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论文(实用20篇)

时间:2023-12-27 19:08:55 作者:紫衣梦

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财务法规和会计原则的深入理解。以下是一些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准确性的经验和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试论我国会计制度的论文

财务管理工作在执行原则上对水利单位的工作提出了更为规范的要求,同时,也对我国新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也就意味着在当前新时期下,新会计制度对我国水利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水利单位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才能更好地为当前水利单位的财会工作提供发展的机遇。

一方面,财政管理部门为了能够满足财政改革对水利单位的管理和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必须要实现水利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根据我国新出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对我国水利单位内部财会工作中的报表编制和会计科目使用做出了详细的规划,这样才能对水利单位财会工作的各种管理环节进行确认。《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出台,促进我国水利单位财务的规则和财政改革的共同发展,推动了我国水利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虽然说这种制度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改革,但是没有对之前的会计制度进行合理的规定进行融合,一般来说,新旧的会计制度方面具有几个方面的不同,其一,就是新会计制度有效地融合了无形资产的管理,以及对”虚提"固定资产折旧的理念。其二,就是逐步加强了对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的管理。其三,这就是对我国水利部门的预算等一些与财政改革的有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其四,这就是对会计科目使用说明和科目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同时,还对基建数据定期的账目进行明确,对财务报表体系进行相应的改善和创新,另外,还需要我们对财政投入的资金进行核算管理力度。在另外一方面,对新会计制度适用的单位进行管理。我们要不断加强对新会计制度的使用做出严格规范,对已经存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水利单位会计制度进行科学规划。不断加强水利单位内部财会人员对新会计制度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新会计制度对我国水利单位生产经营的重要性。

1。会计工作主体上的转变。

新会计制度已经对我国水利单位的核算方式和管理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在适当的管理方式做出了微调,将水利单位的收支、定向补助和超支不补等管理方法归纳为预算管理。水利单位的收支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量也非常大。为此,我们要对水利单位的支出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并进行适当的分类,这样,才能便于财会人员进行管理。同时,在预算管理方面要严格遵守财务部门独立预算的原则,从而确保核算和管理方面做到一体化。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各个企业单位需要在预算管理中加入项目的支出和收入账目。

2。会计核算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在对预算资金管理核算方式上,需要我们针对的财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规划,使得各种问题显得更加具体化。在对于支出管理方面,我们要通过定员和定额手段进行编制管理。同样的,新会计制度对基本支出与项目的支出进行合理编制规定后,还可以对水利单位的财会工作情况进行及时跟进。同时,也能够以一种更加具体的分工管理将工作环节进行细分,才能促使水利单位的财会管理更加合理和有效。

3。会计表格体系的变化。

会计管理工作,一方面,我们都知道,表格作为一种最为直接的财务工具,在某种方面承担着为水利企业内部管理科学化的作用。在传统的会计表格所展示的内容还是不够完善,为此,新会计表格是涵盖了资产负债表,同时还有经营管理的支出细则等方面的内容。另外,新会计制度还能够将内容进行细化,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帮助财务分析人员快速地掌握好财务情况。除此之外,会计报表的转变为财会和会计的考核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有利于企业部门间的监督和检查,这样就为水利单位的财会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优势。

四、如何有效地解决新会计制度下所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管理部门人员都相对来说比较松散,对会计人员要求也不是很高,所以,这样就会造成水利单位审核出错的现象,而且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素质低下,在进行相应的会计信息进行登记时,可能会将一些业务数据进行随意更改,出现了严重的财务损失。为此,我们就必须要求新会计制度随时掌握财务问题,才能更好地发现财会工作所存在的隐患。同时,还要能够让水利单位各级领导需要对新会计制度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充分落实好新会计制度的管理方法,只有领导充分认识到新会计制度对我国水利单位生产经营的重要性,才能让所有的人员都关注新会计制度相关的内容,才能逐步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熟悉新会计制度的各项硬性指标,提升水利单位人员的专业性。

2。培养出适应当前形势的专业人才队伍。

财务会计人员在专业素质上还是有待提升的,会计工作人员不仅仅要对新会计制度相关的管理方法进行了解,还要结合水利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将新会计制度和企业自身的情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新会计制度在我国企事业单位中的效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要看到,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都不高,专业性不强的人员也加入到财会工作的行列中来,这样就会导致我国财会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下。为此,我们在选择财会工作人员时,必须要对人才的专业性和实际运用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对在岗的财会人员必须要定期开展相应的培训,全面掌握新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一般来说,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必须要得到不断强化,财务会计工作主要目标就是要对财务状况和单位的资产分配情况进行了解。而水利单位的发展目标是不同于其他的单位,水利单位不仅仅要实现社会利益,更要实现其经济效益。为此,水利单位必须要综合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使得水利单位的社会利益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紧密结合。为此,水利单位必须要看到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对单位的发展前景,水利单位管理层面必须要认识到新会计制度执行力度的强度将会直接关系到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实施新会计制度的同时,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这样就可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补救,切实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估和监督,进而确保新会计制度在水利单位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时期下,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新会计制度在水利单位中的效用,这就必须要不断让领导重视新会计制度在水利单位中重要性,培养出适应当前形势的专业人才队伍,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培养与时俱进的专业性人才,另外,还要我们不断加强新会计制度在水利单位的执行力度。

试论我国会计制度的论文

在实施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建议将医疗工作中消耗的各种费用添加至成本核算重要内容,针对医疗工作,开展全面成本核算,同时将各项责任成本有效进行分摊处理,合理分解至不同的核算对象身上。医院在制作财务报表时,应保证报表能够对医院各项医疗经营业务中的各种成本项目进行全面反映,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应避免对药品收入以及医疗收入做分开处理,而应该将两者合并起来,设置“医疗收入”会计科目。针对药品支出以及医疗支出,同样做合并处理,设置“医疗支出”会计科目,这属于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改革的重要一步。

二、促进预算管理与成本管理的有效结合。

成本核算管理能够针对事前预算发挥有效的监督控制功能,尽早挖掘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有效方案解决相关问题,达到减少医院经营成本的目的。医院必须要针对各项成本实施事后核算以及控制,同时,促进事后核算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的有效结合。其次,医院在开展成本管理的同时,应加强预算管理,有规律开展核查工作,按照实际支出状况对预算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促进预算方案的完善和优化。医院必须要严格遵循国家财政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发布的新医院会计制度以及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科学开展医院成本管理,综合分析医院实际经营状况,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成本管理规范,为医院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必须要充分重视会计、财务人员的素质问题,会计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丰富的财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会计专业技能,能够针对各种专业软件进行熟练应用,拥有较好的操作能力,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财务会计处理程序以及方法,还必须要熟悉各种会计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可以严格根据各种制度要求进行规范的会计核算管理。医院必须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此外,不断完善财会人员的业绩考核制度以及奖惩激励制度,提高其业务技能,使财会人员均能具备良好的竞争意识,建立正确的法制观念。针对那些个人能力欠佳,无法胜任财务会计岗位工作的人员,建议及时进行撤换处理。

四、加强医院信息系统中成本核算软件的研发。

由于现阶段部分医院还未能开发出一套科学的成本核算软件,无法为各项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因此,医院必须要加大对成本核算信息系统和软件的研究开发力度,加大财力、物力、人力投入,研发出一套与医院实际工作状况相适应的成本核算软件。医院的成本核算软件必须要与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实物管理库以及不同收费点、会计核算系统等进行有效联网,实现及时对账,尽可能保证成本核算相关数据能够得到有效收集、存贮、传输以及汇总。医院成本核算软件应该要能够实现成本相关数据的共享,可以实现成本核算的自动化处理并自动生成报表,具备完善成本计划的作用,拥有成本控制、分析评价等管理功能,以便促进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效率的提高。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及现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文章介绍了我国现阶段境外投资的基本情况,针对市场服务型、出口导向型、技术采取型、资源开发型四种境外投资类型,提出构建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加大对境外投资的扶植力度,明确我国境外投资的定位。

关键词境外投资投资模式框架构建。

1我国现阶段境外投资基本情况。

我国境外投资的发展历史始于改革开放之初。但当时国际收支平衡压力大,外汇资金短缺,投资主体单一(主要是国有企业),国际市场经验不足,因此境外投资主要是设立贸易公司或者窗口公司,投资规模较小。20多年来,我国境外投资由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尤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境外投资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到1998年底,境外企业数达到5666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为63.3亿美元。从1979~2001年底,我国累计设立各类境外企业661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84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境外投资突破了以往的单一模式,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体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投资地区多元化。

中国境外投资原来都以港澳投资为主,到2005年底已经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亚、非、拉美新兴市场投资很快。截止2004年底,我国在港澳合计设立境外企业2856家,中方协议投资43亿美元。

1.2投资目标多元化。

我国传统的境外投资的目标大多是以设立贸易公司并将进出口贸易环节内部化,或者设立开发公司并将原材料(包括资源)供给环节内部化。当前境外投资目标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一是市场服务性的投资,即通过投资建立完善的国际营销及服务网络。如温州的月兔电器集团公司在西班牙设立公司,为出口的空调提供零配件和售后服务。这种境外投资的目标是产品服务环节的内部化,可以视为进出口贸易环节内部化目标的延续和深化;二是出口导向型的投资,即在出口市场或者出口市场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基地,主要设备、原材料由国内供给,产品一般在境外销售。这种境外投资大多是我国边缘产业(也是优势产业)向其他国家的转移,符合产品生命周期规律;三是技术获取型的投资,通过投资加强与国外的技术合作,获取上游技术。如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在美国设立依斯泰克有限公司,进行cdma技术和产品开发。

1.3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20世纪90年代起,民营资本境外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到2004年已经达到60%,其特点是规模较小但是效益普遍很好。这一点与国有企业恰恰相反。

1.4投资方式多元化。

除传统的新建投资外,大多数企业在境外投资选择合资、参股的方式。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各投资方在资金、技术、原材料、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并且不易受到东道国民族意识的抵制,容易取得优惠待遇,减少投资风险。同时,在经营上较少受到各种限制,有助于打入新的市场。

上述的我国境外投资呈现的多元化趋势并非偶然,它是在国际形势和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重因素下产生的。如果把我国的境外投资过分简单化、或者模式单一化、或者过度强调某一种所有制形式或者投资形式都不利于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不利于境外投资的健康、持续发展。构建我国境外投资宏观管理框架,必须从经济规律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境外投资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2构建多层次的重点管理模式。

境外投资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和满足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目前我国境外投资基本战略目标应该以下述三个方面为主:第一,获取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资源,主要包括我国日益短缺的`铁矿、石油、木材等;第二,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成熟技术和设备进行投资,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出口创汇;第三,向发达国家投资,获取高精尖技术,进入产业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发挥后发优势。

这三个目标应该作为构建我国境外投资政策的重点和制定境外投资行业政策、国别政策的准绳。对于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外贸、财政、金融、外汇等配套措施上不同程度的“差别待遇”。这种情况有的是历史造成的,有的是源于认识上的误区,有必要将境外投资的门槛统一到这三个基本战略目标上来,实施境外投资管理的“国民待遇”。

与此同时,应该实行区别对待、重点扶持的管理模式,这是我国境外投资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境外投资战略目标的有效延伸。我们可以按照基本战略目标将不同的境外投资项目(而不是境外投资主体不同)分类,从而确定政策支持、限制乃至禁止的对象。“一个药房抓药”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需要。适应多元化的投资目标,一是要尽快制定境外投资的行业政策,并尽快建立境外投资产业目录,明确鼓励那些资源开发型、市场服务型、出口导向型和技术获取型的境外投资。二是要把跨国并购和传统的新建投资在管理上区别开来,尽快制定通过跨国并购进行的投资适用政策和程序。三是要制定境外投资的国别政策,优先选择那些经济互补性较强、市场相对完善金融相对稳定的国家和地区,最大限度地规避投资国别风险。

流动,但也限制了正常的境外投资外汇需求。而实施多层次的重点管理模式,可以对跨径投资者进行甄别,以保护投资者,打击投机者。

3加大对境外投资的政策扶植力度和管理。

目前,我国对境外投资的鼓励政策已经涉及到政策性贷款支持、贷款利率优惠、出口信贷支持、政策性投资保险、免缴利润并充实资本金、实物投资出口退税、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策支持面窄。目前上述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以境外加工贸易方式进行的境外投资,即我国企业以现有技术、设备投资为主,在境外以加工装配形式,带动和扩大我国外贸出口的经贸合作方式。但这只是出口导向型的境外投资,对于同样符合境外投资基本战略目标的其他类型的境外投资,支持力度较弱;二是政策体系不够完整。境外投资风险保障等急需的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三是操作程序比较复杂。企业要获得外贸发展基金、进出口银行政策性贷款、援外优惠贷款、合资合作基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都需要经过不同渠道层层申报,耗时长,成本高,部分抵消了政策支持力度。

对本国境外投资提供促进和保护的政策措施,是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

目前,除了完善已经建立的政策措施,扩大覆盖面,加大支持力度外,还应该借鉴国际经验,重点建立如下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第一,单独设立国家对外投资基金。该基金应包括对外投资信贷基金和对外投资保险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和鼓励包括符合境外投资基本战略目标的对外投资,基金的使用程序和方法应简明、扼要、规范、透明,便于了解、申请和使用。第二,设立专门的政策性海外投资保险,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是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因发生非常风险难以收回投资时,为补偿投资者的损失而设立的保险。重点保障发生战争、内乱导致不能执行合同的政策性风险;企业经营者的海外投资被没收、征用造成的风险;东道国因外汇不足而限制外汇兑换、拖延付款以及限制进口造成的经济性风险。第三,为企业创造对外投资安全环境,积极推进和签订境外投资有关的政府间协定。首先,加快与有关国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以保护我国对外投资者,使其免受因发生战争、没收、汇款限制等非常风险而带来的损失,保障我国投资者与投资对象国企业享受国民待遇或最惠国待遇。其次,加快与有关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以简化境外投资的国际税收问题,避免税收摩擦,减轻企业税负。再次,我国是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缔约国,应积极利用该公约及其条款来有效地规避风险。最后,促进境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尤其要加强信息服务,可考虑设立境外投资研究信息咨询中心,收集发布境外投资相关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包括协助制定投资合同和章程,协助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协助对东道国合作伙伴进行信用调查等。

4我国境外投资的定位。

我国境外的投资活动将围绕国内建设的总体战略规划和需求进行,通过建立国际生产体系和销售网络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投资建立生产性企业,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国际市场规则。还可以直接了解并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筹资的能力和机会,有利于加强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带动本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我国境外投资活动要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4.1企业――产业选择的相关性。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境外投资的目的是要通过建立国际生产体系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就决定了我国境外投资的目标首先要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客观要求,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境外投资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从微观主体上看,产业的各种优势往往存在于不同的企业,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不仅要求得到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投资项目能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辐射作用,这种辐射效应的强弱,不仅取决于企业资本的增殖程度,更主要的是在于投资项目的产业选择。因为只有合理地进行海外投资的产业选择,将单体企业的分散优势转化为产业的整体优势,才能为企业带来投资利润,同时通过技术传递和市场扩展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造,进而推动国内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4.2产业内部贸易量的相关性。

境外投资活动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发展的波及效应,但是由于这种投资发生在国外,所以其产生的波及效应大小取决于海外投资项目与国内企业的贸易量,海外企业对国内的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贸易总规模,是衡量境外投姿产业选择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其实质在于充分发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相关产业成长的波及效应。按照这一思路我国境外投资的基本方向应选择对国内相关产业具有较强关联效应的部门,这种关联效应的波及力越大,意味着国际生产对本国产业成长的外溢效益越大。产业内贸易量是由产业内各生产阶段的关联度或连锁度决定的,这种连锁关系又被区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对于后向连锁度高的产业,其最终产品如果在国外生产,能有效带动国内中间产品和初级产品的生产扩张,通过出口导向实施为本国产业开辟国际空间。对于前向连锁度高的产业,如果选择初级产品在国际生产,则有利于为本国相关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提供资源供给。

参考文献。

1冯雁秋.我国境外投资多元化发展与宏观管理框架构建[j].经济学家,2003(2)。

2古今.我国境外投资政策体系需进一步完善[j].中国外资,2005(4)。

3陈涛,刘庞.我国境外投资现状浅析[j].辽宁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4)。

4蒋大新.简化境外投资核准手续促进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j].对外经贸财会,2005(1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试论我国会计制度的论文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不健全,尽管国家会计主管部门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用于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但由于中小企业主对会计制度不够重视,导致这一工作制度不完善,有待提高。

1.2会计监督很难奏效。

由于很多中小企业是私营企业,主动权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因此,相对敏感的会计工作都是安排亲信的人来完成,这导致了会计监督很难奏效,由于他们之间存在利益的关系,很多会计方面的业务都是领导说了算,因此,很多造假行为就是这样产生的,危害较大。

由于国家重视国有企业和大型公司发展,因而对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出台一些与业务无关的宏观规定,导致中小企业在这一方面相对欠缺,没有指导具体业务的详细制定。此外,国家会计政策的倾斜,对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监督也不够,缺乏一定的执行力,效果不佳。

如何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这个问题,是摆在大家眼前的难点。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经过总结和分析,再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2.1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监督。

首先应该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责权明晰,实行岗位责任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比较重要的资产项目,应该多方参与,达到相互监督和制约的效果:严格监督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严厉打击假账、营私舞弊等行为,一旦发现,必须严惩不贷,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打击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保证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2加强中小企业的外部监督。

针对中小企业监督不力这个问题,不能只加强内部监督,还应该不断加强对企业的外部监督,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规范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不断完善企业的会计科目制度,确保能够反映企业的资金运转,有利于会计核算和管理;不断完善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只有内外部监督都有效的开展,才能为企业的会计工作保驾护航,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3做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基础工作。

由于完善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必须做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基础工作,来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下面以财务报表为例:逐步取消传统的会计报表格式及内容,应该针对每个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其选用科学合理的报表格式,这样能够极大地减少工作量,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会计报表制度,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

针对中小企业主不够重视企业的会计制度,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中小企业对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尤其是财政和税务部门应该使用网络、报纸等多种手段加强宣传,并以文件的形式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方面的工作,尽量让中小企业从思想上认识到会计制度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此外,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中小企业的会计的培训工作,提升基础工作能力专业素质,在传授的过程中也能有效的监督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2.5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目前我国对这方面的惩罚力度比较轻,导致很多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越来越多,针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该严惩不贷,不能姑息纵容,可以提升会计人员的会计失信成本,这样能够有效的规避很多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会计制度。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国家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的重要一环,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会计制度作为中小企业的核心,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尽管目前我国会计行业发展势头较好,速度较快,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个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必须重视企业的会计制度建设,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有利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不健全、会计监督很难奏效、国家会计政策的倾斜等问题,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成功经验的前提下提出了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与外部监督,提高中小企业对会计制度的重视、严惩违法违规行为等针对性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对策探析论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设计(论文)题目:

完成期限:

自201x年7月1日至201x年10月1日止。

指导教师办学点负责人牛占文。

批准日期201x.7.1学生简真强

接受任务日期201x.7.1

注:1.本任务书一式两份,一份院或系留存,一份发给学生,任务完成后附在说明书内。

2.“检查人签名”一栏和“指导教师批准日期”由教师用笔填写,其余各项均要求打印。

一、设计(论文)原始依据(资料)。

面对企业环境如此复杂的今天,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企业要想留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在技术创新、质量品质、产品开发上的投资,还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发展。人力资源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资本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而稀缺的战略资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自然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正在逐步下降,而人才资源的作用则迅速上升。现在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想在21世纪的世界竞争中站稳脚跟,增强竞争力,就更要充分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要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战略的层面对其进行管理,这已经成为21世纪国内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成为了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2]张清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业技术经济,,4。

[4]〔美〕加里.得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management,homewood,illinois:richard,1980.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及现状论文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生力军,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经常受资源和条件的限制,中小企业如何才能突破制约,提升盈利水平,谋求持续的竞争优势呢?笔者撰写此文,旨在与大家交流和探讨,渴望能获取大家更多不同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谢谢!呵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在企业组织中长期积累所形成独有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具体包括科技价值创新、创新品类缔造品牌、构建独特的营销网络、抢占稀缺资源、实施战略管理、虚拟经营、区隔定位、整合产业价值链、优化升级商业模式、灵活运用赢销之道、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等等能力的组合。

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积累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基本要素协同运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而且核心竞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竞争和环境因素变化进行同步升级。

中小企业所拥有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者模仿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现象和主要问题以及中小企业的优点。

(一)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现象和主要问题。

1、企业缺乏战略规划、定位模糊,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经营的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特点比较明显。由于缺乏明确的战略意图和经营理念,多元化经营被很多中小企业认为是企业寻求规模扩张、利润增长、分散风险的策略。而事实上,盲目多元化导致了许多中小企业经营方向迷失,将有限的资源分散,跌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

2、融资难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资金来源的渠道比较溃乏。

3、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用人唯亲“家族式”管理现象,组织结构设置很不合理。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陈旧,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产品质量不太稳定。

4、企业人员素质偏低,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小。

5、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差,科研开发投入较少。

(二)中小企业拥有大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两大优点:

1、产权明晰和利益主体分明。

2、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高度灵活的运营机制。

(一)科技创新,研发高新技术。其核心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和拥有门槛很高的行业技术标准。创新是核心竞争力构建的灵魂。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创新应该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价值创新为基础。创新最忌讳企业闭门造门。

1、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例如:拥有生产牛奶包装设备的利乐公司在激烈的竞争市场能做到“高枕无忧”特牛,中国乳业巨头蒙牛和伊利的牛奶所用的利乐枕包装就是源自利乐公司。

2、拥有核心专利技术(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是受到法律的保护)。例如:英特尔公司就是靠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处理器而大获成功的。深圳朗科公司拥有闪存盘、闪存应用及移动存储领域多项基础性及核心发明专利,朗科每年收取的专利使用费就达到上亿元。

3、拥有门槛很高的行业技术标准。例如:微软研发的windows操作系统。

(二)创新品类,缔造强势品牌;不做第一,就做唯一。

企业是把产品铺到货架上,而品牌是把产品铺到消费者心里。做销量解决的是企业目前吃饭的问题,而建设品牌解决的是企业将来吃饭的问题。企划鼻祖史蒂芬金说过:“产品是工厂生产的东西,品牌是消费者购买的东西。”缔造强势品牌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就是创新品类,不做第一就做唯一。例如:雅客v9开创了富含维生素糖果的品类先河,利郎商务休闲男装开创了“商务也休闲”的品类先河,从而使企业效益蒸蒸日上。

(三)构建独特的营销网络,渠道为王、终端致胜。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战略联盟(整合上、下游的资源或通过异业战略联盟)或者直营、特许经营连锁加盟的方式来独占稀缺的渠道资源,从而构建起排它性、独占的营销网络。渠道是受利益驱使的,而终端致胜就像战场最后拼刺刀一样显得尤为关键。

例如:娃哈哈公司通过与经销商利益捆绑形成“联销体”,并展开蜘蛛网式的营销网络布局,从而能达到在矿泉水、茶饮料、果汁饮料方面后发致人的市场效果。也可以通过异业联盟的方式来获取竞争优势。例如:苏泊尔和金龙鱼进行联合促销,用好锅为健康加油。合作双方签订排它性的协议来巩固双方的利益。

通过跑马圈地的直营或特许经营方式来抢占市场。在行业集中度不高的情况下,跑马圈地抢地盘比企业“练内功”要重要的多。渠道有很强的排它性,先入为主。

例如:餐饮业的小肥羊和俏江南通过连锁加盟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国美、苏宁就是依托强大的分销能力,才能在家电连锁商超中独领风骚,成功源自背后的力量。

(四)获取稀缺性的资源或者用赢利模式来获取风险投资基金进行资本运营,使企业焕发更旺盛的生命力。

拥有稀缺性的资源就像在游戏规则中拥有王牌一样,使企业无往不利。

例如:天威保变公司就是拥有新能源的原材料晶硅胶,在原材料晶硅胶水涨船高时,企业的赢利能力与日俱增。

原产地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和积极或消极的看法受原产地的影响。而企业若掌控了这种能产生原产地效应的稀缺资源,那么就能更好的统治市场。

例如:同样价格同样原材料的排毒养颜产品,消费者更愿意购买青藏或云南生产的,而不选上海生产的,原因就在于青藏或云南的特殊地理环境下土生土长的药材药用价值比较高,药材好药才好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

用良好的赢利模式来吸引风投注资,进行资本运作,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企业通过资本运做才会乘数效应,快速发展。

例如:江南春创办的分众传媒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就遭遇了同行好耶广告公司的市场阻击。后来江南春就是通过风投资金把好耶公司收购于“芽胞”状态,从而成就了分众传媒户外楼宇广告市场占有率no1的业绩。

试论我国会计制度的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事业单位的工作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变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基于此,原有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实施。在此背景下新会计制度应运而生,并成为了当前财会工作部署的理论基础。那么新会计制度与旧会计制度相比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呢?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工作又有哪些变革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新会计制度对于财会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会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意识崛起,以往的财政管理的诸多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出来,而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则为公共财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1]。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更加明确了财会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同时也使财务统计更加系统和科学。这一改变,既体现了依法治国对公共财政事务的基本要求,又能更好的实现财会独立,让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更加公开和透明,更让公众满意和放心。

新会计制度是指在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适应公共基础财政改革需求的核算要求,明确了财务审计中会计报表的使用形式,增强了对国有资产的进一步监督与管控,规范了财务事务的办事流程与规章。从制度上明确了财会工作的范围并做出了新的核算要求,督促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能够更加严谨与明确。能够从制度层面上更有效的杜绝国有资产的不良消耗与模糊监管,符合时代对于公共财政基础管理的要求。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不仅符合公共事业对财政事务改革的需求,更能够使事业单位从自身加强对财政支出与资产管理的监管力度,避免国有资产遭到滥用。

与旧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具体有哪些新的要求呢?由于旧会计制度并没有明确规定关于固定资产的审核与监管工作,导致国有资产管理不明并且存在很多漏洞,因此新会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有了更加细致的要求,不仅结合了财政改革中提出的固定资产损耗计算还增加了无形资产的项目统计。旧会计制度中对于会计审核的主体只包括财政预算的统计[2],以往的会计工作只简单的记录预算的收入与支出,对于其他的非补助性支出并不能在会计报表中明确体现,审核的范围太窄导致事业单位的资产评估不够全面,也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那么新会计制度根据此问题在这方面明确了更加具体的审核主体,增加了财政投入与财政支出的对比,同时也要求将财政支出与预算的项目一一对比明示。为了更加科学的规划事业单位的资产投入,将数据做了统一的上传与建设,能够更清晰直观的利用数据分析看到单位资金的利用状况,对于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新会计制度还对于财会报表的使用有了更加明确具体的使用标准,规范了事业单位的财会审计与统报,改善了以往报表使用的混乱状况,使财务工作更加明确具体。

二、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一)明确核算主体。

新会计制度在财政预算核算的基础上增加了关于补助性支出的核算,不仅明确了如何制作补助性支出的剩余资金的结余报表,而且也将各个环节的支配目录做了详细的整理,核算过程有了明确的依据,相较于旧会计制度只针对预算收入与支出进行统计[3],新会计制度扩大了审计的范畴,使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能够更好的得到监督,对于国有资产的消耗与管理也创设了具体的项目进行处理。弥补了事业单位资产审计中的诸多空白点,能够更好的更科学的实现对公共财政的建设与监管。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经营状况存在着监管不力的情况,而这一情况并未在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而将核算主体进一步明确后,则可以更加客观全面的面对这一状况,使财政状况更加真实的反映出来。

(二)增加会计要素。

新会计制度不仅增加了审核的会计主体,对于会计要素也做出了新的要求。由原来的预算收入与支出两方面,增加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补助性资金,非补助性资金等多个会计要素,增加了资产的动态分析与评估依据,能够更好的使国有资产得到监管,使财务工作之间更加系统和连贯,弥补了资产管理中的不足。增加会计要素能够让财务报表多层次的展示财政支出情况以及国有资产的利用情况。新会计制度相较于原有的会计制度更加全面具体,能够让国有资产的消耗与经营状况得到全面的体现。

(三)完善财会报表。

新会计制度完善了财会报表的使用规范。增加了固定资产消耗率以及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统计表,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转化图。规范了财会报表的使用情况,使财务数据能够得以更加直观的展现。由于财务报表的使用情况不规范,导致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十分困难。新会计制度统一了报表的使用,增加了多个项目的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以及资产的动态分析、资产评估等,有效的防止了国有资产的监管空白,从制度层面上杜绝了国有资产不良使用的情况,能够使财务工作更加完善。

由于新会计制度涉及的会计理念更加新颖,核算过程和报表分析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会计工作人员难免有消极懈怠的情绪,导致新会计工作制度的实施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某些单位仍然延续以往的会计制度[4],导致事业单位的资金流转情况仍然缺乏监管。新会计制度实施的监督力度较小,事业单位财政部门内部监督缺乏动力,因此新会计制度的目前的实施情况仍然有许多问题,例如财务情况不公开不透明,财务报表制作不规范,财务统计环节缺乏监管。因此事业单位在实施新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保证新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中的有效实施。

(二)加强对财会人员的素质培训。

由于新会计制度提高了对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因此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开展对财会人员针对新会计制度的业务培训,组织老师进行理论讲解,可以适当组织考试,调动工作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考试优秀者应当给予奖励,对于消极懈怠不能完成工作要求的人应当给予处分与惩罚。加强培训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还要在业务层面加深会计工作人员对于新会计制度的理解。可以适当组织业务竞赛,调动工作人员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领导也应加强对业务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保证业务培训落实到实处,而不仅仅是走过场。必须明确只有做到努力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更好的促进新会计制度的实施。

(三)严格实施会计监督工作。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离不开严格的制度监督。不仅要做好外部监督[5],还要做好自身的内部监督。在会计部门内设置监督机制,保证会计制度规范的业务要求能够得到落实,让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便捷。同时还要做好上级部门的临检和抽查的监督工作,时刻以新会计制度的业务标准严格要求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应当及时做到向社会公示财政预算的使用情况,对于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应当做好记录工作,虚心接受社会的批评,才能更好的完成财政事业的管理目标。

四、结语。

随着公共财政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公众对财政管理开始有了更高的标准和期待。如果一味的按照原有的财务工作方式,必然不能满足现有的工作需要和公众的了解需求。而新会计制度的出台正解决了这一困境,能够使财政管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深化,事业单位的资产流转和预算分配都能更科学更有效率的完成,从财政方面实现了对公共基础事业建设的大力支持。为此,我们应该全面看待新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建设中的作用,不遗余力的推动会计事务的变革,从制度层面上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应当努力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财会人员,加大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加强对财政管理的监督工作,努力做到财务状况公开透明,同时虚心接受公众对财政支出的问责,做到让人民满意让人民放心。

参考文献:

[1]李为民.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xx(16).

[2]周春礼.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比较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xx(05).

[3]卢五洲.浅谈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xx(09).

[4]窦淑娟.新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研究[j].企业研究,20xx(14).

[5]王琼.论现行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xx(13).

作者:胡波单位: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中小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简要总结了当前家族企业内部控制在各方面的缺失或不足,归纳了造成这些情况的几点原因,并阐述这些方面的缺失和不足对我国中小家族企业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后果。

中图分类号:f276.5;f275文献标识码:a。

1现状。

在我国,多数中小家族企业虽然跟随大企业,按照市场的需求,设立了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这其中的绝大多数又都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内部控制文件不具体,不系统。没有针对公司整体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已有制度的建立比较随意,往往是出现不良影响后才进行补救。“亡羊补牢”往往是中小家族企业面临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基本态度,极少数有“未雨绸缪”的意识。

第二,即使发现了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并作出规定,也是管理层临时口头提出,没有专门的人员对口头规定集中成册,因此这些零散提出的“要求”在一段时间之后就被职员模糊化、边缘化,甚至遗忘。

1.1控制环境方面。

家族企业与公司治理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最大的不同就是控制环境的差异。中小家族企业控制环境的现状主要表现在所有权和控制权高度集中,管理经营理念较为落后,组织结构设置简单,机构岗位设置不合理。“扁平化”的结构安排使管理跨度比较大,“家族文化”凌驾于企业文化之上,甚至没有企业文化。

第一,管理经营理念的落后及企业文化的缺失是表现最为突出的方面。管理当局在建立良好控制环境时起着关键的作用,家族企业的管理风格与其产权特征密切相关,而家族企业的产权特征就是产权封闭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一。中小家族企业在没有发展为公司治理企业之前,所有者通常是初创人员,他们的成功通常依靠“天时地利人和”,而却不具备维持成功经营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在这样领导者的企业内部,人情化高于制度化。

第二,对外来人员进入家族企业的成员通常会有一种无形的排外惯性,从公司的重要管理人员的任职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对于外来员工而言,他们很难接触到高位,永远是打工者,这就很难使员工形成主人翁意识,也大大削弱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没有外部的专业和精英人士的进入,企业要有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就会遇到障碍,发展没有突破点,企业的生命周期也会大大缩短。企业文化不仅涉及“用人”的宗旨和技巧,同时还包含了企业经营的价值观。而中小家族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因为较狭隘的个人价值观和浅短的战略目标等劣势,使得企业的经营之路也被迫收紧缩短。

1.2风险评估方面。

缺乏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和预防风险的机制,对风险的预防意识不够,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能力不强。

第一,在创业阶段的中小家族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其风险评估主要受管理层素质影响,高层管理者凭借高度责任心和快捷的经验决策能力,能及时识别风险。但随着企业发展,管理者因为管理经营理念的缺乏,大多的逐利行为都追求的是短期盈利高的项目,而长期规划的缺乏使得企业较易错过长远发展的良机,对企业来讲,不仅这样的错失是一项风险,更重要的是,大多数的经营者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这种逐短利的态度本身就是一项更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

第二,由于管理者本身素质的限制,使得风险的预防更是中小家族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方面的一大缺失。

第三,即便处于风险旋涡之中,面临企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时,大多企业主由于没有重视风险评估方面组织的构建,遇到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往往没有可以直接咨询的专业人员,也因此可能会错过处理危机和风险的最佳时期。

1.3控制活动方面。

控制活动是为了保障管理层下达的指令能够顺利实施的政策和程序,贯穿企业的各个阶层,从而使企业能够高效地运行。控制活动形式多样,可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类: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由于家族企业的控制程序和政策设置大多没有书面化、正规化,主要依照口头实施,因而在控制活动中没有依照的标准,比如业绩评价,大多数都没有制定可量化的业绩目标,而对于工作成果的评价全依赖于管理层自身判断或者是企业主的情感判定;管理阶层职能分工不合理也是中小家族企业控制活动中存在较大问题的部分,特别是监管活动主要只集中在家族高管身上,并且依靠极少数的人实行内外监督,特别突出的现象在于对员工的控制度也仅建立在关系深浅度上,即跟企业主关系更近的管理更松散,而“外部人员”则管理更紧。

这些现象主要还是因为中小家族企业的特点导致的,由于存在太多依靠亲缘建立起来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设置从最初就较宽松,并且随着亲缘关系程度的加深,实施被忽略的可能性就更大。同时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统一,企业主不愿放权进行高级管理阶层的职能分工,出现了家族高管一手管多个部门的现象。

1.4信息与沟通方面。

信息系统处理企业内部生成的经营和财务等数据资料,也收集影响企业竞争活动等的外部数据,从而生成对企业经营控制有帮助的各种报告。中小家族企业的信息系统更重视与外部的沟通和外部信息的收集而忽视内部信息的收集和加工;忽视内部信息的沟通和反馈机制的建立;对信息的加工和使用的方式较为原始,缺乏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等更为科学的信息沟通方式。多数的管理者普遍重视自己指令的下达是否能够被有效执行,因而重视内部信息从上而下的沟通,但是逆向沟通,包括从下而上对各种程序和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各层员工对企业内部信息的收集等却被忽视,导致各个方面,尤其是会计信息方面的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

1.5内部监督方面。

忽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导致现有规章的执行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制度自身的评价和优化缺位,这一点对于中小家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能侧面反映出中小家族企業对于内部控制的轻视。内部监督人员多为家族成员,使得监控体系失效。监控分为持续性监控和间歇性评估两种。持续性监控是指在经营过程中进行的,对正常的管理和控制活动以及员工执行职责过程中的活动进行监控,家族性的特点导致持续性监控困难的现象较为普遍。

多数中小家族企业由于业务单一,规模较小,年度外部审计也比较简单,因此对内部审计的忽视成为必然。即使小部分的家族企业在引入公司制和外部管理人员。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也因为家族企业内部人员关系的特殊性,使得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为内部监督而设立的机构也流于形式。同时,因为对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不清楚、不重视,内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缺陷发现的作用,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也完全没有体现。

2原因。

家族企业内部控制薄弱,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其企业性质决定的。

2.1以“家文化”为基础的家族化管理模式。

我国的“家文化”以血缘和泛亲情为关系纽带,“父权”为关系中心的整套家族规范从古至今渗透到了各个阶级、各种层面和组织当中。这种文化根深蒂固,使得企业,特别是那些从一开始以家族团体构建的`家族企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家族化管理正是“家文化”融入企業管理中所表现的主要特征。

在家族企业成立的早期,“家文化”产生的凝聚力确实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家族成员可以为了家族集体利益、整个家族的发展奔走,在这个过程中家族精神化作敬业精神,所有家族成员都会为了企业的壮大而精诚合作。但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经营后,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更为复杂,挑战更多,遇到的困难更多,家族化的管理模式使得家族管理人集大权于一身,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成功往往会使得他们过分相信自己的直觉和能力,而忽视了科学、民主化的决策。这样的管理模式对内部控制的各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尤其对内部控制建立的基础——控制环境更能产生较大的阻力。

2.2治理结构不合理。

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家族企业的股权结构过于单一而造成的。这是因为家族企业在成立之初就是依靠家族资金筹集建立的,即使发展起来以后,企业主由于不想所有权和控制权被分离,除了仍然使用原来的筹资方式进行新一轮的资金筹集,最多的就是使用债务融资方式。融资方式的狭窄导致了股权结构的单一性和封闭性,这也直接导致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的三者合一;决策、执行、监督的三权合一,使得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建立。

2.3家族管理者个人素质的局限。

家族企业需求更大的发展必然要从家族所有制走向公众化,公众化意味着“法治”对“人治”的替代,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法治”的基础,但这对家族所有权人而言意味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完全分离,要走向这一步意味着他们的控制能力逐渐被剥夺,很大部分的家族企业管理者都会受到思想的局限性和对控制权的贪婪而放弃“法治”,这就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受到阻碍。

此外,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建立,适当维护,根据市场环境的控制优化等都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家族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忽视,“任人唯亲”的思想局限导致的家族企业内部优秀人力资源的拓展受阻,也是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建立的一大重要因素。

3后果。

庞大的家族企业作为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在为解决更多的就业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家族企业的管理控制还是只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没有跟上大企业的步伐,对内部控制的问题引起关注,那么家族企业,特别是其中建立基础较为弱的中小家族企业在一段时间后必定会走向失败的道路,这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鼓励的创新创业的格局发展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具体来说,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和不足可能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家族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3.1决策失误。

高集权模式和管理者经营理念的落后,同时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化的约束,使得家族企业在各个重大的方面的决策都是“一人言”,这样一种依靠个人情感和个人能力的决策过程,在家族企业当中不仅缺乏企业内部和外部对它的监督和制约,也丧失了集众家所长的思想碰撞,导致企业在重大方面的决策失误的风险也大大地增加。

3.2人力资源受限导致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社会发展让我们意识到,人力资源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但是长期的家族管理模式和以亲血缘建立的内部员工构成,使得家族管理者对于内部人员的信任高于外部人员,缺乏对外部人才的引进。重视亲情关系而轻视人才技术,使企业的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同时在企业内部,由于各种员工基本都是依靠于企业主和管理者以及各种人事关系进入的,各自都仗势自己所拥有的关系,员工之间的相处变得比较复杂,可能私下建立起阶层的等级性而不是根据组织机构的设置听从安排,这容易引起内部的纷争,不利于企业员工的团结,打击了受到不平等对待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分散了“向心力”。

3.3企业经营、财务等风险的加剧。

没有风险评估机制,没有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外部信息科学的整理和收集,家族企业的企业主依靠个人喜好来选择企业的发展,而不考虑设定适合企业的中期和长期的战略战术规划,只追求短期的逐利项目,企业就像是在市场海洋里艰难行进的小船,任何的一次较大的风浪都可能将这艘没有航行目标的小船打翻。

在企业内部,由于企业主的一人独大,对企业内部信息的掌握只在少数人手中,这导致企业信息失真而引起的信用风险,对企业与其他合作人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也是一种冲击。特别在家族企业当中,对于内部会计系统设立要追求其健全性和有效性,如果没有建立这样有效的控制系统,中小家族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就有利用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并不是只建立在口头上,如果没有文字性明确规定的制度,只有口头制定的规章,企业对员工的监管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而监控政策和程序的简单,实施时的宽松都有可能导致在不同环节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舞弊情况。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及现状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族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民营经济创造的gdp已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而民营企业90%以上是家族企业。可见,家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融人全球经济,家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家族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谋求长期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一)家族企业的本质内涵。

对于家族企业,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在其名著《看得见的手》中对家族企业下的定义就是:企业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家族成员)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层人员的选拔方面。甘德安等则将家族企业定义为:由一个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网络、两权没有完全分离、企业生命周期与创业者和家族周期息息相关、决策常以集中的方式由财产所有人作出、企业的重要职位通常由家族成员担任的,一个开放的、非稳定的系统。台湾学者叶银华根据以前学者的研究,提出以临界控制持股比率将个别公司的股权结构的差异性与家族的控制程度纳入家族控股集团的认定认为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就可认定为家族企业:(1)、家族的持股比率大于临界持股比率;(2)、家族成员或其二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3)、家族成员或其三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公司董事席位超过公司全部董事席位的一半以上。这个定义从股权和经营控制权的角度把家族企业看成是一个连续分布的状况,从家族全部拥有两权到拥有多数控制权再到临界控制权,都是家族企业。一旦突破了临界控制权,家族企业就演变为公众公司。

因此从学者们对家族企业的定义看,作者认为从企业资本所有权的角度界定家族企业更合理,对此家族企业大致具有以下主要内涵:(1)、家族企业的组织成员结构以血缘关系为核心;(2)、家族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家族利益最大化;(3)、家族企业所有权由家族成员掌握,企业控制权在家族成员中配置;(4)、家族企业的治理原则基本上都实行家长制的集权化管理模式,与其相对应,企业内部主要以人治方式进行管理。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竞争情报以来,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代表性的观点如国外学者普拉哈拉德与哈默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多种技术流的知识。【1】美国著名的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在总结了长期的实践经验后,指出核心竞争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组织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我国包昌火等学者在分析各种观点后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各种资源和能力的有机融合和独特优势,具有效益性、独特性、扩展性和企业占有性的特点。然现在大多数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

对此在结合其他学者的思想后我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可以包括:(1)、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组织中的人,而不在于技术或产品;(2)、核心竞争力在于人的知识和想象力,而知识和想象力的获取在于员工快速学习的能力:(3)、提供他人难以模仿的独占性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竞争的最有效武器;(4)、企业要获得明显优势的能力,就必须成为新思维模式的拓荒者。

中国的制度转型没有对原有计划体制实行休克疗法,而是在计划体制外发展新的经济形式,为制度转型创造条件。这使得至今市场仍未在资源配置(特别是金融、土地等资源)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从而使发育中市场经济的新矛盾和原有体制转型中的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制约着家族企业的正常演化和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观念和认识上仍然滞后,对家族企业的发展持怀疑态度。二是对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私营企业政策环境仍然不平等,在市场准入、资源获得方面都受到程度不等的歧视,私营企业财产权得不到法律保护。企业家的人身安全和名誉安全得不到保障。三是政府没有建立起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目标的`管理体系,对私营经济的鼓励、支持、引导政策和规范工作还难以到位。四是家族企业发展缺乏外部资本市场的支持,家族企业向银行间接融资难。上市直接融资更难。

1、缺乏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明确的发展战略。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未来竞争中能够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因此,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但目前我国许多家族企业的经营者,文化素质偏低,学习能力不强,不具备企业家应有的素质。同时,这些创业者在企业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往往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固步自封,缺乏创新,造成整个企业学风不盛,这是制约我国家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企业发展战略上,家族企业在发展初期虽然具有明确的发展日标和行动方案,但这只是创业者个人经验的表现,缺乏长期规划和理性思考,随着企业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创业者逐渐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日标丧失准确的认识和判断。由于缺乏发展战略或制订战略失误,最终导致不少家族企业失败。

2、管理体制落后,缺乏科学决策。

我国家族企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产权结构单一,投资主体没有实现多元化,很难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与其相对应,家族企业基本上都实行家长制的集权化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很少有人敢向老板的权威提出挑战,企业经营管理基本全凭企业主的个人经验,决策的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化和民主化决策。

3、人力资源限制。这是家族企业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人为企业之本,才为发展之源。企业要做大,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就是专业化和规范化,家族企业也不例外。吸引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入公司核心层是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必由之路,但家族企业的关键岗位均由家族核心成员掌控,这就堵死了优秀人才加盟的通路。另外,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人力资本引进,其所独有的排外性又使得经理人员缺乏信任感,由此产生了企业与经理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这样就很难同舟共济。

4、家族文化的局限性。

在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可谓是根深蒂固,家族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亲情为基础、缺乏制度意识的文化。没有原则立场,赏罚不明,以人情代替制度,同时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这些局限性在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变成一种巨大的阻力,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矛盾以及经营者与员工的矛盾就会引发企业危机。

5、治理结构限制。

家族企业奉行集权化管理模式,权力过于集中、决策过于专断,导致企业对业主过分依赖。同时,企业内部主要以人治方式进行管理,人言大于制度,主观随意性大。这种治理结构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6、创业型企业主的能力与意识滞后于事业的发展。

正所谓成功的家庭企业背后,一定有一位出色的企业主。由于过去私营企业的进入成本较低,许多成功的企业主自身素质并不高,他们的成功主要是凭借胆识和毅力,敢于冒一定的风险.把握住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特殊机遇和市场缝隙,凭借内心里强烈的创业冲动把企业搞起来了,企业内没有也不必要设立更多的管理层次.而是企业主说了算或基本上个人说了算,个人承担一切责任和创业风险,其中不少的企业主具有相当专制和跋扈的性格。在这些企业里,权力大于制度,一切都是模糊的、未知的、易变的,必须看企业主脸色行事,这对企业的继续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7、企业管理未能及时提升至规范化的程度,家族企业由于家庭与企业相混必然给管理带来很多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对策探析论文

文摘要:文章主要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针对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中小企业如何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并提出相关建议。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其产值和利润分别约占60%和40%;而且,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去年1500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有约60%的份额;此外,中小企业在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培养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专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发展中小企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起,政府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投融资政策、外贸政策以及相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

4月,《中小企业促进法》调研起草工作也已开始进行,社会对中小企业已愈来愈重视。

中小企业如何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获得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是中小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的严峻课题。

虽然,中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企业多方面的因素,但人力资源战略是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

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定义并没有达成共识,但基本上都是以雇员的数量和行业为划分基准。

在我国,中小企业就是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的特点来制定,具体划分如下:

(5)住宿和餐饮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为职工人数在8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1.5亿元以下的企业。

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而言,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综合能力较强;。

(3)中小企业管理者易于了解员工。

同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因素影响,中小企业也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缺点:

(2)“家族化”、“个人集权化”管理的负面影响比较严重;。

(3)中小企业人才存量少,流动性大;。

(4)中小企业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

很多中小企业不具备独立的产品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也很有限,完全以“盈利”为唯一目标,什么有利润,就做什么,很少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进行长远的规划,形成了什么都做,但什么都不精,企业业务更换频繁的现象。

在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人力资源投资不足、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以下是对上述几个问题的具体分析。

(1)集权的传统思想在中小企业中体现尤为明显;。

(2)简单地把员工视为“经济人”;。

(3)对“人才”观念的狭隘理解。

2、人力资源投资不足,尤其是管理人员的培训缺乏。

国内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而高层管理人员则不需要培训。

事实上,许多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非常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和必备的管理技能。

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对于企业发展成败更具决定性的影响,对他们的培训比对一般员工的培训更为重要。

由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特点,其初创阶段制度规章相对不完善,管理手段中过分依赖创业者个人能力、经验和威望,常借助于传统的家族式、命令式、随意性管理。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21世纪竞争环境的变化,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已显现出严重的弊端,主要表现为:

(1)人员招聘选拔机制不科学;。

(2)人员配备和任用机制不合理;。

(3)企业绩效考评机制不完善;。

(4)薪酬福利制度不公平;。

(5)激励机制不健全。

4、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管理机构职能交叉、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的矛盾现象共存的严重问题。

不利于提高管理效能,也难以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进步相适应。

从国内中小企业对各类人员的需求来看,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高级“蓝领”还存在着较大缺口,普通管理人员供需基本平衡,而一般工人则供过于求。

5、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意识还很淡薄,对借助于建设企业文化来改善工作环境,满足员工精神需求,以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并加以充分重视,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企业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制定和实施有着特殊的影响,因为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从相同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人力资源。

许多外部环境因素会对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产生影响,较为重要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入世的影响、iso等组织的影响、地理和竞争因素的影响、文化的影响、教育的影响、政府的政策法规、经济条件与社会发展现状。

本文主要仅就经济全球化和政府的影响做一简要的分析。

(二)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是企业中的全体管理人员都承担的责任,其中也包括企业的最高领导者。

事实上,一家企业的业务经营部门的经理人员是否能够积极配合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同时切实履行自己作为一名管理者所应当承担的管理责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根据我们在国内很多企业的调查,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度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中,除了薪酬等敏感性的因素之外,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高以及员工得不到上级足够的指导和关心,是最为突出的影响因素。

因此,提高管理者的水平,尤其是在人员管理方面的水平,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也一个非常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

(一)更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确立战略人力资源指导思想。

针对中小企业个体来说,目前首要的任务是更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从传统管理模式下简单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尽快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事人才新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战略的高度看待人力资源问题,确立战略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首要源泉的指导思想。

具体来说,中小企业必须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转变:

首先,中小企业管理者要从企业的人力资源实际状况出发,使得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贯穿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起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其次、企业的领导观念要由权力型领导转向服务型领导,突出领导的责任性。

第三、企业要转变传统的学习观,由应急性、针对性学习转向终身学习,突出学习的`连续性。

第四、企业要转变传统的竞争观,由对立竞争转向合作竞争,突出竞争的共赢性。

(二)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实行人力资源投资优先战略。

鉴于我国中小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除了引进、吸收人才外,中小企业还必须将对员工的培训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战略。

人才竞争的背后归根到底是制度的竞争,越是知识层次高的人对自由的环境就会有更高的要求,相比之下,很多人都会选择拥有科学、完备和人性化的体制的企业去工作和发展,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战略。

针对中小企业存在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管理机构智能交叉、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中小企业管理者应适时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制定有利于企业战略发展和员工自我实现的人力资源规划战略。

(五)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打造独特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对于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最困难的、最具挑战性的一项工作,需要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性任务去完成。

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的激励更为有效,不但可以激发人才的热情,使其保持旺盛的进取心和企业荣誉感,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目标,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而且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21世纪给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小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严重性,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地位上来,尽快采取具体措施,落实人力资源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但从接受一个观念到将观念转化为有效的行动,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是比较艰难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策略,并在实际中不断改进、完善。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及现状论文

商业企业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应始终紧密围绕以上4个主要因素进行外,还应注意恰当地运用以下方法:

组建战略联盟。对于执行相同或相近战略、优势互补的商业企业来说,通过组建战略联盟或实行某种形式的合作,有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引进”和形成。

进行品牌建设。企业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起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因此,离开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去搞品牌建设实际是舍本求末。但是,不可否认,品牌建设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应以核心竞争力为坚实基础并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开展品牌建设。

加强对供应链和营销渠道的整合和管理。一般来说,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与企业核心产品中的技术、知识产权、专利发明等相联系;而商业企业由于只是销售产品,其核心竞争力往往与隐含在商业企业的核心产品即商业服务活动中的知识和技能相联系。在商业服务的所有活动中,购进和销售是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因而对上游供应商和对下游渠道及客户的管理,应成为商业企业优化其商业运营活动的重点。在这方面,除了应正确处理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之外,更重要是整合社会资源,创新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并以此带动整个商业运营体系即商业模式的创新。

实行人才战略。任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都必须以人才为本。核心竞争力作为某些知识和能力的集合,归根到底存在于各类人才手中,通过“外引内培”等多种方式,建设企业业务所需的人才队伍,形成以杰出人才为核心的合理的人才结构,是商业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将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作为整个财会工作的重点这一条在《会计法》中被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不仅需要对项目的盈利大小、风险高低进行最初正确的判断,企业内部的控制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会计控制制度要想在国际上处于一个比较领先的水平,就必须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

1、制度本身的缺失。我国现今许多企业的负责人都是自己白手起家的,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对于市场形式的整体把握大都依靠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个人的判断力和无畏的冒险精神,但是单单依靠这些并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类人依靠自己的原始积累资本在市场上大展拳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立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所以很多负责人不愿意建立这种会计控制制度。内部会计制度的缺失使他们捉住了“浑水摸鱼”的机会,经营者借助这样一种便利为自己谋取私利,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少缴税、多收入上,忽略了企业的发展需求,长此以往,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为今后的发展保驾护航。

2、制度形同虚设,执行力度不够。制度定得再完美,没有真正去落实,最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放在眼前吃不到的肉比没有吃更可怕,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定制度更可怕,二者是同一个道理。在投资者和监管者的双重注视下,企业不得不设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制度的设立并不代表制度的落实。许多企业为了掩人耳目,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上设立一套看上去十分完善的制度堵住外人的嘴,但背地里却利用建立好的制度瞒天过海,将制度当作自己行使权力的伪包装。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制定的风险控制制度可谓面面俱到,还曾获得企业管理创新的一等奖,但是为什么这么好的制度设计还是没能阻止中航油的失败呢?总结下来不过一句“有制度,不执行”罢了。既然已经有了前车之鉴,我们就应该以史为鉴而不是重蹈覆辙。至今还没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企业应该加快制度的建设,而已经建立了制度的企业应该进一步确保制度的落实。

3、制度科学性和连贯性缺失。整套的制度就像人体的经络一样错综复杂,要想整个体系能够相互配合、高效工作就必须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连贯性,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整个企业的损失。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都属于马后炮类型的,在事前并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预测,也不能及时发出预警,事发时也不能及时控制事件的蔓延,总是在事后采取一些已经没有用的补救措施,甚至想办法将已经发生的事情掩盖、搪塞过去。这样处理事情,不仅失去了控制制度本身的威慑作用和该有的效力,也使得企业的内控成本在无形中增加了。还有一些企业永远将金钱放在首位,除了利益,别的都可以退而求其次。企业员工的素质可以低一些,对于信息的掌控度可以欠缺一些,但唯独一条,钱财必须放在首位,这样的经营理念迟早会造成企业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一种企业就是受经营利益的趋势一味地急于求成,做事缺少前后的连贯性,使得整个管理系统跟不上实际的步伐,造成会计控制的自我混乱。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失误只要有心都可以避免,关键在于有没有认真去落实。

4、会计人员素質不高。有一部分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了招聘专门会计人才的重要性,但还有很多企业依旧将会计控制当作一种形式化的过场。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素养,知识的储备量也远不能满足应用的要求,但为了节省人力资源,企业往往选择从别的部分抽调了解会计相关知识的人员。在正式上岗前,也没有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完全是一种由着他们自生自灭的态度,本着这样不重视和敷衍了事的态度建立起来的会计控制自然不具备理想效果中的约束力。而且这些企业的会计凭证要素往往都是不齐全的,主要体现在记账的主管人员印鉴不全,在走程序的过程中容易受到阻挠。由于自身素质的缺乏使得这部分人在进行发票填写时很容易缺少要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5、会计控制制度老旧。不管多么完善的制度都会有一定的生命期,只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的情况起作用,一旦环境发生了改变,制度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就不能适应、满足新环境的需要。会计控制与一个企业的财政紧密相连,而企业的财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最是变化莫测,需要时时关注,如果不能及时根据财政状况的变化对会计控制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后等来的只能是失败。当然,再多变化的制度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企业的宗旨是整个一切制度的出发点,万不可随意改变。制度需要革新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从零开始建立新的内部会计控制,而是要在旧有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争取整个会计控制的进一步完善。

1、加强环境建设。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有助于各个部门清楚掌握自身的责任与职能,也会促进结构内部各个制度间的自我完善。企业领导层的思想观念、行事作风对一个企业环境的建设有最直接的影响,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想会计控制制度内的人员都能够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首先就要求领导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手中的权力绝不滥用,将自身的工作成果与会计控制的好坏直接挂钩。另一方面,领导层还必须有一定的见识,重视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并且积极支持这项工作,多多开展一些法规建设,在整个企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毕竟良好对整个企业员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除了内部环境的建设,外部环境的建设如果能够把握得恰到好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外部监督有利于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展开,舆论监督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对企业内部的违规现象进行揭露,鼓励电视、报纸等媒体公开报道违规操作的现象,与百姓一起推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有关部门对会计师资格证的审查力度也应适当地加大,逼迫企业不得不去完善自身制度。

2、严格制度的执行。众多的案例表明会计控制之所以不能发挥自身的控制作用,是因为制度没有被认真落实到实处。各企业在制定制度时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内部会计控制,鞋子舒不舒服自己穿着最清楚,一项制度要想能够顺利地运作,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适合,也只有真正适合的制度才能在推行过程中得到员工的支持。原先计划的制度与实际执行的制度间肯定会有出入,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这个时候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是绝不容被威胁和挑战的。将对的人安排在对的岗位上也是确保制度被严格执行的另一个保障,事无巨细都可以落实到人,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3、提高人员素质。现代企业的竞争主依靠的是多种因素,而人才的竞争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不管是什么样的制度,要想建立,最终靠的还是人才,如果没有人才,一切的规划都只能是说说而已,永远都没有可能变成现实。也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真正创造出高质量的、符合企业发展的产品,才能胜任会计控制的工作。但是,企业员工除了基础的知识储备外,定期的培训也是必需的,通过培训,员工可以巩固原有的知识,填补知识漏洞,学习新的技术,也只有通过培训,才能让企业员工间产生一定的比较和竞争,有了比较才会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才会有进步。

4、增强预算约束力。建立起从董事会到预案管理委员会的整套预算管理组织是首先要做的事情,然后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董事会就应该负责预算方案的整体制定情况,预算管理员就应该对预算的具体实施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一环扣一环,将整个预算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對内部会计控制的预算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而在编制预算之前对整个公司财政状况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调查,提前对市场进行分析考察,考察全年的经济走势,然后避免盲目的预算编制工作,使整个指标更趋于合理化、客观化。新一年的预测结果必须与之后的设计预算结果进行比对,找出不足,争取在下一年的预算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使预算能够真正对会计控制起到帮助作用。

5、实现良好的信息沟通。会计控制需要以庞大的数据作为基础,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能力一定要发达,如果信息沟通的能力达不到要求,会计控制工作在展开时就不能有效把握整体的情况,整个工作就像在黑夜中前进,很容易出现判断失误。但是,信息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沟通,财政状况便可以被整体掌握,会计控制就会容易很多。

总体来说,我国关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公司数量还是在不断增多的,虽然暴露了不少的弊端,但我相信只要愿意付出时间、付出精力,就一定可以被解决。而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我国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一定会越来越好。

[1]王晓哲。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1,(11)。

[2]杨朝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若干问题探讨[j]。企业研究,2012,(8)。

[4]甘秀文。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会计与税务处理新规解读[j]。财会通讯,2010,(3)。

[5]施先旺。财务会计基础概念:基于产权价值运动视角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1)。

[6]裘宗舜。财务会计基础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7]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财会[2009]8号)[z]。2009.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及现状论文

摘要:人力资源是任何一个企业的最大资本,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成为中小企业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而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以期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1)企业管理者没有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理念,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管理者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管理中的人文因素,而不是机械管理。但是大部分的企业管理层和管理部门仍坚持传统的管理理念,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

(2)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由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素质不够高,在人才管理开发方面缺乏前瞻性、预见性和计划性,人员积压和人才匮乏的现象在企业内部经常出现,导致在企业过程中人力资源后备力量不足,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许多工作难以持续有效开展。

(3)企业的聘用、薪酬、激励等机制不合理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首先,很多中小企业的“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人是凭借人际关系而不是实力进入公司并占据管理层位置,这使得一部分在普通岗位上的优秀员工难以发挥其才能,致使优秀的员工晋升机会不大,这将造成大量的优秀员工流失。其次,企业的薪酬分配和激励机制不够合理。薪酬制度单一,缺乏相应的福利制度,使员工特别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个性需求很难被满足,从而造成人才的流失。在人力资源激励上,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激励制度不完善,没有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没有建立对员工的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不高,不利于员工充分发挥其潜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

(4)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的限制,尤其是资金实力相对薄弱,无法和大企业的优厚待遇相比,导致在对人才的吸引上远远不及大企业。在培训人才上,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的限制和意识的缺乏等原因,也很少投入。

(5)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协助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是维系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它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员工的集体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很多企业往往重视企业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企业精神文化的建设。

2.1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目前首要的任务是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确立战略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思想。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把员工看作是创造价值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企业要始终将员工放在核心的位置,把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体,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尊重员工的劳动、人格以及各项权益。

2.2从战略的高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

首先,人力资源要研究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情况,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的数量、质量,制订人力资源理与开发的总体计划,制定人员补充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接替和提升计划等具体业务规划。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并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可以帮助员工确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不断给员工提供锻炼的机会,建立企业与员工间的双赢关系,既能实现员工个人的价值,又为企业创造价值。

2.3建立系统完善的培训机制。

现代企业的竞争终究归结为人才的竞争,而系统定期的培训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企业应在培训员工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企业战略发展的层面上建立培训系统,完善培训机制。要先确立科学完善的培训系统,并制定培训机制,使培训工作制度化。

2.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公平的薪酬福利制度。

很多企业在激励制度上缺乏深刻的认识,采取单纯的物质奖励,忽略了员工的精神需求。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应该保持精神刺激和物质保障相结合。此外,还要实行差异化的薪酬制度。实行绩效工资与岗位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制度。把员工的薪水和企业效益,个人业绩结合起来。

2.5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在增强员工的团体意识、维系员工之间关系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它像一种无形的手,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目标,让员工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对企业员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人才的热情,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影响到员工的信念和思想。因此,企业要着力建构符合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景华.人力资源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徐二明,孙健敏.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解释论文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历史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诺斯的解释,“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诺斯,1994)。广义的制度包括正规制约和非正规制约,即“是由当时在社会通行或被社会所采纳的习惯、道德、戒律、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构成的一组约束个人社会行为,因而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规则(樊纲,1996)。”按照以上制度含义的一般解释,会计制度应包括制约会计行为人及利益相关者的法律、法规、准则、惯例及单位内部会计制度的总和。

从本质上看,会计制度也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准则。无论是会计法律还是会计准则、会计惯例,或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就其本质功能而言,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一种规则。因此,同其他社会性制度一样,会计制度也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会计制度的制定同样是在利益矛盾冲突条件下的一种公共选择过程。会计制度的“消费”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某种强制性。尤其是在我国,会计制度大多表现为法律、法规的性质,其强制性“消费”的特征更为明显。

然而,对具有技术规范外在特征的会计准则性质的认定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迄今为止,国外学者关于会计准则性质的认识,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1)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手段;(2)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3)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一项纯粹的政治程序(刘峰,1996)。而我国青年学者谢德仁则认为“会计准则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项关于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公共合约(谢德仁,1997)。

在笔者看来,将会计准则看作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只是看到了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所呈现的技术规范这一外在形式,而没有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及实施后果给予足够的关注。其实,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会计准则的制定是相关各方利益冲突条件下的一种公共选择过程,甚至因此而上升为一种“政治化的程序”。与此相适应,会计准则的实施会产生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影响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分配的“经济后果”。第二种观点虽然看到了会计准则所具有的“经济后果”,但没有明确回答会计准则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即没有概括出会计准则的基本属性。第三种观点强调了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所表现的政治化程序特征,但“政治化程序”毕竟仅是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所表现的特征,而不是从准则制定到准则实施后果全过程的性质。

笔者比较赞成谢德仁博士关于会计准则是一种公共合约的观点。因为将会计准则定义为一种公共合约能够更好地解释会计准则制定、实施及实施后果的系统性特征。不过,笔者要强调的是,会计准则作为一种规范会计行为的制度,虽然也是一种经过各利益集团斗争而形成了的社会合约,但它与其他社会性制度相比具有自己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作用机制上。一般而言,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机制,常常是通过界定个人或组织的行动空间及其责权利,直接约束利益主体的行为来实现对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调节功能的。如税收制度直接约束纳税人、税务机关等当事人的行为,调节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信用制度直接约束借贷双方的行为,从而调节借贷方之间的利益关系;等等。与此不同,会计准则并不直接约束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而是通过为会计人员提供技术规范约束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财务信息而间接地实现调节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功能。这正是人们容易把会计准则当作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的原因。但是,纯粹的技术规范,如大量的生产技术标准,并不具有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功能。由此不难看出,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制度安排,与其他制度安排的重要区别是,它通过提供会计信息加工的技术标准,来减少会计信息使用者搜集、鉴证、利用会计信息的交易成本,以减少不确定性,从而实现制度所具有的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功能。

对于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征,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同国外,尤其是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会计制度变迁相比所具有的特征;二是80年代以来的会计制度变迁同建国后曾发生的重大会计制度变迁相比所具有的特征;三是会计制度变迁同其他经济制度变迁相比所具有的特征。下面,我们按照这一思路展开具体的分析和概括。

1.政府是制度供给主体。

任何国家的会计法律(包括专门的和非专门的)都是由国家制定的,因而都具有国家的性质。然而作为会计制度结构中核心组成部分的会计准则,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其供给主体却有很大的不同。实际中主要有政府供给和民间职业团体(或机构)供给两种模式,此外也有部分国家由政府与民间职业团体共同供给。美国、英国等是民间职业团体供给模式的代表,法国等则是政府供给模式的代表。我国会计制度历来以政府为供给主体。考虑到会计准则涉及许多技术性问题,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尽管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成立了国内外咨询专家组,并在正式颁布之前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但实质上我国会计准则的供给主体仍然是政府,即属于政府供给型模式的典型代表。

我国坚持以政府为主体供给会计准则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制度遗产。制度的制定本身也是一种制度安排。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制度供给主体角色一直由政府充当。特别是会计制度,无论是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还是行业性、地区性的会计制度都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制度制定程序本身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已经为社会所接受,况且这一制度安排已在《会计法》中明确规定。(2)政府作为会计准则的供给主体可以保证准则的权威性和时效性。由于政府代表国家,因此,政府制定会计准则比民间职业团体更具有权威性。此外,由于政府制定会计准则可以减少制定过程中的交易费用,缩短制定过程和实施推广过程,从而具有更好的时效性,而这种时效性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分迅速的今天是十分必要的。(3)在大中型企业及上市公司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也是政府制定会计准则的重要原因。同其他制度安排一样,会计制度涉及到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而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国家是企业的最大利益者,保证国家利益不能不说是政府制定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原因。

2.制度实施具有强制性。

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林毅夫,1994)。前者是指一群(个)人在响应制度不均衡所引起的获利机会时而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创新;后者则是指由政府命令或法律的引入、实施而引起的现行制度的变更或替代。由于我国会计制度制定方面的制度遗产,加之我国快节奏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会计制度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会计制度的强制性变迁也就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的优点在于,能利用政府的强制力和“暴力潜能”等方面的优势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但政府的有限理性、集团间利益冲突和知识准备不足等则可能影响制度变迁的效果。例如,会计制度的强制运作,可能违背了某些人的利益,而这些人可能不按制度行事,这便会降低制度效率。近年来,一些企业不按会计制度特别是不按具体会计准则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便是企业管理当局抵制新会计制度,导致制度效率降低的例证。

3.制度变迁过程是渐进的。

按照对改革方式进行分类的一般标准,既应包括改革的目标和程序,也应包括改革的速率。据此,笔者认为,中国的会计制度变迁应属于渐进式变迁。其主要特点是: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等。从1980年10月全国会计工作会议提出会计改革问题,1984年10月全国会计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关于会计业务改革的设想(讨论稿)》、《会计改革纲要(试行)》;从《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到《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已颁布的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从1985年的《会计法》到以后两次修改的《会计法》。所有这些制度性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整个会计改革的过程是在“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中进行的,是分步推进的。而在会计改革过程中,通过在不同所有制、不同组织形式、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进行试点,特别是先在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试点企业及上市公司这样一些新的`经济成份或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中率先实行新的会计制度,积累经验,然后再推进全方位的会计制度变迁,具有典型的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的特征,同时又是一种明显的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的策略。时至今日,我国已颁布的几项具体会计准则仍然分为“所有企业执行”和“上市企业执行”两部分。这也说明,我国的会计制度仍处在渐进变迁过程之中。

会计制度的特点及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会计对经济的发展虽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深层次上看,会计的发展始终依赖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制度作为经济制度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处于一种“配角”地位,而高度依存于其他制度安排。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它必须服务和服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而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是按渐进的方式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会计制度变迁也只能是渐进的。期望在短期内使我国所有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方法都达到一种理想状态,显然是不现实的。

渐进式制度变迁的优点是,因“边干边学”、“先试验后推广”,可以分步骤取得制度替代或转换所需要的信息,逐步积累变迁所需的知识,从而可以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非完备性,变迁的社会阻力也相应减少,摩察成本降低。当然,渐进式变迁也有其缺陷:(1)各项相关制度安排不同步,易造成制度结构失衡,特别是新旧制度安排之间常常发生摩擦和冲突,从而导致效率损失。例如,我国会计制度结构中的会计法、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还有行业会计制度、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之间就常常出现矛盾,从而降低了制度效率。(2)制度供给相对制度需求常常出现时滞,造成制度空档,为一些企业人为操纵会计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如关联交易、企业合并等会计业务的处理都曾出现过类似情况。(3)“边干边学”使会计人员学了一些“有效期”很短的知识,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整个变迁过程的学习成本。如1993年会计人员刚掌握的财务状况变动表编制知识,在1998年就不那么有用了,而他们必须重新学习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知识。

4.资本市场和国际惯例具有导向作用。

我国正在进行的会计制度变迁与建国后进行的前几次会计制度变迁相比,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导向上的差异。80年代之前的会计制度变迁,总的来说是围绕服务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的,即以建立集中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制度变迁目标。会计信息仅仅为宏观经济计划管理和内部管理服务,在会计制度变迁目标的定位上并未考虑与国际惯例接轨问题。由于当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也谈不上资本市场的导向作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带来了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较好地与国际惯例协调的会计制度结构成为这次会计制度变迁的目标。这里所说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适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事实上,正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才催生了中国的会计准则。现代资本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基础之上的,而信息披露的核心内容是财务信息,及时、相关、可靠的财务信息是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我国会计准则产生的时机以及各项具体会计准则颁布的时间顺序和所规范的内容都可以看出资本市场所具有的导向作用。

与国际惯例接轨,是这次会计制度变迁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次会计制度变迁的重要导向。资本市场和贸易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提高其一致性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进而为合理配置资本、降低市场风险和筹资成本提供信息支持。《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之间的会计协调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使本国的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是一个后起的国家,这使我们有可能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形成的会计准则体系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目标一开始就定位于“国际水平”。从我国已颁布的几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看,均具有与国际会计惯例较高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2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3刘峰.会计准则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4谢德仁.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的范式与变迁j.会计研究,1997,(9).。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及现状论文

内容摘要: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隐含在商业服务活动体系中的知识和技能。决定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企业战略定位,各项商业服务活动之间的配合,先进的企业组织、制度、文化以及良好的硬件条件。构建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恰当采取组建战略联盟、加强企业品牌建设。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c·r·prahalad和garyhamel提出,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的企业乃至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分析中,但在商业企业经营领域的应用尚不多见。本文拟对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构建作一初步探讨。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及现状论文

prahalad和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是隐含在企业核心产品中的积累性学识和能力,特别是关于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某种技术的学识和能力。它来自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资源,是企业获取持久性竞争优势的源泉。他们还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给出了一个形象化的说明:如果说企业是一棵大树,那么,树干和主要支干是它的“核心产品”;较小的支干是组成它的不同的业务单位;树叶和果实是它的“最终产品”,而为这棵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成分并保证其稳固性的根系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以上认识,prahalad和hamel进一步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集体知识,尤其是指开发、整合与核心产品有关的各种生产技能的知识。以日本索尼公司为例,该公司生产的不同型号的小型摄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是其最终产品,生产小型摄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的部门构成其业务单位,微处理器是其核心产品,而全球闻名的微型化技术是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把上述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典定义运用于商业企业,可以看出,与工业企业一样,商业企业也有其最终产品——经过商业性服务转入消费者手中的各种类型和规格的商品。而其各种商业性的服务活动,包括生产性服务活动如包装、保管、运输等和非生产性服务活动,如商品的销售,构成商业企业的核心产品,为商业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提供营养和支撑作用的是企业在从事商业服务活动方面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对同一行业中的不同商业企业来说,如果哪个企业在从事商业服务活动方面掌握了先进的且别的企业难以模仿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其所从事的各种商业服务较之其他同类企业的服务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那么,上述知识便构成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首先,家族式企业治理结构比较简单,其经营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在所有者的手中,管理层和内部员工存在着密切关系,造成了家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度较低,不利于进一步发展。其次,家族式企业管理层和内部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高效率,从而忽视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二)忽视风险控制。

很多家族式企业管理者对于风险控制并不是十分重视,认为需要做风险防范的都是大型公司和上市企业,但是事实上,家族式企业往往为了增加销路,追求利润,盲目地扩大规模,其所面临的风险往往比大型国有企业还要高。

(三)控制活动不到位。

首先,许多家族式企业任人唯亲,出现一人多职的现象,这违背了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其次,权力的划分不明确,这样容易让某些人利用这种空挡,询私舞弊,增加企业的风险。最后,缺乏严格统一的工作流程,家族式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往往随意性较大,缺乏一套固定的流程为他们做指导,这样不仅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错误率高。

(四)信息与沟通不畅。

就家族式企业内部而言,员工很少找老板主动交流,员工与员工之间也交流甚少,这就会导致企业内部信息沟通闭塞。就外部而言,家族式企业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信息获取也不太重视,并且总是局限于一个小的环境圈中,对于外部各种大的局势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家族式企业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在相当多的家族式企业中,并未意识到审计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没有派专职人员执行审计工作,审计的范围也不全面,造成审计工作资源浪费,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职能流于形式。

(一)优化内部环境。

首先,完善家族式企业的治理结构,进一步明晰产权,让家族成员以外的投资者也拥有企业产权,同时通过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使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其次,改进家族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者的态度,把内部控制制度作为标准,监督和制约家族式企业的经营管理,使管理层和内部员工对内部控制充分重视起来,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二)重视风险控制。

建立风险防范系统,通过分析报表以及公司管理当中的资料,得出企业目前存在的隐患: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对风险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提交给公司管理层,从而使家族式企业能够及时有效地规避风险;建立风险应急机制消除或降低风险:建立风险责任机制寻找负责对象,通过合理奖惩制度给相关责任人敲响警钟,规避风险。

(三)加强控制措施。

在人员控制方面应该进行职责划分,各司其职:在处理业务方面实施授权批准控制,实现权责分离:在工作流程方面制定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给员工以参照。

(四)强化信息沟通。

就内部而言,家族式企业内部员工要将工作中出现的例外事项及时主动的报告给相应层级的管理者,同时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外部而言,家族式企业应采用fry系统,重视建立客户档案信息,及时的反应业务信息和经营情况,与此同时,家族式企业要积极主动的了解外部市场的信息,使企业紧跟市场变化的步伐。

(五)加强内部监督。

首先,强化管理层和内部人员的审计意识,要求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对于内部监督的理解,管理者更要增强监督意识。其次,派遣专职人员执行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工作本身就具有独立性,如果由其他职位的工作人员来从事审计工作,或者直接忽视审计工作,那么审计制度的设立是无效的。此外,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也十分重要,内部审计不仅仅需要对个体进行评价而且还要对内部整体审核。

家族式企业作为新生力量,逐步走到了经济发展的最前线。但是,由于家族式企业发展时间不够长,许多外因内因都阻碍着家族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确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本篇文章通过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几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解释了家族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最终结合家族式企业的特点为家族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及现状论文

企业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指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价值链或价值活动体系,其中包括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一个商业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即商业服务活动也是一个包括众多环节的价值链或价值活动体系。作为核心产品,一个商业企业的价值活动体系较之其他同类商业企业能否表现出高人一等的优势或与众不同的特色,该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企业的战略定位。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定位决定了企业价值活动体系的内容,即决定了企业对该体系内各个环节的取舍和安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三种类型:基于产品或服务的定位;基于需求即客户的定位;基于对客户接触途径的定位。无论哪一种战略定位,都必须建立在对市场即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已有需求和待开发需求的深刻认识、洞察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都应具有独特性和合理性。战略定位既受制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状况,又对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能力的构建尤其是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主导和关键性作用。

(二)价值活动的配合。

即商业企业的各项价值活动之间的高度匹配性。这种匹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每项活动与企业战略定位的一致性;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加强;超越了各项活动之间的总体优化,如活动间的协调和信息交流、价值活动环节的事先最优设计等等。举例来说,沃尔玛的战略定位是向普通百姓提供价格低廉的各类消费品和快捷、便利的服务。这一战略定位是通过沃尔玛的核心产品即一整套商业运营活动或价值活动体系实现的。在这个复杂体系中,先进的卫星通讯、信息传输技术与现代物流技术的结合是其关键环节,其他环节的设计和取舍都与这一关键环节紧密适应和相互依存;此外,沃尔玛通过对其活动领域和经营空间的优化设计,以及对其供应链的高效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商业费用,实现了“天天低价”的战略目标。沃尔玛的竞争对手可以模仿沃尔玛商业运营中的某一项活动或做法,但要模仿沃尔玛的整个运营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很难达到沃尔玛那样的经营水平和绩效。

(三)先进的企业组织、制度和文化。

核心竞争力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某些企业能够孕育、生成某种核心竞争力而另一些企业却不能?理论研究及大量企业案例都证明:企业通过不断建设、积累和变革、创新而形成的符合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要求的富有效率和活力的组织、制度和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萌发和生长的沃土。对商业企业而言,清晰的企业愿景和有号召力、凝聚力的使命、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经营风格、具有高度内部协调性和良好外部适应性的组织结构、能够吸引和容纳优秀人才并激发全体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企业制度和文化,都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

(四)良好的硬件条件。

即借助其完成企业运营活动的先进技术、设备与工具。试想如果不使用gps,沃尔玛能够建立起强大、高效的全球配送系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上述4个条件是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整体,其中,正确的战略定位需要通过一系列独特而有效的价值活动来贯彻和实现,而所有的价值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组织、制度框架和文化系统内并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进行。由此可见,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追求卓越表现和出色业绩的商业企业,对于这项工程既不可弃之不顾,也不能一蹴而就。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及现状论文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通过构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促进其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把握不清、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缺少战略规划等现实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核心竞争力一词是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由于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一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而这种能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其次,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还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进驻到国内市场,各种高品质的外国商品不断地吸引着国内消费者的眼球,由此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日趋严峻的挑战。虽然我国中小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惊人,但这些主要是依靠于我国政府的各项关税壁垒的设置等宏观调控手段。伴随着入世后各项关税壁垒的降低及取消,有着良好信誉及优良产品的国外企业无疑将对我国中小企业造成不可小觑的威胁,我国中小企业如不能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会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危机。

随着我国逐渐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市场经济就是由市场来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依靠竞争来获取自己的市场地位与份额。所以,为了适应我国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国内市场走向规范化道路,不管是国有企业或是中小企业都必须靠加强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面临严峻市场挑战的时候处于不败之地。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多,在这些企业当中,一部分企业通过自身建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逐步站稳了脚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内中小企业,依靠模仿等手段,快速地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不久便失去市场活力遭到市场的淘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可持续发展性差。而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具备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特殊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样一种能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企业可以获得一种长期的竞争优势,从而帮助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大部分的国内中小企业都无法真正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普遍将企业的研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等所有内部能力全部认作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事实上核心竞争能力并不等同于企业的一般能力,而是一种独特的与其他竞争对手相区别的能力。另外,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普遍将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认作为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但是却忽略了并非所有资源都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只有在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资源,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水平比较低下的模仿,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现在,技术创新层面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由几方面原因构成:一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严重缺乏,从而严重制约其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而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其融资渠道不通畅。当下各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其不良资产负债率,纷纷选择融资给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于严重缺乏资金的国内中小企业,贷款审查却越来越严格。另外,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也是造成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匮乏的原因之一。二是中小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不够及时,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信息资源方面不具备优势,是制约其进行技术创新的另一因素。三是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严重缺乏,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即使能够招聘到一些优秀人才,也只是将中小企业作为跳板,当获得足够的经验及实力后纷纷跳槽。

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要有关于企业发展的长远的战略性规划,由此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而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内部,短期行为相当严重,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由于经营不下去而纷纷倒闭,究其主要原因即是他们根本没有或者缺乏战略性管理及规划,即使有些企业制定了战略规划,真正将其实施执行的也是少之又少。

参考文献:

[1]毛箭,郑辉昌.浅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分析[j].消费导刊,,(02).

[2]赵丽英.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界定[j].商业时代,2008,(12).

[3]徐仲昆.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8).

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有效的内部控制对集团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及经济效益的前提保障。本文首先指出了当前时期下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了强化集团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高效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规范化,减少经营风险的发生率,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所以,深入分析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对策,是现代集团企业必须关注的焦点。

(一)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缺乏规范性操作。

对于以家族式为核心发展起来的集团企业,其在经营管理中依旧存在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只对家族的人表示信任,无论家族的人能力是否足够,都为其安排高管的职位。这样一来,其他合作伙伴也出于对自己家族利益的考虑,让家族人担任核心岗位,最终导致拉帮结派的现象。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思想存在,极大地削弱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主人翁意识淡薄,参与积极性、创新主动性减退,最终阻碍了员工内在潜能的发挥。同时,集团企业现行的管理制度有待健全,而在处理一些违规行为时,往往存在“人治”情况,经营管理过程中常常会发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彼此间谁都瞧不起谁,甚至斗殴的现象。再加上企业没有清楚明了的管理层次和职责权限,给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造成人员管理混乱。集团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组成部分,内部员工个体目标利益与企业目标利益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为了优化调整彼此间的利益关系,应严格遵循公平合理的标准,通过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企业全员的个体行为加以约束,以此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形成。

(二)缺乏较高的风险意识。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集团企业面临了巨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发展风险。正确有效的风险评估有助于集团企业及时发现经营风险问题,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然而目前,仍有部分集团企业不具备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使得各管理层间缺乏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并且董事会也未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估委员会,造成决策的随意性。比如,有的集团企业为了避免管理层利用股权分散滥用“代理人”职权,避免中小股东的利益遭到损害,实施了独立董事制度,但企业独立董事却如同摆设,未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权限,受到了相关投资者的谴责。

(三)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现阶段,多数集团企业的高层在担任最高决策者的同时还负责最高监督者的职责,绝不准员工侵犯到自身权利,认为只有自己牢牢掌握重要权利,企业才会发展的更好。同时,有不少职业经理人缺乏较高的技术素质和道德素质,在一个信用度低下的环境中,很少有创业者愿意将自己辛苦创造的财富交于别人打理,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企业高层认为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并没有多大帮助。首先,其认为自己就是最高决策者、监督者、控制者,若将核心权利交给其他主管,自己的领导地位就有可能不保。其次,企业当前运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内缺乏详细的操作细则,对员工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员工实际执行时也无章可循,十分随意。尽管有的集团企业构建并实施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制度建设过程存在明显的主观性,不仅受到了利益的驱使,而且也未构建完善的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除此之外,集团企业未建立规范的适应于内部控制的组织网络,企业将重心全部放在了业务发展上,忽视了构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最终削弱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效力。

(一)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形成具有保障作用,直接决定了企业全员执行控制的积极主动性,也关乎着其他控制要素作用能否得到全面发挥。良好的内部环境涵盖了管理层及全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员工对当前岗位的胜任能力,管理人员遵循的原则和经营理念,等。现阶段,仍有部分集团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所处的内部控制环境急需优化,这些情况的存在极大地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控制效率。所以集团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构建与自身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对企业各类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推动集团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有助于加快公司治理结构及信息披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二)强化风险管理。

集团企业管理层应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防控意识,并科学引导企业全员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当前的发展环境,并时刻关注现代市场的变化情况,切实提高企业全员参与风险防控和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构建有助于强化风险管理和企业效益的良好氛围。此外,集团企业应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并不断强化内部控制,落实完善严谨的风险控制机制。而这就要求集团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实况,尽快构建一套相适应的预警机制,确保企业在面临突发问题时能及时采取措施有效解决,推动集团企业快速发展。

(三)加快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套健全的例会制度是集团企业不可少的,对企业内外部以及和经营管理有关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及时系统收集,确保内部控制的运行有强有力的信息依据,同时设置信息沟通网络,促进内部信息的有效共享和传递,加快董事会、管理层和全员间的积极沟通交流。集团企业还应构建完善的费用控制制度,由专人进行费用预算、决策,费用执行、控制等工作,节约成本费用。此外,贯彻落实完善的奖惩制度,以约束员工的行为。一旦发现有违纪违法行为,应给予必要的惩处,并命其立即整改,反之,提供一定的精神鼓励或物质鼓励。

(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首先,集团企业应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仅要做好审计机构管理工作,培养一批复合型的审计人员,而且还应清晰划分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不仅要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而且还应丰富内部审计人员相关的经营管理知识,增强自身管理水平,及时完成集团下达的任务要求。其次,集团企业应进一步扩展内部审计范围;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内部审计不再只局限于财务会计范畴,应涉及公司治理到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最后,集团企业领导层应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发挥内部审计对集团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作用。企业领导层要想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充分运用有效的治理手段,避免企业经营管理中重大经济问题的发生,在做到自觉组织、准确定位的同时,还应贯彻落实内部审计工作,力争为集团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五)构建完善统一的内部控制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通畅。

只有构建完善统一的内部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才能综合全面的记录整理各相关信息,并将企业运行中产生的有效信息传递给管理层,促进信息的畅通,因此集团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一个统一的内部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促使企业充分及时获取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确保有关部门及时掌握所需信息,并和其他部门加强信息间的交流,以全面发挥风险评估、风险监督等各项机制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是所有集团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环节,对提高集团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虽然当前时期下,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中还有一些薄弱之处,但只要企业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够强化内部控制,促进企业有效治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处于市场不败之地。

[5]高华琪。集团企业如何强化内部控制[j]。科技信息,2010(1)。

[6]许永源。浅谈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在集团企业的实际应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0(1)。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