务帮助失地农民就业。

(二)要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问题,应全社会共同参与其中。

解决就业问题,政府责无旁贷,但又不能大包大揽,全社会包裹农民本身都应该参与到此问题的解决。

一要营造公平竞争,公平就业的氛围。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破除城乡壁垒,反对就业歧视,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应该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因为户籍,性别,年龄的区别对待,失地农民应该在就业过程中获得帮助而不是受到歧视。政府也应该加强对企业公平就业的监督管理。

二要健全社区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推进社区参与,增强社区整合,发展社区服务,可以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互助组织,提高农民集体决策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社区发展一方面提供了社区保障和服务。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就业岗位。

三要引导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市场化就业。在政府提供相同就业机会的情况下,不会因为自身原因而丧失机会。失地农民可以利用有限土地发展特色种养基地,比如种植绿色蔬菜、果树、养蛋鸡肉兔等,运用采摘农家饭等综合模式。

失地农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失地农民关系社会稳定发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农民的期盼。我们要科学合理的让失地农民转变成新市民。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