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反思与评价(汇总14篇)

时间:2023-11-27 13:46:35 作者:GZ才子

通过阅读范文,可以了解不同风格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技巧。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经典之作,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反思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课文,六个阅读链接和六个综合学习,针对不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诗的材料》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预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30篇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开拓教学的新天地。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有反思才教得活、教得深、教得透、教得新。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使自己在反思中得以成长。

今天上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本堂课我从兵器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这时我引导学生“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进入课文。整堂课学生用图画一画坦克发明经历的几个阶段;演一演那场比赛,我乘机引导学生品味了“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句;辩一辩矛和盾各自的优缺点。然后出示坦克图,展示坦克的威力,引导学生读好第5段,读出坦克的威力,读得激动,读得痛快。接着让学生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使学生懂得以后写一个道理的时候可以用一个事例来说明,最后“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对本文进行拓展。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却是深深的反思。

反思一:阅读为本。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然而这堂课对于三、四两段,学生读的还不够,读书指导上还有点不到位。

反思二:文本中感悟语言。

在辩论赛环节,当学生在针锋相对的辩论矛和盾的优缺点的时候,我只是停留在展示优缺点的位置上。细细想来,此时我应该趁机让学生回归文本,从中去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

反思三:让学生自己去展示。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如在出示坦克图时,可让学生自己上来介绍坦克吸取了矛和盾的哪些优点。这种直观演示的教学过程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反思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在学生思考:“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时,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于是我提示了带橡皮的铅笔,后来学生还是没有多大反映。其实这时候我是不是可以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反思五:注重实践,拓展知识。

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然而小学生阅读比较随意、盲目,不知道读哪些书。因此,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经常搜集课外知识、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学生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从而对语言有一个深刻的、独特的感悟。

最后我想说:“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舞台,他们不展示谁来展示呢?”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一定会继续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侧重于让学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体验情感。在教学时中,学生的读书活动贯穿课文的始终,因此,我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审美体验。如:在第1小节中,知道学生体会广场上的小朋友无比开心的心情,我引导:让我们和书中的小朋友一起像:“神仙”一样,开开心心地读读第1小节吧!

我还重视启发他们的想象,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激活他们的生活情感,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所见所闻的信息被激发,思维的火花也被点燃了,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的来交流。如在第一小节,让学生体会“一群孩子在雨后广场上玩水,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到底有多快乐呢?我出示了这样一段由易到难的语言训练:“我快乐得好像鱼儿一样,在水中________。我快乐得好像鸟儿一样,在空中________。我快乐得好像________一样,在________。”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我快乐得好像骏马一样,在草原上奔跑。”有的说:“我快乐的好像狗一样,叼着骨头在草地上奔跑。”……语言是从未有过的连贯、通顺,情感也是从未有过的真实、自然,可见学生们的身心得到了真正的释放。有了对文本的感悟,以及融入了亲身体验,他们的感受会越来越深刻,情绪也会越来越投入,接着再指导学生朗读,自然水到渠成了,自然而然地把“快乐”的感情读出来了。

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让他们安安静静地坐一节课,有的学生肯定是坐不住的。在教学第4小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小妹妹的小心翼翼,我让学生模仿小妹妹的样子表演一下,(有位男生模仿的非常像,把小妹妹的小心翼翼全演示出来了)这样有的学生发散的思维被抓回了课堂,也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总之,我觉得低年级的课堂不应是老师的课堂,而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如果老师在学生低年级时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么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将会非常轻松。

另外,本节课我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有的内容没来得及教完,只好放到了第三课时,今后要注意时间的分配。

三年级语文课教学反思

老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三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恰逢学校欢庆百年的盛事,校园面貌有了大改观,组织学生为新砌的花坛写温馨的宣传用语,为新建的大楼内部选择格言警句、写凡人小语,为校园电视台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为了给学校的百年纪念石碑起个悦耳的名称。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三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三)开发课程熏陶情感

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五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学校广播电视台对五年级的这一活动进行了全场摄像在全校播出了。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想,这是在问老师,又不仅仅是,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含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五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五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三年级语文课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2课,描写了我国南海西沙群岛优美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课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晰,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好教材。教学本课,我主要抓住中心句,让学生通过读、看、说、想,从两大方面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注重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积累词语,练习说话。回顾课中比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西沙群岛的距离,我在整堂课上创设了去西沙群岛旅游观光的情境,以生动的导语贯穿整堂课。如开头“今天我们要去遥远的西沙群岛游玩,作好准备,我们出发了”,初读课文时,指出“下面我们该去了解一下西沙群岛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了”。学习“海水”部分时,我说:“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西沙群岛的大海边,这就是西沙群岛的海水,你感觉海水怎么样呢?”学习“海底”部分时,我又说:“每个地方都很美,让我们穿上潜水衣,潜入那五光十色的海水中,去寻找那些有趣的海底生物吧……”这样的情境创设很能吸引三年级的小学生,课堂上他们对西沙群岛始终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学习积极性很高。

二、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拉近学生与西沙群岛的距离。

课堂教学中我从解题入手,在祖国的南海边有个西沙群岛,你们想了解它吗?随后我先为同学们播放一段事前准备好的西沙群岛的风景视频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接着我又借助网络资料将西沙群岛的位置和大小呈现给孩子,这是怎样的一个群岛呢?于是让孩子在老师的充满激情的范读声中初步感知西沙群岛,随后是初读,总体感受西沙群岛的特点,找出课文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三、深入研读3、4两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学习3、4两段,所以我就对学生说:“这节课就让我们潜入神秘的海底,去感悟西沙群岛的富饶。说说你在海底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文后找出:珊瑚、海参、大龙虾、鱼。我又说:“再去读读你看到的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它的特点吗?”这一板块通过学生的不同形式的读,来表达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让学生研读的同时,我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重点展现西沙群岛海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以及那些没见过甚至是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始至终地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问难。例如,学生提出:我不明白渔业工人为什么要把海龟翻一个身?为什么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我都巧妙地通过呈现多媒体,机智地使问题由难变易了。

五、抓住语言训练点。

语文课除了要注重学生的体会感受外,语言文字的训练也非常重要。所以,在本堂课中,我利用文本的特点抓了几个比较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如第二小节中我安排了“因为……所以……”和西沙群岛的海水色彩不同,“是因为……”句式训练以及其它的语言训练点。如学习海岛这一部分的时候,顺势进行保护鸟类的环保教育。最后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最后一段,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采用适当的手段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永恒的主题。因此,在教学中,我很注重课件的适时使用,注重不能用过多的形象的画面代替学生的想象,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学习海滩一段,我让学生闭眼想象,想象海滩上有什么,有的孩子说看到了美丽的贝壳,有的说看到了渔业工人在翻庞大的海龟,有的说看到了一群小朋友在海滩上捡贝克。当我让孩子想象千奇百怪的贝壳是什么样时,孩子们的回答又是让我一阵惊喜。有说像喇叭一样的贝壳,有说像蘑菇一样的贝壳,有说像花裙子一样的贝克。孩子们在放飞自己想象的同时,感受到了无限的快乐。

七、注重知识点的渗透。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这句话时,我告诉学生:这一句话放在整段的开头,我们叫它总起句,又叫中心句。这四段文字,语言美是一个特点,在写作上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围绕中心句把话写完整,写具体了,接下来,我们就仿照这种写法来个小练笔。

整堂课我和学生配合得比较默契,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引领者。我让学生自己来读。从不断的读中,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然后自己来讲,把自己读懂的拿出来跟大家一起来交流,这样可以取长补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也还存在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教师的课堂组织语言不够精炼,时间的把握不够好,出现前松后紧现象。语文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朗读,以读促悟。而由于自己整个教学安排时间不够合理,以至于到后来有些朗读内容只能一读带过,没有真正起到读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2、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猫入题,引出母鸡。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笔下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板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明确要求。

师: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语言就有着浓郁的“京味”,这也是他写作的风格。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自由读阅读提示,看看提示,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

(1)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是怎样的?

(2)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怎样的?

(3)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三、初读感知作者对母鸡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找到作者直接写对母鸡态度的句子,用“”划出来。

2、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两句话: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3、读这两句话,体会“一向”、“不敢”,理解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态度。

4、质疑: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四、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品母鸡之短,体会讨厌。

(1)自由读第1-3段,找找母鸡让人讨厌的原因,越多越好。

(2)交流讨论,教给方法:

“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没完没了、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的叫声烦人,接着再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最后总结学习方法:抓重点词感悟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3)放手让学生抓重点词感悟第2、3段。

抓“欺侮、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的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抓“发了狂、聋子也被吵得受不了”,体会用夸张的写法写出母鸡的居功炫耀。

(4)总结并指出:先说讨厌母鸡,再具体写出讨厌的三个方面,这叫做“总分结构”。

师:我们在最近学的哪篇课文也看到这样的段式?(《猫》)。

(5)师:后来他却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他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的?

2、品过渡段,体会感情的转变。

(1)出示课件:“可是,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出示要求:加上关联词,换种说法,使句意不变:

()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改变了心思。

我()改变了心思,()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2)总结阅读方法:这是一个过渡段,这之前老舍先生是讨厌母鸡的,这之后又转变成了什么?在感情发生转变的时候,用上过渡段,这也是写作的方法。

3、品母鸡之长,体会母爱。

(2)课件出示中心句:“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学生读句,找出关键词:老舍先生是这样评价的,谁能抓住重点词来读?

(3)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再去用心地读读课文的5至8自然段,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词语,多读几次,读出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写写旁注。

(4)汇报交流:抓住重点词句,相机指导朗读,体会深深的母爱。

勇敢、负责:

句1: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句2: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慈爱、负责、辛苦:

句3: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就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儿女吃。

句4: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了多少次。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句5: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5)小结: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它当之无愧是一位()的母亲,一位()。

(6)引导学生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再读中心句。

(7)现在你对这句话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

(8)对这样一位母亲,一位英雄,我们还讨厌吗?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引读)。此时,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

五、谈自己对母爱的感受:

老舍先生认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你是如何理解母爱的?

六、体会写作方法。

《猫》和《母鸡》都是老舍爷爷写的,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呢?

七、作业拓展,课外延伸。

1、积累好词佳句:把文中自己欣赏的词句摘抄下来。

2、推荐阅读:屠格涅夫的《麻雀》。

板书设计:

16、母鸡。

无病呻吟负责。

讨厌欺软怕硬不敢再讨厌慈爱敬佩(母爱)。

居功炫耀勇敢。

辛苦。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3个生字。

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3、小组合作,读读演演这首诗。

4、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并感受叙事诗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记得《木兰诗》吗?谁来给大家背诵其中的片段?

2、这首诗告诉了我们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像这种叙述一件事、一则故事的诗就叫叙事诗。

出示:叙事诗。

3、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外国叙事诗——。

揭题:别人的妈妈读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质疑)。

让我们学习课文来了解。

二、了解故事。

1、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

2、交流:

(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

三、自学课文。

1、要求:

l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l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l小组交流,若仍无法解决的词语,留待大组交流。

2、交流。

1)开火车读课文。

2)交流你已理解的词语,说说用了什么方法?

3)提出自己仍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参考:

融雪——融化的积雪。

迟疑——犹豫。与诗中的“停顿”一起形容老妇人走路不稳,摇摇摆摆。

保佑——迷信人称神力保佑和帮助。课文中是老妇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四、积累运用。

1、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读演演这首诗。

可以小组合作朗读(分角色读、轮读、男女生分读);加动作表演读;课本剧排练等等。

2、师生评价:结合课文内容。

3、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感受或启发?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所以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值得商榷。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我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三年级语文课文《荷花》教学反思

《荷花》一课,作者把荷花写活了,教者当然也应该把荷花教活。我在教学本课时,就利用荷花课件力争把《荷花》一课教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每个学生当作一朵荷花,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千方百计带学生走进课文,让他们也陶醉在荷花丛中。

因为只有读,才能产生最佳的感受,通过学生的朗读,用陶醉引领学生从另外一种角度来欣赏课文,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抓住重点词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情;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诵读,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我们在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精读细赏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也烂熟于心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到大自然中走走,会看到许多的景物,它们色彩斑斓,下面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大自然中走走。

(投影出示插图)。

师:同学们快来看看,你找到了什么颜色?

生1:绿色!

生2;红色!

生3:蓝色!

生4:灰色!

生5:_。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那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1:我喜欢绿色,因为小草,树木都是绿色的。

生2:我喜欢红色的,因为、太阳,苹果都是红色的。

生3:我喜欢白色的,因为白云,棉花是白的。

生4:我喜欢蓝色的,因为天空,大海是蓝色的。

想读读他写的诗歌吗?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意境。

师:下面听录音朗读,把不会读的字注音。

课件出示课文,标出生字词,指4~5名学生领读。

师:谁来读读你认识的生字。(指名读)下面我们在课文中认认它们。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遍。(生自由练习)。

师:我们欢迎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踊跃举手!指2名同学来读。

师:同学们都认识生字了,请同学们来听录音,并跟读,注意语气!(听录音跟读)。

师:哪个同学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哪个同学能读得更好?(另找两名学生读读)师适当评价。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这首诗歌共分几个小节?

生:分三个小节!

师:我们来齐读第一小节,想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齐读)。

生1: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作者喜欢碧绿的颜色。

生2:这一节还告诉我们他喜欢碧绿颜色的原因是禾苗,小草是碧绿的。

生3:还告诉我们他生活在农村。连他的梦也是碧绿的。

师:对!作者描写了农村的生活,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研究第二,三小节,思考从这两节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组研究)。

生1:通过这两个小节,我还知道了作者喜欢火红和蔚蓝的颜色!

生2: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朝阳,枫叶是火红的,才喜欢火红的颜色!

生3:我知道我们的队旗和心都是火红的。

生4:我知道大海,天空是蔚蓝的,所以他才爱蔚蓝的颜色。

生5;我知道作者将来想当海军战士,保卫海疆。

师:同学们小组学习得很好!通过这两节,作者对学习生活进行了描述,并想象了未来的生活,说明了他热爱学习生活,并有崇高的理想。

师:这首诗歌共三节,结构相似,抒发了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下面同桌俩挑战读,看谁读出热爱之情。(指名读)。

四、拓展想象,动手写诗。

(学生讨论,撰写,交流)。

生1:我爱洁白的颜色,

因为--------。

雪花是洁白的,

云朵是洁白的,

将来我要当一名医生,

给很多人治病,我穿的那身衣裳,

也将是洁白的。

师:你写了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很好!

生2:我爱红彤彤的颜色,

因为-------。

太阳是红彤彤的,

国旗是红彤彤的,

我生活在农村,

连我的理想,我的心,

也是红彤彤的。

师:你写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满怀激qing!

生3:我爱火红的颜色,

因为-------。

五星红旗是火红的,

红领巾是火红的,

连我的心也被染成火红的了。

师:你写了自己对祖国的火热,赤诚之心。

生4:我爱金黄的颜色,

因为------。

太阳是金黄的,

麦子是金黄的,

我生活在农村,

连农民伯伯的心,

也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师:你写了农民伯伯的收获及他们像金子般善良的心!

五、总结。

贡献给大家!

三年级语文课文《检阅》的教学反思

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教材分析。

本课打算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一至九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十至十自然段。本次开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我就说说对这一课时的想法。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1、会认俱、拄等五个生字,理解“检阅、鸦雀无声”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3、感受儿童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关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以直接的方式导入新课。由于对“检阅”一词较难理解,所以我把这个问题放在学生的预习当中。这个学期我让学生借助词语手册进行预习,所以学生能说出检阅的大致意思。那么对检阅这个词语的意思我是这样想的,我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但想应该让学生明白检阅是一件严肃的事,隆重的事。对下文儿童队员为什么感到为难作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祭出自然段,同时大声地读一读词语。这篇课文的生字很少,而且三年级的生字大多数也是要求写的,所以对生字的教学放入词语,用红色标出。然后用各种形式计新词,如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指名读时基本上叫比较优秀的学生,让学生正确感知新词的读法。

读完新词,我提示学生这篇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学生能正确找出两部分,并让学生说说两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对这篇课文的框架也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步是学习一至九段。

了解了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儿童队员们商量博莱克是否参加检阅的'事,我首先让学生理解怎么样的事是需要商量、讨论的?让学生知道商量的事都是比较重要或难办的事,为学生接下去体会儿童队员的心情作好准备。学习第一部分我又把它分成两部分,体会两部分的不同感受,形成一个对比。接着出示三至六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儿童愉员的为难和矛盾。这一部分的学习是随机的,因为是随机的,所以让我感觉到很难。这四段翻来复去,其实就是一句话:让博莱克去,担心队伍不整齐,不去,担心博莱克伤心。第一次试教时,我设计了很多小问题,我觉得这些小问题还是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学生感悟得也比较好,但是老师的话显得太多。所以这次去了很多小问题,可是发现学生很难体会姪儿童队员们的复杂心情。

对七、八、九这三个自然段的讲解,我想要比三至六段要简单些,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儿童队员们的另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是高兴的,兴奋的、激动的,与前面的为难、矛盾形成对比。但是由于对三至六段感悟的肤浅,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感悟也不深入。所以最后对“这些小伙子真棒!”中这个棒字的理解也不够到位。我上完课也在想把“这个小伙子真棒!”这句话放在这儿是否合适,因为这些小伙子真棒,包含了两点,一是整个队伍走得很整齐,二是对残疾人的关爱。

第一部分中儿童队员的心理活动非常丰富,虽然三至六每一段都是很简短的,但是内涵却是很丰富的。学生不能深刻感受儿童队员的内心感受,是因为学生还没有走进儿童队员的内心世界,而学生没有走进儿童队员的内心世界的最关键原因是我的引导还不够。所以我需要学习得还有很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

《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三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范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质疑问题后,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筛选,最后确立了两个问题为我们研究的重点:“高尔基是如何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和“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我们知道《小摄影师》这课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来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质的。在学习讨论重点问题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摄影师动作、语言、表情的句子,然后指导读一读,讨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从他“鞠躬”、“摆弄”、“跑出去”、“哭着”等词语和句子体会到了小摄影师有礼貌、对工作认真负责、懂得体谅他人、对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责等等。从高尔基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是个小男孩吗?”中体会到高尔基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热爱孩子,不让杂志社的记者采访,是因为高尔基觉得记者是在宣传自己,是为他自己扬名的,所以他不见记者。这还能说明他是个不图名利的人.既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质。那么,在扩展联系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儿还会不会回来再为高尔基照相?”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课堂很活跃。老师趁热打铁,请学生接着往下写吧。

续写故事是想象力、表达力、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我在这堂课中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使他们产生了想说想写的愿望。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

《去年的树》: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https:///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